[摘要]网络学习是在网上建立教育平台,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终身学习需求、交往需求、信息资源需求、求助需求等构成了网络学习者的内驱力。其中终身学习的需要是最根本的需求。网络提供了脱离学校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和充分人际交流的机会,能够满足人们各种学习需求。熟悉网络学习方式、拥有文化资本优势是网络学习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学习动力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网络学习;学习动力;终身学习;文化资本
[作者简介]卢辉炬,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1
[中***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8―0133―03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进行学习活动以满足某种需求的内部状态,是学习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有机体会产生各种需要,当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有机体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学习动机激发起相应的学习行为,使这一行为指向某一学习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维持学习行为。正是由于学习动机的作用,学习者会表现出渴望未知的迫切愿望、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高涨的学习积极性,会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内驱力可以通过一些外界手段来控制。网络学习是基于自主的学习,在缺乏外部监控的情况下,学习内驱力对于学习行动的发起和维持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学习项目的设计:才能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本文试***就网络与学习者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学习需求转化为现实动力的因素作简要分析,并提出学习项目的设计在满足学习者需求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一、网络时代学习的需求
(一)终身学习的需求
网络时代最迫切的学习需求是终身教育的需求。朗格郎的终身教育的思想认为: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知识陈旧率加快,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劳动市场结构、劳动的性质和社会生活等的一系列急剧变化和波动,一次性的学习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一个人要学会生存就必须按照终身教育的原则来安排自己一生的学习、工作、闲暇和退休生活,教育应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对教育的体制、结构、内容和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终身教育思想客观要求教育在入学生源、学习场所、教学手段、教学观念等方面全方位开放。几十年来,终身教育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终身教育原则普遍地为世界各国所接受,人们也把它内化为终身学习的需求。随着终身教育的开展,人类社会必将步入学习化社会,即全民的、整体的、连续性的和充分个性化的学习。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的学习带来的种种便利是不言而喻的,它打破时空限制,提供了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解决了学习时间和空间问题,为社会成员提供充分学习机会创造了理想的环境和条件,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有生力量。就学校教育而言,在校生的目的明确,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变得相对简单。而对于一般性的社会学习者来说,就会面对许多的困难。这些困难包括学习空间的不足、学习时间的不足和其他学习条件不足等方面。学习在现代社会来说,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为必需。但是,在整个社会对学习的精神上认识不足或物质上准备不足的时候,学习却很可能成为一种奢侈品,经常被束之高阁,受到冷遇。网络的出现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可以极大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
(二)学习交往的需求
与人交流的强烈需求是人的天然本性。一方面,与人的交流容易取得最高效率的学习;另一方面,与人的交流恰好就是学习如何与人交流,从他人吸取精神方面的营养,并进而增进对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对学习者来说,在传统型的学习中,学校教师是他们受益的第一资源,学生与教师共处同一时空,有较多的交流机会,学校的管理意***也正是努力构筑师生之间良好交流的桥梁,借助著名教师本身人文素养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境界和品味。由教师和学习者共同组成的人文环境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宝贵财富,学校环境又是激励和约束学生行为,使之向有利于学习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在这个环境中所受到的人文关怀、客观的文化熏陶等等,将深刻地影响他们的一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失去的将是这种直接的亲密接触,但可以以另类接触来替代。在网络环境里,同样可以有组织化的学习共同体,给学习者提供包括人际支持在内的各种支持。例如当今多如牛毛的网络主题论坛,实际上就是组织化的学习共同体,在斑竹(版主)的管理下,论坛中各色人等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大家发表看法,交流资料,实现信息共享。讨论既有很大的自由度,又有一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违反论坛规则的人即可被清除出论坛。这种自发形成的论坛活动是最常见的网络学习方式,论坛成员之间的互动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学习交往需要。
(三)获得信息资源的需求
学习过程中除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获得信息之外,还有许多信息载体。例如学校为教学而准备的所有的书乃至形形的音频、视频或者是数字化辅助教学材料,都是学生学习的必要资源。学生需要迅速方便地得到他所学习的任何一门课程的资料,需要迅速方便地得到与课程相关的除了人之外所有其他信息资源。超越物理空间界限的信息获取手段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把全球范围内所有的学习资源送达每一个学生,如何把所有的学科进展资源呈现给每一个学生,如何把全球范围内所有的有用信息送达每一个学生,又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教益,正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所有传统媒体在这方面表现的能力都很有限,而网络却带来了***性的内容和意义。
(四)学习指导的需求
一般学习者同样希望在学习中直接获得别人的指导。专职教师的充分职业训练和不间断的教学经验,使得他所提供的学习信息更具有条理和更易于为学习者所接受,更有利于把握学习的方向和提高学习的效率。不仅学校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一般社会学习者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如何在不过多增加教师负担的情况下使教师的职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一个解决途径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使用现代技术充当教师的助手,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从而增加学习机会,促进教育的发展。比如借助网络等先进的信息组织方式与传递手段,一个杰出的教授能够在网上应付1000个人的课堂。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讨论,也可以对这些讨论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的网络教学不仅具有教育上的合理性,而且还节省很多钱。具有共同目的的学习者将成为协作化学习的合作对象,协作化学习所提供的并不仅仅是知识获取中的相互激励和启发,还提供一种小的社会合作
训练的模型。这种网络教学系统与自发形成的论坛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较大的区别。与论坛中版主仅仅作为管理者不同,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还起着规划学习内容、解释学习疑难和负责学习评价的作用。
二、影响网络学习需求的因素
(一)影响的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学习中学习者的一般需求在网络学习中都能满足,某些方面还有着前所未有的突破,但这些需求的满足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学习需求只是一种潜在的学习动力,当没有适当的刺激条件时,这些需求并不能真正地引发学习行为,只有了解了学习者上述需要的强度,在进行网络学习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满足这些需要,网络学习才真正能够激起学习者学习的动机。
加拿大Patrick进行了一项关于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动机调查,结果发现:
1.别人对不同学习模式(传统学习、网络学习)的看法、地域和年龄都不影响个人对网络学习模式的选择,不知道或者不知道“网络学习模式”才是选择或不选择网络学习模式的主要原因。这表明网络学习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只要学习者对网络学习方式有所了解,就有可能选择这种学习方式。
2.文化资本与学习者选择不同学习模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文化资本是对社会认为是珍贵的、需要的物品、活动和知识的拥有和消费,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然,网络学习者是文化资本占有的优势群体。他们不仅拥有进行网络学习所需要的设备(显性资本),同时还具备使用技术进行学习的技能和意愿(隐性资本)。调查发现,有些学习者虽然也拥有计算机,也知道虚拟网络学习模式的存在,但他们仍然采用传统学习模式。他们自己对此的解释是:担心自己对技术的使用不够熟练,或担心这些技术不能为他们提供有效服务。这表明他们缺乏可转化为教育资本的文化资本,也可以说,他们以前没有使用过这项技术,缺乏这方面的经验。这些学习者虽然拥有文化资本的显性成分,但缺乏隐性资本即使用技能,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进行网络学习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如果很好地利用基于计算机的网络学习模式,对学生学习及其兴趣的激发都是十分有利的。那些成功进行网络学习的学习者其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这说明对于那些掌握这一学习模式的人而言,网络学习是一个持久的、有意义的经历。为了使网络学习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在开发网络学习项目时,必须注意下面的问题:
1.对网络学习要进行必要的宣传。学习者并不会因为网络学习模式的存在而去自动采用它。必须让学习者知道它的存在他们才会试***去接触它、使用它。
2.那些选择了网络学习方式的学习者需要得到支持和帮助,使他们的计算机和他们自己做好学习的准备。
3.文化资本是学习者拥有技术、使用技术的先决条件,教育机构必须考虑使在文化资本上处于劣势的学习者成为技术使用者。不仅仅向他们提供硬件设备,而且要提供精神上的鼓励和学习方法、直接经验及耐心的帮助,使他们将这些技术看成生活中的一个有利工具。
总之,在开发网络学习项目时,不但要预估学习者对技术的拥有情况,而且要预估学生对技术的应用能力及使用愿望,并在计划项目时,对这些预估进行验证,使我们切实了解学习者对这些技术的现有应用水平及在未来的学习中可能进行的应用。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们为不同背景的远程学习者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应用方案,而且可以使我们避免忽视那些弱势群体的需求。只有网络学习环境适合了大多数学习者的需求,它才能成为大家乐于使用的工具。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网络时代的学习需求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