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范文精选

春夜洛城闻笛篇1

古诗赏析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语文高考中一个十分稳定的考点,本文以《春夜洛城闻笛》为例,就古诗教学中应在哪些内容上进行赏析,如何让学生在赏析学习中获得文学教育,在考试中做好这一道占8分的诗歌鉴赏题,顺利通过语文考试关,本文进行了如下一些探索。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是李白在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客居洛阳时所作,前两句写“闻笛”的过程,后两句写“闻笛”的感受。前两句中“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来的笛声,想追寻它的踪迹,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飘飞。“东风”点时间,“洛城”点地点。“散入东风”,照应上下文“暗飞声”、“满洛城”,是夸张的写法,是由己及人的推想。笛声本来是悠扬的,正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凡是客居洛城的有心人,准能听到。这两句,不仅赞美了笛声的悠扬嘹亮,同时也为下两句做铺垫。后两句,指出笛中所奏的是伤离的乐曲《折杨柳》。“折柳”二字不仅指曲名,还代表一种习俗,更是代表着一种离别情绪。它勾起乡愁,“何人不起”用反诘手法,着重表明人人均起了相思之情。本来是自己闻笛而生故园之情,但由于诗人的这种感情太强烈了,就认为是洛城人所共具,情感就由个别的变成一般的了,这就提升了主题。这正是历来人们常用“笛声”来寄托相思别情的原因了,如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益“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是民族的文化心理,最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以上是这首诗的内容与手法,在赏析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有以下的文学教育方面的几个收获。古典诗歌鉴赏的方法很多,我在此仅列几种,以供参考:

(1)学会分解诗歌的题目。—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很多古诗的题目常常含有记叙要素的内容,它们有时是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抒情等内容排列,阅读时合情地代入,合理地联想,往往容易进入古诗特定的意境中去,将诗读懂。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从题目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它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抒情等内容。时间是在最容易让情思勃发的春天的某个夜晚,地点是在繁华的洛阳城,人物是抒情主人公“我”,事件是闻笛,抒情的内容是在洛城中常年漂泊在外的“我”于春天的某个夜晚听到悠扬的笛声,禁不住起了思乡之情。

(2)理解诗中字词句义。掌握诗中字词句的含义,我们就好理解整诗的含义。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是听到的意思。这里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论文联盟http://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然而作者听到了,这一听到就引出了许多的感想,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满”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支《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3)分析诗眼。诗眼乃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足以使诗词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抓住诗眼便可知晓诗歌的情感脉络,抓住诗歌的主旨。

《春夜洛城闻笛》的诗眼是“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它把本诗的思想感情十分恰当地点明。常年漂泊在外的“我”一人听笛,就起了“故园情”,这“故园情”即思乡之情。作者推己及人,笛子之中吹奏出的悠扬动听的“折杨柳”之曲让无数听曲的人尽起了思乡之情。此句一出,让所有读者都和作者一样,尽起了思乡之情。这便是诗所带来的共鸣效果。

(4)熟练掌握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古人写诗常用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象征、衬托等手法,通过这些手法来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熟悉诗中这些修辞手法,深究其表达作用,有助于理解和体悟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和含蓄的诗句下体现的深远的主旨。

《春夜洛城闻笛》中夸张、借代两种手法用得天衣无缝,妙不可言。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他最善用夸张。“散入东风满洛城”合情合理地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手法,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凡是客居洛城的有心人,准能听到。自己听到笛声,思乡顿起,而别的有如自己经历的到处漂泊的人同样思乡顿起,这是由己及人的推想,而这种推想显然是合理的。诗中作者还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借“折杨柳”曲名中的“折柳”二字来代曲名,含义深远。这二字不仅指曲名,还代表一种习俗,一种情绪,它代表离别,它能勾起乡愁,它也可以是一种动作,意义十分广泛。

(5)掌握必需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同时借助背景介绍和注释,体会作品思想内容。

诗歌鉴赏分析要了解作者,也要注意对时代特征的掌握,这有助于准确理解诗歌的原意,准确无误把握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这样就能了解古人的“诗言志”中“志”的意思了,然后才能以“志”感人,通过这情感来教化后代子孙。

《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是诗仙、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写于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5)间,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诗中的一些特点。此时属盛世之时,人们多跑到长安来,于是离情别绪、思家慕友等就成了诗歌最重要的一个主题。

(6)了解诗的表现手法,掌握各类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这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是情景交融,通过人文之景“笛声”和自然之景“东风”来把人的情思勾勒出来。而各类诗歌表情达意又各具特点,如送别诗应注意谁送谁,表达的是别时依依不舍之情还是别后的思念。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则表达缅怀之情,对事则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战争诗和思乡诗,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诗多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春夜洛城闻笛》属于一首思乡诗,它表达的是作者那种漂泊在外、四处奔波之后思念家乡的深沉浓郁的思乡情怀。我们可以进一步延伸为: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这样就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教学效果。

此外,背诵也是古诗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熟读成诵实际上就是赏析学习的一个内容,我们除了教学生背诵名句外,还要求整诗掌握,这首诗比较短,背起来也容易。

春夜洛城闻笛篇2

一、读懂,即明确写了什么。

1、看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解读诗歌时不能忽略题目。题目《春夜洛城闻笛》,点明了时令——春,时间——夜,地点——洛城,事件——闻笛。再引导学生依题联想:在一个春风怡人的夜晚,诗人客居洛阳城内的一家客栈,也许将睡而未睡,也许根本就睡不着。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使诗人陷入深深地沉思,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七绝。

2、抓词语。词语是信息的载体,诗人往往把要寄寓的某种情感通过反复推敲的字词表现出来,抓词语是解读诗歌的一把关键钥匙。如本诗当中的名词及修饰语:(谁)家——不知是哪家,(玉)笛——乐器,(飞)声——飘扬的笛声,东风——春风,洛城——洛阳城,折柳——《折杨柳》曲,故园——故乡;还有形容词:暗——暗中,满——传遍、飞遍。

3、解意象。意象有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内涵,它有约定俗成的意义。积累古典诗歌常用的意象,是解读诗歌的另一把重要钥匙。诗中写到“曲中闻《折柳》”,“折柳”除了指曲名,还有“柳”这一意象所负载的约定俗成的意义,即“柳”与“留”谐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所以“折柳”就具有了惜远怀别的象征意义。

4、析诗句。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结合词语及意象的解读,用简明、准确的语言阐述诗句。本首诗可阐述为:不知道从哪家传来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今夜听到的是一支《折杨柳》曲,让人不由得起了思乡之情。

二、读深,即怎样写的,也就是探讨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1、你认为第一、二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点拨: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境界全出,此类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参考答案:第一句中“暗”字用得好。一是不知这笛声是何人所吹,笛声不知是从何而来;二是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也许并不准备让他人知道,却不期然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第二句“满”字用得好。笛声悠扬,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凡是客居洛阳城的有心人,谁能听不到。

2、第二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做分析。

点拨:诗歌是语言艺术,语言的艺术性往往借助某种修辞手法来实现。我们要熟知、掌握各种修辞格,自己能用,别人用了能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夸张。此处夸张合乎情理事理,笛声嘹亮,夜深人静,春风吹拂。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特别是那些客居他乡的人。

3、作者为什么说听到的是《折杨柳》曲,其用意何在?

点拨:《折杨柳》一曲的内容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折柳”含有留恋的意思。在这里作者借此曲来表达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折柳”二字不仅指曲名,还代表一种习俗,一种情绪,它代表离别,含有留恋之意,它能勾起乡愁。作者正是借此来表达“故园情”的。

三、悟透,即理解诗的主题思想、普遍意义、启迪等。

对诗歌进行基本的解读后,还要从某一点或某些点上进行深入挖掘,深刻探讨,拓展延伸,也就是既能走进诗中,对诗歌进行准确而深刻地解读,又能从诗中走出来,对诗有新的认识、见解。

1、诗作仅仅写闻笛吗?

点拨:诗歌题目《春夜洛城闻笛》,点明了闻笛,至少前三句重在写闻笛,最后一句直接抒情,即抒发闻笛引发的感受。但统观全诗,作者没有写笛声之优美动听,也没有赞叹技艺之高超,而是句句含情。

参考答案:诗作既写了闻笛,也写了闻笛感受,重点是抒写闻笛的感受。由笛声(《折杨柳》曲)所引发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才是这首诗最感人的地方。

2、如何理解作者的“故园情”?

点拨:家国之思是人类永恒且美好的一种情感,不爱家乡何谈爱国。

参考答案: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让人难以忘怀。因此,诗作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表现了人类共同的一种美好情感,这才是诗作最有价值的地方。

春夜洛城闻笛篇3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解读:

我与友人同游黄鹤楼,听到楼上正吹奏《梅花落》的笛声。让人感到格外凄凉。想到当年西汉贾谊因指责时***。受到权贵的谗毁,被贬官长沙;而我也因永王李磷事件受到牵连而加之“附逆”之罪被流放夜郎,离京都是越来越远了。今天在楼上西望长安。已是万里迢迢,又哪能见到?那笛声悠悠,仿佛让我看到了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游黄鹤楼时所作。本诗写他登楼听笛,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受害的愤懑以及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诗的首句就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对迁谪的不满,同时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诗的最后一句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梅花落》是曲名。江城五月,正值初夏,当然是不会有梅花的:只是笛声太动听了,便仿佛使人看到了梅花漫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迎寒而开的。景象虽美,但难免给人以寒意,这正是诗人此时冷落心态的真实写照。在这里,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将听觉诉诸视觉,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将与冷落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描绘了出来,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这首诗的结构也很独特。本诗虽写听笛之感。但未按闻笛生情的常规来写。而是先写有情,后写闻笛声,第二句借“西望”的典型动作描写。表达了怀念京都之情和“望”而“不见”之苦:第三句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意境。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痕。

想一想:

这首诗与李白的另外一首诗《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内容和结构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案提示:

春夜洛城闻笛篇4

一、我们要通过联想和想象重回古人的生活情境,填补古今之变所形成的时代鸿沟,进而理解古代诗人所抒写的情境

谢冕曾说:“真正的欣赏入门,应当是对于诗篇的作者,以及它的创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了解。”(《论诗》)历史茫茫,岁月悠悠,存亡兴废,何其多矣。然而深究起来,则秦汉之分、唐宋之别远小于古今之变。在古代,无论是科技、文化,还是***治、***事,进展都是缓慢的。直到近代科技兴起乃至当今的电子信息***,才真正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古代诗歌所描绘的境界,常常是月明星稀,一灯如豆;桥头落梅,松下泉声;长亭相送,蹇驴嘶鸣;泪洒沙场,月照长城……这样的情境,如果我们不能通过联想、想象回到古代去,又如何能理解古人的情怀与思想?

二、我们要关注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从语义的层面去把握诗意

其实,读懂任何一种文本,我们首先都要知道这种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殊性所在。那么,古代诗歌的语言具有哪些特殊性呢?

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首先表现为它使用的是典雅的古代汉语,这就提醒我们要注意古诗中大量存在的古今异义现象。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渠”字,是第三人称代词。在这里指的是该诗前句所说的“半亩方塘”。如果把“渠”理解为“水沟”,那么就不能准确地把握整首诗的意思。

古代诗歌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是多有省略、倒装句式,表意凝练,含蓄。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首句“昨夜雨疏风骤”写昨夜风雨,次句“浓睡不消残酒”则跳至今日清晨,叙睡醒之状。“试问卷帘人”,谁问?这自然是“我”问。问什么呢?却不说,省略了。“却道海棠依旧”,谁“道”?这应该是“卷帘人”的答语了,“海棠依旧”四字又交代出上句所问乃海棠花之情状。“明明是经过了昨夜的风吹雨打,海棠花怎能依旧?”――如果我们不补出词人这一省略了的微妙心理,就不能明白末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何所依凭。而且,这里以“红、绿”二字指代海棠花和叶子,不仅凝练,而且形象可感。又用“肥、瘦”来形容叶的茂盛与花之凋零,就更能表现出诗人无限怜惜的伤感之情。整首词省略跳跃而又含蓄蕴藉,很好地体现了古代诗歌语言精练而意义深邃的特点。再如杜甫的《阁夜》的首联中“天涯霜雪霁寒宵”一句,这里的顺序如果按现代汉语来看,应该是“天涯,寒宵,霜雪霁”,如此,“(人在)天涯,(身处)寒宵,霜雪(初)霁”――诗意顿时豁朗。

古代诗歌语言的第三个特点是古诗中的近体诗常常有着起承转合的结构。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从标题中就了解了时间、地点和诗人兴感之由(闻笛而作)等诸多要素;“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即承题中“闻笛”而来;次句再“承”首句“玉笛飞声”而来;第三句表面上仍然是写闻笛,实则暗暗“转”向“折柳”一典,蕴涵思乡伤别之意;末句乃以“故园情”悠悠“合”起全诗。既然近体诗有着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那么我们有时就有可能据此从诗歌写景抒情的氛围中拎出一条叙述的线索来。例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诗,首联为“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写的是“望月”;颔联为“承”,正是因为“望月”,引起了诗人的“怀远”――“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颈联是“转”,诗人从心理层面的思念转向了身体上的动作行为――“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则以“还寝”合起全诗。总体上看,《望月怀远》一诗的抒情氛围是浓郁的,但是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望月、怀人、灭烛、披衣、还寝这些事儿,存在着一条明显的叙述线索,拎出这条线索来对我们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大有帮助。

三、读懂古代诗歌要抓住“情、景”二字

春夜洛城闻笛篇5

益,字君虞,陇西姑臧人。大历四年齐映榜进士,调郑县尉。同辈行稍进达,益久不升,郁郁去游燕、赵间,幽州节度刘济辟为从事,未几,又佐宁幕府。风流有词藻,与宗人贺相埒,每一篇就,乐工赂求之,被于雅乐,供奉天子。如《征人》、《早行》篇,天下皆施绘画。二十三受策秩,从***十年,运筹决胜,尤其所长。往往鞍马间为文,横槊赋诗,故多抑扬激历悲离之作,高适、岑参之流也。――这是《唐才子传》对他的介绍。

李益的诗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但是,他从***所到的幽州河朔,中唐时代已成为藩镇割据的地方。这里的边塞士卒们,迫于连年不断的内外战争,为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黯然消失。李益诗:“今日边庭战,缘赏不缘名”(《发***中》)清楚地说明这种***心士气的变化。士卒们对战争厌倦不满是很自然的。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抒写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请看以下三首具有代表性的写笛声的诗:

春夜司笛

李 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群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这首诗是写淮北初春之夜在***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前两旬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两句就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就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寓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诗人写迁客,借大雁,其实用意在己,***治上的冷落遭遇,就如春到大地却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本诗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诗的前两旬,写月下登城所见。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沙地中的沙子在月光照耀下,白得像雪且带着霜样的寒气。近看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然而凄冷的月光,如霜的月色使人生寒。置身此地,边地之感、思乡之情,隐隐的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他们引颈望月,无奈的思乡情是那么凄婉。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色,第三句写声,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独辟蹊径,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容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蓄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从***北征

李 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本诗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寥寥七字点出了地域、季节、气候,有力的烘托出了这次行***的环境气氛。行***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行路难”就一语道尽。《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据《乐府题解》说,它的内容兼及“离别悲伤之意”。而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中引起的共感。说明这支远征***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使人倍感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因其如此,从而把***人的心情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也更动人。乐声对人有巨大的感染力,李益在他的边塞诗中善于从这一点下笔,让读者随同乐声进入诗境,充分感受将士们的羁旅情怀。

春夜洛城闻笛篇6

1 把握诗词中表达怀乡思人情感常用的意象,如“杨柳”“月亮”,等:2 理解并分析此类诗词中抒发的情感;3 学会分析此类诗词常用的表达技巧,特别是抒情的技巧;4 赏析此类诗词中的名句;5 赏析重点字词等。

[新题演练]

一、李商隐《夜雨寄北》鉴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李商隐的诗很讲究前后照应,诗中与首句中“未有期”相照应的词语是_______。

2 请简要赏析诗中“共”字的表达作用。

3 “巴山夜雨”在诗中两次出现,这两处“巴山夜雨”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二、李商隐《无题》鉴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 本诗从头至尾都漫溢着痛苦、失望而缠绵的感情。诗中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词语有哪些?请选用诗中的单音节词语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以抒情为主,但诗中的景也写得很有特色。请对“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晓镜但愁云鬓改”中的“改”字很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李煜《相见欢》鉴赏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 词的上片写景:缺月、梧桐、深院。这些景物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任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四、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鉴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这首小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请简要分析这首小令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五、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鉴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一个“过”字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 “杨花”“子规”“明月”是诗人表达情感的三种意象,请任选一种作简要分析。

六、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鉴赏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 这首诗是紧扣哪一个字展开的?请简要分析。

2 “散人春风满洛城”“散”字用得很妙,请赏析。

七、岑参《逢入京使》鉴赏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 “龙钟”的意思是

2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请举例分析此诗的这一特色。

八、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鉴赏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 “扬子江头杨柳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春夜洛城闻笛篇7

一、“杨柳曲”也作“折杨柳”,是古横吹曲名。晋太康末,京、洛有《折杨柳》之歌,其曲多言***中辛苦及战争斩获之事。六朝梁、陈及唐人所作大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关外,征人看不到青青杨柳,羌笛却吹着“折杨柳”的曲子,自然就会牵动离愁。

李白诗歌中“折杨柳”的曲调的运用则突破了“怀念征人”这一题材范围,将它拓展为抒游子的离情别绪或羁旅之思。如《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是李白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发思乡之情。其意为“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生呢?”此诗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原来吹奏的是“折柳”,即《折杨柳》。古人送别时折柳,“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离情别绪。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足见诗人思乡之切。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再如:《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首联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颔联“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此联除了烘托出边地环境的酷寒之外,也暗含征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颈联紧承前意,极写***旅生活的紧张。此二句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尾联用西汉傅介子的故事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二、《梅花落》,笛曲名,简称《落梅》《梅花》,《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以思乡怀远为主题,曲调悲凉。南朝至唐许多文人都有《梅花落》歌词,大都表现怨愁离绪。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风将笛曲《梅花落》吹送到关山处处,好像盛开的梅花在风中散落,表现了征人思乡、思妇念远之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U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但***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忽然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三、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也称“关山”,《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王昌龄的《从***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戍边将士耳中挥之不去的是《关山月》的曲声,他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妻子,于是愁绪萦怀,这如泣如诉的笛声,传达出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怀远之情。

如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李白此诗,就是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景。这两句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这里表面上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体会到了。中间四句在广阔的边塞自然***景上,描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末四句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意在彼,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李白诗歌中通过“乐府曲调”表现征戍离别之情就是很好的说明。

春夜洛城闻笛篇8

一、眼前景是实,已逝景为虚

已逝之景,或是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作者把这些事情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眼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词的上片虚写,是已逝之景,回忆从前幽会时,那充满希望与幸福的时光。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男女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景。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到了眼前。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开始写眼前实景。“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回忆到现实,由虚景到实景,虚与实的结合,将山盟虽在、佳人无音的伤感遗憾和裂心之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当前景是实,想象景为虚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想象之景,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总的说来,诗歌的前两句属写景,后两句属抒情。就前两句的写景而言,首句的“暗飞声”写出了诗人闻笛的感受,实中有虚,尤其是“暗”字意蕴丰富;而次句的 “满洛城”则差不多都是想象了:诗人觉得这样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整个洛阳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这句与前一句的“暗飞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正是这种反差让读者体会到了此曲的巨大穿透力。更进一步说,它实际上展示的是一直在酝酿和最终形成爆发的思乡之情的威力,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感慨了。

三、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有一种比较少见的虚法,这种手法的特点是撇开自己不写,从对方入手落墨。以退为进,曲折有致,出乎常情,情感表达更加含蓄,韵味悠长,耐人寻味。这种写法由于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如,周邦彦的《苏幕遮》中的句子:“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作者不说自己思念家乡的朋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方的角度去写,是虚写。“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正如《历代诗词佳句鉴赏》一书所言:“这虽然是作者对家人作出的设想,但这一设想在情理之中。有了这一层设想,思乡之情就更见其深了。”通过以上探析,可知“对写法”一般用来表现思亲怀友之情、离乡别家之意。只有表现上述情意,才有可能通过写亲友、家乡以及外物这样的“对方”,表现相同的思念之情、哀愁之意。

四、客观景是实,梦境、仙境为虚

通过写梦境、仙境来抒发感情、表达理想的诗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句子:“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用貌似欢乐喜庆的仙境,表达一种悲哀凄凉的情绪,用梦境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主题也便表达得越充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春夜洛城闻笛范文精选

学习

对联分类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对联分类,内容包括春联大全对联,对联分类。应用联是指有较强针对性的对联。它可以再分为专用于庆祝春节的春联,用于某一具体事项的对联如挽联、寿联、婚联、喜联、行业联等。还可分为人们在各种交往中所用的交际联。总之从时

学习

耗能减震钢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耗能减震钢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内容包括钢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耗能减震结构抗震加固设计。所谓耗能减震结构,就是将耗能元件设置在建筑结构中,用于吸收地震输入结构中的能量,这一过程主要应用的是滞回变形耗能原理,这

学习

从“中国式过马路”看中国“法不责众”思想

阅读(20)

法不责众是从中国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一个名词,它属于社会现象。法不责众作为一种社会现状,其在社会生活方面和法律制度的建设中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正确地看待法不责众这一社会现象,对于我国法治的良好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法不责

学习

浅析郁达夫小说《沉沦》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郁达夫小说《沉沦》,内容包括郁达夫的小说沉沦,郁达夫沉沦小说。郁达夫的早期小说《沉沦》的艺术特色体现在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的表现手法,行文的结构特色,小说的意境等方面。关键词:郁达夫;《沉沦》特色郁达夫是中国新

学习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内容包括人教版英语词汇课教学,中学英语词汇讲解书。【摘要】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言的源泉,是发展和提高语言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词汇的贫乏会造成交际中的词不达意,交际活动突然中断,阅读中对句子和篇章

学习

让英语学困生摆脱困境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让英语学困生摆脱困境,内容包括摆脱困境英语怎么说,关于国内外解决英语学困生的著作。英语既是活的语言,也是枯燥无味的语言。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第一动力,学生如果对英语课堂、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学习欲望自然会

学习

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组织扁平化研究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组织扁平化研究,内容包括企业组织扁平化潜规则,数字化转型扁平化。【摘要】企业的组织结构面临着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模式被分散化组织方式替代,企业的组织结构趋向于向扁平化方向发展。本

学习

凤凰男与孔雀女:爱并理解着才能双飞双栖

阅读(21)

一、定义A、所谓“凤凰男”,就是指集全家之力于一身,发愤读书十余年,终于成为“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从而为一个家族蜕变带来希望的男性。“凤凰男”6大性格特征:对父母孝顺,对兄弟仁义,顾家,上进,重面子,男尊女卑观念牢固。因为早年受够贫穷之苦

学习

剖析中国英语的界定及其现状和发展前景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剖析中国英语的界定及其现状和发展前景,内容包括除了英语以外哪个语种前景好,应用英语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一、中国英语的界定及其现状和发展趋势(一)中国英语的界定1980年葛传规先生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他说:“在旧中

学习

第十三个头骨(4)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第十三个头骨(4),内容包括第十三个头骨全文,第十三个水晶头骨。九、时间门扉按照老路易的说法,柯北必须在凶手杀害第十三只美洲豹之前找到他,但是凶手可能不止一个人,他们来无影去无踪,显然十分狡猾,具有丰富的野外生存技能。他

学习

牢骚太多防头断

阅读(68)

本文为您介绍牢骚太多防头断,内容包括牢骚太盛防肠断下一句,牢骚太盛防肠断。机关是个熬人的地方,在里面坐久了,难免就会熬出病来。这最为常见的机关病,一为失语症。患此症者,常年小媳妇一般低眉顺眼的,从不敢乱开腔支吾一声,即便遇到大事必定

学习

认同差异与“复流为土”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认同差异与“复流为土”,内容包括大学生自我认同差异,认同不回避差异议论文。【摘要】明代广西的改土归流出现较大的反复性,许多土州、县在改由流官治理之后不久又恢复了土官的世袭统治,个别土州、县在土、流之间反复更替。

学习

整合多元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整合多元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内容包括和谐校园文化,校园和谐文化的构建。多元文化是历史的必然,在社会和谐文化的背景下,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理智应对各种文化的浸润,整合多元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关键词:多元文化;和谐;校园文化

学习

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教师信息素养与数字化资源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教师信息素养与数字化资源,内容包括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教学发展,信息化素养与数字化能力提升心得。教师信息素养与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要用科学发展观指

学习

李白故里导游词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李白故里导游词,内容包括李白故居导游词讲解,李白故里导游词范文800字。各位游客朋友,你们好!今天我们参观的景区是李白故居旅游区,领略李白故居的风土人情和诗仙遗韵。【李白纪念馆】【馆藏文物】经过20多年的建设,李白纪念馆

学习

论李白的诗与酒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论李白的诗与酒,内容包括李白诗与酒,李白诗与酒评课。【摘要】李白号称诗仙、酒仙,酒以诗为名,诗以酒为名,写下了不少著名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弥漫着沁人心脾酒香的诗篇。诗与酒在他的笔下得到完美结合,构成李白诗歌交响乐中最精彩

学习

李白古诗大全范文精选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李白古诗大全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李白诗词大全100首原文,李白描写名山大川的古诗有哪些。李白古诗大全篇1在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话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于己于国,大有裨

学习

李白杜甫诗歌的比较教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李白杜甫诗歌的比较教学,内容包括李白与杜甫诗歌比较论文,作文李白和杜甫诗歌的异同。【摘要】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李白和杜甫的诗歌

学习

李白的思乡诗范文精选

阅读(33)

李白的思乡诗篇1关键词:古典诗歌思乡题材思乡情结“小时候……/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著名的乡情诗――《乡愁》。可以说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是中国现当代诗坛上写思乡题材的诗

学习

谈李白作文250字

阅读(21)

提起唐代诗人李白,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他的诗句有很多流传下来的,至今还朗朗上口。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不同于别的诗人,为了权利和金钱而去当官,他生性洒脱,不愿受皇命约束,他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有着羁傲不逊的性格,即

学习

《乡愁》英译文本比较研究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乡愁》英译文本比较研究,内容包括乡愁最好的英译版,乡愁文本解读。《乡愁》是一首风格典丽的现代诗。余光中先生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学习

《李白诗选》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李白诗选》,内容包括李白诗选全文阅读,李白诗选哪个版本好。成书时间:唐朝类别:诗歌内容梗概李白留下的诗近千首。在各体诗歌中,他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峨眉山月歌》是李白25岁离开蜀地时的作品。作为一个青年人,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