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学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论语》以《学而》为开篇,足见为学在整个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关于为学之道,孔子论述颇多;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为学目的、为学方法、为学态度以及为学内容等几个方面。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对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为学之道做一番梳理和阐释。
【关键词】《论语》;孔子;为学之道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书,是研究孔子思想及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材料。其书内容丰富,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学而时习”、“学思并重”的为学之道,也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为教之道;既有以“仁”为核心的忠恕之道,也有行“仁”践“礼”的君子之道;此外,还有“为***以德”、“敬事爱民”的为***之道。关于为学之道,大致从为学的目的、为学的方法、为学的态度、为学的内容等几个方面作一讨论。
一、为学的目的――为己之学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首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引用程子的话来解释此句:“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此句可以理解为,孔子说的“为己”是出于自己的内在要求,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修身养性。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今之学者的“为人”之学,是浮于表面的肤浅的做给外人看的。当然对比之下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因此,朱熹又通过引用程子的话说:“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由此可见,孔子的为学目的应当理解为“为己”。
此章内涵丰富,隐含了古与今的对比、为人与为己的对比等。就古今而言,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中“古”代表王道、法度、礼乐、君子等,与“今”相反。但孔子并非盲目好古,他所要复的是礼,是道。他也承认“古”有其自身的弊病,但不掩其光芒,我们要以古为鉴,隐含对当时天下无道、礼坏乐崩的严正批判。就为人与为己来说,一个是外在的人我相与之道,一个是内在的修己成己之道。显然这里所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己成己之道。表面上看来,似乎“为人”比“为己”更符合道德要求,实则不然。孔子所谓“为己”并不是一己之私利,而是个己学养之成就、人格之圆满。“为人”也并不是帮助别人谋福祉,而仅仅为了让别人羡慕,求得别人的赞誉。正因“为学”最容易陷入此种“为人”的困境,于是就会偏离正道。《礼记・大学》中讲:“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我们应当学习孔子的纯粹的“为己”而学的目的,孔子之学实乃君子的修身成德之学。
二、为学的态度――诚肯的向学之心
态度决定高度,为学亦是如此。《论语》中表明学习态度的有很多,总结起来大致分为几类,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自我反省的态度、谨言慎行的态度等。这些都表现为诚恳的向学之心。
首先,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表现在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虚夸,不装懂的行为。《论语・为***》中讲到,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此句是说,学习应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如果自欺欺人,不懂装懂,那么最终只会糊弄到自己,学不到真正的知识。《论语・子罕》中也提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意为不要刻意去做,不要固执己见,想到必须去做。也就是说,为学还是要思量周全,多听建议之后再去行动,坚决不能主观臆测,固执己见。如此,才是为学的正确态度。
其次,自我反省的态度在《论语》里很常见。其中学而篇中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此章主要讲勇于自我反省是为学的基本态度。只有经过不断省察的人生才是不断进步的人生。我们每天面对自己,要不断反省自身。在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上,自己是否做到了忠信,为人做事尽其全力,与朋友交往当诚实有信,传道授业当本于深究习行有得,是曾子日三省身的为学境界,足见其学以修身行道至诚无息。夫子之学真谛就在于仁德道义上的自我反省。正是由于夫子的自我反省,才使得中国儒学在哲学上有了本体论上的意义和根基。因此,夫子的为学之道重在反思。
第三,谨言慎行的态度在《论语》中则视为好学的表现。《论语・学而》篇中讲,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君子之志在于学,其安饱问题已经无暇顾及,做到这些只是为学的基本态度。敏于事,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能够敏锐觉察,并不断调整方向,改正自身的不足。慎于言,则凡事留有余地,是贯彻敏于事原则的措施保证。此言德行的发用和践行。“道”即是事物所当然之理,人人都应该遵循之理。好学之人必当取于正道,做一个终身向学、自由洒脱的君子。
总之,实事求是、反省自身、谨言慎行最终都变现出了孔子诚恳的向学之心,也即是孔子为学之态度。
三、为学的方法――稳步前进
《论语》中讲为学的方法的篇章有不少,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温习内化、博采众长、学思并重、循序渐进。
首先,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使之内化为自己本身的知识,从而产生新的智慧,是学习中最为有效的方法。《论语・学而》篇中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对此,朱熹注解道:“学之为言效也。”学习就是根据语言去效仿、练习。又说:“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首先肯定了儒家普遍的人性善的基本前提。其次,在性善的基础上,提出觉有先后,解决了恶的存在乃是因为觉的程度、时间不同而引发的,并且可以通过学习,以先觉觉后觉的方式来“明善”,甚至“复其初”,让生命始终处在“觉”的状态。“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朱子把学习比喻为鸟儿反复起飞,又引用程子的话说:“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因此,学习必须与行动结合起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才算是真正的学习。在此,与学习的目的联系起来,更加印证了儒家是为己之学,突出了儒家强调的学而时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达到自我圆满的目的,而非得到别人赞誉的目的。学习的过程是随时随地、无时无刻都存在的,除此之外还要端正态度,坐如尸、立如齐,带着一颗诚敬的心去学习。另外,《论语・为***》篇中也讲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朱子对此注解为:“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而每有新得……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这里朱子强调两点,一是要有所学,二是所学要得于心。在有所学的基础上不断地对已学的知识加强巩固,反思之后能从中领悟到以前领悟不到的新的知识,这种启发性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方法。
其次,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在孔子那里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论语・述而》篇中讲,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此章朱子引用尹氏的话对此做了注解:“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可见,孔子不但学习别人的优点,更重要的是能够看到别人的不善之处,并能以不善为师,惊醒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学习之道正是在与周围人的相互看齐和反省中得到进步的。因此,择善从之,不善者改之,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另外还有,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朱子解释说:“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以内在的善为依据,从而可以反求诸己。见别人的贤的地方希望自己也能够做到。相反,看到别人不贤的地方还是要反观自己,唯恐自己也有恶的行为。
第三,学思并重的方法。《论语・为***》篇讲,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朱子对此注解:“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反过来,想太多而不踏实学习,就会感到疑惑。学习和思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孔子在此强调学思并重,不可偏废其一,就是要我们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抬头看风景的同时也别忘了看看脚下的路;埋头走路时别忘了抬头看看前进的方向,既要内求诸于心,又要外习诸于事,如此才能获得真学问、大学问。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第四,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论语・为***》篇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此章夫子自述一生为学正己的经历,以及进学的次第。朱子引程子之言:“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在于他不以圣人自居,始终谦虚好学。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连圣人都要分阶段次第习之,何况普通人呢?因此,学习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个人的道德修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总之,孔子的为学方法主要有四个,其一是“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其二要是“学无常师”、“见贤思齐”;其三是“学思并重”;其四是循序渐进。
四、为学的内容――仁孝为主,包罗万象
孔子的为学内容广博,孝、悌、仁、义、道、德、忠、信、文、艺等内容在《论语》里都有所反应。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此章先讲行仁的一个次第,由家人到朋友,再到众人,是从孝悌,到诚信,再到泛爱的一个层次,体现出了儒家有差等的爱,以及行仁的次第。当有能力做到这些,有能力行仁之后,才开始学习六艺之文。这体现了力行与学文的先后关系问题。学文,究竟学哪些内容?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说:“文,谓诗、书六艺之文。”又引程子的话说:“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学习要有一个本末、主次之分,德行的学习和修养是主要的,六艺之文是末节,要分清主次。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此章意在德行的践行,也可以说是德行与学习的关系。朱子解释道:“贤贤”、“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也就是说,诗书六艺之学,当从人伦日用中践行而成。点出儒家之“学”的核心内容乃是孝悌、忠信等日常人伦之用。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此章直接点出夫子教学的内容,即文献、古籍的学习,社会实践方面的学习以及与他人交往中的忠诚信实的道德修养。当然只是学习的部分内容,并不是全部。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此章朱子引程子之语:“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尔,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由此而知,程子将德行、言语、***事、文学并称四科,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概言之,孔门教学以“道”、“德”、“仁”、“艺”为主旨,以“文”“行”“忠”“信”为纲要,以“德行”、“言语”、“***事”、“文学”为科目。
以上是对于《论语》中关于学习之道的总结,从这些内容中也可以看出《论语》中为学之道的博大、丰富之处。这也正是《论语》的魅力所在。千古文人对其爱不释手,古今学者对其皓首穷经。《论语》的研究还在继续,《论语》学势必会成为一门显学。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2]钱穆:《论语新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3]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