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佛山咏春”,想必广大拳迷和读者普遍耳熟能详。但若然讲到原来佛山咏春的始祖梁赞宗师,晚年期间在家乡又再传下另外一种风格完全不同的咏春拳时,恐怕就未必人人知道。了解其来龙去脉以及两种咏春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者相信更是少之又少。
话说当年梁赞宗师告老归田、离开禅城返回鹤山县古劳镇东便村家乡时,刚好年届七十,满以为远离尘嚣、从此便可以过上一些舒服日子,闲来喝喝茶、打打牌、串串门、聊聊天,优哉游哉,颐养天年,谁知返乡未几,就有一些乡亲父老指指点点:“你再好功夫又怎样,自己兄弟都没个了。”原来众乡亲早知梁赞厉害,屹立江湖数十载,败敌无数,赢得个“佛山赞先生”的美誉,便故意用此“冷言冷语”刺激梁赞,希望他能将其本领在家乡流传下来。可梁赞不知就里,无端端地被人这般”数落”,心中自然不是滋味,但事后再仔细思量,又觉乡亲此话不无道理:“事实自己同村兄弟大多品性纯良,如无几下拳脚在身,日后便容易受人欺凌。”梁赞想到这里,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便毅然决定负起这个教拳责任。考虑到自己的年龄和体力条件,拳法套路不宜过于冗长费力,加上教的是同村兄弟,亦无须作甚掩饰,于是梁赞静下心来,将自己平生所学的武功,包括佛山时期所教的小念头、寻桥、标指三套拳法重新梳理一遍,聚集当中的精华,组合成一套简洁流畅又变化多端的偏身拳授予兄弟子侄,故此拳又叫“子弟拳”,俗称“古劳咏春”。
梁赞由70岁返乡至77岁寿终,7年间共教出梁志扬、梁大妹、易英、王华三等8个弟子,8人当中又数王华三境界最高,且培养后人不遗余力,至今仍然健在的冯朝振、冯应绵等几位老前辈便是其得意门徒。
曾有传闻除偏身拳外,梁赞在古劳同时留下一套上三十六、下三十六、中间又三十六共一百零八点的正身拳,对此笔者认为是谬误,纯属无中生有。试想以梁赞当时的古稀之年,有何精力又有何必要在同一班古劳弟子当中去分别贯彻这一正一偏?况且偏身拳本身就是从正身拳演变而来,梁赞创立偏身拳的初衷,就是要建立一种无论身形手法、打法练法都更为先进的攻防搏击系统,换句话讲,偏身拳糅合了正、侧两种理念和手段,其主导思想是集中在打知觉、打变化、打身形和打巧妙的层面上。故此一正一偏之说站不住脚,于情于理都不合,现实中亦从来未有出现过。当然,古劳咏春的确是有正、侧两种打法,这是缘于因人而施,但古劳并无正、偏两套拳。倒是如今南海一带的邓逄、白昌系承传的一套一百零八式正身拳(由冯少青传下)与上述传闻中的正身拳有些吻合。佛山咏春(正身咏春)和古劳咏春(偏身咏春)都是出自梁赞之手,只不过是它们所产生的时段背景、教授对象和风格特点不同。用一句现代语言来形容,两种咏春就犹如是同一厂家两种不同型号的系列产品,功能相似,但操作各异。佛山咏春主张“里帘必争”,硬压直取、拳抢中线是其主要特性,常见以拳开路、以快打慢,属一种迅猛型刚性打法,因此拳桥够硬是首要条件,所以佛山咏春一定要打木人桩。古劳咏春则着重以巧取胜,故其动作形态相对圆滑自然。古劳咏强调知觉先行,因此十分重视两人对拆培养知觉反应。战术上多为后发制人,通常都是以静制动,凭知觉后发而占先机,跟手快打,顺势击人。击人多用掌、指,近身必用膀、肘,实作中甚少用拳。尽管理论上“拳、桥、膀、掌、指”五行是以拳开头,套路中也不乏优良拳法,例如标捶、三箭捶、袖底捶、十字捶等,但问题是握拳打人存在两种缺点:一是不利于变化,二是时间上的阻延。而古劳咏春的致胜关键很大程度上又是有赖于身、手、腰、步灵活适度的变化来达到向对手实施全方位的管制和打击,讲求的是整体动作而非局部效果,故使用膀、掌、指、腕、肘居多,即使偶然用拳亦是中途化拳,且用的是羌子拳而非平拳,以便一打就变。又由于技术上的运用倾向以横破直,所以其手法常常是超离了中线法则和拱形三角理念。你上我下、你下我上,你前我后、你左我右,横来直打、直来横打,高接低攀”是其主要心诀。
此外,古劳咏春的特点还包括“偏身、侧打、三角步、还魂腰”等。偏身的意义和价值是在于双脚不作任何移动的情况下,通过原地偏转来同步实施快速闪避《拦截》和攻击。在身步瞬间向左右偏转的过程中同时使自己目标缩小、手臂延长和力量增大。这种集“腰马手合一”齐发并带有横向性质的功力和速度非同小可,常常令对手防不胜防,尤其是在双方桥手或身体接触的情况下更是想避又难以避。所以古劳咏春无论攻防进退、打侧打正,时时刻刻都必定扭马偏身,只不过是偏的幅度大小问题。“头似风车身似钻,眼似流星手似箭”便是拳诀中古劳咏春身形手法的形象写照。
侧打是古劳咏春非常擅长而又相当见效的一种攻击手段,特别迎合偏侧身形和有利于发挥横斜整劲。侧打既可避免和对方产生直接顶撞,相对容易近敌逼敌,又可同时抑制对方另一侧手脚的攻击。进退灵活,操作省力,能以小搏大,弱者胜强,适合男女老少、高矮肥瘦者运用。
三角步是古劳咏春主要的进退步法,与偏身侧打配合运用。古劳咏春的“退”其实并非真退,准确地说是左右横向移动。因其打法多走,所以当其中一侧攻击受阻或遇到顶力时,身手腰马便立刻进行调整,用倒三角步法迅速从这边走去那边,此亦即所谓两头进退。故此古劳咏春的“进”无疑是进, “退”其实也是进,或可直接理解为“有进无退、只进不退”。
还魂腰是以腰形的局部变化结合四肢微细动作而成的一种常用反击技法。双方在贴身搏斗过程中,经常会夹杂一些诸如环境、时机、距离及反应方面的不稳定因素,运用还魂腰法往往能出奇制胜。还魂腰大致上有正摊和侧摊两种。举例:当对方中上路拳掌打来时,我方不闪不退(或不容许闪退),只是上身向后拗(摊)一个相应的角度以避开来势,未待对方回手,我即返身向前用“双飞蝶掌”上马逼步连消带打,此为正摊。侧摊是以微侧身形拗腰的同时上以一手接脖、下出一“探水脚”至对方来势一侧并用此脚做轴、迅速侧身重掌打肋,整个摊打过程一气呵成,绝无半点拖泥带水。据说祖师王华三当年惯用此法破劲敌,屡战屡胜。不过话又得说回来,要将还魂腰法练至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实非易事。
绝大多数古劳咏春前辈的实战经验都非常丰富,但由于几代以来都只是口传身授,缺乏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性指导,加上老前辈的文化普遍都不高,故此后辈学起来就感觉有点“费劲”,悟性高又勤奋者,数年或可成才,悟性低又懒散者许久难成大器,但勤终可补拙。
古劳咏春属于一种比较“神秘”的拳种,历来保守至极,从不轻易教人示人,即使同是古劳乡里,亦难得一见,因为并非古劳人都能学古劳咏春。故此古劳咏春在传承方面一向都是“人丁单薄”:通常都只是局限在父子叔侄或少数亲朋里面,与佛山咏春的发扬光大有着天壤之别。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我所知道的古劳咏春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