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生产管理模式的现状和市场挑战,分析生产管理模式由“推动式”向“拉动式”转变的必然性,并提出准时制生产、零缺陷质量管理、零库存和标准作业等四点精益生产管理在制造企业的应用。
关键词:管理模式;粗放式管理;精益管理;推动式;拉动式
我国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是在学习前苏联生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历经50余年,虽然很多企业也在不断的学习、探讨一些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但是,总的来讲并没有太大实质性变化,缺乏创新思维、商业意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生产管理观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还是相对落后的,还没有完全走出从“单一品种大批量”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市场、成本、客户、供应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生产管理模式还处在粗放型管理阶段,无法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
一、现阶段我国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的表现
传统的生产管理的任务是指运用计划、组织、控制的职能,把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有机整体,按照经济的方式生产出某种社会需要的质优价廉的产品。其生产管理的组织机构是金字塔型的多级管理,一般都是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形式;产品设计主要靠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通过手工进行;企业主要采用标准化、专业化、大批量流水线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允许仓库内有一定的库存量,制造过程中允许有一定的废品,从而提高生产成本。但是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相脱节
在生产计划的编制过程中,企业是以产品为单位进行的,而企业内部各生产阶段的“物流”和“信息流”是以零件为单位的。企业的生产计划按产品为单位下达到各生产工序,即有关车间。生产车间则根据企业生产计划,以零件为单位自行编制本车间的生产作业计划,由于各生产车间的生产工艺和生产作业计划的特殊性和***性,致使各生产车间产量进度不尽相同,其结果是工序间生产量的不平衡。这样协调各车间生产,组织零部件配套工作便落在了生产调度部门身上,因此,生产调度对于全厂的生产组织和控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生产调度的工作多数是建立在零部件配套“救火式”工作,全凭现场管理人员用非正规的方法来进行调度,这种模式属于“推动式”计划管理模式。
(二)“推动式”计划管理模式使生产环节周转库存大量增加
以企业主体产品计划为推动,各零部件生部门都以自己的生产能力、生产速度生产零部件,缺少有效的计划控制和生产协同,各生产工序的零件产出必然会形成“快”和“慢”。产出快的零部件进入库存,形成在制;产出慢的零部件形成短缺件、影响配套装配。周转库存在大量增加,给产品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劳动生产率、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等方面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三)“推动式”计划管理模式缺乏弹性。市场反应能力低
由于传统生产管理模式是以产品为单位,按合份编制生产计划的。投入一个产品与调整一个产品对整个计划影响较大,再加上生产系统周转速度慢,调整费用高等原因,给计划的修改和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为适应市场需求。频繁调整生产计划,其后果更不堪设想,往往会使整个生产陷入混乱状态,使本来计划控制力就很弱的缺陷更加暴露无遗。
二、市场变化对企业传统生产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市场需求日趋多变,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一方面,产品设计活动不断向市场调查、技术预测、生产系统集成设计、用户需求分析的方向延伸、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生产管理的职能范畴已不局限于生产系统的内部运行管理,而必须紧密与市场、利润、顾客相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部分商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商品已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供不应求转变成了今天供大于求,形成了全方位的买方市场,甚至过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突飞猛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出现了前所未有变化,尤其是IC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了IT产品、数码类产品的飞速发展。
(二)客户对产品需求的个性多变,使得企业的生产批量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的价值观不断变化,追求个性化已经逐渐成为潮流。这种对产品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企业从“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即:由存货销售转变成订单生产。
(三)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企业由原来的封闭系统转变为开发系统
企业间的竞争前期主要集中在价格和质量上,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将更加严峻,企业将全方位参与产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原料市场和人才市场的竞争。
三、生产管理模式从推动式向拉动式的转变
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卖方市场的计划经济时期,社会需求量大,而生产的产品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式”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也发生了巨变:产品的生产周期越来越短,客户需求越来越多样性,产品更新加快,开发周期缩短,质量要求提高,产品成本不断降低,售后服务日趋完善。如何建立起高效、低成本的生产管理模式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成为每个制造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必须更新观念,创新生产管理,管理模式需要由推动式向拉动式转变,即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牵引,以订单拉动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一)实现由计划管理向订单管理模式的转变
推动式管理是以企业计划为驱动,逐层自行分解作业计划推动企业的生产,而拉动式管理是以客户需求为目标、以订单为牵引拉动供应链协同生产,即各部门围绕客户订单开展生产管理,包括设计、采购、制造、包装、运输等。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销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以销售为中心,将工程设计、采购、生产、质量、调试等融为一体,组建快速反应、多变动态的管理组织或团队,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
(二)借助信息化管理拉动协同、高效、低成本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在生产管理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资源管理系统(ERP)、预算管理系统等,CAD系统以其自动模拟、易修改、易控制、自动绘***、自动计算,并与生产设备直接联接以及直接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等特点,实现设计与生产加工相同步,从而大大缩短了整个生产周期;ERP系统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订单对产品进行分解,列出物料清单和不同的需求时间,从而使生产计划更加准确、精确,降低存货成本,实现企业资源的高效协同。
四、精益生产管理在制造企业的运用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又称精良生产,其中“精”表示精良、精确、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等。精益生产就是以顾客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其核心是消除浪费,包括过量生产、等待、搬运、库存、动作等,它需要通过如下管理方式的运用实现:
(一)准时制(Just in Time,IIT)生产
准时制生产是一种全方位的系统管理工程。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数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或零部件)的生产模式,其目的是加速半成品的流转,将存货积压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准时制生产可以归纳为六种管理方法即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劳动组织、工具管理、设备管理和现场5S管理和一种管理体制即以生产现场为中心,以生产工人为主体和以车间主任为领导核心的现场生产组织管理模式的综合,从而实现生产体系的高效运转和现场问题的迅速解决。
(二)“零缺陷”质量管理
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主张企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经营管理,生产者、工作者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业务没有缺点,向着高质量标准的目标而奋斗。它要求生产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准确无误,在生产中从产品的质量、成本与消耗、交货期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合理安排,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来纠正。零缺陷特别强调预防系统控制和过程控制,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使产品符合对顾客的承诺要求。
(三)零库存
零库存是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类物品的储存数量为“零”,即不保持库存。零库存可以免去因存货有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仓库建设、管理、存货维护、保管、装卸、搬运等费用、存货占用资金及库存物的老化、变质、损失等。零库存的主要形式:供应商管理库存(VMI)、供应商托管、协作分包、准时供应等。
(四)标准作业
在循环的时间内以有效的操作顺序在同一条件F反复进行操作。以人的活动为中心,按没有浪费的顺序将人、机、物最有效地组合。标准作业不仅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作业顺序和动作,同时能使员工克服已形成的不合理的习惯和操作上的缺点,增进人的作业可靠性,从而克服个体差别和非固定性对生产系统的影响。要实施标准作业首先是梳理管理流程,制定流程管理标准和各岗位作业标准,用标准制定下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怎么干。同时还要做好现场管理、看板管理工作。
总之,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由推动式向拉动式管理的转变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在拉动式管理模式下,配以制定标准的管理流程、作业标准,推进零缺陷、JIT、5S等管理方法的运用,才能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企业生产通过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益管理的转变,各种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进而实现高效、低成本,快速满足客户需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企业生产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益式管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