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事宝典
德格印经院
藏区著名的印经院,全称为“德格吉祥聚慧印经院”,是藏传佛教的印经中心和藏文典籍的刻印中心之一。德格印经院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城东欧普龙山沟口,原德格土司官寨更庆寺所在地。德格印经院于清雍正七年(1729)由德格土司曲杰·丹巴泽仁主持兴建,历16年建成,后历代土司又加以维修和扩建,始具规模。印经院的主体建筑类似一座大经堂,院内分为藏版库、储纸库、晒书楼、洗版室、印书室、储书库等,其中印书室有大小6间,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二分之一,印书操作亦在其中。印经院具有多种功能,既是刻印经典、文献的场所,保存藏文典籍(主要是经版)的书库,又是藏族民众朝拜的圣地。
自建院以来,历代土司均重视对印经院的维护和管理,地方***府和中央***府亦予以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印经院管理委员会加以管理和维护,1963年和1968年曾两次拨专款维修,1979年再次进行维修,1988至1991年,国家拨款100多万元,印经院自筹50万元,对印经院进行了彻底维修,使之面貌一新。自建院至今280多年来,印经院得到完好的保护,其职能没有改变,影响日益扩大。印经院刻经精良、印经完善、藏版丰富,至今藏有各教派的经典和各类文献的经版约30万块,字数达3亿,确立了德格印经院在藏族宗教、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被誉为“藏族文化宝库”。
阿尔布巴之乱
清雍正五年(1727)以噶伦阿尔布巴为首发动的战乱,又称“卫藏战争”。阿尔布巴全名为阿尔布巴·多吉杰波(?-1728),生于工布,曾任拉藏汗属下官员。康熙五十六年(1717),准噶尔部入侵,他率部起兵,在拉萨以东的工布地区抵制准噶尔***对该地的侵扰,终于在五十九年(1720)与其他地方势力一起配合清***驱除了侵藏的准噶尔***,收复了拉萨。康熙六十年(1721),以功封其为贝子,并任地方噶伦。同时朝廷任命阿里地方首领康济鼐为首席噶伦,命康济鼐往来于卫藏与阿里之间。而康济鼐居于阿里时,事务则由阿尔布巴总领办理。雍正五年(1727),阿尔布巴因权力之争,杀害首席噶伦康济鼐,从而引发卫藏地区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导致阿尔布巴之乱的原因是清朝任命贵族中地位较低的康济鼐为首席噶伦,引起阿尔布巴等前藏大贵族的不满;康济鼐执***期间压制宁玛派,下令不许恢复被毁的宁玛派寺院。于是,阿尔布巴、隆布鼐、扎尔鼐等三噶伦利用康济鼐压制宁玛派所引起的不同教派的矛盾,趁机向康济鼐夺权。康济鼐被杀后,清朝即派内阁学士僧格、副都统马喇等入藏解决争端。雍正六年(1728),颇罗鼐集结后藏、阿里兵力突袭拉萨,围困阿尔布巴等人于布达拉宫。清朝即派都察院左都御史查朗阿和护***都统迈禄、西宁镇总兵周开捷率兵入藏。颇罗鼐将阿尔布巴等人交给清***,经审判后,阿尔布巴等人被处决,卫藏战争遂被平息。平息阿尔布巴之乱后,清朝承认颇罗鼐建***拉萨,并赐贝子衔,***全藏***务。同时,为加强对的管理,清朝正式在设立驻藏大臣。驻藏大臣有正副之分,办事大臣掌印,负主要责任,为正大臣;帮办大臣辅佐办事大臣,为副大臣。任期均为三年一换,期满班京。
藏式佛塔
藏式佛塔俗称“喇嘛塔”,是8世纪前后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传入吐蕃的,如桑耶松嘎尔乡的石塔和桑耶寺四塔就是当时的作品。此后的几个世纪,藏传佛教大德僧人依据佛教仪轨对藏式佛塔形式作了严格的规定,如布敦·仁钦珠、松巴堪布·意希班觉及第司·桑结嘉措等。藏式佛塔的种类很多。从塔的宗教寓义来分,可分为身、语、意三塔。身之塔,代表佛陀、菩萨或僧侣的化身;语之塔,代表佛陀的教喻或经文;意之塔则代表佛教的基本真谛和空无明净。藏式佛塔从形制上可以分为八类,即(1)叠莲塔,按迦毗罗卫窣屠波式样建造;(2)菩提塔,按照玛格达窣屠波式样建造;(3)祥和塔,按照拉杰格里的窣屠波式样建造;(4)殊胜塔,按照吠舍离窣屠波建造;(5)涅磐塔,按照玛格达窣屠波建造;(6)神变塔,按照斯拉瓦斯窣屠波建造;(7)神降塔,按照桑卡斯亚窣屠波建造;(8)吉祥多门塔,按照鹿野苑地方窣屠波建造。八种不同类型的藏式佛塔,代表着佛陀一生不同的八个阶段或八种境界。
读者来信
1. 广西的张先生想了解藏族的敬语和称谓。
藏族非常注意敬语和称谓,这种礼俗在拉萨和上层人士中更为讲究。几乎每一句话都有3种讲法,一是普通话,一是敬语,一是最敬语。无论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都是如此。人们在相互交谈时,彼此可以根据对方的地位高低、年龄大小而相宜使用。若双方条件相当,可用普通语。而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则必须用敬语,年轻人对年老者用敬语,对地位较高者用最敬语。不会用敬语的人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而敬语用错了,例如对别人用普通话,对自己用敬语,就会闹笑语。
藏族人非常注意称谓。称谓不准确,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一般在称呼别人时,都须在对方的名和相关的称谓后面,加一“啦”字,以示尊敬。比如“格桑啦”、“丹增啦”、“波啦(老爷爷)”、“嫫啦(老奶奶)”等。
2.湖北的张晓燕:请问今年的萨嘎达瓦节是哪一天?能介绍一下这个节日吗?
萨嘎达瓦节是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今年的萨嘎达瓦节是公历5月25日。传说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辰、成道及圆寂的日子。藏语“萨嘎”是二十八宿中的氐宿,“达瓦”意即月,“萨嘎达瓦”意即“氐宿月”。按藏传佛教传统,氐宿月是佛事活动频繁的佛月。各地藏族群众都要举行各种隆重的宗教纪念活动,如斋僧礼佛、朝圣敬香、禁屠封斋、放生施食等功德法事。因各个教派使用的历法不同,所以具体日期各有差别,但绝大多数教派规定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佛诞节。
经过长期的发展,萨嘎达瓦节逐渐演变为藏族人民春夏游园和预祝农牧业生产丰收的群众性节日。每年节日这天清晨,拉萨地区的藏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涌向大昭寺朝佛转经。先环绕寺内释迦佛殿转经回廊一周,藏语叫“廊廓”,再环大昭寺绕行一周,叫“巴廓”,最后环拉萨城和布达拉宫绕行一周,叫“林廓”。依顺时针方向,从内到外环行3匝,总里程约10公里,口诵真言,心怀热望,徐徐而行,约中午时分到达布达拉宫背后的龙王潭公园,或乘船在龙王潭湖面上荡舟,或在湖边草坪铺上卡垫,搭起帐篷,摆上青稞酒、酥油茶,欢歌起舞。
在其他藏区,藏历每年四月(即萨嘎达瓦),人们也都根据地方传统习惯,举行宗教活动,纪念佛陀,积攒功德,祈祷人寿年丰。如甘肃夏河拉卜楞寺周围的藏族群众,每年藏历四月都举行著名的“四月祭”,历时3天。云南迪庆地区的藏族人民要举行盛大的集会,朝拜维西县的达摩山。
3.福建的读者小芸想了解“尼木三绝”指的是什么。
“尼木三绝”是指自治区尼木县的三种特产及其制作技术,分别是藏尼纸、尼木藏香和普松雕刻。
藏尼纸
尼木藏尼纸作为中国造纸技术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技术特色。据考证,尼木县藏尼纸产生于公元7世纪40年代,随着社会对纸品需求量的增加,尤其是佛经印刷用纸量大增,刺激了纸业的发展,藏尼纸业得到了一定的传播。由于藏尼纸具有久经岁月不遭虫蛀、无酸性、质地坚韧、耐折叠、耐磨、耐腐蚀等特点,所以僧人特别喜欢用它来抄写经文。
藏尼纸的生产主要在尼木县塔荣镇雪拉村。它的制作原料是当地一种叫狼毒草的有毒性的野草,藏语叫“日加”,造纸时主要使用它的根部,所以采摘时对环境有所影响,采后需要5至10年才可以重新生长。尼木藏纸制作共有六道工艺,全由手工完成,基本采用家庭式世家传承生产,制作时各种原料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全凭经验操作,因此需要长期操作才可学会这门技艺。
尼木藏香
尼木藏香主要产于尼木县吞巴乡。千百年来,尼木县吞巴乡的村民依靠这里充足的水源、优越的气候、丰富的资源、别出心裁的工具及独特的藏香制作工艺和配方生产出了闻名遐迩的“尼木藏香”。
藏香经过一千多年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现在的十几个品种,每个品种都有不同的用途。藏香之所以流传下来,除了它的祭祀作用外,还与藏药中的“熏疗法”一脉相承。因为,在藏香里包含了大量名贵的植物药,如藏红花、檀香、长松萝、安息香、冰片、干草等。它适合在各种场合使用,不仅香味四溢,更是对感冒、流行性感冒以及各种传染性疾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普松雕刻
普松是著名的“雕刻之乡”,雕刻在尼木县普松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普松乡群众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一项古老技艺,雕刻艺人在长年累月的钻研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雕刻服务范围已从过去为旧上层进行宗教活动服务,发展到制作广受游客青睐的旅游产品,雕刻内容也从最初的体现宗教活动、人物礼仪、自然风光等扩展到现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普松雕刻形式多样,应用广泛,不仅有单一的文字雕刻,还有***文并茂的***案;不仅应用于藏传佛教活动,还应用于印经幡,很多山口悬挂的经幡,都是用普松雕版印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