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春秋》2008年第6期的《旧上海租界路名琐谈(之三)》中讲:旧上海租界路名中有二条是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一条是法租界的“朱葆三路”,另一条是公共租界的“虞洽卿路’。据我所知,应该不止二条,以前法租界有一条叫“麟桂路”的小路是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而如今的常熟路旧名“善钟路”,也是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
麟桂,字月舫,清满洲镶白旗人。1848年9月走马上任苏淞太兵备道,即后来人们经常讲的“上海道”,1850年11月就离任了,任期仅2年2个月。但是在他任期内做了两件对上海历史颇有影响的事,一件就是同意把吴淞江以北的虹口“沿江三里之地”作为美国人的“居留地”,这就是后来的“虹口美租界’;另一件事就是在1849年4f16日与法国驻沪领事敏体尼签约,并以告示的方式公告上海市民:“本道台会同法国领事敏体尼勘定上海北门外一处地:南至城河(今人民路),北至洋泾浜(今延安东路),西至关帝庙褚家桥(今南路附近),东至广东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相当于今新开河外滩的南面附近),”总面积约986亩的土地为法租界。而在此之前,法国领事―直在与前任上海道台咸龄、署理上海道台吴健彰谈在上海建立法国人租界,由于遭到英国人从中阻挠,始终未能如愿,而麟桂帮他们实现了这一愿望,所以,法国人是很感激麟桂的。一直到1927年,法国人把租界里的一条很小的马路命名为Lin Koue Route,中文路名即“麟桂路”。也许,许多上海人根本不知道上海历史上有一个叫麟桂的上海道台,又也许上海人不愿意使麟桂记入史册,所以,这条Lin Koue Route也被写作“灵桂路’,1946年又被改称“林谷路”,就是今天的长乐路362弄。
住在沪西的老人大多还记得,今天的常熟路旧名“善钟路”,路在旧法租界里,它的法文名为Say Zoong,Rome de。在法文词典里找不到“Say Zoong”这个词,它也不像外国的人名或地名,而对应的“善钟”倒是像中国的人名。
黄炎培等人编纂的《川沙县志・卷十六・人物志》中有一段记录:
陶如增,字凤山,号善钟。顾家路人。幼寒微,业调马,设善钟马车行于上海,营业甚盛,广置地产于法租界今善钟路一带,租界当局以其名名路。性慷慨。捐办本镇文明小学,同知成安奖给匾额;又捐助上海新小东门工程经费及慈善事业甚多;光绪,三寸一年大风潮灾,亦捐巨款。
这段文字记录很清楚,善钟即陶善钟,他的名字叫陶如增,善钟是他的号;他是顾家路(今浦东新区顾路)人,出身贫寒,从小到上海在英商跑马总会的跑马厅养马,后来成了驯马师,收入也提高了。与所有的中国农民一样,陶善钟对土地有强烈的感情,于是他就在沪西购置了许多的农田,成了一个大地主;在洋场混迹多年,他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上海已经成为一个大城市,马车已经是上海城市客运和货运的重要手段,而养马出身的陶善钟不仅能识别马的优劣,还有渠道从跑马厅购到被淘汰的赛马,于是他就开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号命名的“善钟马车行”。在20世纪初出版的《***画日报》里可以看到善钟马车行的绘***,它就在跑马厅(今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附近的一幢二层楼房里。在一册稍晚的《上海商业名录》的“马车”一栏中记录:“善钟马车行。法租界徐家汇路二五八号,电话四八三八。”
陶善钟在沪西购置了许多的农田,1901年法租界越界筑路时,就会触及到陶善钟的土地,《川沙县志》中讲:“广置地产于法租界今善钟路一带,租界当局以其名名路”,也许,陶善钟让出了一些土地给法国人筑马路,法租界就将其中的一条路以陶善钟之名命名为“善钟路”。
陶善钟当初买进的是农田,随着上海城市面积和范围的扩大,许多农田就变成了城市用地,地价不知翻了多少倍,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土地资源和产业,1900年陶善钟与英国建筑师白兰泰(William Brandt)、律师陆舌儒(W・L・Rodgers)等联合注册了泰利公司,主要经营上海的房地产业务。上海市***协编《旧上海房地产经营》一书收录《外国房地产商的经营手段》中有这样一段话:“英商泰利公司请陶善钟的儿子陶敬斋为买办,除利用‘陶百万’的富名外,主要还是利用陶家的财产,为泰利垫款”。
旧上海租界是否还有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马路,还有待于研究和考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善钟路也是以华人名字命名的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