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伤寒是鸡的一种传播很快的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为排黄绿色稀粪,肝、脾肿大。其他家禽如鸭、鹅、鸽、珠鸡以及野禽等也能感染。偶尔也可引起人发生食物中毒。多呈急性经过,但慢性的也很常见。
1病原
本病的病原菌为肠杆菌科的禽伤寒沙门氏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抵抗力不太强,一般消毒药和直射日光都能很快将其杀死。60℃10分钟即可灭菌,2%福尔马林1分钟即能杀死病菌,病菌在土壤和水中能够生存较长的时间。垫料中可生存3~11周,病鸡粪便中的病菌平均能够生存11天左右。
2流行特点
带菌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被污染的种蛋也能传染。带菌鸡不断从粪便中排出病菌,污染土壤、饲料、饮水和用具而经消化道传染本病。雏鸡的感染主要是由于种蛋带菌,在孵化器和育雏器内相互传染,也可能在孵化后直接或间接接触病鸡或带菌禽而发生感染。此外,野禽、动物和苍蝇以及饲养人员也都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媒介。传播途径以消化道为主,由其他途径感染也有可能。鸡伤寒一般为3周龄以上的鸡多发。
3临床症状
病初病鸡精神萎靡不振,对周围事物及响声反应迟钝,行走摇摆。鸡冠呈暗紫色,羽毛蓬松。初期粪便稀薄呈黄绿色,后期水泻、口渴、无食欲。呼吸加快,体温为43.0℃~43.5℃。病程3~4天时,鸡冠由暗红色变为白色、萎缩,体重迅速减轻、消瘦,直至衰竭死亡。
4剖检变化
急性死亡的病鸡呈败血病变化,肝、脾、肾脏呈暗红色肿大,未见典型病变的占剖检总数的30%。病程长者肉眼病变主要为肝脏肿大,呈青铜色、质脆,肝实质和心肌有灰白色点状坏死灶,占剖检总数的70%。胆囊肿大充满绿色油状胆汁,黏膜粗糙见有点状坏死占65%。脾脏高度肿胀呈灰棕色,切面不平整的占解剖总数的68%。心包积水,有浆液性渗出物的占55%。肾脏肿大、充血,有黄色斑点的占剖检总数的65%。肠管为卡他症变化的占剖检总数的54%。
5实验室检验
5.1直接涂片
无菌采取人工迫杀病鸡的心血、肺、脾、肝脏涂片,用革兰氏、革膜、芽孢、瑞氏等染色法染色。镜下见到无荚膜、无芽孢,呈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
5.2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病鸡的肝、脾、肾脏,直接接种在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中,经37℃培养24小时观察,沿接种线处生长出多量、细小、圆株状、半透明湿润的小菌落,并形成菌苔,镜检培养中的典型菌落4例均检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与直接涂片的菌体形态相同。
5.3鉴别培养
采上述病料培养的典型菌落,接种在S.S培养基中,经37℃培养24小时观察,增生长出半透明、灰白色、呈圆珠状、能溶解胆盐并有光泽的小菌落。菌落的边缘色浅,中心色泽深,并稍突起。
将病料在S.S培养基中的典型菌落,接种到伊红、美蓝、血液琼脂培养基和肉汤培养基中,经37℃培养24小时观察,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中菌落呈露珠状、粉红色、边缘整齐。在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为灰色圆珠状,边缘整齐、中间稍突起,不溶血。在肉汤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管底部有沉淀物,表面有薄菌膜。
5.4血清学检验
分别采病料在S.S培养基中培养的典型菌落,与沙门氏菌属因子血清O型抗原中的因子1、9、10、12在玻片上混合,结果均见有小颗粒状凝集,呈阳性反应。
用生理盐水和H抗原中的因子与S.S培养基中的菌落,在玻片上混合,均无凝聚现象,呈阴性反应,故判定本菌为沙门氏菌属。
5.5生化反应
本菌可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蕈糖、卫矛醇、甘露醇;MR试验阳性;不发酵***糖、蔗糖;不形成靛基质;不分解尿素,不凝固牛***;VP试验阴性。在三糖铁培养基中,本菌可使其底部穿刺线变黄,斜面不变色,沿穿刺线不产生气泡。
从发病鸡体内分离出病原菌,经生化反应鉴别和血清学凝集试验,排除大肠杆菌、鸡白痢沙门氏杆菌、禽副伤寒沙门氏菌,而鉴定为鸡伤寒沙门氏菌。
6鉴别诊断
鸡伤寒沙门氏杆菌不发酵***糖,所以在S.S培养基中生长的菌落不着色而呈半透明;而大肠杆菌生长时,菌落呈红色。
鸡伤寒沙门氏杆菌发酵麦芽糖和卫矛醇,鸡白痢沙门氏杆菌不发酵麦芽糖和卫矛醇。
鸡伤寒沙门氏杆菌发酵葡萄糖,不产气,不分解***糖和蔗糖,故在三糖铁培养基中使底部变黄色,斜面不变色,沿穿刺线生长亦无气泡产生;而禽副伤寒沙门氏杆菌发酵葡萄糖时既产酸又产气,穿刺线处可见气泡存在,以供鉴别。
7防治措施
以“痢特灵”(呋喃唑酮)、氯霉素效果较为理想。“复方敌菌净”(甲氧苄氨嘧啶)也有良好的疗效。
防止病原菌传入鸡群,应严禁从***场购入种鸡、种蛋或雏鸡。鸡伤寒和鸡白痢有交叉免***反应,鸡群应定期进行鸡白痢检***,可以同时将鸡伤寒的带菌鸡检出淘汰,以消灭传染来源,逐步建立起无伤寒健康鸡群。
当鸡群受到伤寒病威胁时,可于每千克饲料中加“痢特灵”0.2克,连用1星期,以防止发病。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鸡伤寒的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