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常会发现一些词语、成语等误用的情况。很多作家的作品或者从外国作品翻译过来的文章偶尔亦或经常有词语混用、误用的例子。在这里,主要讨论“飞跃”和“飞越”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各自的用法。从而规范这两个词的使用情况,减少误用。
关键词:飞跃、飞越、误用、规范
从语素构成来看,“飞跃”和“飞越”都由两个语素构成,其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语素“飞”,有一组词义相近的语素“跃”和“越”。从词性来看,“飞跃”和“飞越”都有动词性质,在句中充当谓语。从词的结构来看,“飞跃”和“飞越”都可拆分,属合成词类,并且都属复合式中的联合型。两词均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构成近义互注,近义互补。【1】另外,“飞跃”与“飞越”都有“飞”这个共同义素,两词为同义义场,由意义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义场。【2】从词汇意义的色彩义来看,“飞跃”和“飞越”都是书面语体,都有中性感彩,如“麻雀在丛林中飞跃”“飞越大西洋”,表现的感情都无褒贬变化。
虽然“飞跃”和“飞越”存在着相同的特征,但在具体运用时是存在差别的,不可随意混淆。“飞跃”与“飞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词汇意义的理性义上的差别。
“飞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飞腾跳跃,腾空跳跃:②麻雀在丛林中~;比喻突飞猛进:~发展;③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转化,由于事物性质的不同,飞跃有时通过爆发的方式来实现,有时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来实现,不同形式的飞跃都是质变,如“时代~”。【3】
在这里,“飞跃”有三个义项。从义项分类来讲,词义包括基本义(本义或常用义)和转义,转义又包括引申义和比喻义。【4】第一个义项为“飞跃”的本义,第二个义项为比喻义,第三个义项为引申义。实际上,我们使用最多的是它的引申义,即第三项,这一项现已成为了“飞跃”的常用义。并且百度文库已将第三个义项变为第一个义项,成为现代生活中常用义。
“飞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飞着从上空越过:~大西洋。【5】百度文库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新的义项:飞扬,如心神~。“飞扬”的意思是:①向上飘起;②形容精神兴奋得意,如神采~。【6】在这里,“飞越”本义是第一项,引申义借用了“飞扬”的第二个义项。【7】
不难看出,“飞跃”着重于从时间角度来给词所联系的事物划一个范围。“新质要素”的积累和“旧质要素”的消亡是一个时间过程。而“飞越”的本义则是从空间角度来划定范围的,并且侧重于高空、上面。
(二) 从同义词的差别来看,“飞跃”与“飞越”在理性意义方面、色彩方面和词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1.理性意义方面,(1)“飞跃”和“飞越”的范围大小不同,除了时间、空间上的差别,即“飞跃”重时间,如时代飞跃;“飞越”重空间,如飞越大西洋。另外,两词的空间位置高低不同。“飞跃”位置低,“飞越”位置高。如“一只鹿在开阔的田野上飞跃前进”和“飞越大西洋”,显然“飞越”位置更高。再者,“飞跃”的“跃”为“足”字旁,显示出“飞跃”有“跳跃”
之意,贴近地面。而“飞越”因位置之高,而不能以足为支撑,而是借助于可实可虚的“翅膀”飞起来。
(2)搭配对象不同。
“飞跃”主要与抽象名词搭配,如“时代飞跃”中“时代”为抽象名词,不能具体指代某个时刻。而“飞越”主要与具体名词搭配,如“飞越大西洋”中“大西洋”为具体名词。两者不可混同乱用。
(3)所指对象的放置位置不同。“飞跃”所指对象(动作对象或目标对象)一般放在“飞跃”之前。“时代飞跃”中“时代”在“飞跃”之前。而在“飞越大西洋”中“大西洋”放在“飞越”之后。位置上有很大差别。
(4)意义轻重不同。“飞跃”强调的是质的变化、突飞猛进,其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爆发来实现。而“飞越”则比较普通,没有轻重分别。
2.从色彩上看,“飞跃”与“飞越”的感彩不一样。“飞跃”从“新质要素产生”和“旧质要素消亡”,属于褒义词。飞跃发展,代表了进步。“飞越”则为中性词,如“飞越千山万水”,并无褒贬差别。
3.从词性方面看,“飞跃”不仅可作动词,也可作形容词和名词,而“飞越”只能作动词。
如唐李群玉《赠方处七》诗:“赤霄终得意,天池俟飞跃。”《过洪泽湖》诗:“扁舟飞跃趋晴空,斜抹湖天夕阳红。”鲁迅《三闲集·文艺与***》:“社会停滞着,文艺决不能独自飞跃。”这里“飞跃”为动词。在明朗瑛《七修类稿·事物八·杨坟》:“其石刻诚有飞跃之状,难得之笔也。”这里“飞跃”为名词。《花月痕》第十四回:“如心夫妇带了百余人,伺至三更,觑个空,飞跃而上。”“飞跃发展。”这里“飞跃”为形容词作状语。
而《文选·刘琨〈劝进表〉》:“承阔震惶,精爽飞越。”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散华霏蕤,流香飞越。”“飞越”均为动词。
另外,从动词角度分析,“飞跃”只能作不及物动词,如“麻雀在丛林中飞跃。”而“飞越”既可作及物动词,也可作不及物动词,如“飞越大西洋”“飞越关山,飞越云树(戴望舒《夜蛾》)”中为及物动词。“近日姑苏有张文之者,最工美人,其绰约明媚,令人神魂飞越(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三》)”“一度愁乡与睡乡,倾尽千觞已飞越(清黄景仁《初更后有携酒食至者欣然命酌即用前韵》)”“鲤为诸鱼之长,形既可爱,又能神变。乃至飞越江湖,所以仙人 琴高乘之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三·鲤鱼》(集解)引陶弘景)”“江湖之深,岱华之高,不能阻儿飞越(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霍筠》)”中为不及物动词。
综上所述,“飞跃”和“飞越”除了一些语法类别上的相似点外,在具体的语法功能上存在着极大差异,应根据不同的语法背景和环境,合理使用“飞跃”和“飞越”,切不可误用和混淆,从而规范汉语使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4版,第223页。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4版,第243页。
【3】《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第392页。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4版,第235页。
【5】《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第393页。
【6】《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第392页。
【7】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