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助
1898年秋冬之交,康、梁以“保皇会”的名义、用股份制的方式,向港澳华人、北美和大洋洲华侨出售股票、募集资本,创办“广智书局”(位于上海外滩租界)和后来的“新民丛报社”。梁启超以提供文稿作为“技术股”、占有1/3的股份,在海外遥控。仅1902~1903年间,就分得“新民丛报社”的红利上万银圆。当时一块银圆的购买力约合今人民币70多元。这时,康有为遭到清***府雇佣的杀手追杀,被迫避居印度大吉岭,经济窘迫,很快得到他的弟子梁启超汇款1800银圆,约合今人民币13万元。
康有为不久也在海外经商、做地产生意,以保障活动经费。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春节,康有为访问墨西哥,受到隆重接待。当时墨西哥城正筹款修筑有轨电车。康有为利用各地华侨提供的捐款,购置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地产。不久以后,这些地价上扬好几倍,得到10多万银圆(墨洋)的赢利。
这时,梁启超主持的“广智书局”却因经营不利而遭到亏损。于是作为老师的康有为,又反过来资助这位得意门生,提供经济援助。他保证解决梁启超本人及亲属的生活费,写信问梁启超需要多少钱。梁回信说:每年费用3000银圆(合今人民币20万元)。康有为立即拨付,给梁启超本人3000银圆、给他在澳门的家属1000银圆、给梁的兄弟学费每年1000银圆,共计5000银圆,约合今人民币35万元。
大宅门
中华民国成立后,康有为由日本回国。经广东士绅邓华熙等人联名请求,广东***府决定发还被清朝抄没的康氏家产。康有为在广州的原有住宅,是曾祖康云衢购买诗人张南山的听松园改建的,称为“云衢书屋”,因修筑马路拆毁,不能原物发还。***便把回龙舍分配给康有为,加发官产,作为对康有为15年损失的赔偿。回龙舍,是在广州永汉路附近的一座深宅大院,原属周东生所有,因抄家没收变为公产。
后来,康有为定居上海,就变卖了广东的房产,在上海买入地皮。转眼上海地皮飞涨,康有为从中获利很多。
1921年,已届64岁的康有为,在上海愚园路自购地皮10亩,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住宅,取名“游存庐”,在上海文化史上以“康公馆”著称。
“康公馆”大院内的主要建筑,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延香堂”,楼上楼下共有10间房,底层有一个很大的客厅。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竹屋,是康有为招待朋友和休息的所在。另有一些附属建筑,用作厨房、仓库和雇员的住所。
院子里挖了一个曲折的大池塘,上架两处木桥,大池内可以划船。挖出来的泥土堆成一座假山,山腰有茅亭装点。各处种有1200多株树,有从日本买来的樱花400株,从苏州买来的红梅数十株,有桃花400株,还有罕见的开绿色花的梨树。池边舍旁搭有爬满葡萄和紫藤的棚架,种了很多和玫瑰。还养了一些观赏动物:包括两只孔雀,一只猴子,一头麋鹿,一条驴子,大池中游弋着500尾大金鱼。
康公馆的庞大开支
康有为家中成员庞杂,除了元配夫人张云珠于1922年去世外,他还有5位妻妾和6个未婚子女,日常侍候这些老爷太太、公子小姐们的有10个女仆、30多个男仆、厨师等雇员。有2个看门的印度人,以卷起来的白布包头,满脸络腮胡子。另外还有川流不息的前来寄居的门生故旧和食客,少则10余人,多则30余人,一概款待如宾,模仿春秋战国时期孟尝君的古风,叫做“养士”。
康公馆的生活算得上“钟鸣鼎食”之家。这么多的宾主,光是消耗白大米,平均每四天就要吃掉一石(176斤)。康家仆役每天采购日用品、副食品多用汽车运输,每月单伙食费就要花费400银圆以上。
男、妇雇员每人月薪平均12银圆,每月共计支付工资500银圆。
康家5房妻妾更不是省油的灯;此外还给女儿们每人每月发零用钱5银圆,儿子们每人2银圆。每月也得几百银圆。
康有为不断与外界联系,时常“通电”对国事表态,据说电报费每年可达上千银圆。
再加上婚丧喜庆应酬费等等,总开支平均每月2000银圆左右。
总之,康有为55岁以后在上海和江南生活的14年间,每年花费不下2.5万银圆,大约折合今日人民币100万元左右。
康公馆这样浩大的开支,钱从哪里来?一部分是***给的。康有为长期是***的***魁,接受***供给的生活费。有次保皇会在海外募得基金100万美元,曾以10万美元给康有为作游历各国“考察***治”之用,他以此款购买了不少中外文物、古董。康有为曾以这些古物开过展览会,也出售一部分弥补生活费。
至于大***阀、大官僚对康有为“馈赠”金银,账目无从统计。例如,最后康有为在青岛去世时,山东***阀张宗昌就送来3000银圆(有人说是3万银圆)。
出售书法作品
康有为平时还通过出售他的书法作品赚钱。
康有为的书法格调古朴高雅,或浑厚雄健、或潇洒奔放、或飘逸流动、或拙中见巧,多姿多彩,各有奇趣。他在宣纸上书写各种墨迹,得心应手,游“笔”有余。康有为在报刊上登载卖字润格广告,或在上海、北京各大书店放置“康南海先生粥书润例告白”,中堂、楹联、条幅、横额、碑文杂体,有求必应,无所不写。
康有为的书法,价格(雅称为“润格”)如何呢?“中堂七尺者三十圆(银圆),每减一尺减二圆,每加一尺加二圆;小横额三尺内二十圆。磨墨费加一(圆)。”至于为厅堂楼阁题写“匾额”,价格就更高了。当时的官僚、地主、***阀、富商,附庸风雅,趋之若鹜,纷纷收藏康有为的字书,据说此项收入每月就在1000银圆左右,合今人民币4~5万元。
也有人假冒康有为的书法。无锡富豪荣德生在太湖边风景优美处修建“梅园”,托人以润笔费500圆,到上海请康书“香海”二字,下署“南海康有为”,制成匾额,挂在阁前。后来康有为亲临梅园,才发现这不是自己的手笔,就说:“我没有写过这个匾。”主人愕然,又以润笔费500圆,请康有为当场挥毫赐墨宝,替换原有的赝品。写后,在原有匾额下题诗云:“名园不愧为香海,劣字何堪冒老夫;为谢主人濡大笔,且留佳话辨真吾。”
摘自《何以为生:文化名人的经济生活》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