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恐怖电影是指专门以“恐怖”为题材或主题的一种类型电影,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渊源。当前国内的恐怖电影研究在表面繁荣的景象下,潜伏着许多不定因素和危机,对其进行梳理并予以评价,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恐怖文艺研究,推动中国恐怖电影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国;恐怖电影;研究述评
在中国,由于长期受到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环境的压抑,“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文化圭臬拒绝“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加上中国的电审制度与报评舆论一向受缚于以模仿现实、表现现实、团结教育民众为主旨的文艺创作观念,对国产恐怖类型电影的发展造成较大压力,致使很少有导演能够专心致力于恐怖片的创作,也少有精彩大作。在人们的印象中,恐怖电影一直以来都是属于大众化的娱乐作品,作为非主流的边缘艺术,似乎没有什么值得进行严肃研究的价值和必要。近年来,随着恐怖文艺在国内的流行,恐怖电影伴随着影碟和互联网的发展电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理论界也逐渐把眼光投向了这个以前“不人流”的艺术样式,关于恐怖电影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
当前的恐怖电影研究主要是以西方和日韩等国外恐怖电影为主,中国恐怖电影(主要指中国内地)因创作的不景气而带来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从研究内容来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注重恐怖电影自身创作和艺术特征的内部研究,主要刊登在《电影》《大众电影》《世界电影》《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电影文学》《电影评介》《电影新作》等专业电影杂志和学术期刊中,《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一些高校的学报也有个别登载。另一类是注重恐怖电影生存语境及社会影响的外部研究。除少部分在以上专业电影期刊上有刊登外,大部分刊登在各种报纸、杂志、期刊中。就文章数量而言,不言而喻是外部研究居多,真正着眼于恐怖电影艺术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这还不算一些报纸上的评论性文章。就文章的受众面来说,当然也是外部研究的文章更有群众基础。社会影响更大,毕竟能有机会看到并能读懂那些专业电影期刊的中国读者还是少数。
一、倾斜的杠杆――外部研究述评
外部研究主要是关注恐怖电影的社会学、文化学层面,研究恐怖电影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功能,探讨恐怖电影和社会现实的关系以及带给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和冲击。恐怖电影首先真正引起中国理论界普遍关注恰恰不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是其强烈的社会反响。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专业电影研究人士和社会批评界有着截然不同的对立观点。专业电影人大多是站在支持的立场上,肯定恐怖电影有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而社会批评界绝大多数则从限制和反对的角度,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恐怖电影的负面影响。论战的结果是,杠杆很快就倾斜了,舆论基本上成一边倒态势,绝大多数研究者在文章中都对“恐怖艺术”表示了担忧,认为常看恐怖电影有损身心健康,不利于道德建设;特别是很多学者探讨了“恐怖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如何对恐怖电影进行限制或分级等。因为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实在太多,这里就不一一枚举。这些观点渐渐都得到了社会民众的普遍认同,进而也影响到了***府的决策,2008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署先后发出通知,对恐怖灵异类电影和音像制品进行限制和查处,就可以看做是社会舆论强力推动的结果。
实际上,全面考察这些恐怖电影的外部研究文章可以发现,有些研究者对恐怖电影的产生发展知之甚少,对恐怖电影的艺术感染力更是不愿提及;甚至可以说,许多研究者在对待恐怖艺术的态度上是存在偏见的,很多研究者直接用高雅/低俗、主流/非主流、精英/大众、道德/非道德等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两分法把恐怖电影打人不值得研究、观赏的一列中去。甚至有的研究者从一开始就是戴着有色眼镜,不是抱着“治病救人”的心态,而是怀着“赶尽杀绝”的企***,以坚决否定的态度来评判恐怖电影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文艺评论并非仅是纯粹的玄思。而是对人的***、人类文艺审美活动的思考和把握,只有从艺术的审美本质出发去考量恐怖电影,引领大众真正理解并体会恐怖艺术的魅力,才是评论力量之所在。艺术无疆界,审美无,恐怖电影在西方有着非常悠久深厚的历史与传统,它能得到各个国家那么多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必定有着它不可替代的独特艺术魅力。国外观众喜爱的,国内观众为什么就不能喜欢?实事求是地讲,目前国内恐怖电影研究还缺乏一个必要的、客观的、公平公正的外部大环境,真正把恐怖电影看成一个***的社会文化单元,把恐怖电影生产看成是整个社会文化生产的一部分,对之进行全面客观的外部研究,还缺乏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的研究成果。
二、孤独的舞者一内部研究述评
内部研究则是以探讨恐怖电影这个艺术类型自身内部相关特征和规律为主。国内恐怖电影的内部研究并不局限在电影学向度,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研究采用了文艺学和美学研究向度,把恐怖电影看成艺术类型之一种,着重研究探讨其从创作生产到审美接受的全过程。内部研究虽然数量不多,但它却是恐怖文艺研究的中坚。可惜这么多年来,这些内部研究大都仍然局限在只有少数人才能知晓阅读的专业电影期刊中,研究的对象和领域也相对狭窄孤立,各自扮演着“孤独的舞者”形象,一直为能找到广大社会舆论的共鸣而努力着。这些内部研究文章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是恐怖电影发展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从电影史的角度,对恐怖电影的产生、发展、成熟、繁荣的演变过程以及各个时期代表性作品进行评介和总结,并以发展的眼光对恐怖电影今后的走向做出预测和判断。如《恐怖电影百年》(刘于嘉,《世界文化》,2004年03期)、《黑色“梦魇”的足迹――论好莱坞恐怖片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李志强,《当代电影》,2005年05期)、《台港恐怖片的几番风潮》(黄仁,《电影艺术》,2007年02期)等。这样的文章很多,但真正能深入进去认真考证恐怖电影演变轨迹的文章却又很少,许多介绍性的文章在谈到恐怖电影的发展过程时,内容看起来都大同小异,真要认真考校却又似是而非,很难给恐怖电影勾勒出一个清晰明确的发展脉络。而且,谈现象的多,谈本质的少,对推动恐怖电影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少有人涉足,因而,对恐怖电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潮流也就很难给出有说服力和前瞻性的说法,国内关于恐怖电影发展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第二类是恐怖电影作品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以个案研究为主,往往是对某一具体作品进行解读和评析,如《恐怖与想象:(第六感)》(傅琦,《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第l期)、《在“父亲之名”下拯救――对电影(沉默的羔羊)的一种解读》(崔志强,《电影评介》,2007年12期)、《闪灵,并不凶猛》(李样瑞,《电影评介》,2001年第12期)等。当然,也有部分探讨文章是带有总结性质的,如《御灵:日本式的恐怖――作为日本恐怖片的解读 线索》(王海威,《当代电影》,2005年05期)、《狂欢化的社会语言――韩国恐怖片的症候式阅读》(彭骄雪,《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西方经典恐怖电影审美特征探析》(李艳,《电影文学》,2009年01期)等。总的说来,这一类的文章数量特别多,几乎占到整个恐怖电影内部研究的一半。但文章数量多,问题也多,最大的问题在于当前国内的恐怖电影作品研究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个案研究成了孤例研究,较少涉及恐怖电影的宏大背景和创作规律,而且研究较多集中在对作品类型模式、叙事结构的技术性层面的分析上,而忽视了从哲学、美学、文化学等更高层面的阐释,这个问题亟待改观。
第三类是恐怖电影创作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从电影制作的角度,来研究恐怖元素的构成与运用以及如何营造恐怖氛围、如何拍摄出一部成功的恐怖电影。中国的电影研究者一直习惯于对现有作品恐怖效果的研究,而对如何营造恐怖效果则缺乏兴趣。这就造成了中国恐怖电影创作研究的瘸腿现象。在可查阅的资料中,关于恐怖电影创作研究的文章是少之又少,能找到的也就《摄影造型对恐怖氛围的营造》(程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恐怖元素的本土化和全球化运用》(陈京晶、孔惠,《兰州学刊》,2008年第2期)等寥寥几篇。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中国恐怖电影创作的落寞导致创作理论研究的匮乏,而理论研究的匮乏就反过来束缚电影创作的开展,这就形成了中国恐怖电影创作与研究的恶性循环。其实早在2004年上海“中国首届恐怖电影创作与产业研讨会”上已有人呼吁,希望学术界对恐怖片的研究不要单纯从文化和美学等宏观层面切入,还应当多做些实用性较强的声画语言与创作规律的研究,以便为恐怖电影的创作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可惜,五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不但依然存在,而且比起以前愈加严重。
第四类是恐怖电影接受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探讨恐怖电影与审美接受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要揭示恐怖电影带给观众愉悦的原因和机制。关于恐怖电影的美感生成问题,一直是国内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恐怖电影到底有无美感?恐怖电影是否给观众愉悦?这不仅是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共同关心的联结桥梁,也是恐怖电影支持和反对双方的论战焦点。近年来,随着接受美学理论被引进国内,关于恐怖电影的接受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相关研究文章也逐渐增多,较有影响的有《人类的恐怖、焦虑心态试探――现代恐怖电影研究》(董丹萍,《社会科学家》,2001年第l期)、《视觉、日常生活与心理焦虑――当代泛亚地区恐怖电影心理研究》(陈伟龄,《艺术百家》,2006年第4期)、《恐怖的愉悦:论哥特小说和恐怖电影中的恐怖美》(冯学红,《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等。这些研究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电影观众如何从恐怖电影带来的恐怖感到再到愉悦的审美过程,但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处在借用现成接受理论模式的阶段,把其他恐怖艺术或仅仅是把电影的接受特点嫁接或移植到恐怖电影上来,而缺乏对恐怖电影接受所特有的从现象到规律的研究和总结,显然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国内对恐怖电影的研究看起来比较繁荣,但研究的系统性和影响力还很薄弱,总体上仍处在电影研究的边缘位置;而且在表面的繁荣景象下,潜伏着诸多危机和不足,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尽快研究解决。当然,危机和机遇并存,危机的压力恰是进一步研究的动力。当前,在中国恐怖电影正遭遇到发展瓶颈的非常时期,加强和改进对恐怖电影研究的规划与指导,加强和改进恐怖电影的社会责任和文化功能,必将有力推动恐怖电影的创新,推动中国恐怖文艺的健康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当前国内恐怖电影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