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档案馆收藏的有关“宛西自治”的档案资料,共48卷(册),所属年代为1930年至1980年,内容包括宛西自治的过程、自治的措施、自治领导人的著作、训令、干训班花名册、地方武装的官兵名册、后人的评介等。从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中,可以了解“宛西自治”的经过。
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宛西自治”,在中原大地的历史上是一个颇有影响的阶段,不仅在当时声振全国,且时至今日,仍不断引起国内外有关方面的极大兴趣。
今河南省南阳市,春秋战国时是楚国的宛邑,秦时名宛县,隋时名上宛,后人简称之为宛。境内西部的镇平、内乡、浙川、邓县等县,则统称为宛西。宛西由于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且临近伏牛山脉,民国时期这里匪势猖獗,而***府力量鞭长莫及,广大民众长期受制于人祸:一为匪乱之破坏,二为贪官之盘剥,三为旧***队之摧残。三者中尤以匪乱最为厉害。当时的宛西“匪乱遍地,农村破产,官府既不能保民,***队又不能剿匪,非自救万无生存之理。”受当时自治之风影响,宛西各县开始实施地方自治。
“宛西自治”始于内乡县。民国十五年(1926年),河南省长公署数次颁布地方自治条例,并派员分赴各地督导推行。民国十八年(1929年),内乡开始实施组编民团、调查地亩、整理契税、治河改地、植树造林等事项。适逢乡村自治派知名人士彭禹廷返回家乡镇平县全力倡办地方自治。
彭禹廷,名锡田,字禹廷,河南镇平人。武昌起义时曾与***志士密谋响应,事泄,赴湖北襄阳参加河南旅鄂奋勇***,曾任冯玉祥卫队团书记官、旅部书记官兼***官、哈尔滨禁烟督办、察哈尔都统署秘书长等职,后赴河南辉县创建村治学院,聘请当时国内名流梁漱溟、王炳程等为教授,直、鲁、豫、晋等省青年前来就学者甚多。民国十八年(1929年),镇平县城被土匪攻破,损失惨重。彭禹廷在家乡父老恳请下回乡主持剿匪,创办地方自治事业。彭禹廷认为,国家的基础在乡村,乡村不治,国甚难固,决心以改造乡村为己任。彭禹廷编写的自治歌反映了他的自治思想:“地方自治,关系非轻。以伸民权,以裕民主。自治不成,***无功。有志之士,努力笃行。任劳任怨,不代不矜。群策群力,贯彻始终。”
在彭禹廷的倡议下,民国十九年九月(1930年9月),自治派人物镇平的彭禹廷、内乡的别廷芳、邓县的宁洗古、淅川的陈重华相约在内乡会谈,共商自治大计,对外称“宛西自治”。明确自治的目标,初级阶段是:野无旷土,村无游民,人无不学,家无不举,家家有饭吃,人人有衣穿。高级阶段的目标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村村无讼,家家有余。决定了镇、内、淅、邓联防自卫的办法,成立“宛西民团指挥部”和“自治指导委员会”,制定“十条公约”:(一)农工合一;(二)统一指挥;(三)抚恤划一;(四)粮弹自筹;(五)整编保甲;(六)清丈土地;(七)普及教育;(八)设保健所;(九)采会议制;(十)务实去虚。会议制定了“五不办法”:一不泥法纵匪;二不偏听诬陷;三不奔兢说情;四不浪费公币;五不拂逆民情。最后了“镇、内、邓、淅四县联防宣言”,公告各地。这次会议奠定了宛西四县联防自治的基础。同时遵照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提出了“自卫”、“自治”、“自富”的“三自”办法推行地方自治。
自卫。宛西地方自治派强调,地方自治,首在自卫,只有武装起来,才能维持地方治安,顺利推行地方自治。办理自卫的原则:“增强实力,减轻负担”。常备化兵为工,后备寓兵于农,采取瑞士兵役制办法而略加变通,把全县的合格壮丁分期调训,每期四个月,期满解散回家。受训期间为常备,期满回家为后备。以队为单位,足一百名为一队。队上有中队,队下有分队。每月一日到中队部点名一次,发饷三串;每月十五到中队部擦***听讲。常备官长负训练指导之责,后备官长负考察集合之责。
自治。设立机关,成立地方自治委员会和区自治办公处;实行直接民权――选举乡镇长、区长;训练地方自治干部,设立乡镇长练习班、合作训练班、小学教师训练班、塾师训练班;振兴教育,增设学校;调查户口,清丈地亩;修筑道路,架设电话,改良风俗等。
自富。自富的原则是“增加生产,减少消费”。目的在于使人民由贫困而至富庶,家家安居乐业,个个丰衣足食。改造工商业,发展丝绸业;提倡农村副业,设立妇女草帽辫传习所;支持民族工业,提倡国货;减轻农民负担,禁止高利重课;振兴农村经济,办理农村合作社;造林育苗,发展林业;救济贫困,调解纠纷,禁烟禁赌。
从民国十九年(1930年)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宛西自治”期间,由于一些措施的强力推行,宛西地区曾一度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定局面,工农业生产及教育等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自卫方面成绩尤大,“当时已做到人必归户、户必归甲、甲必归乡镇的地步”。并且可以保乡卫帮。民国二十年(1931年),彭禹廷率民团堵剿以崔二旦为首的土匪,歼匪千余人,救出肉票(即人质)万余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由湖北随州、枣阳分道窜犯河南的新野、唐河等县,时任河南省第六区抗敌自卫团司令的别廷芳调集精锐壮丁7000余人,配合第二集团***英勇作战,毙敌千余,史称“新唐大捷”。
教育方面,各县学校林立。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镇、内、邓、浙四县联合在内乡建立宛西乡村师范学校,第一任校长彭禹廷,教师以选聘乡村建设学派为主体。初设“师范”和“自治”两班。“师范班”专为培养小学校长和教师,“自治班”培养自治人才,学员毕业后一般仍回所属区、乡任指导员、联保主任、保长、教育委员等职。省内公私立中等以上学校迁至内乡者已达二十余所,仅镇平一县,设立师范、中学、小学274座。
自富方面,已基本上达到自给自足、不用外货的地步。尤其在自治推行较好的内乡境内,“绿树成荫,道路子坦,电线交错”,使当时对“宛西自治”颇有芥蒂的国民***府官员也不禁感叹。
“宛西自治”历时十余年,在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兴办教育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宛西自治”的主办者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最多不过是地主阶级的一种自救或改良而已。在***治上,完全取代了民国县***府;推行方法上,完全接受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信条,严刑峻法、强制推行。自治期间,统治者横征暴敛、残害百姓、杀戮进步人士、镇压***的暴行屡见不鲜。民国二十年(1931年),别廷芳杀害了中共内乡县委书记马华敏;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又几次配合***队追剿、和程自华、***等率领路过宛西的红***部队,造成百余名红***战士伤亡。自治给宛西人民带来了更深的压迫与贫穷,统治者所标榜的“宛西自治办法亦即实行三民主义之初始办法”,只不过是为了维护其封建割据势力所打出的幌子,这是“宛西自治”的黑暗一面,也是其走向失败的根源。
“宛西自治”触动了土豪劣绅的利益,也影响了***府对地方的统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广宛西自治”领袖彭禹廷被土豪劣绅收买的彭禹廷的侍卫杀害,自治事业严重受挫。另一“宛西自治”派人物、内乡的别廷芳也被***府所排挤、陷害。民国二十九年二月(1940年2月),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卫立煌电令别廷芳到洛阳开会,却遭到与会的汤恩伯等人的讥笑和攻击,别回县后郁郁成疾,呕血而死,影响了“宛西自治”的继续推行。至20世纪40年代初,“宛西自治”结束了它的使命。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解读档案中的“宛西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