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风险投资论文篇1
关键词:国际投资汇率波动外汇风险管理
1国际投资的概述
1.1国际投资的定义
国际投资(InternationalInvestment),又称对外投资(ForeignInvestment)或海外投资(OverseasInvestment),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通过跨国界流动和营运,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1.2国际投资的内涵
国际投资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的资本形式是多样化的。它既有以实物资本形式表现的资本,如机器设备、商品等,也有以无形资产形式表现的资本,如商标、专利、管理技术、情报信息、生产诀窍等;还有以金融资产形式表现的资本,如债券、股票、衍生证券等。
2、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是指***行使对外投资活动决策权力并承担相应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包括***和非***机构、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及居民个人投资者。而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是其中的主体。
3、国际投资活动是对资本的跨国经营运活动。这一点既与国际贸易相区别,也与单纯的国际信贷活动相区别。国际贸易主要是商品的国际流通与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国际信贷主要是货币的贷方与回收,虽然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但在资本的具体营运过程中,资本的所有人对其并无控制权;而国际投资活动,则是各种资本运营的结合,是在经营中实现资本的增值。
2外汇风险概述
2.1外汇风险定义
外汇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利率变化以及交易者到期违约和外国***府实行外汇管制给外汇交易者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或经济收益,包括一切以外币计价的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信用风险、结算风险、国家风险、交易员作弊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汇率风险。狭义的外汇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活动中,以外币调价的收付款项、资产与负债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或获得意外收益,又称汇率风险。
2.2外汇风险的类型
根据外汇风险的作用对象及表现形式,外汇风险可以划分为交易风险、会计风险(折算风险)①和经济风险三类。
1.交易风险:交易风险指一个经济实体在其以外币计价的跨国交易中,由于签约日和履约日之间汇率导致的应收资产或应付债务的价值变动的风险,是汇率变动对将来现金流量的直接影响而引起外汇损失的可能性。
2.会计风险:从会计角度出发,外汇风险主要指汇率变动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这类风险基于账面价值,主要反映汇率波动带来的实际损失和会计处理中出现的账面损失。②
3.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指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化对公司未来国际经营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产生影响的一种潜在风险。
3国际投资的外汇风险管理
3.1进行国际投资外汇风险管理的原因
从事国际投资通常在国际范围内收付大量外汇或拥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债务,或以外币标示其资产与负债的价值。各国使用的货币不同,加上国际间汇率频繁波动,给外汇持有者或使用外汇者带来不确定性,即带来外汇风险。③而正因为存在利率的波动所造成的外汇风险,有可能导致国际投资的的失败,并影响企业的信用等级,因此在国际投资中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进行外汇风险管理的方法
3.2.1交易风险:
在企业管理中,交易风险管理方法通常有一下两种:
(1)识别净交易风险暴露与货币保值。识别各种货币的净交易风险暴露,是跨国公司做出任何有关保值决策的首要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跨国公司才能在整体上预测和掌握在未来的确定时期内每种货币预期的净头寸。但跨国公司所采取的整个保值措施,旨在消除子公司间的头寸地位,从而减少甚至抵消交易风险,因此不需要对单个子公司的资金投村进行保值。
(2)消除交易风险暴露的保值措施。跨国公司采取的任何可以完全或部分消除外汇风险的技术都为保值措施。外汇市场上各种形式的风险管理工具为跨国公司的交易风险暴露提供了现成的技术,包括:远期合同法、期货合同法、货币市场保值、货币期权保值、货币互换、提前与滞后策略、交叉保值、转移定价调整、计价支付货币的调整选择、搭配和配对以及货币多样化组合等。其中,前五类为消除交易风险的保值措施,后几类为减少交易风险的保值措施。
3.2.2折算风险(会计风险):④
在企业管理中,折算风险暴露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调整现金流量。资金调整包括改变母公司或子公司预期现金流量的数量币种,以减少企业当地货币换算风险。在预期当地货币贬值时,直接的资金调整方法有出口用硬币定价,进口用当地货币定价,投资硬币证券,用当地货币贷款替代硬币借款。间接的方法包括调整子公司间货物销售的专一价格,加速股利、服务费、使用费等支付。
(2)进行远期外汇交易。
(3)风险对冲。风险对冲主要用于有一种以上外币资金头寸或需用同种货币冲销原先头寸的情况,一般要求跨国公司进行多种货币风险的对冲。通常对冲的方法包括:用一种货币的空头抵消同种货币的多头;对两种有高度正相关的货币,用一种货币的空头抵消另一种货币的多头;对两种负相关的货币,以他们的空头或多头进行相互抵消。
3.2.3经济风险
相对于前文所述的折算风险与交易风险对跨国公司的经营果和现金流量产生的短期的、一次性的风险来说,经济风险可谓“实际发生的深度风险”,对跨国经营所产生的影响也最大。不仅要考虑汇率波动带来的一时得失,更重要的是要考察汇率变动对企业经营的长期动态效应。从长期来看,经济风险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这些风险足可以使跨国公司陷入某种困境。假设一企业面临较高的经济风险,它未来的净现金流量因此变得非常不稳定,影响到公司的真实偿债能力,使公司的商业信用受损,客户和供应商也可能因此转向公司的竞争者,公司的供应和销售链体系遭到破坏,无法保证持续稳定的生产经营。
能否避免经济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预测能力。因经济风险强调的是意料之外汇率波动所造成的损失,而意料之中的汇率波动是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风险的,因此预料的准确程度将直接影响企业在生产、销售和融资等方面的战略决策。经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比交易风险和会计风险大,不但影响公司在国内的经济行为与效益,还直接影响公司的涉外经营效益和投资效益。⑤
管理方法:
(1)调整经营战略与营销战略⑥
针对汇率的长期性改变,跨国公司可以采取调整经营战略与营销策略,通过改变产品市场结构等途径来维持其竞争力。汇率变化对市场份额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成本和价格实施的。在国际市场上,子公司所在地货币贬值,会使子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相对下降,使子公司在定价策略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在出口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2)调整生产管理战略
针对暂时性的汇率失衡,一方面,跨国公司可以调整原材料、零部件和制成品的采购渠道,当本国货币贬值时,公司应根据比较价格和替代可能性来寻找用国内投入替代进口投入的途径,从而维持其生产成本稳定在原有水平上。
(3)全球经营多元化战略
<1>经营地域的多元化在国际经营中,要避免使企业的海外商务活动过分的集中于某一国家或地区,使经营活动不断向其他国家或地区拓展,使海外生产点的产销活动尽量本土化等。
<2>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实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可以避免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分依赖于某种或某类产品,减少由于该产品的市场竞争突然加剧或市场突然萎缩带来的不利影响。
<3>投融资结构的多元化包括积极开展国际证券的融投资、保持资金的来源及其投放在币种、期限上相互匹配并形成合理的结构等方面。
参考文献:
①⑥《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及控制》王月永张旭
②《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战略探讨》梅光增(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国际风险投资论文篇2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国际化风险;企业资源优势;加拿大跨国公司;FDI
中***分类号:F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1)03-0055-06 收稿日期:2010-11-01
作为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受到了众多国外企业的青睐,中国不仅成为了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目标市场,而且成为了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国。在众多的中国贸易伙伴中,加拿大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直接投资颇为引人瞩目。自1970年两国经贸关系正常化后,双边贸易不断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双边贸易速度不断加快。中国目前是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2008年,加拿大对华投资增加了37%。然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使得加拿大和中国的经济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对美国经济依赖性较强,加拿大经济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尤其明显。2009年3月31日,经合组织(OECD)预测说,加拿大衰退程度超过预期,而反弹更***弱。加拿大***哈珀2009年12月就认为加拿大经济目前依然脆弱,面临来自“境外的风险”(赵青,2009)。这些“境外风险”将如何影响加拿大跨国公司(MNEs)在华的对外直接投资?加拿大MNEs如何根据对风险的感知和企业自身资源优势调整在华的对外直接投资?加拿大MNEs在华对外直接投资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有助于了解加拿大MNEs在华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轨迹,更有助于两国更好地采取***策措施,促进相互之间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文献回顾
(一) 国际化风险感知及其维度一般而言,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开展商务活动以及进行直接投资时通常比国内的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Ghoshal,1987;Miller andBromiley,1990)。有关企业国际化风险的研究也日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已有的绝大部分研究对国际化风险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比如:国家风险及***治风险(Esther Sanchez-Peinado et a1.,2007)、汇率风险(Luehrman,1990)、产品及市场需求风险(Frank Bradley and Michael Gannon,2000)、距离导致的风险(Ellis,2008:H・kanson and Ambos,2007;Sousa and Bradley,2006)、文化风险(Choi and Geisffeld.2004;Esther Sanchez-Peinado et a1.,2007)等等。鉴于企业国际扩张中所面临环境的复杂性和多维性,Brouthers(1995)、Miller(1993)、Shan(1991)等学者开始了构建多维国际化风险模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Miller(1993)提出了一体化国际风险感知的概念模型。Werner,L.E.Brouthers and K.D.Brouthers(1996)通过实证研究,对Miller提出的概念模型的维度进行了实证检验,修正并最终确定了一体化国际风险感知模型的模型及其维度,该模型包含宏观环境风险、行业环境风险、企业内部风险三个维度。其中,宏观环境风险包括:***治风险、***府***策风险、宏观经济风险、人文风险;行业环境风险包括:竞争风险、产品市场风险、原材料市场风险、行业技术风险;企业内部风险包括:经营决策风险、营运风险、社会责任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股利分配风险。本文认为,一体化国际风险感知模型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管理者在企业国际扩张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类型。对于跨国公司FDI而言,企业决策者必须在国际化风险感知的基础上,权衡企业的资源优势、成长性及收益等因素,从而最终做出是否在某一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
(二) 企业资源基础观概述从思想渊源来看,Penrose(1959)的《企业成长论》毫无疑问是企业资源基础观的基础。在该书中Penrose认为,企业经济收益的基础是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企业间绩效及竞争地位的差异也受到企业资源禀赋的重要影响。正是基于Penrose的论断,Wernerfeh(1 984)在其论文《企业资源基础论》中对该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企业在自身内部积累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等资源对于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维持持续竞争优势至关重要。承接着Wernerfeh的观点,Barney(1991)认为“持续”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期限,而是取决于竞争对手对本企业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复制的可能性,只要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竞争优势,企业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就可以认为是持续的竞争优势。为了使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可复制,企业所掌握的资源必须是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也不可替代的,前两项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拥有了具备这四项特征的资源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基于国际化风险感知与资源基础观的企业FDI概念模型构建
伴随着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应运而生,而FDII~JX是伴随着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才有了飞速的增长。与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相对应,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也不断繁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得以丰富和完善。然而遗憾的是,绝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均诞生于宏观经济环境相对比较平稳的情景之下,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也直接或间接地强调风险和企业资源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比如Hymer(1960)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就认为,跨国企业在东道国投资需要付出比东道国企业更高的代价,要冒更多的风险,如汇率风险、***治风险等,但是只要跨国企业拥有显著的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管理优势等,他们就可以在与东道国企业的竞争中获胜,并能获得高于东道国企业所获得的利润。Dunning(1977)提出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也强调了企业通过自身所具有的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抵御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由于市场失灵带来的风险从而获取企业的竞争优势。毫无疑问,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影响在绝大部分对外投资理论中得到了凸显,但是国际化风险
在这些理论中依然是一个尚未打开的黑箱,而且这些理论也并未对突发性风险(诸如国际金融危机)会引发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中的哪些风险,这些风险进而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
鉴于以上分析和本文前述的文献回顾,我们认为:(1)国际化风险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必然面临的问题,一些突发性的风险甚至会引发跨国公司面临的一系列风险,导致这些风险在企业内部传导和扩散,跨国公司管理者对国际化风险的感知将对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重要的影响;(2)根据企业资源基础观理论并结合已有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我们认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形成企业优势的源泉,而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又基于企业所具备的优势,归根结底,企业的资源是企业对外投资决策的内部基础;(3)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决策取决于管理者对国际化风险感知和企业资源相互作用,三者构成一个互动的系统,国际化风险感知对于系统的运转提供反向作用力,而企业的资源基础为系统的运转提供正向作用力,当正向作用力大于反向作用力时,企业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反之则反是。基于此,我们提出本文的概念模型(见***1)。
三、金融危机引发的跨国公司国际化风险及其传导与扩散
如前所述,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必然面临各种国际化风险的考验,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其所面临的国际化风险并非一个有形的***存在体,它仅仅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变化导致企业内部系统的失衡,而且这种不平衡状态还可能通过不同的风险载体在企业内部传导、扩散。根据已有的企业风险研究的文献,企业风险传导可以看成是由于某种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风险在企业中经由某种路径或渠道,依附于风险载体在企业内部甚至企业之间各利益相关功能节点或流程之间传导和扩散,致使整个企业系统风险状态得以扩张从而导致企业陷于失衡状态的过程。因此,由某种不确定性引发的跨国公司面临的风险必然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甚至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据此我们认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作为跨国公司面临的突发不确定性,引致了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国际化风险的全面爆发,甚至导致了风险之间的传导和扩散,使得跨国公司的处境急剧恶化,从而对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造成了重大冲击。从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引发的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宏观环境风险来看,首当其冲的是宏观经济风险得以凸显,各国的宏观经济走势急剧下滑,宏观经济发展的颓势在金融危机下表现极为明显,也正是由于宏观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国调整***府***策措施,因而又可能引发***府***策风险(比如一些国家调整关税、贸易***策等等)。从行业环境风险层面来看,在国际金融危机下,受宏观环境风险的影响,消费急剧萎缩从而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竞争风险和产品市场迅速扩大,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使得部分原材料供应商陷入危机,原材料风险随之而来,这些风险使得跨国公司面临的行业环境也不容乐观。由于行业技术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金融危机引发行业技术风险的可能性较小。在企业内部风险层面,由于受宏观环境风险和行业环境风险的双重影响,金融危机下企业的日常营运将首先受到风险的冲击,而企业经营的不景气,使裁员增效成为了企业常用的手段,人力资源风险也相继产生,外部的不景气和内部风险的扩散使得企业处于内外交困的状况中,企业的筹资也必然受到牵连,在各种风险的影响下,管理层的投资和经营决策以及股利分配也毫无疑问会面临新的挑战,投资风险、经营决策风险和股利分配风险也相伴而生。同样,由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涉及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对承担社会责任所做出的承诺,短时间内不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因而金融危机引发社会责任风险的可能性较小。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突发性的金融危机作为一种外在的不确定性,它会引发企业各个层面的风险,甚至使得企业面临的风险相互影响、传导、扩散,从而对企业的决策甚至生存产生重大影响。鉴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国际化风险及其传导概念模型(见***2)。
四、基于齿轮互动模型的FDI变化轨迹:加拿大MNEs对华FDI数据的实证分析
面对金融危机的肆虐,加拿大MNEs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大,加拿大多家著名企业如历史最悠久百货公司哈德逊海湾公司、最大啤酒厂商莫森公司以及加拿大***Stelco先后被外国公司收购。一些实力强大的加拿大跨国公司也同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这些跨国公司拥有着比一般企业更丰富的优势资源,但在金融危机下,管理者感知的国际化风险产生的反向作用力将逐渐增大;受各个层面风险的影响,企业的资源优势产生的正向作用力将有所减少,从而导致加拿大MNEs对外直接投资产生波动。正是基于本文提出的齿轮互动模型,我们以加拿大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数据探寻并验证互动模型的内在机理。
(一) 金融危机前后加拿大跨国公司对华FDI变化情况作为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的国家特定优势对于加拿大MNEs的投资行为是“有意义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许晖、张***,2007),再加之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众多加拿大MNEs纷纷登陆中国市场,据我国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以各种形式在中国运营的加拿大MNEs达到了3355家,注册资金总额达903,091 367S美元。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跨国公司风险必然给加拿大MNEs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可能进一步影响加拿大MNEs对华直接投资。为此,我们收集了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有关加拿大MNEs对华FDI的项目数、项目投资金额,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平均项目投资金额,通过项目数和平均项目投资金额两个指标的数据(见表1)对国际融危机前后加拿大MNEs对华FDI的变化情况进行探讨。
1.金融危机前后加拿大MNEs对华FDI投资项目数变化轨迹。跨国公司投资项目数的多少一方面可以反映在华直接投资的加拿大MNEs数量的多少,另一方面可以反映这些跨国企业参与投资项目的积极性。如果投资项目数多,不仅说明在华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数量可能比较大,而且其投资项目数量也比较可观。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加拿大MNEs在华FDI的项目数变动情况见***3。从***3我们可以看出,以黑色线条为分界线,金融危机爆发之前(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加拿大MNEs各月对华FDI的项目数均高于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后(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
2.金融危机前后加拿大MNEs对华FDI项目平均投资金额变化轨迹。我们进一步分析金融危机前后加拿大MNEs对华FDI各月项目的平均投资金额的变化情况。各月项目的平均投资金额高低可以反映出加拿大MNEs在投资项目上资金投入的变化,如果项目平均投资金额较高,有可能是资源优势较高、资金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力度较大,而且投资项目
本身也需要大量的投资资金的支持;反之,如果项目平均投资金额较低,说明很多资源和实力一般的跨国公司也加入到对外投资的大潮中,将资金投入到一些投资资金需求不太高的投资项目。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加拿大MNEs在华FDI的项目平均投资金额变动情况见***4。***4显示,同样以黑色线条为分界线,与***3中金融危机前后加拿大MNEs对华FDI项目数的变化趋势相反,金融危机后加拿大MNEs对华FDI的项目平均投资金额高于国际金融危机之前。
(二) 国际融危机前后加拿大MNEs对华FDI差异性检验由于PJ,Jk分析仅仅是对金融危机前后加拿大MNEs对华FDI有关数据变化轨迹的***示检验,通过***示可以初步判断金融危机前后加拿大MNEs对华FDI确实存在一定的变化,但单凭以上***示的变化轨迹我们不能判定加拿大MNEs对华FDI在金融危机前后的变化存在本质差异,因而我们更不能基于此对金融危机对加拿大MNEs在华FDI的内在影响机理做出深入的分析。因此,我们进一步对金融危机前后加拿大MNEs对华FDI的项目投资数和平均项目投资金额进行实证检验,以确定这两个指标在金融危机前后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意义,而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因此,本文将对采用两组***样本的T检验法,检验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加拿大MNEs对华FDI的项目数和项目平均投资金额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意义。
国际风险投资论文篇3
关键词:文化距离;跨国企业;走出去;经营风险
中***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180-02
一、发展方式转变下中国企业“走出去”风险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策诉求下,中国外向型经济面临着三重压力:其一,产能过剩导致的结构调整压力;其二,资源和环境约束导致的产业再转移压力;其三,贸易保护主义以及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利润空间收窄导致的“走出去”压力。在此背景下,“走出去”可能是中国企业的较优选择。因为“走出去”不仅可以解决内部结构调整问题,而且还可以跨越贸易壁垒形成的障碍。可以大胆的推断,未来十年中国将会有更多的企业跨国经营。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存在着这样特点:投资主体是国有企业,投资领域主要是能源。从长远来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应该是多元化的,投资的领域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未来中国中小企业也将会成为“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的领域也将会多元化。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管理将是未来理论研究的重点,因为在经营范围多元化情况下,“走出去”的中小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这就要求***府从宏观层面给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帮助。目前要做的理论工作是风险研究和***策储备。
目前学界、业界对中国“走出去”的微辞较多,2008年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不仅遭到了发达国家的指责,同样也引起周边国家的不安与恐慌。而从实际结果来看,中国“走出去”的企业不仅利润水平较低,且倒闭、亏损企业较多,因此“走出去”风险较高。然而,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崛起必须要迈出的步伐,这不仅表征了中国经济国际化水平,也是解决中国诸多经济问题的必要措施。***治、文化等非经济因素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风险,关键问题是这些风险难以用经济方式化解。其中的文化差距对企业“走出去”造成的风险更为复杂和更难以消融。
二、跨国经营风险特征以及风险管理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风险比较
1.发达国家低风险的跨国经营。经典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的产品周期理论(Raymond Vernon,1966),垄断优势理论(S. H. Hymer ,1976)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John H. Dunning,1977、1981)都是以低风险企业跨国经营作为假定前提。如产品周期理论把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过程中,风险就已经能够规避了。垄断优势理论更是如此,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跨国公司具有特有的优势, 如专有技术、管理经验、融资渠道和销售能力等,可以排斥东道国企业的竞争, 维持较高的垄断价格和利润, 导致不完全竞争或寡占局面。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个企业从事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基本因素(优势要素)决定的。
后续研究往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经典的对外投资理论进一步延伸,这些理论不过多关注风险的原因是,在市场不完善条件下,绝对优势可以确保对外投资企业的利润。这些理论对于当前的大型跨国企业的解释力依然是充分的。然而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这些理论的解释力明显存在不足。如,关于企业必须拥有所有权优势就无法解释新兴经济体资源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生产折衷论忽视了交易价值的创造和网络模式所提供的发展新优势机会,这就不能很好解释新兴经济体企业在对外投资中重视外部网络合作,如建立战略联盟等进入模式以及加速国际化的现象。国际生产折衷论没有考虑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这三个核心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动态变化。
国际风险投资论文篇4
【关键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偏好 文献综述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h报告,2016年全球FDI流量预计同比减少13%至1.5万亿美元。而据商务部统计,中国同期OFDI新增四成至1701.1亿美元,引人注目。近几年,围绕“现有国际对外投资风险理论对中国OFDI实况是否适用?”的讨论愈发热烈,不乏创新点。
经典的内部化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外商在进行海外投资时对东道国的***治风险是种规避的态度的,通常通过许可经营或产品出口等非股权方式来进入高***治风险国家。与西方所不同,中国的企业非但没有规避高***治风险和制度风险的国家,反而在投资是具有***治风险倾向(Morck et al.2008)。
追其原因,Davies,K.(2009)从投资动机出发指出中国企业多为资源追求型。根据“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诅咒说”,商品资源禀赋丰富的国家往往制度水平比较弱,风险更高。Kolstad(2009)也认为一国的风险越高,中国的OFDI就越有可能是被该国的自然资源所吸引的。对此,Bala Ramasamy(2012)却认为没有充足证据表明中国投资于高风险的国家是为了开发资源。从所有权结构来说,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的投资动机不同。国有企业服从***府收购战略资产的战略布局,通过国际竞争来实现国际化(Deng,2009)。一方面,资本市场不完全使国企能以低于市场利率的成本筹资进而去从事高风险投资(Buckley P.J,2007);此外,国企通过控制资源可以便利的获取银行信贷和其他投入品,风险承受力也更高(Wang,J,2009)。相比,逃离这种不令人喜欢的商业环境便是私企的投资动机(Luo,Y,2010)。他们致力于运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实现企业的国际化,故表现出风险规避态度(Liu,X.,2008)。
国内研究结果同样莫衷一是。童生(2006)、池建宇(2014)指出资源型企业海外投资表现出更高的***治风险承受能力。归其原因,方英(2012)指出:中国跨国公司初期投资行为是探索导向型,所以投资意愿与***治不稳定性正相关,可用实物期权理论解释;此外中国公司更倾向于对建交时间较长的亚非拉欠发达和发展中市场进行投资,并通过不断加大援助和对外投资来维持长期的外交关系,这抵消了部分外部风险,支持内部化理论。
孟醒(2015)的研究表明无论东道国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社会风险和***治风险都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没有显著影响。杨娇辉(2016)的研究指出中国OFDI区位分布的所谓“制度风险偏好”并不是绝对的。当使用相对制度质量指标并控制东道国资本密集度、自然资源丰富程度的影响后,“制度风险偏好”消失且呈现出与主流理论完全相符的风险规避特征。
从鼓励微观企业走出去到“一带一路”国策下一国的走出去,中国的OFDI首要考虑的是战略意***,而非风险。但焦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或许今天是资源、外交、市场,明天就是技术、产业升级。尽管从实况来看,中国的OFDI因其特殊性与国际既有理论相悖。但换个角度、方法或时间轴,既有理论也颇具借鉴意义,甚至相符。
参考文献
[1]孟醒,董有德.《社会***治风险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国际贸易问题》,2015-4.
[2]方英,池建宇.《***治风险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意愿和规模的影响》.《经济问题探究》,2015-7.99-106.
[3]杨娇辉,王伟.《破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制度风险偏好”之谜》.《世界经济》,2016-11.
[4]Morck Randall,Bernard Yeung.Perspectives on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8,(3):337-350.
[5]Davies,K.While global FDI falls,China’s outward FDI doubles.Columbia FDI perspectives no.5.Vale Columbia Center,26 May 2009.
[6]Bala Ramasamy,Matthew Yeung,China’s OFDI: Location choice and firm ownership.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47 (2012)17-25
[7]Deng,P.Why do Chinese firms tend to acquire strategic assets in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44(1):74-84
[8]Buckley,P.J.,Clegg,L.J.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38(4):499-518.
[9]Wang,J.,Zhao,J.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tate- owned Enterprises:Challenges and responses.The Multinational Business Review,17(4):99-121.
国际风险投资论文篇5
1.外汇风险的定义和分类。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外汇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动,公司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和负债、收入和支出的价值量增加或减少,从而发生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性。在进行财务管理及经营的全过程中贯穿着国际资本的流动,跨国公司不可避免地会在国际范围内收付大量外汇或拥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债务。一旦汇率发生变动,,将会给公司运用外汇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外汇风险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交易外汇风险。交易外汇风险是指企业对外投资及经营中以确定的外汇进行交易,在交易与价格结算期间内,因汇率发生变动影响企业收入或支出金额的可能性。交易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己经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应付款项目。
(2)会计风险。会计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使企业的资产价值在进行会计结算时可能发生的损益。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企业的外币资产、负债、收益和支出等,均需转换成本国货币来表示。境内母公司在每一个会计年度期末需将境外投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合并成汇总报表,在将子公司报表以东道国货币计价的会计科目折算成母国货币的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动有可能给境外企业带来损失。由于外汇市场的汇率频繁波动,使会计账目中的本币数也会发生相应变动,给企业带来损失或收益。
(3)经济外汇风险。经济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境外投资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业务现金流量可能发生变动而产生的经济损益的风险。
2.外汇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措施有以下几点:
(1)管理策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建立外汇市场情报系统,及时掌握外汇汇率现状和预测汇率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具体投资行为做好预测工作。(2)生产策略。公司应选择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地域并通过灵活的采购***策,以抵制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获得生产上的相对成本优势。同时加强研发力度来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维持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减少外汇风险影响。(3)市场策略。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调整产品定价、促销以及多元化等市场策略来规避外汇风险。
二、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管理风险
1.管理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1)组织风险。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面临与本国截然不同的经营环境,内部组织机制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冲突再所难免。无论企业由于惰性而保持原来的组织结构,还是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变革,都必然充满风险。这种风险的表现形式随着企业对外投资成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依次表现为领导权风险、自风险、控制权风险、组织作风风险和企业再造风险
(2)财务管理风险。企业对外投资不仅包括实业投资,也包括金融投资,在此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复杂,包括资金的来源管理、资金的运用、境外筹资管理等各个方面,加上企业会计制度与东道国制度或是国际惯例的差异,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也相当复杂。
(3)人力资源风险。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是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形式之一。投资的内容主要包括员工招聘投资、培训投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投资、劳动力配置投资等多个环节。与企业物质投资风险不同的是,人力资源风险不仅来源于市场,更主要来自于主观因素。
2.管理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管理制度风险防范。第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进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方式;第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化国内母公司对境外投资企业的控制;第三,加强企业的外部监督和约束,降低资产经营风险。
(2)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策略。第一,建立财务风险的审查制度,确定海外投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第二,依据风险的类型,选择适当的资本结构,强化资金流动的管理;第三,强化资金融通的管理;第四,选择多个投资方案的组合,利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财务方法防范风险。
(3)人力资源风险与文化风险的防范。第一,重视跨文化理解与沟通;第二,创建共同的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第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第四,利用外部资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经营风险
1.经营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1)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宏观经济运行失调,发生不景气变动,出现如通货膨胀、债务危机、经济衰退等现象,从而给外国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东道国经济***策的稳定性同时也反应其***治风险的大小。
(2)微观经济风险。即商业风险,是指由于境外投资企业微观经营环境如市场、价格、汇率等因素的变化给企业投资造成损失的可能。微观经济风险与东道国经济或产业的竞争程度和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与应变紧密相关。主要有市场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价格风险等等。
(3)企业运营风险。企业运营风险是指海外投资企业自身由于对海外投资项目的选择、论证以及在市场开拓和决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出现偏差而引发的运营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市场进入风险。由于国际营销环境的错综复杂,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国家间文化的差异,任何境外投资企业不可能完全适应市场的要求。因此,如何选定目标市场,以何种模式进入目标市场,这一过程必然充满风险。第二,产品风险。是指企业产品在开发过程和其后的商业化过程中因受产品的各个层次因素和与产品相关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产品价值波动的不确定性。
2.经营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系统分析财务管理的经营环境。由于我国跨国公司普遍缺乏财务管理的经验,因此在财务管理的时候首先一定要重视项目投资前的可行性分析,必须做到对海外市场的经营环境的全面分析和评估。评估重点在于对企业在东道国经营影响重大的经济***策、制度的稳定性,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的质量,社会环境,法律体系,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各方面因素。其次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选择东道国大型竞争对手不太重视的产品市场,以优异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打开市场,条件成熟后,进一步进入主导产品市场。在区域策略上,先选择竟争对手势力薄弱的周边市场,积累经验和实力,然后向核心市场发展。
(2)培养公司全球业务活动的整合能力。我国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贸易、资源开发和制造业等全球性产业,这在客观上需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经营和管理进行有效的协调,以获得全球竞争效率,降低经营风险。通过对企业全球资源的整合,可以更好的利用国际机会,通过利用海外子公司与国内母公司的整体优势和有效协调增强应对风险和危机的综合能力。
(3)建立全球学习能力。跨国公司为保持在海外市场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和危机,必须形成自己的全球学习能力。我国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者必须以一种不断质疑、挑战、激励和创新的态度,促使企业整体积极面对市场的变化,保持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里的忧患意识和替觉意识。四、新阶段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风险
1.技术风险的定义和分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市场上竞争各方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从而产生竞争优势的高低。技术水平低的国家或地区会出现由于缺乏技术而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竞争中各方在创造和使用技术后产生的不平衡风险。其实质是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技术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导致企业技术研发、取得和运用活动中的失败、中止、延期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1)产品开发风险。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根据东道国市场需求的特点,开发相应的产品。而新产品的开发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无论是自行开发还是合作,是购买还是引进关键技术,都是高风险的项目。特别是当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开发风险很大。
(2)技术保护风险。技术是一个企业的生命,但由于受到东道国或第三国相关企业、组织和个人非法的侵害,境外投资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会遭受巨大损失。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技术保护主要通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来进行。但如果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力,企业就会面临技术外泄的巨大风险。同时企业专有技术是无法通过法律形式保护的,因为其技术内容和诀窍处于机密状态,不能让其他经营机构知晓。但企业在技术管理上的漏洞往往会被利用,竞争对手会利用对方企业少数人的疏忽大意或功利心理,采取各种办法达到窃取技术机密的目的。
(3)技术引进风险。技术产品存在无形损耗,因此先进技术也只能在一定时间内才能发挥效用。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引进技术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一哄而上,重复引进:对引进的技术项目不加论证,导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开发后,应用效果并不明显;引进的技术作价过高而且成熟度低:技术合同落入专利保护期或专利循环等不利于企业的境地;使用许可技术生产的产品受到返销限制,造成企业法律上的侵权。
(4)技术壁垒风险。技术壁垒风险是指一国或地区以维护国家及地区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措施。技术措施越来越多的被用作贸易和投资的保护手段来限制国外商品和投资对本国产业的冲击,技术壁垒己成为实施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高级形式,已经成为各国企业对外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之一。
2.技术风险的防范控制和管理。
(1)重视技术研发、转移、保护等方面的论证和咨询。对外直接投资总是伴随技术的输出,从而涉及到专利、专有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保护。因此,在技术外移之前,应该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法律专家、财务专家、投资专家等对投资项目中的技术方案进行先进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的可行性论证,充分估计技术实施后的问题和困难,对结果进行预测。
(2)健全技术开发和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行为,防止其操作失误造成的风险和损失。特别是对人员接触机密技术、携带资料出入、样品送检、技术交流、技术档案借阅、技术机密和商业机密的管理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提高技术研发的关键科研人员的待遇,防止人才流失带来的技术流失。
(3)加强投资项目的技术保险。对于风险较小、无法投保的技术项目,对我投资的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投资赢利水平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保险基金以补偿可能发生的损失。对风险较大的技术项目,则需要去东道国或母国保险公司投保。同时,为降低境外技术风险程度,还可以选择资信好的东道国企业进行联合技术研发,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部分转移技术风险。
(4)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技术壁垒的风险。首先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国际标准化进程,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素质和质量,产品按国际标准生产,考虑以国际先进技术标准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并积极参与国际上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工作。其次,加强与国内和国外技术咨询机构的联系,及时了解东道国技术壁垒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薛媛媛: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选择[J].技术经济,2003,(02)
国际风险投资论文篇6
【关键词】委托理论 风险投资 启示
一、委托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
(一)国外的研究状况
美国等由于发展风险投资历史较长,效果显着,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凯伯和谢恩(Cable and Shane,1997)曾提出了一个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关系的合作博弈模型,但在模型中未考虑到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分工属性问题。L.吉本斯在《博弈论基础》中对以知识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从信号博弈方面进行了模型构建和分析[13]。Gompers(1993)在其博士论文《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中认为: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和努力对风险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设计合理的机制可以使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回报主要取决于风险企业上市或被兼并收购时的股票价值,从而将风险企业经营团队(风险企业)的利益与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另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在运营企业过程中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个人好处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这将严重损害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在合同中将一部分控制权配置给风险投资企业(且与所有权配置无关)以提高投资效率,即通过设计合适的金融工具作为筛选和激励的有效手段。[14] 另外,萨尔曼(Sahlman,W.A,1990)、勒纳(lerner ,1994)、J.lerner 和Rodney Clark等也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二)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学者已开始吸收委托理论的成果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姚佐文(2001)在《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中指出,风险投资中的控制权分配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以及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个人利益,并通过模型分析了风险投资合同中控制权的分配和转移,认为控制权尤其是剩余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并且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可分离的,且不必完全对应。[15] 黄美龙(2001)在《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中,详细地分析了风险投资中的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并比较分析了股份公司、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异同。认为***府作为我国风险投资主体,极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我国风险投资主体为民间机构或个人,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16]张帏和姜彦福(2003)在《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中指出,“所有权必须与控制权相匹配”的原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风险企业中的实际现象。基于风险投资的特点和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特性,利用Tirole(2001)模型分析了风险企业常常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原因,并引入连续控制权变量,对此模型进行拓展,导出风险企业为了获得风险投资所必须放弃的控制权的均衡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险企业融资时经营团队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数量、运营企业时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大小、经营团队声誉好坏等重要因素对风险企业中控制权配置的影响,认为:从静态来看,风险企业经营团队控制权随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的增加而递增、随运营企业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增加而递减;从动态角度分析,随着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逐步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资产,其必须放弃的控制权将相应减少。同时,进一步分析了风险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配置特征及其原因,提出风险投资中采取的治理机制应当是特殊的相机治理机制,即根据风险企业的实际发展绩效和运营状况以及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是否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而配置控制权。[17][18] 田增瑞(2001)在《创业资本在不对称信息下博弈的委托分析》中提出,在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企业之间,风险投资企业应承担无限责任,并应建立信誉机制,风险投资企业和企业之间应签订可转换优先股的契约,以转移风险。[19]南立新和倪正东(2002)在《中国风险投资企业与创业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及解决方案》中,通过对大量的实际考察,认为委托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签约前隐藏信息和约后隐藏行动,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是:进行尽职调查;投资协议制约;分阶段投资等。[20] 另外,俞以平和张东生等人对风险的控制和激励也进行了研究。
二、一些启示
根据委托理论的发展,结合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现状,本文认为对风险投资的研究如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则更好地分析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
(一)从风险和分担的角度来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
国内外研究主要是借鉴委托理论关于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下的委托关系,从人的风险控制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内容集中于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局限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配置、人(风险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如何通过投资前的尽职调查来消除和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等方面,却忽视了风险投资高风险特性下的委托关系形成和维系机理,缺乏对风险投资整体运作模式的系统分析,特别是对风险投资的整个委托关系中的风险问题这根主线的作用,这样,对风险投资中委托关系的研究不能区别于一般产业投资过程中的委托关系,对实践缺乏相应的指导作用,因此,从风险投资的风险和分担角度出发,有助于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形成的前提即对高风险的逐级和分担,与利益主体在关系过程中风险控制与激励相结合,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解释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特点对风险投资运行效率的作用,抓住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实质,明确了各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问题。
(二)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从风险和分担角度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问题,应看到风险的逐级转移和释放是一个完整的链式结构,因而,研究的范围应将投资者到风险企业的风险过程纳入研究,侧重于A级和B级各自的关系特点,以及与整个关系链条的关系的研究,以阐述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从研究对象上而言,为适应风险、分担及提高投资效率的需要,各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不同组织结构形式及相互作用关系来适应风险的转移和分担的过程,说明了对风险效率的改善和提高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所以,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应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到风险企业的完整关系链,个体对象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样,为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提供了明晰的研究载体。
(三)研究方法
国内外学者们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国外的发展环境 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国内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也远晚于国外发达国家,涉及风险投资的相关资料数据较难以获得,因而,国外纯理论的研究不一定完全适应我国的具体制度环境,实践的经验通过运作比较的方式给予我们启发,所以,在系统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中,可考虑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想结合的方式,采用一定的调查、统计等方法,并结合作者自身的风险投资实践,在研究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共性下,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说明我国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特征及关系的行为过程。
(四)研究内容的扩展
1、在考虑风险条件下,将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三个“黑箱”打开,对风险的效率传递机制问题及各种委托关系路径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2、研究风险投资效率与委托的风险效率相关性。委托理论在风险投资中的运用和研究,是企业内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的拓展,应层级委托关系的效率对风险投资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委托关系路径下效率问题。
3、对委托人和多人进行探索性研究。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府主导型风险投资企业也可能出现“委托人缺位”、“激励机制缺位”等问题,对风险分担的影响将决定风险效率的传递机制问题。多人可能是在一定区域内的关联产业内企业,或是具有产业链关系企业,或是企业内部治理过程中团队成员的分别选择问题,其相互作用机理,关系效率及相互监督成本等系列问题,及可能存在的“人缺位”问题等,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Holmstorm ·Bengt,1998. The firm as a Subeconomy. MIT working paper.
[2] [3] [4] [5] 均译载自《企业的经济性质》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6] 李春琦和石磊《国外企业激励理论述评》 《经济学动态》2001、6
[7] [8] [9]均译载埃瑞克·G·菲吕博顿 鲁道夫·瑞切特编 孙经纬《新制度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0] 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经济研究》1996、9
[11] 徐新 邱菀华(1998)《委托—理论中自然状态的不确定性对最优契约影响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院
[12] 高程德《现代公司理论》P167-204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 [美] L·吉本斯《博弈论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14] Gompers, 1993 《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译自“The Theory,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Venture Capital (Funding), Ph.D. 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15] 姚佐文《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预测》2002.1
[16] 黄美龙 《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硕士论文(2001)
[17] 张帏和姜彦福《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2003、3
[18] 张帏《基于创业企业家人力资本特性的创业投资制度安排研究》2001博士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风险投资论文篇7
【关键词】委托理论 风险投资 启示
一、委托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
(一)国外的研究状况
美国等由于发展风险投资较长,效果显著,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凯伯和谢恩(Cable and Shane,1997)曾提出了一个风险与风险投资企业关系的合作博弈模型,但在模型中未考虑到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分工属性。L.吉本斯在《博弈论基础》中对以知识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从信号博弈方面进行了模型构建和[13]。Gompers(1993)在其博士论文《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中认为: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和努力对风险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设计合理的机制可以使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回报主要取决于风险企业上市或被兼并收购时的股票价值,从而将风险企业经营团队(风险企业)的利益与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另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在运营企业过程中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个人好处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这将严重损害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在合同中将一部分控制权配置给风险投资企业(且与所有权配置无关)以提高投资效率,即通过设计合适的工具作为筛选和激励的有效手段。[14] 另外,萨尔曼(Sahlman,W.A,1990)、勒纳(lerner ,1994)、J.lerner 和Rodney Clark等也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二)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学者已开始吸收委托理论的成果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姚佐文(2001)在《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中指出,风险投资中的控制权分配直接企业的价值以及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个人利益,并通过模型分析了风险投资合同中控制权的分配和转移,认为控制权尤其是剩余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并且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可分离的,且不必完全对应。[15] 黄美龙(2001)在《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中,详细地分析了风险投资中的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并比较分析了股份公司、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异同。认为***府作为我国风险投资主体,极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我国风险投资主体为民间机构或个人,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16]张帏和姜彦福(2003)在《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中指出,“所有权必须与控制权相匹配”的原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风险企业中的实际现象。基于风险投资的特点和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特性,利用Tirole(2001)模型分析了风险企业常常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原因,并引入连续控制权变量,对此模型进行拓展,导出风险企业为了获得风险投资所必须放弃的控制权的均衡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险企业融资时经营团队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数量、运营企业时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大小、经营团队声誉好坏等重要因素对风险企业中控制权配置的影响,认为:从静态来看,风险企业经营团队控制权随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的增加而递增、随运营企业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增加而递减;从动态角度分析,随着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逐步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资产,其必须放弃的控制权将相应减少。同时,进一步分析了风险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配置特征及其原因,提出风险投资中采取的治理机制应当是特殊的相机治理机制,即根据风险企业的实际发展绩效和运营状况以及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是否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而配置控制权。[17][18] 田增瑞(2001)在《创业资本在不对称信息下博弈的委托分析》中提出,在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企业之间,风险投资企业应承担无限责任,并应建立信誉机制,风险投资企业和企业之间应签订可转换优先股的契约,以转移风险。[19]南立新和倪正东(2002)在《风险投资企业与创业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及解决方案》中,通过对大量的实际考察,认为委托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签约前隐藏信息和约后隐藏行动,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是:进行尽职调查;投资协议制约;分阶段投资等。[20] 另外,俞以平和张东生等人对风险的控制和激励也进行了研究。
二、一些启示
根据委托的,结合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现状,本文认为对风险投资的研究如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则更好地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
(一)从风险和分担的角度来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
国内外研究主要是借鉴委托理论关于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下的委托关系,从人的风险控制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集中于风险投资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局限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配置、人(风险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如何通过投资前的尽职调查来消除和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却忽视了风险投资高风险特性下的委托关系形成和维系机理,缺乏对风险投资整体运作模式的系统分析,特别是对风险投资的整个委托关系中的风险问题这根主线的作用,这样,对风险投资中委托关系的研究不能区别于一般产业投资过程中的委托关系,对实践缺乏相应的指导作用,因此,从风险投资的风险和分担角度出发,有助于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形成的前提即对高风险的逐级和分担,与利益主体在关系过程中风险控制与激励相结合,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解释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特点对风险投资运行效率的作用,抓住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实质,明确了各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问题。
(二)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从风险和分担角度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问题,应看到风险的逐级转移和释放是一个完整的链式结构,因而,研究的范围应将投资者到风险企业的风险过程纳入研究,侧重于A级和B级各自的关系特点,以及与整个关系链条的关系的研究,以阐述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从研究对象上而言,为适应风险、分担及提高投资效率的需要,各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不同组织结构形式及相互作用关系来适应风险的转移和分担的过程,说明了对风险效率的改善和提高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所以,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应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到风险企业的完整关系链,个体对象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样,为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提供了明晰的研究载体。
(三)研究
国内外学者们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国外的发展环境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国内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也远晚于国外发达国家,涉及风险投资的相关资料数据较难以获得,因而,国外纯理论的研究不一定完全适应我国的具体制度环境,实践的经验通过运作比较的方式给予我们启发,所以,在系统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中,可考虑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想结合的方式,采用一定的调查、统计等方法,并结合作者自身的风险投资实践,在研究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共性下,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说明我国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特征及关系的行为过程。
(四)研究内容的扩展
1、在考虑风险条件下,将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三个“黑箱”打开,对风险的效率传递机制问题及各种委托关系路径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2、研究风险投资效率与委托的风险效率相关性。委托理论在风险投资中的运用和研究,是企业内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的拓展,应层级委托关系的效率对风险投资投资效率的因素,以及不同委托关系路径下效率问题。
3、对委托人和多人进行探索性研究。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府主导型风险投资企业也可能出现“委托人缺位”、“激励机制缺位”等问题,对风险分担的影响将决定风险效率的传递机制问题。多人可能是在一定区域内的关联产业内企业,或是具有产业链关系企业,或是企业内部治理过程中团队成员的分别选择问题,其相互作用机理,关系效率及相互监督成本等系列问题,及可能存在的“人缺位”问题等,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1] Holmstorm ·Bengt,1998. firm as a Subeconomy. MIT working paper.
[2] [3] [4] [5] 均译载自《的性质》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6] 李春琦和石磊《国外企业激励述评》 《经济学动态》2001、6
[7] [8] [9]均译载埃瑞克·G·菲吕博顿 鲁道夫·瑞切特编 孙经纬《新制度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0] 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经济》1996、9
[11] 徐新 邱菀华(1998)《委托—理论中状态的不确定性对最优契约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院
[12] 高程德《公司理论》P167-204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 [美] L·吉本斯《博弈论基础》 出版社 1999年版
[14] Gompers, 1993 《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译自“The Theory,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Venture Capital (Funding), Ph.D. 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15] 姚佐文《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预测》2002.1
[16] 黄美龙 《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硕士论文(2001)
[17] 张帏和姜彦福《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2003、3
[18] 张帏《基于创业企业家人力资本特性的创业投资制度安排研究》2001博士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风险投资论文篇8
[关键词] 国际直接投资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际直接投资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国际直接投资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等。因此,如何利用好国际直接投资、减少国际直接投资风险、提高国际直接投资的成功率,就成了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我国国际直接投资风险及防范对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直接投资概述
国际直接投资,是现代的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又称外国直接投资或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居民和经济实体作为投资人在另一国家或地区直接投资企业进行经营,以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为核心、以拥有持续利益为目的,实现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高度统一的一种长期投资活动。
按照国际直接投资的定义,国际直接投资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目标是获得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以获得持续利益。
从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是否一致看,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1)横向型投资;(2)垂直型投资;(3)混合型投资三种类型。从投资者是否新投资创办企业的角度即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1)创办新企业;(2)控制外国企业股权。从投资者对外投资的参与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独资企业三种形式。
二、中国国际直接投资风险分析
国际直接投资风险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期限内客观存在的,导致投资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生产经营管理等一系列过程中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我国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面临以下风险:
1.***治风险
***治风险指因突发性***治事件的发生和***府行为直接引起东道国投资环境的变动,对投资者的利润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所带来的不得影响。主要包括:***治***策风险、经济***策风险、国有化风险和战争风险。
2.汇率风险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很多,如国际收支、相对通货膨胀率、利率、外汇储备等。在国际直接投资中遇到的汇率风险主要有三种:交易上的汇率风险、折算上的汇率风险和经济上的汇率风险。
3.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由东道国***府经济***策的变化或者经济环境如市场、价格和经营条件等因素的变化,以及投资者自身对市场环境的把握和预计不足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可能。经营风险一般由价格风险、销售风险、财务风险、人事风险和技术风险组成。
三、中国国际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今后较长时期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呈现出以下主要趋势:第一,投资规模将继续快速扩大。有学者预计2006年~2010年五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60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176亿美元,年均增长22%。第二,制造业对外投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第三,民营企业成为生力***。
国际直接投资方式的多元化使其承受的风险日趋多样化。目前我国外汇资金不很充足,企业集团化不很完善,内部诸多权利关系还没理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小规模为主,在风险防范方面也是心有余力不足。并且我国缺乏权威性对外投资的评估机构,评估流于形式,致使对外投资中风险投资成份增多,危险随之增大。因此我国国际直接投资风险防范势在必行。
四、中国国际直接投资风险防范对策
1.***治风险防范对策
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治风险影响极大,如何有效的采取措施防范和规避***治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者来说至为重要。
从国家方面来讲,***府要采取积极措施保护我国企业的利益。比如,积极与他国签订双边投资促进与保护协定;成立专门的***担保机构给海外投资企业办理海外投资风险保险;积极推动多边投资保护协定的最后达成一致,积极推动多边投资保证机构的建立,将我国的对外投资保护工作纳入国际保护体系中等。
从企业角度来说,***治风险的防范更主要的是企业的自我防范。首先要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进行分析,与东道国***府进行谈判尽量减少***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其次采取积极有效的海外投资策略.比如投资分散化;投资主体分散化;适时调整融资方式;运用撤资战略以减少我国企业的损失等。
2.汇率风险防范对策
汇率风险防范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由于汇率变动而给跨国企业的国际经营造成的负面影响。
(1)交易风险和折算风险的防范
①利用套期保值法。把汇率变动使企业蒙受的交易风险用套期交易成本的方式固定下来,全额冲销交易风险和部分折算风险。而能否完全抵消折算损失,主要取决于对汇率的预期是否正确。
②选择有利的进出口计价货币。在对汇率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软硬币。硬币是指汇率坚挺且有升值趋势的货币,软币是指汇率疲软且有贬值趋势的货币。一般的说,当从对方国家进口商品时对方国家货币是软币则尽量争取用对方货币结算,当对方国家货币是硬币时,尽量争取用本国货币或第三国软币进行结算。
③平行贷款。两个不同母国的跨国企业彼此向另一方的子公司贷款。这种交易绕过了外汇市场,所以不会引发汇率风险。
(2)经济风险的防范
调整销售收入及投入资金的币种组合,使得未来销售收入的变化与投入资金成本的变化两者能够抵消。跨国公司应当将经营业务深入到多个国家并实行多样化经营战略,将其生产、销售、原材料和零部件来源地分散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使一种货币升值带来的收益可以部分弥补另一种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
3.经营风险防范对策
(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事先预料风险产生的可能性程度,判断导致其产生的条件和因素以及对之进行控制的可能性,在投资中尽可能的避免它或设法以其他因素抵消它造成的损失,必要时改变投资流向。常用的风险规避手段有:①改变生产流程或产品;②改变生产经营地点;③放弃风险较大项目的投资。对中国企业来说必须对东道国的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重点对东道国的经济***策、制度的稳定性等因素进行评估。这些工作对后来的风险规避策略选择很重要。
(2)风险抑制
风险抑制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及经济损失的程度。风险抑制在防范技术风险时能更好的发挥作用。目前我国企业投资多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高新技术领域非常少,因而技术风险一旦发生影响较大。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趋势会越来越倾向于高新技术产业,在技术风险的防范上也急需加强。
(3)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投资者对一些无法避免和转移的风险采取现实的态度,在不影响投资利益的前提下自行承担下来。这种风险防范措施会使投资者为了降低风险而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并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
(4)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投资者采取各种经济手段把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风险转移适用于公司经营风险中的大部分风险,如财务风险、技术风险、销售价格风险等。
参考文献:
[1]张艳艳:国际资本流动研究[M].天津:天津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6.13-17
[2]孔淑红 曾 铮:国际投资学[MJ.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305-310
[3]张晓虹 郭 波 施小蕾:新编国际投资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95-306
[4]卢进勇 杜奇华 闫实强: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案例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45-49
国际风险投资论文篇9
关键词:“一带一路”;财务管理风险点;管控措施
“一带一路”背景下,越来越多想要走出去的企业都在积极探索财务管理的转型升级,希望能够把握住“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以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面临的财务管理风险点和管控措施进行研究探讨,无疑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本文拟梳理“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风险点并提出管控建议。
一、文献综述
目前,学者们对于“一带一路”海外投资风险的分析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风险的来源和诱因
聂娜(2016),齐晓凡,丁新举(2017)等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海外投资风险来自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管理。聂娜认为诱因主要有***治、经济、文化和经营。而齐晓凡等人认为诱因主要有***治、安全、法律和经营。叶建木,潘肖瑶(2017)则是将风险源归为东道国、母国、企业三类
。(二)财务风险
内容唐洋,李晓宇(2018)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汇率风险,税收风险,融资风险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刘宇轩(2018)认为农业企业“走出去”面临***治风险,安全风险,融资风险等财务风险。张亮(2019)则是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海外工程面临的应收账款风险和资金风险等进行研究。(三)财务风险管控措施叶建木等(2017)研究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传导机制,提出应密切监控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尹晨等(2018)提出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部级海外投资风险管理中心来帮助企业防范风险。唐洋,李晓宇(2018)则提出了一些应对财务风险的具体策略,例如合理规避税收风险、加大融资力度等。从目前研究来看,针对“一带一路”投资风险的研究比较全面,这为日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对于财务管理风险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周期理论,将“一带一路”企业投资项目分为四个阶段,梳理分析各阶段财务风险点,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点梳理及成因分析
基于项目周期理论以及结合我国企业“一带一路”倡议投资项目资金投入量大,开发周期长等特点,将投资项目分为项目论证阶段、项目筹备阶段、项目建设阶段和项目运营阶段。根据前期文献研究和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案例的分析,本文认为论证阶段的风险点有信息不对称风险等,筹备阶段风险点有纳税筹划风险等,建设阶段有税务管理风险等,而运营阶段有东道国运营环境风险等。具体各阶段的风险点框架见下***。评估不足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投资对象选择风险纳税筹划风
(一)项目论证阶段
1.信息不对称风险。在进行投资时,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而在众多信息中投资方容易忽略的是受资方历史遗留税务问题信息,这尤其多发于“一带一路”倡议并购投资项目中。在并购投资中,合并后的企业会继承被并购公司历史遗留的税务问题。如果在并购前被并购方故意隐瞒且并购方未对这些税务问题进行调查,那并购过程中并购方将持续面临着信息不对称风险,合并后的企业将需要承担合并前企业的纳税义务。2.评估不足风险。在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企业应从整体层面对项目进行论证和评价,从而确定项目可行性及未来发展前景。项目若未经企业科学、严密的论证和评价,可能会由于决策失误导致重大损失。“一带一路”倡议投资项目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缺乏对项目充分地评估,会使投资变得盲目,增加决策失误风险;缺乏对项目前景科学地评估,也会致使项目投资后经营亏损甚至陷入司法诉讼的困境,使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3.投资对象选择风险。在众多投资机会中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前提,一旦选择错误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投资实践中,常常有企业由于投资对象选择不恰当,导致投资或者并购失败,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在进行选择时要考虑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目标企业的市场占用率、市场竞争水平,还要考虑目标企业所处地区、行业的发展前景。在掌握了以上各方面信息后进行综合评估进而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4.决策偏差风险。决策偏差风险的主要诱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管理者的个人异质性特征,比如过度反应、损失厌恶等。而早期的经历,过往投资经验等则是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这些特征影响着管理者进行投资决策,例如管理者过度自信且风险偏好的话,在对投资项目评估时,会夸大投资的收益且忽视项目的潜在风险,从而投资冒进。另一方面原因是企业的投资控制机制不完善给管理者错误投资提供了机会。企业的重大决策应该经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等决策层的认可和批准,管理者做出的投资决策如果未经批准就可以执行,会致使决策不受监管,加大决策偏差风险。
(二)项目筹备阶段
1.纳税筹划风险。企业通常会在“一带一路”倡议投资项目建设前的筹备阶段进行税收筹划。在实务工作中,受企业内外部等多个因素的影响,纳税筹划一旦失败会导致企业的实际税收收益与预期税收收益相背离,并且税收成本超出预期,这就产生了纳税筹划风险。纳税筹划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纳税筹划人员能力风险。纳税筹划涉及沿线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和海外投资税务与财务知识,纳税筹划人员若不具备相关基本知识,也不具备丰富的税务筹划经验,则会加大纳税筹划失败的风险。(2)税务机关认定偏差。由于税收***策的差异,纳税筹划人员的能力有限,企业对东道国税务机关的***尺度不敏感,使得企业制定的纳税筹划方案不被东道国税务机关认可。(3)经营变化风险。纳税筹划是结合现行的经营活动和未来的经营计划来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事先筹划和安排,但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会根据外界变化不断调整,经营活动与计划的偏离就会导致纳税活动与筹划方案无法匹配。2.融资结构风险。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融资缺口需要多渠道来填补。在需要多渠道筹资的情况下,企业面临融资结构风险。目前间接融资一直是企业进行社会融资的主要渠道,其中银行融资又占据主导地位。企业间接融资比例偏高,由此造成企业财务杠杆率居高不下,一旦项目发生损失,高杠杆带来了倍增的损失。高杠杆率下,企业的资金链条绷得很紧,若遇到异常市场,很容易出现断裂的风险。此外过度的依赖债权融资,也会导致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从而限制企业持续融资能力。3.定价风险。“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国并购逐渐取代绿地投资成为主要投资方式。由并购支付价格引起的定价风险成为了直接影响并购进程能否顺利的重要财务风险。对目标企业进行定价是复杂的经济行为,定价过高,企业就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甚至可能超出自身承受范围。定价过低,目标企业就不会接受该价格,并购计划很可能未发先败。定价风险产生的原因也有很多,常见的有信息不对称、评估方法差别较大、谈判人员经验不足等。4.合同订立风险。合同的签订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投资项目的交易各方确立了合同法律关系。在合同起草和订立过程中,交易主体一般最关注的是定价条款,其他条款则被易淡化忽视。但在重大的投资项目中,所有条款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忽视任何一个条款,都可能使双方无法顺利履行权利和义务。如果合同中缺失诸如解决争议、违约责任等方面的条款,那么处在复杂的海外环境中,企业会丧失部分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双方对于条款的理解偏差,也会使企业未来陷入不必要的商业纠纷。
(三)项目建设阶段
1.税务管理风险。尽管企业在筹备阶段会开展纳税筹划,但实际工作中所处税收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筹备工作的完成质量还是影响着企业在建设阶段面临税务管理风险:(1)重复征税风险。我国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税务机关会因为税收管辖权冲突和对纳税人居民身份标准的认定差异等产生重复征税。虽然存在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来帮助企业,但企业普遍对税收协定不甚了解,部分协定也比较陈旧。(2)反避税调查风险。随着经合组织(OECD)于2015年公布了税基侵蚀与利润转移(BEPS)的最终成果,“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多个国家表态将积极参与到反避税行动中,这无疑使得传统跨国公司税收筹划架构安排受到剧烈的冲击,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3)纳税申报的风险。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东道国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少纳,纳税不及时,会导致企业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等风险。2.支付风险。支付风险是指与资金流动性和股权稀释有关的资金使用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及由此导致的债务风险;二是股权支付的股权稀释风险;三是杠杆支付的偿债风险。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会让企业承受较大的现金压力,并且限制企业的交易规模。而支付工具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支付风险最终表现为支付结构不合理、现金支付过多,也会使得运营期间的现金压力过大。3.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投资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财务风险。企业在以现金或股权支付时,不可避免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货币交换。企业在持有或运用外汇时,汇率变动的不确定会使企业面临汇率风险。例如企业在建设阶段进行以外币计价的商品赊购业务时,由于签约日和履约日之间汇率的变动会引起收付款项价值变化的风险。
(四)项目运营阶段
1.运营环境风险。企业投资项目在运营过程受海外***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时刻面临着运营环境风险。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中,运营环境风险高发于资源类国家和经济欠发达国家。该风险具体表现为区域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市场规模较小,经济一体化建设明显滞后,贸易往来存在较多壁垒和障碍。2.财务整合风险。财务整合风险通常受财务组织机制,理财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由于并购双方处于不同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管理理念和习惯,导致财务机制设置、财务管理制度等产生差异。同时受宏观环境不确定和内部财务行为的整合失误,使得并购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偏离,从而产生财务风险与危机。3.资金集中管理风险。资金集中管理是目前许多大型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时资金管理模式的主要选择之一。随着资金的集中,分散在各下属公司的资金管理风险也集中在了总部。比如分公司存在货币资金错误记录、坏账率高等问题,待资金管理集中后,这些问题就会转嫁给整个集团企业,加大整个企业的资金管理风险。而且由于海外机构员工素质良莠不齐,东道国会计准则不完备等原因,资金管理风险更为复杂。4.经营管理风险。该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并购后的管理整合能力弱。企业整合能力弱的话,导致被并购方对并购方的认同度低影响后续经营。其次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无法满足并购后的需要。企业现有制度可能更多的是适用于国内经营管理,对海外的管理需求则很难适用,因此无法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最后是高层领导的经营管理能力有限。跨国并购对高层领导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但中国企业管理者普遍缺乏国际管理经验,缺乏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管控措施
(一)做好项目评估和尽职调查
企业进行投资项目前应通过实地考察、专家咨询等方式,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对外来投资的税收优惠***策进行综合评估。境外企业设立后,也应及时收集当地***策动向信息并进行分析。此外尽调工作也必不可少,尤其是容易忽略的税务问题,应事先对被并购方进行详尽的税务尽职调查。评估和尽调工作专业性较强,企业可以借助咨询公司等中介的服务和委托税务律师事务所进行尽职调查。
(二)充分利用保险机制
企业可以寻求与外界合作来抵御风险,例如充分利用保险机制来加强防范能力。利用保险机制为企业开展跨境合作提供风险保障和服务。借助保险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数据和技术优势,参考保险机构调研的国别风险和行业风险信息,来提升企业跨境运营风险的管控水平,加强对海外利益的保护。
(三)做好跨境资金管理
企业开展跨境资金管理有利于自身在境内和境外两个资金池间建立双向流通通道,实现境内外资金的一体化调配和统一管理,提升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利用全球资源来获取较低成本的资金,为企业全球化战略持续推进提供有力的保障。企业需要选择合适的跨境流动性管理方式,目前有跨币种虚拟资金池、跨境资金划拨、跨行资金归集三种。三种方式的适用条件不同,当企业资金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分支机构中,并且存在大量不同货币时,可以考虑采用跨币种虚拟资金池;当企业在一些国际金融中心设立了财资管理中心或区域财资管理中心的话,则可以采用跨境资金划拨;第三种方式具有一定挑战性,因此所适用的条件也较复杂。同时,企业也需选择合适的跨境资金流动渠道。目前多个自贸区、经济试验区对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诸多便利,企业也应纳入考虑范围。
(四)提升国际税务管理水平
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断开发海外市场的同时,企业要筑牢税务风险的防线,提升国际税务管理水平:1.提高税收风险管理意识。企业应将国际税务管理作为实践海外战略的重要部分。从税务总监到基层业务人员,都要深刻认识到税务管理的重要性;2.加强对他国税收法律法规的研究。通过涉外律师队伍建设、与高校合作、行业内交流等方式增进对他国税收法律法规的研究;3.建立健全国际税收争议解决机制。“走出去”前,企业要制定应对当地税收法律的风险控制机制,提高税务管理水平。并且要制定税收争议解决预备方案,在税收争议发生后企业可以及时应对。目前有国际税收仲裁、税收事先仲裁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国际税收争议。
(五)招募和培养国际化人才
企业要想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人才既是关键环节也是重要支撑。企业应招募和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他们的外语能力,文化协调,沟通能力以及国际项目管理能力。通过建立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帮助企业制定合适的海外战略,提高跨国经营能力。
四、结论
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稳步推进和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受到广泛关注的背景下,本文对海外投资风险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投资活动中涉及的风险点十分繁杂。针对这些繁杂的风险点,有的放矢地在项目评估和尽职调查、利用保险机制、跨境资金管理、国际税务管理和人才招募培养等方面提出管控措施。通过以上分析,我国企业在进行“一带一路”倡议投资时,一方面要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可以通过分阶段来理清风险点,结合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风险控制,从而降低控制成本和提升控制效率。
参考文献
[1]唐洋,李晓宇.“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财务与会计,2018(11):16-17.
[2]齐晓凡,丁新举.“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应对[J].企业管理,2017(01):85-87.
国际风险投资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国债规模;国债投资风险;资源配置
[论文摘要]我国国债规模的扩大和国债的发展对于推动债券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近几年来实施的积极财******策,利用大规模的国债投资,虽然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在目前我国经济环境下,大规模国债投资已存在着潜在风险。不仅仅是财***还本付息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国债投资规模扩大的风险、国债投资目标定位的风险、圆债投资项目选择的风险、国债投资资金管理的风险。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才能保证国债投资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
20多年的国债恢复发行历程表明,国债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债的发行不仅有力地弥补了国家财***收入的不足,而且满足了社会各类投资者的不同需要。同时国债规模的扩大和国债的发展对于推动债券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近几年来,我国实施积极财******策,利用大规模的国债投资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这虽然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但任何一项***策实施都有其反向作用,在目前我国经济环境下,大规模国债投资已存在着潜在风险。本文旨在对我国国债投资的潜在风险加以简要探析,从而正确判断国债发行规模是否适度。为此,需要从统计指标、宏观效益和影响因素三个层面探讨国债规模,并客观地分析国债投资的风险。
一、我国国债规模分析
(一)国债规模的统计指标
我国国债规模适度与否,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利用国债负担率、赤字率、国债偿债率、国债依存度等4项统计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国债发行主要以弥补财***赤字为主,财***赤字的大小将直接关系到国债规模的发行大小。财***赤字较大,必然要求发行较大规模的国债予以弥补。赤字率表示的是一定时期内财***赤字额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国际上该项指标通常以3%为警戒线。同样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计算得出:2000-2004年间,我国赤字率约为2.78%、2.59%、2.98%、2.50%和1.53%。从这一数值看,近5年该项数字波动较大,2002年赤字率接近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为2.98%,而2004年该项数字为1.53%,约为警戒线3%的一半。总体上平均而言,从该项指标数值观察我国国债发行有一定空间,但是空间已经较小。 国债依存度即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支出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是: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收入额,当年财***支出额)×100%。结合我国国情,按分母不同可以计算两个指标:一种是国家财***债务依存度,即(国债收入,全国财***支出)×100%;另一种是中央财***债务依存度,即(国债收入,中央财***支出)×100%。鉴于我国国债是由中央财***来发行和掌握,将来的还本付息也由中央财***负担,所以使用中央财***债务依存度更具有现实意义。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计算得出2000-2004年间,我国的中央财***债务依存度约为75.25%、77.73%、83.58%、81.26%和85.21%。国际上通用的国债依存度的上限是15%-20%,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央财***债务依存度平均约80%,可以判断我国财***处于脆弱状态,蕴含巨大财***风险。
(二)国债规模统计指标的综合分析
二、国债投资规模扩大的风险
(一)国债投资规模风险界定
正是因为近几年国债投资目标定位不当,将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国债投资目标,从而造成了为保经济增长速度而扩大国债投资规模,使国债投资因规模扩大而加大风险。
国债投资规模扩大的风险表现为因国债投资规模扩大,有可能排挤出民间投资及有可能乱上一些拼凑的项目导致投资效率降低,损害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国民产出的有效增长。须知,在市场经
济下,资源配置是由***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共同完成的。在一定时期内,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因此就存在着资源在***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之间的合理分配问题。合理分配的标准就是投资的边际成本等于投资的边际效益,***府投资的边际成本就是民间使用该资源投资的边际效益,而并不仅仅是***府筹资的资金利率。因此,***府国债投资的最佳规模就是由***府国债投资的边际成本与国债投资产生的边际效益相等决定的。***府国债投资的边际成本随国债投资规模扩大而增加,而***府国债投资的边际收益则随国债投资规模的扩大而减少,因此国债规模超出了一定值必然使得国债投资的边际成本大于国债投资的边际效益,从而降低全社会投资的效率,损害全体国民福利。
国债规模管理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的债务史证明,国债发行和银行信用过度引起的后果是相同的,国债虽然是弥补财***赤字的较优方式,但却不完全是财***赤字的原因和结果。国债发行规模应该与偿债能力相适应,归根到底是经济与国债相协调的问题,因为债务融资既弥补财***赤字,又成为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甚至预算内安排的投资项目有时也需要建设国债予以支撑。国债作为财***与金融***策的结合,是调节货币供应量,避免经济剧烈波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确定国债发行规模时还必须与信贷规模相结合,避免出现互相挤占资金、抬高筹资成本的现象。全社会资金总量一定时,用于购买国债的资金多了,信贷资金来源就缺乏保障,就会造成社会资金闲置和浪费,影响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影响生产发展和建设速度。发行国债的实践表明,国债不仅是财***经济的内容。更是信用经济的组成部分。"
(二)影响国债规模大小的因素
一般认为,影响一国国债规模大小的主要因素有中央财***收入、中央财***支出、财***收支差额、累积债务余额、预算内投资规模、国债还本付息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等。一定时期内,国债发行规模取决于一定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债承受能力越强,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越大;中央财***收入是国债还本付息的基础,该项数值大小决定能够承担债务能力大小;中央财***支出的不断增大,是国债发行规模增大的内在动因;国债的主要目的就是弥补财***赤字,因此赤字数额对国债规模有重要影响;筹集长期建设资金是我国发行国债又一目的。积极财***实施以来,国债资金主要用于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建设,因此预算内投资规模越大,其对资金的需求越大,当财***收入不足以财***支出时,***府的投资缺口一般要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国债规模越大,累积债务余额越多,则还本付息支出越多,当其支出额达到无法以当年财***收入来偿还时,不得不以发新债来还旧债,如果一国国债的还本付息过多,就必须会使国家减缓国债的发行,以减轻还债压力。
这三项影响因素中,债务还本付息额具有惯性,它受以前累积债务余额和相应的还款期限利率等因素影响。债务还本付息额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不是容易控制的因素。随着该项数值的不断增大,根据多元线形回归模型可以断定,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将按照一定的惯性不断膨胀;相对容易控制的是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可以通过控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数额来控制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使我国国债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防范财***风险发生;影响财***赤字的因素较多,一般较难控制。
国债投资规模扩大的风险表现为国债投资规模有可能超出最佳规模而降低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一方面投资规模扩大,民间投资规模相应降低,民间投资有可能被排挤;另一方面,国债投资规模扩大,存在着为用完投资规模而随意拼凑投资项目的可能。这都表现为国债投资规模扩大的风险。
在研究我国国债适度投资规模的文献中,多从***府财***是否还得起和居民是否买得起即所谓的偿债能力和应债能力两个方面来看的。但由于不管***府是否有偿债能力和居民是否有应债能力,都必须比较增加国债投资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因此本文认为,探讨国债投资适度规模的理论标准应该是投资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的比较。当投资边际效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国债投资规模过大,存在着降低了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风险;反之,当国债投资的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国债投资规模偏小,增加国债投资能够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风险较小。由于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曲线难以精确化和具体化,因此对近几年国债投资规模扩大是否超出了最佳规模还不能下肯定性结论;但是因国债规模扩大而加大国债投资风险的趋势是明显的。实际上,近两年因国债投资规模突然扩大,地方***府项目储备不足,把本来准备与民间合作投资的项目改为国债投资项目,从而造成了对民间投资的排挤。另外,地方***府也存在着为得到中央***府国债投资而随意拼凑项目,甚至搞“三边工程”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国债投资规模扩大的风险的具体体现。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两年我国在进行国债投资项目时,除了国债投资外,还要求国有银行“配套”贷款及地方***府“配套”资金,这实际上是变相扩大了国债投资规模。就是说,如果加上国有银行及地方***府的“配套”资金,则国债年度实际投资规模比我们上面计算的要多得多。因为在我国“国有银行一国有企业一人民***府”三位一体的经济中,国有银行及地方***府的配套资金投资实际上也是国债投资,国有银行及地方***府的配套资金投资如果变成了不良资产——坏债,最终还得靠国家财***解决。所以,把近两年国债投资项目中国有银行和地方***府的配套资金也作为国债投资的判断应该是成立的。基于此,近两年国债投资规模扩大的风险就更加明显了。
三、国债投资项目选择和管理的风险
(一)国债投资项目选择的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存在着各自的职能范围,二者合理分工,才能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国债投资的目标也就是要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选择恰当的国债投资项目,就能够弥补民间投资的缺陷,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反之,如果国债投资项目选择不当,则会降低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国债投资项目选择的风险也就是国债投资项目选择不当,导致国债投资目标失败而带来不利后果的可能性。
国债投资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投资项目、应该依据什么样的选择标准,这在国内外都还存在着争议。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W·W·Rostow)提出了在经济发展阶段***府投资的不同特点。他认为,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府投资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在发展的中期,***府投资起到对私人投资的补充;而一旦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转向不断增加的对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布坎南(N·B·Buchnum)和波拉克(J·J·Polak)分别在1940年代和1960年代提出了一种稀缺要素标准。他们认为,为了使收入最大化,财
***投资决策应当选择低资本一产出比率的项目,即选择单位资本产出最大的那些投资项目。卡恩(A·E·Kam)提出了社会边际生产率标准。该标准认为在决定财***投资项目时,一定要考虑到边际单位对国民产出的所有净贡献;当财***投资资金可以导致国民产出最大化时,这种资金配置就是高效率的配置。
我国学者对国债投资项目的选择上也存在着分歧。陈共教授提出了财***投资决策增加就业标准,即财***投资项目的选择应当是那些每单位投资能够动员最大数量的劳动力的项目。林毅夫教授认为当前财***投资应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以农村道路、电网、自来水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运动正是我国当前形势下最能产生这种效果的地方。中国国债协会《中国国债投资方向》课题组认为,国债投资除了非竞争性经济建设项目投资外,也应该用于营利性竞争性项目的投资,尤其是用于重点竞争性行业的投资。
理论研究上本就存在着巨大分歧,实际操作中更是莫衷一是。国债投资项目的选择很多时候只能是“跟着感觉走,紧拉住项目审批部门的手”。国债投资项目选择的风险由此而增大。在我国。因为***府间的事权划分尤其是投资权限的划分很不清楚,国债投资项目还存在着在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之间选择的风险,这就导致了近两年发生的国债资金转贷地方使用,即国债为地方性公共产品筹资的不规范现象产生了很大风险。国外地方***府投资地方公共产品都是由地方***府发行地方公债进行的,这样风险就由地方***府承担而不在中央***府。而我国地方***府由于《预算法》限制无权发行地方公债,从而就发生了国债资金转贷地方***府的情况。因为在我国中央与地方***府责任划分不清的情况下,地方***府为了得到国债投资转贷资金,什么项目都敢上,特别是在中央强调地方***府承担偿还义务时,地方***府更是会“逆向选择”,即一些高风险项目争相申请,这样地方***府投资风险就转嫁到了中央***府,无疑加大了国债投资风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国际风险投资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