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金融论文篇1
1.金融数学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探索
2.《金融数学》实验教学方法探索
3.本科生“金融数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探讨
4.金融数学概述及其展望
5.高等学校金融数学实验中心建设研究
6.关于金融数学教学的思考
7.MATLAB引入金融数学教学初探
8.金融数学的现状与发展
9.金融数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10.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11.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12.“金融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3.金融数学方向建设的几点建议
14.金融数学研究综述与展望
15.金融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质量分析
16.金融数学课程设置与专业建设的一些体会
17.金融数学概述
18.金融数学的教学与研究
19.金融数学介绍
20.案例教学法在金融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金融数学
22.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讨
23.金融数学研究综述及其前景展望
24.金融数学专业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25.从Altman的Z评分模型看金融数学的哲学性
26.金融数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
27.金融数学的研究与进展
28.金融数学专业“概率论”课程教学例题选题研究
29.数学专业拓办金融数学方向教学改革的探索
30.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数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31.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
32.金融数学本科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33.金融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34.金融数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35.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数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36.金融数学介绍
37.数学知识在若干金融问题中的应用
38.地方高师院校金融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39.金融危机与金融数学
40.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兼论金融数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完善
41.金融数学研究前景展望
42.对“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43.金融数学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探究——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为例
44.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数学类课程设置与教学
45.金融数学概述
46.金融数学的发展及其在证券投资组合中的应用
47.对金融数学专业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
48.金融数学方向《随机过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9.金融数学中两个基于高等数学的证明
50.金融数学研究最新进展综述
51.金融数学对世界的推动作用
52.金融数学教学初探
53.关于金融数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54.金融数学教学探讨与实践
55.金融数学专业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安排
56.财经院校金融数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57.金融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58.“第六届全国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与学术研讨会”综述
59.高校金融数学专业实验课程的设置
60.关于金融数学深入认识的几点思考
61.浅析反证法思想在金融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62.金融数学培养方向实验项目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63.探讨金融数学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影响及推动
64.金融数学及金融工程学──公司理财和金融风险防范的高新技术
65.20世纪金融数学的若干进展及前瞻
66.山东大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67.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方向建设教学改革探索——浅谈在高校数学系开设金融数学本科专业
68.浅论金融数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69.谈如何运用金融数学技巧进行期权定价
70.我国金融数学的发展及前景
71.金融数学中的欧式期权定价方法
72.西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73.论金融工程与金融数学对现代金融市场的推动
74.高校金融数学专业金融交易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探究
75.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金融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
76.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形势下的本科金融数学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77.金融数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探讨
78.概率论和金融学的结合——金融数学的现展综述
79.如何运用金融数学技巧进行期权定价
80.针对金融数学专业进行金融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81.金融数学模型
82.金融数学教育与实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
83.复合型人才培养融入金融数学本科教学
84.刍议金融工程与金融数学专业的培养方案
85.高校数学系金融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
86.“3+1”培养模式下《金融数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87.金融数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财经大学为例
88.《金融数学》教学改革初探——“探究式”教学模式和“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89.比较教学法在金融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90.高校金融数学专业建设新探
91.构建金融数学专业课程体系评价模型
92.复制资产策略在金融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93.应重视金融数学在外汇收支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94.普通高等院校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再分流培养
95.金融数学研究综述及其前景展望
96.关于金融数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
97.数学在金融领域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98.金融数学发展综述
99.金融数学的研究与进展
100.金融数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101.关于金融数学专业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考
102.地方本科院校新办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
103.《金融数学》课程对大学人才培养的作用
104.金融数学专业实变函数教学方法探析
105.在《金融数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106.以就业为导向的金融数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研究
107.计算机技术在金融数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108.地方高校金融数学专业最优化方法双语教学初探
109.浅谈数学在金融中的应用
110.案例教学法在《金融数学》中的应用研究
111.我国金融数学教学工作改进分析
112.金融数学模型发展的思考
113.西部地区金融数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14.金融数学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115.改革金融数学基础课程解析几何考试模式培养实践能力
116.关于金融数学专业教育模式的相关思考
117.数学专业拓办统计与金融数学方向的教学改革
118.金融数学模型概述
119.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120.金融数学专业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教学探讨
121.金融数学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
122.金融数学引论研究性教学探讨
123.彭实戈:中国金融数学奠基人
124.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培养研究
125.金融数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126.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电子化
大学金融论文篇2
1.1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对新增劳动力需求不足
从2008年开始,我国GDP增速逐步放缓,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仅为7.4%,远远低于“十一五”期间11.2%的平均增长速度,也低于2012年、2013年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但从2008年开始,高校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到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了727万,比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的2013年又增加了27万,再创历史新高。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即经济产出越高,失业率越低,这可以用奥肯定律来说明,即相对于潜在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失业律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GDP的变动来预测失业率的变动情况,而GDP增速的放缓必然使得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从总量上减少了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
1.2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使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所谓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的变动而造成劳动力供求失衡所导致的就业矛盾。简单说来就是劳动力市场上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它表现为劳动力的素质、技能与岗位要求之间的不匹配。而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相应地带动了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剧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原先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的外延型增长,转变为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的内涵型增长,在这过程中更加强调科技和技术进步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对劳动者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技术含量增大,劳动复杂程度提高,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在服务业中,都需要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社会增加对大学生,尤其是对中职、中专、高职、高专类学生技能的要求,但是由于高等教育滞后的特点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使其培养的人才不能够胜任岗位需求进而造成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1.3企业规避风险行为,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严重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国内许多企业尚未完全摆脱经济危机所造成的沉重打击,而经济危机的发生也使得企业的经营行为更加谨慎。在其经营过程中,企业会不断计算现有工作人员工作时间与新增人员替代选择之间的收益成本关系,不会轻易招聘新员工。同时,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交流过程中可能会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在这过程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同时出现,大学生就业面临诚信危机,大大增加大学生就业的交易成本,这些都将使企业无法为大学毕业生提供高薪酬、高福利的工作岗位。即使是以实习的形式,结果也不尽如人意。有调查显示,超过70%的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其中63%的企业认为实习生不方便管理;81%的企业不会为实习生提供任何补贴,只有34.9%的民营企业愿意推行实习。而大学生受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不愿意屈就于一般行业,在求职过程中,期望值普遍偏高,存在求稳、求富的心理,向往大城市、大企业、高薪水、高福利的工作岗位,两者之间的不匹配,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严重。
2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措施研究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不仅要有量的增加,还要有质的提高,这就需要国家、高校、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2.1国家应采取可行性措施,促进大学生有效就业
从宏观上,国家应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加快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对就业有较大促进作用的第三产业,同时加强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之间的关联,加深各产业之间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效率,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宽松环境,从总量上保证大学毕业生就业。从微观上,国家要培育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完善全国人才信息网,健全就业***策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出台更多促进就业的***策。例如,制定鼓励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税收减免***策,通过利益调节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时,大力扶植和完善教育市场中介组织,共同为大学生职前培训、职务发展服务。
2.2高校应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大学生
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就高职院校的发展来说,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增强其不可替代性。在培养模式上应注重通过实践操作加强学生技能的锻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课的开展,建立校企合作,由专业教师带领到一线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到学校为学生举办讲座,让学生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同时,学校应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教育,让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和实践,为就业作好准备。
2.3大学生应进行自身的调整,实现充分就业
作为就业链中的主体,大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就业观念对其就业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对自身正确的认识和反思,以及对就业形势的分析,将有助于促进其就业。首先,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学有所长,时刻注意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使自己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同时注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如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不要将择业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大企业的高薪、高福利的工作岗位,而较少考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一些具有较强人才吸纳能力的工作单位。要转变就业思路,从基层工作做起,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再寻求更好的发展,以此来实现就业。最后,要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深刻剖析自己所具有的优点与缺点,不过分地高估或低估自己。同时,认清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此认清个人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会有差距,改变妄自优越感或不切实际的幻想,选择先就业后择业。
3结语
大学金融论文篇3
股票金融分析论文1:
【5月25收盘点评】
大盘今天确认了探底过程,量与氛围收盘都已经达到,雄安收盘涨停10+多,可装配与绿色能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北京科锐的转折板至关重要,一举改变了雄安无灵魂的被动局面。
大学金融论文篇4
关键词 金融教学 通识教育 交叉学科
中***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民办高校较公办院校而言,师资力量更为薄弱,唯有积极及时地寻求金融教学模式的创新,以盾之坚对抗矛之利,培养灵活多变、理论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才能应对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和挑战。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金融课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大而全”的教育模式,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而全”的教育模式是我们公办、民办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共性。西方高校都认同本科院校应实行通识教育,他们主张大学四年课程应差异化制定,在最初两年里,无论学生专业如何,应跨学科选修人文、文学、数学等基础学科,以此确保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重视文化知识的现代人的教育目标。但我国的通识教育却相较薄弱,除了思想、***理论基础、形势与***策等课程的长期设置外,其他如英语、人文相关课程却被忽略,数量和质量与高等教育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无法达到对学生文化修养全面塑造的要求(余扬,2008)。此外,西方高校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注重“少而精”,主要围绕公司金融、金融资本、风险管理等开展,而选修课则多样化,学生可随个人兴趣选择。但我国民办高校中金融专业核心课和限选课普遍安排过多,出现“大而全”的现象,学生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个性差异化培养。
2 现代金融学理论基础的不完善与陈旧
资本市场在新中国才发展了短短二十三年,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数百年的历史,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十分年轻的状态。金融学领域也只是起步阶段,很多的理论都是从国外间断地引入,因为金融理论的先天不足,金融市场的后天失调,所以出现很多无法单纯地用金融理论来解释的市场现象。中国国情、文化毕竟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太大的差异性,大量新概念的灌入还需要我们鉴别、改良,变成自己的,至少是适用于自己国情的。如何在诸多金融理论流派中选择适合中国市场的金融理论,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们努力强化对一些基础性的金融理论的研究,只有不断更新教师体系的金融知识库,才能逐步完善高等教育中的金融学理论体系,才能使金融高等教育体系为我国现代金融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3 交叉学科的知识高度重复
笔者在数年的工作经验中,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自己所教的某课程会与其他课程出现知识高度交叉的情况,譬如国际金融与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概论,产业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等。现代教育学理论提倡学科间的交叉互补,本来是很科学的方式,但笔者质疑的是某些课程的内容近似度太高,甚至达到数章的重复。适当的交叉学习会让知识更好地融汇互补,但高度的近似却有冗余不精之嫌了。当然这也有教材编写的原因,有些教材的编写有拼凑嫌疑,明明是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却要大篇幅地介绍资本证券。因此民办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如下困境:当教学内容重复时,课程内容却自成体系或强调有必要重复的阻力而难协调。
4 金融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割裂?
民办高校近些年比较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金融实验教学设施也在逐步完善中,专业课一般都有配置一定时量的实训课,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会遇到一些问题:(1)部分教师实践经验匮乏。民办高校的教师日趋年轻化,很多教师硕士或博士刚毕业就担任专业教师,可能从未有过社会实践经验,金融理论需要实践指导,但是这些年轻的教师们自身就缺乏实践经验,就很难在金融实验中给予学生较专业的实践指导。(2)由于民办学校经费紧张,实验室的配置不完善,机房很有限,实训的时间太短,以致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难以合理分配。(3)市场信息瞬息万变,理论难以完全指导实践。我国的资本市场具有其特殊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无法用西方金融理论解释或与金融理论相悖的市场现象,这就得对专业教师的金融知识深度与广度提出更高要求了。
为了适应金融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民办高校的金融学教学模式必须做出可行性的改革,相关的教学技巧与方法也必须得到创新。笔者认为,在教学模式的更新中,应该通过这些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
(1)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正确处理专业必修课、限选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基础课和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的完成,又要控制好专业课与选修课课时的比例,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不能忽略学生个人兴趣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改变原来的“专才”教育模式为“厚基础,宽口径”的通才教育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
(2)金融市场的日新月异使金融学理论一直处于快速更新的状态,这会对传统的金融教学方式提出极大的挑战。民办高校的金融教师必须加强对新型金融产品、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研究,新的教学内容必须融入对金融电子化技术、金融创新等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保持金融教学的前瞻性,与金融经济的发展同步。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堂上可采取一题三问、一问三答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诱导学生去探求金融规律,激发他们学习金融的热情。
(3)民办高校的教师应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与对专业知识的整合能力,青年教师切勿照本宣科,应多查阅相关专业资料和实证研究,以弥补自身实践经验的欠缺。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脉络,授课时详略得当,能灵活地整合交叉知识点,在巩固学生记忆的同时,也不至于冗余啰嗦。
5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
进一步完善金融实验教学体系,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可为青年专任教师提供实践实习或实务培训的机会,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举行专题讲座,介绍金融市场及其业务发展实况。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或者参与社会实习,以零距离地接触生活中的金融实际问题,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虽然金融教学的手段、方法和教学内容等都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教学成效也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仍需要被探讨和研究,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余扬,盖锐.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创新思考及方案初探[J].浙江金融,2008(2).
[2] 汤洪波.金融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
[3] 张慧.高等学校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2).
大学金融论文篇5
关键词:本科 金融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中***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一、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多层次、高技能的金融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构成了金融人才的旺盛需求,而这种知识密集型行业,需要的是拥有高智能、高创造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所谓多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是指具有先进的金融理念、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积极主动利用创新思维方式、良好的职业操守及全面的人文素养的综合素质人才。目前我国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表现出多层次的特征:一是大量基层应用型从业人员;二是大批从事中高层次金融人才;三是综合性大型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急需的会经营、能管理的高级金融人才;四是以金融企业家为主要代表的经营管理人才、高端应用人才和研究型人才。而高技能的金融专业人才素质是:具备拥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和多领域的知识结构,包括金融业务能力和金融专业知识、宏观金融理论和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及微观金融知识,还要具有敏捷坚实的财务智商,包括阅读理解数字的技能、投资战略的技能、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技能和全面的法律知识;更要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有坚定的道德操守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法律观。因此,作为金融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必须重视这种差异化的需求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的方案与课程体系,改进教育教学手段,把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作为高校金融专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结构定位并未完全与社会需求对接
我国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学校超过200个,各高校教育教学能力差距较大,专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些院校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各层次、各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上差异不大,在人才培养布局上,各类型人才培养比例与社会的需求有很大偏差,造成金融人才供需尴尬局面,一方面是众多用人单位一将难求,金融专业毕业生中“平淡无奇者多,出类拔萃者少”,另一方面是大批金融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这与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笼统有直接关系。国外的金融学专业大多根据培养层次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通用人才,定位清晰、明确、具体。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则把具备“工商企业以及公共部门的管理岗位及专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性、分析性及概念性技能”作为培养目标。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教育,缺乏数理等交叉学科技能训练
我国大部分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仍然是传统的四大层次: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课设置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考虑,课程之间常常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课程内容上,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课源少、课时不足,学生缺少可操作能力训练,绝大多数学校偏重宏观金融领域理论的传授,缺乏数理等交叉学科技能的指导。相对的,有些国内高校则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优化核心课程和实施方案。如宁波诺丁汉大学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呈模块化结构,一年级是英语年,学习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合乎国际规范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等素养,二年级是资格年,主要学习、掌握经济、金融、会计和一般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规律,为学位的第一部分(大三)和第二部分(大四)学习奠定基础、专业课程非常重视微观金融领域,强调财会数理知识与金融交叉学科的实际运用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未来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向微观化、综合化发展。微观化,一是现有课程的微观化处理, 摒弃陈旧的、重复的知识,补充金融实践需要的新知识, 如微观银行学、信托学和基金学等,二是要增设反映金融微观运行新需要的微观金融课程, 如金融信息学和金融数据库等。综合化是指增设各学科交叉融合性质的课程,包括人文修养的相关课程,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架构,以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四、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亟待创新
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到培养对象的实际质量。我国金融专业教学仍是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从头讲到尾的“填鸭式”授课模式,是典型的单向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忽视金融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近年来虽然各高校一直在强调理论教学要向“理论教学+实战演习”的教学模式转变,实际上很难实施到位,教学方法改革一直没有根本性突破。国外的教学组织形式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互动型学习方式,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金融专业三年制本科层次的教学安排,分成研讨课(Seminar)、课程论文(Essay)、观点陈述(presentation)和案例分析(cases analyze)等环节,每个阶段要完成阶段论文,学生每周要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多个学术项目。在研讨课,教师确定研讨主题,引导启发学生讨论,锻炼理论运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课程论文则是学生自主式学习的源动力,学生要充分利用***书馆、书报、期刊等各种渠道认真阅读、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数据,通过小组讨论确定课程论文;在观点陈述阶段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这样的研究过程,充分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为培养金融专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主体应尽快实现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变,积极创设条件,多开设一些实务课程,多使用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增加其实践和感性认识,以提高职业适应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另外办学单位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订单式”按需培养学生,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的有效衔接、无缝对接,切实提高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向荣.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与高校金融教育改革[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2]周辉.从金融危机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科技创业,2011(8).
[3]王心如. 浅谈以金融实践教学培养现代金融人才[J].北方经贸,2006,(2):121-122.
大学金融论文篇6
关键词:区域金融创新;金融理论;金融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蓬勃发展。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汇率、利率变动频繁,国际银行业竞争加剧,再加上科学技术特别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金融业务已经不能满足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客户融资的要求,从而推动着金融不断的创新和发展。金融领域发生了***性的变化,人们将金融领域的这一系列变化称之为“金融创新”。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起源于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形成高潮,进入90年代如火如荼。
一、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为了从理论上阐述区域金融创新,西方经济学家陆续提出不少不同的见解,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形成了色彩缤纷的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流派。
在20世纪60年代-90年代,欧美国家有大量的学者研究了区域金融问题,根据SheilaC.DOW、CarlosJ.Rodriguez-Fuentes(1997)的研究,西方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货币经济学展开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货币***策的区域效应(货币主义模型和凯恩斯主义模型)、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域影响、区域货币乘数、区域金融市场(区域利率差异、区域信贷市场),此外,一体化金融市场内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LuigiGuiso、PaolaSapienza和LuigiZingales(2002)、Jayaratne和Strahan(1996)也是西方区域金融研究的重要方面。
西尔柏(W.L.Silber)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西尔柏研究金融创新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创新最积极这个表象开始的,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西尔柏从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分析框架中推出的金融创新理论对于从供给角度研究金融创新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
凯恩(E.J.Kane)提出了“规避”的金融创新理论。所谓“规避”,就是指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实行回避。“规避创新”,则是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管理行为。它意味着,当外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相结合,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就产生了金融创新行为。
希克斯(J.R.Hicks)和尼汉斯(J.Niehans)提出的金融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这个命题报考两层含义:(1)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2)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
威廉·L·斯尔帕(William.L.Silber),美国著名的经济和金融学家,他在1983年5月发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一文,在文中他详细阐述了金融创新的原因,并用直线程序模型加以说明。斯尔帕认为:创新活动是经济推动力的产物,在金融部门中,不定期的观察结果表明大多数金融成果都源于经济刺激。金融创新是微观经济的框架,它是约束诱导、技术的进步和立法的结果。
二、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对中国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中国的金融学者们做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
张***洲博士在《中国区域金融分析》(1995)中提出了区域金融的概念内涵:区域金融理论是以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发展空间结构变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在外延上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和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他对区域金融概念的内涵要素进行了如下界定:一是空间差异要素。二是金融结构与发展水平要素。三是吸收与辐射功能差异要素。四是环境差异要素。这些要素的差异形成了区域金融概念的丰富内涵。
唐旭博士在《货币资金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999)中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类型出发,讨论了区域经济发展引起的资金流动的原因、途径、趋势、效果,以及资金流动引起的经济效果的实证分析;指出随着经济计划体制的转型,资金流动管制有了很大的放松,直接导致了区域资金流动的加大;提出了在了解国内资金分布和流动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差别***策,显得日益重要。
殷得生和肖顺喜在《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中对体制转轨中的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们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我国东西部区域金融的差距,运用交换和分工等原理,提出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一些措施。他们在方***上有所突破,他们认为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结构构成了区域金融研究的主题,也是区域经济学发展的核心。他们强调了中央、地方与企业三方的利益冲突,蕴涵了博弈论的思想。他们的研究较为全面。
刘仁武博士在《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2002)中通过区域金融结构和进入发展理论框架,运用实证的方法讨论了区域金融的均衡、区域金融调控、区域金融风险控制的问题。刘仁武对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概念进行了创新,提出了金融结构健全和金融发展可持续的理论框架。
支大林博士在《中国区域金融研究》(2002)中对区域金融的重要概念和范畴进行了理论界定,认为区域金融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提出区域金融成长的概念;指出时空性、层次性、吸引与辐射性和环境差异性共同表现为区域金融的属性;从质和量两方面对区域金融成长的规定性进行了分析和概括。
三、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的展望
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全球一体化的金融中心创造出连续24小时连续运转的金融市场。作为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血液循环作用的金融市场,其蓬勃发展的基础是金融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金融创新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区域金融创新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因此区域金融理论还将面临更多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Shaw,E.,FinancialDeepeninginEconomicDevelopment,Oxford:OxfordUniv.Press,1973
[2]Austin,TheProvinceofJurisprudenceDetermined,BeiJing:ChinaRenminUniv.Press,2001
[3]杨星.金融创新.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4]徐进前.金融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张***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6]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7]殷得生,肖顺喜.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
大学金融论文篇7
关 键 词:金融人才;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6-0066-05
通过十余年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我们逐步探索了适用于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1234模式: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即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教学主线;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两大教学体系, 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安排上,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的三个教育阶段,即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专业强化教育阶段、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四项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 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实践证明,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模式。
一、一条教学主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
为了把学校办成让学生、 家长、 社会满意的学校,我们把“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并将其贯穿于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因此,金融学专业从招生伊始,就开始探索如何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金融职业素质的养成。
金融学专业涵盖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银行、保险、证券这三个方向的专业知识是其三大支柱 [1] 。因此,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都是不分方向的,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内容多而杂, 最终培养出的是一批批“样样通、样样松”的人才。虽有个别学校作了一定的改革,如将金融学专业改为保险专业、国际金融等若干专业, 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使学生对某一个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有了深入了解, 但又导致专业口径太窄,使学生就业时面临困难。针对这种状况,我校金融系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动手能力强, 基础扎实的金融领域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就金融学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方案:在大金融的平台上,将符合市场需要的银行、保险、证券行业某些岗位作为专业方向,构建出“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的金融学专业,最终把金融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市场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 。经过多年的市场调研和专业论证, 我们认为在大金融学的平台上开设投资理财方向、证券期货方向、保险营销方向是比较适时的,可作为目前首选的三个方向。
在这一大背景下, 我们进一步提炼了金融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认为金融学专业学生通过4年大学生活, 应该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大应用能力和思想道德、专业业务、文化素质、身体心理四大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提高。详见表1、表2。当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 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业务的养成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中之重,而且,应该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有所侧重。
二、两大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在课程体系安排上, 我们重点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 把实践教学环节上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了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体系来看,要把握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时比例,可以各占三分之一,也可以有所侧重。同时,必须加大选修课比重,这既包括公共基础课, 也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如前所述,金融领域宽泛,涵盖知识较多,因此,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从实践教学体系来看,要改变“重课堂、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 [3] ,所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 保证实践学时至少占到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具体说来,除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外,还采取了课外学时和专用周的形式。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这类课程需要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进行实际操作, 可以采取课内实验、上机等形式,加大实践学时比重;而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市场营销学、金融英语这类课程安排一定的课外学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效果更佳。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应该采取专业周的形式加大实践学时,如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等课程可以通过开设证券投资模拟实训、 外汇模拟交易实训等实践课程。部分实践课程安排如表3所示。
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方向实践技能, 我们增加了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周, 如根据前面提到的专业方向,我们让学生在理财规划综合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保险营销综合实训中选择一个。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增设了创新实践周。创新实践包括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学术讲座、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专业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创新能力培训等,该项学分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 学校可集中开设社会实践与调查、 学年论文、创业专用周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可以获得部分创新实践学分。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自己参加其他创新实践, 并根据上报的材料获得一定的创新学分。如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公开发表专业性论文;参加证券协会、信贷协会、保险协会等表现突出; 在各个层次的点钞技能比赛、 证券模拟交易大赛、外汇模拟交易大赛等专业性比赛中获奖;取得理财规划师、证券、银行、保险从业资格证,等等,都可以获得创新学分,并且,规定学生大学期间至少要取得创新实践学分10个, 多出部分可以抵扣其他实践环节学分。见表4。
三、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专业强化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三个教育阶段:专业基础教育阶段、 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和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 专业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以这样说:没有***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财***学、会计学、统计学这8门全国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支撑,金融学专业就如同“无水之源,无木之本”。所以,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是后续强化、提高专业技能的关键。在专业强化教育阶段,国际金融、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是学习的重点。在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专业方向的理论课程、专业方向的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等。
如理财规划方向理论课程我们设置了财务分析、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理财规划原理、理财规划实务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投资经理实训、理财规划综合实训课程等; 信贷管理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银行会计学、个人理财、风险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银行前台实训、信贷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等; 保险营销方向理论课程设置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再保险学、保险营销学等课程,实践课程设置了保单设计与销售、 保险营销综合实训课程等。最后,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实现金融学专业人才素质的综合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学专业还应该加强毕业实习前的职业入门指导,所以,我们还增设了学科前沿专题讲座、创业指导、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成效的一个综合考核, 所以最好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三个教育阶段中。建议采取课题驱动项目教学模式,即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形式来驱使学生分阶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4] 。张五常教授认为,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带着明确的要解决的问题去学。所以,如果让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 带着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课题)去学,分阶段地解决各个阶段性小问题,并分阶段检验其学习效果,要比单纯地靠毕业设计(论文) 检验更具有现实意义。 课题驱动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提出的。它也可以分三步实施:第一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论证阶段,可设在大二第二学期期末实施, 因为这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 能够较好地完成课题的论证,同时, 也有利于下一步带着问题开始专业课的学习。 第二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中期检查阶段,可设在大三第二学期末完成。经过大三的学习,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基本学完(有些院校在大四也安排专业课),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 且经过长达一年的资料收集和思考,可以掌握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这同时也是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综合检验。 但由于这一年学生还没有经过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不强,所以还不适宜让所有的学生在大三期间直接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在大三第二学期,必须开展课题中期检查,我们主要采取学年论文的形式。学年论文的撰写内容为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综述, 这对于提升学生毕业时的竞争力很重要。 第三步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结题阶段。经过大三的充分准备,学生应该在大四一年时间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结题报告。通过结题的学生除可以得到毕业设计(论文)学分外,还可以得到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课题结项证书,证明其本人(或所在团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成功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研究工作。
四、四项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加强四项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 理论与实践结合。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律》一诗中告诫自己的孩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学中干”、“干中学”,是实现金融学专业素质提升的必要路径。这也正是我们一直强调实践教学体系要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主要原因。 除设置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外, 为了保证学生关注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们还创办了《金融快讯》刊物。该期刊每周发行一期,由指定教师负责指导、终审,由学生证券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证券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信贷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银行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由学生保险协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保险版面热点问题的采编、初审。这样,既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也使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得到了提升。
2. 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从目前来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都有较强的与高校合作的意愿。高校要抓住有利时机,建立起与金融企业深度合作的双赢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我校除了经常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展各种活动之外, 还成立了一个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己管理为主的金融服务公司。该公司按行业(也可以是按专业方向)设置服务中心,如设证券服务中心、银行服务中心、保险服务中心等。其中,证券服务中心可以帮助证券公司进行股票开户等服务,银行服务中心可以帮助银行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第三方存管等,保险服务中心可以进行保单推销、讲师培训等。
3. 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金融行业既要与钱打交道,也要与人打交道。金融从业人员如果没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就很难发展起来;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律性,就很容易步入歧途。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金融企业的从业要求,我们特别开设了礼仪实训、演讲与口才、团队拓展训练、职业教育等课程。此外,每个学期还安排专业性的辩论比赛、点钞技能大赛、证券交易模拟大赛、外汇交易模拟大赛。这些比赛,由学生负责筹划、组织、主持,老师负责指导、评判,较好地促进了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
第四,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结合。金融学专业方向的设置与就业岗位相关性很强, 且在入职时往往要求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强调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指导使学生适时拿到职业资格证。如理财规划师、银行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证券职业资格证等。以证券职业资格证为例,该证有效期为两年,所以,可以在三年级时组织学生考证,相应地,证券投资学等相关课程就应该在此之前开设。在考证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发挥学生团体的传、帮、带作用,并专门组织辅导。
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们的实践证明,“明确一条教学主线、建立两大教学体系、 强调三个教育阶段、 加强四项结合”的1234模式是一条培养高级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都红雯,金月华,高国庆.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4):12-14.
[2]吴云勇,陈凌白. 金融学专业投资理财方向建设方案[J]. 浙江金融,2008(1):41-64.
大学金融论文篇8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金融;教学方法
Abstract
Bilingualteachingininternationalfinancehasbeenintroducedbymoreandmoreuniversitiesandcolleges.Variousobstaclestothebilingualteachingininternationalfinanceshouldnotbeignored.Inordertoeliminatetheseobstaclesandimprovetheteachingquality,wehavetochooserightcontents,booksandteachingmethodsandmodesforstudentswhomajoreddifferentsubjects.
Keywords:BilingualTeaching;InternationalFinance;TeachingMethods
1.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建设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不少高校鼓励老师采用双语教学讲授国际金融。可是,和其它学科一样,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在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在一些高校学生害怕甚至抵制双语教学,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对于每门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共同难点,许多学者已经发表论著阐明自己的观点,不需要笔者在此文中赘述。本文的目的在于从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内容、课程特点出发,找出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有的障碍和难题,供同行借鉴。
2.实施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国际金融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但是很多年以来,国际金融学只是国际贸易学的一部分,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形成***的体系。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出版了几本以国际金融为题的专著,国际金融学才开始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大学的课堂上讲授[1]。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开设国际金融学,虽然历史不长,但不少学者积极撰写国际金融学教材,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开设的国际金融学更成熟,通过引进原版教材,西方的国际金融体系让国内的任课老师耳目一新,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原汁原味的国际金融理论。同时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课程内容要求师生都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这样才能学到最新的国际金融理论,分析不断出现的国际金融新问题。没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只能学习别人翻译的作品,翻译的作品除了存在时间滞后问题外,还可能因作者的表达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原文的含义。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亦有助于纠正人们对英语学习目的的认识,中国学生从中学开始学习英语,可是到了大学,许多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英语这门工具,这是因为学生们一直是为学英语而学英语,或者是为了英语考试而学英语,十年寒窗学英语,结果没有任何用武之地,真是太可惜。其实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通过掌握英文这一交流工具学习西方先进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在网络、传媒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所以开展国际金融双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促使他们重新认识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3.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特有问题
同其它学科双语教学一样,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不少共同问题和障碍,这些障碍分别来自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不少学者已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2]。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本文只针对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有的问题和障碍,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
3.1教学内容方面
关于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国内外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也就是国际金融学具有宏观性、微观性和综合性,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其内容既涉及到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在货币与金融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各国货币***策与财******策的矛盾与协调及其对国民收入、国际收支以及世界经济带来的种种影响等。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国际金融学主要分析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各种形式,如外汇汇率、外汇市场、国际储备、国际借贷、国际债务、国际金融一体化等一系列问题[3]。同时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性学科,学好国际金融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学、货币银行学基础。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学内容丰富复杂,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与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住注重微观部分的讲授和国际金融实务,主要从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出发,讲授如何在国外筹资和投资,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等内容。而在经济学院,则注重国际金融理论的讲授,不少高校开设国际经济学,内容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贸易。我国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颇具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既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又包含国际金融实务,理论联系实际,但因为受到课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所以有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为学生深入讲解。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讲授中采用双语教学,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国外的教材引入中国课堂。同一门课程,中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讲授时不知该如何取舍。
3.2双语教材的选择
如前文所述,在西方,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到的国际金融学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不同的国际金融教材内容存在较大差别,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教材主要来之英美,主要代表作有Obstfeld,M.和K.Rogoff合著:FoundationsofInternationalMacroeconomics,MITPress,2006";Grossman,G.和K,Rogoff合编:HandbookofInternationalEconomics,Vol1,NorthHolland,2005";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
andPolicy,AddisonWesleyLongman公司;RichardM1Levich著:InternationalFinancial
Markets:PricesandPolicy,McGraw-Hill出版;DavodK,Eiteman,ArthurI,Shonehill和Michael
H,Moffett合著:MultinationalBusinessFinance,Addison;EphriaimClark著internationalfinance,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教材中,Obstfeld和M.Grossman,G为第一作者(或编者)
出版的教材主要针对国外的研究生[4],其难度略高于中国金融本科专业的要求。
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主要讲解
国际金融理论。RichardM1Levich著: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s:PricesandPolicy,McGraw-Hill注重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DavodK,Eiteman,ArthurI,Shonehill和MichaelH,Moffett合著:MultinationalBusinessFinance,Addison强调国际金融管理。北京大学影印的internationalfinance(由EphriaimClark著)在西方是MBA教材,体系上却与我国的教材比较相似,区别在于该教材更注重对金融衍生品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写作。国外原版教材语言纯正,体现了西方的逻辑、文化,尤其是其推理过程、思维方式的不同能很直观地显现出来,并且往往体现了新的教学原则和教法。面对这些优秀教材,任课老师感到耳目一新甚至赏心悦目,但是只能选择一本作为教材,如何取舍无疑是一大难题。
3.1教学内容方面
关于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国内外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也就是国际金融学具有宏观性、微观性和综合性,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其内容既涉及到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在货币与金融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各国货币***策与财******策的矛盾与协调及其对国民收入、国际收支以及世界经济带来的种种影响等。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国际金融学主要分析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各种形式,如外汇汇率、外汇市场、国际储备、国际借贷、国际债务、国际金融一体化等一系列问题[3]。同时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性学科,学好国际金融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学、货币银行学基础。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学内容丰富复杂,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与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住注重微观部分的讲授和国际金融实务,主要从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出发,讲授如何在国外筹资和投资,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等内容。而在经济学院,则注重国际金融理论的讲授,不少高校开设国际经济学,内容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贸易。我国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颇具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既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又包含国际金融实务,理论联系实际,但因为受到课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所以有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为学生深入讲解。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讲授中采用双语教学,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国外的教材引入中国课堂。同一门课程,中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讲授时不知该如何取舍。
3.2双语教材的选择
如前文所述,在西方,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到的国际金融学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不同的国际金融教材内容存在较大差别,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教材主要来之英美,主要代表作有Obstfeld,M.和K.Rogoff合著:FoundationsofInternationalMacroeconomics,MITPress,2006";Grossman,G.和K,Rogoff合编:HandbookofInternationalEconomics,Vol1,NorthHolland,2005";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
andPolicy,AddisonWesleyLongman公司;RichardM1Levich著:InternationalFinancial
Markets:PricesandPolicy,McGraw-Hill出版;DavodK,Eiteman,ArthurI,Shonehill和Michael
H,Moffett合著:MultinationalBusinessFinance,Addison;EphriaimClark著internationalfinance,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教材中,Obstfeld和M.Grossman,G为第一作者(或编者)
出版的教材主要针对国外的研究生[4],其难度略高于中国金融本科专业的要求。
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主要讲解
国际金融理论。RichardM1Levich著: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s:PricesandPolicy,McGraw-Hill注重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DavodK,Eiteman,ArthurI,Shonehill和MichaelH,Moffett合著:MultinationalBusinessFinance,Addison强调国际金融管理。北京大学影印的internationalfinance(由EphriaimClark著)在西方是MBA教材,体系上却与我国的教材比较相似,区别在于该教材更注重对金融衍生品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写作。国外原版教材语言纯正,体现了西方的逻辑、文化,尤其是其推理过程、思维方式的不同能很直观地显现出来,并且往往体现了新的教学原则和教法。面对这些优秀教材,任课老师感到耳目一新甚至赏心悦目,但是只能选择一本作为教材,如何取舍无疑是一大难题。
3.3教学方法方面
双语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母语教学方法其实本身并没有太大差异,然而双语教学增加了教师表达和讲授的难度,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在实践中,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达不到双语教学的要求,畏惧甚至反感双语教学,由此产生厌学的情绪,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这不仅会冲淡教师上课的热情,也进一步增加了教师管理课堂的难度,讲授的难度也更高。从双语教学的模式来看,主要有沉浸型、过渡型、翻译式、保持型、和双重语言教学等模式[5],在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该选择哪一种模式,也是任课教师困惑的难
题。
4.对策
提高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因材施教,不同专业的学生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另外,教材的选择也十分重要。
4.1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教学内容
因为国际金融学的内容很多,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同时要注意教学内容本土化,联系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国际收支状况、中国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等实际,因为这些内容,一般不会在外国学者的著作中出现。笔者认为,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国际金融方向的学生,讲授内容应该最深也最全面,不仅是理论还是实务部分,要求都应该比其它专业高得多。对于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与调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金融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金融监管、金融衍生品、金融风险管理等难点,应深入讲授。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讲授的内容与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结合起来,比如说为学生深入讲解外汇风险管理、国际结算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可以将国际金融理论作为讲授的重点。而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同学往往金融学基础比较薄弱,教学计划中的国际金融课时又比较少,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首先保证国际金融基础理论的传授,然后再选择比较容易又具趣味性的国际金融实务,比如外汇交易、套期保值等内容。
4.2参照国内优秀教材,选择合适的外文教材
外文教材有不少优点,但是外文教材缺乏对国内国际金融热点问题的阐述,同时外文教材也缺乏丰富的教辅资料,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要参照国内的中文教材。笔者认为,对学生推荐国内优秀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姜波克、陈雨露老师以及老一辈的国际金融专家陈彪如和钱荣堃编写的教材都是非常严谨和漂亮的,符合我国国情,选择外文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时,不仅不能忘记这些教材,而且应该向学生推荐强调这些教材的优点。根据这些教材的体系,选择合适的外文教材,这样即便是英语水平不太好的同学,也能够从中文教材得到启发,有助于自己理解外文的含义。笔者认为,对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学的学生,可以为他们选择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因为这本教材注重国际金融理论的讲解,同时包含的国际贸易的内容。而对于金融专业的同学,可以选择北京大学影印的internationalfinance(由EphriaimClark著),这本教材既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又有丰富的国际金融实务内容全面、语言表述深入浅出。但是这本教材在国外主要
为MBA学生准备,所以国际收支理论和汇率理论方面的内容相对简单,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增加教学难度。
4.3因材施教,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教学需要教方(教师)和学方(学生)的默契配合,再富有激情老师面对冷漠无互动的学生也会变得沮丧。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英语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见表1),有些学生对双语教学充满热情,有些学生认为双语教学误人子弟,各有各的理由。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认为对于不同专业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表1的数据显示,金融一班和金融三班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显然在这两个班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收效和学生的反馈也同样会存在差异。在实践中,我们采用的办法是打乱学生原有自然班的安排,按学生的意愿和四、六级的通过率对学生进行分班,分层次授课。学生们被重新分为五个小班,将英语成绩最好的同学和喜欢英语的同学划分到相同的班级,对他们采用过渡型教学模式,老师在讲授中英语表达可以达到80%以上。国际金融案例层出不穷,所以在方法上,尽量给这些英语好的学生安排课后案例阅读与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英语最差的学生,应耐心鼓励他们,其实笔者始终认为,高校学生不能通过四、六级考试,并不代表英语水平低,只要持之以恒,他们也一样能够运用好英语。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采用双重语言教学模式,同时采用两门语言,英语表达可减少到30%左右,逐步将学生引入双语教学中来。对于外语水平居中的学生,可以采用保持型模式,英语的表达在5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笔者认为沉浸型和翻译式这两种模式在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都不可取,前者对学生的要求太高,后者会让学生感到十分枯燥。
以上观点,只是作者的粗浅认识,供同行借鉴,希望我国的双语教学质量不管提高,也希望得到更多师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陈彪如.国际金融[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陈晶瑛.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05,(1)
[3]钱荣堃.国际金融[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4]邹宏元;何泽荣.中美两国大学本科《国际金融》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比较[J],财经科学,2002增刊
[5]邹艳.关于高等学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4,08
[6]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申沛;冯永平.推进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2)
大学金融论文篇9
关键词:金融数学 金融发展 应用前景
引言
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数学与金融学的交叉造就了金融数学。在二十世纪后期,金融数学在更多的地方表现出了应用的潜能。一方面,采用对应的数学方法来对金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金融领域中涌现出了更多的实际问题也与相关数学与统计学中的理论相关,这也更强化了数学在金融领域当中的应用。
一、金融数学在我国的应用发展
从1995年开始,金融数学在我国的金融领域以及数学领域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引起了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所关注。而国内的学术界,有一大批学术工作者,尤其是清华大学国际贸易与金融系的宋逢明、北京大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的史树中以及山东大学的彭实戈等人,在积极引进金融数学理论,进行金融数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对倡导金融数学理论结构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数学、形成对应的金融工程与金融管理工具作出了重要贡献。在1996年,我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就将“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列入了国家的“九五”项目。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内的金融理论也应该与国际金融理论同步,在国际金融数学理论的基础上积极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理论。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完成,并形成与国际金融领域接轨的市场金融体系,而这些都需要积极的参与到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当中。
为了能够对金融理论、金融方法以及金融数学理论的应用提高到对应的层次,通过对相关理论、方法以及应用的研究对我国金融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从而在学术上达到国际先进的水平,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当前在金融数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金融数学理论及金融理论工具;金融工程技术与方法;金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国家货币***策以及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对国家债券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我国科学院在1997年组建了部级别的“金融避险对策研究小组”,其主要的工作在于将数学理论分析方法和经济领域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金融行业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对应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与控制。北京大学在1997年首次在国内建立起了金融数学系,用来培养新型的金融专业性人才。与此同时,该校还成立对应的金融数学以及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对金融数学学术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南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以及山东大学都先后推出了包括统计金融系等在内的科系,给金融数学这门边缘性学科注入了长足的发展动力。当前,我国的金融数学研究成分中包含有大量的数学成分,积极的开展了对金融数学理论与应用的研究。这一方面可以使得数学理论家可以更进一步的深入到金融学领域,同时也更加关注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经济学家在在理论研究过程中更好的应用数学工具来解决金融领域中的问题,给我国金融理论与方法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二、金融数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一)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加
由于金融数学模型大部分都是在各种假设条件下建立的,也只有在假设条件之下才能成立,部分假设条件甚至与客观事实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差距与冲突。因此,在对这些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也就不够理想,其应用范围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与发展。例如,CAPM理论只适合欧式期权,而与美式、我国的金融环境并不合适。即使金融数学理论的假设较为合理,因为金融环境中金融环境不断的发生变化,需要对相关的理论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金融理论以及金融数学理论以更多的创新与发展。
(二)实证研究逐步成为了主要的方向
金融数学理论中的实证研究就是注重对数学的调查与研究,从实际的金融市场中获得对应的数据,分析并最终建立其对应的数学模型。一旦失去相关数据的支持和检验,一味的从概念以及理论进行从模型到模型的分析将难以深入的揭示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规律。尤其是针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中国特色的金融市场更加需要实证的研究方式。
(三)金融数学在我国的持续发展
金融系统是一个非线性、随机性的复杂系统,这给金融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整个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等方面,其波动性、随机性、信息不对称以及市场不完全等方面的问题给金融数学提出了难题。可以将我国的金融市场波动归结为随机问题,诸如:几何布朗运动,之后利用随机分析的方式对金融数学来了研究进行分析。但是,在实际的金融市场中,大部分的情况与金融理论中的假设并不吻合,经常出现随机的异常波动。而近些年来,通过使用自回归条件下的异方差模型可以很好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针对一些小概率时间,一般的分析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重大金融震荡发生的原因,而分形理论则可以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的解释。同时,包括突变理论、冲击理论在内的金融理论在其中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总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相关制度和体系急需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金融数学理论的应用范围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其自身理论在应用拓展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大学金融论文篇10
摘 要 金融学已成为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而金融学又是一门既有较强理论体系,又与现实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这就决定了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和在金融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然后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以及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举例。
关键词 金融学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法 教学设计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他们街区商业管理中的真实情境和事件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但作为一种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得到推广,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事,国内教育界开始探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则更是在1990以后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方向的确立,金融问题在我国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因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亦可称为金融经济时代,因此现在各大高校的经管类专业一般都开设了金融学相关课程,并把它作为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之一。金融学既有较强的理论体系,又与我们的现实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应该说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又得天独厚的地位。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会使枯燥的金融理论变得更加易懂、有趣,而且直接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而我国丰富的金融改革实践和当今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又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素材。
关于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解决途径方面的探讨,已有诸多论述,本文不再赘述。本文重点探讨三个问题: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举例。
一、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要正确
许多老师错误地以为在金融学理论教学中举一些实践的例子就是使用案例教学法了,其实不然。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两者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首先,案例在两种教学方法中的地位不同,教学中举例只是为了说明某个观点,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案例处于次要地位,主要的还是理论讲解,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处于主要地位,围绕案例的剖析,让学生对所学理论得以深化;其次,学生在两者中的参与程度不同,举例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状态,参与程度低,案例教学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思考分析,教师起启发引导作用;再次,两者应用情形不同,举例法一般是在讲解理论时辅助理解时用,而案例教学法一般是在学生对基本理论有所掌握后使用,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但是两者也有一定联系,举例法中的例子如果进一步拓展并精心设计,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法来实施;案例教学法中的例子如果浓缩精炼也可以只作为一般例子在课堂教学中作例证使用。
2.案例的选择要精当
用于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在选择时要注意其典型性和启发性,在可选情况下要尽量选用本国案例。选用的案例要能反映某个重要金融理论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该案例学生确能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并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比如讲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创新时,可以引入美国次贷危机诱发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其前因后果、发生机理的分析,充分认识金融创新的双刃剑作用及如何审慎对待金融创新问题。此外,由于现代经济金融理论大多是舶来品,许多金融案例是西方国家的实践,与我国的文化背景合社会现实有较大的差距,而我国正处于金融改革的火热实践中,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取本土化案例,增强学生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3.案例教学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现在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学课程一般课时安排为非金融专业36课时和54课时,金融专业72课时。许多教师担心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金融理论的教学本来就已经比较紧张,要再单独安排案例教学可能时间就更捉襟见肘了。这当然也是客观现实,但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个问题只能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和教学设计来解决。并不是金融学的每个章节都要安排案例教学,可以只在重要理论章节加以安排。如货币与信用、金融市场、金融创新和货币***策等重要章节可以考虑引入案例讨论。时间安排上,许多工作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做,课堂讨论可以控制在一个课时以内。
4.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要精心设计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一般涉及理论准备、案例精选、案例剖析、概括总结和拓展应用等几个环节。对于计划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相关章节,教师事先要做好精心设计,比如理论讲授的时间安排,案例是由教师准备还是学生准备,案例剖析中学生如何分组陈述、互动答辩,如何做好案例的总结并进一步拓展应用,这些问题都要预先有充分估计和设计安排。这里的拓展应用一般是指鼓励优秀学生在此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文字,写出可以投稿的文章,这样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其能动性和成就感。
二、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所授原理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期取得最佳效果。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