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专业论文篇1
关键词: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中***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6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经济与金融行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增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增长,金融是经济学研究领域应用性强的分支,融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学科理论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行业人才需求和学科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的增设显得尤为重要。2007年,***在清华大学试点开办经济与金融专业。至2015年,我国已有18所高等院校正式开设了经济与金融专业。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还很少。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历程
2006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批试点招收经济与金融专业本科生,2007年正式_始招收第一批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建立并进入试点招生阶段。在建立之初,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代码为020120S(S表示少数高校试点目录外专业),归属于经济学科(02)经济学类(0201)[1]。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据统计,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就业率达到了100%[2]。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试点的成功,加之国内其他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创新经济学与金融学本科教学,***开始在各高校逐步推开设置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与此同时,***对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位置也进行了调整。在2012年的新目录中,经济与金融专业进行了细微的调整,虽然还是属于经济学科门类,所授予学位还是经济学学士,但是从经济学类调整到了金融学类。这一调整,表明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学生培养应偏重于应用型更强的金融学。
目前,我国虽然已有高校12所高校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各高校正处于经济与金融专业建设的起步阶段,尚未在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形成共识。因此,有必要参考清华大学试点办学的经验和国外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成果,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清华大学是我国第一所设置经济与金融专业的高校,2007―2011年间,***未批设经济与金融专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上处于先试先行的地位。因此,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对探索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经济与金融专业招生是文理科兼招,学制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在培养目标上,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经济与金融学理论和方法,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中国国情,能够解决现代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实际问题,有较高的中英文沟通能力,未来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金融机构、企业与***府部门的经济分析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采用“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通识教育学习后,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培养方案课程分为三大课程模块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相关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为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第一、二学年,不分专业均需修读。第三学年,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专业课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原理(1)、经济学原理(2)、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金融学原理、信息管理导论;专业必修课一共8门,为中级微观经济学、***治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1)、公司财务、公共财***学、投资学和货币银行学。专业选修课需修够27学分,学生可以在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博弈论、金融数据库、计量经济学(2)、发展经济学、经济控制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经济学专题研究、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金融学专题研究等课程,或在经济学院其他专业、甚至其他学院的课程中选修。
2007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本科培养总学分不低于170学分,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40学分,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5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在学分的分配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40学分,自然科学基础课程31学分,专业相关课程6分,其中专业相关课程又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1分),专业必修课(23学分),专业选修课(27学分)。从学分的配比上,可以看出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强调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均衡,专业基础课、必须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占比也相差不大,这体现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培养原则。
总体而言,清华大学2007级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出在宽广的知识面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理念。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中包括了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的核心课程,在选修课中,不仅开设了众多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学生还可以跨专业和跨学院选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和课程体系开发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其他高校进一步结合学校特色建设经济与金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提供了借鉴样本。
三、国外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一)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曼彻斯特大学是英国会计与金融学研究和教学最好的大学之一。该校的社会科学学院和商学院联合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学制为三年。课程教学采用讲座、教程和研讨会相结合的形式。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包括考试、完成课题项目以及论文报告。第一年的课程是关于社会科学的通识性教育,同时开设会计和金融学的基础课程,为学生开展第二、三年的学习和研究做准备。通过第一年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金融经济或会计金融。第二年的课程主要是金融学与经济学的专业课程,难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主要课程包括金融学基础、中级管理会计、金融市场与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等。第三年开设公共部门会计、审计、公司财务、信息系统案例研究等。从曼彻斯特大学经济与金融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在突出培养学生国际化的商业思维和视角下,该专业更偏向于金融学理论知识,尤其注重会计学相关理论与实务能力的培养。
(二)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
布里斯托大学的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培养期为三年。该校经济与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注重数理统计分析在经济和金融学中的运用。该专业要求学生在第一、二学年修读至少一门经济学课程,第三学年至少修两门经济学的课程。从该校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该校在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等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来解决经济和金融实务中的问}。
(三)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南安普顿大学经济与金融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掌握经济学的原理与分析方法,强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南安普顿大学的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学制为三年。在第一、二学年开设课程,每学期四个课程模块,一年共八个模块。第一学年的课程均为必修专业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统计分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第二学年的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程构成。必修课程为微观应用经济学、投资组合理论与金融市场,选修课包括计量经济学概论、统计学理论等。第三年,学生自选课题***完成学位论文,相当于两个课程模块。从该校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在第一学年注重教授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手段的训练,第二学年则促使学生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深入学习,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数学分析工具。在此基础上再开设投资组合与金融市场,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工具来认识和解决金融学问题的能力。
(四)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
兰卡斯特大学开设有金融与经济专业(Finance and Economics),学制为三年。兰卡斯特大学该专业的学生可以从第二学年开始,转入会计与金融专业学习。课程教授采用讲座、团队合作、个别指导、讨论等多种方式。该校在专业课程开设上,第一年必修课包括会计和金融学概论、经济学原理、经济定量方法,注重为学生打下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的学科基础。第二年的课程以金融学和会计学的课程为核心,必修课包括金融学原理、高级金融学原理、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估值、管理经济学、商业和国际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学概论,学生还需在会计审计信息系统、金融会计原理、商业决策管理会计三门选修课中选修一门。
第三年的必修专业课程包括企业融资、投资学、国际金融管理、计量金融学,这些课程是是对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学生还需在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宏观货币经济学、人力资源经济学、广告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工业组织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商业学中选修4门。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兰卡斯特大学对经济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金融学的课程为核心,经济学的课程作为铺垫或拓展,始终贯穿了经济数学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训练。
国外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曼彻斯特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各有特色,但总体而言,又有共同之处。在这些学校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都是以金融类和会计类的课程作为核心,辅之以经济学的课程,用经济数学或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将这些课程加以贯通。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注重教授金融学理论,强调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
四、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当前我国高校的经济与金融专业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亟需建立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我国高等学校经济与金融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广泛经济学知识和金融学理论,并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学和金融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和金融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参考清华大学和国外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经验,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下,建议采用“经济为基,金融为核,计量为法”的基本思路来构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经济为基”是指以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经济与金融专业属于经济学科,是在经济学与金融学不断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性学科,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是金融学发展的源泉。因此,培养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人才,首先应该使其具备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立经济类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具体设置课程上,可以在不同学期开设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
“金融为核”是指在专业课程的体系中以金融类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经济与金融专业从开设之初归属于“经济学科(02)经济学类(0201)”到2012年调整到“经济学科(02)金融学类(0203)”的这一变化,也表明经济与金融专业应以金融学的课程为核心。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根据***规定的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金融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
“计量为法”是通过开设计量经济类的课程,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经济与金融问题。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数学工具的运用。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能,才能更为科学的认识和分析经济与金融问题,在投资实践中发现规律,进行决策。同时,计量经济学也是将经济学与金融学理论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而计量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习,需要以高等数学为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开设相应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如经济数学、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等。
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下,依据“经济为基,金融为核,计量为法”的基本思路,可以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三大课程模块组成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是为通识教育服务,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素质,包括***治理论课、数学、英语、体育等课程。专业课程模块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的课程,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课组成。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类的基础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经济学、会计学等。专业核心课以金融类课程为主,如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保险学等。专业技能课以经济计量类课程和金融实务训练为主,如计量经济学、经济数学、金融数学、商业银行实务、投资理财实务等。商业,专业方向课程是根据学生兴趣和结合社会需求,来细分的专业方向,如会计金融、金融经济、证券投资等,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开设理论和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2.
[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报告[D],2011.
[3]***.教高[2013]4号,***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附件:2012年度经***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2013.
[4]清华大学.清华大学2007级本科生培养方案.2007.
Study on Curriculum System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Specialty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AN Guang-wan,ZHUANG Ping,YU Tao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3,China)
金融管理专业论文篇2
论文摘要: 当前金融业已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学生专业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金融管理专业论文篇3
关键词:管理类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强,它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也随之显现。在实体经济中,在企事业单位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管理者在自身经济体从添置设备、购置土地房屋、到并购和产业整合都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现代化的融资手段。作为一门经济学课程,管理类专业的金融学课程如何突出“管理”的特点,适应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需要任课教师不断思考和反复探索的问题。因此,在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首先考虑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金融学的特殊性,在分析受众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一、管理类专业金融学教学的特点
1.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管理学专业与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金融学课程教学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对金融学专业而言,专业培养方向是要培养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有一定的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的人才, 而管理学位方向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就金融学课程而言,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一定金融学知识和分析能力的管理学人才,是管理类专业金融学教学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正是基于这种培养目标的不同,管理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考角度同金融学专业学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金融学教学中需要首先研究学生具体情况,从学生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2.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基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在金融学教学中要从管理类学生的主要研究对象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跟金融学专业学生同时从宏观和微观视野去研究金融学不同,以企业(包括银行等金融企业)为主的微观经济行为主体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研究的主要对象。所以,在教学方面,金融学教学应该将企业设定为研究主体,从“公司金融”层面上去考察研究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融资行为和理财活动;即便是在研究宏观金融的过程中,也要着重从企业这种微观主体的角度去探讨宏观金融与企业的关系及对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从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层面上培养学生对现今金融问题的理解和对未来金融趋势的把握。
3.课程体系中的特殊性。从学科层面上划分,管理类专业属于管理学学科,而金融学类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对于不同学科而言,在学习相同课程上,内容的深度、广度和侧重点都应有所不同。由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主要集中于管理类专业范围,《金融学》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少,限制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范围,给课程教学的完整性和体系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课程设置上,《金融学》作为一门对于多数管理类专业而言,金融学课程安排一般仅限一个学期,往往设置在第四或者第五学期,课时量一般为36学时或54 学时。同时,金融学作为包含银行、证券、信托、租赁、保险业范畴的综合学科,理论体系较为庞大,理论知识较为丰富,在有限的课时中很难以对整个金融学体系内容进行完整讲授,更难以加入较多的实践教学,因此,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课时进行较好的设计。
二、管理类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探索
1.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鉴于管理类专业金融学学习的特殊性,简单的照本宣科不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保持完整的、基础的理论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兼顾一定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管理类学生人才培养和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学生为主体,选择适合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金融学教材,精心编排教学内容。
首先,选择适合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金融学教材非常重要。在选取金融学教学教材时,国内多数院校会选择金融专业经典教材,如黄达主编的《货币银行学》(2003年改版后更名为《金融学》),而国内众多其他院校编撰的教材基本沿袭此教材体系《非金融专业本科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这些教材的基本特点是着重于宏观金融,而较少关注微观金融,这就和管理类专业学生更多的从微观金融的视野出发去考虑金融问题的角度不同,教材不具有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事实上,国内缺少金融学特色教材,无法满足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特色教材的编撰。并且,一些学校在选择教材时盲目选择金融专业经典教材,没有考虑到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金融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完金融学基础课程后,还要进一步学习金融专业不同分支课程,对所学基础进行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非金融专业学生学习金融学只能是普及式教学,需要在一门课程中提纲挈领的建立一种大致的金融体系,基本认识和了解金融运行规律和机制,能够运用所学分析社会上的金融现象,为日后进一步深入和学习做铺垫。另外,目前大多数金融学教材内容较为陈旧,无法反映社会中日新月异的金融实践,容易使学生因教学内容与现实脱钩而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材选择时,要选取那些通俗易懂、体系性强、容易联系专业特点进行延伸的教材。
在教材的辅助下,教师能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也至关重要。金融学课程涉及面广,它涉及所有的金融基础知识,是学习金融领域其他内容,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等的入门钥匙。对于管理类等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基本、完整的理论讲授仍然应该占教学的主体部分,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简。比如,金融学课程开设之前,管理类学已经开设过***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对于金融学和这些课程中的重复部分,例如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货币的职能,通胀理论等重复部分,可以只进行复习式的讲解。对于较深奥内容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比如,对于金融学中包含的资产定价理论,金融创新理论等只进行简单的讲解,对这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指导和交流。金融学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在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部分,主要包括证券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和商业银行主要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学课程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部分,而一些金融现象往往表现在金融学微观部分,这也是管理类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接触最多的部分。参照美国商学院在金融学教育上的特点,就是从微观金融的视野出发,更加注重应用性。根据管理类学生的定位,在内容上需要更多的侧重于金融学课程内容紧密相连的微观经济部分。如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使用的金融工具:各种支票、汇票、本票、存单等;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的重要性;企业如何通过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如何通过融资性租赁购买设备;民间借贷等内容,更加能够因材施教,也更能体现出这门课程应用型的特点。
2.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改革。
(1)将金融学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金融学有知识点多、时效性强、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等特点,这种应用性强的课程不宜单纯地进行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1969 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法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案例讨论与实践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单向教学方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金融学的理论体系庞大,基本术语和基本概念较难理解,而现有的教材往往较为陈旧,难以完全反应各种实际问题,如果教师单纯的、呆板的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对课程难以消化,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能够用通俗、平易的语言讲述知识点,还要能够恰当引入经济生活中的相关案例让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大量的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量和分析能力,在有限的课时量中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如果案例选择不恰当,学生就难以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来具体分析案例,会影响教学效果。对案例教学法而言,恰当的金融案例对金融学教学至关重要,一般要求是一些比较典型、启发、创新的金融案例。所以,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大小案例结合,并注意与社会舆论的金融问题热点结合,拓展学生金融知识视野,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经济社会中的重要的大型案例可以联接学生所学的很多知识点,如通过介绍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不但可以介绍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通过其发生机制引发学生对所学的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自由放任与***府干预等知识点的复习和分析。课堂中穿插大量的典型小的案例讲述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比如在对民间信用形式进行介绍时,教师可以通过简要介绍在国内金融领域影响较大的民间借贷案件,如“孙大午事件”来引发学生对“金融排斥”和民间借贷存在合理性的思考,同时选取一些民间融资筹资者携款潜逃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民间信用存在的必要性和风险性特点的理解,进而引发学生对***府层面应该如何去调控民间借贷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实物和播放***片、视频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金融工具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银行汇票、支票、本票等凭证,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填制凭证,知道出票人、付款人、收款人分别是哪方,应该在何时付款,如何进行银行贴现;在讲述股票和债券时向学生展示股票开户凭证和实物式、凭证式等债券凭证;在讲解货币形式时,向学生展示不同阶段的不同货币形式,从贝壳、石头到纸币,以及现代社会不同国家的货币面额的大小差别,以及不同国家选取的货币币材,甚至币材为塑料的信用货币,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货币形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述信用时,可以通过播放经济生活中常常发生的行骗案例“旁氏骗局”等视频,让学生了解骗局发生的原因和避免方法,进而引发学生对信用问题的思考。
在课堂中进行金融学基本概念讲解时引入相关案例,引导学生用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金融问题,既可以提高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锻炼学生主动的学习、思考问题,也激励学生对解决方案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分析与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课下教师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书籍和资料等方式分析问题,又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教学内容引申介绍金融学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如“金融脱媒”、“金融排斥”、“民间借贷”、“利率市场化”、“股票融资方式”、“企业债券”、“汇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等,在课下以小组的形式将学生分组,每组5-7 人,让学生选取教师引申内容进行课后小组成员进行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和总结,最终由小组成员陈述相关知识, 提出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小组对该问题的看法和创新,并请其他小组成员对该小组的陈述作提问,这样通过互教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创新教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提出问题,以灵活创新的思维活动与实践方法尝试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随着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金融发展日新月异,金融学理论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和不断学习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金融学动态学习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在经济领域中,金融学贴近时事,是一个较新的学科,并且是动态发展的学科,在它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也造就了金融领域的很多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按照书本教材去讲解,很可能会向学生传输陈旧和淘汰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关注金融领域中的发展变化,要实时更新固有知识体系。比如,在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如何对银行业进行金融监管;目前我国进行的利率市场化进行到哪个阶段等。同时,教师要向学生注入动态学习的思想,鼓励学生分析学科前沿问题,将正在进行的金融事件与所学内容结合与学生一起探讨,启迪学生在学习金融的过程中,以及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关注新闻时事,运用金融学课程所学分析社会中现象,从而使学生们具备经济敏感度和分析能力,做到学有所用。
介绍金融发展变革的实际情况并引导学生分析金融未来发展趋势,需要教师在了解和分析金融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自身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是否拥有真正具备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教师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管理型高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邀请专业金融从业人员来指导教学环节是再好不过的,因为金融从业人员一般都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不论是对各种业务的流程,还是对金融产品都非常熟悉,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鲜活的知识,真正培养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迎春.浅谈金融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J].财经科学,2002(S1).
[2]唐安宝,刘传哲.基于创新视角的管理类专业《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2).
[3]梁柯.浅谈非金融学专业金融学践教学改革[J].企业导报,2012(1).
[4]唐安宝.管理类专业《金融学》课程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1).
[5]张效云,董明纲,刘洁.浅谈PBL教学模式[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19(3):80.
金融管理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国内外;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差异
一、国内金融学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断变革,课程体系设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 “专才教育”的状态;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至2000年的重宏观、轻微观、重必修、轻选修、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状态。进入21世纪,我国的金融学的课程设置进行非常大的调整,突出的变化有三点:一是大幅度增加了选修课,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比重提高到了59%;二是强化了专业主干课程及其配套课程;三是增加了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设置。
(一)国内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国内著名财经类高校在本科生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大幅度提高了微观课程的比重;第二,更加关注数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在金融教育中的重要性;第三,重视外语、计算机课程的应用;第四,强调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配合,提供了宽口径、多种类的专业选修课程。
(二)国内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国内研究生(硕士、博士)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强调加强金融专业的理论性、学术性和实践性,课程设置主要特点有:第一,加深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第二,加深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水平;第三,提高金融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水平;第四,提高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水平;第五,广泛阅读经典学术文献、重要学术文献,以提高研究生文献综述的能力;第六,加大重要专题前沿研究。
二、国外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20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普遍进行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普遍提出高等教育要加强通才培养的理念。美国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才的极其务实的教育理念;法国注重培养“不受任何学科界限限制的人”的教育理念。其课程设置注重知识体系的简约化、结构化、综合性、整体性和探究性。
(一)国外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国际上对于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两种模式即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
经济学院模式的金融专业具有四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侧重于宏观金融(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第二,强调教学工具与实证分析(计量经济学、经济学中的数学方法应用,中高级统计学等);第三,兼顾微观金融(金融市场、公司理财、跨国公司理财、投资分析等);第四,注重经济、金融史(欧洲经济史、货币金融机构理论与历史等)。
商学院模式也称管理学院模式,其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有两点:第一,侧重微观金融课程设置(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公司理财、证券分析与组合管理、公司财务管理等);第二,侧重专业性和实用性金融的课程设置(基金投资、风险资本与私人权益、固定收益证券等)。
在英、美等国家的本科教育中实行的是通才教育。大学一年级学生主修公共课,主要包括各国文化、历史、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等。大学二年级以后,在选择主修专业后才开始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有宏观与微观金融教学内容的区分,但是两种模式并没有确定的宏观、微观课程的比例,除一些基本的专业课程以外,各个大学更主要的是结合各自学校的优势开设相关的课程。
(二)国外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在英、美等国家,研究生层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中对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相对淡化,其注重的是对博士层次学生的教育,强调硕士生的“过程学位”,注重博士生的“内容学位”。国际上对于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包括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
经济学院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教育与本科生层次相比,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教学内容更加深入。本科层次的货币银行学主要介绍基本的货币、银行、信用等理论,而研究生层次的货币银行学则更加注重研究货币、信用及银行间的关系,更加注重货币银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大多以专题形式展开教学;第二,更加强调数理工具的应用。本科层次主要介绍统计方法及数理理论的基础知识,而研究生层次的教学中均安排了大量的计量经济学和实证分析课程;第三,更加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国外研究生层次的教学别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开设专题研讨,邀请知名专家、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鼓励研究生准备论文,陈述观点,以便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商学院金融专业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层次相比,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更加体现专业性和务实性;第二,课程内容更加深入,理论性更强。
在国外的高等院校,国家并没有规定统一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但是,对于能够反映学科内在要求的重要课程各个大学均有开设。对于众多的专业课程,各大学的个性特色极为鲜明。对于必修课的规定较少,而更加注重大量选修课程的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宽广的知识结构。
三、国内外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差异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差异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金融专科教育旨在培养从事最基本、具体化金融工作的人才,金融本科教育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的责任结合起来。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更加出色的管理人员,做起事来更有效率”,因此十分注重实践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培养。
国内四年制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大多实行“宽口径”人才教育,学校的目标就是在本科阶段把绝大多数学生培养为专业性极强的技术人才,一毕业就能“学以致用”,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对于非专业课程的学习强调对金融学学习的理论性和基础性的支持作用。具体来讲,国内金融专业的本科教育是“厚基础”、 “宽口径”,并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在宽厚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二)内容及体系的差异
国外金融学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微观性、操作性和案例教学,其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课三部分。专业基础课分为必修课(数学和经济学,332课时)和选修课(宏观、微观、计量、动态、信息等经济学,240课时);专业技能课分为必修课(计量经济、统计、金融等软件,实践:332课时)和选修课(金融工具箱、信息库、专业网页设计等,实践:160课时);专业课分为专业主干课(金融经济学、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208课时:52实践)、专业必修课(计量经济、公司财务、金融工程、博弈、金融工具定价等,360课时:180实践)和专业选修课(数理经济、管理经济、公司金融、微观银行等,336课时:134实践),其中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1.3:1,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课时比例0.23: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课时比例为0.24:1。
国内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综合素质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五个部分。公共通识课(两课、思想、***理论概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计算机基础、英语、体育等,共1125课时:实践68);学科基础课(***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共479课时:实践6);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等,共332课时:实践8))和专业选修课(公司金融、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分析等,共390课时:实践6);综合素质选修课(金融企业营销、金融企业财务分析,共119课时);实践环节(***训、社会实践、学年及毕业实习,实践12课时)。其中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23:1,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课时比例1.67: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课时比例为2.12:1。
以上分析表明,国外与国内金融专业课程及体系设置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第一,国外的金融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1.3:1,国内的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23:1;第二,国外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课时比例0.23:1,国内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课时比例1.67:1;第三,国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课时比例为0.24:1,国内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课时比例为2.12:1。
(三)教学目的差异
国外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计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专业技能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金融经济活动的操作能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理论知识和金融实践技能,特别强调微观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强化学生对微观金融的金融市场、证券投资、公司财务、金融工程、金融风险管理、金融资产定价等定量分析的能力,
国内通过公共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等思想,掌握经济、计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理论、金融管理及实务操作;通过综合素质选修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观金融基本原理;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将金融理论与实践加以结合。
参考文献:
[1]袁贵仁.《转变观念 真抓实干 开拓进取 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跨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讲话,2012年3月22日.
[2]《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
[3]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主编.《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4]国内外著名大学网站,2013年.
金融管理专业论文篇5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CDIO理念
伴随着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金融市场潜在的风险和危机此起彼伏。自上个世纪90年代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可以看出,金融风险的预防以及管理已经是金融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结合学科和实际的需要,大多数金融相关专业都有开设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但随着金融风险呈现出复杂、多变以及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传统的讲授式课程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代需求。因此,必须对金融风险管理教学改革进行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出创新性的金融和工程科技人才。
一、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为金融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金融风险管理的教学一直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金融风险一般是针对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公司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其他相关金融风险。单从老师的“教”很难让学生掌握基本管理方法,应该让学生以“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灵活掌握,让学生更能自主的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2]。金融工程专业是一门建立在金融学、数学、计算机基础上的学科,以研究金融衍生品为主,以工程学原理、系统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专业构建和完善金融体系为目标,是一门系统研究虚拟市场的专业[2],对实际操作方面是有做相应教学要求。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教学中也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只掌握了理论基础却无法再实际中应用,这也是现行教学方式所存在的另一方面的问题。所以,教学改革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二、教学方式改革初探
(一)改进理论教学方式
理论教学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石,没有理论学习就不具备实践基础。一般理论教学往往枯燥无味,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主学习一直是目前高校理论教学的短板。专业课大多设置在第三学期以后,这也就意味着学生掌握基础课程之后,有能力参与专业课的学习与研究。所以,理论教学除了注重教授教材知识外,还需要调动起学生的求知积极性,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式、参与式以及探讨式教学。例如,在讲授金融风险种类时,可以精选国内外相关实际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更清楚判别金融风险种类。教材内容多数属于滞后信息,而现在的本科学生大多属于信息化意识较强的90后,如果只按照滞后信息灌输教学内容很难吸引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式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们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找到积极参与的乐趣,通过阅读查询大量相关信息也可以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金融行业相关风险管理知识,让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参与式”教学是一种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其特点是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定位[3]。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也可以积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最重要是需要学生的自主“学”,而学生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多方位的发现新信息化时代里的新知识。因此,互学型的参与式教学会使学生更有信心参与学习并为以后深入的研究学习打下基础。
在改变现有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应当多借鉴国外大学经验及教学理念,如CDIO理念也可以积极应用于金融风险管理教学方式之中。CDIO教学思想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和瑞士皇家工学院从2000年开始研究的新型教学理念。CDIO主要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主要是提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实践为载体的新型教育理念[4]。虽然CDIO教学理念多适用于工科专业,但金融工程专业也是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潜在热门专业,因此,应该将此观念应用于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去,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创新能力、个人能力以及与社会协调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
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金融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从马科维茨投资理论可以知道获得高额收益回报就必须承担一定风险,而这些风险都是无法通过分散化方式进行消除。所以必须认清风险以合理方法有效管理风险。金融风险管理的思想都是以量化风险的数理方式来进行管理,因此除了理论教学之外,也要加强实践教学。比如精选金融风险建模相关教材便可以让学生正在接触到风险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去。通过实践上机课程让学生们使用Excel、VBA等软件学会量化信用风险的工具;通过股票、期货风模拟交易让学生了解股票市场以及其面临的金融风险。通过一些实训操作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也为毕业后从事金融相关联专业打下前期基础。
(三)课堂外学习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传统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学习机会。金融风险管理属于交叉学科,其中内容与金融学、投资学及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品等学科内容有重复部分。应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接触相关的网络公开课、慕课及微课等各种课外学习方式更全面的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学校也可以多组织专家或者相关从业人员的主题讲座,让学生们能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科,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除此之外,也可以在每学期组织研讨会,找出与金融风险管理贴近的主题,让学生们自主讨论并从中拓展知识面。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产生兴趣并且能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四)丰富考评方式
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学习后,也需要用有效的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程度,通过考评也能及时为老师提供依据,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单从几次考试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必须丰富考察形式。考评形式应多样化,比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课发言、期末考试、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多方位考察学生。这样便可以从基础知识到分析能力等各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也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本文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堂外教学以及考评方式四个方面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从理念到实际仍需要经历推行磨合。总之,我们应该突破传统,在各个方面完善金融风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也提升了实践能力,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发展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艳锦.《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改初探[J].市场周刊,2014 (5):150-151.
金融管理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金融风险管理;双语教学;教学主体行为
中***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49-02
一、引言
《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作为一个媒介连接金融学专业的宏观课程与微观课程、连接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连接国内金融风险管理与国际金融风险管理。鉴于该课程的重要性,以国际化视角看待该门课程显得十分迫切,双语教学是实施该课程国际化的有效手段,因此有必要探讨该课程双语教学的现实需要性和可操作性。
二、基于TPB理论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双语教学主体行为分析
TPB理论(Theory of Planned of Behavior)称为计划行为理论,由Icek Ajzen在1988年提出,该理论认为行为主体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决定行为者的行为意向,行为意向影响实际行为的发生。《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双方对双语教学的行为意向会对双语教学行为的实际实施产生重要影响,现根据TPB理论对《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双语教学主体行为进行分析。
1.行为态度。行为态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AB)是指师生对《金融风险管理》实行双语教学行为喜爱和不喜爱程度的评估。两者对该课程是否采用双语教学的态度受行为信念决定,行为信念受双语教学行为发生的可能性(P)和双方对双语教学结果评估预期(e)的影响。具体来说,《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是否采取双语教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外部因素来看,金融全球化的推进要求金融专业教师要用一种国际化的思维看待教学工作,同时也要求金融专业学生成为熟专业、懂外语、精电脑的复合型人才。从内部因素来说,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出国留学意愿的增强,使得金融专业师生对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因此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推动下,《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能性很高。此外,金融专业师生会对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结果做出预期,双方希望通过双语教学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提升学生运用外语去处理实际金融风险事物的能力,为以后学生出国深造或者处理国际金融事务奠定基础。因此该课程双语教学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师生对双语教学的预期评估决定师生双方的行为态度,运用函数式可以表述为:AB∝∑piei。
2.主观规范。主观规范(Subject Norm,SN)是指师生在实施双语教学行为时所感知的诸多压力,主观规范受规范信念(n)和顺从动机(m)影响。具体来说,规范信念是指金融专业师生预期重要个体和他人对执行双语教学行为的期望。金融专业师生在执行双语教学行为时受到多重方面的期望:从宏观角度讲,***为了满足金融全球化对教育的国际化要求,积极推进高校双语课程建设;从中观角度讲,越来越多的大学提高了对金融学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从微观角度讲,学校金融专业纷纷了开设双语课程。顺从动机是指金融专业师生顺从重要个人或团体对其所抱期望的意向。从宏观动机来说,***要求金融专业必须开设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科目,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与管理理念基本都是从外国引进并针对中国具体国情加以具体运用,因此《金融风险管理》采取双语教学既符合***的硬性要求又便于与国际化接轨。从微观动机来说,金融专业急需既精通金融专业又谙熟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开展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外语的运用能力,为以后从事金融行业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承担双语教学对金融专业教师自身也是一个极大的提高,推动任课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去阐述金融专业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因此双语教学的规范信念和顺从动机决定金融专业师生对双语教学行为的主观规范,运用函数式可以表述为:SN∝∑njmj。
3.知觉行为控制。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PBC)是指师生在执行金融专业双语教学行为时所感知的难易程度。知觉行为控制受控制信念(control belief,c)和感知强度(perceived power,P)影响。具体来说,控制信念是指师生在执行双语教学时所感知到可能促进或阻碍执行双语教学行为的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相关规定与措施、学校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院系的支持力度等。内部因素包括师生的外语水平、参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等。感知强度是师生所感知到的这些因素对执行双语教学的影响程度。具体到《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来说,师生感知的困难因素众多:一是所运用的语言不是母语,师生都需要先过语言关;二是需要得到相关院系的大力支持和师生的通力配合,否则双语教学不能得到可持续性发展;三是双语教学会使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这有可能影响到师生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因此师生的控制信念和感知强度决定他们对双语教学的知觉行为控制,运用函数式可以表述为:PBC∝∑clpl。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可以得知金融专业师生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双语教学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sion)的关键变量。行为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金融专业双语教学实际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越高,运用函数可以表述为BI∝AB+SN+PBC,也可以表示成BI∝∑biei+∑njmj+∑clpl。
三、基于TPB理论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双语教学优化对策分析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行为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本文根据TPB理论就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方面提出双语教学的优化对策。
1.关于行为态度的优化对策。要提高教师和学生对《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喜爱程度,应该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对于教师而言,一是要提高双语教师的课酬,可以采取倍数法则,例如学校为承担双语教学的老师提供两倍的课酬,对于教师在双语课程投入的辛勤劳动给予适当的补偿;二是学校要鼓励那些在外语方面听、说、读、写功底好的老师出国进修与访学,提高教师熟练运用外语的能力;三是学校要积极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展开合作,为教师提供一个实习平台。对于学生而言,一是要慎重选择参加双语课程的学生主体,在双语课程开始之前,要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进行测试与摸底,查看学生的外语功底是否扎实,如果盲目开展双语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外语水平,结果会得不偿失,学生既没有学好金融风险的专业知识也没有提升外语水平;二是要使学生明确实行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要求学生要用国际化的眼光看待双语教学课程的实施与推进;三是积极开展金融专业外语培训,提高学生使用外语去处理金融风险事物的能力;四是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国际交换生到金融发达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在学校举行《金融风险管理》外语知识问答和演讲并设置相关奖项,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2.关于主观规范的优化对策。要提高教师和学生对《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主观规范,就要加强院系部门对双语教学的期望值和师生对于双语教学的顺从意向。一是学校要下达相关文件引起师生对双语教学的重视性,并规定若干指标对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定期考核,敦促双语教学活动按质按时完成;二是师生之间要积极配合,可以采取“课堂教学+网络课堂+校外实习”三维立体模式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力度,使双语教学的范围和师生的视野得以延伸与拓展;三是积极转变双语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积极推广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建立金融风险仿真实验室搭建金融风险仿真模拟平台,提高学生应对实际金融风险的素质与能力。
3.关于知觉行为控制的优化对策。要提高教师和学生对《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知觉行为控制,就要降低师生开展双语教学的难度。一是从宏观角度讲,***要出台相关规定,使相关高校明确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二是从中观角度讲,相关高校要积极推进金融学双语教学建设,鼓励教师申报校级、省级或国际级双语教改课题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聘请国内外知名金融双语教学专家担任指导教师,传授先进的双语教学理念与经验,定期对双语教师进行指导与培训;三是从微观角度讲,敦促任课教师在谙熟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外语的学习,可以通过参加雅思、托福、GRE等考试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外语水平;鼓励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尽量阅读原汁原味的原版著作,捕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富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有意识地培养真正的“具有国际战略的眼光和头脑”。
参考文献:
[1]赵林海.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中英文双语教学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金融管理专业论文篇7
论文摘要:金融学实验教学,不但是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金融学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指导方针上存在“认识偏差”;发展上存在两大“瓶颈”,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三个“失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确保:纠正认识偏差,提升金融学实验教学的地位;在全国高校推动金融学实验教学的标准化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专任教师队伍:以及实施全面平衡的实验教学体系。
一、前言
居于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具有第一和持续的推动作用。实现金融的这种推动作用,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同时具备足够能力抵御内外因素的扰动,一个根本性的前提就是要有大量高素质金融从业人员。这些高素质的金融人员,最终来源只能是大学教育。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金融英才,才有可能创造出强大的金融业。进而只有依赖强大的金融业,在当今金融一体化与国际化下,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和平崛起,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培养金融人才,大学的理论教学固然重要,然而金融专业的实验教学亦不可或缺。在一定程度上,当前的中国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更凸现出其重要性与紧迫性。其原因有三:纯粹的金融学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最终要回归实践,而实验教学。则是沟通二者的一道重要桥梁,此其一;在金融实务界,金融技术与业务,更凸现其重要性,而金融学本科教育的“产品”,主要面向金融实务界,而非纯粹的理论界,此其二;最后,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与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金融实务人才。所有这些都表明,金融学的大学教育,除了要进一步强化理论教学之外,实验教学需要大力超前发展。
然而,通过我们的实地调研与考察发现,我国金融专业的实验教学恰好严重滞后于理论教学。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认识偏差”,二个“瓶颈”,三个“实践过程失衡”。
二、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认识偏差
传统意义上,金融学属于文科性质的科学;然而事实上,尤其是在当代意义上,金融学更属于一门实践科学。金融学。并不如历史与地理,或者语言与文学,属于纯文科性;它的学科应用性质更决定了其实践性。金融学面对的金融业,技术性非常强,无论是从银行到保险,还是从证券到信托,无一不需要特殊的技术性与操作性技能。这种实践技能,本身就是金融职业的重要内容,而不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
有鉴于此,我国大学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就需要理论与操作性实践的并重。然而从我国金融学专业的教育现状而言,还远远没有实现这种并重。对于实现操作性的实验教学存在巨大的认识偏差,即金融学作为文科专业,实验教学并不重要。或者至少重要性不如理论教学。这种认识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并没有像自然科学一样,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充其量,实验教学仅仅是作为让学生了解其中的金融理论而附加的教学活动。实验教学,既没有作为单独的系统化专业课程,也没有单独的学分要求。由此不难理解,我国国内金融学专业教育中,实验教学这一块并没有作为一个专门的课程,予以系统规划。
另一方面,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投入极少。随着我国对高素质金融人才需求的剧增,开设金融专业的大学也越来越多。但是实验教学这一块的投入并没有到位,相反不少高校把金融学专业看成是投入少,产出大的一个好专业。就笔者所了解的几所“211”重点大学而言,金融学专业教育虽然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但是整个实验室的配套以及后续资金投入相对严重不足。这种结果则是,虽然建立了专业实验室,但是实验室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上的特有价值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这种认识偏差以及上述体现,也直接导致了下面的“瓶颈”。
三、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两大瓶颈
当前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两大“瓶颈”。对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发展与质量提升无疑是两个重大的阻碍因素。
第一个“瓶颈”是,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缺乏统一规划的教学大纲与通行的高质量教材。前面已经述及,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并没有成为培养方案中的正式课程,全国也极少金融学实验教科书。相反,自然科学中的物理等课程,都有专门实验大纲与指导书。金融学专业的现状是,它没有全国规划的实验大纲与教材,相关教师只能“无米之炊”。高校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普遍依据教师个人的专业理解,进行教学大纲的编排与实验教学内容的选编。以《外汇市场业务》为例,真正符合大学教学的高质量教材暂时还没有。这个“瓶颈”的后果是,实验教学缺乏相对科学可行的依据,也没有规范的标准,教师的主观性成分较多。这无形中降低了教学的效果,也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更为严重的是,降低了实验教学在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方面所发挥的应有作用,从而也直接导致了我国金融人才培养不太理想的尴尬局面。
第二个“瓶颈”则是,高校普遍缺乏金融学专业的专任实验教师。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有着与理论教学不同的规律,从而也需要有不同背景与技能的专业教学指导人员。但是从目前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高校的金融学教师普遍理论化偏强。而实验技能较差。承担金融实验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承当相应课程的理论教学人员。例如,《银行信贷》的实验,则由该理论课程的教师担任。其他相关实验教学内容,也大抵如此。这种双肩挑的教学模式,无疑对金融学专业的大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个人精力有限,职业背景不同,相当部分教师并不适应这种双肩挑的实验教学模式。大学对教师的人行门槛比较高,例如“211”大学,没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基本上进不去,也不可能承当教学任务。从而,有实践背景,但如果没有博士学位的金融界人士,也难以进入高校担任专任实验教师。最终,大学的教师基本上都属于学院派,来源于实践部门的人员奇缺。根据我们对几所高校的调研,90%以上的金融学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来没有在金融界工作过。这个“瓶颈”与上面第一个一样,也降低了金融实验教学的效果,极大影响了我国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四、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三大失衡
除了上述问题,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三大失衡,从而进一步恶化了我国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效果,并导致金融人才培养不尽人意。
第一个失衡是,注重个体而非系统。金融学实验教学零散分布于各门课程,而非整合在一起。当前各高校金融学实验教学普遍的做法是,把实验教学混排在理论教学之中。例如,证券投资课程,实验教学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后的一周,或者两周之内集中进行。又如。外汇市场业务课程,教师先做理论性的教学,或者基本知识的教学,然后集中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利于金融学人才的全方位、综合性的素质培养。学生得 到的金融实验知识与技能,只有孤零与散乱。同时,由于各门理论课程安排在不同学期,从而学生也只能在不同学期参与实验教学。这种安排,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实验教学的互相补充与促进的强化效果。结果则是,学生对实验教学,对金融学的综合技能依然缺乏完整统一的认识与训练。
第二个失衡是,注重浅层次,欠缺高层次。实验内容只注重简单操作,而缺乏理论指导下的情景应用。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校内大学生到金融机构实习以获取金融实践技能,并不是一条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式。因而各高校更倚重建立金融实验室,用以培养既具有理论金融知识。又拥有金融实践知识。并能很快适应金融业实际工作需要的人才。但是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更多的时候是教会学生会使用相关计算机软件,而非金融业的实践操作。譬如,银行会计课程,高校利用相关软件,让学生知道银行业会计的基本处理程序。至于面对一项银行业务,该如何具体操作,学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辅导与训练。这表明。这种实验教学,充其量属于金融实验教学的浅层次。高层次的实验教学,需要建立在浅层次之上,对学生进行真正理论指导之下的实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实际分析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完全弥补金融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的通病。
第三个失衡是,注重金融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开发或配备。金融实验教学,不但需要一流的实验硬件设施,例如足够数量的电脑以及通畅的网络设施,更需要相应的教学软件。在硬件方面,高校基本上都能配备当时最高水平的电脑。但是,在软件方面,建设明显滞后。金融教学软件的来源渠道有两个:自我开发与商业购买。自我开发,对于金融学专业方面的老师而言,可以说勉为其难,或者根本不可能。因为,对于大型专业软件的开发,需要专业的计算机编程人员,而且需要一个编程的团队,专门进行开发与研究。显然,金融学专业的教师并不胜任这项工作。同时,软件开发,非一朝一夕所成,耗时巨大。显然,这也并适合于自我开发。由此,商业购买也就成为一条退而求其次的可行选择。然而从实际应用而言,商业软件的使用并不十分顺畅。这其中的原因是,商业开发人员难以满足既懂计算机编程,又兼金融理论与应用实践知识的综合要求。最终,高校花数十万购进的软件,并不是非常适合实验教学所需。同时,软件如果一旦使用不畅,或者出现问题,更新修复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此外,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软件之间,也基本上属于条块分割。这既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增加了实验教学的投入。后者对于文科专业发展失衡的高校而言,显然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事实上,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高校建立金融实验室以后。每年用于更新硬件设备,尤其是更新软件,提高软件水平的投入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五、创新金融实验教学,提高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鉴于上述问题,为了着力提高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我国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进行大胆创新,尤其需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纠正认识偏差,大力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在纠正这个偏差方面,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估大学专业水平时,应把实验教学列入重要的考评指标;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金融学学科设立与建设尤其是硕士点与博士点建设中,把实验教学列为重要的参照指标。此外,提升金融实验教学的社会公信力与影响力,也是助推实验教学地位的重要途径。例如可由***牵头,各个高校每年轮流举办全国金融实验技能大赛,以此促进实验教学的社会影响,并由此获取各级教育行***主管部门以及高校管理层对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认识与软硬件的大力支持。只有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管理层对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与关注,才有可能在日后金融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给与重要的***策扶持。
第二,推广金融学实验教学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制度建设。由***牵头成立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金融学实验教学大纲指南,全国高校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各自的详细培养方案。根据这个指南,今后各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纳入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指引的主要内容至少要包括:实验教学的目标,基本内容,教学的实验室建设最低标准,标准的软件要求,师资的培养与实施,综合考评,持续的软硬件设备投入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指引,彻底扭转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实验教育的分散、无序、无标准的状态,最终提升实验教学的标准,并实现我国金融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更高飞跃。此外一件急迫的事是,组织专家编写我国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指导书。有了这个指导书,金融实验教学也就有了标准与方向标。
第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金融学实验教学专任教师队伍。金融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都要落实到是否有合格的实验指导老师。由专任老师负责金融学实验教学活动。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创新金融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举措。专任教学的来源,路径有两个。一种方法是,选拔理论功底扎实而且具有博士学历的年轻教师到金融业进行为期1~2年的实践锻炼。在此基础之上,再把这些教师进行相对系统的实验教学培训。另外一种方法则是外部引进,即从金融业中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实践人才。对这种人才;再经过一定时期的教育学与实验学的培训。
第四,实施全面平衡的金融学实验教学体系。前面分析到的“失衡”,都是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软肋,高校需要彻底扭转。对于第一个失衡,按照本节第二条的建议,高校可以把金融学实验教学专门归类到两门课程:微观实验学与宏观实验学。各门理论课程,只负责理论课内容的教学;实验内容,整合到这两门课程中。就微观实验学教学内容而言,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外汇市场业务、保险、银行会计等;而宏观实验学,则应该包括中央银行学、财***学等。对于第二个“失衡”,高校应该把金融学实验教学分为两个层次。浅层次,要求学生熟悉相关实验内容,会使用金融模拟软件;高层次,则要求学生能够面对各种不同经济环境与业务情景,“量体裁衣”,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自主确定实验内容的处理流程与对策。譬如,面对一家中小型外贸企业,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国际金融与外汇业务的相关知识,帮助其设计外汇风险的管理对策,并制定出详细的项目实施报告。对于第三个“失衡”,高校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外购教学软件时,严格选取软件开发商,并委派实验指导专任教师前往软件公司蹲点。如是才能确保所购软件能够量身定做。以便适合金融业的实验教学要求,避免软件购置后无法正常使用而影响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高校需要定期更新软件,以适应金融学专业教学的要求以及金融业的动态发展。只有软硬件的不断更新以及拟合,金融学的实验教学效能才能发挥到最大,而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才会实现。
六、结束语
金融学实验教学,是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与重要内容。目前,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高校普遍建立了金融实验室。然而,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目前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具体而言,我国金融学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金融学实验教学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对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普遍存在“认识偏差”;金融学实验教学的发展存在两大“瓶颈”,即缺乏统一规划的教学大纲与缺少胜任金融学实验教学的专任教师;除此以外,还存在实践过程中的三个“失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确保:纠正认识偏差,提升金融学实验教学的地位;在全国推广金融学实验教学的标准化;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专任教师队伍;以及实施全面平衡的实验教学体系。
金融管理专业论文篇8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金融职业教育;教育改革
中***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273-02
2005年10月,中国***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相关农村金融做保证,对民族地区金融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就具有较现实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位于阿坝藏羌自治区的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相关金融专业学生课程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发展民族地区金融职业教育改革建设性意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处于藏羌民族地区高校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管理系保险实务专业和数学系会计电算化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为本文提供调查问卷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使得问题的设置更符合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实际。
2.问卷调查法:发放学生问卷100份,回收98份,有效回收率98%。
3.访谈法:对部分专业较好的学生以及其指导老师,通过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有关金融发展和改革的问题进行访谈,了解到相关的一些信息,为研究、分析数据做服务。
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的问卷进行分类,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分析结果
1.相关金融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管理系保险实务专业和数学系会计电算化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在校学生开设相关金融的课程有管理学原理、金融实务、财务与金融、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基础、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等,但与金融专业基础、核心课程金融学概论、投资项目评估、金融工程、银行会计、投资银行学、金融审计、金融统计、国际贸易原理、国际金融、计量经济学、数理金融学等相比,专业课程开设严重不足。问卷中认为开课与金融专业开课不足的比例高达96%,认为课程较多的比例为2%。
2.金融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够。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管理系保险实务专业和数学系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的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不够,比如管理系保险实务专业除了大一有经济数学涉及到数学知识之外,其他课程较少的涉及到,甚至连国际金融都没有涉及到;而数学系会计电算化专业也没有涉及到国际会计、管理学等相关课程。随着科学的发展,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专业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管理、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也符合金融学科的发展需要。
3.教学形式缺乏多样化。问卷中认为教师课堂无趣无味的占53%,一般的占32%,生动的占12%。导致无趣的原因学生大部分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方式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兴趣,学后知识又掌握的不牢固。生动的教师讲课一是借助了现代技术,课件制作精美,加大课堂信息量的传输,吸引同学兴趣;二是知识较渊博,并给学生提供相关案例讨论,用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激发兴趣;三是利用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借助实验室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目的兴趣。
4.金融教学团队建设缓慢,相关金融实训基地缺乏。问卷中学生认为金融教学团队的个数为零。到目前为止,阿坝师专虽有相关金融方面的专业,但没有相关金融的教学科研团队。由于阿坝师专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地区相关金融服务比较欠缺,学生没有相关金融实训基地,理论无法应用于实践。
三、总结与建议
根据教高[2014]1号文件《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的要求,高职院校的金融教育改革也应该顺时发展,一大批金融职业院校或高等专科学校设置的金融专业于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国大地,为继续深化金融职业教育改革和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金融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以人才培养为终极目标,提高金融人才国际竞争力。近年来,许多高校对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但高职院校对于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的区分依然不够清晰,无法顺势适应现实金融人才的需要。金融业正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之后,中国金融人才培养面临新问题,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成为金融职业教育改革最主要的核心点。从现实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标准为核心,构建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努力培养一大批实用型人才,提高金融人才国际竞争力。
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去培养单一的专门人才向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从为封闭的国内经济金融部门服务向为开放的国际经济金融部门培养人才转变;从单一的为金融机构培养人才向为***府金融机构公司企业科研院校等在内的整个市场培养人才转变;从培养单一层次金融人才向培养更多的大众化人才和高质量的精英人才并重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转变。通过对金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掌握,了解经济运行规律和较强双语能力,能够在国内外金融机构从事各种金融业务和金融管理工作能力转变。
2.以专业课程为教育载体,提高金融人才综合素质。在金融课程的设计上应结合现实需求和国外的实践经验,突出现实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的新兴学科,如投资学、理财学信托与租赁投资基金学金融中介学;设立反映金融网络化方面的网络金融学金融信息学金融数据库;增设有利于培养能直面国际竞争,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国际经济法、国际金融市场学等等课程。同时着力于加强金融学与数学、法学、外语、管理学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具有前瞻性的课题。
金融专业课程设计由原来的轻理论向重能力转化,从原来的轻课堂向重实训转化,从原来的轻灌输向重参与转化。全新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增加师生间的共鸣,既可以教学相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教学团队为教学平台,提升金融人才培养质量。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是***、***于2007年联合推行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有效组织形式。2009年国家教学团队305个中,其中有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郭福春教授《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师从来源单一,实践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不足逐渐向顶岗实践和科研项目并重,产教结合提高教师技术实践能力或聘请有丰富经验的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形成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上的“双师”素质转变;从金融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素质不高向加强教师岗前培训和定期教学研讨,学历提升与短期培训并重,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推动教育教育能力持续提高转化。进而可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
4.以实训基地为教育范例,提高金融人才实践能力。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办学特色,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需要高技能型人才,职教毕业生需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才能有就业的竞争力。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建立高效运行的实训教学体系作为培养人才的保障。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高校要争取创造条件,和金融类机构积极合作,加强企业和学校的沟通。管理体制从校内实训基地向校外实训基地扩展,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校内“金融综合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来源与管理模式从学校自己筹集资金、管理实训基地向引入企业资金校企共同投入,或完全由企业投入转变;从校内实验室、实训室这类校内实训基地,实训的形式大多为仿真实训、模拟岗位或模拟实习向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的培养,采用的是顶岗实习、半工半学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转化;从实训成效通常为提交的实训报告向通过认证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实训将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转化,毕业即就业,学生的技能得到更有效的培养和提高,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孙颖,于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2).
[2] 赵家敏.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看中国的金融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3,(4).
[3] 谭舸.基于金融危机视角对中国职业教育困境的分析与解决[J].湘潮,2012,(3).
[4] 宋桂珍,马志刚.金融业人才需求与金融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5,(11).
金融管理专业论文篇9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我国越来越需要知识面广、数理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金融人才,这对金融学专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相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讲,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是工科,金融学专业起步较晚,教学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很多还是新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参照发展比较成熟的财经类院校,没形成自己的特色。另外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在金融领域的社会工作中的覆盖率较低,学校知名度也远不如财经类院校,这使得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环节上相对处于劣势。但现代金融学越来越注重数理模型和数量分析,很多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方法被应用于金融学领域,这也使得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具备了很多资源优势,如数理基础雄厚、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资源丰富、与实体经济联系密切、工作作风务实严谨等等。目前工科院校中的老牌名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金融学科已经跻身国内先进水平,其他的理工科大学,如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金融学也都具备了一定实力。随着社会对金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尤其是对能够使用数理知识和信息技术开发金融产品的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为地方工科类院校培养具有理工特色的、知识多元化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提供了契机。
二、工科院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现状分析
(一)工科院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概述
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在《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中指出,高校应依据自身优势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理工类大学可发展数理金融和方***特色。经过几年改革,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突出工科特色,强调金融学与数理方法、工程思维相结合,强调定量分析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增***观金融课程开设的比例,不断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目前一些理工类大学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主要表现为强调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金融学与工程思维、数理方法的密切结合,以及强调金融实践课程的教学。
(二)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现状
从辽宁省来看,开设本科金融学专业的9所理工类高校也在进行着课程体系的优化。其中走在前沿的如大连理工大学,依靠学校深厚的理工背景,使金融学和数学密切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量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目前大连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已经形成逐层推进的包括数理基础、国际化(英语能力)、金融专业知识、金融专业实践和金融专业拓展的五大模块。辽宁工业大学本科金融学专业是新设专业,也在不断地进行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和优化。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我校金融学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成长创新型、国际视野型和综合应用型金融人才。本科教育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将培养重点放在具备优良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专业复合人才。知识结构实现“经济理论+金融理论+金融投资实务”三位一体,能力结构实现“获取+应用+创新”层次递进,以保证优良的综合业务素质。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我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目前优化为四个模块: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包括外语必修、计算机、数理分析方法、管理学科基础、法律基础五个子模块,共80学分,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41%,充分符合了本科阶段通识教育的要求,知识结构全面合理。子模块课程依托学校公共基础课平台,逐渐从基础教育必修课程过渡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外语必修模块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金融英语、经济预测与决策(双语)等;计算机模块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金融电子化等;数理分析方法模块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管理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信用管理概论、企业信用管理等;法律基础模块课程包括经济法、国际商法、金融监管学等。此外,学校其他院系和其他专业教师还未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公共选修课,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75学分,由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组成,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39%,约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66%。由宏观金融课程和微观金融课程组成。宏观金融类课程以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为核心展开,包括中央银行学、财***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学等,注重金融理论的夯实,微观金融类课程以金融市场学为核心展开,包括金融投资学、投资银行学、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工程、国际结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信用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公司金融、资本运营、基金管理、财产保险、人寿保险等。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将根据实际需求,在规定的学分内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能力培养模块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投资、风险管理、金融产品等各类业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形成适应性较强的、灵活的专业能力,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36学分,由金融基础技能和实务技能模块组成,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19%,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32%。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包括统计软件实训、会计模拟实训、社会调查、商务礼仪等,金融实务技能模块包括国际结算实训、保险业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金融投资综合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的金融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2学分,重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个模块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1%,约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2%。具体包括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参加研究性学习项目;参加专业能力竞赛;进行社会调研及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参加开放性实验;创业实训等。这一模块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经过几年的研讨与改革,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不断地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然而,就目前改革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比改革效果好的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体系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突出,外语必修模块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信贷、国际税收、国际经济学等课程脱节,双语课程开设不足。其次,数理分析方法模块与计算机模块突出了工科院校特色,但与金融学专业的融合度还不足。第三,专业选修课程虽在更新,但课程种类不够丰富。第四,实践和创新模块比例有增加的空间。结合我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并借鉴老牌名校的建设经验,提出优化工科院校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的具体建议。
三、进一步优化工科院校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总体思想
工科院校优化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应立足于本科阶段培养通识人才的大目标,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夯实。同时充分利用工科院校的数理、计算机等资源优势,努力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后续可塑性强、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成长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建议
1.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强调知识结构体系的全面性。在金融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传统金融正在演化为以电子信息化、系统工程化为特点的现代金融。金融学科的发展特点要求金融人才的培养要强化外语、数学、法律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尤其是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更要突出自身的数理优势。同时,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阶段,仅仅通过四年的学习不可能掌握金融专业全部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建设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时注重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高知识综合化程度,有利于增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块体现了金融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进一步优化时可以考虑在高年级开设一些与数理、计算机知识融合度更高的选修课程,如金融计量学等。同时提高英语与专业融合度,如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经济学等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增强学生国际化程度。
2.注重宏观金融课程和微观金融课程的平衡,突出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灵活性。金融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就是以宏观金融课程为基础,如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财***学、国际经济学等,培养学生宏观思维和分析能力,夯实专业基础理论;以微观金融类课程为核心,丰富如商业银行经营、金融市场运作、公司金融、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等方向的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开发、经营、评估等实际工作做好铺垫。
3.注重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的调整,体现课程体系的灵活性。金融学科涉及领域广,发展迅速,因此金融学课程体系设计应具有灵活性,课程种类门数应具有可调性。金融学专业课程相对其他专业多,进一步优化时可以考虑压缩专业必修课程门数,做到少而精,减少学生考试负担。同时大大增加专业选修课门数,配合科学的考核办法,让专业选修课程成为学生提高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选修课程随时更新,以增加学科的前瞻性。如果工作量大,师资有限,可以考虑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与其他院校合作,跨校选修,或者使用国内外的慕课平台。
金融管理专业论文篇10
首先从我们熟悉的情况讲起。根据我的观察,国内大学中的学科设置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经济学科设在经济学院,管理学科设在管理学院,像原来的综合性大学,比如北大和复旦都是这种模式;另一种是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同设在一个学院,有的叫经济管理学院,也有叫其他名称的,一个学院中有两个学科,像清华、南大;还有一种是包括东财在内的各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模式,即经济学科分设在数个学院,比如我们这里有经济学院、财***税务学院、金融学院等等。
我们在专业设置上跟国外不一样,我们一般设置得比较细,比如我们这儿有旅游专业,管理我们就有好几种。有的是以二级学科,甚至以三级学科为单位,比如金融是二级学科,下面有保险,有的保险也算一个专业,就是三级学科了,非常细。而且,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在学科目录上是人为地分开,比如说,金融财***是应用经济学,***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但是,金融财***中也有理论,而***治经济学中也有应用。
这是我们的情况,那么国外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国外的大学情况也很多,我介绍的主要是国外综合性大学的情况。我不想给大家一种印象,国外的大学都是一种模式,实际上有各种各样的模式,但在教育理念上有很多共同的东西。当然,我所在过的六所学校都是综合性大学。
国外的综合性大学内部是有层次的。首先,国外大学内的学院数目远远低于我们。我去过吉林大学,有三四十个学院,非常庞大。即使不是这么大的学校,学院的设置也是非常之多。国外的情况不一样。一个层次是叫做文理学院,基本上包括了我们所说的基础学科,有三大部分:一个是自然科学,就是我们所说的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第二部分是社会科学,经济、***治、社会、心理;第三部分是人文科学,即我们通常说的文、史、哲。通常这三部分放在一起,构成了文理学院。
我之所以讲这个,是为了由此来看清楚经济学的位置: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文理学院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它通常是面对本科生的最主要的学院,甚至是惟一的学院,比如在哈佛、耶鲁。如果你被哈佛大学本科录取,你只能到文理学院。假如你将来想读管理,学MBA,那么本科时你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在文理学院,你可以选择经济学为专业。但是也有一些学校,比如我现在所在的伯克利加州大学,本科也招一些学管理的学生,但数量不多。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但大致差不多。还有一个就是关于本科金融专业,据我所知,宾州大学的本科是有金融专业的,但其他的著名大学的本科并没有金融专业,它是涵盖在经济学专业中的。
第二条,文理学院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理学院是培养博士的最主要学院。其他的学院也培养博士,但是数量远远不如文理学院。这很自然,因为文理学院覆盖的学科主要是基础学科。其他的学院有一个名称,叫做职业学院(professionalschool)其中包括工学、化学、医学、法学、管理、新闻,其中管理又包括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这些就比较实用,要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说力学是物理里边的,但要研究盖房子,就是一个工程问题。经济学在社会科学里边,但是具体管理一个企业,那就是管理学。也就是说,这里边有一个基础学科和实用学科的差别。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学院多数是研究生院,不面对本科生。工学比较特殊,既招本科生也收研究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商学院,像芝加哥、斯坦福的,干脆叫做GraduateSchoolofBusiness(商学研究院)名称上就规定了是研究生院,有点像我们这里的MBA学院,没有本科生。这就是国外综合性大学的情况。国外的综合性大学,一般是设立经济系和管理学院,不设立单独的经济学院,经济系通常设在文理学院中,属于社会科学部。当然也有学校把经济系设在管理学院内,像普渡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美国没有***规定,一定要设在哪里,但通常是经济系在文理学院。虽然叫经济系,但它覆盖的领域非常广泛,像我学习工作过的几所大学,它包括了我们所说的所有二级学科,财***、金融、货币银行,宏观、微观、区域经济等。有意思的是,虽然概括得非常广泛,但是系的下面不设教研室,所有的教授在一起,这个很重要。虽然经济学科内部有很多分支,并不人为地把他们分到其中的一个,呆会儿在讲到博士生的培养时,我们会发现确实有好处。
以上是经济系的情况,下面我介绍一下管理学院的情况。管理学院有时也叫商学院,管理学院下设组(roup)有时也叫系。用我们国内的话说,文理学院下面的系是实体管理学院是实体但管理学院下面的组或系不是实体。主要的组包括有会计、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公司战略、人力资源、运筹和管理科学、管理信息系统、金融、经济(economy等。这些是共同的,有的学校有一些特舰比如网络跟国内的情况相比,有几点需要说明。第一点,虽然管理学院设经济组,但通常经济组较小,教管理经济学等一些服务性的课程。因此,通常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力量在经济系。
再一点,我们会发现,国内管理学院,尤其是原工科院校的管理学院,是由这里说的运筹和管理科学(国内叫做管理工程与科学)发展而来。很多工科院校的管理学院,是在1985年成立的,核心的师资原来是研究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后来就形成了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个一级学科,是工科背景。还有管理信息系统,在工科院校是很强的。相比之下,公司战略、组织行为、市场营销、人力资源、金融、经济就比较弱,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跟许多搞管理学的人,以前是由工程转过来有关系。当然在我们这里,情况很不同,因为我们原来的背景是财经院校。
这跟国外的情况很不一样。国外的管理学院,公司战略、组织行为、市场营销、人力资源、金融等等与工程关系都不大,相反,与经济学和心理学关系非常密切。
上个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一位是心理学家①心理学在国外是一个很大的学科,很多本科生选择心理学为主修。在我国,由于过去跟随苏联,只有教育心理学,设在师范大学,一般的心理学是受批判的。在某种意义上,国外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中的学科受经济学、心理学影响大,受工程的影响小。国内偏重运筹学、控制论,跟工程有关。在清华、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我猜想大连理工大学,都是这样。特别要指出的是金融学(finance)的定义。首先,它是经济学科的一部分,这一点国内外是一致的。金融学虽然有很多特殊的工具和方法,但它是研究经济中的一个市场一金融市场。当然它跟别的市场不太一样,比如它允许卖空,一般商品是不允许的。金融是许多人很热衷的领域但对金融学的理解国内外差异很大。
什么是金融,为何国内外差别如此大?原因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来我们所说的金融包括货币银行学(moneyandbanldng)。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黄达是中国金融学会会长,是研究货币银行学的权威。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五道口”研究的是货币银行学。还有一部分叫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finance),改革开放以后国际贸易变得很重要,其中有外汇结算问题、汇率问题。这两块在计划经济下就被定义为金融,我们的大部分金融的师资、教科书都是关于这两方面的,这跟我们的体制有关系。这两块在国外不被称为finance,但我们翻译成“金融”。这两部分都是比较宏观的,可称“宏观金融”,在这里我打了一个引号,就是说我并不认为它是一个领域。货币银行学在国外称为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是国际经济学的一部分。我在国外遇到过一些中国留学生,他说他在五道口是学金融的,美国人认为在他的成绩单上,找不到可以称作finance的课程。在美国,finance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称为corporatefinance(公司金融),还有一部分是资产定价(assetpricing),企业及证券或衍生物在市场上的价格如何确定,以及由此导出的投资决策。他们所指的金融是指研究金融市场中的问题,都是微观的。90年代初期以前所有国内研究金融的是研究宏观金融。90年代以后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我们有了证券市场,公司企业有了自主权,出现了融资问题,因此,现实生活中对“微观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大。
还有一个误解我们认为学金融就是去金融部门,比如证券公司工作。不错,在美国是有一部分学金融的人去华尔街,但更多的人还是去公司,公司金融相当重要。公司金融包括融资、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等等。
我们是处在一个转轨时期,从供给方讲,在金融方面,学校专业设置、教科书,百分之八九十是货币银行、国际金融。另一方面,从市场需求讲,事实上,一个国家需要研究货币银行、货币***策的人是很少的,绝大多数市场需求是微观金融。那么金融在管理学院和经济系之间是如何设置的呢?经济系是一定有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方向的,也就是宏观金融;同时往往也会有微观金融领域,但不一定,有的学校就没有。在管理学院,一定有金融组或金融系,这是因为任何一个MBA的学生,公司金融、资产定价、投资学都是必修课,但通常管理学院只有微观金融,没有宏观金融。
国内金融比较热,有些学校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是分设的,经常会出现争金融这个专业的“产权”,因为这个产权有价值,既可以办班创收,又可以招好学生。在过渡期间,有些重复建设也许并不是坏事,因为在微观金融方面市场需求缺口很大。接下来介绍一下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我们财经大学办管理学,许多教授有经济学背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许多工科院校,管理学是从管理科学与工程转过来的。事实上,过去一二十年经济学与管理学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物理和工程、理科和工科的关系。举几个例子,如市场营销中非常重要的定价策略非常得益于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这都是微观经济学在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人力资源管理运用组织经济学和激励理论来分析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CEO的积极性。会计过去被认为是一个很死板的领域就是记账,现在会计学前沿受到信息经济学的很大影响,因为会计本身是一个信息累加的过程,你需要用比较少的数字来反映公司的业绩、成本。现在有了安然的事情,我们可以发现,会计信息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怎样防止假信息,减少假信息造成的成本有很多的经济学道理。最后公司战略管理学很大程度上是博弈论和产业组织管理的延伸。我们这儿有一个产业和商业组织研究中心,把产业和商业放在一起是很有道理的,博弈论的方法、产业组织的方法可以延伸到公司战略中去。大家知道,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①是哈佛商学院公司战略管理学专家,他是哈佛的经济学博士。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学确实深受经济学的影响。所以,管理学院受经济学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受工程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心理学,由于我个人知识不太够,这里不能细讲。以上讲的是体制情况。我把经济学教育分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graduatestudent)②。首先一条,中美教育差别很多,但基本理念的差别是对本科教育的定位很不一样。我们以前受苏联的影响,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我们大学以培养专业人才作为主要定位。美国本科教育定位是基础教育,理念的差别导致课程设置、院系设置等一系列差别。但不是说中国一定要改成美国模式,二者的经济基础确实不大一样,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下人家的想法。我们是处于转轨期间,专业过细的模式是从苏联学来的,但更多是考虑到计划经济的特点。计划经济下分部门管理,从财经院校出来马上就能到一个岗位上用。计划经济下没有市场的变化,分得很细马上就能用也有优势。如会计要分交通口的会计、工业口的会计、商业口的会计等,工作后就能用。但在市场经济中会出现问题,因为市场变化是很快的,2000年IT和现在很不一样。以前会计和审计也是分开的。事实上现在发现,有很多时候需要你今天做这样,明天做那样。所以美国入校时不报专业,一二年级采取通识教育,二年级以后选口径宽的主修(major),我这里不用“专业”是怕跟国内的专业混淆起来。主修经济学的本科生职业选择广泛,事实上,他们在本科时也没有别的选择不可能选择管理学或别的更细的专业。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可以选择经济学、金融、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律、国际关系,甚至新闻传媒等等。美国三大广播公司有一个很有名的主持晚间新闻的主持人,当有记者采访他:“你觉得大学哪门课现在很后悔当时应该学得更好f他说:“经济学,因为工作中经常用到经济学知识。”由此可见他们的经济学定位很广,我们这里比较窄,只定义到理论经济学,这点有很大不同。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金融管理专业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