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题结课论文篇1
关键词:金融专业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
随着金融实践的不断创新和金融理论的快速发展,金融业亟需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这就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如何根据金融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构建并优化金融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国外学者对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强调学生基于实践型问题的合作性探索,突出本科课程体系的基础性与综合性、系统性与功能性、探究性与实践性、动态性与发展性。国外高校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如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在金融行业的从业竞争力;课程设置突出微观金融模型的专业课地位;课程实施注重与金融机构的同步对接等。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如宏观层面的关于金融专业学科定位的探讨,微观层面的提高微观金融课程设置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现有研究更多集中于课程开设、课时比例等微观细节,而对如何根据金融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和金融学科发展前沿优化课程体系的问题未能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本文基于并行工程理论,以期构建适用于我国教学型本科院校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本科课程体系。
一、并行工程理论在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1988年美国国家防御分析研究所完整地提出了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的概念: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的各种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系统化方法。作为一种工程方***,并行理论站在产品设计和制造全过程的高度,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所带来的部门分割封闭的观念,它强调对客户需求的响应并体现开发组人员的集体合作、信任和共享的价值,强调参与者群体协同工作的效应,重构产品开发过程并运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学,在产品设计的早期阶段就考虑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因素,以提高产品设计、制造的一次成功率,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虽然是一种工程方***,但并行工程的原理和理念同样可以适用于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设计之中,从而带来一个解读课程体系构建的全新视角。在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同样应该站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高度,强调教师、学生和金融业协同设计的效用,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组织和结构所带来的局限,重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率,最终提升学生的行业竞争力。
应用并行工程的理念,重新构建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强调需求视角。基于并行工程理论,并行式金融教育的需求可以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前者是教学需求,包括教育规律、教学过程及教学管理的需求,即参与教学与教学管理的部门和人员的需求;后者是用人单位的需求,即金融机构的需求。随着现代金融业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创新化、微观化的特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及其支持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人才培养必须满足同时满足内部和外部需求,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中就是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并努力予以实现。
二是强调系统集成与整体优化。现代金融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使得金融专业教育开始呈现高度整体化的趋势,要求跨越课程、专业方向,乃至传统学科的界限,强调整体性、综合性,注重从整体上考虑教学的各要素、结构及功能等,揭示必然性和规律性,达到整体优化。由于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需要覆盖的知识点非常多,即使增加课程数量,仍难以涵盖所有。因此,必须通过课程的系统集成和整体优化来实现,即课程教学目标与过程的集成,其中包括课程时序组织上的纵向集成和课程内容组织上的横向集成。
二、金融专业课程组织综合化
将并行工程理论应用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课程组织的综合化,基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体系设计之初就考虑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因素,使各类课程组成一个科学、高效的课程系统。这种综合化课程组织包括课程体系的组织方法、时序安排和结构安排三个方面。
1.课程体系的组织方法
课程组织是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首先要确定的问题。学生需要掌握的是一系列横向的主题内容和一系列纵向的能力。这些主题内容和能力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课程体系的组织方法,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传统的学科组织形式,学科主题内容相互***,学生学到的是缺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系列主题内容。二是传统的师徒传授模式,学生针对某些具体的能力或项目进行学习,但没有经过有组织的学科学习。三是将横向的主题内容和纵向的能力培养相结合,基于问题或能力设计课程,整合学科内容,使各课程相互支撑,并与能力培养相互交叉,从而促进学科内容的综合,实现教学过程的综合。
2.课程体系的时序安排
课程体系的时序安排主要是指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时序问题。金融专业的课程时序安排主要是三种类型。一是传统的分段模式,每一学期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后,安排一段时间用于对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行实践或模拟仿真。二是平行模式,它是通过事先设计的实践项目把一个或多个学期的一门或多门课程学***历组织起来,进行实践教学,形成能力培养。目前,国内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多采用此种时序安排。三是综合模式,这种模式的整合程度最高,它将分析、应用并解决、乃至设计创新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实训过程全部整合到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中。所有教学过程都发挥了双重的叠加作用,同时增强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这种模式在执行过程中也增加了教学运行管理的难度。
3.课程体系的结构安排
通常,课程体系结构安排的主要依据是其预备知识,也就是说,课程按照其预备知识的先后次序来开设。并开的课程之间存在着较弱的时间结构联系,而且这些联系通常也无法反映出课程对学习主题内容的真正整合。所以说,这种传统的课程结构安排存在两个主要缺点:一是各课程主题内容间难以建立有效联系;二是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综合安排难以整合传统的课程计划结构中。因此,可以考虑方块型结构、合并型结构、总线型结构、同步型结构等课程体系结构安排,为课程体系的设计者在课程组织方面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同时促进专业知识在课程体系中形成有机的联系。当然,这些结构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需要实际的合作和调整课程内容来实现预期的各种联系。
三、金融专业综合化课程框架的构建
基于并行工程理论和课程组织综合化的思路,我们可以构建出金融专业综合化课程框架。在金融专业综合化课程框架中,课程按照课程组织的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其反映的课程综合化程度也越来越强。
第一学年,由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基础课程、宏微观经济学等学科基础课程、金融专业导论课程并行组成。金融专业导论课程将横向的基础-经济学基础-专业的内容和纵向的数学-语言-社会科学研究能力组合起来,结合金融专业案例介绍金融相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所学知识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并对后续需要学习的课程和核心知识进行系统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与主动性。
第二学年,由金融专业基础课程并行组成,既包括金融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又包括基础的实践类项目。这些内容通常构成金融学科的基础核心内容。这一系列课程使我们可以更好的将各相关的学科基础课程进行整合,有利于构建更宽厚的学科平台课程群。
第三学年,由模块化的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以及贯穿一学年或跨学年的综合实践环节组成。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兴趣、职业规划等选择相应的专业模块,并可跨专业模块任选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专业视野。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可以按照综合化课程的组织方法,以及平行模式或综合模式的时序安排,以综合性实践环节的形式进行组合。
第四学年,由综合专业实训和毕业论文(包括调研报告)两个阶段组成。学生们在前面三个学年的综合培养后,在第四学年首先进行第一阶段的专业实训,这里的综合专业实训不同于前面专业课程学习中以课程教学为主的强化理论综合的实践环节,而是在金融机构或完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进行综合实训。完成综合实训后,学生进入本科学习阶段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论文,在这一阶段,学生既可以基于理论探讨金融行业现实问题,也可以基于综合专业实训完成调研报告。
这样的课程框架设计充分体现了系统集成与整体优化的特点,注重课程组织、时序安排、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的综合,有效优化了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余建星、徐斌等,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成效[J],中国大学教育,2010(233):28-30
[2] 刘灿,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 邱兆祥,建立与大国金融相适应的高等金融教育[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375):100-103
[4] 盖锐,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的课程改革[J],江苏社会科学,2012(S1):202-206
金融专题结课论文篇2
[关键词]金融证券类专业 课程体系 金融学 证券投资 学科体系
[作者简介]刘建和(1973- ),男,浙江绍兴人,浙江财经大学投资系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证券市场和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42-02
随着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断努力使其金融市场全球化,10年后A股市值已经超过12万亿美元。自从中国去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股市市值第二大的国家,中国两大证交所――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市值总和为4万亿美元左右。而据美国高盛公司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股市市值有可能超过美国。
一、提出问题
如此庞大的证券市场需要得到维持以及发展,必须依靠大量的证券人才才能得以实现。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证券市场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复合型、高端型、高素质、具有创新和竞争意识多方面要求并进的特点。培育具有这些特点的人才,有必要对内地的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专业化本土化改革。
林毅夫曾指出“被解释现象的重要性决定社会科学理论的贡献大小”。当前金融大学科的理论主要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历史长,制度设计比较完备,而内地金融市场发展时间短,制度建设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如何利用现代金融理论体系对内地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进行安全分析,这是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因此,本文认为进行专业化本土化改革研究,就是要把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结合内地金融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和本土化,使得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适应本地金融市场的要求。一方面,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是可以把金融证券理论与中国股市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可以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面向实务;另一方面,课程体系改革的结果是培养能够把金融证券理论与中国股市的实践结合起来的人才,这样才能面向金融类企业对于实务人员的需求,推动金融市场合理化发展。
二、金融证券类的课程体系设计
内地学术界对于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立,虽然基本上沿袭海外金融体系的模式,但是受到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基础的特征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育主要以银行管理为主体,与金融学理论以投资学和公司金融为主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如此,随着内地证券市场的发展,内地学术界对金融证券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这些成果主要可以归类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
宏观上,对于整个学科体系的建设诸多学者提出了不多的意见和建议。如“内地金融学内涵界定模糊,理论和学科建设滞后”“美国专业课程设置上比较灵活丰富,培养目标侧重于实用性”“我国金融学的教学有必要跟上时代步伐,增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金融人才”。微观上,主要是对于学科体系中某门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如“应发展实验金融学来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案例讨论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环节”。还有个别学者从“分层化教学的角度提出对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改革”。
从这些前人的教学改革研究上,不难发现仍具有许多值得进一步发展的方面。目前内地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海外相比差距并不大,也具备了从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经济学到投资学、金融工程、期权期货及衍生工具等一系列课程,也充分应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案例教学的方法。正是如此,笔者认为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症结在于专业化和本土化问题,并试***提出一种针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三、目前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不足
综上所述,金融证券类学科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来自于西方,如何利用西方的金融证券类理论体系对内地的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进行剖析,以使得内地的金融证券类人才的培养符合内地金融市场的需求,这是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面临的重点,但是现有高校的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更多地专注于理论体系的传授。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提出,能够有效地解决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实用性问题。总体来看,笔者发现现有的相关课程体系设计存在三个方面缺陷。
(一)论文教学走形式
虽然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培养方案中会设立一些关于文献研读或是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安排时间一般都是偏向于最后的一个和若干个教学学期。但是对于相关涉及的学生来说可能要求的学分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所以这方面的课程可能会由于选课人数不够或是其他原因而开设不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只能依靠自己去自学论文的撰写而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教学。正如孙音在《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一文中所认为的那样,甚至连金融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也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论文的教学并不符合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内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金融学基础课程主要是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一方面,基础课程体系主要侧重于宏观研究,使得学生对内地金融业的运作机制理解不多;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计偏重理论性的文字描述,相关数理知识类课程相对较少。同时数理经济学方面课程设置虽然比较重要,但实际这方面许多课程有可能设置为选修课且被学生认为难度过高而选择性忽略。
(三)教学内容有偏差
同时内地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上缺乏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案例实践。内地相当大部分的投资者在投资分析中以技术分析为主,因此证券分析课程中教学内容也往往偏向技术分析,对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的内容涉及较少。学生也以为A股并不适合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对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足。这种思路的偏差使得固定收益证券和投资学等课程中大量的价值评估内容被学生认为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同时,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中大量使用海外的案例进行教学,最终导致理论的教学与内地金融市场尤其是A股的实践相脱节。
四、提高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对策
正是如此,针对目前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提高专业化和本土化方面来弥补。
(一)提高课程教学专业化
要提高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专业化特别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1.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以普通高校的金融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为例。许多高校并未设置有关应用文(特别是研究生论文)的培养,即使是设置了例如像文献选读这样的课程,但是这些课仅是面对各自的相关专业方向。有相当部分金融证券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为券商、投资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的投资管理部或投资银行部等相对专业的投资岗位。因此,本文建议在研究生期间第一学期或在本科生大三年级就开设一门应用文或毕业论文写作的必修课程,不仅系统地教授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可能会用到的一些文书格式,而且详细为学生撰写论一个全方位的引导与讲解。
2.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方向。内地的金融学科体系主要面向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两大专业为主,就业方向上以商业银行为主。随着内地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体系由以银行为基础将会逐步转变为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体系两条腿走路的模式。那么相关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有没有可能在内容上进一步向证券投资和公司金融为主体的微观金融学科靠拢?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对于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必要在方向上进行调整,逐步从货币银行学方向向公司金融和金融工程方向进行转化和完善。比如,通过在大金融专业方向下设置各个小专业的做法有效实现从原有的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转变化以银行、证券、保险、金融工程等多学科的大金融专业为主。
(二)课程设置的本土化需求
金融证券类专业课在教学上有必要在更高层次上提供本土化的理论内容。
1.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化。比如在金融学专业基础理论课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上,金融工程专业方向作为必修课可以以数理经济的理论教学为主体,其他专业可以作为选修课以投资学和公司金融基础理论教学为主体;本科学生可以以说明分析为主讲述主要的教学内容,而对于研究生则可以量化推导为主讲述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从应用和数理推导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再分层设置。而其他的专业课如投资学、金融工程学也是如此,都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I、II和III等层次的进阶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
2.提高课程教学的本土化。刘建和、吴纯鑫在《金融证券类专业课本土化改革方法浅析》一文中把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从不同层次递进分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金融工程等。笔者进一步认为可以在这三个层次之下分别进行本土化案例的培养和完善。比如,虽然贴现率的不确定使得贴现现金流模型(DCF法)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但是可以从特定行业出发应用DCF法,同时设定不同的贴现率进行敏感度分析。这样就可以从A股市场中选择相应的实例让学生利用DCF法的敏感度分析来对上市公司进行基于现金流的价值评估。
当然,笔者也不过从专业化和本土化等方面对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也希望相关专业人士能够对金融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探讨,共同推进内地金融证券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为金融证券产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
[2]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3]焦继***.金融学科案例教学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1).
[4]刘建和,武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改革与金融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2(6).
[5]刘建和,吴纯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本土化改革方法浅析[J].商业经济,2009(12).
[6]刘建和,吴纯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四化”问题[J].商业经济,2009(2).
[7]宋逢明.发展实验金融学 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J].资本市场,2007(11).
[8]孙音.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J].经济研究导刊,2008(15).
[9]肖鹞飞.现代金融学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学科建设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7)
[10]叶立新.金融学案例讨论教学体会[J].时代教育,2008(2).
[11]于春红.中英《金融学》教学的比较及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金融专题结课论文篇3
【关键词】金融工程;实验教学体系
1.引言
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开放,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的设计、定价和风险控制是决定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前景的两个关键因素。2008年民生银行开始筹备成立金融工程实验室和市场研究中心,其主要作用包括:“开发先进的风险分析模型,建立满足业务需要、分析水平较高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积累对风险分析系统运用的实际经验,逐步自主开发市场风险分析模型;掌握对固定收益类、外汇类、信用类以及商品类等金融产品定价的成熟方法和实际操作经验,并与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物为我用;针对人民币市场的特殊情况,建立符合现状的、能够指导实践的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定价模型,初步形成***的内部定价机制。”然而金融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正是金融工程专业所讨论的两个核心内容。
2.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意义
作为金融工程技术的发源国,美国金融工程的专业主要设置于硕士阶段,强调金融学与数学的结合。其对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经济学理论、金融理论、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知识,掌握开发、设计、运用创新性金融工具和手段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能力。然而,金融工程专业的理工味道非常浓厚,美国的金融工程专业在具体的人才培养环节上演化出三个不同的方向:(1)将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环节设置在工程学院。代表学校有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主要培养学生成为金融工程师,课程设置强调数学建模思想,如随机过程模型、金融工程最优化模型、蒙特卡洛方法、期限结构模型等。(2)将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环节设置在数学或统计学院。代表学校有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康乃尔大学等。主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数理金融理论型人才,课程设置强调相关的数学基础理论课程,比如随机积分、偏微分方程、连续随机过程等,为进一步研究开展奠定良好基础。(3)将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环节设置在金融学院或商学院。代表性学校如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的Hass商学院。主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实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强调了如金融机构讨论、公司金融、资本与货币市场、动态资产管理等职业导向型课程和案例教学,为学生毕业后较好地适应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工程被引进到我国,也演化出两个方向:(1)金融数学系,代表性的学校北京大学的金融数学系、南开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下的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方向、山东大学的金融数学专业等,主要培养既具备金融基本知识又受到良好数学训练的新型复合型金融人才。(2)金融工程专业,主要设在金融学院,代表性的学校主要是国内的财经类高校及其他综合类院校的金融学院,采用的教材主要是以美国注册金融分析师的考试教材,要求学生掌握金融衍生产品的概念以及简单产品的定价。
培养高素质的金融工程人才,除了要培养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近年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成果可以看到,数理定量分析已成为经济学、金融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学习金融工程必须要有数理基础。训练学生在注重定性研究分析经济金融现象本质的同时,加强定量研究。金融工程的核心基础理论包括估价理论、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定价均衡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有效市场的均衡理论、汇率与利率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应用只有借助于数理方法和工程技术的支持,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操作工具。一定要进行模拟实验才能将理论知识进行应用,从而转化为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国内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与观点
目前在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高校中,相当一批高校的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推进相关教学与科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中信清华金融工程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财***金融学院的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厦门大学金融学院与世华公司共建的“金融模拟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工程实验室,武汉大学金融系的金融工程实验室(上接第184页)等。由于这些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在风险预测、建模、蒙特卡罗仿真分析及决策优化中应用了分析软件等工具,使得该学科在金融工程教学和研究领域在全国一直保持领先的地位。
国内一些老师对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提出了一些相对比较好的建议,如安徽财经大学的何启志老师强调了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却没有提出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模块。中南财经***法大学的刘向华老师提出了在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应该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掌握金融基本理论、数理方法、相关软件三个模块,培养学生在金融衍生产品设计、金融数据处理、金融建模、金融风险管理四个方向的动手能力。刘向华老师的观点我非常同意,但是没有提出具体的实验教学的课程设置。天津财经大学的张元萍老师提出了整个金融工程实验教学的架构体系,但是她的课程设置与整个金融学的其他专业没有差异,不能够体现金融工程专业的特殊性。安徽财经大学文忠桥老师提出了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可以分为课程实验,专业必修实验课与专业选修实验课,他的想法和观点具有创新性,但是没有给出具体的运行方案。我参考了国外一些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结合以上几位老师的想法与5年实验教学的经验,构思了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
4.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设计
通过5年的实验教学经验,我认为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可以分为四类实验,其中包括课程实验、专题实验、项目实验、第二课堂实验。通过这四类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金融基本理论、数理方法、相关软件三个模块,也能够培养学生在金融衍生产品设计、金融数据处理、金融建模、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动手能力。同时我认为金融工程专业应该在大一就应该学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微观经济学、财务管理与货币银行学等课程。大二应该完成外汇业务、固定收益、证券投资分析、国际金融、金融工程、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品定价等专业课程,大三开始学习计量经济学、风险管理、对冲基金等难度相对较高的课程,同时学习一些专题实验课程。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开始一些项目实验,然后撰写毕业论文。
(1)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一些理论课的同时,结合相关实验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够牢牢掌握基本理论。对于金融工程专业来说比如统计学、银行业务、外汇业务、证券投资分析、金融工程、固定收益、计量经济学等课程随着教学进度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通过这些课程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有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并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些课程实验的具体安排如表1。
表1 课程实验的具体设计
理论课程 课程实验名称 专业素质与能力
统计学
计量经济学 SPSS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EVIEWS在计量经济学中的应用 掌握软件如何导入数据,通过软件掌握统计学理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具体按照步骤操作
商业银行
国际结算 商业银行业务实训
国际结算业务实训 掌握银行业务(储蓄、对公、票据)等业务以及国际结算业务
金融学、证券投资分析、财务报表分析 证券交易模拟
证券市场行情分析
证券财务报表分析 掌握证券交易规则,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方法(技术分析与基本分析),如何获取财务信息与资讯信息,账务财务指标的运用
固定收益 访问中债网,查看债券信息 根据债券新息得出利率期限结构
外汇业务
金融工程 外汇交易
期货交易、权证交易 掌握外汇的报价、实盘交易与保证金交易规则
掌握期货与期权交易规则、定价与套利机制
(2)专题实验
专题实验,就是开一些专题软件应用课程,这些软件在投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运用相对较多,比如MATLAB在金融数量分析中的应用、EXCEL在金融模型分析中的应用、Stata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SAS在金融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这些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一样,上一个学期。将这些课程的简介和方案列出来,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必须选择其中一门课程,每门课程2学分,共36课时,通过这些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这些软件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软件在金融数据处理、CAPM模型、APT模型、期权定价模型、固定收益证券计算、利率期限结构模型、金融衍生产品计算、投资组合管理、风险控制、金融数据的可视化与数据获取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将这些课程的讲义和软件挂到实验室网站,方便一些同学自学。
(3)项目实验
项目实验,就是将这个实验作为一个项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通常项目实验一般放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进行。我个人认为目前金融工程专业可以开设两个项目试验:股指期货投资模拟与企业投资决策模拟。这种项目实验一般持续一个学期,4个学分,项目方案的具体设计非常重要。股指期货投资模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这些小组分为套期保值、投机、套利三类小组,初始资金相同,套期保值小组只做套保,投机小组只做投机、套利小组只做套利,分别设置交易费用。通常利用期货股票模拟平台,初始资金额度要足够大,同时限制仓位,避免在模拟期间由于爆仓出局。同时要求小组撰写交易记录、月度报告以及最后的投资总结报告。企业投资决策模拟,主要利用股票交易平台,投资股票,这个项目实验设计要求小组必须撰写投资报告,相当于学生小组管理一只股票型基金,需要撰写投资策略报告,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投资定价分析报告以及公司分析报告,同时需要设计投资控制报告,要求每个学生参与,防止小组同学搭便车,最后每位同学撰写投资总结报告。整个成绩按照模拟业绩、报告质量,控制报告填写加权给出综合成绩。项目实验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学生利用大学四年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在走出社会之前,知道所学的知识该怎么应用。
(4)第二课堂实验
第二课堂也就是学生参与的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举个例子,上海某一财经院校每学年举办一次“金融论坛”与“金融案例分析大赛”,其中两次活动分在两个学期进行。“金融论坛”的主题包括金融产品设计:结构性理财产品设计、保险产品设计等等,通过设计金融产品,让学生了解这个产品的定价、投资者和发行方面临的风险和收益。“金融案例分析大赛”主要依托案例的形式,一般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主要掌握投资选择,产品定价,以及面临的风险。为了与实践相结合,通常邀请证券公司、期货公司、银行保险等业内人士进行点评,防止学生产品设脱离实践。
本文结合金融工程专业的特点,构建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专题实验、项目实验、第二课堂实验。通过这四类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金融基本理论、数理方法、相关软件三个模块,也能够培养学生在金融衍生产品设计、金融数据处理、金融建模、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动手能力。从目前国际国内的金融工程学科发展来看,理论教学必须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了解最新学科的前沿发展,为银行、券商、期货、保险等公司提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立.论中国金融工程的发展条件与障碍[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8).
[2]危慧惠.建构主义模式在金融工程教学中的运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4).
[3]刘向华.关于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5).
[4]文忠桥,李阳.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0(1).
[5]何启志.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11(9).
金融专题结课论文篇4
一.国内宏观金融课程群建设研究动态与存在问题
1.国内研究综述
在国内,1997年,***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这种调整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整个金融课程体系知识面应该覆盖整个金融学科的主要方面,如:金融制度、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完整的金融运行结构,包括微观金融运行、宏观金融运行,以提供学生一个有关金融体系的整体框架。2004年9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由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和陈雨露主编的《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该书反映了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承担***“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我国顶尖级金融学家和金融教育家、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金融学科和其他重要高校金融学科带头人对金融学科建设的最新思考,代表了我国目前对金融学科建设研究的最新水平。如中国海洋大学宏观金融学有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中国金融史、货币金融理论前沿、金融理论与***策等;宁波大学设有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课程;浙江财经学院采用金融学院模式,宏观金融学课程分布在8个专业方向,具体有金融学、国际金融、利息理论、金融市场学、货币理论、财***学、中央银行学等。
2.存在问题与研究命题
主要存在问题,第一,现有教学改革未能照顾到地方院校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重点研究了同类大学为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而面临的金融学本科教学定位、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改革问题,未能照顾到地方院校的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第二,宏观金融类课程急需按地方院校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和改革,尽管各院校已顺应金融宏观化发展方向而开设了若干宏观金融类课程,但尚未解决以下问题:宏观金融类课程到底该包括哪些主干课程?如何避免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针对宏观金融类课程要求,如何跟进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类课程?上述问题告诉我们宏观金融类课程急需按各地方院校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和改革。
二.地方应用型大学宏观金融类课程群设置的特色与创新
1.课程群设置的特色
第一,顺应宏观金融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单一的精英型体系向大众型、精英型、国际化等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本科教育更应强调学习能力和宏观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坚持国内外前沿与地方性院校办学模式相结合。本项目坚持国内外前沿与地方性院校办学模式相结合,在改革金融学核心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时,既保障学生掌握本学科、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又顾及地方性大学办学环境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目标,强化宏观类课程建设,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群设置的创新
第一,倡导团队合作,形成推进宏观金融课程体系建设的机制。课程体系建设既提倡体系的整体性和弹性化,又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前瞻性和探索性。为此,需要倡导团队合作精神,并形成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的一套机制。具体设想包括: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通过指定学习教材、专著或其中的核心章节,联系学术动态述评文献;互相交流近期阅读书目、研究课题,探讨本学科前沿理论。集体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定期举行教研活动,讨论并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与重点;组织课堂教学观摩;规范教学文件与秩序,鼓励教学改革与创新。
第二,推进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锻炼相结合。鉴于金融学高度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一方面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在强调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吸收现代教学理念,推进多样化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强化课外实践,鼓励同学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科研等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
三.地方应用型大学宏观金融类课程群实施对策
1.具体设置内容、预期目标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具体设置内容:主要结合国内外金融学科相关宏观金融课程设计的总体趋势,突出服务地方金融机构与企业,强化宏观金融对地方金融的指导功能,坚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坚持国内外前沿与地方性院校办学模式相结合,重点推进应用型宏观金融课程群建设。
第二,预期目标:紧紧围绕金融学科“课程群+核心课程教材+精品课程”三大类建设大框架,形成宏观金融课程群建设的子框架和核心课程建设、造就一支具有敬业、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并以此为基础,为今后核心教材建设与精品课程培育奠定基础。
第三,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宏观金融课程体系建设,确立宏观金融课程群的核心课程,并规划核心课程教材建设;二是配对形成每门课程的师资队伍,基本保障每门课2名教师;三是完善并形成每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四是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及可行性分析
将推进以下教学改革:第一,改革思路是整合宏观金融类课程,将宏观金融类课程整合成基础、国际、市场、监管四大类,明确每类课程包括的主要课程、设置目的,并从各自金融专业现有基础出发提出具体的建设目标,如规划核心课程教材建设目标、精品课程目标、课程后台建设目标与教学方式创新目标。
第二,强化案例教学和课程设计。对于理论性较强课程,都增设一定经典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围绕案例分小组讨论,并撰写学术小论文或读书报告,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应用性的课程,都将开设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进行仿真模拟金融业务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以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根据本学科、专业教学的基本规格和要求,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在课内向学生传授;另一方面又通过社会实践环节、学生科研、金融论文大奖赛、虚拟炒股比赛等第二课堂形式,培养学生采用宏观金融理论分析各种金融问题与经济现象能力,重点提升学生解决金融问题能力。
第四,探索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写为PBL)教学法。通过设计问题为同学搭起各门课程的知识架构和内在联系;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相关资料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分析过程;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和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一学习小组由5-6名左右的同学组成,选定某一主题组织课堂讨论——包括小组交流、质疑和点评;要求每组制作PPT,内容包括选定主题的文献综述、课堂发言内容以及参考文献,以充分展示同学的学习成果。
[此课题为宁波市教科所“十二五”重点课题:《基于“***产学研”联动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YZD1202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何运信.非金融专业学科教学平台中“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12).
[2]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学科学.2010(03).
[3]孙桂芳.金融学课程教学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的探讨[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06).
金融专题结课论文篇5
《金融学》是***规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学习并掌握金融学原理的入门,是金融、经济与管理学科及其他专业本科生学科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研究资金融通的学科。一提起金融,学生普遍对之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如何能将兴趣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金融发展的轨迹、现代金融的运行规律和内在逻辑,并培养学生的金融学思维方式以及分析金融问题的基本思路都是我们授课老师需要关注的问题。伴随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加快,金融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金融学课程需要做更加有效实用的课程建设。
二、《金融学》教学质量建设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金融学》师资队伍,坚持听课和评教、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处理教材的体会,参加教研活动,提高专业知识与素养。确定适合学校实际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同时要在理论上厘清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的几个关系:包括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的关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教学课件与教学实施的关系;知识传授与观念引导的关系。结合学科特点,改革教学手段,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逐步渗透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教学的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标
《金融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货币、信用、利率、汇率等金融基本范畴有较深刻的理解、熟悉和掌握各类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对金融宏观调控理论有较系统的掌握。使学生能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从整体上把握金融学知识的框架,掌握金融学的基本规律,将学到的知识能得到最大化的应用与实践,能达到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哟斡Υ锏降哪芰Σ愦我求,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清晰教学内容
《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金融基本范畴、微观金融运作和宏观调控。其先期课程是***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为《金融学》提供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可以根据学校情况、学生情况调整大纲使教学内容更加清晰,课时分配更加合理。
(三)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过程是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将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金融学课程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金融学思维方式,以及分析金融问题的基本思路,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力求做到:
1.金融案例与金融专题研讨相结合。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拓宽学生分析货币、银行、金融市场等问题的思维能力,并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该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对金融学基础理论、概念的理解,积极借鉴国内外现实发生的金融案例,结合所讲金融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并以此扩展成为课后进行金融专题讨论的方向。我们也可以把《金融学》课程可以设置成四到五个专题的讲解,合并部分章节的教学内容。通过专题讲授,并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个别章节学生进行自学、自讲、自评并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辩论,使相关内容得以融会贯通。
2.学生课前自学与教师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情境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实际工作情境展开项目式教学内容,各章开始前都有相应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进行必要的导学,项目结束后的拓展实训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一章结束后由老师和学生分别提出问题,先鼓励其他同学解答,鼓励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找出问题的答案,上课时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做现场点评再由老师进行相应的补充力求对学生进行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理论的学习中转变到从理解到自我思考的过程中去,这样能更容易的掌握所学基础理论和金融学原理内在联系,更好地实现对整个金融市场的认识。
3.金融学重难点专题讲授。金融学教研组教师可以采取集中对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的方式探讨重难点内容和讲授方式,集体编写并及时修订金融学重难点内容和重难点释疑,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及重难点内容,促使金融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创新教学模式
1.金融模拟与金融调查分析相结合。金融调查分析是进行金融类课程学习的主要环节,通过课前调查,时刻关注我国金融发展趋势,给予现实金融经济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判断,进而结合当下某个金融热点问题,通过金融调查和分析来加深对现实金融发展情况的了解和理解,如有条件能够借助一定的金融学金融模拟软件,指导学生对该金融现象进行金融模拟实验,通过金融模拟增强学生对金融学的实际操控能力,能极大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
2.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授课教师可以将科研内容融入到课程授课过程中,可以在金融学教学中采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在探索金融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可以有重点地培养一批金融学基础理论扎实,科研功底较强的优秀学生一起做一些小型科研项目,可以起到提升学生的基础理论和科研水平的效果。
(五)教学手段的改革措施
传统讲课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听和不断的记笔记。我们认为学生的参与程度应该比这高的多――学生要学会思考、处理和判断所学的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还能大胆质疑。我们的目的是试***通过各种现代教学方法的灵活搭配,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自觉地并创造性地学习。
1.多媒体教学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大高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到教学过程中成为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金融学》课程由于信息量大,课时有限,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既节约教师板书的时间,又使得学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讲和思考上,从而相对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一是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类实物***片,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讲解票据时,可以展示本票、支票、汇票等各种票据的票样;在讲解货币形态的这一节的内容时,我们通过***片展示各种各样的货币形态,使学生对货币形态的变化有直观的认识;二是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出良好的流程***、结构***、曲线***形等在多媒体课件中进行演示,这种方式笔传统教案教学更加清晰直观,有助于学生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三是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适当安排和引导学生观看我们精心选取的视频以及关于金融改革、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等方面的专题片,通过视频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
2.启发式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际对老师的更加严格,需要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和备课并对整个启发教学过程做精心设计。根据每章节的内容,选取经济生活中和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引а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完成分析解决问题的任务,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最后还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析方法和知识点。此外,适当布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作业和练习也有助于巩固和增强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法与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恰恰与金融学的教学目标相吻合。
3.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是课程自身的内在要求。目前国际主流的金融学教学中都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案例教学生动形象,结合相关教学内容,选择时效性较强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可以弥补因为教材内容滞后所带来的问题。例如货币的形态这一节中对于互联网时代出现的电子货币、网络货币等现有教材涉及很少,我们可以引入比特币等新型货币形态的相关案例分析新型货币的利弊、对现代经济的影响,并认识未来货币的发展趋势,金融衍生工具这一节的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晦涩、难懂,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巴林银行破产案例,使学生认识到金融衍生工具自身所蕴含的巨大风险以及金融系统中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案例分析,通过PPT进行陈述并相互探讨,最后撰写分析报告。这个过程不但提高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这个过程,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表达和写作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4.实践教学法。金融学需要紧密联系我国当前金融领域的实际,注重求实创新,丰富知识体系,把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的形式紧密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大体一致,通常由***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10门左右必修课程所组成,且一般会在大学最后两个学期安排实践类课程。虽然课程设置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重宏观轻微观。②重定性轻定量。③重理论轻实践。单纯地依赖教材资源,教学内容就明显滞后与单薄,甚至会出现课本理论难以解释金融实践的尴尬。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务操作能力。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专业学术讲座、各类金融业务实践专题讲座、金融模拟实训和论文(设计)等等。通过各类金融类模拟实训平台可可以使学生对实际业务有相简单的操作和了解,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以及金融机构实地参观学习等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校外实践机会,并通过不断发展完善各类校外实践教学形式加强对校外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拓展学生专业技能并有力地促进学生专业融入度的增强,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改革
《金融学》课程宜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即学习过程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占学期总成绩的60%。形成性考核指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师学风科研:包括出勤、平时作弊惩罚等;二是为完成作业情况:包括练习、小论文、调研;三是为课堂讨论成绩:包括团队合作、主讲、提问等;四是为测验成绩。
金融专题结课论文篇6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人才培养 蝶变
自2004年学校搬到浑河南畔、沈抚新区以来,沈阳工学院金融学专业已招生十二批、建设十二年。这十二载,是沈阳工学院全体师生追求“沈工梦”的十二年,也是金融学专业蝶变的十二年。
一、学生培养规模和质量的蝶变
第一,学生招生规模增长十倍。2004年计划招生30人,2015年计划招生300人,而实际招生规模每年都高于计划数,录取分数也远远高于国家线,这是“市场”对金融学专业的认可。第二,学生社团日趋专业化。风启证券协会、阳光保险协会、卓信信贷协会从无到有,广泛吸纳学生开展专业活动。与会计专业联办的金融点钞大赛、与国贸专业联办的国际金融辩论赛、股票交易大赛、外汇模拟大赛等专业赛事基本上都是由金融学专业社团承办。金融学专业发起的经济与管理学院考研协会更是将影响力进一步广化到学院和学校层面。第三,学生期刊实现常规化。每周的《金融快讯》电子期刊使学生每天都在关注股票行情、外汇牌价、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市场动态,每月的《金融文摘》电子期刊提升了学生对专业论文的查找、鉴赏、编辑能力,每年的《金融学刊》电子期刊通过对过去一年金融大事的回顾,培养了学生宏观金融意识。第四,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每年都有一些优秀的学生在正规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2011级的朱文奇同学目前已公开发表专业论文6篇。2012年金融咨询传播创新团队在省里获批,同年被评为优秀创新团队,2013年的立项再次获得资助。2015年2013级马超同学负责的金融微助手创新团队被定义为部级创新团队。第五,学生就业率名列前茅。每年金融学专业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与学校合作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经常为无法完成招聘计划而烦恼。第六,学生竞赛常态化。每年,学生都会参加由“挑战杯”、市场调查大赛、金融产品创意大赛、贵金属实盘交易大赛、智慧经济大赛等大型赛事,并且均能取得优异成绩。
二、金融教研室师资团队的蝶变
建校之初的金融学专业只有专职教师1人,专业课几乎都要靠外聘教师完成授课。2015年,理论课程90%以上由金融教研室教师来授课,实践课程除考虑到教学效果,部分外包给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外,主要由金融教研室教师承担。同时,教学效果突出,每年的教学基本功大赛都榜上有名,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教师、十佳教师等荣誉也经常获得。第二,学历和职称结构不断优化。目前,金融教研室所有教师都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博士占比超过50%,教授和副教授职称占比超过一半,“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80%。第三,教研、科研取了一系列成果。教师年均超过5篇,试题库、精品课、教研课题、横向科研课题、纵向科研课题等数量连年创新高,层次也不断提升。2012年,金融学专业“全真”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研究曾获得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14年省教育厅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全真”实践教学平台开发与实践”顺利结题,同年,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课题获得学校立项资助。第四,实践教学成效显著。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教师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引入,目前金融教研室专职教师有30%是从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引进的;二是外部借入,请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优秀员工到校给学生进行短期培训。一“引”一“借”,有效保证了实践课程的质量,并与市场有效接轨,保证了实践课程与时俱进。
三、校企合作的蝶变
这十年,金融学专业的校企合作也探索中不断深化。最初,请进来走出去――请企业老总到校作报告,让学生到金融企业参观进行专业认识实习。第二阶段是仿真模拟――通过引入相关软件和硬件,模仿金融企业环境进行校内实训。第三阶段是引进来钻进去――将企业优秀员工引进学校变成专职教师,校内教师钻进企业进行“全真”体验。第四阶段是打造“全真”实践平台――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立由金融企业老总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保证教学计划符合市场需求;第二,借入外脑,将实践课外包给金融企业精英,保证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执行时不走样;第三,学生集中到金融企业进行毕业实习,保证毕业实习阶段人才培养的高效。相应地,在这阶段,由于实现了“双赢”,校企间的互动也日益频繁和深化。如中国工商银行在贵金融实盘交易和产品创意大赛中到校多次宣讲并提供资金支持、中国银行和中银国际证券免费为学生进行股票交易开户并提供技术指导、中国建设银行校内ATM机由金融学专业学生负责日常维护并择优到银行进行短期大堂经理体验、金融学专业学生第四学期结束就可以到百年人寿兼职工作……
四、国际化办学的蝶变
为突出“本科国际化”办学特色,在***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下,金融学专业2015年成功获批“国际本科互认课程”教学项目,并于2015年首批招生53人。“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是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外知名高校和国际教育专家,共同研发并面向国内部分本科院校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是集国际化课程开发、国际化师资培训、国际化教育资源共享、国家留学基金委科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国际化教育享受、多元化就业于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科段学制4年,分“4+0"和“2+2”两种学习方式。项目优势在于:第一,采用国际先进课程体系和支持服务体系,教学体系完善。第二,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优秀教师资源。第三,优选国外合作高校课程,EMI教学,小班授课,明辨性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够不出国接受国际化学术课程教育体系培养。第四,灵活选择留学模式,国际高校间学分互认,为海外学习和国际交流创造条件。第五,全程接受国家留学基金委严格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监管,保证教学质量。
五、小结
这十二年,在石丽教授等校领导的引领下,金融学专业师生注重“应用为本、学以致用”,“干中学”的同时,不断总结,实现了经验向理论的蝶变。金融教研室先后提出并践行了――分方向建设专业、专业实践课程外包、构建“全真”实践教学平台、毕业论文分阶段培养、通过专业社团和专业期刊锻炼专业人才等一系列专业教学改革措施,为本校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兄弟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建设,都提供了很多极富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改革思路。
金融专题结课论文篇7
【关键词】 金融与证券 工学结合 实训体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围绕着怎样为迅猛发展的金融业提供合格的人才展开了多渠道、多层面、多方位的探索与研究。但现状仍然是,一方面金融业多层次高质量人才匮乏,尤其是业务精英,另一方面金融与证券毕业生面临极大就业压力,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在金融企业找到合适岗位。这一情况目前在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金融与证券学生就业问题上表现突出,直接影响了该专业的招生。究其原因当然是深层次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还是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向、模式上存在偏差。
2、研究现状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模式,大多突出“工学结合”教育,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等。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工学结合模式有很多优点,也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概括而言,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一是工学并行式。学生除了全日制学习外,每周做部分时间的工作,这些工作是经学校认可的。并行式是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工作实践,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一方面进行理论学习,一方面在业余时间参加工作实践,实践时间通常每周20—25个小时,上课约20个小时。在校内学习文化、基础理论课模块课程的同时,各合作企业为各专业学生留出一部分工学并行的工作岗位,并随着学生学习进度轮换岗位。二是工学交替式。全日制学习学期与全日制工作学期的交替,工作学期的工作是经学校认可的,学期的长度取决于学校采用的学期制。在校内学完一定文化、基础理论课模块课程之后,到各合作企业工学交替工作岗位上进行全日制的较长时间的上岗训练。
国内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院校等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首的国内各知名院校已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和课题研究成果。就广东省外来看,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先行开展各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金融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作为本文的先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一是“薄三明治”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借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采取的一年三学期制的“薄三明治”式,这种形式是将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一学年中,有两个理论教育学期,另一个学期是到企事业单位定岗实践的工作学期。二是工学并行式。以省内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采用了该模式,即学生一边在金融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强调时间、空间拓展性。三是预就业式。学生在校前两年与普通学生一样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第三学年开始根据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双向选择,确定预就业单位,学生到预就业单位实际工作一年后,返回学校进行为期一年有针对性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四是实际任务结合式。学生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用人单位提交的实际项目,如调研任务、采访任务、规划勘测任务和产品或项目设计任务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关于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结合综合实训体系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没有特别适合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找出适合金融与证券专业的工学结合“订单式”综合实训体系,促进本专业人才的就业。
二、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对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上百人次的调研和与金融专家组建的金融与证券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议,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课题组总结发现,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毕业生分为银行从业人员、证券从业人员、期货从业人员、保险从业人员、金融中介从业人员五个就业方向,其就业岗位群主要为: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商业银行大堂经理、证券客户经理、证券经纪人、保险经纪人、保险业务员等,整体来说主要是金融营销岗。
可见,首先不同岗位对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要求差别很大,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以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技能。其次,毕业生主要服务于金融机构一线岗位,大多直接接触金融服务顾客群,这就要求该专业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与顾客交流、沟通能力。职业岗位的这些特点对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结合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上述职业岗位的分析,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对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结合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各种实践。
三、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在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工综合实训体系构建的实践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于2007年开始招收金融与证券专业高职三年制大专学生,现已招收五届,在校学生人数近600人。为了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围绕“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和金融与证券教研室其他同事一道做了大量的工作,以该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的职业岗位为基本依据构建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结合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按照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成果如下。
1、校内课程实训设计
金融与证券专业,应开设主干专业实训课的课程见表1。
金融与证券专业开设的《证券基础知识》、《证券交易》、《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银行经营管理》、《保险实务》、《个人理财》、《金融营销》等课程,学生除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这些恰恰是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解决的。在每门课实践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原则上既要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又要针对行业岗位工作需要。如理论讲到股票发行阶段,案例分析就做股票发行方面的,这样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及学生学习积极性。
金融与证券专业对于形成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还应在课程结束后,在实验室进行为期一周的课程综合实训——证券综合模拟实训,它属于金融证券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第二、第三阶段。综合实训有别于课内实训,课内实训以知识点掌握为主,而综合实训强化是学生某项技能,应由浅入深,或按工作流程进行,具有连贯性,有利于技能的提高。证券模拟综合实训这门课程,应通过各种专业性分析方法,对影响证券价值或价格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证券价值或价格的变动。实训内容应含: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模拟交易(对股票基本面和技术面进行分析),进一步熟悉证券交易的交易软件,学会分析预测公司股票走势,学会撰写投资分析报告。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学生可分组到证券公司开设真实交易账户进行实际操作。
2、课外实践设计
课外实践教学内容由理财协会和每年举办的各种比赛组成。理财协会通过每周举办投资理财讲座的形式,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专业能力。另外每一年举办一次投资模拟大赛和一次理财规划大赛,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校外实践设计
金融与证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应包含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自主创业等。
(1)社会调查。学生按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活动。社会调查一般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调查内容和形式也可由学生自主决定,学校和老师做好事前动员和事后检查工作。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到银行进行调查,了解银行产品销售情况,或新产品的市场可行性调查,并写出专题报告。社会调查是学生深入实际了解社会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训,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表达、交际、合作及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提高。
(2)专业顶岗实习。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跟班或顶岗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在完成前面各阶段的模拟实习、综和实训、社会调查之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业务技能。一般在三年级上学期可以安排为期4周左右的专业实习。学生可以在银行或证券公司的相应岗位进行实习,协助单位工作人员或***进行工作,这个过程是对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的技能的实际演练,属于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业务技能的熟练程度,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锻炼,为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胜任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有些优秀学生在专业顶岗实习后得到企业肯定,毕业后可以留在企业工作。
(3)毕业顶岗实习。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关单位跟班或顶岗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从第5学期第13周开始,安排6个月左右时间进行。毕业顶岗实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进一步锻炼,同时,在此期间学生可根据需要收集毕业设计有关资料,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
(4)毕业设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金融与证券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毕业设计方向(商业银行方向、证券投资方向、财务分析方向),毕业设计一般包括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动手操作设计等过程。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对课题相关知识的检索和自学能力;可以培养学生针对课题,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锻炼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对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
在前边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还要设立自己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从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详细的实训指导书、造就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恰当运用各种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
【参考文献】
[1] 陈***:“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 吴岩、张炼、李志宏: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胡坤: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2).
[4] 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
[5] 陈***: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6] 曹晔、邵建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探究[J].职教论坛,2006(9).
[7] 陈***: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8] 周建松、郭福春: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高职毕业生毕业与上岗“零过渡”[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金融专题结课论文篇8
关键词:科技金融结合;复合型金融人才;人才培养
课题:本文是2014年度教育厅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H141043)结项成果
中***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13日
近年来,全国各地科技金融结合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科技和金融共同组成各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引擎。从产业发展来看,河北省产业结构整体以传统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为主,新型科技型产业相对落后。推进科技和金融的全面结合,就是促进科技发展、推动自主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企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建设创新型河北、提升本土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但是,河北省科技金融结合工作相对落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技金融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因此,“依托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加快培育一批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支持科技型企业吸引和凝聚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推动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中亟须加强的工作。
一、科技金融结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在科技与金融日益结合的背景下,金融学科的发展和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必然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吴英杰(2012)指出传统的金融学已经不能高效地解决现实的科技金融问题,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金融学不断技术化、工程化和实证化,日益呈现“自然科学化”的特征。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化对金融的发展日益加深促使各种各样新的金融学理论以及实证方法不断呈现。这就使得现代的金融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金融学的领域,而是涉及到更多的学科。在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推动下,金融学科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因此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以及业务技能必然是复合型的。
借鉴学者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复合型金融人才定义为:精通金融专业,能够从事金融相关研究、管理或一般操作性工作,熟练掌握相应金融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谙熟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税收、计算机科学、法学、心理学、金融外语等与其实际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在分析和处理科技金融问题时能够利用多学科知识和进行综合评审和创造性思考的人才。
二、河北省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一)专业设置。至2015年,河北省四十所本科院校中大部分学校开设了金融专业,主要是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以及部分师范类高校。经过多年发展,河北省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三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各高校专业开设大多限于传统金融学专业,主要以传统宏观金融教学为主,现代金融学逐渐向着数理化、模型化和微观化发展,但是符合现代学科发展的金融工程专业目前仅有河北经贸大学和河北金融学院开设。
(二)课程体系设置。经考证,各高校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一致:核心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学、国际金融、金融法等,专业基础课包括会计学、财***学、管理学等。实践课在总的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有所提升,但大多高校不高于15%。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顺应了金融学科发展要求的学科交叉要求。但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要求人才培养不仅要体现学科的发展,更要基于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在科技与金融结合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不仅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税收、金融、保险、投资方面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还要熟练掌握数理学、计算机、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有更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另外,专科―本科―硕士三阶段的课程设置重复,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内涵和外延的发展。
(三)实践教学。科技和金融的结合决定了金融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要求金融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科技金融实践运作技能。经调查,河北省高校生的实习主要在银行、证券公司、融资公司等的基础岗位,学生难以接触核心岗位。在校外实习受限的情况下,校内实践环节就成为提升金融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校内模拟金融实践是实现学生实践性和操作能力的有效方式,但是由于经管类专业的实验经费远低于工科专业,建立仿真实践实验室的河北省高校只是少数。而且现有的金融学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程序化的金融知识灌输和按部就班的实践学习,不利于学生开展金融学术研究的热情和金融实践的发展。
河北省正处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重要转型期,复合型金融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但是全面掌握金融、经济、法律、会计、保险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了解国际国内金融市场、能够熟练运用各项金融工具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专业型人才极为匮乏,专业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河北省科技金融发展的一大瓶颈。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以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三、科技和金融结合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知识体系网络模型分析
网络模型一般是用于研究计算机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众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及各个部件之间以何种规则进行通信。在科技和金融结合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知识体系特征符合网络模型的交织的特征,因此利用网络模型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集成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分为四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是:复合型知识体系层、学科知识体系层、核心专业知识体系层和知识元层。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包括若干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是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心理学、法学、税收等领域知识的有机结合。每个专业知识领域分为若干子知识领域,主要是核心专业课程,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专业课主要是复合型金融人才知识体系的内涵,计算机、心理学、法学等学科的相关核心专业课主要是复合型知识体系的外延。核心专业课知识领域分为更多的知识元。(***1)
四、科技和金融结合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在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方面,西方国家高校经验丰富,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综合教育”、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以及日本的“交叉学科教育”等。基于网络模型分析,借鉴国外著名高校的成功经验,对河北省高校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
(一)建立准确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河北省高校的“专―本―硕”三个阶段金融人才培养定位普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较好的投资分析和理财能力,熟练掌握金融投资、综合理财规划方案设计与实施技能,具有开拓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必须取决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在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因此各阶段的人才培养应当有不同的侧重和特色。专科金融专业应当主要侧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本科学生侧重学生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金融硕士应当侧重学生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解决复杂金融问题,创新金融思路的能力。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招生层次和办学特色建立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顺应科技和金融结合背景下对复合型金融人才学科微观化、技术化、模型化和工程化的趋势,金融学科的课程体系重心应由宏观课程向微观课程进行倾斜,设置公司财务、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金融创新学等微观核心课程,强化学生数理分析和模型分析的能力。强化计算机、心理学、法学等外延课程的教学,促进金融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培养学生广泛而综合的知识基础,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高校还应积极引进国外高校金融学的最新理论和课程,及时完善金融学科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实践教学。在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背景下,金融学成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更强的综合学科,实践和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占有同样重要的位置。首先,金融学科的实践教学目标不应只是金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应当是培养学生的复杂变化的金融经济环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实践教学的课堂设置要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再次,学科建设经费向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倾斜,建立可以实现现代金融业务操作的多功能金融模拟实验室,配套相应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以网络、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为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四)优化教学方式。不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硕士研究生阶段,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综合金融问题的能力,应大力推进探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不仅能有力的印证理论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要求课堂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针对当前的经济现状和科技金融问题或者事件,鼓励学生依靠自己或者团体的力量利用现在技术手段去搜集资料,综合利用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市场调研、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生在复杂的金融经济环境中的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理论发展与实践[J].广工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7.
[2]孙方娇.科技与金融结合背景下金融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J].上海金融,2013.8.
金融专题结课论文篇9
科学的设计是建设好资源共享课程的基本保证,而设计的思路和依据极为重要。我们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金融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立体化的综合设计与建设:
(1)基于“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教学理念的设计。为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强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环节,满足学生预习、学习、复习、自习等不同需要,我们对课程的每一模块、每一单元凝练出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要点、教学日历、教学要求等教学设计的方案,除了为教师提供教学示例、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资源外,着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资源,包括课程学习指南、学习要点提示和学习重点难点提示,便于学生把握学习的范围和深度。
(2)基于自主学习与将知识传承融入能力培养的设计。为了将教学理念的转变落到实处,我们在课程建设的设计时紧紧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力***将知识传承融入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之中。具体做法一是通过提供可阅读的大容量扩充性资源提高自学能力;二是通过提供常见问题、热点讨论、课程论文培养质疑、探究、求解能力;三是通过提供数据库、文献目录、媒体素材练习捕捉、甄别、处理信息的能力;四是通过提供难题释疑、案例分析、例题解析训练运用原理和使用方法的能力;五是通过师生讨论、辩论和作业增强***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六是通过组织和实录学习小组活动培养合作共事、协调、亲和能力;七是通过实录课堂发言和课堂讨论、辩论训练学生反映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获得作业分、讨论分、参与分、提问分、质疑分、探索分、学风分等等学习过程的评价分,分值占期末考试的60%左右,尽量使考核面能够覆盖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引导并鼓励学生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3)基于课程性质与教学定位的设计。我们教学团队开设的“金融学”是***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金融学最重要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由于后续的专业课程都会涉及本课程中的若干原理,而本课程的主要部分在后续的教学方案中都设置了更加细化和专业性、技术性更强的专业课,因此,作为专业统帅性课程,其教学定位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支离破碎,需要为学生把握整个金融学科体系提供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框架。为此,本课程建设的设计有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基础性,以系统阐释金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关系为基调,采用宽口径金融的研究范畴,涵盖了货币与汇率、信用与利率、金融资产与价格、金融市场与交易、金融机构与业务运作、金融总量与均衡、调控与监管、金融发展等所有金融活动的集合,为全面学习和了解金融专业奠定理论基础。二是突出原理性,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凝练古今中外金融理论的合理内核与金融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兼容并蓄,将国内外学者在金融学方面已经取得的基本共识在抽象成便于学生把握的若干基本原理,注重培养学生对金融学基本原理、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文理交融的思维方式。三是突出引领性,注意增强各模块和个单元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时,注意说明各部分的相对地位、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联路径。在每一部分的讨论中,都注意将相关部分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金融学专业后续课程的教学搭建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框架,为学生提供一份了解金融学各有机部分间主要联系线索的“导游***”。
(4)基于课程逻辑框架和内在联系的设计。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程的编排设计是以纵向的模块单元与横向的资源库排列为组合。纵向的模块切分与单元内容的安排完全遵循课程的逻辑来展开。“金融学”的内在逻辑是:以开放经济为环境,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以货币、信用及其价格等基本要素为基础,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载体,阐释金融运作的基本原理;以利率为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纽带,说明其作用机理;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讨论宏观金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研究金融发展的稳健与效率问题。按照这个逻辑,全课程分为6个模块,共20个单元。第一模块是导论,强调金融必须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阐释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第二模块是基本范畴,分别以货币、汇率、信用、利率、金融资产及其价格等5个单元来讨论金融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要素,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第三、第四模块是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载体,分别用8个单元来阐释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和运作的基本原理。第五模块是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用3个单元来阐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供求均衡与失衡纠正等宏观金融原理。第六模块是以货币***策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分3个单元研究货币***策的调控、金融监管的实施和金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在上述纵向的六大模块20个单元中,每个单元都为学生自主学习相应地匹配了横向的10个资源库。
(5)基于“历史与逻辑线索相结合”学习方法的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的研究式学习方法,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历史和逻辑的线索阐述金融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运行规律,立足中国现实,探讨中国金融的实践进展和研究成果,为学习者展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金融学全景画面。课程教学的每一模块、每一单元都注意采用视频资料、***片、经典文献数据等展示中外金融发展历史演变的素材,在授课视频、教材、课件等课内基本资源中,着力为学生讲解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从中揭示金融的基本原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逻辑思路,体悟金融发展的规律,理解现实生活中金融活动的渊源与轨迹。
(6)基于现代知识传播模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要求的设计。为有利于学生导学和助学,我们开发和集成了10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库:教学视频库、教学课件库、名词术语库、公式例题库、难题释疑库、媒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相关数据库、学生作品库、自测习题库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开拓视野、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提供优质便利的教学资源。
(7)基于“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的设计。为了突破时空限制,扩充教学容量,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集成和梳理,实现了有形课堂与课堂视频、网络视频、课程网站等无形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即:课堂教学基本资源与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纪实(选题、演讲、讨论、论文)相结合;教师主讲视频与学生演讲视频、课堂讨论视频等师生研讨相结合;精读指定主教材与泛读扩充性的经典文献、扩充性读物、参考文献目录库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现实媒体素材、数据库、例题库、教学案例库等实践教学相结合。突破了课内学时和课堂教学的局限,构建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开创了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课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资源共享课程的使用与完善资源共享
课程的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金融学”课程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还有许多问题尚需研究解决。例如,如何将课堂教学和课下自主学习能够互动衔接?如何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动态更新机制?能否探索多校协同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路径?怎样处理好全国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各校特色办学的关系?怎样将网络资源共享课程的内容与文字教材相配合?等等,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解决。比如目前,我们正在探讨如何将文字教材的修改与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有机联系起来,具体设想是把原来的导读与资源课的单元教学要求、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相联结,把延伸阅读与资源课的文献资料库、文献目录库相联结,把专栏看板与媒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相联结,把***表与相关数据库对应链接起来,把重要术语与名词术语库链接起来,把复习思考题与问题释疑库、自测习题库链接起来,同时将重要问题或需用资源课的节点用注释的方式插入二维码进行检索。力***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平稳转换,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有形的教材与课堂和无形的网络与资源之间自由漫游。我们深切感受到,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有两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1)有关管理部门要研究如何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轻教研、重科研的现象,在考核和评审中加大对教学改革及其成果的认可与评价度,使教师愿意而且能够投入时间精力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从制度和管理上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金融专题结课论文篇10
【关键词】国内外;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差异
一、国内金融学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断变革,课程体系设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 “专才教育”的状态;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至2000年的重宏观、轻微观、重必修、轻选修、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状态。进入21世纪,我国的金融学的课程设置进行非常大的调整,突出的变化有三点:一是大幅度增加了选修课,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比重提高到了59%;二是强化了专业主干课程及其配套课程;三是增加了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设置。
(一)国内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国内著名财经类高校在本科生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大幅度提高了微观课程的比重;第二,更加关注数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在金融教育中的重要性;第三,重视外语、计算机课程的应用;第四,强调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配合,提供了宽口径、多种类的专业选修课程。
(二)国内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国内研究生(硕士、博士)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强调加强金融专业的理论性、学术性和实践性,课程设置主要特点有:第一,加深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第二,加深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水平;第三,提高金融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水平;第四,提高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水平;第五,广泛阅读经典学术文献、重要学术文献,以提高研究生文献综述的能力;第六,加大重要专题前沿研究。
二、国外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20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普遍进行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普遍提出高等教育要加强通才培养的理念。美国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才的极其务实的教育理念;法国注重培养“不受任何学科界限限制的人”的教育理念。其课程设置注重知识体系的简约化、结构化、综合性、整体性和探究性。
(一)国外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国际上对于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两种模式即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
经济学院模式的金融专业具有四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侧重于宏观金融(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第二,强调教学工具与实证分析(计量经济学、经济学中的数学方法应用,中高级统计学等);第三,兼顾微观金融(金融市场、公司理财、跨国公司理财、投资分析等);第四,注重经济、金融史(欧洲经济史、货币金融机构理论与历史等)。
商学院模式也称管理学院模式,其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有两点:第一,侧重微观金融课程设置(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公司理财、证券分析与组合管理、公司财务管理等);第二,侧重专业性和实用性金融的课程设置(基金投资、风险资本与私人权益、固定收益证券等)。
在英、美等国家的本科教育中实行的是通才教育。大学一年级学生主修公共课,主要包括各国文化、历史、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等。大学二年级以后,在选择主修专业后才开始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有宏观与微观金融教学内容的区分,但是两种模式并没有确定的宏观、微观课程的比例,除一些基本的专业课程以外,各个大学更主要的是结合各自学校的优势开设相关的课程。
(二)国外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在英、美等国家,研究生层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中对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相对淡化,其注重的是对博士层次学生的教育,强调硕士生的“过程学位”,注重博士生的“内容学位”。国际上对于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包括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
经济学院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教育与本科生层次相比,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教学内容更加深入。本科层次的货币银行学主要介绍基本的货币、银行、信用等理论,而研究生层次的货币银行学则更加注重研究货币、信用及银行间的关系,更加注重货币银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大多以专题形式展开教学;第二,更加强调数理工具的应用。本科层次主要介绍统计方法及数理理论的基础知识,而研究生层次的教学中均安排了大量的计量经济学和实证分析课程;第三,更加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国外研究生层次的教学别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开设专题研讨,邀请知名专家、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鼓励研究生准备论文,陈述观点,以便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商学院金融专业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层次相比,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更加体现专业性和务实性;第二,课程内容更加深入,理论性更强。
在国外的高等院校,国家并没有规定统一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但是,对于能够反映学科内在要求的重要课程各个大学均有开设。对于众多的专业课程,各大学的个性特色极为鲜明。对于必修课的规定较少,而更加注重大量选修课程的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宽广的知识结构。
三、国内外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差异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差异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金融专科教育旨在培养从事最基本、具体化金融工作的人才,金融本科教育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的责任结合起来。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更加出色的管理人员,做起事来更有效率”,因此十分注重实践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培养。
国内四年制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大多实行“宽口径”人才教育,学校的目标就是在本科阶段把绝大多数学生培养为专业性极强的技术人才,一毕业就能“学以致用”,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对于非专业课程的学习强调对金融学学习的理论性和基础性的支持作用。具体来讲,国内金融专业的本科教育是“厚基础”、 “宽口径”,并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在宽厚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二)内容及体系的差异
国外金融学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微观性、操作性和案例教学,其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课三部分。专业基础课分为必修课(数学和经济学,332课时)和选修课(宏观、微观、计量、动态、信息等经济学,240课时);专业技能课分为必修课(计量经济、统计、金融等软件,实践:332课时)和选修课(金融工具箱、信息库、专业网页设计等,实践:160课时);专业课分为专业主干课(金融经济学、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208课时:52实践)、专业必修课(计量经济、公司财务、金融工程、博弈、金融工具定价等,360课时:180实践)和专业选修课(数理经济、管理经济、公司金融、微观银行等,336课时:134实践),其中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1.3:1,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课时比例0.23: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课时比例为0.24:1。
国内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综合素质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五个部分。公共通识课(两课、思想、***理论概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计算机基础、英语、体育等,共1125课时:实践68);学科基础课(***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共479课时:实践6);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等,共332课时:实践8))和专业选修课(公司金融、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分析等,共390课时:实践6);综合素质选修课(金融企业营销、金融企业财务分析,共119课时);实践环节(***训、社会实践、学年及毕业实习,实践12课时)。其中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23:1,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课时比例1.67: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课时比例为2.12:1。
以上分析表明,国外与国内金融专业课程及体系设置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第一,国外的金融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1.3:1,国内的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23:1;第二,国外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课时比例0.23:1,国内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课时比例1.67:1;第三,国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课时比例为0.24:1,国内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课时比例为2.12:1。
(三)教学目的差异
国外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计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专业技能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金融经济活动的操作能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理论知识和金融实践技能,特别强调微观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强化学生对微观金融的金融市场、证券投资、公司财务、金融工程、金融风险管理、金融资产定价等定量分析的能力,
国内通过公共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等思想,掌握经济、计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融理论、金融管理及实务操作;通过综合素质选修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观金融基本原理;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将金融理论与实践加以结合。
参考文献:
[1]袁贵仁.《转变观念 真抓实干 开拓进取 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跨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讲话,2012年3月22日.
[2]《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
[3]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主编.《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4]国内外著名大学网站,2013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金融专题结课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