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猪这种玉器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和勃勃生机,不仅被历代的能工巧匠雕塑成了象征财富和子孙兴旺的期盼,而且成为人们祝愿美好平安、健康富贵的象征,所以玉猪这一颇具文化品质与中国精神的美妙意象,便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一、玉猪的起源
在古代,猪是财富的象征。早期先民曾以猪头骨的多寡来衡量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生者佩一只玉猪,标志着自身的富有;死者携玉猪而去,恰似带走满身财富。古人以猪形器物陪葬,起源很早。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就出土有陶猪及猪形陶罐。江苏省新沂花厅大汶口文化墓葬曾出土猪形玉佩。汉代诸侯王、平民百姓皆能用玉猪陪葬。东汉后期中原徐州地区,偶有玉猪出土,但除个别和田玉料,多数为滑石猪,这就反映出此时玉猪的使用已有等级差别,贵族使用纯玉猪,而一般平民只能使用滑石猪。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终制篇》中告诫子孙:“至如蜡弩牙、玉豚、锡人之属,并须停省。”由于贵族不提倡用玉豚丧葬,故六朝时期玉猪几乎绝迹。
据张鸣飞先生考证:
“原来古人还没有学会种田之时,多是靠游猎为生,抓到多余的猎物就畜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他们到处打猎,没有固定住所,所以养猪的地方也就成了‘家’。人们以猪为伴,养之、食之。在这里,这个‘猪’不仅指的是猪,它还代表着食物和生存下去的保证。”
二、玉猪的时代特征
玉猪的用途虽不太广泛,但时代特征非常明显。
1.史前的玉猪时代特征——稚拙神秘。
2.夏代的玉猪时代特征——锋锐凶悍。
3.殷商的玉猪时代特征——庄严敦厚。
4.西周的玉猪时代特征——轻盈清新。西周人瞄准神坛上的“玉”,将“玉”演化为德的物化标志。西周玉片状化、小型化,在题材上贴近生活,给人以亲切之感,体现周玉轻盈清新的风格。
5.春秋的玉猪时代特征——细密繁缛。***案以谷纹、卧蚕纹、涡纹为主,细碎勾连,叠压错落,做工繁琐巧致,形成了细密繁缛的新风格。
6.战国的玉猪时代特征——精致流畅。此时期治玉的砣普遍改用铁质,性能提高,为提高治玉的工艺技巧提供了方便。玉器的器形日趋复杂,出现有附加装饰的璧、璜等。***案中谷纹、卧蚕纹、涡纹日益成熟完善,张口露齿、具有曲折波状的新型龙纹问世。此时期玉器工艺精致、不露败迹,抛光尤其精美,已臻琢玉工艺的顶峰。此期玉器以楚玉为代表,并影响了秦汉玉器。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玉器大同小异,唯秦玉特殊,与众不同。战国玉器与春秋玉器不同,它从细密繁缛的风格中脱颖而出,形成了精致流畅的新风格。
7.秦汉的玉猪时代特征——雄伟豪放、纤巧简洁。在汉代殓尸玉中,刀法简洁挺拔的玉猪和玉蝉是简工玉中最为成功的产品,这种简工猪、蝉等古玩界称之为“汉八刀”,流传至今。其作品无不形象雄伟、气韵生动、神情突出、动态挺拔、感人至深。
8.隋、唐、五代的玉猪时代特征——刚健华贵。此时期标志性产品是出现了玉、金、宝石三宝相结合的新型玉器,洋溢着华丽富贵的气息。它们充满着阳刚之气,以体量和传神取胜,有着刚健华贵的时代风格。
9.宋、辽、金、元的玉猪时代特征——洗练生动。做工精细生动,繁而不紊,器物肖生比例均衡,达到神形兼备、出神入化的至高境界。宋代玉器的绘画、雕塑感强,精细传神,赏玉如读画,有“玉***画”的美誉。
10.明代的玉猪时代特征——粗俗狂放。在雕工上趋向粗犷简略、狂放跌宕,此期还出现了镶金银珠宝的玉器,甚为华丽。
11.清代的玉猪风格——精细秀雅。康熙初期及雍正朝,玉料尤为匮乏,以改制为主,主要是收拾旧玉、玛瑙、蜜蜡、珊瑚、碧玺、寿山石等多种美石和宝石等材料。但从少数古玉遗例可知,精细、秀雅的御用玉器风格业已形成。
三、玉猪的鉴赏与辨伪
古玉猪的辨伪应先从玉材人手,再从玉猪沁色人手,沁色分新提油、老提油、血玉、血竭染玉、伪铁锈沁、伪鸡骨白、伪水坑古、人工牛毛纹(沁)、伪生坑古、油炸侩等,最后再看刀工,钻孔、切割、大洼、平凸、阴线刻、阳线刻、一面坡阴线等。
从雕工和形制上来归纳的话,早期的玉猪,尤其是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和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猪,外形相当概括和抽象,许多部位都作了简略或浓缩,雕工也显得原始和简朴。真正写实的圆雕玉猪出现于商代中期。此时的玉猪,身体各部位比较协调,腿抓、臀部、尾巴等均清晰可鉴,“臣”字眼也是其明显特征之一。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猪,神形兼具,雕工均较精致。后来由于猪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人们在观念和意识上给予猪更高的位置,并赋予其很美好的象征意义,汉代的“玉握”就是明证。“玉握”的雕法很独特,常常只用简练而硬爽的寥寥几刀阴刻线,就把一只伏卧的猪五官、四肢刻划得惟妙惟肖。业内人士把这种雕法称之为“汉八刀”。和对汉代“八刀蝉”的称法相似,人们常把“握猪”称为“八刀猪”。汉代猪又分西汉玉猪和东汉玉猪。西汉玉猪玉质多为青白玉,大多沁呈赭色或茶色,玉质石感明显,缺乏透明度及光泽,属次等玉材。西汉玉猪呈长条形,身体略肥胖,形象生动,体形俏美,四肢屈伸,重心在四肢上,大多呈快速奔跑姿势,与东汉玉猪卧伏状显不同。西汉玉猪嘴圈上拱,并有三、四道圈纹,鼻孔内凹双眼圆瞠,双耳浮突,耳轮明显。臀部圆鼓,小尾上卷,写实风格明显,招人喜爱。东汉玉猪与西汉玉猪有很大不同:首先,玉材不同,东汉玉猪均选用上等青白玉,大多为和田玉,有的还有羊脂玉琢制,精光内蕴,光泽宜人,保存完好,沁蚀相对较少。其次,造型不同,从造型艺术考察,西汉玉猪是写实形的,东汉是写意的,有的仅寥寥数刀,呈抽象形,更具艺术感染力。东汉玉猪多呈长条形,形体细长,呈平卧伏状圆柱体,四肢屈于身下。背、眼、耳、腿、尾的雕琢,均较西汉玉猪简练。东汉玉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头、尾侧面均呈平面状,不像西汉呈圆鼓状。猪尾在背部,呈条形状,并穿一孔,可以系挂,东汉玉猪除作握玉外,还可随身佩系。最后,刀工不同,汉玉猪均用汉八刀雕琢,刚劲有力,干脆利落,西汉玉猪上常见的细阴线雕琢,东汉玉猪上已很难见到。
广东省韶关地区罗源洞张九龄墓出土的唐代玉猪,是一件仿汉作品,形体较小,青白色玉料,立体圆雕,以阴线刻猪的耳、目、肢和尾,刀工简略,深浅不一,线条疲软,难以与汉代玉猪汉八刀相提并论,呈衰落趋势。
目前所见明代猪,均为仿汉式,但因仿制动机不同,形状也有别。以假乱真为主要目的的明仿玉猪,刀工、形体酷似汉猪,但玉沁大多人为所致,有时将西汉、东汉玉猪形态同时兼备于一身,暴露出仿古的劣痕。以实用为主要目的明仿玉猪,因取其象征财富的意义,故不在乱真上下工夫,而在形神上见匠意。但后人无论在仿制上怎样下功夫都难以达到当时的制作工艺水平。
清代玉猪以立体圆雕的为多,材质都是优质透闪石,雕工精。
目前市场上高仿玉猪较多,一种新手段用老玉新作纹饰,然后再做“包浆”和“沁”,让人很难辨别。如果说造型是认识古玉的宏观角度,那么纹饰是古玉鉴定的微观角度。造型是基础,是初加工;装饰是精琢,是锦上添花。无论是鉴定出土玉猪,还是传世仿老玉猪,纹饰都是重要的依据。伪造者,常用光素旧玉器改作纹饰以求高价出售。因此,辨伪者不能仅看一个方面,而要作全面考察,哪怕一点细小的地方也不能放过。那种用光素旧玉器改作的有纹饰玉器,虽然玉料和纹饰仿作得很像,但是,因为刻琢纹饰与玉器制造并非同一时代,所以刻纹处与没有刻纹的原表面沁色和熟旧程度是不同的,即刻处色新,原器未刻纹的地方表面色旧。
无论是玩玉的人,还是玩其他类别古董的人,到一定阶段,都会有一个“上瘾”的过程,但务必不可走火入魔,要避免在经济上和精神上误入无底深渊。近几年里,在北京的一些拍卖行中,有一种被称作“玉猪龙”的红山文化玉器,均以人民币200万-300万元上下的价格成交。就玉猪而言,喜欢它的人多,市场上的赝品必然会多。我们应把自己的钱袋捂紧一点,不要轻易出手而要慧眼识珠。绝不要去买那些材质差、雕工劣的垃圾品。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要玉猪达到玉质好(应挑选和田产地玉材)、造型好、雕工好“三好”标准的话,可暂时不考究其年份,买回来置于室内闲时把玩,无论是欣赏其玉质温、润、晶、剔、透的滋润,领悟其艺术造诣之精美,还是体味其富贵的吉祥平安文化之意义,都是件赏心乐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玉猪的起源、特征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