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篇1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方面,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积极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也纷纷崛起;另一方面,根据中央的指示,各种非公企业***建组织也逐步建立,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加强和促进非公企业***建工作刻不容缓。在***的报告中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宣传***的主张、贯彻***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近年来,虽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但是非公企业***建工作确是相对滞后,使其无法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员先锋模范作用也无法体现。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主要是部分非公企业负责人对***的基本理论知识还不了解,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的性质、奋斗目标和宗旨及***组织的地位、作用,认为***建就是“务虚”工作,是作假事,没有真正弄清建立非公企业***组织对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部分企业负责人只以“赚钱”为目的,对非公企业***组织建设存在抵触情绪,甚至担心开展***组织活动会干扰他们的自主经营活动,增加企业管理成本;担心非公企业***组织的建立会对其生产、经营、用工、税收等方面进行监督,影响其自主经营等。
2.思想放松。企业中的***员职工说到底都是企业雇佣的工人,以劳动力换取工资,大多数是多劳多得,没有过多的时间参与***组织活动。甚至有些***员认为自己是“打工仔”,当前主要是谋生为主,家庭负担也重,不想参与***组织生活,加之企业流动性大,收入不稳定,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教育管理和学习提高,***性观念越来越薄弱。另外,有些***员认为自己的***员身份可以在村组织换届选举的时候参与投票,一旦将组织关系转接到企业,就丧失了投票权,得不偿失。致使部分***员成为“挂名***员”,***组织对***数量掌握不清,教育管理难以到位。
3.管理不到位。由于***府不能干预企业的正常运转,致使部分企业认为可以不受***组织的管理,在“四个意识”方面做的不到位。同时,由于各级***组织对企业***建方面指导力度不够,以致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对***员、企业负责人的教育管理等一系列总是缺乏深入研究和***策指导,使***组织开展工作缺乏底气,***建工作长期处于低水平建设上。
4.***员质量不高。正因为企业管理不到位,平时的学习教育抓的不严,导致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员数量不多,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四个不高”,即:***员所占比例不高,建立***组织比例不高,已***组织的稳定性不高,***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程度不高的现象。与农村基层***组织一样,非公企业***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年龄偏大,结构严重失调,急需补充“新鲜血液”。但是,在非公企业***组织中发展有水平、有文化、素质高的***员却是不易。一方面,发展***员过程中,牵扯到多次培训教育,时间上安排不过来,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引起企业负责人的不满;另一方面,考察定性难,由于大多数员工是外地务工人员,从业种类繁多,社会交往复杂,家庭背景以及个人历史考察非常不易,难以把握。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组织观念淡薄。一方面是非公企业责任人***组织观念淡薄。部分责任人本身不是***员,因此没有***组织观念,一心只为经济收益,认为***组织工作不但对企业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增加运营成本,认为建立***组织是无有可无的,甚至是不必要的。有些就算责任人是***员,也多多少少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对于***建工作存在不配合、不支持的问题;另一方面是非公企业中的***员职工***组织观念淡薄。部分***员职工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一员,是为了给企业创造财富、给自己获取工资而进行生产活动的,不想给企业增加不必要的开支,各方面都要看非公企业责任人的“脸色”行动,不想因此得罪非公企业责任人。如果责任人支持***建工作,那么***建活动开展起来就比较顺利,获得的效果也比较好,如果不支持,那么***组织创建和开展工作都相当困难,甚至会受到各种阻挠。
(二)***建队伍不专。***建工作其实也是一门专业的工作,需要有专门的人用专业的态度来对待。虽然各地非公企业近年来加强了***建工作力度,但是大部分企业从事***建工作的都是兼职人员,是临时调配,大部分是业余人员,缺少***建工作的专业知识。同时也缺乏专门从事***建工作的队伍,很多非公企业的***员为了企业效益和自身收入考虑,平时将大量精力都投入到了生产经营中,少有顾及到***组织的工作,***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员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彰显。
除了上述两个主要原因以外,还有其它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非公企业中普遍存在***员数量少、流动性大的特点,***员队伍不稳定,***组织不易建立,也不易巩固,存在分分合合的现象;二是非公企业***员职工普遍存在“雇员”心态,认为自己是给打工的,认为***员身份不重要,不想彰显***员身份;三是***员组织关系转接时,涉及到选举权的问题,手续繁琐,很多***员职工干脆就不转组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口袋***员”和“隐形***员”现象。
三、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建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非公企业***建负责人思想认识。在非公企业中建立***组织,仅靠当地***、非公***建指导员和企业中普通***员的争取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得到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因此,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对非公企业负责人进行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主要是通过召集非公企业负责人开座谈会,宣传***的路线、方针和***策,宣传在非公企业中建立***组织重要性、必要性,让非公企业负责人从思想上认可***建工作的重要性,为***建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加大对非公企业的经费投入。为了打消非公企业负责人的顾虑,减轻企业的负担,提高企业和***员的积极性,在***策允许范围内应该在经费上给予非公企业大力支持。一方面可以用于开展***组织活动,让***组织活动更加丰富、有意义;另一方面可以用于充实***建队伍,让***建队伍更加专业,工作有条理,***建效果更加明显。
(三)加强对非公企业的宣传推广。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盈利,为了进一步提高非公企业负责人的***建积极性,我们要充分利用***的宣传阵地和媒体,加大对非公企业***建工作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员和社会各界都认识到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建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要对质量过关、***建氛围浓的先进非公企业的工作、产品等进行必要的宣传,提高非公企业的知名度。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篇2
(一)文献数量和趋势通过检索数据分析,从1988年陈维民等在《***事经济研究》期刊发表文章《战争准备的国民经济动员计划》开始,截至2013年9月份,国民经济动员领域共有556篇学术论文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明显低于其他领域研究成果。556篇学术刊物中包括期刊文章512篇,博士和硕士论文44篇。内部发行的《中国国防经济》2002—2012年11年间共发表国民经济动员相关文章242篇,占所有公开发表文献数量的近一半,反映了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领域的特殊性。根据发文数量可以大致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分为3个阶段:萌芽期(1988—1993年)、起步期(1994—2000年)和迅速发展期(2001年以后)。国民经济动员起源于战争动员,我国学者对国民经济动员的认识和研究是在和平时期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将战争动员转变为国防动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故而,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此外,由于国民经济动员涵盖较多国防、***事、***治领域信息和内容,许多实践指导性的应用性研究不能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公开成果较少的原因之一。但总体上,从理论研究的视角,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基本代表的和反映了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研究进展。由***1可以看出,国民经济动员领域文章数量从2001年以后开始迅速增加,到2005年最高值82篇,整体上呈波动增长的趋势。硕士、博士论文能够体现一个领域全面系统的研究状况,国民经济动员领域44篇硕士、博士论文都在2003年以后,其中硕士学位论文37篇,博士学位论文为7篇,说明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逐步系统性和深度化。
(二)载文期刊统计分析除硕士、博士论文外,1988—2013年间所统计到的754篇文献分布在115种学术期刊中,这些期刊涵盖经济、***事、法学、科技、流通等多个领域。通过分析发现,文献分布期刊虽然面较广,但却高度集中于《中国国防经济》《***事经济研究》《国防》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文章数量分别为242篇,186篇、96篇和58篇,占期刊文献总数的77.2%,占据了国民经济动员研究发文数量的一多半。由此可见,《中国国防经济》《***事经济研究》《国防》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主要学术阵地。另外,《国防技术基础》《商业时代》《中国***府采购》《中国民》等期刊上发文数量也较多。除了国防、***事等领域的期刊外,一些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文章主要发表于国民经济动员具体结合和交叉领域的期刊中,如期刊《中国***府采购》中刊载了8篇关于***用物资采购方面的文章,《中国物流与采购》刊载有2篇后勤物资动员的文章,国民经济动员仿真模拟研究的文章则多发表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等计算机类专业期刊。
(三)对论文作者研究单位统计分析对国民经济动员文献作者单位分布的研究,可以掌握有关专业人才的聚集及所在机构的状况,从而把握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的建设情况。1988—2013年公开发表的556篇文献作者来自于218家单位②。这些研究单位可以分为***队系统、***府经济动员系统、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他(企业等)4种类型,***队系统发表的文章数量最多,为253篇,占总数的45%,其次为地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发表233篇。以各级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为主的***府部门发表67篇。具体到单位,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国民经济动员文章数量最多的是***事经济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均为85篇,占文献总数的15.3%。其次是华中科技大学和国家***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数量分别为40篇和28篇,分别占文献总数的7.2%和5%。另外,南京陆***指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国防大学等单位文章发表数量也较多,如表1所示。其中,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17家院校,博士学位论文最为集中,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主。同时,通过不同单位发表文章的时间和数量可以看出,从1989年5月原国家计委国防司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这一动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系统研究的标志性事件开始,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逐渐由传统的***事院校和***工部门扩散到地方高校和研究机构,研究主体逐渐多元化,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在非公开出版物《中国国防经济》发表的242篇国民经济动员文章中,来自***队系统的作者仍是主体,占作者总数的56%。与公开发表文章作者组成不同的是,《中国国防经济》中来自各级经济动员管理机构的作者比例较大,仅次于***队系统,占作者总数的35%,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仅占6%。
(四)研究内容分析通过对文献关键词和研究内容的提炼,将798篇国民经济动员相关研究文献分为8大内容,分别是:国民经济动员问题与对策、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与仿真模拟、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与潜力、国民经济动员模式与体制机制、***民融合视角的国民经济动员功能拓展与特征、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特征和趋势、其他分散内容。针对国民经济动员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是国民经济动员业务部门工作者的理论总结和提升,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起点,文献数量最多,为157篇,占19.7%。国民经济动员模式与体制机制研究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动员持续发展的核心,文献数量次之,为136篇,占文献总数的17%。针对市场经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事变革等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的特征和趋势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指导国民经济动员的健康持续发展,该类文献数量为118篇,占文献总数的14.8%。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是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首要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我国国民经济动员领域研究者所重视,文献数量116篇,占文献总数的14.5%。另外,***民融合视角的国民经济动员功能拓展与特征研究、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与潜力研究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重要内容。各类研究内容各时期文章数量如表2所示。
(五)研究方法分析通过文献分析,总体上,目前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还较为单一,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中绝大多数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文章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占文献总数的68%,这些论文多从不同层面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现状、问题,并针对解决对策、未来发展方向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类描述性研究文章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另外,经验总结法、模拟法、个案研究和文献研究法也为一些国民经济动员研究者所运用,其中模拟法类研究论文主要源自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仿真演练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
二、重要领域研究概述
以上研究内容划分的研究内容涵盖了798篇文献所涉及的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领域,本部分选取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动员能力与潜力、动员模式以及新形势下对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的研究4个重要领域进行概述,以便更清晰地把握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主要脉络。
(一)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对国民经济动员的认识和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它随着国民经济动员实践的逐渐深入而不断发展和成熟。国家***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1998)回顾了我国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前瞻性地提出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需着重研究国民经济动员与市场经济接轨、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国民经济动员融入国民经济整体布局规划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朱庆林(2000)指出,中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创新热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内容涵盖了动员的范畴、地位、功能、模式和快速动员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其特征表现为全面性、本土性、阶段性和探索性。陈德第(2003)从16个方面对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澄清了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并提出了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研究框架。孔昭君(2005)借鉴决策理论学派和管理理论学派的观点研究了国民经济动员学的研究纲领构建,建议从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评价和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两方面入手,形成国民经济动员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完善国民经济动员学科体系。焦智立等(2008)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中国特色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苗野[7](2008)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认为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建设,必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构建新型的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培养体系和模式。王欢欢(2009)通过对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法律概念比较分析,指出“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之间有交集也有区别,并不是包含或相离的关系,并表明在现实立法中,应将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分别立法,以满足现实所需。
(二)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与潜力如何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和潜力是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目标,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核心内容。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国家***治制度与价值观念、国家形象等软实力表现方式在不同方面都影响着国民经济动员的质量与效率,应当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国家形象的战略设计等方面提升和积累软实力,以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邵丹(2005)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内涵、构成、影响因素及其重要地位,并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优化理论的数学模型,对如何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赵新海等(2007)研究了国民经济财力动员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从财力动员的体制、财力动员信息建设、财力动员的规模、财力动员的结构、财力动员的时效评价5方面构建了国民经济财力动员评价指标体系。禹红霞、甘瑶(2008)在分析***工企业在战备状态、紧急状态和其他各类国民经济动员中作用的基础上,着重从信息技术、***民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增强***工企业应急动员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和保障措施。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是指蕴藏在国民经济中为国家安全服务的人、财、物资源,是各部门、各单位“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实力和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有着密切关系,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蕴含在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经济实力水平决定经济动员潜力水平。崔博(2005)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指标体系进行了归类建设,弥补了原国家潜力指标体系的不足,完善了整个潜力指标体系。另外,一些研究者从供给视角、产业链视角、战争财力动员对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和潜力进行了研究。
(三)国民经济动员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新国民经济动员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其中,宁波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发挥***府宏观调控部门组织协调作用,利用独特的区域经济优势系统整合动员资源,创立了有效提高国民经济动员保障能力的“宁波模式”,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随着国民经济动员的发展,传统的经典动员模式逐渐表现出局限性,促使了敏捷动员模式的产生。与传统动员模式相比,敏捷动员模式具有动员需求的敏感性、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物资保障的快速性、动员结果的可靠性、动员成本的经济性等优势。国民经济动员“寓于式”发展模式则是多种安全威胁下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最佳模式,是指着眼保存国民经济动员“战时应战”能力,增强国民经济动员“急时应急”能力和“平时服务”能力,将“急时应急”和“平时服务”能力寓于国民经济动员“战时应战”能力之中。另外一些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国民经济动员模式进行了研究,如国民经济动员联盟组织模式、财***金融动员模式、行业协会和经济动员机构的“授权-合作”模式。
(四)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研究围绕市场经济、***民融合、信息化战争、网络经济等背景条件,我国学者对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的功能定位、发展趋势、对策等进行了大量研究,有效地指导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顺利开展。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实现***民融合式发展的国防理念要求国民经济动员不断拓展自身功能。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如何与***府应急管理体系相衔接是拓展“急时应急”功能的关键,从规划计划、预案编制与演练、物资储备、法规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实现应战应急资源共享,有利于促进国家应战应急体系一体化建设。构建以需求为牵引的***地“融通式”物资应急采购模式能够有效地将国家经济力量转化为***队后勤保障力,同时也是***队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库桂生(1994)研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民经济动员的关系,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面临的新问题,并从动员准备、法律法规、预案和国防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网络经济时代的信息化战争对国民经济动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国民经济动员的动员形式和内容产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同时也给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从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组织体系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把网络经济时代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做得更好。李连宏[31](2004)根据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现状,提出新***事变革条件下国防科技工业动员的发展策略,强调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加强武器装备信息化,形成平战结合、***民兼容的国防科技工业。张国权等(2007)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的七大新理念:一体化、精确化、快速化、法制化、数字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理念,对信息化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同时,许多研究者针对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的具体领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33-36],推动了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结束语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篇3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是从2009年确定的,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研究从近年才开始的。主要的研究如下:①在开发战略研究方面:王晓玲,阐述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在环渤海经济区中是连接东北与华北乃至东北亚的纽带、推进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李靖宇等人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战略投放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投放体系应形成由点到线、扩县成面的对外开放新优势,并以辽中城市群为腹地起到联动作用;王雅莉在《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的几点思考》中提到应当在中央***府指导、城市***府协商、市场中介组织和企业等多个层面上逐步形成制度性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以实现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相互协调的共同发展。②产业集群方面研究:何艳等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集群研究》中提到制定城市的差异性定位与合理分工体系、建立跨区域协调组织、按产业的空间集聚度进行产业布局、建立网络化的产业集群;王志等人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提出科学规划,依托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加强集群间的分工与合作、构建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对策;徐晓兰在《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园区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中提到从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低碳发展等三个方面探究了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园区建设的方法手段,从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加强财***支持以及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等五个方面讨论了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的保障措施;而曹松威等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的问题上则认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合理布局,港口与腹地联动式发展,加强城市间合作和错位发展,坚持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战略,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最优的解决方式。③总体空间布局研究方面,王亚丰等人通过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空间格局演变的城市化影响方式研究,经济带的城市化影响方式主要体现在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体系重构、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和区域生态空间构建四个方面。④县域经济角度研究,潘志等人阐述了辽宁沿海各县市(区)中,研究区两端的经济发展明显好于中间部分;连显淼等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浅探》中认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不平衡性和空间差异显著,大体呈现东中西三大地带分布格局。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肖瑜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的战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全面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加强带内各市之间及与周边区域的旅游合作;同时李红波等人在对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是使其形成一个中心、一条发展主轴、四大旅游区,构建了辽宁沿海地区“点―线―面”的空间结构;庄河―丹东线列为第一个二级发展轴。⑥沿线各城市相应研究,谷春立《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的互动发展区》;王延滨《营口沿海经济带区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吴艳娟《关于锦州沿海经济带建设问题的研究与思考》等。
在学术论文方面,科研人员也有更为详细的论述著作来论证,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各个方面应该如何定位发展。2007年―2009年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学术研究论文如下:
发表时间 论文名称 作者 指导教师 专业 论文来源
2007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整合研究 华玉介 钟磊钢 工商管理 东北大学
2007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发展研究 邬冰 杨青山 人文地理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 张立鹏 戴慎志
邢铭 城市规划与设计 同济大学
2008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研究 高焱森 李秀敏 公共管理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与五点一线开发研究 徐志坚 李靖宇 区域经济学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布局及沿海经济带构建 张耀光 人文地理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优势问题研究 陈刚 匡海波 工商管理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辽宁沿海城市群经济整合战略研究 赵宇飞 韩增林 人文地理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长海县域开发开放研究 宋洋 李靖宇 区域经济学 辽宁师范大学
在我国学者在期刊上发表的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各个方面的研究中,战略方面从早期在区域定位到近期的具体部分的细致分工,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深入和对现实的具体操作的指导性更清晰。在沿海经济带的发展中,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产业的布局以及区域生产力的分工上,这点直接导致了沿海各个地区的发展的规模是否能达到规划预期。产业与经济的密切联系,使大家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县域经济也有了深入的探索,由于“五点一线”的主要沿线是依靠县级市或乡镇这些行***单元组成,更好的带动经济发展必然会更好的发展县域经济并使其具有特色。在沿海经济带的资源方面,研究广泛,比如旅游资源的研究、港口资源的研究、海洋资源、农业资源等等。针对重要的几个城市,对每个城市相应的问题分析得到解决的措施,但核心的思想都是抓住这次机会,快速发展沿线城市与乡镇,以此带动周边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学术论文研究方面,从研究学者背景看出,大多数研究人员是从事经济地理和管理方面的,而城市规划专业对其空间分布的研究比较少,一方面是因为该战略规划在空间上已经明确了“五点一线”的格局;另一方面是在发展目标的指引下,研究重点放在产业的研究方面。这样解决了目前的产业开发和投资的问题,但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没有前瞻性,容易引起之后城市规模发展不一、经济不平衡等城市问题,对整个经济带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针对经济带中某个城镇的研究比较缺乏,只是从产业上指导个片区发展产业类型,该产业一是从其附近大的城市主导产业定位,另一种新增的产业。在学术论文的研究当中,《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长海县域开发开放研究》和《庄河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两篇文章,是以“点”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历史、现状及***策指导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产业布局以及城市空间布局探索。
综上,在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研究中存在全面但不精确深入的问题,在沿海经济带中有全面的产业布局、空间结构的研究,但更重要的是每个部分详细规划设计针对每个地段的不用情况分析其发展得利弊因素,将考虑区域发展得各种因素用于某一地区,对其进行全面的解读,之后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战略,指导其未来高效的开发开放。
参考文献:
1. 宋欣茹、于晓霞,庄河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
2. 薛峰,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宋洋,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长海县开放开发研究,辽宁师范大学说是学文论文,2009
4. 薛峰,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题方向 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1:
从***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篇5
“两个健康”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两个健康”工作主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既是各级统战部、工商联贯彻落实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市委相关文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也是在工作中把握发展趋势、解决突出问题、促进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工商联紧扣“四信”内容,夯实理论研究基础,更好地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
在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的指导下,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于2012年启动了“深入实践‘两个健康’工作主题,推动新形势下经济统战工作新发展”中长期课题研究,力求通过对“两个健康”工作主题的理论内涵、创新实践的持续性研究,做到三个“进一步”: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坚持“两个健康”工作主题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进一步丰富理论,为确立“两个健康”工作主题统领的工商联理论框架奠定基础;三是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践行“两个健康”工作主题的创新实践和具体措施。
一、突出“四个结合”,推进“两个健康”工作主题研究
“两个健康”工作主题研究,从设定总体工作方案、建立开放式研究机制、设定中长期研究框架,到对重点问题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主要突出从“四个结合”来推进工作。
(一)远近结合,坚持长期基础研究与阶段性重点研究相衔接
市工商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课题作为总结实践、提升理论的中长期、基础性研究,通过长期性、持续性研究,不断推出阶段性研究成果,深化“两个健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随工作实践的深入,不断拓展和丰富。一方面,结合全国工商联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初步确定了“两个健康”中长期研究框架体系,包括理论渊源、理论内涵和工作实践三部分。另一方面,在“两个健康”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形成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上海市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实施细则贯彻落实情况评估》等部分研究成果获得2013年上海市统战系统理论研究一、二等奖。《上海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支援与国内合作地区建设研究》被转化为市***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团体提案。
(二)上下结合,坚持全国工商联重点工作与本市非公经济发展实际相衔接
市工商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课题研究结合全国工商联、全市重点工作开展,体现服务全国、上海特色。如结合全国工商联理论研究框架,完成“坚持‘两个健康’工作主题是工商联丰富工作实践和长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研究。结合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形成《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问卷分析报告》。围绕全国工商联“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实施细则贯彻落实情况调查评估”,开展上海市落实情况评估。与市人大财经委共同就当前本市民营经济发展若干问题进行研究,与上海民营经济研究会合作开展“上海民营企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研究等,围绕本市非公经济、非公经济人士发展实际,研究上海特殊性问题。
(三)虚实结合,坚持深化理论研究与拓展工作实践相衔接
促进“两个健康”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市工商联立足工作实践加强理论研究,总结提升的理论再指导工作实践,并将调研活动作为全市各级统战、工商联系统,以及非公代表人士学习、实践“两个健康”工作主题的重要活动,推动其深入了解“两个健康”工作主题内涵,自觉开展“两个健康”工作实践。在理论研究方面,形成《深刻理解“两个健康”的理论内涵,以经济统战工作创新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报告,进一步深化、完善“‘两个健康’的理论内涵研究。在实践研究方面,开展“上海市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效能研究”,“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研究”等,这些研究来源于实践,又为创新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四)内外结合,坚持发挥工商联主动性与借助社会资源相衔接
市工商联联合社会研究力量,建立开放式调研机制,宣传、扩大“两个健康”等统战理论的影响,吸引和集聚一批专家学者开展相关研究。一是与华东师范大学、市社科院、上海民营经济研究会等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二是邀请不同领域专家学者担任课题组顾问。如复旦大学、市委***校、市社会主义学院等在经济、***治、社会等领域的专家教授等,进一步拓展研究思路、提升理论高度。三是定期召开专家研讨沙龙活动,吸取不同领域专家的观点和建议。先后召开课题咨询会、课题阶段性研究咨询会等,邀请***府、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多位专家分别从经济、社会、***治等多角度,就“两个健康”课题的理论框架、研究重点和方向进行了交流。与复旦大学统战理论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等不同院校合作开展主题沙龙活动,增强交流互动、交融交锋。
二、把握理论和实践两条主线,深化“两个健康”的内涵外延研究
为进一步提升理论高度、提高研究系统性、拓展研究开放度,市工商联把握理论和实践两条主线,深化“两个健康”的内涵外延研究,指导创新工作实践。
(一)不断提升“两个健康”理论研究高度
一是进一步明确“两个健康”理论研究的定位。从国家战略和整个社会制度的角度,进一步梳理市场经济理论、所有制理论和新阶层理论,厘清“两个健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为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理论研究担纲参考。二是要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与复旦大学统战理论研究基地合作开展“新形势下‘两个健康’的***治学思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角度,提出做好新形势下“两个健康”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二)不断拓展“两个健康”实践研究外延
始终坚持任务导向、问题导向、***策导向,开展“两个健康”相关实践研究。如围绕全国工商联“两个健康”指标体系研究,构建上海市“两个健康”指标体系,提出“两个健康”的发展目标和衡量标准。结合***书记提出的上海民营企业创新活力不足问题,开展“进一步激发上海民营企业创新活力研究”。结合全国工商联第十一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开展上海市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研究。同时,还将围绕上海民营企业文化品牌建设,非公有制经济“创二代”培养引导等开展专题研究。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篇6
或许正是顺应了社会的需求趋向,国内经济学界近年来屡有关于消费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而且各家学说似乎各成体系,各有所长,分别从各自角度解释和阐述消费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与应光荣以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为特征的消费力经济学较为浓厚的书卷气息所不同,此次本刊报道的陈瑜的消费资本化理论研究,更注重实践性,也更注重成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理论,要找到一条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经济学途径。”因此,有人称它为中国的“穷人经济学”。我们希望这篇生动、细致而深入的报道能够带给读者对于消费经济学更多的思考。
“2005年中国十大系列英才”获奖者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立功、立德、立言和开拓、创新、卓越等方面卓有建树的成功者。组委会给陈瑜的颁奖词是:“陈瑜同志所研究的消费资本化理论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这一评价对陈瑜和他所进行的研究来讲一点也不过分。多年来,陈瑜一直致力于消费资本化这一全新的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可喜成果。颁奖典礼结束后,各界人士对消费资本化理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予以高度评价。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认为,消费资本化开拓了经济科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经济科学的重大创新,对研究消费、资本、市场和经济增长方式都具有重大意义。《经济日报》总编辑冯并则评价道,消费资本化理论是解决地方和企业经济发展中资金和市场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2005年中国十大系列英才”奖项是由全国***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北京大学、《中华英才》半月刊社、中国教育电视台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评出。在这次评选中,百位各界英才被推选上榜,其中“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荣获特殊贡献奖。上榜英才还有中国工程院名誉***宋健、中科院院士吴孟超、“神六”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等。作为被评选出的“十大财智英才”之一,陈瑜有幸与这些重量级的人物同台领奖。之所以能够获此殊荣,是因为他在经济理论创新上作出的突出贡献。
陈瑜因此被认为是经济学界的一匹“黑马”。他自己则笑称,他是经济学界的老“新人”。
谈到那天领奖的场面,67岁的陈瑜变得像孩子一般兴奋,声调也不由自主地提高了。他清楚地记得:那天,他精心挑选了一套自己最喜爱的西服,早早来到***协礼堂,等候那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尽管排名不分先后,陈瑜依然能回想起,那天他是第三个登上领奖台。欢快的音乐、红色的地毯、不断闪动的照相机,当时的一切让陈瑜感到有些眩目。而当他从全国***协副***李贵鲜手中接过奖杯的那一刻,他感到了莫大的欣慰――多年的付出总算有了回报。奖杯不沉,摸上去甚至有些凉,但陈瑜说,他当时的心里沉甸甸的。
在耕耘中结果
陈瑜1963年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研究方向是:经济学理论、企业和城市发展。毕业当年,就出版了《资本主义经济计划化经济计量理论》一书。 后来,又先后出版了《美苏对外援助对比分析》、《新编***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英汉国际金融和贸易词典》等著述和译著。另外,他还在报刊杂志上约100篇。其中,《寂寞的哲学,活跃的经济学》一文被多次转播和转载。《罗斯托先生在经济科学院中所实行的改革》一文还被收入《首都学术界隆重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文集》。
谈到消费资本化理论的研究,陈瑜感慨道,只有他自己清楚他在其中付出的心血。陈瑜介绍说,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核心,是将消费向生产和经营领域延伸。当消费者购买企业的产品时,生产厂家和商业企业应把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采购视同是对本企业的投资,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返给消费者。此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他的消费行为同时变成了参与企业运营的投资行为。于是,消费者同时又是投资者,消费转化为资本。
这段话看似简单,实则是对消费资本化理论的高度概括。为此,陈瑜花费了多年的心血。对于这样一项重大的经济理论研究课题,陈瑜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完成了研究,他感到非常不容易。谈到研究动力,陈瑜说,在他即将出版的《消费者也能成为“资本”家》一书自序中,有一段话可以代表他的心声:“本书的撰写,酝酿已久。每当想起这个新的理论将会对社会产生影响,我的思绪就久久不能平静。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着我,使我不能停下我的思考和写作。经济学以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她犹如苍穹中无数耀眼的星,是那么神秘,又那么深邃。仿佛在提示: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呼唤新的经济理论诞生。”
陈瑜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都已充分说明: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伴随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所形成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理论,也已进入终结时期。如果继续沿用过去的经济理论,来诠释今天的经济,分析今后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规划今后的经济,显然是不适宜的。那将会使今后的经济运行走回头路、停滞不前,甚至会误导今后的经济发展。
陈瑜说,消费资本化理论,是意在构建一个共赢的社会。这个共赢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真正繁荣幸福的社会。消费资本化理论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理论,找到了一条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经济学途径。有人称它为中国的“穷人经济学”。陈瑜则认为,它更是一种“全富”的理论。因为它同时为社会构筑了一个富人、穷人都适用、共赢的经济平台。
在实践中完善
陈瑜早年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荪,恩师的谆谆教诲每每令陈瑜受益匪浅。他清楚地记得,老师曾经说过,经济学应该永远与生活、实践的活水源相连,从实际经济生活的争辩与对策中提炼出人类思维能力尚能解决的问题。如今,这句话在陈瑜心里已经扎下了根。在他看来,能够最终付诸于实践并开花结果,才是理论创造的最终目的,也才是理论创造者最大的愉悦。
陈瑜在消费资本化的研究当中,默默地实践着自己的设想。2003年,用陈瑜的话说,是消费资本化理论成型之年。就在这一年年底,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和经济学家于光远的直接关心下,陈瑜发起创建了世界新经济研究院,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研究院主要从事国际、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科技、智力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为各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规划。研究院依托的主要经济理论正是消费资本化理论,而消费资本化理论也因为研究院的存在拥有了实践的平台。在这个时候,对于消费资本化理论的应用,陈瑜心里底气更足了。
陈瑜在国家经济主管部门工作多年。也许正是长时间的实践工作经验起了作用,他对消费资本化理论的实践一开始就比较顺利。
对于此理论第一次运用情况,他至今都记得十分清楚:那是在研究院成立不久后,深圳一家大型电子企业听说了消费资本化理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请研究院为其做策划。此前,这家企业产品库存居高不下,难以找到解决产品积压问题的突破口。对此,陈瑜和他率领的专家团队在扎实广泛的调研基础上,以消费资本化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该企业实际,为其设计出一整套方案。在这本12万字的策划书指导下,该企业对原有的经营模式做了一次***性的转变,这次大胆的尝试给企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积压产品全部售出。此次实践的成功,对陈瑜和他的团队而言,更加具有历史意义――消费资本化理论完全可以在实践中操作,带来实际效果。对于陈瑜来说,没有比这更让人欣慰的了。
此后,世界新经济研究院的业务领域又有所拓展,消费资本化理论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在此理论指导下,研究院又先后为黑龙江省、辽宁省、陕西省、******自治区、广东省等部分城市、地区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大中型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并受到各级***府和企业的好评。最近的一次应用,是对国内一家大型保险公司所做的策划,此次策划案的成功运作,得到了对方的充分肯定和赞许。此次策划的成功,也标志着世界新经济研究院对消费资本化理论的运用达到了一个更加成熟的新高度。陈瑜和他的团队为此感到信心百倍。
陈瑜本人也因此广受欢迎。他应邀担任了无锡、大庆、泰州、聊城、海口等20多个地市***府高级经济顾问。同时,他还是美国美中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发展中心、日本中国经济开发株式会社、加拿大中国科技产业协会、英国联邦认证有限公司中国地区、中国耀华玻璃集团、洛阳春都集团、中国东方国际拍卖公司、万思恒律师事务所等企业的高级经济顾问。
在“布道”中实践
翻开陈瑜的工作日志,你很难想象,每天担任如此繁重工作任务的,竟然会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现在,陈瑜对消费资本化理论及其应用充满了信心,他感觉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但就是怕自己精力不够。他告诉记者,他现在最羡慕年轻人,有足够时间去干自己的事业,而且年轻人不怕犯错误,有的是机会去改正,“可以拿橡皮轻轻地擦掉,然后再重来”,陈瑜这样形容。陈瑜说,他现在身体还可以,最近做过一次全面体检,各方面情况都还好,没有什么大的毛病。这让他感到很开心。当话题从身体状况转到他超负荷的工作量,陈瑜则笑称自己为“皮实”的陈老汉。他这个年龄的老人,理应在家安享晚年,保养身体。可是,陈瑜身边的人却说,陈院长有时候忙得连早饭都吃不上,每天中午也跟员工们一起吃盒饭。唯一跟大家不同的是,在每天上下班的时候,他会吃两次药,补充身体营养。而在忙碌或出差时,连这都不一定能保证。
身体状况、工作时间、工作强度,这位67岁的老教授每天要在三者中寻找平衡点。他说他也没有办法。他对消费资本化理论的研究已经倾注了太多的心血。而现在是该理论的推广期,正是此理论被广泛了解和认同的时期,对此理论的应用更是任重道远。对于他来说,现在由不得自己,他已经停不下来了。
陈瑜那间位于西单首都时代广场的办公室,每天要接待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界、企业界人士。多数人就是冲着消费资本化理论来的。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困惑,有的是关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的是关于企业发展的。带着不同的困惑,这些新理论的领先接触者,常常不辞辛劳地来到北京,向陈瑜率领的专家团队请教,希望在各自领域的发展战略上得到专家们的指点。陈瑜的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向这些来访者阐明消费资本化理论的原理及其针对不同领域的应用等问题。在很多时候,他觉得自己像一个老师,对同样的话他要对不同的人重复很多次,直到对方听明白为止。
如今,在陈瑜的办公桌上,经常摆放着好几份针对不同行业、企业运用消费资本化理论的具体解决方案――在一次次的“布道”中,熟知消费资本化理论的人士越来越多,邀请研究院做策划的人也一天天在增加。陈瑜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感到十分疲倦。他说自己很累,但累得很高兴。
除了主持世界新经济研究院的日常工作外,对陈瑜来说,还有一件事是他津津乐道的。那就是为消费资本化理论“布道”――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经常会有邀请函转交给他,于是,他不停奔走于各级***府、各家企业和各大院校作演讲。他关于消费资本化的演讲总能让听者有茅塞顿开之感,此理论已经逐步得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的关注、熟知和认可。去年3月,应卡塔尔王国第一副首相邀请,陈瑜赴多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关于“消费资本化理论”的精彩演讲,受到与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各国院校和社团纷纷邀请陈瑜去作报告。
陈瑜告诉《新财经》,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作过演讲,聆听演讲的听众中不乏我国经济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他能感觉到,消费资本化理论正日渐受到关注和认可。对此,陈瑜很开心,他说他也因此可以一直坚持下去。
采访手记
本刊“经济学人”专栏连续做的两个专题都与消费资本化有关。记者在被这一理论深深折服的同时,内心也产生一些困惑:如此相似的经济理论,两位研究者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异:应光荣年轻,陈瑜年长;应光荣擅长文化研究,陈瑜自始至终活跃于经济领域的研究;应光荣困惑于理论的应用,陈瑜则将此理论的应用变成了常态。而在问到两位研究者是否认识对方时,他们竟然都并不相识,更不知道对方所做的工作。
理论创新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中国的经济理论而言,就更是如此。中国的经济发展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有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理论研究者的关注点自然也会有所契合。就比如应光荣和陈瑜,都看到了消费的巨大力量,他们对消费资本化理论所作出的贡献都是不容忽视的。对于该理论的研究,除这二位学者外,应该还另有其人。英雄所见略同也好,殊途同归也罢,感动于这些研究者默默付出的辛勤劳动之余,还是让我们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吧。我们至少应该尊敬的是:这些开拓者的勇气、智慧,还有他们坚定不移的决心。
相关链接
中国消费经济学研究历程
严格说来,中国经济学界对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
1979年,湖南师范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尹世杰教授的《加强对消费经济的研究》一文发表,《光明日报》曾在头版头条用“打破了”对他在学术上“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予以赞誉。
1983年,尹世杰教授主编消费经济专著《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由此,他获得了第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并奠定了他作为中国消费经济创始人的地位。1988年,他的专著《中国消费结构研究》问世,被认为“是消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5年,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消费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的主要倡导者和创始人之一、国内消费经济学研究方向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方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刘方文集》出版。刘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消费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篇7
经分析,水文地质研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作用集中体现在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规避灾害,降低损失方面。伴随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的进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化学污染物质排放严重超标,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困境。加强水文地质研究,有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继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2009年,我国西南诸省出现了严重的旱灾,2011年,我国北方各省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问题,其根源在于我国南北方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加强水文地质研究,在此基础上加大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降低旱灾与洪灾的发生概率,促进我国南北方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2现阶段水文地质研究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中的短板
现阶段,水文地质研究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中的短板集中体现在理论方法体系不完善、国家投入力度不足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2.1理论方法体系不完善
缺少相对完善的理论方法体系,也就无法对水文地质的系列研究工作进行指导与提高,直接导致其无法起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水文地质研究工作完善的理论方法体系基本上源自于专业的研究人才的一线工作经验,但是现阶段水文地质研究学科在我国尚属于冷门专业的范畴,专业人才显得匮乏。再加上各个水利部门也属于冷部门,效益并不高,导致大部分专家学者并不愿意投身于水文地质的相关理论方法体系的研究工作当中,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但是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理论方法体系不完善,导致我国的水文地质研究工作长期停滞不前,无法降低水文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概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2.2国家投入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相关的***府对于水文地质研究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依旧有所欠缺,针对地方的各项考核也基本上是以经济增长率为衡量依据,导致地方***府也并不重视水文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此,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一点:水文地质研究不会产生任何直接性的经济效益,反而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而无论是中央***府抑或是地方***府,其普遍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水文地质方面的研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往往违背自然环境的规律,导致水文地质灾害频发,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关于如何加强水文地质研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加强水文地质的研究,进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针对上文所阐述的种种问题,需要采取具有高度可行性的措施,切实加强水文地质研究,进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如下:
3.1提高水文地质信息的社会传播力度
媒体对民众以及决策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全面提高水位地质信息的社会传播力度,拓展传播的范围,有助于吸引公众与决策者的对于水文地质研究的注意力。例如黄河断流、淮河污染等大型的社会性新闻,可吸引观众的目光,再如滑坡、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给社会民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然而,因为水文地质灾害的具有缓变性以及隐蔽性的双重特征,再加上可能会涉及到***治问题,所以媒体方基本上不会将该类的新闻放在头版头条,所以未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导致人们对于水文地质研究方面的工作了解甚少。所以,需要切实提高水文地质信息的社会传播力度,彰显水文地质研究工作的公益性,这是加强水文地质研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前提之一。
3.2完善现代水文地质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
水文地质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为地质学,任何有关于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均需要依赖地质学科的相关专业理论。鉴于此,必须要高度重视水文地质的教育战略方针,完善现代水文地质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立足于思维与方法两个层面进行创新与拓展,充分重视物理思维、地质演化原理等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从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从微观的角度分析问题,针对原有的水文地质学进行去粗取精,引进先进的知识理论与方法,进一步丰富我国的水文地质学基本概念并加以实际运用,确保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3.3加大国家资金投入,改进水文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各地方的***府部门需要积极转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思想,摆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位置不允许以牺牲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代价,国家方面需要持续加大对水文地质灾害的资金投入力度,便于引进新型的研究设备与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同时确保专款专用,不断革新水文地质研究的技术,并对现有的水文地质灾害预警系统进行全面的改进与完善,提高其预测随文地质灾害的时效性与精确度。需要注意的是,水文地质的运动是不可控的,并且影响因素非常多,其内在规律目前也尚不十分明确,因此对于水文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预测结果,仅可作为参考,不可尽信,依旧需要以实地调研为准。
3.4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
仅以我国湖北省十堰市为例进行分析,十堰市属于生态敏感地区,水文地质方面的工作必不可少。十堰市***府以丹江口水库为核心区域,围绕其打造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区、区域***通枢纽、高端绿色工业发展区、现代化服务中心等。以当地的特色文化为依托,整合山水文化资源,打造国际化的生态旅游胜地以及东方养生休闲区等。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篇8
经济史理论是经济史学工作者研究经济发展过程后作出的理论概括与抽象。到了现阶段,凡是经济史学科研究的对象几乎都有相关的理论。经济史研究工作者在研究某个时,都可以从有关这个问题的一般理论中受到启迪。对于研究者来说,这种启迪或理论指导是极为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在完成研究工作时,在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上,应史论结合,对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概括或抽象,得出理论性的结果,即史中出论(论从史出),将这种理论纳入经济史理论的宝库,使经济史理论更加丰富。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经济史学研究就是对生动、复杂、变化的经济进行理论概括,研究者的研究能力主要表现为这种概括能力。纯粹摆材料或仅叙述历史过程的著作,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作用,但它们只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而非研究成果的最终形态。
在笔者看来,今后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扩大概括的范围。作为经济史学科,应力***抽象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特色与理论。就中国经济史以往进行理论概括的对象即研究范围而言,有大有小,小到一个,一个家庭,一个村庄,大到某个部门,某个地区,某个,某种经济形态。理论概括的形态多数是抽象出它的特点,如中国城市产生的特点、城乡关系的特点、土地所有制形式的特点、中国封建经济形态的特点等等。这类理论概括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们是进行更大范围的理论概括的基础。可是,至今还没有一本可以回答“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特点是什么”的著作。这与缺少一本观点统一(这必须由一人主持才能做得到)的中国经济通史密切相关。没有后者,就不可能有前者。我们的前辈有不少人就想做这件事。我的老师尚钺教授和傅筑夫教授就是其中的两位。他们都致力于中国历史上经济形态总体特色的研究。1957年和1958年,尚教授主持的《中国奴隶制经济形态片断探讨》、《明清封建经济形态探讨》、《中国封建经济关系的若干问题》先后出版。之后,他受到极左路线下不公正的批判,恶棒的毒打,逼使他中断了研究过程。我当研究生时,傅筑夫教授给我们讲授“中国近代经济史”与“外国经济史”两门课。那时,他已着手写一部多卷本的自有文字以来,即自殷以来的中国古代经济史。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分子,仍矢志不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已70多岁,每天坚持写作2000字左右的论著,写成并出版了《中国封建主义经济史》l~5卷(计划写7卷)。他在研究自殷商至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整体过程及欧洲经济史的基础上,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与欧洲经济发展过程相比较,概括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特点。《中国古代经济史论丛》上下册、《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就是他这种研究成果的部分反映。如同对待所有经济史学家的论著一样,人们可能不同意他的论点,但他的这种精神和努力方向值得我们继承。在这里想强调的是,要能做到他这样的概括是很不容易的。他能做到这一点,与他的治学经历有关。他先攻理论经济学,继后又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后专心致志于中国经济史,从30年代起,长期潜心收集、整理自古代至近代的经济史料,又赴英研究欧洲经济史。他研读各家经济理论,掌握丰富史料,学贯中西,博通今古。且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下笔成章,前后半个世纪,犹赍志而殁。可见此事之难。
就经济史学科整体而言,理论概括的范围当然更大一些。它概括的对象是世界经济史,即整个人类经济发展过程。除后文将要提到的英国约翰·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美国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这类概括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史教授W·W·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过程》、《经济增长的阶段》(中译本名为《经济成长的阶段》)等专著,以及他主编的《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等书中所表述的经济增长阶段论,就是经济史学家对发达国家近经济发展史的一种理论概括.至于本世纪40年代以后兴起的发展经济学,笔者以为,它也是对发展中国家近现代经济发展史的一种理论概括。当然,对这类大范围的研究对象作理论概括,更需要广博的学识作基础,要求研究者有很高的学术素质和长期的努力,不是想这样做就可以很快地做到的。通过集体的努力,可能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好办法。正因为如此,通过《中国经济史研究》这种专业刊物,开展经济史理论的讨论很有必要。
二是使概括进入更高的层次。现在我们从史中作出的理论概括,就概括的层次而言,有低的也有高的。就研究的而言,有从经济史实得出理论性结论或抽象出范畴的,也有从范畴人手分析经济史实的。王亚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分析》、胡如雷的《中国封建经济形态研究》,都是以一种经济形态为对象,取类似经济学中规范方法进行分析。它们是两本有特色的书,可以向他们写出类似的书来,例如“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分析”、“中国奴隶制经济形态分析”等等。当然,也可以继续对中国封建经济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进行理论概括,成另一家之言。
从世界各国经济史的过程与趋势来看,经济史的理论概括确实有不同的层次,以笔者手边的书而言,德国于尔根.库钦斯基在《生产力中的四次***》中对欧洲近生产力史几次突变的理论概括,是一种层次。
上文所述W·W·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的阶段》,是对发达国家近现代经济过程的一种理论概括,抽象出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这是另一种层次。
英国的约翰·希克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经济史理论》一书中,依据人类经济发展的进程,概括为由习俗经济和命令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这又是一种层次。
美国道格拉斯·C·诺思1993年在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演讲“按时序的经济实绩”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经济史是关于按时序的经济实绩的学问。我们研究它的目的,不仅在于使我们对经济的过去有新的认识,而且通过提供一种能使我们理解经济变迁的分析框架,而在经济理论上有所建树。”他在《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产权是交易的根据,制度是实施产权的规则,产权与制度结构的有效与否是决定经济兴衰的关键,以及交易费用的作用、专业化增益和专业化费用之间不断发展的紧张关系是结构和变革的基本原因,也是现代经济绩效的核心,就是这样的经济理论。这又是一种层次。
恩格斯在“《资本论》版序言”中说:马克思“这个人的全部理论是他毕生研究英国的经济史和经济状况的结果”。众所周知,马克思以英国作为他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史的典型,他还研究过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史。他在经济史研究中抽象出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形态变革等一系列经济学理论、唯物主义理论、社会发展中的辩证法以及社会主义理论,从经济发展的预测人类的未来。这是更高层次的理论抽象。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能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中国的经济***发展。它是研究人类经济史的典型。中国古代的丰富与系统又是世界之最。这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伟大遗产。在这方面,中国经济史工作者拥有作出理论概括的最优越的客观条件,也面临着既严肃又艰巨的任务。
有关经济史的理论问题很多,可以作出理论概括的层次也很多,不可尽述。每个研究者的研究对象、研究成果中概括出的理论及其层次都不相同。这使经济史理论涉及面广,色彩纷呈,有利于经济史理论的全面发展。因此,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经济史的理论研究局限在哪个或哪几个方面。当然,经济史研究者也有共同关心的理论问题;现实也会要求经济史研究者在一个时期特别关注某些理论问题,作为经济史研究工作者共同园地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限于篇幅,也不可能探讨所有的有关经济史的理论问题。因此,可以在一个时期集中讨论一个或几个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有计划地引导或组织讨论。
1.过程的特色与经济发展的共性和个性。
2.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史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理论。
3.中国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的产生与经济形态发展的延续与跳跃的理论。
4.中国经济化进程与经济现代化理论。
5.中国农业经济史与个体农业经济理论。
经济史学理论是以经济史学科为对象的。经济史学科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在《财经大辞典》经济史分卷“总论”、“经济史学科”词目中,我将按照时序研究经济发展客观过程的学科,称之为经济史学科(简称“经济史”);将在经济史研究中抽象出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如上所述),称之为经济史学通论;将以经济史学科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称之为经济史学概论,即经济史学理论。
经济史学理论包括经济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社会功能和任务,它的任务,它的分支与分类,指导研究经济史的理论和学派,它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包括工作程序在内的研究方法。
对经济史研究方法极重视,确定并发表了系统论著的,是我们中国经济史研究会的第一任会长严中平教授和现任会长吴承明教授。严中平教授在60年过几篇专门论研究方法的文章,80年代出版了《研究方法十讲》一书。从80年代中期开始,吴承明教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文章,我所读到就有:“外国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学派和方法”、“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杂谈”、“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问题”、“论主义”、“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等。这些文章了中外研究经济史的各种方法,它们的长与短。他在这个时期写的“试论交换经济史”、“论广义经济学”、“论二元经济”等论文,就我的体会而言,也都具有方***的意义。吴承明教授认为史无定法;任何伟大的经济学说,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会变成经济分析的一种方法。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在研究经济史中也是一种方法,即分析方法。“在经济史研究中,一切经济学理论都应视为方***”。马克思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历史的最高层次的指导,但它也只是一种方法。因此,经济史“只能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其它都属方***”。这种高明而准确的见解,对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从根本上指出一度很流行、现今远未绝迹的如下错误:把某种理论的具体结论、论点都视为绝对真理,用作框框来套中国经济史上的事实,把中国的实际纳入这些框框之内,作为这些结论的例证。这种做法既导致扼杀了研究的创造性,又导致抹煞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色。它曾长期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吴承明教授的观点有助于中国经济史研究者的思想***。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篇9
随着我国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规模力度的不断加大,沿海地区规划建设的方式方法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个热门方向。辽宁沿海经济带http://的开发开放带动了辽宁省乃至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因此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成就。因此,各方学者对其的研究更加全面、细致。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是从2009年确定的,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研究从近年才开始的。主要的研究如下:①在开发战略研究方面:王晓玲,阐述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在环渤海经济区中是连接东北与华北乃至东北亚的纽带、推进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李靖宇等人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战略投放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投放体系应形成由点到线、扩县成面的对外开放新优势,并以辽中城市群为腹地起到联动作用;王雅莉在《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的几点思考》中提到应当在中央***府指导、城市***府协商、市场中介组织和企业等多个层面上逐步形成制度性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以实现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相互协调的共同发展。②产业集群方面研究:何艳等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集群研究》中提到制定城市的差异性定位与合理分工体系、建立跨区域协调组织、按产业的空间集聚度进行产业布局、建立网络化的产业集群;王志等人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提出科学规划,依托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加强集群间的分工与合作、构建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对策;徐晓兰在《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园区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中提到从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低碳发展等三个方面探究了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园区建设的方法手段,从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加强财***支持以及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等五个方面讨论了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的保障措施;而曹松威等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的问题上则认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合理布局,港口与腹地联动式发展,加强城市间合作和错位发展,坚持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战略,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最优的解决方式。③总体空间布局研究方面,王亚丰等人通过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空间格局演变的城市化影响方式研究,经济带的城市化影响方式主要体现在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体系重构、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和区域生态空间构建四个方面。④县域经济角度研究,潘志等人阐述了辽宁沿海各县市(区)中,研究区两端的经济发展明显好于中间部分;连显淼等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浅探》中认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不平衡性和空间差异显著,大体呈现东中西三大地带分布格局。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肖瑜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的战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全面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加强带内各市之间及与周边区域的旅游合作;同时李红波等人在对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是使其形成一个中心、一条发展主轴、四大旅游区,构建了辽宁沿海地区“点—线—面”的空间结构;庄河—丹东线列为第一个二级发展轴。⑥沿线各城市相应研究,谷春立《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的互动发展区》;王延滨《营口沿海经济带区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吴艳娟《关于锦州沿海经济带建设问题的研究与思考》等。
在学术论文方面,科研人员也有更为详细的论述著作来论证,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各个方面应该如何定位发展。2007年—2009年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学术研究论文如下:
发表时间 论文名称 作者 指导教师 专业 论文来源
2007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整合研究 华玉介 钟磊钢 工商管理 东北大学
2007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发展研究 邬冰 杨青山 人文地理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 张立鹏 戴慎志
邢铭 城市规划与设计 同济大学
2008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研究 高焱森 李秀敏 公共管理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与五点一线开发研究 徐志坚 李靖宇 区域经济学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布局及沿海经济带构建 王丹 张耀光 人文地理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优势问题研究 陈刚 匡海波 工商管理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辽宁沿海城市群经济整合战略研究 赵宇飞 韩增林 人文地理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长海县域开发开放研究 宋洋 李靖宇 区域经济学 辽宁师范大学
在我国学者在期刊上发表的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各个方面的研究中,战略方面从早期在区域定位到近期的具体部分的细致分工,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深入和对现实的具体操作的指导性更清晰。在沿海经济带的发展中,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产业的布局以及区域生产力的分工上,这点直接导致了沿海各个地区的发展的规模是否能达到规划预期。产业与经济的密切联系,使大家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县域经济也有了深入的探索,由于“五点一线”的主要沿线是依靠县级市或乡镇这些行***单元组成,更好的带动经济发展必然会更好的发展县域经济并使其具有特色。在沿海经济带的资源方面,研究广泛,比如旅游资源的
转贴于 http://
研究、港口资源的研究、海洋资源、农业资源等等。针对重要的几个城市,对每个城市相应的问题分析得到解决的措施,但核心的思想都是抓住这次机会,快速发展沿线城市与乡镇,以此带动周边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篇10
[论文摘要]实证研究方法是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这既源于西方经济学实证研究传统的复归,也源于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理论工作者应很好地坚持这一方法,但也应在此基础上强化规范研究。
研究方***规定着研究的出发点、路径及结论,因而在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进行考察,对于廓清当前农村经济研究指导思想、技术路线、成效并思考今后农村经济研究的方***方向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考察
综观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不难发现实证研究是主流方法。所谓实证研究是指从大量的经验事实中通过科学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或规律,然后通过科学的逻辑演绎方法推导出某些结论或规律,再将这些结论或规律拿回到现实中进行检验的方***思想。体现这种方***思想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侧重于廓清经济活动的过程和后果以及经济运行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而不使用任何价值标准去衡量“是什么”是否可取。
首先,实证研究是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在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中,理论工作者主要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现状分析、特征分析、模式分析、关系或原因分析、制度变迁分析、行为分析、绩效分析等。另外,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是我国农村经济理论工作者的一贯传统,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调查分析、调研报告占有相当比重。同时,近些年来,在原来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借用其它学科较为成熟的分析框架,在农村经济研究中逐步引入了案例研究方法,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却昭示了实证研究倾向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其次,农村经济研究中的规范研究大都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我国农村经济研究除了实证研究这一主流方法外,也运用了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是探讨经济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给出达到这种价值判断的步骤。由于我国农村经济正处在体制和结构转轨时期,对今后的体制、制度及经济运行与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设计自然纳入了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范围。但绝大多数规范研究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几乎所有的规范研究都是对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趋势实证研究成果的进一步理论提炼,从而使规范研究本身带有浓厚的实证研究方***色彩。
二、实证研究方法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主流方法的原因分析
(一)理论原因:西方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传统的复归
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为标志诞生的西方经济学古典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明显的实证研究方***传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们,以现实世界中大量的经验事实为根据,采用经验描述的方法,探寻事实的本质及各种事实之间的联系,并进而得出也同样属于经验性的结论和规律。尽管古典经济学家们在研究中也运用抽象演绎的研究方法,试***探寻错综复杂的经济世界各种事实与现象的具有抽象和一般意义的共性本质,但这种研究方法不仅不能增强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反而成了经济学家们建立各自理论体系的根据,最终也未能取得主流地位。以马歇尔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继承了旧古典经济学实证研究的方***传统。然而,新古典经济学之后并一度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综合理论,并没有继承古典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传统,而是在研究中借用了大量的数学方法,使西方经济学呈现出明显的数量化特征,但同时也使经济学与现实经济世界相去甚远。随着实践的发展以及因新古典综合理论与现实的脱节而导致的理论“贫乏”,诸多所谓非主流经济学,如比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供给学派等,纷纷涌现出来。这些经济学分支或学派,虽然理论内容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理论都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以前经济理论脱离现实的理论假设、研究范式进行了修正,使经济学研究又回到现实世界中来,复归了实证研究的传统。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也越来越受到西方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影响,其实证研究方法传统及其复归,对我国农村经济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方***基础。
(二)现实原因: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改革仍表现出很大的不彻底性,许多方面的改革还有待深化。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也因改革的滞后及原有制约因素迟迟得不到化解而进展缓慢。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正处在向纵深推进阶段,并具有很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土地制度改革还不深入,尤其是土地市场流转机制和制度还有待于探索和建立;农业经营组织制度还有待于创新和完善;农业行***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科技体制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等等。尤其随着改革的向纵深推进,各种问题和矛盾交织在一起,强化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2)“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鼓励并允许对多种改革方式和途径进行探索,从而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这一方面激发了改革的活力,另一方面也会因对这些新生事物进行不断甄别而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3)在改革发展的纵深推进阶段,既要避免改革的负面影响,又要把改革化作发展动力,在改革中谋发展,“鱼和熊掌兼得“,这本身就是极其艰巨的。(4)随着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所浮现出来的诸如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不公平竞争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的出现及其解决也增加了改革发展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这种艰巨性、复杂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因而把探寻改革发展中的“经验事实”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规律作为研究重点,在此背景下,其研究方法必然表现出向实证研究方法的倾斜。
三、几点思考
第一,实证研究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以及规范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实证研究的特点,不是由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偏好决定的,而是有其客观的理论和现实原因。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