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理论论文篇1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2、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判断所有制是否优越的标准。3、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4、市场经济的平等性、开放性、竞争性。5、国家宏观调控,6、国有经济:地位、作用,国企地位和搞好国企的意义。7、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8、运用农业的地位和作用、***的农村基本***策。分析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措施。
【哲学常识角度:】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4.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5.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6、认识的深化和发展;科学理论对实现的指导作用。7、运用联系观点,8、运用全面的观点分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9、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原理。10、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从***治常识角度】
l、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2、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举措。3、中国***根据我国国情提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治领导。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主要思想。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个统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
【经济常识角度:】
1、社会主义本质;2、做好五统要遵循价值规律,以市场为导向。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3、财***作用、税收作用;4、农业的地位作用现状发展方向;5、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6、实施对外开放***策;发展对外贸易;
【哲学常识角度:】
1、物质与意识关系;2、主能与客规结合;3、联系:整体与局部关系;4、内外因、量变与质变关系;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6、重点与两点;
【从***治常识角度】
l、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最终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2、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为此,必须完成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3、中国***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用21世纪头20年时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体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治领导。
市场经济理论论文篇2
(一)企业管理观念落后。
管理观念,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用以指导其管理实践的管理理论和一系列思想。包括改革创新思想、智力开发思想、竞争观念、战略观念、人才观念、决策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市场观念等。观念影响着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主导着人们的行为。目前,不少企业管理观念落后,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理念、对企业管理创新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市场竞争中,最终导致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进程被束缚,思考发展问题时缩手缩脚。
(二)企业管理制度落后。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须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企业管理制度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以及工作或流程等制度。目前,不少企业管理制度落后,如企业组织机构设计不科学,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不明确,工作流程不严密等等;不少企业还没有建立一种更优、更高效的管理制度,不能综合协调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使企业具有更高的管理效率。笔者认为,企业有一个合理的组织机构,从而能保证企业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企业有一个合理的职能体系,使人们有效地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企业有一个有效的权利系统,使组织成员能够接受并执行管理者的决定。
(三)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首先,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关系到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和水平高低,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和水平高低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其次,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关系到企业的执行力。正确的决策需要有效的落实,如果决策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落实,决策就成了空中楼阁。另外,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离不开企业管理者的领导,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活动最终是由人主导的;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内涵。总之,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决定了未来的战略定位,企业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将会成为未来竞争的制胜点。由此可见,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当前,企业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呢?笔者认为,新时期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人格素质。企业管理者既要严格贯彻组织高层的战略意***,又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充分调动下属积极性,发挥团队的合作能力与创造能力,企业管理者如果没有一定的素质和水平是很难做好的。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一)理念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
观念影响着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主导着人们的行为。目前,不少企业管理观念落后,循规蹈矩,缺乏创新观念、对企业管理创新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创新观念,导致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进程被束缚,思考发展问题时缩手缩脚。理念创新就是打破陈规陋习,克服老旧思想,树立全新的管理思路。管理理念创新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摒弃落后的旧观念,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品牌战略意识和竞争意识,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理念。
(二)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进行文化创新。
文化环境深刻地影响或制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管理活动的运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创新、创造的源泉,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力保证,企业文化建塑的根本目的,就是用文化力激活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努力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企业必须抓住两点建设企业文化。一是要培育企业独特的企业精神,使企业充满凝聚力和活力;二是要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为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加强企业管理队伍建设,有效巩固并提升团队凝聚力。
管理是一门科学、领导是一门艺术,将科学与艺术有机结合在团队打造的系统工程中,才能够最大化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组织凝聚力、文化认同度。加强企业管理队伍的建设,有效巩固并提升团队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一方面企业要做好选拔优秀人才的工作,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企业要面向全社会招聘,吸纳贤才;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加强思想***治教育,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其次,要优化绩效管理体系,加强考核结果应用。第三,要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全面提升管理队伍素质。一是分层次开展专题专项培训;二是广泛开展职业拓展培训;三是不断提升教育培训层次。第四,加强管理监督,严格落实规章制度。用严格的管理制度约束管理干部,用跟踪管理的措施监督管理干部,使企业管理干部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开拓创新,不断为企业、为社会做出新的业绩。
三、结语
市场经济理论论文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伦理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中国经济改革在经济增长层面的成绩为不断深化的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依据,但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的加剧也同样给质疑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人提供了理由。
从康德式的绝对道德意义上看,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存在着固有的矛盾。普遍的看法是:市场的核心是追求效率和个人财富的最大化,而和谐社会强调社会财富在分配应该更趋于公平。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和***策导向力***缩小因为人的自然禀赋差异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实际上引发了对市场经济的若干诘问。除了从意识形态角度对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提出质疑外,对市场经济最有力的批判武器来自于伦理层面。认为市场经济的逐利本质必然导致人们私欲膨胀,道德沦丧,进而引发社会不公。简言之,功利主义的市场经济与人类追求社会和谐与公平的精神是相悖的。市场经济可以解决经济增长问题,而不能解决社会发展问题。
接下来更深层次的问题便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究竟是实用主义或者工具化了的权宜之计?还是对市场经济这个人类社会“自发扩展的自由秩序”(哈耶克语)的充分认可与尊重?这个问题实际上最终归结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一种是从市场经济的“具象”出发来简单地定义市场经济,即市场经济是迄今被证明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经济运行方式。要发展经济,就必须采取市场经济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公平是经济增长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另一种是从市场经济的产生、发展以及孕育市场经济的历史背景、思想文化基础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市场经济的内在精神实质。从而挖掘并承认市场经济的伦理价值。使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摆脱在理论上长期陷入实用主义的尴尬。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与“现代”问题,其实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并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发达程度。而作为具有特定意义的所谓“现代”概念,与市场经济这样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密不可分。可见把市场经济仅仅定位在“效率”的功利价值上是有失偏颇的。
就中国的传统与现实而论,单纯从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概念出发来讨论改革的是是非非难以说明问题;或者仅仅是在公共***策的取舍方面是更多地倾向于福利主义还是自由竞争(换一种表述:即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难以为论证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西方长期存在的“社群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争论就其实践意义来说大多体现在公共***策的制定层面。“社群主义”更强调基于共同社会目标的共同价值,认为社会价值与个人的自由权利相比更具有优先权;在经济***策方面主张国家干预和注重社会福利与公平。根源于洛克古典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则把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出发来论述一切制度、规则和***策均应以确保个人自由权利的实现为最高宗旨。主张自由竞争,最大限度地减少以税收、补贴、福利等形式出现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行为。近年来,西方“社群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争论同样引发了中国学界的讨论。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尤其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出现这种争论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但必须注意到,西方所有关于“个人主义”与“福利主义”的分歧并不是基于对市场经济的肯定或者是怀疑。而是把市场经济制度作为一个勿需讨论的先决条件。哈耶克,齐诺克等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自不必言,就是以关注贫困问题和弱势群体而著名的阿玛蒂亚·森以及建构社会正义学说的约翰·罗尔斯事实上都被视为当代自由主义的代表性人物。阿玛蒂亚·森对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从来不吝赞美之词。由此看来,“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主义之间并非水火不相容。因为在如何看待市场经济的问题上,两者并不存在根本的***治哲学分歧。相反,他们把市场经济中个人的理以及经过长期市场实践所形成的一切规则(包括成文的法律与人们自觉自愿遵循的潜规则)看做是与人类普遍价值准则相符合的社会秩序。
虽然中国实行市场化改革已经经历了三十年,但对于市场经济的认知仍然存在着深刻的分歧。意识形态的争论姑且不论。从学理层面而言我认为仍不免失之浅显。最初的、至今仍然有一部份人所坚持的看法源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市场经济工具论,即把市场经济看作是单纯的经济运行的机制和手段,也即是说市场经济是一种价值中立的工具。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同样可以用。相对于把市场经济等同于剥削和罪恶的传统观念无疑是一种突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减少不必要的争论,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仅仅把市场经济看做价值中立的工具显然已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例如,既然是工具,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的效果为什么会大相径庭?市场机制会出现失灵和扭曲?市场经济改革导致一定的贫富差距是可以预期的,但整个社会出现普遍的腐败和权利不平等现象却非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来看,避免和遏制公共权力对经济活动的“嵌入”而产生腐败以及重视国民在***治、经济权利方面的平等都是解决得比较好的,道理很简单,一旦权力对经济活动“嵌入”(而非规制)就破坏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如果国民的权利事实上不平等,市场就缺乏平等的竞争主体。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经济,这是众所周知的经济学原理。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另一个最为流行的理论是生产力水平决定论,(另一种表达是“初级阶段论”)认为中国之所以实行市场经济改革最基本的原因是由于中国当今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市场经济是通向更高层次社会经济形态不得不经历的阶段。至于生产力水平究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可以不再实行市场经济,(或市场经济会自然消亡)这也许是不得不留待后人回答的宏大理论命题。从现实的、实践的的意义上说,也还没有必要过早地陷入这样的争论。但必须看到,生产力决定论对市场经济的承认是有限度的。折射出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依然刻有传统意识的印记,反映出某种“不得不”的矛盾的心态。
不论出于何种原因,上述两种对中国进行市场化改革的理由总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改革实践促使人们必须对市场经济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思考,概括起来说,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研究大致是从两个维度展开的,一是从“善”“恶”,“道德”或“不道德”的伦理层面来探讨市场经济。试***在道德的“利他”与功利的“利己”主义之间找到一条共通的桥梁。二是从市场经济所关联的***治、法律以及相关社会因素来探讨市场经济的本质及其所要求的制度环境。这已经大大突破了市场经济工具论的束缚,把中国对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深入到了***治哲学和价值伦理的高度。而且从方***的角度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唯理主义倾向。惟有此,方能在理论上说明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是逻辑自洽的同一体系。
二、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
市场经济产生和演变的过程清楚地说明:市场经济的出现并非是一个孤立的经济现象,更不是人所固有的逐利动机的必然产物。马克斯·韦伯在考察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渊源时认为宗教***之后的新教教义与资本主义有着直接的联系,说过:“获利的欲望、对营利、金钱(并且是最大可能数额的金钱)的追求,这本身与资本主义并不相干。这样的欲望存在于并且一直存在于所有的人身上”,但“为什么资本主义利益没有在印度、在中国也做出同样的事情呢?为什么科学的、艺术的、***治的、或经济的发展没有在印度、在中国也走上西方现今所特有的这条理性化道路呢?”“对财富的贪欲,根本就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更不是资本主义的精神。倒不如说,资本主义更多地是对这种非理望的一种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①
马克斯·韦伯认为研究资本主义起源的中心问题是“以其自由劳动的组织方式为特征的”。韦伯的分析无疑是深刻的,至少可以使我们避免仅仅从表面现象来粗浅地看待市场经济。因为人的理性是与生俱来的,不能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与市场经济划等号。问题的关键是人的理性能否得到实现和怎样实现。资本主义(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产生之前)之前,普通平民百姓的理性是受到压抑的。在欧洲,教会、贵族和僧侣可以不劳而获,极尽奢华。在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一方面是小部分人“理性”无限度的恶性膨胀,另一方面是广大民众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当市场经济使每个人都有可能自由地依据自己的理性去追求自身的利益时,却要去承担“唯利是***”的罪名,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我们无意否认市场经济的逐利性,暂且不论逐利的过程和结果还要受到一系列规则、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和调整,从道德序列上讲,给不给人自由与给了人自由所产生的结果并不是一回事。孰轻孰重自然不难辨清。这里有必要顺便提一下,亚当·斯密认为给人自由的结果是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功利主义大师边沁认为只要整个社会福利增长了,也就达到了善的目的。由于他们只注意到社会财富的总量而忽视了社会财富的分配而受到质疑。
从市场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来考察,市场经济产生于欧洲思想大***和社会发生激烈变革的时期,在此之前的欧洲大陆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教合一的专制制度剥夺了人最基本的权利,处于下层的广大民众没有基本的***治权利、经济权利,甚至没有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提出了理性至上和人本主义思想,把自由作为人类最高的,也是最终的价值追求。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和深化,启蒙运动从激情转向了冷峻。从张扬人性的口号式呐喊转向对社会、***治、法律和制度等问题的缜密思索。
任何人都有权力根据自己的判断去选择自我发展的道路,任何人都没有权力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牺牲他人幸福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在《***宣言》中也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但问题在于: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才能够达至这一目标的实现呢?在这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思想大***的黄金时期,启蒙思想家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产生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治、经济、法律等理论和思想。
可以说,如果没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宗教***所奠定的思想文化基础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社会发展走向,市场经济是不可能产生的。市场经济正是秉承了文艺复兴和倡导的人本、理性和自由的基本价值观念。经济活动是保证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缺乏经济自由,其他的一切权利都无从谈起。经济自由是自由价值序列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也就是说,从价值哲学的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一种体现人类最终价值追求的“善”的经济制度。这是它最为重要的价值意义,其次才是它的功利作用。由于经济学主要注重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久而久之,人们反而忽视了市场经济的其他重要价值之所在。
然而,人所应该拥有的自由和权利并不是通过空洞的口号就可以轻易地获得的,经济自由需要相应的民主制度作为保证。换句话说,市场经济使人们看到了获得自由和权利的途径,但并不能保证这样的自由和权利最终得以实现。因为人们只有生活在民众拥有广泛民利的制度下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权利。***治上的专制完全可以侵害到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用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话来说,经济自由固然是自由的组成部分,但经济自由仅仅是民主***治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他甚至列举了二战时期的德国、日本和西班牙在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而在***治上实行***专制的例子来说明市场经济与***治状态并没有逻辑上的关联性。弗里德曼事实上并没有深究上述国家的全部事实,二战之前日本和德国为了准备发动战争的资源,对经济的统制,尤其是对其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经济部门的扶持和干预是非常厉害的。其所谓的市场经济值得怀疑。正由于如此,我们有理由进行规范性地判断:世界上有两种市场经济,一种是民主下的市场经济,这是好的市场经济,另外还可能存在另一种坏的伪市场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与***治状态又具有实质上的联系。这就提醒我们,研究社会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重要的也许不是市场经济本身,而是市场经济的制度环境。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民主制度伴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而逐渐成熟。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与法治,民主当然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实现方式,但要真正实现实质性的民主,却需要一个与民主制度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法律的产生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尽管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但始终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法治思想,一种是把法律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即“治民”;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法律所扮演的角色便是如此。另一种虽然承认法律的“治民”功能,即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的功能,但却把立法和司法的重点聚焦于对***府权力的制约和限制上。这种源于西方契约理论的法治思想已经成为现代民主制度下法律制度的基石。***治学原理告诉我们:被托马斯·霍布斯称为利坦维“怪兽”的国家***权一旦形成之后,由于它掌握着国家的暴力机器,始终存在着滥用权力的危险。考察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不难看出,所有的不平等和不自由,其最深厚的根源来自于不合理的***治权力的压制。“权力制衡”便成为现代***治理论的重要部分。法学中“制官”的法治思想与***治学中的制衡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约拉姆·巴泽尔在他的《国家理论》一书中利用经济学分析工具把***府作为“保护者”的利弊分析融入在福利最大化的私人合约制度中,提出了如何防止***府“掠夺”的“集体行动”机制。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需要以之相对称的民主***治和法治环境,自由(市场经济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条件)与民主、法治构成了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三位一体的统一整体。换句话说,好的、健全的市场经济意味着民主法治的充分实现,而市场经济则是民主法治得以构建的基础。如果仅仅从效率的角度去理解和肯定市场经济,则意味着对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或者直接关联的更为重要的价值存在的巨大忽视。
三、市场经济与道德伦理
启蒙运动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对立起来的看法源于把个人理性与公共利益截然分开,认为个人的理性追求与公共选择和公共利益之间不可能达到像斯密所论述的那样统一。科斯洛夫斯基认为经济活动越来越疏离道德、文化等这些人们惯常遵守的原则。因为个人理性的自利性决定了其永远摆脱不了违背道德的倾向。例如: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难免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人总是在寻找机会违背委托人的意愿而使自己非法得益,“公地悲剧”、“搭便车”等现象也说明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对立关系。
以上观点事实上忽视了以下事实:个人理性的发挥不是为所欲为的追求最大化行为,韦伯倒是说过:“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只有有可能,就必然有置任何伦理道德于不顾的残酷的获利行为。”②但他所指的恰恰是指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市场经济是依靠理性来获利的,它有别于以往靠暴力、欺诈和明目张胆的掠夺来获利的行为。个人理性是在受到一系列显性的法律规则和隐性的道德意识约束下去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在一个充满各种复杂的交换关系的社会中,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游离于社会及社会规则之外获得发展,至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但自由主义者即便如哈耶克,也对原子论的个人主义持坚决的否定态度。
其次,按照西方自然法的观点,一切法律皆起源于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道德观念及行为准则。换言之,所有的法律规则和社会生活准则其实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道德的因素,只要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是遵纪守法的,就可以认为是道德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制度、规则与道德一分为二,更不能把少数人破坏道德规则的行为归结于市场经济本身。
对于缺乏像西方那样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自然发展历史阶段的中国而言,传统道德与市场经济的某些规则存某种不和谐是很正常的事情,自然经济几千年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氏族关系成为维系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其间所发生的交换关系不论从对象还是距离来说都极其有限,以人情为基础的道德自然成为约束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市场经济极大地扩展了交换关系的对象和空间,需要以广泛适用而又权责分明的合约形式才能够有效保证各方的权益。带有某种温彩的传统道德与冰冷的合约条款之间的反差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也由此看到了传统道德的局限性,当一系列的规则和制度既可以保证优秀传统道德的延续,又能够在空间和时间上极大地扩展道德的效用时,(例如,自然经济下对亲戚朋友和熟人的诚信扩展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所有人的诚信)我们恐怕没有充足的理由把二者视为对立的双方。重要的是文化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的扩展和转变。
道德从来都不是空洞和孤立的形态,道德观念以及道德评价与社会***治经济状态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卢梭曾经说过:“对道德风尚的历史研究使我扩大了眼界,一切问题在根本上都取决于***治,而且任何民族都不外是它的***府的性质使他成为的那个样子。”③韦伯把资本主义精神(在这里,我认为资本主义精神与市场经济精神可以混用)概括为“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基础。”④韦伯大段地引用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其自传中的话来说明资本主义的“天职”和精神是什么,那就是在现代经济制度下合法地去创造财富,去赚钱。这是对社会的贡献和每个人的职责所在。不应该受到唯利是***的谴责,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具备勤奋、节俭、惜时如金和诚实守信的美德。一切懒惰、虚度光阴、为享乐透支和欺诈行为不但是不道德的,而且也会被市场规则所淘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古老的中国格言,在市场经济中被誉为首要的“黄金规则”。⑤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道德与制度达成了某种程度的统一。道德不但获得伦理意义上的“软”约束力量,而制度也由于包含了道德的要求而具备了更加有力的的“硬”约束功能。
再次,人是观念的动物,对人的理性的认识恐怕不能仅仅局限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谁都无法否认人的逐利性,但谁也不可能由此认定逐利性是人惟一的追求。作为观念的人,人既有追求物质利益的一面,也有尊严得到保护、人格受到尊重、精神能够***以及保有同情心、享受助人为乐的快乐等多重的欲望。所谓“斯密之谜”这一命题之所以存在,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把人的经济活动与人的精神需求以及道德准则之间的关系作出了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的简单判断。现代学科的划分也由于着眼点的不同而各执己见。伦理学批判经济活动对道德的忽视和背离,经济学在为备受指责的所谓经济活动的“非道德性”辨护时却显得不那么理直气壮,除了传统的把“利”视为“善”的功利主义之外,布坎南说过道德是属于私人领域的事,涉及公众领域的经济活动是“中性”的,与道德判断无关。事实上,人的存在、人的意识以及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不可分离的过程,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都具有稳定性、持续性与同一性。对人复杂的意识和行为作出不同侧面的分析是必要的,但如果缺乏综合的过程,可能永远也解不开“斯密之谜”。经济学在借助理性分析工具对其他学科“大举入侵“之时,如果也能谦虚地吸取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成果,也许对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解释更具说服力。
至此,从狭义的道德伦理视角来看,属于制度层面的因素仍然难以直接与道德伦理联系起来。虽然我们论证了制度、规则与道德之间存在一定的“复合”关系,制度与道德的关系显然难以分割,但二者毕竟属于不同的范畴。市场经济的“利己”与道德要求的“利他”的矛盾依然存在。在罗尔斯看来,首先是符合正义原则的制度存在,其次才有个人的自然义务和道德。从序列上讲,制度是第一位的,而道德则是地二位的。肯定不能以个体的道德意义去否定整体的制度意义。卢梭的看法更为直接,即一定的制度形态决定了人的道德形态。
市场经济使得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这一事实是市场经济备受责难的主要原因。不论从什么角度对社会公平和平等作出解释,总是难以抹平“人生而平等”这种理想境界与事实上的贫富差距之间的巨大落差。自由与平等的悖论关系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价值取舍上的两难困境。尽管人们不会再去相信“绝对平等”之类的乌托邦世界,但人类不断追求接等或者相对平等的努力始终没有放弃。问题在于:市场经济具有向公平和平等不断逼近的内在机制吗?
这又不得不使我们重新回到制度层面来讨论问题,为了便于探讨社会正义制度问题,罗尔斯曾经设想了一个所谓的“无知之幕”作为讨论正义制度问题的起点。但现实中“无知之幕”是不存在的。人一旦出生,就具有了民族、地域、家庭背景、自然禀赋等等方面的规定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就显现出来了。考察某种制度的正义与否,首先当然不可能去考察人是否“生”而平等,而是不同的人出生之后是否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例如,享受平等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的权利;***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选择权利等等。市场经济对自由、权利的强调人所共知。只要享有各种权利的过程是平等的,那么这个社会也就具有了程序上的正义性。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通常更重视程序的重要性,他们甚至认为,只要社会过程的程序是正义的,任何通过再分配手段对社会财富的调整都是危险的。因为这极有可能导致***治权力以公平为名对经济自由进行侵害。这种出自对权力的担忧并非是杞人忧天,世界上某些国家的***府以公平为名,行层层刮削、中饱私囊之实的例子不胜枚举。通过再分配手段对社会财富进行适当的调节是必要的,但保证再分配过程公平的前提是:合乎程序、公正透明并且具有可监督性。虽然程序正义并不能代替结果正义(公平竞争及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平等),但谁能够否认程序正义是迈向结果正义最为重要的第一步呢?
就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而论,通过财***转移支付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系统对一次分配进行弥补和调节,已经成为制度了化的基本***策和国家职能。“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主义国家如北欧诸国自不必说。即使是号称奉行自由主义经济***策最彻底的美国,也普遍施行着农业补贴、最低工资制度、失业救济以及特别援助法案等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的措施。虽然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国民财富再分配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再分配制度实际上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制度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早期“血腥”的资本主义到福利主义的市场经济,从对最大化的极端追求到自觉维护经济与社会、环境和人文的协调发展这一过程大概经历了两百年的时间。这说明了市场经济具有自我调节和完善的机制。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方式,它主要受到价格机制的调节和影响。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制度形式,与***治存在、社会结构、制度形态和文化特征之间存在不可剥离,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紧密关系。是多边互动的统一体。把市场经济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制度形态来理解,我们或许可以避免出现单纯从“最大化”角度来解释市场经济的偏颇,承认市场经济实际上具有对道德、同情心以及***治良知的包容性,并且在其演进的“试错”过程中不断地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而不断地走向和谐和完善。
注释:
①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7页
②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8页
③卢梭著《忏悔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00页
④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8页
⑤请参阅诺曼.E.鲍伊著经济伦理学第10页
参考文献:
[1]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商务印书馆,2006
[2]约拉姆.巴泽尔.国家理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4]诺曼.E.鲍伊.经济伦理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读书杂志社.改革反思与推进[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P.科斯洛夫斯基[M].资本主义的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市场经济理论论文篇4
(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企业之间市场的竞争主要是指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的斗争。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就是竞争,它的出现主要就是因为商品自身存在的矛盾的产物,只要市场存在交换,相互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就会不断进行竞争以获得有利的发展条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和交换也非常普遍化,所以市场竞争仍然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只有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不断进行竞争,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优胜劣汰的目的,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
(2)企业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此来提高企业发展的动力。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管理水平总体上不高,并且呈现参差不齐的特点,有的企业在管理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有的企业缺乏实际经验,有的思想观念落后赶不上时展的需求等。目前,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呈现青黄不接的特点,管理水平的落后现状和企业管理的飞速发展极为不平衡,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和民族经济振兴的瓶颈。
(3)企业管理人才在总体上不足。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讲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如果某一企业拥有先进的管理人才,就可以通过有效、科学的管理来提高管理的效率。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发掘人才。例如,有的企业召开大规模的招聘会,希望获得人才,有的采取各种经济手段从其他企业挖人才,这些情况都说明了我国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目前仍然非常缺乏。
(4)企业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不一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企业发展中先是借鉴了苏联的发展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由此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所造成的影响至今都十分深远。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没有进行相关的借鉴,自身摸索着前进,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然而在企业管理上还沿用着西方国家19、20世纪的管理体系。从客观上来讲,西方国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多的管理理念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国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但由此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西方企业的管理理论并不必然适合我国的企业,但是目前真正做到中西方完美结合的的确是很少。在当前的情况下尤为如此,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的经济危机,我国成为很多企业的避难所,在此背景之下,我国企业呼唤本土化管理思想的声音更为高涨。
2企业管理优化措施的建议
(1)不断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了其重要程度,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使我国企业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企业文化的形成往往具有较长的周期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然而我国很多企业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没有自身良好的精神风貌,因此企业文化往往也比较落后。鉴于这种情况,企业应当对自身的发展道路有清醒的认识,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特点,找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文化道路,不断加强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这样能够加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对人力资源管理加大重视力度。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最大动力,企业各项活动的运行都离不开人的活动,为此,企业应当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使企业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使每一个人的才能都能够得到发挥,价值得以实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不断地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建立起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员工的培训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完善的的同时,还有一套适合自身的招聘制度,及时进行人才的更新和血液的替换,为企业的发展不断输送新的动力,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此外,企业自身还应当有自己的激励体制,有了激励措施的鼓励才能留住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过去单纯的物质奖励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发展需要了,企业应当有所针对地进行奖励,根据员工的自身爱好和兴趣等给予精神上的奖励。
(3)要不断加强营销的管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营销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应当不断加强营销的管理。目前,我们国家大多数企业在经营方式上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经营,已经无法适用于市场发展的需求,为此,企业要不断进行自身营销观念的创新,打造自身的品牌,充分抓住发展的良好机遇,使企业发展和市场前进相适应。
(4)不断加强管理的规范化。管理的规范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更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来打造出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首先,在新兴的企业中,企业的领导者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管理理论,考虑到企业的自身特殊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管理理念中存在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进行梳理,改变企业基础薄弱和管理经验不足的情况,选择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向,让企业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另外,在老牌企业中,企业领导者应该积极地考察市场形势,接纳并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武装自己的企业,让企业变得更加富有朝气。
3结语
市场经济理论论文篇5
关键词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体制改革
***
***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它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必然会引起广泛社会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把各项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拟就市场经济与中小学德育管理的改革,谈几点看法:
一、***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管理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
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我们树立新的人才观,价值观。中小学德育的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按照社会市场经济对人的道德品行的要求,开展德育,改革德育工作的管理,使德育工作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更新观念应着眼世界,放眼未来,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新德育观念,应主要包括新的价值观,新的德育内容观、新的德育过程观、新的德育工作管理观。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贡献的肯定的有机统一。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常常过多要求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而在社会对个人的贡献的激励、报酬方面容易被忽略,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人创造价值的热情和积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还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本义,切不可顾此失彼。在兼顾“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贡献的认可”的同时,决不容许只顾追求经济价值而践踏道德价值,不允许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唯利是***的畸形价值观念滋长膨胀。
德育内容观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德育工作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德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特点,适当地修正原有德育内容中的空洞、抽象、脱离实际的部分,使德育内容更加务实、有效。在当前的形势下,德育内容需要突出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法制教育、传统教育等内容,以弥补市场经济引发的消极、不良的东西。在形式上更强调生动可感,避免空洞说教。根据市场经济开放、竞争、创新的特点,德育应向培养学生拓宽视野,锐意创新、坚定果断、经济务实的品质方面转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过程,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道德鉴别能力上。在德育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从复杂纷纭的社会信息中,筛选积极的、有益的部分、摒弃消极、不良的部分,形成自觉的德育内化意识。
新的德育管理观,就是善于用现代化的管理意识武装管理者的头脑,善于捕捉复杂的社会信息、知识信息、以高屋建瓴的视野把握德育管理工作。同时,还要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可操作性管理方法。在这方面,德育量化管理的工作方法,是目前比较先进可行的德育管理。但要克服其死板的地方,增强其灵活性。
(二)由“封闭型”管理转向“开放型”管理
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和***治改革,造成目前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在德育管理上,改革和开放十几年来,我国无论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利益格局,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行为规范都已发生深刻的变化,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处在社会生活中的学生;而我们的德育管理,还几乎是十几年一贯制的“封闭式管理”即“教育行***部门——学校——教师——学生”,“教育——考试——分数”,这种管理模式,造成目前的德育工作缺乏动力,缺乏实效,必然带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育人目标期望值的差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改革与开放的全面展开,封闭型的管理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德育需要,德育管理的“开放型”,既是客观存在,也是大势所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改革和开放,使学生走出了狭小的圈子,结束了从家到校门的“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在开放的社会中经风雨,见世面、受锻炼。这是德育管理的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我们的教育应该清醒地认识这一变化,自觉地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不仅要学生学会、学好学校的“教科书”,而且还必须学会社会的“教科书”。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增长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在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上进行德育管理。
(三)树立正确的德育效果观,由“务虚”到“务实”
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人的思想行为。教育实践表明,许多优秀的德育工作者之所以取得良好的德育管理效果,都与他们在工作中十分讲究工作效果有关。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应以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追求高效率,高效益的德育管理,由“务虚”到“务实”,把德育管理与“效益价值”联系起来,寓虚于实,出虚而实。
德育及管理向来被认为虚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往往被误认为是软任务,甚至曲解为耍嘴皮子的把式,由于对德育及其管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空对空”,即所谓务虚,在实践中一般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没有树立德育效果观的人。认为德育管理只要有耕耘,没有收获,只要肯干,就会必然有好的结果。岂不知,有什么样的耕耘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教育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如果管理不当即便教育者辛辛苦苦搞了许多活动,也可能是产生零效果,或事倍功半的低效果,或是事与愿违的负效果。第二种是不愿树立德育效果的人。他们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他们认为只要我努力工作了,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就心安理得了,致于生产的效果如何,从不过问,他们只满足于行***式的“走过场”,对学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回避,敷衍的态度,他们还会有意无意地以各种“合理”的理由,将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推向受教育者或家庭、社会,推卸了一个教育者应负的责任。第二种是缺乏正确德育效果观念的人。他们只***表面上的轰动,不求实际效果只讲搞了多少次大型活动,创新了什么活动方式,但不关心学生思想深处的实际问题,这种形式主义的教育,只能产生虚、假效果。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破除这些虚假德育管理观,把德育管理当做硬件,以对教育事业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责任感,由虚到实,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二、改革德育管理体制,优化社会育人环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因此,我们的德育体制改革就要变单一的学校管理为以德育管理体制和社区教育组织为纽带,将学校德育管理力量和社会各行各业德育管理力量集结成整体合力,扩展中小学德育的时空范围,优化德育的外部环境,形成中小学德育管理的社会一体化格局。
首先,按纵向分层,强化内外结合的德育管理体制。要加强中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最根本的在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德育领导管理体制,它是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教育健康成长的组织保证。为此,各级领导要站在对中华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同时要转变管理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策引导、监督指导和必要的行***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要重视和加强决策研究工作,建立由教育和社会各界专家参加的咨询、审议、评估等机构,对地方德育工作的方针***策、发展战略和规划等提出咨询、建议,形成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程序。
其次,横向联体,集结成社区教育网络,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优化社会环境,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用顺应时代潮流的社会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澄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思想观念的混乱和迷惘,形成一种有助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舆论氛围,使当代中小学生受到激励和熏陶,进而逐步建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社会***治、经济、文化环境,尽量减少阴暗面对中小学生的不良影响,还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辩证法。全面地观察社会、分析社会、分清主流与支流,提高思想“免***力”和是非辨别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再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学校要突破过去德育管理封闭在校园的范围,对各种影响人的发展的社会因素,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综合而有效的运用,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以社会教育为纽带,以德育基地、校外场所、家长学校、文化环境净化等方面为德育合力的主体投向,加上校内德育形成合力,保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致,确保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改革中小学德育内容与管理方法
中小学德育的内容的改革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补充和强化一些教育,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首先,对传统教育内容一方面要加强,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充实新因素,使其更具活力。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应更多地提倡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贡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而奋斗,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应更多地提倡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做到“三个有利于”,爱人民的教育,要更多地提倡树立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占领世界市场的雄心壮志;集体主义教育,应更多地提倡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等等。其次,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增加具有时代的价值观教育。目前,特别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弄清一些是非问题,克服师生中的一些模糊认识,既要增强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民主与法制观念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进一步弄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关系,弄清作为经济法制的等价交换原则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弄清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等等,总之,德育的内容要改革,势在必行,但必须体现时代特色。
工作方法或管理方法,历来是我***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方针、认识问题解决之后,关键就在于有无一个先进、科学的方法。在新形势下的德育管理,同样也面临着一个“管理方法”问题,以下一些管理方法,我们认为是可取的。
超前管理即现代化的管理、面向未来的管理。也就是要求德育管理工作要着眼于培养跨世纪的新型人才服务。正如***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所指出的:“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主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也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者,把眼光放远,不断探索现代化、规范化的德育管理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思想***、思维敏捷上下功夫。同时,在有一个高瞻远瞩的超前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基础上,把对未来人才的品德要求,始于今天的德育管理之中,要长计划、短安排,有步骤地达到目标。
要实现对德育工作的超前性管理,必须立足于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构成的理解,离开了对未来人才的理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超前性的管理,只会是盲目的、短浅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管理,就此类管理是培养不出21世纪新型人才的。
二是信息管理的方法。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现代的学校对学生来说,已不再是唯一的或主要信息来源。随着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和有形的精神产品运用于生活,多渠道、多样化、多载体的信息与学校德育遥相呼应,随时随地影响于学生,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文化生活、人际关往日渐丰富多样,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多样化、形象化、复杂化的信息网络之中。
由于社会多种信息作用的结果,学校德育管理的可控性相对缩小,不可控性和自控性在无限扩大,德育的时空观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了解和掌握学生从社会上接收信息的情况,正确地进行引导,及时调节学生与社会两类信息之间的关系,排除和防止社会上某些信息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要充分利用积极健康的有益信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只要我们善于运用信息管理的方法,就可以增强学生接收信息的自觉性、自控性,排除随意性,减少盲目性,从而获得信息管理的良好效应。
三是心理管理的方法,在德育管理过程中,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因素,心理特点,从他们特有的心理角度来进行德育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发现其心灵上的“共鸣点”,找出其品德形成的“共同点”与“闪光点”,发挥其自身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不断诱发其奋发向上的内在诱因,在知、情、意、行等几方面施加良好的影响,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是自我管理的方法,自我管理是管理客体向主体,由外部向内部转化的主要标志,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已经具有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者不仅要直接负起管理的责任,而且还要通过学生实行自我管理,使他们在德育过程中能主动地自己管理自己,在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学生自己组织的作用,通过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班委会等有组织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集体活动。这对形成学生的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组织纪律等十分必要。总的来说,个人只有置身于集体中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也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管理。
四、增加对德育工作的投入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德育工作及管理工作始终被认为是一个软任务,造成了德育工作中的“空对空”,这是目前德育及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摆正教育工作位置的同时,要不断增加对德育及管理工作的投入,以不断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
市场经济理论论文篇6
市场经济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自由交换的行为体现。与之相反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意味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都必须依***府的计划行事,每单交易要按照计划进行。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就,已证明了中央计划经济的路走不通,以及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能自由交换的成功。改革开放以来,***府给了企业家许多自,意味着将原来的中央计划体制,改为企业部分计划体制,由每个企业决定和计划该生产什么、何时生产。当然,也给了普通个人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最重要的是相互合作。市场的发展,将专业进行细分,一个项目的完成涉及到各方参与方:投资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供应商等。各企业间是合作关系。同时企业与雇员之间,也是以劳动合同为契约的合作关系,雇员以自己的才能与劳动得到企业的雇佣工资。企业内各部门间围绕着企业的主体目标进行合作。
2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
经济学中的成本意味着“节俭”。因为资源的有限,就必须有以“节俭”为目的的成本管理。成本可以分为会计成本、经济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时间成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等等,虽然类型不同,但都是成本。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包含各部分成本:有融资时的资金成本、项目的建造成本,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成本,以及隐形的沟通成本、因失误造成的沉没成本等等。管理学学者彼得•德鲁克曾说,“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每个环节的资金花费,便是成本。成本的发生伴随着决策。当企业在决定投资某个项目时,就意味着成本的发生。虽然在投资这个还是那个项目经过详细的测算,但仍然是主观的判断。而接下来的成本管理,只能在决定投资多少的额度之下,管理好这个额度以保证利润最大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成本管理等同于成本控制。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根据房地产开发的各阶段进行划分,可分为投资阶段的成本概算、设计阶段的施工***预算、施工前的招标合约管理、施工阶段的预结算。以“预算不超概算、结算不超预算”为原则,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已由侧重施工预结算管理向以目标成本为中心的成本控制转变。
3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市场经济思维
3.1以目标成本为中心的成本管理体系
3.1.1目标成本的概念目标成本,顾名思议,是估算一个项目将要发生的成本,以此作为目标值,以保证项目利润目标的实现。目标成本的数据来源于经验值的积累。企业通过对市场的了解,对一些历史数据的分析,得到这些数据。完整的目标成本应包含项目发生的所有费用,通过将目标成本根据成本科目分解为13项费用。
3.1.2体系的建立目标成本的目的是要保证成本的控制,因而要把成本管理各阶段进行连接起来。如***1所示,以项目目标成本表划分,进行招标的招标控制价和合约规划管理,保证每份合同有规划、价格有依据。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签证变更和沉没成本要进行动态管理,保证成本数据的连续性。同时房地产成本管理不仅是成本部门和成本人员的工作,更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要涉及到财务、项目管理等各职能部门在计划运营的管理下,协调各部门资源,降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成本,合理利用各项资源。
3.2企业内和企业外的竞争、合作
3.2.1企业内的运营市场经济,意味着知识的分散性,认识若干事物取决于面对事物的人,准确来说,它们分散于每个人的大脑中。专业化的分工,是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一个造价工程师,他可以通过为地产公司提供专业服务,换取机械工程师们制造的汽车,而不用他亲自动手去制造一辆汽车。而且就制造一辆汽车来说,它也涉及到广泛的行业,如矿业、石油、塑胶、机械、电子、玻璃等成百上千种行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庞大的部门或者企业,只有通过精细化的分工,形成流水式的作业,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就如现在汽车制造业,在流水线上有若干工种配合,每个工种只做一小部分专业工作,然后越来越熟练,就会提高生产效率。专业分工让每个人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因为一个人反复做同一件事情自然会越来越熟练。但是专业化的分工之下,也可以造成封闭的、工具化的头脑。在工作之余或者过程中,对自己知识体系的自我更新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不想成为这个工业化时代在自己专业聪明,却在专业之外的事务一无所知的人,更需如此。正是由于专业划分的优缺点,需要企业运营将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个人在资源整合中通过其他专业化人员的帮助和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中完成企业利润目标。而知识的分散性又让企业内部的合作、协调变得非常重要。
3.2.2产业链的竞争、合作市场经济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竞争。在市场中,总体来说,只有那些能以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竞争让各企业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提出当企业内部成本小于市场中的交易成本时,形成企业。在市场中,房地产企业将一些施工单位和材料供应等纳入企业内部,实现纵向一体化管理;也有精简企业业务,仅作投资部门,将项目外包建设的。本文章不做讨论是企业越做越全,还是精简业务更好。两者无论哪种形式,都要保证企业的利润目标。而利润的实现,需要项目全过程中各方的合作和竞争。
4某房地产企业内两个项目成本管理对比
4.1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减少合同发生数量A项目建设周期为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项目开发时间较早,未建立目标成本管理体系,造成项目内工程界面划分不清楚,产生大量交接工序的专业和零星分包工程。B项目建设周期为2013年12月至2016年10月,项目立项时建立目标成本,至2015年3月已发生合同94项,根据目标成本规划预期将发生合同148项,该项目预估共发生242项合同。每产生一项合同,意味着造价工程师需完成清单、标底编制、招标工程师需组织招标谈价、合约工程师需制作合同,由此带来的企业内部成本的增加。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可以提前规划项目发生各项费用,做好各工序交界面的划分,减少专业和零星合同的发生。
4.2目标成本管理体系控制合同金额A项目属于成本核算型,即在工程发生后通过控制签证、结算金额,降低成本。而B项目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在方案设计阶段测算成本,以预留成本金额作为招标控制价,若超出预留金额则修改设计方案或增加投标单位重新招标,降低合同金额,变事后被动型为事前控制型。
4.3与供货商建立长期合作价格B项目主要施工材料:涂料、瓷砖、洁具、灯具、门等与专业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采用“甲指材”模式,指定施工材料的供货商。通过此种方式一方面通过长期合作,可降低材料价格;另一方面保证了材料供应质量。
5总结
市场经济理论论文篇7
关键词:市场营销经济全球化网络营销知识营销个性化营销绿色营销
新经济时代是国内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国际上信息技术的***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加速的形势下来临的。由此而使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过去那种一成不变,万无一失的局面已不可复得,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又使我国企业增加了很多新的挑战与机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及时把握好国内外经营环境的复杂变化,才能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跨越险阻乘胜前进,这对企业经销者也相应地提出了在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理智上需要具备更高的要求。
但是市场的变幻莫测和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也并不意味着企业对前景处于“不可知”的消极形态。只要我们研究掌握并遵循带有规律性的未来指导我们的经营思想,树立市场营销的新观念,那么不论环境如何多变,企业还是可以赢得经营的主动权的。
一、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环境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趋势,在这一经济规律的趋动下,各国企业和产品纷纷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机会,许多产品都已成为全球产品,许多支柱产业已成为国际支柱产业,而不是某一国的产品或产业。特别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早已把全球市场置于自己的营销范围内,以一种全球营销观念来指导公司的营销活动。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布有生产据点,在100多个国家拥有市场,成为一个总部设在美国的全球公司,海尔是我国企业界较早具有这一意识的公司,他们明确提出要实现“海尔的国际化和国际化的海尔”,就是通过大规模出口和在境外设厂让海尔迅速走向世界各国。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强大的国外对手,要想占领市场,惟有以营销创新方能取胜。
1.知识经济的挑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将逐步替代工业经济成为国际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创新型经济,强调创新应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大小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强弱。企业创新力包括多个方面,营销创新力是其核心要素之一,企业只有大力开展营销创新,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2.消费需求的变化
由于知识经济使消费者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水平获得了普遍的提高,从而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趋于个性化,理性化,企业一改工业经济时代那种单一的、大批量的营销方式,转向了实行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营销方式,而且消费者能够借助发达的信息网络,全面、迅速地搜集与购买决策有关的信息。例如:消费者借助电脑咨询软件迅速搜集有关产品信息,并拟定与评估不同的购买方案,从而选择最佳的购买决策。
3.网络化渠道及产销关系的变革
网络化的出现,使得市场营销使得市场营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诞生了网络营销。
首先营销渠道发生了变革。由于网络营销可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从而使企业可以不必借助批发商和零售商的营销势力,即可实现产品销售。只要网上的客户有需求,企业就可依其需求供货,不仅如此,对网络营销者来说,也可以实现“少环节”销售,甚至可以不必设置大规模的产品展示空间和中转仓库,这样,就可以降低渠道运行费用和交易费用。
其次,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发生了变革。在传统的运行方式下,企业欲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欲望,欲发现潜在消费者几乎很难有效实施。网络化渠道的建立,因为它具有即时互动性沟通作用,并且在互动沟通过程中可以实现信息对称,从而使得产销之间实现一对一的深层次双向沟通。也正因如此,网络化营销渠道比传统的营销渠道能更好地改善产销关系。
4.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面对世界绿色浪潮的蓬勃兴起,中国***府庄严承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我国经济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各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旧辙,实行“洁净化”生产和营销,这就要求企业放弃传统工业时代营销做法,探索新的营销做法,即进行营销创新。
二、企业营销新观念
新世纪面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企业如何在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争取到更多的顾客,击败竞争者。我认为掌握一些新的营销观念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知识营销观念
知识营销指的是向大众传播的科学技术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通过科普宣传,让消费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重新建立新的产品概念,进而使消费者萌发对新产品的需要,达到拓宽市场的目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因此,作为一个企业,在搞科研开发的同时,就要想到知识的推广,使一项新产品研制成功的市场风险降到最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运作知识营销。
比尔·盖茨的“先教电脑,再卖电脑”的做法是典型的知识营销。他斥资2亿元,成立盖茨***书馆基金会,为全球一些低收入的地区***书馆配备最先进的电脑,又捐赠软件让公众接受电脑知识。即让人们树立知识营销观念。
2.个性化营销观念
即企业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释放及人的个性需求的满足推到空前中心的地位,企业与市场逐步建立一种新型关系,建立消费者个人数据库和信息档案,与消费者建立更为个人化的联系,及时地了解市场动向和顾客需求,向顾客提供一种个人化的销售和服务,顾客根据自己需要提出商品性能要求,企业尽可能按顾客要求进行生产,迎合消费者个别需求和品味,并应用信息,采用灵活战略适时地加以调整,以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协调合作来提高竞争力,以多品种、中小批量混合生产取代过去的大批量生产。这有利于节省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不仅如此,由于社会生产计划性增强,资源配置接近最优、商业出现“零库存”管理,企业的库存成本也节约了。
3.网络营销观念
即利用网络进行营销活动。当今世界信息发达,信息网络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营销环节,形成网络营销。商户在电脑网络上开设自己的主页,在主页开设“虚拟商店”,陈列其商品,顾客通过网络可以进入到虚拟商店,挑选商品,下订单,支付都可以在网上完成,商户接到订单就送货上门。同样通过网络顾客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反馈到生产过程中,这样生产者可以降低企业产品生产的“互动成本”。比如通用汽车公司别克汽车制造厂,让客户自己设计所喜欢的车型,并且可以由客户自己选择车身、车轴、发动机、轮胎、颜色及车内结构。客户通过网络可以看到自己选择的部件组装出来的汽车的样子,并可继续更换部件,直到客户满意为止。这种营销方式在现代市场条件下运作得越来越普遍。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显示,全球网络商业的营业额,近几年来上百亿美元,网上广告业务达十几亿美元。网络营销可以促进企业通过网络快速地了解市场动向和顾客需求,节省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我国企业在这方面也应该行动起来,大力开展网上交易。
4.绿色营销观念
是指企业在整人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向消费者提供科学的、无污染的、有利于节约资源使用和符合良好社会道德准则的商品和服务,并采用无污染或找污染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引导并满足消费者有利于环境保护及身心健康的需要。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营销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保护及改善。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实行养护式经营,确保消费者使用产品的安全、卫生、方便、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优化人类的生存空间实施绿色营销战略,重视研究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对策: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对废旧物进行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变普通产品为绿色产品;积极参与社区的环保活动,树立环保意识。实施绿色营销是国际营销战略的大趋势,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应该努力,并积极付诸行动。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有数百个品种、价值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产品将因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有4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将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I临市场准入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企业要以绿色营销组合的观念和方式去组织生产和销售活动,采用ISO4000系列标准组织生产,并及时了解目标市场的有关绿色信息、发展动向、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调整企业活动加以适应。
5.发展战略观念
处于国内外经营环境不断变革中心的企业,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就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而必须把握好发展的前景与方向。然而前景中存在着很多当前尚不明朗的不定因素,因此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就显得格外重要。
市场经济理论论文篇8
论文摘要:自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那么我国的行***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通过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发现要实现***府治理的完善,必须与当前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相适合,建立协作型的***府治理模式。 论文关键词:社会经济结构;协作型治理 1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未曾有过的重大变化:在所有制结构上,私有制经济已取代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而且私有制的比重还在进一步提高。在收入分配结构上,已形成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格局。在阶级阶层结构上,已形成了“金字塔”型,新资产阶级兴起,工农大众弱势化。在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上,高速度带来了高能耗、高污染,使GDP的增长大打折扣。在内外经济关系上,我国国民经济正面临着日趋附庸化的严重危险。 经济的变化带来社会利益格局、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组织到地区,到整个社会的资源整合方式进行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的转变。各方面的利益被充分的显现出来,利益主体多元化。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已形成“五大等级”“十大阶层”的“金字塔”(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调查报告),人们被分化成了不同的阶层,即使同一阶层的人们之间,利益需求也不完全统一,个性越来越明显,社会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强,正在由统一向分化转变。我国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乃至性质发生了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隶属于国家的管理型单位变为利益型单位,中心任务则更多是满足成员需要及谋求组织自我发展。整个社会整合正在由行***性社会整合向契约性社会整合变革,市场中的契约性关系,以及建立在契约性关系基础上的商会、行业协会等中间组织,都在整合经济活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社会自主性的增强和结构的分化,要求***府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发展,注重社会力量的发挥,以契约为基础,运用与社会组织、公民社会合作的协作型方式整合社会资源。 2 建立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协作型***府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府通过***治手段的倾向对于其他领域的强势统治开始相对弱化,中国***府职能从改革前的以***治职能为轴心整合经济与社会职能,经过改革推动的以经济职能为轴心整合***治与社会管理职能,转变为现在正在展开的以社会管理职能为轴心整合经济与***治职能。***府的职能更多的是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治理手段,也发生了变化,将由***府治理模式传统的管理型向现代的协作型方向发展。其中有几个关键点是值得注意的:首先要彻底转变***府职能,从经济领域弱化出来,就必须加强市场自身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完善了,***府自然就没有干涉的空间,***府职能的转变就会彻底。其次,***府要改变垄断的行***模式,强化社会自治的能力,采取和社会共同管理的方式。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个人权利为基础、以民间组织为主要特征的“公民社会”逐渐兴起,他们正在承担着具体的、专业性的社会管理职能。而***府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社会力量,向协作型治理模式转变。 笔者认为在具体努力上要培育或完善实现协作型行***的基本要素: 2.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由单项制度的安排转向以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制度创新阶段。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市场经济完善,一方面要求实现***企、***资分开,减少行***的直接干预,使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不断要求有效地发挥***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既要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规则,又必须在西部大开发中实行有差别的区域***策。
市场经济理论论文篇9
在行业内部将宏观经济管理看作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管理与支持体系,是市场经济获得长期发展和持续成长的基础。在业界宏观经济管理被理解为***府和经济主管部门利用宏观的调控措施(银行利率、行业补贴、就业***策、法律规范等各种形式),以宏观的层面对市场进行运行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调节,进而实现市场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经济制度、经济***策、经济法律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工作。宏观经济管理既是以经济为中心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以社会平衡发展为中心的控制工作,对于从宏观上约束、规范、促进市场经济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宏观经济管理的演进历程
宏观经济管理发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二战后世界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核心的建设时期,在经济领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开始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的分析,这是对战争的反省,同时也是对金融体系世界层面上的重要反思。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谈判过程中,西方国家看到了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的价值,开始告别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说,最终形成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广泛认同,进而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经过60多年的发展,国际市场经济体系在宏观经济管理的条件下,得到了迅速发展,避免了多次经济领域的世界性灾难,这使得宏观经济管理得到全面地认可,进而确定了宏观经济管理的价值和功能。在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世界看到了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价值,在主体经济领域人们对宏观经济管理已经取得了共识,认为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要想获得高效、稳定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全面的宏观经济管理,通过宏观经济管理的全面开展和运行来实现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与发展作用。
3宏观经济管理中更好地体现对市场经济发展价值的措施与方法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宏观经济管理,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无法自发消除垄断,市场不能够完全体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市场不能有效地处理外部经济的问题,市场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等。我国的企业为了创造出更大、更多的经济利润,于是纷纷引进国外的最新技术、最新设备,并且加大产量和发展的步伐,以便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占领市场,盲目生产,这样就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结果,而这些都需要***府的宏观调控加以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非常严峻,西方发达国家实行贸易壁垒,因此,应该对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式进行完善和提高,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
4结语
市场经济理论论文篇10
作者:张雅娟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在作于1845—1846年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物主义的“物”———“对象、现实、感性”诉诸一种新的认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他们认为,劳动使猿变成人,从而产生了人这个意识主体,并使统一的物质世界分化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主观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同时,实践又是感性的活动,这样就否定了抽象能动性,把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马克思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主动性、客观性、创造性统一起来的钥匙,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变革。在经济理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商品经济同私有制是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公有制的建立,商品经济将会消亡。恩格斯曾经说过:“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将随之消除。”[2]307-308列宁在十月***前也表示赞同这一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要求消灭货币、资本的权力,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可见,他们都认为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不相容。而他们之所以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不相容,其理论依据主要是认为商品生产需要两个条件,即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私有者,据此,他们认为,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劳动的交换,但直接的劳动交换并不能赋予劳动产品以商品形式,只有当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即在互为对方的劳动关系采取了间接形式的社会形态下,劳动产品才能最终转化为商品。从这一观点出发,马克思得出了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当生产资料全部由社会占有时,将不存在商品价值范畴,而是用产品分配代替商品交换的结论。因此,马克思预言:“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那么,社会主义究竟可不可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事实上,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到目前为止主要是在***治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中获得胜利的。无论是前苏联还是中国,都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经济发达状况的生产力水平相差很远。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更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在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条件下,通过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建国以后,我国理论界结合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1965年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就曾经提出把计划放在价值规律之上的想法,事实上这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命题。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理论界也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先后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等观点。1992年,***在南巡谈话中解决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他深刻地指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计划和市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用;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计划和市场都得要,这样就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社会主义就可以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所有制结构的理论创新
对于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把变革现存所有制关系作为无产阶级改造现代社会的首要任务提出来,并设想在资本主义最先进的国家必须剥夺个人对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经营权,而使所有这些生产部门由社会来经营,实现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平等,即公有制。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及其所有制实现条件的理论和现实社会主义的实际进程并不一样。怎样把坚持和发展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要历史任务。但是多年来,我们曾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就是单一的全社会所有,或者至多是全民和集体所有。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又先后实行“小集体向大集体过渡”、“大集体向全民过渡”,片面追求所有制关系的“一大二公”和纯而又纯,以为公有程度越高越好。其结果是公有制形式单一,没有其他经济成分的竞争,国有经济一统天下,效益低下,失去了应有的活力。30多年的实践证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适合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又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践的成功,雄辩地证明了所有制结构理论创新的正确性。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人敏锐地把握时代的特征,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坚持、继承和发展、创新辨证地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使中国经济领域和经济建设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重大变革,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还将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为我国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实现既定的目标,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任务提供理论指导。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市场经济理论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