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研究论文10篇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篇1

一、稳定、不稳定或周期

“稳定”或“不稳定”显然应该是该书研究的主题。本书开篇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不稳定性”。尽管作者没有给“不稳定”一个明确的界定,综合作者分析的整体思路,不稳定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广泛、持续、系统、深刻的衰退。作者也经常以萧条概括不稳定。这样来理解,作者将不稳定界定为衰退,这实际上是一种周期理论。但是,作者在前言中说,“我知道没有任何其他同时代的文献对为什么市场有导致危机的固有倾向这一课题进行过具体论述。”(迈克尔·佩罗曼,2003:前言)危机或周期问题本来是经济学永恒的主题。事实上,从古典学派的西斯蒙第、马尔萨斯,到马克思、凯恩斯以至现代经济学,经济周期问题不仅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而且日益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尤其是在现代经济学中,在一定意义上,宏观经济理论就是经济周期理论。但是,作者似乎不同意他的关于市场不稳定的理论是周期理论。作者对市场不稳定性的研究,似乎是想要说明资本主义市场自发竞争作用之下,如果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其结果将是自我毁灭。作者关注的是市场自发竞争的灾难性后果而不是经济的循环。

二、稳定的经济学:周期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即使市场的不稳定性是必然的,主流经济学也无法面对。一方面,主流经济学将市场看成是分析的前提,是一个外生变量,市场的存在和正常运转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在主流经济学的世界里,没有市场的形成和演变。市场是天生的,它已经存在,仍将存在。另一方面,市场通过价格信号配置资源,价格只有在波动中才能显示其存在并发挥其职能。虽然价格的波动可能引起供求从而市场的波动。但是,主流经济学相信,正是在波动中,市场会自动恢复平衡。竞争使人们对市场信号高度敏感,从而使市场调节能顺利实现。“经济学家给自己定的任务太简单,太没有价值了,就像是在暴风雨的季节,他们仅仅可以告诉我们,当风暴完全过去以后,海洋会再次平静下来。”(迈克尔·佩罗曼,2003:19)主流经济学对市场的信赖建立在其对人的理性的信任上。信息是充分的,人的计算能力是无限的,从而市场是完全,任何对均衡的偏离都会迅速恢复。什么都说到了,什么都没说。主流经济学的使命就在于论证市场的完善性及市场对均衡的偶然偏离如何恢复,所以,不稳定性不能进入主流经济学的世界。

当经济周期不可避免冲击着现实经济运行,当衰退不仅在冲击着资本家的信念而且在冲击着资本家的钱袋,主流经济学不得不正视周期的存在。但是,经济学还有一个托词:周期是一种自然现象。杰文斯的“太阳黑子周期”说已经成为一个笑料,但主流经济学的各种周期理论大多是这种笑料的翻版。杰文斯的真实意***是,既然周期是一种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现象,人类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应该放弃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而将精力转移到供给和需求的研究上去。当大危机带来的冲击使人们无法承受这种自然的冲击时,主流经济学仍然相信,通过适当的干预,市场均衡仍然可以恢复,风暴过后仍会是风平浪静。“经济学家们一如既往地用一些定理和逸事教育他们的学生——无论在何时,无论是使命事件使经济失去平衡,系统都会自动地返回均衡状态。”(迈克尔·佩罗曼,2003:20)

所以我说,主流经济学是稳定的。以市场的完全为前提来证明市场的稳定,什么都不需要证明。“经济学家渴望经济学成为科学。要实现这一目标,经济学家坚持理论建立在模型基础上,而模型不能挑战市场能自发良性运转这一信念。于是,模型成立的唯一条件就是证明不存在商业周期。”(迈克尔·佩罗曼,2003:43)主流经济学的世界是稳定的。对均衡的偏离是偶然的,市场自然会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三、不稳定的市场:市场是否值得依赖?

市场的稳定性假设建立在价格机制自发作用之上。主流经济学告诉我们,价格可以灵敏反映供求,从而使资源的自动配置符合效率的原则。听到有人对均衡点的赞叹:“那是天堂!”对主流经济学来说,市场可以解决它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外部性、交易费用、效率与公平的冲突,那是遥远的不在经济学视野里的事情。既然市场是完全的,价格是灵敏的,调整是及时的,那么,均衡是无处不在的,人间处处是天堂。可是,佩罗曼告诉我们一个地狱的故事。19世纪初,旅鸽在新英格兰大量存在。19世纪中叶,旅鸽的市场价值被发现,大规模捕杀开始。“在1869年,40天里每天有3车鸽子从密歇根的哈特福德运往市场,总共约有11880000只鸽子。”(迈克尔·佩罗曼,2003:76)旅鸽的数量在减少,这时市场并没有如经济学家预期那样出来调节。——按照主流经济学,资源稀缺性的提高导致价格的上升,从而可以对资源起到保护作用。可悲的还在于旅鸽本能——“听到***声后,这种受惊的鸟类会聚集到一起,这使它们更容易成为猎人的目标。”(迈克尔·佩罗曼,2003:76)最终,旅鸽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了。“市场的力量和本能的悲惨结合终结了它的生命。”(迈克尔·佩罗曼,2003:77)如果我说经济学应该为旅鸽的消失负责任,可能是有些牵强。人的贪欲不是经济学赋予的。但是,经济学的功利主义在不遗余力为自利正名的同时,掠夺了人类非经济价值的存在空间。当经济学成为一门显学,当经济学的价值观成为主流,当人类行为的目标被规定(我说是一种规定,是因为当一种意识形态取得主流的地位,实际上就确定了其霸权)为自利最大化,一切灾难就开始了。当夏娃受那条蛇的引诱偷吃了智慧果,人类就走上一条恶的不归路。起码,旅鸽的故事告诉我们,市场是不值得依赖的。“价格根本不能反映稀缺性。价格在我们接近悬崖的边缘时可能无法给予我们任何信号。”(迈克尔·佩罗曼,2003:78)

市场的不值得以来还在于它不能保证它所声称的稳定。市场的稳定是建立在经济人完全理性的基础上的,但实际上,一个完全理性的世界只存在于经济学的黑板上。按照凯恩斯的理解,人们的投资决策中,动物精神会取得支配地位。况且,即使价格真实且灵活,也只反映作出正确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的一小部分,决策是在广泛的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的。由于个人决策的相互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都会加强其他人的错误观念。因此,细微的错误可能会酿成巨大的波动甚至灾难。熊彼特相信,市场力量天生就会破坏均衡,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创造性破坏持续不断的风”——是制造不稳定的基本力量。在他看来,竞争过程很容易失去控制。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不受限制的竞争可能会破坏社会最基础的东西。所以,汽车装上刹车比不装刹车跑得更快。在波拉尼看来,劳动、土地、货币不是作为商品生产出来。他们看起来像商品,只是因为我们习惯于这么做。金融投机可以毫不限制地改变这些虚假商品的价格。

竞争是价格从而市场机制作用内在动力。正是竞争的作用推动着价格、供求的变动,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模式的进化。竞争力量的自我加速会使经济陷入萧条,并带来毁灭。传统生物学认为进化是渐进的。间断均衡理论认为,进化可能在长时期内停滞不前,某些灾难性事件的出现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在后较短时间里,发生大范围的进化。渐进主义的潜在思想遍及大部分经济理论造成了一个虚伪的自我满足感。如果今天没有发生什么麻烦事,那么明天也不可能发生。间断均衡的隐喻引入一个现实主义的元素,它提醒我们经济的基础比它表面上看起来要脆弱得多。

那么,崩溃为什么没有发生?从上一次大危机以来,市场已经“稳定”了半个多世纪。作者认为,市场的不稳定倾向没有充分展示是因为其他因素制约了市场。如工资的粘性使价格不会迅速变动。此外,一些有效的制度安排如适当规章及社会保障制度也正如向齿轮里放沙子一样起着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可悲的是,随着自由主义的抬头,这些有效的刹车装置正在被撤除。四、经济学:稳定还是不稳定?

经济学是稳定的,这种稳定性来自其成熟性。自新古典的主流地位确立以来,新古典的范式成为一个标准,形式化统一了主流经济学内部的纷争。从市场完全性出***证市场的稳定性及有效性,主流经济学形成了一个四平八稳的完全胜任自圆其说的严密结构。

但是,经济学的科学追求可能意味着其生命力的衰落。大概没有一门学科像经济学这样刻意追求自己的“科学”身份。这与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功利主义有关。功利主义、形式化、科学化具有相同的内涵。功利主义的结果可能是自我否定。如同约翰·斯***亚特·穆勒对生命意义的怀疑。当经济学最终放弃人文关怀,经济学就完成了对自身的彻底否定。借用作者的间断均衡隐喻,经济学表面上的稳定可能孕育着毁灭自身的因素。

参考文献:

[1]迈克尔·佩罗曼.经济学的终结[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篇2

怎样改革?***书馆学界有两种相反的建议:一主张改变***书馆的性质。一认为改变***书馆性质已不成其为***书馆,还谈什么改革。

***书馆改革是***书馆本身的事。***书馆是文献信息的源地。至今文献信息仍是封闭式的,必须整理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也必须分类按主题序次。

整理牵涉到人才,***书分类法及其教材等等问题。没有才能的人是不能胜任整理工作的。目前***书分类法教材培养不出这种人才。一部错误百出如国家标准分类法《中国***书馆***书分类法》用以分类是成问题的。

***书分类法,***书分类法教材要改革,基础知识课要增设,所有上述各项解决后,才是***书馆发展的进步。

***

一、***书馆改革与发展规律

近几年来我国***书馆学界普遍地感到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书馆已是进入了“低谷的谷底”,这显然对***书馆发展规律缺乏认识。

***书馆是上层建筑,是随着经济基础发展而发展的,是与社会前进相适应的。我国***书馆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在封建时代,汉武帝平息匈奴之患后,经济由恢复到发展以至于繁荣。他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这时因发展典藏之书“书缺简脱”,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到成帝时“书积如丘山”,“外有太史等博士之藏,内则延阁、广内、秘府之室”。时书有散亡,成帝仍命刘向等校书天禄阁。刘向校书近二十年成《别录》卒,袁帝使向子歆卒父业而成《七略》。

向、歆父子校书天禄阁是皇家***书馆的开始。章学诚肯定向、歆父子整理皇家***书馆藏书是学术性的事业,说“古之著录,不徒为甲乙部次计,如徒为甲乙部次计,则一掌故令使足矣,何用父子世业阅年二纪,仅乃卒业乎?”***书馆整理***书工作,一开始就是学术性的。

东汉以下魏晋战争频繁以及五胡乱华生产力受到阻碍,生产遭到破坏,数百年间,一直停留于以布帛、谷物为交换的自然经济上。明代在中国经济史上是承前启后具有独特地位的。明代后期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晚期。这时货币地租逐渐代替了实物地租。农民为了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把自己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产品向商场出售。农业、手工业商品化,商品生产、商品交换随之而日益繁荣,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提供有利条件。

***书馆亦随之发展,建立了私家藏书楼,如:明丰坊的万卷楼,范钦的天一阁,清杨以增的海源阁,瞿绍的铁琴铜剑楼,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陆心源的bì@①宋楼等都是较著称的。到民国时代改称***书馆,***书馆从此具有社会性了。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书馆仍停留在封闭型阶段,按照自己确认的模式运动着,“吃大锅饭”办好办坏一个样。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书馆学界清醒的认识着***书馆必须改革,既是大势所趋,亦有***书馆本身及所牵涉的原因在。

二、市场经济对***书馆的冲击与启示

我国当前正在进行一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这场改革是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历史的必然性,不可逆转的。

1987年以前,商品经济是否是社会主义经济?在经济学界有过争论,有的经济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是计划经济,而不能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互不相容的。有的则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不是对立互不相容的。再有的认为“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是辩证的统一,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计划经济指导市场经济。”有的则指出:“这是否认社会主义经济要实行和发展商品经济,是否定改革的。”

1978年中共十三大“正式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也就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方向,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88年《社会科学战线》第三期发表了刘国光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若干理论与实际问题》,其中一段对中国***书馆的改革本人认为有所启发,现节录如下:

“经过将近十年的改革,中国经济体制的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企业方面,……企业的地位在改变,逐渐有了程度不等的自,……开始逐渐转为面向市场。二是在市场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扩大……。三,……经济建设资金中来自国家财***预算渠道的比重下降,而来自银行信贷渠道的比重上升……。四是在内外经济联系方面,随着发展商品经济和对外开放***策的实施,我国过去的封闭型经济开始面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开放包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有的学者提问:“是不是有损我国,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呢?”答曰:“从***治上说,经济交流既不附带有损我国的事件,也始终保有自己的***性,不会改变自己的性质。在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在交织中,基本道理要搞清楚”。对外开放,就是对外经济交流,“不同外国经济交流,又怎能购买外国的新设备、新技术”,从而发挥我们的才智把它变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加速我们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书馆产品商品化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确立,***书馆界改变了对***书馆传统的看法,提出了改革***书馆的建议和方案。

***书馆经费全部由国家拨给。由于通货膨涨,书刊价格不断上涨,***书馆在不能把握变数的新形势下,有的提出筹集资金以缓解经费之不足。

肖伟在所著《市场体系培育中***书馆改革思路》举武汉大学***书馆筹集资金为例:(1)争取世界银行贷款;(2)争取港、澳、台友好人士捐款,等。但都不是“改革思路”,不值得借鉴。

因此,有的对***书馆改革提出:“***书馆产品商品化,***书馆市场化。”所谓***书馆产品商品化,指的应是文献信息产品,意即文献信息商品化、产业化。

有的***书馆学者认为“***书馆信息产业化为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书馆产品已由管理型服务向智力型、技术型服务转化。产业化已成为***书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再有的提出把***书馆从事业型转化为经营型成为“企业***书馆”,认为“文献信息是由零散无系统文献资料经过整理、加工而成为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产品、商品,其间是以付出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代价的。”“无偿转让是不符合价值规律的。”他们认为:“文献信息商品化,不仅变传统的单一服务为多途径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变一馆之藏为社会公藏,也是***书馆走出困境、拮据的一条必由之路。”

有的学者提出:“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已被人所接受。”“生产商品化,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标志。”从而主张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动下,***书馆信息产品商品化是***书馆改革和发展根本希望所在。”“***书馆要正视文献信息服务的现实意义。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适应市场需求。”

周全明《文献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书馆情报部门的出路》提出“有条件的***书馆和情报机构可在馆内建立文献信息产品经营部,挂牌营业,常年批发和零售各类文献信息产品”的建议或设想。亦有如:《***书馆》1992年第6期,《中国***书馆学报》1993年第4期刊载主张变***书馆为租书馆的文章。这些对***书馆根本性质的改变,有些***书馆学者是不同意的、反对的。在下一问题再谈。

四、***书馆属于事业范畴,不能改成企业或租书馆

关于***书馆产品商品化的问题,有的***书馆学者认为“***书馆产品是知识形态的产品,和物质产品不同,不能标价,无法成为买卖的对象,因而不能用市场经济观点来看待知识形态的产品,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般商品。”这是说:***书馆属于事业范畴,由***书馆本质决定的,不能要求***书馆企业化那样创造财富,更不能把***书馆变成市场出售产品。

鲍林涛、徐光复在《论公共***书馆系统改革的宏观调控》一文中说:“国际***联1975年将公共***书馆的社会职能概括为四条:(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2)开展社会教育;(3)传递科学情报;(4)开发智力资源。这是公认的***书馆在社会中存在、发展的基本依据。……当前,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有时人们会对***书馆的职能产生片面的认识。***书馆强化信息职能是对的,但夸大这项职能认为***书馆可以成为信息产业就很值得商榷。”

丁道谦《***书馆改制的困惑及出路》反对“将***书馆从事业型改为经营型,甚至干脆将***书馆办成‘企业***书馆’。似乎这样一改才可以……实现有偿服务,从而改善***书馆的财***收支状况”等等。他认为一个事业要改成一企业,特别是***书馆这样具有特别使命的事业要办成‘企业***书馆’,存在的问题是很多的,谈何容易。

王春生《市场经济条件下***书馆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提出:“***书馆能办成租书馆吗?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理论界为解决***书馆目前所遇到的经费紧张等一系列困难所开出的良方之一,就是实行有偿服务。……甚至提出变***书馆为租书馆,就显得有点走极端了。”

高树榆《***书馆与租书馆》是针对《中国***书馆学报》1993年第4期发表的《变***书馆为租书馆》写的。《变***书馆为租书馆》的作者“要冲出***书馆事业发展的怪圈”,“只要能‘杀开一条血路’,‘前景将无比美妙’。”高树榆认为“***书馆的职能和它的公益性就决定了它不是一个营利性的机构。”“变***书馆为租书馆的结果,是消灭***书馆,取消***书馆。这条“血路”是一条死路,它的前景并不‘美妙’,并不令人“欢欣鼓舞’。变***书馆为租书馆之日,即***书馆被埋葬之时。”

五、***书馆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当今,***书馆改革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改革要力求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可逆转的。

上层建筑之于经济基础是为基础服务的,加速基础的发展。从前面***书馆学界学者所提各种论点来看,***书馆还不能适应基础发展的需要,起不了这种积极作用。***书馆要改革,但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在***书馆学界存在一些意见。

***书馆是文献信息的源地,文献世界的一个缩影。***书馆改革,目前所提到几皆为文献信息的问题。如:有的***书馆学者提出“变‘死’文献为活的资源”。有的则提出“文献信息的运用没有处理好,造成使用盲目性、被动性。”有的认为“没有发挥文献信息运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妨碍***书馆的发展。再有的认为“没有发挥文献信息的很好作用,没有正确发挥文献信息潜在的能力。”还有的提出***书馆改革要从“以藏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用为主的新型模式,”充分运用各种文献资源为社会服务。

“变‘死’文献为活的资源”要从“以藏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用为主的新型模式”等等建议不是说说而是如何做到的问题。从而有的学者提出:“从大量的原始文献中发现、摘取、积累和比较、鉴别、编辑信息并使之变为便于利用的形态。”再有的提出“把零散的、无序的、不系统的文献资料经过整理、加工、分析、选择成为有组织有系统”也都是如何做到的问题。再有的提出:“将散见于各出版物的同一主题内容的原始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集中”,值得重视。

“各种出版物”指***书、期刊、小册子、科学研究报告、试验设计工作报告、设计说明,学术会议论文集、会议录等等都是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文献。发明、创造、改进首先见于这类文献。从这类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汇集各门学科成千上万的主题,其工作的繁重性是可以理解的。所有文献信息按主题汇集,***书馆改革是否就能事毕矣?

我看仍有问题。按主题汇集文献要不要分类序次?不要,岂不是乱糟糟的?要,必是按***书分类法,如:国家标准《中国***书馆***书分类法》。但是《中***法》类目编制的错误岂止百出,据以分类序次很成问题。《中***法》要改革。再从现今已出版的***书分类法教科书来看能培养出胜任具有学术性繁难主题分类序次的工作吗?显然是不能的。***书分类法教科书要改革。***书馆情报学院系设有培养担任这项工作人才的课程吗?一直没有设立过,应增设一门基础知识课。这些改革都是与***书馆改革有牵联,与***书馆改革本身息息相关,不改革,***书馆改革就很成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六、第三版《中国***书馆***书分类法》要改革

《中国法》类目编制在理论上、技术上、学术上的错误是惊人的。今各举一类为例如下:

(一)理论方面:

B0哲学理论

B0—0马克思主义哲学(总论)

B01哲学基本问题

B013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B0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总论)

B016本体论

B017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入B023

唯心主义认识论入B081.2

B02辩证唯物主义

B03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一般所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列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下级类目是正确的。哲学基本问题呢?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假使说:不是。为什么把它列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总论)的下级类目?假使说:是。那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总论),本体论,认识论(总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吗?假使说:B1哲学基本问题是B0哲学理论的下级类目,那么,B2辩证唯物主义,B3历史唯物主义就是B0哲学理论的下级类目,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总论)的下级类目,是的吗?假使说:不是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总论)的下级类目。那么,中间又为什么编出B01哲学基本问题?乱编吗?乱编对于类不是讽刺又是什么?***书分类法说得上是一门学问吗?

(二)技术方面:

F014.3商品生产与交换

论述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价格与交换、商品流

通与市场等的著作入此。”

F03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

F031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

F04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

F045商品生产与交换

F045.1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

F713商品流通与市场

F714商品价格与流通费用

F72中国国内贸易经济

F723市场

F724商品流通

F76商品学

商品的分类就是这样编制的吗?根据这样编制的分类,有关商品的各项信息能汇集在一起吗?(三)学术方面:

O43光学

O431光本性的理论

光的微粒论,光的波动说,光的电磁理论和量子理论(波

粒二象性,量子光学)入此;光子入O572.31,中

子光学入O571.56。

光学指的是可视光,X光或射线学。光学是牛顿于1704年建立的,1840年法拉第使光学成为经典光学。光学既为可视光,“光本性的理论”就应编入O413量子论。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说和蒲朗克的放射能论为量子论的基本组成部分。1924年得布诺格假设光的波、粒二象性得到了证实,成为量子论。O43光学所研究的应是:光性学,自然或物理光学,分光学,光谱学,辐射X射线,等等。

七、***书分类法教科书要改革

***书分类法教科书为什么要改革?现举国家教委选定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书分类学》为例来说明。这本教材是经过专家教授如白国应、张琪玉等提出具体修订意见的,应该说用不着改革。但事实有不然者,兹列举几点如:

“建国后,我国所编制的几部影响较大的***书分类法,如《中国人民大学***书馆***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书馆***书分类法》、《中国***书馆***书分类法》等,都以恩格斯和关于科学知识分类的思想为依据编制的”(第41页)。

《人大法》基本部类是四分,《科***法》、《中***法》基本部类是五分。四分、五分是两个矛盾的命题,怎么“都是以恩格斯和关于科学知识分类的思想为依据编制的”呢?怎么,四分、五分两个矛盾的命题都不知道,还谈什么“***书分类学”?

恩格斯“创立了按照物质运动形式进行科学分类的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恩格斯的科学分类思想,将科学知识概括划分为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类”(第40页)。“关于知识分类,曾指出,‘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在这段话里,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将人类全部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三大门类。”(50页)。

这就不能不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怎样根据它“将人类全部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三大门类”?在第40页不是说“继承和发展了恩格斯的科学分类思想,将科学知识概括划分为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类。”究应怎样?自己都弄不清楚。再问:“……将人类全部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三大门类,”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这一门类是刘国钧加上的,是知识还是不是?问题就出在这类。

说知识只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紧接就说:“此外还有什么知识呢?没有了。”《***书分类学》编者以及其他维护刘国钧错误的分类者竟明目张胆删割说的:“此外还有什么知识呢?没有了。”删割这句关键性的话,对的知识分类,对本人是什么样的行为都不引起重视,不能说不是我国***书馆学界的怪事。再加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这一门类,就不能不问说的“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指的是什么哲学?置之不问,也是怪事。

长沙会议修订后,其特点可概括为:(1)/(10)(第144—5页)。编者说:“综上所述,《中国法》确实是一部较好的分类法。”《中***法》错误百出,编者一个错都指不出,全书一点学的气味都没有,但却以“学”作门面,何也?这样的教科书能培养出人才吗?不需要改革吗?

八、基础知识课要增设

文献是记录储存和传输人类社会各种知识与信息的载体,每年成千成万的出版,致使人类社会成为信息世界。如何“从大量的原始文献中发现、摘取、积累和比较、鉴别、编辑信息并使之变为便于利用的形态”是由人来实现的,人才是关键,没有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人才,是很难或不可能实现的。

当今***书馆界普遍存在着资料人员基础知识差,不能适应文献信息发展的需要。针对人才的缺乏,不能不采取培养人才的方法。因此,培养人才,发展人才是当今的急务。有的学者提出:“培养出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把‘专’‘博’统一起来。”但,如何培养?怎样统一?则没有提。有的提议“干部人员培训选出的全体人员无例外的都要接受一定科目的训练,采取循环培训制度。”

李景正在《***书馆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介绍圣·彼得堡文化学院教学内容,认为“只有采取通才教育和按专业方向侧重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才有灵活的适应性。”

其“新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分为六个课群”:

1.社会经济类:近代史、哲学、经济理论、***治学、***治学说史、社会学、文化学(理论与历史)、伦理学、美学艺术学、宗教史。

2.人文科学类:教育学(成人)、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成人心理学)、历史、文学(祖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外语(二门)情报学(含计算机技术)。

3.专业基础课:***书学(理论与历史)、***书馆学(理论、历史、事业组织藏书与目录)、书目学(理论、历史,方法)、公共关系学(社会交流学)。

1、2、3占总学时50%左右。

李景正提议:“在发展我国***书情报教育事业的同时,借鉴参考和了解国外同行业的现状或发展趋势,其中包括俄罗斯在内,是必不可少的。”

圣·彼得堡文化学院所开设的1、2各门课程是不是学期课?是否由外系教员讲授?是否针对整个文献信息知识之所必需提出的?科技类的课未涉及,其成效究为如何也未涉及,无从预测。

本人所提增设一门基础知识课是有一定意义的,但开设这门课也不无问题,如:以什么为教材,由谁讲授就是问题。开设这门课,在目前形势下,暂以百科全书为教材,由***书情报学系、院选定一名教师讲授,边教边学习,几年之后,教师就可自行编制教材。学生出学后再继续学习、研究,就能出现许多具有广博知识的人才,他们对整理文献信息之能真正发挥作用,以及对***书分类法的修改、补充和对***书分类法教材的编制都是主要力量。

九、尾语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改变了人们对***书馆传统的看法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书馆开始正视自己的本质职能。为了实现其本质职能,大量的运用所藏各学科各专业信息资源向社会提供知识信息最重要的资料,对于人类征服自然,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书馆改革需充分利用丰富馆藏的知识、信息,通过各种知识、信息向社会向企业等提供,物化为生产力,企业等获利后,必须转而资助***书馆,事业人士因***书馆工作卓有成效,亦必乐而捐助。

***书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书馆改革应走自己的路,改革自己本身的职能及相关联各事项。不这样改革,***书馆终于成问题。改革是为了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只有***书馆各事项及相关联或牵涉事项改革了,才是***书馆发展的起步。*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篇3

关键词:宏观调控***府干预市场机制

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宏观经济***策的研究和建议一直是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从早期的重农学派、重商主义到后来的新古典学派,它们都基于当时期生产力条件及经济学理论水平,深入思考着国家***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些探索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资本主义社会在20世纪曾两次陷入困境,30年代的大萧条和70年代的滞胀问题分别在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得到了缓解,促成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也说明了宏观经济***策的有效性和正确性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只有立足于自身国情,充分借鉴各种理论的合理之处才是正确的选择。

***府的干预和对经济的调控是必需的,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府要有所作为。市场的作用是巨大和不可抗拒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因拒绝市场而使自己发生剧变和解体,我国由于发展市场而使面临崩溃的经济走向新生和发展,无不表明市场的作用是不能代替的。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讲,市场失灵,为***府进行某种形式的干预提供了空间,或者说,凡是市场可能失灵的地方,都是***府应当监管干预的地方。

中国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我国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除了彼此所赖以存在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不同以外,在运行机制方面基本上都是相通和相似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过:“在当今社会,如果没有***府的作用,那么要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网络是不可想象的”。

宏观调控目标决定了宏观调控的手段,财******策的经常使用被认为会对市场机制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宏观调控最好坚持“单一目标”即“稳定物价水平”。然而,大多数西方国家在实际***策操作中,除了物价水平目标以外,还有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强调的“稳定增长”目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西方国家还有“充分就业”目标,以及“平衡国际收支”目标。

而且在最近的十几年里,西方国家已经不再把“平衡国际收支”当作宏观调控***策实施的目标,反而把“资本市场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新目标。在中国,鉴于宏观调控***策要兼顾稳定与增长、发展与改革、开放与转型等方面的综合效应,因此其宏观目标是多重的。除了西方国家强调的“经济稳定”目标以外,还需要包括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所不可缺少的“促进发展”和“协调平等”目标。

为了有效地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策,应当遵循一定的法律和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1.明确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方针、基本方式、职权和职责,使***府该管的必须管起来,而且要管好,不该管的不必且不得插手。2.规定宏观调控的程序。3.设定宏观调控方式方法。把税收调控、信贷调控、预算调控、投资指南、计划指导、外贸协调、产业导向和环境保护等纳入法制的轨道。4.明确界定***府及其主要领导人在宏观调控方面的失职行为及其法律责任。5.明确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府的经济职能。面对市场失效造成的经济波动与危机,***府必须即刻采取应急措施。在市场体制下,市场的自我调节是经济体制的主导,市场主体应当享有充分的自由竞争权力,市场机制才会充分发挥其作用。直接的***府管制至少存在以下缺陷:1.直接的***府管制以行***权力代替市场机制,以***府决策代替市场搏弈,限制了竞争,扼杀了市场活力,很容易侵犯市场主体的权利。由于市场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很多方面的***府管制完全成为多余。放松管制往往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大规模的放松管制的改革,放松管制改革每年大约为美国带来358亿到462亿美元的收益。2.直接的***府管制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由于***府理性的有限性、信息偏在、***策递减效应、法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府管制往往于事无补,达不到预期目的,事实上经常起了相反的作用。例如,中国民航总局近年来三令五申禁止机票打折,目的是希望各航空公司能扭亏为盈。结果是:实施禁折令以来,空座率大幅度上升,航运能力严重放空,大量飞机闲置。3.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的***府管制经常成为特定利益集团、阶层所购买的“商品”,成为他们取得垄断利益的保护伞。因此,管制***策总是为适应特定群体对资源的需求而不是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制订的,借公共利益、整体利益之名行局部利益、个体利益之实。

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本着***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各个领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具体情况,确定干预的程度和范围。比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了反凯恩主义的思潮和行动,但在90年代的“明显的恢复凯恩主义的气息”之后,随着通货膨胀威胁的减少,随着紧缩阴影的降临,随着高失业困扰着全球许多国家,凯恩斯主义的复活不大已经暗潮涌动。哈佛大学经济学家也指出:如果失业率达到8%,凯恩斯主义就可能抬头。这表明无论是控制通货、解决通货紧缩还是实现充分就业,都免不了国家干预,足见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不可避免的。

基于以上的论述,现阶段我国的改革进度趋势是从计划转向市场,从封闭转向开放。由于个体创新的新科技***成为国际发展的推动力以及我们自身涉足市场经济时间并不久经验不够丰富的现实,决定了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怎样进一步放松市场管制,释放经济个体。而在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下,保留适当的国家干预***策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这种干预必须建立在对市场尊重的基础之上,任何背离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干预,只能阻碍乃至破坏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富:市场机制、***府干预和地区差距走势[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始终存在一对基本矛盾,这就是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市场经济是依靠市场的客观力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来配置资源、调节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形式。计划经济是由***府***或中央计划机关利用行***权力、通过行***渠道下达指令性计划来分配经济资源、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形式。经济自由主义主张经济放任,由市场的力量来组织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而国家只能为此提供必要的法律和制度条件,承担某些不适合由市场来组织的经济活动,市场应该由“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自发调节[1]。大危机之后,凯恩斯在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凯恩斯***”,提出了必须在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基础上加上一只“看得见的手”,即实行国家干预主义,主张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控,并限制私人经济活动,由***府直接从事大量经济活动[2]。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的本质特征。

一、现代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心脏

中国加入WTO之后,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外国的商品价格低廉以及某些商品质量较好,服务业的服务质量较好,服务项目较多,我们如何同他们争夺客户?外国企业以高工资吸引人才,我们如何把人才留住?在外国商品涌入后,国内的就业压力在一段时间内会加剧,我们如何应对[3]?目前我们存在的通货紧缩、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等一些列问题,使经济快速增长面临巨大压力。唯有企业的活力增强了,企业经营管理改善了,成本降低了,技术创新了,生产出价廉物美、适销对路的商品到国内外市场中去竞争,才能解决目前存在和面临的问题,才能使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客观地说中国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表现是产权不清晰,投资主体不明确,企业盈亏责任无人承担,部分行业和企业垄断地位没有打破。虽然某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改制成为上市公司,但没有形成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董事会是清一色的,都是由***府派出,监事会同样是***府部门派出的,基本上是一种摆设,连公司的经理都由***府提名任命。使企业无法真正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形象地将这比成“带着枷的林冲”[4]。国有垄断企业的存在,严重地损害市场经济的环境,各种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在同一条件下竞争,别的企业的成本远远大于垄断企业,有的连这一领域都不让进入,因而无法与其竞争,挫伤这些企业的积极性。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我们要从明晰投资主体入手,探索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企分开的具体途径和形式,实行***府社会职能与管理国有资产职能的分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能与运营职能的分开,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战略调整,特别是要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对国有企业加快实施破产、兼并、重组的步伐,以实现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要大力调整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解脱企业历史上形成的不合理债务负担,增加企业资本金;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妥善分流企业富余人员,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在未来的几年内,要加速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赢利性领域中退出,还企业自由人的地位,还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

二、***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脑

***府对经济运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障作用,指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治环境;二是参与调节作用,指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对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调节和干预;三是间接的资源配置作用,指通过规划、***策、总量调控以及适度的直接参与,来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但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对市场引导来实施的。***府高于市场,***府通过对市场的调节而调节经济。***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大脑,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体系实施监督和调控。但这种监督与调控必须是间接的,即只有在下列情况出现时***府才能发出调节指令:(1)市场调节、社会调节失灵;(2)经济总量严重失衡;(3)市场主体显失平等;(4)市场竞争显失公平;(5)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外部性为负。从这一意义上说,***府是消极的大脑,而不是积极的大脑。就连一直主张***府干预的凯恩斯也说:“***府的当务之急,不是去做那些人们已经在做的事,无论结果是好一点还是坏一点;而是要去做那些迄今为止还根本不曾为人们付诸行动的事情。”***府要在市场经济大海中畅游,更要跳出大海看大海。

三、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手

市场经济是一部精良而复杂的机器,它通过价格和和市场体系对个人和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协调。它也是传递信息的机器,能将成千上万的各种不相同的个人的知识和活动汇集在一起。在没有集中的智慧或计算的情况下,它解决了一个连当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无能为力的涉及亿万个未知变量或相关关系的生产和分配等问题。并没有人去刻意地加以管理,但市场却相当成功地运行着。这就是市场的神奇之处,市场将买者和卖者汇集在一起,共同决定商品的价格和成交的数量。

人们经常认为,没有人为干预的经济其秩序必然是混乱的,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在大部分情况下没有干预的经济照样有序进行。市场经济的有序性最早为亚当·斯密所揭示。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该原理表明:当个体自私追求个人利益时,他或她好像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而去实现公众的最佳福利。斯密认为所以可能出现的结果中,这是最好的;***府对自由竞争的任何干预都是有害的。理论和实践都进一步表明,这只看不见的手确实有神奇的作用,它能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自动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客观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强制实行优胜劣汰。因此,市场机制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是调节的第一手段,是调节的基础手段,是调节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如果说把它比喻成人的一只手的话,那它也是右手(左撇子除外)。

实践证明,市场机制是迄今人类发现和运用的最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但另一方面,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失灵的时候,也有失灵的地方。市场必然导致经济上的垄断,不能消除有害的外部性,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要,不能保证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不能自动保持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这些统称为“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对此,西方经济学界一些流派主张用***府的干预作为“看得见的手”进行调节,笔者在上面已经论述了***府高于市场,它不能也不应该与市场平行。***府要做的事是通过采取一些列措施,对市场体系进行医治和修补,使之重新恢复生机与活力。但是当市场体系中的一些问题非***府能予医治与修补时怎么办?这就要求市场体系中另一只手左手——社会机制予以帮助。社会机制就是社会组织通过一定的行为,从***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方面对经济活动施加影响,以此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运行。

四、供给与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足

商品经济是供给与需求的统一体,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说:“神为了让人看见需求与供给,给了两只眼睛。”[5]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期,供给与需求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形影不离。在货币诞生之后,供给与需求相对分离,因而产生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但供给与需求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始终存在并贯穿于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两者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一段时期,供给处于支配地位,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一段时期,需求处于支配地位,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就好像人的左右脚一样,时而左脚迈在前面,时而右脚迈在前面。当一只脚迈在前面时,另一只脚就应该主动跟上,并跨到另一只脚的前面,否则就无法前进。但这只是前和后的关系,不是长与短的关系,一长一短,便成为跛足。因此,供给与需求的暂时不平衡并不可怕,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表现。但作为大脑的***府,要善于发现问题,当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时,也就是经济出现跛足现象时,要及时采取方法,予以医治,使经济健康运行。

判断经济生活中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宏观经济的核心变量,是宏观经济活动的轴心。在宏观经济的现实运行过程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宏观经济的变化状态及趋势,以及国家所采取的宏观经济***策的内容及走向。国家宏观经济***策的调整主要是以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为中心的,并且以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的协调为目的。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当需求明显大于供给时,就叫短缺经济,当供给明显大于需求时,就叫过剩经济。由于中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的十四大召开之后,才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1997年之前,中国始终受到短缺经济的困扰,在解决供需矛盾的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生产增加供给上,这时的经济就是短缺经济,这一判断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府都没有异议。1997年之后,供求关系的变化使我们始料不及,商品零售价格持续走低,需求不足,供给相对过剩。中央采取了积极的财******策和稳健的货币***策,每年发行1500亿左右的国债,刺激经济,拉动需求。但结果并不理想,相反还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对民间资本的挤压。中央采取的***策显然是基于过剩经济这一判断作出的。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

[2]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理论[M].重庆:改革出版社,2000.

[3]储东涛.按照WTO规则转变***府职能[N].新华日报,2002-05-06.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营销策略

1当前市场营销工作面临的课题

1.1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之间已开始注重市场,研究市场,占领市场,相互争夺市场,加之国外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和倾销,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竞争范围已由过去的商品市场竞争发展到服务市场竞争和要素市场竞争。竞争领域从生产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过渡;竞争手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不仅用价格战、回扣、公关、仿制品等手段,而且越来越注重用企业经济实力、品牌、质量、信誉和专利技术等优势来占领市场。

1.2市场竞争导致企业效益下降

企业之间为争夺市场,采取降价策略,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价格战,如今年以来彩电、冰箱竞相降价,全国商品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削价、大甩卖、打折等。导致企业平均利润不断下滑,甚至有的企业严重亏损,面临倒闭。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营销创新机制

2.1营销观念创新

营销观念就是企业在开展营销过程中及适应新的营销环境而形成的思想和认识,它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灵魂。而观念的创新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正确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强化合作意识。

2.2营销组织创新

现代企业的营销组织呈现出联合化、扁平化和概念化的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孤***作战”不可能取胜。从现实看,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在和大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其营销组织亦大多仍停留在销售部门而不是营销的层面上。

2.3营销技术创新

营销技术是指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包含目标市场的确定、产品定位定价、配销和促销及广告策略,等等。由于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大多尚未真正掌握专业营销技术,因此,必须在企业中建立专业的营销企划部门,挑选资深绩优的人员负责,同时聘请专业营销顾问协助,制定并实施企业的营销企划。营销企划的流程与步骤:市场情况分析、决定营销目标、拟订各种相关策略、选择最佳策略、获取管理认可、拟订战术计划、整合企业计划。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营销策略

企业营销策略涉及企业全局性、长期性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采取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对策和合理的竞争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1营销体系策略

营销的理论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策划、管理和推销,市场营销的出发点是顾客、是服务的对象,营销的目的是与顾客建立长期的互利关系,而我们的企业往往只在推销上下工夫,对整体策划、市场调研重视不够。营销体系就是以公司为单位把供应、销售统一起来搞营销,形成供应、销售、服务一条龙,全面负责企业的市场信息调研、产品开发、营销策略、网络建设、促销和转账等,形成集市场开发、产品销售、货款回收、售后服务、信息反馈为一体的营销网络。生产单位可以集中精力抓生产、抓科研、抓质量、抓管理、抓成本、抓效率、抓技术攻关,不再因营销工作而牵扯领导的精力,形成生产专业化、营销集约化。建立营销体系既便于购销连锁经营,又便于购销转账。

3.2营销机制策略

古语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明人是逐利的;而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亦告诉我们,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受到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只有满足低层次需求之后才会逐步追求更高层次需求。联系到实际,作为奋战在营销战线上的员工,他们最看重的必然是利益,现实的利益。要想做到有效激励营销战线上的员工,企业必须遵循利益优先原则。

3.3营销决策策略

市场营销作为一种由企业多部门、多环节组成的复杂的市场活动,它包括多种决策,因此市场营销决策机制成为营销过程中极为关键的一个中心环节。市场营销决策机制有民主参与机制,即使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的机制,包括员工以不同形式参与企业决策的途径及相关制度。员工参与企业决策有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之分。直接参与方式主要有投票表决、、参加听证会等;间接参与方式主要有接受决策前调研、通过媒体和人民代表表达意见等。这些不同的参与方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决策背景、条件和问题。专家参与机制,即让企业外部有关专家参与企业决策过程的机制。专家参与企业决策有个人参与和组织参与之分,也有正式参与和非正式参与之分。

3.4营销队伍策略

没有一支素质高、本领过硬的销售队伍,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一是要加强对营销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二是聘请法律顾问,定期对营销人员进行经济合同法有关知识的培训,避免因合同问题出现业务纠纷;三是定期召开业务交流会,使营销人员不断积累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四是采取请进来集中办班、送出去深造培训的办法,对营销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其尽快提高营销业务素质;五是加强营销队伍建设,选派精兵强将,不断充实强化销售队伍,营销人员素质要高,业务素质和***治素质都要过硬,能打硬杖,能吃苦善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六是严格选拔营销人才,对营销人员招聘要采取内部选拔培训与社会招聘相结合的办法,同时高薪从社会上招聘部分高级营销人才,不断加强营销队伍的建设;七是对营销人员实行优胜劣汰,吐故纳新,纯洁营销队伍,增强营销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3.5营销信息策略

首先,要有高素质的信息情报人员,信息情报人员应具备“精、灵、敏、勤”四大素质。一是业务精通、办事精练,工作效率高;二是办事灵活、消息灵通,三是多思考、多分析、多研究;四是工作勤快,不怕吃苦。其次,要有准确、及时、经济、完备、适用的市场信息。最后,要有完备的市场信息体系,要有市场信息机构,配备专职信息人员,建立信息档案和台账,及时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筛选、建档和信息反馈等工作;要有健全的信息网点;要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种专业会,展销会,交流会;要有专题市场调查信息反馈;要有聘请的专家、行家、知情人按时提供营销信息;要有委托的咨询部门、情报机构、大专院校及时提供可靠信息;要有收集新***策、法令、规定等资料的渠道;要有健全的市场营销队伍。

3.6售后服务策略

要有一个好的售后服务。一是建立用户档案,对使用产品时间、数量、价格、规格等建立台账;二是随货发放用户信息反馈卡,及时征求用户意见,对反馈信息的个人公司赠送精致纪念品给予鼓励;三是定期对用户走访,现场检查了解产品使用及运行情况;四是对产品出现故障处理不过夜;五是对质量不合格产品实行无条件退货;六是对用户提出的产品质量问题及时召集有关人员进行研究分析,并组织技术人员搞科研攻关;七是为用户免费培训和免费咨询;八是送货上门服务到现场。

3.7广告宣传策略

广告宣传的基本功能是及时向用户传递销售信息,通过信息的沟通诱发需求,引导用户采取购买行动。广告的特点是宣传声势大、影响面广、传播速度快。广告宣传的作用是能够及时沟通信息,促进生产发展。及时宣传商品信息沟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渠道,不仅能及时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且也为企业生产产品打开销路。“酒香也怕巷子深”,消费者只有闻到酒的香味才能前去购买,闻不到酒的香味也就不知道此处有好酒,所谓“闻”即听、看的意识,这就是广告效应。比如某公司对矿用阻燃输送带产品宣传,当时在煤炭系统内部“两报三刊”作宣传后,虽然花钱不多,但是效果很好,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煤炭系统,看到广告后都带着广告来公司看样订货。目前该公司生产的“豹帝”牌阻燃输送带远销二十多个省市的煤炭系统,企业知名度也逐步提高。

3.8营销会议策略

要有一个好的研讨会议。会议形式灵活多样,会议规模可大可小,采用产品推广会、产品订货会、产品展销会、产品鉴定会和产品研讨会等形式,特邀本行业专家领导、营销、用户代表和有关人员召开会议。用户可以在会上相互交流使用经验体会,提出对产品改进措施建议,专家可以围绕如何改进产品质量进行广泛研讨发表意见,并对产品质量给予评价和定性,以此扩大产品知名度,巩固老客户、开辟新客户,交换意见、交流感情、互通信息、加强合作,提高用户对公司的信赖度。

参考文献:

[1]孙在国.体验经济时代营销策略创新思考[J].商业时代,2004(8):90-92.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篇6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预算体制要求上报***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篇7

计划经济实质上是由***府主宰着经济活动,统计为***府服务是天经地义的。多数统计数据对于***府之外的机构和公民是保密的。而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和消费者,企业和消费者是根据市场信息从事经营和消费活动的。在市场经济国家里,***府利用纳税人的钱生产出来的信息和在***府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都属于全体公民所有,是一种公共产品,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府有义务向全体公民提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把统计信息作为公共产品,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统计立法,制定统计制度、调查规则、资料保密、数据等制度。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就统计信息产品的归属、统计服务对象等基本问题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实行的是以“***府为主、社会为辅”的方针,反映到统计设计上主要是考虑***府的需要,而很少研究企业和社会公众的需要。在统计数据披露方面,实行先内后外、内详外略的“***府优先”的***策。在一些***府部门把统计数据当成部门的私有财产,甚至被***府机构中的少数人所垄断,成为他们谋取部门和个人利益的资源。这种统计数据归***府所有、部门所有、个人所有的观念,导致了***府统计行为的商业化,出现了一些***府部门以数谋利的行为,增加了企业获取统计数据的成本。

二、树立调查者与被调查者法律地位上平等的新观念

至今,***府统计部门仍把企业当成附属于自己的被领导者,由此引发出许多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行为。一些地方规定企业统计人员要参加***府统计部门办的上岗培训班,并通过考试取得统计上岗证方可从事统计工作。一些地方将统计报表和统计制度印刷费、培训费摊派到企业。企业需要综合统计数据,一些部门和地方统计机构不提供,让企业花钱买资料。这是违反公司法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则的。企业是***于***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机构设置包括统计机构和人员完全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府无权干预。***府统计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是法律上完全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统计部门要求企业填报统计报表是法定的权力,而向企业提供统计资料则是统计部门的义务。统计部门不应当只行使权力而不尽义务。市场经济国家***府统计部门在普遍重视统计法制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府统计部门的公共关系建设,他们不仅是靠法律维护统计的权威,更重要是通过统计部门的各种公关活动,比如开展统计宣传活动、免费提供统计资料、搞好与被调查者的合作等,提高社会公众对统计的认知度和配合程度。

三、依法规范***府统计调查工作,增强为被调查者保守秘密的观念

***府各部门行使统计调查权力的时候,不受法律约束随意印发调查表的问题较为突出。***府部门在行使统计调查职能时,必然要涉及到被调查者的权益。因此,在市场经济国家里开展统计调查时是严格依法进行的,一般来讲有法定填报义务的调查表都要有法律根枯,通常要在调查表中注明法律依据,并且将统计调查制度通过一定的渠道向社会公布。市场经济国家的统计调查一般都分为强制性统计调查与自愿性的统计调查,强制性统计调查填报的对象一般是企业,调查的内容是经济类,要求被调查者必须要填报的,否则要追究法律责任;自愿性调查对象一般是公民个人,调查内容是社会类,被调查者可以填报也可以拒绝填报。依法规范统计调查行为是统计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维护被调查者权益的重要举措。公民和企业的单项调查资料一般只用于汇总和推断总体数据,而不允许用于其它。市场经济国家对于被调查者的资料,制定施行如此严格的保密制度,是为保护被调查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使被调查者放心地为***府统计部门如实填报资料,提高公民和企业对***府统计部门的配合程度。

四、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数据制度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篇8

一、土地权利***性塑造之必要-两个逻辑

在保证永久利用土地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利用价值,是一切土地制度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实现土地资源最有效利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第一,土地资源的配置处于最优的状态;第二,在土地资源配置最优状态下,土地利用者能够自主经营土地。然而,这两个前提的实现都要以土地权利的***化为条件。

(一)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权利***化

人类社会最大的浪费莫过于土地不能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决定土地资源效用发挥最基本的因素是土地使用人的经营素质。因此,土地利用效率如何首先取决于土地资源的配置状态。同样一块土地,由富有经营管理经验的土地经营专家利用,其产生的效率可能是由外行使用时的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只有当土地能够落入最善于利用该土地的人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增进人类福利的效用。

实现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必须使得土地上各种利益的拥有者能够根据市场规则转移土地上的利益。市场之所以能够发挥最佳的配置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它考虑了土地利用者利用土地能力的差异。假设一个不善于利用土地的人,他拥有某种土地的财产权每年只能给他带来100元的收益,如果他将土地上该项财产权转让给一个善于利用土地的人,或者授予后者对土地进行实际经营的权利能够获得200元的收益,他肯定愿意出让或授予他人经营。同时,如果受让人利用自己的经营方式,能够从同一片土地上获得在扣除各项成本和消耗后仍超过200元的收益,那么,他也会愿意受让。这样的交易对于土地权利的转让、授予者以及土地权利的受让、被授予者来说,都是合算的。市场将通过这种利益机制促进不善于经营土地的人将土地或土地上的某种利益转移给更善于利用土地的人。因此,在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情况下,必然存在一种趋势:土地资源逐步向最善于利用土地者手中转移。

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是通过土地权利交易而实现的。因此,市场配置土地资源,首先要求土地的权利人能够根据其对交易收益的计算自由地转让土地权利,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被转让对象必须具有***性。也就是说,被转让利益的范围、被转让利益与该土地上的其他利益以及相邻土地上的利益的关系必须明确。在土地权利本身不明确的情况下,除了会大量增加交易成本并可能因为其他人主张利益而使转让受阻外,由于双方对交易的利益不能进行准确计算,交易的结果未必会对土地的利用有利。因为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是在交易者将自己作为经济人对待而进行交易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当交易者不能准确地计算其交易利益时,市场便可能发生不能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土地权利不具有***性的情况下,即便通过市场对土地资源进行配置,其结果并不能肯定导致土地资源配置的优化。

(二)资源配置效益与土地权利的***性

在土地资源配置处于最佳的状态下,土地利益的享有者必须能够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其享有的土地利益范围内决定土地利用的一切问题。如果他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土地资源配置即便是有效的,对于土地效用的发挥也不会有直接的积极作用。即便最善于经营土地的人获得了土地的权利,但如果外部的干涉过多而使得他不能按照合理的方式对土地进行利用,土地产出便不会由于他获得了土地而有所增加。要实现土地资源最有效利用,必须使土地权利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其权利范围内对土地进行利用。如果他是一个最善于利用土地的人,那么,只有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利用土地,土地的效益才可能最大限度发挥。此时,任何来自外部的干涉对于土地的利用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只有在土地利用者获得了***的土地权利时,他才能在其权利范围内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经营土地。

此外,土地权利***化也是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条件。土地权利不***,必然导致土地开发利用中相互争夺利益和逃避义务的现象,导致土地利用者掠夺性开发、利用土地,忽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

二、土地权利***性的内涵-两个关系

土地权利的***性程度主要取决以下两个方面关系的处理:(一)同一土地上不同权利享有者的相互关系;

(二)土地上的各种权利享有者与外部的关系,包括与管理者国家的关系。

在农业社会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极为有限。自给自足生活方式意味着人类的生活需求直接通过自己的劳动成果来满足,利用土地从事农牧业经营,以获取各种生活资料,是土地利用的一般内容。土地利用的单一化决定,所有人利用土地是土地利用的一般形式。因此,土地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所有权转移实现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的农业社会中,都存在极为严密的土地所有权制度。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利用土地资源的能力获得空前提高,土地的利用也由原来的单一目的利用转化为多目的的利用。土地多目的利用必然导致在同一土地上形成众多不同的利益,土地效用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不仅取决于土地所有权人经营土地的能力,而且也取决于在土地上享有不同利益的其他人能否发挥其所控制的土地某一方面的利用价值。因此,土地资源配置的内容便不再仅仅是土地本身的归属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土地利用的各种利益的归属问题。在我国,由于实行土地公有,本质上就是土地所有权以外的其他权利(土地他物权)的归属和行使问题。土地上不同权利的相互关系处理是否使每一权利人的权利、义务范围明确、具体、彼此***,是评价土地权利***性的基本尺度。

除此以外,土地权利的***性还表现在土地利益享有者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在土地的外部关系中,有两方面的关系应予以明确:一为土地权利人与一般非权利人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土地权利人与相邻土地权利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地权利人与其他非权利人之间的关系。二为土地权利人与国家的关系。此所谓国家,是指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国家,而非所有权者的国家,国家作为土地所有权人与土地权利人之间的关系,属于土地权利者内部关系。

***的土地权利在对以上两方面关系的处理上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各种权利体现的利益***。土地权利的***性首先表现在该项权利所表彰的土地上的某种利益是***的。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人们可以以不

同的目的而进行多方面的利用。土地的这一特点决定人们在同一土地上可以享有不同的利益,当这些利益获得法律的承认和认可时,便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土地权利。土地的归属和总体支配的利益,在法律上便表现为土地所有权;对土地使用价值进行利用的利益,在法律上便表现为土地用益权;而对于土地价值的支配利益,则表现为土地担保权。各种不同的土地权利实际上是土地上不同利益在法律上的表现。也正因为如此,土地上不同利益的***性程度决定着土地权利的***性程度。土地权利人是否拥有***的土地利益,土地上的利益是否为某一权利人认同,这是衡量土地权利***性的自然尺度。如果土地上的某种利益不可能***于其他利益而存在,反映这种利益的土地权利也就不可能具有***性。因此,一方面,土地上相对***的利益,都可能形成与此相对应的土地权利;另一方面,土地权利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地的利益的***性程度。例如,基于土地相邻关系而发生的对他人土地的利用利益,只能是一种附属于土地相邻关系而存在的利用权,这种权利只能是一种附属于***的土地权利而存在的权利,不能***存在,更不能单独地进行处分。***原则并不是要求对于这种不能***土地权利也要赋予其***的性格,而是要求当土地上的某种利益是一种***的利益时,就应当尽可能使体现这种利益的权利成为一种***的权利。

(二)权利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权利。权利人行使土地权利的***性程度本质上属于土地权利的界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立法者和权利授予者的安排。立法者完全可以通过有关土地权利的立法,要求土地的用益权人接受土地所有权或公共权力不同程度的约束。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土地所有权对于其他土地权利人行使权利的约束有逐步缓和的趋势。我们只要将封建社会土地租佃权对于土地所有权依附程度与现代土地用益权对于土地所有权的依附程度进行对照,就不难得出这一结论。土地所有权与用益权制约关系的缓和,实际上是现代社会注重土地利用价值的结果。要充分利用土地,必须使土地的利用者获得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利益。所有权对用益权的限制过甚,用益权人便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对土地进行使用,其结果必然是:不管用益权人如何善于利用土地,由于土地所有权的障碍,土地的利用效率仍然不可能充分提高。因为在所有权的严格控制下,土地用益权人将不得不屈服于土地所有者的意志对土地进行利用,其利用土地的能力便不可能淋漓尽致地发挥。

(三)不受其他权利人处分权利的影响。土地上某种权利的处分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其他权利的存在,是衡量土地权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样,对于这个问题,立法者和土地权利创设者的意志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在德国,土地上的抵押权具有较强***性,土地权利人尽可对土地所有权或其他用益权进行处分,而土地上的抵押权不受影响。同时,抵押权作为对土地价值进行支配的一种***权利,其本身便可以***存在,并可以单独作为交易的对象进行交易。而在法日等国,土地抵押权的***性程度则相对较差,抵押权只能作为债权的附属权利而存在,随债权的产生而发生,随债权的变化而变化,消灭而消灭。在我国,抵押权与土地权利的关系也存在一些不应有的牵连。例如,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抵押人转移土地权利,必须通知抵押权人;如果没有通知抵押权人,则其对土地权利的转让无效。抵押权的存在无疑对土地使用权人对权利的处分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的存在也就意味着抵押权、土地使用权的***性仍然是十分有限。

(四)土地权利的外部制约适度并确定。土地权利受其他外部限制主要表现在土地权利人利用土地受相邻土地权利人、一般非权利人以及国家的制约程度。例如,相邻土地权利人对于邻地的利用范围的大小以及该项权利的发生条件;非权利人不承担任何责任的情况下合法利用或进入土地的条件。土地权利外部制约的最大来源是国家。这里所说的国家制约,是指国家作为公权的享有者或社会的管理者而对土地权利的制约。***府凭借其强大的权力完全可以消除土地权利任何程度的***性。对此,笔者不想进行详细地论证,只要回顾一下在计划经济时代***府权利如何吞噬包括土地所有权在内的所有土地权利,便可以想象国家对土地权利的制约所可能产生的后果。包括土地权利在内的任何权利都不可能是不受约束的,外部约束在适度和确定的范围内对于权利的***性并不会造成严重影响。如果非土地权利人或者国家可以随意以这种或那种理由缩小土地权利的范围,或阻止土地权利人行使权利,或对其行使权利附加条件,那么,这种土地权利就没有***性可言。

三、土地权利***性的塑造-两种方式

土地权利的***性塑造以两种方式进行:一是通过立法规定实现;二是通过契约实现。可以比较肯定地说,最初土地权利的界定是通过或者说主要是通过当事人之间的契约而完成的。这种土地权利的界定方式直到中世纪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渐渐地发现,土地权利的这种界定方式不仅成本过高,而且也不能保证其结果的公正性。到近代社会,各国逐渐放弃了契约界定土地权利的方式,而采用了更有效、更公正的法律界定方式。近代各国普遍实行物权法定主义,正是土地权利界定方式转换的标志。

立法方式塑造土地权利的***性,就是通过土地权利立法直接规定土地权利的形式,并明确各土地权利的相互关系以及土地权利的外部关系,使土地权利获得***的特性。而契约方式对土地权利***性的塑造则是通过相关当事人的合意而实现的。立法和契约对土地权利的***性塑造,本质上都是土地权利界定的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将其放在土地权利界定的框架内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以立法方式界定土地权利,显然具有诸多的优越性。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立法安排可以赋予权利***性以法定效力。一当权利人获得某种权利,它便可以直接依据法律规定而取得***的土地的利益,无须对权利进行重新界定。通过契约方式塑造权利的***性,则需要权利的授予人与被授予人之间就有关权利的内容、范围、效力等涉及权利的***性问题进行协商谈判。因此,通过立法安排,可以使某一类权利的***性在法律实施的范围内全面实现。而契约塑造只能分别通过个别的谈判实现。因此,立法安排实现权利***性的成本比通过契约安排的成本要低得多。

(二)立法安排有利于权利人对权利的了解和行使。立法安排使得同一类权利获得相同的***性,从而可以避免土地权利***性程度出现千差万别的现象,有利于权利人对权利的了解和行使。在立法安排的前提下,权利人知道立法怎样规定,也就知道自己在什么范围内享有权利。相反,通过契约方式则不可能达到这一效果。假设通过契约的方式界定土地使用权,那么,如果某人从10个不同的所有者(或土地所有者人)那里取得10块土地的使用权,并通过不同的合同对权利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此时,他必须同时了解10份土地使用权受让合同,才能知道自己对10块土地分别享有哪些权利。同样,他甚至不得不采用10种不同的方式行使这些权利。这对于权利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繁重的负担。

(三)立法安排有利于降低权利交易成本。立法安排使权利的***性获得统一,从而使权利的交易节省大量的

交易成本。在契约安排的情况下,由于契约通常仅为当事人所了解,因此,出让人是否有权处分自己的土地权利?其所处分的权利到底包含哪些利益?存在哪些负担?受让方都必须进行个别的查询和调查,否则,他便不知道自己在购买什么。而对于这些情况的了解,必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四)立法安排有利于避免纠纷。立法安排使权利内容通过法律而稳定下来,从而为所有同类权利提供了一个公认的标准,有利于避免就土地权利而发生纠纷;即便发生纠纷,由于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也能够使纠纷获得及时、完满解决。

(五)立法安排更能获得公正的结果。在契约安排情形下,当事人为了避免交易成本过巨,不可能就权利的***性问题进行极为缜密的考虑;而且,当事人的品行、智力、习性等都可能对契约内容的公正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则超脱于具体利益之外,并且,立法方式允许立法者进行缜密地论证和周全地考虑。因而,立法安排更能获得公正的结果。

(六)立法安排更能保证权利***性稳定的存在。契约不可能永久地有效,而且,在契约的有效期间当事人随时都可能根据法律或按照自己的意思对契约进行变更。因此,契约安排即便可能使某种土地权利具有较高的***性,也不可能保证这种***性能够永久存在。

四、土地权利***性实现-六项原则

土地权利的内容主要是通过立法来规定的,立法者对于土地权利如何规定,对土地权利的***性起着决定作用。要强化土地权利的***性,我国土地权利立法应当着重贯彻以下六项基本原则:

(一)土地权利的法定化原则

土地权利的法定化是实现土地权利***的前提性要件,法定化的基本要求是土地权利类型法定和内容法定。通过契约方式对土地权利进行界定,虽然也可能使某一项具体土地权利取得***性,但由于契约关系的相对性和不稳定性,这种土地权利即便可能***,但也决不可能是普遍和稳定的。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权利的法定化,并不是说当事人对于权利存在和转移都无能为力。实际上,当事人的意思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对权利发生一定影响,只是在权利类别和权利内容上,当事人意思决定的范围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即便在实行最彻底的物权法定主义国家,仍然允许当事人对于土地权利的某些问题(如土地权利的存续期间、土地使用收益的分配、土地抵押权的实行方式、抵押权所及的标的物范围等等)通过契约来确定。此外,法定性也不应当理解为当事人的约定在与法律规定相违背时不能产生任何效力。作为土地权利的产生方式之一,土地权利创设契约,在契约有效的范围内,仍然可以发生契约债权的效力,只是这种效力仅存于契约当事人之间,而不能产生对世的效果。

我国目前土地权利并未实现彻底法定化。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契约性的土地权利。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尽快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定化,无疑是摆在立法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土地权利明晰化原则

土地权利明晰是土地权利***的重要表现。根据土地权利明晰化原则,土地上各种权利的相互关系、土地权利人与非权利人的关系、土地权利人与国家的关系都应当明确、具体、确定。土地权利不明晰是我国目前土地权利立法存在的又一重大破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尚未实现法定化,因而,土地权利的明晰化程度依赖于相关当事人的交易结果。尽管有些承包合同确定的承包经营权极为具体、明确,但是,就总体而言,承包经营权的明晰化程度仍然相当低。目前大量存在的承包合同纠纷大多是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关系不明晰而造成的。城市土地使用权虽然已经实现了法定化,但是,法律对土地使用权各方面关系的处理相当含混。作为土地使用权授予者的国家对于土地使用权的干预过多,且不能一视同仁。相同的土地使用权人(如同为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人)享有的权利往往有天壤之别。这对于土地使用权市场的发展和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无疑会带来消极的影响。要理顺土地权利关系,必须通过立法使各种土地权利更加明晰。

(三)土地所有权与土地管理权分离原则

在土地公有制度下,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可以对土地权利设定义务,同时,作为社会的管理者也可以对土地权利设定义务。在我国,土地公有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由于国有土地管理权与所有权行使不分,国家享有对于一切土地全面的管理权,农村集体组织虽在名义上是土地的所有权人,但实际上对于土地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权利。鉴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名存实亡的现状,一些学者甚至提出实行土地的全面国有化、甚至私有化的主张。(注: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110页。)笔者认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一体化,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而实现。根据所有权与国家管理权相分离原则,所有者取得对土地权行使的监督权和土地利用收益的分配权,国家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对于一切土地取得基于公共利益而进行管理的权力。所有权作为一种最全面的私法上的权利,无论权利的客体是国有土地,还是集体土地,权利的内容都应保持一致。在土地所有权与国家管理权分离的前提下,可以使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国家土地所有权保持统一,并使土地上其他权利人对于土地所有人承担的义务一致。只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后,应弱化所有权对于土地上其他权利的制约,以鼓励土地的开发利用;同时,强化国家基于公共利益而对土地的管理,以保护公共利益。这样不仅可以理顺和明晰国有土地所有权与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与国家管理权、土地所有权与其他土地权利的关系,而且也可以照顾我国土地制度的现状,并在使土地权利关系明确的基础上提高土地权利的***性。

(四)土地权利物权化原则

土地权利是否为一种物权,取决于有关该项土地权利的立法是否完成了这一土地权利物权化的过程。我一贯认为,某项权利并非天然就是物权,是否具有物权性质,主要看有关该权利的立法是否将它作为一种物权来进行安排。(注:参见拙著《抵押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9—80页。)例如,我国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权是否均为物权,是值得怀疑的。未经登记的抵押合同的债权人所享有的权利与一般的债权并无实质性差别,很难说它就是一种物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主要通过当事人之间的承包经营合同决定权利的内容,不具有对世的效力,也不能说就是一种物权。作为物权,必须具备几个基本的特性,这就是:权利的法定性(权利类型与基本内容的法定)、对物的直接支配性、排他性、对世的对抗性和追及性。不具有这几个作为物权的基本特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权。由此看来,我国不少学术著作中所谓的物权。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物权。土地权利的物权化,就是要通过法律赋予一些基本的土地权利以物权的效力,使它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物权。只有在土地权利物权化的基础上,才能统一塑造土地权利的***性格。

(五)土地权利变动的公示原则

土地权利

若要成为一种***的权利,必须全面贯彻权利变动的公示原则。根据公示原则的要求,某种权利要取得对世的效力,对抗第三人,必须对权利状况和权利的变动过程进行公开表彰。通常的公示方法是登记和占有,但由于土地权利的多重性和占有原因的多重性,因此,占有不能作为土地权利变动的公示方法。土地权利的公示只能通过登记而实现。为了保证土地权利的***性,对于土地权利应统一采用登记成立要件原则。惟有如此,才能确保在维护土地权利***性的同时,不会造成对社会交易安全的破坏。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篇9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经济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入手,借鉴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经验,为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制度和经济核算制度提供参考。

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经济向新型循环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协同进化,才能推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已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还存在诸多与循环经济理念不相适应的制度规定,对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设置了障碍。

一、体制障碍

1.税收制度上存在的障碍。我国现行税制不仅缺少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针对环境污染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税种而且还存在某些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种。

(1)增值税。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增值的比例。虽然现行增值税法规定,对利用三废产品生产的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也实行其他税收优惠***策,但是我国涉及环境保护的增值税税种过少,征收范围也过小,很多企业均享受不到国家的这些优惠***策。

(2)资源税。现行资源税是针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我国资源税规定对开采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生产盐的7种矿藏品征税,并按资源自身条件和开采条件的差异设置了不同的税率。就目前而言:一是资源税征收范围过小,仅限于部分不可再生资源,导致大量非征税资源价格偏低;二是已开征的资源税税率太低,导致资源的价格严重背离其价值。这些不但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加大了初次资源和经过循环生产的再生利用资源之间的价格差,使得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3)消费税。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流转税。目前,我国消费税包括的11个税目所涉产品的消费大多直接影响环境状况,消费税的征收起到了限制污染的作用。其中,对汽油、柴油和小汽车、摩托车征收的消费税对环境污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总的来说,消费税对环境保护的程度非常有限,许多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尚未被列入征税范围,如电池、一次性用品、煤炭、化肥、农药等。我国的消费税还没有起到引导公众绿色消费的作用,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对消费环节的绿色要求。

(4)排污费。排污收费制度建立十多年来,为污染控制筹集了大量资金,对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该制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收费标准偏低,使得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积极治理污染;二是收费方法不合理,总体上实行的是单项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即只对超过浓度标准的排污者征收,且当排放的污染物在同一排污口含有两种以上有害物质时按最高一种计算排污费,导致排污者仅注重被收费的污染物的治理;三是排污费的使用不合理。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建立的初衷是用排污费补偿治污资金的不足,因此排污费的80%要返还排污者治理污染,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返还的资金只有少数被用于污染治理。可见,现行排污收费制度不利于企业自觉采纳循环生产模式,不利于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

2.经济核算制度上存在的障碍。以往的预算、统计、会计和审计等经济法律制度在进行国民经济资本与成本评估时都未将环境的价值因素纳入社会成本中,这就在无形之中助长了人们以破坏环境和掠夺资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去谋求暂时的、局部的经济利益。

(1)会计制度。我国传统会计只反映了企业主体与企业主体内部的经济关系,只承认那些能以货币计量的并且能用价格确认和交换的东西,未将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计入成本,仅计算了微观的经济成本,而没有计算宏观的社会成本,变相鼓励了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而取得短期利益的做法。

(2)审计制度。传统审计制度重企事业单位的财***财务情况、轻企业的经济绩效审计,对于环境绩效审计更是一片空白。根据环境审计具体内容的不同,还可以将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细分为以下四类分项目标:①评价环境法规***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法规***策制定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法规、***策与制度;②评价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效率,揭示影响其工作效率的消极因素,提出改进建议;③评价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有关部门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④评价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改善环境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而当前我国的审计制度设计上,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审计或者内部审计,这一方面都很欠缺。

(3)GDP核算。传统GDP核算没有扣除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因而社会成本和效益并不清晰,既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也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及社会公众的福利状况,特别是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完善对策

1.税收制度上。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生态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即生态税收,这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起到环保作用。

以德国为例,为了更好地贯彻循环经济法,德国于1998年制定了“绿色规划”,在国内工业经济界和进入投资中将生态税引进产品税制改革中。德国生产排除或减少环境危害产品的企业只需缴纳所得税即可。此外,企业还可享受折旧优惠,环保设施可在购置或建造的财***年度内折1360%,以后每年按成本的10%折旧。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日本***府一直积极支持循环利用项目,制定了各种资金投入和税金制度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税收上,日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府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②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处理玻璃碎片用的夹杂物剔除装置、铝再生制造设备、空瓶洗净处理装置等,除实行特别退税外,还可获得3年的固定资产税退还。③对公害防治设施可减免固定资产税,根据设施的差异,减免税率分别为原税金的40%~70%。④对各类环保设施,加大设备折旧率,在其原有折旧率的基础上再增N14%~20%的特别折旧率。

美国亚利桑纳州1999年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税(销售税)10%。美国康奈狄克州对前来落户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可提供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可相应减免。美国对公共事业建设和公共投资项目,包括城市废物贮存设施、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市***污水处理厂等,给予免税的优惠待遇;而企业单一的污染控制设施难以享受这一优惠待遇。

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①增值税。扩大涉及环境保护的增值税税种,让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享受到国家的增值税优惠***策,也可以参照日本采取退税***策。②消费税。树立绿色消费税的立法理念,将有关措施进一步改进和细化。特别是在实行差别税率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差别税率的差距。③资源税。扩大征收范围,对某些虽可再生但速度缓慢及对国计民生有较大影响的资源也征收资源税;完善计税依据,只要自然资源被开采,无论资源是否销售或自用,开采企业都要纳税。④排污费。可以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开征污染税。污染税的课征对象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

2.经济核算制度上。

(1)会计制度设计。应逐步构建和完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绿色会计把视野扩大到主体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上,来计算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它或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增加,产生“社会利益”,或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减少,形成“社会成本”,并将社会利益与社会成本加以比较来评价企业的社会贡献。

绿色会计应克服传统会计的缺陷,其基本目标就是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具体目标是充分披露有关的环境信息,为决策者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信息帮助。超级秘书网

(2)审计制度设计。对应于绿色会计,我国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发展绿色审计。绿色会计提供企业在履行环保责任方面的会计信息,此信息是否真实有待于绿色审计的监督、评价与鉴证。绿色审计是一种控制活动,通过检查企业的环境报告,对其受托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从而实现对企业受托环境责任履行过程的控制。其目的是促进环境管理系统的积极有效运行,控制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这为绿色审计工作的执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篇10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基本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价值保障。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具有高效率的运行机制

在历史上,资本主义让市场经济初试锋芒,就显示了巨大的威力。资本主义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因此不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像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与资本的交换是多么地不公平,但整个社会的财富毕竟增加了,尽管个人分配相对不公平,但对整个人类来说毕竟是进步了。30年前短缺经济的状况至今令人记忆犹新,计划经济把我们带入了普遍贫穷的死胡同。而我们引入市场机制后,社会财富就像喷泉一样涌现出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之间经济上的收入差距的确拉大了,但无法否认的是机会均等却大大加强了。一个基本事实是,计划经济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即农民与城镇职工这两个社会阶层的身份不平等及与之相伴的全面的机会不均等。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平等主要是机会均等,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职业、自由参与竞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机会均等意味着尊重人们的自由选择,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倡导的。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可能性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财富是大自然的恩赐,人们更多注意的只是财富的分配而不是财富的创造,这意味着一部分人“富”了,另外的人就一定“穷”。因此,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不和谐是不可调和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主要不是来自于大自然的恩赐,而是人的创造,创造财富是人类对来自制度的鼓励和刺激的一种反应,某种制度越是能提供对人类创造力的刺激,这个社会创造的成果、财富也就越多。在这一制度下,人类创造的财富会不断增长,社会分配就是对不断增长的财富的分配。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契约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生产关系,这是一种建立在双方平等、互利、自愿基础上的契约关系。诚信是这种契约关系的基石,法律则是维持这种关系的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为取得某种权利而必须付出的一种义务,它是参与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必要品格。市场经济作为法制经济,遵守法律是每个人的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而这正是和谐社会的保障。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缺陷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完善

从理论上看,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它有明显的弱点和消极作用。市场经济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公、造成两极分化,这是价值规律作用下的必然反映,有其客观规律性,也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和***治统治,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措施解决这样的问题,缓和经济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如何也不能克服由基本矛盾造成的单个或局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追逐超额利润的破坏性后果和根本局限。所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为了避免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为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开辟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正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双重体制并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打破,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仍是框架式的,存在不少的漏洞;我国的体制改革虽然减少了资源行***性的配置,但仍存在“双轨”,行***性垄断权力直接介入市场,资源行***性配置产生了严重的腐败现象,使少数***府部门或官员利用权力谋取私利,侵占社会财富,削弱了社会调节贫富差距的能力;社会保障体系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保障的覆盖面窄,农村社会保障普遍缺失,导致大量的社会成员甚至作为社会主体的工人、农民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边缘化,成为弱势群体。

可见,仅靠市场本身不仅无法实现社会公平以及社会和谐的一系列重要价值,也难以解决关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有效克服其带来的缺陷。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

3.1民主法治的社会

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具有一种特定的有关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而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体制的根本游戏规则就是基于法治的规则。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完善法治,法治和民主***治也是很有关联的,法治本身就包含着平等、正义和公平的价值判断,民主是完善法治的重要保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可以说民主法治既是和谐社会的目标要素,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

3.2公平正义的社会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标准是最多被用来问责市场经济的,而市场经济实际上蕴涵并强调公平,这种公平是一种过程的公平,是机会的公平,民法和经济法的首要原则就是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深层次基础,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3.3诚信友爱的社会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是市场制度中市场文化内涵的基本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同时又作为社会契约的基本表现形式和市场制度的构建而存在着,它是市场规则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遵守诚信原则可以获得更大收益,信用可以作为企业的生产力,品牌的力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完善的市场规则包含诚信友爱原则,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增强了社会的诚信友爱。

3.4充满活力的社会

充满活力就是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市场机制是最具活力的机制,单个人、单个组织分散决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的人会在约束条件下,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预期目标。因而增进社会活力的改革应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3.5安定有序的社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但安定有序的社会并不排斥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市场经济也是竞争的经济。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市场交换实质上是一个动态均衡的过程,价格形成是均衡的结果,均衡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理想的市场体制最终能够达到稳定有序的状况,这种状况就是经济学所称作的经济的核。虽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可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参照、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因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稳定有序,符合和谐社会的价值标准。

3.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显然,在今后一段时间***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构建和谐社会贯穿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个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化和拓展的重要方面,也即完善市场经济的过程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是目标同一的过程。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过程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是目标同一的过程。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10篇

学习

国际经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经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贸易经济管理论文。如果我们承认全球化导致各国在货币经济领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那么一国资本市场的异常波动就可能影响和波及国际资本市场,而国际资本市场

学习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形势分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对经济现状分析的论文范文,下半年经济形势与预测。报告显示,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普遍提高,美日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增长率分别可达

学习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管理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下载,公共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并根据社会需要确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样式,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其他教育内容、课程及内容的组织及实践中的

学习

企业经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经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企业经济管理论文,企业管理经济课程论文题目。管理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集体协作。作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也是生产力,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

学习

市场经济理论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经济理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市场经济论文范文,有关市场经济的论文。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4.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5.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

学习

国际经济关系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经济关系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关系论文。1.生产经营的全球化美国学者D·F·西蒙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产业全球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经营的全球化。而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活

学习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农业经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农业经济管理的论文题目,农业经济管理核心论文。关键词:大数据;农业经济管理1农业迎来大数据时代1.1大数据及其特性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基础信息设施的完善,加快了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互联网发

学习

经济管理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管理10篇,内容包括经济管理知识清单,经济管理案例。020105金融专00075证券投资与管理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55企业会计学00043经济法概论(财)山东经济学院00066货币银行学03707***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学习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区域经济发展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国内参考文献。一、两种经济模式及其差异(一)青岛模式青岛模式是培育大企业、造就大品牌的区域性模式。青岛是我国拥有名牌产品与名牌企业最集中的

学习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经济合作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论文选题。二、国际货币合作的霸权稳定论基于霸权稳定结构的货币合作理论的始作佣者可能是金德尔伯格(P.C.Kindleberger),霸权稳定论(HegemonicStabilityT

学习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县域经济发展论文10篇,内容包括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县域经济论文模板。加快南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一)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长,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物质闭环型经济形式,倡导以生态型资源循

学习

经济管理硕士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管理硕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管理论文期刊推荐,经济管理硕士论文网。学号:以《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显示的学号为准。密级:保密论文须直接注明密级及相应的保密期限,如系公开论文此项不标注。论文题目:应准确、鲜明、

学习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区域经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民经济管理论文题目推荐,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管理论文题目。1.创新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十报告中,已经提出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转变,调整经济的结构战略是其主要的转变方向;科技进步、创新

学习

经济学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基础经济学论文100篇,经济学基础知识论文。1、知识经济的理论诠释OECD在世界上1996年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

学习

国际经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经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贸易经济管理论文。如果我们承认全球化导致各国在货币经济领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那么一国资本市场的异常波动就可能影响和波及国际资本市场,而国际资本市场

学习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形势分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对经济现状分析的论文范文,下半年经济形势与预测。报告显示,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普遍提高,美日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增长率分别可达

学习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管理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下载,公共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并根据社会需要确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样式,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其他教育内容、课程及内容的组织及实践中的

学习

企业经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经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企业经济管理论文,企业管理经济课程论文题目。管理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集体协作。作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也是生产力,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

学习

市场经济理论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经济理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市场经济论文范文,有关市场经济的论文。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4.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5.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

学习

国际经济关系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经济关系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关系论文。1.生产经营的全球化美国学者D·F·西蒙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产业全球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经营的全球化。而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活

学习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农业经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农业经济管理的论文题目,农业经济管理核心论文。关键词:大数据;农业经济管理1农业迎来大数据时代1.1大数据及其特性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基础信息设施的完善,加快了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互联网发

学习

经济发展优势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发展优势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挑战论文,经济发展方式的论文。1978年底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1978-2004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4%,2004年GDP的规模为1978年的10.3倍,而世界同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