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合作论文10篇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篇1

在研究中我们常常将货币***策合作(Policy Cooperation)和货币***策协调(Policy Coodination)交替使用,用以指称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货币决策机构或决策当局之间某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对国际货币合作的基础和有效性问题,从来都存在广泛的争议,支持者麦金农和威廉姆森宣称,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中无节制的汇率浮动对国内宏观经济管理和物价稳定非常不利,而一国货币***策的目标恰恰是宏观经济和通货的稳定,货币***策的***性并不是目标本身而仅仅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对开放经济体而言,有效的国际货币合作值得优先追求。而反对者则阵容更强大,国内稳定是汇率稳定的前提条件已根深蒂固,哈伯勒等则将支持者的论点反转过来,声称应该优先考虑国内的货币稳定,唯其如此这些国家才有能力遵循一种更稳定和更富有预见性的汇率***策,进行国际货币合作才有起码的基础。至今,如何形成有效的国际货币合作机制,并防范其向逆效合作滑落仍是国际经济学有待探索的前治理论。 一、国际货币台作的原因:市场溢出和***策溢出 如果我们承认全球化导致各国在货币经济领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那么一国资本市场的异常波动就可能影响和波及国际资本市场,而国际资本市场危机也可能无法充分隔***而困扰国内资本市场,这通常被称为市场的“溢出”和“溢入”(Market SPill-over)。一国货币***策也既可能传递到也可能受制于它国的货币***策,这通常被称为***策的溢出和溢入(Policy Spill-over)。显然市场或***策溢出及相关命题都仅对开放经济体才有意义。鉴于对全球资本市场和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管辖权的归属模糊不清,人们试***通过国际货币合作来降低上述溢出效应。 基于“货币***策溢出”的国际货币合作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库珀等。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导致只有小型开放经济才可以基本不考虑***策的溢出效应,而大国在制订货币金融***策时,就不能不事先考虑相互间的***策溢出并进行***策协调。

一般认为,***策溢出效应主要通过贸易渠道和资本流动渠道传递。以贸易渠道为例,一国紧缩性货币***策可能导致进口需求的下降,而其***策溢出则给予其主要贸易伙伴一个外源性需求紧缩;以资本流动渠道为例,一国紧缩性货币***策意味着本币利率上升,而***策溢出则导致向这个国家的资本流动,他国因资本外流而有意外紧缩。库珀的大致结论是:在开放经济下如果不考虑货币合作,则一国***策效能将大为削弱。此后库里,列文和维达里斯等(1987)研究了近年浮动汇率制发展历程后指出,各国力***确保它们宏观***策的***性可能对世界经济具有破坏性,溢出效应的存在说明各国可以通过国际货币合作来分享合作体系带来福利增进。富兰克尔的基本思路是:所谓***策溢出,是指在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时,一国的***策行为将影响别国的福利函数,而它国的***策行为同样将影响本国福利函数的达成,因此各国彼此割裂和相互冲突的货币***策是不可取的,必须通过货币合作降低整体福利损失,富兰克尔尤其主张以建立起较大的货币区(Currency Bloc)来作为国际货币合作的手段。 基于“资本市场溢出”的国际货币合作理论的代 表人物归功于蒙代尔,他分别讨论了在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资本流动带来的溢出效应,以及一国货币***策和财******策的搭配问题。目前基于市场溢出的货币***策合作大致有以下几种思路:一是主张国际货币合作可以降低市场和汇率的不确定性,即浮动汇率制在确保了各国货币***策***性的同时,并不能完全隔***资本市场的溢出效应,其频繁波动反过来将削弱各国货币***策的效能,各国让渡部分货币主权进行合作可以降低外汇市场和汇率的不确定性,并最终使货币合作参与者受益;二是主张国际货币合作应该有恰当的水平和方式。S.汉和C.瑞因哈特等认为,估计在1992年时,1.7个百分点的利率差才会因溢出效应而引起货币市场间的波动,而现在0.7个百分点的利率差即可达到类似效果,甚至股票市场等其它资本市场的溢出效应也在增加,因此各国必须在会计准则、银行监管、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国际货币合作。可见,各国产生在货币领域进行合作的初衷,就在于通过货币合作降低***策或市场的溢出效应,并改善本国货币***策的效能及资本市场的稳健性。

二、国际货币合作的霸权稳定论 基于霸权稳定结构的货币合作理论的始作佣者可能是金德尔伯格(P.C.Kindleberger),霸权稳定论(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并非由金氏提出,而是另一位学者克欧亨尼(R.Keohane)提出的,但金德尔伯格首先将其运用到国际货币合作领域。在其《1929-1939世界性经济萧条》一书中,金氏认为在国际货币领域需要一个霸主以杜绝***策或市场溢出效应,霸主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充当发行世界货币和充当全球最后贷款人角色,也应为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发挥作用。但除了霸主和附从者之间以霸权稳定结构维持国际货币秩序之外,金氏甚至否认其他形式的国际货币合作的有效性。

1973年正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际,但金德尔伯格仍然坚称霸权稳定结构是唯一途径,实在具有讽刺意义。此后,克拉斯纳(S.Krasner)和吉尔芬(R.Gilpin)等对霸权稳定论进行了发展。一般来说,霸权稳定结构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关键国具有足够的经济规模,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2、他国相对于关键国地位的明显逊色和对关键国地位的不言自明的普遍默示;3、体系创立伊始关键国通货稳定,且附从国认为其自身货币***策相对于关键国货币***策的从属性和被动性未对自身利益构成威胁;4、霸权体系内的成员存在一定水平的经济发展趋同性。而霸权合作体系则具有一下特点:1、霸权体系的货币合作体现为霸主决定霸权体系的货币***策,其他附从国认同和接受,一旦默示的接受性受到怀疑,霸权结构就从稳定向非稳蜕变;2、霸权体系的货币合作通过制度予以维持和协调;3、霸权必须能够产生类似“公共产品”的收益以抵补附从国牺牲货币***策***性的成本,当霸权稳定结构的合作收益趋于枯竭时,该体系就将崩溃。

金德尔伯格等提出的霸权稳定结构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克欧亨尼随后提出了后霸权合作论。最早运用霸权稳定结构一词的克欧亨尼在其《霸权衰落之后:世界***治经济中的合作与倾轧》中指出:“霸权性合作并不构成唯一可能的合作方式”,“霸权后合作也是可能的”,他指出后霸权稳定结构(Post-HegemonicStability Theory)的特征是:1、从逻辑上看,霸权不是寡头合作体系中出现货币合作的必要条件,而后霸权体系则是大国间的寡头合作博弈过程,大国间“可以自己提供集体利益”;2、不管是否属于霸权性质,国际体系所依赖的是共同的或互补的利益关系,频繁的***策和市场溢出将促使货币合作的规模和程度更深更广,尽管着重寡头合作的信誉是可质疑的;3、霸权体制本身具有惯性,霸权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合作体系的消亡,但体系中霸主将受到寡头的挑战,从而导致霸权稳定结构向后霸权合作体系渐变。此后库纳(R.Copper)、艾治格林(B.Eichengreen)等一起发展了后霸权合作理论。他们将国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型开放经济体,对于它们,其参与国际 货币合作的可能选择只有两种对角选择(Two Corner Solu-tions),要么保持彻底的浮动汇率制度,要么通过钉住单一货币或货币局制度(CurrencyBoard System)固定其汇率。这也被形象地比喻为“暴风雨中的风叶”理论,一个国家的汇率安排就好象风叶一样,在金融全球化的暴风雨中,除了将风叶和风车完全脱钩,让风叶随风而转之外,就只有把风叶和风车完全固定,让风叶和风车静止不动。

另一类是大国经济,对于它们,没有一国在货币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国际货币事务必须通过合作来解决。这潜在地反映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此方面典型的例子是西方七国集团的***策合作体系。 从全球角度观察,霸权和后霸权的货币合作模型可以用以下模型概括。如假定全球由n国组成,且各国均有自己的货币和中央银行,并通过固定彼此之间的汇率建立货币体系,假定第n国的货币汇率为1,用Si表示i国货币相对于第n国货币的汇率,Fi是i国用本币表示的外汇储备变动,由于全球国际收支差额必为零,则有:S1F1+S2F2十S3F3+……Sn-1Fn-1十Fn=0。为了维持该系统的相容性,第n国必须既不为其国际收支变动Fn规定***的目标,也不应干预市场,以试***确定S1、S2、S3、Sn-1中的任何一个汇率,结果第n国的唯一选择,就是采取“有益疏忽”***策,把Fn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残差”来决定。因此包含n国成员为了维持汇率和系统的相容性,其可能的路径只有三种:第一种是后霸权合作体系。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篇2

【关键词】双边金融合作 非对称性 合作动力

一、中缅金融合作国外研究评述

国外关于关于中缅金融合作相关研究文献几乎没有,国外对缅相关文献只是涉及到缅甸金融现状,缅甸金融体系,国际金融合作,而对中缅双边金融合作几乎没有文献涉及到。

在有限的文献里面,对缅甸的金融研究只是局限在缅甸金融体系现状的梳理和介绍范围内。具有国外学者对缅甸金融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马里兰大学Reinhart(2011)教授做的关于缅甸汇率史方面的研究,Reinhart梳理了缅甸的汇率史,具体从1937年英国殖民时期盯住英镑的汇率制度到2011年的双重的汇率制度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其中缅甸汇率制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盯住美元,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

二、中缅金融合作国内研究评述

国内关于中缅金融合作的研究相比国外丰富得多,主要集中在双边金融合作理论方面,主要从区域理论、基础条件、合作方式、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方面展开。对中缅金融合作概况得比较准确的是丁文丽,其在金融合作的定义、非对称性、国际关系、基础动力等方面进行了展开,贺圣达和段万春也对中缅金融合作动力和障碍做了具体补充。刘红忠和何帆在国际金融合作理论基础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包括合作开发性金融合作方式的创新与金融监管、金融市场方面的合作。

在中缅金融合作中研究中,丁文丽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她在金融合作理论和中缅金融合作方面都进行了很多尝试,并梳理了相关金融合作理论。关于国际金融合作方面,丁文丽(2009)认为国际金融合作是指个人、企业和***府及其相互之间的金融合作,以及为此而进行的***策的相互调整。关于国际金融合作理论划分方面,丁文丽(2009)把国际金融合作理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国际关系学者的观点,另一类是国际学者的观点。国际关系学者把国际关系理论划分为三大流派: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丁文丽也对三个理论流派做了梳理:现实主义认为合作的前提是霸权国的存在及其合作的意愿;制度主义者认为合作可以通过制度培育起来,即在没有制度的情况下,实际的合作常常比潜在的合作要少;建构主义者认为国家之间既可以是合作,也可以是冲突,关键取决于国际社会成员如何去建构他们之间的关系。国际经济学者对国际金融合作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国际货币合作,并用最优货币区理论(0CA)来解释国际货币合作,传统的OCA标准有:开放度、劳动力流动、财***缓冲器、冲击的对称性、接受邻国***策的***治意愿。在推进金融合作方面,丁文丽(2006)认为共同的***治愿望和共同的利益是推进次区域金融合作的核心因素。其次,其认为区域金融稳定机制,金融机构的合作,信息交流、共享和披露机制是区域金融合作的保障机制。在中缅金融合作方面,丁文丽(2006)做了突破性探索,把中缅金融合作跟传统的金融合作做了比较,中缅金融合作属于非对称性合作。并拓展了国际金融合作理论,把国际金融合作由对称性的合作拓展到非对称性的国际金融合作。并对非对称性做了划分,主要有国家实力的非对称性(大国与小国的合作)、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对称性(较发达与较不发达的合作)、社会制度的差异性(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经济体制的差异性(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合作)、信息的不对称性。在金融合作条件方面,丁文丽(2007)在研究大湄公河次区域金融合作基础条件中,分别从经济一体化程度、经济的开放度、区域内贸易一体化程度、要素的流动性、汇率***策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基于此,双边金融合作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基础的。

关于中缅金融合作属性方面,中缅金融合作属于国际金融金融合作,对于国际金融合作定义方面,赵长峰(2006)认为国际金融合作是指国际经济、金融组织与各国家以及各国家之间,通过相互间的信息交流、磋商与协调,在金融***策、金融行动等方面采取共同步骤和措施,达到减少金融体系风险、防止金融问题累积以破坏宏观经济效率、保护消费者、培育金融市场的有效机能以及预防犯罪分子和滥用金融体系的目的。这个定义跟丁文丽关于国际金融合作理论定义相比显得更为宏观,概况性更强,但是缺乏丁文丽相对关注的微观性,操作性欠佳。

卢鹏(2009)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金融一体化程度极大地制约了区域金融、双边金融合作的发展。其从区域一体化程度、区域相似性、区域对称性、利率相关线、协整检验、基于VAR的利率评价、欧拉方程法等方面论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对整个区域金融合作的影响。

在中缅金融合作动力与基础分析中,贺圣达(2005)分析了中缅地理上的邻近和传统的友好关系为两国经济金融合作提供大环境,认为经济上的互补和经济合作的互需是中缅双方经济合作的基础和动力。中缅金融合作障碍方面,吴萍,段万春(2008)对中缅边贸货币兑换障碍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从整个GMS国家贸易框架下进行,认为在中缅两国在货币兑换中缅甸的金融和外汇管制是导致货币货币兑换障碍的主要原因。针对中缅金融合作现状,作者提出在克服***策支持障碍建议方面可以通过完善出口核销管理法规、边贸结算法规、人民币出入境管理方法、非居民人民币账户管理方法、出口退税***策等跨越障碍;其次克服执行机构障碍方面,可以通过拓展国内商业银行积极向境外拓展业务,同时***府应对边境地区的商业银行给予支持;在结算体系障碍突破方面,扩大“河口模式”应用范围。

在合作方式创新中,何帆,徐奇渊,徐秀***(2011)认为中缅两国国际关系较好,但是缅甸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落后,两国在合作时可以采取开发性金融的合作方式,缅甸实行经济特区,通过开发性金融投资合作。其次,汪魏(2011)在探讨亚洲金融合作方式的框架中,提出可从着力打造亚洲金融峰会平台,改善亚洲开发银行的治理结构,不断扩大亚洲国家双边和多边货币互换规模,继续完善区域外汇储备库有效运行机制,推进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加强亚洲国家之间的汇率合作等方面入手。在此框架下双边金融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双边金融合作基于此展开。

三、关于中缅金融合作的简要评述

国外学者对缅甸金融和中缅金融合作的研究,关乎缅甸金融方面都只侧重于缅甸金融具体的某一个方面的研究,而没有对中缅金融合作做了相关研究。国内关于中缅金融合作研究方面,几乎没有学者对中缅金融合作进行系统性的研究,都是只对中缅金融合作中相关问题进行局部研究。尽管国内学者对中缅金融合作没有进行系统研究,但一大部分国内学者也尽力相关努力,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突破。

参考文献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合作;影响因素;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再平衡

[DOI]10.13939/ki.zgsc.2016.42.177

1 引 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治经济学就已经成为世界***治和社会的重要研究话题。许多研究者在自己的文章中,通过自己的观点阐述了对国际经济合作的理解,可以看出每个人的想法以及理解各有不同。

世界经济的平衡,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和谐发展,同时也能改善***治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各国家的友好合作。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实现,同时也加快了国际经济的发展。所谓的国际经济合作就是为了满足各个国家现阶段所需要的经济要求,互相调整。众所周知,几年前发生的经济危机,不仅需要国际经济合作,还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对于国际经济学的不同流派的经济合作思想的运用,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发。

2 国际***治经济学的流派划分

据了解,目前的国际***治经济学被分为了三大流派,即: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以及自由主义。在国际***治经济学的分类中,只能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及理论放在一个单独的位置来对待。我们所了解的国际***治经济学,在一定的程度上依附了葛兰西学派、世界体系论以及结构主义学派的研究,他们都共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认为在世界范围内和谐劳资关系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物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 以马克思主义为首的国际经济合作思想

3.1 依附论的观点

依附论的类型很多,不同类型的依附论要求国家走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激进的依附论表示发展中国家想要得到发展,必须中断和中心国家的***治经济往来,说明其对于国家经济合作的反对。

第一,正统的依附论。与发达资本主义国际体系的不平等合作是阻碍发展中国家不能很快融入发达资本主义体系的重要因素。Dos Santos认为,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应该联合起来进行改革,应该学会自强,改革内部的***治经济结构,也就是“南南合作”。

第二,改良的依附论。发展中国家除了不断地努力、增强自己的实力以外,还要和发达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然而现有的国际间***治经济的秩序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主要偏袒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局势就需要与发展中国家积极沟通,倡导建立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秩序,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更快地发展***治经济。改良后的依附论和正统激进截然不同,它不仅仅表示“南南”之间要加强合作,还强调“南北”的沟通。

3.2 世界体系类的观点

根据国家的***事实力和在世界市场上的影响力,判断各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获取的经济剩余。在世界体系论的语境下,都在进行着合作关系。这种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世界***府”。世界体系论的论点比较理想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有很大的差距。

4 非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国际经济合作思想

4.1 霸权稳定论的观点

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在的霸权稳定论,就是新现实主义。霸权稳定论的观点认为,国际关系的研究不仅有相互合作还有相互之间的冲突,但是还要以国家之间的合作为重点来研究。对于霸权国家来说,希望将自己的霸权体系延伸到全球和其他国家进行合作;而对于非霸权国家来说,只要不损害自己国家的利益,是可以和霸权国家进行国际经济合作的。因为合作可以让霸权国家占主导地位。

4.2 相互依存论的观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相互依存论已经演变成了现在的相互依存论。这一理论既增进了各个国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治合作,但是也抑制了其经济的自由发展。国际行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形成解决了这一问题。

5 两大流派的国际经济合作思想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流派和非马克思主义流派阐述的观点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在对于国际经济合作上的论点有本质上的区别。以下观点也证明了非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国际经济合作思想的观点的说服力不及马克思主义流派。

5.1 理论史观不同

际间合作中经济合作是其中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思想认为经济合作很重要,并不仅仅等同于是国际间的***治合作,然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认为国际间经济合作仅仅只是国际间的***治合作,没有其他意味。在马克思主义流派的观点中,一直认为经济是基础,马克思主义流派则强调的是,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唯物史观。

非马克思主义流派认为现阶段应该注重的是国际间的***治合作,认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是在***治制度框架下的,而马克思主义流派觉得应该从合作关系再发展到国际间的***治领域当中。

5.2 理论的立场不同

马克思主义流派主张公正、持续性原则,而非马克思流派是站在西方的立场看待问题。马克思主义流派体现的是维护世界和平,寻求共同发展。而非马克思主义流派只是为了获取个人利益,不会与弱者共同发展。

5.3 有无依据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更贴近实际生活,它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比如,在前面提到过可行的“南北”之间多进行沟通交流,现如今的实际情况证明,这个想法是行得通的。

而非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思想是没有现实根据的,在现实当中,对于国际经济仍然是最关注的,但不去重视国际经济的合作。现实中,国家之间的是否相互依存度都把它当作多边关系来对待。

6 对世界经济再平衡的想法

第一,国际间经济合作模式也决定了其他之间的合作模式,国际经济合作促进了各国国际合作发展,我们通过国际经济的合作,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增长动力,可以通过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经验的互相交流,可以进一步改进市场的经营模式。为了各国的长远发展着想,可以进行构造新的模式结构。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实施的。对于像发展中的国家来说,还是要先维护好本国的经济利益。

第二,发展“南北合作”并非不可能实现,为了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在新兴体经济国家的自身结构还有模式,在和发达国家之间需要进行一些良好的互动。现在许多不同“级别”的国家都在多边体系的平台上实现了互相依存,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这样的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实现更好的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

第三,国际公共产品对于所有的国家都是受益的,所以各国都要发挥出自己的特有优势。对于国际经济合作,应当“放长线钓大鱼”,只要我们建设好例如水利工程、运输以及通信等这类大型的设施建设,各个国家都能够享受到世界发展的好处。另外我们要倡导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原则,坚持把***治导向和市场导向进行结合。

第四,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国之间会因为相互依存的关系导致利益上的冲突。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国家经济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才会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多边体系有利有弊,虽然可以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但是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会变得紧张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原本的国家相互依存性已经不见了,所带来的不_定因素的风险会更大。因此对于国际经济制度的优化是有必要的。出现的这些问题还是很严重的,首先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占据的地位不重要,容易被忽视,因此发展中国家一定要立正地位,表示出自己在国际经济秩序中所占份额,同时国际经济秩序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纠正,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有助于避免瘫痪的长效机制。我们还要加大对这类人才的培训力度,避免一些不必要发生的事故。

第五,国际间的***治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加强国际间的沟通才能更迅速地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这就要求大家首先在对国际经济秩序的观念上进行改变,要与时俱进,接纳新潮流,只有我们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成功。除了这些,在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地域等方面的交流上要积极开展活动,更积极地获得其他国家人民的支持。全球人类都应该是不分种族、不分地域的,是应当友好合作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保障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才能为国际和平做出贡献,各国之间才能够友好相处。才能使国际文化在经济效用上有超常的发挥。通过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各个国家都实现了构建和谐世界,打造美好未来的目标。我们只有通过各国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才能够推动国际经济合作,同时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我们共同的目标是世界和平。

7 结 论

通过对上述观点的讲述,可以看出大数据时代对国际经济合作的影响很大,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增加了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促进了我国的***治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创新,我国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同时也加强了与其他国家之间互相进行深切的交流与分享,促进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来往。

参考文献:

[1]宋秀琚.国际合作理论:批判与建构[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2]裴长洪.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新特点、新态势[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篇4

经过多年的研讨,该理论已为我国绝大多数国际经济法学者所认同。不少的国际经济法学课程教材也采取了基本相同的内容体系。对于初次接触该门课程的学生而言,由于缺乏直接接触和感性认识,国际经济法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及其庞大的内容体系往往使得他们感觉无法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该学科内容。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的讲授需要进行选择、突出重点,另外,还要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理论和内容体系,为此,该学科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基于上述情况,国际经济法学是一门学习和教学都存在较多困难的课程,它包含与国内法不完全相同的理论和制度体系,不但要求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求教师和学生系统地了解国际公法以及国际经济法的具体制度。因此,国际经济法学的教学方法就成为授课教师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国际经济法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国际性、发展性突出的法学专业课程,根据作者的教学心得,在国际经济法学课程的本科教学中,结合其鲜明特点来运用教学方法可以产生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一、国际经济法学课程的基础性与传统教学方法

如上所述,国际经济法学的内容体系庞大,而且包含学生不熟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背景———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可是,教师是无法在五六十个课时内将该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制度充分展示给学生的。为此,很多法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税法、国际海事法等选修课程,以使学生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国际经济法的各项制度。由此可见,国际经济法学课程的教学突出其基础性的特点。换言之,在国际经济法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重视该学科基本理论的讲授,尤其是与国际公法的基本理论相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尽可能与国际经济贸易的实践相结合,展开介绍国际经济法部门法中的各项法制。例如,对于国际经济法的主要法律渊源国际经济条约,一方面要强调国际公法中的国际条约法原理与其学习上的密切关联性,另一方面要结合国际条约法原理讲授具体的国际经济条约,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既能够明确学习国际经济条约的角度,又可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事实上,国际经济法学课程的基础性也是由其基本理论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国际法体系是学生不太熟悉的法律体系,为了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国际经济法学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国际经济法基本理论基础就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教学任务。对此,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包括讲听式或讲记式,即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和记笔记,因为课时有限,课堂提问和讨论的时间不多。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背景。不过,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其形式有些刻板枯燥,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

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省去板书时间,提高授课效率,而且可以形象地展现抽象的国际经济法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就要提高,换言之,课件的内容应该丰富充实,扩展教学内容,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多媒体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讲授,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的展示突出讲授课程内容的重点,指出难点内容并作出分析,拓宽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二、国际经济法学课程的国际性与双语教学方法

作为国际法法律体系的主要部门法之一,国际经济法的理论和具体制度具有突出的国际性特征。这是由其调整对象———国际经济关系的特点所决定的。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主要渊源是国际经济条约,此外,对于国家经济关系或国际经济活动的规范,***府间国际组织和非***府间国际组织还制定了大量的国际软法文件。就这些内容而言,外文尤其是英文的条约文本或相关文献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双语教学方法成为教师广泛提倡的教学方法。中国***法大学等一些高校法学院陆续开设了国际经济法学双语课程,对其双语教学正在进行积极探索。

不过,目前该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许多瓶颈,难以保证教学效果。例如,合适教材的选择、教师资源短缺和师资培训、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问题[1]。另外,国际经济法学的课时已明显不足,如果完全采用双语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国际经济法学课程内容的学习难度是较大的,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不过,就国际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的一定内容进行双语教学的探索是很有裨益的,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国际经济法学国际性的认识。例如,国际经济条约的英文文本往往是作准文本,以其作为讲授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理解条约规定,而且可有效促进学生对国际经济法专业法律英语的学习,提高他们阅读和理解英文文献的能力。因此,在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等选修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倒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2]。尽管上述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得到解决,但是我们应当明确,双语教学对于培养既掌握国际经济法律制度又熟悉外语的、具备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双语教学模式的建立、发展改进是法学(包括国际经济法学)教学方法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就国际经济法学的国际性而言,比较研究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一般说来,在国际法的理论中,国际法的立法主体就是国际法主体———国家自身,具体而言,国际法的主要渊源———国际条约的制定者就是条约的缔约国。在缔结或参加国际条约时,国家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其国内法制。国际经济条约是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在讲授时,教师有必要介绍各国相关国内法制的主要特点,使学生对国际经济条约的缔结以及国际习惯法的产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深化学生对国际经济立法问题的认识。

三、国际经济法学课程的发展性与网络教学方法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作为国际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性是明显的,相应的,国际经济法律制度也随之变化发展着。当代国际经济立法的主导者仍然是国家,***府间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经济组织为国际经济立法提供了必要的场所,而他们的网站则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国际经济法律制度制定、修订的信息。例如,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网站是学习和了解国际公法的编纂和逐渐发展的有用资源,世界贸易组织网站是学习和了解世界贸易组织法和国际贸易争端解决制度的重要资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是学习和了解国际货币金融法的主要资源等。为了引导学生关注和追踪了解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发展情况,实时了解国际经济法制发展中的前沿问题,网络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网络教学是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运用的一部分,其运用在国际经济法学课程的教学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一般利用网上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的自学以及通过网络课堂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等方式之外,网络教学的形式应该更加广泛地实现对互联网资源的真正利用,通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南方中心等有关***府间国际组织和第三世界网络等非***府间国际组织的网站,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立法动向及其发展趋势。作为教师,不仅自己要经常、及时地了解网络资源,而且要把网络资源介绍给学生,教给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方法。这样,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有很大提高。这种重视网络资源的网络教学方法能更好地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创新性法学教学理念: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师生共同探索”,变“以教材为中心”为“教材和课外读物并重”,变“以课堂为中心”为“课堂与课外并重”,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变“以学会为中心”为“以会学为中心”[3]。

另外,鉴于国际经济法学的综合性、边缘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说明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国际商法、国际私法、各国的涉外经济法及民商法等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尤其是其间的交叉与重叠。综上可见,在授课当中,教师应当根据法学课程的特性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国际经济法学课程内容的繁复与学习方法的强调

如前所述,用以调整超越一国国境经济关系的国际经济法是一个涉及国际法与国内法、“公法”与“私法”、国际商法以及各国涉外经济法、民商法等多种法律规范的边缘性综合体。相应的,国际经济法学成为一门***的边缘性法学学科[4]。作为一个具有综合性的边缘性学科,国际经济法学的内容体现了突出的繁复性特征。为了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该学科的内容体系,教师必须重视在授课之初向学生介绍并强调学习方法的有关事项。国际经济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帮助学生较快地熟悉课程内容,首先,教师应当告诉学生学习基本理论和具体法律制度的角度和路径;其次,告诉学生学习资料的类型、种类和不同学习资料的研习方法;第三,告诉学生必要的学习工具,如工具书、重要的专业书籍和专业期刊、主要的网络资源;第四,提醒学生保持对重大国际经济活动或事件的关注等。其中,外文资料及其学习方法是教师应当着重介绍和强调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鼓励和指导学生对外文资料的学习。学习方法的了解和掌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本学科的学习状态,而且可以推动学有余力又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知,锻炼其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除了学习方法之外,学习思维和视角也是教师应当提醒学生的。国际经济法学的基础性、国际性、发展性和繁复性都要求学习者采取一种宏观的思维方式和全球性的研究视角,其视野应当始终关注国际社会和国际经济关系。五、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互动式教学方法此外,还有一些能够很好地促进师生互动、增进学生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值得教师采纳。例如,对于一些重要的经典案例和现实案例,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国际经济法的理论、立法实践和争端解决实践的理解,尤其是其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增强其实际运用法律资料的能力,使其能够逐渐积累综合的职业能力。为了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学生的知识,在设计和运用案例教学时,教师应当对案例的选取、案例的呈现、案例的思考问题、案例教学的目标和案例评价总结等环节进行精心准备。在案例教学中,首先,案例的选择需要体现案例的教学价值,实现上述案例教学的目标。其次,案例教学的时间需要合理计划。一般而言,案例教学适宜安排在一章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之后,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再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找出案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最后,在案例分析总结当中,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提示有关法律规则的适用和案例问题的解决,而且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篇5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目标;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正不断通过改革的方式适应发展的需求,双语教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较弱,为此大部分地区就选择通过开展双语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国际贸易方面的人才,提高本地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作为研究各国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经济学科分支,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目标

(一)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欠发达的地区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例如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境,正在积极实施桥头堡战略,为了加大同东南亚国家的合作,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急需培养具有较好外语水平、精通国际贸易规则和世界经济的国际化人才,无疑通过高校开展国际经济学的双语教学是培养这一人才的最优选择。通过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熟悉西方先进管理思想、经营模式以及经济***策的具备国际经营头脑的国际商务管理者。

(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

国际经济学课程具有国际通用性、外向性强的特点,通过实施双语教学旨在向社会提供能够满足对外经济交往所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养后,不仅要扎实掌握国际贸易的各门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而且要能够熟练利用英语开展各种商务、经济及其它外事活动。[1]通过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教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及语言沟通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就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而言严重缺乏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双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宽基础、强技能、高素质、创新性的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

(三)提高国际经济学专业素质

国际经济学本身是一门从国外引进的学科,我国在国际经济理论领域教学和研究都比较晚,各理论基础都是来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了提高国际经济学专业知识,必须让学生了解西方最原始的理论思想,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原著的国际经济学教材,由于原版教材具有内容新颖丰富、语言生动、更新期短、行量大、影响面广的特点。为此开展国际经济学双语教育已成为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学生提高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提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后,全国各地的高校掀起了开设双语教学的高潮。各高校在开设双语课程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才能申请到开设双语教学资格,其次考虑的是教师是否具备了双语教授能力,最后考虑的问题才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双语教学而言,不仅对教师专业能力和英语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要求也相当高,更需要及时、全面的教材及教学资料作为教学辅助。由于双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我国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大部分学生的外语水平远比不上发达国家学生的外语水平,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能力包括师资力量和教学材料及课件等都会受到限制。

(一)学校及教师对双语教学重视力度不够

学校在申请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资格时,对外宣称本校已具备开设双语教学的条件,并具有某些特定领域的优势,能建设具有突出特色的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课程。大部分高校在拿到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资格后,前几年都会不惜花费较大的资金及时间来不断完善双语教学资料,制作本课程特色的课件,并努力营造双语教学氛围及不断提高师资力量等。但是过了短暂的时间后学校和教师都认为已经能完成双语教学工作任务,逐渐就会忽视双语教学的质量,忽视了双语教学本身所特有英语阅读需要占用较多的专业学习时间,原版教材难以满足双语教学要求及教师的语言和专业能力需要不断提高等问题。学校作为双语教学管理者,教师作为双语教学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他们中只要有一方不重视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都不利于国际经济学课程的长远发展。

(二)理论模型多,学生压力大,接受能力不足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模型较多,理论性强的课程,学生们即使使用母语理解各知识点也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时间,所以学校安排的课时是远远不能满足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需求的。很大一部分学生早把英语列为学习的黑名单,把上英语课当作是煎熬,这一群学生因为学习态度的原因英语成绩一塌糊涂。另一方面通过四六级的大部分同学也表示即使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他们都表示自己仍然没有能利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为了理解专业知识,学生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这门课,导致学生们学习压力很重,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也不够深入。

(三)教材选择单一

根据张保胜在《经济学核心课程双语教学问题探索》中的调查可知对于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是否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的问题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使用原版很合适的占8%;认为合适的占22%;认为一般的占24%;认为不合适的占46%。[2]目前中国高校的对国际经济学教材的选择上主要倾向于国外原版的教材,但是我们知道原版外文教材一般篇幅较大,且案例多以外国事例为主,这很不利于学生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经常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中很多重要内容老师直接给跳跃过去了,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选择适合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材是必要的,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教材主要是国外原版的英文教材和中文教材结合着用,这样就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学习内容,占用了学生大量的专业知识学习的时间。

(四)教学方法单一及课时限制影响教学效果

现在各高校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两个极端,少部分高校由于教学设施滞后,很多教师只能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这一教学方式;而很大一部分高校的老师则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所有的数学及模型推导均在多媒体上表示,上课进度很快,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其次,各高校教师在讲授双语的国际经济学时也普遍存在着两个极端,一部分教师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的讲解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另一部分教师则采用讲授外语的方法,对各章节一一进行翻译以理解国际经济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最终会导致本末倒置,国际经济学的双语教学要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外语能力的提高,那么双语教学中的教学计划就应该主要考虑专业内容,而不应该主要考虑英语教学的情景。此外,国际经济学这本课程知识量大,学校安排的课时不足,学生无法全面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各章知识。

三、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对策建议

(一)学校及教师应加强对双语教学重视力度

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对双语教学改革工作的指导与推进力度,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工作,加强对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工作的管理,健全双语教学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切实保证实施效果,建立健全高等院校对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考评机制,学校应该通过设置教师业务档案袋的方式作为学校提供双语教师评价的依据,也便于双语教师对自己工作的反思和改进,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作为双语教学的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不断收集双语教学的教材和资料,寻找最优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针对国际经济学理论模型较多的问题,课程教师应该结合教材通过教学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模型的理解和记忆,对较难理解部分,教师必须在自己完全掌握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尽量做到中英文结合,使模型尽量简单易懂。用外语进行专业教学对于学生来说需要的时间多,学生压力必定增大,为此课程教师应做到课堂上把所有的理论知识讲得清楚明白,在课下只要通过完成作业来加深印象即可。

(三)以国外原版教材为主,辅之中文教材及自编讲义

国外原版教材对于学生而言在国际经济学理论和模型的理解上很吃力,双语教学教师应充分借鉴国外双语教学的经验,设计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此外,教学组应编写适合各校本科学生特别是适合双语教学讲授的讲义[3],讲义内容必须包括主要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对于重难点一定要做到通俗易懂,结合理论点分析我国实际案例,必要时把中文解释全部整理归纳,以便学生能够理解。

(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及增加课时安排

双语教学教师受报酬及时间精力限制,无法寻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方法单一,学校应该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待遇水平,提高教师上课的积极性。此外针对国际经济学理论模型多的问题,学校应该适当增加国际经济学课时安排,并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班教学,给予不同的学生群体安排不同的外语比重。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模拟成一个经济学家,进行探究式教学和案例引入式教学,带领学生结合案例,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解决问题,总结规律。与此同时,双语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及习题练习等手段进行教学。(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波.“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9(183).

[2] 张保胜.经济学核心课程双语教学问题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12).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篇6

【摘要】

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科学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做指导,而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又离不开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但当前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过程中,存在重模型,轻思想、重理论,轻实际、重国际,轻本土的突出问题。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要与本土化相结合,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推进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的***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学教育;国际化;本土化;途径

一、引言

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离不开经济学家群体的成长,而这个经济学家群体及其影响下的经济学教育的扎实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崛起的基础和方向(程远,2012)。因而,经济学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尤为重要。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学科,其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有效配置资源进行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经济学的推广离不开教育,目前,在中国高校开展经济学领域的课程已习以为常,甚至经济学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科学领域。然而,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经济学界一直在探索如何提升中国经济学的教育与研究水平,推动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而国际化办学是一条迅速而有效的途径(洪永淼,2007)。

二、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的原因

所谓的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是指以国际标准指导中国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的改革,秉承“汲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大胆引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以及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等,加快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进程(洪永淼,2007)。尽管国际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正如杨瑞龙(2006)指出,中国经济学教育还是要继续提升国际化的程度:

首先,现代经济学教育诞生于西方,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甚至更长时间,在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经济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培养模式、教材体系、研究范式等。由此,在中国推进经济学教育的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教育体系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其次,中国的改革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清***府与市场的关系的过程。而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是当前研究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律的一个最完善与最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国的改革将不断深入与推进,就需要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方法、体系及教育中的成熟之处。

再者,我们需要一个学术与教育的交流平台,在此平台下可以交流共同知识,相互促进。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与教育体系已经构建成一个大家相互交流的知识平台。为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研究成果推向世界,就必须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这也正是洪永淼(2007)所指出的,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合作与竞争,通过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举办和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开展联合办学与合作研究等多种渠道,使中国经济学的教育与研究成果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并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争取并利用国际学术资源,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和中国经济改革服务,这是一个与国际完全“融合”并产生巨大效用的阶段。

最后,站在功利的角度,西方经济学现在成为“显学”,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会越来越发现西方经济学成熟的分析框架,对推进改革的指导作用越来越重要。就因为经济学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发展经济学教育,推进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

三、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的突出问题

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国际化过程,中国经济学教育遇到不少问题,突出的有如下几点。

(一)重模型,轻思想

自边际***以来,西方经济学的分析不断引入了数学以及物理学的方法,尤其是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保罗・萨缪尔森为首的西方经济学家的推动下,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更是试***进一步效仿数学和物理学的精巧框架,使经济学在形式化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姑且不论这一倾向的对错与否,但中国经济学研究和教育的国际化过程中,这种倾向尤为严重,盲目的向世界前沿靠拢,导致我们在对经济学的理解上遗漏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姬超和颜玮,2013)。当前,整个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与教育界都似乎存在着越是繁冗的数学推导和计量检验越能提升文章的层次,越能显现个人的水平的现象。这是全然混淆了目的和手段的差别。对于经济学科的数学化倾向要值得深思,但中国经济学界却仍然亦步亦趋,盲目追求复杂的形式化手段,要么采用很复杂的数学公式讲述很浅显的研究结论,要么研究过程经不住推敲,不够严谨。在这种浮夸和虚无的学术环境下,中国经济学科愈发显得支离破碎,看不到研究的意义何在,研究的范式何在,等等。在本质上,中国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框架始终未能有所超越或发展,仍然局限在西方的理论框架之下。

(二)重理论,轻实际

任何学科的发展与教育都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中国经济学的教育与学习过程中,我们都过分重视理论,却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尽管西方经济学的分析中,都要强调每个理论的假设前提,但对于这一点我们似乎重视不够,导致经济学的教育常常忽视这点,导致学生轻率地将理论用于实际。比较明显的例子是,人们对经济学理论似乎总是充满信心,当现实情况与推理不符时,却往往将这种原因归为行为人的非理性,却忘记了推理的根本前提是理性人假设。虽然西方经济学理论也是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但中国的引进与教学,似乎更注重理论的引进,而忽视了实际的应用。事实上,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且,中国有自身特色,其在体制、文化、资源、规模等各方面都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点,如果盲目国际化,照搬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照搬西方经济学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理论,也会导致学来的理论指导不了中国发展的实际。

(三)重国际,轻本土

中国经济学教育要不断推进国际化已得到认同,但是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强调国际化,而忽视结合中国本土特色。可以说,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食洋不化、生搬硬套等问题的大量出现。国际化并非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内容,要实现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代化,还必须强调本土化。国际化是指中国的经济学要走向世界,世界各国的经济学要进入中国,中国经济学与世界范围各国的经济学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并在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但是,国际化是手段,目的是要解决中国的问题,所以国际化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强调中国化或称本土化(逄锦聚,2010)。即,国际化是基础和前提,而本土化是目的和归宿,两者之间应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宋雪玲,2010)。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现代西方经济学所形成的社会环境与中国的现实存在巨大的差距,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而且还可能引入误区。故,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要结合本土化,而在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与掌握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现实,从现象的背后中归纳、抽象出能够解释中国的理论。只有把这些东西教给学生,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的途径

中国改革的推进离不开经济学理论的指导,而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又离不开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但结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国际化的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强调本土化。由此,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要与本土化相结合。

(一)推进经济学教育理念的国际化

要有广阔的学术视野,着力构建一个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机制。在此过程,要推进与国际接轨的中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包括:人事制度、资源分配制度、财务制度、教学与学生培养制度、行***管理制度、对外交流制度等。考虑到这将是个的漫长过程,且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和广大师生观念的转变、支持以及足够的资源等客观条件,可考虑实行“双轨制”制度创新。

(二)提高经济学教育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引进与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并熟悉现代经济学分析的人才队伍。引进优秀的“海归”是构建这样队伍的重要办法。优秀“海归”长期在国外学习、工作和生活,熟悉东西方文化与国际规则,他们本身就是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一分子,如果能切实做到与本土结合,将是中国经济学教育与研究国际化的骨干。然而,引进这些高水平“海归”的成本非常高,这需要有灵活的人才招聘和人事制度的***策,比如,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待遇与工作条件。那么,“双轨制”的人事制度将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事实上,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从而加快了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三)创新体系,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在于,采用科学严谨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来解读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指导中国改革的深入推进。一方面,经济学的研究强调本土化,即分析中国问题,并将中国问题及中国发展的经验推向国际,另一方面,建立国际化的经济学教育与研究体系,要保留自身的特点,才不会在国际化进程中迷失自己的方向,也才有可能在世界经济学界凸显中国经济学的存在与贡献。

(四)有效争取与利用国际学术与教育资源

发达国家与地区有着丰富的教育与学术资源,大多也对研究中国问题很有兴趣,这为中国经济学教育开辟了利用国际学术与教育资源的可能性。在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各种合作研究、合作办学和交流计划,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利用国际学术与教育资源为我服务,弥补很多中国高校经济学科资源的不足。通过争取和利用国际资源,也能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以提升中国经济学教育与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程远.浅谈中国的经济学教育现状和发展方向.当代经济,2012,23

[2]洪永淼.中国经济学教育与研究必须国际化.光明日报,2007,9

[3]逄锦聚.当前经济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任务.中国大学教学,2010,1

[4]宋雪玲.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刍议.人力资源管理,2010,7

[5]姬超,颜玮.中国经济学教育中的问题与出路.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6]杨瑞龙.中国经济学要在国际化过程中讲本土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篇7

【关键词】地方高校 PBL模式双语课程教学 实践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42-03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各类高校均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双语教学方法就是其中之一。双语教学是以外语作为教学工具,通过采用外文课本,外语授课,达到既学习专业知识,又能提高外语水平的目的。基于项目的学习(简称PBL学习)则是另外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近年来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它主要是通过转变传统教学与学习的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开展了关于双语教学或PBL模式的研究工作,但将这两种教学模式进行结合研究的则较少。本文拟将PBL教学模式与双语教学方式结合,以国际商务课程为例阐述具体实施方案。

一、PBL模式双语教学必要性

我国高校分为三大类:国家重点大学(即985高校)、省部共建大学(即“211高校”)和地方性高校。地方高校又分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及专业类型学院以及高职高专等,地方性高校的财***拨款主要是由地方负责,其教学宗旨是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中心,培养符合社会生产实践所需的各种类型人才。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最先是从重点大学开始,近年来逐步拓展至地方高校,重点大学与地方高校存在众多的差距,首先是生源素质的差距,其次是师资力量的差别,再次是经费的差别。在地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存在先天不足,如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等与重点大学相比均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也预示在地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应用的扩大、电信技术的完善,在地方高校中开展双语教学已是形势所需,为此,国家出台了鼓励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相关鼓励***策,并已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方高校开展了相应的工作。

广西属于边远发展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集居地。广西作为西部省区,因历史及地理原因,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而言较为落后。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开展,尤其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广西的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出口总额逐年递增,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外经济的发展,要求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是提高专业英语、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基于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广西部分高校已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实践,但是因受教学经验、学生基础等因素的影响,现在双语教学的模式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学习过程是知识的传输及接受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影响了双语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针对传统双语教学模式的不足,本文拟将基于项目的学习(简称PBL学习)引入双语教学实践。PBL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老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发生了转变: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起到指导作用,而学生则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因此将PBL理论与双语教学结合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及创新性。

二、PBL理论简介

PBL学习方法源于知识的构建主义理论。PBL学习方法最先是由美国Bar-rows教授于1969年创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输入式的学习方法,通常是由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学生是被动学习者,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进行知识的传递,教师只是起到广播员的作用,并没有新知识的创造,而PBL学习方法则有很大的不同,PBL的主次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变成了学习的辅导者及指导者,并不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则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自始至终,学生的直接参与构成了PBL的核心内容。根据PBL理论,PBL主要由以下基本要素组成:(1)以项目为中心,学习过程以项目作为主线贯穿学习的全过程;(2)所选的问题是由学生提出。在PBL实践的初期,则可先由教师提出题目作为过渡,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再完全由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必须是在经济、社会、教育等领域中发生的真实问题,是实践或理论中真实存在且有待解决的问题;(3)学习过程强调团结协作精神,因为根据PBL的要求,学习组织形式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因此,协作精神就显得非常重要;(4)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改变,在PBL中,教师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并提供指导,但不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5)为检验教学效果,PBL还要求进行教学效果的有效评测。概括而言,PBL的优点如下:首先,PBL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意境,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它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能够逐步培养规范正确的科研习惯;最后,通过PBL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书写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另一来源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指导者的作用。正因为PBL具有的这些优点,PBL一经创立即得到了应用,PBL首先在国外医学教学领域得到了应用,随后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了我国,并已在部分医学院校实践。PBL目前主要是应用于医学教学领域,相对而言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则较少。

三、PBL双语教学改革

为实现PBL在双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本文拟以国际商务课程为例说明实施全过程。案例研究将根据PBL理论的实践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广西当前经济、商务热点问题的解决,为将来参与国际商务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及外语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商品的进出口,技术转让与引进、海外直接投资等国际经营形式在全球不同地区交替进行,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钦州保税港区的建立,国际商务双语课程在广西高校的开设具有时效性。国际商务课程则是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的需要,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国际贸易、国际营销、企业管理等学科,以国际商务为主题而综合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国际商务双语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融合***治、经济、文化、管理等学科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文化差异、经济全球化、国际化企业战略与管理、国际化企业经营新模式等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际商务理论,并通过案例分析,具体了解跨国企业的运营过程及注意事项。国际商务内容众多,各成体系,但又互相融合,自成一体,该课程对于管理学科的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课程。为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将从教学方法角度分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实施方案、关键问题及绩效分析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改革内容

根据学生知识基础,教学重点应是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原理、概念及专业词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和掌握企业在国际环境中的经营方法和经营策略。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从管理职能及经营角度,了解国际企业环境、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的形成等理论,探索中国企业尤其是广西企业在走向世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策略问题。试***从理论及应用角度,解决以下问题:企业走向国际化如何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如何保持良好经营活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实现企业国际化及标准化,并建立适合国际竞争的企业经营机制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企业国际化的关键。本文拟从理论及实践两方面进行改革。理论教学改革方面,根据PBL教学要求,基于项目的学习,首先要求学生事先必须掌握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因此,在开展PBL之前,首先进行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在理论教学实践中,将紧密结合实际,根据PBL项目的具体内容,因材施教,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在完成基本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基础及兴趣进行分组,开展项目的学习。通过实践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理论学习、轻实践的不足。

(二)改革目标

国际商务课程是在先修课程经济学、管理学基础课的基础上的后继主干课程。该课程将突破现有的教学分析框架,重点分析中国企业尤其是广西企业实现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广西学生的具体情况,该课程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通过双语学习,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并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内容及运作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全球化、国际商务、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内容。二是通过PBL模式的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基本书写能力。三是为广西外贸发展提供综合型应用人才。综合技能包括英语表达技能、国际商务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能。通过本文研究,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将PBL教学模式引入课程学习,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和学生培养方案,为培养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三)关键问题

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有两方面的内容将成为关键问题:一是解决PBL教学中学生分组问题,将不同基础学生按照项目实施的要求设置相关程序。二是如何变“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动性学习模式,实现素质教学的目的。PBL对学生和教师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学生而言,需要转换学习习惯,转变学习模式,变以前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需要学生充分认识PBL对于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能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学习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挥PBL的效能。PBL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学科知识扎实,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及创新精神,对学科的发展前沿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这是有效开展PBL教学的重要前提。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模式的转变成为难点之一。

(四)实施方案

PBL双语教学实施除了需要从理论上阐述其可能性外,还需进行教学实践的检验。下面从微观角度,以一具体案例分析实施过程。研究顺序分别为预备知识、课程讲解、题目拟定、过程指导、成果总结五方面内容。

1 预备知识。首先进行课本选择,所选课本为英文版教材,选用美国经济学家Hill编写的《国际商务》(英文版)(工商管理经典教材・国际化管理系列,***高校工商管理类教指委双语教学推荐教材)。该教材是国际商务经典教材,现已出版第七版,在世界各国高校被广泛使用。当前,在世界经济学及管理学界,进行相应研究的方法主要归纳为两类,其一是定性分析,其二是定量分析。这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针对不同研究目的采取不同的方法,为更好体现研究的客观性,在课程预备知识的讲授中,我们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所以在预备知识讲解时,补充了计量经济学、相关专用软件的使用等知识的讲授,为PBL实施打好数学基础。

2 课程讲解。国际商务课程内容很多,分属不同一级学科,本文选取其中的贸易理论内容为例。为准备PBL实施,在内容的课堂讲授中,需要注意理论讲解的全面性,比如,在“国际贸易”这节内容,就必须对贸易理论的来源及其发展历程进行详细讲解,通过该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对主要的贸易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仅使学生了解传统的重商主义贸易理论,还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新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并通过案例分析,剖析贸易理论的实际应用。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管理研究领域永恒的主题,只有经济增长了才能论及其他。经济增长从宏观角度观察,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资、消费和出口,在新经济时代,除了传统生产要素以外,企业家才能已成为新时代的生产要素,而科学技术则成为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因此,为深入研究贸易对地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应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影响因素的讲解至关重要。

3 题目拟定。对于首次采用PBL实践而言,研究题目的拟定一般由教师指定。学以致用,是学校教学的目标之一,学习国际商务理论也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所拟题目必须紧靠经济实际情况,选择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广西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制糖、有色金属、食品、电子等产业成为了支柱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被列为优先发展的三个千亿元产业之一,电子信息产业是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培育创新型国家及增强国防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题目之一是电子信息贸易与广西经济增长,也可以拟其他相关题目,比如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广西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等。此类题目既与课程内容相关,又以实际经济相结合,能较好地体现研究的时效性。

4 过程指导。根据PBL实施步骤,拟定题目后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及知识基础进行分组。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教师只是进行宏观的指导,不参与到具体的研究细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教师的宏观指导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其一是研究方法的指导,因本科生是第一次进行科学研究,如何入手是一个关键问题,在这方面教师就应该提出宏观的研究思路供学生选择,内容包括参考资料的查找方法,材料的正确选择等均需要教师的指导;其二是协助建立学习交流平台,研究是一个创新过程,同时也是协作过程,为有效协作,可以构建学习平台,通过建立国际商务双语教学学习网站,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答疑,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只要能连接网络就能进行课程研究的目的。其三是协助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正确与否的判断,在结论判断方面,对于定量分析而言更显重要,定量分析的结论是有明确数据结果的,因学生研究经验缺乏及知识面所限,往往对定量结果的判断出现差错,在这关键环节上,教师必须担任主要角色。

5 成果总结。研究结果出来后,接着就是进行成果的总结,成果总结步骤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成果总结,可以达到知识升华的目的,成果总结形式一般是将研究成果撰写为论文形式。科研论文的撰写是一项严谨工作,有其学术规范,在撰写步骤、注意事项、书写规范等方面,教师必须认真指导,使学生通过学术论文的撰写得到规范的训练,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好良好的学术基础。

(五)绩效分析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篇8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经济法、法理学、理论多元、中国学术

国际经济法是二战之后新兴的年轻的法律领域,也是一个存在着概念争议的领域,但是,这个领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并未形成繁荣的学术景观和多元的理论争鸣。这大概与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制度实践在当时不够活跃、不够成熟或不够发达有关,也可以说与国际经济法学界的理论研究在当时不够自觉、不够开放和不够沉潜有关。国际经济法理论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终于因缘各种契机(尤其是WTO的建立及其法理和实践)而开始形成了理论上的探索和学术上的争鸣、走出总体理论上的幼稚和贫困并进而出现了多元的理论视角和各种视角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一、全球变革——国际经济法学术的语境变迁和话语转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球经济制度实践出现了重大的制度转型。英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策、拉美严重的债务危机、东亚“四小龙”经济的起飞、苏联解体和巨变,促成了自由市场体制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复兴,各国经济和国际经济越来越强调市场化和自由化,全球经济越来越结成了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统一网络体系。这种全球大转型在法律和制度层面表现为各国和国际经济法律制度正经历着自由化、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大变革,在国际层面,WTO、IMF和世界银行这战后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三大支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种经济领域及其法律制度的全球化大变革也带动着***治、社会、文化、环境、教育、卫生、人权等等其他领域的全球化,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所导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即生态系统的失衡,以及这种天人矛盾所引起的南北矛盾的复杂化导致发展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全球经济及其法律体制所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重大问题,国际经济法律制度越来越走向复杂、多样,同时也孕育了变革的契机和因素。

语境变迁促动了国际经济法学术话语的转型。全球化既促成了传统的一般人文社会学科开始越来越自觉的把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纳入自己的理论视域,也促使国际经济法学术开始思考人类社会制度和秩序的一般秩序原理,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理论和学术的理论资源。在这种背景下,国际经济法学术终于开始逐渐走出传统的,初级的议题和论争,例如,国际经济法是否存在?国际经济法是否有效?国际经济法如何定义?等等。如今,国际经济法学术已经开始超越了这种初期的国际经济法理论与实践的门类定位和定义之争,广泛深入

到国际经济法的更加深层次的理论基础和更加专门性的具体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国际经济法学术也越来越具有法理自觉和理论意识,甚至越来越回归到一般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开始努力尝试走出传统上没有理论和不成体系的状况。这种国际经济法学术的话语转型可以概括为“从概念之争到理论之争”。

二、法理思考——国际经济法学术的视角多元和复杂进路

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的十几年来,国际经济法学术开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理论研究热潮和学术争鸣现象。英国国际经济法学者夸尔希(Asif。Querish)在其1999年出版的《国际经济法》之中首先意识到并强调了国际经济法学术的语境变迁及其多元进路。夸尔希指出,“可以从多种多样的角度来洞察国际经济秩序:法律的,经济的,***治的,情境的,哲学的(例如分配正义),目标导向的(例如比较优势模型),国家中心论的,个人的(例如人权),机构的,南/北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国际经济秩序的,女性主义的,文化的,或者历史的。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可能仅仅从一个单一视角来理解,同样清楚的是,它需要从每个单独视角来更好的理解。”[①]随后,夸尔希教授推动了2001年5月4日曼彻斯特大学国际经济法多元视角的研讨会,并主编了《国际经济法诸视角》的研讨会文集,旨在荟萃国际经济法诸多视角各自的优点和旨趣,这些视角包括法律分析的综合视角、治理全球化的机构视角、国际机构冲突与协调视角、民族国家及其国民身份的视角、争端解决的发展中国家视角、多边贸易谈判的发展中国家视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人权视角、女性主义视角、新葛兰西***治经济学视角、弗兰克国际法正义论视角、***文明视角、可持续发展视角、经济分析视角、历史分析视角等等,被划分为9大类16种视角。[②]不过,正如夸尔希所指出的,这些视角并没有穷尽国际经济法的所有视角,它们只是提供了一种观察国际经济法的模糊的大纲,而且,即使这些视角本身也并没有深入展开而仅仅是考察的起点。[③]除了以上这些视角之外,国际经济法的法理视角还广泛包括民主视角、视角、科学视角、视角、非***府组织视角、规制竞争视角、机制冲突视角、公共健康视角、经济制裁视角、域外管辖视角、国际伦理视角以及其他各种不断涌现的理论视角,等等。

在各种视角之中,Thompson阐释了治理全球化的机构视角,认为所谓全球化和国家自治空间的消失是夸大其辞的,国际体系的治理机制不应该被塑造成一个单一的全球治理机构,也不应该像全球激进抗议者所主张的那样被激进的加以彻底摧毁,欧美日三边治理机制的作用也不必被过分夸大,民族国家、国家治理及其适当的国际协调仍然是最重要治理机制,同时,也可以考虑各种可能的区域一体化治理机制甚至可以考虑适当的各种私人市场治理机制和公民社会治理机制。Kwakwa指出,国际经济组织的不断扩展出现了职能、权限和管辖的冲突与重叠的现象和问题,认为需要保持既有国际组织的多样性,发挥不同国际组织各自的专业化和分工的比较优势,加强不同国际组织之间的有效协调,加强不同国际组织的程序和过程方面的有效治理,并且需要创建世界经济安全理事会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总体战略协调。Carty强调“国民”(TheNational)应该是国际经济法的元概念,他认为当代国际经济法的意识形态基础在于自由主义的方***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拜物教,***治与市场的简单二元划分及其隐含的***府消极不干预的意识形态在现实实践中遇到了***治合法性的危机,在认识论上则存在着巨大的困境,“国民”概念提供了一种相对更好(尽管其力量很微弱)避免消费主义的方法,这种方法无法在北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之内实施,只能在国家或区域机构的层面实施,然后,在此基础上,立足“国民”概念而在国际经济法的全球联邦框架之中适当界定“国际”的概念地位,进而,达致必要的全球***治均衡。Sornarajah认为,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支配了当代国际经济法争端解决机制,为此,发展中国家需要采取各种可能的战略来质疑目前的国际经济争端解决机制,例如在有合理理由的情况下诉诸国家豁免原则和国家行为学说,在涉及环境、腐败、文化保护和世界遗产保护等全球公益问题的情况下,要考虑地方共同体乃至国际共同体的***策和价值,最好由国际法院来解决这样的案件,贸易和投资国际争端解决机构只能用来解决比较单纯的贸易和投资争端。Page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加多边贸易谈判,这样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之中可以结成新型的灵活利益联盟,多边贸易谈判的程序尤其是僵化的非正式程序缺乏合法性,应该作出调整,以便更多的更灵活的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参与。Pomfret考察多边贸易体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几次浪潮,分析了区域一体化对于多边贸易体系的影响,认为目前的第三次区域一体化浪潮本身对多边贸易体制没有大的负面冲击,却又一定的积极效果,而且,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仍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Addo认为,人是国际经济法的价值所在和存在理由,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于人的自由、尊严和福利,国际经济法中的国家应该遵守它们签署的国际人权条约义务,非国家行为者的活动同样影响到人权,争端解决机制如果限制利害相关的国家提讼也不利于保障人权,因此,必须把人权与国际经济法相互结合起来,必须认识到,所有国际法的基础都在于人,国际经济法必须兼容人权价值,必须具有人性化的面孔。

Childs与Beveridge则强调国际经济法具有性别属性,在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过程之中,妇女的地位、价值、利益和声音在很大程度上是“缺席的”,更是“被排除的”,必须反思国际经济法的机构、规则和过程中的这些问题。Wilkinson将葛兰西的理论和概念分析工具运用到国际关系和国际经济法领域,指出,国际经济法最好被理解为一种跨国统治精英和全球资本主义借以行使霸权的媒介,为此,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之中,应该在新的霸权秩序尚未形成之前,寻求各种替代的可能性。Rehman阐释了***宗教法律传统对于当代法律文明和国际经济法的贡献,指出了当代***国家面临的追求***治***和经济繁荣的挑战以及走向***国家区域一体化的前景。Subedi阐释了国际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视角,分析了国际经济法与环境法、人权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历史与实践,认为可持续发展原则整合了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环境法,有助于实现更高的国际共同体目标。Cass把规范经济学的效率分析、实证经济学的效果分析、博弈论合公共选择理论运用于国际经济法,对国际经济法进行了经济分析,认为各种经济分析工具有助于我们丰富对于国际经济法的理解、解释乃至预测。Botchway从历史视角分析了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与实践的演进和发展,认为历史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于国际经济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把握。Cryer运用弗兰克的国际法正义论分析了国际经济法中的合法性和正义话语问题,尤其强调了分配正义和程序正义以及罗尔斯正义论的“最大最小”原则在国际经济法中的运用。[④]

三、管中窥豹——国际经济法学术的视角选择与学术采撷

在国际经济法的多元法理视角之中,我们选取三种基本视角加以概括介绍和初步分析。

(一)杰克逊实用主义***策视角、宪法理论与制度分析

杰克逊教授的国际经济法研究视角和理论风格都颇为独特,可以说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宪法、***策和制度分析视角。

杰克逊的国际经济法研究特别强调国际经济法的规则导向、***策考量和便利功能。首先,杰克逊对于国际经济法的界定体现出了典型的实用主义风格。杰克逊一方面认为国际经济法是一个范围非常广阔的领域,既包括了跨国经济关系的“交易法”,又包括了跨国经济关系的“规制法”,还包括了跨国经济关系的“国际(公)法”。同时又强调避免把许多不同的主题堆在一起的“大杂烩”(smorgasbord)方式。杰克逊屏弃了传统的概念主义的法律分科模式,采用了实用主义的跨国法方法。其次,杰克逊对GATT/WTO研究在总体风格和具体内容上都体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和***策导向。正如DavidKennedy指出的,杰克逊教授的研究风格超越了传统上简单的公法与私法、经济与法律、法律与***治、外交与贸易、国际与国内的区分,尽管仍然可以看出经济更胜于法律、法律更胜于***治、私法更胜于公法、国际更胜于国内,但比之于传统上国际公法学者而言,杰克逊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更加自如,能够信手拈来的把各种理论、材料和历史融合在一起。杰克逊没有抽象的探讨国际法的存在、性质和效力问题以及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理论的哲理问题,而是把国际法的存在和效力、自由贸易促进人类福利的好处以及国际法能够促进自由贸易直接作为一种事实、一种历史和一种背景。杰克逊强调世界贸易体制的“规则导向”,强调自由贸易和人类福利的世界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但是,又并不急于倡导建立一种严格的、明确的、肯定的、刚性的国际公法秩序和机制,他对各种宏大的理论和计划一般都持有一种实用主义的经验主义的怀疑。杰克逊强调的是如何通过一种分散化的、多元性的互惠、交易、协调、界面、调适的机制和过程来说服各国决策者支持自由贸易及其法律规则。这是一种管理相互依赖的***策过程和治理技术。第三,关于GATT/WTO法,杰克逊不仅强调一般的规则导向和各种具体的规则和程序,更强调GATT/WTO乃至一般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体制(system)即宪法问题。杰克逊的国际经济法宪法视角既体现了一般的精神,即强调规则导向而非权力导向,强调通过国际规则和国际组织的“SIFT”过滤功能来筛选出各国的合法的国内***策目标,削减跨国自由的国内障碍特别是国内特殊利益集团和寻租活动对自由贸易的扭曲作用。但是,他却并不赞成过于理想主义的古典自由主义民主理论,他认为GATT/WTO法的“自动执行”或“直接效力”并不可行,因为这会违背国内民主代议制,会限制***府的灵活选择乃至轻微违反国际协定的空间,各国一般不会支持这种直接适用的制度安排。第五,关于问题。杰克逊的理论也明显体现出了实用主义***策导向的风格。杰克逊也否弃传统绝对主义的神话和鬼迷心窍的观念,甚至也赞成废弃这个词汇,不过,他还是认为可以保留这个词汇而重新理解其含义,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就特定事务的治理权力究竟应该配置在国家还是国际、民间还是***府这样一个权力资源的配置及其决策问题,在这里,就成为一种事务性的和技术性的制度安排及***策过程。[⑤]

(二)彼德斯曼的自由主义理想视角、理论和人权分析

彼德斯曼是德国人,著名的国际经济法学家,他开创了国际经济法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

彼德斯曼结合国际经济法尤其是GATT/WTO法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指出,个人是知识和价值的最终源泉,只有通过个人在国内市场以及跨国市场上自由行使财产权利,才能够实现国际范围的有效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最终促进各国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和世界经济的长久繁荣,这就需要各国国内的民主法律规则。但是,在国际经济交往层面,各国历来都深受形形重商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想和***策的影响,进而在对外(经济)事务领域公共权力不能受到有效制约的国家全权主义问题,结果,往往都是维护国内特定产业部门和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损害了国民总体财富和利益。

为此,需要借助于国际法律规则机制予以帮助解决国内层面自由贸易和体制的失灵和失效问题。WBG、IMF尤其是GATT/WTO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安排正是起到了限制和约束各国***府在经济事务尤其是对外经济事务领域的公共权力从而使之不被任意滥用的作用。彼德斯曼认为,WTO调整范围的不断扩展、法律规则的不断明确、监督机制尤其是争端解决机制的不断强化,表明国际经济法能够通过有效的机制来保障跨国私人财产权利和经济自由,能够有效约束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权力滥用。但是,彼德斯曼也同时指出,通过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来约束各国公共权力滥用和保障跨国经济自由客观上存在许多局限,为此,需要把直接约束***府权力行为而间接保护私人权利利益的自由国际经济规则有效地转化为国内法上针对***府权力的私人权利,并通过国内法院诉讼机制直接予以保护。这样,就可以把个人的跨国财产权利和经济自由提升到一项基本人权的地位,可以通过国际法的直接效力原则抵制国内法层面上固有的贸易保护主义和特殊利益集团问题,减少国家间谈判和交易层面上的公共权力滥用现象,克服国际谈判过程之中的权力、利益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尤其是生产商利益偏向的问题。

彼德斯曼指出,在全球化与复合相互依赖语境中,国际组织的数量扩展和职能扩张在民主的授权、权力和责任链条上拉得过长,确实引起了国际机制的合法性危机问题。为此,

国际组织本身必须同样遵循和良治的一般原则。同时,这种危机也表现为经济领域与社会、文化、环境、健康等等其他领域之间的紧张关系问题。为此,需要加强各国国内立法的民主,或者可以设立一个多边议会监督机制参与国际贸易谈判过程,需要加强非***府组织的参与和国际经济立法过程的公开和透明,需要各国和国际组织在决策和行为之中遵守或尊重国际人权义务,尤其是需要在国际争端解决过程之中比较灵活的解释国际经济条约,从而,真正实现财产权利、经济自由——公民权利、***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之间的不可分割和相互促进,需要特别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尤其是有效参与国际经济法的立法、实施和争端解决过程及发展援助和能力建设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最终仍然要立足于国内的民主机制。

彼德斯曼运用古典的自由主义的启蒙思想、个人主义的方***、秩序自由主义的构成原则与调节原则、民主与经济学乃至国际、***府规制与公共选择理论等等这些古典的、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的理论进路及其当展,阐释了国际经济法的自由主义理论。论述了从国内民主秩序到国际自发经济秩序,从对外事务失灵到需要自由国际经济规则,从各国分散实施失灵到国际组织实施机制,从国际法律机制的困境到国内秩序的回归的国际经济自由秩序原理。[⑥]

(三)夸尔希的综合折衷视角、全球视野和复杂进路

夸尔希是著名的英国国际经济法学者,他特别具有国际经济法的学术自觉和理论意识,提出了追求、理解和从事国际经济法研究和实践的独特的多元综合折衷视角(aproactiveeclecticapproach),这种方法或者视角能激活现有的研究,使其深化或提高其水平。

夸尔希认为,国际经济法的视角可以指称某种追求的理念、观察的角度或者努力的方法,无论如何理解,“视角”必须具有规范品格和分析意义。国际经济法是一个内容纷繁复杂、***景极其广阔且论述多种多样的法律领域,因此,需要采取一种全球的、开放的、复杂的、折衷的过程和进路来追求、理解和从事国际经济法,而不适合追求一种单一的、独特的、清晰的特定或唯一视角。这是因为,对于国际经济法来说,各种视角与其说是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国际经济法的照明灯(illuminators),还不如说是经常成为教条主义的蒙眼罩(blinkers)。

夸尔希认为,利益驱动了不同的视角。为了理解国际经济法及其法理视角,必须思考国际经济关系之中存在的不同利益及其承载主体。国家、国际经济组织、非***府组织和个人分别具有不同的身份、利益和要求,它们分别具有各种经济的或非经济的利益,例如出口利益、生产利益、发展利益、环境保护、人权保障、公共健康,等等。为此,需要寻找各种方法、途径、进路来识别、认定和澄清各种利益。这可能包括从各国国内的善治和民主过程以及国际组织的法律过程来分析和思考。这样,不同的利益及其识别过程就提供了国际经济法的不同法理视角。法律在国际经济法中的地位可以包括便利基本宪法框架的确立、促成立法的变化和提供行动守则以及通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冲突。在国际经济法的不同领域,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存在差异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国家、法律、制度(包括国际经济法制度)本身存在的差异,由于国际经济法之中公正话语的差异,导致了国际经济法的法律分析本身存在各种不同视角,通过采取一种综合折衷的灵活视角,可以包容和审视各种法律视角,可以更好的理解国际经济秩序和从事国际经济事务。例如,有的强调国家管辖权,有的强调跨国私人经济人权,有的强调实证主义法学,有的强调自然法,有的将国际经济法仅仅理解为一套规则,有的则将国际经济法理解为一种过程。有的强调国际经济法就是经济领域的国际公法,有的则强调国际经济法几乎无所不包,有的认为国际经济法是国际公法的一个分支,但有的则认为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是具有不同理论假定因而是不同并且可能相互冲突的两个领域。这些都体现了国际经济法的不同视角。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公正话语(fairnessdiscourse)也体现出法律视角的差异。这里的正义既包括实体维度即分配正义,也包括程序维度即正当程序,这意味着,国际经济领域的成本——收益分配及其影响的配置标准必须是公正的,而且,实施和执行这种配置标准的形式过程也必须是公正的。正义话语的法理分析要求具有一种共同体感,在国际经济法领域,国家、国际组织、区域组织、个人和非***府组织都是我们这个共同追求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的共同体的参加者。正义话语也要求区分集中总和意义上国家间公正,也要考察分散个体意义上的国家内部以及代语境之中个人之间的公正。国际经济法公正话语的核心在于遵循罗尔斯正义论中的“最大最小”原则(“maximin”principle),即只有当处于分配水平最底部的每个其他国家都得到适当的或者不只是适当的利益和好处之时,不平等才可以说是正当的。就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经济争端解决机制而言,夸尔希认为,国际法院具有一种独特的、根本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和首要的宪法性的地位。这种地位既保障了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又包容和便利了国际经济法的多元视角即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夸尔希认为,国际经济法的多元综合视角与其说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角,不如说是体现了一种从事(engaging)国际经济法研究和实践的方***,这种方***本质上是开放的、包容的和分析性的,因为,这种多元综合视角更多的集中于如何从事国际经济法而非集中于国际经济法的实体内容应该是什么,这保证了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国际话语不走向某种极端的主张。国际经济法的多元综合视角首先有助于识别和澄清国际经济法各种可能的视角渊源,包括各种经济或非经济的利益以及表达这种利益的各种人格者;它提供了国际经济法发展的各种可能方向和各种理解向度;它既考察了国际经济法的各种利益驱动,同时也分析了各种理论和哲学基础;它提供了一种能够最大程度上包容和汇合各种国内和国际经济“意识”(consciousness)的必要过程和思路;它也提供了从各种视角来分析国际经济法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的思路。总之,国际经济法的多元综合视角作为一种从事国际经济法的方***,在严格的方***意义上,必须是明晰的和深入的,在实体内容层面,则必须是一种既能够反映人类状况,又能够以一种公正和有效率的方式来实施的包容性的进路。

四、中国学术——国际经济法学术的中国视角和中国问题

中国学界曾经长期争论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对象、范围和体系及其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乃至国际商法之间的边界关系问题,无论是教材、专著还是论文往往都用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国际经济法的定义之争问题。[⑦]这既与国际经济法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的自身定位存在模糊之处有关,与国外学界对于国际经济法的主题、内容和范围的争论有关,也与国际经济法律实践之中所需解决的各种不同但紧密相连的法律问题有关。此外,这还与中国国际经济法学发展自身的两个重要因素密不可分。这里首先涉及到中国法律教育和研究中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公法学乃至国际商法学相互之间的学术论争和资源配置有关。[⑧]同时,中国之所以对于国际经济法的定义问题存在长期论争且迄今尚未取得基本共识,也与中国法学尤其是法学基础理论(理论法学、法理学)受到苏联法学的深刻影响有关,法律部门的概念、划分及其标准是从苏联学界学习过来的,法律部门这个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有价值的分析工具,但是,中国学界(以及苏联学界)对于法律部门的论争本身却存在一些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不符合基本的形式逻辑要求。这与其他西方学界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西方学界探讨国际经济法的范围问题但却并不争论国际经济法作为一个***的法律部门及其独占调整对象的问题。[⑨]

中国国际经济法学术目前需要深化,进而超越国际经济法的定义问题和概念之争,走向多元视角和理论之争。晚近,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界也已经开始关注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秩序变迁及其对于国际经济法学术的影响,开始自觉关注国际经济法的多元视角和理论发展,[⑩]开始调动各种理论资源尤其是国际关系理论资源和分析工具,[11]进而拓展国际经济法问题视域,加强国际经济法学术交流[12]。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大发展和国际经济法学术多元视角的语境之中,中国学界应该加强译介和研究当代西方国际经济法学术热点和学术前沿,发现和思考国际经济法的中国问题,开启当代中国国际经济法学术成长和学术繁荣之路,进而,为中国也为世界作出既具中国问题意识又有全球视野的学术贡献。

可以预期,随着国际经济法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法学的不断成熟,国际经济法的观察视角必然越来越多,而且,每一种观察视角也必将走向纵深和拓展。

--------------------------------------------------------------------------------

[①]See,AsifH.Qureshi,InternationalEconomicLaw,London:Sweet&Maxwell,1999,pp.3-4.

[②]See,AsifH.Qureshi,ed.,PerspectivesInInternationalEconomicLaw,TheHague:KluwerLawInternational,2002.

[③]Ibid.p.vii.

[④]这些视角的综述均依据夸尔希编著的论文集。See,AsifH.Qureshi,ed.,PerspectivesInInternationalEconomicLaw,TheHague:KluwerLawInternational,2002.

[⑤]关于杰克逊的国际经济法视角的分析,主要参见:JohnH.Jackson,GlobalEconomicsAndInternationalEconomicLaw,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Issue1,Vol.1,1998;JohnH.Jackson,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ConstitutionandJurisprudence,London:RoyalInstituteofInternationalAffairs,1998;JohnH.Jackson,TheWorldTradingSystem:LawandPolicyofInternationalEconomicRelations.2ded.Cambridge:MITPress,1997;Jackson,JohnH.,TheGreat1994SovereigntyDebate:UnitedStatesAcceptanceandImplementationoftheUruguayRoundResults,ColumbiaJournalofTransnationalLaw,Issue1-2,Vol.36,1997;DavidKennedy,TheInternationalStyleinPostwarLawandPolicy:JohnJacksonandTheField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Am.U.J.Int’lL.&Pol’y,Issue2,Vol.10,1995.

[⑥]关于彼德斯曼国际经济法视角的分析,主要参见:Ernst-UlrichPetersmann,ConstitutionalFunctionsandConstitutionalProblems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UniversityPressFribourgSwitzerland,1991;Ernst-UlrichPetersmann,TheWTOConstitutionandHumanRights,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momicLaw,Issue1,Vol.3,2000;Ernst-UlrichPetersmann,TheoriesofJustice,HumanRights,andtheConstitutionofInternationalMarkets,LoyolaofLosAngelesLawReview,Issue2,Vol.37,2003;王彦志:《国际经济法的进路》,《当代法学》2004年第4期。

[⑦]其中关于国际经济法性质、范围及其与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商法之间关系的比较集中的讨论至少有3次,参见王铁崖、陈体强主编:《中国国际法年刊》(1983),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359-397页;王铁崖主编:《中国国际法年刊》(1996),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09-439页;沈四宝主编:《国际商***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587页。值得指出的是,晚近中国学者对于国际经济法概念及其定位已经开始了深入反思,并且提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方式和解决方法,参见左海聪:《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徐崇利:《走出误区的“第三条道路”:“跨国经济法”范式》,《******坛(中国***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⑧]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的成立(2005年7月6日)过程也体现出中国对于国际经济法的定位以及对于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法之间关系的学术认知视角的矛盾和学术治理体制的问题。

[⑨]这种强调或者争论法律部门的独特对象和***地位的现象不独存在于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界,也存在于中国其他所有部门法学界,不过,在中国国际法学界这种争论更加突出而且迄今未能有效解决,这种现象似乎也可以说是中国法学包括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苏联传统和中国特色。

[⑩]See,YangYi&LuZhian,BookReview,PerspectivesinInternationalEconomicLaw,Manchester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Issue1,Vol.1,2004,pp.76-81.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篇9

本文作者根据***学院“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导向,社会实践为基础,提出“厚基础理论”与“强化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国贸课程体系设置。通过理论教学,利用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模拟操作、上岗实习的实践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重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最终实现***学院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实现“宽口径”的就业目标。

【关键词】

***学院;课程体系;双轨模式

1.***学院国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双轨”模式是指课程设置思路分两个路径,一是基础理论课程,二是专业实践课程。通过课程改革,学生既可习得扎实理论知识,构建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亦可通过实践性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结合于实践,实现学以致用。

双轨制课程设置要体现基础性与专业性的结合,既“厚基础理论”也体现“专业实践性”。双轨制国贸课程设置应一轨为理论课程,另一轨则为实践性课程。理论课程又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程开设跟大部分经济类专业一样,包括:西文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学。专业基础课分别为贸易类、商业类和投资类,包括以下课程:国际贸易学、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专题、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投资、投资项目评估。专业实践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对应亦分为贸易、商业和投资三类,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报关综合实务、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期货市场、证券投资实务。贸易类设置国际贸易学、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专题理论课,对应设置国际贸易实务、报关综合实务两门实践性课程;商业类设置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法及国际市场营销理论课,并对应设置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经济合作三门实践性课程;投资类设置国际投资、投资项目评估理论课,并对应设置国际期货市场、证券投资实务两门实践性课程。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课程可以同时进行,对应每部分理论内容要有相应的实践。鉴于目前师资与授课的特殊性,无法同时进行的,可以先理论再实践,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应该马上教学实践课程,本人建议课程设置保持“厚基础”的特点,使基础课程能满足学生全面学习基础知识的要求。各基础学科教师要相互交流与学习,强调各门课程的教学重点,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性。同时也增加外贸课程的专业性课程的外延学习,如外贸函电,商务谈判,国际期货市场等,以满足“实践性”的要求。

2.基于教学实训基地的“双轨”制课程体系践行

目前众多高校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知识的授与。对于实践性培养,如进出口流程、报关流程、项目投资与运作、大宗商品套期保值等专业操作,一般只是通过建立专业模拟实验室,购买相应的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参加国际贸易双语流程大赛等为学生提供的模拟实训环境。学生通过情景式的教学模式初步接触国贸专业操作流程,但实际外贸操作流程与模拟流程有非常大的差别,因而毕业生出去接触实际的操作时还得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头开始学习。因此,从目前的教学方法上看,***学院要实现双轨制课程设置,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工作能力,最好的渠道是促进高校与对口企业合作,例如通过与国贸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等以培养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

我院就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建设进展顺利,成效突出,国内贸易企业与金融机构特别愿意接纳***学院国贸毕业生到期货、证券公司等单位实习与就业。我院与此类单位合作建立教学实训基地,通过观察、教育、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过程,合作单位领导,导师对我院学生的实践性培养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3.双轨制课程设置实现学生就业“宽口径”

国贸课程设置的双轨性的“厚基础理论”,可实现毕业考公务员、考研升学、出国留学,进入科教文组织等工作打下坚厚基础。“专业实践性”则体现目前输送到各用人单位的毕业生经过短期的岗位培训能满足上岗需求。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从促进学生就业的角度,制定出与目前社会对国贸专业技能、专业理论、专业文化修养相一致的课程体系,“厚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性”的结合,是***学院培养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宗旨,育成更多就业单位青睐的国贸专业毕业生,最终实现本专业毕业生“宽口径”的就业目标。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以进出口流程方面为例,根据国贸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设置国际贸易实务与流程证相结合,提高进出口流程熟练度;报关实务理论课程与考证指导结合,提高报关员的过关率,解决国贸企业对报关员的需求缺口等问题。既满足国贸企业的各岗位人才报需求,又让毕业生增加对口就业岗位选择。通过类似设置国贸各种专业实务流程理论课程,以提高国贸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

作为***学院,鉴于目前用人单位对于本学院学生的认可度,本专业经济方面的相关课程设置应该放在“宽口径”就业面上,也就是说要结合目前的就业情况,适当增加一些经济类实践性课程,如证券操作入门知识、银行的经营管理、国际期货操作实务等专业性课程的教学与实践,重视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过关培养等。以此满足各院校对于“宽口径”就业面的期望,拓宽学生择业面,提高学生就业率。

国贸专业应该根据提高学生就业的要求,双轨制结合设置国贸课程,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既拥有丰富的经济知识的国贸人才,同时拥有专业的国贸知识的经济学人才,提高***学院国贸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

4.总结

围绕国贸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的因素,建立完善统一的教学实施计划,拟定各学期详细的课程教学活动,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当是校企教研合作,改进各种软硬件设备设施,共同指导理论课程与监管实践教学互动环节,采取教师自学自创自改、学生实践评教和合作企业教研成果互评的课程检验方式,用毕业生的就业面与就业率,升学、出国留学相关数据来评估课程设置的成效,并通过教学反馈对课程设置内容进行微调,以完善***学院国贸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秦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定位探讨.足迹与探索――十年办学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0)

[2]周华敏,张丽琼.***学院国贸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中外企业家[J].2013(03)

基金项目: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JGLX11)。

作者简介: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篇10

[关键词] 国际经济法 学科界定 基本原则

一、 广义国际经济法的“水果拼盘说”

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跨国)经济关系的多门类、跨学科的边缘性综合体 ,是一门***的法律学科 。

这一学说的立论基础在于,对某一涉外经济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过程中,既要涉及调整经济流转关系的法律规范,又要涉及调整经济管制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法律渊源既包括双边条约、多边条约、国际习惯、国际惯例等国际法规范,也包括涉外民商法、涉外经济管制法以及冲突规范等国内法。 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由此得出结论:国际经济法成为一个***的法学部门是“国际经济法律关系本身极其错综复杂的忠实反映;也是科学地调整这种复杂关系,对其中的法律症结加以‘综合诊断’和‘辨证施治’的现实需要。”

由此可见,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从对某一类社会关系进行共同调整的角度出发,认为凡与此相关的法律规范便足以***地形成一个法学门类。这一学说立足于实用主义,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确实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广义说的观点将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调整,将不同性质、不同部门的法律规范杂糅在一起,难以真正成为一个***的法学部门。 造成这一问题的症结何在?笔者认为,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混淆了“法学分科”与“法律运用”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法律问题,因而在立论基础上存在严重缺陷。

诚然,国际经济关系涉及的主体繁多,错综复杂,的确需要对其中存在的各种法律症结进行综合诊断与辨证施治。但这是法律运用层面的问题,而不是部门法学分科层面的问题。我们并不能由法律运用上的综合性要求必然地推论相关的法律规范应当成为一个***的法学部门;不同法律部门的综合运用并不等于相关的法学分支就应杂糅成为一个***学科。

事实上,在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过程中,不仅会涉及到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中所述及的各种法律规范,相关国家的刑法规范(如一国关于“信用证诈骗罪”的规定)也可能在特定情形下得以适用。如果按照广义说的论证逻辑,调整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刑法规范岂不是也应纳入广义国际经济法的范围当中。

以此类推,内国经济关系虽不如涉外经济关系复杂,但同样有必要对其中的法律症结进行综合诊断与辨证施治。对内国经济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过程中也会同时涉及内国民商法、内国经济行***法和内国经济刑法等法律规范。试问,按照广义说的理论逻辑,这些相关的内国法律规范是否也应混合成一个***的法律部门呢?

再进一步而言,我们必须从深层次来探讨如下一个问题,即法律运用的综合性能否替代法学分科的必要性和严整性呢?也就是说从法理的角度而言,法学分科的意义何在?尤其是在学科界限日益模糊、例外情形层出不穷的新情形下,传统的法学分科的是否仍有必要?笔者认为,某一部门法学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内部具有本质上的共同性,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通过法学分科可以形成一种严整的知识体系,便于认识、分析、运用和预测。学理通说上以***的调整对象作为划分部门法学的标准 ,“***调整对象”不仅要求以某一特定领域的社会关系作为调整对象,而且要求这一特定领域的社会关系必须具有质上的共同性。试以民法为例:平等主体之间物权法律关系、债权法律关系、知识产权法律关系、婚姻法律关系和家庭法律关系虽然相对***,但上述各种法律关系仍然可以抽象出其质上的共同性,形成民事法律关系,形成民法总则中的各项内容。不仅如此,民事法律关系中最为核心的精神又可以抽象出民法的基本原则。析微而知著,一个严整的法学分支必须能够形成“基本原则—基本法律关系—具体法律关系”的逻辑体系。我们并不是为了刻意追求逻辑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因为只有这种“从抽象到具象”、“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体系才是真正有助于我们便捷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和预测发展的,尤其是有助于我们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人类创设各种各样的学科,其目的就在于此。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认为其以跨国经济关系作为调整对象,似乎具有***的调整对象。但事实上,诚如广义说自己所承认,跨国经济关系既包括跨国经济流转关系,也包括跨国经济管制关系,而这两类社会关系在性质上殊有不同。广义说将经济流转关系和经济管制关系这两类不同的社会关系放在一起进行调整,既无法进一步抽象出两者之间的共同性,无法形成学科的总论,也无法真正提出学科的基本原则,难免带有人为拼凑的色彩。由此可见,我们决不可因为法律运用中的综合性否认了法学分科的价值。这或许并不是学术领域纷争的问题,而是人类认识事物规律的本质要求。

诚然,随着“公法私法化”、“私法公法化”、国际法与国内法相互渗透等趋势的出现,传统法学分科的界限日益模糊,学科界线周边出现了许多“灰色区域”。但我们认为,决不可因为灰色区域的存在而否定法学分科的必要性;相反,例外情形的存在更有助于我们在一个新的角度上认识事物的本质。理论是清一色的,泾渭分明;但是社会关系却是模糊的,黑白之间存在诸多灰色的过渡。学科分类时必须在这一灰色区域中厘定临界点,因此种种例外情形的存在在所难免,不足为奇。对于灰色区域中的例外情形,可以个案处理,也可以作为例外情形以特殊的方式予以解决。但正如我们不能因为有了萘李、骡子等杂交品种后便否定门、纲、目、科、属、种等生物学分类;同样道理,我们亦不能因为法学分科中一些特殊情形或例外情形的存在而否认了法学分科的价值。任何科学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百分之百地贴近现实,也不可能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完全正确的结论;科学的作用只是通过初略的分类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基本正确的结论。

综上而言,部门法学的分科应当是严整的,但在部门法学的运用上却应当是综合的。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虽注重了法律运用的综合性,却忽略了法学分科的严谨性,将法律运用和法学分科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广义说所主张的国际经济法犹如一个水果拼盘:从营养结构和口味搭配出发,人们食用时需要的是各种水果相互搭配的水果拼盘;但我们却难以承认水果拼盘是另成一类的水果,更不可由此而否认水果分类的价值。

二、 国际经济法的学科界定

那么,如何对调整国际(跨国)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进行学科分类呢?笔者认为,如下两点论断是我们分析的出发点:

(1) 国际经济关系当中既包括横向的经济流转关系,也包括纵向的经济管制关系;

(2) 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法律调整,既涉及各国的国内法规范,也要涉及各种形式的国际法规范。

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将所有调整跨国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分成四大部分(如下表所示):

经济流转关系 经济管制关系

国内法规范 (1)冲突规范/民商法 (3)经济行***法

国际法规范 (2)国际商法 (4)国际经济法

表:调整跨国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分类示意***

(1)调整跨国经济流转关系的国内法规范是各国的冲突规范(如我国《民法通则》第八章“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的规定)及其指引的内国民商法(如我国的新《合同法》);

(2)调整跨国经济流转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则是作为统一实体规范的国际商法(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3)调整经济管制关系的国内法规范为各国的经济行***法(如我国的《对外贸易法》);

(4)调整经济管制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则构成国际经济法(如《建立wto协定》及其附件)。

上述四个部分配合在一起,共同对跨国经济关系中涉及的不同层面的法律问题进行调整和规范。在这四个部分中,国际商法可以通过优先直接适用成为成员国国内国民商法的组成部分;而国际经济法规范则通过间接适用,转化为成员国的内国经济行***法。

上述分析中亦可看出,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将上述四个部分糅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水果拼盘,貌似完整,却忽视了每一部分各自的特点,无法形成一个真正的、严整的***法学学科进行研究和学习。

同时,将国际经济法界定为调整国际经济管制关系的国际法并不是简单地回归到狭义的国际经济法学说 。本文所主张的国际经济法,与狭义说所主张的国际经济法有如下两点区别:

(1) 部分学者主张,调整国际经济流转关系的国际法规范是狭义国际经济法的组成部分 。但是,经济流转关系与经济管制关系在性质上殊有不同。笔者认为,调整国际经济流转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应***地构成国际商法体系,与内国民商法对应,而不宜纳入国际经济法的范畴之中;

(2) 本文所界定的国际经济法是建立在对跨国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的,同时也汲取了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关于法律运用综合性的观点。

因此,至多而言,我们只能说本文对国际经济法所做的学科界定是在一定程度上、在一个新的视角上对狭义国际经济法学说的回归。或许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有的学者在批判广义说的基础上,提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跨国间经济协调关系以及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体系”, 认为国际经济法包括“经济的国际法”(本文上表中第(4)部分)和“涉外经济法”(本文上表中第(3)部分)两大部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从调整对象的同质性出发将调整经济管制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作为一个整体予以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国际法与国内法毕竟是两个相对***的法律体系,其在调整对象、制定、效力、实施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区别。因此,调整经济管制关系的国际法规范与国内法规范虽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两者仍不可同日而语。否则,内国涉外民商法与国际商法在性质上也有共同性,是否也应把各国的涉外民商法纳入国际商法的范畴当中呢?

综上,笔者认为,应将国际经济法界定为“调整跨国经济管理关系的国际法规范”较为妥当。同时我们亦主张,在解决一个具体的跨国经济问题时,不仅要运用国际经济法,还要综合运用内国冲突规范、内国涉外民商法、国际商法、内国涉外经济管理法等不同法律部门或不同法律部门的分支。 三、 国际经济法学科基本原则的重塑

诚如前文所论及,一个真正的法学部门应当能够形成“基本原则—基本法律关系—具体法律关系”的逻辑体系。换言之,无法提出学科基本原则,这一“法学部门”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法学分支学科。

从法理学的角度而言,“原则”是相对于“概念”和“规范”而言的法的三种要素之一。与一般原则相区别,基本原则应当贯穿于其调整对象内的各个领域,贯穿于其法律关系的始终,用于指导立法、司法、***和守法。“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贯串于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类法律规范之中的主要精神和指导思想,指的是这些法律规范的基础和核心。”

持广义国际经济法理论的学者提出了“经济原则”、“公平互利原则”、“全球合作原则”等作为广义国际经济法学科的基本原则。 如果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的理论是严谨的,这些基本原则就都应贯串于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等国际经济法分支领域,都应当既适用于调整国际经济管制关系的法律规范,也适用于调整国际经济流转关系的法律规范。但事实上,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所提出的这些原则都难以真正满足作为法学基本原则的要求,因此也难以发挥基本原则对于整个学科的指导作用。试举一例说明:甲、乙是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两个公司,双方签定某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并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产生纠纷。试问,甲乙双方的这一跨国经济关系与一国的经济有何直接关系?与不同国家间的公平互利有何直接关系?与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又有何直接关系?

由此可见,目前“公认”的广义国际经济法学基本原则似乎无法满足作为部门法学基本原则的要求,广义说理论无法提出大一统的国际经济法学的基本原则。由此亦可佐证,广义国际经济法难以真正成为一个***的法学门类。

以下,笔者将就本文所界定的国际经济法,即调整国际经济管制关系的国际法规范,提出指导这一学科的三大基本原则:

(1) 经济自由化原则:经济自由化原则要求各国在管制跨国经济交往中应当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为外国资本、技术和服务提供市场准入;应当逐步扩大外国资本的准入;应当逐步开放本国资本市场,允许资本自由流动。经济自由化原则的经济学基础是大卫李嘉***在国际贸易领域提出的“比较利益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这一理论主张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且得出国际贸易将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这一重要结论。

(2) 经济公正化原则:经济公正化原则有四重内涵:其一,一般情形下,要求各国在管制国际经济交往时应当符合“非歧视(non-discrimination)”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各国要平等对待外国人,给予外国货物、资本和服务“最惠国待遇”,另一方面还要求一国应平等对待本国人与外国人,给予外国货物、资本和服务“国民待遇”。其二,允许一国在管制跨国经济活动中,对他国***府和企业的扭曲自由经济的措施采取对应措施(counter-measure),例如允许一国针对他国企业的倾销行为或他国***府的补贴行为征收反倾销税或反补贴税等。其三,允许一国在管制跨国经济活动中,针对危及本国根本利益的事项,临时采取一些限制经济自由交往的措施,例如wto协定中关于保障措施的规定,关于一般例外和安全例外的规定等。其四,由于历史上西方列强对殖民地国家的侵略和掠夺,由于各国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差异,要求发达国家在管制跨国经济交往中,单方地给予发展中国家更为优惠的措施,例如发达国家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待遇”。

(3) 经济便利化原则: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随着运输与通讯方式的不断改善,随着关税壁垒的大幅度消除,国际经贸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经济管理便利化形成日益强烈的诉求。经济便利化与自由化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经济便利化不仅要求在执行非关税措施措施时程序应简化和协调,不应有过多的文件要求;而且各国有关涉外经济管理的各种程序应当具有透明度,***府应当采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设备,***府各部门之间应当有效配合。

综上而言,经济自由化、经济公正化和经济便利化正成为三股重要的潮流,推动和指导各国的跨国经济管理行为。之所以将上述三项原则确定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基于如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 上述三项原则是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为背景所提出的。虽然存在种种质疑和批评,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势不可挡,这已无庸置疑。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间,全球gdp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3%,而全球贸易额年增长率却达到7%,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总额已达到全球gdp总额的29%。 与此同时,跨国直接投资迅猛增长,从1990年的2,060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12,700万亿美元。据统计,在2001年,全球6.3万家跨国公司,其年销售额超过14万亿美元,几乎控制了近50%的全球产出、60%的世界贸易、70%的技术转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 经济自由化、经济一体化和经济便利化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发展背景中提出的,旨在协调各国外经贸管理行为,使其顺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2) 上述三项基本原则体现了国际经济交往的内在诉求。部门法学基本原则的提出,应当从其调整对象出发,应当体现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诉求。平等、公平、意思自治、诚实信用以及公序良俗之所以成为民商法的基本原则,根本缘由在于它们都体现了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本质,是市民社会健康运作的内在诉求。经济的本质是无国界的,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管制跨国经济交往的行为必须在维护基本的经济公正的基础上,促进经济自由而便捷地开展。由此,经济自由化原则、经济公正化原则和经济便利化原则应运而生。

(3) 上述三项原则是真正从法的价值层面提出的法律原则。笔者认为,部门法学的基本原则必须从法价值学的层面来概括,才能真正发挥对具体规范的统率和指导作用。部门法学在逻辑体系上总是从调整对象中汲取其价值层面的精神实质,并将其法律化为法律的基本原则,再由这些基本原则来统率具体的法律规范。以目前研究最为成熟的部门法学——民商法为例,前述平等、公正、意思自治、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则,其实都是自由、正义、效率等法价值在部门法学的具体体现。将经济自由化、经济公正化和经济便利化确立为国际经济法学的基本原则,其实也正是自由、正义和效率这三个层面的法价值诉求在这一学科的体现。

反观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则:公平互利原则亦是从法价值层面提出的原则,其在同一调整对象范围内可以纳入本文提出的经济公正化原则当中;但全球合作原则则是从手段上提出的,无论南北合作还是南南合作其实都是实现经济自由化、公正化和便利化的方式,将其作为一项***的法律原则似乎有所不妥。学者在研究wto规则时,提出将非歧视、互惠、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市场准入、关税减让、取消数量限制、公平贸易、透明度等作为wto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其实均可以经过整合,纳入贸易自由化、贸易公正化和贸易便利化的框架之中。

本文没有将经济原则作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但这并不是说经济无关紧要,也不等于我们主张在国际经济管理中放弃经济。毋庸置疑,经济始终是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基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10篇

学习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区域经济发展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国内参考文献。一、两种经济模式及其差异(一)青岛模式青岛模式是培育大企业、造就大品牌的区域性模式。青岛是我国拥有名牌产品与名牌企业最集中的

学习

经济管理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管理10篇,内容包括经济管理知识清单,经济管理案例。020105金融专00075证券投资与管理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55企业会计学00043经济法概论(财)山东经济学院00066货币银行学03707***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学习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经济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市场经济学1000字论文,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论文。二、稳定的经济学:周期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即使市场的不稳定性是必然的,主流经济学也无法面对。一方面,主流经济学将市场看成是分析的前提,是一个外生变

学习

国际经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经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贸易经济管理论文。如果我们承认全球化导致各国在货币经济领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那么一国资本市场的异常波动就可能影响和波及国际资本市场,而国际资本市场

学习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形势分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对经济现状分析的论文范文,下半年经济形势与预测。报告显示,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普遍提高,美日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增长率分别可达

学习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管理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下载,公共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并根据社会需要确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样式,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其他教育内容、课程及内容的组织及实践中的

学习

企业经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经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企业经济管理论文,企业管理经济课程论文题目。管理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集体协作。作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也是生产力,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

学习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10篇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县域经济发展论文10篇,内容包括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县域经济论文模板。加快南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一)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长,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物质闭环型经济形式,倡导以生态型资源循

学习

经济管理硕士论文10篇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管理硕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管理论文期刊推荐,经济管理硕士论文网。学号:以《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显示的学号为准。密级:保密论文须直接注明密级及相应的保密期限,如系公开论文此项不标注。论文题目:应准确、鲜明、

学习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区域经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民经济管理论文题目推荐,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管理论文题目。1.创新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十报告中,已经提出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转变,调整经济的结构战略是其主要的转变方向;科技进步、创新

学习

经济学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基础经济学论文100篇,经济学基础知识论文。1、知识经济的理论诠释OECD在世界上1996年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

学习

高校管理论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管理论文,内容包括高校管理类论文参考文献,高校学生管理方面论文题目。(二)高校行***管理群体组织气氛维度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根据***的统计,截止2014年7月9日,我国的高等学校共计25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包括民

学习

经济学与生活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与生活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论文,经济学与生活论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采取新闻时事介绍法,这是一个可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在课后通过报纸或网络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

学习

职业道德和法律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道德和法律论文10篇,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与法律论文100字,职业道德和法律。法律伦理,从广义上说,包括法律制度伦理与法律职业伦理;从狭义上说,仅指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者在其职务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

学习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区域经济发展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国内参考文献。一、两种经济模式及其差异(一)青岛模式青岛模式是培育大企业、造就大品牌的区域性模式。青岛是我国拥有名牌产品与名牌企业最集中的

学习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经济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市场经济学1000字论文,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论文。二、稳定的经济学:周期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即使市场的不稳定性是必然的,主流经济学也无法面对。一方面,主流经济学将市场看成是分析的前提,是一个外生变

学习

国际经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经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贸易经济管理论文。如果我们承认全球化导致各国在货币经济领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那么一国资本市场的异常波动就可能影响和波及国际资本市场,而国际资本市场

学习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形势分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对经济现状分析的论文范文,下半年经济形势与预测。报告显示,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普遍提高,美日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增长率分别可达

学习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管理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下载,公共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并根据社会需要确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样式,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其他教育内容、课程及内容的组织及实践中的

学习

企业经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经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企业经济管理论文,企业管理经济课程论文题目。管理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集体协作。作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也是生产力,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

学习

市场经济理论论文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经济理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市场经济论文范文,有关市场经济的论文。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4.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5.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

学习

国际经济关系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经济关系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经济关系论文。1.生产经营的全球化美国学者D·F·西蒙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产业全球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经营的全球化。而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