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论文10篇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篇1

作者:陈金松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南阳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县域经济整体滞后,地区发展不平衡河南省统计局对108个县(市)经济综合实力发展评价结果显示,南阳市11个县(市)平均排名56位,没有一个进入全省前20位,排名最高的西峡县仅为第30位,大部分县(市)处于中间靠后的位置。以上数据表明,南阳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整体上是比较落后的。同时,即使在全市范围内,各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很不平衡:GDP最高的邓州市214.2亿元,相当于最低的社旗县2.8倍;人均GDP最高的西峡县30559元,是人均GDP最低的方城县10280元的3倍。工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是反映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009年邓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43亿元,是社旗县15.3亿元的3.8倍[3]。(二)县域经济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同质化严重,规模还有待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重要的经济形态,建设产业集聚区是南阳市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创新举措,各县域经济主体也都将产业集聚区作为促进县域经济腾飞的助推器。但在建设过程中,很多县域经济产业集聚区没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实际上只是普通的工业园区,相互之间没有关联,只是简单的“集”,而很难形成产业“聚”的竞争力。(三)产业结构调整较慢2009年的南阳市县域经济第一、二、三产业间的比例是21.4:51.1:27.5,第一产业比重分别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3.3个、1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4.4个、6个百分点,有7个县市产业结构还停留在“二一三”的较低层次。与相对发达的地区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相比,更是存在着较大差距。据全国县域经济网的相关数字显示,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产业结构比例为:一产:二产:三产比例是11.8:55.3:32.9。一产比例最高的达31.2%,最低的是1.9%;二产比例最高的达77.7%,最低的是31.4%;三产比例最高的达43.7%,最低的是17.6%[4]。(四)县域经济的工业化程度较低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农业的工业化是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作为以农业为主体的县域经济主体,工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是富民强县的根本。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度,南阳市县域经济体内工业国内生产总值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48%,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23.0%,这两个数字均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南阳市县域经济内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均值24.31亿元,工业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更远低于发达县市。

加快南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长,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物质闭环型经济形式,倡导以生态型资源循环利用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单纯依赖资源消耗和投入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形式相比,循环经济更强调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再生[5]。县域经济作为一个***、综合的经济单元,兼有农村农业经济和城市工业经济两种形式,也是融合城乡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保持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县域循环经济,以农产品的深加工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全面促进农业和现代化工业的融合,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资源,有效减少单位经济的资源投入,从而实现发展农业和工业化的完美结合。(二)扶植重点产业,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县域经济是功能相对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及三大产业。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全国的国民经济,不能追求“大而全”,而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历史传统,努力打造富有县域特色的经济品牌。著名的“中国玉雕之乡”镇平县正是发挥其历史文化传统和技术的优势,“无中生有”培育玉雕文化产业,如今,玉雕已经成为镇平县域经济中的特色支柱产业,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三)突出比较优势,做大做强县域产业集聚区按照大卫•李嘉***的比较优势原理,缘于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区域和地区都具有其“比较优势”的产品。从南阳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实践看,借助产业集群作为促进和带动县域经济腾飞的“增长极”,各县域经济单元逐步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优势的集群化发展路子,如:南阳镇平县的玉雕产业、西峡县特色工业、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业、桐柏的碱化工产业、社旗的白酒产业等,在全国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但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各县域经济单元也存在着没有注重产业的关联度和适应性,产业集群存在同质化等问题。县域经济主体一定要避免建设中的同质化,突出比较优势,培育主导产业,打造富有县域特色的产业集聚区[6]。(四)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县域经济主体不仅是市场调控和资源配置的主体,更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在对县域经济发展指标的考量上,不能单纯把县域经济规模的壮大和发展速度作为指标,要把城乡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和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新农村建设等社会发展进行综合考评。要注重市、县两级管理机制的创新,不断强化县域经济主体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使之真正成为相对***的经济发展单元。要不断***思想,鼓励县域经济主体积极通过大力开发县域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条件,吸引外来人才,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篇2

[关键词]外出打工;回馈效应;县域经济

一、引言

本文所指的外出打工的主体既包括进城打工的农民,也包括前往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的来自中小城镇的剩余劳动力。因此,这里所说的外出打工者或打工者的含义比一般所说的农民工的含义更加宽泛。打工既包括受雇于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也包括在上述城市或地区的自我雇用,如自己或合伙开办小餐馆、小建材店、承包小旅馆等。

对于外出打工的现象,大多数研究文献是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及为城市经济提供廉价劳动力的角度去探讨的。也有一些文献讨论了外出打工与县域经济的关系问题,如蔡文著认为发展县城经济的实质是要解决“三农”问题,而其中的关键是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样实际上是将外出打工视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以减轻县域经济发展的负担的重要途径。王培根、龙泉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在分析的深度上挖掘不够。凌斌、***以安徽省无为县为例,论述了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对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简单的理论讨论层面,实证分析和数据运用比较薄弱,而且只是关注回乡创业,回乡创业实际上仅是外出打工的回馈效应之一。

外出打工者的原籍地大多在县城及县城以下的镇和乡,本文旨在讨论外出打工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影响的机制和途径以及对县域经济中的城镇化有怎样的推动作用等。

由于外出打工者的消费、投资等活动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所以我们只能主要采用与打工者面谈或访谈的方式以获得相关数据和第一手资料。由于笔者生活和工作所在地及旅游、工作的关系而到过的城市,还有由于笔者及亲戚原籍地的关系等,这种访谈在上海、苏州、深圳、海口、厦门以及江西省的永修县、德安县、进贤县,安徽省的泾县、青阳县等进行。在上海、深圳等上述城市访谈的打工者来自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在永修县、泾县等上述县访谈的外出打工者(或访谈其家人、亲戚)外出打工的省及城市有上海、深圳及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海南等。当然,外出打工的城市有的也位于中部区域,如江西的打工者前往安徽某个城市打工。

二、打工者知识的积累、传播与返乡投资

按照罗默、卢卡斯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来自劳动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边干边学”。从边干边学的角度看,打工者的打工过程无疑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过程,这种知识的积累和技艺的学习在不少方面是其他学习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因为从知识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是指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如语言、文字等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达的知识,后者则是指那种与一定的情境、过程相联系的,难以通过符码系统表达的知识,如技艺高超的厨师的厨艺、某些生产工艺技术等就属于隐性知识。当然,这两种知识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同一知识体中往往既包含显性知识,也包含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获取和传播常常需要通过一定指导下的“边干边学”和“边学边干”来实现。打工者的打工过程及其目的——返乡投资不仅实现了显性知识从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县域的传播,而且实现了隐性知识的上述流向的难度较大的传播。

打工者的知识积累不仅来自打工过程本身,而且来自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整个文化环境、先进观念等,这即是所谓的打工会开阔眼界,更新观念。

打工所积累的知识为打者寻找和发现家乡的商机提供了能力和胆略,如江西省永修县城的第一个房产中介公司就是曾在上海某房产中介公司打工的返乡投资者所开;最早的为数不多的几家洗车点之一,是曾在深圳某洗车场打工的返乡者所开。又如安徽省青阳县城最早的少数几家电脑修理公司之一,是曾在上海从事过电脑修理业务的返乡者所开。此外,外出打工的积蓄,则为他们返乡投资提供了一定的资金基础。

我们的研究还表明,打工者的知识积累率和资金积累率与打工的集聚度密切相关。外出打工的集聚现象不仅存在于打工的空间构成方面,还存在于打工的行业或工种构成方面。在我们所实地调查的输出打工者的许多地方,往往是少数人到某地去打工,会带动当地甚至周边地区的很多人也前往同一个地方打工;往往是少数人外出打工从事某一职业,当地其他人也外出从事同种职业。如江西省永修县吴城镇的相当一部分外出打工者曾一度集中外出生产糖果;江西安义县外出打工者则以加工塑钢、铝合金门窗闻名。在上海市杨浦区的包头路(殷行路至民星路段)、松花江路(双阳路至黄兴路段)及抚顺路等处,安义人开设的塑钢及铝合金门窗型材加工、销售店几乎是一家连着一家。在深圳市的一些企业,也常可发现同一企业的打工者大多来自同一地方的现象。

打工集聚的原因可从老乡提供的信息的便捷性及带来的安全感等方面解释。打工集聚的效应则主要体现在:(1)信息和生产经营工具等的较好共享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实现了“老乡经济体”的规模经济效应;(2)提高了市场知名度,降低了市场需求方的信息搜寻成本;(3)增加了与企业或雇佣方的谈判力量,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打工者的经济利益,这在目前打工者利益屡受侵犯的情况下尤显重要;(4)有助于加快打工者的知识积累,因为集聚可以促进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互补,从而增进打工者的共同知识。

打工者的知识如何向原籍地传播?怎样对原籍地的县域经济产生回馈效应呢?一是通过人员流动、信息交流给县域经济注入新的知识、理念等。一个值得咀嚼的现象是,较有成就的外出打工者在原籍地的家人、亲戚也往往会在当地经商小有成就。二是通过外出打工者的返乡投资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如截止到2009年4月初的不完全统计,江西省安义县共有27家建材类企业,拥有塑钢生产线400条,铝型材生产线26条,均为外出打工者返乡投资兴办,其产值占全县GDP的12.36%①,外出打工的回馈效应对于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在打工者的知识回馈方面,尤其值得提到的是春节期间外出打工者的大规模返乡探亲效应。春节期间,返乡的打工者走亲访友、品茶欢宴、促膝交谈。他们谈论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观念意识、打工的经历、学习的技艺及家乡的投资机会等,于是,春节期间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超大平台和知识传播的超大课堂。春节后,外出打工的流向和流量往往会根据新的信息有所调整,一些外出打工者常常会决定是否在家乡投资,甚至当地企业的一些经营思路、经营理念等也会出现微妙的变化。

参照著名的新经济地理学家Fujita和Thisse提出的涉及两区域的知识增长模型,这里假定全国分为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两部分或两区域,可得到县域经济的知识形成公式为:

Kh=[h(i)βdi+ηh(j)dj]1/β,0<β<1,0≤η≤1

其中,Kh为县域经济的知识总量,β为人们在知识创造过程中的知识互补参数,它反映了经济活动主体及其掌握的知识的异质性,sh为县域经济的员工份额,相应的,1-sh为城市经济的员工份额(包括打工者),h(i)和h(j)分别为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中的员工的个人知识,i=1,2,……n;j=1,2,……n。η为区域间的知识扩散强度,一般与空间距离成正向变动。η越小,代表了城市经济中的知识对县域经济的传播、输入越少,越困难。

打工者在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之间的频繁流动及对知识的传播在较大程度上克服了自然的空间距离的阻碍性影响,提高了上式中的η值,从而增大了Kh值,即增进了县域经济中的知识总量。

三、打工者的消费、投资回馈与城镇化

外出打工者的消费对于县域经济的注入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返乡期间的消费;二是打工收入回流转化为家人、亲戚的消费。由于外出打工者返乡的高峰期是每年春节,出外打工者人数多的县便出现了消费十分繁荣的“春节经济”现象。表1和表2是通过访谈和调查所得。

表1和表2的样本数据相差较大,除了与打工者打工地区的收入水平有关外,可能主要与对打工者取样的职业特性有关,而这又取决于在两个地区对于不同打工群体进行访谈、调查的便捷性差异。根据表1显示的数据,如果一个县有3000人春节返乡,仅春节期间在原籍地的直接消费就达:1017元×3000人=305.1万元。

除了消费外,不少外出打工者在经过一定时期的资金积累后,往往返乡在农村建房或在县城购房、购商铺。这在笔者所调查的前述各县是一种普遍现象。根据江西省永修县城最大的新建小区——建昌城市花园的不完全统计,该小区共分三期建有1118套住房,大约35%为外出打工者或外出打工者的直系亲属所购买。

在县城购房置业的外出打工者中一部分为原县城的居民,更多部分为原居住在该县农村和其他小镇的居民,他们在外出打工一定年限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创业能力后,往往选择在县城投资开店、购房置业。所以说,外出打工的重要回馈效应之一是促进和加快了县域经济的城镇化进程,县域经济中的城镇化可由***1来简略地表示。

这里举一个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江西省永修县吴城镇是一个历史名镇,镇上原来中年及中年以下的居民,大约有1/3已经迁往县城和其他城市,镇上现在的居民绝大部分为来自吴城镇管辖的松门村、松丰村、荷溪村、河东乡等乡村的农民。永修县城则有越来越多的住户,原为该县其他小镇和农村地区的居民或农民,永修县城甚至有一条街道曾被称作“农民街”,因为最初这条街的两边居住的几乎都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农民。

根据江西安义县公安局提供的户籍人口资料及对乡镇流出人口的摸查,到2007年,外出人口(其中绝大多数为外出打工)达90071人,占该县总人口的33.6%。外出人口的返乡投资和返乡购房使该县的城镇化率从2001年的20.19%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6.03%②。

外出打工的群体中,也有一部分人在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在打工所在地或其他地方安家置业,不会回到原籍地。但不管选择在何处定居,都加快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因为原籍农村的打工者一般会选择在城镇定居,原籍小城镇的打工者一般会选择在大中城市定居。

归纳对江西的永修县和安义县,安徽的泾县和青阳县等回家乡定居的21名打工者的访谈,返乡定居的动因可表示,在外地买不起住房,外地的生活成本高及小孩入学问题是外出打工者返乡定居的最主要原因。

四、***策建议

外出打工的回馈效应并不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但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强化和吸收外出打工的回馈效应,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考虑的相关***策措施有:

第一,各级***府管理部门不应将外出打工或进城打工仅仅视作是补充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需求,也应该从发展我国庞大的县域经济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要不断地完善相关法律,切实保障打工者的经济利益,减少甚至消除拖欠、克扣打工者的工资的不合理现象,减少和规范外来打工者在城市设店、谋生的管理税费,以便城市经济通过打工者的途径更好地回馈县域经济。

第二,大力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提高春运能力,尽可能地让愿意返乡过年的打工者能够如愿。因为正如前述,打工者的春节返乡在信息交流、知识传播、消费支出、投资决策等方面对县域经济发展都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外出打工者的原籍所在地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交通建设。从对外出打工者的访谈和对一些县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基础设施越好,交通越便利的地方,外出打工者越多,外出打工的回馈效应也就越强。

第四,访谈中还发现,在外以单独或合伙开店形式打工以及受雇于人的技术性工种的打工者,返乡投资、创业的能力较强,可能性较高。而那些技术性含量不高的工种的打工者返乡投资和自我创业的能力较低。原籍地***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应注意选择那些有助于这类外出打工者就业的投资项目,以便吸引他们返乡就业,因为这些打工者在该行业毕竟还属于原籍地的“熟练”劳动力。

第五,改进和加强对外出打工者返乡投资的金融支持。调查和访谈显示,打工者返乡投资的资金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积累和向直系亲戚的借款,享受到的来自银行系统的金融支持十分有限。这既降低了打工者返乡投资的积极性,也制约了返乡投资的规模与层次。因此,在县域经济体系内,应重视发展小额贷款机构和合作信用社,以便更好地吸引外出打工者返乡投资、创业。

注释:

①②资料来源于江西省安义县人民***府网。

[参考文献]

[1]PaulM.Romer.IncreasingReturnsandLongRunGrowth.JournalofPolilicalEconomy,1986,October.

[2]FujitaandThisse.EconomicsofAgglomera-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

[3]安虎森.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蔡文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的发展[J].商业研究,2005,(24).

[5]狄强,张章.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县城经济[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6,(4).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篇3

(一)壮大县域经济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壮大县域经济,有利于区域内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城镇成为农民务工经商的新的就业平台。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还可以避免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过度集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的就业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压力。

(二)壮大县域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中的50%以上属于务工及非农性收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将有利于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此外,县域内比较完备的行***、经济和社会管理手段,有助于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渠道。加大对农民的***策性扶持力度,有利于统揽市场,整合资源,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二、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调整经济结构首先,稳定第一产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优先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使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得到合理流转,从而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积极探索有效的组织模式,因地制宜,培育优势产业;扩大农产品的销售领域,改变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建设,通过给予财税、信贷、科技等方面的支持,做强、做大一批龙头企业,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双赢。重视农业科研,加快农业技术转化,大力开展科技下乡,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编制相关的农业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其次,创新第二产业的布局。对技术进行改造创新、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快机制的转换和体制创新,立足本地特色,突出主导产业,做到抓大扶强。努力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有效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遵循市场导向、适度跨越、重点突出、技术领先,比较优势等原则,改变县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的无序状态,提高区域内绝大多数人口的收入,提高县域的综合竞争力。实施以特色工业为主线的县域工业发展之路,实施以园区工业为主导的县域工业发展新途径,大力培植产业集群,构架县域工业网络。第三,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工业的现代化,也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对县域经济的壮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要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总体规划布局。进一步调整传统第三产业,通过完善相应的***策、加大资金投入,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娱乐餐饮业发展,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提高服务的质量水平;发展商品贸易流通业,构建县市、乡镇和村三级购物中心和服务体系。在传统产业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社区服务业、信息技术咨询业、中介服务业、电子商务业等关联度大、效益好、收入高的新兴产业,推动第三产业向多方面、多层次发展。

(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切入点民营经济具有经营机制灵活,产权关系、利益关系明确等特点,在市场机制中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有力的吸引力。民营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稳定、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民营企业的发展,使民营经济日益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大力挖掘民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民间的资金,依靠广大劳动人民的力量,促进民营经济整体快速发展。引导规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家的素质,培养更多的人才,形成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企业,从而带动整个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民营经济发展中,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能降低交易的成本,带来更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益,还有利于企业之间开展有效的竞争,从而刺激企业的创新发展。采用多种措施(如典型示范、结对子等),鼓励、引导更多的农户加入非农产业,壮大民营经济群体的规模,加速产业集群的发展,扩大富裕面。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发挥特色优势,做优做强某一产品、某一环节,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加速县域城镇化进程,快速扩大城镇人口规模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21世纪前20年中国的城镇化应以县城为重点,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城镇化就是改变农民的社会关系,实现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是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转入工业部门和城镇就业,建立起现代经济结构。通过采取以承包地、自留地换城镇社会保障的方式,使大部分农民彻底脱离土地。改变过去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状况。通过发展以县城为中心的中小城市,使县域内有限的经济要素,向县城聚集。提高县域中小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改变非农产业效率低下,发展速度缓慢,大量县域工业开发区空臵和土地浪费的问题。城镇化还有利于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形成规模效益,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国民的整体教育水平,有利于促进中国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合理发挥***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府在规划县域经济发展、规范市场秩序、优化产业结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县域***府如果过多的用行***力量直接干预甚至参与市场,就会产生很多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现象。比如有的地方***府为了促进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给予企业各种优惠***策和特殊待遇,从而导致区域间的竞争被异化为优惠***策和特殊待遇的竞争。***府应主要进行宏观管理,依靠自身的优势,纠正市场失灵,对市场经济的各种参与主体给予同等对待,整合资源,引导经济健康发展,形成公平、有序的场资源配臵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臵。

(五)完善健全县域主体财***机制,增强县域主体财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需要资金的支持。进一步增强县级行***主体的财***调控能力,完善发展县域经济所需的资金环境,缓解国家财***拨款不足,县域资金紧张的问题,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应进一步扩大资金投放的力度,降低贷款担保等限制条件,简化贷款审批程序,提高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县域金融机构要建立科学的社会信用系统,提高贷款评估、咨询的效率,降低费用和时间成本;发展一些小额的贷款组织,如村镇银行、农村基金会等,改善县域内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形成较为稳定的、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建立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体系。由于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缺乏先进的投资理念,也缺少多余资金用于投资,因此还应加大资金的引进。加大县域的开放程度,创造适宜的开放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改变农村融资渠道较为单一的被动局面。

(六)打造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人才是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枢纽和调控的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才评价体制和机制,形成相应的人才支撑体系,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转变用人机制,用人要做到公开化、程序化、规范化,冲破学历、职称、资历、身份等的传统观念束缚,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支撑体系。使人才支撑体系具有层次性、整体性、包容性等特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臵中的作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升高科技人才的总量,充分引进特色经济所需要的特色人才。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篇4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把产业定位确立好.选择和确立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一要眼睛向内,先把自己的“家底”盘点清楚。盘点的目的在于盘活,盘活则需要以战略眼光从不同角度去审视现成的“家底”,去谋划它的未来。近两年,我们对我县的国有集体企业资源、知名品牌资源、劳动力资源等方面和领域全面盘点,通过盘点,从而找到了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县域经济发展因此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要跳出县域看县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营造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发展县域经济,没有现成模式,也不应该都是一个模式,只有突出个性,尽快培植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影响力较大的主导产业,县域经济发展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既要对县情的一种梳理盘点、客观认定,也要面向国内外市场和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学选择。在发展主导产业上,必须坚持三点原则:一是培植特色产业要有韧劲,要像经营百年老店、打造跨国公司那样,一张蓝***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只争朝夕,不断推进。二是坚持***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求特”、“求精”的特色经济新理念,用世界的眼光、全局的思维来审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从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新趋势中找准自己的特色经济定位。三是在选准“特色”产业的前提下,要千方百计促其扩张、裂变、规模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说到底就是要提高特色经济的竞争力,而提高特色经济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在于使特色经济产业化,形成由几个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县域特色经济构架,最终实现用几个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大发展。

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紧紧围绕投入和发展这个主线,把起飞的平台搭建好(一)民营突破。把民营经济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基础。民营经济能否有大的突破,关键是***府能否出台鼓励农民放心、放胆、放手、放开发展非公经济的具体***策和措施,也就是说有没有一个好的***策平台。近两年,我们就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税赋、土地等方面制定优惠***策,使大批农民进入国企改革、城建、教育、卫生等领域,由此改变了固有的所有制经济格局,转变了经营方式,膨胀了民营经济总量。

(二)壮大园区。创办工业园,发展专业村、镇,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产业族群,促进行业、产业、产品之间优势互补和集约经营的好路子。我们按照“民营企业园区化、园区城镇一体化、乡镇经济产业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全县范围内形成了10个特色经济块状群体,这些块状经济群体的形成,不仅提升了各个园区和产业的经济运行质量,而且拉动和派生出其他产业,发展了配套经济。今年,县城工业园区要入驻20家企业,总投资要突破3亿元。

(三)开放先行。扩大开放,外引内联,是提速县域经济的明智之举和必由之路。对此,我们努力做到:一是要把土地、资源、劳力、电价等比较优势的“王牌”亮出来,促其转化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民营经济的优势;二是要把特色产业的“王牌”亮出来,科学编制招引资规划,使客商因利动心,迎利而来;三是要把优良环境的“王牌”亮出来,使人们感到异地创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敢来投资、愿来投资、主动来投资。

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把求真务实精神弘扬好发展县域经济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必须增强四种意识:一是要增强大局意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事关全县大局,没有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就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吃亏落伍,同时还会因一个县的落后影响到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我们绝不能拖全市的后腿。二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像我们这样县域经济相对落后的县份,再也不敢按部就班,必须瞻前顾后,超常规发展。三是要增强机遇意识。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向加快,国内经济发展正全面进入新的快速发展周期,这为我们进一步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提供了良好条件和机遇。失去一个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四是要增强实干意识。实干兴邦,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力戒空谈,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我们一定要在全县上下大力弘扬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把压力化为动力,坚定信心,励精***治,同心同德,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

发展县域经济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发展县域经济要真正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一个基本的方针。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发现,在各地的县域经济的推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偏差在于后起的县在先进的县考察过程中仅仅看到它的一些皮毛,看到了它们的结果而没有看到它们增长的过程。比如他们学到要建大房产、要修大马路,却把仅有的一点钱都用到这上了。所以我认为发展县域经济说到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这个“建设”是指社会财富充分利用的概念,不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概念。

第二,既然说要发展县域经济,就要实事求是,要以发展非国有经济为主的企业。不明确这一条,县域经济很难发展。因为我们县域经济一个最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在县里没有多少国有经济,以前的国资结构里面,县一级有多少国有经济?有也不归县管,比如银行、电力、电讯这些。既然没有国有经济,当然就要努力发展民营经济。但有的地方两者都不发展,县乡的财***却在增长,钱从哪里来?就只有加重农民负担。所以民营经济不发展,大言之,就是没有了县域经济、没有了县的经济支柱,小言之,它对于减轻农民的负担,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级为不利。我们到浙江、广州去看,农民富的地方,县域经济繁荣的地方,都是靠民营经济为主导,打江山。不发达的地方,差距也是在这里。中西部地区的很多地方领导还局限于依靠国有企业、***,“跑部钱进”,认为靠国家给项目的那点资金能把县域经济搞起来,这是不行的,因为我们整个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向是市场经济,财***支出要从经济里面退出,从经济竞争领域退出。国家审计的项目会越来越少,国家直接投资的项目会越来越少,这点县级***府一定要非常明确。

第三,发展县域经济一定有一个开放的活力的市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开放的市场,不仅仅是指商品市场,不是说只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还要不拒绝别人的东西进来。所以有些地方经常搞地方限制,限制他人卖啤酒,以为这样能把自己的经济搞好,保护自己的企业,实际是保护了落后,有朝一日害了自己。因此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开放的要素市场,资金、技术、劳动力的流动和重新优化组合,这是最关键的。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形成一个好的投资环境。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篇5

关键词:产业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中***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1-0077-02

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归纳

中国有关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最早出现在各地***府的区域发展规划报告和***策文件中,尤其是十以来,国家提出“通过创新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号召以来,学术界和各级***府从不同领域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一)各级***府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十以来,各地方***府针对本县域的实际探索出了各自县域经济发展的宝贵经验,并形成了理论框架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顺义、山东诸城、四川邓峡等贸工农一体化、工商一体化发展模式;广东东莞、江苏昆山、四川邛崃等***企分开的县域经济发展改革模式;江苏江阴、四川双流、福建石狮、山东寿光等简***放权、完善乡镇功能的经验和模式。2012年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设立“两江新区”建设和实施“两翼”农户增收工程等模式带动县域经济发展。2013年河南省出台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六种模式,即工业强县型发展模式、非公经济推动型发展模式、对外开放型发展模式、特色产业集聚型发展模式、农业现代化推动型发展模式和劳动力推动型发展模式。[1]

(二)学术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经济学家吴敬琏(2002)指出,推动地方小微企业发展是解决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的主要手段;王盛章等(2006)认为,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可根据本县域的实际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总结出了顺德模式、嵊州模式、义乌模式、海宁模式;王青云(2012)认为,中国的县域经济发展可以总结为七大模式,包括江苏昆山模式、广东顺德模式、浙江嵊州模式、山东龙口模式、四川双流模式、浙江海宁模式以及河南新郑模式;王景龙(2013)提出,县域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挖掘增长极,合理统筹规划,把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当地的生态、新能源以及三农等问题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道路。[2]

天津大学和春***(2010)在其博士论文《产业协调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系统研究》、吉林大学崔征(2011)在其博士论文《内陆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突破的实证研究》、沈阳农业大学何丹(2012)在其博士论文《辽宁省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及武汉大学周维现(2013)在其博士论文《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县域经济发展应当选择的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论证。[3]

二、产业创新对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改变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增长方式

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粗放型发展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实际,迫切需要确立和实施产业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依靠产业创新实现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使县域经济在新形势下加速发展。2013年,黑龙江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县域经济发展给予***策和资金支持。各县(市)围绕黑龙江省“十大重点产业”上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园区、县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4]全省各县(市)紧紧抓住区位优势、增长极和产业创新基础,结合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出优势产业,确定不同的园区定位,形成了以产业创新为依托的各具特色县域经济增长方式。

(二)改造和提升黑龙江省县域传统产业层次

从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创新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偏低。由于产业创新力度不够,传统产业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产业创新,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推广应用新的产业技术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黑龙江省五常市提出了“依托哈尔滨大都市、打造五常新模式”的发展战略,充分依托省会城市哈尔滨在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注重产业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从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一个新型的工业城市。

(三)提高黑龙江省县域特色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针对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实施产业创新对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带动效应,对特色产业发展具有支撑效应,对县域产业园区建设中具有推动效应。产业创新是县域优势产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黑龙江省宝清县依托煤炭资源和农畜产品优势,加快推进重点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现已形成煤电化和绿色食品加工两大优势产业为核心的多样化格局,有效提升了县域特色和主导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四)培育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阻碍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屏障,产业结构不合理,各种发展矛盾突出。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其中,产业创新不仅可以吸引产业创新型人才,还可以引来创新型项目,这也是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黑龙江省肇东市通过产业创新,努力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有机绿色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县域文化产业、现代化大农业、现代化物流业、新型材料产业等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基于产业创新的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既然研究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必然面临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选择,那么以黑龙江省县域所拥有的产业优势为依据划分县域经济的类型,可能更有现实针对性,至少对于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和创新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据此,笔者参考季建业等的研究成果,把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四类:工业创新型县域经济、农业创新型县域经济、第三产业创新型县域经济和资源禀赋创新型县域经济。[5]

(一)工业创新型县域经济

工业创新型县域经济是指该县域已基本完成工业化改造和升级,在县域经济结构中,工业在产值和就业比重中均处于主导地位。农村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乡镇工业蓬勃生机。工业创新型县域经济可以具体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中心城市依托型工业化。其主要特征是发挥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区位优势,利用中心城市科技、人才和产业优势,围绕中心城市产业延伸等配套需求,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延生功能,兴建县域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创造良好的县域投资环境,积极实施县域工业创新和改造,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工业经济。黑龙江省五常、双城、肇东、宾县等县(市)可以充分依托哈尔滨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综合优势,及时调整县域经济发展重心,注重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注重产业园区培育,注重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完成从一个农业县向新型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围绕哈尔滨打造城市圈经济,努力打造高端制造、生物化工、石油加工、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

第二,内生型工业化。内生型工业经济根植于传统地域文化和传统产业基础,通过传统工业的全面升级和改造使县域经济全面发展。黑龙江省宝清、鸡东、集贤、密山、安达、延寿等县市可以依托煤炭资源、畜牧产业和水产业的地方优势,不断加强产业项目建设步伐,发挥优势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逐步形成煤电化开发和绿色食品加工等地方主导产业为依托的内生型工业化新格局。

第三,开放型工业化。开放型工业化是依托三资企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黑龙江省绥芬河、东宁、同江有效利用口岸优势,抓好中俄经贸产业合作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全力打造对俄经贸合作新优势。积极引入光伏发电、服装鞋帽和木材加工等生产企业落户,全力打造能源矿产、跨境连锁加工、绿色有机食品等地方产业集群。

(二)农业创新型县域经济

县域农业尽管是弱式产业,但如果重视农业产业链的经营,强化农业创新和***策扶持,农业也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参考全国县域农业发展和创新模式,郊县产业新布局、新型农产品加工、农业现代经营等农业创新模式就带动了许多农民依靠农业致富,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黑龙江省肇州、肇源、五常、绥滨、方正、尚志等县(市)是黑龙江省的传统农业大县,农产品仍处于封冻期,品牌如何发展、销售模式如何改进、产业化如何经营、***策如何支持等是肇东县域经济发展要长期研究的课题。新经济条件下,肇东可以紧紧围绕优势资源,以工业园区为平台,通过引进产业项目,全面发展地方绿色食品产业,促进肇东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第三产业创新型县域经济

县域第三产业一般为日常生产、生活服务型产业,包括的具体行业非常广泛,就业容量和潜力也非常巨大。随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将成为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第三产业创新型县域经济不是指服务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所占比重偏重,而是指通过县域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地方三大产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模式。

黑龙江省的杜尔伯特、林甸、嘉荫、五大连池、漠河等县(市)可以把“旅游兴县”作为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突破口,以自然风光、独特地理环境、边境口岸等为依托,有效整合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等资源,逐步把旅游业打造成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黄金产业。

(四)资源禀赋产业创新型县域经济

资源禀赋产业创新型县域经济注重发掘地方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禀赋和特质,以资源禀赋优势为基础,有效整合县域产业结构、生产布局、经营管理和战略规划等***策要素。

近几年来,我国亚麻产业发展迅速,亚麻生产规模世界第二,亚麻产品出口世界第一,亚麻经济已经成为某些地方经济的主要支柱。黑龙江省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全国亚麻种植的高产区,主要集中在兰西、青冈、克山等县市。黑龙江省要不断挖掘亚麻市场潜能,因地制宜,利用自身区域优势,把黑龙江亚麻经济做大做强。

产业创新型县域经济既可以由***府启动,也可以由民间直接参与,但当产业创新的个别要素向全要素创新延伸时,依靠地方***府或民间机构的某一方创新驱动都无法实现县域经济的产业全面创新。因此,发展产业创新型县域经济的长期目标是以民间机构创新为主,***府推动创新为辅,双方各自在不同领域进行产业创新分工与合作,共同促进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梁兴辉,王丽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9(2).

[2] 赵 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驱动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2007(7).

[3] 周维现.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篇6

关键词 贫困县域;资源理论(RBT);经济;竞争优势

中***分类号 F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4-0025-05

目前,我国有一部分县域的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的水平,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其经济的发展始终不尽人意。许多专家和学者对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主要分别从县域经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给出了一些策略,也有学者对县域经济的分类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主要从经济地理区位和主导产业来进行分类研究。总体来看,很少有学者对贫困县域发展经济的最基本的内部要素(即资源)做深入详细地分析,或仅仅粗略地分析一些贫困县域资源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从根本上来探讨和分析解决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问题。

资源能力是一个地区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关键,所以对资源能力的探讨和研究成为区域经济学者目前所关注的问题。本文正是根据这样的研究状况,从资源这个影响经济发展的内部关键因素出发,依据经济战略管理领域的资源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简称RBT),来研究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问题,我们将贫困县域分为资源丰富型和缺乏型这两种不同的类型,并分别分析它们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不同路径,前者是充分利用、开发和保护现有的资源,来发展贫困县域的经济;后者应根据县域的实际情况,构建贫困县域的无形资产,创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府,从而带动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

1 资源理论与贫困县域经济的竞争优势

在资源观(RBT)兴起之前,有关竞争优势的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是迈克.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该学派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并隐含了两个基本假设:①资源是同质的;②即使存在异质性,也将由于高流动性的资源而使这种异质性存在的时间非常短。迈克. 波特的理论主要从地区和组织的外部环境出发,来探讨竞争优势的获取,却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有的地区或组织有竞争优势,有的地区或组织却不存在竞争优势?与波特的地区竞争优势的获取不同,资源理论是从组织的内部因素出发,来探讨竞争优势的获取。我们将资源理论拓展到区域经济优势的获取上,以寻求和探讨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途径。

资源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组织与组织之间存在着资源和能力的差异,从而造成组织间的竞争优势差异,资源的异质性和不可流动性是组织创造租金的基础,成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和成长的关键所在。资源理论最早期的开拓者是Penrose(1959),她提出了组织成长内生论,从资源内生的角度探讨组织成长的边界和异质性等问题。在Penrose研究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如Barney(1989,1991),Peteraf(1993); Dierickx&Cool(1989);Rumelt(1982);Wernerffelt(1984);Foss(1996); Teece(1986);Collis(1994)等发展了资源理论。Barney(1991)认为具有竞争优势资源的性质是异质性和不可流动性,是能够取得竞争优势的资源,这样的资源是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即历史依赖、原因不明和社会的复杂性)、不可替代的,让组织具有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Prteraf(1993)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资源创造竞争优势的模型,认为异质性资源、不可流动的资源、事后的竞争限制和事前的竞争限制的共同作用产生了竞争优势。资源观主要关注的对象是要素市场,分析集中于资源的特异性和不可流动性,比如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备模仿性、不完备替代性的资源等,最终实现经济竞争优势的持续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资源理论扩展到一个地区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上。一个地区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关键取决于该地区的资源状况,如果该地区存在有形的资源和无形的资源,前者如矿产资源、经济作物、传统工艺品、土地资源等,后者如***府和企业组织能力、人力资源、品牌、声誉组织和创新能力等,同时,这些资源又具有异质性和不可流动性的特征,根据资源理论的观点,这样的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就具有经济上的竞争优势。所以,贫困县域的经济优势的获取应该寻求和积累这样的资源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县域的经济问题。在这里,我们构建了一个贫困县域经济优势获取的框架模型(见***1)。

可以看到,贫困县域的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关键在于贫困县域的资源有异质性和不可移动性的特征,这样的特征使资源具有价值、稀缺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特征,它们是指:①有价值性(Valuable),只有当资源能使贫困县域构建或实施改善其经济效率和效果的战略,并且贫困县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才是有价值的;②稀缺性(Rare),即只有当某个贫困县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其带来经济效益,实施其价值创造战略时,其他许多地区无法采取此战略,这才能带来经济竞争优势;③不完全模仿性(Imperfectly imitate),即由于贫困县的历史条件、原因不明、社会复杂性等原因而导致其他地区无法模仿的资源优势;④不可替代性(Nonsubstitutable),即某个贫困县资源不易被相似的资源和极大差异性的地区所替代。拥有这样资源(有价值、稀缺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特征),贫困县域的经济才能获取竞争优势。不同贫困县在资源禀赋方面有着不同的特性,所以在经济优势的获取上存在不同的发展路径,我们将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讨论这个问题。

2 不同类型贫困县域的经济优势获取:资源丰富型和缺乏型

根据不同县域的资源特征,我们将贫困县域分为资源丰富型和缺乏型两类,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县域具有不同的路径来取得经济的竞争优势。

2.1 资源丰富型贫困县域

资源丰富型贫困县域是指拥有较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贫困县域。我国许多贫困县域拥有较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这样的县域在经济优势的获取上,有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些贫困县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发展自己的经济。根据资源理论,我们构建了一个资源丰富型贫困县域的经济优势获取的框架模式(见***2)。这些资源可能是贫困县域丰富的旅游资源(优美的景色、传统文化等)、矿产资源、经济作物、传统工艺产品等。正如Barney(1991)所阐述的异质性资源的特性,这些资源本身可能具有异质性,即资源与众不同。例如,拥有独特的自然、人文风景,首先,这样的风景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旅游经济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这样的景观资源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景观资源是其他地区不能够模仿的,其他地区无法通过购买或学习来得到这样的资源;由于没有办法可以建造这样的风景,也就无法找到可以替代的资源;由于许多自然、人文资源是受到地域条件的限制,这些自然、人文资源是无法流动到其他地区,具有不可流动性和不可替代的特点。例如,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是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县域,其旅游资源有着独特的异质性特征,如三排瑶寨和千年瑶寨的房屋建筑都比较传统,寨里的居民保持着独特的、古朴淳浓又奇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成为重要的旅游项目,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这些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原始的自然景观、民族传统手工艺等都使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异质性和不可流动的特征。因此,这些独特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流动的资源成为贫困县域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是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根本。

除了具备独特的资源外,资源丰富型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还需要将这些资源有效的利用和整合组织,这个有效的组织就是***府和企业(见***2)。

各种零散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无形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本身并没有多少价值,只有经过整合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随着贫困县域基本资源或生产性过程的形成,如何组合这些资源,将零散的资源整合为贫困县域所能利用。***府和企业要做好计划、资金预算、运作程序、人才培养、评估绩效以及完成其他执行战略所必须的工作等。***府和企业家有能力去协调所有的组织利益和活动,使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开发和构建这些资源,使其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稀缺的、集体知识式的诀窍,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这需要有效的组织和整合这些资源。***府和企业组织能力是有效和合理开发这些独特资源的关键,***府的作用还在于对产业支持系统的建设,例如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支持性产业和服务系统的提供等。企业的组织能力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企业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能够设计出独特的产品,创建自己产品的品牌和声誉。独特的资源要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有丰富的市场需求才能创造经济利润,才能获取经济优势,因此,资源丰富型贫困县域的资源市场开拓是实现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这需要***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资源丰富型贫困县域在利用开发资源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这些资源,一旦这些资源遭到破坏,这些独特的资源将不会再生,地区的经济优势就会失去。例如,有些贫困县域资源的利用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矿产丰富的某些贫困县域急于脱贫,弃贫矿,采富矿,使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和综合利用程度都很低,导致开发过程中的大量浪费,造成开发成本高,资源收益递减,使某些资源过早地进入枯竭期,无法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见,资源丰富型贫困县域应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转变粗放式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保证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资源型贫困县域还要考虑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是否得到合理安排,只有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得到保证,才能做到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2.2 资源缺乏型贫困县域

我国还有一些贫困县域的资源比较贫乏,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比较困难。这些贫困县域获取经济竞争优势的方式是应该创建自己的无形资产,如***府和企业的创新能力,知识的积累,创新的产品和服务能力等,这样的无形资产是贫困县域获取经济优势的条件和基础。资源能力理论认为许多物质资源容易被侵蚀,而组织积累的无形资产却不容易流失和模仿,因此,无形资产的创建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可能更为重要。贫困县域由于经济落后等方面的原因,县域经济发展应该主要是***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认为,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府和***府制度创新能力是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关键所在,资源缺乏型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如***3所示。

由于资源缺乏型贫困县域缺少资源,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比较差,因此,无形资产的获取可能是资源缺乏型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关键因素。由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府和企业家是获取资源和组织能力的关键所在,所以,无形资产获取的关键在于贫困县域是否存在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府和企业家。这是由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府和企业家的性质所决定的,他们具有发现机会、整合组织资源、组织关系网络、承担奉献和创新的特质。首先,他们可以根据贫困县域的特点和市场特点来发现和得到机会。其次,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府和企业家有对资源(管理)进行整合的作用。各种分散的无形资源只有经过***府和企业家的整合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尤其是将人力资源整合为组织资源。在整合组织资源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平衡所有的资源、重新获取财务或物资资源、培训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对人才的获得,发展专业和职业技术教育,制定优惠***策,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协调所有的组织利益和活动,企业家精神的***府和企业家有效地组合资源,交换资源的过程往往就是组织能力的形成过程和构建过程。同时,他们可以协调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有效制定激励计划,培育人才市场。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决定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因此构建和培育这样的***府和企业家对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极为重要。再次,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府和企业家对关系网络的组建,即善于与其他个体、组织建立稳定的和持续的交往模式,以获取资源,减少决策风险,实现预期的市场目标和积累社会资本,这样才能为贫困县域的发展寻求新的途径。最后,创新能力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府和企业家具备的条件,除了了解目前的市场变化,还应将可感知的机会转变成为可以为市场创造价值的解决方案。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府和企业家拥有战略能力,即根据市场环境与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确定经营目标、经营边界,并及时地做出战略反应的综合能力。

所以,在技术变化、市场变化及结果不可预测的前提下,持续竞争优势也就将更多地取决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府基于组织特定资源和能力而对竞争环境的快速战略应变能力,战略应变能力越强,则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也越强。例如,近些年来,江苏省昆山市(原昆山县)走出了一条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县域经济之路――“昆山之路”。昆山原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资源不太丰富,思想观念落后。在认真分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和确立了“开发区就是昆山、昆山就是开发区"的“经营城市"发展战略思路。正是昆山有这样的企业家精神的***府和企业家,富有战略能力,敢于创新和冒险,积极整合资源,创建了昆山经济发展的优势。如果贫困县域有这样的***府和企业家,就能很好地将贫困县域的无形资产(如组织和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品牌创建、声誉和地区文化建设)和有形资源(如土地及其他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发展自己的特色民族产业、加工业、输出产业和乡镇企业,以及外向型经济,形成有价值、稀缺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有形和无形资源的特色,获取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

可见,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府和***府制度创新能力是贫困县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关键所在。所以,进行***府层面的制度创新是创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府的前提。在***府的制度创新方面,首先是上级***府应该从贫困县域的实际情况出发,打破以往的用人机制,建立有效的干部选拔机制,组建具有创新精神的***府班子团队,选拔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愿意为贫困县域贡献自己才智的***府班子人员。其次,这样的领导班子应该在充分了解和掌握贫困县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能够适合自己县域的发展战略规划,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并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部署。再次,这样的***府要大力扶持企业家的创业战略计划,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策条件和环境支持条件,让企业家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作用,为贫困县域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同时,资源缺乏型贫困县域还要考虑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是否得到合理安排,只有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得到保证,才能做到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由于贫困县域产业的发展,可能会给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保证贫困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昆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创建全国生态市,突出抓好水环境整治,加大了资金投入,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大力度绿化造林,规划建设大型生态公园和公路、河流等“绿色走廊”,不断改善城乡的环境质量。

3 结 论

我们可以看到,根据资源理论的阐述,资源能力是一个地区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关键,同样对贫困县域也是如此,贫困县域的发展要考虑自身资源的利用和发展。由于资源丰富型和缺乏型贫困县域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因此,经济优势的获取有着不同的路径(见表1)。

资源丰富型贫困县域资源缺乏型贫困县域资源特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比较丰富,如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经济作物、传统工艺品。除了土地资源和部分资源外,缺乏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展路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府和企业家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以建立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府和企业家为主,创建地区的产业结构,制定发展战略。

资源丰富型县域依靠充分利用、开发和保护现有的资源,来发展贫困县域的经济;资源缺乏型贫困县域则根据县域的实际情况,构建贫困县域的无形资产,创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府,从而带动贫困县域的经济发展。资源丰富型的贫困县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府和企业家相结合的发展路径是其选择的发展路径;对于资源缺乏型贫困县域,由于缺乏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创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府和企业家这样的无形资产,能够为贫困县域的发展寻求机会,整合资源,承担风险和勇于创新,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Barney J. 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 (17):99~120.

[2] Collis J. Resourcebased Analysis of Global Competition: The Case of the Bearings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12):49~68.

[3] Dierickx I,Cool K. Asset Stock Accumul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 Management Science, 1989,(35):1504~1511.

[4] Foss N J. Capabilities and the Theory of Firm[J].Revue d'Economie Industrielle,1996,(6):7~28.

[5] Penrose E. The Theory of Growth of The Firm[M].Lond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1959.

[6] Peteraf M. 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ResourceBased View[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14):179~191.

[7] Rumelt R. Toward a Strategic Theory of the Firm[M].Foss (ed.), Resource, firms, and Strategie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8] Teece 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1986,(15):285~305.

[9] 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171~180.

[10]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Michael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M].Huaxia Press,1997.]

[11] 陈文科.中国县域经济转轨中的矛盾与成因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3,(2): 62~67.[Chen Wenke. An Analysis on the Contradictories and Their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Chinese Economy of County Region in Transformation[J].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2003,(2):62~67.]

[12] 柯美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7(4):77~80.[Ke Meilu. Countermeasures of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J].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17(4):77~80.]

[13] 闫天池.我国县域经济的分类发展模式[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22~24.[Yan Tianchi. A Classifiable Development Mode of County Economy in China [J].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3,(1) :22~24.]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篇7

【关键词】县域经济;区域经济理论;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一个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通过对一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发现:县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是发达地区经济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增长点。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NP)的50%以上,全国人口的80%以上都处于县域经济的系统中。因此,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城市经济,更要依靠县域经济的发展。深入地研究县域经济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于指导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县域经济的定义及特点

县域经济是以县为行***区划的区域内的所有经济类型。到目前为止,县域经济还没有一个固定和统一的界定,但是目前学者对县域经济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论述:一是县域经济是在一个县级行***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强调的是复合性;二是县域经济是一种行***区划的区域经济,强调的是区划性;三是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区划范围内的经济主体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强调的是县域经济的特色性;四是县域经济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单元,强调县域经济的系统性。李小三把县域经济定义为:“以县为行***区划的这一区域内的经济,它是一个具有区域性、层次性、网络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系统单元。具体地说,县域经济是以我国的行***县为区域范围,以一级***财***为标志,以县城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

总而言之,县域经济是以行***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区域经济,它具有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县域经济拥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立体型的产业结构、梯度式的空间布局结构。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类型,是指一定范围的地表空间中的经济区域。国外对县域经济的研究主要是对区域经济的理论研究。

二、区域经济理论来源

区域经济理论在渊源上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Tunen,1826)从区域地租出发探讨地价差异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奠定了区域经济理论的学科基础。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er,1909)提出了工业区位论。30年代初,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1933)根据村落和市场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之后,另一德国经济学家勒什(Losch,1940)利用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框架,把中心地理论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萨缪尔森(Samuelson,1952)的市场在空间上呈离散分布的空间市场均衡模式与柏克曼(Beckman,1968)的连续流模式从处于一定地域空间中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出发,为空间经济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艾萨尔德(Isard,1956,1975)把古典区位论动态化、综合化,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要求,把研究重点由部门的区位决策转向区域综合分析,建立区域的总体空间模型,研究了区域总体均衡及各种要素对区域总体均衡的影响。

早期的区域均衡增长模型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认为只要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资本和劳动的双向运动最终将导致区域差异缩小,但事实上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perroux,1945)首次提出增长极概念,其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缪尔达尔(Myadal,1957)提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这些区域就能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赫希曼(Hirschman,1958)提出了“发展是一连串不均衡的锁链”的命题,指出“发展确实是按照主导部门带动其他部门增长,由一个行业引发另一个行业增长的方式进行的。”弗里德曼(Friedman)考虑到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而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弗农(Vernon)等人把生命循环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与梯度转移理论相类似的是日本学者提出的雁行模式,他们将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等国家列为不同的发展梯度,并冠之以第一、二、三、四批大雁等。

由于生产要素和商品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不完全可分性的存在,使得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两个假设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随着外部性、规模经济等概念的引入,也随着建模技术的升级,一些原先被忽略的因素可以重新纳入到模型中,区域经济的研究逐渐转向新经济地理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力***把“空间”因素引入对区际贸易的分析,通过把运输成本作为“空间”因素纳入区际贸易模型,用以解释贸易量随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价格、要素报酬和行业生产率在不同区域间差异等区际贸易问题。克鲁格曼(Krugman)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代表了这些国家根据规模收益递增原理而发展专业化的结果。生产技术变化,可以改变生产要素的需求结构和收益格局,从而影响相似要素条件下的贸易。最后,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的存在,为国家和区域采取战略性贸易***策创造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新经济地理理论则正是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将运输成本纳入到其理论分析框架,把因运输成本的减少而引起的聚集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等要素放在了企业区位选择、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与发散性等问题上。

三、区域经济与县域经济的不同之处

区域经济具有自然融合的经济的含义,它界限比较模糊,往往是跨行***区的自然经济区,经济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联系;而中国国内行***区域间行***主导因素比较强,县域经济包含有浓厚的行***区划色彩,界限比较清楚,经济功能的发挥往往通过行***手段和***策功能作用,并且是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

国内学者对县域经济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县域经济问题。凌耀初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中小工商业、加快县域经济城镇化的角度探讨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王青云总结了我国比较成功的七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济源模式、晋城模式、义乌模式和农安模式);王强通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外贸发展、文化教育等25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做了系统的综合评价。根据湖北省各县的资源禀赋、开发状况和环境条件差异,选取了十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县域和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和宁县社会科学院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探讨对县域经济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篇8

评价体系建构是一个研究不断深入、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吸取专家学者意见、社会各界智慧的过程。

2009年5月至7月中旬,人民论坛杂志抽调数名研究人员并邀请北京大学等院校学者组成专门研究团队,对国内外已有的指标体系进行系统梳理研究。与此同时,课题组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316位、各地县(市)委书记、县(市)长170余人次围绕“县域科学发展如何评价”进行深入讨论;在综合集成已有智慧的基础上,就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意义、原则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并初步形成了“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一稿)”,包含43项二级指标。

“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一稿)”形成后,课题组将其发给有关专家和官员,进行了意见征集,共有121位经济、社会、***治、文化等领域的学者以及36位官员参与笔谈,并在此基础上举行了小范围座谈,即第二次会议,推出第二稿。专家及官员们就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以及具体指标设置的相关焦点、难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将指标体系缩减为35项二级指标。

第二稿形成后,课题组又不断吸取各界意见、建议,通过召开第三次专家座谈会,很多专家又对该指标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于是我们又将该体系进行了重新修改,形成了“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三稿)”,包含19项二级指标。

第三稿出来后,我们组成专题调研组赴全国20余个典型县市进行实地调研,检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社会各界广泛支持与响应

在策划筹备及组织实施这一课题当中,社会各界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人、国家部委、权威研究机构、主流媒体的广泛认同、支持和参与,许多地方县市纷纷响应。具体表现在:

一是***、有关部委、中央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关注,有些亲自参与到活动中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协副******担任专家评审委员会***,中央有关部门也从各方面给予指导与支持。

二是知名专家及各研究机构积极配合、响应。李慎明、李君如等100位学者型高级领导干部或著名学者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中央编译局、中央***策研究室、中央***校、中国社科院等100余家该领域权威研究机构及所属单位作为课题成员单位,为课题调研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中央和各地主流媒体的广泛互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浪网、新华网及各省市主要***报等100余家媒体等课题的讨论、征求意见、新闻等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四是地方县市的热情响应。170余县市主要负责人对县域科学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有专家表示,如此高的规格、如此大的规模、如此全面的动员,在我国县域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中尚属首例,这充分反映了当前形势下全社会对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县域科学发展的寄望与期待。

调研是如何进行的

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课题调研组深入全国各地对科学展典型县市展开调研,推动“中国县域科学发展体系”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并在“专题调研”、“中国经验”栏目中推出《县域科学发展与创业实干之道》、《走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城市转型道路》、《丹阳经验:绩效管理“导航”》等20余个科学发展的典型县市的调研专题或文章。

课题组深入调研的对象,既有以往的百强县,如江苏、山东等地的县域;也有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县域,如甘肃、四川等地的县域。不同的县域,县情不同,相应地,其发展特色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调研过程中,大多数******干部认为,人民论坛杂志组织各领域权威专家建构的“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较符合县域发展的实际,能促进县域的科学发展。

比如9月7日至9日,为了进一步深入总结县域科学发展的典型经验,验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国家行***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法大学及复旦大学有关专家组成课题调研组,深入传统百强县江苏丹阳,通过座谈、对话、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了《丹阳经验:绩效管理“导航”》专题调研。通过调研发现,丹阳市通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考核机制,使绩效管理真正成为了科学发展的“导航仪”、工作责任的“动力阀”,推动了县域科学发展。通过丹阳调研,大多数******干部都认为,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各领域权威专家建构的“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较符合县域发展的实际,能促进县域的科学发展。而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治发展、生态文明、公众满意度6项指标来看,丹阳市的发展是快速的,也是均衡、全面的。在“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19项指标当中,丹阳的得分大多较高。

另外,评价体系的一个亮点就是进行公众满意度调查。进行满意度调查,不仅能从深层次上体现县域的科学发展,而且也是***府干部考核的根据。在调研过程中,不少县域通过对领导班子的绩效管理已重视起人民的满意度。通过评价体系的进一步推动,县域的发展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重点报道全面深刻,值得关注

在课题调研实施过程中,人民论坛杂志先后在“特别策划”栏目推出《县域发展何处背离科学》、《县域发展向国外学什么》、《这些问题地方官员怎么看》、《传统百强县如何走向科学发展百强》、《县域发展评价的核心问题》、《郡县制新***景》六期专题,从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现实发展与历史借鉴等不同层面对讨论、研究的精华进行了报道。

《县域发展何处背离科学》(09年6月下期):

本期“特别策划”专题包括《县域科学发展为何如此重要》、《县域发展背离科学的表现》、《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差别化评价体系》、《如何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四没有”》等重要文章,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比如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冬雪副院长指出,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社会***治上看,县域发展以及县***改革的深入展开都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动力。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建***认为,在县级层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看,最关键的是在空间层面,推行非均衡的发展策略和分类指导、分区管理的评价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郑风田认为目前单纯以经济发展指标来进行县域经济评价已不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走出单纯以GDP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本期专题推出以后,得到学界广泛响应,许多专家参与到了“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讨论中来。

《县域发展向国外学什么》(09年7月上期):

世界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是如何推进县域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这是我们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建构,所必须观照的一个重要视域。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本期“特别策划”通过专题讨论的形式,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国外有没有县域经济”、“国外***府如何促进地方发展”、“国外的‘县官’如何当”、“国外也有招商引资吗”、“地方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吗”、“国外中央与地方关系怎样”、“国外如何实现社会保障”、“如何科学考评地方***府”10个核心问题,总结分析国外的经验教训。

专家们对中外地区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精彩观点。专家指出西方主要国家地方***府对经济干预程度很低,行***区划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大;普遍采用城镇管理的职业经理制;也有招商引资并采取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手段,但更重视非税收的手段,通过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和提供良好的服务,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西方的评价体系则是以公民权利为基础,以社会为主体的评价体系等。

中外对比研究给广大读者,特别是县域实践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借鉴。

《这些问题地方官员怎么看?》(09年7月下期):

县(市)委书记、县(市)长是县域地区的主要领导者,他们对县域发展的实际情况最为了解,对于县域如何科学发展也最具见解。课题组采访了100余位县(市)委书记、县(市)长,人民论坛杂志刊载了中共湖南省株洲市委副书记、炎陵县委书记李晖等12位市县领导的精彩见解,揭示了县市主要领导对促进县域科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在建立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上、所应包含的内容上,各地县(市)委书记、县(市)长各抒己见、见解深刻。

《传统百强如何走向科学发展百强》(09年8月上期):

传统百强县科学发展普遍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强制约,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改善民生尚待加强等挑战与“陷阱”。本期专题围绕“传统百强如何走向科学发展百强”这一主题,刊发了中共浙江象山县委书记周江勇等10余位各市县******主要负责人的观点与建议,反映了实践一线的负责人对县域科学发展评价的独到认识。比如福建沙县县委书记陈瑞喜认为县域科学发展要跳出传统百强县的“成长陷阱”,关键在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评机制。

《县域发展评价的核心问题》(09年8月下期):

该专题详细介绍了“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三稿)的构建始末、体系特征、操作难点等问题。整个专题包括《前瞻、科学、引导、可操作――“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一稿)构建要点》、《代表性指标如何取舍――“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二稿)建构中的焦点与难点》、《专家“头脑风暴”会诊指标体系――“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第三次专家座谈会发言摘要》等主打文章,重点报道了第三次座谈会上的专家精彩见解。

比如中国行***管理学会高小平副会长认为,构建“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很有意义,由权威的第三方评价县域科学发展,在***治上、国际形象上等多方面都有很好的效应。指标应当从繁到简,从开始的全面、避免遗漏,到逐步地调研、试点,升华认识,找到一些关键指标、核心指标,有一些次要的、作用比较小的指标就可以慢慢淘汰。完善的过程也是挖掘指标重要性、关键程度的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指出评价指标体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评价很重要,排行要慎重。在具体指标上,他认为指标要少,经济收入的指标甚至都可以不要。因为实际上很多经济指标都已经转化为其他指标了。

国家行***学院的徐耀桐教授认为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应体现“***的建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有必要,***的建设这一块是重头部分,包括***员队伍建设,基层支部建设,当然不一定指标要搞多,但至少要有几条。

《郡县制新***景》(09年9月上期):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篇9

论文摘 要:我国县制历史久远,由于县域的历史、文化、地理和生产方式各不相同,因而各县域间形成了迥异的经济环境、不平衡的发展水平和各具特色的发展类型。对于河南省这个人口大省来说,其县域经济发展更是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实现中部崛起和全面建设富裕与和谐的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其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对区域经济还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 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以行***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地理空间,以县级***府为主要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县城和专业化城镇为中心和增长极,以广大农村为腹地,具有地域性、不平衡性和相对开放性的区域经济系统。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单元,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区划型区域经济;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开放性;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

2 河南省县域经济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河南省有108个县(市),包括20个县级市、88个县。108个县(市)合计国土面积占全省的90.5%,县域人口8029.83万人,占全省的82.0%。2007年河南国内产总值达到15058.07亿元,其中县域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0.6%。县域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的基础。?

但是从发展的角度考察,河南省县域经济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竞争力,相对于全国经济强县仍比较落户,并且存在不少共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且产业化程度低。河南省大部分县以农业为基础,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积累作为工业化 初期的推动资金和需求拉动力量。但由于多数欠发达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农业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这种推进和拉动力量十分弱小,同时造成地方财***拮据。工业比重太小,同时产业层次也很低,科技含量小,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相当薄弱。第三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层次很低,不足以支持整体经济的发展。?

3 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

3.1 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

(1)工业化。首先是城市工业产业链向农村延伸,包括在农村设厂,将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简单装配环节放在农村城镇。这样既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又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

其次是农业产业链向城市延伸,一方面是在农村就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农业和加工业之间形成产业链;另一方面是将与城市消费者接近的生产环节直接设在城市,因为城市人口密度大,消费水平高,近距离批发、零售有利于降低交通和交易成本。?

(2)城镇化。在城镇发展和建设中,首先,要有大城市建设目标,增加城镇人口,建设中心城镇,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其次,对县级市实施扩张性建设,吸纳农村人口;再次,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借助中心城镇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使各县走上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

3.2 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和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以及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建立起最佳的结合状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也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一、二、三产业及其内部的组合方式及其比例的调整与优化。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但目前河南省县域产业结构从总体上分析,仍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低;工业比重小,层次低,科技含量小;第三产业滞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

因此调整和优化方向是:首先,由于第一产业仍然是县域的支柱产业,并且农业现代化亦是县域经济的基本任务,所以第一产业仍要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其次,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以本地资源为条件的加工业;再次,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科技为主导,加快发展新兴行业,逐步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综合配套、相互促进的第三产业体系。?

在规划和引导县域经济发展时,应注重产业的关联性,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主要发展方向之间,营造互相协调和互动的发展格局,并作为河南省县域经济较长时期内的基本发展战略。?

3.3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劳务经济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当前劳务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亮点,已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因此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劳务经济不是简单的劳务输出,更不是无序的“民工流”。劳务经济的内涵是:输出劳务,引回人才。因此要建立外出打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引导返乡人员兴办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民工到城镇创业。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与民营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就业总量,为富裕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一些外出人员完成资本积累后,迫切寻找投资项目。地方***府应该因势利导,实施“民工回归工程”,鼓励返乡就业,把输出和引回结合起来,构建外出务工人员输出——回流机制,形成劳务输出与回流创业的共振效应。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将每年大规模精壮劳动力到各地打工带回的资金、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为繁荣本地经济作出贡献。?

出台一系列优惠***策,为民工回乡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降低民工创业的门槛,积极为其解决创业问题。同时,制作操作性强的优惠***策。?

3.4 发展特色经济,做强支柱产业?

河南省人口众多,地域特色资源丰富 ,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地发展别具一格的特色经济,是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河南省各个县域的支柱产业是各不相同的,但农业总是各县支柱产业之一。农业结构调整也要调强其主导产品,粮、畜、果、蔬、水产品等。要提高品质并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还有二、三产业中的一些项目。县域第三产业中的通路、通电、通信等由于当地及中央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已有长足的发展,各县之间的差距相对小一点。因此决定县域经济强弱的主要是第二产业,要根据本县特色有目标、有重点地培育、扶持、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带动力强、加工能力大、技术含量高、出口创汇多的龙头企业,在技术改造等方面要大力扶持,在农产品出口方面提供便利,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连接能力和带动能力,逐步把龙头企业培育成为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积极发展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实现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全面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3.5 改善发展环境 ?

(1)创新用人机制。要把县域经济发展紧缺人才的引进纳入统一计划,切实营造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氛围。突出强化重德才、重***绩、重公论的用人导向,认真选拔县、乡******正职,优化县、乡领导结构,提高***府中熟悉经济工作成员的比例,激发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内在动力。强化县直机关干部与乡镇干部交流,切实提高县乡干部熟悉经济工作成员的比重和各级干部的综合素质。?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优化软环境的同时,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以良好的城市形象,吸引外资。要进行市***建设和公益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城镇供水、排水、供电、道路、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基础条件,不断强化对城镇建设的日常监督管理,通过环境改善和城市功能的日趋完备,使县城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引来更多的投资者。?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落实好各项扶持***策,广开就业、再就业渠道。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功能,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鼓励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重点安排特困人员上岗就业,使特困人员的就业和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同时提高低保对象的低保水平,进行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完善工资统一发放制度,严格审核程序,确保不拖欠在岗职工工资,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救济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工作,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4)提高全民素质。要注重人口质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重点地培养和储备一批人才。加强青年技工的培训,迅速提高在岗职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艺水平,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培养一批既懂外语又懂经济,能够适应和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加强对农村***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掌握农产品信息,提高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加速培养一支适应新世纪农村发展要求,懂科技会经营,能带领农民走科技致富道路的农村***员、基层干部队伍,为推动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 ?

4 结论与展望?

县域经济的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越来越丰富。***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以来,县域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劳动力有序转移、农产品加工、增加农民增收、和谐乡村等更加紧密结合。前文已经分析了河南省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理念和主要的思路。突破河南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就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全局,实现河南省省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战略举措,是河南省实现率先崛起的全新思维,是河南省历史性的选择。

?

参考文献?

[1]?隆少秋.县域经济发展及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M].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篇10

研究金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关系,早已成为金融实践研究领域之焦点问题,且已在以往诸多经济学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被充分证实。

(一)金融发展理论概述

1955年,E?S?肖以名为《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的著作,格利以名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的著作,开启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先河。E?S?肖和格利构建了金融发展的模型,此模型具有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到繁变化的特征。该模型论证了经济发展阶段与金融作用成正相关的命题,即经济发展阶段越高,则金融发挥的作用越大。1966年,帕特里克在其论文《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充分论证了许多金融问题,核心问题为货币供给和需求推动。研究表明,金融体系通过刺激投资和储蓄的方式,来制约资源配置和改进资本构成。如在实践中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府会运用金融优先发展方式,去推动货币供给总量,从而拉动社会经济增长。1969年,在35个国家100年经济发展信息基础之上,戈德史密斯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重要结论,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相关率正相关。这一重大结论奠定了金融发展的理论根基,为今后的金融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和分析方法,很有积极指导意义。经济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也在逐渐拓展,其研究结果说明金融要素、金融体系的完善在经济成长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要研究经济的发展,必须从金融领域入手,以这些理论为依据研究金融体系的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金融体系改革,减少金融抑制,最终实现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二)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关系理论概述

就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问题,在国外学者理论研究结果的借鉴学习基础之上,我国的一些学者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列举如下:1995年,张杰提出金融成长的定义,指出金融成长范畴有两个方面,即金融发展与金融增长。张杰从金融努力、经济结构和经济状态三个角度研究了其对金融成长的影响。最后提出金融成长的内生分析框架理论。1997年,王光谦提出金融对经济增长有三方面的贡献。贡献之一:金融借助高科技,以提高生产力和实现资源再配置及规模效益的方式,作用于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之二:金融借助经济转型,来提高储蓄-投资要素,拉动经济发展。贡献之三:金融产业借助自身价值创造,为国民生产总值做贡献。2003年,计承江提出发挥金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杠杆”作用,需找准均衡点。需借助金融“杠杆”找准城乡统筹建设的着力点,找准发展现代大农业建设的支撑点,来促进农村信用体系的完善。2004年,***强调了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在风险防范基础之上,发挥***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合力,加大对农民农业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

(三)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两者关系的理论概述

***的十六大会议正式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之说,此后,在我国各地有很多专家就此问题展开了细致深入的研究。2007年,郭建民和蔡国华指出,金融抑制现象在我国各地县普遍存在。其具体表象是县域资金外流和信贷投入总量不充足的问题。他们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特色金融,实现农业***策性金融业务职能,来体现合作性金融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去克服县域金融抑制的现象。同年,另一学者李文森指出,“三农问题”的发展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县域金融所面临困境。因为县域经济范畴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弱势群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在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态良好,反之则较落后。解决县域金融问题的重点是解决好两组矛盾:即金融企业商业化运作和县域经济效益不高之间的矛盾,及民间金融良性扩张和金融监管部门监管之间的矛盾。如今,在我国学术领域针对县域经济的研究还较少,还未构成科学、系统的理论框架,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还不系统、全面,这就需要对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二、金融支持理论综述

金融支持指国家和各级地方金融机构借助多种金融工具,来推动某个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活动。其途径是借助金融体系与金融工具的综合利用,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金融支持的力度越大,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越快,反之亦然。所以,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业也很发达。

(一)金融支持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金融支持水平受到金融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当金融发展到相当水平时,就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金融的发展要求金融机构能高效运行,金融工具需多样化。金融的发展会导致金融机构增多,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交易成本也会降低。

(二)以金融推动主体不同的分类

以金融推动主体的差异,将金融支持分为两类,即***策性金融支持与市场性金融支持。

1.***策性金融支持学术界对***策性金融支持理解有异,存在国家金融支持、制度金融支持、***府金融支持等不同认知。***策性金融支持不是根据一般认知的效率准则去实施,而是根据***府***策目标而制定的,相关金融领域的***策支持,它较好的兼顾了社会的效益与***策的。

2.市场性金融支持市场性金融支持是将市场机制做为前提,各产业通过金融机构来取得资金支持的一种融资方式。市场性金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它以社会存款为资金来源,借助负债完成信用创造,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等特征。从而实现资金支持各类企业,提供完善的融资服务。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支持,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程度和经济的宏观调控息息相关。

(三)以金融支持形态不同的分类

以金融支持形态的差异,把金融支持分为:金融制度支持、金融总量支持和金融结构支持三类。

1.金融制度支持金融制度支持是研究各种金融制度、***策对经济所产生作用的理论。主要内容有:区域金融***策、金融开放程度、金融法律和金融组织的形式等方面的制度。

2.金融总量支持金融总量支持是以多个金融相关指标为依据,研究某个选定区域的金融机构规模大小、投资总量额度、货币资金量多少等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3.金融结构支持金融结构支持是以金融机构的布局不同,区域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同,金融工具不同等差异,从而支持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压抑往往可能造成其经济的落后,甚至停滞。***府通常是给区域金融机构提供一些激励制度,刺激金融机构提高货币数量、吸收存款,促使相关机构增加租金机会,从而利用创造的租金机会,来调动国民经济相关机构的投资、生产及储蓄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区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是有力的金融支持,两者关系密切。地区间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差异。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而金融制度、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的差异决定了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故通过金融发展来转变落后的金融现状,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就成为一条根本途径。

三、金融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处于主导地位。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发展水平能从根本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落后地区亦如此。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就是县域的金融发展。

(一)县域资本与县域金融发展

经济发展以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为结果。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必须以资本合理配置为前提。县域经济存在资本投入不足,劳动力供给充足等特点。金融工具的多寡,金融市场类型多样化及金融机构的多少等因素制约着县域金融的发展水平。所以县域金融要发展必须改善以上因素,刺激县域经济主体投资与储蓄的需求,集聚丰富的社会资金,使其流向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支持。

(二)县域产业结构与县域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只有大力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的层次和水平,使其合理化,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部门的成长离不开丰富的资金支持,否则就不会实现持续的经营与发展。金融机构能借助丰富的金融工具和便利的部门信息,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率的经济领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县域金融发展的目的就是最终形成资金合理流向机制和资金高效积累机制。资金合理流向机制和资金高效积累机制的形成与发展,会促使社会资金流向高效率产业部门,脱离传统低效率产业部门。这样就能优化和更新县域经济产业机构,加快县域工业化改革的步伐。

(三)县域城镇化与县域金融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10篇

学习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10篇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经济合作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论文选题。二、国际货币合作的霸权稳定论基于霸权稳定结构的货币合作理论的始作佣者可能是金德尔伯格(P.C.Kindleberger),霸权稳定论(HegemonicStabilityT

学习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区域经济发展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国内参考文献。一、两种经济模式及其差异(一)青岛模式青岛模式是培育大企业、造就大品牌的区域性模式。青岛是我国拥有名牌产品与名牌企业最集中的

学习

经济管理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管理10篇,内容包括经济管理知识清单,经济管理案例。020105金融专00075证券投资与管理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55企业会计学00043经济法概论(财)山东经济学院00066货币银行学03707***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学习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经济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市场经济学1000字论文,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论文。二、稳定的经济学:周期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即使市场的不稳定性是必然的,主流经济学也无法面对。一方面,主流经济学将市场看成是分析的前提,是一个外生变

学习

国际经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经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贸易经济管理论文。如果我们承认全球化导致各国在货币经济领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那么一国资本市场的异常波动就可能影响和波及国际资本市场,而国际资本市场

学习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形势分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对经济现状分析的论文范文,下半年经济形势与预测。报告显示,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普遍提高,美日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增长率分别可达

学习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管理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下载,公共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并根据社会需要确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样式,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其他教育内容、课程及内容的组织及实践中的

学习

经济管理硕士论文10篇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管理硕士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管理论文期刊推荐,经济管理硕士论文网。学号:以《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显示的学号为准。密级:保密论文须直接注明密级及相应的保密期限,如系公开论文此项不标注。论文题目:应准确、鲜明、

学习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区域经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民经济管理论文题目推荐,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管理论文题目。1.创新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十报告中,已经提出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转变,调整经济的结构战略是其主要的转变方向;科技进步、创新

学习

经济学经济学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经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基础经济学论文100篇,经济学基础知识论文。1、知识经济的理论诠释OECD在世界上1996年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

学习

高校管理论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管理论文,内容包括高校管理类论文参考文献,高校学生管理方面论文题目。(二)高校行***管理群体组织气氛维度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根据***的统计,截止2014年7月9日,我国的高等学校共计25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包括民

学习

经济学与生活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与生活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论文,经济学与生活论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采取新闻时事介绍法,这是一个可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在课后通过报纸或网络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

学习

职业道德和法律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道德和法律论文10篇,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与法律论文100字,职业道德和法律。法律伦理,从广义上说,包括法律制度伦理与法律职业伦理;从狭义上说,仅指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者在其职务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

学习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免费范文,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被认为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着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论文写作认识不够

学习

国际经济合作论文10篇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经济合作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论文选题。二、国际货币合作的霸权稳定论基于霸权稳定结构的货币合作理论的始作佣者可能是金德尔伯格(P.C.Kindleberger),霸权稳定论(HegemonicStabilityT

学习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区域经济发展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国内参考文献。一、两种经济模式及其差异(一)青岛模式青岛模式是培育大企业、造就大品牌的区域性模式。青岛是我国拥有名牌产品与名牌企业最集中的

学习

市场经济研究论文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经济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市场经济学1000字论文,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论文。二、稳定的经济学:周期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即使市场的不稳定性是必然的,主流经济学也无法面对。一方面,主流经济学将市场看成是分析的前提,是一个外生变

学习

国际经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经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国际贸易经济管理论文。如果我们承认全球化导致各国在货币经济领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那么一国资本市场的异常波动就可能影响和波及国际资本市场,而国际资本市场

学习

经济形势分析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形势分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对经济现状分析的论文范文,下半年经济形势与预测。报告显示,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普遍提高,美日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相对较低。2004年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增长率分别可达

学习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管理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下载,公共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并根据社会需要确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样式,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其他教育内容、课程及内容的组织及实践中的

学习

企业经济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经济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企业经济管理论文,企业管理经济课程论文题目。管理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集体协作。作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也是生产力,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

学习

市场经济理论论文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经济理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市场经济论文范文,有关市场经济的论文。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4.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5.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