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育论文10篇

我教育论文篇1

1993年,我校提出了“自觉班”的概念,当时只是对在常规管理方面表现好的,尤其是纪律好的班级给予表扬。

1996年2月以后,我们通过“制定标准、宣传动员、鼓励申报、组织争创、督查评定、推广经验”六个具体步骤,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争创自觉班”活动,后又对学生提出“争做自觉生”的要求。

随着活动的深入,我们的认识逐步在深化。我们认为,优秀班集体有各种各样的模式,“自觉班”是樱花园中学创造的、以“突出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倡导学生自觉”为特色的一种优秀班集体模式。鉴于学生自觉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于是我们又策划了“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这一活动。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是“创建自觉班”活动的深入与发展,也可以说是通过“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找到了一个促进学生成长,促使学生自觉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途径。

一、“第一期工程”(寒假期间的活动)

(一)活动的过程

1.策划与发动

首先,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有理论依据的。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及全面发展的理论;素质教育与主体教育理论;此外,还有教育界对青少年年龄特征、生理心理特点在理论上的共识。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教育自己。

在活动目标上,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在活动步骤上,我们确定了学生自我设计、学生自觉实施、班级总结验收、全校评优展示交流这样四个步骤。

对于活动我们把握住两点:一是教师、家长只起指导和帮助作用,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二是不搞“一刀切”,培养学生的个性。

我们先后召开了班主任会、家长会、全校学生大会,层层进行了动员。为了广泛争取社会支持,寒假前,我校还与各有关居(家)委会取得了联系。

2.设计与践行

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怎样开展?我们认为,让学生自己设计是最能体现学生需要,最符合学生愿望,最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最能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在学生自我设计前,我们给予了必要的指导,指出:“只要是有利于同学们自我教育的活动,都可以开展。比如,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自学习惯,可以进行家务或公益劳动,可以为环保做贡献,可以旅游、参观,也可以开展文体、科技、阅读、书法、摄影等各种活动。”

我们对“自我践行”这一步骤的提法是“自觉实施”。此活动是在寒假期间开展,不是在学校的直接监控下进行的,活动能否真正落实?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如下几个督促与检查的方式:

一是要求学生写“寒假日记”,真实记录“自我教育工程”实施情况;二是要求学生开学时以多种形式上交总结或成果汇报材料,如活动照片、实物等;三是印发了学生开展活动的家长评价表,由家长填写,开学时收回;四是印发了居(家)委会对学生开展活动情况的鉴定表,由居(家)委会填写并盖章,开学时收回。

3.总结与提高

为了巩固活动成果,开学之后各班进行了总结验收,召开了主题班会,全校评出“优质工程”93个。以这些“优质工程”为主要素材,学校用10块大展板,举办了“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汇报展”,组织全校学生及其家长参观,达到了提高认识的目的,并以此作为“第二期工程”的动员。

(二)活动的效果

1.反映在参加活动人数及活动内容上

这次活动共吸引了534名学生参加,约占全校人数的82%。收到记载“工程实施”情况的日记、学生总结、家长反馈评价表、居(家)委会鉴定表等各500多份,照片676张,还有小制作等不少实物。

据统计,参加人数所占比例较高的活动依次为:家务劳动(92.1%),文体活动(85.6%),阅读(70.4%),环保活动(41.8%)。此外,像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和科技活动也能有一些同学自动参加,其人数比例分别为28.5%、22.1%和13.9%。

2.反映在对活动的认识与感受上

学生们通过这项活动受到了较深刻的教育。我们对参加活动的534人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实施自我教育工程中,你所做的一切”,为了“好玩”的只有9人,占1.68%;为了“完成任务”的有70人,占13.11%;而为了“接受锻炼,提高自我”的有455人,占85.21%。

学生们在日记、总结和问卷调查中写下了大量的感受。

初二(4)班刘洋说:“寒假里的每一天我都安排得很充实,很有意义。”初二(3)班骆晨琛说:“这个活动培养了我们的自理能力,我觉得我们都长大了。像这样的活动,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初二(5)班李雅在帮助居委会出板报、清理环境后说:“在以上活动中,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懂得了不少道理,渐渐明白了美好的空间要自己去创造,以及为人民服务最光荣的道理。”初二(1)班董璐说:“活动后才明白能够自理、自立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而体谅父母、主动做家务又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初一(3)班高扬说:“路上,我看见有一个人把喝完的可乐瓶子随手扔在干净的马路上,正落在我的脚边。在以前我早把这个瓶子当球踢了,现在我把它捡起扔进了垃圾箱。”初二(4)班于弘说:“对下岗职工的采访使我认识到,学习的黄金时代是多么宝贵呀!”初二(2)班吴海楠不仅采访下岗职工而且劝她们:“出去走走,一定有合适的工作在等着您!”

3.反映在学生的变化上

通过活动,学生在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举一例:在参加家务劳动方面,能够“经常或天天做到”的人数比例,由参加活动前的24%上升到65%;不肯做家务的人数比例,由参加活动前的近9%下降到约2%。

4.活动在教师、家长中及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首先是学校的不少干部和教师没想到学生们能在没有老师直接组织的情况下,将活动开展得这样好。老师们深切地感到要转变教育观念。

其次是家长反响强烈,纷纷表示:“活动很有意义,也很必要。我们做家长的欢迎这样的活动。”“希望学校将此项活动坚持开展下去,办出自己的特色。”家长们的评价是:“活动大大提高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了爱劳动、尚勤俭的好习惯”,“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使之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孩子“很好地了解了社会,培养了自觉性”,“开阔了眼界”等等。

第三是社会的反响强烈。各居(家)委会纷纷表扬我校学生参加“爱心小组”,帮居委会出板报、搞卫生,慰问***烈属,助残,清理白色垃圾,宣传禁放鞭炮等举动,充分肯定和支持我校这一活动。

二、第二期工程(第二学期的活动)概况

第二期工程是以上学期学生在校生活和国庆组字训练为主要内容来开展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多,进步大。

在学习方面变“老师让我学”为“我自己要学”。上学期学校组织了一次自我教育工程中的学习交流会,学生们的发言充分反映了学习动力来自学生自身。

在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习惯方面,学生们大多数根据自己的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设计”,自觉“施工”,提高自我。例如一个学生说:“在以前,我可是个骂人‘高手’,也下过决心要改正,但总是半途而废。学校开展‘自我教育工程’活动,让我改掉了自身的毛病。”再如,有一个学生爱随手乱扔东西,通过参加这项活动,不再随地扔废弃物,而且要求自己每天从地上捡拾两个废弃物扔进垃圾箱。

在体育锻炼方面,学生们也增强了自觉性。如初二(1)班刘思雨说:“我现在完全可以不用人督促就去跑步了。我的一双穿坏的球鞋足以说明。”某个学生是个小胖子,“自我教育工程”使他每天自觉跑2000米,做20个俯卧撑。他说:“我现在做这些运动时不喘了,还能再加上一点别的运动。”

在国庆组字训练中,由于有了“自我教育工程”为基础,同学们的自觉性很强,有的带伤坚持练,有的发烧坚持练,也有的把绿豆汤让给别人喝……

总之,第二期“学生自我教育工程”依然反映出显著的德育实效。

三、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与机制”的探索

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工程”,引发了我们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与机制的探索。根据“学生自我教育工程”第一期、第二期的经验,我们形成了以下的初步构想。

(一)对“学生自我教育模式”的构想

我们认为,自我教育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如中国传统的“自省”,以及通常人们进行的“自学”,都可认为是自我教育的不同模式。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创造的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1.有组织有指导。2.学生自觉参与,自主活动。3.个体与群体相结合。4.采用“工程建设”这样一种比喻的提法,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5.采用“活动”的方式,不仅使学生乐于参加,而且具有实践性强的显著特点。

(二)对“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运作机制的构想

我们认为,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运作机制。我们所探求的“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运作机制,是“集体、个人协调动作,家庭、社会配合支持”。具体地说,就是由学校策划、动员,学生自我规划、设计,班级组织交流并进行指导,学生自觉“施工”,同学互助、协作,学生对“工程”自检,学校或班级进行“验收”这七个环节构成机制的主体,并辅之以“学校与家长、居(家)委会沟通,争取配合支持”。这样一个运作机制的特点是:

(1)既保证有组织有指导,又保证学生个人自主性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校居于教育的主导地位,同时广泛争取了家庭、社会的配合支持,形成了三结合教育网络。

恰当的教育模式和较为完善的运作机制体现了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同时也是使我校“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

四、对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德育的中心问题是使德育具有实效性。当前,德育工作“投入”与“产出”不平衡,实效不佳的原因是由于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社会与学生思想实际。也就是说,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治、文化、社会心理等环境,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是我校较为成功的德育活动,从这一活动的成功中我们得到如下一些启示:

(一)必须使德育活动符合学生的需要

“学生自我教育工程”让学生自我规划设计,他们有的考察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交通堵塞等;有的采访下岗职工、重点校同学;有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如摄影、弹钢琴、学电脑、栽培植物;有的弥补自己的不足,如学做饭菜、清扫、洗涮……总之都是学生做自己想做、爱做的事,贴近学生实际需要,所以他们感觉收获很大。

(二)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育强调遗传、教育与环境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忽视学生成长的内在因素,即自我教育的作用。教育应是主体参与的活动,没有学生主体从实质上而不只是从形式上的参与,是不会发生作用的。

我校“学生自我教育工程”的整个活动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家庭和社会只是支持者、配合者,而学生在规划设计、实施、总结中都是活动的主体,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受到的教育要比别人加给他们的教育深刻得多。

我教育论文篇2

(一)研究的针对性不强

本世纪以来,关于成人远程教育的研究涉及课程、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问题,可谓丰富多彩。然而深入思考可以发现,研究内容过于宽泛,对象的针对性不强。众所周知,成人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受到职业、社会地位等多方面的影响,具有不同特征和需求,目前我国成人远程教育的研究对象缺乏针对性。经过检索我们发现在成人远程教育研究中,针对教师、农民、妇女等群体的研究较少。学者在进行研究时往往忽略了成人学习者的职业性,研究的结果虽然揭示了一般规律,却解决不了特殊问题。不管是课程与教学设计探讨,还是教育模式研究都没有突出主体对象的特点,显得大而空,缺乏实质性的成果。

(二)评价研究的缺乏

教育评价是引导成人远程教育发展、规范成人远程教育实施的有效手段,评价研究是成人远程教育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我国关于成人远程教育的评价研究未受到重视,导致成人远程教育活动难以走向规范化。评价研究的缺失使成人远程教育偏离了发展目标,压制了成人远程教育参与者的积极性,降低了教育效果和社会认可度,使成人远程教育面临着尴尬境地。随着成人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育效果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应当受到关注和重视。

(三)研究的实践性较低

总结以往的文献可以发现,关于我国成人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较多,应用研究偏少,研究的实践性较低。学者们更注重远程教育的特性、原则、功能等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忽略了对目前成人远程教育的现状调查、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以及对策探讨等。关于我国成人远程教育的实施情况、社会满意度的考察也较少。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也是修正和丰富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为成人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持,任何一项科学的研究都应该以服务实践为主要任务,缺乏实践性将导致成人远程教育研究脱离成人学习者的现实需求。

二、推进我国成人远程教育研究的策略

(一)明确研究对象的特征,提高研究的针对性

对成人远程教育而言,不同的成人群体应当具有不同的培养方向,其教育目的应根据不同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因此,明确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提高研究的针对性,是推动我国成人远程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对成人教育对象的职业、性别、所处阶层等方面的划分,来进行分类研究。例如,教师群体的远程教育研究应该注重教师的年龄层次、教学技能、教学经验等各方面因素,还要考虑教师群体的社会影响力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提高研究的实效。对于女性群体的研究则需要明确女性的身心发展特点、生活环境、社会角色等多方面内容,根据女性的实际状况,开展特色化的女性远程教育研究。而关于农民远程教育的研究,应当结合社会***策,考虑农村的设施条件,结合农民自身素质来研究课程、教学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农民远程教育研究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二)开展教育评价研究,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成人远程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成人学习者的发展变化及教育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成人远程教育评价的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上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目前国内对成人远程教育评价的研究较为缺乏,即使有也只是停留于成人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分析上,对办学效果、资源利用效率、毕业生质量等指标进行比较评价的研究鲜有提及。在成人远程教育过程中,学习者和授课者处于时空分离的状态,成人远程学习者学习的学习动力较小,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人远程教育的效果得不到科学监测,教育过程的控制和把握难以实现。成人远程教育评估研究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积极开展教育评价研究,应当侧重评估方法、评估内容以及评估主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使成人远程教育走向专业化、制度化、特色化。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完善的研究体系

成人远程教育研究并未对成人教育实践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其根本原因是理论研究未能结合实际。成人远程教育研究缺乏实践性,导致我国成人远程教育活动缺乏科学的指导,继而带来***策与制度滞后。在今后的成人远程教育研究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注重研究成人远程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平台与手段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实质性的应用研究,结合成人学习者的生活实际,深入社会现实进行研究。在运用文献法、经典解释法、历史探讨等方法的同时,结合问卷调查、、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既重视理论研究又注重事实研究。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建立完善的研究体系,生成独特的研究视角,形成专门的研究领域,成人远程教育研究才会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结语

我教育论文篇3

论文摘要:教育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领导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贯思想主张。当前,推进教育创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应该从更新教育观念,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和加大教育开放力度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时首先强调的重要方面,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要发展教育,必须推进教育创新,发挥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使我国能站在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潮头,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掌握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战略主动,抓住了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但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人才培养,教育为先,教育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部发展都取决于教育和外部环境。”[1]1999年6月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他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2]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期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生产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社会主义***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但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明专利数量少,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较低,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少,[3]而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因此,如何推进教育创新,发挥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使我国能站在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潮头,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性作用,“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在面向未来的种种挑战时,教育是使人类走向正义、自由、和平的根本。”[4]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教育的成败关键在创新。因此必须加快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1.教育创新是技术创新推动的必然要求。教育与科技相结合是新世纪新时代的显著特征。教育创新来源于技术创新的推动,[5]技术创新裹携和推动着教育创新向前发展。同志强调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6]进入21世纪,知识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引起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变化,对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第一,知识在数量上的迅速膨胀,要求教育把知识积累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知识创新的“发展性学习”。据联合国“世界科学技术情报系统”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已达到12.5%;同时,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19世纪末知识更新的周期为40年,20世纪50年代缩短为15年,90年代以后只有3到4年。学会学习、不断自觉地更新知识比拥有知识更为重要已成为一种常识。第二,科学的综合化趋势,要求教育高度重视综合性学习。当今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不断分化又在更高层次上不断综合的新特点。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宇航科学、气象科学、认知科学及脑科学等已成为新一代的主流科学。这些学科都是多种分类学科综合的产物。综合科学的学习、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显然不是分类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多门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它要求的学习方式必然是个性化的创造性学习。第三,知识在传播方式上的数字化,要求教育特别重视信息能力的培养,学会对信息的接受、分辨、判断、处理和运用。信息能力的培养同样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要在纷纭复杂的信息海洋中进行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成为信息的主宰而不是它的奴隶,必须有高度的***性和自主性。第四,知识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更加要求教育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知识经济的本质在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向技术的转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知识经济依靠是知识的创新和能将知识有效转化为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能力,依靠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对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视、对教育创新的重视,事关民族复兴、民族富强的大局。

2.教育创新是世界范围内科技竞争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以信息科技、生物科技为主要标志的高技术及其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科技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成为科技创新和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7]国际竞争越来越重要地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又集中在科学技术的角逐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鲜明特点。一个国家物化在商品中的科技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有鉴于此,世界各国纷纷加快了争夺科技制高点的步伐,无不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无不提高了科学技术在***府决策层中的地位和作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4年签署了《为了国家利益发展科学》的报告。欧盟也不示弱,先后制定了三个科研总体规划,以建立“科技同盟”。发展中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争得有利位置,也参与了激烈的科技竞争。印度、埃及、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在科技发展上表现出极大的雄心,制定了各自的规划。[8]面对我国经济建设的艰巨任务,面对世界科技进步迅猛发展给我们提出的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的严峻挑战,唯有奋起直追、锲而不舍,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的十七大报告高瞻远瞩地指出,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经济和科技之争归根结蒂是人才之争。我国作为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因而发展教育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更是提高全民素质,建设由人力资源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条必由之路。

3.教育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初,在科技知识水平上比发达国家落后了约300年,由于我们采用了以引进西方科技教育为主的多种方式,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科学水平已接近世界水平,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已走过了奠基和创业时期,正进入一个更高阶段的创新时期。知识经济的出现对我国科学事业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一方面,由于原有经济和科技基础相对落后,我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创新能力存在着不足和难以提高的严重缺陷,致使一流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成果少,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瓶颈。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网络的形成,使我国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利用发达国家的知识积累,由于知识和资本具有互补性,使资本对我国的制约得以减轻;由于人的智力因素是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使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创新,依托开发自身的人力资本,通过技术创新,充分调动国家的知识资源,打破传统的产业模式,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对发达国家的某些依附,从而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因此,***中央、***提出了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9]任何国家的创新体系都是与本国的教育紧密联系的。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也必须以教育为基础,只有发达的教育,才能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而发达的教育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达到。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与科学发展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专家们把当代人类全部知识分为四类,即(1)know-what(关于事实和现象的知识);(2)know-why(善于自然规律和原理方面的知识);(3)know-how(关于技能和诀窍方面的知识);(4)know-who(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前两种属于归类知识,可以通过传授而获得;后两种属于沉默知识,主要靠实践获得。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迅速掌握新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这种分类对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能否培养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人才,一要具有一专多能全面丰富的知识水平,既有扎实的基础,又了解学科前沿;二要具有放眼全球的战略眼光和勇于争先的意识,既熟悉中国国情,又能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三要具有创新能力,能够迎接高新技术***挑战;四要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个性;五要具有较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既胸怀大志、充满朝气,又脚踏实地,百折不挠,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但我国目前的教育事业相对于社会经济、特别是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严重滞后的局面,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任何成功的变革、创新无不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先导和前提,教育创新也不例外。教育创新要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创新就是要敢于、勇于摒弃传统的、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束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时代特征、国情和世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素质教育观念、加强人才的创造能力培养。要突出特色观念,把培养创新型人才视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改变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重知识而轻获取知识的方法;重知识而轻人格;重应试而轻应用;重占有而轻反思的历史局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二)认清历史使命,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10]有了创新性的教师,才可能会有创新性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开发人类理解的潜能和宽容的精神。[11]研究发现,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这表明教师创造性高低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12]只有具备较高的创造性思维修养和良好的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教出敢冒险敢出头,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人的创新素质是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的综合,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统一。在个性品质方面,创新型教师特别需要具备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断创新的意识、大胆开展教改和自觉进行科研的意识以及独特的个性。教师不仅要拓宽夯实知识基础,训练提高综合能力,而且应当努力形成良好健全的个性品质。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作者指出,未来社会赋予教师以更加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教师必须具备新的知识技能、教学才能、职业意识、献身精神,特别要发展那些社会期待他们的伦理的、智力的、情感的和人文的品质,才能在他们日后的教育工作中在学生身上培养起同样的品质。

(三)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治多极化、科学技术一日千里,教育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进入新世纪,我国教育既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此,加大教育改革的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国际间的教育交流和合作,全面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与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教育创新的根本性对策。

1.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教育国际化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潮流,我们只能主动地去迎接它、适应它、利用它。尽早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有百利而无一害。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就是在教育国际化的大循环中,既可以向国际开放我们的教育市场,又允许我们到国际大舞台上和其他成员国平起平坐,传播和推行我们的思想、理念,利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

2.积极开展国际间合作办学。国际间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选择与我国教育有互补优势的国外学校或机构合作办学,既可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办学观念、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以解决教育与市场分离以及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带动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又可引进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内容及课程体系,推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

3.加强对外汉语和外语教学。语言是人类沟通的主要工具,人流、物流、信息流和思想流都必须建立沟通的基础之上。在推进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加强语言教学已经被达成共识。一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随着我国的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了解中国,充分利用我国现有300多所高校从事对外汉语的优势,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汉语教育活动,既可提高我国高校的知名度,又能帮助外国人掌握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促进中外的友好交往。二是改进外语教学。改革外语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外语教师各项能力,真正提高人们的外语水平,帮助人们了解世界。

4.加大对国际人才资源的吸引和利用。既一如既往地派出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管理经验,同时加大引进海外智力和人才的工作力度,重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为国服务,并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从情感上爱护他们,从事业上支持他们;又要大力宣传我国的留学生教育,吸引更多的国外优秀人员到我国留学。同时,在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等问题上,我们同样要实行“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

[2].论科学技术[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7].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J].科技与经济,2006,(3).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冯增俊.论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01,(11).

[6]***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J].人民教育,1999,(8).

[8]李爱华.走出冷战:世界大势与中国对外战略[M].济南出版社,1997.

[9].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6,(2).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人民出版社,2001.

我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义务教育改革;学制年限;语文教材;外语教学方式

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制度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学制年限划分不够合理,语文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外语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因此,有必要对上述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

一、我国义务教育学制年限改革

现今世界各国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大体为6至12年。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较长些,发展中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则较短些。目前,我国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一般为9年。其中,前6年为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后3年为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这种9年义务教育年限学制一般称之为六三学制。我国目前还有很少一部分地区存在着五四学制(即小学五年和初中四年)和五三学制(即小学五年和初中三年)这两种义务教育学制。六三学制是由全国教育联合会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演变而来的,其间虽然经过小修小补,但是一直沿用至今,并且成为目前最主要的学制。***后,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形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种已实行85年之久的六三学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对六三学制进行重大改革。

如何对六三学制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将六三学制改革为四五学制。也就是说,将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由6年压缩为4年,将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由3年延长为5年。将六三学制改革为四五学制的主要理由有如下两点:

一是有利于儿童和少年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分段教育管理,即处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年龄段的学生就应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采用相应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其分别进行教育管理。一般来说,6至10岁为儿童时期,10至15岁为少年时期。在四五学制中,若小学生6岁入学,则小学生年龄段就与儿童时期一致,初中学生年龄段就与少年时期一致。而在六三学制中,上述这两者显然就不一致。因此,四五学制比六三学制更有利于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进行分段教育管理。例如在六三学制中,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主要分布在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这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而在四五学制中,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主要分布在初中一年级至四年级,即主要集中在同一个初中教育阶段。从而保证了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二是实行四五学制有其组织依据。现行的六年一贯制小学教育阶段原先是分为四年制初级小学和两年制高级小学这两个不同的教育管理阶段。小学教育阶段之所以不像中学教育阶段那样平均分成两个三年制教育阶段而是分成四年制和两年制这两个不同年限的教育管理阶段,必有其合理之处。因为小学四、五年级分界线是儿童时期和少年时期年龄段的分界线,所以小学教育阶段分成四年制和两年制这两个不同的教育管理阶段。考虑到将四年制初级小学教育阶段改革为一个***的教育阶段,同时将两年制高级小学教育阶段和三年制初中教育阶段合并为五年制初中教育阶段,并将五年制初中作为一个***的教育阶段。因而这样形成的四五学制就必然有其组织依据。

若将现行的六三学制改革为未来的四五学制,则有如下两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有利于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由于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人口居住较为集中,这样就使得小学生家庭住址到学校距离的半径范围较小,因而在本区域小学学校的布局就较为合理。但是该区域内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长普遍都有要求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迫切愿望。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质量,故而本区域内的小学最好能实行小班教学。若原来的六三学制继续保持不变,则普遍实行小班教学后就会导致同一小学的教学班级大量增加,这就会大大加重了原小学各方面的负担。若将小学教育阶段由6年压缩为4年,原先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分流到初中去。则同一小学在原有的条件下,就可大量增加教学班的数量,也就有条件普遍实行小班教学,这就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同时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的原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要分流到初中去,三年制初中要改革为五年制初中.原初中学校规模要扩大很多。但是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的财***状况普遍较好,办学资金较充裕,可满足其初中扩大办学规模的经费需要。

二是有利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形成合理办学规模。由于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和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为了形成合理办学规模,因而很有必要缩小小学生家庭住址到学校距离的半径范围,这就需要增加和分散小学教学点。若将小学义务教育年限由6年压缩到4年,则同样多的资金就可增加和分散更多的小学教学点,从而可满足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的合理办学规模要求。

二、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语文是人们学习百科知识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最重要工具,历来都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和文学性。语文之所以能作为中小学课程的主科是因为其工具性和实用性而非其文学性的缘故。虽然语文课历来都是技能型科目,但是,目前的语文课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因而要进行重大改革。语文课教材改革主要是只保留其工具性和实用性,也就是只保留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写作知识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语文课教材范文要选用科普作品而不选用文学作品方面的改革)。现语文课中的文学知识和古汉语知识可合并为另外一门新的副科。

(一)小学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小学生年龄正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其学习的课程应根据其生理特点和生理需要来安排。由于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教材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因而要进行重大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方向是使学生掌握其一生中都必须要使用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具体地说就是使小学毕业生能掌握至少3500个常用汉字,能阅读理解日常生活内容的文章就行了。小学语文课教材范文选用的作品应该是科普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作品的科普知识是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普及知识和社会科学普及知识。小学语文课教材范文内容之所以不选用文学知识而选用科普知识,一是因为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的小学生社会阅历浅,不易理解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即使能背诵许多诗文,也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而科普知识很贴近日常生活,很有趣味,特别能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也就很容易被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的小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二是因为文学作品内容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很不利于处在6至10岁儿童时期的小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而科普知识则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信息,小学生思想就好像一张白纸那样纯洁且可塑性又极强,因而从小就给小学生灌输科普知识则很有利于其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二)初中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10至15岁年龄的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其语文课学习也应根据生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来安排。初中语文改革目标方向就是只保留其工具性和实用性,即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只保留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写作知识。现代汉语知识主要包括汉语拼音、汉字体型演变、简化汉字表、简繁汉字对照表、常用汉字总表、汉语常用语词表、异形词整理表、汉语语法、汉语修辞、汉语工具书使用等知识。现代汉语写作知识主要包括记述文、应用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四种文体的写作技能知识。初中语文教材选用范文也应由文学作品改革为科普作品。科普作品知识内容既包括自然科学普及知识又包括社会科学普及知识。语文教材范文内容之所以要将文学知识改革为科普知识也是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使其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缘故。同时,可将现初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和古汉语知识内容合在一起,另外作为一门新的科目,不妨称之为文古科,文古课只作为副科。

三、外语课教学方式改革

外语是我们学习外国发达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人文科学知识的最重要工具,也是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交往的最重要工具。外语课是技能型科目,教学难度大,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我国小学初中的外语教学方式存在不少问题,因而现行的外语课教学方式要进行重大改革,小学外语教学要提倡盲读法教学方式,初中外语教学要采用半双语教学方式,半双语教学就是指非外语课教学要渗透一部分外语教学内容。

(一)小学外语教学方式改革

小学外语教学目标方向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语会话能力,即小学毕业生应具有最简单的有关日常生活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小学外语教学水平,小学应从一年级开设外语课。小学外语教学应提倡盲读法教学方式(即学生不接触外语书面文字,只通过情景教学,以听说认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应像幼儿学习母语那样学习外语,可通过模仿、操练、记忆等方式学习外语。特别地可利用儿童模仿能力强的优势,通过唱歌、跳舞、游戏、对话、朗诵、简易戏剧和体育活动等形式,寓外语学习于娱乐之中。小学生毕业后的外语表达能力已达到一定程度,这时进入初中再学习外语书面文字用语就容易得多了。

(二)初中外语教学方式改革

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初中外语教学水平,可考虑在我国初中非外语课要采用半双语教学方式,即让每一门非外语课都负担一部分外语教学任务,从而可大大改善外语教学语言环境条件。如何实现半双语教学方式,可初步设想如下:

1对于初中所有非外语课来说,各科的课文都要用中文和外文逐句一一对应的双语印刷出来。这样就可使学生每见到一句中文就能立刻联想到其对应的那句外文来,从而可使学生大大提高其中外文相互之间对应的书面翻译能力。同时,初中一年级所有非外语科课文中的外文单词都要注入相应的读音音标,这样又可使学生每见到一个外文单词都能念出其读音来,每见到一句外文都能说出其对应的那句外语来,从而可使学生大大提高其外语口头表达能力。

2对于非外语科来说,根据各科授课时间长短,可规定每科都要教授有关本科内容的外语单词100至500个和有关本科内容的外语口语20至100句。教师可在课堂上用外语致开场白和作自我介绍,可用外语板书有关本科内容的专业术语(例如数理化学科中内容的定义、定律、公理、定理、推论、结论、命题、公式、方程等专业术语),也可以用外语来解释本学科专业术语,还可以用外语来念一段本学科课文,也还可以在每堂课教会学生一两句有关本学科的外语口语。这种新型的外语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极大地扩展其接触外语的时间和空间,大大地改善了外语学习环境,也就可大大减轻学生学习外语的难度。

我教育论文篇5

家庭、社会组织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到位,认为素质教育只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现实中往往是一边是学校千方百计减轻学生负担,推行素质教育,一边是家长领着孩子忙碌、疲惫地奔波于各类“培训班”“提升班”的路上。一些社会上培训机构出于“商业利益”不遗余力地鼓噪诱导,推波助澜。

二、评价机制和标准不够科学全面,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

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对学校的评价。

(1)对学校的评价。目前对一所学校的好与坏的评判,其主要标准都集中在“升学率”这点上,哪所学校升学率高,考取高一级学校的人数多,就是好学校,反之亦然。

(2)对人才的评价。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也有偏差,就是只看学生的“出处”,“唯文凭论”,“文凭等于人才,分数就是天才”,其他素养白搭。另一方面是学校内部评价。应试教育至今顽固不化,原因固然很多很复杂,但学校内部评价是最直接、最关键的。

(1)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基本上是围绕分数与“升学率”展开,谁教的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好“、升学率”高,谁就是好教师,评优、评先、聘任、晋升、晋级、荣誉纷至沓来,挡都挡不住,其他就如敝履,如师德师风、劳动纪律等。

(2)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更加集中在分数上,谁考的分数高,谁就是“好学生”,至于德、美、体、劳像聋子的耳朵———成为摆设了。

三、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跟不上需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加大了对教育投资的力度,教育投入在占国家财经收入的比重也日益上升,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育发展水平也提高很快,但优质教育资源总体来说还是“粥少僧多”。况且分布不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办学水平差距很大。所以造成一些优质学校、名校人们趋之若鹜,成为社会、家长、孩子追逐的对象,而那些“普通”学校则“门前冷落车马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也跟不上要求。目前很多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存在师资不足,教师任务重,工作量较大。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完成课堂教学,没有知识更新、能力提高的时间,很多教师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参加过相关的业务知识培训。教师忙忙碌碌于教学,教师沦为“教书匠”。很多老师还是习惯于“填鸭式”“灌水式”教育,讲究单向的流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想当一个演员,自始至终演“独角戏”,而没有去想自己应该是导演,把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把“戏”演好。

四、教育是个系统工程,社会综合改革没有跟上,素质教育光靠学校很难有所作为

我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公平公共产品

一、义务教育及其纯公共产品的性质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与其他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相比,义务教育有其自己的特征。

1.国家强制性。即国家颁布法律、命令保证义务教育法律制度的实行,任何阻碍或者破坏义务教育实施的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普及性。即全体适龄儿童、青少年,除依法律、法规规定办理缓学或免学手续的以外,都必须入学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3.公共性。义务教育事业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任何社会组织或个人对国家进行监督。

4.国家依法强制适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为适龄儿童、少年将来继续受教育及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及文化知识的基础。

5.免费性。即国家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义务教育具有纯公共产品的属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首先,消费的非竞争性源于产品的不可分性,是指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对公共产品的享用不会妨碍或减少其他人或群体对这种产品的同时享用,即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对该物品的消费量。其次,受益的非排他性是指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在享用公共产品的同时,无法将另一些人或群体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二、我国义务教育现状及简单评价

针对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开展了“两基”工程,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到2006年底,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2973个(含其它县级行***区划单位205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6%,“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把全国所有省分成三个类别,即“三片”。“一片”包括九个相对比较发达的沿海省份。“二片”是中部12个省:安徽、福建、海南、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山西和四川。其余的省份大多在西部,属于“三片”:重庆、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和云南。一片地区的省份在1996-1997年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二片地区的省份到2000年在90%的人口地区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三类地区省份的目标更为迟一些,到2000年这些省份要在65%的人口地区实现普九。以下我们对各省的情况做一简要评价。

1.基本数据。2004~2006年来我国义务教育普通小学的学校数分别为39.42、36.62、34.16万所,学生数为11246.23、10864.07、10711.53万人,专任教师数为562.89、559.25、558.76万人。这三年中,由于在校生数的下降,致使学校数和专任教师数也随之下降。而生师比三年分别为19.98,19.43,19.17。从初中来看,三年的学校数分别为6.31、6.25、6.06万所,在校生数分别为6475.00、6171.81、5937.38万人,专任教师数为347.68、347.18、346.35万人,每校学生数为980.57、987.71、1026.80人,生师比为17.15、17.80、18.65。在校生数逐年递减,而学校数及专任教师06、05年较04年存在较大幅度的调整,致使每校学生数以及生师比的下降幅度趋缓,转而平稳。这些数字说明,我国义务教育稳步发展,学校数和学生数逐年递减的原因可能与我国的人口***策执行的结果有关,适龄人口减少;也有可能与私立学校和社会办学的增多,办学条件的改善有一定关系。2.经费筹集。从绝对值来看,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一片地区”的省份总经费筹集较多。而从所筹资金的结构上来说,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信息传播也较为发达,例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其经济发达,财***收入较大,从绝对额来讲财***教育拨款也较多,但在这些地区办学的筹资来源多,对国家财***拨款的依赖性相对较小。而像内蒙古、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教育对国家财***拨款的依赖性较强,同时其对学费和杂费的依赖性也较强。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造成了教育经费的筹集状况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在无形中就造成了各省之间的教育支出的不平衡,因此,中央要注意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以保证其适龄儿童同样拥有一个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3.公平问题。义务教育领域的“教育公平”应表现为入学权利与机会平等、就学条件平等、充分教育、尊重差异性、平等相对于差异的优先性等方面。王蓉(2001)《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地区性差异研究》的分析中指出,以全国而论,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上的不平等更多是由省内差异引起的,而非省际差异。这一结论表明,在各省内部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间的差异性更为严重,如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重点校和非重点校之间的差别。作者因此建议对于省级***府在义务教育中的财***责任问题需要加强关注。另外,小学和初中的预算外事业性经费的地区性差异大于预算内事业性经费的地区性差异。这一研究也明确提出在地方财力和学生人数占总人口比例相同的情况下,我国中部的很多省的生均预算内经费投入甚至低于西部地区;在地方财力相同的情况下,中部“二片”省的县、区对小学教育的投入比西部“三片”省的县、区更依赖于预算外资金。我国义务教育资金分配不均衡的结果:(1)***府对于普九事业和西部地区的重视和因此采取的投入措施看来已经产生了正面的效果,未普九地区的生均预算内事业性经费已经超过了已普九地区。(2)一县之内的各种类型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资源分配差异。今年,我国更是把支持“三农”、促进教育为预算安排的重点,真正关注到最底层和最不利的学校和人群,努力在基层***府管理中贯彻公平原则,努力使我国的义务教育向更为普及、公平的方向发展。

以上仅对义务教育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粗略的分析,如何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已经由计划部署阶段步入实施阶段,目前取得了不菲的成绩。***《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实现“两基”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达到98%。到2006年底,通过“两基”验收的县(市、区)总数达到2973个(含其他县级行***区划单位205个)。但是仍要清醒地认识目前存在和正在着手解决的一些问题。要坚决保证义务教育发展资金,并实现有计划的增长。改善我国义务教育投入总体水平偏低,不能完全满足人们需要的现象;逐渐消除各地区间从教育资金筹集到分配的不平衡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法律级次亟待提高,以在法律上确保教育事业的地位;调整同省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资金分配上的不平衡,以致造成强者愈强,学校间差距拉大等等问题。今后,还要注意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所面临的需求总量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跨城乡、跨区域流动,随之产生了流动儿童的就学问题。还需更加重视义务教育资金的效益和效率问题研究,尽快建立合理全面的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库系统。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个体,充分的实现公平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经济信息网.

[2]义务教育法.

我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亚太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农村教育

一、亚太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数量问题

在世界银行宿务研讨会上,亚太发展中国家同行就农村学生进得来、留得住问题请教了中国代表团。中国专家对其他亚太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教育情况也给予了关注。有一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世界上发展中国家30%的学龄儿童在校外闲散或做童工;82%的失学儿童在农村;世界上80%以上的文盲在亚太国家。亚太农村教育成败与世界全民教育进展息息相关。这些国家虽然小学、初中的入学率逐年上升,但普遍的辍学现象让各国头痛。越南、泰国、印度均已实施免费的小学义务教育,但由于农村小学生中途辍学者多,至今未能真正普及。东帝汶义务教育的辍学率甚至达16%。亚太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80%,辍学主要发生在农村。导致辍学的原因虽各不相同,但家庭贫困、教师水平低、课程内容偏难或脱离农村实际、女生人群不稳定是共同的原因。学校布点不合理,有些地方没有学校,学生离校太远,则是哥伦比亚***指出的首因。在印尼、菲律宾等多岛国家,交通不便、旧的习俗、缺乏教师也会成为制约因素。墨西哥***还认为,就学与健康也有关系,疟疾、霍乱会导致部分群体性辍学。

(二)质量问题

亚太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让学生“学得好”的问题已开始得到关注。然而,长期以来这些国家农村教育条件落后、师资薄弱、缺乏教研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老挝***同行介绍:本国寄宿制学校不足,学生上学远,到校不整齐,组织教学不容易。老挝虽小,却有49种在用语言,教师难以熟悉学生母语,交流沟通存在障碍,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越南、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情况亦然。墨西哥研究表明,贫困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很多人看来,三年级不会写书信,五年级不能解应用题,七年级不能讲日常外语就表明学生没学好。而这种情况,在亚太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司空见惯。

(三)管理问题

在亚太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农村地区,教育管理水平低的问题普遍存在。一是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过于强调地方负责,中央***府作用发挥较小,各地自行其是,不易整合力量。二是农村学校管理理念有待更新,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校长的专业化水平低,未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三是对学校评价的标准和程序尚未普遍做到科学全面,不能对多数学校以有力的引导,帮助其提高管理水平。四是农村学校的安全问题比较突出,道路交通状况不良,周边环境脏乱情况比较常见。

(四)均衡问题

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机会均等,是国际社会的理想。但在教育普及和基本质量尚未做到的情况下,亚太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不均衡的问题较为严重。最突出的是,城乡办学条件差别大。笔者曾在不同年度到泰国、印度、柬埔寨、菲律宾、墨西哥、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亚太发展中国家考察过农村教育,亲眼看到这些国家的农村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均与其城市学校存在较大差距。亚太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实际上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农村学校的校舍、设施、管理都比较差。当然,农村教育差,最主要的是差在农村教师队伍上。泰国、老挝、越南、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同行称:本国农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工作条件差,农村教师要在简陋的环境中付出辛勤劳动;二是因为生活条件差,工资、津贴低,住房没保障;三是因为发展机会少,接受培训、经验交流等每年不到一次,有的教师教学能力多少年原地踏步。在教育落后的状态下,一些亚太发展中国家往往把有限的资源向一部分学校集中投入,因而建窗口学校、重点学校是普遍的做法。在菲律宾,当地安排参观的也是其重点学校,而且校内还有按学业成绩组成的重点班。近年来,墨西哥致力于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分配教育资源,但由于整个社会形态落后,因而出现教育效率低下、缺乏生机活力的情况。

综上所述,亚太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比较薄弱,有其共同的原因。首先,自然条件制约。这些国家或山区较多,或岛屿较多,群众居住分散,交通相对不便,学生走路远,家长不放心。其次,经费保障不足。虽然近年亚洲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底子薄,世界上三分之二每天生活水平在两美元的人口在亚洲;发展中国家60%的人口在农村,世界上四分之三的赤贫人口在农村,亚洲居住着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在一些亚太国家,贫富差距加大,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更是如此,失业者众多。再次,亚太发展中国家社会变动较大,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人口流动加速。印度、印尼、越南、墨西哥等国都面临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问题,城市学校容量不断受到挑战,贫民窟中的教育谈不上什么质量。

二、亚太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基本做法

(一)强化国家行为,重视教育扶贫

农村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必须保障的事业。各国中央***府注意发挥***策引领、项目推动、资金支持、督导评估的重要功能,对全民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进展予以投入、统筹和监测。

为了资助农村贫困学生,一些国家的中央财***出资启动了有关项目。至2009年初,亚太地区有20个国家启动了“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计划”(CCT,即ConditionedCashTransfer)。中央***府出资,通过银行进行拨付,资金直接发到受益者,减少中间环节,运行费不超过5%。贫困程度越深,得到资助越多。孟加拉国1997年开始实施对小学40%的贫困学生和初中所有的女生实施资助。2008年底,在哥伦比亚,CCT项目每年出资3.5亿美元,约占GDP的0.04%,让150万家庭受益。墨西哥***府协调财***、教育、健康、社会发展部门一起行动,筹集31亿美元,于1997年启动了CCT项目,取名“机会”(Opportunidades)。其旨在为农村学生和其他处境不利学生提供成长和发展机会,进行教育与健康干预,采取补贴贫困学生、提供干净用水、保证学生营养等措施。资金额度从每人每月22美元至100多美元不等。资金使用效益可观,从1997年到2006年,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23%提高到65%。泰国、柬埔寨、孟加拉国实施学校用餐计划,由***府出资,免费向农村学生提供午餐,作为吸引儿童少年留在学校的一种手段,效果也比较好。(二)***府办学为主,鼓励社会各界和家庭参与

公立学校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主体,由于***府支持力度加大,公立学校在不断改进。印尼、菲律宾的公立学校开始重视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印度长期以来公办教育薄弱,私立学校条件较好,但收费昂贵。现在,这种一般平民百姓难以问津的状况也出现改善迹象。但从总体上看,***府举办的农村学校还只是具有了初步教育条件,尚不能满足全社会各类人群的需要。所以,各国***府并不包揽农村教育,而是鼓励社会部门积极参与。哥伦比亚全国咖啡种植者联盟负责人杰拉米罗(PalboJaramillo)介绍,该联盟与***府、大学、筹款机构、非***府组织保持合作,组成理事会参与举办农村教育。杰拉米罗坦言:私营部门投入教育不是为了慈善。在他们举办的学校和教育机构里,课程包括学校与咖啡、信息技术和学校与食品安全,这些课程贯穿初中、高中及成人补偿教育。他断言,在21世纪,传统的种植方式缺乏竞争力,而受过较好教育的咖啡种植者必将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在咖啡生产和经营方面更具竞争力。

为调动基层办学积极性,鼓励社区筹集资金,孟加拉国地方***府乐于提供配套资金。如果基层社区筹集到一定的办学经费,地方***府则支持其同样额度的资金。“孟加拉国农村提升中心”(BRAC)动员社区筹集资金,实施非正规教育。社区负责维护学校设施,保证学生按时就学,确保学生安全,举办家校会议,协助学生6年级后向正规学校转学。据该项目主任伊斯拉姆(safiqulIslam)2009年2月10日在宿务对笔者说,在孟加拉国有714个非***府组织创办了8250所这样的农村学校,覆盖了24.8万名小学生。

柬埔寨***指出,要扩大社区参与,以保证所有学生入学,调动社会支教资源,监督教师出勤情况。其他国家代表认为:有必要强化跨部门协作,比如教育与农业部门要加强在农村教育方面的合作。还有必要整合教育资源,鼓励高校参与农村教育,在培训教师、提供技术支持方面发挥作用。

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府为主举办教育,决不排斥公民个人对教育的贡献。私人对公立教育可以发挥明显作用。…支持学校发展,家庭亦不应免责,家庭对学校的赠与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同时,家长有权为学校发展提出建议,甚至组成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而不是学校举办家长学校,教训家长。学校允许家长观察教师成长,观察孩子在校是否专注。在哥伦比亚,家长至少每两个月要到学校一次,确保学生按时就学,讨论学生学习情况。

(三)学校教育为主,兼用多种办学形式

农村教育的主体是学校教育。农村学校教育须符合农村实际,课程和教学体现相关性。各国专家普遍认为,农村学校应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和农村扫盲教育提供必要支撑。除此之外,各国还提倡多种形式办学。拉美19个国家启动了“信心与快乐”(FevAlegria)项目。这是在全纳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多种形式办学,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广播教育、教师培训等。这个项目自1955年创办以来,非常关注残疾儿童、贫困学生、贫民窟中的学生,帮助他们接受教育,完成学业。

复式教学是亚太发展中国家高度关注并津津乐道的教学形式。越南、老挝、泰国、蒙古、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专家认为,针对偏远地区学生分散、缺乏教师的情况,复式教学不失为提高就学率的重要措施。越南***制订了复式教学指南,给担当复式教学的教师提供津贴和进修机会。2008年,越南接受复式教学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泰国***代表说,本国43.5%的学校不足120人,对为每个班都配备一名教师感到困难,表示复式教学要作为全国性***策在全国推进。当复式教学的作用受到质疑时,与会倡导者辩驳道:复式教学有用有效,它并不是随便一个乡村教师敷衍了事的,真正从事好复式教学,对教师要求其实很高。复式教学中,教师充当协调员,而不是高高在上、单向传递。教师还需结合当地实际对教材内容做适当调整,以增加儿童兴趣,或提升教学内容与当地实际的相关性。

印度尼西亚从2005年实施“单顶学校”(OneRoofSchool)评建项目,采取灵活办学形式,帮助偏远农村少年完成学业。选点要求是:地处偏远、孤立、困难地区;学生数量30人为宜;离其他公立或私立学校不少于6公里;原学校校舍基本可用;当地社区提出申请并表示要积极支持。如属新建项目,则另外还有两个标准:一是至少有2500平方米的用地;二是地方***府要承诺聘任校长和合格教师,提供运行经费,配备教学设施。至2008年“单顶学校”已新建和修缮学校2791所,其中2191所为***拨款,另600所系地方***府贷款兴办。

(四)提倡基于学校的管理,发挥学校办学自主性

基于学校的管理,在过去的十年里,成了很多国家的流行做法。这与基础教育地方分权的现实以及扩大学校的办学自的呼吁是一致的。倡导者认为,好的教育不光是资源上的投入,还包括改善学校和教学的鼓励措施。基于学校的管理方法,就是要给学校充分的办学自,激发其办学积极性。选择、竞争、诉求可以影响实践,绩效机制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促进工作,改善效果。各国与会者认为:基于学校的管理,首先要划分好校长与各种管理委员会的关系;其次要取得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教师支持;再次要得到社区和家长的拥护,形成合力,共同努力。

(五)制订基本办学标准,构建儿童友好型学校

亚太发展中国家重视制订农村学校基本的办学标准,要求利益相关者为达到此标准而共同努力。在国际机构的倡导下,儿童友好型学校(childFriendlySchool)的标准成了一些国家农村学校的基本目标要求。儿童友好型学校的提法如同环境友好型城市、资源节约型经济、用户友好型界面一样,在很多国家已经比较流行。会议期间。笔者参观了马波咯(Mabolo)小学的儿童友好型学校。校长泰佳娜(J.B.Tejano)介绍,儿童友好型学校有7个目标:鼓励儿童在学校和社区的参与;注重儿童健康和福祉;确保学生安全;鼓励全勤,遵守纪律;保证儿童取得良好学业成绩;提升师德水平和育人动机;动员社区支持教育。每个目标下又细分了4~11项具体指标。依据这些标准和指标,马波咯小学提出“5H教育”,即:善于用脑(Head),富于爱心(Hearl),能够动手(Hands),保持健康(Health)和家庭参与(Home)。菲律宾教育工作者认为:教学要以儿童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还提倡年长学生对年幼学生的照顾。为此,在教师培养培训、课程资料开发、设施设备配置、考试评价安排过程中都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六)分析问题症结,促进教育性别平等

推进女童教育、实现性别平等是全民教育六大目标中最为薄弱的方面。促进性别平等,亚太发展中国家还要走很长的路。除了个别国家更需关照男童外,促进性别平等就要加强女童教育。女童就学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涉及入学率和完成率等指标。制约女童进入学校的原因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家庭因素。有的因家境贫寒不能交纳由于就学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开销;有的家长认为送男孩上学日后更可得到回报;有的认为学校教育对女孩未来的生活帮助不大,或担心女孩离家到学校后可能会受到性骚扰,莫不如尽早让她们在家里料理家务,照看弟妹;有的父母甚至较早地安排了女儿的婚姻。二是学校因素。学校离家较远,路途中可能会招致安全问题;校内缺少女生专用设施,特别是卫生设施跟不上;教育工作者对女生不公正,认为女生理所当然地要帮学校干些后勤事务;一些教师断定女生学业不如男生,因而在教学中缺乏对女生鼓励,给予提问、辅导的机会较少。三是个体因素。不少女生既要做家务,又要上学,身心疲惫。有的感到学校所学的东西与日常生活和未来就业关系不大,缺乏学习兴趣;有的看不到周围有多少成功的女性,学校中女教师也少,缺乏学习动力;有的较早地操持家务、务农或外出打工从而放弃了继续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亚太地区各国女童教育协调员联合体,定期组织讨论,每年一个议题,深入交流看法,共享发展经验。近年来,亚太各发展中国家对性别平等问题开始重视,采取了一些***策措施。一是专门对女童提供经济支持,如助学金、奖学金等。二是为女生提供够用、适用的学校卫生设施。三是在农村地区多聘女教师,以便对女生一些咨询,并让女生看到学习的希望。四是多做家长工作,使之转变落后观念,树立男女平等意识。五是提倡在边远民族地区用母语授课,减少女童学习压力。(七)加强教师培训,实施课程革新

亚太发展中国家***普遍关心如何培养教师、招聘教师、留住教师、提高教师质量的问题。其基本手段包括提高工资、提供住房、组织培训、号召校本进修。马来西亚针对受过培训的优秀农村教师流失现象,采取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予以防止。柬埔寨修订了教师资格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开展教师培训,招聘合格教师,淘汰混事人员。

进入21世纪后,各国为适应新的科技形势,开展了渐进性的课程改革。没有轰轰烈烈,却也不断推进。新课程增加了现代科学知识,删减了庞杂的学科内容,强调发展学生能力,加强教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国家统一规定核心课程,同时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空间,实行课程分级管理。爱国主义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的分量加大。泰国自2003年来在全国范围进行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触及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管理方式的变化及教师教学方法的更新。世界银行专家建议:各国的课程革新要制订科学可行的课程标准,强调结果导向,采用合适教法;要加强学生生活技能及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要跟上,体现激励,并照顾男女生的学习特点。

(八)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

首先,信息技术有用有效。世界银行专家阿树涛希(chandraAshutosh)在对40多个国家在教育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进行调查后认为:在迅速变革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应对信息技术不理不睬,不能让农村孩子远离现代文明。信息技术对城市学校并不成问题,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其实是对农村教育的支援。信息技术可用来改善管理,可用作教师培训,可用作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教师与外部联系及愉快生活的手段。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常常也需要借助电脑。信息技术让过去只有城市和发达地区学生享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到达山乡,让那里的孩子受益,并使他们了解外部世界。

其次,信息技术只是辅助。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对信息技术在学校运用的效果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评估表明,若一堂课超过一半的时间用电脑,就会降低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无限夸大。课堂上,既不能以教师为中心,也不能以信息技术为中心,而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比较好,机器不应取代人成为主导,也不必任何课都用信息技术。传统的方法不能轻易丢弃,教师作用不能降低。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还指出:将计算机放到教室比建计算机室好;多大年龄引入计算机学习还不确定,但决不是越早越好;如果指望靠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那么及早停止吧,这在拉美国家已证明了是不行的。

再次,信息技术需要条件。***府资金投入、企业参与、社区捐助、电力到达缺一不可。教师是否适应、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与世界银行研究结果不同的是,蒙古***官员称,在学校设立电脑室是他们国家的做法,由于资金所限,不能让人人拥有笔记本电脑,集中使用比较合算。哥伦比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手段,而今却不敢妄称成功。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推介下,柬埔寨、印度等国近年试行“100美元电脑”计划。推介者称100美元就可配一台笔记本电脑。事实上,100美元的电脑功能太差,扩充功能后则超过了200美元。目前,这个计划风声大,雨点小,并未得到大面积推广。

三、亚太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若干启示

(一)***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同时继续鼓励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

缺乏充足经费是亚太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共同问题。这些国家的理想是,***府大幅度提高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提高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并向农村教育倾斜。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是否重视教育,不在于口号多么好听,关键看这个国家的***府是否一如既往地投入教育。事实上,对学校建设的投入,短期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长远来看则可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撑。借鉴“有条件现金转移”的办法,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要从暗补变为明补,让贫困学生直接感到受益,激发学习动机。

对于农村教育***府投入为主,不应排斥社会各界和家庭对学校的自愿资助。学校依法接受捐助,是各国的通行做法,不必视而不见。人民群众追求的是高质量的教育,而未见得是省钱的教育。当然,学校必须妥善管理和合理使用各种来源的经费。

(二)农村教育应发挥多种功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我国借鉴亚太国家经验,除保持和发挥农村学校固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外,还应逐步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当地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社会文化知识传播中心、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精神文明的辐射中心。在农村,分散地建这设施、那场所不一定好,而整合建设和使用学校设施则可一举多得。学校的设施要尽量为农村开放,学生课余可返回活动,家长周末可进去打球,农民农闲可前往接受培训。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学校应在返乡农民丁培训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动辄课后清校,为人进出的门紧锁,已经不受欢迎。

(三)因地制宜,制订切合的教育规划和***策措施

亚太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一些发展中国家一直在搞树下上课、非正规教育、社区简易办学。这些国家在交流经验时,对此津津乐道,说既节能又环保,国际机构也较为推崇。然而,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太发达国家,则不去效仿。这说明,因陋就简,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大多数亚太国家的与会者都表示继续扩大复式教学,属无奈之举。毕竟,有比无好,让学生接受复式教育比不受任何教育要强。各国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谋划本国的农村教育。生搬硬套,势必南辕北撤。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当然更多的是应实施正规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建立一些寄宿制学校,以控制辍学,减少复式教学,并避免让学生每天走得太远。虽然寄宿制也有弊端,但利大于弊。亚太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中一些有益经验值得借鉴。例如,加强学校管理,实施儿童友好型学校建设,构建和谐校园,项目推动工作,重视典型带动,逐步全面普及。这些措施在我国制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过程中,可以参考借鉴。

我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自我教育学校德育教育活动

近年来,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已在整个教育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学校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正面引导、灌输外,也离不开自我教育手段的运用。因为从根本上说,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学校德育工作所采取的一切方法都离不开促进和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一、主体意识的提升和学生的自我教育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信息来源多元化,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其思维的时空领域不断扩大,学生的思维不断由依附型转向***型,“上尊下卑”的传统观念受到民主平等观的挑战和冲击,过去那种单向灌输,填鸭式的德育工作方法,由于缺乏民主、平等的精神,方法上简单粗糙,往往收效甚微,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校德育工作如何以人为本,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避免“高、大、空”,努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关注学生主体成长的实际,关心学生主体成长的需要,已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客体,都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才能起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主体内心心理过程的发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同样,学校的德育过程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认同,化为主体的自身意识才能起作用,才能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激发,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改变学生在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消极,被动地位,看到学生是具有主体意识,能动选择能力的***个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功能,学校德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积极探索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

学生自我教育是一个主体主动地、自觉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实践等方法,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使自己的***治觉悟,思想品质等向良性方向转化发展的教育过程。它包括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的自我教育。个体自我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者,又是教育对象,集体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集体内部的互相帮助,互相教育。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起到积极作用。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一)自讲自演式

自讲自演活动是一项很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活动,一方面,它可以改变学生在传统的学校德育中一贯所处的“观众”,“听众”地位,鲜明地体现民主,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讲自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自讲自演式的具体途径很多,既可以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大型宣讲活动,如迎北京奥运的宣传,抗震救灾的宣传,完全可以让学生出场担任主角,也可以在团队,班会活动中组织学生就某个校园话题、社会话题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是非的辨析能力。甚至,一些看似程式化的教育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讲自演”,如举办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组织学生讨论:十八岁对你意味着什么?通过填写“青春心愿卡”,收集信息、交流思想工作,在此基础上,再选几位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发言,在师生以及家长的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等。

(二)自学自教式

这里所指的自“学”自“教”,既包括学生学“有字书”,又包括学生学“无字书”,既包括传统的文化载体,也包括现代的网络资源。学生自我教育中的自学自教,首先体现在学生文化涵养的提高过程之中。由于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境况,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内容尤其是对其课外阅读的内容采取一些清“源头”,引“源头”的措施,搭建“书香校园”之类的活动平台,除教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介一些有助于其成长,思想内容健康向上的书目及网站外,同时也可引导学生组织诸如“修身文章推荐”活动,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展示学习成果的个人网页评比活动等,交流彼此的收获,以促进其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中的自学自教,更重要的方面,则是学生主体自身积极参与构建、优化德育环境的实践。在这方面,目前一些学校的具体做法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寒暑假组织的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校内组织的劳动实践周活动,各种形式的学生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以及班级自治活动等。通过自主参与、自我管理,不但可让学生增长实际才干,更可推动学生在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中实现和谐发展,塑造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理想人格。

(三)自励自警式

“自励”包括目标自励和榜样自励等。自我教育离不开目标激励,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树立目标,尤其是阶段性的目标,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进步的信心。自我教育也需要有榜样的引领,这种榜样,离学生距离越近,可比性、可学性越强,就越容易被学生接受,越易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风气。榜样的确定,不少学校不少老师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自己,比如评选“校园标兵”,推荐“感动校园的人物与事件”,评比班内方方面面的“最优”,等等。学生自己选出榜样,自己学习、效仿,不经意间,实现了思想道德上的“爬坡”。

“自警”,即自我防错和纠错。魏书生老师有许多经典的收法。如指导学生“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盏思想的明灯(有针对性地抄录一条座右铭),“犯错误,(下转第230页)(上接第222页)写心理病历”等,作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成功经验,常为教育界人士所津津乐道。

(四)自娱自乐式

自我教育不一定是“一本正经的教育”,根据青少年的天性,与“玩”嫁接在一处,一些时候,反倒事半功倍,更见成效。美国的迪斯尼乐园,就体现了这种理念。如何让学生“学会休闲”,自己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文娱、体育等活动,寓教于乐,陶治情操,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对生活的热爱,许多学校都作了认真的探索。如开展双休日校园文化广场活动,每周都安排一项“重点活动”:或通俗歌曲大赛或戏曲晚会或英语口语交际或现场书画展示或工艺品制作或效游或球赛联谊等。在活动组织上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一切由学生“当家”。通过这些活动,闲暇生活可变得充盈起来,校园文化也可因其亮丽的青春色彩而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文化”,在“化学生”,育德育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自评自议式

如果把教育过程比作一个螺旋上升的链条,那么,评价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环。评价要自评他评兼顾,从“德育以促进主体现代性发展为根本”的角度看,在“自评”与“他评“之间,更应注重的是自评,而非他评,如组织“我眼中的自己”主题班会活动,“跟自己说悄悄话”的征文活动。尊重差异,让学生自已规范评优内容,选择自己最具优势的两项和最待改进的两项来参加班内评比,以便调动学生内在的能动性,集中时间和精力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在实践活动的总结上,更“重在自评自议,如学生的教育见习、实习活动。在见、实习结束后,学生的自评自议的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见、实习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及思想水平有哪些新的认识?(2)在见、实习中,你发现自己还有哪些缺点或不足?(3)见、实习中你的突出收获是什么?最大体会是什么?等等。由于总结来自学生的切身体验,所以针对性也强,实效性也大。

以上所罗列的几种自我教育形式在目前学校德育中较为普遍采用,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还需不断探索一些有效途径加以完善,补充。

三、学生自我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学生自我教育是“思”和“行”的统一,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自我反思”,“闭门思过”或“反躬内省”,而应强调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锻炼和修养,应把学生自我教育看成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思”与“行”的辩证统一。

第二,自我教育并非“自发教育”。学校德育中的学生自我教育并非意味着削弱或放弃学校德育中的正面引导的作用,放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组织,更不是“放任自流”,相反真正的自我教育必须围绕***的方针、***策,围绕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进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

第三,学生自我教育的成效如何,能否保证自我教育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关键取决于能否培养和壮大学生中的积极分子队伍,只有通过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治觉悟,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进而通过学生间的自我教育形成群体共识,才能保证学生自我教育的导向和成效,为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创造积极条件。

学生自我教育作为一种充分张扬主体自主性的学校德育形式现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同,在新时期下积极探索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强化其个体责任感,提高其控制个的能力,规范自我,完善自我,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将成为提高学校德育整体功效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唐去增等主编.班主任专业化读本.漓江出版社.2006.

我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宗教教育;德育;神圣性;精神性;环境

在西方,道德教育初始是由宗教教育承担的,时至今日,宗教教育虽经历了世俗化的改革,但是其对道德教育的影响还是很大。学习和借鉴西方德育的历史经验和优秀传统之时,了解宗教教育的特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从宗教教育注重神圣性看我国德育

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在《与宗教道德——兼论学校德育的相关问题》一文曾系统解释过宗教道德的神圣性的具体含义。他认为道德之路的神圣性表现为对道德生活准则自上而下的“核准”和道德生活对信仰对象自下而上的道德追求。所谓对道德生活准则的“核准”,实为道德生活寻找绝对或终极价值的支持,只不过在宗教中,这种绝对价值的支持表现为神对人的规定而已。例如耶和华于火中降临西奈山顶,召摩西上山传授十诫,并通过其向教民宣讲教规和道德禁律。他把这称之为自上而下的核准。

同时他认为自下而上的核准也有其逻辑性。“我是被派遣来完成道德的”——不管真的说过此话没有,不同宗教中超验者也的确是道德上的完成者。他说:“实际上,、耶稣、释迦牟尼都是一种道德完善者的象征。神是人本质的异化,所有一神教体系中都存在人把自己的全部本质对象化而形成的全知全能全在的神。神作为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面对现实中的人时,就会使人有一种对现实人性的不满足感和向上的趋动或追求(成佛、成圣等),不断追求自身的完善以求成佛、成圣等。这一过程一方面是信仰的实践过程,另一方面也就是道德人格不断完善的修身过程。自上而下的核准让人觉得自己的德行是听从神的指引;而自下而上的追求则是走近神之境界。前者使人有一种德行的信心,后者使人有一种修养的至境。两者路径不同,但是信仰者都在自己的道德实践中分享了神性,因而会产生一种主观上的神圣体验,而这一神圣体验即是让信教者有了生活上的意义体验。因此,神圣体验不仅会提升信徒的价值生活质量,而且会从内部强化进一步成为践行道德原则的动机。”

檀传宝教授对宗教道德神圣性的解释和分析,对于今天我们的学校德育有很大启发和借鉴意义。正视目前学校德育效果不是很理想这一紧迫的现状,虽然国内很多专家学者都从社会历史、现实、国际大背景及青年学生的自身生理和心理等原因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可是从德育的最终目的或实质来看,与当前学校德育缺乏理论内容、方法的神圣性解释有关。缺乏这种精神意义上的神圣性,德育效果自然不好。神圣性的缺失表现在部分教师本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方法不信任,导致教学方式土的照本宣科,而且会把这种情绪或思想传达给学生。有的教师甚至连马克思的著作都没读过几本,就在讲台上对其进行批判和肤浅地讲授,这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法,作为教师,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培养者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仔细研读马克思的著作,给予其客观公正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而表现在学生身上,一味追求功利,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精神内核的吸收和内化,有些对道德戒律或是道德原则嗤之以鼻,做道德的叛逆者,而不是守护神。鉴于此,从宗教教育对其信仰者的对“上”和对“下”的神圣性的培养带来信仰者内心的遵从出发来看待今天的学校德育的神圣性的缺失,应该培养学生对美好道德的神圣性的追求,而这种精神的境界的归依是道德自由阶段的重要体现。

道德只有在人们心中是神圣的、崇高的,人们才会自觉践行。道德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性,否则道德教育和道德本身就会失去尊严,也会失去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因此真正的道德境界该是道德达到自由阶段,这样一个从无律、他律、自律到自由的阶段是人类道德追求的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而达到真正的自由带给人的是快乐是无限的。尽管学校德育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宗教道德教育,但是在如何使道德学习主体获得价值信仰的信心和道德实践的神圣性等机制方面有相似之处。现代社会在破除迷信的同时,往往有一种庸俗的唯物主义倾向,将许多反映人类尊严的价值还原为裸的现实利益关系和对感性生活的追求,其结果是使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成为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的游戏规则的确立过程,缺乏深层次的价值归依,从而使道德教育成为一种非精神的运动,这是现代道德教育的最大病痛。因此,不少教育学家呼吁道德教育要“回归宗教”教育,虽不能说应该全面接受,但如果从这一特定意义上讲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从宗教教育注重精神性看我国德育

西方早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宗教教育来担当的,虽然宗教的产生,有人认为是因为对残酷现实的无可奈何而反过来追求以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因此必然带有一定的阶级阴谋。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中,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和***的现实性与紧迫性,让他们更多地关注宗教对人的社会关照,“宗教是精神的鸦片”这句被无数教科书引用的经典名句在今天看来似乎成了我们评价宗教的消极作用的重要依据,诚然宗教的社会作用是***人民的精神鸦片,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是宗教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人民举起大旗进行***治斗争的有力武器。为什么宗教能够为下层人民揭竿而起而助威呢?笔者认为宗教能带给人的道德意义上的“善”最重要,早在中国古代不少农民起义就是利用宗教进行宣传的。但是在中国的传统上,与西方相比,宗教的文化底蕴和氛围还是相形见绌的。这与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有很大关系。

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宗教的复杂性有着清醒的认识。马克思曾说:“宗教是这个世界的***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pointd''''hon-neur],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而恩格斯则干脆指出:“对于一种征服罗马世界帝国、统治文明人类的绝大多数达一千八百年之久的宗教,简单地说它是骗子手凑集而成的无稽之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马克思和思格斯对于宗教复杂性的估计和忠告至少在中国,在一段时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乃是我国对的理解和在处理问题上出现许多失误的根源之一。由于宗教现象的复杂性,更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使命决定了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投向了无产阶级***理论及其实践,所以并没有解决方面的所有问题。在这里作者无意对儒家文化传统与西方宗教传统作出孰优孰劣的判断,只是想从宗教教育关于人们的精神性涵盖这一角度来考察这种精神性对今天德育的意义。

宗教教育的精神性内在地包含了对人生的关照。檀传宝教授认为,首先无论“天堂”的奖赏,还是“地狱”的惩罚,其奖惩的方式都是精神性的。因为人生在世,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结局。直面死亡,人就必须考虑自身在虚无中的状况。所以死后的奖惩是虚幻的又是极端的,它使人的精神无处逃遁。而那些相信天堂、地狱存在的人,就可以凭此终身行善,即便未来的奖惩是虚幻的,其心灵也仍然是有所寄托,其行为也必然是有所规范的。其次,天堂、地狱、最后的审判等还有精神的“极值性”。如B·威尔逊说:“再生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宗教的目标是极值性的,它的实现没有极限。宗教的任务不是使人们达到那个目标,而是使人们充满希望地走过人生的旅途。”

宗教对人的终极关怀层面毋庸置疑。而目前德育中基本的关怀都不够,尤其大学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很大,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中的解惑越来越少了,何谈终极关怀,尽管如此,终极关怀也不能局限在哲学领域的反思,必须付诸实践。反思当前德育突出的问题是德育目标缺乏精神终极关怀。德育在其目标上大多重视“规范”教育而忽视“关怀”传达。麦金泰、弗罗姆都指出过,在西方社会,“自我中心”放弃对人格心灵美德和终极关怀的追求,强化防御性外在规约的外在偏执,似乎现代道德蜕变成一种纯形式的消极性规范,甚至是某种纯法律、纯商业性的契约。然而,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减轻其沉重的精神负担,反而成为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病,如人格商品化、精神***症、实利主义、自我定向等等,使人们心灵困惑和精神忧虑日益严重。郑永廷教授在《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思想道德外在化的趋势。这种现象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不同程度上存在,人们往往把思想道德作为外在行为的一种规范,而不是把它作为人的内在的需要,甚至把它作为获取物质利益的工具,而不是人生的一种美好崇高的信念。也许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社会公共规范的严格遵守是集体主义的要求,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生活并不富裕,人们偏重追求物质利益是可以理解,就需要用完善的社会规范伦理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把道德作为维持人们之间良好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工具,而尚未把它作为内在真正的美德追求。反映在道德教育上,灌输的是完善的社会公共规范要求。此外,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漠,全球化条件下,多元价值取向与一元价值理解的矛盾。这些矛盾反映在道德教育中表现为过分地强调规范伦理,忽视内在价值信念及伦理的追求。我们当然不能用宗教的方式去解决终极价值的危机及其对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必须作出的抉择是如何使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只有个体建立了自己的终极价值体系,并真诚地追求这一价值目标,才能在具体的道德法则的遵守上做到“相尔在室,尚不愧于屋漏”。

三、从宗教教育注重隐性环境设计熏陶看我国德育

西方主导性文明——基督教文明的典型的表征就是高耸入云的类似金字塔式的教堂设计,使很多不信仰基督教的人一走进这一高雅神圣的殿堂时总会不由自主在心地升起一种敬畏感、神圣感,好像神灵就在高高之处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让人不敢有丝毫的放纵。道德教育氛围可谓是神圣、和谐与美的化身,带给信徒对神灵要求的道德原则的敬畏。从内到外、从远及近的视角观察,至高与至善的神圣性处处流露。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中把神灵的教导内化为信徒心中美好的道德。

我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改革开放;教育学;教育实践;主体性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运动,主体性问题成了多学科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教育学界,关于主体性教育的探讨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的兴起有着教育内外的现实原因和理论依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与人的关系的讨论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为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研究作了思想铺垫。”从研究历程来看,主体性教育研究最早发端于顾明远教授于1981年在《江苏教育》第10期发表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一个引起学术界长时间热烈讨论的教育命题,即“学生是教育主体”。此后,教育理论界开始了教育主体问题的讨论,并最终形成了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广泛而深入影响的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在过去30年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探索与争鸣阶段

主体性教育的探索与争鸣阶段在时间上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讨论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由于认识的不同,学术界出现了“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互为主客体论”“双主体论”等几种不同并发生过激烈交锋的观点。

这一时期的探讨是广泛而又有深度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师生关系的看法。但讨论侧重点在于师生关系的处理,并且主要在教学论领域、认识论范畴中进行。由于教学不仅仅是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过程。因此,囿于教学认识论范畴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为了打破这种局面,20世纪80年代末学术界有人开始在教育基本理论的层次上思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开始从教育主体性的角度研究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王道俊和郭文安两位教授提出的“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主体”的命题。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这篇文章中,他们不仅对学生主体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还对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和实现条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自此,教育理论界关于主体性教育的研究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研究的深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主体性教育研究进入深化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的主体性教育研究呈现出一种“顶天立地”的态势。具体来说,这一时期的主体性教育除了进行大规模的实验之外,在理论研究方面还具有以下特点。

1.指导思想明确化

对于倡导主体性教育,很多人心存疑虑,担心会误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歧途。有人甚至认为,讨论人的主体性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根源或具体表现,要坚持社会主义,就要否定人的主体性。为了消除疑惑,澄清认识,王道俊和郭文安教授指出:提出和建构主体教育理论,不是企***一概否定原有的教育学理论,而是试***从一个角度来研究教育理论,深化教育改革,期望能探索出一条使我国的教育学更科学、更具实践性、更具中国神会主义特色的路子。因此,主体性教育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997年在湖北沙市(现荆州市沙市区)召开的“全国第二届主体教育研讨会”对主体性教育的指导思想也作了明确的规定:“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将主体与客体、心与物统一起来,建立了科学的主客体理论,驳斥了机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主客体理论。我们研究主体教育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而不能到唯心主义那里去找根据。”在明确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之后,主体性教育研究者的思想获得了***,主体性教育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与发展。

2.研究视野逐步拓宽

这具体体现为从倡导学生的主体性到探讨教育的主体性。为什么要研究教育的主体性?王道俊和郭文安教授认为:“教育的主体性是教育的本质特性,体现了教育的特殊功能与本质力量,是微观教育与宏观教育运行的核心与动力。只有揭示教育主体的这一特征,才能不断地改善教育,以提高教育的本质力量。”此后,他们又从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角度进行了深入论证。事实上,教育实践包括培育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微观教育活动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宏观教育事业管理,这两个层次的活动都是人的主体活动,都有主体性问题。因此,教育的主体性就包括教育过程的主体性和教育管理的主体性两个方面。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在“主体教育理论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教育主体哲学”的概念,并对此进行阐述:“所谓教育主体哲学,就是主张教育是主体的教育哲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在世界观和认识论双重意义上。都可以说教育是主体。教育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事物、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与***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组成的整体社会结构中,它有其相对***的主体地位。在学校或任何一种教育机构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也是主体,他们互动展开的教育活动也是***自主的教育活动,是自己运动的。教育主要作为一种精神活动,作为‘反映者’,对社会***治经济等社会存在的反映,也是主动的,并且只能是一种主体的反映活动。”这样,随着研究视域的拓展、研究内容的丰富和思想定位的提高,主体性教育理论渐趋成熟。

3.研究视角趋于多元化

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兴起源于国内哲学界关于人道主义的论争和人的主体性问题的讨论。随着研究的深化,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基础从过去的哲学拓展到人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等不同学科。学术界开始从不同学科的视角来探讨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性教育问题。如:王坤庆教授从人性与主体性的关系人手,提出人性发展的精神维度是主体性发展的根本目标,并结合人类自身***历程的考察和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分析,论述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肖川教授将“人性本善”作为主体性德育的价值预设,认为在道德教育中,只有作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我们才可能对教育的结果持有乐观与光明的期待,才能树立起对人的信心、对教育的信心。石中英教授从文化学的视角对主体性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进行分析。王启康教授从心理学角度对主体性教育进行探讨,他认为主体性教育研究的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对主体性的心理学分析上不够集中、连贯和一致。为给人的主体性一个确定的合适的界说,在给予说明时,应该适当地与其心理学上的特征联系起来。

(三)反思与总结阶段

步入21世纪,主体性教育研究进入反思与总结阶段。与前一阶段的“热闹”“繁杂”相比,这一阶段主体性教育研究显得相对“冷清”。有学者据此认为,个人主体性正走向黄昏,主体性教育研究已经过时。

我们认为,这一阶段呈现的特点并不能说明主体性教育已经过时,它所体现的是主体性教育研究步入反思与总结阶段。正如裴娣娜教授所说的那样:“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开放的、发展的、动态生成的教育理论,必须在不断的反思、总结、批判、概括和提升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从而保持其生命力。”客观地说,主体性教育就是在不断自我批判与反思中成长壮大的。20世纪90年代,对主体性教育进行反思和总结的文章就已经出现,但这一时期的批判性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进入21世纪,对主体性教育进行质疑、反思和总结的文章骤然增多,探讨的也更为全面和系统。除个别研究者对主体性教育进行反思与总结外,学术界还就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发展问题组织过大规模的讨论。2002年,全国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第六届学术年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关于主体性教育的定位、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与操作模式、“十五”期间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建构等。2004年,以裴娣娜教授为首的“主体教育与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举办“全国首届主体教育理论研讨会”,与会者在对十几年来主体教育研究反思的基础上,对主体教育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对主体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探索。2005年,“全国主体教育理论第二届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召开。关于主体性教育的发展,会议得出结论:“主体性和主体性教育不是走向黄昏,而是在依托13年教育实验的基础上,开始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主体教育在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二、主体性教育所取得的成效

历经30年的探索、研究和实验,主体性教育正逐渐被社会各界广泛的理解、接纳和认可,其取得的成效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儿童的正确认识改变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目中无人”的状况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是人的自我认识问题,有什么样的人的形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理论,进而也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因此,要想探求现实教育问题的根源就必须回溯到人的自我认识之中,同样,想对现实教育问题有一个根本性的解决也离不开对人的形象进行反思、批判与改造。由于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因此,教育视域中人的认识问题就是儿童观的问题。儿童是什么?这是一个困扰人们千百年的世界性难题。过去,一些人习惯于把儿童看作可以任意加工和改造的客体,教育就是把儿童塑造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由于无视儿童在教育活动中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儿童的学习就成了机械灌输、盲目填鸭的被动性接受,教育就从人的唤醒和***蜕变为对人的压抑和束缚。针对这种漠视儿童的教育状况,主体性教育明确指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其根本特性。正确理解儿童是尊重儿童、***儿童的前提。“主体教育理论的兴起,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培养能动的社会主体,具有***个性和主体性的现代人,必须根本改变传统受动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为能动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最主要的是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呵护和弘扬学生的能动性。”可以说,主体性教育为儿童的***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二)主体性教育提出一系列新概念。形成一系列新命题,丰富了教育理论,提升了教育学的学科品味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问题和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作为一种直面生命的学科,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教育学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其发展前景就像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学——研究人的全面生长和发展、形成和塑造的科学,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最主要的中心学科。”然而,现实中的教育学却备受质疑,一些学者出于对教育学自身的不满,把教育学称为“迷惘的教育学”,无奈地认为教育学已到了“终结”的边缘。我国教育学屡遭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移植国外理论、照搬其他学科、脱离教育实践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育学研究者转变观念,努力做到教育学问题教育化、教育学问题中国化。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以***儿童为旨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原创性教育学理论。针对现实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弊病,主体性教育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概念和命题。这一系列新概念和新命题是思想***的结果,而这些新概念和新命题的出现又进一步***了教育研究者的思想,有力地推动我国教育学理论的原创性发展,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起到重大促进作用。

(三)教育主体性的提出为教育的相对***性找到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现实教育改革的深化指明了方向

过去,很多教育改革的失败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具体来说,就是对教育的相对***性的忽视。正如郭文安教授所说的那样:“传统教育以社会为本位,视***治、经济为社会根本;视教育为***治、经济的附庸与工具,它的作用指向人;至于人,虽然也讲人不是环境与教育的消极产物,他能改变客观世界,但具体论述,尤其在处理三者关系时则总是坚持:社会决定教育,教育决定人,这似乎已成金科玉律。当然,这有助于根据社会的需要改革教育与造就新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但这种单向度的机械决定论,必然导致教育的附庸化、工具化、制度化、简单化与窄化,扭曲了教育的本真特点与整体功能,压抑了教育的相对***性与自主性,严重影响了教育的作用与质量,也必然使其造就的人工具化、奴化、物化。成为因循守旧、不思创新与变革的庸人。”为了扭转这种现状,主体性教育理论提出“教育的主体性是教育的本质特性”这一命题。教育主体性的提出,在深化教育本质探讨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人·教育·社会”三者关系的认识,这为教育的相对***性找到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现实教育改革的深化指明前进的方向。

(四)主体性教育实验的探索和推广,在推动教育实践变革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研究范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体性教育由学术领域的理论研究开始向学校教育实践渗透,并从最初的关注主体性某一功能特性发展到进行整体主体性的综合研究。历经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与艰辛探索,主体性教育不断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理论走向实践。主体性教育实验在推进中国教育改革朝纵深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改变了教育研究者的学术立场和研究取向。对此有学者进行过专门的概括:第一,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含义的重新认识,提高了人们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第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针对当前我国教育时间存在的弊端,转换研究主题,寻求我国教育改革的立足点;第三,以主体教育理论作为改造教育理论的依据和基石,对我国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的改造和构建起到了重要的突破意义,尤其是对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起到了实质性推进作用;第四,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实验研究、促进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方***科学化有重要启示。

三、关于深化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主体性教育研究应该与时俱进,从目前看,主体性教育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为使其朝着纵身方向发展,教育研究者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拓展对主体性教育核心概念的理解

主体和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的核心概念,但是,自主体性教育产生之日起,人们对此理解就比较混乱。“目前学术界特别是哲学界有一些人认为主体和主体性的提法已过时,主要表现在提倡类主体而否定个体主体,提倡主体间性而否定主体性。这种思潮在教育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克服这种混乱,主体性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澄清主体和主体性的内涵。主体是单数还是复数?是孤立的实体、单子化的个人,还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权利和责任相统一的行动者?主体性是积极的还是中性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关系是怎样的?受动性是否是主体性的表现?如何处理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如何使主体的***性、为我性与社会性、依赖性协调一致?这些现代化境遇中的主体性教育问题将是研究者未来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对话

教育学是一门直面生命的学科,是极富人文精神的学科。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教育学必须向其他学科开放,与其他学科对话。作为当代的教育学理论,主体性教育是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影响下发展和壮大的,但主体性教育的成熟和完善不能过分依赖其他学科,教育研究者需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样才能具备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的知识平台。另外,教育研究者在关注相关学科发展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这样才能与相关学科展开真正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只有在真正的对话中,主体性教育的发展空间才可能得以拓展。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主体性教育是以弘扬儿童主体精神、培养儿童主体能力、塑造儿童主体人格为标示的教育理论,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和***。为实现这一目的,主体性教育除要紧扣时展脉搏、密切关注相关学科发展之外,还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因为,理论是对实践的理性分析与升华,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发展,是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最终形式。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甚至“互哺”,我们必须在研究方***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在研究中要做到,“既要重视理论研究又强调实证研究和实地调查,将归纳法与演绎法结合,边研究边总结,同时采用对象化方法、工程学方法,以保证研究的水平和效益”。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我教育论文10篇

学习

学习小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学习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学习小论文范文模板,学习小论文1000字。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才能心甘情愿地、全身心地投入。要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学习

德育小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德育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德育小论文范文大全,德育小论文。体育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所不具备的特点,例如,范围广、内容多、思想性强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体育教学项目所具有的

学习

教育网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网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网论文,教育论文范文哪个网站有。(二)全国干部远程教育培训的实践和进展我国已进入新的网络时代,国家统计局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末我国手机用户达到12.2911亿户,其中3G手

学习

教育界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界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类论文大全,教育界论文。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education),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在英语当中,与之相近的词汇还有“cross-culturaleducation”(多种文化的教育)和“trans-cultura

学习

企业上半年工作总结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上半年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企业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10篇,2023上半年工作总结。1、招商引资新上项目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1—6月全市乡镇(街道)组织外出招商引资74批208人次,新上项目42项,续建项目12项。新上项目中已投产16

学习

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10篇,内容包括公卫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行***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一、“十五”工作简要回顾“十五”时期,经过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乡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完成了“十

学习

初一下学期期末总结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初一下学期期末总结10篇,内容包括初二下学期期末总结附范文,初一上学期期末考总结1000字左右。年6月10日(星期五)六年级语文、数学新授课结束,同时结束常识技能科的考查;6月13日(星期一)毕业班进入期末总复习。年6月17日(星期五)一

学习

上半年个人工作总结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上半年个人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2023上半年工作总结,上半年个人工作总结。按照年初签订的公司管理目标责任书,就总公司上半年工作对照管理目标责任书汇报。在总公司的日常工作中,在x总支及总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相关部

学习

教研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教研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研小论文,教研论文。反观作文教学研究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作文教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层面,理论研究的队伍小,研究成果也缺乏深厚的理论内涵,有的论文仅是某一时期迎合某一热点话题的即兴之作。因而很难形

学习

我教学论文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我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学论文怎么写,论文总结十篇。加入WTO后.我国保险业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外国保险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是保险人才的竞争.是处于核心层次、核心岗位的高层次、国际

学习

教学论论文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教学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学论论文,教学论论文怎么写。确定题目毕业生指导教师后,立即通知相关教师和毕业生。规定指导教师必须在第七学期末放假前与学生首次见面。师生面谈之后,可以对毕业论文题目做出适当调整。尤其是指导

学习

初中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初中论文怎么写,初中论文阅读100篇。近年,我省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在一些中学,初中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

学习

教育等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等论文10篇,内容包括十篇教育论文摘要,教育论文怎么写。【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有效衔接一、引言国外对于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性的问题关注程度较大,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

学习

个人上半年工作总结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上半年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个人上半年的工作总结范文10篇,2023上半年工作总结。按照年初签订的公司管理目标责任书,就总公司上半年工作对照管理目标责任书汇报。在总公司的日常工作中,在x总支及总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

学习

学习小论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学习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学习小论文范文模板,学习小论文1000字。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才能心甘情愿地、全身心地投入。要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学习

德育小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德育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德育小论文范文大全,德育小论文。体育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所不具备的特点,例如,范围广、内容多、思想性强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体育教学项目所具有的

学习

教育网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网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网论文,教育论文范文哪个网站有。(二)全国干部远程教育培训的实践和进展我国已进入新的网络时代,国家统计局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末我国手机用户达到12.2911亿户,其中3G手

学习

教育界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界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类论文大全,教育界论文。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education),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在英语当中,与之相近的词汇还有“cross-culturaleducation”(多种文化的教育)和“trans-cultura

学习

学校安全教育总结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安全教育总结10篇,内容包括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总结10篇,学校安全教育总结及感悟。三、强化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责任感。一年来学校把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文件和安全会议精神,作为学校行***和教师学习的重要内容,把安全知识培训,

学习

初中生数学论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生数学论文,内容包括初中生数学论文发表,数学初中学生小论文100篇。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打断老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一些莫名的问题。这种“意外”并不罕见,它可能是初中学生超出教材范围的质疑,可能是学生回答问

学习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论文1000字,西方经济学论文选题范文。经济学专业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经济学专业在培养目标上

学习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弊分析论文,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