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前沿论文篇1
[摘要]前沿问题的提出和破解,是思想***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和增长点,也是推进思想***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着力点。思想***治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坚持和巩固思想***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认识和反映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时俱进地推进思想***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等前沿性问题,使思想***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
[中***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9—0005—05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变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环境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理论和实践面临着诸多新考验和新挑战。不仅其研究范畴出现了新扩展、新特征,新的带有规律性的前沿问题也不断涌入人们的视野,日益成为思想***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一、为什么要关注思想***治教育前沿问题
所谓前沿问题,是指当前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正在或即将发生的、反映事物发展核心趋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既包括理论研究发展和创新的学理性问题,也包括在具体实践中、在一线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既包括原有的研究范畴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呈现出的新内容、新特征,也包括在以往理论和实践方面从未遇到过的新出现、刚发生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全新问题。前沿问题,一般是新问题,但新问题不一定是前沿问题。理论上的争论与困惑,实践中的困难与挑战,都会衍生出一系列需要研究和破解的前沿问题。前沿问题具有代表性、新颖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有些一般命题,经过人们的研究和思考,会上升为前沿问题;而随着结论的逐步揭示、问题的逐步解决和研究热度的递减,不少前沿问题也会转化为一般命题。一个前沿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常常意味着一种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的出现。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几乎都是在发现和破解前沿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
思想***治教育的前沿问题,一般可以理解为思想***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遇到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规律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关系到中国***和共和国的前途和命运,并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思想***治教育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影响,具有普遍性、关键性、集中性和迫切性等特点,需要思想***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和破解。当前,思想***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基础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逻辑范畴和范式规范尚未真正统一,理论公信和学科自信还未完全确立,需要通过破解前沿问题,进一步探寻发展突破口和增长点。
前沿问题的产生,与当前教育主客体的时代特点和思想***治教育的环境变化有着密切关系。思想***治教育的环境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多种价值观、多种文化发生激烈碰撞,思想***治教育的内外环境都变得更为复杂。从施教者和受教育者角度来看,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主体涵盖了高校全体教职员工,他们是思想***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在思想***治教育中具有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和前瞻性,但也具有强烈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而作为受教育者的青年学生,是思想***治教育的客体,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个性特征鲜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成长要求多样和自我教育能力不强。思想***治教育前沿问题的提出、研究和破解,都不能脱离这个现实环境和时代背景。
前沿问题的提出和破解,能够使研究视角更加新颖、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研究领域更加宽泛、研究体系更加规范。思想***治教育工作者应站在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历史高度,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密切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认真研究与中国***和共和国事业紧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社会生活进行调查研究和理性思考,把握时展脉搏,认真总结思想***治教育的宝贵经验,不断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追求真理和驾驭真理的科学精神面对问题,发现困扰思想***治教育实践的新问题,切中制约思想***治教育发展的真问题,聚焦攸关思想***治教育创新的大问题,努力推动思想***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二、如何科学把握思想***治教育的前沿问题
科学把握思想***治教育的前沿问题,必须突破传统经验和传统理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去思考,从新的角度去审视。研究者不仅要有前沿性的研究视野和胸怀、独具匠心的问题触觉,更要具有把握时代特征的能力和科学的方法。
教育前沿论文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教育;计算机前沿技术;应用探讨
1高职院校计算机前沿技术教育应用的现实意义
科技跨步到今天,计算机应用可谓包罗万象、景象万千。尤以教育事业的无处不在的广泛应用惹人耳目,而作为竞业前沿的高职院校计算教育更是别具风采。纵观其教学历程,无论日益更新的多领域使用,还是教学模式与技术手段的互动创新,均以意义深远的现实性达成世人共识。如今,可以这样说,传统“一言堂”的身影逐渐在淡出高职教学视野,取而代之的计算机技术“媒体”已经走上职业“讲台”。也可以如此理解,计算机前沿技术教育以其前瞻性的潜能发挥,已经“越厨代庖”,成为最具强大功能和成效的科技教育手段与时代教学工具。依据其前沿性的技术发挥,对提高教学质量功在当代,对打造教育形象品牌则利在千秋。比较之下,传统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形见绌,所发挥着的作用难以与计算机前言技术同日而语。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计算机前沿技术教育的“一机多能”与“身兼数职”:计算机创设“课堂”。作为一种形象化的教学工作工具,可为教学全过程随时随地提供教学管理与教学工作的“一揽子”服务;计算机是认知“孵化器”。作为学生万能的学习助手,学生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简捷高效增强求知欲,开阔无限量的学习视野;计算机是知识成长的“实验田”。学生通过计算机可随时检验一些教学思想是否脱离实际,某些教学活动是否具备科学合理性,并经过“实验”检测,使其“成长”为某领域的教学软件工具等。这些高职院校计算机前沿技术教育应用的现实意义非同凡响。
2高职院校计算机前沿技术教育应用的具体探讨
教学中,如何以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过程非常重要,也是执教者不遗余力探索追求之所在。而整体教学过程倘若离开有效教学管理,必将大打折扣。教学的管理内容可概括为学生日常学习的掌控与监督,学生成绩的检测与评定,以及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的一些琐事管理等。若应用教学传统手段,不仅管理效率难以提升,对执教者创造性展开教学活动,也是一个负面影响。如今,伴随科学技术的介入,基于计算机前沿技术管理系统应时而生。如集成教学系统、综合学习系统及计算机测验软件等,雨后春笋般充斥着视野。于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对执教者的教学水平形成有力推促,也使他们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以更对的经历的精力投身教学当中。
(一)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视野的“绚丽多彩”。多媒体教学的视野互动作为计算机前沿技术一项形象应用,首先向我们扑面而来。计算机前沿技术在进步,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也在不断的丰富。如校园网络创设、知识库构建,以及琳琅满目计算机类教学课件的层出不穷等,展现出绚丽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视野。概括而言,教学资源事无巨细均离不开前沿性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为达成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多媒体应用可作为执教者教学演绎的重头戏,来形象策划自身的教学思路。如此,可将学生置身于形象兼备、声色俱佳的多媒体演绎中,全面领悟知识的深邃与宽广。并在教学课件创设中,适时介入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应用,便于师生互动交流,及时互通有无,便于执教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二)网络远程通信技术平台的“风光无限”。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前沿技术教育应用中,远程通信于网络技术平台的打造,也是计算机育人工程风光无限。此项技术即是将计算机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交相融合,再通过计算机的网络交互与多领域覆盖,从而达成更为广泛的远程教育网络信息化服务。这样的做法已经举世瞩目,得到众多教育界与理论界的广泛认可,并有各高职院校孜孜不倦的鼎力推崇与实践。此情此景中,网络平台与远程通信技术的通力协作,不仅为学生提供大有可为的学习天地,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按照自身的实际状况灵活调整作息时间,科学安排学习进度。执教者也可随时将教学课件放到网站,以灵活的方式达成教学资源互动与共享。
3高职院校计算机前沿技术教育应用的前景思考
(一)有的放矢,倾力而为,打造高职院校计算机前沿技术教育应用“硬环境”。其中心议题,在于学习控制能力的硬环境。学生学习中,对学习环境的控制力至关重要。只有执着于广泛的射猎追求,才能厚积薄发,有所见地。在特定领域的探索追求中,唯有不断实现推测性理论的沟通,所感所惑理论问题才能通过不断寻求探索中,困难才能迎刃而解。有许多靠这样的环境条件,成长越发成熟,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集合思维勇与计算机的科学应用,不断磨练自己。相对而言,久而久之学习认知力必成气候。并在材料学习的灵活运用中,不断完成认知升华,获取知识的认知能力会攀升新的高度。
(二)运筹帷幄,通力协作,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前沿技术教育应用“超媒体”。其中心议题,在于社会、院校、学生等广义上的多维互动,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前沿技术教育应用“超媒体”。让学生在不断的互动学习进程中,逐步将计算机前沿技术“纳为己有”,以积极地应对院校教育、参与社会实践。
引用:
[1]文实.校园建设前沿化思考.科学出版社,2005.
教育前沿论文篇3
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行业新年论坛将于2013年12月6日至7日于清华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智慧时代的教育创新:汇聚行业的力量”。届时来自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行业产学研各界的行业领袖、权威专家、青年骨干将汇聚一堂,把脉预测行业的趋势走向、交流研讨前沿的研究成果、呈现体验最新的产品方案。岁末年初,作为一次全行业前沿思想汇聚碰撞,产学研各界融合联欢的年度盛典,本次论坛彰显三大特色:
一会议主题与研讨内容体现行业最新趋势。围绕智慧时代教育创新这一主题,研讨智慧教育研究、大数据教育应用、MOOC的发展趋势、微课程制作、翻转课堂模式等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前沿议题。
二首次实施具有原创意义的翻转会议模式。专家报告将在会前一个月以微视频的形式在网站上预告,业界同行可以提前了解并***提问。在论坛期间专家与听众将主要围绕问题进行研讨和互动。
三打造教育信息化行业内的首次行业春晚。组织方联合领***企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等产学研各界,挖掘文艺人才,凝练行业文化,打造一台体现行业文化的春晚节目,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尚。
论坛主题:智慧时代的教育创新汇聚行业的力量
论坛议题:智慧教育及其标准化、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MOOC研究的前沿趋势、微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智慧校园的技术方案、大数据技术教育应用、***资源可持续发展、录播与视频资源建设、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3D打印技术教育应用、极限学习过程及理论、2013-2014年教育信息化发展与趋势等。
论坛时间:2013年12月6日至7日
论坛地点: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
会议注册:通过***注册,或将回执表发送至,或将回执信息发送微信公众账号“教育技术资讯”。
汇款账号:会费每人600元,收款单位:清华大学(073);帐号:0200004509089131550;开户银行:工行北京分行海淀西区支行。
联系电话:010-62782405,62781982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理工科专业委员会
教育前沿论文篇4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学1线的中学物理教师需要迎接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等多方面的挑战。新课改理念之1强调了前沿物理知识的重要作用,希望改变传统物理教育知识片面的不足。然而前沿物理知识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这1理念是否能在现实教学中得到很好地落实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学生、教师对前沿物理知识的态度;现实讲授情况以及教学方式等几方面编制了问卷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进前沿物理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前沿物理;调查研究;新课改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新1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展开,给传统的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教学建议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变化,同时在教学的内容要求上也有了较大的突破,这对处在教学1线的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的要求,也对培养中学物理教师后备队伍的师范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
1般来讲,物理知识分为经典物理和前沿物理(现代物理)两大块,这两块知识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思路。但长期以来,高中只注重经典物理的教学,长期以来对前沿物理教学的较为忽略,这导致了物理教育的“片断化”,物理教育成了物理“断代史”的教育,使学生只知物理学的昨天,不知物理学的今天,也不见物理学的明天;而且造成了学生对物理学的许多错误认识,比如认为物理学对科技的贡献只属于过去,物理学科已经趋于完备、已经没有什么发展的余地等等。
当今各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都10分重视前沿科学,其重点也正落实在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上。如美国物理教师协会(AAPT)在1988年的《中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报告中就指出:“应当让中学生体验到物理学是1门发展中的科学,是现代前沿科学中最为激励人心的学科之1”。①作为对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积极回应与推动,我国新1轮课改也适当加大了前沿物理知识的比重,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1定的扬弃。新课改的理念之1就是“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②新增内容的教学要求虽不高,却有助于弥补物理教学长期存在的不足。
那么教师在实施前沿物理教学的新课程改革中,将这1理念落实的到底怎么样呢?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学生是不是喜欢学习这些知识呢?为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笔者对河南省郑州市的1些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分析调查结果,为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建议。
1、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问卷主要是从学生是否希望学习前沿物理知识及其原因、当前物理教师的前沿物理知识水平、以及教师对前沿物理知识的重视程度和态度等方面进行编写的,主要采用单项选择题,为更广泛和深刻的了解新课改中的经验和问题,问卷还设了开放性问答题。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式,在河南省郑州市的4所程度不同的高中,每所学校随机抽取30~50名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实施时,笔者亲自到学校,在被调查学校的配合下将问卷交给教师,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由学生***完成,问卷回答完毕后当场收回,共收回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为93%。
2、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在1~12题涉及如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黑洞理论、超导、核武器等前沿物理知识的问题中,选择A(非常希望)的人次总共达936,选择B(比较希望)的人次总共达539,选择C(无所谓)的人次总共有359,选择D(不希望)的人次有67,选择E(1点也不希望)的人次共有135。各选项选择人次对比***如下:
***1问卷中1~12题各选项选择人次对比***
也就是说共有72.6%的高中生非常希望或比较希望了解当今的前沿物理知识,这说明在高中课堂渗透物理高科技知识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是完全可行的。
大量学生希望了解高科技知识的现状给了教师专业知识方面的挑战,新课改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当前的教师队伍是否可以满足学生这方面的要求呢?
本次调查显示:只有4.3%的学生认为教师所讲授的前沿物理知识已经足够,8%的学生认为比较多,41%的学生认为1般,17.6%的学生认为不够,28.3%的学生认为远远不够。各选项比例***如下:
***2教师讲授前沿物理知识情况***
由此可见,虽然学生很希望了解前沿物理知识,但教师讲授的却不够,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仅仅12%左右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可以满足。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呢?是教师本身素质不够,没有能力讲前沿物理知识?还是因为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教师不愿意讲这些考的不多的内容呢?
笔者首先对第1种猜测做了调查,结果表明4.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前沿物理知识完全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20.5%的学生认为基本可以,34.1%的学生认为1般,25.9%的学生认为不可以,14.6%的学生认为完全不可以。也就是只有不足1/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前沿物理知识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说明教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很快,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只吃老本是不行的,必须要坚持学习,关心科技最新发展动态,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
同时笔者对第2种猜测也做了相应调查,当学生向教师提出有关前沿物理知识的问题时,16.8%的教师的态度为“与考试无关,不予讲解”,29.6%的教师“讲解几句,敷衍了事”,19.0%的教师“虽想讲解但自己也不清楚”,只有24.0%的教师“尽力详细讲解,并查资料补充”,10.6%的教师“马上可以解决问题”。调查结果表明超过1/3的教师对物理前沿知识重视不够,态度不端正,受应试思想影响较大,教学观念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
看来我们不应盲目乐观,虽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前沿物理的教学,但事实表明,实际教学中教
师落实的并不让人满意。当然这和很多因素有关,下面笔者根据调查问卷,为更好的实施前沿物理教学,为物理教师提出了几点建议。
3、思考与建议
1、要从思想上重视前沿物理知识的教学。很多教师认为前沿物理知识考的少,讲多了也没有用;还有1些教师认为经典物理比前沿物理重要。其实这些想法都没有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方面考虑。经典物理与前沿物理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思路。如果说经典物理学更多地表现为1种控制逻辑,体现了“知识即工具”这1理念的话,那么前沿科学研究特别是纯科学研究就体现了对前人的质疑与超越,在本质上是1种前喻文化。将前沿物理知识渗透于教学中,让学生多了解物理学日新月异、激动人心的变化,往往能够激发他们的认知兴趣,引起内部的探究欲望,促进“终身学习”,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远未达臻完美,尚有许多未知等着他们去发现、去创新。物理学仍然大有可为,物理学是值得他们献身的事业。
2、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时代飞速发展,知识在加速陈旧,新的知识在不断涌现,那种“1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我们再也不能奢望10几年的学校学习能给人终身享用的知识和能力。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者,教师素质是决定教育成功和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作为现代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优秀的教师应该是1个学习型的教师。据统计,上世纪以来全世界知识总量每7至10年翻1番,同时“知识废旧率”也在加快。加之现代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各种改革、创新活动纷至沓来,教师如不加强学习,势必落伍。随着新1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教师职业大门对社会的敞开,有人预言,将会有20%的教师被淘汰出局。因此,新1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是1次全新的挑战。为了使自己不被淘汰,唯1的办法就是通过不断“洗脑”、“充电”,使自己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所以现代教师必须走出1次性教育的误区,不失时机地进行2次教育以及相关培训,多与同事交流,不断充实自己。
3、讲授前沿物理知识时应注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前沿物理知识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未知的外部世界与学生已知的内部世界联系起来,将未知融入到已知中。这种联系和融合越清晰,学习就越成功。前沿物理是在经典物理基础上的继承、修正和超越,2者并非绝对对立,在教学上也不能割裂开来。在中学阶段,应当多考虑如何在经典物理教学的整体背景中进行前沿知识的教学,换言之,应当多考虑前沿知识在经典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4、讲授的前沿物理知识应少而精。很多教师担心前沿物理知识对于高中生过于深奥,不好理解,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因此讲授前沿物理知识应在科普层面上,重在讲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增加学生的考试负担。在“量”上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以能体现物理学新思想、新方法的内容为主;在“度”上应以介绍和渗透为主,注重的是思想、方法的熏陶而非繁杂的公式推导。教学中应避免大量新现象、新知识的简单罗列,否则,物理就会变成枯燥无味。
5、应多联系生活实际讲授前沿物理知识。新课程改革加大了物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如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家用电脑的组成”、“了解激光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等,这为现代物理知识在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有意义的活动素材,提示我们前沿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并且本次调查显示:当教师讲授前沿物理知识时,选择A“只做口头讲解即可”的有11人次;选择B“最好展示相关***片”的有70人次;选择C“最好展示相关视频”的有133人;选择D“最好联系相关应用”的有100人次。各选项人次对比***如下:
***3问卷第18题各选项选择人次对比***
由此可见,学生非常希望教师在讲授前沿物理知识时展示相关视频、联系应用。这也对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应积极搜索有关的材料,关心科技发展,弄懂其应用原理,闲暇时间多阅读课外科技读物,多阅览相关网站,找出自己有用的材料;另1方面,现在出版了许多关于前沿知识的科普读物,如《科学画报》、《从哈勃看宇宙》等,这些读物运用了大量***片,语言生动有趣,在保证科学性的同时,很好地兼顾了可读性,可作为日常教学有益的补充。
4、结语
总之,前沿物理知识在物理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为学生提供了另1种思想、方法和精神,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真实的物理世界。将其渗透于教学中,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发展,这也反映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加强前沿物理的教学。
参考文献:
教育前沿论文篇5
关键词:教育装备 转化 生产力
教育装备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教育教学信息得以沟通、效率得以提高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装备也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地被应用,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在教育装备领域,从规划、装备、管理、应用等方面对其转化为教育现实生产力进行了实践与研究。2008年11月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建设绩效考核评估组对全区教育装备进行了评估,本区教育装备发展战略得到评估组充分肯定。
一、科学规划: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1.认清形势,理清工作思路
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是全国重工业区,区内驻有南化、南钢、扬子等国家大型、特大型企业,是知识分子密集地区,历来有重视科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企业办学与***府办学并存,条块分割,相互竞争,教育装备也是处于“自为”状态,缺乏统一规划,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又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至2004年10月底,南钢、南化、扬子所属共16所中小学全部移交地方,结束了教育长期条块分割的历史。作为教育行***管理部门,面对新的形势,面对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首先要考虑的是教育布局调整、资源整合问题,按照先进生产力的要求改变落后的教育装备和教学方式,从而使本区学校的资源配置相对均衡。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投入与效益的关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确立了教育装备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科学规划,逐步推进,均衡配置,整体优化。这一思路的确立,标志着沿江工业开发区教育装备结束了“自为”时期,开始了“科学”发展新阶段。
2.充分论证,科学进行规划
南京沿江开发区社会事业处将教育装备作为推行素质教育、提升办学品位、培养新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研究制定全区教育装备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在研究过程中明确了建设、装备、管理和使用同步进行的要求。具体流程如***1所示。
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为例。扬子中学为国家示范高中、江苏省四星级高中,2004年10月从扬子公司移交到地方。由于该校原来面向扬子公司职工子女招生,办学规模较小,不能适应移交到地方后日益增长的升学需求。区教育行***管理部门通过调研、科学论证,对区内普通高中进行整合,将南钢中学高中部、大厂中学高中部与南化一中合并,建立一所三星级高中,扬子中学按五星级标准24轨规模易地新建,从而形成区内普通高中梯度化结构,满足了不同层次初中毕业生的学习要求。
3.严格要求,合理实施装备
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适度超前的理念,根据学校实际和长远发展要求,明确建设的目的和规模,对照《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五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南京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试行)》,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装备的目标和任务,出台了《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十一五”教育装备发展规划》,同时提出了“小学达市级实验小学标准,初中达省级示范初中标准,高中达四星级高中标准”的办学条件建设与教育装备要求。在装备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坚持“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核心,统筹安排,均衡配置,使装备结构更为合理,能充分满足不同学校、不同教育需求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装备的功能。
二、科学管理: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建立网络管理平台,及时调配教育资源
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将全区所有学校的教育装备进行造册登记,校对核查。在此基础上,区教育行***管理部门建立了学校教育装备网络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不仅可以及时调配各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可以了解各校教育装备的使用状况。例如,实验管理平台,要求教研组、备课组先制定教学实验计划,上传管理中心。每个任课教师先要进行预约,才可进行实验。其中,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实验以及课外拓展实验等。该平台能够明确把握各学校实验教学状况,主管部门能通过该平台实现远程管理,使教育装备的使用更为科学化。
2.定期进行维护更新,保证正常投入使用
科学管理要求,教育装备要经常进行维护与更新。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各中小学都有专人负责教育设施、设备的维护与更新。同时建立了一整套装备管理、使用、处置制度。通过及时的维护与更新,保证教育装备能正常投入使用,不被闲置。在维护与更新过程中,坚持能修的修,能用的用,克服盲目攀比、贪大求全、追求高尖的错误思想,做到经济适用,杜绝浪费现象发生。
3.组织开展全员培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物化”的现代教育技术变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遵循“全员培训、分层推进、注重实效、整体提高”的原则,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区、校两级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近年来,区教师进修学校分三轮在全体教师中组织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涉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并组织教师参加课件制作、网页设计、魔灯、几何画板、3DS MAX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专题培训,为各校培训了一批开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全体教师中基本普及了现代教育技术。如今,全区各校中青年教师人人都通过了初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核,学校中100%的青年教师会制作课件。教师能够自学运用教育理论,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提高。
三、科学应用:发挥先进生产力的积极作用
1.建立公共资源平台,促进教育信息交流
教育装备转化为教育现实生产力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建立公共的教育资源,加快教育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此,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充分发挥区教育信息网的作用,使该网站成为连接教育行***管理部门与学校、家庭、社会,实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电子***务的网络大平台。通过网络,教师可以网上教研、远程学习、教学观摩、可以与学生和家长进行虚拟交流等。教育行***管理部门可以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优化教育决策。学生与家长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反馈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愿望。
2.组织教学技能竞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全面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更加注重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区教育行***部门坚持每年举办教学年会,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活动的主题就是教师们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有效教学。通过教学竞赛,全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近年来,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的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中考、高考质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市前列,其中,2007年高考升学率达到88.19%,本科率达到44.3%,600分以上的考生达78人,占考生人数7%;2008年高考成绩再创佳绩,升学率达到88.5%,本科率达到54.2%,扬子中学有3人分别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区内两所高中连续3年获全市高中绩效评估综合奖和质量推进奖。
3.加快装备功能研发,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在管好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十分重视现有教育装备功能的研发,为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保驾护航。例如:扬子中学认真开展并完成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省级课题研究,将课题成果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为了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要,学校对原有的技术应用实验室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学生进行该项技术实践场所。为了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利用数字地理实验室开展课外地理兴趣活动,师生在使用过程中感受现代科学技术对教学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体验了探索我们地球的科学过程。现在,扬子中学教师不仅是使用多媒体上课,更重要的是开发出相应的教师“私本”教材与教学案。这些“私本”教材与教学案更适应该校教师授课班级学生特点与学习需要,使教学达到更佳效果。
目前,全区各校充分利用学校的装备与教育资源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南师大附属扬子中学的“分层推进”教学,大厂高级中学“收视课程”与美术、音乐特长教学,扬子一中按全面发展育人理念开设的艺术、体育、文化和技能类几十门选修课程,旭东中学美术、音乐特长教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澄心”教育,扬子四小“儒香文化”特色,南化四小的“个性化教育”,扬子三小的“四园”文化,南化实小的“名人教育”,南化三小的“写字文化”,扬子二小的“绿色生命”,葛塘中心小学和九龙小学的课外阅读等。与此同时,九龙中学、扬子二小、葛塘中心小学先后开展了“小班化”教学实验,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九龙中学在市教育局组织的班级文化建设评比中得到好评。扬子二小小班化教育网站被市教育局确立为南京市小班化教育门户网站。校本课程的全面建构,加剧了学校特色化进程,也为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实施开拓了渠道。在每年举办的中小学生“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活动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评比中,广大中小学生踊跃参加,展示了丰富的素质教育成果。
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教育装备的实践与研究,为本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支撑,实现了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变革,也为全市教育装备工作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和基本经验。今后,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教育装备发展战略思路是:巩固基础,优化配置,突出效益,加快转化。
参考文献
[1]黄文飞.教育技术装备为新课程改革保驾护航[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5,9
[2]周碧松.教育技术装置的发展必须坚持需求牵引技术推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3
[3]李建新.努力实现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跨越式发展[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6,2
教育前沿论文篇6
1.培养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还沿袭单项灌输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很少甚至没有思维余地,束缚了学生的想像力。从毕业论文选题、立论、资料信息提供、协作指导到评阅答辩,全过程几乎都由导师在操纵,研究生很少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忽略了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研究生学制僵化,限制了部分优秀研究生的迅速成长,也影响了大科学、大问题研究的连续性。人才近亲培养严重,影响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交叉以及向多元化发展。许多研究生只注重本专业的学习,忽视交叉学科专业的学习,使得医学研究生不能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
2.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我们科研现状缺乏***的科学思想、独创的科学工具以及独有的科学文化。读书能力不强。首先是部分研究生读文献的欲望不强,导师指定读什么文献就读什么文献,缺乏系统性阅读;其次是缺乏阅读技巧,读文献没有问题线索,只是多和散,前沿进展脉络不清楚;第三读文献比较片面,引申和关联文献缺乏阅读,工具和技术方法类文献缺乏阅读。问题意识缺乏。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内在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术创新的突破口。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入手[2]。但调查显示,研究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读了相当多的文献后,归纳总结不出问题。创新实践欠缺。很大部分研究生不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课题设计,而是按照导师申请到的科研项目开展实验研究,为导师完成项目任务。
3.学术交流层次低
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还相对封闭,很少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交流合作,导致科研前沿信息沟通不畅。同时,部分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的观念淡薄,或因自身基础差、底子薄,知识面窄,缺乏主动沟通和交流的勇气,更不说“平等交流”。
二、提升研究生创新培训质量的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基于研究生招生规模不可能大幅提升的现状,提出“平推转重优、优生优育”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思路,实施以获得“全国百篇优博论文”为导向的优秀研究生培养计划,构建培训新模式,搭建新平台。
1.逐步实行长学制一贯式直博培养
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方式呈现多样化和弹性化的趋势,培养目标均紧密地结合生产和科技的需要,逐步淡化硕士、博士分阶段培养观念,对基础医学(包括医学院校生物学学科)实行基本学制为5年的直博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中期或阶段考核,全程实行学分管理和分流淘汰,分流淘汰者可转入硕士研究生培养,或因课题研究需要也可适当延长1-2年。
2.试行研究生实验室轮转训练,实行“师生互选”
为培养直博研究生系统完整的科研思维和实验技能,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遴选前沿优秀培育点,有序地、交互地让研究生到校内相关实验室轮转。原则上在研究生修学位课程期间,边修学位课程,边选择2-3个相关领域或一级学科内的实验室,花半年的时间完成。通过轮转,使研究生尽快熟悉科研环境,培养系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加深对相关领域研究方向、学术前沿、人才梯队以及平台条件的了解。同时,进一步严格和提高导师的上岗资格,在研究生实验室轮转期间,加大对符合招生资格研究生导师的系列宣传,经学生-导师双方面了解磨合的基础上,实现师生互选,最终确定导师。
3.实行以导师负主责的导师组培养制度
研究生导师确定后,由导师负责甄选和组建不少于3人的导师组。导师组成员原则上是本领域优秀学术骨干、技术看家人,可跨学科组建或从校外聘请。导师负责研究生日常指导和管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担全部责任;导师组负责研究生阶段考核和培养质量把关,其成员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分工指导。导师组要结合研究生的特长和对研究生的课题进展进行定期考核和审查,包括读书报告,开题报告,课题进展报告以及阶段学习等,进一步指导下一步科研计划,决定研究生是否能够提交论文进行评阅、答辩等。
4.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
针对当前“研究生课程知识老化,实验技能不足”的问题,弥补研究生开展科研实验基本技能的不足,联合主要学科和校生物医学分析测试中心,开办研究生暑期培训班。培训内容涵盖了“基因表达调控基本理论及实验技术”、“活细胞工作站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电生理膜片钳技术”等前沿技术培训模块。邀请到国内外前沿技术专家授课或指导,满足各自研究生科研实验的需要,反响较好。
5.举办基础医学博士生论坛
为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培养转型发展,加强研究生间高层交流,每年举办基础医学博士生学术论坛,论坛以“创新、协同、碰撞、提升”为主题,由研究生自行组织,在机关协调,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面对面交流。在今年举办的“第一届基础医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中,来自全国7所知名院校的21名知名专家和全国优博以及在CNS、本领域顶尖杂志上发表过高水平论文的优秀博士生作了学术报告和最新前沿进展报告,交流的内容覆盖生命科学相关前沿。通过跨院校、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碰撞,实现了校内外优秀研究生的学术思想碰撞,带来了头脑风暴似的激发和启迪,同时也锻炼了广大研究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建立了学术友谊。
6.发起了基础医学高层论坛
为进一步提高导师队伍学术交流水平,寻求多方支持,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发起了“邀请本领域国际大师或领***人物来校讲学、合作”为目标的基础医学高层论坛。从免***学、神经突触研究、脑科学研究以及血管组织工程等前沿领域,邀请到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等12位欧美院士以及22位相关专业领域国际顶尖专家来校交流,与导师们探讨深度合作,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
7.启动国际“1+1”研究生教学
教育前沿论文篇7
中国高等教育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精髓――开放、包容,并以此为契机,持续实践、修身自强,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所谓开放,依据***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等教育应在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中担负起基础性和先导性责任,通过“合作办学、师资培训、人才联合培养与教育援助计划,推进***策、渠道、语言、民心与学历的相通与互认”。在开放的过程中,快速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把中国高等教育的世界影响力从人文交流,向区域秩序、经济贸易领域延伸。所谓包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资源禀赋各异,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合作空间很大,合作中产生的风险也很大。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合作共赢的L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伟大目标与教育对外开放的现实要求妥善地结合起来,把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统摄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之下,对内加强沿线国家语种人才培养,尽快推出一些能够适应沿线国家需求的科技、文化人才;对外扩大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规模,广泛拓展“知华、友华、亲华”的留学生。
@ 王润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史论部主任):
“一带一路”的“五通”策略的提出,对中国高等教育海外合作办学有很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五通”是***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借助“五通”***策,中国高等教育可以在工程建设、金融经济、酒店管理、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开展国际间的教育合作,能够让学生在不同跨文化领域实现“语言-文化-能力”的真正提升,培养能在国际上进行交流的高级人才。而中国高等教育该着力的地方,则正在于用世界听得懂的话语,讲好中国理念,从学术的角度先进行精英阶层的沟通,进而影响“一带一路”国家沿线的普通民众,最终达到民心想通的境界。保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互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中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大有可为。有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3月19日,我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或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2,403家,其中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约占90%。中国已经成为跨境教育主要的输入国和重要的输出国。中外合作办学应该坚持优化办学,依法办学和规范办学。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要科学认识 “一带一路”。一是要将高等教育事业置于“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思考,从而确定为其提供全面服务的方向、内容、路径和措施。要积极参与、提供全面支撑,而不能袖手旁观;二是继续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根据新的形势,调整培养方向,创新培养方法,加快“双一流”建设,以适应“一带一路”的需要;三是进一步加速与其他国家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既要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也要向国外讲述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合作共赢真正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蒋朗朗(北京大学***宣传部部长):
近年来,“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高校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频繁举办,中国诗歌作品再次走进了国际读者的视线,掀起了一轮中国诗歌热。在做好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传播者的同时,高校还应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承担起智库的作用,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将开展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教育科研活动纳入全面治理教育结构、学校布局和人才培养计划中。以北京大学为例,2015年以来,学校与沿线20多个国家合作打造“一带一路”相关课程,举办了数次“一带一路”主题论坛或研讨会,拟成立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全面研究,通过整合各方力量,以国别研究为基础,加强和凸显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需求。
教育前沿论文篇8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高等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价
中***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1)01-0049-04
博士研究生由于其高层次的特点,质量问题已经逐渐成为近几年来研究者和教育行***管理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过去10年的研究成果较密集[1],这与培养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各界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加的质疑有直接关系。
在该研究领域,较有影响的是学者陈学飞主持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的研究[2]和学者袁本涛等人开展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3]。上述研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策建议。最近一次全国性的博士质量调查研究是由***学位委员会、***、人事部于2007年联合开展的博士质量调查工作。[4]这些研究有利于人们了解研究生教育现状,强化对改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认识。
但是,上述研究对质量载体――博士研究生的看法重视不够,鉴于此,本研究从博士研究生这一重要利益关系人的角度出发,通过收集他们对培养过程诸环节及活动的满意度评价来展开分析。满意度评价的理论基础是服务质量观,该理论主张将培养过程看作是一种教学服务过程,据此,可通过收集服务接受者的感受来发现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5]满意度评价最早应用于商业服务领域,近年来被研究者逐步引入到教育质量评价领域。[6][7][8][9][10]
本研究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描述博士研究生对培养质量的满意度情况;二是分析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能的原因。
一、研究过程概述
本研究以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为理论基础,参照国内外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满意度问卷的设计思路与实施经验,结合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了“全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NSGAQ)并将其作为研究信息的主要来源。问卷是由18道题目构成的培养过程满意度评价,包括课程教学、导师、学术支持等三个维度及总评价。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尺度,“1”表示 “根本不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总分在18-90分之间。调查以全国57所研究生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为总体,采用比例分层随机取样方法。共回收问卷1549份,其中有效问卷1523份,有效率98.3 %。有效样本来自45所研究生院,有效样本所属研究生院占研究生院总数的78.9%。问卷数据整理与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经***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问卷中的18个问项的决断值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并可用于统计与分析。问卷反映的内在一致性检验α=0.920。
二、博士培养质量受到大多数研究生的积极评价
本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博士研究生无论在总评价,还是在课程教学、导师和学术支持三个方面的满意度评价上均较高。有80.3%的博士研究生的总评价达到“比较满意”及以上程度,这说明培养质量受到了大多数博士生的较充分肯定。
在分项评价上,将课程教学、导师和学术支持三个维度的满意度进行差异比较并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经多重比较检验,两两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将课程、导师和学术支持三个维度与总评价所作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这说明研究生在课程教学、导师和学术支持三方面的满意度评价呈两两显著相关,对这三者的满意度评价均与其总评价呈显著相关。由此可见,对学术支持的满意度评价与总评价之间的相互影响较显著。
三、导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不够
进一步对有关导师学术指导的诸方面分析表明,博士研究生对“导师在指导时间投入”、“对学生治学态度的影响”、“学位论文与导师课题之间的关系”、“对学位论文的指导”、“对学生方法与规范的影响”、“对学生为人处事的影响”等6个方面的满意度达到“比较满意”及以上程度以上的均超过80%,其中“对学生治学态度的影响”评价最高,达85.5%。由此说明,导师的学术指导在许多方面赢得了博士研究生的普遍认可。
尽管博士研究生对导师学术指导的满意度在三个维度中最高,也高于满意度均值,但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博士研究生对导师对其学习兴趣的关注与激发的满意度评价上最低。与此同时,导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学术前沿、时间投入的数量和频率等方面尚存在一定问题。
关于对学生的兴趣关注不够问题,可能与导师的指导策略有关。尽管人们通常认为通过课题研究来指导研究生的学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可是,究竟如何利用课题研究这个载体在实践中却有不同做法。一些导师能够在尊重学生学术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课题来展开培养过程,另一些导师可能会出于完成课题或项目任务的需要而无法顾及到学生的学术兴趣,后者显然属于“任务导向型”。“任务导向型”的好处在于能够最有效地完成导师的研究任务。如是导师让学生经常参加此类学术活动,学生会被迫丧失原有的学术兴趣而蜕变成导师的高级研究助手。因此,在学术指导中,如何有效协调学生学术兴趣与课题或项目之间的关系是导师在博士研究生指导中持续面临的挑战。
关于引导学生进入前沿不够问题,可能与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视野有较大关系。也就是说,可能有一些导师自己也尚未完全进入学科前沿,更不要说带领学生进入前沿了。改变此种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导师需要加强并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二是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目前正在施行的各种出国研修计划和项目。
关于导师时间投入的数量和频率不够的问题,结合博士研究生对导师在其他方面的满意度情况,可能主要是因为导师被迫忙于许多与学术有关的非学术事务而导致的时间短缺所致。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想办法将导师从事务性工作中***出来,以便使其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指导活动中。建议通过建立教授行***助手或秘书制度及提高学校行***服务水平和效率来解决此问题。
四、博士研究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有更多的期待
调查结果表明,在“课程方案设计与实施”方面,有78.5%的博士研究生“比较满意”;在“课程教学与论文撰写时间的合理安排”方面,有69.8%的博士研究生“比较满意”。相对而言,博士研究生对“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两方面满意度评价较低,“比较满意”的分别只有62.6%和61.8%。经多重比较检验,博士研究生在“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两方面满意度评价均与其余两方面的满意度评价存在显著差异(p
关于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不够的问题,相关研究早已有所反映[11],这说明此问题在过去几年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究其原因,实则与前述的导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前沿方面做得不够有相似之处。
关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不够的问题,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技能及教学素养有关。长期以来,与中小学相比,高等院校不太注重教师的教学技能。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只是一味地强调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而不太注意教学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要求。而事实上,教师学历学位水平所代表的学科知识仅仅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有关教学技能的条件性知识才是保障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有必要通过课堂观察、教学反思、行动研究等途径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并解决讨论式教学方法应用不够的问题。
五、研究经费和设施尚不能完全满足博士研究生的需要
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提供的学术支持是影响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学术活动机会、专业文献、研究经费与设施、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等四方面。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博士研究生对培养机构提供的各种学术活动机会、专业文献、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三方面的满意度评价达到“比较满意”的比例均在约75%及以上,而他们对研究经费和设施的满意度评价较前三项低很多,有近40%的博士研究生对此项不太满意。多重比较检验结果显示,博士研究生在此项上的满意度评价与其他三项的满意度评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研究经费和设施不足问题,一方面与高等教育总投入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对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不足有密切关系。尽管许多高等院校已经设置了诸如研究生创新基金、专项研究基金、课题资助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基金等专门用于资助博士研究生开展研究的基金,但其覆盖面和资助力度尚无法满足需要。与此同时,在既定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投入水平前提下,高等院校需要调整校内的经费投向并增加研究生生均培养经费投入水平。对那些“985工程”院校而言,需要增加博士研究生教育投入在“985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比例。在研究设施的改善方面,一方面需要继续增加设施投入,另一方面也要创新研究设施的管理机制,打破研究设施在一些院校存在的“部门(项目、学科)所有制”弊端,并通过提高研究设施的共享程度来增加博士研究生在研究设施上的使用机会。
上述结论主要反映了博士研究生的看法和观点,既有总体上对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积极评价,也揭示了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个别环节的不足和缺陷。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些环节均是影响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有效因素。因此,要想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评价,对这些环节所暴露的问题和需求的重视和改善就显得尤其必要。当然,限于本研究方法和信息来源的局限性,本文尚难以给出有针对性的改善策略,未来的研究可在这方面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蔚虹.博士生培养质量研究综述[J].理工高教研究,2008(6):47-51.
[2]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孙禺,等.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07(9):32-35.
[4]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R].2008.
[5]Parasuraman,A.,et al.SERVQUAL: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J] .Journal of Retailing,1988,(64)1:12-40.
[6]Kane, D,et al.Student Satisfaction Surveys: The Value in Taking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8,14(2):135 -155.
[7]Rodgers, T . Measur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Can a Performance Indicator Approach be extended to identifying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Union Provision?[J].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8,14(1):79-92.
[8]David,A.G.Managing Quality[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8.
[9]刘武,等.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满意度评价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101-104.
教育前沿论文篇9
关键词:材料化学 材料合成 科学研究
中***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c)-0221-01
材料化学专业主要研究材料的制备方法,认识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质,探索材料的应用性能并阐述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联,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和应用型学科的性质。掌握材料相关的知识,并在实际中将其运用,是材料化学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最显著特点。材料的合成、表征、性质及性能是现代材料研究的四要素,而其中材料的合成是其他三个要素的基础。实际上,四大基础化学中(无机、有机、分析、物化)已经包含了材料合成的基本化学反应原理,同时对材料的一些表征方法也有所阐述(红外,拉曼等)。但是,学生在自己的思维中并没有,或者是很难将其与材料的合成和表征相联系。所以有必要设立一门课程将这些知识明晰化,与材料的合成和表征联系起来。尽管一些院校设置了材料化学相关的试验,但是由于缺少相关的材料合成或表征的基础知识,学生对实验的本质知之甚少,从而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设立一门课程,将材料合成的具体方法及其表征的内涵进行详细的介绍,并与学科前沿相结合,是提高材料化学学生素质的必要方法。国家间竞争的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基于上述观点,为更好的提升我校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在材料方面系统的知识和把握学科前沿的能力,结合我校在化学和材料科研方面的特点及本人十余年科研的经验,我们设立了材料合成化学这门课程,以四大化学知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材料合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以前沿科学研究为引导,结合国际上材料合成的最新科研进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并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这样,一方面可强化学生的基本化学知识,懂得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带领学生紧跟材料发展方向,突出材料化学的特点,形成依托学科前沿的研究式为主的教学方式。
该课程贯穿三个主旨,一个系统性,在学习新知识(材料合成方法及相关的表征)的同时,巩固并加深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学习完无机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其它前导课的理论课及实验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纳米)材料合成方面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知识,突出材料化学的特色。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功能材料及纳米材料的发展历史,功能材料及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基本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促使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材料的合成有机结合起来,使其认识到纳米材料合成科学研究“神奇”背后的“普通”一面,培养学生在材料合成方面***思考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前沿性,使学生追踪和了解材料合成最前沿的东西。有针对性讲解科研文献的基本知识及检索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追踪国际前沿和把握科研动态的基本能力。同时,针对前沿科研文献大多为英语撰写的特点,在授课中采用直接介绍英文文献中原始合成方法的手段,提高学生阅读英文专业资料的能力。也可通过翻译、解释一些文章的题目,来逐渐提高学生的专业英文理解能力。此外,授课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学科发展前沿,有针对性的讲授一些学科前沿最新材料合成发展及动态。最后,是互动性,上课时候采取提问和讨论的方式随时与学生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通过给学生设立专题作业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整理并讲授某些材料的合成方法,加深学生对材料合成方法认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本身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考试结果指出,学生对材料合成方法,表征都有很好的把握,尤其是可以对指定的材料给出一些基于基本学反应原理的合成方法。同时,对材料相关的英语文献的相关部分也有很好的理解(正确的翻译)。
依托功能无机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光电与能源环境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我院教师在纳米碳基材料(石墨烯材料,碳纳米管材料、碳基复合材料)、半导体光电转换材料、半导体光催化材料(TiO2,ZnO等)、化学传感器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为学生进行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功能无机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的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项目主持人,这些为给学生开展实验提供了资金保证。学生在学习材料合成化学课程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进入实验室,选择合适的老师进行材料的合成相关研究,根据每一位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并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设计和执行实验方案,加深对知识的把握并进一步接触学科前沿。跟随研究方向的发展,授课内容每年即会调整更新,让学生始终能跟踪材料合成及相关表征和应用的前沿方向,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增加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随时穿插介绍一些化学学院相关老师的科研方向,引导一些有兴趣,有时间和精力的同学,到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科学探索研究,为他们日后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潘凯,依托前沿科学研究,提升材料化学专业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3):45.
教育前沿论文篇10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基础知识;科研水平;融合;拓展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从学生本身来说,研究生教育为有能力、有愿望、有条件继续深造者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平台、机会和途径,由此决定了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教育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目标追求上都要与本科教育有所区别,但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却经常出现培养质量不高、缺乏特色、甚至本硕不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定位、任务、着力点模糊不清。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突出特色,准确定位,核心是处理好“打基础”与“促拓展”的关系。
一、继续夯实基础,创造良好开端
众所周知,万丈高楼平地起,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明研究生培养离不开本科的“基础教育”,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进一步的培养与发展就是空话,显然本科生时期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可这并不能必然地得出基础教育就只是本科教育的任务,研究生教育就不再言及基础教育了。恰恰相反,本科的基础还只是一般的普遍性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研究生学习不仅离不开综合基础知识教育,还要进一步培养专业基础知识,不仅基础知识教育不能少,而且还要进一步拓展和加强。比如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等等,大学三、四年级接触到一定的专业基础教育,且不说这些学科能否使学生必要而充分地得到足够全面扎实必需的基础知识,就仅有的这些知识还会因教、学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效果难以令人满意,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学生知识结构上的种种盲点、漏洞与缺陷,这些知识的短板、裂隙、薄弱环节所造成的隐忧短时期内看不见,直到未来进入更高层次、重大项目的研究工程,用到更复杂全面的综合知识要求时才能被发现,倘若如此,立时补!学也无法令人满意,不是时间不赶趟,就是因现学现卖不扎实,在知识上只获皮毛,难究其里,短期内无法达到现代日益复杂、高深、庞大又顶尖的科研课题更高要求,这是由基础知识教育的缓慢、扎实、深化、渐进的“天然”特点所决定的,而基础知识上的不足往往会限制甚至断送掉一个优秀人才继续前进上升的空间。要避免此类事情发生,未雨绸缪,决定了除了本科教育阶段加强基础知识教育以外,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不仅要加强专业学科教育和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的培养,同样需要继续深化基础知识教育,查遗补漏,不断夯实基础,为未来的厚积薄发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在由大学基础教育向研究型教育转变的硕士研究生身上尤其明显和必要。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不可能和本科生基础教学一样,不可能再针对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去专门地去开设一门或多门的基础知识课程。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基础知识再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灵活性,在方法上也和本科教育有所不同,它不再是通过开设一门基础课程系统的去讲授,而是不断地在培养研究生基本的科研能力的过程中穿行,通过“史海钩沉”、前后联系、同顾复习、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的方式进行。也就是面对研究生教学,在专业知识教学时不断地联系该知识所直接联系或依赖的“前”基础知识,通过提问、讨论、作业等多种方法,设计教学,或者是在科研中结合科研课题,教师在科研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提问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以检测学员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对于熟练掌握的知识点会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对于没有掌握或掌握不好的前知识还具有发现漏洞,予以弥补的作用。通过研究生教学中的知识穿插和反馈,让学生重“绕”故“地”,达到回忆、弄懂、加深、升华的目的,如此不断地夯实基础,为科研能力培养创造良好开端。以硕士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为例:现代复杂性理论是新兴的知识点和热点,其知识的前身应该是线性理论,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直接就复杂性理论本身的概念、理论去给学员分析,往往效果欠佳,且学生在教学效果调查问卷中普遍反映此理论突兀孤立,深奥难懂,与以前所学是前后两张皮,联系不起来,有一种知识断层和“硬拐折“的嫌疑。通过调整,在教学中我们采取把复杂与简单、线性与变性、局部与系统、确定与不确定进行比较分析,联系以前传统的牛顿——拉普拉斯决定论这个学生皆知的知识点,由此出发,分析复杂性理论的由来与发展,既让学生复习了以前的基础知识,又让学生看到的新理论与前基础理论的区别和联系,且深化了对新理论内荣的确切把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由此启发我们,研究生教学要继续深化基础知识教育,不断夯实学员知识基础,但在方式方法上要灵活、体现特色,既与本科教学有共同点,又与本科教育明显不同,既进行研究能力培养,又延续基础知识教育的传统,把扩大和深厚基础与集中和拔高专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时代需要的复合创新型专业科研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突出教育特色,着力教学拓展
研究生虽然要延续本科教育强化基础知识的传统统但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毕竟不同,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之一就是面向科研培养人才,紧跟学科前沿,推进相关学科设置。如果说本科生追求的是面宽、底厚、“容”杂、识“浅”的话,那么研究生教育就要追求面窄、顶尖、“容”专、知深,也就是要求在专业领域,研究生要接触和紧跟学科前沿,掌握本专业在国家乃至世界范同的前沿课题、信息与研究状态,为学生未来自行开展科研做好铺垫,由此决定了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要做好拓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学科前沿,开阔学术视野
研究生的拓展并不简单的是在知识深度和专业性上比本科教育的进一步的拓展,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学术视野进行拓展,现代科研离不开理论上的高深和操作上的精进。这是良好科研素质的必备要件。研究生培养目标是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顶尖科研人才,其核心素质和要件首先是要有开阔的学术视野,熟悉专业学术研究前沿态势,具有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
由此要求研究生教育注意培养学生捕捉科研前沿动态,敏锐反应学术研究信息,开阔知识视野,增强科研实践操作能力等等。首要的是要结合专业学科,动态介绍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概况、所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以及面临的主要课题。一方面帮助学员熟悉专业领域的现状。另一方面,帮助学员提早选择自身未来科研主攻课题和方向,反过来有利于指导现阶段学员的课程选择、知识结构的搭建,助推学员更好地学习。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信息量大,可以结合***片、动画和录像等相对更加活泼生动的形式,对前沿科学、应用实例等内容的教学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帮助学员开阔知识、理论视野。比如,《自然辩证法》教学在讲述系统自然观的过程中,在全面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让学员了解系统自然观的体系结构框架,把握系统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规律的同时,及时适度地介绍现代宇宙学的新进展,以各种方式介绍等级宇宙模型、大爆炸宇宙模型、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熵与熵增原理等新理论,围绕“宇宙”、“物质”、“宇宙热寂寞说”等问题引导学员展开争论,增进学员对现代宇宙学进展的了解,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生态白然观的理解。开阔了学员们的知识视野,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物质世界的无限丰富性,人类认识上的无止境特点,激发了学员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热情。效果良好,深受学员欢迎,有人甚至把“对宇宙热寂说”的几点质疑用做课程作业论文的题目。
需要指出,研究生教!学要注意介绍国内外研究状况,主要采用学术讲座的形式,教员将教学内容分类,形成系列主题,学员分组负责一个主题,通过调研,在教员的帮助下形成调研报告,并选派一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邀请校外单位的科研工作者做讲座。
2、适应科技***,更新教学内容
知识来源于实践,随着生产、生活的而扩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经济、社会、文化迅猛发展而剧增,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瞬息万变,给科研、教育、人才培养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研究生培养必须顺势而为,积极改革,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教学内容。有统计显示,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每五年总量就会翻一番,知识更新速度非常迅速,研究生教育要跟上时代步伐,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就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组织、教材取舍上下功夫。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传统教学内容不能丢,新增知识内容又必须容纳,只能通过压缩传统知识传授时间和内容,相对地延长新知识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容量米实现,最重要的是抓好传统课程的选择、取舍和新课程的遴选和开设,并把学科教材的更新与编写放在关键的位置。统计显示,现在每年研究生教材的更新和新增课程设置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以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为例,上世纪80年代开设以来,教材不下百种,十年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由国家教委统一编发的通用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对全国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是,这本教材已经十多年没有更换了,而十年之中,科技***所带来的知识信息爆炸何等巨大,如何将十年来的科技知识信息反映出来,融入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教学小组集体攻关,总结编写了《当代科技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作为学院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的辅助教材,纳入课堂教学,一方面更正、弥补了传统教材的缺陷和不足,另一方面给学员的课堂增加了新能容,增强了吸引力,也缩短了学生所学信息与当代科技前沿之间的距离,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可见,推进研究生教学改革,一定要重视研究生课程的遴选与取舍,一定要经常性地增加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结构,为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学习上,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更不同于高中生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学习态度主动,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针对以上特点,要求我们既不能、也没有必要继续采取传统的以教员为主的满堂灌的单向授课方式,应该更新教学观念,真正确立学员的主体地位,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核心在于让每一种教学活动都让学员参与进来,自觉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可以采取案例教学,开放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来开展研究生授课,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研究生教学在方法、目标、重点上相对于本科生教学上都有极大地拓展与创新,更加突出体现研究生教学的特色。比如,“自然辩证法”课程在讲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时,就通过增加“当代生命科技的伦理审视”这一内容,围绕“安乐死的伦理分歧”。采取课堂辩论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切身看到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启发学生从国家与社会的战略高度思考科技发展规划、科技***策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当代中国科技与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激活学员的思维,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谋略,为我国科技与社会发展规划出谋划策,做出贡献。在基础理论教学部分,可以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学员自学为辅,穿插课堂讨论的活动。要求学员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课堂讨论时间应给予学员充分自由表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学员的新想法,使学员养成***思考的习惯,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
4、开展科研实践,激发创造能力
研究生课程教育是为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打基础的,因此应该把理论和科研实践统一起来,创造条件引导学员积极参与到实验、考察、参观、探索和研究等实践活动中来。 古人云:学以致用。恰恰契合了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人类的认识规律。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要具备切实的科研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如果只掌握了一大堆知识,而不能有效开展科学研究,这样的研究生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所以,研究生教育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打造学生过硬的科研操作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开展面对应用的科研实践活动,开展实验系统演示活动,激励学员亲自动手调试。不仅包括课堂、实验室的操作,也包括具有改变学生观念的社会实践、企业调研活动,甚至可以有选择地吸收一部分研究生参与学校的一些科研团队,真正让他们承担部分科研任务,以科研促学习,以科研练能力,通过拓展能力,真正使学生达到一个新水平,新台阶。
三、正确处理关系,基础、科研并进
研究生培养既是本科教育的继续,又是本科教育的提升,是连续中的转折和递进,也是从基础培养为主向科研培养为主的华丽转身,能否很好地实现这个华丽转身,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基础知识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与拓展这一对关系。事实上,处理二者的关系不仅重要,而且必要,不可偏废。研究生教育离开基础知识的回顾和巩固就会根基不稳。反过来,只重视基础知识夯筑而不注意科研能力培养,只能限于教育重复,学生难有长进。科学的选择是恰当处理二者的关系,要兼顾发展,辩证统一。一方面,继续重视基础知识教育,在新知识的拓展中,不断贯穿、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回忆和反馈,另一方面,大力开阔学员的学术视野,介绍国内外科研前沿态势,讲授新理论、新观点、新思维。改革教学方法,把本科生以教师主导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为更适合研究生的以学生为主的讨论式、自学式的自主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和评价上也应该进一步拓展,把本科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考核转变为自我知识更新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继续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科研素质与能力。核心是把知识学习转变到能力培养的方向上来。唯其如此,才能既体现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的连续性、一致。又充分体现研究生教育的应有特色和高度,体现出二者的真正不同和提升。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开拓性科研能力为牵引、为导向,引领我国高层次人才教育和人才梯度培养的健康发展,实现“夯”基础与“抓”拓展并进,教育与人才共赢。
【 注 释】
[1] 侯静,贺***涛.学科前沿与基础教学相融合的研究生课程教学.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0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