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论文篇1
民办高等教育是随着改革开放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后逐渐壮大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以及办学经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2013年,全国民办高校共有718所(含***学院292所),招生160.19万人,在校生557.52万人,民办的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02所,各类注册学生87.99万人。①根据表1中我国颁布的民办高等教育重要文件及其投资方式的转变,可将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策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策的初始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没有正式的***策法规规范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活动,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环境相对自由,对办学体制、投资模式的约束条件模糊。这使得社会力量投资民办高校找不到具体的***策依据,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办高等教育办学的混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扩大并受到重视,国家及***府部门逐渐开始规范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策,直接表现是形成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1982年修改的《宪法》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宪法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构成了我国包括民办高等教育在内的所有民办教育的合法性基础。原国家教委1987年7月的《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对社会力量的主体、社会力量办学的方针、办学资产的所有权等问题进行了说明,规定“社会力量办学的经费自行筹集。学校可向学员收取合理金额的学杂费,但不得以办学为名非法牟利”。以法规形式明确了民办教育经费来源的渠道。然而,丰富多彩的高等教育实践与高等教育投资***策法规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三无高等教育”的大量涌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恢复和重建,教育的需求迅速增加,公办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产生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一些大都市出现了一些由退休教师和社会人士利用自己筹集的资金创办的各种高等教育形式,由于当时资源匮乏以及对社会投资办学的限制,这些高等教育形式几乎是无固定的办学场所、无固定的办学经费来源、无专职教师的“三无高等教育”,这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受到很大限制。二是“违规办学”不断发生。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与***策法规出现冲突,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机构许诺发放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导致高等教育市场混乱。三是“非法牟利”现象严重。民办高校利用国家允许社会力量办学收费的规定,乱登招生广告,扩大招生规模,收取高额学杂费,从中牟取暴利。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府部门出台了有针对性的***策文件,如1987年12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联合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财务管理暂行规定》、1988年10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教学管理暂行规定》等,这些***策措施对社会力量投资教育的经费来源、经费支出、日常财务管理、办学场地等做了明确的规定与限制,加强了对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管理。
2.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策的鼓励阶段1992年10月,***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次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国家对发展民办教育的“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确立了教育以***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新体制。1993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这是我国第一次出台针对民办高校发展的具体***策,明确提出了民办高校“要有与建校相应的建设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建校、办学费用由申办者自行筹措”的投资方式,并且规定民办高等学校不得以营利为办学宗旨。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但同时也规定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即把民办高校定位于非营利性组织。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经费问题的意见》,在这个意见中对民办高校投资来源提出了“引入***府支持”,因为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所以鼓励***府通过行***事业费的途径解决管理经费问题,即鼓励***府部门对民办高校进行经费投资。在这一阶段,最能体现国家促进和引导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积极性的文件应属1997年7月***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其中规定“对在社会力量办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同时,在教育机构解散进行财产清算时,可以返还或者折价返还举办者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投资民办高等教育者的担心和顾虑,从而起到了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投资办学的作用。在国家的鼓励***策下,这一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发展。但在实践中同时也存在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策目标不一致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办高校的“营利”问题。从《教育法》到《社会力量办学条例》都明确规定了教育属于公益事业,不能以营利为目的,民办高校应定位于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但在实践中,民办高校投资者的逐利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限制,大部分民办高校投资是谋求营利与回报的投资。由于民办高等教育的投入资金大部分来自商业性资本,其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一些民办高校的营利目的和行为已经成为教育界“公开的秘密”。二是民办高校投资模式问题。民办教育在积极有利的***策环境中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为获得大量资金投入,民办高校探索了不同的投资模式:如民办公助模式,即由社会人士进行主要投资,***府部门给予土地、税收***策等优惠支持;民办民有模式,即投资主要由民间自行筹资;校企联办模式,即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投资民办高等教育。这些不同类型、不同方式的投资模式,有些并没有像开始预期的那样使得民办高校按照***策预定的轨道发展,这些投资模式很多是违规操作、暗箱运行,如民办高校出现的“圈地运动”、利用税收优惠发展民办高校产业等。这些做法,实际上不但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经费的增加,反而影响了民办高校的正常办学秩序。
3.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策的促进发展阶段针对我国教育法律***策中关于民办高校投资的“非营利性”规定与“营利性”实践的矛盾,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创造性地规定了民办高校的投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获得“合理回报”的原则,以***府专项资金、***府经费资助、税收优惠***策、捐赠、金融信贷等方式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与支持,并且首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从而使民办高等教育投资者获得回报得到了法律的支持。2004年2月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合理回报”做了更为细化的规定,针对投资者要求或者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给予不同的税收优惠***策、信贷***策、资助***策等,进一步规范了民办高校投资与回报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时期,我国民办高校不论在发展速度还是在办学规模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国民办高校数量从2003年的175所增加到2013年的718所,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也伴随着一些必须通过法律***策的调整才能妥善解决的问题。一是教育投资过分依赖贷款,导致部分民办高校陷入债务危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机遇,民办高校纷纷扩大学校规模。《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校纷纷向银行申请贷款,成为其主要经费来源之一。由于这一时期公办高校***学院的发展以及公办高校的扩招,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生源数量减少,投资收益降低,贷款就成了民办高校的沉重负担。二是由于公办高校以***学院的形式进入民办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公平竞争的现象。2003年4月,***印发《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使***学院成为公办高校进入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模式。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3年民办高校数只有175所,在校生81万人,到了2005年就达到了547所(其中***学院295所),在校生212.63万人(其中***学院107.46万人),实现了民办高校的跨越式发展。2008年2月《***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进一步巩固了公办高校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与支持。其中,***学院在文凭发放、土地等***策优惠、名师教学、校园环境等无形资产的投入方面是民办高校所无法比拟的,而人们对民办高校则缺乏认同感,甚至对其不屑一顾。这种强烈的反差使民办高等教育陷入严重的发展困境。三是民办高校出现了新的营利模式,与教育法律***策的规定相冲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中出现了新的模式,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人在海外注册公司并上市,规避了我国关于禁止营利性教育的***策法规。通过“海外上市”实现其营利性,这已经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营利的主要模式,已有的法律***策对这一现象的调控显得乏力。
4.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策的调整阶段民办高校办学实践中的趋利逻辑和法律***策的非营利性要求并不完全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关于民办高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的法律***策规定,否定或者不认同获得利益是投资的一个重要目的这一市场驱动理论。教育比较发达的美国,同时存在公立大学、私立非营利性大学和私立营利性大学,并由市场机制决定营利性大学的发展,鼓励社会对高等教育进行投资。除此之外,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中还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急需解决。一是投资不均衡,这由投资的逐利性导致,也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主要表现为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依赖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的优越与否、交通是否便利、人口是否稠密等因素。因此,其区域化发展特征比较明显,具备这些条件的地方往往集中于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和中部大中城市,投资资金也向这些地方集中,在这些地方办学可以有较大的招生规模,最大限度的实现投资回报率,而对中西部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民办高校的投资则极为有限,例如2011年位于东部地区的福建省,民办高校中举办者投入达到39300万元,而位于中部地区的黑龙江省和位于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分别只有417万和150万,差距十分明显。二是教育投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仍然存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之初走“以学养学”的道路,民办高校的投资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费依然是民办高校投资的主要来源,民办高校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障碍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捐赠收入、服务收入及***府资助等其他投资渠道的拓展没有重大突破,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制没有形成。不改革和创新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和管理,民办高等教育就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府部门对如何实现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办学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和讨论,如广泛征求民办高校办学者和专家的意见、充分论证法理基础等。以此为基础,***法制办于2013年9月提出《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在意见稿中拟将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中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条款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十八条中增加规定“民办学校可以自主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法人”。如果这些规定能够得以通过和实施,有可能激发我国社会力量投资民办高等教育的热情,使民办高等教育走向市场化,拓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
二、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实践偏离***策要求的原因探究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3年,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实践总是偏离民办高等教育法律***策的要求,使得民办高等教育的实际***策诉求与有关法律***策的要求不相吻合或出现偏离。在法律***策无法有效规范和调整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情况下,难以不在实践中导致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一系列问题,如民办高校在投资过程中资金短缺、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民间资本对民办高等教育投资持观望态度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针对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策与投资实践的问题,分析投资***策与实践发生偏离的根本原因,力求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做到“标本兼治”。
1.国家财***性教育投资难以投入民办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主要分为财***性经费投资和非财***性经费投资两大类,其中财***性经费投资主要指各级***府的财***拨款,非财***性教育投资主要来源于社会团体办学经费、学费、捐赠等。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但直到2012年才真正实现这一***策目标,导致我国财***性教育经费长期处于短缺状态,公办高等学校资金普遍不足,民办高等学校更是难以得到支持。民办高校只能利用非财***性经费,主要依靠受教育者个人投资和社会团体投资作为其经费的主要来源。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初始,限于当时的***治背景和经济条件,国家没有与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相关的***策,财***性经费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支持更是不可能。民办高校只能依靠私人投资。其投资者大多资金短缺,开始以学费滚动的形式开办培训班和助学考试。国家既没有鼓励***策以推动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也没有限制个人和社会团体对民办高教投资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适应社会需求自生自灭式地缓慢发展。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及国民收入不断增加。但由于国家缺少对于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鼓励***策,使得大量民间资本对民办高校的投资持观望态度。2005年国家出台民办教育投资者可以获得“合理回报”的***策后,社会力量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总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民办高校的数量大幅度提升,到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2491所,其中民办高校718所,占比近30%,对民办高校的投资规模逐渐扩大,尤其是在资本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但依然缺少国家财***性经费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投入。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趋利实际,国家的财***性经费不可能投入营利性的民办高等教育。
2.没有准确把握民办高校的公益性与营利性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前一直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几乎不存在市场因素,同时在意识形态中以国家需求为主,不注重个人发展和需要,教育***策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国家需要的公益性事业,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国家出台的教育***策法规也是基于这样的价值基础,即教育事业是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益事业,要以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为目的。因此,从民办教育诞生起,针对民办教育公益性与营利性的讨论,一直是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话题。民办高校的主要投资来源是社会和个人的投资,其追求投资利益的要求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民办高校投资办学的公益性总是受到很多人的质疑。但就教育的公益性而言,主要是由教育服务自身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而并不取决于教育的营利与否。民办高等教育对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挥了不可否认的作用,其取得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不仅一定程度地满足了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种机会选择,实现了一部分学生自身人力资本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而且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了人才,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从而具有广泛的社会公益性。因此,我们不能认定公立高校所提供的教育就是公益性的,而民办高校提供的教育就是非公益性的,教育的公益性不是由教育提供者的属性决定的,而是由教育的自身价值决定的。民办高校的营利行为受到社会诟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关法律***策在此问题上的模棱两可造成的。毋庸讳言,当今中国的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实际上都有营利行为,而且由于公办高校在资源占有、社会影响力以及对学生的吸引力等方面具有传统优势,事实上为公办高校带来了巨大收益。有所区别的是,公办高校受到更多的监管和审查,而民办高校部分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更有可能通过“暗箱操作”中饱私囊,获得《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合理回报”以外更多的非法收入,使得办学收益不能用于学校发展,导致债台高筑,甚至影响到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秩序的稳定,引起社会公众对民办高校公益性的质疑。社会评价低和舆论不利的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
3.法律***策不具体与***府管理行为失范《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府可以采取经费资助、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和“新建、扩建民办学校,人民***府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则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扶持与奖励措施。这些法律***策规定旨在提升地方***府投资民办高等教育的权限和积极性,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合本地区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方式,创造性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但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中,一方面由于***策不具体,导致人为操控的空间很大,给地方***府部门留下了“寻租的空间”;另一方面,***府权力运作的不规范以及腐败行为的存在所导致的投资环境问题,导致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出现不公平,使得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实际情况并非按照***策规定的方向发展,出现投资实践与***策预期的错位现象。
三、民办高教投资***策与实践的调试
1.***策法规中明确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完善清晰的法律***策规范是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保障的重要基础。虽然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有关法律***策不断健全,初步形成了民办教育***策规范体系,但是部分***策规范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规范仍处于模糊状态,既不利于财***性经费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支持,亦不利于社会力量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投入。其中,关于“合理回报”的规定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投入应该具有重要影响。但从其实施效果来看,大部分民办高校投资者选择将学校登记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导致这一***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从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策走势来看,民办高校走向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的格局是妥善解决目前矛盾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在法理上理顺民办高校的发展问题,维护法律***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且可以激发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从而使社会力量投资民办高校的制度安排得到保障。具体而言,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可以在民***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法人,营利性民办高校则在工商行***部门登记为企业法人,并根据不同的法人属性确定不同的法律地位。目前,《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但根据其法人属性的不同而享受不同的优惠***策,民办高校需在自主选择时确定其营利性法人的性质还是非营利性法人的性质。应该指出,虽然已有的法律***策规定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平等地位,但在实践中,民办高校实际上并没有获得与公办高校同等的权利,如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科研立项及鼓励资助等方面,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待遇相差甚远。通过分类管理,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与营利性民办高校在权利义务上的区别和差异应该是明确的。
2.正确理解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合法性教育,包括民办高等教育,都是社会公益事业。我国人口规模世界第一,高等教育需求量第一,在***府的公共财力难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选择渠道,使受教育者获得了高等教育的实体性机会,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同时,适应公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学习权利要求,从而实现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在民办高等教育实践中,国家为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民办高校而制定了相应的优惠***策,并允许投资者从公益事业中获取回报,我们不能就此判断这些公益事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而否定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即便将民办高校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进行分类管理以后,民办高校的公益性依然存在。法律***策所应倡导的应当是构建以公益价值为主导的民办高校价值体系,引导民办高校投资者合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完善民办高校的治理结构,使社会、投资者、办学者都能够认识到公益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丧失教育的公益价值。但教育的公益性不等于教育机构行为的合法性,任何公益性机构都应依法举办和运行,并应受到监督。明确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质,就应控制民办高校发展的风险,***府责无旁贷地应当承担一定的监管责任,促进民办高校依法办学、健康发展。在***府对民办高校的监督中,应重点关注教育投资资金的来源、使用及其获得利润的分配,尤其是分配利润时应该在预留教育发展基金以及提取教育发展必要的费用后,才可以进行分红或者用于其他方面的再投资,确保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并将民办高校的财务审计结果进行公开,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使民办高校的合法性得到保障。***府部门还应逐步建立针对民办高校的评估体系,引导评估机构根据国家的***策法规,对民办高校的投资情况、教育质量、师资投入情况、营利性、公益性等进行评估,促使民办高校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依法保障民办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3.准确把握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潜在风险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更大,尤其是在将民办高校进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划分之后,营利性高校的办学风险将更加突出。归入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府在一定程度上会通过财***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支持以及社会捐赠等方法扩大其投资来源;而归入营利性高校的,则只能依靠投资者个人投入以及获取学生的学费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方面的风险,诸如投资***策风险、财务风险及生源风险等。投资***策的风险主要是***策不明确,导致投资者在***策规范的实际操作面前深陷两难,例如《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在工商行***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另行规定”,然而至今没有规定出台。在对民办高校进行分类管理后,相应***策规范的出台仍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应避免由于***策风险而出现的投资困境。财务风险是由于民办高校出现资金上的问题而导致办学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民办高校自负盈亏,如利用银行贷款来改善办学条件的情况下,当民办高校贷款超过其自身偿还能力时,会出现由于债务负担过重而影响学校正常财务运转的问题,尤其是营利性高校还可能出现投资主体的大规模撤资或者转移投资,这将给民办高校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学费一直是民办高校经费来源的最主要渠道,生源的数量和质量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源争夺战也是民办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民办高校在与公办高校争夺生源的过程中不具有优势,始终存在生源风险。基于此,民办高等教育应在***策调整过程中,构建投资风险防控体系,降低民办高校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加强民办高校投资的预算,合理控制投资规模,避免盲目投资,并根据民办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民办高校投资的风险趋势,实现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
民办教育论文篇2
民办高校教师和学生有其特殊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审视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一是情感关系的异化。私有化的民办高校,充斥着较强的市场氛围。身为打工者的教师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活,学校给的待遇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能否全心全意地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教学和爱护学生身上,全凭其职业道德水平和社会良知。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花了远高于公办高校的学费,按照市场规则,他们期望能够从民办学校获得更好的教学和服务,认为学校和教师为他们服务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这种思想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尊师、敬师的伦理秩序,无法和教师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和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些买卖关系的意味,不能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虽然公办学校也存在此类现象,但民办高校表现更甚。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客体与教育主体的情感关系相异化。二是教与学的异化。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大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较差,但市场意识较强,最关注的是未来的就业问题,所以多数大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人文学科,尤其是学习思想***治理论课的态度不端正,表现为逃课、厌学等。同时,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去迎合学生,片面追求课堂气氛,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无法形成良性互动,也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民办高校思想***治教育异化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在思想***治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弱化
公办高校采取******联席会议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直接实现***对高校的领导,能够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思想***治教育领域的主导地位。而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民办高校实行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法人治理结构,由校长负责学校的管理,同时由***府派代表进驻民办高校,担任***书记,并对高校的办学进行督导。但在实际工作中,民办高校多采用家族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举办者及其亲属才是民办高校的真正决策者和管理者,虽然***书记作为***府代表可以在总体上监督学校的办学方向,但在具体参与学校的方针***策的讨论和监督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局限。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多是自筹资金办学,很少得到***府的资金支持。“***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府对民办学校没有资助或资金帮扶少,相应地在民办学校的发言权也小,对民办高校的影响也就小,因此***府派驻的代表———***书记在民办高校思想***治教育领域里的领导力不从心,造成民办高校思想***治教育力度的弱化,助推了思想***治教育领域内的异化现象。
(二)一些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办学目光短浅
较多的民办高校的举办者把办学当作投机性的盈利企业来做,没有办教育的公益性意识,举办者及其家族急于从办学中获得回报,也没有办一流名校的梦想,不愿在教学、科研和人才的培养上加大投入,更没有认识到思想***治理论等人文学科对国家、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办一流学校的重大意义,只是把目光放在眼前的市场需要上,片面追求学生当前的就业和节约资金,不考虑培养出来的“产品”的发展潜力和学校的未来前景。当然,国内民办高校的外部生存环境和国外私立大学相比差距很大,它们缺乏***府的资金支持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办学投资和发展的力度受到很大的制约,只能把有限的资金投在立见成效的环节上。因此,民办高校在教学与管理的实践中表现出较为严重的重理工、轻人文,重应用、轻理论的现象,这是民办高校思想***治教育出现异化的重要原因,并有可能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没有思想,只会操作机器的“工具人”。
三、民办高校思想***治教育异化的应对思考
(一)***府应发挥在思想***治教育领域内的正能量
***府欲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治教育的影响力,首先必须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和监督力度,这既是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支持,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统领民办高校的重要手段。
1.适当予以财***资助
对私立高校实施适度的财***扶持,为私立高校创设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中国的民办高校发展了几十年来,对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促进国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府有责任对民办高校进行扶持,尤其是要在思想***治教育方面加强领导和给予资金支持。当前,公办高校拥有***府的拨款,资金较充裕,可以为思想***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以及教学、科研提供保障,而在民办高校,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和评估,也会提供一些经费预算保障,如生均15—20元的教学、教研预算计划等,但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紧张以及办学者、管理者办学理念的偏差,实际上很少会动用这些预算经费,造成思想***治教育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相对较低,无法确保思想***治理论课的质量。高校是为***和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场所,***府有责任为民办高校创设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并提供适度的支持,至少要对民办高校的思想***治教育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促进民办高校思想***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在民办高校思想***治教育领域内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2.给予人才培养支持
目前,民办高校***治理论课教师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构成。外聘教师多为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年纪轻,教学经验少。专职教师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极少数公办高校退休教师;二是在民办高校服务多年的本科生,后经过在职学习拿到硕士学位;三是新招聘的硕士研究生。从民办高校***治理论课教师的构成来看,专职教师是民办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的主体,但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极少,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教师的水平明显要低得多,这与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与公办学校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不相称。为了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府应设置民办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师专门培养计划,如博士培养计划,以提高思想***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进而提高民办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同时,***府部门还要加强思想***治理论课教师的信仰教育,培养他们对所从事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关心和照顾,使教师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去从事思想***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培养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3.落实思想***治理论课的建设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
要提高民办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针对民办高校的实际和特点,在对民办高校施以帮助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思想***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严格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和促进民办高校重视和加强思想***治理论课建设,推动民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防止思想***治理论课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流于形式,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治理论课建设的评估检查,通过检查和指导,推进民办高校思想***治理论课建设质量不断提升,推动民办高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二)民办高校应凸显在思想***治教育领域内的职能
1.强化***在思想***治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
作为***府代表的***书记,应想方设法为民办高校争取***府的各种支持,履行好督导职能,加强在民办高校中的话语权,领导***充分发挥在思想***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4],指导和监督民办高校思想***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等,加强教师和辅导员在思想***治教育方面的沟通、合作,构***委、学工部门、***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的全员育人机制,营造浓厚的重视思想***治教育的氛围,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民办高校思想***治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为培养合格人才把好正确的***治方向。
2.转变思想,着眼长远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私立高校、尤其是一些名校,如哈佛、耶鲁等高校,特别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获得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更容易取得成就,获得成功,相应也提高了毕业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我国民办高校的举办人和管理者应摒弃重理轻文,尤其是轻视思想***治教育的思想,学习发达国家私立高校的成功经验,要有长远眼光,善于总结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充分认识自身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民办高校面临的机遇是发展的外部环境将会越来越好,挑战是在生源逐步减少的情况下如何自保和发展。民办高校应紧紧抓住机遇,树立质量立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的名校意识,不断强筋健体,才不会被历史所抛弃。民办高校要学习发达国家私立高校重视人文学科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多学科、跨专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思想、懂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思想***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中重要的一个学科门类,更应引起民办高校的重视。加强思想***治教育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思想保证和***治保证,是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5],民办高校应把它作为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工作来抓。
3.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民办教育论文篇3
关于民办职业教育的举办,在我国职教法中已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说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社会需要基础上已经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所存在的问题在于缺乏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基础的验证。关于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存在着诸如能否营利、对民办职业学校管理薄弱诸类问题,在此我们不作太多的议论,仅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一、民办职业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在探讨此问题前,首先应明确民办教育的概念及应用领域。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办学主体是否具有***府权能为标准而将学校划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指由***府直接举办的学校,私立学校指由非***府机构举办的学校,包括不具有***府权能的社会力量。在此我们也认为,民办学校即私立学校,所有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都可称民办教育。按照国际习惯一般将民办教育称为私立教育较为合适,在中国则以民办教育较符合国情与教育发展形势。故在一般描述国外民办教育时冠之以私立教育,而在研究中国情况时则以民办教育统称之。
国际私立教育发展与成熟的历史研究表明,教育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公共性,二者是保证私立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教育的民主化将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广泛的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建立,则促进和保证了私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而教育的自主性和公共性,则为私立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基础。这些属性,保证了私立教育在欧美等国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与公立教育相比日益显示出其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如美国私立教育已逐渐从昔日的宗教教育为主发展为与公立教育同等教育目的与内容、在教学及管理上独具一格的学校。日本私立教育的产生及内容更多地受西方教育民主思想的影响,通过法制化手段保证及促进了私立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从贵族阶层的特权普及入一般民众社会,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可以说,私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治背景基础上,社会的需求最终促成了它的存在与发展,补充公立或国办教育之不足,提供公民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其性质与任务也是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而定的。所不同在于,如果说以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私立教育以进行知识传授及普及教育,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需求为主,而现代社会的私立教育则更多地倾向于满足个体需要,追求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内容与要求。这也反映出现代社会对教育系统的价值与内容的重新认识与定位。可以说,私立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是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与需求而进行变革,以保证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
二、私立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与规模
从世界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公、私立并举的教育体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它是人类社会传递文化遗产的一种工具,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时期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已,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中各级各类学校都是由国立、公立、私立三类学校构成。从教育类型来看,各类教育中都存有私立学校,但相对而言,属于普通教育内容的私立教育比私立职业教育易得到发展,因此,世界各国教育体制中属普通和高等教育之私立教育较为发达;从各类学校发挥的作用来看,传播宗教知识内容一直作为私立普通教育机构的主要教育教学内容,这也就限制了以传授技能与技术为主的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现实要求,如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限制。何种类型与层次的私立职业教育发展最为合适,或那一层次的教育最适合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发现在大多数国家的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由国家承担,而中学后或培训性质的职业教育则大多数为私立的职业教育,如美国,由于其教育体制中完全的或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职业中学相对较少,因此所有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均是在公立中学实施,这类公立中学设有一定数量的职业课程。而属高中后非学术性、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学校则大多为私立性质,据统计在美国这类学校目前已达7071所,其中私立6514所,占有92.8%;同时由于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的中学毕业生都将在毕业后继续接受教育,因此在美国除为继续进行学位课程的公立性的社区学院外,大量的是属于私立性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据统计这二类机构的比例为1比6,也就是说在美国属于中学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大多数为私立的。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据有关统计资料,到1992年底,在日本属于高中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中最为发达的是私立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学校,共有2494所,占总数的86.7%,另有私立短期大学499所,占84.4%。总结美日二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经验,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私立职业教育或培训在非学历教育和中等层次之上发展较为合理并能获得较大的价值;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或在属于职业技术培训内容方面更易获得发展。美日二国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私立高中后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承担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民办职业教育与企业办职业培训的关系
关于此问题,主要的模糊认识在于①企业教育是否也是民办教育,特别是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后,企业的办学行为与办学主体与企业的所有制间的关系问题;②如果企业办学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范畴,但现实的反映表明它又不等同于纯粹意义上的民办职业教育,其与民办职业教育的不同点在何处;③如果企业教育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作相应的改革,企业作为民办教育如何发展;④我国企业教育与国外企业教育的不同,也就是企业教育不能成为企业内的***存在体,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前提下,其民办意义体现在何处。
对此类问题,本人认为,①企业职业教育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这是由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企公开,管理科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正在逐步成为市场主体和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变化,决定了其所从事的职业教育的性质,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合资企业所进行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当然属于民办职业教育或私立职业教育,必须明确的是,企业教育尤其是企业开展的培训,是以企业发展为本,企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人才,以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需要。企业教育成为企业发展行为,企业教育与企业生产与经营纳入同步发展轨道,这样企业教育行为也属于企业的一种经营行为。但是企业办学由于企业性质的复杂性,使得办学主体及性质也呈现出多种特性。在企业教育类型上,从国外情况来看,有企业与企业联办,企业与社会联办,企业委托其他企业、行业、社会办等,企业给予经费资助或提供教学实习场所。
②企业职业培训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而且随着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企业开展的职业教育将成为今后民办职业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理由在于国家对于民办教育的鼓励与支持***策和企业职业培训发展为民办职业教育的社会必然性。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其中明确指出社会力量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这样企业所承担的教育形式在法律上已成为社会力量办学的组成部分。另从我国国情来看,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任务及职业培训的机构,大多数是一些企业或由行业组织的培训机构,可以说,企业办学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但企业的改革冲击最大的也是企业办学这一领域,如何在企业所有制形式转变过程中,使企业的办学适应企业转变需要并及时作相应的改革,是企业教育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目前企业教育向民办教育体制转变,并与其它培训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四、民办职业教育与***府的资助
目前,世界上大多国家的私立学校大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接受***府资助,***府在经费上的资助,使私立学校具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也是维持和发展私立学校的必要条件,同时***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资助,有效地实现对私立学校发展的控制,保证私立学校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发挥作用。可以说,***府的扶持***策与财***资助,是私立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私立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国外***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包括低息贷款、税收优惠、***府资助,在日本最为著名的为1970年的《私学振兴财团法》和1975年的《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自此,***府对私立学校的经常费用补助金,最高达学校经常费用的50%。另有一种形式是通过对民办学校学习者进行资助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美国联邦***府主要以学生贷款、奖学金、专项补贴等方式进行资助,这种资助保证了有才华、但受经济困扰的学生能够接受平等的、较好的教育机会与权利,学校则通过稳定生源、质量提高而间接受益。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国家对私立教育的资助,是私立教育获得与公立教育发展的同等条件,承担相同的任务,且***府有足够的财力与物力来扶持私立教育发展,并通过资金资助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如果在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情况下,***府如何发挥在私立教育中的管理职责,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五、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与形式
私立教育在实行自由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很快的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经济驱动,东西方经济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我国如果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纯私立教育只能是少数,民办教育的发展还是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与现实需要。对于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可能还是以通过对现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形成办学主体多样化的形式而实现,诸如国有民办、民办公助、***企联办、依托名牌学校来办、中外合资办学等多种类型。在这方面,我们也进行了一些试验与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绩,如浙江省开展的公办职业学校改制试点,实行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与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加强企校联合,推行“国有民办”相结合。宁波在职业学校推行的“国有民营”改革试点,在办学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的国有学校实行民办运行机制,逐渐减少***府投入,增强学校活力。温州市所属瓯海区301所社会力量办学单位中,属于国有民办的3所,民办公助的138所,企业家合作办学的18所,部门、社会团体办学的11所、私人办学的131所。而江西省则探索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出路,如新余市职业教育实行的“一校两制,校中设校”的模式。可以说,目前我国民办职业教育在改革原有单一办学模式的过程中,已经探索出一些发展的途径与模式,民办职业教育已成为当地发展职业教育的生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了与办学体制改革的紧密结合。
同时,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与社会需求,现有公办职业学校在办学上存在着诸如教育投入不足,学校数量不够,专业设置单一,毕业生分配困难,管理体制上的不畅等问题,而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仍很大,据统计,全国每年大约有1450万初中毕业生,其中约有350万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仍然有近1100万初中毕业生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每年招生数大约在420万人,这样还有近700万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今后中国民办职业教育将随着教育体制,特别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而成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今后教育加快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研究探索中国民办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发展方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任务。
参考资料:
邵金荣张文《美国私立教育:历史、现状与启示》教育研究1994.6
董明传王志强《日本私立教育概况及启示》中国成人教育1994.2
民办教育论文篇4
1.1通过引入角色扮演提升学生参与兴趣
运动教育模式从表象上看,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与引入角色扮演,在整个运动季中,学生不仅仅学习基本的运动技术,还会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该项目比赛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学生运动水平不同,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程度,在掌握了基本的运动技能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加各队中其他角色的扮演。
1.2激发团队荣誉感,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从比赛季开始一直到比赛季结束,整个队伍分组固定,每个人都固定成为这支团队的一员,在建队之后,每支队伍要决定自己的队名、口号、吉祥物、队服等,这些都是队伍的独特标识,通过这些独特的标识,也有利于增加队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在比赛季中,整支队伍是一个整体,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整支队伍要一起努力,队长合理组织能提升队伍的效率;教练优秀指导能避免在运动中的弯路;队员积极练习以快速提高整体技术水平;拉拉队员能在比赛中提升本队士气;宣传员广泛宣传提升队伍人气;记录员准确完整记录数据能帮助队员找出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对手弱点等等。整支队伍还要在一起共同制定策略、制定并执行合理战术,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整支队伍所有成员共同努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只有每个人都努力才能带领队伍取得优秀的成绩。而这些合作和配合能在整个比赛季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1.3通过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运动教育模式中,教学方法不同于以往的传统体育课,在整个运动季中,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传统教学和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在练习期,主要是教师的教授为主,全体学生一起学习各项技术,随后,各队开展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他们在队伍中以技术掌握较好的学生扮演教练角色,帮助运动水平较低的同学,提升整队的技术水平,并在队伍中共同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和战术套路,在制定战术策略的时候,整支队伍强调民主,没有绝对的权威,所有队员都需要参加讨论,为本队出谋划策,最后民主的选择最适合本队的合理战术策略,并进行演练,直到熟悉所有战术,以达到获得胜利的目标。
1.4为学校培养较高水平的比赛组织、裁判人才
在运动教育模式中,学生要积极参与比赛的组织工作,他们会了解整个比赛的流程,并通过实践学习在组织比赛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整个运动季,教师可以发现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并有意培养,让他们担任更多组织工作。在运动教育模式中扮演裁判的学生他们需要全面学习裁判知识,在整个运动季的比赛中,他们在执裁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应该可以达到能够熟练运用裁判方法,提升执裁能力。
1.5通过长周期、多场次的比赛扩大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影响力,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运动教育模式引入体育俱乐部后,体育俱乐部将持续进行长周期、多场次的比赛。每支队伍都有自己的专门队伍标志、吉祥物等独特特征,拥有自己队伍的专门宣传员,在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驱动下他们会不予余力的宣传自己的队伍,在比赛阶段还有专门的啦啦队员为队伍加油助威,尤其在体育俱乐部运动季的最终比赛时,通过多种方法烘托比赛气氛邀请嘉宾、引入正式比赛模式加入开场式、举行颁奖典礼等庆祝活动,这样能大大提升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影响力,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如果执行效果好,体育俱乐部的比赛将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体育文化风景线。
2结论
2.1尝试将运动教育模式引入体育俱乐部中,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积极性,更全面学习该项目各种知识,全面发展学生各种素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2.2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教育模式,不仅适用于体育俱乐部,更适用于体育课。
民办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民办高校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教育必须确立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注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人文教育,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既能胜任某种职业、又能促进其长远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但现实往往不容乐观,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民办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极度欠佳。
一、民办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人文教育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部分民办高校也为学生开设了“大学语文”、“艺术欣赏”、“公关礼仪”等课程。但以多数民办高校的现状来看,无论从教育理念、教学管理还是教学时间上,人文教育的处境虽然有所改观,但从深层上看还是相当无奈。一方面民办高校大声疾呼要重视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却在教育管理和考试方试上依然保留着太多的教条和“规范”,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等种种现象。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技能水平尚好,但心理承受能力弱、人文精神缺失、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具体说来,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化素养较差
近年来功利主义不仅成为社会主导价值取向,也渗入了高等学府,特别是民办高校为迎合市场需要而开设“短平快”的实用专业目标,使得专业设置过紧、过严、过专,使学生缺乏对其它专业的了解,导致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单一、不合理;专业知识所占比重过大,人文知识相对薄弱,导致知识结构失衡。
第一,部分学生人文文化知识缺乏、审美情趣偏低。很多同学热衷于看武侠小说、上网聊天或玩游戏,对传统文化兴趣冷谈。比如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往往得不到学生青睐,反而流行歌曲、玩电子游戏、QQ聊天倒成了学生课余文化的主流。
第二,部分学生语言文字功底很差,缺乏基本的语言文字理解与表达能力,甚至连简单的应用文都写不好。有的学生写一份简单的请假条、通知,在格式、用语上也出错。毕业生的自我鉴定、求职信等书面材料更是错字连篇、语句不通。
第三,部分学生民族文化素养差,目光短浅,思想狭窄。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丰富的民族文化积累,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爱国主义思想。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阻碍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广泛吸收。有些民办高校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很模糊,对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认识很肤浅。很多民办高校学生既没有读过多少古代优秀的名篇佳作,也不喜欢或看不懂鲁迅等现代作家的文章,更不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深层含义。
2.思维方式单一,综合能力较差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民办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人文、轻素质的现象,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过份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导致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承受能力弱,***生活能力、社会适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较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首先,缺乏自信、爱心、责任感。他们对事业缺乏自信,对社会缺乏爱心,对朋友、亲人缺乏情谊,对社会、对工作缺乏责任意识。
其次,耐挫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差。调查显示,民办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脆弱现象。他们中的许多人或因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而自卑,或因专业不理想而灰心丧气、自暴自弃,甚至萌发退学的念头。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差,许多学生受不了人际关系的压力,更承受不了突如其来事件的打击。
最后,与人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较差。他们不懂得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承受不了人际关系的压力,缺乏人际交住和沟通的能力,与人协调的意识较差,缺乏作为一个合格社会面员所必需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尽管他们有技能,但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不能处理好人际很快地融入社会。
3.知行统一脱节,伦理道德修养较差
由于部分民办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导致他们在人格上的“残疾”。诚信危机、道德危机、伦理修养较差,是非辨别能力较低、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缺乏。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公德意识淡薄、缺乏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许多同学对道德的认知,仅停留在观念和口头上,没有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比如:在道德上,学生都明白尊老爱幼、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卫生、言行举止文明等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但在实际行动中,又常常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缺乏必要的基本礼仪修养;平时生活品位低,追求低级趣味,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网络道德败坏等现象比比皆是。总之,表现出能力有余而教养不足。
4.非专业知识肤浅,导致自身的工具化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只有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在民办高校急功近利思想特别严重,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一门课程,一个专业,学生首先关注的是学这个有什么好处,对以后的就业有没有帮助,相反对于一些人文课程的学习看成是枯燥无味的事。最终自己在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可能被“专业化”,进而把学生培养成残缺不全,使人的社会适用性降低。
二、民办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匮乏的原因
从整体上来说,目前民办高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在民办高校难以得到和谐发展。其培养目标过于专业化和实用化也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当然,造成民办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较低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总之民办高校人文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归纳起来,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1.对民办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第一,民办高校管理层的观念误区。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及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极度短缺,加上功利主义思想也渗入了高等院校,民办高校在办学思想上强调培养专门人才,强调对学生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许多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等都是单纯地围绕市场转,将学校变成了“职业培训”的场所,不少民办高校为迎合市场而开设“短平快”的实用科目,强调专业教学和实践训练,以专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来体现学生的特色,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学生培养模式的设计,出现忽略基础文化教学的现象,实用倾向较为明显。因此,在民办院校除了思想***治课、体育课和外语课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人文方面的素质课程了。
第二,在民办高校教师中也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误区。特别是专业教师,认为民办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是一种“技术教育”。多数教师仍停留在只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模式上,很少关注各个专业领域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关系。结果是两者各自为***,进行互不相干的教学,从而这种教法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第三,学生“务实”思想严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远胜于人文知识。源于社会的导向、学校和家长的期望,他们一入学就把学习局限在过窄的专业之上,以获取专业知识,拿到毕业文凭和技能证书为目的。许多学生往往对一些技术性、工具性的学科,像计算机、外语等非常重视,也舍得花时间和金钱在这上面,而对一些人文学科,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语文、中国近代史等因远离经济生活,不能直接带来金钱利益,而常常被学生与家长所轻视。许多学生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外领域知之甚少,忽视自身修养把自己变成只是受过良好训练的“工匠”而已,更谈不上有良好的修养、高尚的品格了。
2.民办高校人文课程体系不够成熟或尚未建立
民办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围绕市场转动,将学校变成了“职业培训”的场所,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学时比例、教学安排不合理等。
首先,民办院校的人文课程数量偏少,人文课程的设置多***治化倾向。虽然在素质教育理念要求的指导下,民办高校人文设置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技术类课程相比,仍处于课时得不到保证的可有可无的副科地位。在人文课程设置上,民办高校存在的一个共性就是除了国家硬性规定的“两课”***治课程外,对开设其他人文素质必修课(如围绕各类专业科学技术的社会学、伦理学、法律学、艺术等)重视不够,有的民办院校仅仅希望通过开设人文选修课来弥补。然而,就大多数民办高校来看,人文选修课无论在师资力量上,还是开课质量上,都与学生有实际需要存在着很大距离。人文选修课数量很少,有的民办高校开设的人文选修课只有四、五门,比如《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而与专业技术课相融合的人文选修课程几乎没有开设。同时,人文选修课质量欠佳,有的学校根据现有教师的专长、能力、因人开课,很难开发出适合民办高校学生实际需要的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人文选修课,使受教育者有“隔岸观火”之感。
有的民办高校一谈人文教育,就是***治挂帅,认为***治思想课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科目,是人文教育的法宝。单纯的***治思想教育不能达到人性的完满,也不能达到塑造学生的精神家园的目的。
其次,体现人文精神的课程少,辅助实用类的课程占多数。在所开设的人文课程中,相当一部分课程侧重于增加学生的基本知识或追求一些应用技巧。如我校有些系开设的应用文写作、高业谈判、实用公共关系与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都只是补充学生基本文化素质偏低的应急措施,学生也是为学而学。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却失掉了激情、创造和灵性。这些与人文教育所担负的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精神、唤醒人性和良知的“自然”目标显然是有差距的。
第三,人文课程的课时少。人文教育课程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尤其是民办高校为了突出技术特色,或为了创办试点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人文选修课程常常被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挤占,或者在突出学生的技术、技能操作时,大量的实习、实训课程挤占本来少之又少的人文课程,人文课程为专业课程“让路”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以江西蓝天学院京东校区机械系自考改革试点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教学计划为例,“两课”课时占总学时的6%,其它人文课程则几乎没有开设。机电系自考改革试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文课程缺乏症”现象也是突出的,该专业人文课程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0学时)》、《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50学时)》,占总学时的4%左右。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在江西蓝天学院自考专业试点改革中竟然全部删除,取而代之是专业课程。
3.民办院校人文底蕴不厚,氛围不足
由于民办院校起步晚、发展快,学校人文教育资源不多,校园人文氛围不浓,校园文化还未形成自己的特点,无论是从办学历史,还是师资力量、硬件设施与公办高校相比逊色,尤其是在人文底蕴上更是无法相比。加之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学科专业比较单一,各类学生团体组织人员流动较快,院***书馆的人文藏书也相对较少,资料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些都是民办院校难以形成持久稳定的校园人文文化原因。
校园文化是实现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民办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存在着一些弊端:即把人文教育完全等同于人文知识的灌输,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性、根本性的重要问题――精神文化建设。只注重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忽视了“隐性课程”的作用。只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人性训练和培养,却把校园文化建设单纯地等同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忽略了文化艺术活动、社团活动的开展,都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形式。
三、加强民办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措施
民办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走民办高校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既要保证专业技能的学习,也不放松人文素质、综合能力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树立综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实行人文教育的关键。为了扭转忽视人文学科的状况,建议“民办高校重新修订教学计划、设计一套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新课程,让学生无论什么专业都要具备相当程度的历史、哲学、语文、文学艺术的修养”。根据民办高校教育特点,可以重新组合人文课程,如编写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人文校本教材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举措。如《公关礼仪与就业指导》、《世界文化杂谈与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人文教育课程内容上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和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第二,转变观念,树立人文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并重的理念。民办高校是以培养和选就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培养目标的第一位就是育“人”,其次才是专业技术教育。即确立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要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要教育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即有理智、有理念、有理想的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和创造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人。
第三,教师要结合专业教学渗透人文精神。首先教师要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可行性。比如科学知识中渗透艺术和美;专业教育方式蕴含深刻的人文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质疑”、“解惑”、“去伪”、“求真”的思维,训练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科学信仰。其次在专业教学中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比如采取多种途径,提高专业教师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教师教学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启发思维、以人为本、止于境界。再次,民办高校应依据技术教育的特点和院校自身的特色,以人文学科为基础,以专业教学为支撑,进行面向职业生活的人文教育。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才不是“片面性”的。
四、人文素质教育在民办高校学生成长中的意义
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提升人文精神,培养责任感、使命感。
大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在这人生重要时期,作为民办高校应同时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学生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健全人格,既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又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较深厚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可以弥补技术教育对人精神层面的忽视,培养完整的职业人。让学生具备远大理想、高尚情操及审美能力;具备竞争和团队意识;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具备奋斗意识、承受失败挫折的心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修养、礼仪修养、***治修养、增强学生处事修为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快地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将来的各种竞争和挑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牟顺海.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2003,(3).
[2]于仁斌,李波.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2,(9).
[3]季慧.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刍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
[4]胡炼.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5]任素杰.关于加强高职学院专科生人文教育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1).
民办教育论文篇6
(一)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当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是沿用的传统自上到下的垂直管理模式,这种扁平型的管理模式层次多人员多,容易导致信息链滞后和失真。这种体制容易导致学校办学活力不足,这也成为教育行***体制改革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也是弊端产生的重要因素。传统官僚制度管理机构臃肿,实行条块分割的单位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专业机构的扩大,行***机关包揽了业务部门和学校的权限,管理效果不好,从而使整个民办高校教学缺乏活力,不利于民办高校竞争力的提升和其自身快速健康发展。
(二)教学管理理念落后。从当前一些民办高校管理的实际情况看,现行的教学管理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管理理念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其一,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都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学管理理念落后,认为传授知识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很多的高校都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知识,而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其二,教学管理中,学生的***性主体性认识不足,而且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也不够,本身素质不高,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或者是不能有效落实先进的管理思想,对于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认识不足,制约了新型人才的培养;其三,教学方面,教学计划单一专业面狭窄专业的课程设置僵化,这些都是教学理念陈旧落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社会支持力度缺乏。对于民办高校教学管理而言,强化社会支持力度非常重要。首先,教育投入不均衡。教育投入不均衡是当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办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或者国家相关***策的影响,国家对民办高校的投入力度远远要低于公办院校,进而也导致了教学管理的发展步伐;其次,社会参与性不够。长期以来,民办高校相关负责人没有考虑到教学管理中社会成员参与的重要性,只是要求学校老师和学生参与进来,而把学生家长社会工作者理论研究者等社会其他人士排斥在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
二、提升民办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健全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体制。首先,实现教学管理的去行***化。在当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中,行***化阻碍了教学管理的进程,学校相关领导必须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教师教学的具体安排,积极听取教师的相关意见,克服作风,形成一个民主的氛围,努力为教学提供良好环境;其次,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体制。学校应该根据需要聘请校外的专家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监督人员,及时提出当前老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再次,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者首先要明确教学的主客体是教师和学生,将其作为任何制度和管理的首位,制定能激发师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创新教育教学理念。首先,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因材施教。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各自的爱好进行学习,转变学习观念,引导学生对自身内心精神世界进行挖掘和反思,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实现民办院校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再次,优化教学形式。教师不能够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而是应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师除了要完成课堂任务外,还应该对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真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民办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思考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我国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三分教育有其一”的民办高校,近年来发展迅速,学生人数剧增。民办高校的学生具有与公办高校学生相同的心理特点,也有因为其社会评价、社会地位等与公办大学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思想和行为表现。因此,民办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都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以及对策作了简要的思考分析。
一、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主要问题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恶性循环。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自我认识的盲目性和压抑性、自我体验的消极性、自我情感的失控性、自我实现的缺失性等弱点。许多学生在一年级入学时因社会评价、自身评价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在民办高校学习与生活的自我定位缺失,导致在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中诸多适应不良,抱怨环境差,伙食不好,抱怨老师讲课差,上课没劲,抱怨同学素质低,与人交往难,抱怨民办教育体制差,在这些抱怨中,他们越发回避自身的问题,越发的看不清自己应有的定位,认不清自己未来路在何方,形成了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恶性循环。
(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在民办高校学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中,宿舍之间的人际交往、女同学之间的交往问题显得特别突出。人际交系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社交能力欠缺,与同学、室友沟通不畅,出现矛盾时采取消极的应付方式、回避矛盾,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定义人际关系。
(三)学习上目标定位不准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在民办高校中,大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被动接受教师教学要求和考核,知识的接受方面一概依赖老师,学习态度不端正。绝大部分同学只为了混一张文凭,等着文凭一到手就去家里安排的工作单位报到;有的同学学习时很茫然,完全机械地应付以***“过关”。
(四)性心理方面的困扰。民办高校学生在对自身的性健康和与异往过程中产生的性问题困惑较多,有些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人际交往。民办高校学生性心理困扰主要表现在:性观念上的大胆与随性,上的不当与责任感缺失,性压抑的排解途径不当。
(五)心理健康意识差。因民办高校的教育体制与管理体制等原因,心理健康知识难以得到全面的普及,学生获取这方面的知识途径比较单一,对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缺乏正确的认识,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讳疾忌医,在许多心理问题形成的初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任其发展,以致变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外部因素。首先,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而言,从其踏入校门开始,围绕着“民办”二字所带来的社会评价就跟随着他们的大学生活,一方面,进入大学生活的他们希望生活有一个新的开始,另一方面,围绕着民办二字带来的社会评价又让他们内心体验着复杂的情感,或内疚或羞愧。据了解,民办高校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普遍较低,在校的学生对母校诸多不满,毕业了的学生很少愿意谈及自己的母校。人的自我评价包括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这些社会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内心冲突如果不能在自我评价这一块加以调节,加以平衡,便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其次,民办高校的高收费、低就业对许多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都十分突出。对于那些求学欲望强烈而家庭环境一般的学生承受着相当大的家庭压力,这部分学生一般都是一个家庭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因此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学习是否用功,成绩是否突出。这些家庭因素以及未来的就业压力的预期让民办高校的一部分学生生活、学习压力增大,更有甚者发展为神经性焦虑症。
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而言,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或者以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代替心理教育,或者以补偿性教育模式(单纯设立心理咨询室)代替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之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中对心理帮助是缺乏认同感的,因此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流于形式和表面化。而作为民办高校生存之根本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占据了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表面流于形式,更多的工作开展需要通过领导的重视才得以正常进行,在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度上都不及公办学校,因此,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获益有限。(二)学生个体自身因素。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在不成熟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上的不成熟主要集中在认知方式、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以往的生活经历等。大学生既缺乏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又缺乏***思考能力,因此,在对待环境、自己和他人方面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绝对性。在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困惑面前,必然产生心理动荡,情绪波动。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欠缺是新生心理矛盾的又一大内因。其次,自我管理是个体对于自身发展进行有意识地规划和控制、监督、负责。在新的生活中,许多学生经济开支不会计划,情绪发泄不懂控制,时间富裕不知安排等等,学习生活逐渐脱离愿望中的轨道,由此产生种种苦恼。最后,过去生活经历遗留的心理创伤。对于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学生,心理的创伤还是来自于高考的失败。民办高校的学生,虽然有机会跨入高校大门接受高等教育,但从客观上讲,他们大多数都是高考落榜生。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高考失败给予青年学生的打击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对于这一部分学习成绩不良而落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而言,很容易产生较强的自卑和焦虑心理。
三、关于开展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都可能存在,其中真正的心理障碍的人数很少,而大部分学生主要是不同的心理困惑、心理压力、心理矛盾。因此,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发展成长为主、预防***为辅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才是我们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也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摸索出来的一条非常有益的经验。此模式的重点在于针对学生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重点在于潜能开发、心理素质的优化上。对于实际操作而言,具体在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我表现能力、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
实现全校学生为目标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一个必需的途径就是让心理学走进课堂。惟有如此,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规化、常规化、专业化。在***2001年签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已经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咨询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另一方面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指导性作用。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心理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同时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通过外出学习、培训、参观、交流等形式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素质。
其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以全校学生为教育对象,分不同专题,不同时间举办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如新生入学之际,以新生适应为主要内容,一年级以大学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为内容,二年级以大学生的婚恋心理、生命与人生、职业生涯设计等为内容,三年级则以就业为主要内容。同时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如计算机网络、校刊、橱窗、板报、现场咨询等宣传媒体,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自觉要求,形成一个人人关心心理素质,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保健网,加强对特殊学生的防范。特殊学生主要指以下几类学生:一是有轻生、自杀意念的学生;二是有各种神经症的学生;此类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退学的首要原因。在民办高校此类问题比较普遍,最突出的是焦虑性神经症,其次是抑郁性神经症和强迫性神经症。三是有人格障碍的学生。尽管在学生中的比例不高,一学年一般在二三例左右,比例虽低,但容易诱发恶性事件,这类特殊人群通过建立班级、系部、学院三级心理保健网可有效防范。三级保健网指的是第一级保健由专业人员组成院级心理咨询机构。每年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筛选出有心理障碍和自杀倾向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可同时设置危机干预机构,使处于高危状态下的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帮助。二级保健由班主任和辅导员组成的系部的保健系统,三级保健由学生组织组成的学生心理委员,积极发现身边的同学心理有异常表现时能及时反映给各院(系)级。在心理健康网络上已初步建成了由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团委书记、辅导员以及学生心理委员组成的三级网络,但具体的工作模式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俞少华,张亚林,罗爱兰,等.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2003,17(4):219-222.
民办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民办高校 人文社科素质 社会学 精品课程
一、相关概念探讨
民办院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其办学层次分专科和本科。我国民办高校已有二十来年的历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已有大约25 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了约300 多所民办学院。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
在正视我国民办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民办教育存在的不足。民办院校无论从资金来源还是学生生源,无论从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上都有着自身特点。作为一股新兴的教育力量,各大民办高校、教育学者和社会有识之士均以积极的心态来正视存在不足,通过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
人文社科素质的缺乏是众多民办高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人文素质是指一种内在的身心品质与精神,它是做人、做事、做学问最基本的态度和精神境界,包括基本的思想素质、文化心理素质和情感智慧素质,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同时,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实践、应用。有学者指出民办院校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自身的文化环境缺乏人文氛围;人文课程设置欠科学。再有,民办院校的师资主要由专职教师、母体学校的教师和社会上的教师资源组成。资源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给教师队伍的管理带来难度。同时,民办学院教师报酬与教学数量相关,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求数量略质量的问题。这些都是造成民办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
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共通原理,是一种普通的社会科学。《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社会科学基础,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认识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美国、英国等高等教育来看,社会学均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就我国而言,部分高校也把社会学课程向全校学生开放。因此,社会学是一门非常有利提高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的课程。
二、育才学院社会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由西南大学与重庆利昂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创办,2003年3月,经***批准为全日制本科层次的***学院。育才学院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内涵,努力打造富有深刻文化底蕴的育才校园文化,始终秉承“厚学养德, 树人育才”的校训。面对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的功利性的问题,学校领导从多角度来解决学生人文素质缺乏问题。社会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旨在从课堂上提高学生人文社科素养,先从管理学院开展试点,逐渐向全校推进。
社会学是一门对从业人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求都很高的综合性学科,作为一个理论性和实证性要求都十分突出的专业,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既能够牢固地掌握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知识,又能很好地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本着理论够用,强化实践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原则,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与主动参与的教学手段,将社会学课程建设成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育才学院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建设有着如下几点特色:
课堂讲授。旨在向学生传授该课程的基本知识,突出重点,解答难点,帮助他们梳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开阔、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讲授内容上,教师深入研究各种教材,最终选取郑杭生教授的《社会学概论新修》作为主体教材,同时参考其他社会学教材与社会学经典著作,将《社会学概率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为十三章,包括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增进学生专业认识和专业兴趣,打消三本学生对“理论”的刻板效应和恐惧感,让学生初步具有社会学专业视角。
课堂讨论(社会热点、时事分析法)。社会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社会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社会能力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社会热点分析每堂课都开展,先是让学生收集相关社会问题并进行课前思考,在课堂上学生共同讨论,教师加以点评和积极引导。这一方法接近了生活与社会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学的专业视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学生热情。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和辩论,用以引导学生注重自学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比如,在讲授社会角色的时候,课堂讨论实现了师生良好互动,能较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理解‘社会角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读书会。本着提高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原则,本课程特设置了读书环节。由教师为学生列出社会学的经典读本书单,组织学生共同阅读、讨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用经典理论来认识、分析社会。读书会最直接的作用是影响了学生课余时间结构。课程小组前后进行两次调查显示,通过加入读书会,80%学生增加了课后读书时间,进入***书馆或阅览室的频率由人均2次/月提高到10次/月。读书时间的增加是以看电影、玩游戏、睡觉时间的相对减少来实现的。
课后辅导。一方面,配合《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开列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定期组织读书会交流心得。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耐心指导学生申报学校科研立项,以提高他们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题报告。专题报告有两个板块,一是校内专题报告,选取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课题,邀请重庆社会学界内专家、本校教师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这类专题报告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又能为学生解决自身问题时提供一定的经验。如“从中学生到大学生,你准备好了吗”、“由学校到社会,你准备好了吗”这一类主题报告,报告人均从社会学专业角度出发来解读现实问题,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深入。有学生听完报告后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理论这样指导实践的。二是校外板块,积极为学生创造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如参与2011年度重庆社会学界年会、社会工作年会、其他高校相关人文社科讲座等,以达到扩展学生视野的目标。
社会实践。通过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研究方法得以在校园这个小社会实践。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建设依托学院社会学系的实践条件,让学生在心理咨询室、社会调查工作室、实训室进行练习,并在校园内就学生的自身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一系列研究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培养师资。社会学概论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培养学生,还要培养师资,特别是青年教师。师资力量的培养着重于培养教师的素质和教师的知识体系。民办院校部分教师的素质受到学校和社会质疑,这与教师个体素质有关,同时与整个民办教育的大环境有关。通过对教师素质教育,让教师深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和使命。其次是教师社会学知识理论体系的培养。从整个重庆市社会学教学系统来看,社会学科班出身的师资并不多,在民办系统中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积极让教师走出去学习社会学相关理论知识是学校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如让教师参加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暑期课程班等。
三、加强与改进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教育的思路与建议
从课程小组调查来看,通过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学生的人文社会科素质有一定的提高。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加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和上学期相比,学生更加关心国家大事;更加肯定诚信的作用;更多的赞成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生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二、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通过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从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来看待生活和人生。在面对人生挫折时,学会了用各种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面对社会的不公和人生困境时,多了一分理性,少了几分冲动,不再是愤世嫉俗,而是理性面对。三、学生对思想***治理论课态度有所改变。学生由起初“***治课毫无作用”,到如今认为思想***治理论课程能体现时代性、具有实效性,能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分析社会发展规律,这样的改变也证明了社会学概论课程建设在人文社科素质建设上起着一定作用。
社会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四个学期以来,我们看到了学生人文社科素质的提高,同时也看到了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建设中的重要性和艰难性。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要真正实现加强与改进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教育这一目标,单从一门课程的建设远远不够,应该做到:
一、将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学习。人文社科素质教育不仅是公共课程的任务,也是专业课程要达到的目标;不是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高年级学生的重要课程。
二、营造良好的人文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三、打造精品师资,提高教师素质。
四、加强实践教育,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结语
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涉及教育的根本问题,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建设,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甚至可以提高到利国利民的***治高度。作为一名民办高校教师,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隋文联.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健康成长[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2.
民办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想***治教育课;新途径
民办高校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办学机制上创新的产物,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 这为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机制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在当前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方法、变革观念、改革体制,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适合新时期发展的“四有”新人。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思想***治教育课
民办高校指的是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民办高校办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资本和市场相结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营。这样的办学模式与公办普通高等院校承担的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是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的。曾指出:“教育创新与科技创新、理论创新一样重要,并且教育创新还能够为其他创新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我们只有不断地大力推动教育创新才能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加强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治教育工作,是每个民办高校必须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不管是从给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考虑还是学校的长远发展考虑,都具有重大意义。加强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治教育工作是一件利校、利民、利国的大事。利校,有利于民办高校紧跟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宗旨,使学校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为学校的长远发展争取更大空间。利民,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治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利国,为社会主义中国培养大量优秀人才,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虽然民办高校按照市场方式运作,但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存在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社会合格人才,这与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目的在本质上有质的差别。由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在专业设置时,必然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又会强化各种实用技能的培训,例如:强化英语的应用、计算机的操作、专业课的实践等。但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却往往忽视学生的思想***治教育,甚至有的学校就不设置思***相关部门和教学单位,学校上至领导下至学生都以消极态度对待学生的思想***治教育。这种情况的出现有深层次原因,必然会给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它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校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改变观念,树立全局意识,把思想***治教育课置于工作之首,从战略高度认识思想***治教育课。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治教育新途径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它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学风、校风以及校园环境等。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具有巨大的渗透性和潜在性,同时,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校园环境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也有重大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想***治教育中有重大的意义。民办高校由于发展时间短,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积淀浅,造就了其独有的校园文化特点。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还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如何加强与发展校园文化,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理想的校园文化应该囊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谐健康的人际环境、宽松的竞争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理想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并且艰巨的过程,民办高校在这一过程中要处理好市场与大学精神培养两者之间的关系。
校园文化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它以隐蔽的形式导引着大学生的认识,规范着大学生的言行,培养着大学生的品德。校园文化不管从物质条件到精神活动和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以及教师的举止到教室的布置,都会给生活于其中的学生一个具体可感的参考,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信息,给每个学生心理上一定的暗示,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从周围环境中接受那些人们所认可或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校园文化中诸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强制的,而是潜移默化的,这种作用使学生在悄无声息中受到心灵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由量变达到质变,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改变或将原有的思想提高到新的层次。因此,民办高校要重视能够充分体现本校特色的人文环境建设工程,积极改善校园文化氛围,有计划、有系统的布局校园人文景点。例如可以建立校史博物馆,树立名人雕像、纪念碑,展挂名人名言等,使大学生在优美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磨练他们的意志、砥砺他们的德行,塑造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大学是学术和精神的最高殿堂,是人类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中心。民办高校在弘扬办学传统与理念的基础上,更要加大资金投入,在物质上给予充分保证,不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社团活动。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高尚的情操。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作为后起之秀的民办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在学校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自觉的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结合起来,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引导大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紧抓网络思想***治教育新机遇
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文化,推动了大学思想***治教育的创新。网络既带来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更带来了教育理念和内容的现代化。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民办高校就必须与时俱进,认真研究在现代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同网络结合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充分认识网络技术在当今教育领域中的运用对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在管理、内容、方法等方面所带来的全方位的变化。
网络使思想***治教育具有巨大优势,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传统的思想***治教育总是受时空限制,学生必须集中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进行同一主题内容的教育,而网络则是全天候开放的,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向老师咨询,探讨自己所关心的话题,与同学或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也可以在网上迅速地查找到相关的信息。在这种环境下,思想***治教育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脉搏,使原来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可以说,网络空间有多大,思想***治教育空间也就有多大。
如何开展及怎样开展网上思想***治教育活动,是网络思想***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学校可根据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设计富有特色的网站、网页。如开设心理咨询网页、时事评论网页、理论学习网页等,从而向学生提供思想、***治、道德、法制、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其次,可以在网上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通过开展思想调研活动收集思想信息,通过开展思想讨论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通过开展思想经验交流活动提高教育效果等。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网上思想***治教育活动是网络思想***治教育成功的关键。最后,学校思想***治教育等相关部门及教师要及时网上思想***治教育信息,实现思想信息和教育信息共享。将思想教育的问题、现状、经验等资料和信息公开上网,接受访问。
当前,开展网络思想***治教育,是民办高校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民办高校立足高等教育不败之地的需要。面对这一现实,民办高校必须要实现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与时俱进,不断开创与革新高校思想***治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张德,吴建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黄宇弦.论校园文化的思想***治教育价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顾运芝.高校网络文化道路的困境与出路[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陈松.网络与高校学生思想***治教育[J].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6]骆郁廷.高校思想***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陈明丽.对高校思想***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8]曾秋菊.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J].前沿,2008(10)。
[9]路淑英.***学院思想***治教育创新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0]曲建英.论加强高校思想***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J].教育与职业, 2008(26)。
[11]张秀英.加强思想***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6)。
民办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 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困境;原因;路径
高校作为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它义不容辞的使命。目前,我国已经具有一批相当规模和成熟度的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条件和学生自身素质等原因,民办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任务比公办高所有权更艰巨。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困境
价值观指人们在对周围世界的价值评价中形成的稳定的观念和根本观点。它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选择。价值观教育包含价值认同、价值实践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包含知、情、信、意、行等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和均衡发展的教育过程。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难度大。
首先,民办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比公办高校生更具有开放性。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思想上很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社会中的不同价值和多元文化表现出比前几代大学生更多的宽容,多种思想和价值观可以并存,这也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越来越开放,出现了各种价值观并存的局面,表现出开放、多元化的特点,增加了这价值观教育的难度。
其次,民办高校大学生知行统一上比公办高校生更容易产生分离。具体反映在涉及国家大原则、大事件上他们常常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知行统一;但在具体事情上尤其是关系到现实自身具体利益时,他们又表现为知行分离,往往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判断是非善恶美丑,也只对自己认同的事付之行动。这种知行不能一致的情况无疑加大了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
再次,民办高校大学生平均综合素质略低于公办高校。一方面,民办高校大学生总觉得自己不如公办高校生,因些处处降低要求,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上要求不高;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大学生在社会舆论事件上,在各种价值判断上更容易受社会负面言论的影响,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上任务更艰巨。
另外,民办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支持力度不如公办高校。总体上看,我国民办高校学习氛围不如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在质量上与公办高校比也存在差距。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方面,民办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也远远低于公办高校。这样,学生在课堂接受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很难从外部“灌输”顺利发展到“内化”环节,更不用说到养成“行为习惯”的环节。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困境的原因
1、社会转型带来的影响
价值观的形成总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1)从社会环境来看,我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我国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向开放的社会转型,同时,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行为方式、价值观的传入,使社会价值观从一元走向多元,另外,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个别贪官和公众人物言行不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信力降低,也使民办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失去应有信服力。(2)现代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网络技术带来的影响。互联网是一个容纳着种种可能性的广阔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西方价值观借助网络博文、论坛、视频等途径可以轻松进入公共视野,对学生进行渗透。与此同时,网络的符号化、匿名性使人们的交往更自由,这也加大了识别信息真假的难度,特别是在目当下,我国网络立法和监管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互联网媒体对民办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干扰不容忽视。
2、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原因
我国民办高校在发展初期都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安全管理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现在虽然进入了以质取胜的竞争阶段,但前期留下的不足并没有全部克服。对民办高校而言,学生的报考情况和报到率就是学校的生命线,所以在日常管理和工作中对学生的价值教育并不是很重视,个别民办高校的管理人员甚至拿“价值观教育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为由,否定过多投入;还有一定数量的民国办教师(包括辅导员)认为价值观再正确,如果学生找不到工作还是白搭,这种情绪对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其次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性质决定学费、住宿、伙食费等费用都比公办高校付出得多,而学校自筹经费的性质使得这些成本必然会部分转移到学生身上,这种现实也会让学生对学校有偏见,对学校的教育热情不高。再次,在学生的管理上,民办高校对学比较迁就,也容易让学生轻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3、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原因
人们的价值观确立往往受其认知结构、心理需要、理解能力以及情感等主体性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公办高校学生而,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总体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略低,在学习方面的惰性较大,对自己的价值观选择要求更具体更现实;另一方面,在这些年的发展中,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评价低于公办高校,而且这种观念已被固化,再加上面对就业这个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众总体处于劣势的现实,加重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自卑心理,这也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
三、增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路径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要“入脑”、“入心”,更要“入行”,这是一个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过程教育,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更需要有效的教育,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提升思想***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助推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任何价值观的形成都离不开有效的教育。思想***治理论课是我国所有大学生群体必学的一门课,这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自然是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果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占领这一重要阵地,形形的非主流思潮就会趁势而为。因此,对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提升思***课的吸引力刻不容缓。为此,民办高校思***课老师应结合学生特点,更新教学手段,创新价值观教育理念,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畅通的价值观教育大系统,营造全员育人的浓郁氛围,调动一切力量配合思***课的教学。当然,现实中,民办高校思想***治课教师队伍力量,不论是从职称结构、学历结构还是年龄结构上与公办高校都存在不小差距。为此,在提升思***课实效性上,也应该关注民办高校思***课教师的队伍建设。
2、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增强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内化为学生的个体价值,不仅取决于价值观本身的科学性,也取决于它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程度。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而言,上网需求量大与宿舍、教室网络建设不够的矛盾冲突,如果民办高校能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入手,体现出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势必会拉近在学生群体和民办高校的距离,让他们亲近学校的教育;在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常遇到的感情问题、心理问题上,如果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在处理学生具体事务时,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等,都会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对所在学校的认同,在无形中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改善环境,净化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空间
(1)净化网络空间。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重视网络平台中的文化建设,为此增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鼓励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在网络平台中多提供内容健康、导向正确的精神文化产品;加强网络监管,对网络舆论以正面引导为主,建立信息反馈收集机制,优化网络虚拟环境,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空间。
(2)积极培育家庭美德。家庭、家族是人们接受价值观教育的第一个场所,这种影响因其具有亲切性、长期性、稳定性倍受人们重视。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3)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是大学教育“软”实力的体现,是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日常工作中民办高校可借助学校宣传栏、文化展板、校史展览馆等建设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弘扬;也可以积极开展专题讲座、文艺会演、艺术欣赏、体育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强化社会实践,巩固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实践活动是个体价值观在知与行方面的统一。为此,我国、***专门下发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民办高校完全可以依此向***府提出更多支持,帮助学生在社会中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统一。
我国民办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责任重大,需要各部门合作,从多方面着手,充分发挥思***课主阵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推动价值观教育实践环节,净化教育环境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海峰,王庆英.西安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研究.2013年西安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