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性研究论文10篇

教育性研究论文篇1

全纳教育思想提出的初衷是为在身心方面有残疾的学生提供更完善的教育,将残疾学生吸纳到普通教育体制中,使之接受与普通学生一样的教育,从而获得在未来社会主流群体——普通人群中共存的技能;而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在全纳教育体制中,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合作。但随着全纳教育的发展,其概念内涵也在发展和变化着。首先从教育对象上看,全纳教育的对象从“残疾学生”到“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再到“所有学生”,教育对象的扩大体现了全纳教育更具人性化,更追求民主与平等。其次从教育内涵上看,全纳教育的内涵从“残疾人教育”到“特殊需求教育”,再到“全纳教育”。如用一句话概括,全纳教育就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

根据全纳教育的思想,学校教育应反对任何歧视与排斥,给所有学生以公平公正的教育。但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仅因性别不同,在各个教育阶段,男生或女生都会受到“区别对待”,被视为另类,被打入另册。本文试***用全纳教育思想分析学校性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全纳的性别教育观”。

二、学校中的性别反全纳现象

1.性别排斥现象

(1)在幼儿园和小学,被罚站、被“隔离”的多数是“调皮捣蛋”的男孩儿。他们不仅被排斥于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而且也少有机会成为“值日生”或“班干部”,其在群体中的声望与影响大受影响。甚至有调查显示,幼儿园中男孩的***性总体水平低于女孩,并达到极其显著水平。

(2)在学校教育中,男教师被排斥在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队伍之外,而女教师被排斥在学校领导群体之外。虽然时代已进入21世纪,但能够充实到幼儿园和小学的男性教师仍是凤毛麟角,不少学校中70%~80%的教师均为女性。一旦有那么几个男性教师,又很快被提拔到领导岗位,而同等条件下的女教师,则很难得到提拔。在选拔学生干部方面,随着年级的升高,担当班级、少先队、团支部和学生会干部的男生越来越多,而女生却越来越少。这种现象的背后是隐性的性别排斥。

(3)在学校性教育中,异性教师被排斥在任课教师之外。学校在安排性教育教师时,往往是让女教师给女生讲课,男教师给男生上课,也许存在已婚女教师给男女生上课的情况,但极少见男教师(无论婚否)给女生上课的情况。在一些调查研究中,研究者也发现,虽然有大部分的学生对性教育教师的性别上持“无所谓”的态度,但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选择同性教育,却没有学生主动选择异性教师进行性教育。

2.性别歧视现象

(1)尽管男孩儿从小“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一般,但人们并不放弃希望,认为男孩智力水平较高,属“大器晚成”型,将来定会“睡狮猛醒”,在中学或者大学赶上并超过学习成绩优秀的女生。他们即使大学成绩也平平,也不影响未来成就一番大事业。而女生如果从小学习成绩一般,那不仅会让师长深感失望,而且还可能被讥为“傻子”、“傻大姐”,使人格受辱,心灵受到伤害。

(2)尽管在中学生中发生“早恋”或者说是“交往过密”现象,都是因为男女生“两性相悦”,但对于男生而言,人们的评价最多是“不务正业”、“鸡娃打鸣”,而对于女生,人们可能会认为她是“作风不正”、“品行不端”。有此经历的男生并不会影响今后的人生道路,而女生的声誉却会多一些瑕疵。

正是因为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性别排斥与歧视现象,所以,借鉴全纳教育的理念形成新时代的性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且紧迫。

3.性别教育隔离现象

有研究表明,我国儿童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较过去有较大提前,女孩月经初潮最早为9~10岁,小学高年级学生间,异往过密现象屡见不鲜。这说明性教育的起始阶段应从小学开始。然而在现实中,性教育至少存在三种隔离现象:

(1)学段隔离。多数校长、老师和家长们认为性教育从初中开始即可,对小学生进行性教育不仅没有必要,更有因提前教育而承担唤醒性意识、教唆的风险。

(2)男女隔离。即使在能够进行性教育的学校,目前多数做法仍是男女学生分开授课。

(3)内容隔离。既然性教育的对象是分开的,那么性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男女有别的。

上述性别教育的反全纳现象,使得开展正当的性教育阻力重重,科学的性知识难以普及,开明的性别观念难以推广,青少年在性别问题上的“自主探究”难免会不时遭遇各种性陷阱与性危害。故此,笔者提倡实施全纳性别教育,推广普及全纳的性别教育观。

三、性别教育的全纳教育观

性别教育在全纳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应在以下几方面用全纳精神进行性教育:

1.教育对象的全纳

长期以来,性别教育的对象被局限在青年中,人们普遍认为青春发育以前的少年儿童和成年以后的人没有接受性别教育的必要。然而,人的性别身份、性别角色、性生理和心理变化是伴随一生的事情,不同的人生阶段,人们会遇到不同的性问题,因而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有接受性教育、解决自身性别的问题,从而改善生活质量,满足人生价值的需求。但是根据笔者所理解的“性”及“性别”的概念、内涵,性别教育还应包括对受教育者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性格性情的培养,最终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人性的发育和人格的完善。从广义的性别教育和泛义的性别教育的意义来看,在性别教育活动中,不应存在因年龄、性别和身份等因素而阻碍接受性别教育的现象,即性别教育中不应存在任何形式与程度的排斥现象,性别教育的差别只应存在于因年龄而设置的教育内容的不同。

2.教育者的全纳

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学生需要男女两性教师同时担任教育教学工作。在目前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男女教师的性别比严重失衡,女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影响男生和女生的唯一成人性别楷模,单一性别榜样对有效促进男女生的成长是有缺陷的。从教育生态的角度分析,恰当的“性别比”(群体中男女两性的人数比例)会使两性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效益的提高。而教师群体中的“性别比”失衡,可能产生不利的教育后果,即由于女性缺乏男性的坚强勇敢、大度豁达和勇于负责的品质,而使男生个性的发展可能会倾向于女性化。另外,性别教育的教师不应只是同性教师,如果说进行性生理、生殖和生育教育为避免尴尬,可以采取男性教师给男生上课、女性教师给女生上课的办法,那么在社会民主、两性公平、两性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个人完善与社会进步等问题上,教师性别就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阻碍,相反不同性别的特色与优势会使教学更具感召力和影响力。

3.性别教育的公平公正

性教育中每个人都应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教育给男女两性的评价和期待都应一样的具有激励性和发展性,不能因性别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评价,或给予不同的期待。长期以来,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形成了不同的评价与期待模式,因此,要用现代社会学“女性是被造成的”观点替代传统的“女性是天生的”观点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世纪之交的时代转换并不会自动带来人们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进步,即使是新世纪的大学毕业生和学士学位获得者,如果思想观念不革新,制度与实践的改革也就无从谈起。

笔者认为,在社会观念与社会实践中,只有一种思想对我们“男女携手,共同进步”有积极意义,那就是“公平公正”。只有抱定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放松,做全面系统和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正确认识男女的真实面貌,才能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也只有公平公正的性教育才能培养出“身异心同”的社会人——无论男女,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正常的情感态度、豁达的胸怀、达观的性格和坚毅的意志。教育要做的不是改造性别,也不应刻意强化性别特征,而应将两性中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共同向着“人”的本质与真谛迈进。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黄志成.全纳教育: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3]徐文勇.不同地区的学校性健康教育研究——以北京回民中学和宣威民族中学为例[D]∥新世纪中国大学生(文科学士)毕业论文精选精评.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

[4]黄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潮纵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25~574

教育性研究论文篇2

现在谈论教师教育的热点是两个问题:一是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变,即逐步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小学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培养;二是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即除了师范院校培养中学教师外,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也可以培养教师。对这两种转变,有人赞成,有人保留意见,虽说不上反对,但认为现在还不到时候。我想就这两个问题发表点看法。

一、历史的经验

众所周知,教育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就有培养下一代活动的教育存在。但是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现在大家愿意把它称为教师教育,包括了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对此本文不作论述)则是近代以来的事。大家公认的第一批师范教育机构是法国拉萨尔(LaSalle)于1681年在兰斯(Rheims)创办的教师训练机构,1695年德国法兰克(A.H.Francke)于哈雷(Halle)创办的教员养成所,以及德、奥各地出现的短期师资培训机构。至今不过三百多年的历史。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师范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早期师范教育的特征是:一是水平较低,往往是初等教育毕业以后经过短期培训就去担任小学教师;二是专业性不强,由于教育学、心理学还不发达,因而教师缺乏专业性培养。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义务教育的延长,欧美一些国家的师范学校陆续升格为师范学院。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发达国家的师范学院或并入综合大学,或自身扩大为综合大学。从此,师范教育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有的研究工作者把世界师范教育绝然分开为两种类型,即封闭型和开放型,或者如英国詹姆斯·波特报告(JamesReport)中所称的“定向型”和“非定向型”。其实教师这行业从来就不是封闭的。由于以往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几乎任何高等学校的毕业生都可以当教师。所以重视教师工作的发达国家都设有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通过考试等方法来认定教师资格。即使如前苏联以定向型为主,有师范教育体系,但仍有15%左右的教师由综合大学培养。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师,大多数国家都是在综合大学培养。例如法国,师范学院主要培养小学教师,中学教师资格主要由综合大学毕业生通过教师会考而获得。

由此可知,教师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是必然的趋势。分析一下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师范学院向综合大学转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师水平的提高,师范学院历来学术水平较低,已经不适应培养高水平教师的需要;二是教师在数量上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不需要设立专门的师范学院来培养;三是二次大战以后大批复员***人涌入高等学校,许多师范学院由此而扩大为州立大学。其实师范学院依然存在,不过是存在于综合大学之中,有的称为教育学院。西方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培养两个层次的教师:一是本科生,培养小学、初中教师;二是接受其他学系的毕业生,经过一二年的教师教育专业训练,培养为高中教师。

从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教师教育的水平是由低到高发展的,教师的专业性也是逐步提高的。与其他职业不同,不是一开始就是高水平的。但是进入20世纪后半叶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程度在提高,教师教育的水平也在提高。

(2)教师教育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是历史的必然,是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水平提高的标志。

(3)高中阶段的教师的培养始终是以开放型为主。即使设有专门师范学院的国家,也不是全部高中教师由师范学院培养。

(4)教师教育的转型的实质不是培养形式的变化,而是水平的提高。

二、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师范教育产生得很晚,如果从盛宣怀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内设师范院算起,至今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应该说,我国师范教育虽然起步晚,但起点并不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中就有师范学堂和师范馆;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已是1904年1月13日)颁布的癸卯学制则把师范学堂分为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前者属于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后者属于高等师范学校,培养中学教师。1902年又在京师大学堂内创立师范馆,招收科举时的举人、贡生、廪生、监生和中学堂毕业生,修学3年,毕业后择其优异者给予中小学堂教习文凭。以后至辛亥***前,几乎各省都办起了师范学堂,有的办了优级师范学堂,有的办了两级师范学堂。癸卯学制规定在初级师范学堂内可设简易科,以解决当时初等小学堂教师的急需。至1949年,全国有***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12所,在校师范生1.2万人;中等师范学校610所,在校师范生15.2万人。全国院系调整以后,向苏联学习,师范教育实行三级制,即中等师范学校,招生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小学教师;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二至三年,培养初中教师;高等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四年,培养高中教师。在职教师进修,小学教师有各县设的教师进修学校,初中教师有各地区、市设的教育学院,高中教师则有各省的教育学院。这个系统50年来培养了千百万名教师,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但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系统50年如一日,没有多大变化,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首先,这个系统设定的培养教师的目标就是低水平的。特别是小学教师的资格设定在中等教育水平上,初中教师定位在专科水平上,在世界范围内是偏低的。特别是第二次大战后,各国教师教育都逐步升格,小学教师一般都在专科以上水平,中学教师,包括初中教师都在大学本科以上水平。我国教师水准定位较低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基础教育的人口基数大,要在短期内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师的缺口太大,教师水准定位低一些容易达到合格的标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逐步调整,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有必要也有可能把教师的水准调高,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

其次,师范教育的课程内容陈旧,培养模式落后。20世纪后50年是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50年。有的学者认为,人类知识总和的90%是在这50年内创造的。但是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50年几乎没有多少变化。对培养教师至关重要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几十年来也有很大的突破,但很少反映到师范院校的课程之中。

第三,师范教育在我国不能说不重视,历次教育决定中都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国家教委)也召开过多次师范教育会议,但是对师范教育的认识却有偏差。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师范教育是低水平的,只要能把中小学教科书中的内容教给学生就可以了。另一种观点是教师没有什么专业性,任何有知识的人都可以当教师。由于有这两种观点,长期以来对师范教育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在师范院校中存在着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就是对师范教育认识不同的反映。从1958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就提出向综合大学看齐的口号,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对向综合大学看齐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的人确想摘掉师范的帽子,把师大办成综合大学。但按我的理解,绝大多数师大的教师并不是不想培养教师,而是想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我国虽有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系统,但历来都不排除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当教师。“”以前,许多北大毕业生进入了中学教师队伍中。于是社会上就有一种舆论,认为北大的毕业生有后劲,即是说,开始的时候师大的毕业生教得好,因为他们懂得教学方法,但几年以后,北大的毕业生摸索到教学方法以后会教得更好,因为学科知识比师大毕业生学得多学得扎实。师大的老师就不服气。有人就说,由于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优秀青年不愿报考师范,师大新生的录取分数线比北大要低50到100分;同样都是四年学制,但师大学生需学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过去叫教材教法),还要教育实习,当然学的学科知识就没有北大的多。与此同时,师范院校在高等院校中的地位不高,科研、经费等都得不到领导部门的支持,师范大学的广大教师有一种不服气又自卑的心态。于是向综?洗笱Э雌氲玫叫矶嘟淌Φ闹С帧N嗽谘Э浦渡媳雀叩停淌逃淖ㄒ悼纬毯脱盗繁谎顾醯阶畹偷悖逃迪坝伞拔母铩鼻暗?2周压缩到现在的6周。可以说,今天我国的师范教育,学术性、师范性都不高。让这样的师资水平在21世纪里来推进素质教育,不是缘木求鱼又是什么?当然不排除广大教师都在勤奋工作,为素质教育做贡献,而且不少教师做出了成绩。但从整个国家的教师队伍的总体来讲,不是说没有问题的。

三、几点建议

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表现在:

(1)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了比较稳固的基础教育基础,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要求,迫切要求师资水平的提高。

(2)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已经基本上得到满足,已经有条件来调整教师教育的结构。

(3)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增长,人民生活进入了小康社会,已经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来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准,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有这样的迫切需要,也有这样的可能。

(4)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扩招也为教师教育的调整创造了条件。

因此,教师教育要抓住当前的机遇,***思想,大胆改革。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教师教育的认识。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教育,教师为先。没有一支合格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都是一句空话。教师是一行专业,不是有知识的人都能当好教师。不能用50年以前的眼光来看教师教育。由于50多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进步,教师的专业是知识增长得最快的专业之一。有了这种认识,才能真正把教师教育摆在应有地位。

第二,稳步地将三级师范转变为二级师范。这种转变要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有些地区,如北京、上海等现代化城市,可以一步到位,小学教师也由大学本科生担任。但即使是这些城市,也不是所有教师都一步到位。有的同志主张保留中师的模式,不要取消中师,因为中师比较重视师范性,培养的师范生受小学的欢迎。这不是理由。小学教师由师专或师院来培养,不能改变它的性质,只是提高他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师专和师院要单独设立小学教育专业,要充分考虑到小学教师的特点,吸收中师培养模式的优点,而不是用原来培养中学教师的专业和模式来培养小学教师。

第三,开放型的教师教育,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有利于利用一切高等教育资源。事实上,综合大学文理科的毕业生不可能全部去从事科研工作,长期以来都有一部分进入教师队伍。但是过去没有明确他们也有培养教师的任务,因而他们不重视教师的专业训练。20世纪50年代综合大学曾经设有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不知是哪一年取消的。今后应该在综合大学中恢复教育专业课程,才能有资格培养教师。

教师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许多师范学院的领导感到一种压力或者困惑,不明确师范教育要向何处去。其实转型的最本质的特征,不是培养机构的转变或者培养模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提高。这对师范院校是一种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深入改革,努力提高培养质量。教师教育既要加强学术性,又要加强师范性。50年代后期北京师大和华东师大都实行过五年制,应该恢复。使学科专业学习能与综合大学的水平拉齐,教育专业训练能加强,特别要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至少要有三个月的时间。延长学习年限,就有一个工资待遇问题,这可以随着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而改善。

第四,要改革现有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可以设主修和辅修,鼓励学生跨系科选修,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今天的教师既要在所教的学科上有深厚的基础,又要了解更宽广的知识领域。要改革和完善教育学科课程,设立多门选修课,把最新的教育理论介绍给学生。要让学生早日接触孩子,这对于培养他们的专业思想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帮助。要改进教学方法,教师专业是一种应用专业,要多用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要用信息化来带动教师教育的现代化。

第五,尽快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开放型的教师教育就要有资格证书保证。教师是一行专业,就不是任何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都能够担任,只有经过教育专业训练,考检合格者才能有教师资格。这也是确保教师崇高地位的保证。

第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结合起来。现在职前培养是由师范院校担任,在职培训是由教育学院承担。虽然师范院校大多设有成人高校,为在职教师提供进修机会,但都是学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仍是职前培养,真正在职继续教育却很少。教育学院本来是提供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但也在办学历教育。完全把事情弄颠倒了。教师在职进修主要是在原有水平上提高,或者为了知识更新,或者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但是,从现有的人力物力条件来看,教育学院却不如师范院校,因而大多数教育学院事实上承担不了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的任务。应该把教育学院并入师范院校,实行职前和在职教育的统一。目前是管理体制阻碍着这种合并。

第七,重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建设。1996年***学位委员会第14次会议通过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这是为中小学教师专门设立的研究生学位,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招生4年来,专业逐年增加,现在已涵盖中学所有学科,将来在适当时候还将开设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2000年已录取7478人,我们计划在“十五”期间,授予学位能突破5万名。这件工作需要得到地方***门和学校的支持。有些地方和学校支持不力,他们怕影响学校工作,不愿意送骨干教师出去学习,这是一种近视的看法,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性研究论文篇3

[关键词]***员;经常性教育;思考

***员经常性教育是***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强***员经常性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不断提高***员素质,对于建设学习型******、推进***的执***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提高***员经常性教育的质量,增强***员经常性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抓好***员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笔者试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新时期加强***员经常性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不论是从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还是从应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复杂而艰巨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来看,加强***员经常性教育,始终保持***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都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从国际环境

当前,国际局势继续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国际格局演变的两大主要趋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给预防和惩治腐败工作带来了一些国际性因素。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矛盾错综复杂,竞争异常激烈,世界仍很不太平;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西方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治***谋,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另外,西方不健康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腐朽生活方式乘虚而人,千方百计地影响和腐蚀着我们的***员。国际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对广大***员不断进行经常性教育,使我们的***员牢固树立坚定的***治立场,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从国内形势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于体制转换、社会转型和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体制不够完善、机制不够规范、法制不够健全、***策不够配套、监督不够到位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行***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严密规范和有效约束。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各项改革的深入,各种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形成冲击,引发出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开始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非经济领域中来,导致了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腐败行为的产生。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基层干部中仍存在着***不公、乱收费乱罚款、吃拿卡要和刁难群众的问题,等等。社会上、、***、制黄贩黄等丑恶现象屡禁不绝,有的地方甚至出现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情况。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风、***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因此,只有加强***员经常性教育,才能保证我们***正确处理各种矛盾,保持***的核心领导地位。

(三)***的自身建设

长期的执***地位使我们***面临着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两大历史性课题,面临执***、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近几年来,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新***员成份发生很大变化,从主流来看,绝大多数***员保持了***员的先进性,但在挑战和考验面前,一些***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存在着扭曲和失范的现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也在滋长;有些***员思想空虚,意志衰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有的***组织对***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员干部中违法违纪问题仍然存在。据统计,2006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给予***纪处分9万余人,占***员总数1.4%。因此,只有抓好***员经常性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预防***员干部违纪问题的发生,才能使我们***经受住两个历史性课题的考验。

二、经常性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共中央办公厅2006年6月下发了《关于加强***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意见》对***员经常性教育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并就***员教育的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各级***组织按照要求进行部署,使这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应看到各级***组织在开展***员经常性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经常性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发展是第一要务”已经形成普遍共识,而一些******领导干部对***员经常性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员经常性教育是务虚工作,即使忙上半天,没有量化的硬指标,无法立竿见影,看不到成效,因此没有把***员经常性教育摆上***组织的工作议程,未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并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致经常性教育出现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二)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力

一方面,从***员队伍结构来看,***员队伍年龄、***龄、工作经历、知识水平差异很大,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但从目前来看,普遍存在教育“一刀切”、“一锅煮”,干部***员与普通***员、老***员与新***员同听一堂课的问题,导致教育内容大而空,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一些基层***组织对***课内容缺乏规划,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没有触及或无法解决基层***员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同时对***的基础知识教育缺乏系统性,导致了一些***员对***的基本知识和历史知识了解和掌握不系统,不牢固,理论素养不高,与保持***的先进性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教育的载体固定化。渠道单一化。工作效果低效化

教育形式多半停留在我教你听、填鸭式、课堂灌输为主,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远远不能适应***员的实际需要。教育的载体也创新不够,相当数量的工作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开会传达文件精神、读报纸、大家谈的阶段;拉横幅、写标语、出展板等形式也只是“当时轰轰烈烈,过后冷冷清清”,真正产生实效的不多,对***员没有新鲜感、缺乏吸引力,从而导致***员没有自我认同感和归宿感。

(四)管理机制不健全。影响了教育效果

管理出成果,管理出成效,它是经常性教育正常进行和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当前,虽然基层***组织绝大多数将***员经常性教育列入***建目标管理考评内容,但由于未制定相应的有效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且经常性教育没有直接与组织者和受教育者的利益挂钩,导致双方的积极性不高,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五)教育条件不完善,影响了教育的开展

从教育力量看,一方面师资学科不齐,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师资利用不足,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和闲置。从教育阵地看,县乡***校长期以来投入不足,教学基础设施亟待更新;村级***员活动室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开展。

三、新时期加强***员经常性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制度,促进经常性教育的深入开展

制度是规范,是依据。***员永葆先进性,既要靠***员加强个人修养,严格“自律”,也要靠建立制度,强调“他律”。因此,各级***组织要把对***员的经常性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治任务,重视制度建设,确保经常性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

1.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各级***(***组)要把***员经常性教育列人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建工作责任制;建立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协同抓***员教育的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建立领导上***课制度,并列入年初***建工作计划及年度***建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以增强领导的责任意识。要建立***员教育工作联系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组织部、纪检会、宣传部、***校、市(县)直机关***工委、财***局等成员单位的职责,加强对***员教育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要成立***员经常性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县)委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组织部、纪检机关、宣传部、***校、***史办和财***局等单位组成。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研究制定***员经常性教育的***策措施、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教育方案”的落实情况及其效果,注意研究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和成果;办公室要发挥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职能作用,加强对基层组织经常性教育的信息沟通、经验总结和综合指导,为领导小组当好参谋助手,特别是针对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探索新方法,确保各支部高质量、高标准抓好对***员的***性教育。

2.健全经常性教育管理制度。各基层***组织要根据自身实际和***员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常性教育管理制度。一是建立教育学习日制度。***组织要统筹兼顾,在不影响正常生产和工作的前提下,按照有关规定合理安排***员集体教育活动。每周安排1-2个小时,集中组织进行学习教育;没有特殊情况,学习教育日不得更改,不得放弃。同时要求***员做到“六个一”,即每天看一份***报、收看一次新闻联播、每月看一本书、过一次组织生活、每季写一份心得、每半年过一次民主生活会,从而逐步形成讲***治、讲学习、受教育的良好风气。二是建立***员学习学分制,将***员完成学时情况、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情况以及考试情况,赋予一定分值,以百分制累计总分,从而全面、客观地反映***员的学习效果;同时完善***员述学、评学、考学和成果运用制度,把***员评优、岗位安排、职务提拔与述学、评学、考学结果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员学习的自觉性。三是要建立健全学习笔记、考勤、补课、学习交流和定期检查等制度,在各基层***组织和广大***员中推广使用《***员活动证》《支部工作手册》和《***员电教工作手册》,指导基层***组织和广大***员填写好、使用好和保管好“一证二册”,并定期进行检查,充分发挥“一证二册”的监督作用,将其作为检验和规范基层***组织***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从而推动学习教育活动的深人开展,确保***员及时、长期、有效地接受教育。

3.完善奖惩制度。一个阶段、一项工作结束后,各级***组织要及时进行总结讲评,总结和宣传***员经常性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员经常性教育工作成绩显著的***组织给予表彰;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组织给予批评并限期整改;对那些在***员经常性教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人,通过召开表彰会、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宣传他们的事迹和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给予恰当的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并在干部的提拔使用、进修深造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那些责任心不强,给工作带来损失的人则应给予批评教育,严重者给予处罚;对在经常性教育中学习效果优秀的***员给予表彰,并结合群众考评,优先评优和提拔重用;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员集体教育活动的,要给予严肃批评;长期不改的,要按照和有关规定给予组织处理,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拓展内容。实现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和系统化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要求我们要紧跟时代,从实际出发,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不断拓展教育的内容,实现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和系统化,并搞好、搞活这些内容的教育。当前,要注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

1.注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这是***员经常性教育的长期任务,也是首要任务。要组织广大***员深人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的执***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切实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转化为指导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为准则,转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行动,确保在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上不改变、不犹豫、不动摇,并把坚持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落实在近期目标的具体行动之中。

2.注重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学习贯彻***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的重要内容。要认真宣传中央的重要精神,引导***员认清国情,把握方向,不断增强对中国***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员牢固树立发展观念、把握发展机遇、服务发展大局,努力为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功立业。3.注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突出抓好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中纪委七次全会精神教育,并将其贯穿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同时,结合各单位实际,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员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自觉形成爱岗敬业、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公道正派、谦逊友善、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道德规范。

4.注重加强和谐理念教育。树立和谐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机关的内在要求,也是***员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变化加大、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重,这既能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激情,也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思想和不良情绪。因此,要高度关注***员思想和心理变化,帮助他们有效调节情感和心理,引导他们培养乐观、豁达、宽容的心态,共同建设团结向上、工作有序、关系融洽、充满活力的和谐单位,形成以和谐促发展的局面。

5.注重加强现代科学知识的教育。在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要对***员进行经济、文化、现代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致富技能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员工作能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6.注重加强组织纪律、法律法规教育。通过教育,使***员不断增强自己的组织纪律观念,服从***的领导,执行***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遵守***的纪律,反对和纠正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无***府主义及极端民主化等现象,摆正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始终做到个人服从组织。

(三)改进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员进行经常性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是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所以,加强对***员的经常性教育就要在改进和创新方法上下工夫。

1.要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员中年轻***员占大多数,朝气蓬勃,好学上进是他们的长处,但又有***龄短、***的基础理论薄弱的弱点,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因此,***性***风***纪教育必须从***员的特殊性出发,坚持“三个为主”的原则:一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狠抓***的基本知识的灌输,提高***员的思想觉悟、***治水平和***性修养;二是以抓积极因素为主,大力弘扬先进,大张旗鼓宣扬***风正、工作好、服务意识强的先进***员,以身边人和身边事教育大家;三是以加强***员干部教育为主,以干部***员的良好形象影响和带领普通***员,建设一支组织性强、先锋模范作用好的***员队伍。

2.要坚持遵循规律,超前教育。***风建设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这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事物发展都有规律,***风方面发生问题,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只有把握规律,才能防患于未然。因此,各级***组织要具有高度的***治敏感性,对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本单位、本部门所处的环境和承担工作的特点,制定端正***风的具体措施,建立和完善***员八小时内外监督机制,从而快速准确地把握***员的思想动向,抓住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尽可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微杜渐。

3.要坚持区别层次,分级施教。***员有新老之分,又有干群之别,其基本素质不同,经历不同,接触的事物不同,存在的问题不同,思想特点也有差别。因此,必须针对特点,因人施教,区别层次,分级施教;要做到在内容上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提出不同要求。如对新***员,针对“先天不足”、基础较差的特点,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纪***纪、***的宗旨、***的基本知识等教育为重点,帮助其过好“思想入***关”;对干部***员,要以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两个务必”,“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八个方面作风”、群众路线、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教育为重点,督促领导干部加强***性修养,廉洁自律,反对和防止腐化堕落,使他们真正做到常修为***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的考验,做到立***为公、执***为民。此外,对于村级***员,主要以加强、***史和***的基本知识、经济知识、法律知识以及致富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增强***性观念和提高致富本领,从而使教育具有针对性,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提高。

4.要坚持形式多样化,增强教育的活力。***员绝大部分是中青年,他们求知欲望高,求新意识强,活泼又好动。因此,对他们进行***性***风***纪教育,切忌单一地上大课,生硬地满堂灌,而要在形式上要活泼多样,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要倡导***员自主学习,引导***员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利用业余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认真搞好自学。在此基础上,开展“每月一课”干部讲坛活动,即每月邀请一位知名专家、教授来授课,以达到拓宽***员干部的视野,增强广大***员干部干事业、谋发展、促和谐能力的目的。二是运用多媒体讲***课,以新颖、生动、形象,增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走出去,把课堂设在***纪念地,接受现实的***性教育。四是通过网络的互动性,开通音频和视频传输,通过电子信箱、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让广大***员在网上交流和讨论,并从中接受教育。五是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巩固学习效果。组织***员开展“送温暖、献爱心”、“驻村挂户、扶贫帮困”、“双争双创”、“访民情、听民意、帮民富、保民安”等主题实践活动,使***员在活动过程中既受到具体生动的教育,又通过做好事、办实事体现出***员的先进性。要通过组织***员重温入***誓词、“***员模范日”、有奖知识问答等学习教育方式,或组建宣讲团,寓教于乐学,进乡人村巡演,利用快板、顺口溜、歌谣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进一步激发***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效果。

5.强化实践锻炼,增强***员解决问题和驾驭全局能力。组织部门和各单位要把***员下基层锻炼列入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挂职、轮岗和选派制度干部到基层、艰苦地区、关键岗位锻炼的制度;把优秀的青年***员送到基层锻炼,使他们把根扎在群众中,在实践中虚心向群众学习,不断丰富阅历,提高认识水平、***策水平和创新水平,在实践中增强解决问题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并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充分体现***的先进性。

6.严格组织生活,增强***员的***性修养。各基层***要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定期召开支部***员大会、***支部委员会议、***小组会和按时上好***课,确保***支部学习的时间、人员和内容的“三落实”;严格***员的教育管理,防止***的活动流于形式。要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员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员对照规定、保持***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查找问题及分析原因,并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逐一分析评议。***支部要根据***员的表现、群众的意见和专题组织生活会的评议情况,对每个***员提出综合评议意见,采取适当的方式向***员、群众通报有关情况,从而使***员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实践中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开展民主对话,增进双向交流。各级基层***组织应普遍建立谈心对话制,通过经常性地同***员对话,及时向***员宣传***和国家的***策、主张,通报单位的***治、经济形势和解决重要问题的方案,使***员对上至国家下至本单位的重大决策充分理解并发表意见。与此同时,对***员反映的具体的实际问题,应以诚待人,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一些思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经常性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四)创造条件,为加强***员经常性教育提供基础保障

新形势下,要加强***员经常性教育就必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否则,经常性教育就会变成“口号”,效果大减。

1.注重***员教育队伍建设。要按照素质较高、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和专兼职结合的要求,建立由讲师团、***校教师、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先进模范人物和领导干部等组成的***员教育师资队伍,有计划地组织他们深入基层开展***员教育培训工作。要加强对***员教育队伍的调整,把那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和实际能力较低,不能适应***员教育工作的干部调出去或改做其他工作,同时将***治素质好、文化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有开拓创新的干部充实到***员教育队伍中来,以提高***员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加大培训力度,每3年组织基层***务工作者和兼职教师到高等院校和上级***校深造,也可以与知名学府合作办班的形式,让基层***务工作者和兼职教师经常接受水平较高的理论培训、业务培训、宣传技巧培训,进而拓宽视野、激活思路,敢于创新、追求突破,使他们成为***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的中坚骨干,从而确保***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2.强化教育阵地建设。要把阵地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内容,逐年加大经费投入,建设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服务性阵地,并依托新阵地,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员经常性教育场所。一是加强市、县、乡三级***校基地建设。在现有教师、教育时间、内容安排的前提下,应投入一笔资金,改善教学设施,加快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和一批现代远程教育活动实践基地建设,实现市、县、乡三级***校联网和县、乡、村三级联网。这样,通过网络教学既可以节省大量的经费,又可扩大教育面。二是加强传统教育基地建设。闽西是***老区,古田会议旧址、新泉整训旧址、苏家坡等都是当年、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生活和战斗的红色土地,也是中国***成长与壮大的根据地,也是对***员进行传统教育的珍贵教材和教育资源。因此,要加强传统教育基地建设,发挥红色教育资源的优势,组织***员到古田会议旧址等***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接受生动、直观的***性锻炼。三是加强域外基地建设。上级***组织要做好牵线搭桥工作,让偏远地区的***组织与发达地区的***组织结对子,或发动发达地区***组织扶持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组织。通过加强横向联合,让***员走出去,到挂钩、结对的***组织去参观学习和取经,从而扩大视野,***思想。同时,要加强机关与乡镇、街道的纵向联系,通过共建活动使***员接受教育。四是建立***员示范教育基地,充分发挥“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的优势,拓宽***员的眼界,增强致富带富本领。

教育性研究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事故原因

一、背景

2005年5月2日某某大学一位学生在长江荆江段涉水,不幸滑落深水中,溺水身亡;2009年10月17日和2010年10月5日同一学校又发生两起溺水事故。据调查,这三起学生意外溺水事故都是班里几位同学一起到江边游玩,一时兴起而涉水造成的。2005年11月2日15时许,北京市林业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了爆炸起火,一男一女两名研究生在大火中丧生;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一栋女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在消防队员赶到之前从6楼宿舍阳台跳楼逃生,不幸全部遇难;2003年11月24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造成41名外国留学生死亡,近200人受伤,其中有中国留学生46人烧伤,11人死亡;2006年1月8日菲律宾马尼拉市北部大学区的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8人被烧死……。这些事故的发生,暴露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反映了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同时,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更有义务和责任确保高校校园的安全,努力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的成才和全面发展,在科教兴国、实现创新型国家中做出更大贡献。

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共性原因分析

安全科学有三条公理性基本观点,即任何事故都是原因的,任何事故都是由“人”和“物”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事故的严重程度和事故发生频率间存在“三角形”分布规律。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场所及其“物”方面原因可能完全不同。但是,从事故原因的深入分析中可以发现有三点是共同的,即事故相关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这三点是事故的间接原因)。根据海因里希(Heinrich)的事故“三角形”理论,这三个共同点间的关系为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可以产生两个结果,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人的不安全行为一部分直接导致了事故,一部分又导致了物的不安全状态,不安全状态再引起事故的发生。

三、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高校的安全意识普遍不强,安全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就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能力都难以令人满意,更谈不上安全习惯。在教职工中也普遍存在学生安全就是治安和消防的片面认识。这种现状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意识到学生安全事关高校全局,没有学生安全,高校校园稳定就失去了基础,而高校的安全稳定对于社会安全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学生安全涉及面广,包括健康、饮食、交通、学习、心理、恋爱、校园安全与社会安全等。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也纷繁复杂,有自然方面的,比如地震、海啸、台风、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等等;有社会方面的,比如社会治安、交通、国内社会矛盾和国内外***治、经济、文化、***事矛盾与冲突等等;有学校管理与服务方面的,比如消防隐患、饮食卫生差、教学设施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等等;有家庭和个人方面的,比如家庭经济困难、与家人感情不睦、个人学习压力、升学就业压力、恋爱和婚姻困扰、交友困扰、网络成瘾等问题都可能引发个人安全问题,个人安全问题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群体安全甚至社会安全。因此,必须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研究和探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任务紧迫而重要,也只有开展好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才能有效预防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通过对高校学生事故共性原因的分析,我们得到事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事故相关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因此,高校安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现代安全理念教育

从对事故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各种伤害事故中,不安全事故只占4%,不安全行为占96%。在所有事故中只有2%是天灾,98%是人祸,由此可见人的意识和行为在日常生产和工作中至关重要。要消除不安全行为,就必须有正确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态度,需要从思想上、意识上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繁荣和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将“安全第一”、“安全至上”、“安全超越一切”的理论,即“安全第一公理”牢固树立在广大师生心中。“安全第一公理”的实质就是安全高于一切,其目的就是以人为本,人命关天,把关爱生命,珍惜人生,保护人类从事的一切活动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放在超脱一切的位置。因此,必须加大安全理念教育的力度,在校园中形成一个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培养出具有本质安全化的素质的人才。

对广大学生进行现代安全理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安全素质,这对于提高其走入社会安全生存具有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大学生应具备的安全素质不仅包括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还包括安全伦理、情感、认知、态度、价值观和道德水平以及行为准则等。

(二)法制观念教育

作为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应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为社会输出的人才应是懂法、守法、***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从而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除在法律课、德育课等必修课中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外,在其他课程教学及安全教育中也要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如:《宪法》、《刑法》、《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法》、《保密法》、《消防法》、《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知识教育,使学生懂得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分清犯罪与非罪的界限,了解道德、纪律与法律的关系,明确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并能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和自身的利益和权益,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安全知识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基础安全文化知识,是指提高大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应具备的安全文化知识。例如,起居安全、一般用电安全、交通安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及避灾和逃生等。这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存素质。二是专业安全文化知识,是指从事各类生产活动和科研活动时所具有的安全文化知识。例如,化工安全技术、矿业安全技术、冶金安全技术、消防安全技术、建筑安全技术、运输安全技术、机械安全技术、科研实验的各类安全防护技术等。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生活常识和安全防范的基本知识,增强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既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也可以在危险时更多地帮助周围的人。

(四)安全防范、自我保护的知识教育

增强学生的安全及防范意识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高校要教育大学生懂得安全防范自救的一些基本知识,如熟记火警“119”、匪警“110”等报警电话号码,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或自己、他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或侵害时,要立即想办法报警,如无法报警,要能沉着冷静地寻求自我保护和自我解救的方法。大学生还应懂得一些基本生活常识,如使用灭火器等知识。总之,在校内,学生特别要加强宿舍以防火为重点的安全防范,了解掌握防火、防盗、防骚扰等知识以及防受骗、防食物中毒、防意外事故等常识。更要掌握在校外防抢、防受骗、防流氓滋扰、防交通事故、防意外事故等常识。教育学生遵守校纪校规,不到偏远地方游玩,出游最好结伴而行。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女生在与异往中,更要注意保护自己。学校在安全教育及日常管理中应经常不断地给学生讲授这些知识,警钟长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及自救的知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傅贵,李宣东,李***.事故的共性原因及其行为科学预防策略[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2).

2、田毅,潘洪江,张福喜.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体系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教育性研究论文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造性能力;教学民主;发散性思维;开拓视野

由于科学技术知识不断向前发展,所以对未来人才的要求越来超高。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从小培养人们的创造能力,体育也不例外。如何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日益受人重视。因此,笔者认为,研究与探索有关发展创造性能力的教育问题,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 教学民主,发展学生创造能力需要一个民主的环境

教师努力创造一种民主、融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经常进行自锻、自控、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做到自觉积极地锻炼身体。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于标新立异的想法,也不应批评,而应耐心启发,正确诱导,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萌芽,细心观察,发现肯定,热情支持,积极引导,精心培育,变随意创造为有意创造。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顺利发展,不断提高,并取得我们所期望的创造效果。例如:在初二女生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善于思索,勇于创新,将“喳喳舞”原跳法,变化为中踏点步,踏跳步,移扭步,互接位等相结合的多种跳法。教师发现后给予了肯定,积极引导,使她们已能根据音乐节拍,创编健美舞蹈组合动作。这个结果表明,良好的环境能启发学生良好的创造能力。

2 加强发散性思维练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创,尽可能没有遗漏的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想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主要环节。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搞求同思维,即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在同一方向思考问题,利用现成教材找到全班划一的答案,以及惯用灌注式,是非提问等教法。单纯这样做,限制了学生的多向思维,不利于培养创造能力。现代教育务必要求我们求同思维为发散性思维的教法,想方设法多加练习,有意识地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的求异意识,开发蕴藏在学生向上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一年级“打老虎”的游戏练习中,教师让学生带怎样都能又快又准地击中“老虎”的思考题,边游戏,边思考,边寻求答案。接着,教师请同学们有礼貌地自由回答,综合他们的答案是:①用力甩、快出手;②对着集中点打;③不漏球,不给“虎”喘息之机;④集中一“虎”群起攻之,使之疲劳,然后击中;⑤球传给近“虎”的同伴,突然击中;⑥视东击西,真假结合;⑦将来球直接以拍、推、击、托等手法,快速击中。事实证明,学生的答案要比教师的设想全面得多,可谓游戏生动活泼,又能自发开拓师生的思维,进行了发散性思维的练习,两全其美。

3 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发展创造能力

体育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科学。体育上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新设施的出现,往往源于发散性思维,但一切都要以广博的知识作为基础。因此,重视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各种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选择一些除大纲外的内容,如营养学、遗传学、心理学、体育史、单项运动发展史、运动技术、场地器材的演变等等,按不同的知识水准,进行不同深度,不同广度的介绍,推荐观看高水平的体育比赛电视节目与报道,藉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知识多向联系,触类旁通,为创造性活动奠定知识基础。例如:在男生的立定跳远测验中,学生发现教师的大量方法费时费力又不准确,他们就集思广益向教师提出:取两条1.20m长的24#细铁丝,相间宽度为及格距离,平等固定于地面。以此距离为基础,超过者相加,不足者相减,一人一尺(直角尺)就可丈量。改革表明此法省时省力又准确,显示了学生善于思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4 重视非智力因素,发展创造性意志

创造性活动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意志活动。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自己目的心理活动。意志就是力量,有志竟成。既加强智力因素的培养,又重视意志品质的锻炼,对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具有现实意义。为发展学生具有目的明确,奋发学习,坚韧不拔,勇敢顽强,刻苦锻炼,锐意进取,富有独创,善于自制等良好的创造性意志,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通过体育战线英雄模范人物,优秀运动员(队)的刻苦训练,不畏艰难,勇于进取,敢于拼搏,为国争光的优秀事迹介绍,激励学生树立奋发成才之壮志,立肝胆报国之雄心。

通过体育科学知识的更新,运动技术的创新、设备器械的变革等促使运动员创优异成绩,为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介绍,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高峰,立造福于人类之大业。

教育性研究论文篇6

摘要:从学校体育工作地位和作用以及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来说明体育教师的劳动有其特有的价值,他们的劳动应该得到社会的草重。

体育教师从事的是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的劳动价值,只有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才能正确评价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

一、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有协调的发展,学校体育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或长或短都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在这阶段,学生的身心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以充沛、旺盛的精力从事文化学习,以健康的心态进行各种交往,还影响着学生今后能否很好地面对社会迎接各种挑战,适应紧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论文百事通体育教育能实现这一功能,它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互助、热爱集体等优良品质,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科学实践证明,体育锻炼能增强大脑的功能,培养敏锐的反应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良好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人变得更加聪明,有利于学习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

学校体育是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战略措施。体育分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是民族强弱的标志,竞技体育是国力盛衰的体现,而学校体育是二者的基础。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水平和体质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体育锻炼是影响他们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青少年学生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学校体育本身就是普及我国群众体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学校不仅能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还能了解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成为终生热爱体育运动的一员。另外,系国魂于民心的竞技运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而竞技运动的基础也在于学校体育。许多优秀运动员都是经过学校体育打下的基础,最后才攀登上竞技运动的高峰。所以说,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竞技水平的高低。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

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是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的。其特点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而体育教学虽然也要传授知识,但它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进行。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并在练习中得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成效。这样,在体育教学中就具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高度结合和理论与亲身实践的高度结合这样两个显著特点。

教育性研究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论;教学论研究

伴随人类社会出现而产生的职业教育,在当今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现代化教育的重视和关注,进入了其自身发展的春天。职业教育特有的职业属性,是其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这要求人们在开展教育教学时要采用与之匹配的特殊教学目标、方法、内容、媒介等,即要求出现一门与之匹配的、特殊的职业教育教学论。可见,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迫切呼唤理论的指导,但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职业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中,从提出到现在不到20年。其理论研究不够充足,学科建设也仍未完成,还是一个充满新鲜活力且相对崭新的研究领域。现就近2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予以反思,并展望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未来。

一、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基本历程

为追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历程与发展近况,用“职业教育教学论”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对1979年至2011年内所有文献进行模糊匹配的跨库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检索到23篇文献,全部为期刊论文,没有硕士或博士论文。剔除其中重复刊登的论文,最终只有18篇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归纳分析得到结果表明,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马庆发教授在《全球教育展望》上先后发表三篇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文章,开启了我国学者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之门,而从那时至今的近20年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20世纪末),以教学方法和价值取向的引入与介绍和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提出等准备研究为主。这时期内发表的相关论文数为5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引入当时德国职业教育致力推广的引导探究教学法,提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职业教育关键所在的新理念,倡导“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价值取向,并萌发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学科性质的初步研究和对现代教学论教学方式在职业教育中的迁移应用讨论等。

这个阶段的研究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国外职业教学论的介绍与引入是概述式的、零散化的、片面性的,缺乏具体化的实践工作和全面化的系统介绍;二是介绍与引入的过程中,缺乏对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造性和针对性研究,如研究中关注的教学方法,其实是一种对方法的简单移植和直接运用,缺乏对方法本身及其应用的批判性反思和本土化思考;三是对职业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基本概念、学科结构、理论依据、目标与建构等内容没有涉及。

第二个阶段为雏形阶段(21世纪初以来),以不同角度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构建和学科建设的初步试探性研究为主。这时期内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逐步增加,但核心论文共5篇。研究总体上可划分为三个方向:首先是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包括对专业教学论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和学科前景的初探;其次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的多角度探索,这类研究占本阶段论文数量的五分之三,是开展得最多的研究,如隐性知识管理视野的职业教育教学论探索和整体性学习的职业教学论探索,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探析了职业教学论的概念特征、方法手段和发展前景等;最后是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的整体性引入和介绍,包括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实现形式和发展前景的介绍,和对德国职业教育技术教学论六大理论模式的探析。

由于这个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因时间的短暂和研究力度的不够,使研究还称不上全面与深入。研究的主要特征有:一是理论研究成果数量明显增多,但还不够深入完备,如我国学者提出职业教育的生活教学论、技术教学论、经济教学论等,都还停留在理论表层,没有展开细致而深入的应用及实践研究;二是进行了对职业教学论体系建设的初探,但是这些建设自成体系,还未达成统一共识,这使得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设还处于一个混沌阶段;三是对国外职业教学论的介绍与引入系统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引入与介绍时不仅介绍学习职业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教学法等,还介绍学习了其实现形式、反思启示、新视野等;四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关系区分不够,且研究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研究。

二、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已发表的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期刊文章从数量上看是繁荣的。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文章来看,从1980年到2011年发表的篇名含“职业教育教学”的文章有904篇,这个数量是可观的。但其中占绝对比例的是实践感悟、操作指导一类的文章以及讨论理论应用的文章。如含“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文章占39.8%,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占31.3%,含“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文章占24.2%,含“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文章占13.9%。这些文章几乎超过了整体的90%,可想而知,含有“职业教育教学论”“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等的文章是屈指可数。再回顾我国目前已经历的两个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阶段的研究特征,可以看到,这些现状都表现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一个***学科,其学科建设和理论充实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主要问题如下:

(一)研究的理性化程度不高

在各类科学研究中,理性研究的程度一直是各类理论是否科学化的标准。然而,我国当前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理性化程度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一是基本概念、结构等的界定不够明确。以我“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概念界定为例。虽然我国研究者在深受以德国为代表的职业教育理论流派的影响下,确认了以“专业学科”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发展演变为“基于‘职业科学’或‘职业领域科学’学说衍生的‘职业教学论’或‘职业领域教学论’的概念思想”,但是我国还没有一个明确化和具体化的公认“职业教育教学论”概念业论述。二是从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现状来看,其理论成果都是将德国等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普通教学论的思想移植到职业教育得来的,使研究存在理论创新性和移植适应性的问题。三是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学科的学科地位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使得职业教育教学论还没有从根本上与普通教育教学论分别开来。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在教学理论的实践和摸索中,也进行了某些方面的论证和分析,但总的来说,作为理论基础,其坚实性尚不够。

(二)研究的综合化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其研究力量与普通教学论相比是绝对薄弱的。这种力量上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研究的综合化进程。一是研究方法上,多是对普通教学论理论知识的归纳上进行简单运用性研究,很少进行教育理论的思辨性研究与生发性研究。如根据普通教育的各种教学论理论在实践中的实践情况,将几种有效理论提取出来,直接运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二是研究内容上,过于片面而忽视了对学科体系建设的综合研究。如我国研究者已明确表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教学论,它只是职业教育教学论的一个分支学科,但从我国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们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远远超过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内容综合性不够的最好证明。三是研究范围上,就当前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的实践研究,而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基本问题,如本质属性、理念定位、地位和作用,以及相关因素等的元认识研究还不足够。

(三)研究的规范化明显不足

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主要是在学习普通教育教学理论与介绍各种国际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初步探索和讨论。研究多为方法移植和思想借鉴的风格,这使得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对象、问题、性质、范式甚至学科体系的建构问题都没有得到明确深入的解决。而开展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自定义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组织或研究机构,彼此间的研究合作度低下。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即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规范性不高,规范化程度明显不足。学术研究规范的核心是思维形态上的规范,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实现规范化程度提升首先要解决问题。

(四)研究的科学化急需提高

各种教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过程向我们告示了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健全的。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造成这种现状的关键因素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科学研究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课堂事实感知不够真实客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多是研究者在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移植建构的,缺乏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课堂的真实情境和真实材料的客观感知,这种理论具有主观性和假设性。二是没有形成严密的学科话语体系。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还没有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是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重要表述方式,是所有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三是还没有一个科学化的评价体制来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成果是否合理。

三、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未来展望

当前国际“职业教学论的研究越来越活跃,欧洲很多综合大学设立了相关研究机构或教席,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支持相关研究。目前国际职业教学论研究的重点是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的开发设计。”,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现状表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研究领域是一个充满着新鲜活力的处女地!”“有志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科研人员应该及时跟进,有可能也必然会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我们要仔细分析把握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努力方向,以保证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有效研究发展。

(一)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趋于成熟

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工作,除继续开展具体的实践应用研究以外,其更大的关注点应置于满足学科发展研究,进行学科本体的建设。即要通过对教学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学科知识结构、认知实践理论等的学科理论知识的元认知进行充分研究,实现教育教学论学科体系的完善,最终获得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学科成长。且在学科成长的同时逐步趋于学科成熟,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即在学习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用中国式的研究方式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理论的创新与本土化,彰显创新意识和民族意识。

(二)研究实现知识的经验积累到理论创新

职教教育教学论的学科化及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取决它的科学化程度,因此,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科学性是接下来的教学论研究工作的核心。当前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国内、国际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进行经验性的积累和总结。这种积累和总结是简单、表象、粗糙的,主要表现为在研究中普通存在着对概念的表述和对知识理论的借鉴和运用简单而直接,常常是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为解决这种问题,要求我们在接下来的教学论研究中,加强科学指导下的经验积累,实现理论知识的沉淀,并在科学化的经验积累过程中去探索新的天地,以实现理论创新。

(三)研究队伍的壮大和专业化

随着人们对职业教育关注的增加,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迎来了发展壮大的春天,而与之匹配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也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这种学科发展趋势将吸引更多的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参与到教学论的研究中,从而使得教学论的研究队伍得到空前壮大,其专业化水平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教育性研究论文篇8

关键词:学位论文;研究生;选题;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4―0519―03

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其在校学习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论文的选题是研究的起点,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的深度和水平,对于是否具有应用性,能否指导实践具有重大意义。自1960年我国开始自己培养研究生起发展到现在,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人数不断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但由于各高校对研究生论文题目没有统一的分析,致使研究生在选题时重复选题不断增多。本文对1982―2003年我国部分体育校、院系硕士研究生的996篇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试***从整体上对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情况、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水平进行分析,从而较客观地反映和总结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方向学位论文选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和选题提供依据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全国体育校、院(系)1982―2003年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996篇。

1.2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分类、归纳、演绎等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年代分布 从统计的历年学位论文的数量可以看出,自1982年到2003年我国所培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分布和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变化(表1)。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各方向的论文数量不均衡,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的大项,在我国开展的较为普及,其研究生论文数量居各专项的首位;篮球作为普及性、娱乐性较强的集体项目,学生论文研究也较多,数量居第二位;体操专业论文数量位居第三,其涵盖了健美操、竞技体操、艺术体操等研究方向,大众健身运动的发展对于体操运动的普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对来说,我国的水上与冰雪运动的科研论文数量较少,研究生论文中涉及冰雪运动中的更是不多见。在近20年中,与冰雪运动相关的研究生论文选题仅有16篇,可能是由于该运动具有地域特点,对场地、气候等有特殊的要求,在我国开展尚不普遍的原因。

从柱状***(***2)显示出,以每四年作为一个时间阶段,其中以2001―2003年这一阶段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数量为最多,其次为1986―1989年时间段,以1998―2000年时间段为最少,2000―2003年三年时间培养的研究生数量超过了1998―2000年时间段,显示出我国研究生培养力度的不断增大。

近20年来,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不同研究方向学位论文的数量均呈现波浪式变化的发展趋势,从总体上来看都呈上升趋势(***3)。说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各个方向的研究数量均呈现上升势态。

2.2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生论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成果的价值、可信程度和可推广程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大部分着眼于竞技体育,对运动员开展的研究题目数量远远高于普通人。所统计的近20年来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位论文,多以体育院校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而以运动水平相对较高、具有更高应用价值的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研究较少。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研究生的实验条件有限,经费较少,很少有机会能直接接触国内外的优秀运动员进行直接研究。相信随着更多国际赛事在我国的举行和我国更多地参与国际大赛,研究生论文研究对象的选择将会逐渐具有更强的代表性。

在所统计分析的这些研究生论文中,针对普通人开展的研究较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人群也会愈加重视体育锻炼的效果,群众体育也将成为体育事业中的一大发展领域。如何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针对广大群众,大力推广体育运动,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应纳入具体的日程之中。

2.3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统计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中大部分研究中能够做到选用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如上表所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为调查访问、文献资料等,多属定性研究。

测量评价法在进行训练、恢复和技术诊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做到客观、定量分析,但由于测试仪器的配备限制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难度,故在学生论文研究中采用定量研究相对较少。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研究采用了数理统计法,这表明研究者在综合研究中力***更科学定量地描述研究成果,揭示各变量之间地数量关系,也反映了我国体育科研在方法学上的一大进步。一些专业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各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可以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方法学的支持。

增加实验法等实证性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科研成果的质量以及可靠性和准确性。虽然目前测量评价及高新技术的科研方法被利用的仍然比较少,但已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良好趋势。

2.4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务研究方向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及其特点 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研究生论文选题领域逐步扩大,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等特点。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分布来看,各专业的研究方向科研选题格局已趋于稳定。选取教学理论与方法、训练与比赛及运动心理方面的课题占50%以上(表3)。表明大多数研究者在选题时会选取和自己专业特长贴近、接触相对较多,相对具有较好研究条件,符合自身知识结构的课题。

在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经研究发现,与运动心理相结合的论文呈现增加趋势。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要承受巨大的训练量,承受疲劳、艰苦、单调、枯燥等方面的心理负担,又要克服学习某种技术或动作时产生的恐惧、紧张情绪,还要克服心理素质方面不利因素,为比赛提供可靠的心理保证,更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地表现出其动作的高、新、难、和其流畅性和完整性,所有这些只有通过心理训练才能实现。所以,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论文选题中对心理学的研究保持在10%左右。对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运动员个性特征的研究上,因为具有良好个性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此外,对运动员智能、认知和反应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研究。

在体操和田径运动中,与运动人体科学方向相结合的研究数量较多,且主要集中于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其百分

比达到40%左右。完成高质量的动作,必须对其动作技术进行深刻、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在现代竞技体操动作技术分析中,结合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理论和定律,运用多种先进的科学仪器,对动作作出有价值、精确的分析,能使运动员更快的掌握技术动作和进行技术动作的创新。此外,对于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及运动损伤等方面的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表明对运动技术的分析诊断,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等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已成为研究的一中普遍趋势。

在与冰雪运动相关的14篇研究生论文中,关于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有9篇,约占64.28%。这在体现了动作技术重要性的同时,也提示我们冰雪运动研究不仅数量较少,其研究涉及的领域也过于狭小,一些对于训练监控至关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研究较少,涉及到运动损伤的研究也显不足,关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各项运动技术中对于深层次的理论、社会学问题、体育产业、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高科技探讨运动规律的课题较少,这些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2.5.1 选题方向 从总体上讲,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选题格局,基本上能与教学和训练时间紧密结合。但在研究的内容上、方法学的运用上、研究的视角等方面仍缺乏创新,对于一些急需的前瞻性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同时,选题中还存在题目过于宽泛,研究内容的内涵过大、研究重点不突出的现象。

2.5.2 研究水平 1)论文的研究水平不均衡。研究成果总体水平不高,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部分论文的研究结果实用性不强,研究结果难以转化。

2)重复性研究较多。这一状况,一方面反映出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研究生知识面狭窄,掌握某些新学科知识不够,难以深入去探索某些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研究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脱离实际。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不敢涉足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比赛的前沿性问题研究。这一状况也反映出我们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的不足。

3)一些论文在探究内容、方法上、观点上没有突破,“小题大做”者有之,“无病”者有之,对很简单的问题“故弄玄虚”者也有之,缺乏创新性思维是难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关键所在。

2.5.3 论文的研究方法 从学位论文所采用的科研方法分析中不难看出,目前所采用的方法主要集中于文献资料法,调查统计法等,一些前沿的科研方法应用较少。

1)以调查访问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论文比重过大。运用这种方法的论文大都以对专家调查的意见作为科学依据。而在使用中往往忽略对专家的知识结构、研究方向与特长的了解,仅以对专家意见的统计分析作为科学论据,必然带有许多主观片面性。

2)采用调查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课题,由于疏于对问卷信、效度的质量控制及填写问卷调查对象的认真程度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3)研究问题采用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研究较为深入的选题较少;定量研究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选题较少;教学和训练的实验性研究少;方法学上有所创新的研究选题较少。

4)统计方法的应用有误,在很多论文中,较普遍地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但有不少论文却忽略了各种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简单套用,从而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同时,在对统计结果解释时,往往又脱离专业知识经验,使结论绝对化,甚至得出错误结论。

3 结论与建议

1)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较广泛,以体育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居多,结合体育实践,教学和训练的实验性研究较少。

2)从研究领域看,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选题格局,基本上集中在对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的各种现象与矛盾的研究上,对国外的训练、比赛、教学中的问题也有涉及。

3)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普遍选用调查访问、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但采用前沿科学技术、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性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尚需进一步创新。

教育性研究论文篇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音乐教育研究与研究方法就是“事”与“器”的关系。因为,音乐教育研究方法既是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提,也是音乐教育研究得以成功的保障,其对规范和指导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度和水平,特别是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创新程度与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联系,研究方法的有效运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展音乐教育研究的论域。同时,研究方法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推广性。

《中国音乐教育》(以下简称《中》)杂志作为部级音乐教育期刊,在我国音乐教育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刊载的学术论文既是我国音乐教育学科研究状况的重要反映,也是音乐研究者自身学术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本文试***对其2007年刊发的论文在研究方法的运用方面进行元分析,以使我们获得关于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重要信息,并针对研究方法在我国音乐教育研究的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促进本领域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音乐教育研究的水平。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 研究方法

选取《中》2007年1至12期刊发的所有学术论文(外文翻译除外)作为样本,总计160篇。根据论文的题目和原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将160篇文章从研究方法的类型、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数据记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Excel 2007统计工具对所获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 概念界定

有关音乐教育的研究方法,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划分。本研究借鉴徐辉等人在《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中的归纳,将研究方法界定为“定性与思辨”和“定量与实证”两大类。其中定性与思辨研究是指采用经验总结、哲学思辨、逻辑分析的方法进行的相关研究。其特点是:从材料来源看,大部分材料是采用他人研究成果或从书刊中获取的,材料的引用与分析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习惯性、自发性;从研究工作空间看,绝大多数属于“书斋式的研究”,即坐在书桌边、在***书馆中进行的研究;从研究方式看,主要是通过个人悟思、哲学分析、文献概括、归纳演绎等思辨的方式进行;从研究成果的性质看,大多是感想式的、思考性的、哲学性的、主张式的或指示性的。定量与实证研究主要是指对原始材料进行收集及系统的实证性分析,主要采用实地或现场的调查访谈、量化分析、客观性的语言陈述等手段,其具体包括观察方法、调查方法、个案研究、数学分析、实验方法、多学科方法等。

三、研究结果

1 研究方法的总体运用情况

统计表明,在160篇论文中,采用定性与思辨研究方法的论文有150篇,占总数的93.75%;运用定量与实证方法的论文10篇,仅占总数的6.25%。

2 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

关于具体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如表2、表3所示,在采用定性与思辨研究方法的文章中,属于感悟性思辨的论文比例最高,占此类论文的93,33%;在定量与实证方法的运用方面,使用调查方法的文章居多,占此类论文的80%。***1、***2是对研究结果的直观呈示。

四、思考与建议

尽管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对于揭示音乐教育教学规律、改进音乐教学质量、提高音乐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同时也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和优秀作者,但是,总的来说,目前音乐教育研究的现实仍不容乐观。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水平,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

1 提高对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和规范意识

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过程是科研论文的重要内容,体现着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同时,也是研究者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的重要保障。在此次调查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一些运用定性与思辨研究方法的论文带有明显的经验陈述或工作体会的色彩,其在论文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研究技术与方法的规范性方面还有待提高。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思辨指的是在较高层次上对实践与问题给予关注,通过概念分析、逻辑演绎等方式获得认识,其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均体现一种严谨的逻辑安排和因果关系。如获至宝果仅仅依赖意念上的主观思考,其研究结论是不会有足够说服力的。因此,音乐教育研究者在运用定性与思辨方法时应注意提高思辨的抽象性、概括性及理论分析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有部分采用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在问题设计、调查对象选取及信效度检验等方面存在着技术性的失误。实证研究作为一种方***体系,拥有其自身的哲学思想和一套完整的技术操作程序,包括提出假设-概念化-操作化-选择适当的方法一搜集资料一证实、证伪研究假设等。为了使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可信,研究者应对定量与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予以重视,采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和有效性,这是提高音乐教育科学化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对研究方法的理解与使用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素养,而这种素养的训练和养成一方面依赖于学术共同体的制度性规范,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学术研究者的自觉意识。广大音乐教育研究者应自觉树立科学观念,积极提升自身的科学研究素养,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规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的学术品格挖掘音乐教育领域学术创见的应用价值。这对提升我国音乐教育科研水平,规范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与过程,解决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增强国际学术交往中的话语权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2 掌握并运用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结果还表明,目前,在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领域“重定性轻定量、重思辨轻实证”的研究取向比较明显。同时,在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上,研究者的论文多以感性思辨法和调查方法为主,其他研究方法则少有涉猎,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者比较缺乏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意识。

现代学科演变的趋势表明,一门学科仅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足以充分地把握其研究对象,而往往需要采用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音乐教育研究的特殊性、复杂性、动态性及各种研究方法的互补性更是决定了我们需要采用多层次、多方面、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因此,音乐教育研究者在重视定性研究方法的同时,不应忽视各种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应将定性与定量方法加以有机结合,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灵活地利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和揭示音乐教育的本质与规律,这将使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更加科学化、精确化,同时也更具有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者还可以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概念框架、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如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引入音乐教育研究领域,这些相关学科特有的、成熟的学术规范,可以为音乐教育学科知识的产生提供方法上的借鉴,也可以丰富音乐教育的学科内容,使音乐教育的

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综合化和现代化,从而拓展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视野和研究空间,促使更多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的诞生。

3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努力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从《中》刊***文的作者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音乐教育研究者队伍中,中小学音乐教师占有相当比例,其研究素养和能力对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研究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存在科研能力和素质偏低的问题,这既制约了音乐教师个体专业化的发展和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做到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所谓研究型教师,是指在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娴熟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乐于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并能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的教师。这说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改变传统的职业角色,由过去单纯的教育教学实践者,转变成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从这个角度来说,开展教育科研应该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基本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既是培养学者型、科研型和专家型教师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激发中小学音乐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动机和意识、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科研的素质无疑是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问题。这首先需要音乐教师自身加强对教学科研重要性的认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增强科研意识和问题意识,将研究成果从教学实践中梳理及表述出来。同时,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各级教育行***管理部门应积极组织教师培训,提供相应的研究资源和专业引领,确保音乐教师能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从事教学科研活动,且不断组织音乐教师进行科研成果交流,为音乐教师终身学习搭建广阔平台。

教育性研究论文篇10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系统科学

[中***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014-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07

[本刊***]http://

一、教育研究概说

(一)人类探索教育的阶段

虽然五大洲的人类早在很早时候就开始对后辈及族人展开了教育活动,但是通过“研究”( research)来对教育对象、活动进行确证知识对于19世纪下半叶之前的人类来说仍是相当陌生的事情。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研究肇始于实验心理学影响与推动的“儿童研究运动”,人类探索教育的历程主要经过了依据经验、习俗与传统时期,遵循直觉、教条与权威时期,

借助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时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研究时期。

(二)教育研究的意义及性质

借助于科学方法,教育研究可以系统地描述并测量实在。它比个人经验、信仰更能有效地作为知识的来源。针对教育研究的意义,决策者们更期望通过教育研究来让教育领域取得大幅度进步并及时扩散其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教育研究为教育实践建立可靠的知识,通过教育研究的结论来为教育决策者制定***策以供参考。教育中的问题较为零散,个别研究只能孤立地收集、积累某些零散的资料,而不能整体上完整地建构教育***景。因此从性质上就注定了教育研究需要借助于多学科理论、概念与原理。

二、现代教育研究的基础

(一)教育研究“基础”的特性

教育研究的基础具有根本性,“基础”乃建构学问之本。但很少有人关注教育研究的“基础”问题:一方面由于18、19世纪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强调一切有价值的学问都是符合科学的,故教育的科学学问一开始就受制于自然科学;另一方面,教育研究至今仍处于混沌状态,并无统一的核心问题研究,理论的纷繁复杂及功利趋向导致不少研究者忙着开辟新领域。

(二)现代教育研究基础中的二元对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二元对立是教育研究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前我们对于教育研究基础的探索,不应回避其交锋的问题及见解,而是更应该要去了解其争论的焦点。

在本体论意义上有两种相异的观点:人文主义者强调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且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应对教育科学持狭隘观点,教育过程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逻辑与规律,

从认识论意义的角度,同样存在两种相反的说法:教育科学是对教育价值进行判断的学科,因而具有“价值性”;教育科学是关于教育事实问题的科学,因此具有“价值中立”的判断。[2]教育研究界也存在着“价值”与“事实”之争,它们的争论焦点在于教育科学的独特认识逻辑。科学主义者赞成教育科学研究的结果应该是中立性的,它排斥人们的主观态度。

(三)现代教育研究基础中的几个重大问题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虽然针对教育研究的基础论点不同,但它们都认可教育研究是有基础的。在界定教育研究基础前,有必要探讨现代教育研究基础中的几个重大问题:

1.教育研究是否能构成***、统一的基础

“***”并不代表孤立,“统一”也非单一。教育世界探寻的共同对象基础是教育中的“事实世界”和“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应该是相互存在,彼此交融的,其所构成的世界应该是可以描述教育事实并可阐发意义、价值的。“层次论”哲学观点,现代教育研究应该要摒弃“二元对立”的观点,视教育为多层面的、非均质的经验、概念与实践。

2.现代教育研究应该以什么为基础

长期以来,学者们惯于将“学科”作为教研的基础,但是这也导致了许多混乱的发生。本来人们想通过多学科的参与来对教育事实、现象做出深刻、明晰的理解,但是由于不同学科间森严的壁垒导致人们无法针对同一话题做出集中性探讨。教育研究的第一基础是教育研究自身,研究问题应从实践中得,研究结果也终要回到实践中去。即研究的结晶通过思想来阐发,而思想又孕育于教育实践。教育研究的第二基础是观念和方法,观念和方法一方面离不开每个学科,另一方面它们又具有跨学科性。以它们为教育研究的基础体现了教育的完整性。现代教育研究的基础应该表述为“实践一观念一方法”。

3.教育研究在当代条件下形成***基础的时代必然性因素

首先是学校教育实践新格局的产生,学校由社会的附庸转变为社会上新思想、新理念的诞生地和传播者;其次是非学校化教育力量的快速发展,终身教育理念突破了学校樊篱,传统时间观的教育由阶段论变成了完整过程论;再次,现代教育实现了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和机制。今天的教育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故教育研究不可能始终处于“边陲地位”,教育研是教育实践的准备。

三、现代复杂性系统科学对教育科学方***的变革影响

(一)现代复杂性系统科学的研究领域

现代复杂性系统科学指的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及系统科学,包括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工程等学科。人类的认识水平始终是与科技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按组织性和复杂性的分类标准来看,人类科学要研究的主要是四类领域:系统科学、混沌科学、概论系统和自然科学。

(二)现代复杂性科学系统科学的方******

现代复杂性系统可以从多层次上进行研究,这儿主要从系统论角度探讨科学方***的***。系统论主张打破人们普遍接受的框架,要求科学思维的转向。该***的性质是用整体论的模式代替原子论的分析思维模式,但是这种代替非全盘否定,而是一种补充、发展和超越。

(三)现代复杂性系统科学思想融入教育科学方***

现代复杂性系统科学作为一门科学群,对教育科学方***变革产生了促进性影响:

1.系统思维与教育科学思维的***

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科学发展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思维发展史。随着原子论分析思维模式在各科学领域的溃败,科学注意的中心开始转向严谨精细的整体论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系统思维。系统思维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教育科学开始从针对个别对象性思维向对象系统思维转向;教育科学思维领域开始生成了系统整体思维、全方位立体思维、系统综合思维和开放式思维。

2.系统科学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应用

系统科学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是一次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贝塔朗菲及众多系统论学者均赞同系统功能原理:整体功能大于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教育研究及教育实践活动从内在本性上来说均是系统,故该系统完全可以根据系统方法原理的精髓,在其进行系统优化的时候呈现“整体大于部分”的状态。教育科学与教育实践的功能可分为“元功能”、“加功能”和“构功能”三个层次。其中“构功能”,即各部分按有序组合构成系统时所展示出的功能,系统科学方法应用于教育科学研究追求的是构功能,实现系统质。

四、教育研究方***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一)教育研究中的形式与本质之争

形式与本质的矛盾乃是由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挑起,它贯穿了社会学、经济学、文学等所有科学领域,故教育研究领域亦不能幸免。20世纪初以桑代克、博比特等为代表的学者主张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教育问题,倡导用“精确的科学方法”来处理搜集到的教育研究问题,鼓励教育研究者养成归纳研究习惯和形成统计逻辑学的思维;然而,20世纪集大成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却是靠“流行的哲学方法”取得,如以进步主义、结构主义、要素主义等为例。

(二)教育研究方***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传统

教育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故教育研究方***摆脱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两大传统:英美流行的“科学主义”和欧洲大陆盛行的“人文主义”。[3]科学主义极力反对神学和形而上学,倡导将经验自然科学方法作为社会科学的方法;人文主义认为其与科学主义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试***说明而后者则是理解,它反对科学主义的方***一元论,主张社会历史科学更适宜于用“个别的方法”(理解、移情或直觉的概念与实践)来研究个别东西。

(三)人文性角度看待教育研究方***

当教育科学研究方***问题内在地与教育活动本体论及教育实践方***放在一起时,强大的人文精神就会体现出把握与改造教育的能力。教育研究方***非纯粹的、客观上求“是”的问题,同时它也强调“价值”。科学研究要从“二元对立”走向“融会贯通”,应从综合层面看待完整的教育***景。在思维方式层面,我们要用“双面神思维”取代“二元对立思维”。针对教育研究方***,我们应趋向于“多元论”:科学必具有社会性,应用研究的结果评价标准不可能做到纯粹客观,其必然受到社会利益的左右;教育研究亦存在劳动分工的性质,理性的意蕴必然也是多元的;教育研究内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科学家、科学家共同体动机的影响而处于竞争状态。

参考文献:

[1]满忠坤.前沿问题与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教育性研究论文10篇

学习

教育教师论文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教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师论文发表期刊,教育教师论文。在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员兼具师范生与***员的双重身份,在接受***员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养成,确保具备未来教师的职业素质;***员教育与师德教育的

学习

教育目研究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目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论文的研究意义模板,教育策略研究类毕业论文。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笔者在从事10余年的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

学习

描写教育类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教育类论文10篇,内容包括短篇关于教育的论文范文,关于教育的论文100字。融入肖像描写写作知识的量表将写作者相关的思维水平与写作能力以升级的形式立体可视化,切合了SOLO分类评价理论定义中的“可观察”这一要素,并且注

学习

教育相关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相关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相关论文,十篇教育论文摘要。一.教学主体的确定主体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促进人的发展,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具有主体精神、创造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和发展其主

学习

与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与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论文怎么写,关于教育论文。人文教育意在表达教育就是对人的教育,然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分数、技能技巧逐渐被重视,而忽略了“育”人。教育的特征就是人文性,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高校

学习

教育小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小论文,教育小论文1000字。本研究假定,教学中,在丰富、利用儿童表象储备的基础上,同时打开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加强二者间的联系与沟通,使平面、枯燥的字词演练变成形象、生动且立体化的思维活动,通过

学习

怎样写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怎样写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写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大全,教育类发表论文推荐。三、革新制度推进高校学科发展(一)现有制度的【内容回顾-高等教育机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保障,硕士论文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保持合理的高

学习

大学生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十篇优秀周记作文,大学生自我鉴定模板十篇。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

学习

教育研究类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研究类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研究论文5000字以内,教育研究类论文选题。1.2教育研究素质现状良好的教育研究素质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具有及时发现、科学分析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收集资料和信息处理的能

学习

中国教育史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教育史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教育史论文范文1000字,中国教育史论文有哪些。一、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历史文化传播的现状要想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然而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是大量的英语教材偏重于西方历史

学习

中学生科技论文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生科技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学生科技论文的范文,中学生科技论文。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段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⑥恩格斯也指出:“火器的采用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

学习

教育得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得论文10篇,内容包括十篇教育论文摘要,教育论文怎么写。一、、以趣引趣: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我经常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

学习

教育技术学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技术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学论文选题最新,教育技术学论文简介怎么写。多渠道的传播媒体,小学生获取的信息来自四面八方,纷繁复杂,这势必对学校德育产生激烈的冲击。而家长往往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获得技能的多少

学习

发表教育类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发表教育类论文10篇,内容包括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数十篇,发表教育论文范文。不断修订的《中***法》之中等教育类目设置日趋成熟,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够及时增加反映新科技和新主题的类目?〔关键词〕《中***法》;中等教育;类目演变;专

学习

教育教师论文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教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师论文发表期刊,教育教师论文。在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员兼具师范生与***员的双重身份,在接受***员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加强自身的师德养成,确保具备未来教师的职业素质;***员教育与师德教育的

学习

教育目研究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目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论文的研究意义模板,教育策略研究类毕业论文。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笔者在从事10余年的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

学习

描写教育类论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教育类论文10篇,内容包括短篇关于教育的论文范文,关于教育的论文100字。融入肖像描写写作知识的量表将写作者相关的思维水平与写作能力以升级的形式立体可视化,切合了SOLO分类评价理论定义中的“可观察”这一要素,并且注

学习

教育相关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相关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相关论文,十篇教育论文摘要。一.教学主体的确定主体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促进人的发展,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具有主体精神、创造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和发展其主

学习

与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与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论文怎么写,关于教育论文。人文教育意在表达教育就是对人的教育,然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分数、技能技巧逐渐被重视,而忽略了“育”人。教育的特征就是人文性,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高校

学习

教育小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小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小论文,教育小论文1000字。本研究假定,教学中,在丰富、利用儿童表象储备的基础上,同时打开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加强二者间的联系与沟通,使平面、枯燥的字词演练变成形象、生动且立体化的思维活动,通过

学习

怎样写教育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怎样写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写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大全,教育类发表论文推荐。三、革新制度推进高校学科发展(一)现有制度的【内容回顾-高等教育机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保障,硕士论文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保持合理的高

学习

教育与考试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与考试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论文10篇,教育论文题目大全集。一、干涩的课堂和枯槁的生命:语文课成了“鸡肋”在当今社会,高考成了教育的指向标,也成为了考量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种影响下,语文教育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