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普作品创始者贾祖璋先生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第五册上的一篇科学小品,属于文艺性说明文。全文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般的艺术表现手法。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通篇运用比喻、诗文和典故,使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寓知识于优美的意境中,将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枯燥的知识形象化。描写与说明兼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先看比喻。作者介绍荔枝,将荔枝的形态按照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顺序来说明。为了让读者从整体上了解荔枝,文章一开篇就连用比喻(兼有引用):“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将荔枝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形有色,且富于质感,确实妙不可言。文章具体说明荔枝的外部颜色“大多是深红色或紫色”,作者觉得仅如此一说会失之简单,于是又把它的个体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而把“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景色比喻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作者在这里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用描写来说明,说明中又融描写,可谓笔法新颖奇特,匠心独运,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
写到果形,除了现有的“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还有已经绝种的“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这里的比喻,不仅让人明白了荔枝的大小,也清楚了它的形状。写荔枝膜,除了把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比作“紫绡”,还把扔在地上的膜与壳比作“风前落”的“荷瓣”,“雨后娇”的“桃花”,可谓平中见奇,俗中见雅,形象逼真,姿态宜人。
再看引用。为了使说明文字不流于呆板、枯涩,作者引用了不少诗文与典故,为文章增添了妙韵。主要体现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上。从标题开始,“南州六月荔枝丹”就引用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这七个字既点出荔枝的产地、果实、成熟的时间,又描摹了荔枝的主要特征之一:果实呈红色。引用古代诗歌中的名句,使标题具有文学情趣,符合科学小品的特点。如果改成《说荔枝》或《荔枝的生态和生产》,那就逊色多了。随后文中相继引用了陈辉、郭明章、邓萧、徐勃、杜牧、苏轼等诗人的诗句,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而且使文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比如“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分别出自郭明章《荔枝》诗和北宋邓肃的《看荔枝》诗,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荔枝绚丽的颜色。写荔枝膜,引用明代学者徐勃的诗句“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来说明荔枝味美;写荔枝不耐贮藏,引用了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色香味尽去矣”说法,还有杜牧的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嘲讽李、杨奢侈腐化的生活,作者引用此诗,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引用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显而易见,这比简单的说明要生动得多。引用诗句来说明事物,既使文章内容显得活泼灵动,又增强了表达效果,很富有说服力。
作者除引用诗文外,还引用了一些典故,给文章增添了浓厚的趣味。如:写荔枝难以贮藏,就引用飞骑兼程为杨贵妃送荔枝的典故;写荔枝的习性,就引用了汉武帝移植荔枝到长安而失败的典故。如此,使文章包容广阔,内涵丰富,将荔枝的特点交代得清楚全面,具体生动。
可以想像,本文如果没有这些比喻的运用,没有这些诗文典故的引用,文章的语言和内容就会显得单调和枯燥。因此,学习这篇科学小品,一定要注意它的文艺笔调,而文艺笔调主要体现在比喻修辞和诗文典故的运用上,它的使用让我们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上的享受。
张法欣,教师,现居山东寿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品读《南州六月荔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