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导论论文10篇

信息技术导论论文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激发兴趣;低段作文;指导法

小学语言教学作为人文基础学科富有强烈的情感性。抓住这个特点,从情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往往能够诱发出他们的创造力。而作文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创造,即把他们在阅读课中乃至在其它学科和生活中的初感所思、所悟创造性地加以表达。因此,我认为在小学低段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要善于创造“兴趣效应”。近几年来,我结合所学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一些认识。

一、要善于把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习写作的内驱力

低年级学生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绪支配,而积极的情绪又往往来自兴趣。在写话训练时,我从激发兴趣入手,做了以下尝试:

1.组织有趣的阅读,激发和培B学生的兴趣

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好学、乐学是求知的源泉。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

利用视频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学生要想迅速有效地学习知识,必须去看它,听它和感受它。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的书本内容是单维、扁平、静态的,只利用人的视觉能力来感知世界、获得信息。而视频文件包含文字、声音、动画、影像等诸多元素,其呈现的知识信息内容是多维、立体、动态的,人的视觉、听觉、动觉能力协调配合,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理解深度,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利用视频的优势,结合孩子善于接受具体生动事物的年龄特点,我把屈原、李白、杜甫、安徒生、高尔基等著名人物的故事,制作成音视频,让学生们自由选择阅览,然后让学生讨论谁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激发他们拿起笔来学做“小作家”的内驱力。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我非常重视对低段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不仅向他们推荐那些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读物,而且注意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我要求学生每天都读一点课外书,每人准备一个阅读本,记载每周阅读情况;开展每周评选“一句话新闻奖”活动;引导学生摘抄好词佳句,优美诗句,利用上电脑课制作“采蜜集”;开展阅读竞赛,比一比谁读书多。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这是写作的成功之路。而积累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大量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加强课外阅读,学生不仅语言得到了发展,同进对周围世界也逐步加深了认识,知识也得到了丰富。

2.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把实践中体会到的“趣”转化为说和写的欲望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而且能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孩子们喜欢小动物和植物,于是我们组织开展“自力更生”种植、养殖活动;要求孩子们不能请教家长,可以查书籍和上网查询及组成小组协同进行。种西红柿、辣椒;对养小动物孩子们兴趣更浓,除了养猫、狗,孩子们还喂养了金鱼、小虾、乌龟。我适时地把学生这种“玩”的兴趣转化为“学习写作”的兴趣,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小动物的生活习性,记下种养植过程,记观察日记。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逐步养成了细心观察的习惯,作文的题材丰富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对植物、小动物产生了浓浓的爱意,说和写的兴趣越来越浓。

每年都有不少的意义的节日,利用网络的特点或培养孩子们动手能力,我抓住这些节日开展活动,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三八”节鼓励每个孩子为妈妈做一件事,然后用简单的几句话写一写;“教师节”为老师做一张精美的卡片,写一写自己最想向老师说的话;每期开学,写一句话鼓励你最想帮助的同学……

由于地域的差别,生活环境的限制,对***画中的某方面的事物,有些地区的孩子是陌生的,如“雪花”对于北京儿童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但对于我们这些中南部很多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偶遇降雪的地方的孩子来说,他们就不知道“雪”为何物;大多数的农村孩子不知道“公园”是什么样子,而城里孩子则不知道南瓜会长到搬不动那么大。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有关内容的看***说话,写话训练,就要让学生尽可能感知这些他们陌生的东西,有条件的最好亲眼见识见识。如教学看***说话《玩雪》前,就尽可能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感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比如组织视频,制作PPT。然后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玩雪》中的欢乐气氛,《扫雪》中的火热场面。

二、要善于把学生的兴趣化为说和写的实际能力

有说和写的兴趣,仅仅是学习写作的第一步。使动机成为写作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和智力,才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归宿。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这一过程也必须是有趣的,生动活泼的,而不是刻板枯燥的。因此,作文指导必须追求一个“活”字。贴画、写话训练就是一种灵活的训练形式;另一种就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也是一种训练形式:在学生们在纸上做好准备后,再在多媒体室展示,利用孩子们好比赛的心理特点,以小组进行展示比赛,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探究学习习惯。

为了进一步使孩子把话写好,寒暑假期间我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句话,不论长短,不规定内容,不苛求用词,只要句子通顺,能正确使用标点就行。孩子们假期在家写好后可以利用邮箱传给我或同学(这必须借助家长的支持,没网络的可由家长用短信形式发)。大家互相打星、评论,开校进行展示。我还让他们将内容相互关联的贴画编成完整的故事。例如“狐狸医生去给小鸡看病,敲门后会怎样?请你想一想,然后编出来。”学生对这样练习很感兴趣,有说狐狸医生治小鸡病的,有说狐狸骗小鸡开门后吃掉小鸡的,也有说聪明的小鸡想办法赶走了狐狸的续编故事,不仅训练了学生续写作能力,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推理能力都大有益处,而这一切都是在“活”和“乐”的过程中实现的。另外,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方法看起来挺不错,不过似乎花时间,因为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几句评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但是全班续写的故事又不可能一一给以指点。不过,据了解现今许多课外开设的活动已让学生不觉有味,也无教育意义了。正好这就是一个广阔的空间。课外活动时开展互评、互学竞赛,学生好胜的心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又娱乐于教,不止是两全其美吗?

总之,教师在指导小学低段作文时,始终应注意理论必须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重大意义。课前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特点,做好适当的指导准备;课堂上要把课前指导巧妙的相结合运用,同时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善于运用学生的兴趣,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有效的完成训练目的和教育任务,为以后的作文训练铺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晓娟.低年级说话写话训练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4)

[2]曹敬涛.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J].学周刊.2012(13)

信息技术导论论文篇2

一.教师需满足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要求

1、观念先行,创新思维。在信息技术为背景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注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要处处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作业设计都要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其次,拒绝固化的教学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建立起“联系”,语文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学科内部的联系等等,避免单一、激进的教学。

2、知识广博,具备创造能力。以信息技术为背景的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还要在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具有开放式、信息化思维,教学不能只局限在单一的教授环节上,要整合一切有利于教学的信息资源,不断开辟新领域,新思路。

二.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1、设置多媒体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

在形象化的教学情境当中,学生的潜能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中学生的个性心理更是符合这一特征。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调动各种信息资源和多媒体手段,通过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不遗余力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例如,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知识,还接受了“美”的熏陶。教师在具体讲授时以放映生动的荷塘景色画面为教学背景,再环绕优美的音乐,此情此景以名家的朗诵贯穿其中。学生在多媒体的情境教学中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印象深刻。所以,教师在课文教学时,对于那些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课文,如果一味着眼于课本内容,不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课文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就需要教师摒弃以往单一的口耳相传,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例如,古诗词的教学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引导,古诗词一定不能只机械的强调背诵。以李清照和苏轼的词为例,课堂以放送两位大家的朗诵录音开始,学生在收听朗诵录音的过程中直观感受两种词风的异同,也就是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的异同。教师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抛出问题:豪放词和婉约词各自有什么特点,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继续听朗诵录音,教师再辅以相关的投影展示等等。这样一来,机械的古诗词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引入变成了一个融各种形象元素于一体的艺术熏陶课堂,诗词从平面化的课本中走入了立体化的艺术空间,学生的吸收能力、自我探索能力自然会步入新的台阶。

3、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语文论坛、语文资源库等

信息技术不仅仅可以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还可以延伸至课堂之外的教学领地。现代信息社会的网络资源丰富浩繁,信息处理难免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之外建立起专门的学科资源库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名家名篇资源库、优秀课件教案资源库、语文练习题资源库、经典著作资源库等等。学生在课堂之外汲取知识都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共享资源;另外,ASP技术主导下的语文论坛也是中学语文课堂之外可以尝试建立的信息资源平台,每个学生在论坛中都会拥有一个账号,学生在论坛里可以讨论语文学习心得、分享语文学***历、发表文章、评论作品等等。除此之外,论坛里还有用户等级设置的功能,等级和权限相匹配。

结束语:

当然,应用信息技术必须要学会扬长避短,信息技术手段应与语文教学目的统一起来、多媒体手段的审美价值应与中学语文课程的审美教育意义统一起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应与教学规律统一起来,多媒体手段与传统语文教学框架完全能够融入到一起,这样才能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文教学。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体现了教育的现代化,也成为了语文学科发展的外部动力,广大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对此予以充分重视,将信息技术用好,发展好,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京碧 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初探[期刊论文]-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7

[2]袁利燕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现状、瓶颈及对策 2007

[3]孙文红 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1

信息技术导论论文篇3

一、立足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唐得圆老师担任学校三至六年级所有班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每周有十三个课时的教学任务。虽然教学任务繁重,但她一直坚持着“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这一理念,立足课堂,问课堂要效率,认真从事着教学工作。在课堂上,她坚持贯彻“轻负高质”的教学思路;在课堂外,她鼓励、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她的教育理念是:“要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更要让学生用好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的学科,经常有各级各类的学生作品比赛,学生能否在竞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和他们的基础是否扎实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她在平时教学中每一课都不放松,坚持抓学生的基本功。然而,光有扎实的基本功还是远远不够的,她主动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充分利用早晨、午间休息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培养了一批有特长的竞赛学生。近年来在她与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分别在**区科技节和**市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她还获得**市小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指导奖”。

二、以研促教,增强科研能力

唐老师除了兢兢业业做好教学工作以外还坚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业务水平;坚持“以研促教”的理念,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思想指导她的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由她撰写论文、案例,制作的课件多次在省、市、区获奖。论文《生活即教育“玩”亦即教育》获**省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论文二等奖;《小学信息技术(logo程序设计)辅导初探》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年会论文一等奖,**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评比一等奖;《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获**区第22届中、小、幼学科教学专题研究论文三等奖。案例《将信息技术融入其它学科、融入生活》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案例评比一等奖,**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案例评比三等奖。课件《***形拼组》获**区第十一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获二等奖;《我是什么》获**区第十二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获三等奖。由她负责的课题《基于小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logo语言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区的立项课题。

三、服务为本,做好网管工作

作为学校唯一的信息技术老师,网管的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唐老师的肩上。网管工作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十分强,唐老师从一个毫无经验的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成长为学校不可或缺的网管,其中付出了无数的汗水,放弃了无数的休息时间。从制作网线到网络布局、从网站的建设到防火墙的设置,她都虚心好学,亲历亲为。

学校的学生机房已经使用了足足七年时间了,但她仍然还在使用;在节省了学校经费的同时,却大大增加了她维护的时间。机房里所有的计算机都已经更换过电池,电脑出现小故障她也尽量自己解决,遇到难以解决的硬件损坏问题才请专业的维修单位维修。

信息技术导论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服装专业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笔者结合长期的高校服装专业教育实践经验与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总结得出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内涵为:

在系统科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在熟悉信息环境和把握服装专业课程内在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和发掘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专业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情境的构建工具、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积极探索网络信息资源运用的途径和方法,调动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wWW.133229.cOm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共同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服装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目标,

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服装专业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服装专业课程的变革,但却是服装课程改革的有力促进条件。

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是一种全方位的整合,即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到服装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制***、服装材料、服装cad等课程的教学,包括服装课题研究。包括专业考察、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等。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应该有利于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进而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

二、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它使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我国***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指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其传授信息量小,手段落后,直观性差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要求。各级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立体化教材建设,为教师提供整体的教学解决方案,进行远程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因此,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国服装业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传统劳动密集产业,而是融合了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产业,跟服装的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其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指出,目前我国服装工业缝制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国际领先,但是服装科技水平在全球仍然比较低。如果要实现服装强国的梦想,首先就要成为服装科技领先的强国。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

我国目前人事、财务、办公自动化软件在国内服装企业的应用率达到90%以上,服装cad应用率接近90%,cam、erp、pdm、scm等应用也接近20%。产品设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制造设备数字化、企业间协作网络化成为信息时代服装企业发展的总趋势。相应地,服装企业迫切需要大量适应性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对这类人才在业务上要求具备准确地解决专业岗位要求的实践能力、掌握处理时尚流行信息和市场情报的分析能力,在企业的变革中要求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发展潜力,换句话说,要有信息化的审美能力、服装设计能力,现代信息化的服装生产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服装专业cad能力等。

服装高等院校是为服装企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摇篮,为了向企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服装专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信息时代服装专业教育应该不仅仅是传统的设计技法教育,更是一个开发学生智慧和创造能力的系统工程。从当今的服装专业教育现状看,课堂教学的改革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条可行和有效的途径。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用于服装专业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适应了服装专业学生个性创新化、群体多样化的教学要求,因此,它在给传统的服装专业教育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进而推进服装专业教育的改革,最终完成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因此,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更是信息时代服装专业教育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一)系统科学理论是整合的指导思想

系统科学理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过程都不是彼此孤立的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服装业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服装专业教育也是如此,各个专业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密切配合。既然服装具有系统属性,服装系统包含于社会系统之中,如何体现服装专业课程教学各元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相协调以及怎样使教学的效率达到最佳,是服装专业教学应当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原则进行服装专业教学的指导,以服装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必然可以培养师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大大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整合的理论基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现代服装样式之多、时尚变化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当今的服装专业人才,要具有敏锐的目光和观察力,要运用机灵的头脑、灵巧的双手时时更新知识体系,才能跟上飞速变化的信息时代,创作出时代精品。基于服装专业的这种特点,我们服装教育培养的服装人才不仅要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还要具有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等。有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导,教师注重对学习环境的创设,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培养学生通过协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

(三)多元智能理论为整合注入了崭新的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风行全球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它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博士于1983年首先系统地提出,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它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力潜能,这种多元的智力并非完全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可以激活和发展的,教育的任务就是提供激活适合个体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开发和培育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主要是在学生主体化、教师主导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目标智能化和教学活动丰富化等方面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因此,服装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多种潜在智能训练,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有意识地营造立体多维的学习氛围,激发艺术灵感和创造性,促进其多元智能的开发。多元智能理论蕴涵丰富的教育教学理念对整合具有明确的引领作用。它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整合的宗旨,正确定位整合都具有显著的价值。

四、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现状

(一)整合的实践正处于积极的探索阶段

我国各级各类服装院校的专业教育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也在不断地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中***出来,改革主要围绕着办学模式、产学研的结合、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有序而火热地进行着,并且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然而经过一定阶段改革的服装专业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多与课堂教学课时少的矛盾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专业领域发展越迅速,教学内容就越丰富,而课堂教学课时量却是极为有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使得课堂教学能够在多媒体形式下表达海量的信息资源,网络资源的共享为课堂课时量的延伸创造了有利条件,于是整合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首选。

经笔者调查研究,当前全国各级各类服装院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各门专业课程的精品网站建设,如东华大学、深圳大学、湖南工程学院、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的服装结构设计、女装设计与工艺、服装材料学、立体裁剪等课程的精品网站都在积极建设申请中。而天津师范大学的《中西服装史》率先于2009年获得部级精品课程。

(二)整合的理论总结处于低迷阶段

笔者从事一线服装专业课程教学十多年,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有效的教改之路,主持完成了省教育厅的服装专业教改课题。在信息技术冲击下对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进行着实践探究,并以硕士论文形式进行了阶段总结,论文《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探索与实践》得到评委的肯定,取得良好成绩。但是笔者进入中国知网。输入“信息技术服装整合”进行搜索,结果是“共有记录0条”,令人难以置信,但输入“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结果有记录一千多条。在这一千多条记录中笔者能找到的是信息技术与医学、计算机、英语、体育等各学科整合方面的论文标题,没有找到信息技术与服装课程整合方面的论文。笔者又进入百度、谷歌搜索,终于搜到四篇:“信息技术与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整合”、“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服装设计与工艺教学”、“信息技术与服装设计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整合之探索”,可见在理论总结上,整合可以说还是个空白的领域。

五、对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整合的建议

(一)上层决策者与教育者的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改革,观念先行。教育观念是无形的、隐性的,它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过程表现出来的,它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方式。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方向,更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整合首先就是要让上层决策者与教育者树立现代化最新教育理念。服装专业课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教育手段改革的问题,而且是学校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一个重要基础。教育者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已经意识到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大影响力,但是只有在决策者的鼎力支持下。整合才得以顺利有序地实施。换而言之。整个教育战线上至决策者下至一线教师要统一认识、团结协作,才能真正促进整合。

(二)加强教育技术学培训。提升服装专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综合素养。教师是教育改革直接的承担者,信息时代服装教育的发展要求专业教师既精通专业领域,又具备信息技术能力。当前大多数服装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但是对教育技术学明显比较陌生,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属教育技术学范畴。很多院校的服装专业设在艺术设计学院或是艺术设计系下面,这里的专业教师不熟悉教育技术学当属正常现象。但这现象于整合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加强服装专业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培训刻不容缓。

培训的内容重点应放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及运用上,而且针对性要强。因为服装与其它学科有着不同的学科特征,整合也没有可套用的固定模式,只有针对服装专业学科的培训才能大大提高培训效率,

培训的方式可以灵活多变。有些院校可以直接利用本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力量与资源组织教育技术等级培训:还有去专业的教育技术学培训机构学习,去兄弟院校取经;邀请专家来开专题讲座;召开教育技术成果交流展示会:观摩示范公开课,等等。

总之,教师要用教育技术理论武装头脑,用终身学习精神提升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服装专业课程的整合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出成效。

信息技术导论论文篇5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任何一门课程进行整合不仅仅是单纯地将技术与课程进行简单地拼凑在一起,它需对所要承载的信息的技术的缺点、课程目标、课程和教学环节设计等因素作充分的考察,将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等进行良好地结合,发挥出信息技术和课程本身的各自优势,做到取长补短,达到聚合效应。

(一)信息技术的定义

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

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二)课程整合的理解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量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应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从课程的整体出发,使用信息技术,创建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创造条件让教师与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老师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原则

1、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是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理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教师则在教学过程中起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过程的组织,帮助与指导等主导性作用,使学与教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才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顺利进行。

2、注重创设情景的原则

创建与课程相关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整合的过程中,应多创建一些生动丰富、形象有趣的画面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使得“整合”有意义。

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他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三、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1、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而大多数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是以教师演示,学生学习为主。

例如在《office word2003》这门课中,几乎所有知识点和操作要点,都需要教师边利用实例进行演示,边讲解操作步骤和要求。而通常都采用屏幕广播的形式,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师忙于演示和讲解,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科整合后,可以使用“屏幕动作录制”软件将所有实例演示过程录制下,然后制作成完整的课件。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边播放课件,边讲解。这样老师与学生一起观看课件,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动态,做到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老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

例如:在电子专业的教学中,大多数的课程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而更多地是到电子实验室中进行实际操作和实习。这种真实的实验受现实器件和仪器设备的约束,耗材成本高,教学效率低,存在着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了虚拟仿真实验,在教学中引入仿真实验后可摆脱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在计算机上即可完成各种电子虚拟实验。这样真正实现了无纸化的实验报告,还加深了学生对电子学理论的感性认识,使枯燥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哪一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都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教与学服务,并提供广阔的舞台。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从文字、***像等多方面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认知刺激和启发,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营造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而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作者:刘李楠

[2]2009.9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272期 何克抗著《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

信息技术导论论文篇6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悖论的高发期,当技术的、经济的、组织的、管理的等问题解决之后,人文因素的不足与缺失将成为信息悖论的关键成因所在。基于此,文章指出在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中提高员工信息素质是对这一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确保实现技术投资收益的管理方法,同时对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对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信息悖论 信息素质 人文思考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生存环境与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商业领域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产业结构,支持新产业或业务的诞生,以及为企业利用以产生竞争优势,凭借这一魅力其受到企业家以及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从而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在各行各业形成一个又一个高潮。大量经验表明企业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有效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为现代企业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正当人们沉浸于信息技术在供应、生产、管理、分销、营销和服务等方面所带来的巨大成就时,一些敏锐的咨询机构与学者在观察中却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钱投向了信息技术,但却难以创造商业价值,反而导致了投资的浪费,甚至是日常维护和工作量的增加,这一现象因与经济学家的预期与人们的直观判断相矛盾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这就是“信息悖论”。信息悖论的发现与提出给企业家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面对这种尴尬人们从技术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等角度对信息悖论进行了长达20年的思考,这一谜题似乎得以解开,但是大量统计数据表明今天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依旧是成少败多,大量企业陷入无止尽的“IT黑洞”。尽管随着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学习等管理思想的出现与普及,信息悖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与人们预期的目标还相差甚远。一直以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忽视了人的因素,当技术的、组织结构的、业务流程的、管理理念的问题解决以后,一直处于隐含状态但起决定作用的人文因素就成为信息化成败的关键,文章认为人文思考的缺失是信息悖论一直得不到深度缓解的关键性原因。

对信息悖论的重新反思

(一)文献研究综述

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bert Solow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为什么信息技术***的出现与统计上的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下降相伴随?信息技术应用中的“生产率悖论”(信息悖论)的明确提出立即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Bryniolfs-son和Hitt将信息悖论的成因概括为四个方面:统计分析方法失真;效益的时滞;收益再分配和收益浪费;对信息技术和投资的管理落后。国内对信息悖论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肖红根据芬卡特拉曼(Venkatraman)提出的IT引导企业转变的五阶段论提出信息悖论的阶段性特征,认为在最初阶段,企业引入的信息技术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此后企业被IT应用的成果所鼓舞,继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期间缺乏合理规划增加了IT投资的不理智,就有可能产生信息悖论。刘学林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往往只强调硬件、软件等技术因素引入,对管理因素的忽视是导致信息悖论的主要原因。李希富从技术运作层、企业管理层、企业战略层、传统的利益实现思维、会计信息化评测―测度问题五个层面探讨了会计信息化过程的信息悖论的成因。咨询专家张后启认为由于很多IT系统的应用仅仅是模仿旧的手工业务流程,企业并没有改变工作方式,而且,在对外向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由于系统将原有的无效果任务“自动化”,往往会把这些任务坚固地锁定在流程里,使企业管理更加僵化。同时基于这种判断,他指出,“信息系统应用需要实施业务流程重组”,“信息系统应用是一项管理改造工程,需要专业管理咨询公司提供帮助”,也就是要对信息实施战略管理。张后启的观点对于信息悖论成因的解释是比较能反映实际情况的,但是这一观点也只是停留在信息系统运作层面上,并没有阐明信息悖论的深层次原因。此外,一些咨询机构的观点也为人们理解信息悖论的成因提供了一定的有益帮助,这里仅举AMT的观点为例,它们认为信息悖论的产生并非来自技术方面,而是来自于信息技术没有被合理的用来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系统建设缺乏与企业战略与企业业务的结合;企业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如何转化为企业利益的实现途径缺乏分析;不能根据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变化对信息系统战略进行动态调整;未能根据企业需求对信息系统进行连续改进。

(二)信息悖论的人文思考

美国信息系统专家戴维斯曾指出:“现在人们所关心的不是计算机是否要用于信息系统,而是各种处理工作应该计算化到何种程度。”他一方面道出了信息系统中应用计算机的必然趋势,也即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计算机不能代替所有的工作,这实质上是对“唯技术论”的一种批评。

企业信息化建设所构建的业务流程处理范式,无疑增加了便捷性,提高了日常程序化工作的处理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对系统产生了依赖性。系统本身功能的局限性无法向非程序化的流程问题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此时,如果员工的应急能力不强或者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的话就可能延缓了事件的处理速度,从而可能造成企业利益的损失。如果对张后启的观点进行深层次的考察就会发现:模仿传统业务流程的系统将人与流程一同固锁在这一范式中,从而使人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再加上如果系统开发前缺乏系统分析、员工缺乏系统培训、投入使用的系统缺乏延展性等都会将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向失败的深渊。纵观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对于人文因素特别是人力资源信息素质的研究却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而人们却认为一直以来正是这种重技术轻管理、重系统轻人力的现状导致了信息悖论得不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以及是信息化建设一直不能呈现出质的飞跃的重要原因。综合来看,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使用由于忽视了人的因素以及过分地依赖电子量化手段而未能在管理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员工在系统前的无助与被动是信息悖论最深层、最本质的原因。

提高人力资源信息素质是信息技术产生效益的保证

信息素质是指信息人利用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与技能,一般来说,员工的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在信息素质结构中,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技能是核心,信息意识起先导作用,而信息道德保证了信息素质发展的方向。企业员工信息素质要与企业信息化进程相适应。正确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是分阶段渐进进行,追求适度超前。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信息化大体可分为初级信息化、中级信息化及高级信息化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应以短期培训为主,主要是提升员工信息意识,向员工宣传信息化的意义,让员工明白信息化乃是大势所趋,还要针对企业近期的信息化工作向员工传授相应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邀请信息专家、企业内计算机某方面有专长的技术人员或对信息有独到见解或有深刻感触的企业领导、部门主管,就信息技术、信息化的发展进行专题讲座。在中级阶段,这时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上信息系统的应用网络初见雏形,这也是信息悖论的高发时期。这时应以扩展员工信息知识、提高信息技能为主,可以组织有经验的领导和员工,就当前信息形势和企业信息系统现状进行研究和讲座,同时还可以请相关咨询机构对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现状进行评估。广泛征询员工对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意见,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响应与补救,组织员工到成功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单位参观学习,进行比较,借鉴已有的信息成果,吸收别人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将有助于企业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避免潜在信息悖论的发生。在高级阶段,整个企业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此阶段最典型的特征是数据的自由流动与信息的跨部门共享,此时信息操作规范与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可以编辑用户手册,用通俗易懂的或以***文并茂的形式将信息软硬件操作、使用指南编辑成册,发到每一位员工手中。此外信息技术和理论是当今换代最快的领域,企业的专业信息技术人员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日益更新的信息技术发展中,他们除建立、维护、更新企业信息系统外,还得在提高企业信息素质中肩负日常培训工作。因此,应有计划定期对专业信息人员进行技术更新的培训。

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呈加速态势,员工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也将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应该将员工的培训与系统的开发结合起来,将员工的发展与系统的利用结合起来,将员工的成长与信息系统的延展联系起来,即实现人力资源战略与信息化战略的同步规划与发展,最终实现系统与人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摆脱信息悖论的困扰,最终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具体来说就是在企业经营的动态环境中,通过培训使员工具有很好的信息素质,将员工的职业发展和IT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培养新的组织文化和制度使员工意识到信息资源和知识积累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IT部门员工有对企业业务提供良好服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系统如果可以承载价值观,将会有不尽的生命力。文章认为一个成功的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系统,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应贯穿于企业信息化的全过程。

传统文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周易》、《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孟子》等这些不朽的经典著作在几千年后仍然闪耀着光辉。今天其早已超越了文化领域与国界的限制并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因为这些文化是包容的、和谐统一的,而且更强调从本质上即人的角度考虑事物。其中出自《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孙子兵法》中关于人文因素的论述已广泛应用到现代商业领域中,其战略思想已经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企业的战略规划、业务实施等一系列活动,并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在本土化管理盛行的今天,“天时”、“地利”、“人和”似乎已成为企业成功的三大基石,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企业信息化中的“天时”就是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不仅仅在改变产品和流程本身,它还改变了竞争的本质。”信息化建设是时代的变革所要求现在企业必须进行的一项基础建设工程。企业信息化中的“地利”就是IT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应用。在经历了硬件、软件等IT基础设施的引进与配套之后,接下来的IT管理将成为考验企业信息化成败的试金石。企业信息化中的“人和”是成为信息化的关键,这里所谓的“人和”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系统的建设要以人为本,注重员工信息素质的培训,以提高效率、利于沟通、加强数据共享、强调沟通、注重员工创新为目标,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系统功能与员工现阶段的IT素质相适应的同时还要关注未来的延展性。二是注重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利用信息系统加强内部培训并开发适合企业自身的差异化培训方案,增强企业职工的学习能力,使人力资本这一核心资源得以加强,在战略层面上实现人力资源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与互动。

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悖论的高发期,如何从根本上防治信息悖论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将人文因素视作问题的核心,并将信息素质的提升作为问题的突破口,既迎合了以人为本时代的要求,也体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的本质。再者,每一种管理思想都有着鲜明的文化烙印,借鉴本土文化认识管理的本质,提升管理水平无疑为解决企业运营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肖红.“信息悖论”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警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3)

2.刘学林.“信息悖论”现象及其防止[J].企业经济,2005(9)

3.李希富.会计信息化过程的信息悖论[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21(5)

4.高广生.员工信息素质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J].前沿,2005(10)

信息技术导论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教学,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由于现代媒体的参与与教学内容的信息化,使学生学习容易由被动转为主动,其自主性更大大得到增强,其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是处处凸显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想,从教学的指导理念,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支持信息资源的硬件、软件设备及潜件资源的利用,都渗透着人本主义的自然人性论。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由学习,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潜能等人文化教学理念,借助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情境,克服了传统学习理论下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足,优化了其教学效果,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信息技术教学理念趋于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综合的观点是尊重生命、培养健全个体思想在学习领域中的反映,引导并启发信息技术教学有了一种全新教学理念。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对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这正是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要求与内涵体现,通过对学生信息情意的激发,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教育教学论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⑵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谐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营造,要求教师充分地尊重、了解与理解学生,创设自由的、宽松的、快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学习。目前,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教育环境、传统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都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启学生的乐学、愿学、好学的学习态度。

⑶对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的重视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大多重点研究那些涉及人际关系与人际感情,诸如自我概念与自我尊重、气氛因素及学生对新的学习的知觉方式的调节、学习能力的获得、持续学习等问题,促使教师从学生的外部行为理解其内在的动因,帮助老师更好的教,学生更好的学。

⑷重视意义学习与过程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意义学习,强调过程学习,这对于克服我国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忽视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偏向不无启示。信息技术手段的多样化,使得学习模式、学习方法、学习时空、师生关系变成了可持续发展关系,在教学中容易消除老师与学生、学和做、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距离和对立,使学习成为乐趣。

二、自我实现是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

罗杰斯提出人为什么要学习的原因无非是为了实现自我的需要,把自我实现看成是促使人生长和发展的最大内驱力,甚至是推动社会前进时的动力。目前,学生的自我实现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教学由于先进的媒体的运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情况的变化、条件的不同进行灵活地运用和调整,具有学习的自由性和充分的灵活性。在具体学习开始之前,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树立目标,制定计划,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经验,分析所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中的相关因素,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出个人的实现目标和需求,然后,根据这一特定目标安排学习步骤,选择学习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行为监控、反馈,依据学习结果,正确评价自己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和水平,及时找出自己的差距,加强薄弱环节,真正地发展和完善自我。

此外信息技术教学由于先进技术的运用为自由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它改变了传统教学在教师的严密组织管理下进行教学,教师不再直接控制教学,教学过程转变为学习过程,这使得教学生会学习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教学为教师的移情提供了先进的媒体和渠道教育教学论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充分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到人本主义崇尚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和美德的价值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目标-自我实现正好为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设定提供了方向性的理论依据。

三、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建设彰显人性化

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是指支持、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内外因素与条件。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教学而言,信息技术教学对资源的依赖性更大,因此有人称信息技术教学是基于技术和资源的教学。下面主要从以“三件”划分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即“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潜件资源”来论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其的影响。

1.信息技术教学中“硬件资源”建设的人性化

首先,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与发展,现代的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网络信息处理时代,其主要特点是因特网(Internet)广泛应用,实现了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目前,国摘要以多种形式筹借资金用于此工程的建设,积极营造信息技术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克服传统环境的限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克服时间地域限制,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的权利,这些也都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硬件资源人性化的表现。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配备了很多信息技术设备,如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而运用液晶显示屏、积极扩充实验设备和扩建实验场所,大力开展情景教学,从各方面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些人性化的措施,是真正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和考虑。硬件资源建设的优化更好的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和情境,而且能提供丰富而广泛的学习资料,从而充分利于学生学习时自由地发挥自身在认知、情感方面的潜能,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真正意义的学习论文范文。

2.信息技术教学中“软件资源”建设的人性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并精心设计这些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以使学生在进行切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学习过程中,优化知识与个人经验的整合。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各样的软件资源为学生建构真实的教学情境,成为教学资源的整理者和设计者。从目前的各种计算机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资源、电视教学节目的设计来看,整体设计十分人性化。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不管从界面的块状布局、颜色搭配、导航链接、音频、视频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及心理特点,使教学达到视听结合,其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感染力都大大增强,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像模拟、游戏型教学课件教育教学论文,它们都是用计算机提供仿真的环境进行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自主进行选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进行意义学习,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信息技术课程软件资源建设中的人性化。使学生在获得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3.信息技术教学中“潜件资源”建设的人性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也逐步实现了教学的网络化,网上教学、网络学校的诞生和发展,不但开辟了教育教学交流的新渠道,也是信息教学的人性化的优势体现的愈加明显。例如在虚拟现实教学中,学生能享受到一个完全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在那里老师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学生与学生也是完全平等的,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网上讨论,没有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压力,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自尊心能得到最大的保护,这种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化,不光使教学有了一个良好学习氛围,而且这些潜在条件优势充分体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本主义崇尚的人的尊严、民主和自由。

总之,要使信息技术教学得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就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渗透,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总之,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反理智重情感、反灌输重创造,反强制重自我的新姿态而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了新的活力,所以要充分发挥人本主义理论的优势使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夕真.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影响[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75-178.

[2]冯锐.论人本主义理论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71.

[3]周平儒.浅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3):36-37.

信息技术导论论文篇8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实习教师;信息素养

中***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17-02

对于师范生而言,教育实习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高等师范院校和地方基础教育学校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两类学校的合作日益频繁,对师范类实习生的培养问题,逐渐达成共识。目前,我校为阜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教育实习合作单位之一,共同承担对信息技术实习生的培养,在其推行的“分层逐段推进式”教育实习模式中,我校目前参与第二和第四阶段的教育实习模式的推进工作。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升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应从师范类院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在校实习生抓起,让他们更早明确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技能和素养,为以后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本文从教育实习基地的角度,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探讨实习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技能和素养,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变化,与高等师范院校共同对信息技术实习生进行联合培养。

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极快,其中硬件设备、软件环境、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等,都需要不断地更新。现代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其他学科教师所具备的教学基本功,如:板书、教学设计、论文、现代教学手段应用及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必备的信息素养、专业功底、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用先进的思想作指导,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富于创造性地工作。信息技术实习教师不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多方面的教育理论素养,如: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而且还应具备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理论基础,包括信息论基础(教育传播学)、学习理论基础(行为主义与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技术哲学基础(技术主义、人本主义)、视听理论基础(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心理学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理论,它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指导理论。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素养。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对信息技术教师也是巨大的挑战。信息技术实习教师要上好信息技术课,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在广度和深度上熟知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并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才能将知识内化到学生的心中,转化为学生所拥有的精神财富,赋予学生新的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信息技术实习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其中专业理论知识,如: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远程教育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等。专业技术知识,如:网络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网络课程开发、多媒体与网络维护等。

二、应具备全面的信息素养

1.熟练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信息技术实习教师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评价和分析信息及开发与传播信息的能力。具体概括为:一是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二是具有能在广阔的信息资源中正确地判断、估计、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理解其含义的信息理解能力;三是具有能利用信息技术浏览与查找各种信息资源、收集必要的教学信息的信息获取能力;四是具有能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分类、分析、加工、重组、存取的信息处理能力。五是具有能通过对诸多的信息归纳,抽象出新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得出新的结论并以他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表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进行有效传播的信息表达能力。

2.敏锐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信息技术实习教师在信息活动中对信息浓度的感知。首先,要意识到信息在信息化社会的重大作用,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其次,要善于发现并把握在教育教学中有价值的信息;最后,要具有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

3.高尚的信息伦理道德。信息伦理道德是指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的获取、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危机,如信息污染、信息滥用、信息安全。信息技术实习教师作为学生品德形成的促进者和心理行为的指导者,应具备高尚的信息伦理道德,如:具有对社会和他人的高度责任感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坚决抵制不良的信息,合理、科学地使用信息,具有较强的知识产权意识,既不危害别人的信息安全也要时刻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成为学生树立信息伦理道德的典范。

三、应具备的其他技能

1.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应用能力。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设入,现在各类学校都购置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展台等。大多数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管理者都是由信息技术教师担当,因此信息技术实习教师必须掌握电脑等设备的操作,熟悉学生学习和教学等相关软件的使用,如:文字处理、课件制作、网页制作、音频处理和视频处理等。

2.语言表达、沟通能力。信息技术实习教师在没有实习之前还是在校学生,语言交流的方式比较单一。但实习后,面对几十位学生,必须能在课堂中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自己所传授的知识,能在课堂中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

3.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力。信息技术实习教师在认真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同时,还应多听其他优秀实习教师和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网络优质课程教学视频,从中揣摩深层的教学规律,进行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教育实习时间毕竟非常短暂,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优异的实习效果,就需要师范院校和教育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发挥各自的特长共同合作指导。本文以教育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的身份,论述了高中信息技术实习教师应该具备的技能和信息素养,以此为师范院校指导教师在指导在校实习生参考,明确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技能和素养,从而在教育培养过程,目标更加明确,以使实习生能更快适应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为新教师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钢善,裘国永.计算机学科教育实习指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亚,李欢,楚亚蕴.计算机专业“分层逐段推进式”教育实习模式的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1):99-102.

[3]李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新课改的出路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

信息技术导论论文篇9

关键词:符号,形象,信息技术,动态整合

 

[[1]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亮点。作为教育手段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最深层的本质体现就是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建立在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的基础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应处理好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知识的容量与学生的承受能力三个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发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研究,确定其基本原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发展至关重要。论文参考。它不仅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的内容与方向,而且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应用与成效。

本研究立足于学习心理学、课程论与多媒体技术等多学科视野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进行初步探讨,从教学手段的不断演变来分析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活动奠定理论基础。

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亮点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到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它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行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经过几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的研究。

一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教师的整合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理想目标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无担忧地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愈是进入深层,遇到的瓶颈问题就愈加突出,理论研究与实践差距太大,仍然存在着许多误区和问题,比如:整合中只注重形式和流程而轻视教学成效;整合的出发点脱离课程教学这一宗旨而为了运用技术进行整合;。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缺乏基本原理的研究和自身理论的探讨,因此本文从教学手段的发展来逐步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阐明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理论基础。

2、语词符号与形象动态整合的基本原理

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支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为基础。可以这样说,没有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就没有现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平台。

2.1 几个概念的解释

2.1.1 语词符号

Saussure 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词由“能指(signifier) ”和“所指( signified) ”构成; 所谓“能指”就是词的语音形式, 而“所指”则是一个概念。词的语音所代表的事物以某种方式通过心理上的联想(association)与概念实体相联系。语词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

在所用符号中,语言符号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语言中有大大小小的单位,例如句子、词、语素、音位等。音位不是符号,因为没有和某种意义相结合。语言中最小的符号是语素。人们自然地感觉到的语言中的单位是词而不是语素。词在说话时能够自由地卸下装上。如果说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符号,那么词是语言中能够***使用的符号。句子是符号和符号组装的成品,是符号的序列,不再是单个的符号。

2.1.2形象

《辞海》中对“形象”的解释:“①形状相貌。《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②指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即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喝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画。”(《辞海》,1979年版,P1862)

实际上,“形象”是感性材料,包括事物的形状、体积、颜色、声音和气味等等具体形象,是以表象的形式存在的。它带有直观性和鲜明性。人的记忆都是通过事物的具体形象开始的,即形象记忆。儿童出生六个月左右就会表现出形象记忆,如认知母亲和辨识熟人的面貌,就是形象记忆的表现。人有了形象记忆,复杂的心理活动才有可能进行。

2.1.3 动态整合

这里所说的“动态整合”主要指生动形象化的、多感官的各种刺激,而且所传递的信息是不断动态变化的。

2.2 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的特点

2.2.1 多感知性。通过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可以同时提供给学生多感官的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提供资源丰富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级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2.2.2 形象性。论文参考。论文参考。利用特殊手段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形象概括,简化不必要的因素;还可以再现现实现象的各个细节,如感觉不到是真实环境还是虚拟世界。

2.2.3 技术性。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需要技术的表现。

2.2.4 动态性。既然是动态整合当然是动态变化的组合,而且整个宇宙空间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符合一般的客观世界。

以计算机为核心,对数据、文字、声音、音乐、***形、***像、视频、动画等媒体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技术,以较高处理声音和***像信号的能力,高质量的显示***形、视频和音频信号的能力以及高级的交互能力而见长。它无论提供的任意感知都是形象化的动态***像或者动态心理***式。

2.3语词符号与形象动态整合的基本原则

2.3.1 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

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的整合要有限度,不能为了形象直观而直观;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的整合要符合现实现象;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要符合科学规范。

2.3.2 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方式

人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是人获得和理解新知识的基础框架,也是人进行联想、推理和思维活动的基础。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要相适应;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要配合;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要互相补充。

2.3.3 知识的容量与学生的承受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数字化环境的知识容量特别巨大,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课堂45分钟)使学生全部掌握、吸收消化。知识的容量要符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知识的容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3、运用语词符号与形象动态整合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要创造这种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运用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为平台,为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较高的学习动机。能够及时地获取信息和长久地保持记忆、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和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可以采用下列策略:

3.1 建立丰富的数字化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视频、音频、***片、动画、文本、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等。如果在授课中把这些可以用影像或动画表现的事物在课堂上用多媒体的技术表现出来,将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学科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学科基本技能,发展学科思维能力。为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实现数字化教学,我们首先要创设数字化教学资源,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科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结合实际,自制课件;开发网络课件,利用网络教学;利用因特网收集终秀作品,建立优秀作品文件库,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做好学习支助服务

学生不是天生就会自主学习的,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信息资源的选择能力都需要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接触的到的信息也会有多有少,所以学生学习支助服务对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如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和学习进程中学术和资源等方面的困难,以适当的方式和补充材料的形式进行解决。

3.3 凸现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利用信息技术要有所侧重,信息技术虽然很先进,但是不是每门课程、每个知识点都要真实呈现出来,要适当的侧重于所教内容,可以有所取舍的接近现实现象。

3.4 指导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协作学习

3.5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主动性。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整合之初,(缺乏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和基本的整合理论,将技术尝试整合到教学中,用技术帮助教学经验发挥作用,并不断积累经验。随着经验的增加,教师能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并可能结合学科内容的特点将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比较充分地展现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的探索,逐步实现深层次的整合,在以后的操作实践中会不断有新的收获,对我们的实践作出更大的贡献,而且充分突出教育作为创造性劳动的魅力,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活动,教师不再是古井不波的职业,学生真正有望成为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F. de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3] 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 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伊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 刘利民,官忠明.概念的心里特性及其语词符号启动[J].四川大学学报,2003.NO.6.

[7] 何克抗. 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

[8]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信息技术导论论文篇10

关键词:物联网;导论;层次结构;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吴治海(1981-),男,安徽亳州人,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无锡 2141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物联网新专业实验实践性环节设置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GB2011057)、“物联网新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结合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B2011053)的研究成果。

中***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70-02

最近几年,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概念的提出及其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被称为继计算机与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为了能在这一技术领域占据重要位置,许多国家提出了相应的物联网发展战略。如美国的“智慧地球”、日本的“u-Japan”、韩国的“u-Korea”、欧盟的“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中国的“感知中国”等。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培养物联网方向的专业人才,为此,国内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并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然而,物联网工程的新专业属性,决定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实施等,目前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性阶段。但是,国内目前已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大部分高校,都将“物联网技术导论”作为本专业的第一门课程,旨在向学生整体介绍物联网的概念、内涵、关键技术、发展现状以及主要应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因此,“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的讲授成功与否关系到物联网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影响到中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进程。

一、物联网的概念及内在层次结构

目前,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有多种,但是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一个定义为:物联网,即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的交换与通讯,以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使用通俗的语言,可以这样表述物联网的内涵:使用传感器获取物理对象的信息、使用网络传输信息、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使用控制器设计反馈控制策略、利用执行器对物理对象进行控制与管理等各类操作。由此可以绘制出物联网中的信息流(如***1所示)。因此,从控制学科的角度来说,物联网是一个典型的网络化控制系统(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NCS)。从物联网的定义以及***1中展示的物联网中的信息流向,可以概括出物联网的层次结构:感知层、网络层、处理层与控制层(如***2所示)。其每层的功能分别为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与信息的反馈。这四层结构的划分是对传统的物联网三层结构,即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的进一步细分,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这四层结构的划分不难看出,物联网技术涉及信息技术领域的四大一级学科,即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因此物联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技术,这使得物联网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另一方面,这种交叉性也增加了“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的讲课难度,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选择讲课的重点,既让学生感受到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面对繁杂的内容而不畏惧,树立学好物联网技术的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物联网技术导论” 教学内容选择

目前国内已出版发行的“物联网技术导论”教材有十多本。[1-12]通过浏览这些教材的目录,不难发现物联网内容极其庞杂,主要涉及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远程通信技术、无线单片机、嵌入式系统、云计算技术、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控制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技术标准、物联网应用等。依据物联网的四层结构,可以将上述内容进行如下层次归类:感知层包括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射频识别技术;网络层包括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与远程通信技术;处理层包括云计算技术、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与数据挖掘;控制层包括物联网控制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技术标准与物联网应用横跨物联网的四层结构。但另一方面,作为一门导论课,一般来说讲课时间会限制在20课时以内。试***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上述内容完全彻底讲一遍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选择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目标是让学生对物联网的整体架构、关键技术有一个整体上的清晰认识。那么如何选择主要内容呢?以江南大学已经实施两年的“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教学方案为例,结合物联网的四层结构,来分配每讲的主要内容。目前江南大学“物联网技术导论”课为16课时,除去最后一次考核占用的2课时,还有7讲14课时。下面,结合物联网的四层内在结构,详细叙述每讲的主要内容。

第一讲——绪论。介绍物联网的基本定义、内在结构、研究现状、发展动态、主要应用领域。重点讲解物联网的基本定义与内在结构,讲解时应播放一段物联网应用案例的视频,增加学生对物联网内在结构的整体认识。

第二讲——感知层技术一。介绍智能传感器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微控制器接口、无线单片机、嵌入式系统。重点介绍传感器工作原理、比较CC2430和CC2530功能差异、嵌入式智能传感器的一般结构、标准接口与串行接口。

第三讲——感知层技术二。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具备了一个简单的物联网系统的架构,对本讲内容的讲解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物联网内在结构的认识。主要讲授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义、体系结构、特征、协议栈结构、主要支撑技术,如定位技术、时间同步、数据融合、安全技术等。可以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农业当中的应用来讲解本部分内容。

第四讲——感知层技术三。介绍射频识别技术。由于射频识别技术也具备了一个简单的物联网系统的架构,所以对本章内容的讲解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物联网内在结构的认识。主要讲解射频识别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技术标准、与传统自动识别技术的区别以及安全问题。可以结合射频识别技术在门禁系统当中的应用来讲解本部分内容。

第五讲——网络层技术。介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重点介绍Zigbee技术、WiFi技术、蓝牙技术、超宽带技术和3G无线远程通信技术,简单介绍多路访问技术和多路复用技术。应结合具体的应用来讲解Zigbee技术、WiFi技术和蓝牙技术。

第六讲——处理层技术。主要介绍云计算技术、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与数据挖掘。重点介绍它们的含义、基本结构和主要方法。在介绍基本结构时应画出结构方***,使其技术原理清晰明了。

第七讲——控制层技术。重点介绍控制的思想,即反馈。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讲解,如倒立摆的控制,让学生主观感受反馈的作用,但要避免复杂的数学公式。也可以适当介绍控制学科的前言问题,如网络化控制系统与多智能体系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控制技术在物联网技术当中的地位。

以上七讲基本包含了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七讲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对物联网架构和关键技术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由于不同高校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院系有所不同,教师的专业背景也有所不同。但是,确保学生正确认识物联网技术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教师向学生完整地介绍物联网的四层结构。任何一层的缺失都将导致学生对物联网概念和内涵认识的不准确,影响其以后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本文在阐述物联网内在层次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课时短、内容多的特点,详细介绍了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分配主要的物联网技术的知识点。由于“物联网技术导论”是一门新的课程,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课程教学方案,因此,本专业的高校教师要善于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编写符合中国国情的“物联网技术导论”教材,探寻一条符合中国学生的“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教学方法,进而培养出基础扎实、技术熟练的物联网专业人才,推动“感知中国”战略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曾园园.物联网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3]张凯,张雯婷.物联网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版社,2012.

[4]张翼英,杨巨成,李晓卉.物联网导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5]张飞舟.物联网技术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6]王汝传,孙力娟.物联网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7]桂小林.物联网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8]黄东***.物联网技术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9]王志良,石志国.物联网工程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10]吴功宜,吴英.物联网工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11]暴建民.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信息技术导论论文10篇

学习

数字化用户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数字化用户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数字化方面的论文选题,数字化应用论文怎么写。其中,论文《数字***书馆用户的多语言信息需求调研》从用户需求的角度,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对数字***书馆用户的多语言信息需求进行六个维度,即:用户

学习

电力系统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电力系统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力系统基础论文3000字,电力论文题目大全。1.2CORS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结构CORS是依赖于GNSS导航定位技术,在一定范围内按照需要建立若干连续固定的基准参考站,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连接参考站和数据中心,

学习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先进制造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制造技术论文十篇,先进制造技术论文有哪些。1.1实用性:首先先进制造技术应该能够为我们所用,是实用的,而不是观念上得东西,能够真正为人类造福的。其是一项面向工业应用并且兼备有实用性的新

学习

电气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电气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气设备管理论文题目,电气企业管理论文3000字。1.2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针对电气设备的操作、维护和维修,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施工,

学习

自动化控制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自动化控制论文10篇,内容包括自动化控制系统论文范文,自动化控制论文题目大全。目前,国内很多石油化工企业都应用了大量的自动化控制技术,这使得生产能效和安全性大幅度提升,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于石油化工企业的生

学习

生物学导论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生物学导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现代生物学导论课程论文5000字,生物科学导论的论文范文。1.1毕业论文选题不恰当选题是本科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实验条件、指导老师自身能力、学生自身素

学习

测控导论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测控导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测控导论论文,大一测控专业导论论文1000字。Keywords:continuousbeam;Suspensionpouring;Constructiontechnology;Thekeytechnology中***分类号:U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学习

自动化导论论文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自动化导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自动化导论大学论文题目,自动化导论论文题目大全。社会文化理论促使人们站在更具创新理念的角度来思考第二语言的习得。在社会文化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更加充满了现代化与人性

学习

电力自动化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电力自动化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力自动化新发展的论文,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2.1变电站及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技术主要是由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先

学习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信息安全导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有关信息安全的最新论文,个人信息安全论文综述。国家安全观是人们对国家安全的内涵、国家安全的威胁和维护国家安全手段等的基本认识。其中的国家安全是指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生存、、领土、社会

学习

物联网导论课程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物联网导论课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物联网导论课程报告总结,物联网导论论文怎么写。关键词:物联网;IT产业;需求导向;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中***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58-02物联网工程专业是随着物联

学习

电气自动化科技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电气自动化科技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气自动化论文优秀10篇,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选题哪个好。1电气工程的定义传统的电气工程定义是用于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有关学科的总和,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电气工程已

学习

电气化及自动化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电气化及自动化论文10篇,内容包括搜索一下电气自动化的论文范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文100篇。2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2.1智能化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下的产品、系统等,能够根据指令智能化的完成操作,简化操作服务的流程。

学习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生产成本控制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生产成本控制的论文好写吗,生产成本控制分析论文。(二)云会计可以强化成本的关键控制点云会计平台可以提供跨部门的综合性信息,实现分布信息的资源共享。例如,通过财务模块与采购、物流、库存、生

学习

数字化用户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数字化用户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数字化方面的论文选题,数字化应用论文怎么写。其中,论文《数字***书馆用户的多语言信息需求调研》从用户需求的角度,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对数字***书馆用户的多语言信息需求进行六个维度,即:用户

学习

电力系统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电力系统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力系统基础论文3000字,电力论文题目大全。1.2CORS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结构CORS是依赖于GNSS导航定位技术,在一定范围内按照需要建立若干连续固定的基准参考站,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连接参考站和数据中心,

学习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先进制造技术论文10篇,内容包括制造技术论文十篇,先进制造技术论文有哪些。1.1实用性:首先先进制造技术应该能够为我们所用,是实用的,而不是观念上得东西,能够真正为人类造福的。其是一项面向工业应用并且兼备有实用性的新

学习

电气管理论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电气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电气设备管理论文题目,电气企业管理论文3000字。1.2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针对电气设备的操作、维护和维修,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施工,

学习

自动化控制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自动化控制论文10篇,内容包括自动化控制系统论文范文,自动化控制论文题目大全。目前,国内很多石油化工企业都应用了大量的自动化控制技术,这使得生产能效和安全性大幅度提升,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于石油化工企业的生

学习

生物学导论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生物学导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现代生物学导论课程论文5000字,生物科学导论的论文范文。1.1毕业论文选题不恰当选题是本科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实验条件、指导老师自身能力、学生自身素

学习

测控导论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测控导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测控导论论文,大一测控专业导论论文1000字。Keywords:continuousbeam;Suspensionpouring;Constructiontechnology;Thekeytechnology中***分类号:U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学习

自动化科技论文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自动化科技论文10篇,内容包括自动化科技论文,自动化优秀论文100个题目。科技文化是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文化,是源于科学技术而生成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以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为根据,并对科学技术本身和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进行认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