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导论论文篇1
关键词:信息安全 国家战略 安全观 网络空间
中***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2)02-0017-0022
国家安全观是人们对国家安全的内涵、国家安全的威胁和维护国家安全手段等的基本认识。其中的国家安全是指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生存、、领土、社会制度、社会准则、生活方式以及国家权力和利益不受威胁的状态。传统国家安全观着眼于***事和***治领域,***、领土完整和***治稳定是其核心目标。随着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安全成为包含***治安全、***事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诸多领域的一个“综合性”安全体,并呈现出高度系统化和高速传导性的“链式”安全结构。其中,网络信息安全的作用日益凸显,不仅是该“综合性”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链式”安全结构的基础性保障,更是网络时代下其他诸多国家安全利益的交汇和纽带。因此,网络信息安全已然上升到国家核心战略层面,成为国家综合性安全战略的制高点和新载体。例如美国等国已经将其***治、外交、经济、文化、***事等战略目标陆续融入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
因此,为适应全球安全格局的变迁和我国国家安全的现实需求,亟待总结和提炼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相关思想和理论,以此来诠释和指导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规划和实践。本文从形势背景、现实价值、思想源流和理论体系等几方面,对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理论构建进行相关探讨。
一、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构建的客观形势
理论建构是为了客观描述现实并科学指导实践。当前,全球和我国国家安全的发展格局是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基本外部环境,也是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需要诠释的形势背景。综合来看,我国国家安全发展格局出现形态复杂、边界拓展、重心转移等趋势,具体表现为:
1、非传统安全威胁改变国家安全形态
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国家间***事、***治和外交的直接冲突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非传统安全威胁与日俱增且影响广泛,并以跨国性、突发性、复杂性、隐匿性等特点,成为各国国家安全保障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各国***府围绕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博弈并存,使得国家安全形态更加错综复杂。因此,在复杂竞争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防范和应对不断出现的各类非传统安全威胁,是当前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必须回应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
2、网络空间的兴起重塑国家安全边界
人类社会疆域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当前,全球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和软件、计算机/手机等信息终端、全球网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共同筑就了一个不断扩展、高度多元的网络空间。这一网络空间承载着各国巨大的现实利益和未来发展潜能,并超越传统国家管理范畴,不断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对国家安全带来新的威胁和挑战。因此,保障和拓展符合本国利益的“国家网络疆域”是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必须回应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
3、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决定国家安全前途
全球信息***浪潮对现实社会的解构和重构效应显然比任何时代都更为迅猛而强大,也更加自发而无序,由此带来的是国家安全重心从抵御外敌威胁转向消除内部隐患。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改革的攻坚期,也是我国公共危机和社会风险的高发期,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澎湃动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型,同时又将其对现实社会的破坏效应纳入到安全范畴,最终推动全社会的良性变革,也是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必须回应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
二、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构建的现实价值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安全环境,将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不仅是理论探索的需要,也是顺应网络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科学思想和方法指导网络社会的建设和安全管理,回应国内外各种关切和质疑,在当前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推动国家综合安全理论体系的完备和深化
尽管我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仍需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进一步凝聚共识和扩展共识,以应对世界***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带来的一系列国家安全挑战。为此,在2011年9月26日发表的《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寻求实现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绘就了我国国家综合安全战略理论的框架。而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理论构建也将进一步推动国家安全理论体系趋向完备和深化。
2、指导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策和法规的制定
相较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国家信息安全宏观管理中已经形成的从战略到***策再到法规的“金字塔”型缜密结构,我国信息安全宏观管理体系在系统性、前瞻性、权威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国家层面的网络信息安全中长期战略规划仍不明晰。因此,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提炼国内外信息安全宏观管理的思想、经验和方法,通过理论创新引导管理创新,指导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战略、***策和法规的规划和实施,将从根本上优化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格局。
3、提供跟踪全球网络信息安全战略的理论框架
全球网络信息空间是各国通向信息社会的共同载体,当前各国均力求扩大本国网络空间安全边际来保障国家安全,由此产生的全球安全合作与博弈并存。例如2011年5月16日美国白宫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构建一个繁荣、安全和开放的网络世界》,即被解读为既是“合作的邀请”又是“对抗的宣言”。因此,通过理论构建可以历史、抽象地分析各国网络信息安全战略的意***、影响,研判全球信息安全的总体发展趋势,探索有效的安全合作机制,对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4、建立适应国内外环境的网络安全治理话语体系
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互联网治理的话语权,从标榜互联网“开放、共享、无国界”到借“网络自由”等抨击其他国家的网络安全治理。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但仍然未能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形成符合本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和治理需要的话语体系,导致在管理实践中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因此,通过理论构建,可以明确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治理的基本方略,塑造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网络治理话语体系,最终推动我国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构建的思想源流
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不仅是一个中长期战略规划,更是一个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管理体系。因此,从国内外各相关学科汲取思想源流,支撑并融入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理论体系,是战略决策和顶层设计的重要基础。本文简要介绍可供资鉴的国内外相关思想源流,为后续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1、***事领域的“信息战”理论
信息战是为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而进行的斗争,亦指战场上敌对双方为争取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通过利用、破坏敌方和保护己方的信息系统而展开的一系列作战活动。1992年美国***颁发的《***指令》首次提出信息战概念,掀起了世界性的信息战理论研究热潮。在该领域,美国和中国均走在了世界各国研究的前列。如今,信息战理论、方法和技术已日趋成熟,成为现代战争和高烈度对抗的主要模式,因此也是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体系的重要来源。
2、***治法律领域的“信息”理论
信息是在国家概念上演化而来的,是信息时代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从***治视角看,信息是国家具有允许或禁止信息在其领域内流通的最高权威,包括通过国内和国际信息传播来发展和巩固本民族文化的权力,以及在国内、国际信息传播中树立维护本国形象的权力,还包括平等共享网络空间信息和传播资源的权利;从法律视角看,信息是指国家在信息网络空间拥有的自和***权。它具体包括:国家对跨境数据流动的内容和方式的有效控制权;一国对本国信息输出和输入的管理权,以及在信息网络领域发生争端,一国所具有的司法管辖权;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全人类信息资源共享权。当前,国家信息作用日益凸显,相关理论更加丰富成熟,成为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石。
3、国际关系领域的“公共外交”理论
“公共外交”的概念于1965年首次提出并得到运用,目标是影响公众态度,以帮助外交***策的形成与推行,即一国***府对他国民众的外交活动。公共外交与传统外交的区别是“公共外交”试***通过现代信息通讯等手段影响其他国家的公众,而传统外交则主要通过***及相应机构影响外国***府。长期以来,美国是“公共外交”理论的最佳实践者,通过“公共外交”美国积极开展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宣传输出。如今,网络信息空间成为美国“公共外交”的最佳实践场地。因此,无论是出于应对威胁或是构建我国“软实力”的需要,“公共外交”思想和方法都应该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予以应用和体现,并成为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重要理论支撑。
4、新闻传播领域的“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理论
“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是指在全球传播进程中或世界文化关系中,一系列试***改变信息不平衡或文化帝国主义状态的改革理论。这种改革试***反抗由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及其全球媒介集团支配的全球传播秩序,旨在建立一种更加民主的、公平的、均衡的并能与其它国家传播系统相互交流文化与信息的全球传播体系。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80年代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进行研讨,提出了一套旨在打破世界信息传播不平等格局的改革方案,试***通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物质手段和信息产品,从而保护与促进其自身文化传统、文化产业与文化认同,扭转信息与娱乐传播中的不平等状态,缩小信息富裕国家与信息匮乏国家之间的差距,但实践成效并不明显。尽管如此,“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和“数字鸿沟”的相关理论成果仍具现实意义,是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5、战略管理领域的“博弈论”理论
博弈论最初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具有对抗或竞争性质行为的理论与方法。当前,博弈论在战略规划和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核心价值在于分析对抗各方是否存在最合理的行为方案,以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方案,并研究其优化策略。当前,国家信息安全领域的斗争无一不具有显著的博弈属性,如国家间的信息对抗、密码的加密与破译、病毒的制毒与杀毒、网络思想文化的保护与渗透等等。因此,从博弈论的视角认识和分析各类信息安全问题,并通过博弈论方法寻求信息安全最佳解决方案,是优化我国信息安全战略的重要思路。如今,博弈论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信息安全研究的重要方***基础,借鉴博弈论的指导原则和原理方法研究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是科学、有效的途径。
6、公共管理领域的“公共治理”理论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的社会、经济危机推动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以“治理”为代表的新理论范式提出了多元、自组织、合作、去意识形态式的公共治理模式,即抛弃传统公共管理的垄断和强制性质,强调***府、企业、团体和个人的共同作用。该模式不强求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而重视网络社会各种组织之间平等对话的系统合作关系,简称“公共治理”理论。需要指出的是,“公共治理”理论在许多方面与网络空间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因此西方国家也较早的将“公共治理”理论引入了互联网管理领域。尽管“公共治理”理论本身存在固有缺陷和不适应我国国情的方面,但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治理模式仍可以提供重要借鉴,是国家信息安全战略重要的理论支撑。
四、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理论体系
通过客观形势分析、现实价值评估和思想源流梳理,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体系具备了构建条件。它由战略的内涵和目标、战略的基本要素、战略的内在机理和战略的理想模式等有机组成。
1、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内涵和目标
信息安全的本质内涵是维护信息系统或信息传播中的信息资源免受各类威胁、干扰和破坏,保障信息资源的保密性、可靠性、完整性、可用性等安全属性。但是,当信息安全上升到战略层面,信息安全战略与综合性国家安全战略则高度融合,集中反映在:网络信息空间成为国家安全威胁的主要载体;谋取信息优势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目标;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维护或威胁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内涵是指:国家为保障综合性国家安全,消除基于信息网络空间的各类国家安全威胁(包括国家间信息战、意识形态渗透、低俗文化传播、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黑客攻击、关键生产领域信息系统运行风险、社会危机酝酿和传播、网络隐私和知识产权问题、网络病毒和垃圾邮件泛滥等等),运用各种国家资源和技术手段而进行的战略规划和实施的全过程。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内涵,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基本目标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各类信息安全威胁和挑战;确保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和信息内容的安全性;促进国家信息化和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提高全社会信息安全的能力和素养,保障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公众权益的实现。
2、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基本内容
作为国家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应由国家信息安全观、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目标、国家信息安全利益与威胁判定、国家信息安全战略资源及其运用、国家信息安全***策与安全机制等五部分组成。其中,信息安全观是国家在信息安全问题上的基本理念,也是一个国家的信息安全哲学,是制定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信息安全战略目标即维护和谋求国家信息安全利益的指标性任务,反映不同阶段国家信息安全总体发展愿景;信息安全利益与威胁判定是指根据国家利益需求和国家战略目标判定信息安全威胁的来源、范围、性质和等级;信息安全战略资源既包含狭义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也包含广义的自
然资源、人才资源、经济资源、***事资源等;而国家信息安全***策、法规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完成国家安全目标的重要保障。
3、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内在机理
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考虑并科学平衡以下几对关系。
首先、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矛盾统一关系。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普及不断催生新的信息安全威胁,信息安全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也有赖于国家信息优势的积累。因此,信息化与信息安全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二元目标需要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管理和技术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同步发展关系。国家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安全技术得以实现,支持信息安全先进技术和重点产业的发展是战略的重要任务。但与此同时,通过法规、***策、教育、制度等完善安全管理,实现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更不能忽视。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是技术与管理的双轮驱动,过度偏重某一方面的发展必将导致战略的失效。
第三、成本与收益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综合平衡关系。信息安全的实现有赖于保障成本的持续投入,而与之对应的是信息安全收益通常无法客观测度,过度的安全保障必然导致成本畸高和效率低下。因此,寻求成本、收益、效率的综合平衡是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确定重点领域、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科学的风险收益评估体系和安全等级标准等。
第四、国家安全与全球安全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动态交互关系。信息安全问题是全球各国共同面对的威胁与挑战,通过国际合作防范和应对信息安全威胁是理想途径。但是,由于各国在国家利益、法律、文化等方面的不一致,各国信息安全战略始终难以协调甚至存在对抗。就我国而言,一方面要立足国家利益和基本国情制定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另一方面要立足全球层面,推动本国信息安全法律、***策与国际的接轨,推进平等互利的“国际信息安全新秩序”的形成。
4、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理想模式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篇2
关键词 信息安全事故;安全管理;事故致因理论
中***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1-0055-04
一、引言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全面加快,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信息技术在提高企业服务水平、促进业务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各种信息安全事故却频繁发生。据普华永道2010年度全球信息安全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企业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网络事故、数据事故及系统事故是中国企业常见的三大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率分别为51%、45%和40%,而相同事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生率则为25%、27%与23%。
大量文献和事实表明,信息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安全事故的高发性。信息具有易传播、易扩散、易毁损的特点,信息资产比传统的实物资产更加脆弱,而其运作的风险、收益和机会却比实物资产大得多。企业对信息系统不断增强的依赖性也增大了重要信息受到严重侵扰和破坏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常导致企业资产受损或业务中断。
目前,对于信息安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技术层面,从早期的加密技术、数据备份、防病毒到近期网络环境下的防火墙、入侵检测、身份认证等,而从管理方面和流程优化方面研究的较少。Ross Anderson(2001)认为,信息安全的经济管理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比技术研究更为重要。傅毓敏(2010)认为,中国企业对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和流程的重视不足是导致相关安全事故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系统分析企业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理,以管理因素研究为核心,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通过控制事故致因因素预防企业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对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生产领域的事故致因理论应用到信息安全事故分析中,系统分析企业信息安全事故的形成机理,将信息安全事故致因因素分为四部分,即环境因素、人员因素、技术因素和设备因素,分析各因素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影响,构建信息安全事故致因因素鱼刺***,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二、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从管理角度对信息安全事故的研究
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信息安全事故原因进行了研究。Van Niekerk(2010)认为企业信息安全文化氛围是减少人为因素所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的关键;Knapp(2009)等先后对信息安全***策和信息安全事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Herath(2009)通过问卷调研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惩罚力度、压力和员工的效果认知会对其安全行为产生影响;Albrechtsen(2010)发现员工参与、集体反思和群体作用可以提高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并改善其安全行为;Stanton(2005)研究发现终端用户的安全行为会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产生影响;Ashenden(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信息安全管理人员、高层管理者和终端用户之间存在信息鸿沟,双方在理解上的差异会对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了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此外,Vroom(2004)、Flowerday(2005)等学者也先后对此进行了研究。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信息安全的研究多集中于技术层面,涉及管理层面的研究较少。沈昌祥、张焕国、冯登国(2007)系统地阐述了信息安全理论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官巍、胡若(2007)从社会环境、商业、组织和个人的角度分析了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问题;刘福来(2010)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国外学者大多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一个或几个因素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影响,但是缺乏对信息安全事故的系统分析。国内的研究多用于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分析则鲜有研究。
(二)事故致因理论
在信息安全事故分析方法的选择上,本文选择了在生产领域广泛应用的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研究分析导致事故发生原因因素的科学理论。它是描述事故成因、经过和后果的理论,是研究人、物、环境、管理及事故处置等基本因素如何起作用而形成事故并造成损失的理论。
在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中,海因里希(W.H.Heinrich)的事故因果连锁论最具代表性,它最先提出了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伤亡事故发生的两个直接因素。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的基础上,博德(F.Bird)等又进一步提出了把安全管理作为背后深层次的间接事故致因因素的现代安全科学观点,认为任何安全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都可以归结为管理的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过是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的征兆和管理失误的反映。
本文依据博德(F.Bird)的现代安全科学观点,提出如***1所示的信息安全事故模型。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作用在能量物质/载体上的结果,而企业的管理因素是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作用的直接因素。
三、信息安全事故分析
通过对各类型信息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的分析,企业信息安全事故的致因因素大体可分为两类,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其中,物的因素可进一步分为环境因素、技术因素、设备因素等。根据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可以得出,企业文化的缺失、安全规章制度的不完善等环境因素是造成事故的深层原因。因此,本文将企业信息安全事故的可控致因因素整理归纳后分为四类,即环境因素、人员因素、技术因素和设备因素,并构建了信息安全事故鱼刺***(见***2)。
(一)环境因素分析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很多企业由于急需开展业务,往往出现“先业务,后安全”的现象,安全管理严重滞后于业务的发展。在企业的内部环境中,企业业务的符合性直接决定了信息系统的设计、运行、试用和管理是否超出法律规定和合同规定的安全要求的约束范围。另外,很多企业安装了一定的安全设备,但缺乏统一的安全体系规划和安全防范机制,企业安全责任不明确,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由于缺乏业务连续性计划和事故处理机制,发生信息安全事故之后,企业的业务往往会出现中断,此时,信息管理人员又变成“救火员”恢复业务,最终信息安全建设变成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亡羊补牢式的行为。此外,企业惩戒措施和审计机制的缺乏也是导致信息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或重复发生的重要因素。
在信息安全管理的外部环境中,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是第三方服务机构或个人。企业选择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就意味着将企业的部分信息转移至第三方。企业与第三方的外包合约不完善、第三方的服务质量不高以及对第三方数据访问权限的不明确易导致企业关键数据的泄露,容易引发外部攻击。
(二)人员因素分析
人员是信息安全管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不同类别的人员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影响不尽相同。(1)管理人员。高层管理者是企业资源投入的决策者,也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高层对信息安全的支持和重视不够是导致企业信息安全文化欠缺和员工信息安全意识淡漠的关键因素。中层管理者作为衔接企业高层和基层的桥梁,其对上级决策的执行力度直接决定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的效果。(2)技术人员。在企业中,技术人员可以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营和维护。但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信息技术人才和安全监察、审计人员。由于受人员及技术的限制,往往一个管理员既要负责系统的配置,又要负责系统的安全管理,安全设置和安全监督都是“一肩挑”。这种情况使得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一旦管理员的权限失控,极易导致重要信息泄露。(3)基层人员。目前,我国企业的基层员工普遍缺乏信息安全的教育、培训,对信息安全意识淡漠,每天都在以不安全的方式处理着企业的大量重要信息,如随意使用移动设备、上网不限制等,这些不安全的行为都对企业的信息系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三)技术因素分析
信息安全技术是企业防范信息安全事故的基本因素,也是我国企业在信息安全管理中投入较多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导致信息安全事故技术方面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1)软件因素,包括软件设计缺陷或存在技术漏洞、杀毒软件不及时更新以及突发的软件故障等。(2)信息系统设计因素,包括信息系统设计时没有以风险评估为基础、业务流程描述错误或遗漏、前期测试不充分、数据访问权限设置不清晰、关键数据没有备份、信息资产安全等级不明确以及信息资产没有保护措施等因素。这些不安全的技术因素导致了信息安全漏洞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目前互联网普及的开放网络环境中,这些漏洞无疑会给外部攻击者留下可乘之机,导致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设备因素分析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设备主要包括中心机房、服务器、网络设备、线路等方面,这些是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基础。由于设备因素引起的信息安全事故包括硬件自身故障、保障设施故障、人为破坏事故、其他设备设施故障等四种,其致因因素可以归纳为三类:(1)物理安全方面,包括物理安全边界不明确、非授权的物理访问、设备或存储介质缺乏安全措施、设施设备的非授权使用或移动、硬件失效等。(2)保障设施方面,包括供电或空调中断、电气故障、电缆损坏等。(3)外界不可抗力,包括水灾、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战争等外界不可抗力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会造成设施设备硬件的损坏,导致存储于设备上的数据受到干扰和破坏,容易引发企业业务的中断。
四、防范措施
针对上述造成信息安全事故的因素分析,可以从人员培训、制度完善以及硬件改进三个方面进行防范。具体而言:
(一)建立有效的“人力防火墙”,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
信息安全是企业每个员工都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建立“人力防火墙”能真正调动企业实现长治久安的内在动力。因此,必须加强信息安全宣传工作,增强所有员工对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增强管理人员对信息安全的重视,营造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通过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技能;通过法律法规、安全***策、访问权限与惩戒措施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最终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企业文化氛围,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
(二)完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减少由于环境、技术因素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依据企业信息安全需求、业务流程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结果,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在统一的综合管理平台上建立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和防范体系。建立并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的信息管理提供来自策略、设计以及运行等各个层面和阶段的安全保障,有效减少由于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引起的信息安全事故。建立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性计划,强化重要信息数据备份,在信息安全事故发生时能确保业务持续开展,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建立集中化的管理控制机制,将数据安全控制进行集中化管理,建立一个具有全局性的网络管理平台,以确保安全防范策略能够由上至下全面贯彻执行,减少数据安全风险;以“适度防范”为原则,选择合适的安全技术与产品,制定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在考虑成本和投资回报的基础上满足企业业务安全的需求。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篇3
关键词: 信息安全;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中***分类号:TP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1-64-03
New teaching thought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Liu Ya
(School of Optical-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Shanghai Key Lab of Modern Optical System,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Optical Instrument and System, Ministr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are give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teaching are presented. And four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arranging teaching contents carefully, adopting various teaching measure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practice and improving students' morals. All of these researches fully mobilize students to study with enthusiasm, stimulate students to initiative, and grea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security;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asures; practical teaching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也日显突出,国际上各个国家之间围绕着信息和网络安全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争夺网络空间安全控制权是战略制高点。2013年,美国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爆出了美国***的棱镜门计划说明了美国在很早就开始培养信息安全的人才,并在信息安全方面有规划、有计划、成体系的部署和构建攻击力量。
而我国由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安全人才储备不足,目前还不是网络空间技术强国。2014年,中央成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亲自担任组长,并强调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因此培养和构建体系化、规模化、系统化的信息安全人才已经是我国非常紧迫的一个需求。
在本世纪初,我国就已经开展了信息安全相关专业人才,在信息安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2001年,武汉大学成立了国内首个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此后许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此专业,并得到了飞速发展,例如:上海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截至到2014年,***批准全国116所高校设置了信息安全相关的本科专业,为我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信息安全人才。随着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的成立,许多没有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学校也加强了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安全知识的教学工作,同时国家对信息安全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日渐良好,也使得学生对信息安全课程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大,主动性越来越强。当前,许多学者已经对信息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1-4],也有部分研究者研究了信息安全专业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5-7]。
本文研究了新形势下面向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安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首先,给出了学习信息安全必须先修的课程,并简单介绍了它所涵盖的内容;其次,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信息安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指出在新形势下信息安全教学的困难和不足;最后,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出有效的教学改进手段和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教学过程。
1 信息安全本科课程内容
信息安全是一个庞大的主题,涉及了较多的硬件、软件、信息论、密码学、社会学法律等内容,概念多、比较抽象且知识面广,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安全技术基础、密码理论和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技术、信息安全产品技术、应用开发涉及的安全技术、信息安全建设、信息安全技术实践等[8]。其中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信息安全产品技术、信息安全建设、信息安全技术实践等内容是阐述性的,而密码理论和技术则比较理论、深奥、枯燥和难学,需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网络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技术等又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2 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现状和薄弱环节
随着信息安全技术的不断升级,国家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也有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日渐凸显。
⑴ 知识点多,理论基础知识深奥难懂
如上节所述,信息安全教学涉及内容非常多,而一般的本科院校给这门课仅安排三十二或者三十六个课时,在有限的课时内想把以上的内容都教的透彻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当前国家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适当地选择适合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同时将教学内容分一般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三个不同等级,有轻有重有主有次分级别来上好这门课。
此外,学习信息安全需要先修数学、信息论、密码学等基础知识,而这些基础知识比较难懂,尤其对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短板,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知难而退,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愿意继续钻研下去。
⑵ 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解为主
信息安全每部分内容都各有特点,而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配有一定课时的实验课程,而学生往往在理论讲解的课上分心,注意力不集中,实验课上往往从网上找一些开源的代码和程序上交应付老师布置的软件编写作业。学生整体的学习的热情不高,上课思想不集中,缺乏兴趣。
⑶ 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目前,大部分高校缺乏相应的实验设备和环境,对一些攻防实验,教师一般都是纸上谈兵。他们主要是以信息安全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不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然而信息安全的大部分知识都很抽象,只是单调的讲解,学生往往难以接受,且学生毕业后去单位的安全部门工作,不能很快的进入安全方面的相关工作,需要重新培训和锻炼。
⑷ 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讲解
教师往往只是教授学生信息安全的知识和技术,而忽视了法律法规的介绍,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攻防技术后,抱着好奇的心理可能会尝试着做一些恶作剧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3 信息安全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信息安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安全课程目标,总结作者在信息安全教学方面的经验,提出如下一些改进的措施和方法,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⑴ 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注重基础知识也应符合社会需求
目前,信息安全的教材非常多,不同的教材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教材强调基础理论知识,有的教材强调实际应用技术,因此,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非常重要。此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安全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不断更新。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贴合实际需求,才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在工作中学以致用,而不是学习与现实脱节。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选择一些基础理论知识,譬如:信息安全基本概念,密码技术、认证技术、安全协议等;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些安全保障技术知识,譬如:访问控制技术、网络攻击技术和防范方法一级恶意代码分析技术;最后,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安全协议以及国内信息安全系统的标准。同时,除了讲解书本知识以外,多补充介绍当前出现的国内外重大的安全事件、实际安全问题案例技术分析、国内外重要的安全会议、信息安全竞赛以及国家对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一些举措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⑵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在信息安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采用传统的理论讲解和实验教学的方法,还可以采用案例分析、专题报告、小组讨论、汇报演讲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加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互动的比例,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听授式的学习方式转变到研究、拓展和自主的学习模式,从研究和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对于比较难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应多联系实际,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不是空的、不实际的,而是在现实中广泛运用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介绍密码算法时,可以介绍一些现实中使用的密码算法的实际场景,例如:智能卡、RFID、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云、区块链等。
对于实际的安全事件,可以运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手段,首先介绍安全事件的背景,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剖析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和技术,提出安全事件的解决办法。
对于当前一个技术热点,譬如:区块链,可以采用专题报告的形式,系统地围绕区块链的概念、可以运用的场景以及存在的安全问题等详细介绍。
此外,我们将班级学生分组,以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如结合已经学习的知识,选择一个当前的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以汇报演讲的方式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
⑶ 重视实践教学
信息安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譬如,在虚拟机环境下,以不破坏系统为前提,让学生进行攻防实验,这样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现在开源的算法和软件比较多,可以指导学生测试和分析这些软件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设计和开发一些小的安全软件。
此外,现在国内外信息安全竞赛很多,可以提供给感兴趣的同学更多了解这些竞赛的途径,辅导有能力的学生参加信息安全竞赛。
⑷ 注重学生道德培养
信息安全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后可以进行一些攻击实验,因此需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培养,介绍一些法律和道德标准,引导学生正确的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4 结束语
网络空间安全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信息安全也越来越被重视。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了当前信息安全的现状和薄弱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严选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和注重学生道德培养四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由于信息安全中密码学部分的学习难度较大,需要一定的数学理论基础,且比较枯燥,如果仅简单引入一些算法实例,还不能完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考虑寻找一些算法运行的实际场景,创造相应的实验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编程尝试去破解含有算法的系统,从而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焕国,黄传河,刘玉珍等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
课程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4.2:16-20
[2] 王清贤,朱俊虎,陈岩.信息安全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初探[J].计
算机教育,2007.19:12-14
[3] 王伟平,杨路明.信息安全人才需求与专业知识体系、课程体
系的研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47-49
[4] 马建峰,李凤华.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
对策[J].计算机教育,2005.1:11-14
[5] 张晓峰.信息安全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10(25):5935-59364
[6] 杨***.信息安全教育与数学教学案例的研究[J].宜宾学院学
报,2008.9:118-120
[7] 徐明,龙***.基于MOOC理念的网络信息安全系列课程教学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篇4
[摘 要]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在社会舆论引导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稳定和群众情绪的影响越来越大。公安机关作为***机关,其管理活动和***行为,已经成为各类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甚至成为互联网负面炒作的焦点。本文就公安机关涉警舆情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涉警舆情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公安机关;涉警舆情;应对措施
[中***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122-03
1 引 言
随着我国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网络信息的应对、处置和引导已成为当前***和***府亟须面对的重大课题。2008年6月20日,***在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舆情引导”作为一种可以影响大众思维,推动公安事业和公安工作前进的巨大社会力量,越来越为各级公安机关所重视。面对涉警事件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加强涉警舆情引导的规律性、策略性研究,使公安机关更加重视网络舆情,加强网络舆论的应对、管控和引导,不断提高公安机关处置突发事件和应对“涉警舆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的公正、文明、廉洁***水平,这对于提升公安机关应对和化解舆情危机能力,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切实服务保障法治化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2 当前涉警舆情的特点
涉警舆情是指与警察或警务活动有关的社会舆论的情况,既包括街头巷尾老百姓的议论,也包括网络中网民们的舆论动向。而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的力量不容小觑,网络涉警舆情更加受到公安机关的关注。随着转型期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在通信传媒日益现代化、网络化的今天,涉警舆情呈现出新变化。《半月谈》报道,涉警舆情呈现出主体多元性、影响广泛性、差别多样性、主题集中性、聚焦持续性、信息偏差性等明显特征。研究近年来,影响全国的重大涉警舆情,具体还有以下特点。
2.1 传播速度快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1296万)三项指标仍然稳居世界第一。《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手机网民年增1.2亿,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在网络新闻中,如果当事方是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及其公职人员,极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热点,当出现“***法机关”、“警察”、“警车”、“官员”、“富豪”等一些显著性的、标志性的符号因素时,就很容易引起舆论热炒。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信息的传播者,涉警信息一旦发出,经过转载转发,瞬间就能通过一点扩散开来,受众群体迅速膨胀。
2.2 社会关注性强
公安工作的广泛性、群众性、特殊性,决定了其易成为媒体挖掘新闻资源的对象。尤其是在当前公权与私权博弈加剧的特定社会环境下,代表国家执行法律、行使公权的公安机关,一举一动特别是涉及民警***不公、***不严、徇私枉法、违法违纪等负面信息,更为公众所瞩目,哪怕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案),也可能因为公安机关涉于其中而成为大众的看点、新闻的卖点,处于舆情的风口浪尖。如“哈尔滨警察打人”事件,由于参与其中一方是公安民警,全国各地,网上网下无不议论纷纷,一时间成为公众谈论的焦点。
2.3 负面效应多
由于涉警信息社会和公众关注程度高,极易成为新闻爆料和炒作热点,引发“舆论风暴”。每一起涉警舆情无一例外的是,无论起因如何,由于公安机关职能的特殊性,最终均是形成舆论对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指责与批评。特别是一些媒体,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打着“客观”旗号,选择性报道,不断用公安机关和民警的负面刺激公众神经,致使公安负面舆情愈演愈烈、越发突出。由于是在网上,身份的匿名性、言论的自由性、传播的即时性、跟帖的盲目性,加剧了炒作的轰动性。加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出于种种目的,借机发难、借机发泄,恶炒热炒公安,负面舆情不断。致使一些“个案”被泛化,负面效应无限放大,形成不利于公安机关的社会舆论,进而引发警察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甚至转化为实际警民冲突。这样的网上网下转化事例,近几年不在少数。
2.4 隐蔽性极强
互联网是获取信息的平台、信息交流的平台、电子交易的平台、滋生违法犯罪的平台、敌我双方进行***治较量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中,网络舆论的威力巨大:“炒谁谁死,捧谁谁红。”由于网络具有特殊的“匿名性”,网民可不以真实身份进入网络,广大的匿名网民根本不必担心为自己在网络的非理承担责任,因而很多参与者是抱着一种娱乐心态、看客心理、从众意识,不乏唯恐天下不乱者、借机发泄不满情绪者和非直接利益参与者混杂其中,甚至有敌对势力伺机插手对其进行诋毁、攻击、捣乱、破坏,他们往往肆意炒作司法个案,以我国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题,打着民主、正义、人权的幌子,对事实进行歪曲、扩大、渲染,将个别问题扩大化、将单一问题复杂化、把所有问题说成是“社会制度弊端”的结果,极力煽动社会的“仇官”、“仇富”、“仇警”情绪,企***摧毁人民群众对***和***府的信任和信心,摧毁群众对***法机关的信任和信心,达到“点火”、“松土”、“掘根”的目的,对此要进一步清醒思想认识、坚定立场态度、冷静分析应对。
2.5 管控难度大
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并不一定需要太熟悉,只要有共同话题,人们就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个“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联系,网络信息24小时滚动更新,具备可复制性、可传播性、可定制性、可记忆性和反复性,短时间内网络集中跟帖极易引发。现行的宪法、刑法、集会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制定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等仅对具体的社会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但对网络上的群体行为,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均未作明确规定,除危及国家安全、涉及国家机密或工作秘密,方可用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处理,因而规范管理难度很大。
3 公安机关对涉警舆情的应对措施
当前社会环境下,涉及警察工作的突发应急事件不可能完全避免。随着公众敏感性的增强,也容易诱发,在警察突发事件中涉警舆情也将随之产生,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时、全面、有效地掌握舆情动态,加强舆情的监督和引导,做好舆情应对工作,引导社会涉警舆情的走向,化解矛盾和危机,避免网络舆情次生灾害,最大程度降低涉警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3.1 建立专门的涉警舆情机构,掌握处置涉警舆情的主动权公安机关“一把手”的观念要进行更新,充分认识到加强涉警舆情的引导和应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程。公安机关要密切关注尤其涉及警察方面的舆情、动态,特别是一些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以及上访案件,完善接待制度,认真受理案件,对重大疑难案件逐案分析,找准症结,落实专人跟踪采访、回访,并做好法制宣传和劝访工作,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真正使涉法涉警问题在源头上得到解决。
3.2 健全新闻发言工作机制,抢占网络舆论的制高点
积极培养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提高专业素质,应对公共危机,引导舆论向有利于警察的方向发展。一是构建权威信息平台,对一些重大案件、涉警突发性事件,充分尊重群众知情权,及时召开新闻会,争取在第一时间权威信息,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真相,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以正视听,消除不实传闻,及时解决和防止一起突发涉警舆情事件的发生,维护了公安机关***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新闻发言人关键时候不“失语”。第一时间利用新闻发言人权威信息,及时发出客观、真实的声音,正面回应社会媒体。如果警察管理者不尊重客观事实,一味搪塞、回避、甚至“胡言乱语”,势必加剧舆论的极度偏斜,进而出现“集体失语”的尴尬局面。要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要对偏激言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对蓄意炒作,要进行有力批驳。
3.3 建立和完善涉警舆情信息收集、分析和研判工作机制,提高危机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对警察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分析研判与形势预测,是增强舆情引导准确性和有效性工作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要加强事前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研判。通过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的意见,梳理警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强事中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研判。从2010年开始,我省公安机关成立舆情监控工作小组,指定专门的网络舆情监督员,对互联网上涉及公安机关的网络舆情进行信息采集、信息分析和危机研判,将网络舆情信息处理从一种非流程化的过程,转变为一种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努力做到提前预知、及时预警、尽早防范、妥善应对,最大限度的为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决策提供辅助信息。以互联网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和论坛(BBS)三大渠道为信息源,以其他类型网站为辅对涉警舆情进行跟踪分析。在舆情分析研判中,一是注重时效,捕捉具有苗头性的信息;二是把握总体态势,加强深度分析;三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四是根据涉警舆情分析,预测和判断事件的发展和走向,以期做到未雨绸缪,及早做好应对准备。
3.4 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做好网络涉警舆情的管控工作各级公安机关在处置和应对突发应急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涉警舆情时,既要处理好与各部门对突发应急事件的联动工作,采取及时有效措施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害,还要与网络、传统新闻媒体进行有效引导和沟通,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舆情应对措施和机制,强化正面引导,积极引导舆论为我所用。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争取新闻舆论支持,与新闻媒体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构建警察与媒体的沟通联谊机制;二是通过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等,加强涉警舆情控制。三是关注涉警舆情的利害关系人和活跃分子,加强对“意见领袖”的引导。网络上的“意见领袖”,指网络上具有影响力、活动力和号召力的人。他们的一句话就可能顶的上普通网民的百千句话。积极培养和争夺“网上意见领袖”为我所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尽量消除社会负面影响根据新闻传播学原理,如果没有权威声音在第一时间占领舆论阵地,小道消息就会大行其是。当出现关于警察的负面涉警舆论时,保持沉默、消极敷衍绝非明智之举。因此在保持冷静态度同时要予以积极应对。及时汇报、统一口径、整合力量,做好信息传播策划。要充分尊重和认识新闻传播规律的三原则:即“以我为主的说、迅速的说、全面的说”。做到重大问题不得回避、媒体询问不得推诿,重要事件不得失语,热点问题不得搪塞。通过及时、准确、真实的信息迅速澄清谣言,掌握主动,占领舆论制高点。要培养一支专门在网络发帖对舆论进行干涉的网络评论员队伍,根据警察应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要求,主动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对涉狱涉警的负面信息,多向导流,化害为利,形成警察新闻与网评队伍的有机配合呼应。网络评论员必须是***治坚定、语言能力强、应变能力好、关心时***、善于利用各种媒体、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在职民警或工作人员,他们以网民的身份运用网络语言对网络话题进行发帖或跟帖,干涉网络舆论,让整体舆论朝着有利于警察管理和***工作的方向发展。
3.6 加强涉警舆情评估总结,不断提升公安机关涉警舆情的应对能力涉警舆情处置和平息后,要认真进行评估和总结工作。评估内容应包括危机情况、应对措施、对事件结束后一段时间内网络舆情走向的研判。对前一阶段应对的总结、反思与建议等。通过对涉警舆情评估和总结,能够更有效地建立或完善网络涉警舆情工作的规划,对将来的工作进行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评估和总结机制,每经历一次危机,就是对公安机关应对网络涉警舆情能力的一次大提升。
3.7 加强警察***规范化建设,着力提高民警严格、公正、文明、理性***能力坚持严格、公正、文明、理性***,是警察工作的生命线。要从根本上防范网络舆情对公安机关的影响,还在于警察民警自身***立得住、站得稳、过得硬。应当看到,很多网络舆论炒作究其本源是警察在工作中的不慎重、说话的不严谨、管理活动的不认真和***过程的不负责任引起的。因此,必须首先做到规范***,把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民警***能力作为事关警察工作全局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转变***理念,注重***效果。在当前复杂的***环境下,警察***活动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考虑网上网下两个因素,既要坚持严格、公正、文明***,又要坚持理性、平和、规范***,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二是改进***方式,规范***行为。要按照规范、公正、文明、理性***的要求,改进***方式,切实从言行举止、方式方法上规范和改进民警的***行为,使民警尽可能地在***活动中做到明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真正融法、理、情于一体,使罪犯通过民警***活动,既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尊严,又感受到公安机关的关爱、温暖,实现***形式与***目的有机统一。三是健全***制度,规范***流程。要以警察***规范化建设为契机,从基层民警日常***活动最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入手,健全***制度,细化***标准,严密***程序,规范***环节,确保民警在各项***活动中、各个***环节上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吴正国.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如何有效防控“网络”[J].四川警察,2010(3).
[2]胡晓娟.警察形象塑造与媒体良性互动关系研究[J].湖北警察,2010(4).
[3]乔成杰.警察突发事件时“集体失语”的反思[J].江苏警视,2010(3).
[4]李玉娟.网络涉警舆情的特征、影响与应对策略[J].公安教育,2010(7).
[5]刘正强.关于公安舆情信息机制建设的思考[J].公安研究,2007(12).
[6]马翠琳.论新时期警媒关系从控制性管理到合作性博弈的转变[J].公安研究,2008(9).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篇5
1 信息安全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等应用学科,法律、管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因此,信息安全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从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的角度来讲,涉及到软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等,还与安全服务、安全管理以及公共信息安全等密切相关,因此,信息安全技术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特点,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与管理密切相关。因而,对信息安全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1.1信息安全人才需求的类型
第一类:信息安全技术人才。这类需求来源于以信息安全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岗位有:系统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数据库程序员、业务流程分析师、Window内核开发程序员、软件测试工程师、产品规划工程师、技术文档工程师、病毒分析工程师、数据集成工程师、网络安全高级人员等。除信息安全产品系统集成商外,在电子商务、电子***务领域也需要大量的信息安全技术人才。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为安全服务付费,因而安全服务的人才缺口更大。安全服务涉及到安全咨询、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以及安全集成等, 既需要能够提供咨询服务、风险评估的高端人才, 又需要能够进行安全集成、工程实施的技术人才。
第二类:信息安全管理人才。企业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建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及信息安全管理人才来保证企业的生存和正常运行。从国家利益的角度,需要一批信息安全技术标准人才。以前我们国家的企业主要是跟从型, 很少参与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大棒使得我们最近屡屡吃亏。在国际上信息安全领域的标准才刚刚开始重视,单从国内来看, 真正符合安全标准需要的人才非常少,安全标准职业也是今后安全领域的一个热门需求职业。
第三类:公共信息安全人才。主要来源于国家行***管理部门和国家安全系统,为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国家重要部门和安全系统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以保障我国的经济、***治和文化安全。因此,这类人才需要具备法律和信息网络犯罪侦察技术,具备电子安全对抗技术。
第四类:信息安全专业技术教育人才。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许多高校非常重视信息安全学科的发展,从信息安全专业的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形成,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
1.2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学生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1) 素质要求
信息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问题,与管理、法律、道德和文化相关,因此,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较高的素质,特别是应当具有较高水准的道德素质。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思维素质、能力素质、创造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虽然这些素质要求是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但我们特别强调专业特色的要求,对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而言,创造素质是指学生具备分析和处理变化多端的信息安全事件的基本素养,善于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途径,能够采取适当的应变对策,而不固守书本知识。道德素质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因为本科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防御技术,但反过来,不掌握好攻击技术,很难学好防御技术。如果学生滥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危害社会,后果是非常危险的。因此,特别强调学生的道德素质。
(2) 能力要求
① 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和一定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运用外语的能力。
② 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硬件系统、操作系统、网络系统等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③ 掌握模拟和数字电子线路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方法、实验技能与方法;掌握信息系统、设备的基本原理,掌握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理论和技术;重点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信息安全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对典型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在信息、信息过程和信息系统中进行信息安全分析、设计、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初步能力。
④ 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研的初步能力。
2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体系
信息安全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数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因此,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应以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设置专业课程。除通识基础课程(外语、数学等)外,计算机相关课程有:离散数学、高级程序语言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及接口技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技术、网络程序设计等。通信相关课程有:通信系统导论、数字通信原理、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电信网络、电磁场理论及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等;信息安全专业相关课程有:信息安全导论、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操作系统安全、计算机病毒、网络安全、信息隐藏技术和电子设备的电磁防护等。
3信息安全本科教学计划及实施
3.1本科教学计划
我校实行的是“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共设置有学校定课(必修和选修课)、学院定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环节、课外必修项目和课外选修项目七大模块。学校定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新体系。以我校2005级教学计划为例进行说明。
学校定必修课(基础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概论、***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原理、体育、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识***、现代经济管理基础。
学院定必修课:电路与电子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逻辑电路、离散数学。
学院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计算机组成原理及接口技术、数据结构、信息安全数据基础、数字通信原理、密码学。
限选课:信息安全导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导论、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数据库概论、电子商务概论、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学科前沿、电子设备的电磁防护、网络安全、信息隐藏技术、DSP芯片原理及应用、电信网络、电磁场理论、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
任选课:计算机病毒、操作系统安全、windows编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Internet技术、典型数据库系统、算法分析与设计等。
实践环节:密码学实验、网络安全实验等。
课外必修项目和课外选修项目:***训、***事理论、形势与***策、社会实践、讲座等。
3.2教学计划的实施
教学计划从时间上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实施:
第一阶段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重点是夯实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是宽口径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既加深对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的掌握,又初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三阶段是以工程实践训练为主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毕业设计训练,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用***1来描述。***中的三个圆盘分别对应教学实施过程的三个阶段。
***1 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
4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理论知识学习偏多,实战演练编少。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工程应用占有很大的分量。从教学计划可以看出,信息安全攻防编程、工程应用实战、产品应用实训等比较薄弱。从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虽然学历普遍较高,但大多以理论见长,软硬件产品开发经验不足。
(2) 实验室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学院拥有一个能容纳50人的信息安全专用实验室,能开出的实验大多为软件仿真,属演示型实验,只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加强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程度,但是,这离真实网络环境和实际的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3) 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但我们认为这是合理的、正常的。本科毕业生不等于是人才,只有在实践中经过锻炼能够派上用场时,才能称得上是人才。在大学期间,只能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不同于高职院校,它没有明确的职业类型。大学教育在理论上、思想观念上往往是超前的,它担负着引领时代和未来的历史使命,不可能为某个具体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培养“规格”的人才。用人单位还需进行适当的培训才能正式上岗。学历教育与培训应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篇6
史惠斌
(西安广播电视台 陕西西安 710000)
【摘 要】 本文通过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探析了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给当前舆论引导带来的重要启示。启示包含四个方面,高举旗帜,意识形态引领;围绕中心,注重文化安全;团结人民,营造氛围;凝心聚力,做好舆论引导。
【关键词】 文化霸权;意识形态;舆论引导
安东尼奥・葛兰西以其《狱中札记》而闻名,他的“文化霸权论”分析了意识形态对于社会体制和***治变革的重要性,而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传媒成为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工具和场所之一。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下,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迫切需要构建融媒体舆论引导新格局,其“文化领导权”思想存在很多值得我们对当前舆论引导工作的借鉴与反思的地方。
一、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
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理论这个概念的原创者当之无愧应属于因《狱中札记》而闻名的安东尼奥・葛兰西,纵览“文化霸权”这一理论过程形成的历史脉络,虽然马克思、列宁的思想以及卢卡奇的著作等都对这一理论的产生有过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可以说只有到了葛兰西,“文化霸权”这个概念才形成了有影响力的系统化理论,并真正的被提了出来。
葛兰西的《狱中札记》中这样描述:“一个社会集团能够也必须在赢得***权之前开始行使‘领导权,”。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分析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中“霸权”的实质,其实就是通过民众自觉自愿认同来实现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一种控制手段,这种手段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态”、通过“社会舆论”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葛兰西认为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取得***治领导权首先应先夺取文化领导权。他甚至提出,无产阶级想要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同意首先要通过市民社会取得文化上的领导权,在无产阶级的***中,掌控文化领导权是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反之,若统治阶级因疏忽了意识形态建设,丧失了文化领导权,那么就会面临丧失***权的威胁。
葛兰西指出,国家具有强力和同意的双重本质,如果在国家的杠杆上强力因素逐渐减弱而同意因素逐渐增强,当同意因素增强到不再需要强制因素时那么国家就会消亡,国家就成了空壳。葛兰西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消亡学说”的进一步解析。如恩格斯指出:“当国家终于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它就使自己成为多余的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葛兰西的霸权概念在实际意义上其实与领导权有相似之处,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实质就是智识和道德上的领导权,在葛兰西看来,***权要想稳定,要想形成文化的领导权,其首要的条件就是被统治者自愿地接受和赞同,与此同时,这是一个斗争、冲突、平衡、妥协的复杂过程。一旦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受到削弱,国家也就进入到了危机状态。葛兰西也始终认为,无产阶级******在建立国家以及维护国家稳定的同时应注重构建一个“总体性世界观”。所谓“总体性世界观”就是一种强调统治阶级获得文化领导权的表现方式。葛兰西认为,让国家***权得到有效稳固的办法就是确保统治阶级在文化和意识上的领导权能够得到稳固。
二、舆论引导的重要意义
舆论这个概念较早的出现在我国史籍中,可以追溯到《三国志》和《梁书》。当时泛指众人的看法。舆论即“庶人之论、舆人之论。”英文里,舆论就是“Public Opinion”直译椤肮众意见”。各国历史学家哲学家对于“舆论”有不同的观点和解析:
梳理“舆论”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变化,我们发现传统社会中舆论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它往往是滞后于社会经济、***治、文化的发展,在相对时间里它的变化是几乎“停滞”或者非常小的,除非发生社会制度的大变动,基本上是社会中的保守性因素,所以在传统社会中舆论引导的方式手段也就简单易行很多。而现代社会中,舆论变得十分灵敏,因为主流意识形态是更多地通过大众媒体来传播而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仅仅通过各种组织和行***力量来推行。现代社会,随着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容易,人们发表评论或观点的渠道和平台越来越多,尤其是自媒体飞速发展的当前社会舆论是多样复杂的,甚至是瞬息万变的,新媒体和各项传播技术日新月异,舆论不可能完全纳入一个统一的模式,“舆论”越来越受人们重视,这也让“舆论引导”面临更大的挑战。随着当代社会组织形式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更受青睐,大众媒体能否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以高超的***治艺术、以充满阳光的正能量的积极心态来引导目前多元文化冲击下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多样化的社会舆论,对提高***的执***能力、巩固***的执***地位来说至关重要。
三、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给当前舆论引导带来的启示
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说:“国家强制的一面将由于确立起来了被调整了的社会的越来越多的因素而结束自己”。葛兰西认为,无产阶级***权要想得到稳固,就必须始终掌握文化的主控权,建立一个类似于资产阶级文化时代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主控下的社会。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产生,主要是鉴于其所处时代资产阶级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文化本身所占有的主导地位所带来的反思。在21世纪,信息传播、舆论引导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建立文化霸权的思想已经不现实,但我们可以借鉴其思想来做好舆论引导的工作。
1、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正如葛兰西所言,社会集团最迫切的任务应该是建立和巩固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从而保证国家的稳定,维护其自身的统治。马克思主义正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国家发展方向的主流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爱憎鲜明的弘扬我们的时代主旋律,新闻舆论为时代使命服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建设,促进***的理论创新,进一步继承和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伟大时代,我们的新闻舆论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时代使命而努力工作。
2、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注重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社会的国家安全观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符合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观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不断探索的新课题。随着社会***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安全观的内涵也在不同维度上延伸,“文化安全”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权力与相互依赖》中描述“***事安全、意识形态、领土争端与能源、资源、环境、人口、空间和海洋的利用等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段描述很客观的分析指出***事安全已经不再处于议事日程首当其冲的位置了。
随着世界***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高度发展,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更为密切的加强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交往。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全球化并不是免费的午餐,当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给发展中国家输出先进技术的同时,芯片伴随着薯片、好莱坞大片等也输入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从技术、资本上输出本国的文化和价值思想,全球化背后隐藏的文化殖民目的不言而喻。西方国家借助各种方式在文化、教育、消费等各方面正无孔不入的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向发展中国家宣扬和传播他们的消费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为了自身***权的稳定性,提高抵御外来文化渗透的能力,也都比以往更加注重文化安全的建设,确保本国文化的***发展。
3、团结人民、鼓舞士气,重视意识形态
媒介传播与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构建密不可分,两者双向互动、互相影响。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认为要打造相关的有机知识分子作为领***人,而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要培养一批“有机知识分子”(领袖人物),做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发言人,不再同葛兰西时代那样只注重领***人物的教化,而是强调全覆盖、全学习,营造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整体性氛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容始终确立以传播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主干的中华民族文化。
4、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做好舆论引导
葛m西始终认为,完成文化霸权的掌控要由有机知识分子来承担。主观上将有机知识分子置于夺取领导权文化***的主体地位,葛兰西式的依靠有机知识分子“灌输”方法已不能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方式方法。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输工具呈现快速、多样、便捷的特点,信息遭遇污染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媒体从业者要建立优良的信息环境,减少不准确信息、失效信息、垃圾信息、过载信息的出现。既要重视信息传播的主导力,也要顾及受众的接受方式。这就要求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仅要创新舆论的情感引导方法,舆论引导工作更要把握好“张弛有度、潜移默化、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参考文献】
[1]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姜丽,张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9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12.320.
[3]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
[4] 葛兰西:狱中札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23.
[5] 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7.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篇7
中国网络媒体论坛自2001年新华网首次承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是网络媒体业界最高层次、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首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是在《2000全国新闻媒体网络传播研讨会》上,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出建议,联合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国际***、中国日报网、央视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台湾网、中国新闻网、中国广播网、千龙网、东方网、南方网、北方网等数十家新闻媒体网站共同发起设立的,宗旨是推进中国网络媒体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网络媒体论坛是互联网业界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观察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一个窗口,对推动网络媒体的发展和管理具有积极意义。每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都紧扣当前热点话题,切实着力解决当时互联网建设与管理中的各种重大问题,如2001年由新华网承办第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主题是“共建网上精神绿洲”;由人民网承办的第二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2002年在苏州举行,主题为“网络媒体发展趋势及内容建设”;2003年央视网承办的第三届主题为“中国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2004年中国网承办的第四届以“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为主题;国际***2005年承办的第五届就把主题确定为“网络媒体与和谐社会”;2006年中国日报网承办的第六届主题是“网络媒体发展与和谐网络建设”;中青网在2007年承办的第七届主题为“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网络媒体新发展”;2008年中国经济网承办的第八届主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诚信互联网”;2009年,由中国台湾网承办的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主题是“同筑安全互联网,共建和谐e世界”。
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已经举办了九届,九九归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华网接下了承办“第十届网络媒体论坛”的接力棒。十年间,中国互联网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已经发展成比较健壮的互联网,经过了10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国网络媒体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网络信息安全成焦点
近年来,特别是经历了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报道的锤炼后,中国网络媒体愈发展现出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汇集社情民意、服务***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作用,显示了强大传播力和广泛影响力。与此同时,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世界中,保证网上安全的信息流动,为广大网民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确保互联网成为造福人类的信息工具,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做主题讲话,强调网络媒体要切实担负起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努力构建健康文明、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推动互联网大发展大繁荣。
王晨说,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并在信息形态、应用领域、服务模式、传播手段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互联网在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网络***等有害信息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网络黑客攻击、网络病毒等严重威胁网络运行安全,网络欺诈、网络盗窃等网络犯罪直接危害公共财产安全。这些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网络媒体必须适应形势的新变化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网络建设,发展、管理的方针***策和重要部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国家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的高度,积极应对网络安全的挑战,切实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积极发展,严格管理,依法办网,加强自律,倡导诚信,既推动信息畅通又维护网络安全,确保网络信息安全流动,进一步提高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努力构建健康文明、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发展之路。
王晨对网络媒体加强网络安全工作提出六点具体要求。一是切实增强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认识到维护网络运行安全和网络信息流动安全,是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要求。网络媒体的信息流动是否安全,不仅关系到网络媒体的形象和声誉,而且关系到互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网络媒体业界要充分认识维护网络安全的重大意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网络安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推动网络媒体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切实把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作为维护网络安全的重大举措。网络媒体要认真落实***对宣传工作提出的“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和有关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五个必须”要求,不断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在网上唱响主旋律,自觉壮大主流舆论,积极引导网上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使网上舆论引导工作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维护安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切实把规范网络传播秩序作为维护网络安全的关键环节。网络媒体要认真执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自觉完善信息制作和流程,确保网站新闻来源合法正规、信息内容真实准确。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传播秩序的依法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网络传播行为,既要实现网上信息传播及时畅通,又要确保信息流动安全有序。
四是切实把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放在维护网络安全的突出位置。网络媒体业界要本着对祖国未来负责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开展自查自纠活动,把整治网上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引向深入。要完善抵制网上低俗之风长效机制,强化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将曝光、谴责、关闭违法违规网站的工作常态化,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
五是切实把推进行业自律作为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保证。互联网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律建设的带头作用,完善自律机制,引导业界依法、诚信、文明办网。互联网运营企业、各类网站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加强网络安全工作,健全内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自觉接受***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要广泛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网络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网络安全的良好风尚。
六是切实把推进网络诚信建设作为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基础。网络安全的基础在于诚信,互联网的发展依赖 于诚信。重点新闻网站要发挥带头作用,和其他网站共同努力,将法律规范、舆论监督和行业自律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网络诚信体系,形成诚信为本、守信光荣的良好风尚。
发展与管理并重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表示,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快速,网络视频尤其迅猛,这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网络安全提出了挑战,需要网络视频节目的从业者、管理者提高安全意识,创新管理,采取措施,确保网络行业的繁荣健康发展。
田进指出:互联网是科技进步的产物,科技的不断发展,必将为网络视频节目提供更加宽广的空间,为网民提供更高品质的视频节目;同时,移动网络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移动无线视频网络速度,使网民随时随地收听收看视频节目成为了可能。这既为网络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网络视频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顾勇华指出,网络媒体对国际***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辐射日益加强,对人们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入。正因为如此,网络媒体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互联网正在逐步成为新闻宣传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宣传社会主流思想、传播先进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顾勇华表示,另一方面,一些不良因素正在危害着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由国新办等七部委部署的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工信部下发的关于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通知要求,均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5.19断网事件”等再次把网络安全问题摆到了人们面前。互联网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如何规避带来烦恼的问题是迫切需要探讨的。
田进的看法是,面对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给安全管理带来的挑战,需要网络视频节目的从业者、管理者积极适应形势发展,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不断创新管理,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从管理制度建设、技术手段运用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网络安全,确保网络行业的繁荣健康发展,共建和谐、繁荣、安全的互联网。
工业与信息化部通信保障局副局长赵志国认为,互联网作为媒体传播的新载体、科技创新的新手段,要牢固树立发展与管理并重的思想,加强网络监管,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赵志国指出,我国互联网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网络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今年9月,我国电信用户总数达到了10.4亿人次,移动电话7.2亿户,网民总数达到了3.6亿人,同时互联网宽带化、移动化趋势更加明显。此外,互联网向***府、经济、***事、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渗透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互联网加速向传统领域渗透,新兴商业模式和服务经济加速兴起,延伸了新的业态,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赵志国强调,互联网作为媒体传播的新载体,科技创新的新手段,更大的发展和创新在未来,要牢固树立发展与管理并重的思想,积极应对互联网不断创新、快速变化的客观现实,加强公众研究,提高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方法解决网络信息安全,加强网络监管和管理,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广大网络媒体要不断加强正面宣传力度,用正面的信息占领网络阵地,促进互联网又好又快发展。
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佟力强认为,应当充分利用商业门户网站的影响力,放大商业门户网站正面效应,打造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生力***。
佟力强指出,主要商业门户网站在充分发挥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互动交流强、聚众效果好的优势。但是,目前北京地区商业网站,在发展过程中盲目追求商业利润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呼唤媒体高度责任感
人民网总裁何加正说,对人民网规划和建设,要依托***报优势资源,推动报网融合,打造主流、权威、有高度责任感的网络媒体。纵观人民网近几年的发展,人民网与《人民日报》从互动到融合的过程,就是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实现内容、平台、机制三大飞跃的过程。通过报网共同策划、共享资源和平台,人民网在内容建设方面进一步确立了主流、权威的鲜明色彩,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据何加正介绍,人民网在内容建设方面,第一步是将平面媒体立体化,以权威、准确、独家作为核心竞争力。人民网内容建设突破了传统的复制、转载、推荐等简单模式,开始向原创、独家、首发的新闻报道模式进***,同时保证内容的鲜活原创和权威准确。第二步,人民网与人民日报在平台建设方面共享共荣,在报网采编一体化的新闻报道生态中确保内容安全和权威。
作为网络媒体,新闻报道安全同样是网络安全中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因为不安全的内容将可能直接造成信息与事实不符,从而误导公众。新华网副总裁魏紫川介绍了新华网加强互联网安全建设的一些主要做法。首先是规范管理制度,严格发稿流程,确保发稿安全。这些年来,新华网陆续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报道类型、信息来源、发稿流程都进行严格规范,并根据实际不断完善,努力实现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其次,确保嘉宾访谈活动的网络安全;再次是确保重大主题、重大活动的网络报道安全。
随着手机的高普及率和随时随地随身的特性,这一“个人通信终端”逐渐演变成为新的“媒体终端”,被人们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但是,由于手机的快速传播和用户自行创作的特点,使得信息传播范围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信息管理的难度大大加强。中国移动数据部个人产品中心副主任胡怡表示,运营商在新媒体发展中,除承载了传统的通信服务职责外,还要承担起杜绝不良信息传播的职责。无线互联网作为互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放、共享的特性,使得打击网络***行动任重道远。
佟力强建议,商业网站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自律,构建起网络传播新秩序;一方面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打造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精品;同时,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同筑安全长城
经过与会者的深入探讨和交流,本次论坛通过了《建设安全互联网宣言》,参与本次论坛的50余家中国网络媒体签署宣言,宣言称:2009年,中国网络媒体再次书写了不平凡的业绩,网络媒体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社会影响力更加广泛,网上舆论环境进一步改善。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等不良信息危害着青少年身心健康,黑客攻击、网络病毒等威胁着网络运行和信息流动,各类网上欺诈、盗窃等网络犯罪侵害着公众财产安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流动势在必行。
宣言承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坚持服务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努力做好网络特色明显、感染力强、可信度高、影响力大的重大主题报道,扎实做好汇聚民智、释解民惑、疏导民怨、凝聚民意、争取民心的舆论引导工作。通过报道和引导,确保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占据主流,确保理性文明的言论占据强势。
恪守文明办网宗旨,强化网络媒体自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坚决抵制一切破坏社会稳定、侵害公众利益的不良信息,坚决清除***等有害信息。自觉接受公众监督,维护公众文化权益。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观念和综合业务素质。
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网、依法经营。提高法律意识,杜绝违法信息,维护正常传播秩序。加强网站安全制度建设,严格规范信息制作与等系列安全流程,切实维护网络媒体和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着力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流动意识,大力推动网络诚信建设。针对部分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现状,广泛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增强公众自我防护能力。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网民树立诚信上网、讲求信用等良好风尚,使网络媒体真正成为广大网民共建共享的和谐家园。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篇8
一、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关系的认识
在分析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问题之前,我们应该要加强对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关系的认识。而要真正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对风险与安全有深刻的认识。在新华字典中,对风险的释义是“危险;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的可能性。”对安全的释义是“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从两者的释义中,我们不难看出风险与安全是有密切关系的,都是通过与“危险、危害、损失”的关系来体现的,但这并不是说风险就意味着不安全,这跟人们日常的理解可能有出入,在大多数人看来,风险就是安全的对立面,风险的存在就意味着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风险其实主要强调的是“可能性”,而“可能性”就意味着风险的发生可能会引起安全事故,造成危险、危害或损失,也可能不会。另外,还必须认识的是风险包含威胁和机会两层含义,即风险造成的影响包括消极的威胁和积极的机会两面,而不仅指传统意义的威胁。威胁与机会的转换关键是在于平衡安全、成本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正如电子文件的 网络 化利用,可能比传统纸质化利用面临的风险要大得多,但不能因为风险大就不利用电子文件,之所以电子文件网络化利用迅速 发展 ,关键在网络化利用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机会更大,利用成本更低、利用效率更高。其次,要对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有深刻的认识。风险管理是指管理组织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计划、识别、评估、应对、监控的全过程,是以 科学 的管理方法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实践活动的总称。③风险管理主要通过风险评估来识别风险的大小,通过制定信息安全方针,采取适当的控制目标与控制方式对风险进行控制,使风险被避免、转移或降至一个可被接受的水平。应该说,风险管理本身就是安全管理一部分,而且是核心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安全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安全实践方式。安全管理只有在风险管理正确、全面地了解和理解安全风险后,才能决定如何处理安全风险,从而在安全的投资、安全措施的选择、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等问题中做出合理的决策。基于风险管理的安全管理体系就是将风险管理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安全管理体系中,这种体系并不能完全消除安全的风险,只是尽量减少风险,将攻击造成损失的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达到安全风险、成本与效率的平衡。
二、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探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指导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是解决如何确切掌握信息及其依赖信息系统的安全程度、分析安全威胁来自何方、安全风险有多大,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应采取哪些措施,要投入多少人力、财力和物力,确定已采取的信息安全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提出按照相应信息安全等级进行安全建设和管理的依据等一系列具体问题的重要指导理论和方法。从这个视角来看文档工作我们会发现,一直以来,文件、档案安全管理工作都是沿袭传统档案载体保护工作来开展,以此形成的相关理论也是以传统档案载体研究为基础的,随着电子文件的出现,传统以档案载体保护为核心的档案安全管理理论就很难适用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虽然档案部门也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做过很多理论探讨,提出“前端控制思想”、“全程管理思想”、“文件连续体理论”、“后保管时代”、“文件运动理论模型”等理论来强化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理论并不是专门的安全管理理论,很难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上取得实质性效果,由此指导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种种疑难点,如电子文件安全事故衡量标准是什么?如何选择安全产品?安全控制全面吗?是否冗余?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安全等级如何划分?安全代价如何衡量?这些疑难点的出现,归根到底就是因为现阶段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指导。
(二)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提倡的是一种适度安全,即风险是绝对的,安全就是在综合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前提下,通过安全措施来控制风险,使残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同时也强调树立风险意识,并通过风险的大小来度量信息的安全性,将“信息”提升到“资产”的高度来进行安全管理。然而,传统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对此认识却存在偏差。
1、追求绝对的安全。一直以来由于档案部门缺乏安全风险意识,总是想找到绝对安全的方法和措施来追求档案各安全属性(如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不可否认性、可追究性和可读性等)的绝对安全。然而,从理论上讲,风险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永恒的,安全是暂时的。而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来讲,也就是风险管理工作。电子文件的每个安全属性都有相应的保证级别作为其强度的测量尺度,在实践中追求各安全属性的绝对安全,并不能达到最佳安全效果,也是不切实际的。同样,从信息安全保密的实践 历史 来讲,安全保密是一个动态过程,安全事件是一种随机事件,很难做到百分之百安全。祈求“绝对安全”将在人力物力上付出极大代价,造成严重浪费。因此,档案部门将安全管理目标定位于“系统绝对安全、数据永不丢失,档案永不泄密,电子文件万无一失”,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2、风险意识薄弱,对安全风险认识存在偏差。一些安全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信息安全知识不足,却津津乐道“太平盛世”,双耳不闻“盛世危言”,甚至认为,谈风险是“杞人忧天”,说安全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根本没有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度量电子文件的安全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正确认识安全形势和树立科学的电子文件安全风险观。
3、忽视了对“资产”评估鉴定。从目前情况看,文件、档案管理部门虽都认识到电子文件的重要性,但绝大多数部门只是将电子文件作为日常办公的一种辅助帮助,并没有将电子文件提升到“资产”高度来管理,就更谈不上对“资产”进行评估鉴定。然而,从安全管理角度讲,一个组织系统内的资产在没有被评估鉴定前,是不可能成功实施安全管理并进行维护的。④
(三)管理环节不完善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强调对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包括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环节:风险计划的制订、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从这个视角来看,当前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首先,安全管理计划缺乏依据。现有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计划的制订,绝大多数是凭借个人经验或者参照其他管理部门计划来制定的,而不是依据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实际情况来制订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其次,缺乏关键的风险评估环节。风险评估是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没有风险评估,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决策行动的依据与方向,由此而引发的安全管理措施就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虽然大部分管理部门强调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电子文件“万无一失”,但大多是“人云亦云”,进行简单的跟风或对安全产品与技术进行简单地堆叠,没有针对性。对于引起本组织电子文件风险的因素没有深入探究,甚至谈不上什么了解,对于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更谈不上什么研究,对其用途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终在风险来临之时,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最后,安全监控力度有限。电子文件是动态存在的,其安全现状也是随时在变化的。在采取安全措施后,还必须强化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监控,实时监视残余风险、识别新风险,执行风险应对计划,以及评估这些工作的有效性。然而现有的电子文件安全监控力度十分有限,绝大部分是局限于电子文件载体的温湿度控制,而不是对整个生命周期的残余风险、新风险的监控。
(四)缺乏系统性和动态性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基于系统、全面、 科学 的安全风险评估,强调对信息的全过程、动态控制,对信息进行系统化安全管理,使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结果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从而实现系统安全的动态平衡。传统的 电子 文件安全管理,一方面,绝大多数是针对电子文件载体本身的安全管理,采取的是往往单一的安全管理措施,对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容易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病,最终还是不能避免电子文件风险的发生。⑤虽然在理论上我们强调要收集全电子文件相关的背景、结构信息,但具体实践中由于没有科学界定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范围,其背景、结构信息也就难以收集齐全, 自然 安全管理工作就不系统。另一方面,忽视整个电子文件保管环境的安全管理。电子文件保护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其自身及其所依赖信息环境的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讲,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不仅要对电子文件自身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对其依赖的信息系统风险进行综合管理。而这点是传统电子文件管理所被忽视的,传统的安全管理大都是从电子文件本身风险因素出发而制定安全措施的,这很难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上取得实质性效果。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大多是静态地管理,更多的是实践经验的 总结 与应用,一般将文件按其形成过程分成若干阶段,分析各阶段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表面上看,这种方法也适合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但毕竟是以静态的眼光来分析风险,各个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缺乏必要和有机的联系,没有将各阶段的安全工作、工序和风险因素统一起来进行综合考虑,很难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电子文件安全问题。
(五)忽视了对安全风险、成本和效率的权衡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宗旨之一,就是在综合成本和效率的前提下,找到安全风险、安全成本与效率之间平衡点,通过安全措施来控制风险,使残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安全风险、安全成本与效率的关系如下***所示:
安全风险、安全成本与效率关系示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当安全风险与安全成本控制达到平衡点时,安全效率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实际上,绝对的安全是没有的,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也不是“越安全越好”。不同部门不同种类的电子文件,对于安全的需求是不同的;同一份电子文件其安全保密性超出安全保密的管理需求不但没有必要,而且还会造成资金上的浪费。正如一扇门配几把锁取决于门内放的东西的重要程度,锁越多,门的安全成本也就越高,而门的使用效率就越低。然而,当前的电子文件管理重安全,却忽视了对安全、成本和效益的综合权衡。很多文件、档案管理部门在没有对本部门安全现状和安全需求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为了追求安全就不惜成本盲目地追求新的安全产品与技术,结果采用了一大批新安全产品与技术,却收效甚微,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此外,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强调以纵深防御体系设计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这种防御体系强化安全管理的纵向层次和深度,侧重安全管理的宏观指导,但在指导安全管理的具体实践方面,缺乏科学依据和方法,无法对电子文件的安全风险进行度量,自然就无法权衡电子文件的安全、成本和效益,结果在实际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投入成了一个无底洞,安全管理成本经常是远远高于电子文件所带来的效益,最终安全管理失去原有的意义。
三、结论
传统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基本上还处于在一个局部的、静态的、少数人负责的、突击式、事后纠正的管理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不能从根本上避免降低各类风险,也不可能降低电子文件安全事故导致的综合损失。而基于风险管理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程序化和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基于系统、全面、动态、科学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现预防控制为主的思想,强调遵守国家有关信息安全原则前提下合理选择控制方式以保护电子文件,使电子文件安全风险的发生概率和结果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这种管理体系更加适合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因此,文件、档案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自身的电子文件风险管理体系。
注释:
1、吴世忠:《信息风险管理动态与动态与趋向》,《 计算 机安全》2007年第4期。
2、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档案学通讯》2005年第3期。
3、 陈国云:《档案信息建设的风险管理》,《档案管理》2008年第1期。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篇9
一、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关系的认识
在分析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问题之前,我们应该要加强对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关系的认识。而要真正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对风险与安全有深刻的认识。在新华字典中,对风险的释义是“危险;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的可能性。”对安全的释义是“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从两者的释义中,我们不难看出风险与安全是有密切关系的,都是通过与“危险、危害、损失”的关系来体现的,但这并不是说风险就意味着不安全,这跟人们日常的理解可能有出入,在大多数人看来,风险就是安全的对立面,风险的存在就意味着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风险其实主要强调的是“可能性”,而“可能性”就意味着风险的发生可能会引起安全事故,造成危险、危害或损失,也可能不会。另外,还必须认识的是风险包含威胁和机会两层含义,即风险造成的影响包括消极的威胁和积极的机会两面,而不仅指传统意义的威胁。威胁与机会的转换关键是在于平衡安全、成本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正如电子文件的 网络 化利用,可能比传统纸质化利用面临的风险要大得多,但不能因为风险大就不利用电子文件,之所以电子文件网络化利用迅速 发展 ,关键在网络化利用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机会更大,利用成本更低、利用效率更高。其次,要对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有深刻的认识。风险管理是指管理组织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计划、识别、评估、应对、监控的全过程,是以 科学 的管理方法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实践活动的总称。③风险管理主要通过风险评估来识别风险的大小,通过制定信息安全方针,采取适当的控制目标与控制方式对风险进行控制,使风险被避免、转移或降至一个可被接受的水平。应该说,风险管理本身就是安全管理一部分,而且是核心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安全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安全实践方式。安全管理只有在风险管理正确、全面地了解和理解安全风险后,才能决定如何处理安全风险,从而在安全的投资、安全措施的选择、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等问题中做出合理的决策。基于风险管理的安全管理体系就是将风险管理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安全管理体系中,这种体系并不能完全消除安全的风险,只是尽量减少风险,将攻击造成损失的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达到安全风险、成本与效率的平衡。
二、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探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指导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是解决如何确切掌握信息及其依赖信息系统的安全程度、分析安全威胁来自何方、安全风险有多大,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应采取哪些措施,要投入多少人力、财力和物力,确定已采取的信息安全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提出按照相应信息安全等级进行安全建设和管理的依据等一系列具体问题的重要指导理论和方法。从这个视角来看文档工作我们会发现,一直以来,文件、档案安全管理工作都是沿袭传统档案载体保护工作来开展,以此形成的相关理论也是以传统档案载体研究为基础的,随着电子文件的出现,传统以档案载体保护为核心的档案安全管理理论就很难适用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虽然档案部门也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做过很多理论探讨,提出“前端控制思想”、“全程管理思想”、“文件连续体理论”、“后保管时代”、“文件运动理论模型”等理论来强化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理论并不是专门的安全管理理论,很难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上取得实质性效果,由此指导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种种疑难点,如电子文件安全事故衡量标准是什么?如何选择安全产品?安全控制全面吗?是否冗余?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安全等级如何划分?安全代价如何衡量?这些疑难点的出现,归根到底就是因为现阶段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指导。
(二)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提倡的是一种适度安全,即风险是绝对的,安全就是在综合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前提下,通过安全措施来控制风险,使残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同时也强调树立风险意识,并通过风险的大小来度量信息的安全性,将“信息”提升到“资产”的高度来进行安全管理。然而,传统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对此认识却存在偏差。
1、追求绝对的安全。一直以来由于档案部门缺乏安全风险意识,总是想找到绝对安全的方法和措施来追求档案各安全属性(如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不可否认性、可追究性和可读性等)的绝对安全。然而,从理论上讲,风险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永恒的,安全是暂时的。而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来讲,也就是风险管理工作。电子文件的每个安全属性都有相应的保证级别作为其强度的测量尺度,在实践中追求各安全属性的绝对安全,并不能达到最佳安全效果,也是不切实际的。同样,从信息安全保密的实践 历史 来讲,安全保密是一个动态过程,安全事件是一种随机事件,很难做到百分之百安全。祈求“绝对安全”将在人力物力上付出极大代价,造成严重浪费。因此,档案部门将安全管理目标定位于“系统绝对安全、数据永不丢失,档案永不泄密,电子文件万无一失”,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2、风险意识薄弱,对安全风险认识存在偏差。一些安全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信息安全知识不足,却津津乐道“太平盛世”,双耳不闻“盛世危言”,甚至认为,谈风险是“杞人忧天”,说安全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根本没有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度量电子文件的安全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正确认识安全形势和树立科学的电子文件安全风险观。
3、忽视了对“资产”评估鉴定。从目前情况看,文件、档案管理部门虽都认识到电子文件的重要性,但绝大多数部门只是将电子文件作为日常办公的一种辅助帮助,并没有将电子文件提升到“资产”高度来管理,就更谈不上对“资产”进行评估鉴定。然而,从安全管理角度讲,一个组织系统内的资产在没有被评估鉴定前,是不可能成功实施安全管理并进行维护的。④
(三)管理环节不完善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强调对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包括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环节:风险计划的制订、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从这个视角来看,当前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首先,安全管理计划缺乏依据。现有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计划的制订,绝大多数是凭借个人经验或者参照其他管理部门计划来制定的,而不是依据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实际情况来制订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其次,缺乏关键的风险评估环节。风险评估是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没有风险评估,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决策行动的依据与方向,由此而引发的安全管理措施就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虽然大部分管理部门强调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电子文件“万无一失”,但大多是“人云亦云”,进行简单的跟风或对安全产品与技术进行简单地堆叠,没有针对性。对于引起本组织电子文件风险的因素没有深入探究,甚至谈不上什么了解,对于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更谈不上什么研究,对其用途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终在风险来临之时,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最后,安全监控力度有限。电子文件是动态存在的,其安全现状也是随时在变化的。在采取安全措施后,还必须强化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监控,实时监视残余风险、识别新风险,执行风险应对计划,以及评估这些工作的有效性。然而现有的电子文件安全监控力度十分有限,绝大部分是局限于电子文件载体的温湿度控制,而不是对整个生命周期的残余风险、新风险的监控。
(四)缺乏系统性和动态性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基于系统、全面、 科学 的安全风险评估,强调对信息的全过程、动态控制,对信息进行系统化安全管理,使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结果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从而实现系统安全的动态平衡。传统的 电子 文件安全管理,一方面,绝大多数是针对电子文件载体本身的安全管理,采取的是往往单一的安全管理措施,对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容易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病,最终还是不能避免电子文件风险的发生。⑤虽然在理论上我们强调要收集全电子文件相关的背景、结构信息,但具体实践中由于没有科学界定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范围,其背景、结构信息也就难以收集齐全, 自然 安全管理工作就不系统。另一方面,忽视整个电子文件保管环境的安全管理。电子文件保护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其自身及其所依赖信息环境的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讲,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不仅要对电子文件自身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对其依赖的信息系统风险进行综合管理。而这点是传统电子文件管理所被忽视的,传统的安全管理大都是从电子文件本身风险因素出发而制定安全措施的,这很难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上取得实质性效果。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大多是静态地管理,更多的是实践经验的 总结 与应用,一般将文件按其形成过程分成若干阶段,分析各阶段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表面上看,这种方法也适合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但毕竟是以静态的眼光来分析风险,各个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缺乏必要和有机的联系,没有将各阶段的安全工作、工序和风险因素统一起来进行综合考虑,很难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电子文件安全问题。
(五)忽视了对安全风险、成本和效率的权衡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宗旨之一,就是在综合成本和效率的前提下,找到安全风险、安全成本与效率之间平衡点,通过安全措施来控制风险,使残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安全风险、安全成本与效率的关系如下***所示:
安全风险、安全成本与效率关系示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当安全风险与安全成本控制达到平衡点时,安全效率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实际上,绝对的安全是没有的,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也不是“越安全越好”。不同部门不同种类的电子文件,对于安全的需求是不同的;同一份电子文件其安全保密性超出安全保密的管理需求不但没有必要,而且还会造成资金上的浪费。正如一扇门配几把锁取决于门内放的东西的重要程度,锁越多,门的安全成本也就越高,而门的使用效率就越低。然而,当前的电子文件管理重安全,却忽视了对安全、成本和效益的综合权衡。很多文件、档案管理部门在没有对本部门安全现状和安全需求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为了追求安全就不惜成本盲目地追求新的安全产品与技术,结果采用了一大批新安全产品与技术,却收效甚微,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此外,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强调以纵深防御体系设计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这种防御体系强化安全管理的纵向层次和深度,侧重安全管理的宏观指导,但在指导安全管理的具体实践方面,缺乏科学依据和方法,无法对电子文件的安全风险进行度量,自然就无法权衡电子文件的安全、成本和效益,结果在实际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投入成了一个无底洞,安全管理成本经常是远远高于电子文件所带来的效益,最终安全管理失去原有的意义。
三、结论
传统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基本上还处于在一个局部的、静态的、少数人负责的、突击式、事后纠正的管理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不能从根本上避免降低各类风险,也不可能降低电子文件安全事故导致的综合损失。而基于风险管理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程序化和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基于系统、全面、动态、科学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现预防控制为主的思想,强调遵守国家有关信息安全原则前提下合理选择控制方式以保护电子文件,使电子文件安全风险的发生概率和结果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这种管理体系更加适合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因此,文件、档案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自身的电子文件风险管理体系。
注释:
1、吴世忠:《信息风险管理动态与动态与趋向》,《 计算 机安全》2007年第4期。
2、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档案学通讯》2005年第3期。
3、 陈国云:《档案信息建设的风险管理》,《档案管理》2008年第1期。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篇10
关键词:微媒体;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
中***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049-03
纵观历史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思想、观念、文化上的碰撞和渗透,这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不可避免的过程。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如果能在这种碰撞和渗透中形成具有自身特点并得到共同思想认可的“上层建筑”,就形成了意识形态。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时代的到来,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已无法回避地与微媒体联系起来。微媒体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意识形态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国家如何解决意识安全面临的现实问题,抓住微媒体带来的机遇,充分认识目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状况,研究制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长效机制,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微媒体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关联性分析
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等与“微”相关的名词逐渐流行起来,大众的信息传播随之进入“微”语境。在微语境下,人们通过微媒体,以简洁精炼的文字进行快速的互动交流,形成了特定的自媒体传播语境。微媒体在意识形态传播中有着新的特点,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一)微媒体意识形态传播的特点
1.单向传播与双向互动共存。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呈现出单向模式,传统媒体的单一简单式传送,收到的大众反馈往往较为间接。而在新媒体时代的微媒体中,大众既可以成为信息者,也可以成为接收者,真正实现即时***互动交流。这就为西方企***进行意识形态入提供了可能,他们凭借着超强的技术手段,幕后操纵主导权,制定有利于他们的现代传播规则,使原本应该双向互动的平等交流失去公平性,形成了信息霸权,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2.传播自由与责任界定模糊并存。相对于传统媒体,微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相对较为自由,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微媒体中发表看法和建议。较为自由的传播环境在赋予了大众话语权的同时,责任却很难界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微媒体监管存在较大的困难,管理和防御机制还在进一步建立,这使得一些存有侥幸心理的人为了达到目的散播没有事实依据、不负责任的言论,但追溯谣言源头较为困难。一旦信息大肆传播开来,对于热衷使用微媒体的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形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3.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共生。微媒体是建立在虚拟空间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媒介。一些思想偏激的人开始借助虚拟空间宣泄对现实世界的不满;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崛起,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开始借助微媒体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国内社会矛盾还依然存在,一部分人开始借助微博等进行煽动,在微媒体中制造虚假信息,对现实社会进行诋毁。
(二)微媒体传播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隐患
随着自媒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广泛应用,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在这一空间发生碰撞和渗透。微媒体中,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者和传播者,碎片化的传播方式给了企***破坏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人以可乘之机,使得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经受着严重的考验。首先,西方敌对势力开始利用微媒体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由于微传播范围广、门槛低,近年来,微博、微信等微传播手段已经成为向中国大众渗透的工具,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严重冲击。在微语境下,通过对典型历史事件的篡改及对历史人物的恶意歪曲,用所谓的历史事件真相对大众进行了误导。同时对国家的法律、道德及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有意抨击,宣扬西方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以弱化大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对社会主义信念。他们热衷于抓住中国社会中出现的个别问题进行夸大处理,对容易引起大众不满的话题如贪腐、分配不均等问题不究原因地大肆宣扬弊端,用自定的议程引导大众舆论方向,从而激发社会矛盾。此外,一些充满暴力、***、血腥的信息也出现迅速上涨的态势,破坏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舆论环境,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作用。其次,微传播中的信息碎片化现象严重,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由于微博、微博等信息受到字数及受众接受度等的限制,信息往往呈现出碎片化趋势,一些观点及想法并不成熟,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人人手持发声器的微媒体经常成为传播者吐槽、发牢骚的工具,大众在发声场中通常是自娱自乐,很难对问题进行客观分析,长此以往将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排斥效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视而不见,严重影响了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度,主流意识形态被弱化。最后,微媒体缺乏把关人,舆论导向难以把控。微媒体的发展的确给大众接收信息带来了更多便利,由于信息量较大,其中难免掺杂大量虚假信息,这些信息对一些缺乏媒介素养的大众来说较难进行辨认和筛选。出口相对自由的微媒体人也不再像传统主流媒体一样有严格的把关人,对信息进行把控,未经筛查的信息可以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迅速传播开来,难究其源头。当一个微媒体舆论事件出现时,大众面对众说纷纭的言论不知所措,情绪波动较大,态度上往往随波逐流,甚至出现不理智情绪,舆情难以控制。一些非主流的舆论更是推波助澜,使舆论失控。
二、微语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防范措施
(一)加快微媒体马克思主义阵地意识建设步伐,强化对重点人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引导
马克思主义作为作为中国核心理论,是由中国社会性质、发展规律等因素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必然的选择。因此,我们要加快微媒体意识形态建设的步伐,创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式,尤其是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引导工作。西方对他国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在于干涉内***,颠覆***权。******领导干部及青年学生一直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首选对象,他们企***通过由内而外、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渗透来达到其目的。一方面******干部作为国家的优秀人才,他们的意识形态关乎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青年学生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时刻关注重点人群的思想动态,加强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引导工作,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府微媒体参与度,加强***府问责机制在微媒体中的构建
微媒体作为当今大众使用率极高的媒体平台,号召力和影响力十分强大,大众的参与度也是最高的。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微媒体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影响,抓住微媒体方便、快捷、及时等特点,打造我国意识形态安防护堤。加强***府问责机制的建设,加快***务微博、微信等的建设步伐,提高***府在微媒体中的参与度。利用微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对正面宣传进行议程设置,公开***务信息,对大众关注的问题予以及时解答,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特别要注意对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如对不良事件的揭露、对贪腐人员的揭发等等给予快速、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并提出处理方法,并将信息进行公开。避免出现躲避、回避大众提出的问题,这会引起不必要的猜测,激起大众的不满情绪。只有当大众的问题得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解决,谣言才会不攻自破,才不会让虚假信息左右大众的价值判断。***府应当积极参与,主动出击,通过在微博、微信等***务平台上对信息的及时更新、对事件跟踪处理,把握好微媒体的舆论方向,关注好大众的反应和态度,保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三)探索微媒体运行规律,借助新媒体平台增强我国意识形态吸引力
充分把握微媒体特点,在微媒体中搭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借助微媒体技术将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以声、像、字等一体化的方式传播出去,转变以往单一传播模式,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同时,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坚持贴近大众生活、贴近实际,深入探索大众在微媒体中的习惯,抓住大众的心理特点,满足大众心理诉求[4]。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多姿多彩的大众生活紧密结合,和他们讲真话、讲实话,提高微媒体参与度,形成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使大众凝心聚力,不断增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性,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运用优秀中华文化,提升意识形态自信和民族自信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财富,是我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提升国家自信和民族自尊的精神武器。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富有活力的中华文化进行抵御。一方面,要实行“走出去”战略,在世界范围内主动进行文化交流。历史证明,在世界意识形态交锋中,如果一味封闭,一味孤芳自赏,就会吃败仗。因此,我们要在全球化的今天,以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文化并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化交流中去,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争夺被西方敌对势力控制的话语权,改变被动局面。另一方面,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内涵,向世界展现灿烂的中华文化魅力。我们要适时创造能够反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品,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对国家重大成就的宣传,提升世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李G艳.如何看待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形式[J].红旗文稿,2015,(1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信息安全导论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