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1
1信息工程监理特点
信息工程因为具有灵活性高,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决定了各个具体信息项目会非常的复杂。其高度的灵活性使得工程体系中容易出现问题,更新速度快使得工程监理的内容会随时更新,因此其各个项目的监理工作随着时间和事件的改变而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因此,构建一个有统一标准的工程对其进行监理非常重要,有统一的标准其从业人员在进行工作和改革的过程中都有法可依,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信息工程处理的效率,虽然将建立工程细化束缚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但是却能够降低操作的错误概率。此外,工程监理的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极其重要,一定要有很多相关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的技术知识以保证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监理工作中的问题以提高信息监理工程的使用性。在这样一个具有专业素质人员组成的团队,专门从事信息项目的监理工作,一定要避免部门的重叠和相似部门的交叉,因为该举措能够影响监理工作的严肃性和专业性,同时导致工作小组人员实际从业人员与所需岗位的配比升高。形成专业的信息工程监理机构之后,还应该对其成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内容要包括其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同时还要对其管理能力和知识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监理工程标准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此外,还要让其组员有针对性的涉足某一个领域或者行业,以提高其信息工程监理工作标准化过程中的工作质量,同时有利于其工程监理工作的推广和实行。
2信息工程标准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监理工作的标准化表现为对内标准化和对外标准化,对内标准化是指对信息工程的内部管理上,要做到按照统一的标准检测和监督内部员工的一切行为;对外监理的标准化则是指,首先,对于外部企业和外部的合作项目,要做到统一的招标和投标,不因为各种原因排斥或者倾斜于任何一家合作单位,对于相同的合作项目,不因公司的规模大小和资金注入的多少而采取差别待遇。总之,信息工程的监理工作的标准化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这两个方面,有兴趣的话可以阅读相关的专注进行专门的了解。
3信息工程监理工作标准化
实践与工作成效想要证明信息工程监理化在实践中的效果和作用,任何理论都没有实际的案例来的更加有说服力,所以,特针对此情况,选取了一个符合该情景的案例,供大家一起分析讨论,以便达到更好的阐述效果和目的。该案例具体分析:其一,策划编制工作内容包括:在开展一项工程的监理前,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尽可能详细的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和策划工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工程工作者,我们要时刻谨记这句话,不能因为单独的贪多求快,就忽略了一项工程的准备工作,当然监理工作的准备和策划,与一项信息工程的前期准备的重要性是无法比拟的,但是也绝不意味着它的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比较低。一个良好的前期策划和准备,才能引导一项工作的顺利前行,所以,我们在开展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前,一定要结合多种因素,对监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进行详细的编制。其二,统一编制的要求。编制中要遵循的原则是,首先,一定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绝对不能违背各项相关制度,否则,再详尽在科学的监理工作都是空谈,都是无意义的,是无效的。严重的话,甚至是违法的。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编制的最低标准,满足了最低标准,接下开就要向信息工程监理工作的质量标准靠近了,质量标准有几个方面,但最主要的是全面性和统一性,全面性是指在监理工作的标准进行编制的时候一定要将各种常见和不常见的情形充分考虑进去,否则在监理工作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就无法进行管理,当然,无法将各种偶然和必然性全都考虑到,但要尽量的考虑周到;统一性即强调监理的标准要简单明确,不给任何工作中的疏漏以可乘之机。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2
[关键词] 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结构方程模型
[中***分类号] F542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计划在“十二五”期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网络化、规模化的特征更加显著,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建设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水平,改善管理科学化水平是摆在高速公路行业从业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而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是满足上述要求的最佳选择。关于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单指行业或企业的管理基础标准、信息管理标准、方针目标管理标准、企业组织标准等所有涉及管理的标准化活动;广义的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泛指从规划涉及运营管理所有阶段的管理实践,通过制定和实施统一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以获得最佳的管理秩序和管理效益。
如何辩证、动态、全面、发展地实现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从影响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的因素中识别关键路径,找到各影响因素及评价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关性等,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在定量研究错综复杂的多因素之间关系的优势,通过理论分析、假设提出、概念模型构建,并通过实证研究优化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结构方程模型。
2 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2.1 结构方程模型及应用软件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简称SEM)起源于“线性结构关系”(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简称LISREL)统计应用软件,是一种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分析与某种现象有关结构理论的统计方***,用于同时处理显性指标(显变量)和隐性指标(潜变量)的问题,进行个别参数的估计、显著性检验与整体假设模型契合度的检验,再加上其视窗版人性化的操作界面,越来越成为处理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市场、管理等研究领域中的多元数据统计分析的重要工具 。随着“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简称SPSS)家族系列中“矩结构分析”(Analysis of Moment Structures,简称AMOS)软件在SEM分析中的普及,加以其***形绘制模型功能和使用者界面导向模块,使用AMOS软件进行SEM分析的使用者愈来愈多[1-3]。本文主要采用AMOS软件构建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
2.2 变量确定
文献中已经建立了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的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继续根据这一指标体系进行SEM的变量确定,其中潜变量很明显,不可观测的、对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水平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潜变量,包括一级指标;可观察的、能直接反应潜变量的就是显变量,包括二级指标。在SEM分析中的变量又可分为外因变量与内因变量。外因变量是指在模型中未受其他变量的影响,但它却直接影响别变量的变量,一般用ξ表示;内因变量是指在模型中会受到任一变量的影响的变量,一般用η表示。很显然,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总体水平是内因变量,其他为外因变量。这里还引入了标准化管理成熟度这个显变量,尽管成熟度能反映一定时期的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水平,但成熟度是静态的且由其他方面的标准化管理决定,是可以测量计算并得出具体数值的。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的SEM变量如表1所示。
2.3 模型概念化
SEM是验证性分析方法,所以根据现有理论先说明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影响因素之间有何因果关系,绘制概念模型,然后进行验证。提出假设之前,先分析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影响因素关系(如***1),再构建概念模型。在***中,已经确定的关系用实线表示,假设的关系用虚线表示。
2.3.1 成熟度评估值是成熟度等级的数值反映,成熟度的5个等级是组织标准化管理水平从低向高、从初始过程向优化过程迈进的参考。很明显,从静态角度看,成熟度评估值越低,成熟度等级越低,组织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就越弱,反之也成立[4]。即成熟度正向影响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水平是已经确定的,用实线表示。
2.3.2 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包括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两个方面,它们的标准化水平直接构成和影响高速公路总体的标准化管理水平的高低。即工程建设和运营标准化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水平也是已经确定的,用实线表示。
假设关系在绘制概念模型后阐述。
基于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影响因素关系***和定义的SEM变量,利用AMOS 20.0绘制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概念模型,如***2。
从上***看出,构成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能力的7个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现对变量间的关系提出假设:
(1)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水平是运营管理标准化的基础。从流程角度来说,工程建设在前,运营管理在后,所以工程建设的好坏决定了后面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质量,这是个先因后果的关系。因此我们假设: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水平正向影响运营标准化管理水平。
(2)组织理念层间接影响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水平。组织理念层对标准化的认知和支持包括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培训体系三个方面,它们直接作用于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过程中,间接影响组织总体标准化管理水平。因此我们假设:组织理念层正向影响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标准化管理水平,间接影响高速公路标准化总体水平,且组织理念层的三个组成部分相互影响。
3 河南省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的SEM优化
3.1 数据收集与分析
选择河南省高速公路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河南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连续6年全国领先,研究河南省最具有全国代表性;二是河南省高速公路多年的大规模增长,逐渐遇到了质量效益的发展瓶颈,亟须走由规模化、粗放化向精细化、标准化迈进的道路。
基于SEM适用于大样本的统计分析的特性,取样样本数愈多,则SEM统计分析的稳定性与各种指标的适用性也愈佳。河南省内所有涉及高速公路的组织单位样本可谓众多。河南省交通厅下挂17个省辖市交通局、17个厅直属单位,其中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公路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等10个二级单位,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和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高速公路的代表单位,下属还有各市级、路段分公司。
但另一方面,大样本特性给现场调查造成一定困难,且不是每个人对标准化管理体系都有深刻的认识。所以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模拟127家单位来确定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的指标体系,而且专家既能掌握标准化管理相关知识,又对调查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有一定的了解。专家评分法是一种感觉评分法或经验评分法,一般用于没有明确数量表示的指标评分,但基于文献[4]中标准化管理成熟度的5个等级设置方法,专家对每个指标从0~5打分此处专家打分法具体办法是,每个指标的评估值由外部标准化管理专家和内部人员共同评估获得(采用算术平均值),然后采用加权平均进行计算。其中,外部专家分值比重占40%,内部管理人员分值比重占40%,内部普通员工分值比重占20%。评估者综合考察高速公路组织标准化管理现状,确定了可以直接测量指标的评估值,进行打分。以其中一个高速公路单位为例,选取15个被调查专家,6名外部专家,6名内部管理人员,3名内部普通员工。记录他们对各项指标的打分情况,计算各指标总得分Si,得分Fi,二者之间关系见公式(1),并统计汇总。按照这种评分方法[5],15个专家对127家高速公路组织单位进行打分,最终获取适合成熟度评价和SEM分析的统计数据,限于篇幅,数据略。
(1)
式中,i=x1、x2、x3……x15。
3.2 SEM初始模拟
利用AMOS 20.0,将上述统计数据代入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概念模型,进行初始模拟,执行结果如***3。初始拟合***中p=0.0000.05,卡方自由度比值=5.083>2,GFI=0.825
3.3 SEM修正
SEM分析结果中,若模型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假设模型的适配度欠佳,或整体适配度卡方值很大,研究者可以尝试对初始模型加以修正或裁剪。修正指标(Modification Indices,简称M.I.)是判别参数是否界定错误的重要参考,如果某一个参数的修正指标太大,就应该将参数由固定参数改为自由参数。进行模拟修正时,最好一次只对一个参数进行修正,修正完再重新执行模型估计。研究者应根据最大的修正指标值来修正模型,或用参数改变量(Par Change)的最大绝对值来修正模型,研究表明这两者的修正具有显著的实质意义[6]。从初始模拟开始,每次在AMOS的结果输出报表中,找出最大的M.I.值,依次进行参数释放,直到模型达到适配为止。***4是最终修正后的拟合***,p=0.733>0.05,RMSEA=0.0010.9,临界样本数=245
4 结果与分析
将***4与模型概念化时的假设对比论证:
(1)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水平正向影响运营标准化管理水平,路径系数1.02。一个完整的高速公路项目总是经过论证、规划、设计、施工、竣工、运营维护等阶段,单对某个项目而言,工程建设在前,运营管理在后,工程建设的好坏决定了后面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质量,即标准化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水平是运营管理标准化的基础。
(2)组织理念层间接影响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和培训体系之间路径系数1.25,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之间路径系数1.52,培训体系和组织结构之间路径系数1.2。组织理念层代表的是组织对标准化管理的认识和支持,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完善标准化管理所必备的支撑。其中,组织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对培训体系和组织结构起决定作用,所以路径系数也高;完善的组织结构同样具有完善的培训体系,二者是对等关系。所以,企业文化、培训体系和组织结构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3)标准化管理的认知程度与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认知程度与运营管理、标准化管理的实际推动力与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实际推动力与运营管理、标准化培训的接受程度与工程建设、标准化培训的接受程度与运营管理、标准化专业人员的配备程度与工程建设、标准化专业人员的配备程度与运营管理之间存在共变关系。在模型修正过程中,这些参数对模型的修正适配作用巨大,为高速公路组织单位进行标准化管理指明了具体的操作方向。
参考文献:
[1]Geoffrey M.Maruyama. Basic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M].California,USA:SAGE Publications,Inc,1998:15-28.
[2]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第2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32,37-53,72-110.
[3]Barbara M. Byrn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AMOS: Basic Concepts,Applications,and Programming (2nd edition) [M].New York: Routledge Press,2010:3-49.
[4]Cooke Davies T J,Arzymanow A. The Maturity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An Investigation into Variations between Project Management Model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3,21(6):471-478.
[5]刘振锋.P-TRIZ产品创新模式及其在矿山水灾害救援装备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3
关键词:***书馆标准体系;理论依据;参照指标;建设基础
中***分类号:G25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28
我国***书馆学界对构建***书馆标准体系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990年,黄宗忠教授就提出:“标准化是***书馆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实现***书馆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前提。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书馆的现代化和专业化。因此,***书馆标准是高速发展***书馆事业,提高***书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充分利用***书馆的资源,提高***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书馆事业的发展,各类***书馆及相关机构对于标准规范体系的构建工作得以深入推进。特别是2008年10月全国***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立以后,组织开展了大量建设工作,成效斐然。但是,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尽管***书馆标准化工作如火如荼,但很少有研究者对***书馆标准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参照体系及其建设基础展开深入分析。显然,***书馆标准体系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将其构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在对我国***书馆标准体系研究现状进行文献调查的基础上,旨在从***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视角,解读构建***书馆标准体系的理论依据,并对国外相关指标体系及其理念进行分析,进而考察***书馆标准规范化的基础,以期丰富学界对***书馆标准体系的理论认识,并为***书馆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参照。
1.我国***书馆标准体系构建的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者对***书馆标准体系的研究大致集中在高校***书馆、公共***书馆和数字***书馆三个方面。
大量研究者对高校***书馆的标准化工作展开了研究。据邱均平等的研究,截至2014年9月,在CNKI和CSSCI两个数据库中,收录的高校***书馆标准化相关文献达368篇,这些研究大致集中在如下方面:一是对欧美日等国外高校***书馆标准的研究:二是从资源建设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等方面探讨了我国高校***书馆标准体系的构建问题。此外,张东华等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书馆规程(修订)》与美国《高校***书馆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贾朝霞(2012)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分析了高校***书馆采访有效性评价标准。王荣分析了高校***书馆书目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工作。王伟S讨论了高校***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标准问题。张惠君等评述了“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标准与规范。彭一中等探讨了高校***书馆服务标准化问题。郭晶等考察了高校***书馆学科馆员能力标准与资质认证规范研究。
对于***书馆业务流程标准化的研究集中在文献编目等方面。早在1988年,方子丽就指出,国际编目在向标准化方向努力。杨玉麟(1989)曾对早期我国***书馆文献工作标准化的成果进行了介绍。陈成桂(2005)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编目问题。梁焰(2006)对我国在版编目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针对数字***书馆的标准与规范的建设框架问题,张晓琳等(2003)展开了系统论述,对我国数字***书馆建设起到了引导作用。刘锦山(2001)对中国数字***书馆标准化工程建设进行了探析。李晟光[蚓(2006)对数字***书馆标准化的成本一收益进行了分析。
此外,刘兹恒等对照ISO和IFLA的***书馆标准体系,分析了其对我国***书馆标准化工作的启示。王世伟指出,着力于“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着力于“十三五”规划的制定、着力于“面向国际”战略的谋划是***书馆标准化工作的三个着力点。
2.***书馆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2.1可能性:“客观知识”视角下的***书馆标准体系构建
英国哲学家Karl R.Popper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由于能够完整地回答***书馆何以可能标准化的问题,因此,可被视为***书馆走向标准化重要的理论依据。Popper指出,“世界一”是物理世界,“世界二”是精神世界,“世界三”则是客观的思想内容,特别指科学的因果思想以及技术作品的知识世界。其中,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相互影响,而“世界三”却自成一体,是一个完全***自主的世界。Popper认为,每一本书都是客观知识凝结,无论这种知识是真是假、有用或无用、有读者阅读或没读者阅读。
自“三个世界”理论产生后,***情学领域不断有新的研究出现丰富其内容。Bertram Brookes所提出的“知识观”是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Brookes提出,Popper的“世界三”必须延伸到信息。他认为,“世界三”中的客观知识即为记录、语言、艺术、科学、技术等文化类思想产品,信息科学(InformMion Science)的根是客观的知识理论,而不是主观的知识理论。Brookes进一步指出,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开拓第一世界,而将他们的成果记录于“世界三”: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家的研究,属于“世界二”,通过与世界一的相互作用,而将其记录存留于“世界三”:***书馆和信息服务职业的从业者的工具则是收集和组织“世界三”的记录,相关理论则研究“世界二”和“世界三”如何相互作用,使知识能够被更有效地利用。
显然,如果承认Popper所述的“客观的知识世界”的存在,那么***书馆的职业活动就可被视为客观知识的收集、整理、贮存及提供利用等活动。通过Brookes的界定,可以清晰地看出,由于***书馆及相关信息服务行业职业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客观知识”,因此,构建***书馆标准体系是完全可能的。
2.2必要性:“五定律”视角下的***书馆标准体系构建
既然***书馆标准体系的构建因“客观知识”而具备完全的可能性,则进而需要回答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构建***书馆标准体系有何必要?
由印度***书馆学家S.R.Ranganmhan提出的“***书馆学五定律”(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被誉为对***书馆职业的最简洁表述。五定律的主要内容包括:书为利用(books are for use),读者有其书(every readerhisbook),书有其读者(everybookits reader)。节省读者时间(save the time of the reader),***书馆是一个成长的有机体(library is a growing organism)。无疑,Ranganathan描述了***书馆的理想面。然而,在现实中,达成这五个定律殊非易事。我国台湾***书馆学家何光国指出,现实中的***书馆职业实践常常可以描述为:书是为归集而非利用,有些读者不得其书,有些书在书架上收集尘埃,浪费读者和馆员时间,***书馆是一个成长的旧货仓库。Jesse Shera也指出,世界上再完善的***书馆,恐怕也无法完全达到Ranganathan所列举的五项标准,尤其是其中第二律和第三律。
不难看出,把***书馆的理想面转化为现实面,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其中,馆藏资源难以被用户充分利用是制约***书馆由理想面转化为现实面的主要障碍。实现管理过程与馆藏资源的标准化、统一性,是构建***书馆标准体系的基本目的。通过标准规范体系的构建,有效提高馆藏资源的可获取性,显然是连接***书馆理想面与现实面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达成***书馆的职业目标,跨越从理想面到现实面的鸿沟,就必须构建完善的***书馆标准体系。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这一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紧迫。
2.3现实性:“社会认识论”视角下的***书馆标准体系构建
当代***书馆职业面对的最大现实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及其承载的数字化资源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对这一现实,***书馆职业正在经历一场嬗变。
“社会认识论”的创立者、美国学者Jesse H Shera认为,***书馆专业馆员的责任是将世界上最佳著作交给最需要它的读者。从Shera的视角看,读者与馆藏资源之间存在着鸿沟,必须依靠***书馆这座桥才能结合在一起。我国台湾***书馆学家沈宝环基于Shera的理论,提出两点重要认识:其一,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无需馆员这一中介也能结合。无疑,这一观念导致***书馆应走向开架;其二,馆员要想在信息资源之间扮演中介的角色,则须具备一定知识水平并洞悉读者所需。早在因特网尚不够普及的1994年就有学者指出,熟悉网上检索的读者,实际上不再需要***书馆和馆员作中介而取得所需信息。然而,即使在网络广为普及的今天,只要***书馆赖以生存的记录仍然存在,***书馆就仍然存在着勃勃生机,只是信息资源(至少部分地)从有形走向无形,信息服务(至少部分地)从面对面走向远程化、虚拟化。正是基于这一状况,与网络资源之间的有效对接已成为***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展望未来,***书馆作为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的一部分,主动走向标准化,从而自觉地服从于整个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规制,这将不仅是***书馆职业价值在信息时代的基本体现,甚至直接关乎***书馆职业存亡。
我国台湾学者何光国对网络时代的***书馆在社会信息交流系统中的新角色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社会现实,***书馆是否能保持生机,则要看它们是否能够像过去数千年一样,机灵地、紧紧地随着信息记录形式及使用方法的变迁,而即时相应更易。这便是***书馆亘古不变的生存大道理和哲学根本。同时,何光国还基于对信息社会背景下“新经济”的观察,提出***书馆今后企业和服务发展的指南:资讯本体二值化、资讯载体多元化、资讯内容密集化、资讯组织自动化、资讯需求个别化、资讯服务专业化、资讯供应商业化、资讯沟通双向化、资讯传输宇宙化、资讯资源国际化。基于上述分析,何光国指出,“在21世纪‘数位化资讯社会’里,资讯将全盘‘数位化’,‘纪录’的格式也必须趋向统一……现代的***书馆是毛毛虫,21世纪后半世纪的‘***书馆’将会是一只美丽万千的蝴蝶”。无疑,***书馆业务走向标准化,正是对数字化时代“机灵”地顺应。
总之,从理论视角来审视,构建***书馆标准体系兼具可能性、必要性和现实性。在“数字***书馆”甚嚣尘上的今天,***书馆的标准化趋向更显得紧迫。何光国认为,数位化资讯传送和收受的各种软硬件设计规格统一,数位化资讯传送、检索和使用格式标准统一,数位化资讯编目分类品质管理统一集中,数位化资讯编目分类应采用统一标准等9个方面是“虚拟***书馆”的生存条件和必经之路。显然,这些问题都与***书馆标准化息息相关。
3.***书馆标准体系的参照指标及其理念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书馆界针对***书馆业务活动,起草了一系列标准、规范,初步形成了一个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书馆标准规范框架。整体而言,我国***书馆相关标准文件从内容上借鉴国外规范文本,努力体现国际***书馆界相关标准规范的理念。
3.1ISO系列标准及其理念
从一定程度上说,我国***书馆的标准规范工作源自1978年我国恢复ISO成员国资格。自1979年全国信息与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原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我国***书馆工作者参照国际标准,制定了大量规范文件,这些文件从不同角度体现了ISO相关标准的理念。
(1)ISO 11620:1998及ISO 11620:1998/Amd,1:2003。ISO 1 1620:1998及ISO 1 1620:1998/Amd,1:2003即***书馆绩效指标(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Librar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第1版,1998年4月)和***书馆绩效指标补充本(Information andDocumentation-Librar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MENDMENT 1:Addition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libraries)(补充本第1版,2003年7月)。这一指标的基本理念在两方面:一是比照***书馆自身的任务、目的和目标,对其服务及相关活动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估:二是通过过程性评估,促进***书馆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最终实现***书馆之间的比较。
(2)ISO/TR 20983:2003。ISO/TR 20983:2003即电子***书馆服务绩效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electronic library services)(第1版,2003年11月)。其核心理念是基于“成长性”评估,证明***书馆价值并促进馆际比较。具体评估策略是通过对单个***书馆不同年度绩效数据的比较,发现***书馆历年以来业务量与业务结构的变化,从而识别其***书馆的“成长性”,并据此做出管理决策。
(3)ISO 2789:2006。ISO 2789:2006即国际***书馆统计(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International library statistics)(2006年9月第4版)。这一指标体系所体现的最重要理念是经过标准化的***书馆业务活动与其他相似机构之间是类似的,通过对标准化的***书馆业务流程的全程监控,并通过***书馆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比较,可以有效评估***书馆业务活动的价值与效益。
3.2GB/T 19580-2012及在***书馆标准化中的应用
除ISO标准外,我国***书馆界还积极参照更大适用范围的标准规范文本,努力提高***书馆工作效益。近年来,卓越绩效评估工作已得到***书馆界的一定重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 19580-2012)是由国家质检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管理会,属我国国家标准。这是一个适用于各类组织机构进行评估的准则。2013年,东莞***书馆在东莞市卓越绩效评估中获得一等奖,首开我国公共文化机构展开卓越绩效评估的先河。
卓越绩效评估的整体架构包括“两个三角”和“七大模块”。两个三角即“驱动三角”――领导、战略、顾客与服务对象和“从动三角”――资源、过程、结果。七大模块指领导力与组织架构、战略目标的设定与实施、服务对象的界定与业务活动的展开、资源的整合与协调、价值创造过程、其支撑系统、绩效测量与知识管理、结果评估与反馈机制。这一评估可被用来作为业务工作改进工具、管理水平提升工具和服务绩效衡量工具。
从***书馆标准体系建设的角度来看,卓越绩效评估体现了如下基本理念:用户需求导向,实现发展战略标准化;关注价值创造,追求绩效输出标准化;优化管理过程,促进业务流程标准化。卓越绩效评估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书馆标准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具体包括: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组织文化,顾客驱动,强调组织和个人的学习,重视员工和合作伙伴,快速反应和适度灵活,关注未来,促进创新,基于事实展开管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公民义务,关注结果和创造价值等。
3.3国际***书馆界质量管理项目的主要理念
***书馆质量管理项目着眼点在于对***书馆的服务行为和服务效益进行评估,这些项目所体现的理念对于构建***书馆服务标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LIBECON。LIBECON即国际***书馆管理研究项目(International Library Economics Research Study)。这一项目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法国国际公共财经研究院(the I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欧盟委员会、国际***联(IFLA)等机构发起的。其主要目标是建成一个定标比超的工具,通过为决策者提供数据信息支撑,促使全球化层面的***书馆行业***策的形成。贯穿于LIBECON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对***书馆事业运行成本的分析,考察***书馆事业的社会价值。
(2)LibQUAL+。LibQUAL+系统是由美国研究***书馆学会(ARL)为美国及国际***书馆界提供的统计及评估***书馆服务质量的一整套***服务。其核心理念是基于读者角度而展开***书馆的业务活动。具体而言,这一系统通过征求、跟踪、了解读者对***书馆质量的意见,进而将这些意见转化为开展业务活动的具体依据。
(3)SCONUL。SCONUL(Society of CoHege,Na 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由英国和爱尔兰的大学***书馆共同组成。这一平台主要提供***书馆绩效测评数据、工具及测量技术。其核心理念是基于对电子资源的全面评估,有效支撑学术研究,实现大学***书馆的职业价值。
(4)LISU。LISU(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atistic Unit)是一个重要的***书馆服务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为英联邦相关国家提供相关统计信息。LISU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基于绩效评估,形成***的“第三方”建议,以便为***书馆职业针对文化和学术研究开展活动提供管理支撑。
(5)COUNTERoCOUNTER(Counting Online Usage of Network Electronics Resources)即网络电子资源***利用统计项目。这一项目由一家注册于英国的公司――COUNTER Online Metric负责运营管理。其基本理念是通过设立标准,促进采用统一的、可靠的和兼容的方法来记录和报告***利用统计,从而为***书馆员、出版商和中间服务商服务。
3.4IFLA相关标准的理念与启示
IFLA(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 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作为当前最大的***书馆行业性国际组织,在***书馆标准体系的构建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迄今为止,IFLA及其各分支机构已出台了大量标准规范文本,得到了世界各国***书馆界的普遍应用。2012年,IFLA成立了标准化委员会(Committee on Standards),作为6个战略计划中的1个,全面协调IFLA内部和外部的标准化工作,同时也支持各个专业部,尤其是专业组的标准化工作,标志着IFLA***书馆标准化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这些标准涉及技术、服务、流程等多个方面。如,1996年,IFLA学术和研究***书馆专业组颁布《学术***书馆绩效评估国际指南》(Measuring Quality: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o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academic libraries)。该指标体系重心在以用户为导向的指标上,包括:有效性、文献传递、馆藏利用、采访速度、***书加工处理速度、馆际互借速度以及用户满意度等。该指南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包括:***书馆职业活动质量评估应该具有可比性,优质的***书馆业务活动就是要用最合理的工作成本获得可靠的业绩。
4.我国***书馆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
4.1社会基础
21世纪以来,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经济、***治、文化等诸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地变迁。在信息资源日益上升为重要战略资源的背景下,作为专业信息服务机构的公共***书馆需要比其他行业更迅捷地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无论从硬件环境还是软件条件看,信息资源赖以传播的网络都是一个高度标准化、规范化的体系。作为信息资源的存贮者和提供者,***书馆无疑需要自觉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以便能接入整个社会的信息交流系统之中。
4.2***策基础
自2012年起,我国***府实施的“三馆”免费开放***策已经使数以亿计的民众受益。然而,***书馆职业的从业者必须意识到,作为***府支撑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部门,公共***书馆只有不断地向社会证明自己的效益与价值,方能得到社会源源不断的支持。从长远来看,公共资源必将(也只能)向能产生最大社会效益的部门集中。构建***书馆标准体系的一个目的,是把***书馆置入社会效益评估的整体环境之中,以便实现***书馆与其他机构之间效益的实质性比较。只有通过这种跨部门的比较,***书馆才能向全社会证明自身的效益,而只有充分地证明了自身的效益,***书馆才能得到持久而强劲的支持。
4.3职业基础
知识组织整理方法是***书馆学最富有生命力和动态性的领域之一。从杜威十进分类法开始,现代意义上的分类体系已历经一个多世纪而不衰,并在数字化的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书馆学家Richmond曾乐观地预言,“在已有的分类法、参照系统、索引、叙词表等技术之外,我们完全有可能增添处理更难问题的更复杂的方法”。不难看出。知识整序是***书馆职业的核心业务,而这一业务正是基于一整套标准化、规范化的体系而展开的。
4.4方***基础
著名标准化专家李春田把标准化的方***基础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目标导向。即标准化是先有目标并且以目标为先导,引领标准化全过程。目标导向是标准化方***的一块重要基石。在***书馆标准体系构建中,所涉及的环节、部门都分别承担着为确保总目标实现的分目标,从而形成***书馆业务活动的高度组织性和整体效能;二是系统分析。在构建***书馆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决策和执行的反复交替。诸如分析服务对象、确定总目标、明确相关要素、分析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整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目标分解、对标准规范体系的评审、直到标准规范体系的验收;三是整体协调。标准规范体系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整体,要仔细分析和确定它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性质和作用。这就要求***书馆业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放到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调整,都必须符合系统整体的要求。所谓整体协调,简单地说,就是为实现最佳整体目标而优化业务流程,根据总目标的要求同时相互协调。整体协调是构建***书馆标准体系过程中最难的工作,同时也是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工作。可以说整体协调是创造价值的活动,是***书馆规范标准体系之所以能获得最佳整体效益的内在根据。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4
关键词:企业文化;安全文化;煤矿企业
安全文化建设不仅是加强安全防护的基本手段,而且是主动促进安全的有力措施[1]。为提高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前瞻性,必须明确安全文化建设的系统目标和具体工作,加快促进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对员工产生持久精神激励[2]。
1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本质
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本质是构建和谐的安全人文生态圈,使得企业人、机、料、法、环协调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对人的思维、意识、工作态度、行为作风等,从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避免物的不安全状态,以达到减少事故隐患、趋吉避凶的效果,具有优化企业人、机、环安全氛围的深远意义[3]。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以安全生产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理念、安全承诺、安全愿望、安全心态、安全氛围,及其在企业规章制度和行为标准上的反映,它是塑造人为安全形象和规范员工安全行为的深层次因素[4]。建设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主要是实现目标导向、员工凝聚、管理规范等功能,必须系统性建设安全文化,保证在每个环节不发生事故,确保企业解决安全生产问题,使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2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2.1安全文化建设要素体系
根据我国首次出台的关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相关标准,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AQ/T9005-2008)等相关文件[5-7]的要求,借鉴国际通用的安全文化要素,以安全文化理念为核心,提取安全领导力、员工、作业、设备四个关键因素,即安全文化一级要素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载体,建立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相结合的安全文化二级要素,从而形成完整的煤矿企业安全文化要素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文化形态、一级要素、二级要素。
2.2安全文化建设六大要素建设
2.2.1领导力要素建设
为了提升领导层的安全管理技能、领导水平和影响力。“领导力”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建设,即安全承诺、领导行为、评估与改进及绩效与奖惩。安全承诺综合体现了企业安全愿景和安全使命,切合企业文化特性和实际情况,反映广大员工的共同愿望,并含义清晰、容易理解。领导行为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领导层必须通过一致的言行向员工传达一致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定、传递正确的信息、表达正确的愿景。每年都应该开展安全文化评估与改进工作,了解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安全文化建设规划和阶段性任务,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安全绩效应该在个人整体绩效中占据应有的比例,并起到决定性作用。例如晋升、评优时,安全绩效差者实行一票否决制;相反,同等条件下,安全绩效优异者优先晋升或评优;
2.2.2员工要素建设改进
为调节员工的心理状态,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培养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建设,即心理状态、知识技能、行为习惯及员工保障。员工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员工日常行为。员工心态良好是人身安全和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企业应该重视员工心理状态的变化,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员工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直接影响其作业安全及风险认知、作业行为符合性以及应急反应的有效性。通过合理的引导、教育和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使员工具备必要的岗位安全知识和风险意识。通过正确的引导,改善广大员工的安全行为习惯。日常工作中,鼓励员工主动参与安全管理事务,积极反馈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鼓励员工创新,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2.3作业要素建设改进
作业过程是事故事件风险的主要产生原因,有效控制作业过程中的风险对提高安全绩效,促进安全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因此,要通过系统地方法和流程进行风险控制和作业管理,统一作业安全要求,规范员工行为。为精简各项安全作业流程与标准,有效控制作业风险,实现作业文件和数据的动态、信息化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建设,即流程与标准、作业控制、文件与数据。安全流程与标准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程序、标准及业务指导书等,它规定了安全工作的方法。这些制度、程序、标准及业务指导书必须是书面的、切实可行的,便于员工参阅的、以及定期审阅修订的。安全流程与标准代表了企业领导层对保障安全生产的意志和要求,通过多渠道的宣贯和现场指导,让员工熟悉作业流程与标准,懂得如何执行;
2.2.4设备要素建设改进
煤矿设备是是员工的操作对象,煤矿企业各项作业的基础性硬件设施和安全文化的物质载体,体现着安全物态文化建设。煤矿设备的完整性、符合性和良好的运行状态是各项作业安全的基本前提。为通过加强培训和引导,严格执行设备的完整性管理要求,提升生产设备的可靠性,确保“本质安全”。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建设,即设备完整性、设备符合性、变更管理。设备的完整性是指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设备的采购、安装、验收、运行、维护、检修、报废等使用寿命的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设备管理除必须严格遵守完整性管理要求外,还应根据最新的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及公告,定期评审在用的设备设施,确保法规的符合性。
3结论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系统的过程,直接反映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论文在深入理解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本质的基础上,从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体系中得出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蒋畅和,何明,赵云胜.基于控制理论的安全文化建设内涵剖析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38(07)11:68-70.
[2]王善文,刘功智,任智刚等.国内外优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11):126-131.
[3]郑浩.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与评价[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
[4]田水承,裴拙勤.论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8,15(04):81-83.
[5]***新闻办.新闻办介绍近年来全国安全生产工作情况[EB/OL].(2012-8-24)[2013-6-15].
[6]AQ/T9004-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S].2008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5
2.我国核燃料循环设施应对自然灾害采用标准现状分析及建议申红
3.核电厂安全级电力系统设计标准适用性分析研究章坚青,王根生
4.加强计量基础管理确保企业持续发展曾固前,黄国光,施加杰,唐小群
5.《ITER真空手册》分析和实施建议李国青
6.ITER工程标准应用情况的初探杨华庭,董芳芳,邓瑞源
7.高加速试验(HAT)在专用设备2号机研制中的应用李平,苏深坚,白古拉夫,吴建***
8.核燃料元件PFMEA分析过程研究魏微,徐文征,徐刚
9.锆钢复合板容器焊缝连接装置的可靠性研究于润艳,尤君莉,王文全,王巧红
10.水冷堆主流堆型发展情况概述李矫
11.完善企业标准提高单位竞争力岳子玉
1.专用机械设备系统可靠性研究周玉辉
2.剪切机送料系统的可靠性分析研究杨宏悦,吴华,欧阳立华,张建国
3.稳压器先导式安全阀碟形弹簧可靠性设计张冬林,李晓钟,姜圣翰,王宇翔
4.核燃料元件中燃料棒制造过程FMEA分析谢凌云,徐刚
5.专用设备步进加速寿命试验方案优化设计裴家成,周玉辉,钱毅
6.核级先导式安全阀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研究姜圣翰,张冬林,王宇翔,周缘,李晓钟
7.核用工艺传感器失效规律分析邵刚,黄显煊
8.两金属体之间间隙的电容法检测技术研究李冬,杨帆,许贵平,熊婧
9.温度对7A60铝合金材料的寿命影响的研究江超,赵凯
1.ISO9000族标准在科研单位中的应用探讨宋永杰,李金英
2.工作简讯
3.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工程设计接口控制宋景合
4.高放废物处置前管理环节及其措施刘立坡,禚凤官
5.中国核电项目应用美国核电质保法规和标准的探讨余群
6.浅谈核电站在役检查质量保证过程控制江山
7.田湾核电站扩建工程3-4号机组设计建造阶段质量保证分级研究陆秋生
8.运行系统中测量器具的***校准刘海涛,张志刚
9.A***E压力容器与管道国际会议(PVP09)情况介绍龚俊,杜培锋
10.把握战略发展机遇为核电站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1.以质量保成功以质量促发展——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2009年质量月官博胜
1.群策群力大力协同积极推进核电标准建设——专访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核电标准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孙勤郑超英
2.核工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探讨康椰熙
3.试论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关系王丽君
4.ITER非中国采购包标准状况调研董芳芳,邓瑞源,杨华庭
5.三门核电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特点彭瑞华,金湘
6.核标准计量与质量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业主供方评价活动的探索与实践陈凌飞,李小民
7.工作简讯
8.EPC模式下的质保体系初探姜佑民,陈建民
9.UO2粉末除水对铀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宋丽娟,廖琪,张时红,张剑,林维智,吴顺亭,秦志平
10.实验室化学类计量仪器校准能力的确认申瑞轩
11.核工业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研究李艳平,潘建***
1.新形势下核电工程建设质量工作的挑战与对策杨长利
2.核电工程总承包的质量管理杨朝东
3.AP1000依托项目的质量管理特点彭瑞华,金湘
4.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福清核电前期工程质量保证实践及体会惠宏彦
5.探索桃花江核电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钟华,简斌
6.总承包模式下核电站建设中的质量管理探析楼子昂,郑国文
7.秦山三期工程设备质量监督黄传文,张海伦
8.秦山核电二期扩建工程监理工作思考曹勇
9.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中的质量保证要素张维
10.福清/方家山SG大锻件NCR分析与管理董文凯
11.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典型质量案例介绍鞠德重,朱洪涌,兰克
12.中核集团召开首次核电工程建设质量专题研讨会郑超英
1.核工业技术标准环境与现状分析康椰熙
2.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化与核工业的对策熊正隆
3.《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解读——在核电厂安全壳钢衬里安装活动的实施赵***
4.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及标准化现状简介李国青
5.名词解释
6.做好不符合项控制的一些想法陆艳萍
7.对计量检定和校准的理解与探讨刘方舟
8.ISO9001:2008版介绍徐文征
9.《Ty3410·1025-98A核电站-91碳钢容器和罐技术条件》介绍王红霞
10.坚持开展QC小组活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周夏生,张景来
11.标准知识
12.研制产品的质量检验控制史小萍,张道仪,程萍
13."ITER中国采购包标准化研究"项目获批李筱珍
14.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专项2008年立项项目实施会召开杨卫东
15.《核动力厂营运单位的应急准备与应急响应》(送审稿)等三个核安全导则通过审查董芳芳
16.工信部林森副司长到核标准化研究所调研郑超英
1.核电站设备采购中采用作废标准的问题及对策
2.浅谈六西格玛管理在核工业的应用徐文征,李运文
3.产品制造过程的质量监督方法探讨韩平山
4.5SDH-2型加速器运行10年及其应用骆海龙
5.分子电镀-镅的电沉积核标准计量与质量 赵清,徐春长,杨元第
6.质量保障标准IAEA50-C/SG-Q与ISO9001:1994比较——译自IAEA-TECDOC-1182傅满昌
7.质量安全是企业的第一责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2008年质量月活动官博胜
8.浅谈在地勘单位有效开展QC小组活动单广宁,辛锋
1.2008年全国质量月HtTp://
2.建立标准化的核电站建造培训系统牛文
3.核电工程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过程中设计标准化审查与标准转化的基本方法李文宏
4.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安全与保密管理申利峰
5.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标准在中放废液大体积浇注水泥固化工程中的应用探讨王邵
6.修订EJ/T1054-1997《核材料实物保护导则》的若干考虑李国青
7.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新认识李艳平,柳谋洲,李运文,徐文征
8.组织等效正比计数器的测量原理和方法张伟华,王志强
1.热烈祝贺中核集团公司首次标准化工作座谈会召开《核标准计量与质量》编辑部
2.加强标准化工作全面提升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杨长利
3.以科技创新推动集团公司标准化工作快速发展张金涛
4.核工业标准化科研工作回顾及建议龚俊
5.充分利用核电研发设计资源为核工业标准化做贡献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6.强化管理建立铀矿地质标准化工作体系中国核工业地质局
7.加强标准化工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8.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为生产科研管理服务中核集团二七二厂
9.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新建议书主要特点从慧玲
10.核电厂物项分级及相关标准王继东
11.表面放射性污染监测仪器的检测能力张凤翔,任伟,韩淑萍
12.便携式工业X射线探伤机多功能检测装置周迎春,杨学泉,李名兆
13.提高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李艳平
14.论辐照加工殊过程的控制史小萍,汪颖,杜海东,程萍
15.加强核工业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学习中核集团总经理讲话的体会康椰熙
4.IEC61513分析研究熊正隆,肖晨
5.核工业集团公司管理培训流程标准化设计构想王云
6.核电厂蒸汽发生器运行期间质量保证和核安全监督丁训慎
7.0.5keV~40keV能区加速器单能中子注量率测量方法的调研李春娟,陈***
8.液闪计数装置性能研究吕晓侠
9.一个面向电离辐射计量领域的Web挖掘平台金泰松,耿增民
10.基于知识管理的6σ质量管理体系构建邓卫,赵丰,朱立嘉,吉旭
11.2007年核行业标准信息
1.中国国防工业标准化论坛标准与核电分论坛隆重召开《核标准计理与质量》编辑部
2.在中国国防工业标准化论坛标准与核电分论坛上的致词韧
3.加快核电标准建设促进核电健康发展杨长利
4.关于如何建立我国核电设计建造运行规范标准的初步考虑欧阳予
5.大力推进我国核电标准化工作叶奇蓁
6.促进核电标准化建设进程适应核电发展需要祁恩兰
7.核标准计量与质量 核电标准问题刍议汤搏
8.立足自主创新接轨国际水平以标准化促进核电产业发展束国刚
9.中国核电标准发展与体系建设曹述栋
10.关于核电标准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张金涛
11.我国核电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李小燕,濮继龙
12.我国核电标准体系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董瑞林
13.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和体系杨瑾峰
14.加快核电建造标准建设促进核电自主化进程王贵洪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6
1.1.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专业分类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4年9月了《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GJ32/J173—2014(以下简称设计标准),要求全省2015年1月1日起所有新建民用建筑设计必须满足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设计标准在执行国家新修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下简称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了江苏省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特点及适宜性技术,按满足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设计评价目标编制。设计标准主要有八章,分别是建筑策划、场地规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暖通空调设计、给排水设计、电气设计及景观环境设计等专业。各专业的设计指标要求对应了评价标准的各项分类控制项和评分项的指标要求。对应评价标准分类指标中的控制项条款,设计标准采用了强制性类似条文,评分项则以一星级的获取分数值为底限。
1.2.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时段性
设计标准在项目立项和绿色目标定位的前期阶段,首先提出了“绿色建筑策划及设计文件要求”,将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的编制分为以下时段。
1.2.1.绿色建筑策划。绿色建筑策划包括绿色建筑的总体目标和分项指标、编制绿色建筑策划书。策划书主要内容有前期调研,项目定位分析,绿色设计概念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以及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等。项目立项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设绿色设计专篇,通过绿色建筑策划论证项目选址、功能定位、绿色目标的合理性,并对当地区域的控规和详规提出反馈意见。
1.2.2.项目的方案设计。项目的方案设计报批应根据招标文件编写绿色设计专篇,对绿色建筑策划中提出的绿色建筑目标进行方案技术论证。方案论证一般以规划建筑专业为主体,结构、园林景观、室内装修、暖、智能化设计和经济都应有分析论证。项目负责人和各专业技术负责人应在方案比选中优化绿色设计指标。
1.2.3.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规划主管行***部门对方案报批的审查意见进行设计,各专业在深化论证的基础上落实绿色指标中的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区域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土地空间利用,绿色交通规划,绿色能源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固体废弃物利用规划等各项规划目标。
1.2.4.施工***设计阶段。施工***设计阶段是绿色建筑工程设计蓝***的全面表达,也是完成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的系统编制。各专业通过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而实现绿色建筑评价目标。对绿色建筑评价中的控制项和评分项条款,设计专业按各专业属性有分工和协作完成文件的编制。除各专业蓝***外,在设计说明中应有绿色设计专篇,该专篇应由建筑专业综合协调,分各专业(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景观园林、电气智能化等)进行说明。在专篇中还需说明各专业对绿色施工与项目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
1.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有关设计评价有5类指标。分别是节地与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和室内环境质量。在每类指标中设有控制项和评分项。如“节地与室外环境”中有4方面共15条。结合前面设计标准的章节编排可以看出,评价标准的指标是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四节一环保分类的,对每一类指标的设计达标都需要多专业的技术组合才能实现,如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是要求建筑、结构、水、电、暖、景观园林、室内装修都必须执行的技术指标。节材也无法作为一个***的设计专业在设计标准中列出。从时段性来讲,绿色设计评价虽然要求在施工***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开始,但分类指标的技术要求却从项目的绿色策划就开始了,这一时段性在“节地与室外环境”的评价中表现突出,且具有不可逆反性,或者说如果从项目策划时没有确立绿色目标违反了绿色评价标准中的控制项条款,则该项目将不满足绿色评价标准,不会评价为绿色建筑设计。
2.“节地与室外环境”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1.控制项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1.1评价标准4.1.1条“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建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依照《城乡规划法》绿色建筑策划阶段应根据城市、乡镇的控制性详规核实项目选址的合法合理性。《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草案)的修改送审稿,从立法的高度保证绿色建筑的全面推行和发展。其中第十条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区域绿色建筑、能源综合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绿色交通等专项规划……。应当将专项规划的相关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很显然“条例”的颁布实施将保证项目在绿色策划阶段落实设计评价的控制性指标。在项目绿色策划调研中应有基本农田保护,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化
2.1.2.评价标准4.1.2条场地安全要求:“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该控制项要求项目策划、选址中应委托环境保护部门及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现场勘测,完成地块的安全评价和灾害防治报告,编制项目环境评估报告,在建筑方案设计中根据确定的建筑功能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2.1.3.控制项4.1.3条“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该条是对绿色建筑自身污染排放的要求,建筑方案完成后确定了建筑规模和功能,环境评价报告应对排污治理提出标准限值以及防治处理技术措施,设计中的对应专业应在后阶段的文件编制中完成技术设计,以满足该条款的要求。
2.1.4.控制项4.1.4条是建筑设计日照标准要求,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列为强制性条文。建筑设计咨询单位都有成熟的民用建筑日照标准模拟计算机计算软件。在建筑规划布局和方案设计中日照模拟演算可以优化建筑布局并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建筑日照标准是规划许可审批的控制性条件,也是从建筑方案设计开始设计文件编制的控制性技术指标。
2.2.评分项设计评价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
2.2.1.“土地利用”方面评价标准从建筑容积率、人均居住用地指标、绿地率设计及地下空间设计三方面给出不同达标的得分值,对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施工***文件设计来讲,这些指标在建筑方案设计中就已经确定了。而且一般公建和居住建筑的容积率、绿地率是作为规划设计要点列入土地出让条件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也会列入规划要点,但也有建筑方案设计的技术合理性要求。土地利用方面的经济技术指标在施工***设计文件编制中应该有表达,而施工***设计文件的审查是对规划设计方案阶段的核实和再确认。
2.2.2.“室外环境”方面评价标准制定光、声、风、热四个物理环境质量指标,4.2.4条要求建筑护结构装饰采用玻璃幕墙时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本条在建筑专业、景观环境专业、电气照明专业的方案设计中得以落实,在施工***设计文件中应明确选材的技术指标。为鼓励建筑不用玻璃幕墙和夜间照明,本条规定非幕墙建筑和不设室外照明(论证合理)可直接得分。4.2.5条“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本条在项目前期策划环境评估时对项目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在建筑设计方案完成后对项目环境噪声进行预测,且应在项目环境评价报告中完成。文件中应对环境噪声的控制指标通过选材和技术措施来实现。4.2.6条的风环境控制是在建筑规划布局和方案设计中得以实现的,在建筑方案比选论证时,应进行风环境模拟计算,调整建筑规划布置和建筑空间设计,从而优化室内外环境和建筑自然通风条件。建筑风环境优化设计应在建筑规划和方案设计中完成,并在施工***设计文件中表达,这也是绿色建筑中建筑气候设计、建筑节能设计的被动式技术之一。评价标准4.2.7条“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提出室外活动场地遮阴面积10%、20%,道路路面及建筑屋面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的指标要求,本条由建筑专业和景观环境专业在方案设计中完成,并在施工***设计文件中表达。
2.2.3.“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共有4条指标,其中场地公共交通设计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该在城市区域详细规划中完成。在土地出让和规划设计要点中应有条文说明。场地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及停车场设计由建筑专业、景观环境专业在施工***设计中给以***文表达。公共服务建筑,包括居住建筑的公共服务配套建筑在空间利用资源共享设计等方面应由建筑专业在方案设计阶段完成,在施工***设计文件中表达。
2.2.4.“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方面,地形地貌现状利用设计,雨水基础设计及专项规划设计,绿地及透水地面设计,地表及屋面雨水径流规划,植物配置及覆层绿化,居住建筑绿地乔木配置及公共建筑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等指标,需要建筑规划专业、建筑专业、给排水专业、景观环境专业进行协作设计,当有室外地下工程时,结构及室外综合管线应有提资文件。“场地设计和场地生态”在项目绿色策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各专业应在绿色专篇中有文字说明和***纸表达。《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在景观环境设计一章中提出了设计指标。场地雨水专项规划和场地径流设计宜由建筑规划、园林设计专业提资,由给排水专业落实量化技术指标。
3.绿色建筑施工***设计文件审查
3.1.建筑施工***设计文件审查的专业设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件(2008年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2003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在各专业各阶段设计文件编制中增加了建筑节能的内容,“规定”中没有单独列出景观园林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在“总平面”中提到了绿化和景观环境的控制性要求,室内装修的内容在“建筑”专业中描述。“规定”在设计时段中没有编入“项目策划”的内容,设计文件编制是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三个阶段展开的。目前的建筑施工***设计文件审查部门的专业设置和“规定”的专业编写是一致的,即设置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和电气五个专业。经济概算作为专项审查,景观园林、室内装修一般由园林管理和消防管理审查。2001年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后,江苏省各地市施工***审查部门增加了“建筑节能设计专项审查”。
3.2.绿色建筑施工***设计文件审查的专业需求
从本文前面对设计标准和评价标准的时段性和专业属性分析可以知道,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中“节地与室外环境”的控制性指标是在项目策划及方案设计阶段就应确定的。在评分项中“土地利用”,“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也是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方案设计中确定的技术指标,所以这些指标的审查应在施工***设计文件编制之前由规划审批部门组织审查。为此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审查要点》弥补了绿色建筑施工***设计文件审查某些技术指标在时段上的滞后的问题。另外,在专业设置上,除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五个常规专业外,要逐步纳入景观园林、室内装修、智能化系统等专业设置,这样将和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时段性和专业内容相一致,也便于实现评价标准分类指标的专业分工和技术指标的系统集成。江苏省在颁布《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同时,组织编制了《江苏省绿色建筑施工***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江苏省绿色建筑施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江苏省民用建筑施工***绿色设计专篇参考样式》三个技术文件,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绿色建筑设计中提供了指导和方便。
4.结论和建议
4.1.绿色城市示范区专项规划是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措施
从上文“节地与室外环境”的设计评价分析中可以得知,虽然设计评价是在“建筑工程施工***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但有部分的技术指标在项目的策划阶段就基本确定了,还有部分指标是在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落实的,这些指标是要在规划审查阶段把关绿色建筑工程是否满足评价标准的技术指标要求,许多指标的不合理性是很难逆转的,如场地安全、绿色交通、能源综合利用、日照标准及建筑总平面布置的合理性等。如果忽视了项目策划和方案设计阶段的绿色技术指标审查就会造成项目的合理性缺憾,而大的设计变动亦会造成人力和材料的浪费及时间耽误,这些都不是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初衷。江苏省住建厅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审查要点》完善了施工***前期绿色建筑技术指标的审查。但前期绿色指标的专业性很强,还需要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参与配合。江苏省近几年开展了“绿色城市示范区”工程,在《绿色城市示范区实施方案》中设有专项规划,包括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绿色交通发展规划,土地空间利用发展规划,能源综合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规划等。当这些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时绿色项目的前期策划指标就有了技术保证,把专项规划的绿色指标列入土地出让条件中,有利于规划部门审查落实项目策划和项目方案设计的绿色技术指标。所以开展绿色城市示范区专项规划是深入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性措施。
4.2.完善专业编制是绿色建筑设计文件编制的系统化要求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7
关键词:国省道公路;施工质量控制;管理
中***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现代公路网络建设中,国省道公路的建设担负着周边市县交通运输的重要任务,是我国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公路建设施工中粗放型管理带来的质量管理难题及对施工企业发展的影响,公路建设施工企业必须加强质量控制与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利用现代施工质量管理理论及方法提高施工质量控制效率,保障国省道公路建设施工质量。
一、国省道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中针对标准化的应对措施
1、统一养护管理的系统综合标准
标准化的养护管理,指的就是全体人员参与、覆盖整个流程、系统综合、合理科学的养护管理。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的国省道干线公路要开展标准化养护管理体系的建设,就应当重视日常的公路养护管理组织以及养护管理的体系建设。而所谓标准化的国省道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就应当从养护管理人员的上路养护着装、养护管理规范、养护管理内容、养护工作时间、养护巡查内容、养护机具要求以及公路的养护质量控制、养护操作标准、养护工艺流程、养护管理材料要求等来展开系统综合的标准统一。
2、对于保养小修等工作予以重视
对于国省道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标准化的开展,尤其要对公路的保养小修予以重点关注。而实现国省道干线公路标准化养护管理的目标,对于工作在一线的养护管理人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养护管理人员因为没有细致的工艺指导并且养护技能又不熟练而造成工作失误,以按标准操作的要求来督促养护管理人员,而且也对养护管理人员的平时检查和审核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从而可以避免过去由于主观的人为因素而造成管理混乱的现象发生。
二、国省道公路建设质量控制与管理
1、建立预防性质量预控体系
在现代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管理中,预防性质量预控理论是提高质量管理效率、减少质量通病发生的重要方式。预控理论通过对影响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各因素的控制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这一理论在我国公路工程建设施工中的应用起步较晚,但是通过国内外经验的总结,这一理论的应用正在奋起直追。随着近年来国家公路工程建设施工监管力度的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收到了施工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利用质量预控理论能够有效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减少质量问题治理造成的成本增加。现代国省道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应针对质量预控理论应用的重要意义,加快预防性质量预控体系的建立。根据企业项目部机构设置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基础质量预控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工程特殊要求、工程所在地气候条件、工程设计技术文件需求等对质量预控体系进行完善。将影响国省道公路施工质量的各项因素纳入到质量预控体系当中,以影响国省道公路施工质量的各因素为中心开展质量控制工作,预防国省道公路建设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
2、强化质量岗位职责
在国省道公路施工质量预控理论应用中,施工企业还应针对质量预控目标进行质量职责管理方式的应用。根据影响国省道公路施工质量的各因素,将质量预控目标、内容等分解落实到施工过程中的各部门及各环节。在此基础上落实到施工过程中的各个岗位,并以此为基础对岗位工作内容、职责进行完善。以这样的方式指导各岗位人员的实际工作,确保质量预控理论的有效执行。为了其实保障岗位工作人员能够切实执行预控内容,施工企业还应在预控理论应用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根据质量预控岗位内容对各岗位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确保预控内容及重点得到有效的执行。
3、强化材料控制
现代公路施工质量控制理论及实践明确指出,施工用材料是保障国省道公路施工质量的基础。使用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才能够有效保障国省道公路建设施工质量。根据这一理论及经验,现代公路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应在工程中标后加强材料投标采购的控制与管理。从材料质量审核入手,以供应商资质审核为重点确保工程使用材料满足设计要求,为保障国省道公路建设施工质量奠定基础。在材料进场时应采用双人复核管理方式保障进场材料及数量,同时针对不同材料的存放要求加强存放过程及环境的管理。在材料使用前还应进行再次符合,以此确保工程施工用材料满足设计要求,预防材料因素引发的质量问题。
4、注重国省道公路施工工艺控制
在公路工程建设施工中,除施工管理体系及材料控制外施工工艺管理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根据工程设计标准及实际情况确定施工工艺后,施工企业应将工艺参数控制要求、工艺控制要求落实到实际岗位。通过施工现场工艺控制、参数控制以及记录控制等确保工艺控制要求得以实现。在工艺控制与管理过程中还应加强工序审核及检查,不符合要求的应及时进行治理。避免上一工序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对下一工序的影响。通过严格工序控制、工艺控制保障国省道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减少后期治理对施工工期及成本的影响。
5、强化设备养护及操作管理
在现代机械化施工中,设备管理是影响工程施工质量重要因素。设备状态完好性、设备调试及操作等都对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国省道公路建设施工中施工企业必须严格设备操作及养护管理。根据工程施工进度规划制定设备的养护计划,在设备使用闲置期进行设备的养护管理,避免设备故障对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在此基础上,施工企业还应强化设备的操作控制与监督。有现场技术员、质量检验员为中心保障设备操作过程中的工艺参数符合设计要求,避免非设备操作人员替岗影响施工质量。针对施工设备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开展设备管理与控制,保障国省道公路施工质量。
6、重视养护管理安全文明培训
在国省道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中,也应当开展对养护管理人员的安全文明培训和教育工作,以提高养护管理人员的安全文明技术素质和安全文明意识。其一便是要提高养护管理主要负责人员对于安全文明化的认识和意识,其二是要提高养护管理专职安全文明工作人员对于安全文明化的认识和意识,而其三则是提高全体养护管理人员对于安全文明化的认识和意识。
7、养护管理作业控制区域的设置
在国省道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作业的过程中,对于在同一地点进行而且当日就可以完工的,以及对于白天作业而晚上撤出的养护管理作业工作,比如交通标志的更替或修理、护栏板的更替、边沟的修理、绿化的维护等等,要按照临时定点的养护管理作业要求来进行养护管理作业区域的布置;而对于养护管理作业过程中,其作业地点会发生改变的养护管理作业工作,则要按照移动的养护管理作业要求来进行养护管理作业区域的布置。而且在交通警示的摆放过程中,要顺着交通流量的方向来进行设置,而在交通警示的拆除过程中,则要逆着交通流量的方向来进行撤除。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公路工程建设施工中,国省道公路施工关系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开展与推进、关系到旅游经济及县市经济的发展。针对现代国省道建设需求,国省道公路建设施工企业应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及管理。运用质量预控理论及强化施工质量关键点的管理方式,保障国省道公路施工质量,促进我国国省道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8
烟草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上,存在以上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无论从思想认识上、还是建设实践上,总体存在目标不明确、法规遵守不到位、责任不清晰、深入不下去、安全设施无保障、改进不持续等等问题或差距。这些问题或差距不能有效解决,将会限制企业安全文化的良性发展,使企业安全文化意识建设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同时也不利于烟草行业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发展,保障安全发展的战略。
推行烟草行业安全标准化的目的和意义
1推行烟草行业安全标准化的目的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实施的目的,是为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提供规范依据,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操作层面的技术支撑,保证安全基础管理、生产经营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和作业人员行为处于安全受控状态,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提升。
2现实意义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程、技术规范、企业规章制度、安全文化建设等,建立了适合行业自身特点的、能够满足行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保障行业自身安全生产的行业安全标准化规范。无论是在行***管理上,还是在组织结构上就是要通过建立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提高全员安全意识,进行危险防范和危险源辨识,进行风险等级评价,实现风险等级管理,排查治理风险隐患和危险源,建立风险预防机制,规范生产作业行为,使生产作业各个环节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要求,使人、物、法、环处于良好的生产运行状态,并得以持续改进,在行进中加强,加强中发展,于发展中逐步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使企业员工始终如一地、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强化安全生产的事务当中,不安全的行为最终结合安全标准化的规范被所有人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并且被公开反对,最终形成“自律”的安全文化并创造出“我要安全”的组织。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安全愿景,通过逐步具体化的传播过程,逐步使忠于企业制度成为每个员工头脑中最基本的安全文化价值观念。管理办法的制定,机制的形成并不难,难在自始至终、数年如一日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难在真正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一般号召多,配套措施少”的问题。这些难题,必须通过规范管理来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的实质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YC/T384的实施,正是为烟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安全基础建设的支撑平台,在基础管理规范中注重痕迹档案管理、在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中注重现场(安全设备、设施)管理,实现了全员参与、全员考评安全绩效的过程性管理,从而更深入地明确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即是烟草行业企业安全管理的标准,也可弥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体系安全管理绩效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明确企业安全文化的改进措施。
2《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关系
《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YC/T384本身是烟草行业推荐性标准,又是烟草行业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依据;并不取代国家、行业的其他标准,而是将其他标准的要求转化为可操作性规范,同时对国家、行业标准未覆盖的内容补充必要的操作性规范;是行业安全标准,企业在制定安全标准时对其规范要求加以引用或转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搭建了先进的、规范的、系统的安全健康的管理架构和平台,但并未也不可能对不同类型的组织,职业健康安全具体技术和管理规范、绩效评价等作出要求。将《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YC/T384的操作性规范作为体系运行的具体要求,则可对体系运行提供支撑,实现体系绩效提升;同样,有了体系管理架构和平台的保证,《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的操作性规范方可得到持续执行和改进。在实施《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的同时促进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3《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在实际工作中的特性表现
系统性:遵循系统安全理念,最大限度地实现理论、方法、技术、制度等的综合集成,运用过程PDCA控制方法,将安全策划、执行、检查、考核、评级、改进作为系统流程加以规范,体现了系统管理的原则。
技术性:突出技术标准的主体地位,在引用法律、法规、规章、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烟草企业特点,系统地对烟草企业生产经营现场的主要设备、设施、工具、物资、作业活动中的危险源(含职业危害)提出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要求;在考核评价分值分配上,向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倾斜。
模块化:《规范》分设了基础管理、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两大模块,其中安全技术和现场规范模块又分设了烟草企业通用、烟草工业企业、烟草商业企业三个子模块;不同的企业可根据其实际选择每个子模块中的相关要素,灵活地进行组合,从而更适应各层面、各类生产经营形态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检查及考评的需求。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9
Abstract: It is serious and authoritative to codify the standards for informationiz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eeps on putting forward its own standard system on the way of informationization. The definition of standard and standardization are introduced in the first place. Then the reasons for standardization are listed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workflow are discussed. In the end, the suggestions about codifying and carrying out the standard are given based on personal experience.
关键词: 标准化;信息化;中国科学院
Key words: standard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01-03
0引言
新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工作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信息化过程中的标准化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实践证明,有效地运用标准化,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源就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建设步伐才能够得以加快;忽视标准化或未恰当地利用标准化,则会出现资源浪费,导致建设受阻[1]。国家提出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通互联、资源共享”24字信息化建设方针,也把“标准”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各单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纷纷建设和推出各自的信息化标准体系。1996年出版的《科学技术信息系统标准与使用指南》,以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为主编制,标准体系包括综述、术语标准、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情报文献工作标准五部分[2]。该标准的编制,保障了我国科技信息系统建设、开发顺利进行,为科技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3]。以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编制的《首都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术语、信息分类编码、中文平台、软件与软件工程等16部分[1]。该标准体系的编纂,对于确定首都信息化标准需求、指明未来发展蓝***和框架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其他如地理系统、会计系统、***交运输等行业的标准体系也都从无到有,日趋成熟,为其行业的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中科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视并积极建设自身的标准体系。在ARP一期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颁布实施了《ARP项目管理规范》等一批标准规范文件。在二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即将的《中科院ARP规范体系》更是从全局整体的高度,囊括了几乎所有ARP工程建设、系统使用等多方面的规范。
1标准和标准化的定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标准的定义:标准是各方根据科学技术成就与先进经验,共同合作起草、一致或基本上同意的技术规范或其他公开文件,其目的在于促进最佳的公共利益,并由标准化团体批准。标准化的定义为:“标准化主要是对科学、技术与经济领域内应用的问题给出解决办法的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得最佳秩序。一般来说,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我国对标准的定义为: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4]。标准化的定义为: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和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4]。
由上述定义可见,标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是在科学技术成就与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一旦批准和实施后,将成为“获得最佳秩序”的手段和方法;同时强调了在编写的过程中,应该“协商一致”,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共同和重复使用”。
2中科院信息化工作对标准的需求
自从院“十五”和“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以来,超算、e-Science、ARP系统、科普教育[5]等信息化应用项目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带动中科院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我院引领全国科研机构、在国际舞台竞争的重要标志。随着各项信息化工作的快速发展,我院信息化工作具有覆盖范围广、工作力度大、应用体系全的特点,在实施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标准的制定,规范和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具体表现为:
2.1 用户群庞大、地域跨度广中科院现有80多个研究院所,12个分院,遍布于全国20多个省市,有3.7万专业技术人员和2万余研究生[6]。庞大的组织机构和多样化的用户给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会导致需求风险加大、沟通难度增加、管理实施困难等问题。
2.2 信息化工作周期长、技术复杂正在进行的信息化工作绝大部分都是调用资源多、建设周期长、难度大、技术手段复杂多样的复杂系统,从项目的启动建设,到项目的完成实施,直至正常运转的日常管理维护,都牵扯到各种各样的管理、技术、工程问题。
2.3 应用复杂、规范需求内容庞大由于中科院目前正在进行的信息化项目大多是应用复杂、牵扯面广的复杂系统,覆盖组织、管理、业务流程、技术细节等各个方面,单一局部的制度或规范文件不能对整体推进和应用起到全局的指导和监控作用,需要整套的、全局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体系的推出。
3标准化工作过程
标准化过程包括了编制、和实施3个子过程[4],其中编制工作是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编制工作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标准的权威性,不正确的工作方法也会导致编制周期长、返工率高、浪费人力财力的后果。本文主要从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注意问题等三个方面阐述标准化工作的过程。
3.1 组织结构大型系统的标准撰写,靠单个部门或机构一般无法完成,需要多部门合作完成。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配合,需要调用文档、资料等资源,需要大量的调研、座谈、讨论、咨询等活动,需要调查现有的标准、规范、制度等文件。需要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障工作的顺利和高效开展,同时需要明确各自的责任,避免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安装 原版全文
标准化工作可由项目或系统的某位领导统一领导,总抓全局工作,负责协调各种资源,决策重大事项;可设总协调人一职,负责与各部分负责人联系,就标准编写过程的具体事宜进行沟通和决策,制定工作计划,负责工作进度的监控和督促,进行阶段性成果检查;各部分负责人领导自己的团队,制定本团队的工作计划,负责本部分的标准书写工作,按照计划提交阶段成果。
因为标准的编制不同于其他一般的文档,具有更强的严肃性和正式性,因此在总协调人之外,还应设置标准监查员,负责整体的标准规范性指导、监督和监查工作,制定和领导实施标准培训计划,总体解决标准范围、定位、表述等科学问题,把握和控制最终标准的质量,统一各部分编写要求、编写方法、编写格式等细节性问题。合成负责人领导成员,负责将各部分的稿件统一合并,并按照标准的格式和要求最终形成标准文档。合成组的工作应该在标准监查员和合成负责人的共同领导下完成,并配合和参与监查员组织的培训、监查、统一化等工作,使标准的书写工作自始至终都处在严密的组织和指导、监督之下,各项工作之间不会出现断层和冲突,从组织体系上保证最终标准的质量。
3.2 工作流程标准的书写工作可分为:设计、计划、准备、书写、合成、修改、定稿七个阶段。
3.2.1 设计阶段:设计标准的范围、应用对象,确定标准的模块划分等。
3.2.2 计划阶段:确定各部分工作对应负责部门;对需要招标的部分进行招标,签订合同;召开启动会议,计划需要的各类资源。
3.2.3 准备阶段:查阅参考标准、文献;对标准的定义、性质、书写格式等进行学习和培训;召开协调会议。
3.2.4 书写阶段:各部分***书写各自负责的标准草稿,接受标准检查员的检查和指导。
3.2.5 合成阶段:由合成组对所有文稿进行合并;对草稿中出现的原作者能修改的问题,返回修改;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备忘记录;对各部分的术语进行统一,对书写格式进行规范,对整个标准的结构进行重新梳理和归纳,删除交叉冗余部分。
3.2.6 修改阶段:召开讨论会议,对合成阶段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修改;选择标准使用范围内的典型用户,征求用户意见;召开同行专家评议会,对形成的草稿进行建议和讨论。
3.2.7 定稿阶段: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上交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提交相应公认机构进行批准,并准备颁布。
3.3 注意问题标准编制是一项技术性强、信息量大、要求高的工作,不恰当的工作方式,不合理的编制流程会阻碍和延缓编制工作的进展,本单位在参与中科院ARP系统标准的编制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总体来说,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3.3.1 标准的“标准”应该先行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经常存在两种误解:一、标准就是普通文档的编写,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二、文档的统一、格式修改可以在合成稿件时一步到位,写作过程中无须多虑。这两种想当然的想法,会给标准的编写工作带来巨大的隐患。
标准有别于一般文档的编写,无论从写作目的、文体表达和内容安排等内在要求,还是字体符号、序号标点和***表版式,都有其特殊的要求。在写作之前和写作过程中,如果不进行标准化工作规范的学习,写出的文稿很可能与标准的要求不符,导致返工重写。另外,写作过程中,如果不规定书写的术语、格式等通用模板,而在合成阶段统一完成,“二次加工”的方式看似方便,对最终稿件的质量却是有害的。稿件数量较多时,“二次加工”会加大稿件的错误率,产生很多新的质量隐患。
建议的做法是从项目的开始阶段引入严格的标准要求,将标准的学习、培训、监查等工作提前(如***3)。在准备和书写阶段,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使书写阶段产生的初次稿件就尽量合乎标准的要求,减小合成阶段的压力,提高标准的质量。
3.3.2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各部分之间多交流由于大型系统的标准体系比较复杂,各部分之间的边界并不特别清楚,有些部分之间还会有重叠和交叉,再加上编写成员众多,很容易出现遗漏或者重复现象。有时候大家描述的是同一个事情,仅仅角度不同,或者出现频繁的交叉引用。解决的办法,在项目开始时,就尽量清楚地划分各自的内容和边界,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定期举行讨论会,及时汇报交流各自的内容。再者,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渠道,使项目成员能够及早发现问题。
标准制定完成,经权威机构批准后,就可以实施了。为了充分发挥标准在系统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3.3.2.1 充分听取用户的反馈意见由于系统最终使用者是广大的用户,而标准制定的目的也在于“获得最佳秩序”。大型系统的标准由于过于复杂,很难一步就位,可能会出现问题和瑕疵。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听取用户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对标准进行修改和更正,同时及时搜集和处理用户在执行标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3.2.2 动态维护和管理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导致信息化系统日新月异,在使用过程中,某些标准可能会需要调整或变更,调整的部分,将以动态维护的方式,经权威机构批准后再次。同时建立标准的需求驱动机制,适时增加和修改。
4结语
信息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先进的信息化环境,就不可能跟上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更不可能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的突破(***语)。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科院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增强整体科研实力的重要手段。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只有坚持正确的标准化制定的方法和流程,信息化的道路才会更加通畅和顺利,从而为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出持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等.首都信息化标准体系[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1,6-11.
[2]沈玉兰.科学技术信息系统标准与使用指南.第一卷,综述[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3]沈玉兰.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和全国文标会着手编制《科学技术信息系统标准使用指南》[J].中国信息导报,1995(11):32-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总局.GB/T20000.1-200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5]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R].北京:中国科学院.2008:3.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篇10
关键词:职业标准; 生物制药技术; 课程建设; 课程标准
中***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43-002
生物制药技术是利用天然的或人工培养的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药学等科学原理与方法研制和生产药物的技术[1]。生物制药在国内外都是一个新兴的发展方向,其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处于逐渐完善的阶段。高职教育是面向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类型,课程的设置、开发与建设应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目标[2]。
***《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3]。此“五个对接”深刻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体现***关于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我们需要对照国家职业标准,对原有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更贴近制药相关岗位的需求。下面以《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为例,阐述如何实现职业标准与课程建设内容的对接。
一、依据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目标
《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是我校省级重点专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其相对应的职业名称是发酵工程制药工。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资格管理部门规定,该工种包括抗生素酶裂解工、菌种培育工、微生物发酵工、微生物发酵灭菌工、发酵液提取工、微生物发酵药品精制工,这些工种涵盖了微生物发酵上游和下游工程各个生产工序。同时,通过对相关制药企业调研,结合企业标准,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能够熟练规范地对三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进行筛选、分离、鉴定和保藏,能通过微生物发酵方法获得代谢产物,并从中分离纯化得到符合一定质量要求的药物。
二、依据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关于课程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标准包含了课程性质、课程任务、课程地位、对应工作岗位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考核等内容[4-5]。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应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通过对课程相应工作岗位分析,按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并结合企业行业标准,开展企业调研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议,确定微生物发酵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与技能、知识、素质要求目标等,规定内容框架,制定课程标准。
三、依据职业标准选择课程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决定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满足相应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理论知识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压缩现有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突出技能知识的要求与综合操作能力的训练。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发酵工程制药工工作任务的规定,可以将教学内容归纳为微生物的发酵与发酵液的分离纯化两部分。其中,发酵部分细化为培养基的制备,设备、器皿、材料的消毒,菌种的复壮与选育,发酵设备的操作与发酵过程的监控;分离纯化过程具体为预处理(固液分离)、初分离、纯化、精制和包装。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并以工作过程岗位需求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对制药相关企业的走访调研,选择企业微生物发酵项目,并将其整合到教学内容中去。实现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相一致,使学生具有胜任发酵相关岗位的操作技能与必备知识。结合国家制药相关职业标准,按操作工、技术员和现场管理员三类岗位成长规律,基于职业标准及能力递进的模式,按“入门、主导、综合”的顺序化教学项目,具体如表1。
进一步完善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形成充分利用现有实训条件和多媒体技术进行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按照GMP规范,采用企业标准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完善标准操作规程、生产记录等教学文件,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营造真实的职场氛围,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
根据职业岗位任务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修订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的项目化特色教材;在学校教学信息化部门支持下,从辅助教师教学、提供学生学习资源、进行教学互动等几个层面进行研究,开发建设包括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各类***片资源(教学***片、设备***片、现场***片等)、仿真操作动画、标准操作规程录像、试题库、试卷库等主要内容的教学资源,逐步形成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
四、依据职业标准要求进行课程评价
改革以往单一的期末理论考核形式,课程以理论考核、技能考核、过程评价和产品质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注重过程考核,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微生物发酵各岗位生产操作的要求,对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方案设计能力、生产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安全性、环保性、生产报告及劳动纪律等方面进行考核。
五、依据职业标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利用我院现有的省级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与行业标准对发酵工程制药工操作条件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建设、充实、完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环境要体现先进性、开放性、共享性,并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六、结束语
以核心课程《微生物发酵技术》为例,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探索了职业标准和课程建设内容相融合的模式。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与行业标准,以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为主线进行课程改革与开发。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企业发酵项目为载体,采用行动导向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基金项目名称:2014年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教改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基于职业标准的生物制药技术课程建设与实践》
项目编号:CDGZ2014033
参考文献:
[1]王娣.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研究[J]教材与教法,2006,25(5):72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工程建设标准化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