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与现实10篇

梦想与现实篇1

[1843年马克思致卢格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18页。]

“这些[民歌体]诗原来在我的头脑里已酝酿多年了。它们占住了我的心灵,象一些悦人的形象或一种美梦,飘忽来往。我任凭想象围绕它们徜徉游戏,给我一种乐趣。我不愿下定决心,让这些多年眷恋的光辉形象体现于不相称的贫乏文字,因为我舍不得和这样的形象告别。等到我把它们写成白纸黑字,我就不免感到某种怅惘,好象和一位挚友永别了。”

[歌德,《歌德谈话录》(1823-1932年)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207页。]

实际上,梦想的真正动人之处还不在于能否“变现”,而在于悬而未决的、全身心投入的渴望,在于大胆而疯狂的想象。例如,少年时代之所以动人,就在于少年全身心地强烈渴望一些“虚幻”的东西,如罗曼蒂克的爱情、伟大的真理、英雄的业绩等等,少年给人一种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天天向上的感觉,而在他自己也总感觉在一天天地“逼近”某种完美的东西,这种逐渐逼近完美的感觉在艺术家身上终身保持着(如罗丹、里尔克)。就是布洛赫自己,他最沉迷的也还是梦想的这些动人的方面。

在《希望的原理》一书中,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1885-1977)在论及梦想和实现之间的关系时,曾讲过这么一个传说:在攻陷特洛伊后,梅勒劳斯(Menelaus,海伦的丈夫)发现自己总也无法抵家,于是他暂时撇下海伦,驾船四处寻找,希望能得到神谕的指点,一天他来到了埃及,在一个古堡中遇见了一个和海伦长得一模一样的女人,这个女人自称是他真正的妻子,而入帕里斯(Paris,特洛伊王子)怀抱的不过是赫拉(Hera)为愚弄希腊人制造一个幻影,她自己——真正的海伦,则被赫尔莫斯(Hermes)引到了埃及,从未丧失。也就是说,十年坚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战争为的只是一个女人的幻影!梅勒劳斯难以相信埃及海伦的话,打心底他就不愿接受这一点:“我更相信我所受的苦难,而不相信你[埃及海伦]”!直到有消息传来,说那个留在海湾的海伦果真是一个幻影(这个幻影即使在消逝时,仍是光彩夺目),他这才相信他妻子的话。特洛伊战争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把海伦夺回来,可是当一个没有丧失的真海伦来到面前的时候,她的丈夫反倒有些微微的失望。原来,无数英雄为之奋斗和牺牲的绝代佳人,本来就是一个与真实的海伦有距离的、附加了每个人的愿望和幻想的形象!

“多少艘艨艟一齐发,

白帆篷拜倒于风涛,

英雄们求的金羊毛,

终成了海伦的秀发。”

[卞之琳,《灯虫》,1937年5月]

金色的梦境,多么辉煌!因此当梦想实现的时刻,人们反倒有些失望。这种情况在人生中屡见不鲜。布洛赫举例说,一个乘船返乡的人想着马上要见到心爱的人儿,心中激动不已,一旦船到岸,忽然间又有几分失落。因此浪漫主义者们视婚姻为爱情的坟墓,他们像堂吉诃德那样为幻想中的“永恒女性”受苦受难,他们克服艰难险阻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向心上人表示忠诚和殷勤;他们不敢靠心上人太近,其缘故在于,他们更爱自己的幻想,不敢面对幻想的破灭:作为“信仰的骑士”,克尔凯戈(Kierkegaard,S?renAabye,1813-1855)甚至把到手的心上人拱手让给别人,甘愿独自忍受相思的折磨!梦想有时候真比梦想的实现要迷人!此即精神之魅力。

布洛赫自己即深深地为此精神的魅力倾倒,因此整整三大卷《希望的原理》,谈到“具体的乌托邦”、谈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地方实在是不多。相反,充斥全书的,是各种令人心动的梦想。也许布洛赫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吧。

布洛赫受马克思现世精神的影响,总是把实现看得比梦想更重要。当然,由于他是一个原创思想家,他不会简单地来看待梦想和实现之间的关系。

布洛赫说,所有的梦想多多少少都盼着实现。这句话要看你怎么理解。如前所述,梦想乃是带有***象的愿望,梦想与愿望原是一体。愿望当然蕴涵着对实现的诉求,但究竟是什么意义上的“实现”(实现什么?怎样实现?实现成什么?),则还要深思。即

便是那种散漫的、不导致行动的白日梦,也蕴涵着某种诉求,如软弱的小职员幻想杀掉呼三喝四的上司,虽然他并不真的想去拿刀杀人(可能因为他害怕法律的追究,不愿面对杀人的心理压力、以及为掩盖犯罪痕迹引发的大堆麻烦,等等),但当他沉迷于这个

梦想的时候,他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至少在梦中他拿起刀并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对他来说已经足够。我们完全可以设想这种情况:做梦的人虽然意识到自己并不想去实践他所做的梦,但他还是从梦中获得了;可以说,他在梦中诉求某种东西,并在梦

中实现这一诉求。由此可见,虽然梦想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引发了实际的行动,从而改变了现实世界的面貌,但对实现的诉求不见得就等于付诸实践(肉身的行动),不见得就等于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不见得要在物质世界上“打上烙印”。依我之见,“愿望-梦

想”所蕴涵的对实现的诉求,首先乃是一种主观上的诉求,这一主观诉求其实是“愿望-梦想”本身所具有的根本特性之一。它的另一特性则是“恍然信以为真”:假如所有做白日梦的人根本没有任何诉求(这不可能,因为“愿望-白日梦”本身就是一种诉求)、

假如根本没有任何身临其境的真实感1,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人有兴趣做白日梦了。即便是艺术家游戏性的梦幻也包含着某种“信以为真”、某种对实现的主观诉求。艺术家明明知道自己在虚构、在做游戏,但假如他一刻也不能投入进去,假如他一刻也没有恍然以

幻象为真,那么他根本就无法创造出堪称艺术品的东西来。实际上,很多作家在创作时,都会为笔下的人物动心,或觉得有趣,或觉得刺激,或意气风发,或悲叹惋惜,乃至痛哭流涕,仿佛这一切都是真的。即便是那些注重纯形式的作家,他们在进行虚构时也不会没有某种诉求,例如对某种完美或某种理想心境的诉求,这些诉求强烈地要求在创作中实现,假如他们幸运的话,在某次或某段时间的创作中,这些诉求真可能实现呢!当然这种实现并不是象马克思主义要求的那种对社会面貌的变革。

对实现的主观诉求是一回事,实现则是另一回事,而且究竟以何种方式实现,则还需细加考究,因为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实现方式,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实现只是其中的一种。布洛赫因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在很多时候都把实现视为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也即

是说,梦想或许一时不能够落实,但在遥远的未来,世界真的有可能变得象人们向往的那样美好、那样适宜于人居住呢。我以为,这并非不可能之事,但若想澄清梦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仅仅这么说还显得不够。

布洛赫在这么说的时候,自己遇到了一个难题:为何有很多时候美梦成真反而令人失望?为何有人宁要特洛伊的海伦也不要埃及的海伦?

且先听听布洛赫自己怎么回答2:

为何美梦成真反而令人失望?原因之一是:幸福总在你所不在的地方。实现了的当下瞬间比梦象黑暗得多,有时甚至是空洞、贫乏的,梦想总是显得比它的实现更光明、更坚固。“闪闪发亮的云朵一旦靠近,便只是环绕我们的灰色雾霭,远山一旦接近,它

的兰色就会消隐无踪。”3理想,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浪漫主义的爱情总是给被爱者戴上光环,恋爱着的浪漫主义者实际上爱的是他自己,浪漫主义从来不能忍受欢宴的收场(如贾宝玉),从来不认真考虑任何实现。浪漫主义者热爱距离胜过目的地,热爱幻象

胜过热爱真实。最极端的表现是克尔凯廓尔4,他取消了婚约,却又爱着那个女人,继续对那个女人忠心耿耿。希望常常使我们不相信任何直截了当的实现,“近”使事情变得困难,希望,至少是那种对所希望之事迫近眉睫的预感,比“近”显得更容易、甚至更

为充实(filling)。

原因之二是:梦中的生活变得自给自足(independent)。梦想的偶像,即便在梦想实现后也不会立即消失,实际上,反常情况是可能出现的:偶像(idol)反成真,现实反成幻,梦了,这表现于埃及海伦的传说中,也表现于堂吉诃德的身上。以梦中

偶像为真5,以梦为现实,这是梦的自足性最极端的表现。在一切梦想的满足(fulfillment)中,甚至是在那种全盘的满足中,也有某种特定的希望要素保留下来、留下痕迹,就其存在方式(modeofbeing)而论,这一残留的希望要素与实存(existing)或当下存在的现实全然不同,而且最终将连同它所包含的内容一起留待后用。例如某人想到北大哲学系念书,最后如期考上了,这就是布洛赫所谓全盘的满足;但真正来到北大哲学系,则肯定会有某些失望,或者有意想不到的好事情,总之,他原来所愿望和幻想的东西(它们当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拿到录取通知书”),不可能和他在北大哲学系的现实生活完全“符合”,其根本原因在于,梦想与所谓“现实生活”是性质不同的两样东西。所以,梦想在实现时总会留有残余。

布洛赫认为,梦想者之所以能失望,正是由于所有的梦想多多少少都盼着落实:“梦想根本不想持续不断地指向前方”。6在他看来,梦想背后的驱力不可能满足于梦象本身,梦并不为梦而梦。在白日梦中,人们的总是来源于:自己所梦想的东西仿佛

(asif)真的存在、真的“实现”了(我在上面也提到并同意这一点)。这是梦想所具有的一种主观性质,但布洛赫认为,即使是主观的,也能从中见出一种与梦的偶像化(reification)相抗衡的力量,它抵制希望之延迟或希望之遗留(即希望靠岸时,希望

本身却没有靠岸)。这一延迟,就梦想自身而言,是“损”,但血肉添加到梦想上,则是“增”。梦好比是开花,梦的落实好比是结果,开花与结果不完全等同,有时花大于果,有时果大于花,也就是说:梦想超过现实的部分不包含在现实中,现实超过梦想的

部分也不孕含在梦想中;而一步步踩出来的道路可能比原先所想象的实现道路要漫长曲折得多,现实往往比想象的要复杂7。

布洛赫认为,对于梦想之实现时刻,既不应过分强调此刻的黑暗以及梦的色彩的丧失,也不能象神秘主义者那样宣称能无距离地投入上帝怀抱。实际上,即便是神秘主义者,也不可能真的达到那一刻,神秘主义的高峰体验仍不过是对与上帝直接相遇的一种

期盼(anticipation)和预感(presentiment)。神秘主义者取得的“绝对安宁”,与丧失了梦的色彩的此刻的黑暗同样缺少安宁。在这类高峰体验中,只有浮士德式的对于至高至善时刻的预感可以客观地得到辩护。所谓浮士德式的预感,是对完满、对终点的超前感受,这一超前感受奠定在“泰初有为”(即不懈的追求和行动)的基础上。因此,流浪的奥德赛(Odyssey)比到家的奥德赛有更多的意义,这一意义遗留下来。但流浪并不是奥德赛的最终目的,奥德赛的预感与客观的趋向有联系:回家的路途并非无限漫长,因此对归家的期盼是有可能达到的期盼——尽管在冒险的途中,奥德赛只能期盼、只能预期,而不可能未卜先知。克尔凯廓尔式的迟疑是不可取的,因为他无休止地追求绝对,其实并不真心考虑任何实现;而神秘主义虽然宣称终极目标能够完全实现于此时此刻,但这种宣称也是不足取的(布洛赫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不足取),其原因可能在于:它并没有和世界之“真实趋向”联系起来。布洛赫认为,真正的预期和预感,是与某一最终可达的状态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追求目标的过程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目标最终有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而不是全无可能。真实的预期表现在***胜利的欢庆场面中,但它并不满足于此。***的成功固然是高潮,是欢庆的节日,社会主义***固然实现了那些人类长久以来的希望,但恰恰因为这些个原因,***要求人们把心目中的自由王国变成更详尽的***景,要求通往自由王国的未竟之途能变得更具体。***胜利的当下时刻,并非安宁、休止,而是一个孕含着巨大能量的新起点。这一“时刻”,既不应看成是丧失了梦的美丽色彩的黑暗时刻,也不应看成是绝对的安宁和绝对的实现,而是应充分理解这一时刻所具备的动力——“乌托邦只有抓住‘此时此刻’所包含的驱力内容(driving-content),这一驱力之基本情态:希望,才可能完全包容在实际的胜利当中”,8也就是说,只有把***胜利视为面向未来的新开端,在胜利的当下时刻才可能孕含着希望,否则不是失望,就是自我陶醉、故步自封。

前面说过,布洛赫真的认为整个自然世界孕含着一个至善的结局,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不难理解布洛赫为“实现为何会带来失望”这一疑问提供的答案。布洛赫以上的回答可简单地概括为:梦想与现实确有不同,梦想在实现时刻会有某种遗留,但真的可能存在那么一个终极的“实现”(也即达到“至善”),到那时,梦想不再有延迟和距离;退一步说,世界至少存在着朝向至善演化的可能性,在朝向和接近至善的途中,每一次“实现”都不是最终的解决,因此总会有某些未实现的希望要素遗留下来,这些希望要素指向更远的目标;真实的梦想和真实的预期,是和世界真实的趋向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就是世界运动过程的一部分——世界就象一块发酵的面团,乌托邦精神(即世界朝向至善发展的冲动)无处不在。在此,布洛赫实际上提出了一种理解物质、精神关系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路:自然界是活的、自我生成、自我成形的,乌托邦精神作为自然界的精神、作为其向上的动力,不断地产生出各种物质形态;精神与物质保持着紧张的关系,物质既阻碍精神,又帮助精神。这样一来,布洛赫对“何谓实现”的理解就离马克思远了,离德国唯心论近了。

布洛赫把人类所具有的乌托邦精神泛化到宇宙中去,乍看起来有些骇人听闻,但我们只要考虑到布洛赫的德国唯心论哲学背景,就不会这么惊讶了。费希特认为人并不是感性世界的产物,他的生存的终极目的在感性世界是不能达到的,感性世界即现象界是透过“我”而存在的,但“我”又归属于一个更大的精神本源:“无限意志”,这一神秘的无限意志保持并负载万物,以万物和人为手段来实现至善的目的。谢林则认为:自然与精神是同一的,自然既是创造者,又是被创造者,比一切机械运动更基本的是自然的“原始的最初的运动”9;自然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在理性中我们发现“自然与我们在自身内所认作心智和意志的那个东西原来是一回事”,自然科学则向我们证明,一切自然定律都能彻底心智化为直观和思想的规律,在此,“现象,也就是物质的东西,必须完全消失,留下的只是那些规律,也就是纯形式的东西”10。黑格尔则认为,绝对精神(即世界的本质和动力)将自己异化到自然界,又从自然界回来,经过一系列发展,最终回到自己那里,达到最丰富、最完善的境地。从德国唯心论这个传统上来说,布洛赫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人的精神冲动(向上的乌托邦期盼)与整个宇宙的向上冲动是同一的,但人的精神时常被黑暗的瞬间阻碍,宇宙则时常被虚无的力量威胁。在费希特那里,人所欲求的更好的世界,只是一有限的尘世目的,这一目的是可达的,但不是最高的,它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超凡世界另有一精神秩序:“我”是两种秩序的成员,一种秩序是纯粹精神的,在那里“我”以纯粹意志(善良意志)发挥作用,另一种秩序是感性的,在那里“我”以“我”的行动发挥作用,“我”之突破感性的现象界、上升到精神界,乃是为了提升“我”的境界。布洛赫与之不同的是,他的理论旨趣不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而在于改造现实世界。

现象世界的背后是否有一精神本体,灵魂是否能脱离肉体而存在,是否能回到精神本体从而获得不朽11,对这一问题,能思者只能猜度,只能寄予希望,给以想象,却无法作出肯定的回答。迄今为止,只在人类世界发现有精神现象(动物只有蒙昧的意识,

没有光明辽阔的精神),这些精神现象在人生体验、话语、语言、艺术作品、历史记载等方面有大量的踪迹可寻,布洛赫把乌托邦精神泛化到整个自然界,从学理上来说显得有些缺乏依据,但是也不乏可同情之处。

布洛赫设定自然界有一精神本体,与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多少有些矛盾。按照费希特的观点,人间天国(哪怕是共产主义)仅仅是一可达的、尘世的目标。因此,乌托邦精神不可能在尘世和肉身中获得完全满足。布洛赫却说,乌托邦精神最终会在尘世(家

园)驻足停顿,驱力将获得当下的、完全的满足:“最终想要达到的是真实的当下存在,惟其如此,生活瞬间才能属于我们,我们才能属于生活瞬间,并对生命的一瞬说:‘请停留一下吧’。12人最终想作为他自己进入‘此时此地’,想不带拖延地、没有距离地进入他的丰满生活。他认为,真正的乌托邦意志(utopianwill)肯定不是无尽期的欲求(striving),毋宁是:想要看到纯粹的直接性,由此,自我定位和此时此地的存在最终得到了中介,最终得到了光亮,最终得到了欢乐的和充分的实现。这就是‘请停留一下,你真美呀’这一浮士德式的表达所暗含的乌托邦‘前沿—内容’。”13。

“最终想要达到的是真实的当下存在”是这段话的核心要义。这句话把梦想的“实现”最终落实到“物质形态(尘世之中的肉身状态)”上,因而体现出马克思的现世精神对布洛赫的影响。14但布洛赫对终极状态的这一描绘,实际上远远超出了马克思所能

预想的共产主义***景15。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个口号在布洛赫那里,有着不同于马克思的意义。布洛赫的“世界”与马克思的“世界”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同的。在马克思那里,是人去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的精神逐渐成长。在布洛赫这里,世界自己塑造自己,世

界之精神不停追求,在其终点上,世界有可能达到完美的存在,在那里,精神充分物质化,物质充分精神化,灵与肉取得了最终的和解,每一个生活的瞬间都是美好的:瞬间即永恒。这听起来多少有些象神秘主义者所追求的“神人交融”状态,是的,在布洛赫

的理论底下,隐秘地包含着嵌在肉身中的灵魂对不朽的渴望。肉体在光阴流逝中终将腐朽乃至无形,快乐和幸福在忧患与痛苦的包围中稍纵即逝,对于不朽,谁又不曾有过隐秘的渴望呢?!

1美梦醒来,人们往往会想,这要是真的该有多好啊!这恰恰意味着,他们已然在梦中体味到某种真实。

2ErnstBloch,ThePrincipleofHope(TheMITPress,1986),P180-195。

3ErnstBloch,ThePrincipleofHope(TheMITPress,1986),P181。

4布洛赫认为克尔凯廓尔对绝对完美的诉求以及他的禁欲主义,可以远溯至柏拉***,柏拉***将本体界、现象界析为两片,追求永恒的本体,拒斥变化的现象,追求精神之爱胜过肉体之爱。布洛赫认为,克尔凯廓尔对信仰、对理想的犹疑,在他所处的***时代是***的,代表了资产阶级的一种***的失败主义(thereactionarydefeatism)。

5即reificationofthegoal-dream,reification即偶像化、实体化。

6ErnstBloch,ThePrincipleofHope(TheMITPress,1986),P186。

71998年下半年北京上演《一个无***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剧中反复出现一句台词:“情况太复杂了,现实太残酷了,理想都破灭了,我也不想活了!”

8ErnstBloch,ThePrincipleofHope(TheMITPress,1986),P188。

9参见谢林,《自然哲学体系初稿引论》,1-3节。转引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

10参见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导论,1-2节。同上。

11从古希腊到近代,无数哲学家都明确持这一观点。但到了现代,哲学家一般在其理论中不这么提问。

12见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与魔鬼打赌说,“假使我对某一瞬间说:请停留一下,你真美呀!”就把灵魂输给魔鬼。──著者注。

13ErnstBloch,ThePrincipleofHope(TheMITPress,1986),P16。

梦想与现实篇2

独自一人走在繁华的大街上,脑海中浮现着昨日的过往,望着眼前的高楼大厦,不禁感叹到:是时光改变了它。

十年前,我们在这里相聚,共同奋斗,共同学习。十年后,一个人回到这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找寻十六岁的记忆。

时光真的改变了这里,让着美丽的地方更加美丽。

仰望湛蓝的天空,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叮咚作响的涓流和欢快歌唱的百灵。这可爱的地方,宛如美丽的大都市。问谁可想过这里的模样?

炽热的太阳挥散着梦想与希望,似乎在诉说,梦想并不遥远,只要你肯去追逐,总会有希望。

身旁跑过一群孩童,嬉戏打闹。他们,是祖国的栋梁。

清晨,一缕温柔的阳光穿过蓝色小碎花窗帘的缝隙,射入我的卧房。阳光顽皮的挑逗着我的眼睛,我渐渐从梦中苏醒。起身,拉开窗帘。

阳光似乎许久未见的老友,热情的拥抱我。推开窗,清风拂过我的脸庞,带来缕缕清香。原来花都开了啊!

春天到了。

梦想与现实篇3

2012已经成为历史,在这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这些升斗小民又实现了什么梦,什么梦还没有实现?或许这样的盘点更能反映我们的真实生活状态。每一个人都有住大房子的梦,可你买房了吗?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望子成龙的梦,你的孩子择校了吗?每一个人都有涨工资的梦,可你的工资涨了吗?一年的时间,我们来不及实现更多的梦,可哪怕实现了一个两个期待已久的梦,那也是一种收获。

“中国梦”是我们共同的梦,“公民梦”是我们个体的“梦”。只有大梦圆了,我们的小梦才会一个个的实现。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这些个体才能跟着强大。国家在追逐着民族复兴的大梦,我们在努力地追逐着属于自己的小梦。这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面啊!

梦有美梦,有恶梦;有好梦,也有坏梦。有积极的梦,也有消极的梦。人人都可以做梦,但梦境不等于现实。有的人梦想成为伟人,可却成了阶下囚;有的人梦想一夜暴富,可最后却一贫如洗;有的人梦想权倾一方,可最后却众叛亲离。有些梦其实是我们不该做的梦,也不该去圆的梦。如果一个人分不清梦境与现实,那现实只能给它一个“空梦”。

有的梦,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汗水实现;可有的梦,我们只能靠国家去圆。我们有“致富梦”,有“公民梦”,有现在的梦,有将来的梦,十几亿人的梦加起来应该有成百上千亿的梦。这些梦既是个人的希冀,更是国家的责任。拉近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去圆自己的梦,这才应该是一个社会的常态。

梦想与现实篇4

***的小说,很少能从表面上读到点意义明显的阐释与见解。他的小说没有严整统一的结构,也没有突兀曲折的冲突,中篇小说《后来呢》就是如此,读它仿佛是在放大的细节与零散的意象之间,在模糊的不确定的思绪飘飞中,完成一次感觉与艺术的体验。当浩荡如大水般的印象褪去,隐约还听到点关于梦想的失落与追寻的诉说。

小说的独特性首先在于其结构。它取消了传统的因果联系的线性情节延宕,全部框架通过主人公刘权的现实、回忆、冥想与梦境的交叉回旋来建构,事件与事件的连结,场景的切换,完全依赖刘权流淌的思绪。拨开这种类似音乐的结构的表层,能发现一个简单的故事核心:杂志社编辑刘权业余写写小说,做做家务。他自认为最熟悉的儿时伙伴祁玄的自杀,使他发现自己并不了解祁玄。于是,他以种种形式解读祁玄之死,也解读自己的费解。“祁玄之死”成了一条看不见的线,贯穿了刘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连结了刘权的现实、梦境与小说,在每一个时空中映照出刘权与祁玄距离的远近。

在小说中,“祁玄之死”被赋予了一种象征意味,意味着抽象的精神的刘权之死。祁玄在刘权回忆中的出场,一开始就是与一般男孩格格不入的:瘦弱,苍白,像个女孩子;遭到刘权妹妹无恶意的取笑,竟然哭了起来。随着回忆再次展开,祁玄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也展露出来:出生于“华侨家”,当大院的孩子在疯玩的时候,祁玄独自在小黄楼读书。刘权尽管过着打架撒野的孩子王的痛快生活,内心却开始羡慕祁玄的孤单与祁玄的书,渴望接近祁玄的世界,可见他与祁玄的内在精神是契合的,甚至可以说,祁玄代表了刘权更深层的自我。因此尽管祁玄孤独、纤细、敏感、脆弱的诗人特质表现得极为外在,而刘权只是过着结结实实的日常生活,但刘权一直以为自己跟祁玄在本质上是接近的。当刘权发现自己对祁玄自杀的反应是费解而不是感同身受时,自然会大为惊异了。对于刘权,他必须弄清是什么划开了两人的界限。是祁玄渐行渐远,发生了突变,还是刘权在波澜不惊中背叛了向往的梦想?

祁玄面对现实生存的时候,他是充满躁动和痛苦的。迫于生计,不得不“出卖了写诗的想法”,开始写小说。对于祁玄,小说是逃避,是妥协,他希望通过小说理解“粗糙的生活”的真谛,然后获得重新生长,回到诗的梦想王国。然而他深切感到这是自欺。他的努力,成了避免梦想丧失的徒劳挣扎。对于祁玄,生命已成了无意义的延续,而死亡,才是解脱,才是突围。

梦想与现实篇5

1、从未有过现在这样的执着,不需要承诺无需誓言,只是想珍惜,仅此而已。

2、无数个黄昏,单薄的身影,徘徊在飘满落黄的深巷,风,轻抚着卷曲的秀发,街灯照着泪痕划过的脸颊。一季季的草香,一片片的落叶,素颜难描落叶怨!爱到魄散不知倦!心,在秋天的荒草中茫然慌乱。

3、经常听一支支寂寥的曲子,让我那孤单的灵魂与影子和你一起舞蹈,精疲力竭,不知所措,却又心甘情愿。

4、爱上你,缘于那一滴泪。晶莹剔透中饱含着凄美,轻轻滑落的瞬间,为我种下了今生刻骨的相思。

5、将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曾经认为真正的爱不用说出来,但是我错了,其实爱要说出来,让她明白让她知道你的爱,但我却错过了。

6、要走的,任凭你怎么哭叫也呼唤不回来,不走的,任凭你怎么驱赶,也不会弃你而去远离你的!

7、失去了太多,舍去了太多,放下了太多,埋葬了太多。

8、别离,离我们不再遥远,现在总是美好,终将成为过去,匮乏太多。

9、指尖触掠着匆匆流失的东西,心里反而平静了许多。是不是悲伤消磨了傲气,让我成为了行尸走肉般的傀儡。

10、不曾等待,不知等待的滋味,不曾迷恋,不知说不出的爱的痛苦,你是否还记得,曾经还有一个人是那样深深的爱你?

11、多美的幻想,多美的你,多美的过去,多美的回忆。梦想与现实交错,颓废与纯真相依。

12、深沉的孤独中,无法控制的一次次回想你的微笑,你的温度,你的纤手,你的话语!一种渴望一种期待一种失落,一种真情,让我此刻如此的难过。19、伤心也许总是难以避免,落泪成为不舍的表现,而无言的挥手更需要莫大的勇气。一个脚步,一段距离;一次离别,一份伤感。

13、回忆在无数次的发酵中膨胀成了苦涩,这苦涩滴穿着温柔,蛰伏在每个长夜的背后,惊醒了隐藏的疼痛,变成了雨在外面的天空飘洒着!一滴滴的泪,一阵阵地雨凝结成了张望,慌乱着,流淌着!

14、抬起了自己粗糙厚大的手掌,捂住了渐渐变红的眼睛,在悲痛欲绝的痛楚传来之前,爆发了一阵撕心裂肺的哭泣声。

15、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撕毁我的满腔热情,我是一个笨拙的舞者,独自迈步在自己的世界,一切都开始离去,最后剩下我孤寂一人靠在墙角,紧握青丝,无力的眼神不再憧憬,呼吸着社会肮脏的气息,孤独的离开这个世界。

16、沉沦苍白了我美丽的幻梦,这是个多雨的秋天,天气也非常的寒冷,总接触到一些事物,不免睹物思人,引起泛滥成灾的那股洪流,淹没了这个伤情的季节。

17、不明白,别人都说痛苦的记忆可以随着时间慢慢改变,可它在我心里,总是在这样的深夜,悄悄袭上心头,()不断的蔓延,不断的重复。

18、触摸不到的幸福,再努力也是徒劳。

19、从此,只是孤单一人,守护着自己的孤独,卸下所有的包袱,蹒跚前行,期待着下一个幸福的轮回。

20、残花乱流年,愁肠攒心痛……试着用微笑去听完你们的邂逅,却发现伤痛占满了全世界,而被你捏碎的故事,你还欠我一个结局……回望过往,一切如梦,看似无痕,却挥散不去。

21、曾经说过:试着把你忘纪,其实忘记,何尝不是一种美丽。

22、失去了所有,沉寂在过去的记忆不能自拔,不愿有新的选择。

23、次次的别离,浪迹天涯,放纵,摧残你自己的躯体,肆意,折磨你自己的灵魂,我总是在日落的时间里,身心疲惫,忧伤相伴,文字为伍。

24、悲伤逆流成河,蔓延了我那过往的曾经,侵蚀着那段远走的岁月。十月已不是十月,而是蚀月。视线渐渐模糊,记忆慢慢远去。这个十月,我依然未能拾起那久违的快乐,反而,蚀进了更多的伤悲。

25、牵念,轻捻着如风的时光,无奈捣碎着凌乱的思想,这样一个微凉的夜,心,为谁妖娆,为谁感伤。

梦想与现实篇6

假借“桥”来剖析凸显历来诗人的特别观察所得,莫非以最确切的诗例为证,把笔者曾经阅读过的“桥”诗,通过警句式的选录,或许会得到某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记得童年在安徽无为老家读私塾,每天必须熟读《唐诗三百首》中的某些名篇。刘禹锡的《乌衣巷》七言绝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我过目不忘的佳作,也是古典诗中对“桥”的假借十分生活化的例证。

抗战胜利后,我在南京成美中学就读,国文老师虞诗舟先生,新旧文学根基深厚,他教我们阅读新文学作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次灿然飞进我幼小心灵的窗口,经常独自喃喃背诵,从而兴起我习作新诗的念头。这首廿八行的绝唱,令我不能自已,对英国剑桥大学的康河,投以无限钦慕的目光,每当读到──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我就海阔天空幻想着,哪一天我才能亲手抚摸康河上的水草呢?想不到50年之后,我于1996年的9月,竟然有机会到剑桥大学徜徉一日,在康河上泛舟,M情放歌。回来后我也写了一首《康桥,垂柳依稀若缎》,发表于同年11月6日《自由》副刊上,特引述首节末三行如下:

原来大名鼎鼎的康桥

竟以如此风雅朴拙的面貌

映带左右的,婉约在这里

历经半世纪的仰望之苦,笔者终于得偿宿愿,虽然拙诗无法与《再别康桥》相提并论,但两诗时空背景相去70载,那又何必非要详加比对定出什么高下呢?

历来写桥的诗例并不多,依据笔者手头资料所得,从早期的穆木天到近期的林思涵,不过四、五十首。其中以小诗形式出现者,当以卞之琳的《断章》(四行)最具有代表性。全诗如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六十年来,国内外重要新诗选本,甚少漏列本诗,读这首诗应采取各种角度,多重距离,去体会它的哲学与美学含意,风景处处可见,请勿把它固定在某一点上。

罗浪的《吊桥》(五行),抒写的是中国台湾早期苦难的现实,故而才有──

古老的吊桥

像挑着担子叫卖的老人

大荒的《羊群过索桥》(七行),那是他畅游神州,从大三峡到小三峡,换乘机船所看到的景象,那就是“羊群过索桥”恍若走钢丝的感觉。

碧果的《观桥自得》(七行),他自创一套与众不同的书写方法,不信请看──

两岸风景使我横卧

不过我要站在一端看

另一端走来的自己

请问,这个“另一端的自己”究竟是谁?

冯至的《桥》(八行),更是他突生奇想的灵光一闪:

百万年恐怕这座桥也不能筑起

但我愿在几十年内搬运不停

这不正是这位老诗人一直想冲破的“人生藩篱”吗?

岩上的《桥》是他《八行集》中的一首。别看他写得那样轻松,实则另寓弦外之意:

交会架起时间的十字架

走路过桥一样是过客

巫永福的《在桥上》(十一行),早年在日据下以日文写成,后经陈千武中译,本诗主客分明,引人思索,结语尤其开阔。

从桥上看望

看望我倒错的线条

树跟河水的中间

庞大的空间流着

请再往下看,以中国台湾各地桥梁为主轴,其中如覃子豪的《过黑发桥》,锦连的《铁桥下》,余光中的《西螺大桥》,负绲摹短ǘ大桥》,向明的《过星见桥》,以及冯青的《大铁桥在雾里》,这些“桥”诗,各有所指,也具有不同程度关注或批判台湾现实象征的意蕴。以下特节录四家诗句为证──

佩腰刀的山地人走过黑发桥

海风吹乱他长长的黑发

如蝙蝠窜入黄昏

──覃子豪《过黑发桥》

梦想着有这么一天而燃起的希望之火

河床的小石子们 他们

只是那么静静地呐喊着

──锦连《铁桥下》

轰然,钢的灵魂醒着

严肃的静铿锵着

──余光中《西螺大桥》

走过桥去,短短的桥

虽然并不等于

一只巨臂的提领

──向明《过星见桥》

信然,从上述诗句来看,覃子豪着重黑色意象的捕捉与建构,锦连以小石子暗喻人民不满的声浪,余光中用钢的灵魂凸显大桥的壮观,向明借人的手臂对比桥的长短,真是各具匠心,台湾五花八门的桥,在他们的笔下,跃跃欲飞,令人印象深刻。

对于“桥”的观察,诗人确是情有独钟,展示个人创作不凡的魅力。笔者再举管管的《剑桥之柳》,陈黎的《桥之派对》,连水淼的《台北大桥》,利玉芳的《爱染桥上的沉思》,王志ㄎㄨㄣ的《行经关渡桥》,以及林思涵的《西螺小集──大桥》等六诗断句为例:

吾跟菁菁在剑桥每个学院都找不到徐志摩的脚印(管管)

死亡的背脊不就是最好的桥梁(陈黎)

扛在摇摇晃晃的肩上,生活啊,像一座花轿(连水淼)

夕阳瘫在爱染桥上,我也松了一口气(利玉芳)

我站在桥中央静观,阴云哭泣(王志ㄎㄨㄣ)

枯水的中年,我们回到下游

遍寻芒花翻飞里绵延的沙田(林思涵)

综览他(她)们的诗思,如此奇特,深沉而鲜脆,令人动容。

梦想与现实篇7

【关键词】 数字艺术教育;后数字化;设计美育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奏

自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试验样机于1939年10月在美国部级研究型大学――爱阿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的教授和研究生们手中开始运转,数字化的时代从此便奏响了它那让无数人着迷的乐章。人们完全料想不到数字化在之后的发展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如此巨大的改变。很快,社会上出现了新的行业和工种;教育界开设了新的专业;消费模式从实体转为了虚拟;货币消费慢慢转向数字交易。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数字化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令人惊奇的事实变得越来越明晰、越来越不可逆转,那就是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1]5

信息社会离不开数字化,这种技术正在激发一场迅速扩散的产品变革,更有人把信息社会的经济说成是数字经济。各类家用电器、数码设备、信息处理终端都在数字化的驱动下不断创新。例如:高清数字电视、电影,数字广播,数字智能冰箱等。多媒体软件应用离不开数字化,在数字世界里文字、***像、语音,视听世界的各种信息,所运用的采样定理都可以用最简单的0和1来表示。这0和1就好比乐章中的简单音符,小身材却有大味道。通过组合,音乐、打电话、发传真、放录像、看电影这些丰富的娱乐活动,都可以在多媒体的媒介中得以呈现。以此类推用0和1还可以产生虚拟的房子、车子、工业设计品、绘画作品等。因此用数字媒体足可以代表各种媒体,足可以描述千差万别的现实世界,足可以描绘我们的梦想。在后数字时代“旧时森严帝王殿,寻常百姓任往来”,所以人间奇迹都被符号取代。时间变成了网民们任意设置的阿拉伯数字,空间变成了任人折叠的纸张。当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概念时,现代科技已经把我们的地球变小了,无限远与零距离之间的天壤之别弭除殆尽。

在数字化迅速发展的同时,设计艺术随着我国建设的飞快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不仅仅能够切实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对于国家发展经济实力的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设计”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后,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磨合,也逐渐被普通大众接受并开始追求。人们慢慢意识到设计带来的便捷和愉悦感,也更加依赖和需要“设计”。由此,设计教育便随着这种需求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与这种快速发展不相符合的是设计艺术教育观念的滞后,教学内容不是一味仿效国外艺术教育体制,缺乏国情契合和本土化扎根;就是完全沿袭古典美学教学思想,缺乏实践性,与时代存在脱节现象。随着后数字时代的到来,设计教育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化设计运动,上至***,下至每个普通的生产者都投入到了这场伟大的设计和建设运动中来。数字化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可或缺,看下我们手中的手机就足以证明这点。因此在如今全球化的语境中,艺术教育的数字化转变方兴未艾,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需求,为传统的艺术教育转向数字艺术教育建设完备的教育体系和理论架构成为一项紧迫而极富意义的工作。

二、艺术设计教育在数字化时代下的变迁

艺术与设计之道扎根历史,世间万物之变迁都离不开传承,艺术教育与时代的接轨必须追根溯源。对事物的认识一般可以从两条轨迹进行研究:“源”和“元”。“源”是历史的轨迹,通过它可以把握事物的发展历程、状态变迁与脉络动因;“元”是抽象的轨迹,是“对事物的本质的形而上的思考”。[2]1广义设计观指出,设计是伴随人类生产、劳动而开始的。与此同时,人类也形成了对物体形态的认识和塑造意识。我们通常把原始壁画和雕刻视作艺术的起源,那么,石器和弓箭亦可视作设计的起源。由此可以认为艺术与设计同“源”。古汉语中并没有“设计”一词。“设”与“计”连用却有计谋的意思,与设计接近的古语则是“经营”、“意匠”。欧洲工业***爆发,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机械化成为设计的主导手段,设计逐渐成为技术与工程的代名词,企业家伺机宣扬“为生产而生产”。而后又涌现一批提倡工艺与美术结合、艺术与技术并重的领头人,使艺术与设计从此展开宏大叙事。“Design”一词传入中国,在不同时期亦有“意匠”、“***案”、“工艺美术”、“美术设计”、“设计”等不同翻译。如今,艺术设计取代工艺美术,是时代变迁的历史必然。“艺术”一词最早则来自拉丁语“Ars”,指木工、锻铁工、外科手术等技艺。无独有偶,中国先秦“六艺”中相当一部分也与技术有关。孔子所说的“依于仁,游于艺”更是道出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由此亦可见艺术与设计同“元”。

生活是设计与艺术的源泉,艺术教育在高校中开设的课程本源于生活的需求。因此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服装设计、手工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摄影艺术、美术学等等热门专业课程应运而生。随着数字化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教育在各个专业课程开设中都加入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个门类的课程,以便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变迁。与此同时,“交互设计”、“界面设计”、“APP设计应用”这些新名词扑面而来,跨学科、多学科合作逐渐成为教育趋势。

首先看看大多数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有常规课程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计算机进入工业设计领域之后,对设计的影响全面而深刻。传统设计在***面上进行,塑造形态是“画”的过程、“***”的概念;而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则转而演变为了“建”的过程、“模型”的概念。工业产品设计首当其冲是与数字技术结合最为彻底的学科。其中耳熟能详的软件就有MAYA、3DMAX、Rhino、C4D、Proe、UG、Catia、Alias Studio。当然还有许多专业领域使用的更加具有独特单一强大功能的辅助软件。工业产品设计从各个方面也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紧密的联系,后数字时代与工业产品的碰撞给整个工业艺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盛景。在数字软件的辅助下,课程教学迎来了3D打印这位华丽的新成员,在工业设计模型房内传统的手工制作工具,被这位具有精密“大脑”的新家伙抢去了风头。只需要将建模数据连接,机器就能自动完成三维立体模型的打印输出。相比原来的二维***像文字打印可谓是有了惊人的跨越,教学中可以更加切实地将学生脑中的疯狂想法瞬间变为现实,这点着实让人兴奋和激动。早在2013年笔者赴德国考察学习期间,访学德国具有最先进工业设计工房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在那里看到了庞大而雄伟的3D打印机端坐在工房的一隅,当时已经对这个大家伙肃然起敬又充满好奇。经过短短的两年时间3D打印机和计算机经历了同样的瘦身变化,如今已经能仅花费几千元就购置一台小型3D打印机,对很多国内高校而言它也不再是望尘莫及的高端新型教具。

近年来,还有一个新名词在工业设计教育界崭露头角,并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院校纷纷兴起,那就是“交互设计”。它由IDEO的一位创始人比尔・摩格理吉在1984年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是定义、设计人造系统行为的设计领域。交互设计关注交互体验,后来慢慢演变成为一门***的新学科。交互设计能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各学科进行创新的结合。当它与工业设计相遇时,便成为了互动装置设计范畴;与视觉传达设计结合时,便进入了界面设计范畴;与环境艺术设计融合时,便萌生了互动空间设计;与服装设计为伴,便演变成了动态、具有故事演绎性的演出;与摄影艺术合作时,便产生了数码成像技术。除此以外,交互设计带来的比特(Bit)大戏还表现在许多其他方面:动态艺术与静态艺术、超文本与传统文本、数据库与叙事、空间文化与时间文化、全球化与民族化、远程与近程、通俗与高雅、形而上与形而下等等。交互设计正如一股新鲜的血液,流淌到艺术设计的身体内,将这门学科带入了技术和理性的新领域,为这门学科的延续和发展开启了新的大门。

与交互设计关联的技术称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又称灵境技术,是以浸没感、交互性和构想为基础特征的计算机高级人机界面,是迅速发展的一项综合性计算机***形交互技术。[3]164它综合利用了计算机***形学、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和多传感器技术,模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功能,使人能够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并能够通过语言、手势等自然的方式与之进行实时交互,创建了一种人造化的多维信息空间。使用者不仅能够通过虚拟现实系统感受到在客观物理世界中所经历的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而且能够突破空间、时间以及其他客观限制,感受到真实世界中无法亲身体验的经历。[4]17之前提到的Proe、UG、Alias Studio Rhinceros等等,就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下孕育出来的专业设计辅助软件。在后数字时代下蓬勃发展的虚拟现实媒体已悄然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新宠儿,它让梦想与现实不再脱离,而是能够如协奏曲般共同奏响美妙的乐章。

众所周知,数字技术是一项具有时代性特征的创新科技,然而艺术问题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由此,可以肯定地说,数字艺术设计是现代创新科技与古老艺术逐渐走向完美融合的产物。作为设计教育工作者,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转型期,要求我们必须对数字艺术设计的创作、传播、消费等研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历史的、逻辑的、理性的、综合的方法展开探索和分析,从艺术实践中探寻问题,在数字艺术设计对社会的影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中找寻答案、观察变化。数字艺术设计教育中所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和诱惑力,这个由神奇比特(Bit)创造的美轮美奂的虚拟世界,能够赋予教育工作者“放眼天下,指点江山”的巨大运思空间。

三、重构美学:后数字时代艺术本性

在数字化时代,美也可以用数学运算来表达。分形艺术(fractal art)就是典范,它将数学方程式的抽象转化为可视的艺术***形,是梦想与现实协奏的又一美妙乐章。分形艺术作品除了体现出许多传统美学的标准,如平衡、和谐、对称外,还有内在的秩序。其局部与整体的对称颠覆了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几何形式对称给人带来的呆板感,混乱中有秩序,统一中又有丰富,作品中蕴涵着无穷的嵌套结构。这种有序和无序的和谐搭配正是“天道崇美”的一种表现手法。[5]49当然这也只是流于形式和外观的数字美学,在后数字时代,在艺术设计教育的背后更有深刻的美学观点在支撑和构建着艺术的真实本性。

艺术设计作品的评价体系中有一种称为多元回归分析法,它用数学表达式描述了相关变量之间的联系。回归分析的数学模型如下:设x1、x2、…,xp是p个可以精确测量或者可控的变量。如果变量y与x1、x2、…,xp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线性的,那么进行n次试验,则可得n组数据:(yi、xi1、xi2、…,xip),i=1、2、…、n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y1=b0+b1x11+b2x12+…+bpx1p+e1

y2=b0+b1x21+b2x22+…+bpx2p+e2

………………

yn=b0+b1xn1+b2xn2+…+bpxnp+en

其中,b0、b1、b2、…,bp是p+1个待估参数,ei表示第i次试验中的随机因素对yi的影响。[3]227这串曼妙的数字模型,展现了艺术设计背后的理性美。通过电脑数据的统计和整理,在原有的数理模型运算下迅速得到艺术设计作品生产后所产生的价值,将未来的、未发生的、未知的预告,以最接近真实、真理的方式呈现。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第九章中说道:“诗人之能事不在于叙述已发生的事实,而在于叙述或然或必然发生的事情。因此,诗较历史更具有哲理、更为重要,诗偏于叙述一般,历史偏于叙述个别。”艺术设计作品和诗一样,其价值也就在于此。20世纪中国美学启蒙第一人王国维的美学兴趣是探索人生的真理,他说:“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文学、美术亦不过成人之精神的游戏。”艺术之所以具有游戏的性质,正在于它是人的无利害考虑的剩余势力。在数字化时代有些人逐渐在这虚拟的世界里迷失了真我,以模糊不清的面目在艺术领域疯狂地扮演他人的角色,谋取个人的利益,损害了整个国家的设计道德。山寨、抄袭、仿品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廉价低级的诟病。这也是数字时代给人类提出的一个极大考验,如何在虚拟中坚守真实、保守诚信,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也亟需在这方面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诲。“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有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6]374说的正是当今艺术设计教育所面临之重要课题。

自赛博世界开天辟地,在网络世界不分昼夜,永远是游人如织。有人甚至感叹从《诗经》的乐土到《礼记》的大同、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孙逸仙的天下为公,我们伟大的先民竟然从未想到“指尖”竟然能触发一个所见即所想的精彩世界。这个数字化的世界,让伏尔泰笔下的老实人忘记了耕种自己的田园;让阿里斯托芬的云中鹁鸪国失去了理想城邦的美誉,即便是黄金国的公民也难以抵挡虚拟网络世界的诱惑。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一个字“快”!信奉效率就是生命的现代人已经习惯处于一个非我的耗尽状态。越来越多的事实向人们证明,数字时代所营造的赛博空间虽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梦幻世界、一个极度隐秘的私人空间、一个全球共享的全透明公共领域,然而,就在这个连李白、屈原都无法想象的浪漫世界里,人类正在一点点丧失童心和良心。数字时代给人类带来快速便捷的同时,更让人体会到了一种无处不在的不安全感和心有余悸。李砚祖教授就这一课题也发表过精彩的评论:求真是工程设计、机械设计的基础与核心,艺术设计需要在此基础上解决“美”的问题。艺术设计是以造型、艺术和“美”作为立足点的,要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运用“美”对设计进行完善,而不是改变前两者。以产品为例,“真”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产品的科学技术、功能和实用性,如果能够实现其目的性,它本身也应当是“善”的。“美”在一定意义上是“真”的另一个侧面的反映。例如,完全实用、合乎目的的物品在一定意义上它就是“美”的,也即目的的一个面能折射到其他的面上。艺术设计进一步完善了工程设计、机械设计的“真”的方面。工程设计、机械设计是艺术设计的基础。不是用“真”来完善艺术设计,而是运用艺术设计来完善“真”。艺术设计是以“真”为基础、以“美”为工具和追求的,它是对“真”的进一步完善,是“真”与“美”的结合。它反映出单一以自然科学为手段的设计在审美上的所有缺陷,也反映了社会分工的不同。[7]97美是人生命意象的对象化符号显现,美感是人生命意象的本体性符号体验,于是文化教育成为生命意象的价值建构过程,其中充满了美妙神奇的生命韵味,于是学习、思考和创造活动就成为一种快乐的发现过程和展示个性才能的自由价值实现方式。因而,精神创造是生命意象的崭新的符号表达方式。艺术思维担当了生命意象的主体性体验与符号性传递的使命,科学思维是生命意象的客体性体验和符号性实践。[8]151后数字时代下,艺术设计的教育更需要“真”、“善”、“美”作为戒尺,来延续美育的重要影响力,将数字艺术设计返璞归真。

艺术有形式为结构,有如数量的比例、色彩的和谐、音律的节奏,使平凡的现实超入美境。希腊大艺术家波里克勒曾说过:“美是基于数与量的比例。”在古希腊语中宇宙一词就包含着“和谐、数量、秩序”等涵义。希腊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音之高低与弦之长度为整齐的比例,便将宇宙的秘密归结于:一面是“数”的永久定律,一面即是至美和谐的音乐。美即是数,数即是宇宙的中心结构。在这个被称为后数字时代的新纪元,“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完完全全昭告了数字艺术设计的独特地位。自从数字艺术面世以来,它一直在科技工具理性和艺术审美律令的双重规约下前行。无论是相对于科技而言,还是相对于艺术而言,数字艺术设计的科技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都是其最为本质的属性。所有其余的属性,例如虚拟性、互动性、娱乐性等,都受制于科技和审美这两个最基本的“意识形态”。在古代,很多哲人的理论、认知中数字也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如“一元、二气、两仪、四象、五行、八卦”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连具有中国古代哲学最高成就之一的老子也以数为论。

四、展望

(一)后数字时代美育启示

数字艺术设计是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延伸和丰富。后数字时代下,人们已经在这个丰富的世界自由徜徉,文化交流发生着双向对流式的转变,形成了拿来和送去的双向互动。在这种情态下,越是“本土化”、“民族化”、“区域化”的就越是“全球化”的。正确的、民族特色的美育观对艺术设计教育极为重要,扬长避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使这个虚拟世界更加和谐,更加贴近真实,真真切切实现长久以来的中国设计崛起梦想。

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艺术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艺术设计的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数字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设计理论体系。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设计的理论法则、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艺术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数字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延展。当然数字艺术设计既然是时代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数字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9]229在法国批判学家尼古拉斯・伯瑞奥德的代表作《关系美学》中,作者试***通过概括20世纪90年代当代艺术实践的特点,揭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变迁,如何将互动的人际关系探索艺术创作和世界的新型关系成为其书中最具有价值和影响力的论点。这种关系美学所信赖的哲学传统,主要由阿尔都塞在他最为极端的文章中被定义过,类比随机唯物论:这种唯物论以世界的偶发性为出发点,没有起源,亦无预定意义,更没有指定的目标和理由。因此人性本质单纯地就是跨个体性的,由总是置身于历史发展之中的社会形式中的个体,集合他们的各种关联而构成的社会关系的集合。[10]11后数字时代下的艺术与科技的关系较数字时代兴起初期更为复杂,关系美学仿佛打开了一条认知美学发展的时光隧道,给教育工作者在美育教学中能更加客观辩证全局地思考问题给出了正确的引导。

(二)数字艺术教育展望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历程来看,艺术的每一次革新都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艺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总是如影随形,几乎每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都伴随着某种新技术的问世。中国拥有悠久的艺术传统积淀和丰厚的艺术培育土壤,把握创新技术、攀登新高峰,使中国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民族风貌、时代气节,不仅仅是艺术实践的奋斗目标,更是艺术人才培养的职责,也是教师的使命。

后数字时代打开了艺术设计教育的立体时代。传统艺术只可以用“只读”方式欣赏,被动观看,空间上保持一定距离。而数字艺术则是以“可读写”的方式获取,通过鼠标的点击,可选择、复制、修改,进行反馈,读者与文本之间完成了“零距离”的接触。从传统艺术到数字艺术是“单媒”向“多媒”的进化,是平面向立体的升华。在数字技术“兼不类为类”,将世间万物都转化为比特(Bit)的同时,也使“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通过数字空间的无限链接交织到了一起。随着现代人借用数字网络快速联络、沟通和协作,对抗工具理性凌驾审美精神而造成的心理失衡的艺术,连同创造艺术品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数字艺术设计的诞生使当代艺术发展经历了一场从传统物质媒介到数字媒介的巨变,是整个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变革。艺术设计教育也从此拉开了虚拟化和艺术化并行的立体时代序幕。在过去传统艺术概念中,物质媒介是构成艺术创作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直接规定着艺术的分类以及艺术作品的审美原则,深刻影响到了艺术家的创意思维和技术操作。英国哲学家、美学家鲍桑葵在其《美学三讲》中说道:“艺术家靠媒介来思索、来感受,媒介是他的审美想象的特殊身份,而他的审美想象则是媒介的唯一灵魂。”在后数字时代,这种物质媒介已经逐渐被虚拟的数字媒介所替代。艺术设计教育在新媒介的介入下,扩大了艺术表现形式的空间,正式进入了立体化的时代。

参考文献:

[1]Nicholas Negroponte. Being Digital[M].

United States:Random House US,1996.

[2]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3]郑建启.艺术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戴雯惠.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J].甘肃科技纵横,2006(6).

[5]王建一.论分形艺术美的本质[N].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6]***.王国维论学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李砚祖.设计:生活的艺术化方式与可能性工具[J].创新设计,2006(2).

[8]崔宁.艺术美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梦想与现实篇8

学***的现实是“决起而飞,***榆枋而止”;溪流的现实是在石缝间浅吟低唱着“靡靡之音”;老马的现实是“眼前飘过一阵鞭影,我只低头瞧着脚下”。它们早已身陷于现实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麻木的心灵早已放弃了拥有梦想遥望天边的权利。于是梦想的翅膀飘然远去,现实的枷锁架在脖项。

收回遐想的思绪,我才发现梦想就是天边的星辰,永不熄灭地照亮匆匆的人生;现实就是脚下的土地,踏实而厚重地记录行路的足迹。人,既不能活于华而不实的梦想里,也不要沉湎于现实的喧嚣中。在人生的道路中,应是左边种植梦想,右边种植真实,随时采撷,收获希望。

寻着古人的来路,我听到了杜工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唤,这是忧国忧民的呐喊,是杜甫心中最大的梦想。收回目光,我听到了鲁迅先生仰望星空的感叹:“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先生“用笔救国”的梦想,他纵然对现实失望,但没有绝望,彷徨中的呐喊唤起了国人的奋起和努力。

梦想与现实篇9

Throughout the ages, human beings have been weaving dreams and hope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Looking into the sky, the starry sky is flashing with the murmur and devout prayer of the ancestors. The dream is so real and so far away, because it is the eternal pursuit of the heart, the prosperity and fantasy floating in reality. The reality of learning doves is "flying from the top, and the spears and elms are Fangzhi"; the reality of streams is chanting "decadent voice" between the cracks in the stone; the reality of old horses is "there is a whip shadow floating in front of me, and I just look down at my feet". They have long been trapped in the mire of reality and can not extricate themselves. The numb mind has long given up the right to have a dream and look to the horizon. So the wings of dreams fly away, the shackles of reality are on the neck.  

收回遐想的思绪,我才发现梦想就是天边的星辰,永不熄灭地照亮匆匆的人生;现实就是脚下的土地,踏实而厚重地记录行路的足迹。人,既不能活于华而不实的梦想里,也不要沉湎于现实的喧嚣中。在人生的道路中,应是左边种植梦想,右边种植真实,随时采撷,收获希望。 

Taking back my reverie, I found that the dream is the stars in the sky, lighting up the hurried life forever; the reality is the land under my feet, recording the footprints of the road steadily and massively. People can neither live in flashy dreams nor indulge in the noise of reality. In the road of life, it should be planting dreams on the left, planting reality on the right, picking and harvesting hope at any time.  

寻着古人的来路,我听到了杜工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唤,这是忧国忧民的呐喊,是杜甫心中最大的梦想。收回目光,我听到了鲁迅先生仰望星空的感叹:“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先生“用笔救国”的梦想,他纵然对现实失望,但没有绝望,彷徨中的呐喊唤起了国人的奋起和努力。 追溯着世界的旅途,我看到了麦哲伦环游世界的梦想,他用广阔的胸怀迎接波澜壮阔的波涛,用梦想书写着生命的厚重与责任。纵使行程中的他遭到土著人的屠戮,现实的残酷却没有将他的梦想抹杀削弱。后人沿着他梦想的轨迹,走向世界。收回目光,我看到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丑陋而顽固的现实一次又一次打击着这位“追梦者”,但他的梦想凝集了所有黑人的正义和力量,现实,终于因他的执著而跪拜在这一伟大民族战士的脚下。我又看到了徐本禹朴实无华的笑容,他没有像自己的同学一样追求花前月下香车宝马,更没有因现实的残缺而逃遁,而是倾自己的梦想于偏远支教之中。他们,都是现实中坚强的追梦者! 

Looking for the way of the ancients, I heard the call of the Ministry of industry of Du Fu that "thousands of buildings will be built in peace, the world's poor people will be happy, the wind and rain will not move and the mountain will be safe". This is the cry of worrying about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and it is the biggest dream in Du Fu's heart. Looking back, I heard Mr. Lu Xun's exclamation of looking up at the starry sky: "I would like to send cold stars to Tsuen, but I would recommend Xuanyuan with my blood", "my mind is vast and wide, listening to the thunder in the silent place". This is Mr. Wang's dream of "saving the country with a pen". Even though he was disappointed in the reality, he did not despair. The cry in hesitation aroused the Chinese people's efforts. Looking back on the journey of the world, I saw Magellan's dream of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 He met the magnificent waves with broad mind, and wrote the heaviness and responsibility of life with his dream. Even though he was slaughtered by the aborigines, the cruelty of reality did not weaken his dream. Later generations follow the path of his dream and go to the world. Looking back, I saw Martin Luther King's dream. The ugly and stubborn reality hit this "dreamer" again and again, but his dream agglutinated the justice and power of all black people. The reality finally knelt at the foot of this great national warrior because of his persistence. I saw Xu Benyu's simple smile again. He didn't pursue the car and BMW like his classmates, nor escape because of the imperfection of reality. Instead, he devoted his dream to the remote education. They are all strong dreamers in reality!  

梦想与现实篇10

如今,流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回过头看一下,你的计划有几个是赶上变化的?21世纪,是比速度和能力的世纪,时间就是金钱,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

生活在如此高强度和高压力的空间里,我何时还能继续坚持?

我何尝不想去过我梦想中的生活。

在允许的范围内,我可以做我自己想做的事。出生于这个据有几千年的封建国家,又生长在不发达的农村里,那里的人们更封建,思想永远停止在祖先那代。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康长大、成人立家、养儿敬父,谁都希望自己子女的子女儿孙满堂,做儿女的想早点不让父母操心,做父母的想儿女早点成家立业,早点抱到孙子,父母的父母想早点喝上孙子的喜酒,也想早点抱抱重孙、曾孙。做父母的,都有这个盼头。

岁月不饶人!眼看着自己的父母、亲人一天天老去,父母的父母渐渐远离。我能怎么做?自古忠孝两全难,更那堪事实如这般?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梦想与现实10篇

学习

建筑合同范本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合同范本10篇,内容包括建筑安全合同范本,建筑劳务合同范本。一、工程概况工程名称:_________工程地点:_________工程规模及结构特征:_________工程承包范围:_________工程立项批准文号:_________资金来源:_________二、合同工

学习

数学应用题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应用题10篇,内容包括数学应用题方法,数学应用题小学。【例1】某商场统计了5个月空调销售量的如下数据:x(月份)13678y(百台)12345(1)为研究销售行情,甲、乙两统计人员提供给经理的拟合函数分别为y=13x+1与y=12x+12,你认

学习

倡议书怎么写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倡议书怎么写10篇,内容包括十篇倡议书,学写倡议书350字十篇。落款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并署上发倡议的日期。(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学习

国庆活动方案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活动方案10篇,内容包括国庆活动方案100条,国庆活动方案策划。以感恩伟大祖国,营造尊老氛围,建设和谐社区为主题,在社区内营造文明、和谐、幸福的人文环境,进一步深化社区居委会服务体系,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二、时间和地点

学习

赞美祖国的作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祖国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赞美祖国的作文300字左右,赞美祖国的作文内容真实。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隽逸雅致的江南美景,雄奇险峻的黄山奇景,源远流长的黄河波涛,雪山连绵的长白山脉,无一不是您最美的点缀。河流是您温暖的港湾

学习

安全教育班会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教育班会10篇,内容包括期末安全教育班会,安全教育班会记录。主办单位:计应0802班委员会与机制0704班委员会参加人员:计应0802全体成员与机制0704全体成员组织者:赵磊、刘洁洁、张阳、李平峰主持人:李静、汪磊活动背景:xx年年

学习

我很重要10篇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我很重要10篇,内容包括我很重要散文完整版,我很重要原文全篇。也许有人说我自负,但是,我有理由证明我所说的话。首先,对于我的亲人来说,我很重要,因为我只有一个,任何人都取代不了我,即使是有双胞胎,但两个人的性格、想法还是有差异

学习

20年后的家乡作文10篇

阅读(87)

本文为您介绍20年后的家乡作文10篇,内容包括20年后的家乡优秀作文精选10篇,20年后的家乡作文抖音。“叮”“叮”一阵悦耳的铃声把我吵醒了,原来这是一场梦啊!指导教师:刘静文

学习

这个夏天10篇

阅读(39)

这一年的夏天,我匆匆闪过了十五岁的夏天,在繁花盛开的季节里,所有昏暗的颜色都沉淀了下来。当亘古不变的太阳隐没到群山背后的时候,树缝里穿过的暖光已挟着八月渐黄的叶,散落了一地。当夏天在八月的蓝天继续散放着光和热,远处池塘里的荷花已经

学习

职业健康安全10篇

阅读(93)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健康安全10篇,内容包括如何做好职业健康安全范文,职业健康安全个人感想。一、建立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正是适应现代安全管理需要,摒弃了传统的事后管理与处理方法,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将职业

学习

逝去的青春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逝去的青春10篇,内容包括终将逝去的青春,纪念逝去的青春文案。3、那些属于我们的青春故事幸福,如今,都不负存在了,现在我们又有什么渴望的呢?4、人生一世,白云悠悠,漂走的事多少沧桑与眼泪;人生苦短,汗流尽,沉淀的又是多少往事与回忆

学习

冬天的作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冬天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冬天的作文400字十篇,关于冬季的作文10篇。北京的冬天,风真的是很大,呼啦啦的,猛烈无比,有着一份难以琢磨的豪放气概。在美丽的三秋过后,它就来了,来的是如此之快,让人还未缓过神儿来。陶然的芦花,香山的红

学习

假如没有灰尘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假如没有灰尘10篇,内容包括假如没有灰尘的提纲,假如没有灰尘感受50字。人类只看到灰尘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却没看见。用我们的话来批评自己就是看问题不要片面,要全面。灰尘在吸收太阳部分光线的同时向四周反射光线,如同无数个

学习

文明礼仪名言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文明礼仪名言10篇,内容包括文明礼仪名言英文,文明礼仪名言儿歌。3、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约翰洛克4、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5、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md

学习

现实生活10篇

阅读(78)

本文为您介绍现实生活10篇,内容包括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日记十篇100字,现实生活感悟篇。只是你把那些女所拥有的势力全部都聚集在一起,这些就形成了一方被别人误解的状态。但是假如你把这些势力全部分解出来你就会觉得,原来这些也是会像障眼

学习

我有一个梦想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我有一个梦想10篇,内容包括我有一个梦想十个字,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原文。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个妹妹,可以让我带着她去串门,在我不在家时可以代替我陪爸妈聊天,还能让我将所学的东西,大大方方的教给她,做一个人人夸奖的好姐姐。我

学习

解析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解析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内容包括简介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何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现实主义作为重要的艺术创作方法,注重写实性、情感隐蔽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等特征是独具特色的,并且是它区别于像浪漫主义等其他创作方法的主要特

学习

雅集的现实意义

阅读(61)

本文为您介绍雅集的现实意义,内容包括笔会雅集的意义,雅集诗会的意义。编者按:历史上最有名的雅集莫过于永和九年王羲之等42位文人墨客在兰亭的那一次。一篇千古不朽的《兰亭序》,一举被后人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从而也奠定了王羲之“书

学习

陈曦 梦想的华丽转身

阅读(42)

“演小剧场话剧从上大学时就是我的梦想。”《爱在1314》里摇滚青年三儿的扮演者陈曦自2009年大学毕业后出演了许多大型正统剧,《秦淮悲歌》、《校园回旋曲》、《嫂子》,小剧场话剧演出却很少涉及。但是他对小剧场话剧的热忱与追求从未止息

学习

梦想家园 第1期

阅读(30)

马璐瑶,1992年出生于河南,一度喜欢用“我们中原”开头造句。2009年离开“我们中原”到祖国东南边缘的厦门大学念中文,继任鼓浪文学社社长。交友、吃喝、扯淡、文学、写字,组成我不太靠谱的大学生活。文字《我们》《青丝结》《南有乔木》《嫁

学习

以梦想话题满分的作文题目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以梦想话题满分的作文题目,内容包括以梦想为话题的满分作文带题目,梦想为话题的作文。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但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只是一个梦想,它永远都只是人们心中的幻想,于是人们便将它一直埋在自己那深深

学习

徐本禹:志愿者的梦想都在实现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徐本禹:志愿者的梦想都在实现,内容包括徐本禹志愿服务,徐本禹与志愿者。人物简介:徐本禹,青年志愿者,2004年第22期《中国青年》打破常规,用10个版面对其事迹进行了报道。他用刚毕业大学生的肝胆,满足着乡村孩子求学的愿望,从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