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心里的印象作文10篇

留在心里的印象作文篇1

在我这么多年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些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是我的父母、老师;有的是我的同学、伙伴;还有的是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今天我要介绍的是我的同桌——吴星鑫。

厉害的女生吴星鑫,我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胖胖的身体,圆嘟嘟的脸,再加上一副近视镜架在鼻梁上,可谓是现代版的“猪哥亮”了。

前学期,老师把我调在吴星鑫座位旁边。我决定给她一个下马威,让她瞧瞧我的厉害。我当即在桌中央划下一条“三八线”。吴星鑫白了我一眼,并没开腔。一次,我正在做作业,忽然有一只手直捅我做作业的手,作业本上立即出现了一条“小尾巴”,我便厉声向她吼去:“为什么挤我!”吴星鑫毫不示弱:“谁叫你超过三八线?”我一看,果然超过了一大截,只好哑口无言。从此我对“三八线”十分警惕,吴星鑫也是“寸土必争”。她在我的印象中越来越坏。

但是有一件事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

一次数学测验,教室里很静,只有钢笔在卷子上写字的沙沙声。突然,我有道题做错了,想找钢笔擦,一瞧笔袋里,钢笔、中性笔、尺子都躺得好好的,唯独没有钢笔擦。正当我六神无主的时候,吴星鑫毫不犹豫的将钢笔擦递了过来,用真挚的眼光望着我。我二话没说,拿了钢笔擦,擦掉错题,重新做好。后来,试卷发下来,鲜红的“100”分!我当时的心情真是无比地感激吴星鑫。

我们的关系越处越融洽。

留在心里的印象作文篇2

有一件事情,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一天,我从学校刚出来,天空便下起了蒙蒙细雨。我像往常一样站在学校门口等妈妈来接我。不一会儿,雨逐渐下大了,我便决定自己回家。

走在回家的路上,雨把我的衣服和书包都淋湿了。我感觉到身体有些不舒服,便加快了脚步,回到了家里,我先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妈妈这才放下心来。妈妈回来时我正在写作业,看到我有些精神不振的样子,妈妈问我:“哪里不舒服?”“我感觉有点头晕。”我回答道。妈妈摸了摸我的额头,“呀,有点热。”妈妈急忙说。说完就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厨房,连忙给我做了一碗姜汤。我捧着这碗姜汤,心里感觉无比的温暖。那天晚上,我美美地睡了一个好觉,早上起床精神抖擞。

从那碗姜汤里,我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我爱您!是您给了我生命,您对我的养育之恩,我永远都报答不完。”

留在心里的印象作文篇3

时间仍如流水般前行着,而他和她的甜蜜已经成为过去,留给他们的只有深刻的印象。他们因印象而开始,又因印象而结束。

十七岁时:情窦初开

火车缓缓地前行。他与她都挤在过道的人群中,他们并不认识。

终于,他们各自找定位子坐下。他抬头看到一位老人站着,找不到可以坐下的地方。于是,他站起来让位给老人。坐在角落处的她看到了这一幕,她笑了。这是她对他的第一印象――一位不错的男生。而他在同一时间也看到了她的笑容,这是他对她的第一印象――一位笑容甜美的姑娘。

一路上,他们并无语言交谈,只是彼此的心里都留下了对方美好的印象。

十八岁时:幸福着

因为那次美好的印象,他们互相仰慕着。而后,他们又意外地发现他们竟在同一所学校里上学,所以彼此更加关注着对方。他依然是个正义的男生,她依然为他的正义而微笑,笑容依旧甜美,他心动了。

彼此美好的印象,浮动在他们的内心中。有一种感情不知不觉间萌生了。

十九岁时:甜蜜着

他对她倾诉了爱慕之心。她笑了,接受了他。

他带她去散步,他们谈笑着,心里都感到很甜蜜;他骑自行车载着她,她抱着他,笑容依旧;他们一起看电影,逛街,心里都很高兴。

二十岁时:失望着

时间流逝,他们也随之长大,一切也都随之改变。相处中,他看到了她脾气暴躁时露出的凶相,而印象中的她是那么甜美动人。而今,那甜美再也找不到了。相处中,她看到了他盯着别的女生,她生气了,而印象中的他是不错的男生,她不容许他花心。为此,他们经常吵架。

随着彼此了解的不断加深,他们再也找不到原先各自心目中的形象了,彼此开始失望。

二十一岁:分手了

最终,他们选择了分手。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各自追问自己,为什么印象总是那么爱捉弄人?终于有一天,他们都明白了,没有经受时间的磨合与考验的印象,随时都是可以改变的。他理解了她,她也理解了他,从此,在他们的心中多了一份祝福与回忆。

日子仍一页页地翻动着,他与她带着曾经的记忆和起初的美好印象继续前行……

点评

留在心里的印象作文篇4

【关键词】形象学 中国 印度 文化交流

张骞凿空通西域,梵风佛雨播华夏。从神异荒幻的《山海经》,到穷究天人的《史记》;从交通未凿的缺席想象,到脚踏实地的在场考察;从朦胧隐约的蛛丝马迹,到印度形象的渐趋清晰……总体来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印度文化始终充满仰慕之情。

一、文明梵竺

(一)地方博远 物类丰聚

从地理位置和环境出发去想象和描绘异族社会,是古代中国人认识外部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对印度的地理环境的认识,以《史记·大宛列传》的明确记载为肇始: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

由此,在中国文人的集体意识中,一个荒幻博远、气候湿热、国临大水的印度形象就开始出现。此后的史书特别是正史中,大致沿袭这一形象。这些描述基本符合印度实际。除相距中国遥远外,南亚次大陆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高温且年降水量大,即“卑湿暑热”。“国临大水”中的“大水”,当指印度境内的河流,从上下文中大夏人和张骞关于印度的地理方位描述看,很有可能是指恒河或其支流。除恒河外,东晋高僧法显在其《佛国记》中还明确提到“新头河”(即印度河),对流经印度或印度境内的这几条河流有了实际的认识;《水经注·河水经》则对印度河和恒河的来龙去脉以及流经地域的地理情况和历史事迹,作了详尽考释。在元朝耶律楚材的《西游录》、近代魏源的《海国***志》等著述中,也时见对印度河和恒河的描摹。印度河是印度北部大河,它孕育了举世闻名的印度河文明。恒河更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河”或“印度的母亲”,众多基于恒河的神话传说已使之成为印度人心中一个不可磨灭的情结符号。古代中国人对此未必完全知晓,但河流对于华夏文明的同样重要以及“智者乐水”的文化传统,使他们对邻国印度的河流也给予了关注。

中国载籍中的印度动物,主要以牛、象、鹦鹉、孔雀为代表。牛,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东方各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印度尤其如此。在印度神话系统中,牛是主神湿婆的坐骑,印度教教徒敬牛如敬神。黄支国进献犀牛的记载分别见于《汉书·平帝本纪》、《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印度来的犀牛一时轰动了朝廷,班固在《两都赋》中也曾对此有过生动描摹。印度大象众多,在众多大大小小的神祗中,象头神格涅沙是最受欢迎的神之一,在重大活动开始之前,印度人多对其顶礼膜拜,以期得到庇佑。《史记》和《后汉书》对印度象均有明确记载,并沿见于历代载籍。直到今天,中国人还习惯以“象”来作为印度的别称,如“龙象共舞”、“龙象之争”等。在古代印度与中国的***往来中,还常常以鹦鹉充当“友好使节”,这可见于《旧唐书》等史书。大诗人王维则有著名的《白鹦鹉赋》传世,对来自西域的鹦鹉赞叹不已。《全唐文》中更有来自印度的鹦鹉能够诵读佛经的描述,令人称奇。这说明,在唐人丰富的想象世界中,脱胎于印度佛教故事的神鸟鹦鹉已成为绝佳的创作原型。此外,印度孔雀也在中国载籍中频频出现。《汉书·西域传》中已有简洁记叙,《艺文类聚》中晋公卿对西域所献孔雀的赏玩和赞叹则较为形象:“(孔雀)解人语,驯指,应节起舞。”有趣的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大帝国即命名为“孔雀王朝”。据说,该王朝的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为国王饲养孔雀的家族。声名远播的阿育王统治的四十多年则是孔雀帝国的极盛时期。这些无疑给中国文人的印度想象增添了一丝幻丽色彩。

中国载籍中的印度植物,则主要以莲花、贝多为代表。莲花,是印度文化的一个重要意象。佛门崇尚莲花,相传取其“出淤泥而不染”之意,又说释迦牟尼诞生之初,每行一步,便生一朵莲花,名日“步步生莲”。在佛教的遗址、建筑和造像上,处处可见莲花。中国文人对莲花也偏爱有加,周敦颐的《爱莲说》即道出众多文人墨客的心声。但中国文人爱莲,在很大程度上与倡澄喜净的印度佛教相联系,如“夫莲花者,出尘离染,清净无瑕。有以见如来之心,有以察如来之法,道之行也。”古代印度人倚重口耳相传,文字书写的主要载体多为贝叶、梵夹,佛教经典则几乎全为贝叶、梵夹所垄断。中国知识界对此也有了解,法显、玄奘、义净的著述和《佩文韵府》、《太平御览》、《南史》等史书杂著中皆有记载。除以上动植物外,中国载籍中还不乏对来自印度的琉璃、车渠、火浣布、金刚石、新陶水、珊瑚、珍珠、香料等的记述,大多见于频繁的进贡往来中。这些方物也是印度形象的一部分,因为两种相异文化的交往,哪怕是物质的交往,都要打上交流双方的价值观烙印。

总之,经过中国历代文人的记忆积累、复制、沿袭,一个地方博远、物类丰聚的古老邻国的形象呼之欲出,这虽是中国人对古代印度的较为表面化的认识,却打开了中国人心目中“文明梵竺”的想象之门。直到近代,魏源在《海国***志》中还这样称引道:“(印度)地隶阿细亚洲西南,地广,壤沃,产丰,甲于诸国。”

(二)圣贤叠轸 仁义成俗

本以仁学著称的中国,对印度却也有着众多的仁爱记载,成为印度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山海经》中已隐现古印度的仁爱形象:“天毒,其人水居,偎人爱之。”但这只言片语毕竟影响有限,真正对中国文人关于印度的仁爱形象记忆起重要奠基作用的,还应属东晋高僧法显在《佛国记》中留下的一段重要记载:

民人富盛,竞行仁义……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欲去便去,欲住便住。王治不用刑斩,有罪者但伐其钱……举国人民悉不杀生。

由于法显是亲临印土并留有著作传世的第一人,这段描述便经常被后人引用,一个“民人富盛,竞行仁义”的印度形象便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渐趋生成。此后,“国中人民,率皆修善”,“万善智圆备,惠日照尘俗……国土及城邑,仁风化清皎”,“人民敦厖,土地饶沃”等描述一再在中国载籍中出现。到了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仁爱印度的形象塑造达到了又一个高峰,那里“***教尚质,风俗犹和”,“国重聪叡,俗贵高明”,“赋敛轻薄,傜税俭省”,相应地,人民“不虚劳役”,“各安其业”,“于财无苟得,于义有余让”,“诡谲不行,盟誓为信”,“强志笃学,忘疲游艺,访道依仁,不远千里”,对德高望重者的“敬仪”竟有九种之多。

元时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俗有古风”和《明史·外国列传》中“俗甚淳,行者让道,道不拾遗”的记载使这一形象记忆进一步得到强化。元明时另外一些载籍则以点带面地对印度的淳朴民风进行描述,因为当时的印度已***为印度洋沿岸的一些小国,其中以古里、榜葛剌的影响为大。如费信在《星槎胜览》中这样描述古里国,“风俗甚厚,行者让路,道不拾遗”,文后还赋诗一首:古里通西域,山青景色奇。路遗他不拾,家富自无欺。酋长施仁恕,人民重礼仪。将书夷俗事,风化得相宜。

一个风景秀丽、路不拾遗、富者不骄、***治开明、俗尚礼仪的文明古国形象跃然纸上。此后,《皇明四夷考》和《成宾录》对古里的描述一仍其旧。

与朝鲜、日本、越南等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不同,地处南亚、与中国自古交通不便的印度,在中国人中何以引发如此多的仁爱描述?异国形象的塑造,除受形象塑造客体的制约外,与形象塑造主体的接受屏幕息息相关,即形象塑造主体在接触异国文化前,已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文化心理传统,这种文化心理传统对异国形象的塑造起着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核心理念之一即“仁”,即从人性的自觉出发来阐释为人处世所应秉承的道德要求,这种道德律的承传后来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范式。而这种心理范式,恰是中国人塑造印度形象的一个集体接受屏幕,当这个集体接受屏幕面对异域印度这个巨大文本时,人是否具有仁爱之心,人与人之间是否和谐相处,便成为关注视域中首要的关注点和最易受到激发的契合点,而古代印度社会恰以“正法”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与儒家的“仁义”有着诸多契合,于是,仁爱互让、笃信和谐的印度人形象渐趋生成,正如曾参与隋史编纂与《晋书》撰写的敬播在为《大唐西域记》所作的《序》中曾对印度如此作结:“圣贤以之叠轸,仁义于焉成俗。”

(三)奇幻谁传 伊人得焉

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人心目中就有一个面目模糊的神异的印度形象,最初的体现当然是神话。除神话外,这类形象的产生与印度的杂技、幻术传人中国有着直接的关系。幻术,是一种虚而不实、假而似真的方术,它时与印度杂技掺杂在一起,令中国人喷啧称奇。对此,大量的古代载籍有所描述,以《列子·周穆王》为例:

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碍。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

“化人”即指来自印度的幻术家。东汉时,张衡《两京赋》、李尤《平乐观赋》对神异的印度幻术也都曾有过类似描述。晋初,又有印度女巫擅长“破舌、吞刀、吐火之术”的记载。干宝在《搜神记》中留有对印度“断舌复续,吐火”等“数术”的详尽描绘,证明晋前印度幻术、杂技已传人江南。隋唐时,关于印度人善幻长技的记载更为繁多,这种集体想象不断得到巩固和强化。《通典》、《旧唐书》、《太平广记》中有很多印度人喜擅幻术的故事,《隋唐嘉话》中印度僧的咒术则能死生人。作为使节出使印度的王玄策也曾以行记的形式、以亲历者的口吻对印度幻术和杂技作出描述。

此外,一些来自印度的奇珍异物等,也给印度的神异形象增色不少。如,晋时《西京杂记》中身毒国所献“见妖魅、得配之者为天神所福”的宝镜、“以白玉作之、(暗室中)常照十余丈如昼日”的连环羁,《玄中记》中“今日割取其肉三斤,明日肉已复生”和《宣验记》中能开口讲话、现身说法的印度神牛,等等。在《酉阳杂俎》中,除时见能够医治异疾、“能役百神”以祈雨、“得如幻三昧,入水火,贯金石,变化无穷”的众梵僧外,对娑罗、菩提等的记载也颇具神异色彩。宋《诸蕃志》中“能止风涛”的印度圣水更令中国人钦羡不已。另外,伴随佛教传人中土,一些佛经中的神异传说也时被一些史书所采用,如《魏略·西戎传》中就对浮屠太子降生时的神异现象有过详细描述。

综上所述,神话传说、幻术杂技的传人以及一些奇珍异物的被描摹、渲染,为异域印度在中国人的集体想象中增添了层层神异色彩。当然这是就总体而言,印度幻术在传人中国的过程中也曾受到过质疑、禁止,如唐时的记载:

如闻在外有婆罗门胡等,每于戏处,乃将剑刺肚,以刀割舌,幻惑百姓,极非道理。

天竺伎能自断手足,刺肠胃,高宗恶其惊俗,诏不令入中国。

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大多对印度的幻术杂技持有神异敬畏的感受,有时却又以其“幻惑百姓”、“恶其惊俗”而禁止传人呢?一方面,当一种文化遇到相异性较强的异己文化时,首先会产生相异性的吸引力量。所以,当来自异域印度的幻术、杂技初传人时,人们首先感到新奇、神异。但另一方面,儒家正统文化素尚“不语怪力乱神”,要求人们具有合乎情理的行为规范,因此当印度幻术大量涌人中国、人们对其不再有最初的神秘和敬畏感之后,便对这种反常的甚至违背自然道德与伦理道德的现象逐渐产生厌恶和排斥心理,以致禁止其传人。但这种记载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将基于幻术、杂技而塑造出的印度神异形象简单归之为“被妖魔化”也似有以偏概全之嫌。总体而言,基于印度神话传说、幻术杂技等衍生的神异形象,在古代中国人的认知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并持续对后世文人的印度认知产生影响,一直到清《聊斋志异》中还时有能吞刀吐火、医治异疾的西域头陀出现,一些现当代作品中也时见对印度神秘幻术的渲染。这正是形象一旦产生便具有的后滞效应。所以,在古代中国人的集体接受视野中,异域印度也是一个玄幻奇异的神秘国度,正如录于《全唐文》中的《吞刀吐火赋》所言:“奇幻谁傅,伊人得焉。吞刀之术斯妙,吐火之能又元。……原夫白天竺来时,当西京暇日。骋不测之神变,有非常之妙术。”

(四)殊方异药天文历算

古代印度医学发达,隋唐以前的中国载籍中已有不少关于印度医书的记载。《隋书·经籍志》里《龙树菩萨药方》等多部医书的名字就是印度的,唐代医典里更有不少印度成分,如《外台秘要》、《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里也介绍了一些印度的医学理论和药材。《酉阳杂俎》和《聊斋志异》中载有众多神通广大、能够医治异疾的梵僧、头陀的事例,虽有一定的想象和夸张因素,却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印度医名流播之深广。至于《西游记》中常把印度的御医描绘成面对皇族的怪病束手无策的庸医,则明显是为了凸显主要角色之一孙悟空的神通广大,是一种典型的文学处理。印度医学最有名气、在中国最受欢迎的是眼科,唐代诗人刘禹锡曾有《赠眼医婆罗门僧》一诗,记述了来自印度的僧人擅长***眼疾的事实:

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

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朦。

“金篦术”,即佛门医学中用金针***白内障的手术***方法,最早见于《外台秘要》:“陇上道人撰,俗姓谢,住齐州,于西国胡僧处授。”这里的“胡僧”就是指印度僧人。这~古老印度医术曾在唐时受到推崇,除上述刘禹锡引文外,白居易在《眼病二首》中也有记载:“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贮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杜甫也曾有“金篦刮眼膜,价重百车渠”的诗句。另外,晚唐李商隐、宋人黄庭坚、陆游也均在各自诗句中对金篦术有所描述,可见在唐宋流传之广,可惜后来在印度本土失传。1981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唐由之教授将这一久已失传的绝技复活后回传印度,留下中印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古代印度的天文历算之学发展较早。《隋书·经籍志》里面列举了《婆罗门天文经》、《婆罗门算经》等一长串印度天文历算的书籍,《南史》中也有“(天竺人)有文字,或善天文、算历之术”的记载。《唐开元占经》中专门辟有《天竺九执历经》的详细介绍。《九执历》是公元七世纪前后较为先进的印度历法,至今仍是研究印度天文学的重要历史文献,也是研究中国天文学的学者们不时参考的文献之一,对中国天文学曾产生过一定影响。《通志》对印度的天文、历法等的记载也较全面。这种基于科学交流而得到的较为客观的印度形象一直延续到清朝,《日知录》中还有“天竺国善天文、历算之术,,的记述。

除此之外,中国载籍中对印度的音乐、绘画、瑜伽术等也着墨不少。所有这些,既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印度文明的认知和向往,又成为古代中印友好交流的确凿印证。

二、佛国之伟

(一)想象佛国

两汉之际,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此后的两千年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那时起,出于对佛教的崇仰而产生的对佛国的想象,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心目中对佛国的缺席朝圣,在古代尤其如此。

(1)“儒圣”佛陀

作为佛的出生之所,佛国形象的整体建构,是从对佛陀的崇仰开始的。《列子·仲尼》中,孑L子回答商太宰所问什么是“圣”时说道:

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知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这里的“西方”,概指佛国印度,“西方圣者”,当指佛陀。这大概是中国载籍中最早出现的对佛陀形象的描摹。它出自儒圣孔子之口,自然赋予其儒家理想人格的典型特征:遵从仪礼规范,自觉归化,施行德道,活脱脱一个本土化的佛陀形象。不同的是,与儒家提倡积极人世恰恰相反,此处孔子所赞的却是“无为”之盛德。对《列子》的真伪虽有不同看法,但即便是后人杜撰,从这段描摹也能看出,佛教初传人中国时与作为本土主流信仰的儒家文化并无冲突,所以佛陀才能得到儒圣孔子的赞誉。这是儒家圣人对待佛教领袖佛陀的态度。

再看佛门僧人怎么看。南朝高僧慧远在其《沙门不敬王者论》中也曾将佛陀与儒家诸圣相提并论:“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佛有自然神妙之法,以物化权,广随所入,或为灵仙转轮圣帝,或为倾相国师道士。”但其弟子宗炳却更进一步,认为作为佛陀的诞生地,佛国的文明远超周公、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明,《尚书》和其他儒家经典也没有过人之处,集中体现在其《明佛论》中:

佛国之伟,精神不灭,人可成佛,心作万有……此皆英奇超洞,理信事实……世人又贵周、孔、书、典,自尧至汉,九州华夏,曾所弗暨,殊域何感,汉明何德而独昭灵彩……中国君子名于礼义而暗于知人心,宁知佛心乎?

可以看出,佛陀的地位本同儒门诸圣平起平坐,后来渐渐超出并终被神化了。

(2)“神”化佛陀

佛陀本是现实中人,起初也并未被当作神来崇拜,在涅槃之后才被后期佛徒们逐渐“神”化,在中国也是如此,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佛出生和涅槃时神异现象的描述。《洛京白马寺释教源流碑记》中记载说,早在西周穆王时期,因释迦灭度,中华曾“大地震动,江河泛涨,有白虹十二,南北贯通,连霄不灭。”《周书异记》也对佛出生和涅粲时均伴有大地震动等奇异现象作过细致描绘。这些奇异现象普遍被认为是佛的瑞相显现,从科学角度也被视为对当时地震情形的最初记载。

二是对佛陀神异形貌的想象。《后汉书》中汉明帝夜梦金人的故事为佛陀形象再添神异光环,“长大,顶有光明”的“金人”可谓中国人心目中“神”化佛陀形象的第一个形貌代表符号:

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日: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其形像焉。”

此前,已有汉武帝拜金人的说法,但并不可信,近二百年后此处东汉明帝夜梦金人的“金人”才有可能指佛像。这实际上是围绕佛教何时传人中国的争论点之一。

三是对佛陀神异本领的期待。作为佛国领袖,佛陀自然法力无边,前述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就曾有“佛有自然神妙之法,以物化权,广随所入”的描述,而其佛门弟子也各怀绝技、神通广大,这在纯文学作品《西游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阅读佛国

(1)求法高峰

随着交通路径的不断开辟,中国人特别是僧人们已不满足于对那个神异佛国的缺席想象,而要超越山水阻碍,亲临佛国对这个巨大文本进行阅读和感受。“永平求法”是我国佛教历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经”,惜未到达真正的佛国印度。此后,西行求法的僧人不绝于路。东晋法显成为有确切记载的真正抵达印度的第一人,归国后写有《佛国记》。唐时形成了一个前往佛国取经求法的高峰,一大批僧人历尽艰险远赴印度,归国后都留有记载,成为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宝贵财富,如慧超留有《往五天竺国传》,智猛留有《游行外国传》,惠生留有《惠生行传》,玄奘则留有《大唐西域记》,义净则留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等等。此外,以朝廷使节身份或商贸、游历者身份前往印度并留有著述的也颇多,如唐时王玄策撰有《中天竺行记》十卷(残文存于《法苑珠林》),记述他历次出使印度的经历。元代李志常留有《长春真人西游记》,刘郁留有《西使记》等,都对印度社会方方面面的情况作了记载和描述。但出于对佛教的崇仰而最突出和集中记载印度情况、塑造佛国形象的,仍当属虔诚的佛僧们。这其中,以法显、玄奘和义净为代表。

(2)阅读佛国

从时间上看,法显是东晋时人,他赴印时正值佛教初传人中国;玄奘是唐朝人,他赴印时正值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但到达印度之后,佛教在印度已渐趋衰落;义净也是唐朝人,较玄奘晚几十年,他到达时,佛教在印度的衰势更重。从目的上看,作为佛教徒,三位高僧自然都是为求取佛教真经而赴印,但具体目标有所不同:法显有感于经印度和中亚僧人间接传授得来的佛教律藏较为残缺,赴印是为寻求佛典戒律;玄奘是在游学过程中深感众师之说不同、佛典之论各异,赴印是为解答佛教义理方面的疑惑;义净也痛感戒律松弛,佛教徒中时有丑闻传出(如参与《大唐西域记》编撰的辩机和尚便曾传出同高阳公主私通的丑闻),所以也是为寻求戒律而赴印,但较法显更为关心佛典律部的搜求与翻译。从选择的道路上看,法显是陆路去、海路归,玄奘是陆路去、陆路归,义净则是海路去、海路归。三位高僧选择的道路不同,明显体现出从东晋到盛唐再到中晚唐这一时期,中印间交通路径的变化趋势。特别是义净往返印度时均选择了海路,这是一个转折点,说明在义净时代中印间交通已由陆路为主向以海路为主转变。他们共同塑造出了“佛门圣地”的形象,只不过呈现出由盛而衰的趋势。

“佛法甚盛”,这是法显在其《佛国记》中一再提到的状况,所见塔庙皆“壮丽威严”,祗洹精舍“悬缯幡盖,散华烧香,燃灯续明,日日不绝。”佛僧们也虔心奉法,“圣众所行,威仪法则,相承不绝”,“佛得道处有三僧伽蓝,皆有僧住众僧民户,供给饶足,无所乏少。戒律严峻,威仪坐起人众之法。”对所到之地的佛教传说故事均一一有着详细的描绘,如割肉贸鸽、以眼施人、以头施人、舍身喂虎等,见出法显对终置身佛门圣地的恭敬心情。特别是抵达传说中的“佛留影处”时,“去十余步观之,如佛真形。金色相好,光明炳著。转近转微,仿佛如无”,对佛教遗迹的崇仰、恭谨心态表露无遗。

玄奘到达印度时,所见僧众仍然自觉笃信和研习佛法,“人知乐道,家勤志学”,“崇敬佛法,少信异道”,各佛教派别论争激烈,“部执峰峙,诤论波腾”,仍然是一个佛门圣地所在,但较之法显时代已明显衰落,“伽蓝虽多,僧徒寡少,诸搴堵波荒芜圮坏”,“(伽蓝)庭宇寂寥,绝无僧侣”。与法显相类似,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也记叙了诸多佛教传说故事,虽身处现实中的佛国,对佛国的虚幻想象仍然存在。值得一提的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首先为印度正名,“良以其土圣贤既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他认为,“印度”是由梵文“indu”(月亮)的译音而来,将导师佛陀的诞生地“佛国”与月亮的纯净莹白、播洒光辉于尘世的特征联系在一起,虽为讹误,却体现出对佛国的崇仰之情。

在对“佛门圣地”的感受上,义净与法显、玄奘是相同的,但有一点却显然有异,那就是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他经常将印度佛教界与国内佛教界相比较,对后者极尽批评和嘲讽,如,印度佛教不像中国佛教那样受官府制约,“亦未见有俗官乃当衙正坐,僧徒为行侧立,欺轻呼唤,不异凡流。送故迎新,几倦途路。若点检不到,则走赴公门。求命曹司,无问寒暑。”还对一些中国僧人贪婪财利大加挞伐,继而感叹“如斯之色,西国全无”。两相比较,义净认为亲眼所见的印度佛教才是真正的佛教,正置身于其中的印度才是一方真正不俯首于世俗权势、不流污于财利积聚的“佛门圣地”。这也同他赴印的目的相吻合。

在三位高僧对印度这一巨大文本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进入其观照视野的除跟佛教有关的事物外,对***治、社会、文化等其他方面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和描述。总体来看,在他们眼中,印度也是一个物产丰富、***府宽松、社会和谐、教育发达、人民生活简单朴素的理想国度,“民人富盛,竞行仁义”,“赋敛轻薄,徭税俭省”,“不虚劳役”,“各安其业”,“***教尚质,风俗犹和”,“于财无苟得,于义有余让”,“诡谲不行,盟誓为信”,“什物之具,随时无阙”,“国重聪叡,俗贵高明”,“强志笃学,忘疲游艺,访道依仁,不远千里”,等等,对这一系列正面褒扬用语的使用毫不吝啬。

尽管“佛门圣地”如此完美,尽管国内佛教和社会问题重重,在这些深受传统文化习染的高僧心中,那个远隔千山万水的中国仍是其梦牵魂绕所在。以义净在其《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述为例:

五天之地,自恃清高也,然其风流儒雅,礼节逢迎,食瞰淳浓,仁义丰瞻,其唯东夏,余莫能加。……针灸之医,诊脉之术,瞻部州中,无以加也。长年之乐,唯东夏焉。……故体人像物,号曰“神州”,五天之内,谁不加尚?四海之中,孰不钦奉?

他们没有乐不思蜀,而是背负沉重的经文,再次历经艰险归抵国内,潜心译经,笃志讲学,直至离世。

(三)创作佛国

(1)理想化的佛国净土

能够像法显、玄奘、义净那样亲历佛国进行阅读朝圣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手中的纸与笔,来创作自己心目中的佛国形象。除虔诚的佛教徒外,文人阶层、凡夫俗众更多地是将佛教当作一种“清心释累”的方式进行接受,将印度视为心目中理想化的佛国净土。如谢灵运在《山居赋》中这样直抒胸臆:

钦鹿野之华苑,羡灵鹫之名山。企坚固之贞林,希庵罗之芳园。

鹿野苑、灵鹫山均为印度的佛教圣地,前者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初转处,曾在此度化五比丘,后者是释迦牟尼讲授《法华经》之处所。贞林是佛入灭之处,芳园则是庵罗树的生长所在。与佛教因缘深厚的谢灵运以此四名胜指代心目中的佛国净土,“钦”、“羡”、“企”、“希”间流露出对这个遥远、清净所在的深笃向往。南朝顾愿则在其《定命论》中,以对佛教的崇仰为基调,塑造了一个“贫豪莫差,修天无爽”的理想社会。南朝萧子良、唐时刘禹锡等也在诗作中有类似属意,“逝将烛昏霾於慧炬,拯沦溺於法桥;扇灵崿之留风,镜贞林之绝影”,“常说摩围似灵鹫,却将山屐上丹梯。”一直到近代,谭嗣同还在《怪石歌》中留有“不然天竺亡灵鹫,月黑深林歗猨猊。自我钦之若危岫,浊酒以酹歌以侑”诗句,寄寓对佛国净土的向往。

再后来,“佛国”这一能指符号的所指意义逐渐外衍,已由当初专指印度扩大为一切佛寺,包括在中国的佛寺。“佛国”的另一指代词“梵宫”(或“梵王宫”)也是如此。这是由于欲望实践的对象虽心向往之而不能至,便转而将欲望投射到目之所及、身所能至的邻近寺院,于是,“佛国”印度由缺席变为在场,由虚幻转为现实,由想象升华为创作。如,唐时戴叔伦有“佛国三秋别,云台五色连”,段怀然也在《挽涌泉寺僧怀玉》中道出“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清时方文在《麻城访稿木大师》诗中更以“普天披发奈渠何,我***逃名佛国多”来喻指皈依佛门以逃避世俗的羁绊。

可以发现,这些向往佛国净土的文人,大多生活于中国社会的“乱世”,像谢灵运、顾愿、萧子良均处于战乱不断的南朝,戴叔伦、段怀然、刘禹锡则处于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时期,方文所处的明末清初也是动荡不安的时期。谭嗣同更是如此,对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现实的深重忧戚激发其对佛国净土的缺席想象。所以,在战乱纷争或躁动不安的年代,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心灵宁静的渴求较之平常格外强烈,对佛国净土的欲望投射便流淌于字里行间,这也是对佛国进行早期神异想象的再创作和再升华。

(2)亦真亦幻、亦正亦邪的佛国僧人

进入古代文人创作视野的佛国僧人,可分为两类。

一是僧传文学中的佛国僧人。由于此类传记作品如《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等均属于宗教典籍,对佛国形象的塑造有其特殊性,多为对佛国来的高僧们极尽溢美之词的描述,呈现出定型化的特点。如对摄摩腾的描述为“善风仪,解大小乘经,常游化为任”,竺法兰则“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其他如对***摩罗什、佛***澄、菩提流支等的描述,也大多集中在其聪慧、刻苦、博学等方面,并不时夹杂有一些神异化描述,说明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这些佛国来的僧人在地位上高于本土僧人。另外,从东晋道安开始,中国佛徒皆废俗姓而改以“释”为姓,除出于虔诚的宗教情感外,也见出向佛国僧人靠拢的心态。

二是诗文作品中的佛国僧人。这类作品以佛教文化发达的唐代为多。亦真亦幻、亦正亦邪的佛国僧人形象,从几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中印文化的交融与冲突。

其一,不辞劳苦,奉法济世。这类僧人形象的正面描述颇多,佛国来的僧人的确如此,他们自身学养深厚、奉法虔诚、布法勤勉,给唐代文人留下了正面、积极的印象。以贯休的《遇五天僧入五台五首》为例,“十万里到此,辛勤讵可论”,见出佛国来僧路途的艰辛;“远礼清凉寺,寻真似善才”,则是对他们奉法求真精神的赞赏;“唐人亦何幸,处处觉花开”,则道出对他们传布佛法、造福唐人的感激。李白也有《僧伽歌》传世,诗中既有对来自南印度的佛国高僧僧伽不凡形貌的描摹,更有对其四处云游、流播佛法、济度苍生之大德的赞许。

其二,道行高深,玄幻莫测。这实际上仍是擅长杂技、幻术的印度人给时人留下的神异集体印象的一个缩影。以唐传奇《魏洛京永宁寺天竺僧勒那漫提传》为例,勒那漫提“善五明,工道术”,有三种神异本领:其好友蠕蠕能推算出树木的果实是否有核;自身具有移山之能;他临终时竟能“身不着床,在虚仰卧”。另一传奇文《张延赏》中则记载了梵僧难陀擅长幻术,能将三支竹杖变成三个尼姑,能割下自己的头后放回原处。文中提到唐人对其钦羡不已并一再挽留,对待异己文化的包容心态可见一斑。

其三,邪恶狡诈,违逆人伦。这是负面描述佛国僧人的一个极端,这方面记载仍以唐传奇为多,包括印度僧人在内的“胡僧”以负面形象频频出现。他们或者言行诡谲、欺诈忠良,或者行***篡盗、违逆人伦,与唐诗中的胡僧形象截然相反。究其原因,唐诗作者多具深厚的文化修养,进入其关注视野的也多为奉法修行、勤勉正派的高僧大德;而唐传奇多着眼于世俗百态,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有所涉及,对当时僧侣阶层的藏污纳垢状况自然也有所反映。

其四,祸乱百姓,为害社会。这主要出自一些极力排斥佛和佛教的文人之笔,他们大多为信奉儒家思想的世俗地主或达人。在他们看来,佛教耗资财、耽人事、空虚无为,不少僧人借佛事行秽乱、聚财之事,六朝时还曾发生过“沙门不敬王者”的辩论(类似于耶稣会士的“中国礼仪”事件),理应取缔。如唐初傅奕就曾指责佛教徒“不忠不厚,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后又有韩愈批佛、三武灭佛等事件的发生,就连禅宗道鉴也曾呵佛骂祖:“我这里佛也无,祖也无,达摩是老臊胡……”“仁者莫求佛,佛是大杀人贼……”这说明禅宗渐脱离印度传统,以至完全为中国所同化。总之,在这类接受群体的观照视野中,对来自佛国的僧人没有什么好印象。以韩愈《赠译经僧》为例:“万里休言道路赊,有谁教汝度流沙。只今中国方多事,不用无端更乱华。”

(3)《西游记》中的佛国

提到佛国,《西游记》不可缺席。这部文学巨著问世后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佛国的看法,激起他们对印度的想象。文学又是两个梦,即“实现愿望的梦和表达焦虑的梦”,作为一部纯文学作品,形象学视野观照下的《西游记》也由对这两个梦的实现和表达为意旨,塑造出一个与明代中后期的现实世界有着鲜明对比的佛国净土形象。

《西游记》里的佛国净土,既是一个现实的经验世界,又是一个非现实的超验世界。所谓现实的经验世界,是指那里有着一系列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的事物,像植物中的菩提树、莲花、杨柳枝,动物中的象、鹿,建筑中的宝塔、宫殿,等等。所谓非现实的超验世界,一是指上述常见的事物身上都含有一定的文化意蕴,都是为表现佛国纯净庄严形象服务的理想象征物。二是指作品中对佛国形象的虚拟营造和浪漫想象,不啻人类原始乐园情结的释放:那里,生长着“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玻拍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的宝树,有着“皆是仙品、仙肴、仙茶、仙果,珍馐百味,与凡世不同”的美食,有着“霞光瑞气,笼罩千重;彩雾祥云,遮漫万道”的藏经宝阁,有着悲天悯人、普渡众生的如来佛祖、观世音菩萨、诸罗汉等一系列理想寄托对象,实为一方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西天极乐净土。

当然,要到达这方极乐净土,需要降服一系列妖魔鬼怪,需要战胜狼、猪、鳖、蛇和风、火、沙等这些取经路上的非理想象征物,需要历经八十一难、受尽千辛万苦方能到达。除此之外,还要知晓“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虔心向佛,明心见性,方能修成正果,求得真经。对此,第八十五回中,悟空用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提醒唐僧道: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那么,到达这方佛国净土,实现朝圣佛国、求取真经的愿望,是为释解何种焦虑呢?

翻检、细读作品,一个同佛国净土有着鲜明对比的现实世界呈现在眼前:第十回中,唐太宗将魏征所写信笺递给阴司判官,望其顾念“交情”、“方便一二”,窥一斑而见全豹,一个官官相护、情大于法的不公社会尽呈眼前;第二十九回,宝象国王问群臣谁去救百花公主回国时,“连问数声,更无一人敢答”,这些“木雕成的武将,泥塑就的文官”正是封建王朝庸碌官吏的形象写照;第九十三回,沙僧告诫正狼吞虎咽的八戒要“斯文”时,八戒叫道:“斯文!斯文!肚里空空!”无疑是对那些死读八股文章的迂腐秀才们的尖锐嘲讽;取经路上,魑魅魍魉的阻挠,美色、权势的诱惑,狂风、烈火、流沙的挑战,则更是对人类在超越自我、笃寻光明之路上所遇形形困难的一个全景式扫描和折射。

形象学认为,文学虚构的异国形象是一种社会总体想象物。它建立在整合功能和颠覆功能两极之间的张力上,“凡按本社会模式,完全使用本社会话语重塑出的异国形象就是意识形态形象;凡用离心的、符合一个作者(群体)对相异性独特看法的话语塑造出的异国形象则是乌托邦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游记》中的佛国形象,正是与作者所处的明朝中后期社会现实相对照的一方佛国净土,一个西天“乌托邦”。

三、启示与思考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文化交流的学科,作为其一个分支的形象学,也以对“自我”与“他者”间文学、文化关系的关注为最终指归。通过中国古代文学这面镜子,来折射古代印度社会、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演变,是从新的角度对中印关系进行研究的一次尝试。

(一)言说“他者”:观照、借鉴与超越

总体来看,古代时期,中印交往是两个繁荣国家间的平等交往,友谊是贯穿该时期两国关系的一根主线。中国文人对印度文化始终充满仰慕之情。在他们的心中和笔下,古代印度是一方同古老华夏同样文明、发达的“梵佛圣域”。印度形象的生成,有基于确切记载或实地考察后得出的较为符合印度实际的实像,也有基于文化心态变化而产生的印度虚像;在这实像与虚像的重叠、演进中,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与古代中国有着友好交往的东方大国的轮廓较为清晰和明朗地显现出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他者”印度身上,能够得到一些有益借鉴。物质方面,印度的动物、植物、琉璃、胡椒、甘蔗等传人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物种;在技术方面,印度的天文、历算、医药、制糖技术、杂技、幻术、瑜伽等相继传人中国;医术方面,由印度僧人实施或传授的“金篦术”曾在唐宋时期广为流传;精神文化方面,佛教的传人开启了中印文化交往的大幕,在以后的两千年中,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从“他者”印度身上得到借鉴之后,能够在更高层次上为我所用并返惠于这个“他者”,则具有文化超越意义。物质交流方面,中国的蚕丝和丝织品、桃、梨、杏、白铜、瓷土、肉桂、黄连、大黄、土茯苓、茶等物品曾传入印度;技术交流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制糖术、炼钢术曾传人(或回流)印度,医药、卜算、阴阳、百工等其他中国技艺也或曾传人印度;精神文化交流方面,佛教倒流和道教西流已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佳话。所有这些,均可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代载籍中找到线索和印证。

在中印文化关系研究方面,“单向流动说”(one-way traffic)一度有不小的市场,意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印度文化单向流往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的新文化又单向流往印度。一位印度学者这样说过:“中国文化、日本文化确蒙佛教和佛教文学的恩泽,在印度却未曾发现中国文学或哲学所施加的任何影响。”但事实并非如此。其一,以佛教为主要载体的印度古代文明能够跨越喜马拉雅障碍远播并扎根中土,同样辉煌灿烂的古代华夏文明肯定也对古代印度有着渗透和影响,只不过由于古代印度人历史意识不强,在有限的印度载籍中难觅其踪而已。换言之,“两国保存下来的记载,存在实质性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其二,在古代,佛教的单向传播力度的确强大,以致遮盖了中国文化流播印度的光环。其三,该领域的考证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在这方面,季羡林先生的诸多研究成果已经证明“单向流动说”是站不住脚的,还需要我辈后学继以艰苦努力,这也是中印文化关系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言说“自我”:审视、继承与创新

通过对古代文学中的印度形象进行梳理和研究,中国文化自身的一些长处也得到凸显。一是崇史重文的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文人不仅对自己的***治、经济、文化等情况作了详细记载,还对历朝历代的域外地区作了生动、详尽的描述(其中,古老的邻国印度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关注的重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原典财富。卷帙浩繁、种类齐全、体制完备、记载久长的中国典籍,则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这些典籍既包括作为正史的皇皇二十四史著作,也包括《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地理类作品,更包括诸多承载着中国文人智慧和想象力的文学作品。正是得益于前人崇史重文这一传统,才有我们展开中外关系研究的依据和尝试。二是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儒家和道家在对待异己文化时都表现出了和合、宽容的气度。“佛兴西方,法流东国”,佛教顺利传人中国并落地生根后又反哺佛国,一直到今天还有众多信徒笃志追随。从“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再到“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中国人已将外来的佛教同儒教、道教等本土信仰相提并论,并自觉地将佛教观念灌输和融入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奇迹。三是代代相传的人文精神。中国文人向来不乏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逐渐汇集、沉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源泉。这些,均在对异域印度及其他国家的关注和描摹过程中、在“立德、立功、立言”的积极入世过程中得以体现。

留在心里的印象作文篇5

一、钱锺书文学作品中的英国人文意象

“所谓人文意象,主要指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与人的创造相关的物象。”[1]某些渗透着人类活动与创造的地名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人文意象。作品中对某一个地方的记载次数较多的话,无疑可以断定这个地方给作者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及影响。据笔者统计,牛津、剑桥、伦敦三个英国地名在钱锺书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多,具体统计见下表:钱锺书在文学作品中相对频繁地提到了牛津和剑桥,这可能和他留学牛津大学有关,因此作品中折射了他的校园记忆。谈到牛津时,钱锺书一般会提到剑桥,因为牛津与剑桥两所大学的关系实在密切,渊源颇深。《围城》中,牛津与剑桥都出现了十次,其中九次是合起来出现的,即赵辛楣与方鸿渐在谈论导师制的时候,有九次谈到牛津和剑桥。于此,《围城》中的用语也是“牛津剑桥”或“牛津和剑桥”、“牛津或剑桥”,单独提到牛津或剑桥只是各有一次。总体而言,钱锺书文学作品中牛津出现的次数比剑桥稍多。《槐聚诗存》中有三首以牛津入题的诗歌,分别是《牛津公园感秋》、《牛津春事》、《返牛津瑙伦园(NorhamGardens)旧赁寓》,这应是钱锺书留学牛津的见证。钱锺书在英国留学两年,伦敦又离牛津大学不远,所以文学作品中除了校园记忆外,也有着关于伦敦的印象琐记。由于钱锺书大部分时间喜欢待在校园里用功,可能去英国其他地方的次数就不会很多,从钱锺书笔下的牛津、剑桥、伦敦等英国人文意象,可以看出作品中以留学生身份涉及校园生活的零星记忆居多。

二、钱锺书文学作品中的英国人

钱锺书在作品中间接刻画了一些英国人物的形象,这些形象较多来自作品中人物的口述,或通过人物的英国印象侧面体现,作者的直接叙述较少。这些英国人是白种人,时间观念强,举止文雅却又清高自负、以貌取人。另外,英国的文人还有爱教训人的习惯,英国高校里的师生关系也有着隔阂的一面。首先,关于英国人的外貌印象。《围城》开篇不久就间接记载了鲍小姐出场时的一个印象:“英国人看惯白皮肤,瞧见她暗而不黑的颜色、肥腻辛辣的引力,以为这是道地的东方美人。”[2]英国人是白种人,所以看惯了白皮肤,这是小说中关于英国人种的描述,兹不赘注。其次,英国人时间观念强。如《猫》中,袁友春评价陈侠君迟到时说:“大家说你这艺术家的习气是在法国拉丁区坐咖啡馆学来的,说法国人根本没有时间观念,所以‘时间即金钱’那句话还得向英文去借。”[3]再次,钱锺书小说中的英国人有生活中举止文雅的一面。如《围城》中张小姐对方鸿渐的评价:“张小姐不能饶恕方鸿渐看书时的微笑,干脆说:‘这人讨厌!你看他吃相多坏!全不像在外国住过的。他喝汤的时候,把面包去蘸!他吃铁排鸡,不用刀叉,把手拈了鸡腿起来咬!我全看在眼睛里。吓!这算什么礼貌?我们学校里教社交礼节的MissPrym瞧见了准会骂他猪猡相piggywiggy!’”[2]张小姐说方鸿渐吃相不文雅,“不像在外国住过的”。方鸿渐留学英法德,可以看出张小姐认为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举止比较文雅,当然,这也包括对英国人的印象。最后,钱锺书还记叙了英国人优越感强、清高自负、以貌取人的一面。如《猫》中傅聚卿对英国人的印象是:“他知道全世界以英国人最为眼高于顶,而爱迪生母校牛津大学的学生眼睛更高于高帽子顶,可以傲视帝皇。”[3]此外,英国人还善于以貌取人,如《围城》中间接记载了方鸿渐在英国留学没钱买皮衣的感受,当方鸿渐回国后,“马路上经过一家外国皮货铺子看见獭绒西装外套,新年廉价,只卖四百元。鸿渐常想有这样一件外套,留学时不敢买。譬如在伦敦,男人穿皮外套而没有私人汽车,假使不像放印子钱的犹太人或打拳的黑人,人家就疑心是马戏班的演员,再不然就是开窑子的乌龟。”[2]除了对英国国人普遍印象的记载之外,钱锺书还专门记叙了另一类人,即英国的知识分子。

钱锺书曾谈及英国文人爱教训人的习惯,他在散文《谈教训》中这样写道:“人生中年跟道学式的教训似乎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单就作家们观察,也看得到这个有趣的事实。有许多文人,到四十左右,忽然挑上救世的担子,对于眼前的一切人事,无不加以咒骂纠正。像安诺德、罗斯金、莫里斯(WilliamMorris),以及生存着的爱利恶德(T.S.Eliot)、墨瑞(J.M.Murry)等等就是人人知道的近代英国例子。”[4]此外,钱锺书还用了较多的篇幅记述了英国高校师生关系中隔阂的一面,如《围城》中赵辛楣与方鸿渐谈论导师制的时候,就有如此评价:“英国的道德导师是有名无实的;……英国先生只跟学生同吃晚饭,并且分桌吃的,先生坐在台上吃,师生间隔膜得很。”[2]当然,牛津剑桥的学风也得到了钱锺书的赞誉,《围城》中的赵辛楣谈导师制时又说:“哼,高松年还要我写篇英文投到外国杂志去发表,让西洋人知道咱们也有牛津剑桥的学风。”[2]为何钱锺书会特别关注英国人的这些特征呢?这无疑与他留学英国牛津大学的经历有关。钱锺书在留学的两年中,和英国人肯定有不少接触,因此对他们的性情也比较熟悉。这些作品中零星的英国人物印象,在英国国民形象中也较有代表性。关于英国文人爱教训人的习惯,钱锺书可能更多的是从文人生活中感知的,所以记叙的笔调也较为讽刺。同时,钱锺书在留学生活中,必然会更多地接触到英国师生,因此,作品中有较多篇幅谈及英国大学的导师制,这是他对英国人中某一群特殊团体的印象,实属有关留学生活的一种校园记忆。

三、钱锺书文学作品中的英国文化

钱锺书留学牛津,学贯中西。著作中常常会夹杂着英文单词或句子,偶尔使用英文谚语或歇后语之类也得心应手,足见钱锺书对英国文化的熟悉。钱锺书文学作品中的英国文化可以从钱锺书对英文的评价、作品中的英国文学接受、作品中英国人的婚姻观、作品中的英国***治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等几个方面来得出:

(一)作品中的英文认同

钱锺书在牛津大学时读的是英文系,他在文学创作中注意到英语与汉语表达的区别。钱锺书认为英语表达感情时比较直白妥当,没有汉语在表情达意上带有的那种令人不适感。关于这一点,《围城》中有记载:“那天晚上方鸿渐就把信稿子录出来,附在一封短信里,寄给唐小姐。他恨不能用英文写信,因为文言信的语气太生分,白话信的语气容易变成讨人厌的亲热;只有英文信容许他坦白地写‘我的亲爱的唐小姐’、‘你的极虔诚的方鸿渐’。这些西文书函的平常称呼在中文里就剌眼肉麻。他深知自己写的其文富有黄国人言论自由和美国人宣言***的精神,不受文法拘束的,不然真想仗外国文来跟唐小姐亲爱,正像***躲在外国租界里活动。”[2]钱锺书还认为有时中文难以表达的意思,可以借助英文来表达。他在《围城》中讽刺张吉民时,记叙道:“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2]这些精辟的讽刺体现了钱锺书对英文的看法。英文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直白特点正是英国文化的一种体现。

(二)作品中的英国文学接受

钱锺书文学作品中的英国文学接受是一个较大的论题,2010年的复旦大学博士论文许丽青的《钱锺书与英国文学》有过相关论述,本文无意于专门探讨。此处单从钱锺书的文学作品中偶尔出现英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名字来谈,如莎士比亚、弥尔顿、笛福、蒲伯、塞缪尔•约翰逊、柯勒律治、拜伦、雪莱、艾略特等都出现在钱锺书的文学作品中,应该说,钱锺书是受过这些作家的影响,如《猫》中提到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围城》也谈及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英国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对钱锺书的影响颇大,关于这一点学界也有过探讨,兹不赘述。不过钱锺书在文学作品中提到的这些英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大部分只是提及而已,很少有具体的征引和论述。他似乎并没有较多地把对这些作家的接受直接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这可能与钱锺书的文学创作个性有关。

(三)作品中的英国人婚姻观

《围城》中最为人知的比喻就是把婚姻比喻成鸟笼、围城。褚慎明谈到罗素婚姻时说道:“关于Bertie(罗素的***名)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2]文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人的婚姻观。《围城》中也记载了法国人类似的婚姻观。这种婚姻观念,可以说是《围城》的亮点之一,小说借助这种鸟笼式或围城式的婚姻观揭示出知识分子陷入精神围城的境遇,全书的主题思想也得到升华。

(四)作品中的英国***治文化

***治也是文化的体现。钱锺书文学作品中偶尔提及英国***治,描述了英国***治自由民主与独裁的两面性,以及英国对中国的战争侵略。譬如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和***战争时期***年代的《围城》,这部具有现实主义性质的小说,自然离不开谈***治因素。钱锺书在开头即写道:“上船以后,中国学生打听出她领香港***府发给的‘大不列颠子民’护照,算不得中国国籍,不大去亲近她。”[2]此处对鲍小姐的态度点明了中国人对英籍华人的排外性。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英国在鸦片战争、八国联***侵华等战争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人对英国的情绪自然不会很好。英国***治上号称民主,却着有名不副实的一面。钱锺书在《猫》中借傅聚卿之口阐述了对英国媒体与***治的看法:“现代的舆论并非中国传统所谓清议。独裁国家里,***府的意旨统制报纸的舆论,绝不是报纸来左右***府。民治国家象英国罢,全国的报纸都操纵在一两个报阀的手里,这种报阀不是有头脑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不过是靠报纸来发财和扩大势力的野心资本家,哪里会主持什么公道?”[3]***治话语权的掌握问题也是英国***治文化的一种体现,此处足见英国民主***治与新闻媒体的紧密联系。又有《围城》中,赵辛楣在美国大学***治系学到的***治外交经验:“美国人办交涉请吃饭,一坐下去,菜还没上,就开门见山谈正经;欧洲人吃饭时只谈不相干的废话,到吃完饭喝咖啡,才言归正传。”[2]欧洲人饭桌上的***治外交经验,应该就包含英国***治文化。总的来说,英国***治文化在钱锺书的文学作品中也是零星可见。

(五)作品中的其他英国文化

钱锺书文学作品中还体现了英国的其他文化,如饮食习惯。《围城》中记载,“鸿渐道:‘外国菜里从来没有鸡鸭肫肝,我在伦敦看见成箱的鸡鸭肫肝贱得一文不值,人家买了给猫吃。’辛楣道:‘英国人吃东西远比不上美国人花色多。不过,外国人的吃胆总是太小,不敢冒险,不像我们中国人什么肉都敢吃。”[2]又如英国先进的医疗文化在小说中也有所反映,《围城》开始记叙鲍小姐时,就介绍鲍小姐的未婚夫出钱让她去英国学产科。诸如此类的零星几笔,也勾勒了英国的一些生活文化。这种例子相对较多,不再胪列。

四、钱锺书文学作品中的英国形象总述

综上所述,钱锺书文学作品中的英国形象是零星散碎不成系统的,他似乎并没有试***在作品中构建英国的整体形象。也就是说,钱锺书虽然在作品中提到牛津、剑桥、伦敦等地名,有着对留学校园生活的一种记忆,也记载了英国国人的形象特点,有着对英国的文学接受及关于英国的婚姻观念、***治文化、饮食习惯等等的描述,但这些记载是零星散落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钱锺书的文学观念及创作个性。钱锺书以学人自居,文学作品也是学者式的,他本无心在自己的作品中专门构建一个整体的英国形象。钱锺书的学者气质决定了他的新文学观念,他笔下的英国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都很少,不像徐志摩那样钟情于英国的某一处景观从而对其进行描写或吟诵,这同两人的性格气质迥异有关。徐志摩以诗歌名世,钱锺书以学者自居,这是文人之文和学者之文的差异。钱基博曾经给儿子钱锺书写信道:“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潜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5]学界论述过钱氏父子的新文学观较为相似,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就表现了对徐志摩新诗的不满论调,钱锺书也在《围城》中借董斜川之口间接表示了徐诗境界不高:“斜川停笔,手指拍着前额,像追思什么句子,又继续写,一面说:‘新诗跟旧诗不能比!我那年在庐山跟我们那位老世伯陈散原先生聊天,偶尔谈起白话诗,老头子居然看过一两首新诗。

留在心里的印象作文篇6

关键词:藏族学生 异族老师 第一印象

中***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105-02

阿坝师专地处阿坝州,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民族人才责无旁贷。双语教育系则是阿坝师专培养民族人才的一个重要载体。近年发生在藏区的负面事件警示我们,做好藏族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而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更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藏族学生在对待非本民族群体或个体时,是礼貌的,这种礼貌在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关系疏离的表现。他们要从心里认可一个非本民族的老师,过程是困难且漫长的。而他们是否从心里认可这位老师,直接决定了老师未来工作开展的成功顺利与否。尽量缩短这一过程的周期则是班主任工作迅速打开局面的第一工作要点。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分析藏族学生的特点,总结班主任工作中的方法。就班主任在藏族学生心目中“第一印象”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从以下几点浅论。

一、学生心目中老师留下的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生活中我们第一次见到某某人的时候,心中总会有一个对他(她)的印象。 通常所说的这个印象实际上就是指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

虽说第一印象并不一定就正确,但是,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第一印象确实对于后面获得的信息的解释明显有定向作用。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以他们对某一个人的第一印象为背景框架,去理解他们后来获得的有关此人的信息。

因此,班主任在与学生接触的第一次见面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是决定班主任在未来管理工作中能否顺畅的一个重要时段,也是树立班主任正面形象的一个绝佳时刻。工作实践证明,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第一印象好了,学生能更快的接纳拥戴你,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理念也能更顺利执行,工作局面也就顺势打开,快速步入正轨。同理,藏族学生对异族老师第一印象好了,师生双方建立友好和睦的关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在藏族学生潜意识存在的排异划分心理的特点下,师生友好和睦的关系是异族老师消弭藏族学生民族隔阂情结的关键环节,也是异族老师走“近”学生心里的重要基础。

二、把握学生刚入校的心理动态,做好“第一印象”准备

藏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大山深处,高原地带,很多学生甚至是第一次走出家乡。身处于一个崭新且陌生的环境,加之眼界窄、阅历浅、年龄轻,在思想上会很容易产生孤独、茫然、思亲等易伤感的情绪,容易受到本民族内他人意志的支配,也容易受到本民族外的刺激。加之民族感情强烈、自卑感强的特点,他们会对异族师生,尤其是汉族师生的言论和态度特别敏感,容易造成思想上巨***动。同时,也会因为异地求学,城市、人文环境变化和学习压力变化产生各种不适应和迷惘,比如生活、人际交往等的不适应,学习前景的迷惘。除此以外,他们也会因为人、事物、环境的陌生,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和探究意识。

三、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家戴尔・卡内基在其名著《怎样赢得朋友,怎样影响别人》一书中,总结出了给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六条途径:(1)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2)微笑;(3)多提别人的名字;(4)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们自己;(5)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6)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自己很重要。

在媒体界也有这么一句名言:要给人好的印象只需要7秒钟。而这7秒内影响第一印象形成的因素按比重排序,第一是外表,占50%以上。不仅包括脸蛋,还包括气质、体态、神情和衣装的细微差异。第二是声音,占40%。而音调、语气、语速、节奏都是重要因素。第三是言行举止,少于10%。

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在师生第一次见面时做好以下几点,更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1.得体、阳光的仪表,微笑、礼貌、真诚、坦然的态度

“以貌取人”是现代多数人的“通病”。俗话说“先入为主”,学生从见到老师的一刹那,就开始形成印象,并长久烙印在他心上。心理学家研究发现,7秒钟的第一印象可以保持七年,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每个人都会自然倾向于找更多的证据来确定他们己形成的结论,而不会去找证据来反驳它。不管你是否愿意,第一印象总会在以后的决策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所以,班主任在和同学第一次见面时,一定要注意仪表,一站出来就是自信、温和、阳光的样子,让学生眼睛发亮。一旦被学生看“扁”,以后再怎么努力都作用不大。相反,如果班主任看起来神清气爽,格调高雅,眉宇间透露着自信的神采,让人有乍见之欢,那你工作顺利也就成功了一半。

2.营造自然、轻松、开放的氛围环境

2.1会场提前播放音乐,营造气氛

陌生人见面,一般情况都行为拘谨,对四周氛围环境敏感。要想赢得朋友,影响他人,自然、轻松、开放的氛围环境必不可少。这氛围环境的营造可有多种途径达到,比如课堂互动等。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见面会播放音乐作为开场白,尤其是学生熟悉、感兴趣的音乐,更能直接明显的营造出自然、轻松、开放的氛围环境。

2.2准确叫出多个学生名字,态度真诚的攀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如果能在第一次见面准确的喊出一些同学的名字,顺便稍稍“揭发”一些学生无伤大雅的个人信息,则能很好的正能量刺激学生,让他们不自觉中迅速融入各种角色,让学生形成“老师很尊重他、重视他”心理暗示。攀谈内容从学生家乡,民族语言,民族文化谈起,多赞扬,多请教,多让他们说,老师保持微笑,真诚倾听的态度,学生心理自然会形成“老师对我很有兴趣,内心是接纳我的”的暗示。自然、轻松、开放的氛围环境自然形成。

2.3组织活跃的师生互动环节,尤其策划别开生面的见面内容,使用风趣幽默的言语

第一印象的好坏都是通过精神面貌、衣着、肢体语言、语言表达综合传递的。老师自古以来即是被定位成一个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一个长者,学生对长者的孺慕、崇拜之情天然形成。尤其是当老师能在字里行间透出广博的知识面,风趣、幽默的言语风格,更能提升学生对老师的孺慕、崇拜之情。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组织游戏类的互动,且在互动过程中用上风趣幽默的言语,更能让学生给老师的第一印象加分。

3.从学生需求入手,交流他们感兴趣或迫切需求的东西

因为环境的变化,以及学习压力的减压,大一学生一般会有迷惘的心理。他们想挣扎突破这层思想束缚,但又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致使很多学生回忆起大一的生活的认为是最没有方向感。

加深并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交流符合对方兴趣的话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象“生命有限?宽度无限”、“时光易逝?只争朝夕”“职业生涯规划”等话题是新同学最想解惑的了。

当然,第一印象也不是在人们脑海中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地淡化。但是,第一印象产生的首因效应作用深远。藏族学生管理工作中善用第一印象效应则往往能帮助我们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当然,如果班主任在给学生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成功的,则要努力保持自己的作风和态度,维护这种印象。

参考文献

[1]舒文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心理学的证明和解释》[Z],北京教育网.

留在心里的印象作文篇7

接听电话的基本礼仪常识

(一)重要的第一声

当打电话给某单位,若一接通,就能听到对方亲切、优美的招呼声,心 里一定会很愉快,使双方对话能顺利展开,对该单位有了较好的印象。在电话中只要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行为就会给对方留下完全不同的印象。同样说:“你好, 这里是XX公司”。但声音清晰、悦耳吐字清脆,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对方对其所在单位也会有好印象。因此要记住,接电话时,应有“代表单位形象”的意识。

(二)要有喜悦的心情

打电话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情,这样即使对方看不见你,但是从欢快的语调中也会被你感染,给对方留下极佳的印象,由于面部表情会影响声音的变化, 所以即使在电话中,也要抱着“对方看着”的心态去应对。

(三)清晰明朗的声音

打电话过程中绝对不能吸烟、喝茶、吃零食,即使是懒散的姿势对方也能够 “听”得出来。如果你打电话的时候,弯着腰躺在椅子上,对方听你的声音就是懒散的,无精打采的,若坐姿端正,所发出的声音也会亲切悦耳,充满活力。因 此打电话时,即使看不见对方,也要当作对方就在眼前,尽可能注意自己的姿势。

(四)迅速准确的接听

现代工作人员业务繁忙,桌上往往会有两三部电话,听到电话铃声,应准确迅速地拿起听筒,最好在三声之内接听。电话铃声响一声大约3秒种,若长时间无人接电话,或让对方久等是很不礼貌的,对方在等待时心里会十分急躁,你的 单位会给他留下不好的印象。即便电话离自己很远,听到电话铃声后,附近没有 其他人,应该用最快的速度拿起听筒,这样的态度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 这样的习惯是每个办公室工作人员都应该养成的。如果电话铃响了五声才拿起话 筒,应该先向对方道歉,若电话响了许久,接起电话只是“喂”了一声,对方会 十分不满,会给对方留下恶劣的印象。

(五)认真清楚的记录

随时牢记5WIH技巧,所谓5W1H是指① When何时② Who何人③ Where何地 ④ What何事⑤ Why为什么⑥ HOW如何进行。在工作中这些资料都是十分重要 的。对打电话,接电话具有相同的重要性。电话记录既要简洁又要完备,有赖于 5WIH技巧。

(六)了解来电话的目的

上班时间打来的电话几乎都与工作有关,公司的每个电话都十分重要,不可敷衍,即使对方要找的人不在,切忌只说“不在”就把电话挂了。接电话时也要尽可能问清事由,避免误事。首先应了解对方来电的目的,如自己无法处理, 也应认真记录下来,委婉地探求对方来电目的,就可不误事而且赢得对方的好感。

(七)挂电话前的礼貌

要结束电话交谈时,一般应当由打电话的一方提出,然后彼此客气地道别, 说一声“再见”,再挂电话,不可只管自己讲完就挂断电话。

接听电话的礼仪常识

接听电话不可太随便,得讲究必要的礼仪和一定的技巧,以免横生误会。无论是打电话还是接电话,我们都应做到语调热情、大方自然、声量适中、表达清楚、简明扼要、文明礼貌。

1、及时接电话

一般来说,在办公室里,电话铃响3遍之前就应接听,6遍后就应道歉:“对不起,让你久等了。”如果受话人正在做一件要紧的事情不能及时接听,代接的人应妥为解释。如果既不及时接电话,又不道歉,甚至极不耐烦,就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尽快接听电话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让对方觉得自己被看重。

2、确认对方

对方打来电话,一般会自己主动介绍。如果没有介绍或者你没有听清楚,就应该主动问:“请问你是哪位?我能为您做什么?您找哪位?”但是,人们习惯的做法是,拿起电话听筒盘问一句:“喂!哪位?”这在对方听来,陌生而疏远,缺少人情味。接到对方打来的电话,您拿起听筒应首先自我介绍:“你好!我是某某某。”如果对方找的人在旁边,您应说:“请稍等。”然后用手掩住话筒,轻声招呼你的同事接电话。如果对方找的人不在,您应该告诉对方,并且问:“需要留言吗?我一定转告!”

3、讲究艺术

接听电话时,应注意使嘴和话筒保持4厘米左右的距离;要把耳朵贴近话筒,仔细倾听对方的讲话。

最后,应让对方自己结束电话,然后轻轻把话筒放好。不可“啪——”的一下扔回原处,这极不礼貌。最好是在对方之后挂电话。

4、调整心态

当您拿起电话听筒的时候,一定要面带笑容。不要以为笑容只能表现在脸上,它也会藏在声音里。亲切、温情的声音会使对方马上对我们产生良好的印象。如果绷着脸,声音会变得冷冰冰。打、接电话的时候不能叼着香烟、嚼着口香糖;说话时,声音不宜过大或过小,吐词清晰,保证对方能听明白。

5、左手接听电话

便于随时记录有用信息。

接听电话的步骤

1、接听电话前:

⑴、准备笔和纸:如果大家没有准备好笔和纸,那么当对方需要留言时,就不得不要求对方稍等一下,让宾客在等待,这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在接听电话前。要准备好笔和纸。

⑵、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动作:不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在处理一些与电话无关的事情,对方会感到你在分心,这也是不礼貌的表现。

⑶、使用正确的姿势:如果你姿势不正确,不小心电话从你手中滑下来,或掉在地上,发出刺耳的声音,也会令对方感到不满意。

⑷、带着微笑迅速接起电话:让对方也能在电话中感受到你的热情。

2、接听电话

⑴、三声之内接起电话:这是星级酒店接听电话的硬性要求。此外,接听电话还要注意:

①、注意接听电话的语调,让对方感觉到你是非常乐意帮助他的,在你的声音当中能听出你是在微笑;

②、注意语调的速度;

③、注意接听电话的措辞,绝对不能用任何不礼貌的语言方式来使对方感到不受欢迎;

④、注意双方接听电话的环境;

⑤、注意当电话线路发生故障时,必须向对方确认原因;

⑥、注意打电话双方的态度。

⑦、当听到对方的谈话很长时,也必须有所反映,如使用“是的、好的”等来表示你在听。⑵、主动问候,报部门介绍自己;

⑶、如果想知道对方是谁,不要唐突的问“你是谁”,可以说“请问您哪位”或者可以礼貌的问,“对不起,可以知道应如何称呼您吗?”;

⑷、须搁置电话时或让宾客等待时;应给予说明,并致歉。每过20秒留意一下对方,向对方了解是否愿意等下去。

⑸、转接电话要迅速:每一位员工都必须学会自行解决电话问题,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再转接正确的分机上,并要让对方知道电话是转给谁的。

⑹、对方需要帮助,大家要尽力而为:作为酒店的员工应尽力去帮助宾客,对于每一个电话都能做到以下事情①、问候 ②、道歉 ③、留言 ④、转告 ⑤、马上帮忙 ⑥、转接电话⑦、直接回答(解决问题) ⑧、回电话

⑺、感谢对方来电,并礼貌地结束电话:在电话结束时,应用积极的态度,同时要使用对方的名字来感谢对方。

⑻、要经常称呼对方的名字,这样表示对对方尊重。

(9)、当手机出现未接电话时要及时回复短信或者电话,询问是否有要事等

(10)、若非有要紧事,晚上十点后尽可能不要给任何人打电话,以免打搅别人休息

 

接听电话的基本礼仪常识有哪些相关文章:

1.关于接电话有哪些基本礼仪

2.办公室电话接听礼仪

留在心里的印象作文篇8

(一)重要的第一声

当我们打电话给某单位,若一接通,就能听到对方亲切、美丽的招呼声,心里一定会很愉快,使双方对话能顺利展开,对该单位有了较好的印象。在电话中只要稍微注重一下自己的行为就会给对方留下完全不同的印象。同样说:“你好,这里是XX公司”。但声音清楚、悦耳、吐字清脆,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对方对其所在单位也会有好印象。因此要记住,接电话时,应有“我代表单位形象”的意识。

(二)要有喜悦的心情

打电话时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情,这样即使对方看不见你,但是从欢快的语调中也会被你感染,给对方留下极佳的印象,由于面部表情会影响声音的变化,所以即使在电话中,也要抱着“对方看着我”的心态去应对。

(三)清楚明朗的声音

打电话过程中绝对不能吸烟、喝茶、吃零食,即使是懒散的姿势对方也能够“听”得出来。假如你打电话的时候,弯着腰躺在椅子上,对方听你的声音就是懒散的,无精打采的,若坐姿端正,所发出的声音也会亲切悦耳,布满活力。因此打电话时,即使看不见对方,也要当作对方就在眼前,尽可能注重自己的姿势。

(四)迅速准确的接听

现代工作人员业务繁忙,桌上往往会有两三部电话,听到电话铃声,应准确迅速地拿起听筒,最好在三声之内接听。电话铃声响一声大约3秒种,若长时间无人接电话,或让对方久等是很不礼貌的,对方在等待时心里会十分急躁,你的单位会给他留下不好的印象。即便电话离自己很远,听到电话铃声后,四周没有其他人,我们应该用最快的速度拿起听筒,这样的态度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这样的习惯是每个办公室工作人员都应该养成的。假如电话铃响了五声才拿起话筒,应该先向对方道歉,若电话响了许久,接起电话只是“喂”了一声,对方会十分不满,会给对方留下恶劣的印象。

(五)认真清楚的记录

随时牢记5WIH技巧,所谓5W1H是指①When何时②Who何人③Where何地④What何事⑤Why为什么⑥HOW如何进行。在工作中这些资料都是十分重要的。对打电话,接电话具有相同的重要性。电话记录既要简洁又要完备,有赖于5WIH技巧。

(六)了解来电话的目的

上班时间打来的电话几乎都与工作有关,公司的每个电话都十分重要,不可敷衍,即使对方要找的人不在,切忌只说“不在”就把电话挂了。接电话时也要尽可能问清事由,避免误事。我们首先应了解对方来电的目的,如自己无法处理,也应认真记录下来,委婉地探求对方来电目的,就可不误事而且赢得对方的好感。

(七)挂电话前的礼貌

要结束电话交谈时,一般应当由打电话的一方提出,然后彼此客气地道别,说一声“再见”,再挂电话,不可只管自己讲完就挂断电话。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话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人离不开电话,天天要接、打大量的电话。看起来打电话很轻易,对着话筒同对方交谈,觉得和当面交谈一样简单,其实不然,打电话大有讲究,可以说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

二、使工作顺利的电话术

(一)迟到、请假由自己打电话;

(二)外出办事,随时与单位联系;

(三)外出办事应告知去处及电话;

(四)延误拜访时间应事先与对方联络;

(五)用传真机传送文件后,以电话联络;

留在心里的印象作文篇9

中***分类号:J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144-01

摘要:本文将印象派笔触与肌理的表现,作为印象派绘画视觉特征的审美要素,从笔法的视角分析印象派画家对画面形式语言的探索。印象派画家作画时,依据对自然风景的感受,有意识地保留写生过程中的一笔一划,保留画面笔触与肌理的过程与动态,强调在组织笔触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形式美,独特的笔触与肌理效果,成为印象派绘画普遍的语言形式。

关键词:印象派;绘画;笔触;肌理

一、印象派绘画笔触与肌理的艺术表现

(一)个性化的笔触与肌理的审美表现。

体现绘画艺术需要借助具体的形式语言即笔触与肌理,它以画面的形式状态宣泄画家的情感及思想状态。任何一种艺术感受都要通过特定的艺术形态去组织,表现到画面上,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个性化的笔触从外观上看主要包括画家的用笔方式,笔触的大小等。印象派个性化的笔触是艺术家主观感受与情绪化的外在表现,笔触与笔触的衔接方式,以及画家的用笔习惯,不同的画家依据他们的性格差异,用笔或粗放或细腻,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印象派画家注重对生活的感觉,主张到大自然中以提高感知力。在户外写生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有了各自的笔触笔法技巧,个性化的笔法是印象派画家在记录表达自身感受的一种习惯,是画家情绪化因素与表现过程的变化,即直接导致个人画风的形成。

在印象派中,莫奈才是真正的实质性领袖。在《睡莲》系列作品中,柔韧的笔法,打破了事物之间边缘,景色浑然一体,没有任何阻碍,笔触在其中纵横驰骋,线条缭绕,随心荡漾,达到了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莫奈采取的是交叉、重叠的笔触,用透明的深颜色叠加在亮颜色上,或是用不透明的亮颜色覆盖在深色底子上,在颜色湿的时候,笔触交融混合;在颜色干了以后,用厚厚的笔触拖过表层,产生醇厚毛涩的飞白效果,形成了耐人品味的油画肌理,这里,满天叠加分割的笔触,到处透 着底层色彩的空隙,因此层次丰富而又有透气的感觉。

睡莲莫奈

正所谓“画如布弈”,处处皆是活眼,笔法乱中求趣,笔触在色彩的空间游刃有余,颜色微妙而摄入人心。画家的情绪与自然溶为一体,他成功的将个人感受融入笔法之中,在莫奈的笔触气氛之中我们甚至可以领悟到东方艺术的一些境界。

可以看出,个性化的笔触记录了印象派画家们的主观感受,画面的笔触与肌理对画面的视觉效果直接导致了个人画风的形成。

(二)印象派笔触与肌理的视觉美。

印象派画家对于户外写生非常看重,他们认为自己在户外的小幅油画就是已经完成的作品,他们还非常看重自己在描绘自然景观时所有的自然和坦率。

印象派画家在绘制作品时有意地在画面上保留一笔一划,短笔触的运用生动而富有表情姿态,团点状的笔触相互挤压,多种形式的笔触在画面视觉上都有显示,肯定了笔触在画面的视觉效果,这样做的结果是一层历久弥坚的、层次丰富的画面肌理。印象派的油画以个性化笔触构建画面的形式,将画家对自然观察和感受的结果表现在了画布上,流露出笔触在外观上的一种自然与坦率的美。面对自然,在对景写生的过程中将画面所形成的笔触形式保留下来,不加过多的修饰,保留笔触的过程和偶然,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形式美。

在作品《圣维克多山》中,笔触的彼此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对于塞尚来说,除了单纯作为堆砌一个面或表示一种色彩变化的“砖头”时以外,他的笔触都更具有素描的性质,都有明确的方向。在他的画面上,各个笔触相互联系,交织成一个网络;有些笔触的方向与其它笔触连接起来,或与其它笔触形成“韵律”,有些则沿相反的方向运动。

近看粗虐零乱,远看粗而不乱,这种技巧的运用又是塞尚的一个特点:他总是先画出粗的大笔触,然后使用更细的小笔触来强 调细节,这样做的结果是一层历久弥坚的层次丰富、硬壳状的画面肌理,真实地表现了物体的形式美。

留在心里的印象作文篇10

[关键词] 印象管理 顾客忠诚度 卖场营销 关键时刻

当今企业面临着市场同质化竞争的巨大压力,如何增强企业的优势地位以提升顾客忠诚度,始终是企业赢得顾客的核心问题。卖场印象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前提,但却一直被企业忽视或曲解。在传统管理理念下,企业对卖场的设计着重的只是单纯的卖货,并没有深入到顾客的生活方式中,自然也没有上升到顾客的情感及其价值层次。因此,它很难使顾客进入到产品的灵魂里,也很难满足顾客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无法给顾客留下独特而深刻的印象,也就很难控制顾客的购买行为。所以,企业实施个性化的印象管理策略,必将使企业找到新的生存空间与获取价值的新机会。

一、印象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其营销涵义

所谓印象管理,是指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期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1959)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学者将其运用到卖场营销领域,提出了“店铺剧场论”。其中心意思是把店铺整体比喻成剧场,其中卖场是舞台,设施、设备、灯光、广告等是舞台布景,顾客是观众,店长是导演,商品是演员。通过这些要素的系统组合,企业就能够增强卖场对顾客的吸引力、注目率,唤醒顾客的购买欲望,在顾客心目中留下独特而深刻的印象,从而提升顾客的忠诚度。

由此可见,企业实施卖场印象管理,实际上就是企业如何在顾客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形象的策略。具体讲,它包含以下几个维度:

第一,社会期望。也就是社会规范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限定。企业和顾客都只是卖场中的演员,卖场的设计与展示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因此,实施卖场印象管理必须符合企业品牌的定位与社会形象的塑造,必须符合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以及社会规范。也就是说,企业在顾客心目中创造的印象必须符合潮流,符合社会的价值观与消费观,并能够被社会所接纳。

第二,情节。与产品和服务的有形展示不同,印象是内在的,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目中,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塑造形象的目的是要增强顾客忠诚度。为此,企业必须以顾客的生活方式为指导理念,设计出一系列情节或情景,塑造其感官体验并获得思维认同,以此抓住顾客的注意力,改变顾客的消费行为。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接触点上设计出很好的剧情,就能够加深顾客的印象,增强顾客对品牌的偏好和忠诚度,从而获得顾客的青睐。

第三,人员关系。服务人员的个人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整体形象,他们和顾客一样直接参与了整个营销活动的表演过程。在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双方的行为会彼此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协调与配合。因此,处理好卖场中的各种人员关系是重要的,它能够带给顾客直观的感受和切身的体验,在顾客心目中形成第一位的印象。如果这种印象遭到破坏,顾客价值就会降到最低,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就会被扭曲或中断。

第四,场景布置。场景是卖场进行营销活动的区域,它包括各种物品的装置、陈列、摆设与装饰。场景的布置要围绕顾客的感受进行,重点突出企业品牌的个性以及所倡导的独特理念,对顾客形成震撼力和感染力。为此,卖场的设计必须与顾客的角色相吻合,并能够提示其社会地位与身份,强化顾客情感与精神上的消费需求,唤醒顾客对企业深层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企业的场景成为顾客必需的生活空间,让顾客享受到超额的价值,让企业的价值主张较好地深入到顾客的心目中。

二、关键时刻与顾客关系的永恒性

卖场与剧场最大的不同是,卖场中的顾客是在流动中购物,而不是静止地欣赏戏剧。当顾客进入店内,看到货架、平台、端架中陈列的各种商品时,首先会联想到这些商品的使用方法和功能,在生活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并根据商品的价格判断其价值,然后再估算家庭的生活预算和钱包中的钱数,最后才决定是否购买。可以说,卖场是唤醒顾客生活场景和需求的场所。当顾客在卖场看中某种商品时,往往会下意识地把该商品当作一种素材放到自己喜爱的生活场景中加以想象。当这种向往和喜爱的生活场景被卖场的布置或陈列等手段强化时,就会使顾客获得良好的印象和体验的欲望,唤起顾客对该商品的具体需求,使其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可见,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并不是决定顾客是否购买的唯一因素。购物对于大多数顾客来说,是一个心理满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顾客不仅关心商品的质量和价格,更关心店内的环境。也就是说,真正能够吸引并留住顾客的并不是卖场的布景和道具,而是剧情的展开和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即如何设计令人难忘的情节,是构建长期稳定的顾客关系的关键所在。

对于顾客来说,他们与卖场接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种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但是程度不一。只有那些被顾客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环节,才能够真正打动顾客的心,这些环节就是印象管理中的关键时刻(Moment of Truth,MOT)。企业在这些关键时刻上设计出很好的情境与情节,加深顾客对企业的印象,就能够增强顾客对品牌的偏好程度与忠诚度。也就是说,顾客在刚开始接触企业及其产品时,由于较低的介入度,顾客的忠诚度也较低;随着消费行为的增多与重复,顾客的忠诚度会慢慢上升。这时,如果顾客在某个环节上受到重要情节的刺激,则他的忠诚度将会在短时间里骤然上升。换句话说,当顾客遭遇正面MOT时,他就会“粘”住产品或服务,并且,顾客遭遇的正面关键时刻越多,他的忠诚度越持久,他就越无法离开企业,从而为企业创造源源不断的利润。反之,如果这是一个具有负面效应的关键时刻,即产品或服务的消费带来了顾客的不满,那么,它将打破顾客对卖场消费的心境,打碎顾客对企业在心里认知上的平衡状态,从而大大降低顾客的忠诚度,甚至是诋毁顾客的忠诚度,给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见***)。

从心理学上讲,印象管理突出了顾客心目中对“第一”概念的理解。第一印象往往会对顾客的判断及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心理学家分析第一印象时认为,顾客看到卖场外观的最初20秒往往会决定后面80%的行为。因此,第一印象容易在顾客的心理上产生“连锁效应”和“折扣效应”。所谓“连锁效应”是指对他人的行为产生某种印象之后,就会联想到对方的其他行为大概也是类似的。比如说,顾客一旦对企业有了好印象,就会容易对其所有产品、服务、品牌及行为形成好感;反之,则容易形成反感。所谓“折扣效应”,则是根据他人给自己的好(坏)印象,反方向地将对方的坏(好)行为打折。比如说,当企业给顾客留下好印象时,如果顾客听到有关企业的任何负面信息,顾客都会从直觉上认定企业不可能产生这种不良的行为,也就是说,顾客此时不太会取信于这些负面信息,这就是一种“打折”效应,反之亦然。因此,印象管理从心理学意义上很好地解释了顾客的忠诚行为与印象创造之间的关系。可见,企业不仅向顾客提供商品和服务,同时也是向顾客销售卖场的印象。能否给顾客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特别是通过卖场外观向顾客传递一种感情并引发顾客正面的联想和认同,往往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先决条件。

三、提升顾客忠诚度的内力

在实施印象管理过程中,为了增强卖场对顾客的吸引力,并且长时间留住那些忠诚顾客,使其从消费与体验的行为中获得最大的感知价值,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自己的内力:

第一,创造独特的体验。卖场印象管理突出的主题就是顾客共同参与表演,参与创造价值。企业的营销不仅仅是把东西卖给顾客,而是创造一种独特而有内涵的体验历程,创造一种美好而难忘的回忆,以满足顾客在购物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当这种体验的过程胜过商品时,卖场就成为了顾客的生活空间,成为顾客消费生活中的一种情节,企业也就获得了顾客真诚的青睐。

第二,形象展示的视觉化。视觉化并不是简单地把商品包装得多么好看,而是包括商品陈列、卖场的设计与布局、空间格局与装饰等,从外观到内部,都要围绕顾客的生活方式,模拟顾客的生活场景,直观形象地向顾客传递商品的价值及其魅力,使顾客从中得到一种身份的认同感与归宿感。卖场是连接商品与顾客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可视化的卖场形象展示,可以有效地提高顾客的停留率,及其对商品的注目率和购买率,使商品的价值更容易被顾客识别和确认,从而使顾客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满意的购买行为。

第三,塑造差异化的印象。卖场的差异化战略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所谓卖场差异化,是指卖场在商品和服务上要有鲜明的特征。其中POP广告在宣传卖场个性和特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强调商品特征的广告,也是强化顾客对卖场印象的广告。它能够使顾客强烈地感受到卖场的新鲜感、新发现和新感觉,也能够随着一些突发的自然变化和社会事件做出最迅速的反应,从而赢得顾客的信赖。此外,由于卖场规模的迅速扩大,顾客越来越难以搞清商品及卖场的位置,因此,完善的服务项目和必要的说明就能够方便顾客进行识别和购买。所以,提高服务水平也是卖场差异化战略的重要方面。

四、实施印象管理对提升顾客忠诚度的意义

顾客不是从局部,而是从整体上感受卖场的。因此,如何通过卖场展示在顾客的心目中留下第一位的深刻印象,就是企业提升顾客忠诚度的重要前提。从上述分析可知,企业要获得顾客的支持,赢得顾客的信赖,就必须通过各种情节的设计,创建良好的卖场购物气氛,使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留下美好印象。这不仅可以使顾客获得超额让渡价值,而且还可以在忠诚的顾客群体中产生良好的口碑效应,从而扩展了企业的知名度,并树立了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使企业能够长期获得并保持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由此可见,企业实施卖场印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它必须同企业的经营理念、市场定位、营销策划、商品的组织、营销技术、顾客的需求和市场环境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给顾客带来一个独特而难忘的印象,才能增强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郭 毅 侯丽敏 戚海峰 肖 丽:基于关系视角的营销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晁钢令:市场营销学(第二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张中锋:营造顾客体验的设计战略[J].销售与管理.2006,(4)

[4]彭鸿斌:体验营销和顾客共同创造价值[J].销售与管理.2006,(4)

[5](美)戈夫曼 黄爱华 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留在心里的印象作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留在心里的印象作文10篇

学习

最陌生的熟悉人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最陌生的熟悉人10篇,内容包括最熟悉的陌生人感想,关于最熟悉的陌生人的书籍。曾经教会你坚强的这个我,无声无息的消失在你的世界,默默回忆已经形成的过去,点点滴滴,凝聚着往昔有你的场景。如今的你我,稚气渐渐褪去,无奈编织的美梦

学习

礼仪资料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礼仪资料10篇,内容包括礼仪知识大全100篇,礼仪大全100例。文明礼仪手抄报***片2文明礼仪手抄报***片3文明礼仪手抄报***片4文明礼仪手抄报***片5文明礼仪手抄报的资料:学生集会礼仪(1)集合时,提前到达,准时进入会场,列队快、静

学习

市场营销的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营销的论文10篇,内容包括市场营销案例论文十篇,市场营销和管理论文。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定义委员会1960年给市场营销下过这样的一个定义:"市场营销是引导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或用户的企业商务活动过程"这一解

学习

大学毕业了10篇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毕业了10篇,内容包括大学毕业日记30篇,大学毕业的时候的文章。打开窗帘,明媚的春光瞬间倾泻而入,远处粉红的桃花在阳春三月的拂风中,回眸轻舞,灼灼其华,翩然随流水离去,一片热闹。而我,却听见了寂寞开合的声音,站在大学的中端,而

学习

动物的童话故事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动物的童话故事10篇,内容包括动物过年的童话故事,动物为主的童话故事。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4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片***秋雨洗刷过的

学习

请你原谅我作文10篇

阅读(58)

本文为您介绍请你原谅我作文10篇,内容包括请你原谅我的作文初中,请你原谅我作文100个字。

学习

母校的回忆10篇

阅读(62)

本文为您介绍母校的回忆10篇,内容包括母校的回忆文案,小学母校的回忆。转眼我们即将分离,但我们依然对这里不舍离去。是你,让我的人生有了好的开始;是你,让我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是你,教会我予人鲜花,手有余香;是你,使我懂得赠人以微笑,心情舒畅。

学习

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0篇,内容包括七年级语文下教学工作总结个人,七年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

学习

快乐的圣诞节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快乐的圣诞节10篇,内容包括快乐的圣诞节教案,快乐的圣诞节简笔画。星期六是一个快乐的圣诞,因为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装饰房子。我用彩带拉长,爸爸和妈妈一起吹气球,吹好了,挂在彩带上,用胶粘在墙上;把圣诞树装饰得绚丽多彩,还闪着光

学习

银行安全保卫总结10篇

阅读(73)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安全保卫总结10篇,内容包括关于银行安全保卫工作心得,银行安全保卫工作总结分析。预案演练,就是对员工进行案例的教育,组织员工熟悉“四防预案”,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针对近年来银行案件日趋频繁的严峻局面,我们及时

学习

有关中秋节作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中秋节作文10篇,内容包括写一篇中秋节的作文,中秋节100字作文。Ontheeveningtherewillbeabigfamilydinner.Peoplewhoworkfarawayfromtheirhomeswilltrytocomebackfortheunion.Afterd

学习

关于买年货的作文10篇

阅读(7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买年货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买年货的作文,买年货作文200字左右。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与国际货物买卖有关的最重要的国际贸易惯例。买卖双方在国际货物买卖过程中采用国际贸易术语,可以简化磋商程序和合同内容,节省

学习

作文快乐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作文快乐10篇,内容包括快乐的作文范文,快乐春节作文。二、快乐作文的可行性从本质上说,阅读与写作是互逆相通的。阅读活动表现在“文―意―物”的转化,正好是写作思维走向的逆运转。从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心理看:儿童和少年有

学习

五一活动策划10篇

阅读(579)

本文为您介绍五一活动策划10篇,内容包括超市五一活动策划方案,五一理疗活动策划方案。一、指导思想全区庆“五一”系列活动要以“五一同庆”为主题,努力营造共建和谐、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唱响“劳动创造幸福”的主旋律。按照“职工欢迎、

学习

请你原谅我作文10篇

阅读(58)

本文为您介绍请你原谅我作文10篇,内容包括请你原谅我的作文初中,请你原谅我作文100个字。

学习

五一劳动节的作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五一劳动节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今天是五一劳动节作文,五一劳动节的来历作文。盼望已久的五一终于来到了。一大早,我就急急忙忙地叫醒妈妈,准备好一切,我就同妈妈兴高采烈地再次来到了南昌之星摩天轮。进门抬头一看,就会看见高大

学习

猜猜我是谁三年级作文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猜猜我是谁三年级作文10篇,内容包括猜猜她是谁三年级作文描写妈妈,三年级第一单元猜猜我是谁作文。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迫不及待。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具体如何操作呢?经过查阅资料及自我摸索,我认为猜想与

学习

教师节的礼物作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的礼物作文10篇,内容包括教师节特别的礼物作文,教师节的礼物作文600字。放学回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表扬了我,我心里乐滋滋的。关于教师节礼物的作文篇【2】今天,是9月10日,一个特别的日子教师节。一大

学习

我身边的小能人作文10篇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我身边的小能人作文10篇,内容包括我身边的能人作文,我身边的小能人满分作文。老师说的简单,哪有那么容易,更何况这一天时间还不是完整的,还要读书。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我真是哭笑不得,我想,老师真有意思,自己都做不到的事,还把难题给

学习

最美老师作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最美老师作文10篇,内容包括最美老师作文10篇,最美老师作文。王老师不仅上课时生动有趣,言简意骇,而且课外又像一位慈祥的长辈。他闲暇时,总是和我们在一起聊天,为我们排忧解难,同学们谁要是有个病病痛痛,王老师总是像家长一样担忧

学习

作文20年后回故乡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作文20年后回故乡10篇,内容包括二十年后回故乡优秀作文11篇,二十年后回故乡作文500字10篇。4、啊!我美丽的家乡,你的变化是如此的大,令我恍然大悟,我美丽的家乡我爱你!我决定以后要发明更多的高科技,让我的家乡变的更壮大,更美丽

学习

走进初三作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走进初三作文10篇,内容包括走进初中初三作文,我们携手走进青春的作文初三。我们都是初三的学生了,别让父母为我们担心父母?是啊,夜里灯下,爸妈拖着下班后疲惫的身体,在我们身边,陪我们度过分分秒秒的学习时间。口干舌燥时,他们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