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文章篇1
英语作文-可以参考了:)~~ In modern society, we tend to become more and more aware of our living environment or physical environment, because we is not clean as before. So many people now choose their house as to its environment but not its location and expenses to afford it. As we all know,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during these years, what we could do is to make great efforts in protecting environment gradually. As to government pollution, as to common people. We also try to protect it and make it remain clean. Although we have managed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It is still a very long way to go. 中文大意:)~~ 在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趋向于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因为我们已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环境已不像以前那么干净了,现在许多人买房看的是它的环境而不是它的位置地点及负担费用。 众所周知,这些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全力保护环境,作为***府,已分布了一些法律禁止环境污染,而作为普通的人们,则是尽力保护它,让它保持清洁。 虽然我们已无法去保护环境,而环境已破坏到了一定程度,但是还是有一段长的路要走。 The phoenix Mountain is a place of interest. Every day, it welcome a great many visitors. Years ago, a few people didn`t care about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re. For example, waste paper, plastic bags and tins carelessly disposed could be seen everywhere. A few visitors not only killed animals, caught birds, but also picked up flowers and dug trees. What`s more, some of them set fire for cooking in the woods. People showed a real concern over the problem . And fortunately,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As a result, the environment there has changed. For example, the visitors take away their rubbish. They do not hunt any more. Besides, people protect trees and all kinds of plants. Futhermore, all the tourists bring their food for lnch by themselves in order not to cause fire. Now ,it is more beautiful than before. We must sing high praise for the good deeds.
环境保护文章篇2
论文摘要:在坚持权利本位的前提下,宪法对影响环境的所有义务主体设定普遍义务并要求他们履行义务,这应该是当下实现对环境有效保护的主要出路。 论文关键词:环境义务;宪法化;模式选择;路径设计 一、宪法关于环境保护规定的基本分析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各国宪法为了回应和解决生态危机,从整体表现出了生态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环境基本国策;二是环境基本权利;三是环境基本义务。环境基本国策由于其自身的效力问题,多年来一直饱受学界的诟病;环境基本权利由于其自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关于环境权的概念、主体、内容等基础性的问题尚未达成基本的共识,这成为了环境权宪法化乃至司法化的最主要的障碍。因此,笔者认为,相比之下,采用“环境基本义务”的模式,也许是当前宪法回应生态危机、维护环境安全最有效的手段,而且这也与我国环境立法的传统模式相吻合。 就目前我国的环境立法体系而言,无论是为了实施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国际公约,还是为了履行对人类的环境职责或对国际条约的义务而建立的国内立法,都是通过确认义务和督促履行义务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的。我们认为这种“义务本位”的倾向并没有错,而我们需要改进的是:怎样弥补应当设置而没有设置的义务空白;怎样把义务分配得更加合理;怎样确保法定环境义务能实际履行。总之,对影响环境的所有主体普遍设定义务,并要求他们履行义务是实现对环境有效保护的惟一出路,而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环境义务的堤防牢固地建立起来。具体到宪法层面上,就是通过宪法明确规定所有的义务主体都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宪法义务。 我国宪法关于保护环境的规定集中体现在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该条款可以被理解为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有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的义务。二是国家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义务。三是国家有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义务。四是国家有采取措施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的义务。 从该条文中可以看出,我国现行宪法对环境保护的规定在主体上主要局限于“国家”,强调国家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方面的作用,而对“国家“以外的其他主体并未作出相应的规定。如上所述,对影响环境的所有主体普遍设定义务是实现对环境有效保护的主要出路,而这里的“所有主体”一般而言,包括国家、自然人和各种组织。这些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医院等等。为了表述上的方便,采用《环境保护法》第六条的做法,将这些组织统称为“单位”,也就是说环境义务的主体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国家、自然人和单位。所以说,现行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明显忽视了“自然人”和“单位”这两个重要的环境义务的主体。从更为有效地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的目的出发,笔者认为在以后的修宪中宪法应该以明示的方式全面确认所有义务主体都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 二、环境义务宪法化的模式比较 世界环境义务立法基于各国的不同文化理念和法律传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设计方式。综观各国宪法中环境义务的条款,大致可以归为如下几种设计方式: 一是义务型。一些国家的宪法中在规定环境义务的时候,采取了单一义务型的设计模式,即仅仅是规定了公民保护环境的义务,而没有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利和***府保护环境的义务。如俄罗斯宪法规定:“每个人都有保护自然环境、爱护自然财富的义务。”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塞尔维亚、摩尔多瓦、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 。这些国家的宪法大多是新近颁布的,代表了世界宪法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是权义结合型。不少国家在规定保护环境的义务时采取了这种方式,就是在宪法中既规定了公民享有良好适宜的环境权,同时也规定他们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如格鲁吉亚宪法规定:“每个人都有权生活在有益于健康的环境,有权利用自然和文化环境。每个人都应保护自然和文化环境。”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黑山、莫桑比克、西班牙、保加利亚、葡萄牙等。 三是义责结合型。以这种方式确定公民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时,同时也强调了国家负有环境保护的责任。如立陶宛宪法规定:“国家和每个人都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免遭有害的影响”。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巴拿马、古巴、叙利亚、越南等。 四是权义责结合型。这种模式既规定了公民享有健康适宜环境的权利,同时也明确了公民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且国家有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如韩国宪法规定:“全体国民均享有在健康、舒适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国家和国民应努力保护环境。”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土耳其、秘鲁、克罗地亚、马其顿、斯洛伐克等。 以上四种模式是世界各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义务入宪条款的具体设计类型。考虑到环境权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局限引起的理论上的非议和实践中的争议,笔者认为将其宪法化并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在环境义务的入宪模式上,也就不采用出现环境权的组合类型,也就是说,“权义结合型”与“权义责结合型”并不是环境义务入宪在选择上的理想模型。比较“义务型”和“义责结合型”两种模式可以看出,“义责结合型”的模式在义务主体的规范上更具体也更全面。事实上如果不考虑主体的因素,“义责结合型”与“义务型”的差异并不大,它只是“义务型”的一种特殊的模式。“义责结合型”中的“责”指的是“国家的环境职责”,狭义一点的理解是“***府的环境职责”,而***府的环境职责是指法律规定的***府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义务,也称***府第一性环境义务。所以说,“义责结合型”其本质仍是“义务型”,这也与本文的主题“环境义务”的宪法化相吻合。 之所以将“义责结合型”与“义务型”作为两种类型分别介绍,主要是与“环境义务”入宪的立法建议有关。根据笔者的统计,世界各国关于保护环境的义务条款的规定,从宪法文本的结构上看,主要规定在“经济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两大部分。当然,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宪法文本的结构布局的不同以及立宪者的措词爱好的差异,在称呼上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同样是关于“经济制度”的规定,有的国家宪法在大标题上用“根本经济基础”,如阿富汗;有的国家用“经济和财务”,如伊朗***宪法;有的国家用“国民经济和劳动”,如立陶宛等。而同样是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有的国家用“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格鲁吉亚等;有的国家宪法在这一章的章名直接用“人和公民”,如哈萨克斯坦;有的国家用“人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如俄罗斯。当然,更多的国家是将“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分章或分节规定,从而将保护环境的义务规定在“基本义务”的项下,如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印度等。这里,为了表述上的习惯和方便,采用我国宪法的章节名称将世界各国宪法中不同章节名称里的有关“环境保护义务”内容的规定主要归结到“经济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称呼项下。 根据笔者的统计和比较,发现“义责结合型”的义务条款基本上都出现在章节名称为“经济制度”的内容中。如越南宪法在第二章“经济制度”中规定了“国家机关、武装部队单位、经济组织、社 会组织和一切个人”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立陶宛宪法在第三章“国民经济与劳动”中也作了类似的规定。此外, 叙利亚、巴拿马、古巴、危地马拉等国也都将环境义务的条款规定在与“经济制度”有关的章节中;而“义务型”模式中关于“义务条款”的规定都出现在类似于“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章节中。如吉尔吉斯坦宪法在第二章“公民”的第三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规定了“爱护周围环境、自然资源和历史文物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乌兹别克斯坦宪法在第二部分“人和公民的基本权利、自由和义务”中的第十二章“公民的义务”里规定了“公民必须保护自然环境”的义务。此外,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印度、爱沙尼亚等国都在类似的章节对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作了相应的规定。 三、我国环境义务宪法化的模式选择 通过对“义责结合型”与“义务型”条款在各国宪法中的分布规律的归纳与比较,笔者发现“义责结合型”的义务条款之所以主要集中在类似于“经济制度”这样的章节之下,是因为它们的义务主体包括“国家”,而当宪法规定国家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时,将这样的条款规定在类似于“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章节项下显然是不适宜的。结合上文对我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条款的规定,笔者认为现行宪法第二十六条主要是明确了国家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而该条规定在第一章“总纲”之中。我国宪法第一章是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治制度、文化制度等的规定,由于各制度没有***成节,所以,从宏观上看,与大多数国家将类似条文规定在“经济制度”的项下并不矛盾。这样,粗略看来,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条款的规定似乎与“义责结合型”的入宪模式一致,其实不然。我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义务”的规定明显遗漏了“国家”以外的其他义务主体。因此,可以说,我国宪法关于环境保护义务的规定既不属于“义责结合型”,也不属于“义务型”,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属于已经被我们排除了的“权义结合型”和“权义责结合型”。 在这种情况下,完善我国宪法的环境义务条款就面临着两种模式的选择即“义责结合型”与“义务型”。因为是“环境义务”入宪,所以一般的观点可能会认为采用“义务型”的模式,将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放在“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章节中更为适宜。但考虑到我国宪法文本的实际,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首先,在采用“义务型”模式的国家宪法中对环境权主体的表述一般采用“每个人”、“所有人”或“任何人”,很少有用“每个公民”的字样。如塔吉克斯坦宪法规定:“保护自然环境、历史与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义务。”秘鲁宪法规定:“所有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贝宁宪法规定“任何人都有义务维护环境”。这也与它们的章节名称有关,一般是规定在“人和公民的权利、自由和基本义务”、“人民的义务”、“人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项下,而我国宪法中关于这一主体的描述如果也采用“每个人”、“所有人”、“任何人”这样的字样,显然与章名“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不相称。 其次,即使不考虑章名的问题,在第二章最后一条后面增加一条规定:“每个人都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义务。”从措辞上看也不一致。因为现行宪法第五十二条到五十六条虽然分别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但是每个条文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启文,陡然增加这么一条以“每个人”开头的法条,从法条的整体结构上看,显得不和谐。 最后,考虑到章名和行文的问题,如果将上述条文改为:“公民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义务”也依然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为一方面对环境的保护义务并不限于一国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同样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另一方面,这种规定又遗漏了“单位”这样的义务主体,对环境义务的规定仍不全面。 综上,笔者从比例原则和效率原则出发,建议对“环境义务宪法化”的完善采用“义责结合型”的设计模式,具体的做法是对现行宪法第二十六条进行补充和删改,即删除第二款“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因为这一款一来与第一款关于国家保护环境的宏观规定在总体上不协调;二来需要国家组织和鼓励的“自然资源”并不限于森林,它与 其他自然资源相比也并不显得更加特殊和更加重要,所以这样规定反而显得挂一漏万、得不偿失。删除这一款后,增加“个人和单位”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这样与第一款刚好形成“国家”、“单位”和“个人”三类义务主体保护环境的义务。由于我国宪法的“总纲”主要是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原则、主要方针和基本国策的规定,而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所以将其规定在“总纲”之中也应该不会显得突出和优越。
环境保护文章篇3
关键词:环境法学教材;教学内容;教材研究
教材是学校教育必备的书籍,教材内容的设置应尽可能科学、规范、全面、系统和严谨。教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水平,教材内容作为教材的主体和核心,其设置应当全面系统,避免缺失和遗漏。环境法学又称环境资源法学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本文所称的环境法学教材是指通篇综合性论述环境法学内容的教材,部分论述环境法学内容的教材不在此列。
我国高等环境法学教材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
一、高等学校教材
如:金瑞林主编的《环境法学》(高等教育法学教材);
金瑞林主编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韩德培主编的《环境保护法教程》(普通高等***级规划教材系统)(已出版第五版);
周珂著的《环境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吕忠梅著的《环境法学》(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
蔡守秋主编的《环境资源法》(21世纪法学创新系列教材);
陶信平主编的《环境资源法学》(新世纪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系列教材)等,虽版本较多,但各具特色。
二、高职高专教材
如:郭正、卢莎主编的《环境法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等。
三、继续教育教材
如:金瑞林主编的《环境与资源法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法律专业)等。
纵观我国环境法学教材,作者水平高,教材质量好,既有知识性,又有学术性;既重视理论,又强调实践,吸收了国内外本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教材还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教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现代环境法学教育的现有水平。遗憾的是,我国环境法学教材内容设置上还存在缺陷和不足,具体表现在:
1.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关于环境保护条款的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
《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款是环境法的基础,也是各项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依据。《宪法》环境保护条款在整个环境体系中占有首要地位,它规定和指导着各级各类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工作,起着“统帅”的作用。《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款代表着国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
教材对环境保护条款的研究不够全面是指没有把《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划入新中国《宪法》之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颁布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历史上称为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由于《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且通过日期临近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故应把《共同纲领》划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列。由许崇德主编的《宪法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将《共同纲领》包括在第二章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史》之内,本文的划分和其相同。因此,新中国《宪法》应包括《共同纲领》在内共五部。没有把《共同纲领》划入其中,也就没有了对《共同纲领》环境保护条款的研究和分析。
教材对“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环境保护条款的研究较少,重点在“八二宪法”环境保护条款的研究上。诚然,对“八二宪法”环境保护条款作为重点研究无可厚非,但对前几部《宪法》的环境保护条款的史实性研究不可忽视。
教材对环境保护条款的研究不够深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行《宪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此项条款在《宪法》环境保护条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项环境保护的核心条款,它所保护的环境应当是环境的全部而不能遗漏,也即整体环境而不是环境的某一部分即部分环境。诚然,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涵盖了环境的大部分内容,但它并不是环境的全部内容。法律意义上的环境除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外还应包括自然资源。另外,“其他公害”应改为“其他环境公害”为宜。公害即公共危害,虽然多数情况下是指由于危害环境造成公共环境利益的损害,但报刊或者其他新闻媒体偶尔也指由于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对社会造成的公共危害。为了提高专指度和防止歧义现象,在“公害”前加“环境”进行限定更为适合。因此,可将第二十六条第一款修改为“国家保护环境,生态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环境公害”。
另外,笔者还认为应对环境要素做概要式的保护规定。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单元,各环境要素共同构成了环境整体。保护环境离不开对环境各要素的保护。《宪法》应对各环境要素以列举的形式做概要式的保护规定。这样一来,环境要素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就有了《宪法》依据。做到立法有据,程序合法,名正言顺。在《宪法》对环境要素加以保护的同时,也要对公民保护环境要素的义务作出规定。因此,《宪法》应增加一条规定:“国家保护大气、水、土地、海洋、森林、草原、矿藏、山岭、湿地等环境要素。公民有保护上述环境要素的义务。”
2.地方环境法规的研究和论述薄弱
地方环境法规规章是地方环境立法的产物,也是地方环境管理和行******的法律依据。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方环境现实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国家环境法律只能从一些原则性、根本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上加以规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针对地域性环境特点而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开展地方环境立法工作,建立地方性环境法规。
地方环境法规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根据本地方的环境状况和客观现实需要,将国家环境法律具体化和地方化,对国家环境法律做适当补充和完善。(2)填补国家环境法律的空白。各地对本辖区迫切需要而国家目前又暂无相应立法的事项,可先行一步,通过地方环境立法加以规定。对于国家环境立法的盲点和空白点,通过地方环境立法加以调整和规范是很有必要的。(3)对于一些地方独有的而不可能通过国家法律加以调整的,必须通过地方环境法律加以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地方环境立法不能同国家环境立法相抵触。否则,地方所制定的环境法规则无效。这就要求地方在环境立法时必须同国家环境法律的原则、精神相一致。此外,还要注意保持环境法制的统一、完整和协调,把国家环境立法的原则性同地方环境立法的地方性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和做好地方环境法规工作,造福地方百姓。
地方环境法规是地方立法的产物,也是地方环境监督管理和***的法律依据。地方环境法规依据制定者的角度来分可分为三大类: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环境法规;地方人民***府制定的地方环境保护行***规章和地方环保局制定的富有特色的环境保护程序性规定。地方环境法规规章包括:(1)地方环境保护综合性基本法规;(2)地方环境保护单行法规;(3)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环境规章;(4)地方环境标准。习惯上,我们把地方性的环境法规(含地方环境标准)、环境规章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统称为地方性环境法规。需要说明的是,地方环境法规规章既包括针对某一特定环境要素和环境技术要素(如《河北省环境质量自动检测管理方法》)和地方环境标准的地方环境法规规章,又包括调整环境社会关系的地方环境法规规章(如《山东省环境污染行***责任追究办法》)。从目前的环境法学教材来看,整体上的研究和论述地方性环境法规规章薄弱,表现在篇幅和章节上很少,从具体内容上来看,如果说有研究和论述地方环境法规规章的话,那么也只是地方环境标准且深入研究不够。而研究和论述地方环境基本法规、单行法规和环境规章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就环境法律法规来讲,环境法学教材有明显的重国家轻地方的倾向,没有把地方环境法规规章摆在合适的研究位置。
3.缺乏人民环境法规规章的研究和探讨
***队环境法规规章是国家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队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企业单位)要发展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环境问题。众多***队企事业单位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就要制定相应的法规规章规范***队企事业单位的环境行为。于是,***队环境法规规章也就应运而生了。***队的环境法规规章是***队企事业单位在数量上和污染程度上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产物,它的出现对于减少和防治***队所属领域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生态破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队环境法规规章的诞生,也就是***队环境境保护法治建设的开始。
***队环境法规规章与国家环境法律法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队环境法规规章应当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策、法律和标准,接受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指导;另一方面,***队环境法规规章作为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三大组成部分(国家、地方和***队)之一,又有其相对的***性。对于某项具体的环境法规规章,***队有的,适用于***队环境法规规章;***队没有的,适用于国家环境法律法规;***队和国家同时有的,优先适用于***队环境法规规章。***队之所以要有自身的环境法规规章是由***队作为国家的一个特殊部门决定的。***队是介于国家和地方之间且又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特殊***事组织。部门性质的特殊性、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和驻***地域的分散性决定了单独制定***队环境法规规章有利于***队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有利于***队的环境法制建设。研究和探讨***队环境法规规章既有必要,又有现实意义。目前,***队环境法规规章数量还不多,立法空白不少,配套法规还不完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研究。我国环境法学教材涉及***队环境法规规章的内容几乎看不见,就连期刊杂志上研究和探讨***队环境法规规章的论文也是微乎其微,寥寥无几。我们不希望这种现象继续下去。
4.行业、部门环境法律法规的研究尚属空白
我国产生污染的行业、部门几乎都有自身的环境法律法规。这些环境法律法规对本行业本部门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行业、部门环境法律法规既有一般环境法律法规的属性,又有行业、部门的自身特点。加强、改善和健全行业、部门的环境法律法规是研究此类法规的重点。从行业、部门入手研究环境法律法规,为研究环境法律法规提供了一条途径。对于多角度、多途径、多视野、全方位研究环境法律法规很有益处。如今的环境法学教材内容越来越全、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这也是教材发展的一种趋势。目前,环境法学教材关于行业、部门的环境法律法规的研究和探讨尚属空白,希望今后的教材能在这方面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高德耀.我***环境法规规章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9):92-94.
环境保护文章篇4
关键词 历史环境;建筑遗产;保护;再生
中***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36-01
一、概要
《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历史意识与设计探索》可以看成是《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中思考和实践的延展。书中以八个既各自***又相互关联的篇章,从历史环境对象的性质、特征和具体的约束条件出发,以作者所主持和主创的典型设计方案(内含上海外滩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复原、豫园老街改造、杭州来氏聚落再生、日喀则“小布达拉”重建等国内外知名项目)为例,结合理论分析方法和实践操作途径展开讨论,涉及了对历史建筑的分类认识、处置方式和再生策略选择,充分体现了保护与再生的国际视野、时代主题、历史眼光、地方特色,以及设计者的独创性观点和手法。
二、关于历史环境对象问题
(一)历史环境对象的含义
历史环境的含义很广,既可指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也可指历史村镇和历史城市,还可涵盖历史文化洗礼和积淀影响下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的再生,是保护和延续前提下的资源利用与环境演进,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历史环境对象的性质及特征
人是需要文化记忆的动物,所谓历史环境就是文化记忆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和心里坐标。人们在享受当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无法回避“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家园在哪里?……”这样一些人类本体性的时空认同问题。一座历史城市的本色和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靠历史环境及其建筑所负载的文化记忆来证明的。虽然许多历史建筑已经苍然老去,但依然是历史文化记忆和现实生活形态的空间承载者,我们有充分必要的理由让它们延续生命,成为“活着的”过去,并加入建构中的未来。
三、历史环境对象再生的讨论
(一)保护与再生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人有代谢、事物有更新。建筑再利用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儿。”
关于保护和再生作者在文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保护和再生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保护纳入再生才能持续长效;再生受到约束才有实际意义。虽然历史环境的保护对再生设计是一种约束,但约束往往也会引发创意,因为保护的约束条件既是对再生的束缚,也是创造性再生的源泉。历史文化的约束和历史信息的保留,给创造增加了更厚重的可能。
再生的前提是保护,但保护不等于怀古恋旧,不是范进化论,保护基本上是价值性的判断和工具性的控制。价值判断固然重要,却不是保护的底线,保护的底线只能是对象法定身份的确定并落实于法定的保护控制。
(二)历史环境对象再生的逻辑次序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开发利用建筑一直遵循着两种基本方式,即新建与再利用。此处的再利用可以从狭义上理解为再生。
保护与再生研究的第一步是检索和研究历史档案,这一步最难,并没有多少档案保存单位会让研究者顺畅地得到想要的资料,我国的档案保存和开放使用制度实际上亟待改革。其次是实物测绘和调查访谈,然后是分析和处理原始材料,归纳整理,去伪存真。保护与再生设计必须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因而这样的工作对一般的设计院和设计师来说,在产值和工作量上可能是要“亏本”的。
作者指出,站在环境研究者和设计者的立场,如何再生就是如何以批判性的历史意识,坚守保护原则的底线(其实就是有关法律、法规),采取适度的策略和设计方法,来推动历史环境的持续演进。可以说,保护与再生设计是对专业理想、社会欲望和公众利益三者关系进行权衡与抉择的创造性活动。
(三)历史环境对象再生的实践操作
文章主体以八个实证性的案例为引子,论述了三大历史环境方向的问题,即,修复设计策略、新旧协调的设计、风土聚落的再设计。
其中,第一章至第三章所涉对象的性质和功用(古迹观光或现代功能),所在环境约束条件(有关历史保护法律、法规)、文化传统(修复方式及其文化意涵)和技术水平(最小干预的适应性法规)等,都对二者间的选择和最终效果起着程度不同的影响作用;第五章至第六章讨论,当历史环境中插入新的空间元素时,关于新旧协调的问题“刚性”的法定约束,如,“檐口高度”,“退距”‘及“柔性”的审美约束,如形式上的“呼应”、“协调”等问题调控;第七章至第八章把再生的话题从城市地标性历史建筑,延伸到了城乡结合部的历史风土聚落之中。
按照文中的实证性操作,历史环境对象再生的实践操作可概括为如下四个“弹性”原则:
1.整体原则
风土聚落结构性保护,历史风貌区的物质环境结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保存,包括河道水系、与之相应的道路系统和建筑组群及桥梁、树木等特殊地标。
2.真实性原则
物质空间遗产的真实和生活形态的真实两个方面。
按照现代生活的需求进行技术改造,如聚落生活质量。
3.再生原则
让日渐边缘化、零散化、空洞化的风土聚落遗产及其民俗文化以恰当的功能策划和设计,融入现代聚落的社会生活之中。
4.“自然生成”原则
尊重、呼应原有的地脉构成关系及聚落空间肌理;
分段、分片进行群体形态控制。
四、结语
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之意识和探索是一项系统工程,文中字里行间显露出了研究、设计主持及主创所具有的时代主题与国际视野的权衡能力,历史眼光与地方特色的演化能力,学科视野与脚踏实地的研究能力。当然,这项系统工程也为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多问题:一案一议的专题研究设计、不断拓宽的学科视野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历史建筑的变迁也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变迁。历史环境的再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思考,在未来城乡可持续发展方面将会有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常青.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历史意识与设计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2版),2009
[2]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
[3]常青.建筑遗产生存策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环境保护文章篇5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认真执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方针,搞好本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 本企业环境保护管理主要任务是:宣传和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能源,控制和消除污染,促进本企业生产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尽量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
第三条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企业员工、领导都要认真、自觉学习、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正确看待和处理生产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提倡车间清洁生产、循环利用,从源头上尽量消灭污染物,并认真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结构
第四条 根据环境保护法,企业应设置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机构,企业环保技术人员全面负责本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和监测任务,改善企业环境状况,减少企业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并协调企业与***府环保部门的工作。
第五条 建立企业环境保护网,有企业领导和企业环保员组成,定期召开企业环保情况报告会和专题会议,负责贯彻会议决定,共同搞好本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六条 企业环境保护机构应配备必须的环保专业技术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设置一名厂级领导来分管环境保护工作,并指定若干名专职环保技术员,协助领导工作。环保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三章 基本原则
第七条 企业环保工作由分管环保领导主管,搞好企业内的环保工作,并直接向企业负责人负责环保事项。
第八条 环保人员要重视防治“三废”污染,保护环境。要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日常生产中去,实行生产环保一齐抓。
第九条 环境保护工作关系到周边环境和每个职工的身体健康及企业生产发展,企业员工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工作制度,任何违反环保工作制度,造成事故者,必根据事故程度追究责任。
第十条 防止“三废”污染,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所有造成环境污染和其它公害的车间都必须提出治理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企业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应及时给予安排解决。
第十一条 对环保设施、设备等要认真管理,建立定期检查、维修和维修后验收制度,保证设备、设施完好,运转率达到考核指标要求,并确保备品备药的正常储备量。
第十二条 在下达企业考核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同时,把环保工作作为评定内容之一。
第十三条 凡新建、扩建、改造项目中的“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所需资金、设备材料,必须同时列入计划,切实予以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不得以任何理由为借口排挤“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的资金、设备、材料和人力等。
第四章 环保机构职责
第十四条 本企业环保机构职责:
1、在企业分管领导负责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环保方针、***策和法规,负责企业本企业环保工作的管理、监察和测试等。
2、负责组织制定环保长远规划和年度总结报告。
3、监督检查本厂执行“三废”治理情况,参加新建、扩建和改造项目方案的研究和审查工作,并参加验收,提出环保意见和要求。
4、组织企业内部环境监测,掌握原始记录,建立环保设施运行台帐,做好环保资料归档和统计工作,按时向上级环保部门报告。
5、对员工进行环保法律、法规教育和宣传,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并对环保岗位进行培训考核。
第五章 奖励和惩罚
第十五条 凡本企业员工,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成绩明显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第十六条 凡本企业员工玩忽职守,任意排放企业“三废”,造成污染环境事件,按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论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处分,赔款,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环境保护文章篇6
核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盖章)
建设地点
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
邮***编码
E-mail地址
环保部门
填写
收到日期
编号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
说明
本验收申请报告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3号)制定.
本报告为建设单位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必备材料之一,需在正式申请验收前至少二个月由建设单位按要求填写.
表格中未尽事宜可以另加附页补充说明.
在封面页上建设单位需加盖公章.
本报告属部级审批的项目一式6份,属省级审批的项目一式5份.
本报告主送负责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在正式审批后分送有关部门存档.
7,核建设项目是核设施建设项目和核技术应用建设项目的统称
,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国家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或省级
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审批.处理放射性伴生矿的建设项
目不属于核建设项目,该类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可
参照使用本格式,但不填写只有核建设项目才需填写的内
容.
8,若验收涉及保密项目,必须遵守相应的保密规定.
表1
建设项目名称
行业主管部门
行业类别
建设项目性质
新建,改扩建,技改,迁建(示以√)
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机关,时
间及批准文号
审批机关:
审批时间:
批准文号:
初步设计审批机关,批准时间
及批准文号
审批机关:
审批时间:
批准文号:
投资总概算万元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实际总投资万元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废水处理投资万元废气处理投资万元
噪声处理投资万元固废处理投资万元
生态,绿化投资万元其他处理投资万元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
环境保护设施设计单位
环境保护设施施工单位
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单位
建设项目开工日期
(年,月,日)
建设项目投入试运行日期
(年,月,日)
年运行时间(小时)
注:环境保护投资包括绿化投资.表2
工程内容及建设规模:
主要产品名称及年产量(对于核燃料加工和铀矿冶,分别按设计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填写;对于核电站填年发电量;研究堆填写运行时间;对于同位素生产堆,填写运行时间和生产同位素的总活度;对于废物处理设施填写运行时间(小时数)和废物处理量;对于放射性伴生矿,填写主要产品名称及年产量,使用常用计量单位):
主要原辅料名称及年需求量(包括水,电,天然气与煤—含厂区生活及供暖,需求量的单位依常用单位)
表3
主要生产工艺及污染物产出流程***(方框***):
表4
主要污染物处理流程***(方框***):
表5废水处理设施及总排出口一览表
废水处理
设施名称
废水量
(吨/日)
废水处理能力
(吨/日)
处理
方法
投资
(万元)
监测结果
(放射性物质以比活度Bq/l,非放物质以浓度mg/l表示)
执行
标准
排放
去向
备注
设计
实际
污染物名称
处理前
处理后
处理
效率
总排放口
__
__
__
__
表6废气处理设施一览表
废气处理
设施名称
废气量
(Nm3/a)
废气处理能力
(Nm3/a)
处理
方法
投资
(万元)
监测结果
(Bq/m3)
执行
标准
排气筒高度
(m)
备注
设计
实际
污染物
处理前
处理后
处理
效率
总排气烟囱
(若有)
__
___
__
表7
噪声
产生噪声装置
治理措施
投资(万元)
厂界
噪声
监测点编号
监测结果
[dB(A)]
扣除背景
干扰噪声
[dB(A)]
厂界
噪声
排放
标准
主要敏
感目标
监测点
编号
该点
距厂
界距
离(米)
监测
结果
[dB(A)]
环境
噪声
标准
注:厂界噪声为厂界外一米处的噪声测试结果(可附监测布点***),如厂界外附近有环境敏感目标,则应测试.
表8
固体废弃物名称
产生量
(m3/a
或t/a)
比放射性
(Bq/m3或
Bq/Kg)
处理情况
投资
(万元)
备注
总计
综合利用情况:
表9
序号
其它污染
物名称
排放量
处理
方法
监测
结果
执行标准
备注
绿化和生态恢复措施及恢复情况:
注:本表中的单位使用常用单位.表10
环保设施工程质量评价
环保管理制度,人员定岗情况
监测管理制度,手段及人员配置
表11
尚未完成的环保措施及存在问题:
结论和承诺(重要的承诺需另行文,在此注明文件标题及文号):
表12
验收组(委员会)验收意见:
验收组长(签字)
年月日
表13验收组成员名单
序号
姓名
单位
职务/职称
签名
1,组长
2,副组长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表14
建设项目行业主管部门意见:
(公章)
经办人(签字):年月日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下一级环境保行***主管部门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经办人(签字):年月日
表15
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意见:
环核验[]号
(公章)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经办人(签字)年月日
附件二:
核技术应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
验收申请表
(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盖章)
项目地点
法人代表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邮***编码
E-mail地址
环保部门
填写
收到日期
编号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
说明
本验收申请表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3号)制定.
本申请表为建设单位申请建设项竣工目环境保护验收的必备材料之一,需在正式申请验收前至少二个月由建设单位按要求填写.
表格中未尽事宜可另加附页说明.
在封面页上建设单位需加盖公章.
本表一式5份.
本申请表主送负责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行验收的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在正式审批后分送有关部门存档.
处理放射性伴生矿的建设项目不属于核技术应用建设项目,该类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可参照使用本格式,但不填写只有核技术应用建设项目才需填写的内容.
表1建设项目概况表
项目名称
行业主管部门(若有)
行业类别
建设项目性质
新建改扩建技术改造(示以√)
环评报告表审批部门,文号及时间
初步设计审批部门,文号及时间
总投资概算
万元
其中环保投资
万元
所占比例
实际总投资
万元
其中环保投资
万元
所占比例
实际
环境
保护
投资
废水治理
万元
废气治理
万元
噪声治理
万元
固废治理
万元
绿化,生态
万元
其他
万元
环评报告表编制单位
初步设计单位
环保设施施工单位
开工日期
投入试生产日期
环保验收监测单位
年工作时间
小时/年
工程内容及建设规模,主要产品名称及年产量(分别按设计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填写):
表2
主要环境问题及污染治理情况简介:
废
水
排
放
情
况
总用水量
(m3/d)
废气
排放
情况
废气产生量
(Nm3/hr)
废水排放量
(m3/d)
废气处理量
(Nm3/hr)
设计处理能力(m3/d)
排气筒数量
实际处理量
(m3/d)
固体废弃物排放情况
固废产生量
(m3/a或t/a)
放射性
非放射性
综合利用量
(m3/a或t/a)
排放量
(m3/d)
固废排放量
(m3/a或t/a)
放射性
非放射性
表3
废水监测结果
排放口
编号
污染物
排放浓度
(Bq/l或
mg/l)
执行标准
排放总量
允许排放量
排放去向
废气监测结果
排放口编号
污染物
排放浓度(Bq/m3)
执行标准
排放总量
允许排放量
排气筒高度
厂界噪声监测结果
噪声测点编号
监测值
dB(A)
执行标准
其他
注:1.废水中放射性物质总量为Bq/a,汞,镉,铅,砷,六价铬总量单位为
kg/a,其他项目总量单位与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临时商定.
2.废气中放射性污染物总量的单位为Bq/a,废气中非放污染物的浓度以
mg/m3或常用单位填写.
表4
验收组验收意见:
验收组长(签字)年月日
表5验收组成员名单
序号
姓名
单位
职务/职称
签名
1,组长
2,副组长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
表6
行业主管部门验收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经办人(签字)年月日
下一级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经办人(签字)年月日
表7
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意见:
环核验()号
(公章)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经办人(签字)年月日
核技术应用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登记卡
(填写环境保护登记卡的项目)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盖章)
法人代表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通信地址
邮***编码
建设地点
建设性质
新建改扩建技改(画√)
总投资(万元)
环保投资(万元)
投资比例
环评登记表审批部门,文号及时间
建设项目工日期,试运行日期
工程占地面积m2
建筑面积m2
审批登记部门主要意见及标准要求:
项目实施内容及规模(包括使用放射性物质或/和放射源的种类,活度,原,辅材料名称,用量及项目与原登记变更情况):
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
废水
排放
情况
用水量
(t/d)
废气
排放
情况
处理
设施
废水排放量
(t/d)
排气筒
高度及去向
废水排放去向
噪声
排放
情况
产生噪声设备
及个数
固体废物
排放情况
产生量
(t/a)
周围噪声
敏感点及个数
去向
建设单位对其他环境问题的说明:
环境保护文章篇7
第二章出口申请与核准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四章罚则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危险废物出口管理,防止环境污染,根据《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以下简称《巴塞尔公约》)和有关法律、行***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产生的危险废物应当尽量在境内进行无害化处置,减少出口量,降低危险废物出口转移的环境风险。
禁止向《巴塞尔公约》非缔约方出口危险废物。
第三条产生、收集、贮存、处置、利用危险废物的单位,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巴塞尔公约》缔约方出口危险废物,必须取得危险废物出口核准。
本办法所称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巴塞尔公约》规定的“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以及进口缔约方或者过境缔约方立法确定的“危险废物”,其出口核准管理也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负责核准危险废物出口申请,并进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的规定,对本行***区域内危险废物出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章出口申请与核准
第五条申请出口危险废物,应当向***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越境转移通知书(中、英文)。
(三)出口者与进口国(地区)的处置者或者利用者签订的书面协议。
(四)危险废物的基本情况数据表、物质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或者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CSDS)。
(五)危险废物产生情况的说明文件,主要包括危险废物的产生过程、地点、工艺和设备的说明。
(六)危险废物在进口国(地区)处置或者利用情况的说明文件,主要包括危险废物处置或者利用设施的地点、类型、处理能力以及处置或者利用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方法等。
(七)处置者或者利用者在进口国(地区)获得的有关危险废物处置或者利用的授权或者许可的有效凭证。
(八)危险废物运输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九)危险废物运输的路线说明文件,主要包括境内运输路线(包括途经的省、市、县)、离境地点、过境国(地区)过境地点、进口国(地区)入境地点以及进口国(地区)和过境国(地区)主管部门的联系方式及通讯地址等。
(十)出口者的书面承诺文件或者有效的保险文件。出具书面承诺文件的,应当承诺在因故未完成出动或者由于意外事故引发环境污染时,承担危险废物退运、处置、污染消除和损失赔偿等有关费用。
(十一)出口者的营业执照。出口者为危险废物收集者、贮存者、处置者或者利用者的,还需提交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十二)危险废物国内运输单位危险货物运输资质证书及承运合同。
前款所列申请材料的复印件应当加盖申请单位印章。
第六条***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
(二)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第七条***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初步核准出口决定:
(一)进口国(地区)的利用者需要将该危险废物作为再循环或者回收工业的原材料,且有相应的技术能力、必要设施、设备和场所,能以环境无害化方式利用该危险废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以环境无害化方式处置该危险废物所需的足够的技术能力和必要的设施、设备或者适当的处置场所,且进口国(地区)的处置者有相应的技术能力、必要设施、设备和场所,并能以环境无害化方式处置该危险废物。
***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对不符合前款所列条件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不予核准出口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单位。
***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对受理的申请进行书面审查。需要现场核查的,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
第八条对已作出初步核准决定的危险废物出口申请,***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应当向进口国(地区)和过境国(地区)主管部门发出书面征求意见的函,并自收到同意进口和同意过境的书面意见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核准出口决定。
对进口国(地区)主管部门或者过境国(地区)主管部门不同意危险废物出口或者过境的,不予核准出口申请,并书面通知申请单位。
第九条***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应当自作出核准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单位签发危险废物出口核准通知单。
***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根据危险废物出口者提供的境内运输路线说明文件,将核准结果通知危险废物所在地和境内运输途经地区的省级人民***府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
省级人民***府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应当将核准结果通知本行***区域内有关设区的市级和县级人民***府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重新提出申请:
(一)改变或者增加出口危险废物类别或者数量的;
(二)改变出口者、进口国(地区)的处置者或者利用者的;
(三)改变进口国(地区)、过境国(地区)的;
(四)改变出口目的的;
(五)改变出口时限的。
第十一条危险废物出口核准通知单的有效期限不超过1年。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危险废物出口者应当对每一批出口的危险废物,填写《危险废物越境转移—转移单据》,一式二份。
转移单据应当随出口的危险废物从转移起点直至处置或者利用地点,并由危险废物出口者、承运人和进口国(地区)的进口者、处置者或者利用者及有关国家(地区)海关部门填写相关信息。
危险废物出口者应当将信息填写完整的转移单据,一份报***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一份自留存档。
危险废物出口者应当妥善保存自留存档的转移单据,不得擅自损毁。转移单据的保存期应不少于5年。***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要求延长转移单据保存期限的,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延长转移单据的保存期限。
第十三条***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有权检查转移单据的运行情况,也可以委托县级以上地方人民***府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检查转移单据的运行情况。被检查单位应当接受检查,如实汇报情况。
第十四条在危险废物运输开始10个工作日之前,危险废物出口者应当填写《运输前信息报告单》,并将其连同填写的转移单据复印件,一并报送***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并抄送危险废物移出地和境内运输途经地区的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人民***府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
第十五条自危险废物离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危险废物出口者应当填写《离境信息报告单》,并将其连同危险废物出口者和相关承运人填写的转移单据复印件和危险废物出口报关单复印件,报送***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
第十六条自危险废物进口者接收危险废物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危险废物出口者应当填写《抵达进口国(地区)信息报告单》,并将其连同危险废物出口者、相关承运人、危险废物进口者及过境国(地区)海关、进口国(地区)海关填写完毕的转移单据复印件,一并报送***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
第十七条自危险废物处置或者利用完毕之日起40个工作日内,危险废物出口者应当填写《处置或者利用完毕信息报告单》,并将其连同危险废物出口者、相关承运人、危险废物进口者、进口国(地区)的危险废物处置者或者利用者及过境国(地区)海关、进口国(地区)海关填写完毕的转移单据原件,一并报送***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
第十八条自危险废物出口核准通知单有效期届满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危险废物出口者应当填写《危险废物出口总结信息报告单》,并报送***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危险废物出口者应当将按照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的规定向***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报送的有关材料,同时抄送危险废物移出地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人民***府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
第二十条禁止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危险废物出口核准通知单。
第四章罚则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无危险废物出口核准通知单或者不按照危险废物出口核准通知单出口危险废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府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不按照危险废物出口核准通知单出口危险废物,情节严重的,还可以由***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撤销危险废物出口核准通知单。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申请危险废物出口核准的单位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不予受理其申请或者不予核准其申请,给予警告,并记载其不良记录。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府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
(一)未按规定填写转移单据的;
(二)未按规定运行转移单据的;
(三)未按规定的存档期限保管转移单据的;
(四)拒绝接受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对转移单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的。
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行为的,处3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第(四)项行为的,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七十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行为,情节严重的,由***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撤销危险废物出口核准通知单。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将有关信息报送***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或者未抄报有关地方人民***府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府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府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处3万元以下罚款,并记载危险废物出口者的不良记录。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危险废物出口核准通知单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
第二十六条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危险废物出口核准通知单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许可法》的规定,由***环境保护行***主管部门撤销危险废物出口核准通知单,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
环境保护文章篇8
[论文摘 要]环境刑法的行***从属性很大程度上是环境刑法的立法问题的具体表现。不论环境犯罪的成立是以环境行***法的有关规定作为罪状构成的前提条件,还是以行***行为作为环境刑法能否适用的前提,环境刑法行***从属性中所暴露的问题从根本上都是需要从环境刑事立法之中寻求解决之道。
环境刑事立法模式是环境刑法的外在表现形式。环境刑法的立法思想、立法技术等是通过不同的环境刑事立法模式体现出来的。同样,环境刑法对环境行***法的依赖性是环境刑事立法者必须考虑的因素。根据各国国情的不同,环境刑法的行***从属性在各国刑事立法模式中的体现也各有不同。
一、环境刑法的行***从属性对国外环境刑事立法之影响
各国大规模的环境立法具有相同的立法背景,都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行的。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在大量的环境行***立法及其刑事罚则仍然没有控制住因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带来环境质量恶化势头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公民的生存环境,有效遏制污染,建立环境污染综合管制体系的需要,通过环境刑事立法,突出以刑罚手段惩治危害环境行为的立法趋向。
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治制度模式、科技实力状况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各国的立法习惯、立法技术等有诸多不同。根据惩治环境犯罪的立法方式的不同,可将立法模式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由刑法典加以规定,这几乎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采用的立法方式,即在刑法典中以专章或专节的形式,或者至少设置几个条款对环境犯罪及其刑罚做出专门的规定。Www.133229.cOM
第二种形式,创制特别环境刑法对环境犯罪及其刑罚做出规定。例如,1970年日本第64届国会通过的《公害罪法》,是具有刑法附属法规性质的特别刑法,从立法上确认了危害环境的犯罪性质,并规定了相应的刑罚。
第三种形式,普通法系国家普遍实行的判例制度。英美法系国家主要以判例法和环境行***法中的环境刑事法规来惩治环境犯罪,英国判例法作用较大,美国成文法作用较大。
二、环境刑法的行***从属性对我国环境刑事立法之影响
在我国目前环境刑法的渊源,有两种:其一,我国刑法典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款。这是环境刑法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罪名在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整节的规定之中。其他一些派生性罪名散见于各章节中。如我国《刑法》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非法买卖、运输核材料罪”、第三章第二节走私罪中的“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罪”、“走私固体废物罪”。第八节中的“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第九章渎职罪中的“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环境监管失职罪”、“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动植物检***徇私舞弊罪”、“动植物检***失职罪”等等。其二,附属环境刑法。附属环境刑法即规定于环境行***法当中的刑事责任条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43条有关追究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犯罪刑事责任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61条对造成重大大气污染事故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等等。这是狭义的环境刑法,广义的环境刑法还应该包括我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我国刑法总则的规定。但是从学理上分析,我国的环境刑法还应包括一些新的罪名如拒不执行环保命令罪,以及经过改造的相应的刑事诉讼法律条款。
应该说这样的环境刑事立法对污染破坏环境者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而且确实有一些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受到刑事制裁。但是就总体而言,《刑法》中关于环境犯罪的规定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每年都会发生数起特大和重大污染事故,但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极为少见,大多数案件都由环境保护行***部门以罚(行***罚款)代刑(刑事制裁)的方式解决。这与我国环境刑法体系在设置之初就具有的行***从属性密不可分。如何完善环境刑法中必要的行***从属性,防止过多的行***从属性,以便于环境刑法有效的发挥刑罚功能?这是对我国目前环境刑法体系设置的重要挑战。
三、环境刑事立法技术的完善
笔者认为,“环境刑法”作为一个偏正结构的词语,“刑法”为主语,在主语之前添加“环境”这一定语,将“刑法”涵盖缩小到特定的范围,一方面表明了环境刑法与刑法之间存在的种属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种概念,环境刑法与刑法的概念有所剥离,具有一定的***性和自身的特点,这也是环境犯罪有别于传统犯罪的特点所决定的。正如前文所述,我们知道环境犯罪侵犯的客体并不是传统刑法的社会关系,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刑法其所保护法益的独特性与以保护生命健康和财产这样的价值理念下建立起来现行环境刑法体系是不适应的。所以鉴于环境刑法的行***从属性,必须将环境犯罪与一般的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相区分。
鉴于环境犯罪的特殊性,建议现阶段我国应该采取修订刑法的模式,用刑法修正案的方式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专设为一章,将分散在《刑法》各章节中有关环境犯罪的规定纳入其中,以增加刑法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力度。同时,增加、修改、具体化现行环保行***法中的附属刑法的内容,在条件具备时,可以考虑采取特别环境刑法的模式。
现阶段,我国不能仿照日本采取特别刑法模式(程序和实体相结合),是因为我国现行《刑法》中已有对于危害环境罪的规定。虽然环境犯罪有其特殊性,但是如果单独设立一部《危害环境罪法》,一方面与我国现有的立法水平不相适应,不利于维护刑法的完整性,加之我国已有刑事诉讼法。在很多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不能通过特别环境刑法规定特殊的刑事诉讼程序。
综上所述,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环境刑法行***从属性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同时又有不利的一面。过分的行***从属性,将使环境刑法在环境行***法立法缺失或者环保行***行为基础违法时,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削弱了刑法在处理环境犯罪问题上的权威性和刑罚的功能。在司法实践中,环境行***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上也有待加强,要求各部门恪尽己职。所以在环境刑法的司法实践中必须解决好环境刑法的行***从属性泛滥的问题。
笔者认为研究环境刑法行***从属性不是简单地将行***法从环境刑法中剥离,而是在环境刑法对行***法的依赖性与行***法的执行效能直接影响刑罚的适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发挥环境刑法的刑罚功能。这有利于我们在环境犯罪控制中,既能够合理地利用环境行***法对危害环境犯罪的罪状构成功能,又能够进一步发挥环境刑法***的刑罚制裁与预防控制作用,有利于保护我国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环境保护文章篇9
一、环境法历史转型的类型的选择
根据环境科学的一般原理,环境问题包括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所谓原生环境问题(或称第一环境问题)和由人为原因引起的所谓次生环境问题(或称第二环境问题)两大类;次生环境问题又可分为环境污染问题和环境破坏问题,前者主要指各种污染要素对各种环境要素的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海洋污染等。传统的环境科学和环境法学主要解决次生环境问题,特别是其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世界各国早期的环境法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污染防治法的基础上,日本早期的环境法尤为突出污染防治法的优先性。我国环境立法较多地借鉴了日本的经验,长期以来环境立法基本上囿于环境保护法的范畴,而理论界一直有所谓大环境法与小环境法之说。“大环境法观点其名称一般叫环境法,小环境法观点一般称环境保护法,其区别在于广义还是狭义的环境保护的划分。把资源保护、城市建设、环境卫生包括在环境保护里面的属大环境法观点。反之则为小环境法观点。我国立法、管理部门采取小环境法观点,而理论、教学部门则倾向大环境法观点,两种观点并存产生种种矛盾。”[2]而事实上,所谓大环境法,也基本上不涉及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由小环境法向大环境法的发展,表现为环境法的历史转型,目前,世界上各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均以不同途径、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环境法的历史转型,其作法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法国模式。作为大陆法代表的法国,其环境法的转型可形容为两条腿走路。法国的环境法渊源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于1960年至1980年期间制定的各单行公害防治法规;二是源于民法(如所有权、相邻权、地役权、损害赔偿等),并由此派生出农业、森林、渔业、矿业等自然资源专业法规,如国有土地法、都市计划法、海港法等,而且刑法的相关条文可直接纳入准用,这两类并行的法律规范统称为环境法。其中民法的有关规定产生较早,但自然资源专业法规的产生和发展要迟一些,直到1976年法国将这类规定整合为《自然保育法》,而公害防治法的产生较早但并未实现整合,且没有将二者编纂为环境法典。德国的作法与法国类似;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环境法基本上也属于这种模式,一般是将污染防治法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合称为自然保护法。
第二种类型是以日本模式。日本环境立法采取先公害防治、后自然保育的作法。这种现象源于日本环境法产生时公害剧烈的特殊历史背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早期对公害没有警觉而任其发展,战后的日本专心致力于追求经济的高度成长,忽视环境保护,导致环境遭到极大的污染和破坏,在日趋严重的环境危机压力下,1970年日本修订后的《公害对策基本法》强调环境优先,将保护国民健康和维护其生活环境作为立法的唯一目的。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确认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对日本环境法的目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于1993年制定的《环境基本法》,将其立法目的规定为:“必须以健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构筑为宗旨,并且以充实的科学知识防止环境保全上的妨害于未然为宗旨,实现将因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其他活动造成对环境的负荷减少到最低限度,其他有着环境保全的行动由每个人在公平的分配负担下自主且积极地实行,既维持健全丰惠的环境,又减少对环境的负荷。”现阶段,日本已将环境保护的***策由控制公害转变到对整个国土环境的保全,环境立法更加注重整体化的架构,形成了以综合性的环境基本法为中心,其他相关部门法为补充,包括污染防治、自然保护、环境纠纷处理及损害救济、环境管理组织等内容的环境法律、法规、制度和环境标准组成的完备体系。
第三种类型是以美国模式。美国于1969年制定了《国家环境***策法》为基本法,作为美国联邦及各州环境的宪法,立法工程浩大,内容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育及污染防治外,也包括社会性的种类环境侵害(社区特征之改变,环境空间之拥塞、经济关系之受影响,休闲、美感上之破坏,人口稠密、交通大众运输系统之过度负荷、犯罪及可能形成犯罪,或影响社区安宁之计划或措置,核能及核废料运输所引起之恐惧感)。环境基本法的制订使美国环境法的转型带有突变的特色,内容十分广泛,且具有相当的超前性。
美国的环境基本法是在对以往的环境立法进行整合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制定的。《国家环境***策法》出台后,美国在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从治理为主到预防为主的转变,对环境实行综合性保护,大量制定和修改了单行法规,扩大了环境法的领域,是美国环境法转型的标志。
上述各国环境法的历史转型虽然途径不同,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这就是环境法的调整范围由污染防治为主,逐步扩大到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保护并重,进而扩大到对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并且,当代许多国家的环境法已发展成为拥有自己的法理基础和调整对象、结构严谨、相对***的法律部门,并形成了以宪法关于环境保护规定为基础、以综合性环境基本法为核心,其他相关部门法有关环境保护规定为补充,包括污染防治、自然保护、环境纠纷处理、损害救济、环境管理组织等内容的环境法律、法规、制度和环境标准组成的完备体系。
我国环境保护法颁布二十多年来,法律的调整范围基本上未发生重大变化,环境法在立法上并未转型,依然是以环境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传统型环境法体系。在体制上,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依然限于污染防治,至于自然资源保护,则主要由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负责。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环境法制建设正面临着如何避免重蹈一些国家生态环境先破坏后恢复的覆辙、如何在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事业的基础上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一些新课题。从我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国外环境法发展的历史来看,我国现阶段正在进入环境法的历史转型时期,其基本发展趋势是由传统的污染防治法体系转变为包括污染防治在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论证这一历史转型的基本理论问题,对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法制建设道路至关重要,是当今我国环境法学研究的紧迫任务。
事实上,我国的环境法立法较多地借鉴了日本的经验,但并没有像日本那样完成立法的转型,亦没有像法国那样在物权法等相关部门法中充实和完善自然保育法方面的内容,更没有达到美国环境基本法那样的覆盖程度。虽然我国环境基本法第2条、第7条和第三章都有广义环境保护的内容,但缺乏操作性规范,只相当于一种宣示,最多属于“软法性”规范。环境法调整范围的局限性和环保部门职责的局限性是我国目前自然资源保护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总的说来,我国环境法体系的形成过程采取了先污染防治后自然资源保护的途径,法律规范中法典化特征明显。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展望,我国的环境立法具有跨越式发展的特点,表现为一方面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立法,通过超前性立法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不受国外立法的局限,跨越国外已过时的立法,使立法符合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已经比较成功地实现了环境污染防治立法的跨越式发展,可称为第一步跨越;目前正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立法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可称为第二步跨越。我国环境法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是:第一步跨越是防止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第二步跨越的目标应确定为防止经济开发建设导致的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
我国这两个跨越式立法阶段的结合表现为我国环境立法的历史转型。笔者认为,我国环境法要实现第二步跨越式转型,需突破两个瓶颈问题:一是突破传统的污染防治法瓶颈,向生态环境法方向的转变。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在谈到西部环保工作时强调,“一定要按照江***‘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城镇污染治理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重、统筹兼顾综合决策的方针,力争实现西部环境事业的跨越式发展。”[3]二是突破行***管理法的瓶颈,向管理法与财产法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我国转型后的环境法应定位为生态环境法,应由污染防治法与生态保护建设法(亦可称为生态保育法)两大部分组成,前者包括现行的各污染要素防治的立法,也包括海洋环境保护法和臭氧层保护立法(此二者亦与生态保育的规定相交叉)。生态保育法包括生态保护法和生态建设法两部分,前者可分为生物资源保护法、非生物资源保护法和人文生态环境保护法三部分;后者包括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生态区域建设、国土整治、流域治理、气象和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立法。然而,是否需要在这两部分之上制定一部作为该两部分“母法”的环境基本法?笔者认为,因为我们已有环境法律规范较多的带有类似日本法的“基因”,考虑到历史的前后承接和立法资源的节约,新制定一部环境基本法或修改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为名副其实的环境基本法也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案。[②]
二、环境基本法的立法(修改)原则
制定一部环境基本法或修改现行《环境保护法》为真正意义上的环境基本法的造法活动必须遵守事先确定的立法(修改)原则,立法(修改)的原则是立法指导思想的具体化,是立法(修改)实体内容取舍、编排的依据。笔者认为,此次环境基本法立法(修改)的原则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国家生态安全与公民生态环境生存权相结合,坚决保障基本人权。
“生态安全是指一国生态环境在确保国民身体健康、为国家经济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障能力的状态。构成生态安全的内在要素包括:充足的资源和能源、稳定与发达的生物种群、健康的环境因素和食品。”[4]***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谓生态环境是指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的环境系统。它由包括各种自然物质、能量和外部空间等生物生存条件组合成的自然环境和经过人类活动改造过的人工环境共同构成。”[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将《宪法》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第三款。环境权作为人权的重要内容,属于我国宪法所保障的人权已含涉的应有之意,与国家生态安全相对应,我们必须同时注重公民生态生存权的保护。
2、环保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坚持和发展二元论。
举与我国环境法制较为类似的日本法为例,日本环境法的目的,经历了从“经济优先”(1967年《公害对策基本法》)到“环境优先”(1970年《公害对策基本法》)的发展。1970年修订后的《公害对策基本法》将“保护国民健康和维护其生活环境”作为其唯一目的,是典型的一元论目的。但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确认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对日本环境法的目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于1993年制定的《环境基本法》,将其立法目的规定为二元论(祥见前文论述)。2003年10月14日中国***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明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其中包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笔者建议:应当坚持环境基本法立法目的的二元论,但同时应发展的确立当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建设相冲突时,环境资源保护优先于经济发展的法律目的先后序位。
3、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建设相结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决定》指出我们应当:“完善社会领域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环境法应当包括调整有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笔者建议:把将来的环境基本法定位为一部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建设相结合的,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统领环境法治工作的全局的法律。
4、国家干预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反对把非***府组织、“第三条道路”***化的倾向。
公众参与原则,亦称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这项原则是指,环境法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保护他们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进行监督的权利。这项原则最集中地体现了现代环境法的民主与法治要求,是环境法制建设的重要保证。在环境问题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当中,公众的环境利益是最容易受到侵害的,而公众相对于企业事业单位和行***部门处于弱者地位,如果没有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就必然失去发展的动力,就会流于形式,也根本无法保证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在我国,与公众参与原则紧密联系、相辅相承的是国家干预制度。环境法中的国家干预是指国家以社会公共利益代表者的资格(并非仅以国有资源所有者的资格),依法对各种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活动直接进行管理的***府行为。近一个世纪以来,在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尽管有很大争议,但在国家对环境问题的直接干预方面,总的趋势是不断加强,并日益与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相一致。这是由于环境污染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损害了全社会的利益,因而国家出面干预已是势在必行。但笔者同时也反对单一地依靠非***府组织、“第三条道路”来解决一切环境问题的异想天开。
笔者的以上思考主要关于此次制定(修改)环境基本法所应当遵循的决定该法基本定位、取舍实体内容等方面的原则。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至少还应当确立以下立法技术方面的原则,即环境基本应从立法上致力于解决以下问题:确立环境资源保护中“预防—管制—整治与救济”相结合的全面有序的体系;确立环境法中核心法律概念的定义和范围;整合现行环境污染防治与资源保育领域相关法律的共通原理原则和措施制度;确立环境资源保护中各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确立环境资源主管机关的权限划定标准等。
三、环境基本法的框架构建
如何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环境基本法的先进立法体例,是此处制定(修改)环境基本法中另一个中心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此笔者将主要介绍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已有的或新近的有关环境基本法的立法框架,以供比较借鉴。
(一)日本的《环境基本法》(1993年)[③]
该法由三章共46条和一条附则组成,其基本框架为:第一章“总则”,规定了:法律目的、主要核心概念的定义、环境资源的享受与继承、构筑对环境负荷影响最少的可持续发展社会、通过国际协调积极推进全球环境保护、国家的职责、地方公共团体的职责、企业的职责、国民的职责、环境日、法制上的措施、年度报告、防止放射性物质引起的污染等内容。第二章“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策”,具体分为第一节“有关***策的制定与实施的方针”、第二节“环境基本规划”、第三节“环境标准”、第四节“特定地区的公害防治”(分为公害防治计划的制定与推进公害防治计划的完成两条)、第五节“国家为保护环境应当采的措施”(分为国家在制定***策时的考虑、环境影响评价的推进、为了防止发生环境污染国家应当采取的控制措施、旨在防止环境污染的经济措施、有关环境保护设施的配备及其他事业的推进、促进对有助于降低环境负荷制品的利用、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学习、促进民间团体等的自发活动的措施、情报提供、调查的实施、检视等体制的健全、科学技术的振兴和公害纠纷的处理与救济被害者等十三条)、第六节“有关全球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分为有关全球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有关观测等的国际联合、旨在促进地方公共团体或民间团体发起的活动与对实施国际合作的关照等四条)、第七节“地方公共团体的***策”、第八节“费用负担与财***措施”(分为原因者负担、受益者负担地方公共团体的财***措施与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的合作等四条)。第三章“环境审议会议等”,具体分为第一节“环境审议会”(分为中央环境审议会、中央环境审议会的组织、都、道、府、县环境审议会与市、镇、村环境审议会等四条)、第二节“公害对策会议”(分为设立和所掌管的事务与组织两条)。附则规定了法律的施行时间。
环境保护文章篇10
关键词:环境刑法 行***从属性 刑事立法 影响
环境刑事立法模式是环境刑法的外在表现形式。环境刑法的立法思想、立法技术等是通过不同的环境刑事立法模式体现出来的。同样,环境刑法对环境行***法的依赖性是环境刑事立法者必须考虑的因素。根据各国国情的不同,环境刑法的行***从属性在各国刑事立法模式中的体现也各有不同。
一、环境刑法的行***从属性对国外环境刑事立法之影响
各国大规模的环境立法具有相同的立法背景,都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行的。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在大量的环境行***立法及其刑事罚则仍然没有控制住因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带来环境质量恶化势头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公民的生存环境,有效遏制污染,建立环境污染综合管制体系的需要,通过环境刑事立法,突出以刑罚手段惩治危害环境行为的立法趋向。
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治制度模式、科技实力状况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各国的立法习惯、立法技术等有诸多不同。根据惩治环境犯罪的立法方式的不同,可将立法模式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由刑法典加以规定,这几乎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采用的立法方式,即在刑法典中以专章或专节的形式,或者至少设置几个条款对环境犯罪及其刑罚做出专门的规定。
第二种形式,创制特别环境刑法对环境犯罪及其刑罚做出规定。例如,1970年日本第64届国会通过的《公害罪法》,是具有刑法附属法规性质的特别刑法,从立法上确认了危害环境的犯罪性质,并规定了相应的刑罚。
第三种形式,普通法系国家普遍实行的判例制度。英美法系国家主要以判例法和环境行***法中的环境刑事法规来惩治环境犯罪,英国判例法作用较大,美国成文法作用较大。
二、环境刑法的行***从属性对我国环境刑事立法之影响
在我国目前环境刑法的渊源,有两种:其一,我国刑法典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款。这是环境刑法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罪名在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整节的规定之中。其他一些派生性罪名散见于各章节中。如我国《刑法》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非法买卖、运输核材料罪”、第三章第二节走私罪中的“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走私珍稀植物、珍稀植物制品罪”、“走私固体废物罪”。第八节中的“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第九章渎职罪中的“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环境监管失职罪”、“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动植物检***罪”、“动植物检***失职罪”等等。其二,附属环境刑法。附属环境刑法即规定于环境行***法当中的刑事责任条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43条有关追究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犯罪刑事责任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61条对造成重大大气污染事故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等等。这是狭义的环境刑法,广义的环境刑法还应该包括我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我国刑法总则的规定。但是从学理上分析,我国的环境刑法还应包括一些新的罪名如拒不执行环保命令罪,以及经过改造的相应的刑事诉讼法律条款。
应该说这样的环境刑事立法对污染破坏环境者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而且确实有一些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受到刑事制裁。但是就总体而言,《刑法》中关于环境犯罪的规定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每年都会发生数起特大和重大污染事故,但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极为少见,大多数案件都由环境保护行***部门以罚(行***罚款)代刑(刑事制裁)的方式解决。这与我国环境刑法体系在设置之初就具有的行***从属性密不可分。如何完善环境刑法中必要的行***从属性,防止过多的行***从属性,以便于环境刑法有效的发挥刑罚功能?这是对我国目前环境刑法体系设置的重要挑战。
三、环境刑事立法技术的完善
笔者认为,“环境刑法”作为一个偏正结构的词语,“刑法”为主语,在主语之前添加“环境”这一定语,将“刑法”涵盖缩小到特定的范围,一方面表明了环境刑法与刑法之间存在的种属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种概念,环境刑法与刑法的概念有所剥离,具有一定的***性和自身的特点,这也是环境犯罪有
别于传统犯罪的特点所决定的。正如前文所述,我们知道环境犯罪侵犯的客体并不是传统刑法的社会关系,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刑法其所保护法益的独特性与以保护生命健康和财产这样的价值理念下建立起来现行环境刑法体系是不适应的。所以鉴于环境刑法的行***从属性,必须将环境犯罪与一般的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相区分。
鉴于环境犯罪的特殊性,建议现阶段我国应该采取修订刑法的模式,用刑法修正案的方式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专设为一章,将分散在《刑法》各章节中有关环境犯罪的规定纳入其中,以增加刑法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力度。同时,增加、修改、具体化现行环保行***法中的附属刑法的内容,在条件具备时,可以考虑采取特别环境刑法的模式。
现阶段,我国不能仿照日本采取特别刑法模式(程序和实体相结合),是因为我国现行《刑法》中已有对于危害环境罪的规定。虽然环境犯罪有其特殊性,但是如果单独设立一部《危害环境罪法》,一方面与我国现有的立法水平不相适应,不利于维护刑法的完整性,加之我国已有刑事诉讼法。在很多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不能通过特别环境刑法规定特殊的刑事诉讼程序。
综上所述,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环境刑法行***从属性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同时又有不利的一面。过分的行***从属性,将使环境刑法在环境行***法立法缺失或者环保行***行为基础违法时,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削弱了刑法在处理环境犯罪问题上的权威性和刑罚的功能。在司法实践中,环境行***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上也有待加强,要求各部门恪尽己职。所以在环境刑法的司法实践中必须解决好环境刑法的行***从属性泛滥的问题。
笔者认为研究环境刑法行***从属性不是简单地将行***法从环境刑法中剥离,而是在环境刑法对行***法的依赖性与行***法的执行效能直接影响刑罚的适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发挥环境刑法的刑罚功能。这有利于我们在环境犯罪控制中,既能够合理地利用环境行***法对危害环境犯罪的罪状构成功能,又能够进一步发挥环境刑法***的刑罚制裁与预防控制作用,有利于保护我国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3]刘振英,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