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论文篇1
学习评论员文章体会
学习了在《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的《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满怀信心迎接***的十八大》三篇评论员文章。三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全国两会胜利闭幕后为我们今后工作指明方向的重要言论,文章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开势透彻,概述***情、国情准确,为领导干部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进一步认清形势、扎实工作,理清了思路坚定了信心。认真组织学习三篇评论员文章,全面准确领会中央的精神,是当前最重要的***治任务。
首先,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念。《人民日报》三篇评论员文章及时、全面、准确地阐述了中央精神。广大***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三篇文章的精神实质,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在***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地与以***同志为***的***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两会"为新起点,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在路线原则问题上保持坚定立场,不为任何杂音噪音所惑,不为任何困难风险所惧,要静心工作,立足岗位,尽心尽力尽责做好本职工作,自觉抵制各种谣言,不为任何传闻谣言所扰,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聚精会神、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为迎接***的十八大用胜利召开,创造心齐气正的良好环境,为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要深刻领会,认真落实。认真学习领会三篇文章的精神实质,要认真进行分析和思考,切实把中央的决策部署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与我们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只有统一思想,才能达到共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上下同心同德,行动上同心同行;只有统一思想,才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致,奋发有为。广大***员干部要真正把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凝聚到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上来,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员干部真抓实干的热情和动力,努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扎实工作,稳中求进,努力在改革发展工作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
再次,要立足本职,真抓实干。学习贯彻落实好必须做到持之以恒,心无旁骛做好本职工作,要树立大局观念。自觉做到小局服从大局,局部服从整体,自觉维护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贯彻落实好精神,必须做到勤***为民、爱岗敬业、为***分忧、为民解难。结合工作实际,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坚决克服弄虚作假风气,坚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影响和带动基层,全身心的为人民群众服务;必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民生"工作作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来抓,坚持深入基层、认真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认真了解民情民意,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尽最大的努力解决民生问题,切实解决群众生活困难,想方设法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帮助群众创业致富。
学习体会论文篇2
《论中国***历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经过一段时光对中国******史的学习,联系当前我的所见所闻,的确有很多感触,真切感受到了中国***的伟大和英明,真切感受到了在中国***的领导下,我们伟大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好,国家的实力一天天比一天强。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100多年的屈辱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痛。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然后是一个个的不平等的条约,最后的《辛丑条约》彻底把中国打入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制度,之后又是***阀混战,至到在中国***领导下,透过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我们才彻底改变这一局面。
纵观整个中国近代史,在这片饱受苦难的土地上,从农民起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八年抗日,三年内战,各方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就这样100年过去了,但大家都就应清楚;
历史老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他选取了中国***。事实也证明了只有中国***才能救中国。
透过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我***的***权是从***中得来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的武装发动,在***的年代为人民开路,***,***,***,***等一批元帅运筹帷幄,再无数个不眠夜的灯下统领大***为百姓作战。工农红***从1928年起,不断在全国范围内扩大,结合了不怕死的爱国战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顾一切只为***的胜利。最难忘的是红***的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横渡金沙;
铁索桥在险,同样能够征服;
饥寒交迫再苦,同样能够忍受。是的,我们牺牲了很多的战士,但是我们最终以一支部队的名义克服天险,走完长征。在中国***的奋斗路程上,只要回首长征就点燃了一种精神,照亮了一个民族,我觉得,无论将来我们走到哪里,长征将会是一首精神之歌,不断唱响耳畔。
《论中国***历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翻开中国近代史,几多沧桑、几多磨难、有多少屈辱、又有多少抗争。180多年前,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和鸦片打开了古老中国沉重的大门,从此,在这片美丽的国土上,财富任人掠夺、文化任人摧残,人民任人宰割。面对山河破碎,国将不国的现实,多少爱国志士梦寝难安、一代一代,前赴后继地寻找富国强兵之路。但旧时代的封建士大夫不可能拯救中国,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的无限憧憬,只能是一场空梦;资产阶级***家也没能拯救中国,辛亥***推翻了封建帝王的家天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仅仅三个月便夭折,黑暗仍旧笼罩着中国,“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陷入了更加水深火热的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儿?人民的希望又在哪里?在无数的漫漫长夜里,人们盼望着、等待着。 终于,在一个杨柳轻拂的七月,从碧波荡漾的嘉兴南湖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成立了! 中国***的诞生,犹如天际升起的朝阳。历经沧桑的祖国,如同沉睡的雄狮,在您耀眼的光芒下,猛然睁开了双眼。秋收***的长缨,八一起义的***声,井岗山头的号角,万里长征的战歌,是伟大的***啊!我们亲爱的母亲,您高擎镰刀斧头的旗帜,率领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遵义会议的曙光,抗击日寇的胜利,西安事变的调和…… 您用超常的智慧,挽狂澜,拯万民,定国运……国共的几度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工农红***的改编等等…处处显示您:博大坦荡的胸襟与酷爱和平的真诚。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无法阻挡,我们的红色******,您以非凡的魄力,率领百万雄师,过大江,追穷寇,缚苍龙,把五星红旗升起在祖国的上空。 是您带领中国人民扫荡了土豪***阀,赶走了日寇列强,覆灭了蒋家王朝,焚毁了一切专制和腐朽;是您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片腥风血雨中,用***的***打天下,从农村到城市,从弱小到强大,以无数先烈的英勇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是您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缔造了不朽的红船、井冈山、长征、抗战、延安苏区等红色***精神,彰显中国***人精忠报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治本色,为当代人民传承红色基因、开创美好未来,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难忘98抗洪魔,03抗***,1.25南方冰雪,3.14打砸抢,5.12汶川地震和***肺炎病毒肆虐等灾难,是***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天灾人祸。事实雄辩的证明,只有在***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最爱国,中华民族才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民族,是一个冲不倒、压不垮的民族。 建三峡,修大坝。办奥运,世博会。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港澳回归,神舟飞天,航母下水等,从南沙到北疆,由陆海到天空,都彰显出大国、强国的形象与风范。 “反四风,照镜子。打老虎,拍苍蝇。”严肃***规,严查违纪。在查处xxx、***、***等***员领导干部违纪问题中,不论职位高低,您决不手软。***风廉***、反腐倡廉、全面从严治***永远在路上。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打赢脱贫攻坚,聚焦乡村振兴,是您光辉的旗帜,指引着***和国家前进的方向,人民的生活才能从饥寒交迫到解决温饱,再到逐步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中国才变得更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辉奋斗历程让世界瞩目,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即将实现。 红旗飘飘,***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伟大的中国***即将迎来100岁的生日。作为一名***员,今天我们重温***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史为荣,才能去伪存真。不忘本,才能更好的传承先辈志。***员的责任在肩头,使命在岗位,奉献在本职。我们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牢记初心使命,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努力争先创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100周年。
《论中国***历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中共中央***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同志《论中国***历史》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对广大干部群众学好***的历史,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中全面开启伟大事业发展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论中国***历史》一书以中国***百年来艰辛奋斗和曲折探索为叙述脉络,深入总结了***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展现了中国***百年来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正如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全面地学习***史、了解***史、用好***史,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现在,更好地面向和开创未来,为新时期新征程写下“精彩注脚”。
学史则居安思危,回顾走过的路,***史正如明灯,照亮脚下前行道路。以史为鉴,就是要学会在“前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无论是伟大事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都需要常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前行道路上面临着无数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需要我们去应对,百年非凡历程中,中国***人始终保持着一种重要的品质,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为我们应对内外部复杂情况变化、解决现实困难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历史经验中蕴含着居安思危的大智慧,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学习历史、铭记历史中总结运用***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举一反三,用历史经验看未来,提早作出战略布局,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学习体会论文篇3
坚持把“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与***思想、创新开拓,与提高专业化能力、增强业务本领,与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切实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紧密结合,推动工作取得新成效。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1年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心得体会范文【一】
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客观需要,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重大举措。贯彻落实好“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主题精神业是******机关干部职责所在,秉持学懂、弄通、做实的工作态度,结合自身实际,在战术层面和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杜绝程式化,在学习中注重学习先进地区内在动力和机制创新等方面经验,做到思想有提高、举措有创新;在讨论中认识要深化,在工作中见行动,通过活动指导工作、推动发展。这一项活动关键在于学,一个是要学懂、要学透、要落实到行动中去,不搞花架子,以实实在在的学习来转变思想,转变作风,提升能力.通过大学习更好地履行自己职责,敢于***思想、清醒头脑,使思想永具***性!
一、要坚持加强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断要求个人能力的不断得高,思想、思维方式和知识的更新。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个人必须不断适应新环境,把新工作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攀登新的高峰。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不去学习,不会学习,人的思想就会僵化,知识就无法更新。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学习其它的各项知识,特别是要提高学习的能力,让自身成为一个有求知欲、会学习、能学好干部。
二、要坚持勤奋工作,提高工作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按照正确方法进行加工,最终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这时要正确认清形势,把握好大局,妥善处理好矛盾。在工作中面对群众时,一定要注意沟通方式和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开动脑筋,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根据岗位工作职责,积极思考如何打开工作局面。
三、要坚持思考总结,提高
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通过学习,认真总结,积极主动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我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同时,在工作中要能够放下身段,破除旧观念,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拉近距离,做一名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公仆”。
2021年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心得体会范文【二】
参加“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以来,我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通过学习讨论触及了我的灵魂,静下心来思考作为***书记所作的工作,与组织要求还有差距,总的来说我有三点心得体会。
一、坚定信念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我当***书记已经六年半了,历任天林乡和双龙镇的***书记,从最初的激情澎湃边学习边提升,到现在激情减退感到能力恐慌,经常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坚持下去,是否能顺利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尤其是脱贫攻坚中,面对大量的矛盾问题,我感到焦虑和不安,通过参加秦巴山区乡镇***书记示范培训班学习中,聆听省委***建办副主任程文茂和浙江省浦江县县委副书记余佩芬老师的授课我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明白了这是历史的选择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我们要不负使命,勇于担当,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去抓实各项工作,首先要自身过硬,要不断的学习,要有一切尽在掌握中的底气,要看高一线吃透情况,要多问、多学、多琢磨,其次要有敢打硬仗的能力和勇气,公正处事、廉洁自律,营造心齐气顺的干事创业环境。最后作为***书记更要坚定信念抓***建,运用管用的方法促落实,我觉得开展每周一定期学习和“说事会”很管用,是深入群众中挖实情、查实况,才能知家底、利决策,不管好事难事都坐一起分享交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推行这一做法,发动全镇八个村(居)驻村领导和驻村干部深入到农户家里发现事、解决事、再说事,搭建比学赶超平台,通过“说事会”来晒大家的工作业绩,我相信,只要镇***加强领导,方法管用,就一定会带出优秀的班子和队伍,把各项工作推动落实。
二、立足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双龙镇毗邻城区,离城市中心只有五公里,有城郊的区位优势,从九十年代中期就大规模的发展柑桔产业,目前全镇栽植有柑橘3000余亩,产值200余万元,近年来,管护力度不够,品种更新不及时,亩产值不高,辐射力不广,今年4月份南充市“晚熟柑橘之乡”建设规划了我镇两个村,涉及面积近5000亩,建设任务重,群众接受度不一致,一开始我们有畏难情绪,通过考察学习,我明白了乡村振兴建设中首要任务就是产业兴旺,只有夯实产业基础,才能使群众生活富裕学习,我将全身心带领镇村干部扑到柑橘栽植上去,多召开坝坝会、广播会,给群众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讲业务、讲前景,引导两个村的群众转型做产业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入园务工享受产业带来的实惠,以此推动全镇产业的大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我镇的落实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双龙。当前,乡镇的首要任务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顺利摘帽,因此,我们的重心就放在贫困户身上,查不足,补短板,为全市摘帽努力奋斗。摘帽后,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落实,我们先要打好基础。一是抓环境打造,让美丽双龙醉人心。建设美丽双龙基础是打造美丽环境,扮靓面子。双龙以河长制工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此带动乡村全面整治生态环境,提升生活品质。我们也在工作中因地制宜,找准制约乡村环境的关键因素,以农村环境整治和推进农村相对集中居住为着力点,完善工作机制,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按计划、按节点顺利推进。同时,积极调动村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变“等等看”为“主动干”,形成美丽家园共建共享、共识共管的良好格局。二是抓文化滋养,让美丽双龙更出彩。建设美丽双龙核心是融入文化内涵,做实里子。从现实来看,我镇在建设中还存在重环境打造、轻文化传承的认识误区。因此,要做到双管齐下,让美丽双龙既有“颜值”又有“全貌”。要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渗透,力争村村出彩,各展风姿。要以移风易俗为抓手,着力减轻农民负担,弘新风尚,提振精气神;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丰富老百姓农闲时的文娱生活,通过老体协、舞蹈队等组织百姓积极主动参与,让百姓通过文化滋养,生活更舒心、顺心、安心,让乡村真正成为群众的幸福家园。
2021年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心得体会范文【三】
在近期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我深入学习了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范锐平书记前往天府新区调研并召开座谈会精神,参加了社会建设科、食药监所、田家寺社区、丽园***总支联合为期一周的专题学习及讨论会议,通过学习、通过思考、通过发言,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实践工作的重要性。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在学习过程中,我常深入思考如何推进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如何办好民生实事?如何建设群众满意的美丽丽园?作为丽园***总支书记,我有7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工作,大力宣传***的精神,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学习;积极开展好大讨论大学习活动,围绕"一点一园一极一地"开展讨论会,按照"怎么看、怎么干、怎么办"的要求开展讨论活动,把讨论出来的问题,建立成台账,限时限期逐步完成。
二是做好"四个一"***建工作。建好一个阵地,将***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建强一支***建队伍,充分发挥***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抓好一批新市民教育,利用街道新市民活动中心,坚持一个季度举办一次"市民教育培训"活动;协助做好田家寺巷***建主题示范街区建设。
三是结合社区工作,开展好服务群众的工作。从民生保障、安全居家、精神生活、社区自治、法治建设、市民教育等深入开展工作;坚持"突出***建引领、建设品质小区"的工作思路,逐步探索从严治***、多元共治、智慧自治、以文化人的"三治一化"社区发展治理新模式;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度,以各种活动和会议的形式大力宣传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努力把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做好、做扎实。
四是全面推行"总支+院委会+市民服务中心+志愿者+群众""总支+社会企业+专业社工组织"工作法,以楼栋为单位自发开展服务活动,发展楼栋文化、单元文化,把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院落自治机构的作用,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四个自我"管理自治体系。
五是逐步完善小区基础设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由"引导"向"自主"转变,着力解决小区绿化提档升级,着力解决居民活动场所等问题。
六是加快推进"雪亮工程".通过智能手机和光纤电视全覆盖监控小区安全情况,达到安全防范人人参与目的;探索"O2O+社区"商业模式,推动社区电商、超市、24小时便利店等,叠加社区服务,努力让社区有自身造血功能,让"社区+居民+商家"良性互动。
七是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带领好班子成员,管好***员,发展好新***员,联系好群众;加强学习讨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干事创业的能力;团结好同事和群众,通过大家的智慧,把工作做扎实,在扎实的基础上有创新、有突破,让社区居民生活的更有温度,让居民能够渐渐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加强***风廉***建设,守住底线,做一名干净担当的基层干部。
下半年,还要努力做好3个方面工作:
一是多办民生小事。通过市民办证简化程序、小区物业服务能力提升、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各类文化活动宣传、各类社工组织活动等形式,及时回应诉求,让老有所乐、幼有所学、年轻人有所业,进一步化解矛盾,拉近距离。
二是让社区有温度、居民有感受。社区的变化分为硬件设施投入和软文化植入。所以,加快对社区发展治理拟定的目标完成是重点工作,比如丽园南区、丽园20栋—30栋的硬件投入和软文化植入。社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好后,加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软文化的植入,让居民有切身感受。
学习体会论文篇4
为贯彻落实中央巡视整改意见,加强和改进理论学习,引导干部职工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提高在大局下谋划和推动工作的能力,灌阳县组织***员干部全面学习、理解、掌握同志关于档案工作、历史学习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重要论述。
一是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好《关于档案工作、历史学习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摘编》的重要意义。通知下发后,县里高度重视,印制学习手册和宣传资料,共印制《关于档案工作、历史学习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重要论述摘编》学习手册 份,发放给单位在职和退休人员学习;印制宣传资料 份,发放给办事的机关人员和群众了解学习。召开专题会集中学习,组织全体在职***员干部专题学习相关重要论述,要求各科室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制定学习计划,层层传达、落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二是在学深悟透中强化***治引领。始终坚守“姓***为***”***治灵魂,发挥“***管一切”体制优势,主动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把学习《摘编》与学习贯彻***中央、区、市最新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具体职能职责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实效转化为推动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在服务中心保障大局中展现自身的***治担当。
三是在融会贯通中理解思想本质精髓。学好《摘编》,要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切实做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摘编》精神统一思想、武装头脑。依托“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全文系统学习《摘编》内容,召开学***验交流会,充分发挥领学促学作用。组织干部自学,领会精髓要义,形成学习笔记,推动《摘编》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利用“今日灌阳”微信公众号载体,持续推送刊登相关学习内容。通过现场学习和交流座谈相结合、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深入学习、提高认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四是在学以致用中加大实践转化力度。用好《摘编》,要紧密联系实际,同学习***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统筹推进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氛围。积极谋划部署中国***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制定庆祝活动编研项目方案,超前筹划、精心选题,力争推出一批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红色文化产品,充分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学习体会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与时俱进;理论品质;实践精神
《***文选》于2006年8月正式出版后,中共中央立即作出了《关于学习(***文选)的决定》,指出《***文选》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笔新的宝贵财富,认真学习《***文选》,对于我们高举***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实践精神。2001年***同志在庆祝中国***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002年在中央***校发表“5.31”讲话时,他又进一步指出:“坚持***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在长期执***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理论依据和精神源泉。下面笔者结合学习《***文选》过程中,就如何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实践精神问题所作的一些思考,谈点粗浅的学习体会。
一坚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在总结无产阶级***斗争,批判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但总结得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基础以及实践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发展阶段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类社会仍然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相对于l8世纪50年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期而言,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资本属性依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但依然存在,而且呈现出进一步尖锐化的趋势,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摆脱由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社会主义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结论与时展也不完全符合。但我们应该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正确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从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上看,某些国家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种做法不仅给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损失,同时也造成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倒退,这无疑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强大生命力。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遇到了“***”和“***”的问题,如在1989年那场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治风波中,中国***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的考验。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坚持***的基本路线,较好地解决了我们***、我们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治“信仰危机”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总结前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信仰。***在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时指出,中国改革开放最成功的一条就是“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可以说,只有在理论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有可能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实践精神。
二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正在于它的实践性和发展性。一方面,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才能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髓所在。另一方面,无论从理论发展的逻辑本身,还是从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来看,在永不停息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只有努力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实践精神。2001年8月31日***同志在国防大学***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上所作的《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中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都是人们难以预测的,人们的认识水平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来看也都是不断发展的,这就决定了任何科学的理论都必须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发展,作为人类认识实践的科学总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然也不例外。
在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早在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就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了丰富、完善和修正,如《***宣言》发表25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写道:“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首先有了二月***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这篇序言中强调:“基本实现的实际应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措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现在这一章在许多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恩格斯强调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列宁在《我们的纲领》中强调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现在必须弄清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在无产阶级夺取***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先躯。列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最重要的功绩在于创立了帝国主义论。列宁在他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中,论述了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以及殖民地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链条上可能出现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可以突破这个薄弱环节率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它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将首先在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理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则始终如一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中国***的指导思想,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开创了一条中国***胜利的正确道路,最终突破列宁以城市包围农村的思想,找到了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在取得新民主主义***胜利,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走上了社会主义***和建设的道路。这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胜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发展和完善。
对此,***同志曾作出过精辟的论述:“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
三坚持与时俱进,在发展中推进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在描述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等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时指出:“***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列宁在总结俄国的经验后,认为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不可能建立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必须同时建立合作社形式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他说:“这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质,社会主义的基础”。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个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力量取之不尽的源泉,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不可摧毁的保障”。“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这些理论指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使得我们在过去受到帝国主义严密封锁的情况下,仍然形成了比***胜利前高得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总结认识新的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既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更要创造性地做好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过程中的每一历史阶段的各项具体工作。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辩证统一。在当前,我们只有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精神,不断深化对***执***能力建设、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
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十分紧迫地摆在马克思主义者面前。***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智慧和实践勇气,指出我国处于而且还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基本方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他强调,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同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它不仅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而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局面,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车轮驶入了快车道。当前,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和霸权主义企***维护单极世界的国际背景下,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严峻挑战,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实践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粉碎西方和敌对势力对中国的“西化”、“分化”,都需要我们在发展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便不断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把社会主义运动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员要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运用于***的建设,与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是对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的创新。
学习体会论文篇6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可视化分析;现状;进展
【中***分类号】 G23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5—0029—07 在学习科学的最新研究中,学习的建构本质、社会协商本质和参与本质越来越清晰地凸显出来[1]。突显学习社会性的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由此备受关注。目前,国内相关的文献繁多,研究人员只能对其感兴趣的某方面深入研读,如何快速地对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进行总体了解,并对其研究进展有一个简要判断,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了解一个领域的进展现状,实际上就要对该领域已产生的和新产生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文献资料中蕴含着某个研究领域的丰富知识,因此,有必要将这些知识从文献中挖掘出来[2]。为此,本研究借助于科学知识***谱可视化分析技术对十多年间(2001年~2011年)国内已有的学习共同体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从而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方向和进展状况有一个总体把握。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
由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在教育、社会学、计算机与互联网等领域均有涉及。因此,国内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文献量非常大,刊登该研究领域成果的期刊种类也较多,且比较分散。为尽可能保证数据分析的全面性,本研究使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的信息与全文。
(二)研究文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Community的中文译法通常有“社会”、“共同体”、“社区”、“社群”等,最常见的是“共同体”和“社区”的译法,同时与community有关的复合词汇也有多种不同的译法,如本研究关注的“learning community”就有学习型社区、学习共同体两种不同的译法。因此,本研究在检索时,使用以下控制条件“期刊年限(2001~2011)+来源类别(核心期刊),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学习共同体)或者包含(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得期刊文献725篇(检索时间为2011年10月15日)。同时使用控制条件“期刊年限(2001-2011),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学习共同体)或者包含(学习型社区)”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博士论文66篇,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得到硕士论文628篇。最后,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文献信息依次进行文献信息采集。
在文献数据信息处理方面,本研究主要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数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 v1.0[3][4],以及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的信息可视化统计软件CiteSpace 3.0.R2[5][6]两款数据统计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CiteSpace软件可有效探索学科知识领域的演进与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使得文献计量学分析易于实现历时性的动态化[7],该软件内嵌了国内学者刘盛博编制的CNKI(RefWork)格式转换程序,具备将CNKI数据转换为可处理的格式的功能。但受CNKI数据采集选项和中文文本处理功能的限制,CiteSpace仅可有效处理CNKI数据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分析。因此,笔者同时选用Bicomb软件、UCINET软件,甚至人工统计的方法对文献信息进行补充处理与分析。最后,依据统计结果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进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评判。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产出分析
笔者按年度对2001至2011年间的国内期刊论文和国内硕博论文进行了检索和统计(2011年截止到笔者检索日期10月15日),国内各年份的论文刊发与学位论文数量情况如***1所示。由***分析可知,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的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2011年仅能检索到10月份),特别是近三年来,期刊论文数量一直保持在100篇以上,硕士论文也从2007年开始保持在85篇以上,这可能与国内教育界对建构主义、学习的社会性等与学习共同体相关理论的关注力度加大有关,从而引发更多的国内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如果单从博士论文数量上看,则相对比较稳定,近三年来一直保持在十篇左右。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趋于上升趋势,有更多的学者开展该领域研究。
(二)载文期刊与研究机构分布
用Bicomb软件对2001~2011年间关于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进行载文期刊分布进行统计,载文量大于等于10篇的期刊有21家,结果见表1和***2。其中载文数量在前10位的期刊的载文量占到了全部文献的41.89%。仅就载文期刊关注领域来看,学习共同体研究还主要集中于教育领域。
为有效反映研究论文的机构来源,本研究使用Bicomb软件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的研究单位或授予学位单位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无论从期刊论文数量还是硕博论文数量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均是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一个重镇。如仅从期刊载文量来看,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也对学习共同体研究做了较突出贡献。但若仅从硕士论文上讲,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学位论文数量较多。为此,我们对各单位不同类型的发文量进行对比(***3),发现了一个现象,即:有些单位核心期刊研究论文较多却少有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但有些单位核心期刊发文量较低却有特别多的硕士学位论文出现。前者还比较容易理解和解释,即该校有相关研究,且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没有引领研究生跟进该领域的研究。但后者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即研究还没有得到业内广泛认可(表现为没有在该领域的核心期刊或较少),却指导了非常多的硕士论文研究。
(三)学习共同体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1.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可以挖掘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使用CiteSpace 3.0.R2,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分区为1年,阀值为50Top per slice,采用最小成树算法,利用国内期刊文献绘制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知识***谱,共得到节点366个,连线294个,结果见***4和表3。而对国内硕博论文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得到节点321个,连线315个,结果见***5和表4。
根据陈超美的介绍[8],分析由CiteSpaceII生成的期刊热点知识***谱(***4)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热点可以确定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等。而根据硕博论文热点知识***谱(***5)的关键节点分布可确定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领域为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虚拟社区、协作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知识建构等。
由表3可知,期刊高频关键词频次排序中,学习共同体最高,因此其节点年环明显最大。从节点的中介中心度看,学习共同体的中心度同样最大,因此其节点的紫色年环最大,即中心度最高,占核心地位,紧随其后的是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若从硕博论文高频关键词中心度和频次统计角度分析(见表4),对策的研究频次最高,专业发展排其次。但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等的中心度相比前两者更高,占较为重要的核心地位。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期刊论文来看,关于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最广泛,而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等是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从硕博论文分析,学习共同体隐去了其中心位置,教师专业发展、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等主题凸显出来。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的研究频次最高是易于理解的,但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博论文都显示与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相关研究热度较高,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对学习共同体,人们不仅研究它的概念、内涵、基本理论和形成机制,更关注它的具体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强调教师知识提升的理智取向的专业发展范式,虽经多年研究与实践,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学习共同体所提倡的学习的社会文化观和分布式认识观适应了人们对学习观的转变,特别是它强调的知识建构的社会性、文化场域依存性、多元主体互动性等适应了当今人们对学习的理解,正好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观的实践-反思取向(教师主要不是通过“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反思”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实践,并实现专业发展)[9]、生态取向(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并不能全然依靠自己,而应将其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中,有效利用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实现专业发展;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提升到教师教研合作能力和教师群体整体专业发展水平的高度)[10]。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理念、实践形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先导和实践指导。因此,在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被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研究现状,本研究以“主题(学习共同体)并含(教师专业发展)”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2001~2011年间国内学习共同体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研究文献呈快速增长趋势(见***6)。2003年,顾小清在《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一文中对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教师在场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随后,这一领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逐年增多。
而以“主题(网络学习共同体)或含(网络学习社区)或含(网络学习型社区)”为检索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7),国内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是在近年来才逐渐被广泛关注的,这一转变与Web2.0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恰好契合。Web2.0的六度分割理论、利用集体智慧与学习共同体理念相似,同时,Web2.0及其相关技术为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网络共同体及其相关问题逐渐成为该研究范畴所相关。
对研究热点分布做进一步的时间线***分析,结果见***8和***9。从***8来看,现有的研究热点主要出现于2005年之前。2005~2010年间,虽有新的研究热点出现,但研究频次和中心度相对不大。而从***9来看,形式也基本一样,知识热点和出现时间稍有区别,最为突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出现时间和关注程度稍有差别。从二者的整体时间分布情况来分析,2005年以后,新的研究热点出现较少,主要是对以前研究热点的继续深化。总体看来,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各研究方向逐渐成熟化,呈现静态稳定趋势。
2. 研究前沿分析
CiteSpace软件选择突变专业术语类型(burst term),利用其词频探测技术进行研究前沿术语分析。期刊论文得到突变专业术语366个,硕博学位论文得到321个,分别对视***布局进行精简合并,形成结果见***10和***11。综合分析这两个***,显著的索引专业术语主要有: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共同体、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学习社区、协作学习、对策、Web2.0、学习环境、知识建构、网络课程、建构主义、教师培训等。
对这些词语进入深入分析,可将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概括为以下三类。
(1)理论深化类
以“题名(学习共同体)或含(学习型社区)”为条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再检索,将数据导入Bicomb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人工鉴别发现,随着学习共同体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关于对原有概念和理论不断反思、修正和深化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多。同时,人们不再停留在早期的学习共同体概念界定、阐释和区别上,而是从不同视角对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丰富、充实。这种深化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理论内涵的深化,即:更深入地研究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哲学基础、文化基础,主要表现在从生态哲学、后现代哲学等视角研究学习共同体,同时还表现在从社会建构观、分布认知理论、知识论、学习的实践论等角度对学习共同体的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与挖掘。第二个层面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外延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表现在对学习共同体不同实践形式的理论深化,包括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共同体、学校共同体、专业学习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2)具体应用与组织形式类
该方向致力于将学习共同体的思想、理论及其方式与具体的实践领域相结合,发挥其优势,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领域愈久弥新的问题,学习共同体的出现不仅为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开启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还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学校、课堂与课程是教育的主阵地,然而这些主阵地却历来备受诟病,甚至把“只具有工具的理性,而缺少价值的关怀[11]”的现代人所具有的共性特征也归结为教育问题。改变现状、促进人类发展是每一个教育研究者的理想。因此,与学校、课堂和课程等相关的学习共同体组织形式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包括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等)等非正式场合教育,可见,与社区、实践、网络虚拟世界等领域联系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组织形式也将成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3)构建策略类
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课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策略研究是一个必然趋势。时至今日,网络已在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与网络相关的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构建必然成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又一趋势。Web2.0作为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的网络组织形式,正吸引更多人选择数字化、网络化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迎接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全民织网时代。如何利用Web2.0及其相关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或虚拟学习共同体必然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又一增长点。
(四)研究学者合作网络与机构合作网络
1. 研究学者合作网络
将采集数据导入Bicomb软件,以作者为关键字段进行提取、统计后,选取频次≥2的86名研究学者(频次累计百分比为9.5861%)数据,生成Excel类型共现矩阵文件。将Excel文件输入UCINET软件,输出##h类型的数据集。然后,导入UCINET集成软件[12]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生成结果见***12。从***12可以看出,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领域学者合作较松散。为进一步研究各位研究者在本领域的重要性,我们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如果一个点处于许多其他点对的捷径上,我们就认为该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概念(见表5)。在权衡以上两者的基础上,我们对作者研究情况进行人工文献阅读与排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3个合作密切的研究群:钟启泉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者,主要关注学校共同体、课堂共同体以及知识社会与文化催生等;王陆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者,从网络交互、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对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了研究;时长江则更多地关注了课堂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发展。从中间中心度上看,佐藤学、时长江、郝志峰在合作网络中的影响程度较高,是合作网络中的重要人物。
2.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对研究机构合作网络的研究,选取频次≥2的研究机构共26个,频次累计百分比达22.3529%,采用与作者合作网络研究的相同程序。对合作网络去除非主成分并进行布局优化,结果见表6和***13。可知,机构间的合作也比较松散。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在整个网络中的度数中心性最高。而从中间中心度上来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同样是合作网络中的代表机构。
总之,国内学习共同体合作研究相对较为松散,研究者之间相对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分散了研究力量。如果仅从文献研究者所属单位上推理,研究者间应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合作可能。这也许要归因于国内论文署名习惯,许多研究成果可能是多名研究者合作进行的,但因为各种因素,文章最后只署了一个名字。
三、总结
本研究利用科学知识***谱可视化分析技术,从研究论文数量、载文期刊与研究机构分布、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研究学者合作情况和研究机构合作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进展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研究论文数量上看,国内学习共同体领域研究发文数量较大,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发文数量逐渐趋于平稳,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该研究领域逐渐趋向成熟。
第二,从发表文献的载文期刊分布来看,主要期刊有:《中国远程教育》、《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全球教育展望》、《电化教育研究》等。
第三,从研究单位分布来看,期刊论文主要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而硕士论文主要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
第四,国内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基本可以界定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共同体、学习型社会、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发展、虚拟社区、协作学习、知识建构等。
学习体会论文篇7
不同学科都有着其独特的逻辑体系,法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和论文撰写方法也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对于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在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过去所学学科的影响。而本文正是基于对法学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逻辑体系——至少对于部分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给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学习带来的困扰的理解,结合阅读梁治平《清代习惯法》过程中对法学的研究思路进行的体会,对法学理论研究及法学论文的撰写进行了研究。不论是对于非法学本科的研究生还是对于法学老师而言,这样的研究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可以提供相应的学习借鉴;对于法学教学的老师而言,或许可以从这样的个案中发现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盲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清代习惯法》研究及论证方法回顾
《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一书由梁治平著,并于1996年由中国***治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法大学出版的《“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文丛》系列***书的组成部分,在《清代习惯法》的主题部分,作者共分十个部分对《清代习惯法》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不仅对“法”和“习惯法”的概念进行了回顾,并且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习惯法”和“习惯”和关系、“习惯法”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将习惯法的调查报告、清代与习惯法相关的***档案以及清代的民间契约书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以“习惯”与“习惯法”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研究。梁治平对“社会与国家”问题的研究,不论是研究的方法还是论证的方法都体现出一个法学理论大家所具备的特质,对其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的回顾和学习,不论对于法学理论学习、研究还是对于法学论文的撰写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清代习惯法》研究方法回顾
文献积累在法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学者提出“法学就是法律文献学”的观点,在研究中,需要积累大量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研究文献和研究资料。梁治平在《清代习惯法》中对“社会与国家”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证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出文献在研究中的作用,而文献的积累和使用,也是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梁治平在《清代习惯法》中对文献的积累和使用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三个方面。
在研究对象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梁治平在研究“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前北京***府司法部1920前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民商事习惯调查的基础上印行的《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而且还使用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及其他档案馆的清代司法档案,并使用了大量的清代民间契约文书,这些数量庞大的资料都为梁治平研究清代习惯法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而在《清代习惯法》中,作者也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充分的使用。
在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在《清代习惯法》的导言中,梁治平就大量的使用了罗伯托·昂格尔、黄宗智、沟口雄三和岸本美绪等学者的研究方法,在《材料、概念与方法》一章,作者更是直接将E.A.霍贝尔概念及方法体系引进到对清代习惯法的研究中。梁治平对研究文献的应用充分的体现出其对这些研究方法相关的文献的掌握程度,也反映出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使用在法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成果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在导言一章中,对罗伯托·昂格尔、黄宗智等学者的研究方法的引用的同时也是对其研究成果的使用,在《导言》一章中对梁启超和梁漱溟的研究成果的引用、在《民间法、习惯和习惯法》一章中对千叶正士的“法的三重结构”以及《再论习惯法》一章中对ArthurHendersonSmith、R.格尔巴特、胡先缙、MartinC.Yang等学者对“面子”的研究成果更是充分的体现出梁治平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掌握程度,这些研究成果方面的文献积累对梁治平对清代习惯法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论证基础。
(二)《清代习惯法》论证方法回顾
在阅读《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大量文献积累和使用不仅为结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对各种论证方法的熟练使用也使得论证更为严谨。作者在《清代习惯法》中使用了大量的论证方法,本文并不一一进行赘述,仅就作者使用较多的演绎证明方法、归纳证明方法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方法进行回顾和说明。
演绎证明方法的使用方面,以《习惯法与国家法》一章为例,作者通过对“小传统”和“大传统”这一一般性原理和原则作为论据,对作为小传统的习惯法和作为大传统的国家法进行比较论证,并继而对习惯法和国家法的相互影响、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以及两者的联结人和联结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作者在其他章节中还有大量演绎证明方法的使用,这一方法的使用不仅使得论证更易于展开,而且为其结论的形成做了很好的准备,也使的整个论证过程更为合理和完整。
归纳证明方法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再论习惯与习惯法》一章中,在该章中,作者在回顾E.Ehrlich、P.Bohannan、L.Pospisil、RoscoePound以及SybilleVanderSprenkel等人对“法”的定义的基础上对“法”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除此之外,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过程中,也大量的使用了归纳证明的方法。使用归纳证明的方法,通过以已有研究成果为论证的基础,对一般性的原理或论题进行的论证,使得所论述的原理和论题更为客观合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方法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习惯法起源举例》和《习惯法制度考略》两章(虽然其他章节中作者依然有使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方法,但是以这两章的使用最为广泛),在习惯法的起源举例中,作者枚举了自然、社会变动、智虑者、祖先崇拜、迷信、感情、道德和流传等8种习惯法的起源,而在接下的“习惯法制度考略”中将习惯法的制度归纳为婚姻、析产与继承、永佃及一田两主、典与卖、找贴、会、中人等8个种类,作者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方法,有效的解决了在习惯法起源和习惯法制度论证中面临的困难,对习惯法的起源和习惯法的制度进行了论证。
三、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常犯错误反思
在阅读《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在被作者的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所折服的同时,也对一些广泛存在的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错误进行了反思,特别是对当年学术界在法学研究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反思。与梁治平作为法学大家在《清代习惯法》中所体现出的丰富的研究文献积累和严谨的论证所形成对比的是,在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错误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坚实的基础等三个方面。
在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方面,在研究的过程中,在选择好研究的对象后,需要收集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对于法学研究而言,由于法学研究的特殊性,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论是使用理工科以及管理学科的调查和统计的方法进行法学实证研究还是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都需要积累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只有在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文献积累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公允性,而这,却恰好是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短板。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方面,研究方法的选择需要依据研究的对象而定,在确实研究的对象后,需要根据所需要达成的研究目标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而对于非法律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在进行法学研究的过程中掌握的研究方法相对较少,在选择研究方法时也缺乏应有的灵活性。
研究结论缺乏基础,即论证的严谨性方面,其本身也是由于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和研究方法选择缺乏灵活性的直接结果,在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容易出现简单罗列观点、论证不合理以及逻辑不合理的问题。
四、法学理论研究及论文撰写方法的建议
对于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坚实的基础等问题,应当分别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克服。特别是对于当前的法学理论研究和论文的撰写,更是应当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克服,提升自身的法学理论研究能力和法学论文撰写水平。
首先,应当加强文献积累。加强文献积累,具体而言,包括加强研究对象相关的资料以及文献的积累、加强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研究结论相关的文献积累,对于还未确定研究对象的法学研究生而言,主要是加强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献积累。
其次,应当加强法学理论学习。对于法学而言,在研究的过程中,既可以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研究,但是要想在法学研究中取得成果,只进行实证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分析现实问题的理论实质,因此,在加强法学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部门法学理论、法理学甚至哲学方面的理论学习。
最后,应当加强写作锻炼。在法学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论文的好坏会直接受到作者写作水平的影响,而写作水平的提升,除了不断的进行写作之外,并没有其他的捷径可循。在加强写作锻炼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文献积累和法学理论学习,多动笔,唯有此,才能撰写出合格的法学学术论文。
结语
本文以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视角,结合阅读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的体会对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研究中对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研究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基础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文献积累、加强理论学习和加强写作锻炼的提升法学理论研究能力和法学论文撰写水平的建议措施。由于学习法学的时间较短,并囿于当前的写作水平以及研究时间的限制,文中未免存在不足之处,对于这些不足,期待读者和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以便在以后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北京:中国***法大学,1996.
[2]邵六益.社科法学的知识反思——以研究方法为核心[J].法商研究,2015,02:111-119.
[3]陈瑞华.法学研究方法的若干反思[J].中外法学,2015,01:22-28.
[4]於兴中.法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J].浙江社会科学,2014,09:140-144.
学习体会论文篇8
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均侧重研究学习者如何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来发展语言认知能力,但其理论基础并不完全相同。社会文化理论基于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3]对儿童心理与认知发展的研究,认为语言符号具有社会属性,语言学习就是社会活动和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现象。儿童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借助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不断重构自己的心理结构。因此,在Vygotsky看来,语言学习过程就是连接社会语言和心理语言的支架,学习者则是在复杂的社会认知任务中的积极参与者[4]。Vygotsky关于调节、活动、支架和最近发展区等概念的论述形成了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内核。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Lantolf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将Vygotsky的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进行了不断的解读,并尝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揭示二语学习者的自我建构过程[5]。语言社会化理论最早是由人类学研究者Schieffelin和Ochs[6]提出的,后来被Watson-Gegeo等一批学者广泛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根据Schieffelin和Ochs的研究,将语言社会化定义为儿童或初学者通过语言形式的学习实现其社会化的过程,其间包括接受相应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习俗。其概念的形成可追溯到早期人类学家Sapir和Whorf等人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论述,即认为儿童在获得语言的同时亦形成了自己观察世界的视角。然而从其心理学基础看,语言社会化理论同样受到了Vygotsky的学习理论影响,即强调交际活动中的语言运用在心智功能发展中所起的核心作用[3]。另外,生态语言学的整体论思想也为语言社会化研究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为此,学界有人主张从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出发分析和研究语言,把语言的学习和社会文化的适应看作同一过程,即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作为二语习得领域的两大新兴流派,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均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前者的理论来源为认知心理学,后者则主要源于语言人类学的研究;社会文化理论着眼于社会心理的互动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语言社会化理论则把儿童对语言、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学习看作三位一体的连续性的过程。
二、主要观点
在语言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背景下,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从不同侧面对语言习得现象进行了解释,两者虽有一些重叠的地方,但仍不难看出其观点上的差异。根据社会文化理论,人类独特的高级认知功能需要借助语言这一辅助工具的调节才能得以发展起来。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儿童或不成熟的个体总是离不开父母、老师等他人的指导或调节,所以儿童的语言主要经历了从社会言语、自我中心言语、自我言语到内在言语的发展路径。其中,自我言语是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常见形式,儿童的这种自我话语不是针对外在的谈话伙伴,而是有意或无意的自言自语。儿童常用的自我话语形式包括模仿、重复等,在交互作用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可以作为语言发展从外部转向内部的过渡阶段。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这种自我言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7]。随后进行的针对成人二语学习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学习者的自我言语能够帮助他们进行自我纠正,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程度。除了调节理论和自我言语之外,社会文化理论还阐述了活动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者将活动定义为心理发展得以实现的社会实践,包括主体、客体、行动和操作的集合。对语言习得而言,活动的意义在于为学习者提供增进语言规则内化的社会文化背景。目前,活动理论在二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包括主体性研究、词汇学习、交互活动分析等。另外,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的作用在于协调社会互动和更高层次的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为揭示二语学习者可能达到的心理表征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解决问题时的实际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Kinginer从技能、支架和元语言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最近发展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8]。
就技能习得而言,Kinginer认为,就是在语言课堂中,学习者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交际活动,发展其语言使用的技能。而所谓支架就是能在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儿童通过他人调节的方式完成原本无法***完成的任务,获得新的知识技能的一种辅助物。Kinginer提出了支架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两种途径,即RIF(激发—反应—反馈)模式和IRE(激发—反应—评价)模式。Ellis的研究认为,支架对第二语言学习具有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初学者由于语言能力有限,如果缺少教师交互性的反馈,就很难在课堂上获得提高语言技能的机会[9]。与社会文化理论相似的是,语言社会化理论同样着眼于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关系,但其关注的焦点是学习者如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语言社会化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学习者所参与的社会交互过程密切相关。在儿童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许多社会文化信息,如社会习俗和规范、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等都是通过语言的习得内化为学习者的知识系统的。因此,在儿童母语习得中,认知能力的建立与儿童的环境体验和社会交际密切相关,语言习得过程与儿童个体的社会化属于同一过程[10]。由此可见,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治环境必然会制约儿童所接触的语言形式,同时也对儿童如何使用语言产生影响。
由于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句法、语义和语篇能力的习得对儿童构建其语言与文化知识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基于上述思考,一些学者(Watson-Gegeo和Neilsen[2],Zuengler和Cole[11]等)指出,语言社会化理论不仅适用于儿童母语习得研究,而且也能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现象。因为语言学是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各种社会、文化和***治因素直接影响所教语言的具体形式以及语言的表征方式。就课堂学习环境而言,其中蕴含的语言社会化过程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二语言课堂虽然无法复制外界的真实社会环境,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一种不同于母语文化的全新文化体系,有助于儿童和成人克服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促进语言社会化的进程。把语言社会化概念引入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使语言、学习和认知等概念获得了新的解释。与传统的语言习得观不同,语言社会化理论不再把语言看作单一、孤立、理想化的系统,而是把语言和社会文化行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二语习得研究摆脱了模块化的语言观。虽然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对语言习得的解释不尽相同,但两者均认为,语言与文化的习得以及认知水平的发展均取决于特定社会历史情境下的社会互动,这与过去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流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普遍语法为导向的研究剥离了语言的社会属性,着重研究语言内在的原则与参数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体现了人们对语言属性本质的再认识。
三、简要评价
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出现的社会学转向并不是偶然的,这与长期以来人们对语言习得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关。从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普遍语法学派的影响由来已久。根据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简称UG),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和尚未定值的语言参数,由于每个人的语言认知体系中都有UG知识系统,而UG体现了每个人的心脑语言机制,因而UG由一套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广义规则和原则构成[12]。20世纪80—90年代的二语习得研究大都是在上述UG的框架里进行,并成为当时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流派。基于语言普遍性的观点,也有学者(如Anderson[13],Kasper[14]等)主张把二语习得纳入认知科学的领域进行研究,认为习得一门语言意味着建立一套新的知识结构,应该在认知科学的框架内解释二语习得现象,社会文化在语言习得研究中则仅仅起着辅的作用。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Vygotsky的认知心理学观点,因此,两者都不否认认知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但与传统的普遍语法学派和认知学派观点明显不同。语言社会化理论强调认知源于人的社会交互作用,因此,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社会文化理论则把语言学习看作社会活动与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现象。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不仅展现了这一问题的多维视角,而且也是对语言习得认知过程复杂性的全新解读。不过,无论是社会文化理论还是语言社会化理论,还都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就前者而言,有的学者指出,社会文化理论没有将语言本质作为一个系统做出深入细致的研究,难以回答一些涉及语言本体习得方面的问题[15]。
例如,二语初学者在习得英语过去式时,可能会将不规则动词(如go)误用为规则动词形式(goed),这种不正确的用法显然是学习者错误推论的结果,单从社会文化因素的角度很难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另外,也有学者批评说,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与Krashen[16]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i+1”)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很难在实际研究中确定最近发展区的内涵。针对这一点,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者解释说,最近发展区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同活动,Krashe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则涉及被动性的接受过程[8]。Lantolf也曾辩护说,把最近发展区等同于Krashe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完全是一个误解[17]。不过笔者认为,人们对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无论是在实证研究中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都难以准确把握最近发展区的边界,这也使得人们把对Krashen的批评指向了社会文化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的流派,语言社会化理论也存在概念解释不清的问题。就语言社会化这一概念本身而言,大多数研究者依然沿用Schieffelin和Ochs在人类学早期研究中所下的定义。其实,正如Zuengler和Cole所指出的那样,这一定义并没有揭示语言社会化概念所蕴含的深层含义[11]。从广义上说,语言社会化是一个伴随人们终身的过程,不是仅限于儿童时期。因此,学者们在把语言社会化概念引入二语习得研究时,应该对其涉及的各种关系和因素进行明确界定,否则,就会由于概念的模糊而导致实证研究的解释力被削弱。其次,二语习得领域的语言社会化研究起步较晚,许多基础性的研究比较薄弱,这一点也得到了语言社会化研究者(如Watson-Gegeo和Neilsen[2])的承认。另外,从研究方法来说,语言社会化研究不仅需要对学习者的语料进行微观的分析,发现语言认知的细微变化,而且还要研究宏观的社会文化结构对语言认知的影响。而如何将这两方面的影响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学习体会论文篇9
关健词:英美文学课程 文学批评理论 学习兴趣 E时代
在我国英美文学一直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教师仍采用“文学史+选读”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文学史+选读”的教学模式,其本质是文学史知识如作者生卒年月、生平介绍、时代背景、作品梗概等材料的罗列与堆砌,另外节选某个作品中的一部分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文史基础知识讲授有余,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不足。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形成有它的历史原因,例如某个阶段受教师水平的限制,或是补充学习的文学资源缺乏,也可能是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称E时代,最显着的特征是网络的迅速流行和普及,正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时代网络与多媒体广泛应用的今天,英美文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网络与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优势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这种“文学史+选读”教学模式下,积极尝试对文学鉴赏的新模式为重点,和文学批评理论引入英美文学教学,培养知识的文学批评理论基础,阅读的能力,了解和欣赏英国文学。
一.引入文学批评英美文学教学理论的必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1.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基础知识不可或缺。
一般的文学批评,会分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两部分。文学理论是指相关文学的本质、特点、社会作用和发展规律的方针原则。文学批评指按照指定的标准对作品和文学现象做出的分析、研究、评价和认识。本文中涉及的文学批评理论重点在于文学批评,而不是文学理论,使学生掌握一些文学批评理论,原理的基本知识,并用于分析和欣赏英文原版研究。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文学批评理论,培养学生在赏析英语文学原著和阅读理解时运用文学批评理论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的修订版中明确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可见,英美文学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阅读、分析原著时运用且掌握文学批评理论基础知识的能力,通过阅读经验和经典文本的解释,提升语言和思想的能力,改善生活经验,培养审美技能,陶冶精神性情,充裕跨文化知识。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的是原著的赏析,而非文学史知识。所以文学批评理论中,基础知识的运用,是为使学生在深入理解作品时,更加有喜悦感和成就感。
2.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阅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T・S・艾略特认为,文学批评在阅读中的作用就像人的呼吸一样,是不可缺少的。凡有文学阅读的情况,一定就会对作品有相应见解,自然就会对作品做出文学批评,所以对作品进行文学批评并非只是专业的文学批评家才会作为。比如,我们在阅读小说故事时,对故事的环境、气氛、结构及故事情节都会有部分印象,同时也会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不同的爱恨情感,这样就会对小说产生一个全面的感受。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不停地试***去解答就故事中人物、背景、主题和故事情节等所产生的疑问。然而对从未学习过文论的人来说,这种互动属于自发性的评论。读者本人的个人履历,教育程度以及周遭环境都会对这种自发性评论产生影响。换句话说,自发性的评论是有一定的评价标准的,也行这种标准很零散破碎、并且缺乏逻辑,甚至是偏激的,但它是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并且会与某些文学理论具有关联性。正是“没有任何文学话语是没有理论的,甚至对文学文本明显的“自发性的”讨论也离不开老一代事实上的(也许不是很自觉的)理论化。”(见参考文献:拉曼.塞尔登,第34页)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可以从审美的角度去感悟人生,可以说英美文学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可以帮助学生在批评时,学会多角度分析作品,从逻辑性和完整性上掌握批评要点,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在英美文学课程中从文学理论的原则、角度、思想以及研究方法上做些系统的介绍是很必要的。
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可能性需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文学批评理论
1.多媒体与网络在信息时代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多媒体与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模式教学相比,明显具有很多的优点。比如,信息的种类很多,包含***像和音响等大量信息,而且信息的容量也很大,网络上关于英美文学、文论的信息铺天盖地。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资源库。其一教师可以将网上资源筛选,选取部分整合进课堂教学,如英美文学方面的影像和音频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网络与多媒体提供的又一便利是文学原著的获得不在依赖数量有限的纸质***书。***书馆***书的册数总是有限的,而当地书店也不一定有你需要的原著。必然,网络为学生获得英语原著***书提供了极大便利。我国英美文学教学大纲上提到的作家的代表作网上几乎都有电子版,而且,网购也为学生购书打开了另一条便利通道。更为主要的是网络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若要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有效相结合,就要运用更多种类教学方式,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分层教学体系。例如讲授教学内容的基本部分时可运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而教学内容的提高部分和具有争议性的学术研究方面的前沿性问题,如某一文论的发展历程,其代表人物的传记等,如生态热点话题,女性主义热点话题等等,则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供学生课外有选择地学习和思考。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以及建设校园网络课程上做出更多的努力。多媒体教学技术与网络的利用在构筑课内外教学体系上不仅解决了课时冲突问题,也可在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深入研究中划出了明显的界线,有利于部分对文学课程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作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也有利于节省另一部分对文学课程兴趣不大的学生的时间精力,这自然为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文学史+选读”填鸭式教学模式提供了便利。
2.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将文学批评理论引入英美文学教学的另一主要障碍是担心晦涩难懂的理论会让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更加敬而远之,彻底失去兴趣。的确,较与文学史知识,文学理论自是抽象难懂一些。然而,尤其高年级的大学生,不仅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和理解分析能力,并且,大学生还有培养这两种能力的需要。只要课堂上教师不是自己滔滔不绝于的去传授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思想基础,各种流派,分析方法等,不将文学批评理论传授成死记硬背的知识,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领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文学理论,使经典作品的赏析真正的成为教学重点,学生就不会排斥引入文学批评理论教学。
三.应用网络与多媒体优势,引入文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课内外主动学习的一种模式。有了兴趣,只是有了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明确课内外的学习任务,明白课内外该自主学习的方法是培养和发挥学生课内外学习的自主性前提条件。英美文学课程涵盖了文学史和文学选读两个部分,容量大。培养和发挥学生课内外学习的自主性是必需的。学生课后充分地自主学习,是课堂上成功运用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来欣赏具体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兴趣的必要准备。因而,为了教学的成功,教师需指导和监控学生课后的学习。 网络和多媒体应用为教师指导和监控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传统教学手段既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积极引导。例如,教师利用校园网络开设英美文学交流社区,并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学号注册。
学生需提前阅读并了解作品的相关背景而查阅资料来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可在英美文学社区上传相关资料和课件来指导学生预习和复习,也可发表建议。利用社区督促学生发表意见,完成课后思考题。通过浏览学生的讨论帖子,及时有效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和效果。出了课堂教学书目外,教师还可开出一个选读书目,书目可以很长,尽可能涵盖,不同流派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种族的和女性作家的作品。教师在书名下面附上简评和资源网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自己想读的书,去资源网站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后根据自己分析。学生也可以在网络课程论坛上发起话题,相互讨论。也可根据学生参与社区讨论的积极程度来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标准。另外对于一些热爱文学的学生或有在英美文学方面有进一步学习打算如考研的学生,教师利用网络社区提供提高性的教学内容以及有争议的学术研究前沿,供他们课外有选择地作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逐渐学会如何课前如何预习,课后如何复习,还必能锻炼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见解的能力即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结论: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不能缺席
文学批评理论在教学中缺席,文史基础知识讲授有余,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不足。不管是新世纪高等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是改变学生对本课程的误解,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需要,不管是为了发挥文学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平台作用,满足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还是文学阅读与文学批评理论之间不可分割之关系,都表明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不能缺席。信息时代互联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信息时代师资力量培养的便利等,也表明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不必缺席。
参考文献
1.蒋洪新,大学的理想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外国文学,2005(1)。
2.童庆炳,王一川,文学理论教学的双向拓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1年06期。
3.童庆炳、曹卫东,《西方文论专题十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陶东风,文学理论:为何与何为[J],文艺研究,2010年09期。
5.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2002(5)。
6.殷企平,“文学何尝不实用?”[J]《郑州大学学报》,2002(5)。
7.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学习体会论文篇10
[关键词] 社会互; 网络学习; 教师参与程度; 交互时间限制
[中***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建生(1968—),女,安徽舒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游戏研究。E-mail:。
一、引 言
在传统认知上,网络环境中丰富的社会互活动有助于远程教育更好地发挥教学职能。但是,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学生经常抱怨网上交流活动投入精力很大,促进学习效果有限,为此,部分学生甚至拒绝参与网上讨论。[1]那么,同样是凭借丰富的社会互形式,满足教与学需求,而受到青睐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影响大学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社区中社会互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试***来回答上述问题。
二、 相关理论研究
(一)网络学习社区
网络学习社区(E-learning Community)又称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教育虚拟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电子学习社区(Electronic Learning Community)、探究社区等,是目前国内外远程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2]虽然这一术语在国内外研究文献中频频出现,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外学者Rusell(1999)、Carlen(2002)、Riel & Polin(2004),以及国内学者王陆(2004)、马红亮(2006)等从不同角度对网络学习社区的概念进行了解读。本文利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2003—2011年涉及网络学习社区定义的国内文献,将部分学者观点进行整理后发现,虽然国内学者对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界定和阐释,但是他们有着相似的国外理论来源,具体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认为网络学习社区是虚拟的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社区是网上学习“组织/群体”;网络学习社区是“组织+环境”。
为了使研究有一个严格的学术框架,本文采用国内学者马红亮等人(2007)对网络学习社区的界定:网络学习社区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网络空间中,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本文中指教师)共同组成的,具有持续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社会集合体及其网络活动区域。同时,根据网络学习社区的社区性质和功能,马红亮等人(2007)把网络学习社区划分为远程教育型、校园教育辅助型和社会教育型。据此分类,本文中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是典型的“校园辅助型”学习社区,这种虚拟学习社区通常是作为校园面授教育中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而存在,而不是专门用来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
(二)社会互
国内对交互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者陈青首次对交互进行了界定与解读。此后,具有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多次使用“社会互”这一术语,但赋予它的意义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关于“社会互”的诠释有以下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1. 源于社会学研究概念,应用于网络环境
社会互(Social Interaction),在社会学中多称为社会互动、社会交往、社会相互作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互相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8]
2. 远程教育领域研究概念
Moore(1989)认为远程教育中的交互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相互交互等三种形式;Bates(1991)按照交互发生的范围把交互分为“个别化交互”和“社会互”,并定义社会互为“学习者个人与教师、同学或社会其他成员关于学习问题的交互”;[9][10]陈丽(2004)在Bates分类理论的基础上,将信息交互分为个互与社会互,其中个互指“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社会互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11][12]
综上,本文采用陈丽的研究成果,本文中的“社会互”是指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信息交互。其中,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指发生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的探讨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是指发生在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的集体形式的交互以及小组形式的交互;在学生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可以有教师参与,也可以没有教师参与。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理论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如***1):在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并且愿意参加网络学习社区社会互的前提下。
H1: 教师参与程度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数量有促进作用;
H2: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内容;
H3: 交互模式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数量;
H4: 交互模式影响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互内容。
其中,教师参与程度具体含义如下。
教师起主导作用:指教师在讨论中占据控制地位,例如教师圈定主题范围并主题帖的讨论。
教师起引导作用:指教师在讨论中起辅助引导的作用,例如教师圈定了主题范围,学生围绕该范围设计主题组织讨论,学生主题帖。
自由讨论:指学生在讨论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仅作为普通参与者参与到讨论中或者不参与讨论。
(二)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文本研究方法。文本选取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的大学网络学习社区。文本收集的数据主要为:(1)“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讨论区2007级、2008级整个学期的文本讨论内容,2009级由于课程尚未结束,只收集其教学讨论区2012年3月29日前的所有数据;(2)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专题讨论区2008级整个学期的所有讨论小组文本讨论内容和所有参与者的参与数据。具体情况见表2。
四、 研究结论
(一)教师参与程度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影响探究
结合本文的研究模型,研究者对教学讨论区和专题讨论区进行初步的分析得到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专题讨论区包含各种教师参与程度的讨论,故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的影响。
1. 教师不同参与程度下讨论区的社会互情况对比
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的数据,以“教师参与程度”为自变量,“回帖数和阅读次数”为因变量,使用SPSS 16.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证明(如表4),网络学习社区中的教师的参与程度与回帖数和阅读数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统计得到表5。(1)从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参与程度不同,主题的回帖数和阅读数都有较大差异,即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是有显著影响的。但在有教师参与的情况下,教师控制和主导整个讨论时平均回帖数为8.1,远远高于教师仅划定范围起引导作用的情况4.7,却又远远低于无教师参与的自由讨论时平均回帖数14.7。这说明教师参与程度对回帖数和阅读数并不是简单的促进或抑制作用。(2)阅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讨论主题的关注度,而学生的关注度则直接影响学习社区中的社会互。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无主题自由讨论时学生平均阅读数为183,与教师主导时的176.2基本持平,是教师指导情况下平均阅读数94的近2倍。这说明教师参与度对学生的关注点有一定影响。(3)从表5中可看出,在教师占据指导地位时,学生自主的32个主题帖中,有10个主题帖无人回复。而在其他两种教师参与程度下,独帖数都为0。大量的独帖既浪费了社区的空间,也分散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在占据指导地位,划定讨论的主题范围后,仍需要对学生的交互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例如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或正面的引导,以保证协作小组中生生交互的质量和效率。
2. 教师不同参与程度下讨论区的社会互内容分析
研究者选取专题讨论区的数据,以“教师参与程度”为自变量,社会互内容为因变量,使用SPSS 16.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证明(如表6),网络学习社区中教师的参与程度与交互内容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的讨论主题进行进一步的统计整理后得出以下结论。
(1)教师主导情况下的讨论,社会互内容主要围绕学习任务展开。帖子的回复主要是有关学习内容的个人观点陈述,极少涉及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及对他人观点的评价。研究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教师主导下的讨论,学生更侧重于完成学习任务,赢得教师的认可。
(2)教师指导下的讨论,回帖的内容同样集中于对问题的回答或个人观点的介绍。不同于教师主导的讨论,教师指导时讨论组组间差异很大:①如***2所示,有的学习小组拥有此类讨论主题18个,有的学习小组此类讨论主题则为0个;②对小组成员的个人发帖情况进行进一步统计后,研究者发现,在小组内,虽然成员间个人发帖数存在一定差距,但参与讨论的态度却非常一致。即讨论积极的小组,组内成员参与讨论都比较积极。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讨论内容的差异,对于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或与课程内容相符的主题范围,学生容易找到话题组织讨论,所以该小组的讨论主题也较多,例如第三小组,由于其主题“网络教学与平台建设”与课程内容相关,所以小组主题最多,成员中最少的发帖数也为12,远远高于全体成员均发帖数(4.7)。另一方面可能是学生间的差异,讨论区没有统一的组织者,各小组组内讨论也多由组内小组长发起,且多数学生又只对组内讨论主题负责,这就进一步拉大了组间差距。
(3)自由讨论时,由于没有主题限定,生生交互更加活跃,且更注重同学之间的社会情感交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讨论主题与学习任务无关且没有教师参与的压力,因此学生参与积极,乐于进行一些活跃讨论气氛的交流。
(二)交互模式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互的影响探究
如上文所述,本文中的交互模式分为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本文选择的个案研究对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混合使用了同步交互、异步交互两种模式,课程的教学讨论区采用的是同步交互的模式;而专题讨论区则是典型的异步交互讨论区,采用的是异步交互的模式。
1. 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的社会互情况对比
以交互模式为自变量,以回帖数为因变量,研究者使用SPSS 16.0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样本T检验。如表7所示,Sig.0.05,这说明交互模式对回帖数影响不显著。
研究者对专题讨论区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得到表8。从表中可以看出:(1)从发帖总数来看,同步交互讨论区与异步交互讨论区差别不大,且教师平均发帖数都远高于学生平均发帖数。(2)同步、异步交互模式下,占据主体地位的成员不同。在同步交互讨论区中,师生交互占据主体地位,生生交互的相关主题只占主题总数的21.7%;在异步交互讨论区中,生生交互的讨论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师生交互的主题只占28.6%。
2. 同步交互模式与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的社会互内容分析
根据交互内容,讨论区中所有的主题帖都可以分为4类(问题引导类,用A表示;资源检索类,用B表示;解决问题类,用C表示;反思反馈类,用D表示)。对所有帖子进行手工分拣后,研究者以交互模式为自变量,以主题内容为因变量进行了***样本T检验。如表9所示,结果证明,交互模式与社会互的内容显著相关。
研究者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整理,并列出了各个讨论区回帖数排行前十的帖子,如表10所示。经过分析发现,在异步交互模式下,讨论区中的资源检索类主题帖所占比例较大,且学生回帖也很积极。在同步交互模式下,不同年级最受欢迎的主题帖类型并不相同。但相比异步交互模式,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区中问题引导类主题帖不仅数量多,而且学生回帖也积极。
从帖子内容来看,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区中,学生回复一般比较简短,且多是从平台提供的资料中直接拷贝而来的,或只是简单地表明个人对待问题的态度。而在异步交互模式下,因为有了足够的准备与思考时间,学生发帖内容是对搜索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后得到的,不仅内容更为详尽,而且讨论的深度也相对有所提升。
(1)教师参与程度对社会互的数量和内容都有影响。该结论验证了陈丽(2004)的观点,即教师的参与对社会互仍然非常必要,且存在以下特点。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社会互的数量,但它与社会互数量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即并不是教师参与程度越高(低),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就越频繁(少)。在讨论中,由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对教师学术权威的尊重,教师的适当参与可以吸引学生对讨论主题的注意,从而促进社会互。但在纯粹由学生发起的无关学习任务的自由讨论中,生生互动更加频繁和集中。
教师参与程度影响社会性互动的内容。教师参与程度越高,社会互的主题中关于学习任务的交互就越多。在小组协作学习时,教师划定的主题范围以贴近学生的学习态度为宜,且讨论需要教师积极的干预或学生有效的组织,以保证讨论的质量和效率,减少独帖的存在。
(2)交互模式影响社会互的内容,对社会互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交互模式影响社会互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同步交互中,师生交互占据了主体地位;异步交互中,生生交互占据主体地位。
交互模式对社会互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影响。同步交互模式下的讨论,交互的主题较简单,学生回复也比较简单;异步交互模式下,社会互的内容有所深入。
五、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