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论文怎么写篇1
场地实测的数据表明外部空间儿河形态对场地微气候指标有显著影响,经场地平面、剖面类型分析探讨场地外部空间形态特征与场地微气候特征的关联性.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场地空间形态的围合度变量.剖面n宽比(H/W)、平面通透率(L/C)、天育可见度(,SVF),升起与下沉高差(H ),的变化与场地微气候要素空气温度(TMP)、风速(WNS)、太阳辐射强度(,SRD)关系的回归方程组.结合环境调控的建筑外部空间类型学方法,归纳出适宜上海地区办公建筑场地设计中外部空间形态操作的设计工具.
对实测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显示场地微气候与场地围合度因素显著相关,包括建筑、地形和绿化的围合.实测数据分析表明场地空气温度(TMP)与天育可见度(SVF)止相关,夏季为线性关系,冬季为曲线关系;场地风速(W N,S )与平面通透率(L/C)负相关,夏季成倒数关系,冬季为曲线关系;场地太阳辐射强度(SRD)与天育可见度(SVF)止相关,夏季为线性关系,冬季为曲线关系.天育可见度(SVF)与平面通透率(L/C)h一以作为影响太阳辐射和热压通风作用的指标.
对场地太阳辐射、热环境和风场的分析发现,由半围合、半覆盖的空间形式组合的多样化的空间最有利于微气候的调节.其中,“街谷型”空间的开口朝向结合夏、冬季主导风向设计有利于形成夏季通风凉爽,冬季挡风温和的空间单元.半围合“L型”空间与半覆盖“厂型”空间组合,开口朝向结合夏、冬季主导风向设计,可以形成最舒适的空间单元.完全围合“口型”空间和完全覆盖“门型”空间,不利于组织夏季通风,室外热舒适度欠佳.“开敞型”和“显露型”空间不利于组织遮阳和冬季挡风,也不利于室外热舒适环境的形成.
建筑论文怎么写篇2
关键词:建筑教育建筑设计
在国外,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国外基本上把建筑学视为文科,至少为一非常特殊的学科,学生的来源也形形,不象国内,我们都是绝对的理生。从根本上去理解建筑学,它确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不能简单的定义为介于文理之中。但国外所有的名牌大学都会有这门学科,而中国建筑专业的分布就很怪。著名的北京大学现在有张永和先生主持的建筑室,但却没有建筑学的学生。因此从基本出发点来说,中国的建筑教育存在极大的误区。
有多少中国的“知识分子”能知道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的区别?恐怕少的可怜。我有时会费很大的劲去解释,这么多年来,至少解释了几十次了。对于建筑和土木的区别,以及怎样从根本上去理解“建筑学”的含义,那不是三言两语说的清的,也不是我现在力所能及的。
从一个较低的层次上说,一幢建筑上集中了很多的技术要求,也凝聚着审美心理。譬如,结构——怎样保证房屋的牢固,设备——供排水,通风及空调,电器设备,物理环境——隔热保温,光学照明,声响,建筑同城市的关系——,绿化等等。因此建筑师的工作是给建筑一个大的框架,他要协调这方方面面,试***最好的满足要求。而土木结构师负责的只是建筑结构这一个方面。建筑师是整个工程的LEADER.建筑从无到有,这一步至为关键,也确实最难,最有挑战性。关于这一点,我想大多数的建筑系的学生都会明白。而国内的建筑教育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层次。所以中国的建筑教育也常培养出画***匠,而出不了建筑大师。
更进一个层次,建筑是人生活的场所,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反映。因此,建筑应该反映人的意识(CONSCIOUSNESS),建筑的主体也是人。可是人的意识非常的复杂,而且深深的烙上的印迹。因此建筑,也应该关注。故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建筑是一定时候的人们的生活方式(LIVINGSTYLE)。环顾中国的建筑师,能关注到这一层次的非常少,中国的建筑师的作品经不起推敲,没有深度,也与他们缺乏对人生活方式的思考有关。我们听国外的建筑大师的报告,他们会很注重于对时代特征的,如日本的黑川纪章,他的共生,以及较早时期的新陈代谢理论,都是基于对时代的思考而贯穿于建筑思想。中国的建筑师,缺乏这种思考,他们擅长的是对建筑大师作品具体形式的分析,然后去模仿。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对某些片段的肢解,便形成国内这么多“庸俗”的水平不一的建筑。
再往高的层次上说,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是的载体之一。我们现在参观各处名胜古迹,所以常常感慨的原因是,其中的建筑,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建筑的魅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于它较为久远的穿梭了时间的隧道,而成为后世景仰的对象。我们在古埃及的金字塔前,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崇拜,是建筑的无穷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的建筑设计,只是在某个时期提供一个栖身之所,而后被推倒,那么建筑的意义丧失了很大一部分。因此,为什么北京的四合院,以及上海的里弄的价值会很高,因为,四合院上体现的是中国封建时代家及住的观念,而上海的里弄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化,商品化的一种密集的居住方式,它是旧有的家族观念的解体,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典型实例。那么中国现在的建筑物所体现的是什么呢?难道是西方所谓“国际式”的建筑在中国的翻版?因此,建筑师要有这样的动力,即我的设计要成为历史。当然不是所有的设计都会成为历史,但是这样的观念是促使建筑师更好的思考的基础。我举个例子,现在的中国的小城镇,其建筑水平不去评价,不是对大城市房屋的邯郸学步,就是盲乱的无目的建造。如果哪位建筑师以智慧和执着能思考出一种漂亮的解决方式去引导城镇居民的居住形式,那么很有可能成为历史。所以我听说清华有几位老先生在潜心研究乡土建筑,心里大为佩服。
前面这么罗嗦的说这么多,想说明的是,中国的建筑教育没有从根本上教育未来的建筑师他们的工作的意义在哪里。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悲哀!所以,现在的中国的建筑师,他们的工作不过是从国外的建筑书刊上摘抄一个设计拼凑一个方案,稍微聪明的人,能说几句大话吓唬人,那就能出点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的建筑教育鄙视建筑理论的思考,甚至片面强调绘***能力的高低,一手好的徒手画是学生能力的基本考核点,整个建筑教育的风气即如此,那么除了培养了画***匠,怎会出建筑大师?
每当我在看一本西方非常有名的建筑历史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ODERNARCHITECTURE:ACRITICALHISTORY)时,都非常感慨,那些在建筑历史上留名的建筑大师,哪个不是充满对社会的深刻关注,哪个不是深切思考当时的社会?现在的中国建筑学教授们,狠命的往自己腰包里赚钱,他们的研究生们是他们的画***工具,赚钱机器,没有人去思考,没有人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哪怕是经得起推敲的理论观点。这反映的是学术上的急功近利,也是整个国内学术界的通病!
上次和我的SUPERVISOR聊天,他也对中国的建筑设计表示担忧。他有点讽刺的指出,中国人,建筑师和老百姓理解的“现代性”(MODERNITY)有点荒唐,最为典型的是某些仿古的街道和城区,实在不伦不类。不是抄几个立面符号就是维护传统,延续文脉!我的SUPERVISOR博士论文研究的是英国巴洛克建筑向新古典主义的转变。他的论文详细论述了培根的思想怎样反映在CHRISTOPHERWREN(圣保罗教堂的设计者)的设计思想上,在如何反映在SHAFTSBURY上,怎样的一种对美的认识、欣赏的转变,论证非常严谨。他说,这才是从根本上认识建筑。
国内的建筑学生非常容易,写出来的论文随便什么垃圾也可毕业。有的博士论文都不忍目睹。我有时在想,国内的论文最大的毛病在于不强调论证的严密,喜欢说大话,或不加思考的引用。甚至很恶心的一点是,引用的东西不注明出处。这在国外就是剽窃,小小的剽窃即可导致拿不到学位。所以看的论文和国外的论文区别很明显,凡是注释特别多的,严格标明引用出处的即为外国学者的论文。这说明什么?说明对待学问的不负责任,存在侥幸心理!
举个例子,日本的建筑师和中国的建筑师,前者的水平高出一大截,同为亚洲的国家,深受儒家学说的,日本的建筑师对日本的建筑应该怎样融合于世界,并且保持自己的IDENTITY,其思考的深度要多很多!日本的著名建筑师,人人都有上的建树。当今中国的建筑,最缺乏的是理论上的思考。因为理论上的思考,可以使建筑师保持风格的延续,作出积极的探讨,而不是随波逐流。为什么在西方,MIACHAELFOUCAULT,MartineHeddeger很有名,因为他们从上思考建筑。而中国的建筑系学生,教师绝大部分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对迈耶倒是津津乐道,后者的白色派建筑是非常好模仿的。
中国的建筑教育轻视理论及,强调画***能力,甚至只强调***面的好看,看起来是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但结果往往是,学生及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大而空,而且不知道怎样把它一步步落到实处,所以设计到后来,总欠缺深度,细微处的思考任意为之,最后整个建筑只剩下空壳,不耐看,不耐用,只有大的体量,经不起推敲。所以我会对湖北一设计人员的国家大剧院方案感到好笑,那实在是下下之作。
当然中国的建筑教育跟整个大环境有关,现在的建造活动频繁,建筑师以赚钱为第一,急功近利,劣品居多。但这种风气在学校泛滥,在学术界泛滥,那是中国建筑教育的悲哀!
因为,中国的建筑学教育需要的是思考,需要理论上的提高!需要从根本上思考建筑,不再是只制造画***匠!
补充:
上面我写的关于建筑的主要在于把建筑的价值(VALUE)和建筑师的责任(DUTY或RESPONSIBILTY)粗略的分为三个层次:
1,综合各种因素(技术,设备,使用功能等等)而产生的一个综合体(COMPLEXITY)
2,介绍或引导新的生活方式或者居住的模式
3,反映和特征,而成为历史的载体。
这三个层次可以再细分,每个层次包含有不同的等第。
我以为,中国的建筑师集中的主要在第一层次,而中国的建筑教育的悲哀在于竟然没有教导学生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的涵义。因为整个建筑学术界的急功近利,不强调对生活和社会的感悟,不重视潜心的理论思考,而很大程度的不理解建筑里应该倡导的生活模式及时代反映。反映在建筑师身上,就在于建筑师并不深刻的理解社会及生活,他们的建筑理念或者空洞无物,或者华而不实,或者说,建筑师自己并不清楚自己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建筑概念,或者居住方式,因此,中国建筑师的作品往往只剩下大的壳子,或者浮华掠影的立面符号而贯彻不到实处和细微。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失败?
举个例子,上海的金贸大厦,含有中国的传统意蕴(取意于传统的塔)而不失都市摩天大楼的特征,其室内装修的细微处,你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表达但决不失时代感。美国人(SOM)的设计确实高出一筹。而上海博物馆,其设计师在中国可算名家,意***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整个外形取意于青铜器,或者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圆地方,可是在室内设计方面,在布局方面,传统的影子瞬间消失。中庭的大楼梯,其黄橙橙的金属栏杆在我看来是绝大的败笔。因此,建筑师的所理解的建筑理念只是一个空壳,是外形的模拟而已。
建筑论文怎么写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建筑业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基础产业。其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建筑企业竞争力,事关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安全,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建筑工程质量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已成为建筑管理部门迫在眉睫的任务。必须从企业、***府等各个方面查找原因,从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府监督等多方面综合治理,强化质量意识,严格市场管理,实行质量预控,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强化质量意识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思想基础
质量意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也是搞好质量管理的第一道关。要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方法的培训教育加强质量意识。行***领导层是企业的决策层,负责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评审质量管理体系,因此首先要增强他们的质量意识、管理意识、改进意识。处于管理层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是履行质量职能的骨干力量,是执行质量计划实施全过程控制的实际工作者,所以要细化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知识的培训;处于操作层的班组长及技术工人是执行程序和作业指导书的具体操作者,要提高他们对完成质量活动所需的技能,掌握操作工艺方法,提高质量责任与施工质量关系的认识;处于监督层的质量监督检查员和内部质量审核员是验证质量结果、审核质量体系的检查官,对他们要不定期宣贯企业质量法规、定期评定证实其能力和技巧、给予资格的考核。通过一系列质量意识教育,使建设、施工单位意识到工程优质的重要性,使全体员工树立起正确的“质量观”,为确保工程质量打牢思想基础。
二、健全质量体系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根本保证
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是保证工程持续有效运作、保证工程质量的根本标准。对施工企业而言,当前要以宣贯ISO9000系列标准为契机,围绕更新、改造、完善和健全四个方面做文章,全面加强质量体系建设。一是用系统的思想建立和健全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及所有的质量活动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全面控制并形成文件化。二是注重质量体系的可操作性,不要把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统统推翻,而是对照标准进行完善、更新、补充和健全,强调可操作性和适应性,满足标准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做,怎么做就怎么记。三是注重持续有效运行。通过运行、审核、评审和改进,保持质量体系的持续有效和良性循环。
三、实行质量预控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科学方法
未雨绸缪,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质量预控是为了达到质量要求而事先尽可能地找出质量形成过程中所有阶段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所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对一项工程的质量预控,关键是质量计划,此外还应该包括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工程防护计划等一系列的预防手段。在工程开工之前,建立质量计划编制小组,认真研究、预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编制切实可行的质量计划。通过质量预控,努力做到技术上的先进性,方法上的可操作性、管理上严密性、经济上合理性、确保质量体系的优化和工程质量的优良。
总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参与建筑活动的所有主体提高质量意识,采取科学的方法,搞好质量控制,我们的建筑工程质量才会根本好转,建筑业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建筑论文怎么写篇4
1、内容要求
1)实习报告内容应包括实习项目,指导教师,目的与要求,实习内容,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和总结等方面;
2)具体内容格式可参照附表,要求字迹工整,填写认真。(填写时括号中的说明内容应删除)
2、评阅要求
实习报告应有教师评语,批阅教师签名,批阅日期,教研室主任意见,评语要有针对性,书写工整,红笔批阅;
3、格式与装订
实习报告内容均用A4纸填写,内容手写打印均可,左侧装订。如打印:一级标题字体黑体,字号四号;二级以下标题和内容字体宋体,字号小四号;单倍行距。
二、实习报告的写作
一)实习报告的资料收集
从开始实习的那天起就要注意广泛收集资料,并以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如写工作日记等)。丰富的资料是写好实习报告的基础。主要收集这样一些资料:
1、在社会实践工作中***的路线方针***策是如何在工作中贯彻执行的。比如单位组织学习,内容是什么,什么学习方式,学习后的效果如何,对自己和同志们的思想有否提高。
2、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如何灵活运用。比如法律专业,注意法官或法律工作者在***过程中是如何灵活运用法律条款,深入了解优秀法官,如何运用法律以外的手段解决民事纠纷,提高结案率的;秘书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将秘书实务,应用写作等科目中的问题带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等等。
3、观察周围同事如何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实习是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将学习到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过程,所以既要体验还要观察。从同事,前辈的言行中去学习,观察别人的成绩和缺点,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观察别人来启发自己也是实习的一种收获。
4、实习单位的工作作风如何。单位的工作作风对你将来开展工作,发展自己,提高自己有什么启发;某些同事的工作作风,办事效率哪些值得你学习,哪些要引以为戒,对工作对事业会有怎样的影响。
5、实习单位的部门职能发挥如何。对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履行职能的情况有什么看法和认识。
二)实习报告写作流程
去单位实习之前一定要先跟指导老师联系,相互留下联系方式。实习一段时间后,首先要提交的是报告的大纲,字数最好能在800字左右,主要是交待自己要写的报告的主要构架内容,由指导老师知道后再开始写作,具体交稿时间跟指导老师联系,最好在实习结束前10天将草稿交指导老师批改。老师认为合格后,再誊抄在学院统一印制的实习报告本上。
3)实习报告写作要点
根据本专业特点,可以全面地写:
如法律专业,去法院实习,获得的是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应该具有全面素质材料,这时,可以将所实习的全部内容,包括法律工作者的***治素质要求,业务素质要求;法律条文的运用;法官的个人魅力(言行举止语言表达等综合因素)在法庭上的效果;法官需要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文秘专业作为一个办公室文员,实习中工作性质内容可能涉及所学大部分骨干课程,如会议(会议之前的准备工作,会议过程中服务工作,会后的总结工作,以及整个会议涉及的文书有哪些,领导对这些会议文件的写作要求有哪些,写作者在准备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做法或失败的教训;文秘工作者的仪表礼仪有什么要求等等)。也可以根据实习的内容确定某一局部的工作,就一个专题作为重点描述对象。如文秘中的档案管理,单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有什么,自己学的哪些知识在工作中运用上了,你运用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工作需要,效果如何;同事是怎么对待档案管理工作的,他们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等等。
4)实习报告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以实习时间,地点,任务作为引子,或把实习过程的感受,结果,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概括出来以引出报告的内容。
第二部分:实习过程(实习内容,环节,做法)
1、将学校里学到的理论,方式方法变成实践的行为;
2、观察体验在学校没有接触的东西,他们是以什么样的面目,方式方法,以怎样的形态或面貌出现的。比如,部门职能,原先你不了解,之后从工作中由什么样的问题,引发了你对职能部门的了解。再比如人际协调方法,工作中的人际协调和你学的公关理论与实务有什么样的差异,你怎样体会公关理论等。
第三部分:实习体会,经验教训,今后努力的方向等。
文章也可以以实习体会,经验为条目来结构全文。如,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团队协作意识强;善于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挑战新工作;事后善于总结等等。从实践中看到的缺陷:***治触觉不够敏感;专业知识欠扎实;动手能力差等等,用这些,把自己实践的过程内容串起来。不过,这样的报告相对来说需要较高的写作能力。
三、实习报告写作要求
1、报告必须写自己的实***历,可参考别人的资料,但不能抄袭,一旦发现一律作为零分处理。
2、如有引用或从别处摘录的内容要表明出处。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一律采用文后注释,书写顺序为:如著作类: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如期刊类:作者,论文名,刊名,出版地,出版者,卷号或期号,起止页码。
3、文章开头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语言要求简练,符合公务文书的要求。不要过多的说"我"如何如何,在第一段介绍了自己的实习时间地点和分配到的任务后,下面的文字尽量少出现人称。字数要在1000以上。
毕业实习报告格式
1、封面:写明系别、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实习报告题目等。
2、摘要:作为实习报告部分的第一页,为中文摘要,字数一般为150字,是实习报告的中心思想。
3、目录:应是实习报告的提纲,也是实习报告组成部分的小标题。
4、正文:是实习报告的核心。写作内容可根据实习内容和性质而不同。
(1)实习目的或研究目的
(介绍实习目的和意义,选题的发展情况及背景简介,方案论证,或实习单位的发展情况及实习要求等)
(2)实习内容
(3)实习结果
(4)实结或体会(是对实习的体会和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
(5)参考文献:是实习过程中查阅过的,对实习过程和实习报告有直接作用或有影响的书籍与论文。
见习报告范文(一)
在半年的学习生活以来。我学会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从生活中没发获得到的知识和道理。回顾半年以来,从那天真的我直接到经历了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到现在稳重和冷静的我,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挫折和失败,才能通往自己的罗马大道。在这半年里,我有失落过,烦恼过,悲伤过。有时觉得自己放手让时间在自己的手里流走,可能是或者我的缺陷和不足。但我知道这是上天对我的一个考验,但在每次失落的时候我都会反省过来,告诉自己清楚自己应该做的是什么,在挫折面前我們应该善用于扬长避短的方法来促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能力。在学习方面虽然自己普通平凡,但是我会努力提高,做到最好,不管遇到什么困扰我都不会跌倒,我会不懈努力。从以前学习情况中,我觉得自己更应该发奋学习。
我知道,在这又是我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角色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一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在这里我知道我的将来会有光辉灿烂的一天。
在半年的锻炼里,给我仅是初步的经验积累,对于迈向社会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学习生活除外,在假日我会积极参加社会各种实践活动,获取更多学习的经验和社会实践能力,我的未来不是梦,只要自己努力过,成功是不会拒绝你的。
因此,面对过去,我无怨无悔,面对现在,我努力拼搏,面对将来,我期待更多的挑战,战胜困难,抓住每一个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演绎出精彩的一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里,我会继续努力,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生活上自觉从严要求自己,艰苦朴素,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各方面表现良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见习报告范文(二)
1.实习的性质和目的
1.1实习性质
认识实习是我们在完成两年公共课程学习之后,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进行的一次认识性、实践性的活动,是实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环节。
1)了解本专业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提高我们的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建立有关工艺过程、系统原理和设备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有关系统和设备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初步了解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我们树立正确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观点。
4)培养我们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我们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5)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培养我们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方向。
2.实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去热电厂参观,以及老师和工人师傅的讲解,了解水处理车间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原理,了解各个处理过程的作用和目的;了解锅炉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锅炉制气的流程、装置设备以及对烟气处理的方法和灰渣,灰粉的灰回收利用;换热站的组成设备及各自的作用,工作原理和流程,遥控室中自动控制压力、温度的控制器等;
2.1专题实习
1)通过参观热电厂和校供暖系统了解供热系统的组成及相关设备。供热系统有热源、热网和热用户三部分构成。了解热源的种类,工作流程,主要设备及其工作原理,控制原理和控制方式;热网形式,各种形式的优缺点;热用户的种类,用热设备及其工作原理,热计量方式和计量设备及原理等。
2)通过对泰能集团人工制气厂的参观及工人师傅的讲解了解燃气制造及输配的有关知识。了解燃气的种类、主要成分及其特点;天然气成气机理及输配的有关知识;人工制气的工艺流程及设备组成及制气、输气和用气的相关的安全的知识。
3)通过参观校园教师公寓和贡供水系统以及徐老师的讲解了解城市给排水系统和建筑给排水系统。城市给水系统的组成,水处理方式及相关设备;城市排水系统的组成,常用污水处理设备;建筑给排水系统的组成及相应设备和附件。
4)通过参观阳光大厦的地下室空调制冷系统了解空调系统的有关知识。空调系统的组成,系统形式,主要空气处理设备及其工作原理;冷冻站、热力站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及控制措施等。了解系统的运行情况。了解工业通风系统的有关知识。
5)通过参观阳光大厦地下室通风系统了解工业通风系统的常见形式,系统特点,主要设备形式,空间气流组织形式及控制方式等。
2.2一般了解
通过听专题报告、工人讲解、参观等方式,了解企业的基本概况,生产产品,管理模式,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等情况;了解专业与企业生产的关系。
建筑论文怎么写篇5
王澍,现在是位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也是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十多年来,王澍始终坚持自己的建筑理念,走了一条和现代化趋势完全不同的路,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标志建筑或庞然大物,而是依据建筑原址中山和水的态势,借用古法,甚至利用旧砖弃瓦修筑出全新形式的建筑。从他的建筑中时常能看出宋明古画的意境和手法。有人说,他在从宋画里找感觉;也有人说,他在追寻一种江南民居的意境。其实,王澍所***者,并非若干具体却碎片化的意象,根本上仍是人与环境如何共存的问题。
尽管以一己之力很难改变中国“千城一面”的现状,但王澍也在用个体的方式提醒人们,建筑应该是怎样的,城市可以是怎样的。在王澍看来,正是因为时代走到了一个急速转换的“节点”上,在追逐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高速过程中,人们好像开始抓到了有关生活的某种本真的部分,在这个已经失去了很多的时代中,我们的生活究竟应该是什么模样的?王澍始终认为:建筑和人是相互影响的,看着是人在选择建筑,其实建筑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行为举止
重拾遗失的美好
王澍的代表设计作品包括宁波历史博物馆和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普利兹克奖在给王澍的评审辞中这样写到――“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材料原本是一堆废料,都是旧城老房子拆迁多余下来的瓦片和青砖。在12万平方米的墙面上,王澍用了上百万块瓦片。王澍把这些五花八门的回收材料按照同色系排列在一起,让工人手工把瓦片一片片拼起来,前后历时近10个月,最后,才还原出王澍内心所要实现的那个博物馆的模样――用这种看似破旧的方式,来找回消失的时间和记忆。
在王澍的建筑代表作中,除了宁波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则是另一个常为人称道并引起不少话题的建筑。他曾说,“整个的现代主义建筑,都是以医院这样的地方做原型的:大玻璃、窗明几净、阳光灿烂,非常健康。我做的建筑都是有点脏的,但只有这类有点脏的东西,它和自然才是真正可以融合的。象山校区这个地方类似于村落,当然传统的中国村落建筑,没有这么大的。我在这么大的建筑面积下,把传统的感觉找回来,实际上是介乎城乡之间的实验。一方面,它为新城市建设,探索和我们传统生活方式有关的模式。另一方面,它也为中国乡村建设,探索比较偏向于城市化方向的模式。我希望用它来弥补中国城乡建设***的问题。”
实验建筑运动
很多人都以为王澍是杭州人,至少是江南的,其实他祖籍山东吕梁。因为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南方的传统,甚至是江南的,园林、瓦舍,他曾坦言:南方一直是自己很喜欢的一种氛围,“因为我在这边生活了这么长时间,如果我的作品没有南方的意象,那这件事反而不对了。当然这件事不是那么简单。实际上真正在南方本地土生的建筑师,那种南方其实是一种格局很小的南方。”
这个当年被老师看做是“后现代青年”的建筑师,在毕业之后虽然也参与了一些大的建筑项目,但更多的,他选择了一种“隐居”于杭州的生活方式,长期和建筑工人以及手工匠人在一起,在民间做装修,研究和琢磨传统建筑工匠的技艺。这段隐居生活,王澍一尝试就是将近十年的时间。
这种选择,是由王澍对建筑学学习的特殊领悟而来。他曾说,“我学建筑学,应该说是自己找到了学建筑的方式。我们当时学的时候,还是很传统的模仿西方的套路,所有建筑学全是西方的,中国的只是在历史课和理论课上上一点点,但是和设计没什么关系,它整个体系都是西方的。我们那时不能出国,只是在照片和***纸上看到西方房子,就在那里模仿。我就发现,建筑到最后其实是一个在场的经验,你光在那里对着***纸和照片模仿有什么意义呢,它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发生关系,所以我那个时候就想出了一个简单办法:我用中国的传统建筑,和西方的建筑互相印证,比如我们学习一些大师的作品,比如柯布西耶,我又没有去过,但我发现它们那里的房子的空间经验,我可以在很多中国传统的建筑里找到。所以每天我就带一个速写本,在南京城里转悠,我去体验,去画,这个对我后来的建筑经验有很重要的影响,因为我都是从现场经验,而非书本上得到的知识。”
在王澍主持的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大一学生都要学习砌墙、木工。对于学生的教育,王澍的目标是把他们培养成“哲匠”。
用建筑来写作
一位外国记者曾问王澍:“如果不做建筑师,你会选择做什么工作?”“我想我会是不错的作家。”王澍马上回答。他表示无论是古旧的瓦还是钢筋混凝土,都只是自己写作的工具。
王澍一直有古典文人著书立说、传道授业解惑的强烈愿望。早在为象山校区选址时,许江和他就带着恢复中国传统书院的想法。“大学应该是在山边有组院子,没有入学和毕业考试,学生可以随时进,随时出,就好像孔子带弟子,流动性很大,随时有变化。”王澍说,这种理想奠定了他作品的基本气质。
建筑论文怎么写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质量监督;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1加强工程设计的质量监督
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龙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出现阶段人们的对住房功能的需求,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经济***策。设计水平首先决定工程水平,设计院的一点一线之差都会导致工程的灭顶之灾。住宅的使用功能是居民日常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如果建筑的开间布局,管道、管线布置等不合理,必然影响使用,渗、漏、堵、空裂等工程质量通病,也必然引发使用者的抱怨。在现阶段,我国设计单位存在的弊病主要有下面几点:
(1)设计人员素质不过关,专业资格认证亟待更有成效地展开。
(2)现实条件下设计单位内部分工协作不够合理, 很容易造成错、漏、碰、缺,影响工程设计的优质完成。
(3)设计单位的设计缺少监督。
2 加强施工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
2.1健全质量体系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根本保证
建筑企业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质量体系是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管理通过质量体系持续有效地运作。当前要以宣贯系列标准为契机,围绕更新、改造、完善和健全四个方面做文章。一是用系统的思想建立和健全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及所有的质量活动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全面控制并形成文件化(质量手册、质量体系程序、作业指导书、报告、表格等)。二是注重质量体系的可操作性,不要把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统统,而是对照标准进行完善、更新、补充和健全。所以,科学的质量体系应强调可操作性和适应性,满足标准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做,怎么做就怎么记。三是注重持续有效运行。通过运行――― 审核――― 评审――― 改进,保持质量体系的持续有效和良性循环。
2.2强化质量意识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思想基础
质量意识的培训教育可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方法进行。一是行***领导层,这是最重要的一层,尤其是企业的决策层是关键,他们负责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也是对质量体系管理评审的定论者,因此要增强他们的质量意识、管理意识、改进意识。二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管理层)。他们是履行质量职能的骨干力量,是执行质量计划实施全过程控制的实际工作者,所以要细化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知识的培训;三是班组长及技术工人(操作层)。他们是执行程序和作业指导书的具体操作者,要提高他们对完成质量活动所需的技能,掌握操作工艺方法,提高质量责任与施工质量关系的认识;四是质量监督检查员和内部质量审核员(监督层)。他是验证质量结果、审核质量体系的“检查官”。 “质量是企业开拓市场的武器”,“质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质量是全体员工互相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保证工程质量,每位员工都必须积极参与并做好本职工作”等认识。
2.3实行质量预控是提高工程质量的科学方法
质量预控是为了达到质量要求而事先尽可能地找出质量形成过程中所有阶段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所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对一项工程的质量预控,关键是质量计划,此外还应该包括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工程防护计划等一系列的预防手段。对新开工的工程项目编制的质量计划一般包括5个主要方面:(1)需要达到的质量具体目标值;(2)施工各过程的步骤和部署;(3)不同阶段的职责、权限和资源分配;(4)适用的试验、检验、测量和审核大纲;(5)可能遇到的施工环境的保证措施;(6)样板开路和实验阶段。
3完善监理制,强调监理的职能
3.1监理公司的***性还不够
监理方由建设单位聘请,负责监督设计、施工单位的质量行为,同时,监理方并不是完全听命于建设单位,按照监理工作职能的有关规定,监理方也对建设单位的质量行为进行监督。而在实践中,监理公司拿的是甲方的钱,自然在许多地方要迁就甲方,这样,一方面监理方不能够很好地***履行质量监督职责;另一方面,当甲方出现“违规”行为时,监理方难以较为公正地对其进行监督、制止。
3.2监理领域的不正当竞争
监理制实行后,由于其所需投资较少,获利相对较容易,社会上开办的监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监理公司的增多,在工程竞争中有些单位靠压低监理费用取得工程或通过某种关系取得工程,监理市场的竞争机制由此而遭破坏。国家应该考虑加强这方面的行***和法规规定,杜绝在监理领域的“不正当竞争”。
3.3对监理公司的管理有待加强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禁止监理工程师一证多用,但实际操作中这种情况屡禁不绝,使一些本来资质不够的监理公司取得了监理资格,其监理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如何有效地管理监理工程师的资格认证,是提高监理公司素质,进而提高监理工作质量的一个关键所在。
4 加强***府部门的管理和监督职能
根据《建筑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设行***主管部门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有三项许可制、(即从业许可、施工许可、使用许可),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质量监督制、工程保修制、质量责任制等等。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的相应部门有建筑管理部门、质量监督部门、招投标管理部门等。
从业许可――― 设计、施工、监理、勘察、检测等建筑活动参与者(单位与个人),必须取得建设行***主管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施工许可――― 建筑施工开工前,建设单位必须取得建设行***主管部门颁发的施工许可证(或有权部门批准的开工报告);使用许可――― 建筑工程交工使用前,必须取得建设行***主管部门颁发的使用许可证。使用许可制的把关,可保证建筑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在工程施工期间得到遵守,工程安全与主要使用功能得到保证。
规范建筑市场,加强建筑市场的管理内容,包括工程报建、招投标、质量监督、工程验收、市场稽查,完善建筑市场,一切工程的交易行为都要进入市场,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进一步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只有选择好的施工队伍,才会有好的工程质量。
建筑论文怎么写篇7
甚至,也不是记忆中的影像,而是这些影像中储存的曾经的时光与曾经的生存痕迹。
艺术源于生活,但绝不是照搬生活。现实主义精神是伟大的,但现实主义也不等于不经过心灵荡涤、不表现精神诉求的生活模仿,不能呈现人的心灵与精神的作品,都只会停留于对生活表象的复制与再现。如果说艺术的本质还是在于对人类或个体精神情感的揭示,那么,艺术的表现方式就不会局限于实录与实写。而且,从生活实写跨越到心灵呈现,或许才是艺术家终生探求的最高境界。
表现精神诉求的方式是多样的,张新权选择的是具象表现主义。也即,他的作品总是和现实拉开一定的距离。无论描绘他生活过的“姑苏”系列,还是呈现他生活阅历的“上海外滩”“码头”和“海魂”系列,他都没有完全使用写实主义观念去告诉人们这里怎样,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而是选择某一场景或某一对象予以不受实写束缚的象征与表现。毫无疑问,他笔下的审美对象富有具象性的特征,甚至也可以说,这些具象本身就是他诉诸精神情感的出发点。但他在呈现这些具象时,又不满足于谨毛刻画,而是从一种遥远的距离予以审视,并从这种距离中进行想象性的抒写、率性的夸张和直觉式的宣泄。他的艺术创造性便在于选择什么样的对象、设置怎样的审视距离和进行何种程度的想象与表现。
苏州是他曾经生活的城市。中国文人笔下的太湖和油画家笔下的小桥流水,都各尽其妙,风情万种。而张新权则避开这些画路,既不表现纯粹的文人画境界,也不像吴冠中那样以黑白灰的形式节奏取胜。而是从陈旧的影像中获取创作的灵感与观照方式。不论《姑苏沧浪亭》、《姑苏园林》、《姑苏双塔》,还是《枫桥》、《姑苏往事》和《姑苏西园》,都剃除了这些名胜的现场感,而置其于历史的时空中,让久远的时光洗尽尘世铅华。他画面的那些名园佳地,仿佛因岁月长河的流淌而沉去昔日的浮华与喧嚣,只淀出空寂与玄思。
《三江师范》和《金陵机器制造局》则完全是艺术家从历史影像中获取他对于时空变迁、人世俯仰的认知。作为曾经传输新潮文化与西洋文明的故址,这些建筑已不复存在。画面显得如此的简约与干净,仿佛一切都滤除了表象,只剩下黑与白的建筑物象。但画家却在这极其简约的对比中灌注了自己的情思——大面积近于无的天空已把建筑嵌入了历史,我们似乎可以在建筑中寻闻到那个刚刚接触西洋文明的时代人们焦虑与感奋的呼吸,耳畔似乎还回荡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送别》旋律。显然,这些引人回溯与追忆的并不是真实再现了旧时场景,而是画家对那些建筑群弥散出的昏黄岁月感的捕捉,是画家通过画笔再造的历史时空。
从《十里洋场》、《有轨电车》到《苏州河》、《码头》、《信号台》和《风云十六铺》,张新权描绘了上世纪东方乐园的繁华与嘈杂,但那近大半个世纪前的熙熙攘攘和今日新外滩的城际线判若两重世界,让人分明感到似曾相识的模糊印记。他的这些作品,具有实写的框架,却被岁月的笔触涂抹得漫漶不清了,那带着艺术家情思与个性的笔触几近灵动和洒脱,而灵动中掖着些许的忧郁、洒脱里醮着满笔的凝重。实写的是往昔的真容,漫漶的是今日的思绪。在具象与表现之间,他的那些画面交错着历史与现实的影像和幻觉。这或许是张新权从此种艺术语言与观念中表达的幽思与感叹。
建筑论文怎么写篇8
【关键字】课堂训练 教学实践 兴趣
【中***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36-02
课堂训练的过程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双边活动。“训”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包括设计、启发、指导、示范和必要的讲解等;“练”主要是指学生的活动,包括听、说、读、写等。“训”的目的是指导“练”,史学史会练、练好。
一、优化训练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训练的方式不外乎听、说、读、写、思维等,如何用这些训练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关键是使学生对训练的内容产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产生兴趣,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为培养兴趣,教师单靠精心设计的课堂内容还不够,还必须在训练方法和训练形式上下功夫。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通常采用的开伙车、夺红旗、找朋友、争戴小红花等训练形式,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训练形式感到有趣,在训练过程中就表现得活跃、积极,训练任务就能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完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在教《草原》一课时,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鲜丽诱人的草原美景:蔚蓝的天底下,大草原一碧万里,翠滴,潺潺的小河,绿绿的圆丘,白色的羊群,枣红的骏马,奇特的蒙古包……草原景物尽收眼底,使学生头脑里对草原有了模拟视像,在学生一饱眼福的基础上我即兴提出:咱们随作者一同去游览美丽的大草原,一定会更有趣。同学们在欢快悦耳的音乐中听着美妙动听的语句,如痴如醉,我抓住良机提问:“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草原的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步步地进入情景。让学生在读中享受草原景美、人更美的乐趣,在读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感情。学生在吟诵熟读的基础上,大都理解了课文。我又启发他们:谁能用刚才学过的方法,象作者一样,抓住特点把家乡的美景说出来?学生诗兴大发,从不同角度说出家乡的美和巨大变化,讴歌***的富民***策,培养了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优化训练层次,提高整体水平
全体参与和全面提高是课堂训练的目的,为此,教师在设置训练内容上要认真选择、精心安排,努力做到面对全面、分层优化。
怎样才能做到分层优化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到两个“吃准”。一是要吃准新课标理念和教材,教师只有对课标的要求精神和教材的内容安排有透彻理解和全盘掌握,才能设计出有水平的训练内容来,才能做到训练内容不离纲、训练项目不偏浅;二是要吃透学生,对学生不但要了解其知识基础、掌握程度、兴趣爱好,而且还要了解其性格特征、心理活动等,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来分层设计训练内容。
比如,我在教《詹天佑》一课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环境下进行的?2、建筑京张铁路遇到哪些苦难?他是怎样克服的?3、为什么说这条铁路的修筑成功是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通过仔细阅读,学习较差的同学能够回答出第一个问题,大多数同学经过思考也能回答出第二个问题。针对第三个难度较大的问题,我边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边相机点拨。首先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科学落后、技术缺乏、备受帝国主义欺凌。清***府一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扰、要挟、嘲笑,再加上当地自然条件差,所以说,修筑京张铁路,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接着我又问:在这样的环境下,詹天佑迎难而上,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说明了什么?他接受任务后是怎么样做到的?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一串串问题,悬念顿生。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疑难连解,得出“成功修筑京张铁路是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詹天佑的确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结论。
因此,教师在设置训练内容时,既要考虑到知识的深度,又要注重提高技能;既要讲究知识的目标性,又要体现知识的针对性,做到优化训练内容、分层提高学生。
三、优化训练氛围,创设育人环境
在训练过程中,创设良好的环境也是学生完成训练内容的重要因素。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优化训练氛围,创设育人环境、变训练场所为学生娱乐天地,使学生在娱乐天地中能够尽情表演,尽兴发挥,尽快提高。
建筑论文怎么写篇9
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倪焕之》。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也曾做过编辑、主笔、主编。***后,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副部长。
叶扬:
1980年生于北京,现为《世界建筑》杂志编辑。著有 《比如,单身》、《胖子》、《通俗爱情》 等。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跑到他身边喊一声太太,那时候他眼神不好、耳朵也不好。他喜欢养花、赏花,还喜欢请客喝酒”
混迹网络尤其是豆瓣的人对独眼并不陌生,而独眼正是叶扬的笔名。
爽利的性格、偏中性的装扮,叶扬是个感觉很大大咧咧的女孩。但若要去读她的小说,你会发现,她其实很细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攻读本科、硕士毕业后,叶扬跟着导师做了三年世界遗产保护的工作,随后来到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的、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世界建筑》杂志社当编辑。
编辑、作家,叶扬的这两个身份也和其曾祖父叶圣陶、祖父叶至善先生(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少儿科普作家)一脉相承。
叶扬管叶圣陶叫“太太”。叶扬和爸妈、爷爷奶奶一家人都住在东四八条的四合院里。每天放学回家,叶扬都会跑到叶圣陶身边喊一声:“太太!”年岁已高的他只是简单地应着:“哦!扬扬。”
“那时候,太太年纪很大了,眼神不好,耳朵也不好,带着助听器。那个时候的助听器估计也不太好使,杂音大。我们是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吃饭都分两拨。吃饭的时候只要太太在,家人都不怎么大声说话。”叶扬笑着说道,“感觉他挺严肃的,也不幽默”。
在叶扬的记忆里,虽然叶圣陶年事已高,但“挺喜欢喝酒的”。“一般三顿饭里两顿都是有酒的,除了早饭。他喝酒就用高脚白兰地杯。不同的季节喝的酒也不一样,冬天就喝黄酒。我爷爷、我爸都会陪他喝酒、聊天。”
在东四八条的四合院里,有两棵老海棠树。每年5月份花都开得特别好。叶圣陶便会把俞平伯、王伯祥等老友请到家里来吃饭、喝酒、赏花,然后侃侃而谈。“他是个爱请客的人。”叶扬笑着总结道。
叶圣陶喜欢养花,也常去隆福寺买几盆花回来养着。每个季节,开什么花了,叶圣陶都会让儿媳妇或者孙子们陪着他去公园赏花;要不就是去胡同里串串门,拜访老友。
而叶扬和叶圣陶的交流并不多。“太太的卧室和书房是在一起的,他不喜欢闹,所以我也不怎么去。只有他住院不在家的时候,我才会偷偷地去他书房里看看,玩玩他书桌上的印章、佛手什么的。”
“我爸关门声音太响,太太揪着他耳朵让他回来重新关”
在叶扬的记忆里,叶圣陶一直坚持写日记,把每天在新闻里听到的都写在日记上,譬如今天中国发射了卫星。“很少一部分是写自己今天做了什么的,更多的是国家时事,而且他和我爷爷一起吃饭的时候聊的也多是些国家时事。生病住院的时候,我爸也每天都会把报纸带到医院里念给他听。”
叶扬告诉我们,她的父亲叶永和和母亲蒋燕燕最近几年就在整理爷爷生前的日记,整理出了600多万字。其中就有不少叶扬的“成长日记”。
“我总觉得太太是不喜欢小孩的。但没想到,他记录了很多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刻。”
从叶扬出生当天到叶扬满月、周岁、学走路、学说话、入幼儿园……细心的叶圣陶都记录了下来。
“一九八一年九月十八日,星期五。永和、燕燕携扬扬偕来。扬扬刚过周岁,只须携一臂已能举步,似发展较快。”
“一九八二年二月一日,星期一。扬扬生一年又五个月,近日已能说完整之句子。如‘妈妈回来了’、‘妈妈上班去了’、‘妈妈上课去了’。‘上班’、‘上课’皆平时听得最多之词。如此年龄能说如此话,不知于语言发展为早为晚,姑记之。”
除了观察,叶圣陶还会向叶扬的父母主动询问近日扬扬有何妙语,并在日记中记录:“燕燕云前数日永和带扬扬游北海,扬扬见荷花云,‘花掉在水里了’。此可谓幼儿之文学创作,成人想不出。”
对于叶扬,不管是曾祖父叶圣陶还是祖父叶至善都没有太多的期许。“他们认为干什么都行,只要自己觉得有意思、对社会有意义。”
叶至善上大学的时候,选的是化工专业,叶圣陶也都很支持。叶扬说,“他从来不强求孩子们要做什么,很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不过在规矩的树立上,叶圣陶却丝毫不马虎。
“我爸上二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就他和我太爷爷两个人在家吃饭,他有点怕,赶紧吃完就把门一关。跑了。太爷爷叫他,他跑得更快了。后来太爷爷揪着他耳朵把他拎回来,让他重新关门。”
“再比如,他不喜欢不穿袜子的人。”叶扬的分享角度很有趣。
在孩子的教育上,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这样的教育理念让他的几个孩子都成为栋梁之才。而曾经在任编辑的时候,叶圣陶也大胆地刊登不少青年作家的作品,对他们有着“知遇之恩”,被誉为文学界的“伯乐”。
“我从小就觉得写作是件好玩的事儿”
叶扬记得,家里的书架上、过道上甚至厕所里全都是书。不爱动而且不许看电视的叶扬从小便看了不少书,当然也包括叶圣陶的《稻草人》。
“我们班上有个读书角,其中有一本书就是把一大堆书里的同类的内容摘出来,比如说人物外貌描写,就有些《林海雪原》里的人,《红灯记》里的人。我也拿了一个小本写我的同学,每个人写一小段,回去给我妈看,她要是猜出来我就觉得这段写得不错。”叶扬把这当成乐子,至今依然如此。
而叶扬正式的写作生涯始于“***”时期。“那会儿除了写论文没别的事儿,所以就上水木清华BBS。一开始我只潜水,后来就插科打诨,期间也因为对感情小说的观点不同和人争执,再后来就尝试在BBS上写小说,反应不错,就写连载。一直到上研究生时还在写。”
叶扬也出版了好几本爱情小说,有意思的是,她选择的却是男性第一人称写作。
建筑论文怎么写篇10
――关于建筑
陈明:看得出来您对建筑很感兴趣,为什么呢?
何多苓:这个历史比较长了。我这个人有个特点,打算作什么事情就会很快对它投入。原来我画画,对建筑一点兴趣都没有。94年的时候,我们盖第一个工作室,刘家琨给设计的。他跟我沟通了关于建筑的事情,我一下子就感兴趣了。自己看了很多建筑方面的书籍,之后就比较深入了。当然和正规学建筑的不一样。但是我觉得我看的东西都还是很上路的,和建筑发展的来路是一致的。我对建筑的兴趣也还算是比较正的。
陈明:看得出来您相当投入。
何多苓:我看到的都是好东西,喜欢的也都是好东西。都是国际上很好的一流的建筑师,对一些建筑的潮流也有自己的偏好。原来我就参加过“贺兰山房”项目。那个项目搞得不是太成功,但也算是初次的尝试。这次有机会给自己设计工作室,准备得比较充分,做出来就比较满意。
陈明:很多艺术家,尤其是画家,对建筑很容易有情结,我看到他们做的东西都非常有特点。这次我看了您的工作室也挺震撼的,从环境到建筑的形式,使用功能都特别适合您。一看就是量身定造的。
何多苓:我做的东西有一些特点,就像你说的度身定造。我会先研究这个地形,然后根据我要的功能,需要多大尺寸,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朝向,工程技术能够达到的水平,最后再结合自己对建筑的爱好。我还是有偏好的,喜欢那种极少主义的建筑。极少主义对我来说就是功能化。
工作室需要多大的面积都是经过我精确测算的。我的工作室是16栋里最小的,为什么呢?其他人都年轻嘛,喜欢画大画。我想我也不会画大画,那么我不用那么浪费,该多大是多大。所以我精确测算面积,然后加上一些最低限度的生活设施,生活空间等,形成这么一个建筑。
我认为一个好的建筑,它放在那,跟一个地形结合得很好,功能上来说又是加一点太多,减一点太少,这么一个很合适的东西只可能有惟一的表现形式。这就是最好的建筑。
陈明:我一听您的这话就非常专业了。因为我也做了很多年设计,好的设计方案往往就是惟一性的。你会觉得偏左偏右都不对。那么,您比较喜欢哪个建筑或者建筑师?
何多苓:刚开始一定是被外形的戏剧性所吸引,比方说解构主义的建筑,外形具有冲击性。开始不懂空间么,所以对外形感兴趣。后来就变了。到现在对我有很深影响的是墨西哥的路易斯・巴拉干。前年去墨西哥的时候还专门去看他的故居,他是一个特别棒的建筑师。他的东西实际很国际化,也是极简主义者。但他的建筑跟园林结合得非常好,跟墨西哥的气候,文化结合得非常好。用的元素非常诗意,比如一面墙,下面是一个水面加上一个蓝色的天空,三个元素就非常简洁。
陈明:这是能想像的最美好的建筑理想。
何多苓:他用最少的元素就表现出来了。用最少的元素表现是我始终追求的一个最高境界,路易斯・巴拉干对我影响很大。最近对日本的西泽立卫感兴趣。我喜欢的建筑师一般都是比较内敛,比较诗意化的。他们的作品从外形看极为简洁,简洁到几乎可以忽略。我觉得建筑的本质就是空间。
陈明:很多艺术家只是喜欢建筑,但是可能还完全到不了您这个程度。
何多苓:那是因为还停留在一个较浅层的阶段,还没有深化而且把建筑艺术化了。只是从艺术的眼光去看譬如重视装饰等觉得建筑就是那样的。但是我自认为,我是从建筑师的角度从空间的角度去看的,可能这点与画家会有所不同。
从这点上说,我做的建筑和我的绘画没有完全的联系。但落成的建筑应该是我另外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有机会我还是愿意去做的。我希望有这种机会。
有限制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有限制的创作才是创造――关于建筑与居住
陈明:您喜欢简单的,极简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极简对生活的舒适度可能会有影响。
何多苓:极简建筑可能有时候会在生活上造成不便,但是为了空间的逻辑性,这些都可以忍受,这一房了我充分考虑了生活的逻辑性。比如说我上一台阶进入画室,再继就是一个简单的人,我觉得这种极简主义对我已经足够了。
陈明:您的这个工作室是比较纯净。现在很多艺术家都喜欢中式传统的东西。
何多苓:对,北京的画家特别喜欢。但是,第一我对这种老家具兴趣不是很大;第二,我也没有收藏。我的很多朋友喜欢收藏,也买了很多新做的老家具。我觉得这是个深不可测的领域,如果真要干这个,那就要狠下工夫。刚才也说过,我是很容易入迷的那种,如果陷进去那我就完蛋了。我又搞不懂门道,我要花多少学费啊!
陈明:得花多少时间啊!
何多苓:对,我看马未都讲收藏,说99%的是假的,谁还敢收藏。我又不喜欢伪古典家具,我觉得很没有品位,我宁可要现代的。
陈明:很多人用很多年甚至一生去收藏,然后请专家去鉴赏。很多专家都不愿意去。我认识一专家跟我说“我不敢去看,真的不敢,这对人的打击太大了,因为收到假的比例太大。”
何多苓:对,这个打击实在太大了。呵呵,我相信。我直觉认为哪有续上就进入卧室,它空间的逻辑性是很强很连贯的,而且也和地形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没有造成什么不便。只是这个楼梯,里面有扶手,但是外面没有扶手,这个可能有点儿不便,某些人会认为不够安全,如此而已。这就是因为个人兴趣,对功能有些简化这,些是能够接受的。但是如果说你要听音乐,过于空旷的房子过于坚硬的墙壁地面就可能产生一些回音,这对于音乐是不利的,我虽那么多古董啊。国宝级的古董怎么会都在民间呢。我对这个不感兴趣。
陈明:我们杂志有很多建筑师,室内建筑师这样的读者和朋友您怎么看中国建筑和建筑师?
何多苓:这跟我对绘画的看法是一样的。有两个视角。一个是客观的,一个是个人的,从个人的角度,觉得中国的建筑不是很入眼,包括一些很著名的建筑。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它们的存在是很现实的很必要的。建筑师们所受到的限制比我们大多了。一个大型公共建筑会受到***策条例的,投资方的甚至还有施工质量的限制。当然还有个人修养和品位限制。我这个建筑就是受到了施工方的很大限制。从这样一个角度看我觉得他们就更难了。
尤其在中国现阶段,小建筑很少个人化的更是少之又少,这是国情决定的。而那种特别大,特别高的建筑受到的限制就更多了,所以产生好建筑的概率不是很高。但是我还是觉得中国现在一拨年轻的建筑师还是很好的,做了很多事。
陈明:有哪些呢?
何多苓:比如四川的刘家琨然喜欢音乐,但是为了这种建筑的光洁度,我能够容忍这种不利。
陈明:也就是舍弃一些东西。
何多苓:对,舍弃一些东西。而且在里面生活一段时间以后,屋里会越来越乱。所谓的极简只是理论上的东西,实际上已经不成立了。其实我是一个不会收拾的人,到了最后东西堆了满满一屋子,也就很生活化了。生活化不意味着追求很多东西,把各种奇异的东西贴满。我本来北京的张永和和马岩松,上海的马清运,南京的张雷,我觉得都很好。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得很好,虽然也受到了很多商业方面的限制。没办法,建筑师他必须要有这么一些限制。而且我个人对当代建筑有一个看法,就是当代建筑比当代艺术更能站住脚。作为一个艺术家在艺术的标准上我是持非常虚的标准的,因为我觉得真的没有标准从古代到当代没有标准。之所以没有,是因为艺术没有功能的限制。幅画往墙上一挂,说它是画就是画说它是艺术就是艺术,是吧?有人捧,也许可以卖到天价。一个房子你得要让它能站住,要克服地心引力,还要有功能,要有卫生间啊,你看最前卫的建筑平面***也少不了马桶。几个功能区是必不可少的。它会受到各种限制。我不认为用钱堆出来的建筑是好建筑,我认为有限制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有限制的创作才是创造。
我喜欢标志性的建筑,尽管众说纷纭,有些东西我们还是必须承认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从这点上说我对建筑更有兴趣,我觉得它是有标志性的艺术。
一个享受快乐的过程――关于绘画
陈明:在很多年前,您是那种超写实,或者说是很写实的画家的代表,曾经让美术界对写实绘画的深入程度有一个新的认识。后来你突然间就转变了这种画风。现在做得很当代,这是怎么想的呢?
何多苓:这和我个人的性格特点有关,那天见一个朋友,他很惋惜这个因为他也是对超写实画法比较执着。他说我这个变了,画风受现代主义的影响,把自己的一些长处、优点扔掉了,当然我觉得他的说法有定的道理,因为我画画,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我要是想变了,那原来的也挡不住。在那样的情况下,要是还坚持原来的画法,我自己就会觉得很做作,很勉强,也画不下去。这就是根据自己的思路来得,我想这是一个自然的转变,这种转变也是执着的。其实我现在的画还是比较写实。
陈明:放弃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决策,这个转变受没受国际的一些美术潮流的影响?
何多苓:肯定是影响。其实,最直接的一个影响,是九十年我在美国很偶然看到的中国古代绘画。因为在国内没见过,我一下就被震撼了,这是个直接影响,所以我一下就有了超写实主义的那种乡土题材的画法。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些符号啊,绘画的一些方式都影响到我,发展成现在用笔的方法。在当时,还看了很多当代艺术的东西,让我对当代艺术越来越感兴趣。我是指绘画观念。这个还真不是为了赶什么潮流啊,就是真的感兴趣。当然我有自己的看法,在这里有自己的筛选。但这点肯定是受影响。
陈明:因为我也画画,我们知道,画的最高境界都会和中国传统的一些精神去结合,作为画家,传统在作品的存在很有意必。我看您的画里,刚才谈到的笔法,寓意都有国画的味道。而且确实是很深入了。我还有一个问题像今天,您还有可能再改变画风吗?
何多苓:完全可能!
陈明:那说明您还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人。
何多苓:我自己都说不清楚,我现在不能把话完全说死了。至于怎么变,我也不知道。
陈明:理解。
您对美术圈的影响是很大的。有很多人会受您的启发。但是,真正能够明白您内心这种变化的可能还是很少。您的绘画是发自内心的深度的想法的结合,而不是表面的形式的改变,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事。
当代艺术有很多作品都是大尺寸表现,但您刚才说以后不会画大画,为什么呢?
何多苓:当代艺术尺寸大还是跟当代艺术发展的模式有关系。现在竞争很激烈,理论上说尺寸小了很吃亏,你放那就不是很抢眼,这是非常直接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尺寸放大了后从尺度上说就有超现实的感觉。一些本来很小的东西放得很大,成了现在一些典型的手法了。而且现在年轻人都是比着放大,一个比一个大。我的画画得比较细一些,微妙一点,要凑近看,才看得出一些变化,一些我用工夫的地方。我想艺术不一定是体现在尺寸上。当然我现在的尺寸也是比原来大多了,因为用笔要放得开啊。像我最近要画大概3米的画吧,这就算很大的了。
陈明:一般人容易觉得当代艺术画得都很快,当代艺术家作品亮相频率也很高。而您的创作比较慢,慢是什么原因?
何多苓:我在画的时候经常想,经常看,思索。越画到后来,想的就比画的时候多了怎么用笔,在哪个地方画得更多层点。
陈明:您的创作是想好了一个系列一起画呢,还是……
何多苓:想好了以后一个系列一起画。因为我的画需要很多程序。第一遍画完,干透之后画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某些局部也许画好多遍,每一层都很薄。所以我就第一遍画完了,在等它干透的时候画第二张,几张排在一起。这样画画有个比较,程序上也不会浪费时间。而且你老盯着一幅画,可能画着画着感觉就没了――疲劳了。反而把画弄糟了,所以这样画画比较好。
陈明:作为一个艺术家,您最看重什么?或者说,是画跟生活中最有关系的,还是不在意这些东西。
何多苓:不在意这些东西。
我觉得观念也是当代绘画的组成部分和绘画技巧是密不可分的。我认为最好的画就跟我刚才说的建筑一样,要成为一个唯一的东西。就是建筑本身就体现了一切,而不是只看这个外形好不好看啊,或者里面放的家具如何啊,不是这个意思。画画也是这样,当最好的画你把它挂出来,观众就能看到一切了。你的技巧啊,想法啊都在上面呢。你的技巧你的用笔体现了你的观念,你画的东西也体现了你的技巧,这样融合起来就是一张好画。一张好画挂在那,什么都有了。如果你的观念很好,但是找个学生画,找个工人画,没有技巧,那也出不来好画。或者说这个画挂在那,要用文字,要用解说、要用批评家写文章来说明,也不是好画。理想的画,就是一幅画很沉默地挂在那,观众看了他会有自己的理解,也许跟你的初衷不一样,那不重要。你挂出来就什么都有了:技巧,观念,题材,想法、画的时间,所处的时代,等等。我觉得这就是绘画的理想状态,我追求的是这个东西。
陈明:很多画家也尝试着做雕塑,您有尝试这个东西吗?
何多苓:我也做过雕塑,我原来就做雕塑。去年的展览我也展出了浮雕。当然浮雕不是我做的,是我弟弟做的。他根据我的稿子做成浮雕,然后作色。但和别人不同的是我会去参与。现在很多画家做雕塑并不参与,只是由工人把他的画演绎成雕塑而已。这方面我跟他们不太一样。我在上面签名,我觉得有资格
签名,因为我在上面画了,我做了一个介于浮雕和油画之间这样一个新品种。我之后还会做这个东西。
陈明:而且是把你在绘画上的审美修养延伸在这个上面。
何多苓:对,对,我觉得这是一种有机的结台,不象现在比较流行的那种把自己的画演绎成雕塑放那儿。因为,第一,这是我绘画的延续;第二,我参与了,这上面有我的痕迹。
陈明:原先有很多声音包括许多批评家,说当代画家甚至会请工人来替自己画画,宣称表现的是观念。他们放弃了很多绘画本身的笔法,趣味,概念等。现在又有一种提法,观念更有绘画价值,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何多苓:当代艺术在观念的那一块受到了国际关注,也创造了中国艺术前所未有的符号感和形式感。这种贡献和价值是不可置疑的,他们创造了新的中国艺术。比如说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就是老外可以解读的中国符号,这是很有贡献的。但是另外就是你刚才谈到的那一点,现在观念至上,忽视绘画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尤其是画家对手工绘制的审美特性没有了,这可能就走向了一个极端。我觉得画它是永远存在的,多少年后,当年的时代背景,所谓的原创性消失了,在那个时候,人们可能就会看你这幅画画得怎么样,还是会看这些本质的东西的。所以我个一人还是喜欢在我的作品上留有我个人痕迹,我绝不可能找别人来画。首先他画不出来,其次这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我不可能放弃这个过程,如果放弃了我就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画画了。享受不到乐趣+我为什么还要来画画?我完全可以做别的事情。当代艺术被质疑的这一点应该是很重要的,算是一个策略;可以被别人复制,或者用别的方式印刷,就是用各种方式做得更加时尚一点,这些都是当代艺术快速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模式。这点也无可非议,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现实。
陈明:说明这些思路都有存在价值。
何多苓:是啊,我觉得画画这个东西,确实有很多本来的初衷或是冲动,有时可能被掩盖了,但是最终它又会慢慢返回应有的地位。
陈明:看您的画让人感到您还是一个很留恋绘画乐趣的人。有的当代艺术家也受过专业训练,但是他们放弃了那些绘画的乐趣。
何多苓:其实对他们来说,绘画的乐趣也好。手上的功夫也好,有时反而成为一种妨碍,他就是要去掉这种妨碍。他就是要自己的作品成为能够大量复制的,这个跟画家的作品的数量是有关系的。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数量,别人是不会把你的作品把你这个人包装推出的。作品的数量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都是当代艺术很成功的策略。
陈明:据我所知,在画家圈子里,很多人比如说画得慢的人,会说我的数量上不去怎么办,和大批量复制型的画家的传播力度肯定没法比。您有这样的困惑么?
何多苓:我这个不叫困惑,我这叫太清闲。我的画在这方面肯定不能和他们比。我觉得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也不选择别的模式。我的画不可能进人流水线,不可能大规模生产我就是用很传统的方式作画。但是首先我觉得这种传统没有消失,第二,即使消失了我该怎么做,这都是我的事情了。
陈明:没错。
平时除了画画,您还有别的兴趣吗?
何多苓:看书,听音乐。音乐也就是在画画时候作为背景来听的,没有时间坐下来听。但是音乐是我早期的一个爱好。其他就是跟朋友坐下来吃吃饭啊,泡泡酒吧啊。我不打牌,高尔夫也不会,也没有什么高尚娱乐。再就是旅游,现在开车旅游都很少了,时间紧。其他也没有什么兴趣了。
陈明:哦,那现在还有兴趣写生吗?
何多苓:其实有兴趣,但是专门去就很少了。也就是有时候给学生上课做个示范,别的就很少了。我打算退休了以后在我这个园子里画写生。
陈明:很多画家说写生是个奢侈的享受――就是时间太少,总是不够用。
何多苓:对,确实是这样
陈明:但是如果有机会您还是愿意画写生?
何多苓:现在不少画家认为写生是唯一手段或是很高的手段,比借助照片来画要高得多。我倒不这么看,无非是媒介不一样而已。现在受条件所限,写生不容易,要有模特,有时间,某些动作,光线会受条件干扰,这是方面。另一方面,有时候面对真实的东西画画,你会被它牵着走,要对它加以考虑的时候,思路会受到很大的干扰。我创作的时候还是宁可对着照片一个人呆着慢慢想,有一个随心所欲的变化。写生是一个基本技巧,你要是能画写生,说明你技巧到一定程度了,但是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先决条件。
陈明:您的画里看不到非要写生。就像刚才谈到的,影像素材也就是现实素材和您的创作是既有关系,您把它驾驭了,不被牵着走。现在很多写生画家容易被牵着走,认为看到的东西都要忠实表达出来。
我注意到您的画近两年都以女性为主。
何多苓:女性是绘画最古老的题材。我从一开始画女性肖像就很感兴趣,上美院画人体也很感兴趣。我为什么感兴趣呢,第一人体是自然界非常美的东西。她的形体,纯粹从造型,色彩的角度来说都是非常完美的表现。这里还有很复杂的技术上的挑战性,对我来说吸引力很太的,这是很微妙的东西,我觉得和男性都不一样。所以我就选这个题材。也有一种习惯性和惰性在里面罢。
陈明:将来会改变么?
何多苓:我要是画人肯定是以女性为主了,但偶尔也会画男的。我觉得到一定程度了,画什么都一样。画钢笔或是画女人其实也就是画一个对象而已。现在对风景的兴趣又开始恢复,八十年代画风景,九十年代没怎么画过,现在结合起来画。
陈明:我印象中有很多四川画家的作品里,地域文化表现性很强。您的画里我到没觉得有太多这样的表现,您是怎么考虑的?
何多苓:原来我也是画的。八十年代画彝族人,看得出来四川地域性,现在我画的都是当代的一些对象,就看不出什么地区了。风景也并不是选取四川有代表性的风景,都是成都郊区的一些小树林,到处都有的。我是觉得没有必要把地域性的东西作为一种符号加以表现。我觉得四川画家的共同之处,就是思路和北京画家不一样。北京画家会对***治背景更关注一些,四川画家普遍对这个不感兴趣,所以波普艺术不会产生在四川。四川画家更注重内心感受,个人的一些很微妙的体会,我觉得这才是四川画家的传统。不一定非得画四川的风土人情,我觉得早就过了这个阶段。
陈明:我在北京生活,我觉得反差特别大的是,四川的人文环境很安逸,很有人情味道。四川出了很多很好的画家,可能也是因为这种特殊的环境,确实有利于画家冷静地自我思考。
何多苓:对,没错。展览也好,活动也好,应该在北京、上海、但创作阶段、思考或者生活,应该在四川这样的地方,他能沉得下来。现在获取信息也很容易,可以通过网络。干扰少点,人与人直接的竞争少点,那种江湖的感觉耍弱一点,比较能够沉下来画点东西。四川有四川美院,画家都是一代一代的同一个传统出来的,师承关系很明确。学生有的去了北京,有的去了别的地方或出国,但仍然带有四川的这种烙印。所以四川这种特有的风土人情,包括气候。生活,宜居性,生活特点,使这个地方的画家很多,确实很多。四川虽然不够市场化,不是展览,活动很热闹的地方,但确实是产生画家的地方,是一个画家的基地。北京很多重要画家都是四川出去的,几乎占了半壁江山。
陈明:你的画里,灵感好像不光是在四川才会有,可能在哪个地儿里都有。
何多苓:现在超越这个了。原来八十年代画的那些肯定是和四川有关,跟我下乡有关,现在是比较高的阶段,更国际化、更开放的。完全靠你内心对世界的观察,产生各种各样的印象,并不局限于某个地域,非得在那儿才能产生灵感。我觉得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
做一本好看的杂志――关于缤纷
陈明:您认为做一本好的杂志,最重要的是什么?
何多苓:好看,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读者想去看。现在的杂志那么多,尤其时尚类杂志太多了,你们杂志还能脱颖而出不容易。袁正阳介绍你们之前,《缤纷》我也随时都会看一看。因为它综合性很强,各方面的品位相当的高,不像有些做的很俗气。
陈明:您认为我们再怎么做能做到更好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建筑论文怎么写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