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中级论文10篇

工程类中级论文篇1

很多人不清楚工程类职称有哪些,虽然知道要发表相关的职称论文,但是由于工作时间较长,精力有限,往往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写,又不知道工程建筑类职称论文哪里找?这里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工程类职称都有哪些?

工程技术人员... 高级工程师 工程师 助理工程师 技术员

地、测、野外... 地、测、野外高级工程师 地、测、野外工程师 地、测、野外助理工程师 地、测、野外技术员

工程技术职务:设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

工程技术职务名称为: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

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高级统计师、高级审计师为高级职务;经济师、工程师、会计师、统计师、审计师为中级职务;助理经济师、助理工程师、助理会计师、助理统计师、助理审计师及经济员、技术员、会计员、统计员、审计员为初级职务、工程技术职务和会计。

建筑工程列职称论文机构哪里找呢?这里推荐,为什么呢,原因如下:

工程类职称论文找草根,原因一:全天候的***服务

公司推行的是24小时的***服务,企业客服9:00-21:00 QQ***,手机24小时开机,无节假日,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联系上。

工程类职称论文找草根,原因二:丰富的数据资源

公司拥有自己的数据库资源,不仅有大量免费的文章可供参考,也有丰富的期刊资源可供选择,不论您是否有相关资料的提供,我们都会用最专业的声音,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工程类职称论文找草根,原因三:专业的写作人才

公司对录用的都是经过严格审察,对其学历背景(硕士以上),所写作的文章进行评估,合作老师都是长时间从事写作工作的,扎实的文字功底、熟练的专业知识都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的。另外,我们对于出品的文章也要进行审核,检测,质量把关后再交给客户手中。

工程类职称论文找草根,原因四:跟进式的售后服务

工程类中级论文篇2

论文摘要:高级技工学校的课程结构是学校培养高级技工的理论和技能支撑.它决定了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程序,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准。就高级技工学枝的课程基本构成、课程排列模式、课程构成比例、课程结构特点进行了阐述。其中贯穿了课程改革“重实践、重技能”的思想.贯穿了“就业为导向”的思想

课程结构是指各类型课程间的构成比例及相互间的纵横关系。课程结构研究在职业教育课程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按照什么顺序来学习这些课程.以及通过这些课程学习后将获得什么知识结构课程结构开发一直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研究高级技工学校课程结构需探明以下几个问题:(1)高级技工学校课程基本构成.即由哪几大课程门类组成;(2)不同课程门类之间按照什么模式排列.即相互间的纵横关系;(3)不同课程门类之间的构成比例.即课时分配。

一、高级技工学校课程基本构成

高级技工学校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掌握生产岗位关键性操作技能和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解决生产操作中技术难题的能力和具有刨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要求学员应达到高级工技术等级。为此,高级技工学校课程应包括: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一)核心技能课程

职业核心技能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各国学者对这种核心能力虽然表述各异.但对以下主要内涵却是彼此认同的。即:交流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等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些能力.就容易适应各种职业的基本要求或实现职业变更可见.核心技能是一种“就业导向”的能力核心技能课程就是设计构建一个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方案和系统.是实现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完整的教育过程。

(二)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是旨在发展个体技术实践能力的课程.它是高级技工教育课程结构的主体.这是由高级技l丁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高级技工教育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冈此,以工作分析为基础来开发课程在高级技工教育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工作分析可以把工作任务划分为一系列***存在的任务模块:以完成任务为核心派生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派生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目的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这一类课程称为任务中心课程.是高级技工学校专业技能课程的主体。虽然任务中心课程要求专业理论知识应当“附着”在工作任务中.但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理论知识视野.促进他们的职业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特别是在高级工阶段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些专业理论知识是没法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组织的.更为合适的办法是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把它们组织成课程。这种课程可称为拓展型理论课程。除了上述课程类型以外。开设出一系列校内、外实践教学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获得综合的技术实践能力。这类课程称为综合实践课程。如上所述.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任务中心课程、拓展型理论课程、综合实践课程。

二、高级技工学校课程排列模式

为了培养出职业素质高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级技工学校必须走产学结合共同培养人才的途径.这是因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一个人的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职业环境的熏陶;离不开从事职业工作的专业人员和管理者的言传身教。因此.任务中心课程是高级技工教育的主体.而综合实践课程是高级技工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技能人才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核心技能是当今每一个社会人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技能其内涵和掌握程度视不同的职业要求可能会有一些区别.但都是必须具备的。将核心技能、从业的职业索质、所需的职业技术和一定数量的拓展知识结合起来.笔者对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提出了一个框架.如下***所示:

将上述课程结构进行内涵分析和关系解读.可以看出核心技能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是支撑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培养取得成功的两翼保证。任务中心课程是就业的敲门砖和关键所在.而拓展理论课程则是从业或创业的应变要素。

(一)枉心技能课程结构

核心技能课程是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对人才素质的理解。该部分课程按照核心技能的内涵、种类、要求等进行设置。对其中一部分核心技能采取单独开课的方式.如思品活动课程、数学应用课程、外语应用课程、人文活动课程、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文体活动课程、就业、创业活动课程等.供学生自由选修。另一部分核心技能采取渗透到其他课程中的方式.充分发挥各门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因高级技工学校大部分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因此,在初级工阶段.核心技能课程凸显基础性的课程功能.如开设语文、英语、数学等;中级工阶段凸显服务于专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功能.如开设专业数学、专业英语、应用文写作等:高级工阶段凸显综合化的课程功能.根据

专业需要开设专业数学、专业英语等学生通过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价值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训练.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准确的观察判断能力。以及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课程结构力求体现必修与选修、统一培养与个性发展、教学要求和学习必趣的结合.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专业技能课程结构

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是任务中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拓展理论课程在高级工阶段开设.一般在两门左右。下面主要对任务中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结构作详细阐述:

1.任务中心课程结构。任务中心课程设计的基础是“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就是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在课程分析过程中.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准确的描述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结构见表1)

按照这一顺序设置课程符合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能力发展.即从门外汉到高级工的过程。学生首先对所学职业(专业)内容和工作的环境等有感性的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按照通过(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心理规律.采用从向核心发展的结构.学生获得直接的知识。

2}综合实践课程结构综合实践课程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从“见习”到“顶岗”再到“就业”.设计为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几门具体课程。(其结构见表2)

认识实习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把教学场地搬到具备相关资源的企业现场.是学生对企业初步的、局部的接触。一般为时2周。

社会实践是学生利用二年级暑假.到专业对口行业的企业跟班学习.了解行业的产品种类、工作内容以及基本工作规范。比认识实习更进一步。是对企业相对全面的、广泛的接触。

岗位实习一般安排在中级工证书考核后,为时18周。学生到专业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了解生产或工作流程.训练岗位技能。比社会实践更进一步.是对中级工模块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检验和真正强化为高级工阶段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毕业实习为时l8周。建立在一系列的校外实践教学基础上,使学生面对现实、适应市场、顺利就业。

三、高级技工学校课程构成比例及结构特点

根据高级技工学校人才培养类型以及就业导向的课程观.核心技能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比例为3:7。综合实践课程占专业技能课程30%。这一构成比例.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但理论课程内容必然被精简。原有课程的学科结构被彻底改变。技术的进步逼迫人们不断地创新与学习.以适应可能面临的岗位变迁。因此.在强调技能针对性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岗位适应性的关系:在强调成才教育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与成人教育的关系。

任务中课程强调课程目标与某一具体岗位知识、技能等要求的匹配性.强调课程内容对学生就业的实用性.但不能因为强调就业技能而忽视知识基础.不能因为强调零距离上岗而忽视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在强调就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如下措施提高岗位适应性:一是在高级工阶段开设拓展理论课程.增加理论课程课时:二是鼓励学生多学两项技能、拿多本证书。除获得本专业高级工证书外.还鼓励学生获得相应工种的中级工证书。

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高级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专业技术技能.还要使他们的身心素质、道德、个性等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使之成长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心理健康、行为端正的社会公民。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如下措施提高成人教育:一是核心技能课程与专业紧密结合。做到因材施教.而且能让学生在工作环境、实践场所学以致用。增强成就感.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充分利用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三是改变核心技能课程考核体系。将课堂教育延伸到学生在校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将一部分核心技能融会贯穿到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使每一位教师都承担起育人的作用。

高级技工学校课程结构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课程结构设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两个不断线,实现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渐进性。一个不断线是:专业知识学习不断线。从第一学期就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尽早介入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专业兴趣,熟悉工作岗位环境。同时。专业知识和专业意识逐年得到不断加强和深化。第二个不断线是: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螺旋递进的富于弹性和个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基本技能实训到综合实训、从认识实习到毕业实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

2.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结构模式。专业技能课程大多数采用更适合高级技工教育的任务中心课程.按照工作任务,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合.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整合

工程类中级论文篇3

(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116)

[摘要] 通过基础调查研究,建立了一套科研工作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将反映学校科研工作能力的主要指标即科技项目和反映学校科研产出能力的主要指标即学术著作、学术论文、获奖成果、授权专利、科技平台建设、学术交流作为学校科研工作量计算的评价指标,同时还考虑了项目类别、项目级别、著作类别、论文类别、获奖级别、专利类别等因素,使计算办法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最后,以福州大学2012 年科研工作量计算为例,计算结果与学校各单位现实发展状况较为吻合,证明了该计算办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

关键词] 福州大学;科研工作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办法

[中***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157?05

一、引言

高等院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工作任务,按其性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教学工作,二是科研工作。在教师和科研人员工作量的计算中,应对二者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目前,教学工作一般都有一些明确的定量指标和折算课时数的办法进行量化[1],因此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在各校都较为成熟。然而,科研工作的量化涉及面大,量化指标复杂,难于确定,因此在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中,如何对教职工的工作量进行科学量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科研工作量不仅是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与业绩的重要体现,更关系到高等院校科研资源的配置导向问题。不科学的科研工作量计算方法会导致教师和科研人员收入分配不公平、挫伤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忽视一些具有做出中长期有价值成果潜质的研究人员等不良后果。反之,能活跃校园学术科研气氛,有效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从而提高高等院校师资队伍水平和办学质量。

针对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一些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段尧卿[2]等人给出高等院校科研量化管理的优先级评价方法,给出优先级评价模型;刘开源[3]等人给出了高校科研量化管理体系的原则,使科研量化管理体系的量化范围明确化,并设计一种量化计分方法;王凌峰[4]对高校科研量化评价中赋分标准进行了研究,提出难度系数的概念,对三种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形式的分级与量化赋分以及彼此之间统一转换问题进行讨论,为确定统一的科研量化考核方案提出一种新方法。王建阳[5]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学术论文量化评估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学术论文评估的指标因素与权重,并提出了量化评估的数学模型。李兰平[6]将灰色综合评价法应用到高校教师科研工作量的考评中。由以上的文献可知,尽管对高等院校科研量化评估的方法研究较多,但是有的考评指标考虑得过于简单,有的过于繁琐不易操作,这些评价方法不能完全适用我校的科研工作实际情况。为此,建立适合我校的科研工作量评价体系,增强科研管理规范化,实现科研资源的最有效配置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我校所用的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只以项目经费和项目持续年限为变量,根据项目类别和级别确定相关系数,按照相应公式计算科研工作量。我校传统的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只考虑科研投入,没有考虑科研产出,是不合理的。为了改进我校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使其更加科学化,我们做了大量基础调查研究,试***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科研工作量评价体系。把反映学校科研工作能力的主要指标—科技项目,反映学校科研产出能力的主要指标—学术著作、学术论文、获奖成果、授权专利、科技平台建设、学术交流作为学校科研工作量计算的指标体系,并考虑了项目类别、项目级别、著作类别、论文类别、获奖级别、专利类别等因素,使计算办法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二、高校科研工作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校科研工作的特点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科研工作量指标体系应设立4 个一级指标,分别为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平台和学术交流,在一级指标体系基础上设立了6 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科技项目、科技论著、获奖成果、知识产权、平台建设、学术会议。按照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1:1设立权重系数。

(一)指标分析

1. 科技项目

科技项目是高校科研工作的核心,科技项目的项目数和经费总量是衡量一所高校科研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指标。科研经费为各类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环境基础,一般科研经费大的项目难度高、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更加迫切。科研项目的项目数可以反映学校在承担研究项目方面能力的全面性和竞争力。本体系按科技项目的类别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项目主要考虑项目的级别和类别,为了简便计算,项目级别设立了部级和省部级及以下两个级别,对不同级别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以示对部级项目的重视并加以导向;项目类别按照项目的学科类别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再按照项目的性质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考虑到社会科学及基础研究经费相对较少,给予较高的权重系数以便学科之间的平衡。横向项目规模以到校经费数从10 万元—60 万元以上按不同学科不同取值范围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有效整合科研资源,联合科研攻关,以争取重大项目、提高项目资助经费作为科研工作的发展目标。

2. 科技成果

(1)论著。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著作和论文是高校基础科研成果产出的主要形式之一。著作主要是指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著作一般分为专著、编著、译著,考虑到学术价值性,本体系选取专著和译著作为评价指标,赋予不同权重,以著作字数计量分值。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科研影响力和科研竞争力。本体系将论文分为五个级别,每个级别赋予不同权重系数,引导各单位出高水平论文。sciENCE、NATURE、CELL是代表世界顶尖学术水平的三大知名期刊,也是高校科研竞争力的标志性指标,所以本体系赋予其较高的分值,和国家奖二等奖的含金量相当。其他论文指标项都是根据分区、被引频次等因素划分的。

(2)获奖成果。高校科研成果获得科技奖励的数量多少、等级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科研水平.是衡量高校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集中反映学校科研综合实力、科技活跃程度、整体科研水平。成果获奖级别和等级是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量化评价的具体体现。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作为科研工作量计算的指标,并按照奖励级别和等级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标准分值。级别越高分值差距越大,激励科研人员提高成果奖励竞争能力,从而获得高等级的奖励出标志性成果。

(3)知识产权。高校知识产权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具有的学科、人才、信息、学术环境等优势,使其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成为我国知识成果的重要发源地和辐射地。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表现形式,专利的拥有量是一所高校科技实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将授权专利作为科研工作量指标,并根据专利的种类给予不同的分值。由于国外专利申请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难度系数比较大且各高校的国外专利授权量较少,所以国外专利的分值明显高于国内专利。发明专利是经过初审和实质审查后才授予专利权比起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只经过初审就授予专利权,其过程复杂和难度系数大,故发明专利的标准分值大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以此鼓励广大科研人员申请发明专利和国外专利,以提升高校专利申请质量。

3. 科技平台建设

科技平台是高校在科研成果、人才等资源在长期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研发能力、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科研平台是领***人物、顶尖人才的聚集地,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整合学校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打造一流的创新团队,从而为高效的科技活动创造优质的科研环境,助推人才的成长。因此选择科技平台建设的指标,并对不同级别平台赋予不同分值,鼓励科研机构发展成更高级别的平台,争取更大的科技活动与发展空间。

4.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学校科研成果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通过行内人士共同交流,分享科研成果,可以促进科研工作者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为未来的科研创新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承办全国性以上学术会议对于增强学校国际国内影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可以有效活跃学术气氛,提高科研水平,扩大对外影响,便于我校科研人员了解国际前沿领域。尤其是国际性会议,可以拓宽科研工作者的视野,和国际顶尖高手同台进行知识学习与交流,对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影响力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术交流水平是学校科研实力的反映,这既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展示的平台,还是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我们能够更好地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学术联系,对未来的学术交流、学术合作和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承办会议对学院学科的发展、学术的研究、人才的培养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指标体系

科研工作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如表1 所示。

(三)指标说明

1. 科技项目

(1)科技项目是指学院前一年度新立项目(校级项目除外)。

(2)自然基础类是指97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自然应用类是指纵向自然类项目除自然基础类外的其他项目。

(4)社科基础类是指国家软科学、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教育厅重点项目的纵向社科项目。

(5)社科应用类是指纵向社科类项目除社科基础类外的其他项目。

(6)q 是指实际到校经费。(单位:万元)(7)部级项目是指我校为主持单位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批准立项的项目,等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青年基金项目分值不足270 分的以270分计,一年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值不足140分的以140 分计。(若各类项目到校经费达200.0 万元(含)(工科)、50 万元(含)(文科)以上可参照执行)。

(8)省部级及以下项目除部级项目以外的其他各类纵向项目。

2. 科技成果

(1)著作指学院前一年度由出版部门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

(2)著作字数是指由我校执笔撰写的字数。

(3)在Nature、Science、cell 上以福州大学署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以我校作为主要署名单位且主要作者(单位和个人排名为前3 名以内) ,按一区论文计分。

(4)三大检索论文是指我校委托中信所检索的SCI、SCIE、EI 收录的期刊论文,重复收录以就高原则只计算一次。每篇论文JCR 分区以当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为准。

(5)国家一级刊物是指国家一级学会、中科院直属所主办的学报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6)社科权威刊物是指社科处认定的93种刊物。

(7)获奖成果是指学院前一年度获得的国家、省部级科学奖励。国家奖:若我校为第二完成单位,其分值按相应奖项减半计算。若我校为第三完成单位按30%计分。省部级奖只计到第二完成单位,其他不计。

(8)授权专利是指学院前一年度授权的职务专利。

(9)软件登记是指学院前一年度向国家版权局登记的软件。

(10)集成电路设计是指学院前一年度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的设计。

3. 科技平台建设

(1)科技平台是指学院前一年度新批准立项建设的平台。

(2)部级是指国家***、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平台。

(3)部级是指除***和科技部外等部委批准建立的平台,央企产学研合作平台是指我校和中央企业合作建立的产学研平台。

(4)省级是指省科技厅、省***批准建立的平台,地方企业产学研合作平台是指我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的产学研平台。

(5)厅级是指除科技厅、***外各厅局批准建立的平台。

4.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指学院前一年度承办的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

(四)各单位科研工作量计算

(1)计算各单位的各项指标分值Xi。

(2)计算各单位各项指标分值总量ΣXi。

(3)计算各单位科研工作量占全校研技工作量比例数Pi

三、实证分析

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利用科研工作量指标体系对2012 年福州大学各单位的科研工作量进行计算,并换算成各单位工作量在总工作量中的比例,结果如表2 所示。

工程类中级论文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分层考试;分析;启发

中***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73-03

一、背景

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新生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在建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训练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以及丰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师认识不统一,以及学生水平差异而造成的分层或分类教学等问题。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个高中阶段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原因,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显著的不同。实施分层教学是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因此,2013年我校组织了的新生计算机基础分层考试,从考试结果中准确掌握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现状,据此设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并规划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体系。本文重点就计算机分层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重要结论。

二、题目设置

本次分层考试采用计算机题库方式进行,设置了三种题型,分别为单选题、填空题和操作题,总分为100分。其中,单选题和填空题侧重于考察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基本结构、数值编码及二进制运算、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等,总分为25分;操作题主要考察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总分为75分;其中,Windows操作部分占25分,Word操作部分占20分,Excel操作部分占15分,PowerPoint操作部分占15分。

理论题部分设置有单选题和填空题两种形式,其中,单选题涉及二进制运算、ASCII编码、数制及数制转换、文本压缩、IP地址及分类、MAC地址及其与IP地址的转换、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设备管理、处理器字长和冯诺依曼原理等内容;填空题涉及多媒体文件存储容量计算、计算机网络协议、绝对路径及相对路径、计算机工作原理和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等。操作题部分包括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四个部分,其中,Windows操作主要考察文件夹的创建、删除和修改、快捷方式及其创建、记事本软件相关操作、计算器软件相关操作以及文件的复制、重命名和删除等,Word操作主要考察文字格式设置、指定内容查找、文字的基本编辑、表格制作及格式设定以及***片插入及格式调整等,Excel操作主要考察单元格格式设置、基本公式(含求和、求平均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等)的运用、数据区域选择及***形生成、背景设置和自动筛选等,PowerPoint操作主要考察模板设置及应用、文字格式设置、动画设置、放映方式设置和背景设置等。这些内容的设计基本符合国家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规划和要求。

此外,考虑到大一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没有系统地掌握,而在平时生活中相对比较多地接触计算机的相关软件操作,将基础理论题与操作应用题的分值比例设置为1:3。

三、考试结果的分析

(一)总体结果分析

总体考试结果的平均分为47.19分,看似这一成绩还算不错。考虑到基础理论题与操作应用题的分值比例设置为1:3这个前提,一方面说明当前大学新生对常见操作软件并不是非常陌生,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掌握。Windows题目得分率为83.27%(按照百分制进行折算,其他类似),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都能够有很好地掌握;Word题目得分率为51.96%,说明接近一半大学新生对Word的基本使用,如输入、简单格式排版和替换等基本操作有所掌握;Excel题目得分率为12.54%,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没有接触Excel软件操作,没有建立数据处理的理念;PowerPoint题目得分率为44.51%,略差于Word题目得分率,说明大学新生对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也有所掌握;理论题得分率为28.66%,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全面的掌握;及格率仅为18.82%,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理论和操作)的系统掌握还很不够。特别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本次分层考试的题库中,操作题和理论题的难度都相较于期考考试标准有了较大程度的降低。如果按照常规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的要求来进行的话,可能在各项指标上还要有较大程度的下降。总体考试结果说明,大学新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还很不够,尤其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是非常欠缺的,本门课程的设置非常必要。考虑到计算机对于大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取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不合适的。

(二)分类结果分析

本次分层考试还对考试结果进行了分类统计。考试结果按照三类进行统计,即信息类、非信息理工类和非信息文管类。其中,信息类选择的班级包括计算机1301、通信1301、物联网1301、信息安全1301、自动化1301、测控1301和人工智能1301等共计14个班级;非信息文管类的班级包括工商管理1301、经济1301、企业管理1301、社工1301、法学1301、行***管理1301和日语1302等共计14个班级。由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人数在全校占据绝大多数,所以选择了更多的班级,具体包括土木工程1301、采矿1301、环境工程1301、矿加1301、机械工程1305、能源工程1301、安全工程1301、工业设计1301、物流工程1301、材料工程1305、生物技术1301、数学1301、物理130和化学1302等共计28个班级。从以上选择的班级可以看出,这些班级基本上涵盖了学校在信息类、非信息理工类和非信息文管类中的所有学生,样本具有显著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对于及格率,信息类为23.81%,非信息理工类为15.55%,非信息文管类为16.71%。信息类学生在及格率指标上高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和非信息文管类学生,这得益于信息类大学新生在理论题得分率、Windows得分率等其他指标上也高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和非信息文管类学生。究其原因,信息类大学新生可能在高中阶段对计算机较为感兴趣,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是,这一及格率指标的绝对值还是很小的。单纯从这一指标上来看,不管是取消信息类,还是取消非信息类大学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都是不合适的;对于Windows得分率,信息类为83.96%,非信息理工类为82.27%,非信息文管类为82.85%。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Windows基本操作的掌握都比较良好,这得益于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对于Word得分率,信息类为54.00%,非信息理工类为50.13%,非信息文管类为52.68%。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Word基本操作的掌握还比较欠缺,这是由于大多数大学新生没有对Office相关软件进行系统的学习,Word等软件的学习可能是自发的和随意的,这不利于对Office软件的系统掌握;对于Excel得分率,信息类为16.03%,非信息理工类为11.27%,非信息文管类为11.34%。绝大多数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Excel的基本操作还没有涉及,对数据处理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而考虑到数据处理对于大学生未来学习、科研和工作的重要性,对Excel软件操作的掌握和数据管理概念的形成具有特别的意义;对于PowerPoint得分率,信息类为47.31%,非信息理工类为43.63%,非信息文管类为44.90%。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PowerPoint基本操作的掌握也是比较欠缺的,而随着大学新生步入社会,利用PowerPoint作为平台来展示自己或介绍产品或规划项目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理论题得分率,信息类为29.82%,非信息理工类为28.50%,非信息文管类为27.59%。绝大多数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都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基于这样的基础是无法完成后续计算机相关软件和硬件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四、考试结果的启发

本次分层考试目标是选拔优秀大学新生组成快班,进行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教学。这里,我们不涉及有关分层教学体系的内容,主要是从本次分层考试的数据结果分析中,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考虑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未来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取消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是不合适的。

2.就理论知识来说,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掌握非常欠缺,需要在课程学习中加强计算机工作原理、编码、多媒体、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3.就应用操作来说,虽然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Windows操作都有比较良好的掌握,对常见的Word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的掌握仅限于对一般的文字编辑操作上,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对Excel操作则非常陌生,没有形成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因此,需要在应用操作方面继续完善Word和PowerPoint等常见办公软件的高级操作的练习,并重点加强数据管理操作软件的学习,如Excel或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4.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相当,作为入门课程可以采用基本相同的教学体系。当然,如果考虑到信息类学生未来专业学习的需要,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专业化的内容,并进行差异化教学。

5.总体来说,大学新生对计算机操作软件的掌握要好于计算机基础理论,考虑到基础理论中有关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抽象性,可以适当地增加相关操作软件的学习,如Photoshop或网络模拟软件等,以便具有形象化的学习效果。

五、小结

对计算机分层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包括总体分析和分类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取消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是不合适的;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掌握比对计算机及基础软件操作的掌握更加欠缺;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相当。

参考文献:

[1]姜茸.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及问题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2007,29(s2).

[2]吴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7,(8).

工程类中级论文篇5

位于春城昆明的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其前身是诞生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留昆***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合并重组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0余年来,学校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已形成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留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形式,构建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教育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2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艺术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427***:ysxy.ynnu.edu

艺术学院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美术学、舞蹈学、舞蹈表演、艺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和服装与服饰设计11个本科专业,以及美术学(中国画与书法)、舞蹈表演(空乘与礼仪)2个专业方向。有四个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在校本科与硕士研究生2100余人。

艺术学院专任教师97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3人,外聘专家1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学历教师占总数45%,硕士生导师29人。“艺术教育”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音乐学”专业为云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美术学”与“音乐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是***组织实施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艺术学院教师在出版著作、作品,在编写教材、,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教学建设项目等方面成果突出,大量成果获省级、以上奖项。在“全国美展”、“荷花杯”、“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艺术设计大赛”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中,艺术学院的师生都有不俗的表现。

艺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强调全面发展和一专多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实践观念和创业精神;在教学观念和课程设置上体现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反映最新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注重学生美学修养、艺术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以宽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创新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艺术人才。

音乐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能在专业文艺团体、文艺研究单位及社会文化管理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研究及演艺事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植根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土壤,重视对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注重培养从事云南民族民间声乐、器乐表演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依托云南师范大学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为学生选择教师职业提供条件,毕业生能够在专业艺术学校、培训机构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工作。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能在有关文艺单位、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作曲技术与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作曲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相应的基本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根据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戏曲音乐作曲、电脑音乐制作等方向。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美术教育必备的美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把握学校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能胜任学校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能参与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具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绘画创作、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类学校从事绘画创作或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人才。本专业学生根据所择定的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等不同的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和发展学生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潜力,使之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从事本专业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中国画与书法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书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书法教师和社会书法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书法艺术与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继承发扬书法传统及创新精神,具有艺术实践能力,具备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学等基本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艺术教育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艺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音乐、绘画、舞蹈等主要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艺术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设计学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设计学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设计学类为非师范类,该类学生一年级统一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环境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舞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具备主要舞蹈种类表演的基本技能,能在中小学、文化馆站、社会舞蹈团体等单位从事舞蹈教学、舞蹈理论研究、舞蹈表演及编导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舞蹈历史和理论的基本知识,接受一定舞蹈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掌握舞蹈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舞蹈表演和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本专业学生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不同专业方向,主要学习与规定专业方向舞蹈表演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舞蹈表演专业方向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其相应专业方向所规定的在舞蹈表演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空乘与礼仪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该专业是我校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校企合作方式举办的艺术类本科专业,是云南省高校中招收艺术类考生的空乘与礼仪类本科专业。本专业主要为民用航空事业及相关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精通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具备较高外语水平、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适合民用航空事业需求与发展的空中、机场、高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及能够适应民用航空运输服务教育与培训事业发展的教师及培训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传媒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12967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创建于2010年6月,是学校在“综合集成发展,内涵特色兴校”理念指导下新成立的一所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教学研究型实体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学院设新闻传播学系、动画系、语言传播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及云南省舆情研究基地。现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现未招生)、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广播电视编导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云南省特色专业,《大众传播学》获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为校级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名师1名。教师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主编***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云南省精品教材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院省校合作项目3项,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校级创新团队1个,校级攻关项目1项,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学院拥有多功能演播厅(室)及影视技术、动漫制作、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线性/非线性编辑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达600余万元。学院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21人,助教10人,其士或在读博士16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师资总数的87%,部分教师参与了国内热播电视剧和动画作品的制作。学院与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台湾佛光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等学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动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动画专业培养具有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画创作与传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动画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动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更好地从事动画相关工作构建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

主干学科:电影学、美术学、动画、艺术理论、计算机应用软件。

主要专业课程:动画概论、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数码摄影及后期、动画策划、动画剧作、计算机动画基础、视听语言、分镜头设计、动画后期合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定格动画设计与制作、数字艺术设计、漫游动画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培养具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以及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普通话发音、播音发音、有声语言表达、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播音主持创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专业课程:播音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语言学概论、新闻学、传播学概论。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致力于培养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等以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需要了解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以及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史和艺术创作规律,掌握广播电视创作规律,了解广播电视制作技术,接受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创意、制作训练,培养具有***创作能力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

主要专业课程:广播电视传播概论、广播电视编导、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写作、现场报道、中外电视比较、纪录片创作、DV创作训练、文化传播、文艺理论、艺术学概论系列、电视节目导播、广播文艺节目编导、电视晚会编导。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体育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936***:tyw.ynnu.edu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云南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体育专业院系,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系建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体育部,部长为马约翰先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西南地区培养基础体育教师、高层次体育科研人才、运动训练人才、体育管理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有职工99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33人,教授14人,副教授36人,硕士生导师40余名。拥有二级教授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队教练员3人,裁判员3人,各类裁判员20余人。

学院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还设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方向。学院设有4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拥有1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1门精品课程,1个教学团队,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近年来,完成各级各类科研基金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科研获奖近100项。

运动竞赛方面,我校学子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其中游泳运动健儿王晓福、***、王家超等同学在雅典、北京和伦敦奥运会、残奥会上获得多项冠***;我院张娴同学入选中国女排,多次参加国际大赛并屡获佳绩。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备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传媒、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体育舞蹈表演、教学、训练、科学研究以及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业务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体育舞蹈理论与技能、艺术概论、文学修养、音乐基础理论、编导理论与实践、形体训练、芭蕾舞、流行舞蹈、时尚体育运动项目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事训练、社会调查、专业公益劳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192084***:zjpx.ynnu.edu

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云南师范大学直属学院,也是云南省本科院校中最早建立的集管理、教学、科研为一体,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目前是云南省高职本科试点院校和高职“专升本”基地。2013年,学院招收学前教育(艺术教育方向)、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文秘教育、应用化学(药学方向)、小学教育(数学、语文)共五个本科专业和学前教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两个“专升本”专业。学院以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及社会培训为一体,设有高等职教研究所,学院现有“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和“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点,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化学”、“药物分析”、“有机化学”、“小学教育”的硕士研究生,同时还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现已招收六届学员共256人。学院下设“云南省第129职业技能鉴定所”、“云南师范大学职业培训中心(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下设“云南师范大学培训学院”,代表云南师范大学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社会培训工作。

学院是云南省纪委、云南省监察厅的“云南省纪检监察干部院校培训基地”,是云南省总工会批准的我省首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先进单位。

目前,学院正加大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围绕“特色与创新”开展职教本科的内涵性建设。现为“云南省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云南省高等学校公共关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院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熟悉职业教育特点、“双师型”占一定比例的教师队伍。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先后投入700多万元加强实验室建设,现有综合技能实践中心、艺术素质训练中心、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中心、制药技术应用中心、心理咨询师训练中心、学前教育实训中心、导游实训中心、语言能力训练中心等实验实训场所。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行“双证”制度。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近80%的毕业生还取得了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培养各类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同时,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艺术教育方向,招收艺术类考生)

工程类中级论文篇6

能力的黑龙江省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GXM-HLJ-

2011132);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1032);黑龙江省高等

教育学会重点规划课题(HLJXHB1110011);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

究项目(2012100)

中***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科研创新是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推动力,评价经管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直接产出成果,构建经管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用灰色关联分析对黑龙江省具有经济或管理类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全部高校2008-2012年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黑龙江省高校科研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管类研究生 科研创新能力 灰色关联分析

科研创新能力作为科学硕士综合能力的核心素质,是衡量研究生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硕士读研期间的必然要求,经济或管理类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3年,在科研工作中主要从事文献检索、阅读等信息行为,由于科研时间较短、科研创新平台较少,导致高校对经管类硕士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如何提高经管类科学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高校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国内学者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做了相关研究。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分析制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总结出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就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以及改善科研环境。二是通过问卷调查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革现有的培养机制与科研体系是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三是分析研究生对信息的获取与利用等信息行为,提出学术信息平台可促进研究生的科研效率与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往文献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研究,多属于观点陈述型或通过对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提出相关对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性不足。

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经管类硕士2008-2012年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构建经管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利用面板数据对三类高校经管类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三类高校经管类硕士科研创新发展态势的差异提出相关对策。

构建科研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评价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内容是科研产出的评价,硕士研究生科研产出评价的实质是对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各种直接产出成果及其影响进行评价(田方林等,2011)。经管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撰写学位论文三个方面。

发表期刊论文情况主要通过CSSCI篇数占比、数占比、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以及论文被引频次平均值来体现。CSSCI篇数占比是指在CSSCI上的篇数占总数的比例,高水平的论文具有较高的研究层次与学术价值,反映了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是科研创新重要的表现形式。数占比反映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的产出效率,在创新能力中代表科研创新产出效率的指标。影响因子既能够体现期刊的学术水平及影响力,也是评测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论文的质量决定了论文的被引频次,被引频次越大表示得到学术界的认同、论文的研究意义越大,实践证明,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与的质量呈正相关性。期刊影响因子和论文被引频次两者互为补充,能够反映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项目是研究生将理论联系实践、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它体现了论文研究层次上的深度和广度。本文将科研项目级别分为三个等级:部级、省部级以及市厅级,尤其是部级别的科研项目常常能够实现重大的创新。因此,科研项目级别越高,研究价值越大,创新性越强。

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优秀学位论文情况通过省优秀学位论文数和含国家基金学位论文比来体现,省优秀学位论文在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础上具有更高层次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国家科研项目支撑的学位论文表明对其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根据系统性、可操作性、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原则(苏学等,2010),本文借鉴以往文献的研究并采取专家意见构建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经管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3个一级指标:发表期刊论文、参与科研项目、优秀学位论文(权重分别为:0.4,0.3,0.3);9个二级指标。其中发表期刊论文有4个二级指标,即CSSCI占比、数占比、影响因子平均值、被引频次平均值(权重分别为:0.5,0.1,0.2,0.2);参与科研项目有3个二级指标,即国家项目占比、项目级别加权平均值、科研项目占比(权重分别为:0.4,0.3,0.3);优秀学位论文有2个二级指标,即省优秀学位论文数和国家基金学位论文比(权重为:0.6和0.4)。

样本分类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黑龙江省内具有经济或管理类硕士授权点全部高校,共12所。基于它们在高校属性、科研机构、办学实力等方面有所差别,将其划分为A、B、C三类。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以及东北农业大学都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且都拥有经管学科博士点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设有国家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另外三所高校有农林经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省级重点一级学科,都拥有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将以上4所高校归为A类。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以及东北石油大学都设有工商管理等省级重点一级学科以及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大学是***与黑龙江省重点共建高校,其他3所都拥有经济或管理学科博士点,将这4所高校归为B类。最后,将黑龙***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齐齐哈尔大学以及哈尔滨师范大学4所普通高等院校归为C类。

在分类的基础上,通过CNKI与黑龙江省学位办网站,结合实际调研,形成三类高校2008-2012年的经管类硕士科研创新的基本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在调查A类高校的经管类硕士发表CSSCI所占论文比重中发现,除2009年稍有波动外,高水平论文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见表1)。在科研创新的产出效率方面,虽然属于A类的4所高校都不是以经管类学科为重点培养对象,但是,经管类硕士有较好的创新意识,能够积极主动的,因此,数所占比例不低。经管类硕士所投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与含国家项目的论文比重虽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到2012年为止,科研项目占论文比重仍然只占38.8%,参与部级科研项目的硕士学位论文占比也比较低,可见经管类硕士参与科研项目的情况不甚理想。

由表2可知,B类高校经管类硕士发表高水平论文所占比例变化幅度较小。2011年,B类高校经管学科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占比高达56.9%,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A、B类研究生发表的CSSCI篇数占论文总数的比重相差较大,这说明B类高校比较注重科研产出效率,而在的学术水平与创新性上与A类高校仍存在差距。

调查显示,2009-2012年,C类高校经管类硕士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所占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与A类高校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的数量也相对较少,说明C类高校的研究生整体来看创新意识不足。将表1和表3数据对照可知,C类高校经管学科硕士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比例高于A类高校,这里有A类高校导师项目多由博士研究生参与完成的原因。C类高校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偏低,说明近年来它们在经管类硕士的培养体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数据分析

为研究经管类硕士科研创新产出的动态变化,比较三类高校科研创新情况的差异,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它能够量化比较分析事物动态过程的发展态势,研究两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以确定被评价对象的优劣。具体评价步骤如下:一是确定比较数列v0k,取每个指标的最佳值作为参考数列,即V0=(v01,v02,…,v0k);二是对各指标值进行规范化处理,规范化公式为:;三是利用AHP确定指标权重Wk;四是计算关联系数计算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之间的关联系数ζik,其计算公式为:,i=1,2,…,m;k=1,2,…,n;五是计算灰色关联度,关联度的评价值高低代表被评价对象科研创新能力的强弱。

为了更加清晰地评价三类高校经管类硕士科研创新的变化趋势,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本文根据整理的数据绘制了动态分析***,***1描述了2008-2012年三类高校经管类硕士论文创新性的变化趋势,通过***1可看出,三类高校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A类高校的论文创新性评价值最高,B类高校次之,C类最低。其中,A类高校的论文创新性上升趋势非常明显,说明A类高校的经管类硕士着重学科前沿的创新,发表的论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或应用前景;B类高校的学生在论文的创新性上随年份的不同无明显变化;C类高校的学生的创新性总体演变趋势大体呈倒U型曲线,一方面,是由于2012年的时间较短,导致被引频次较少,另一方面,与2011年相比,高水平的论文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2描述了2008-2012年三类高校经管类硕士参与科研项目情况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 A类高校经管类硕士参与科研项目情况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在2010年达到一个极小值点后再反弹急速上升;B类高校在2010年达到了一个极大值点,评价值高于A、C类高校,而后从2010年开始曲线变化幅度不大;C类高校参与科研项目情况呈波浪形的变化,有微弱的下降趋势。各 类高校硕士参与科研项目情况与情况的变化趋势相似,可推断出,科研项目的数量与级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管类硕士的数量与水平。

由于每届黑龙江省经管类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仅有3-6篇,数量较少,而更多的科研项目依靠博士生参与完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2008-2012年期间,A、B、C三类高校的经管类硕士参与国家基金的学位论文数都比较少。由于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创新性变化趋势非常明显,由***3可知,A类高校的经管类硕士在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方面呈上升趋势;曲线B开始呈上升趋势,在2009年达到了极点后转呈下降的趋势。C类高校的学位论文创新性在2008-2012年无明显变化。此外,从动态分析趋势***可以看出,期刊论文的创新性和科研项目的参与间接影响着学位论文的创新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了解到,A、B、C三类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究其原因,A类高校身为“211工程”大学,拥有部级重点实验室与研究中心等优秀的科研环境,重视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建设,将学科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B类高校同属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重点院校,它们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引领学科前沿,形成了商工、商法以及文理结合等特色突出的学科专业群,科研创新效率居于领先地位,虽然在科研创新效率与培养优秀人才方面比较出众,但经管类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一般,导致整体科研创新能力不是十分理想,因此,4所高校在培养优秀经管类研究生方面都有待加强。C类高校地处偏远地域,由于培养学科侧重点不同等原因,导致经管类研究生相对较少,发表的学术论文数少,在学术论文质量、部级科研项目等方面处于劣势,与A类高校有很大差距,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差。

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利用2008-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黑龙江省三类高校经管类硕士的期刊论文创新性、科研项目参与性以及学位论文创新性,实证分析了其变化规律。以上结果表明:近年来,黑龙江省各高校经管类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以及东北农业大学这4所A类高校的经管类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在2008-2012年期间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以及东北石油大学这4所B类高校的经管类硕士近年来参与科研项目的情况比较理想,在论文的创新性方面则差强人意;黑龙***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齐齐哈尔大学以及哈尔滨师范大学这4所C类高校的经管类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总体来看虽有所增强,但是,论文的创新性发展态势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高校在培养经管类硕士科研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推动,高校应强化校际之间的合作,创造有利于科研创新的科研环境。如果高校不及时改革现有的培养机制,将会造成各高校经管类硕士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据此,提出提高经管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建议如下:

(一)建设交叉学科师生队伍

研究生固守单一学科领域内的思维与理论去研究问题很难有突破性的创新,而科学发展常常涉及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交叉学科的研究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前沿,有利于研究生形成整体科学意识并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发现问题。因此,高校应注重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一方面,鼓励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的导师进行跨学科课题的研究,从而构建新的学科体系,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强化校际之间的合作

高校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培养模式,高校采用导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方式,容易造成“近亲繁殖”,不利于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因此,高校之间若能加强合作,互相带来新思想、新方法,不仅能够建立浓厚的学术氛围,还可以互相吸取优势。

(三)积极搭建科研实践创新环境

科研创新工作是排除主观因素的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是实证研究。经管类研究生平时主要进行教学辅助工作和科研工作,而科研工作若只局限于相关文献的阅读与理解,忽视社会实践的科研活动,则不利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是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加强产学研合作,为研究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有利于研究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科研实践相结合,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欧绍华,徐亚纯.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

2.曹玉昆,唐梦凡,王玉芳.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及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

3.廖和平,高文华,王克喜.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

4.杨蕙馨.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培养机制变革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5.霍晶,葛岩.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6.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7.鄢娟,贺艳丽.省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25)

8.吴彦文,马艳梅,张干年.Web2.0环境下研究生信息需求行为模式与服务策略探讨[J].***书情报工作,2011(1)

9.张群,彭奇志.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与高校***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J].***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2)

10.杨刚等.在读硕士研究生信息行为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以吉林大学为例[J]. ***书情报工作,2012(24)

工程类中级论文篇7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辽宁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备文、史、哲、经、法、理、工、管、艺等多学科的辽宁省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即沈阳崇山校区、沈阳蒲河校区和辽阳武圣校区,教学区占地面积2196亩,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辽宁大学初创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建校之初即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55人,其中教授281人、副教授476人,博士生导师99人,享受******府特殊津贴专家8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院士1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8个,其中设有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JM(法律硕士)、MTCSOL(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FA(艺术硕士)等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法学、化学和统计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6个,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省重点一级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转型国家经济***治研究中心、辽宁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校有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2个中央财***支持地方高校教学实验平台、6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截止2014年4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近2万人,研究生7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室)28个,实习基地12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564万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书馆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馆藏文献277.5万册,其中珍本、善本书300余种,被联合国出版部指定为联合国文献收藏***书馆,是***批准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校设有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珍藏2000余件文物和1.6万多号生物标本。校园网是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沈阳北部大学区域节点。

自建校以来,辽宁大学已为国家培养各类学生15万余人,为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94个国家培养长期留学生8000余人,短期留学生3000余人。学校分别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精心打造的孔子学院品牌跨越亚、欧、非三大洲,国际化办学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辽宁大学秉承“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精神,力争经过全体辽大人的扎实工作,早日把辽宁大学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上乘、学科建设特色鲜明,整体办学实力国内先进、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二、艺术类专业介绍

2015年我校艺术类共有艺术设计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表演、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表演(民间器乐方向)、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10个专业(含方向)招生。

艺术设计学

本专业以传统造型艺术为基础。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具备为企事业进行整体策划、创意与设计的能力。主要课程:设计管理学、设计概论、展示设计、计算机平面与三维设计、标志设计、创意广告、CI设计、多媒体动画设计、艺术概论、艺术鉴赏、表现技法等。

广播电视编导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及电视节目编导、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电视艺术概论、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摄像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

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数码影视制作领域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具备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适合在电视台、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以及其它视频制作领域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特效与包装、网页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动画创意与制作、影视策划与制作、电视摄像、剪辑技术、影视特效、影视照明、导演基础、编剧理论、电视广告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它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课程: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

摄影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片摄影、电视摄像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具有专业水准的摄影、摄像技巧与技能,适合从事专业***片摄影、电视摄像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艺术学概论、摄影光学、色彩与构***、暗房技术、摄像技术、数码技术、人像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影像编辑艺术等。

表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技能和具有个性化创作意识的影视、戏剧表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表演技巧、台词、形体、声乐、经典戏剧赏析、表演理论、艺术概论等。

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在表演上力求艺术性与生活性相结合、地域性与民族性相统一,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台词、民族舞、民间舞与技巧、唱腔、乐理、声乐、剧目等。

表演(民间器乐方向)(类别: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音乐表演理论知识,专业的独奏、重奏、合奏能力,适应“新民乐”等现代演奏需要的艺术人才。专业课程:独奏、重奏、合奏、乐曲改编。专业基础课: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赏析、艺术概论、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形体、声乐。

戏剧影视导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导演理论知识和导演、创作技能的影视导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英语、舞台导演元素、台词、导演理论、舞台美术、经典作品赏析、影视剧作、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影视导演创作等。

戏剧影视文学

工程类中级论文篇8

关键词:地铁,安全风险,可拓理论,评价方法

Abstract: China is in the period of city subway construction, the market has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city subway construction.However, in the like a raging fire of city subway construction,subway accident each city all types of frequent occurrence. Theextension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ubwayconstruction site safety risk assessment model, and mak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use of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aluation method can better reflect theactual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of subway project.

Keywords: subway, safety risk, extension theory, the evaluationmethod

中***分类号:U2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目前,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地铁建设正逐步进入稳步、有序和快速的发展阶段。尤其是近年来,国家***策的正确引导和相关城市对规划建设地铁的积极努力,全国已开通地铁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大连、重庆、武汉、深圳、南京等10多个城市,近几十条线路。未来五年,全国特大城市的地铁和轻轨通车里程将达2000公里,投资将约6000亿元。总规划里程超过5000公里,总投资估算超过8000亿元。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地铁建设高潮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地铁建设市场。

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城市地铁建设的同时,各个城市各种类型的地铁事故频繁发生。如2007年3月28日的北京市海淀南路地铁10号线苏州街车站发生坍塌事故,造成6名工人死亡;2008年11月15日杭州地铁1号线湘湖站工程中,风情大道地铁施工工地发生大面积地面塌陷事故,造成17人死亡4人失踪,17人受伤的特大安全事故。地铁工程的建设具有其特殊性:地理位置特殊、质量和安全要求高、涉及工程专业多、工程量巨大、地下和露天作业多、工程和周边环境关系密切、生产的流动性、生产的单件性、生产的周期长。以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地铁工程建设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可能引发的事故种类繁多,并且一旦发生地铁安全事故,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往往是群死群伤。

Heinz介绍了地下空洞的三个类别的风险:功能、结构、合同,以及他们如何影响地下空洞的设计。正是由于其功能和结构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相关关联的,因此需要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作者针对风险评估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国际隧道工程协会的关于合同风险分担的建议[1]。Nilsen等人的论文对复杂地层条件地区的海底隧道的风险进行相对深入地研究[2]。Reilly将地下结构工程中的主要风险分为4类:造成人员或伤亡、财产和经济损失的风险;造成项目造价增加的风险;造成工期延误的风险和造成不能满足设计、使用要求的风险[3]。Mishac等人研究了在雅典地铁建设中,TBM隧道掘进法的超挖风险评估,其评估方法基于直觉,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通过钻孔评价地质条件,以及确定基本危险因素。运用监测系统收集施工现场数据,然后运用数值分析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4]。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安全风险也开展了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范益群以可靠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地下结构的抗风险设计概念,计算出基坑、隧道等地下结构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定性评价风险造成的损失,并提出改进的层次分析方法[5]。黄宏伟针对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特点对风险的定义、风险发生的机理、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当前实施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风险管理研究的发展等进行了讨论[6]。陈龙研究了软土地区盾构隧道施工期的风险分析与评估问题,提出了软土地区盾构隧道施工期风险与评价模型,对软土地区盾构隧道施工期风险概率的可能性分布规律,以及直接费用损失、工期损失、耐久性损失、环境影响损失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进而为定量分析软土地区盾构隧道施工期风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7]。

2 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可拓评价法是将可拓的方法应用于评价问题,建立多级指标的评价模型,并以定量的数值表示评定的结果,能较完整的反映待评对象的综合水平[8]。该方法的思想是:首先根据生产中积累的数据资料和已成功的试验数据等把评价水平分为若干等级,如在现场安全管理中,可分为三个等级安全、比较安全、危险,或者分为五个等级很安全、比较安全、一般安全、比较危险、很危险。由数据库或专家给出各等级的数据范围;再将待评对象的指标代入各等级的集合中进行多指标的评价;评价的结果按它与各等级集合的关联度大小进行比较,关联度越大,它与某等级集合的符合程度就越佳。一般评价步骤为[9]:(1)确定经典域与节域;(2)确定待评物元的具体数据;(3)确定各特征的权重系数;(4)首次评价;(5)确定待评物元关于各水平等级的关联度;(6)计算待评物元关于某一等级的关联度;(7)水平等级评定,与某等级j0的关联度最大,则该待评对象属于等级j0。

这三个指标均用0到100分值来表示,分值越高表示各项工作做得越符合安全要求。

3 确定代评物元

对各个指标值的获取,本文采用专家评分的方法,由 9 名专家(项目经理、安全员、安全管理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进行打分,

4 结论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地铁建设高潮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地铁建设市场。然而,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城市地铁建设的同时,各个城市各种类型的地铁事故频繁发生。可拓评价法是将可拓的方法应用于评价问题,建立多级指标的评价模型,并以定量的数值表示评定的结果,能较完整的反映待评对象的综合水平。论文利用可拓评价法建立了地铁施工现场安全风险评价的模型,并利用机械设备进行了实证研究:工地A安全等级是安全,工地B和工地C安全等级是非常安全,结果和专家组的意见相一致。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能够较好的反映工程实际情况,对地铁项目的安全风险管理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范益群,钟万勰,刘建航. 时空效应理论与软土基坑工程现代设计概念[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0(增1):49–53.

[2] 黄宏伟.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中的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地下空间及工程学报.2006年2月

[3]陈龙.城市软土盾构隧道施工期风险分析与评估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4.7

工程类中级论文篇9

从主观层面讨论社会分层是研究社会结构的一种重要视角,但在国内社会学界社会分层研究中常受到忽视,学者们常常把主观社会分层研究局限于职业声望的测量,然而,职业声望远远不能反映出人们对于社会结构的整体感知。为了能更全面地也是更深层地把握人们的社会分层意识,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一问题:1)考查人们社会分层的意识过程,即人们对于社会区分的感知(或者说感觉)的强度、对社会成员进行区分时采用的标准以及区分出的结果;2)考查人们对社会分层的价值判断、价值态度,即认为当前这种分层的机制和结果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是公平的还是不公平的;3)考查人们的社会分层的意识形态,即基于对社会区分的感知和价值的判断,人们所发展出的一套对整个社会结构的系统的解释以及对社会结构的定性的判断,它是趋向于冲突论的分析思路还是协调论的分析思路,是采取批判现状、否定现状、要求改变现实的态度,还是采取承认现实、维护现状的态度。与此同时,本文还试***把人们的社会分层想像与当前社会学家们提出的有关假设、观点和争论进行印证。

本文的分析主要是基于个案访谈资料来进行的,所用的访谈资料来自作者1995年至2000年期间在广东省深圳市、海南省海口市和三亚市、湖北省汉川市(县)、江苏省太仓市(县)、辽宁省海城市(县)、安徽省合肥市和北京市等地所做的160多个个案访问,访问对象涵盖了各类从业人员及下岗失业人员,绝大部分访问对象居住于城市,少部分居住于乡村。访谈中的提问主要涉及人们在讨论与社会分层相关的问题时所采用的词汇、概念和分析逻辑及其背后的隐喻,以期考查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社会分层形态以及它与现实社会经济***治文化差异之间的关联。

1995年至2000年期间是中国社会经济分化进一步加速和深化的时期,1995年人们对于社会经济差异的感受与2000年会有所不同。本研究中的绝大多数个案访谈是在1995年末及1996年上半年和1999年下半年及2000年这两段时间进行的。为了能透过人们的意识观察社会分化的过程,本文还对1995和1996年的受访者的感受与1999和2000年受访者的感受进行了比较。

一、社会成员的区分:社会分层的意识过程

关于人们头脑中的主观社会分层与现实中存在的客观社会分层之间的关联,理论家们提出的基本假定是:当社会经济差异不显著、不稳定或呈多元化趋势,社会结构特性较为松动灵活时,人们的社会分层意识就较为淡漠,社会区分观念模糊不清;反之,当社会经济差异显著、稳定或呈单一性两极分化现象,社会结构表现出刚性特征时,人们的社会分层意识就较为强烈,社会区分观念较为清晰。这一基本假定表明,人们的社会分层意识的强烈程度与实际的社会经济差异及其结构化程度密切相关。本研究的访谈通过四个方面的讨论来考查被访对象的社会分层的意识过程及强烈程度:社会区分的感知程度、社会区分的标致特征、社会区分的等级类别和自我社会经济归类。

1、社会区分的感知程度

分析人们是否体验到人群之间的社会性区别,是考查主观社会分层的第一步。人们对社会区分的感知是社会经济差异在人们头脑中的折射,它反映出实际存在的社会经济差异。当社会经济差异扩大或深化时,人们的社会区分意识会增强,当社会经济差异缩小或出现多元散化分层(fragmentation of stratification )现象时,人们的社会区分意识就可能淡化。

在讨论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经济性区分时,1995和1996年受访人的态度与1999和2000年受访人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表明了人们对社会区分的感知程度显著增强。在95和96年,受访人对这类问题一般不太感兴趣,对于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区别感觉比较模糊,多数受访人表示不太考虑这类问题,对社会成员进行等级或类别的划分他们感到为难。“阶级”一词被认为是过时的概念或者是错误的概念,“阶层”一词对多数人来说还比较生僻,与改革前的身份制相关的一些分类概念(如户藉身份、行***档案身份、单位所有制身份等等)则变得混杂不清。总的来说,95和96年的访谈资料反映出这样一种情况:改革前身份制的社会区分观念趋于淡化,改革后新的社会分化所带来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在人们头脑中还未形成稳固化的印象。

自1997年以来的访谈资料反映出来的情况有所变化,人们对社会经济的分化现象的感知逐渐增强。与95年、96年的访谈资料相比,1999年和2000年人们的社会区分意识明显强化,不论你是用“阶级”的概念或者“阶层”的概念,或者其它老百姓的口语化的说法,绝大多数受访人都认为人群间的社会经济区分现象是存在的,有几类人被明显地分类出来,几类人之间的分类界线和各类人的社会经济特征在人们头脑中越来越清楚。1999年和2000年的访谈中,10个受访者大约会有8个人认为存在“阶层”或“阶级”,有1人认为不存在,另外1人会说“我不考虑这个问题”或者“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总体上给人的印象是,大约70-80%的人认为存在群体间的系统的社会经济差异,这种系统的社会经济差异把社会成员区分为不同的类别或不同的等级。而1995年和1996年的受访者中大约只有1/3左右认为存在“阶级”或“阶层”现象。尤其与95和96年受访人态度不同的是,1999年和2000年的受访人对社会区分这个话题表现出较强烈的兴趣。超过半数的受访人往往就这一问题展开来与访问者进行讨论,发表态度鲜明、有时带有情绪色彩的观点言论,这反映出他们对社会分化的强烈印象。有少部分受访者在讨论这一问题时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他们一般是小业主、私营老板、与经济部门或市场联系较密切的干部和经历过***的老年人。这并不表明他们对这一话题不感兴趣,或者对社会区分现象无所感知。恬恬相反,他们对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扩大有较深刻的体验,并且,对这一现象可能引发的后果尤其是***策变化的后果是否会影响到其个人利益有所担心。在访谈中,他们往往思虑再三、斟字酌句地回答提问,并不时地观察访问者的表情和反应。他们经常会问访问者:“你们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中央的***策要有什么变化吗?”“是不是又要划成份了?”个别受访者在深思熟虑之后拒绝回答有关提问。这类现象在95和96年的访谈中要少一些,那时人们对此类问题较为淡漠或顾虑较少,而1999年和2000年受访人对这类提问的反映较为微妙、敏感或激烈。这种态度上的变化说明人们对实现的社会经济差异的感知程度日益强化,绝大多数人都明显体验到了社会经济差异。人们对社会区分的感知度的增强表明,自1995年以来社会经济差异呈现出扩大深化的趋势。

2、社会区分的标致特征

对社会区分的感知是人们对现实存在的社会经济差异的直觉反映,这只是社会分层意识的表层,比这更深一层的意识是,人们如何解释他们体验到的社会经济差异。首先他们要解释的是,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差异。当人们对造成社会分层的原因解释较为趋同一致并且单一化时,说明此社会分化趋向于单一方向的两极分化;当人们对造成社会分层的原因解释多种多样时,说明此社会分化趋向于多元交叉。在访谈中,为了便于更直接地把握人们对此问题的解释,我们要求人们说明他们是用什么标准来区分社会成员的。

访谈结果显示,当前人们进行社会区分的最主要的标准相当的一致。当你要求受访人对社会成员进行分类时,多数人几乎本能地以经济收入差异来进行划分。10个受访者中大约会有8个基本上是按照经济收入水平来进行社会群体划分的。这一点似乎印证了李强教授的观点,当前社会主要是经济分层[3].不过,虽然多数人以收入来进行社会区分,但同时他们又认为权力与收入是同样重要的。访谈中询问“收入与权力哪个更重要?”时,认为权力比收入更重要的人要略多于认为收入比权力更重要的人,不过,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无法确定收入与权力哪个更重要,他们一般认为权力与收入同样重要,或者权力与收入是一回事。一位受访者的回答是:“有了权就有了钱,有了钱就能获得权力保护,两个是一回事。”也就是说,人们把权力和收入合而为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人群的分类标准。在这一点上,1995和1996年的访谈资料所反映出的情况与此不同。1995和1996年的受访人在讨论社会区分标准时表现出更为多元化的倾向,虽然许多人提到了收入水平,但一般并不认为它是社会分类的最重要的指标。另外,1995和1996年的受访人一般把收入与权力看作为两个分离的指标,而不是结合在一起的指标。

不论是1995和96年的访谈还是1999和2000年的访谈,多数的受访者在进行社会区分时都提到了文化知识、技能水平、个人能力等这类因素,并且在理性上对这些因素给予高度重视,他们的说法是:“有知识的人就应该获得高收入”,“社会应该以有知识没知识来进行高低等级划分”。同时他们又说,现在的社会不是按知识来划分的,“有知识没有权不行”,“上了大学可以从农民变为技术人员,但是没有家庭背景进不了好单位,去要倒闭的企业,照样下岗”。“很多中专生、大专生在家待业,没有文凭但有好爸爸的人可以找到好工作”。中老年的受访者一般对子女教育期以厚望,刚开始就业的年轻受访者则希望有继续学习的机会,拿更高的文凭。他们说:“以后的社会就是靠知识能力来排列,没知识没能力的人要被社会淘汰。”越是社会低层的人这种感受越是强烈。这说明,知识、能力等因素被人们认为是理想中的社会区分标准,以后的社会应该以此来进行划分,而当前社会并不是由知识和能力来进行划分的。

自1995年以来,人们的社会区分标准由多元化趋向于单一化,这反映出现实的社会分化在由多元分化或多维度分化转向单向的或一元性的分化。

3、社会区分的等级类别

根据上面的分析,在当前人们的意识中,社会成员主要是依据收入财富和权力这两个因素合而为一来加以区别的,根据这一区分标准,人们把社会成员逐一归类,由此在头脑中构画出社会构成的大致框架,这一框架就是人们意识中对社会结构基本形态的想像。这是人们在头脑中建构出来的社会结构,是我们研究主观社会分层的核心内容,透过它我们可以把握实际存在的社会结构的一些基本特性。如果人们意识中的社会构成架构是确定而清晰的,说明现实中的社会结构的分层或分类界线是确定存在的,而且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是有影响力的;反之,当人们意识中的社会构成架构是模糊不清的,则表明社会结构具有松动性和灵活性的特征以及多元化的倾向。

在访谈中,我们以开放的形式要求受访人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经济性分类,以考查他们对社会结构形态的认识。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不同,有些人对社会基本构成有较为完整的想像,能描述出一个相当系统的社会经济分类;另一些人的感知则较为模糊,只能提供他们感觉差异最为鲜明的几个群体类别;还有少部分人完全无法进行这种思维的抽象和归类。总体上来说,大约半数以上的受访人能对当今的社会进行系统的类别性的或等级性的群体(阶层或阶级)划分,其余的人在经过一些提示的情况下也或多或少地划分出一些有明显特征的类别或等级。大约10人中能有8人进行了分类。尽管人们进行分类时运用的语言词汇不同,区分的粗细程度不同,但是绝大多数人的分类在两个方面趋同。第一,多数人的分类是有等级排列顺序的,也就是说,人们想像的社会结构是具有等级差异的体系;第二,多数人的分类中都包含有几个基本的类别,而且对它们的等级位置的排列也基本相同,也就是说,有几类群体人们都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意识到了它们各自的确定位置。

在文化水平略低的职业群体中,人们最经常提出的分类是:“有钱的人”、“有权的人”和“普通人”(或“一般劳动者”),他们的具体解释是:“有钱的人”就是做生意当老板的人,“有权的人”是指当官的人,“普通人”指没有权也没有多少钱的人。一些人提出更细的分类,在“有钱的人”和“有权的人”之后,他们会划分出“有知识的人”(或“读书有文化的人”、“有技术专长的人”),在“普通人”中他们会进一步分类出“处于中间的人”(或“工薪阶层”)、工人、农民,在“普通人”之下,还有“下岗的人”和“种田的人”(或者“穷人”、“受苦的人”、“经济有困难的人”等)。

在文化水平较高的职业群体中,人们的分类实际上与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基本相同,只不过采用的词汇不同。他们的分类一般包括:“领导干部”、“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或“知识分子”),在这三个类别之下分类的名称和数目较为多元化,大致包括有“普通的公务员”(或“办公人员”)、“工人”、“农民”、“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等。也有更细的分类,例如把三资企业人员、国营企业职工和个体私营企业雇工区分开来的。

有些人直接按等级分出上层、中间层和下层。进一步追问这些层里包括些什么人时,他们的回答内容与上述分类没有太大的区分。比如,上层包括领导干部、私营老板、有名的知识分子等,“他们有钱,权力大”;中间层包括一般的工薪阶层,“有稳定收入,没有下岗之忧”;下层包括“农民”、“下岗工人”、“农民工”等,他们“收入少、工作没有保障、生活有困难”。

有些人的生活和工作活动只局限于某一领域,与外界接触较少,他们无法对整个社会或社区的成员进行分类,但他们会对自己熟悉的领域中的人进行归类。例如,一位曾在多家服装店工作过的21岁的售货小姐对社会上的人进行这样的归类:“社会上层的人是那些进‘梦特娇’之类专卖店买衣服的人,他们都是有钱的老板、***府部门里的一些人、有钱人的太太,他们都是趾高气扬、摇晃着走进店里,穿着名牌,拿着手机,大把花钱不心疼;中间层的人就是到我们这种服装店(三福百货)里买衣服的人,他们看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象教师呀、医生呀有点文化的人,衣着干净整洁,买衣服很仔细;下层的人的就是去女人街(集贸市场)买衣服的人,这种人有时抻脖子朝我们的店里望一眼马上把头缩回去,不敢进我们的店,就是进了店里也看得出心里发虚,不会在我们店里买衣服。”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划分,人们对几个基本分类的高低等级排列非常相似,只有当排列“有钱的人”和“有权的人”谁在上谁在下时会有些分歧。一般来说,农村人更可能把“有钱的人”排在“有权的人”之上,而城市人更可能把“有权的人”排得更高。文化水平较高的职业群体或社会经济状态较好的人更可能认为“有权的人”等级位置更高,生活阅历较多、社会接触面广的人也更可能把“有权的人”排在“有钱的人”之上。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尤其在体制外就业的)则更可能把“有钱的人”放在“有权的人”之上。

从人们对社会结构基本形态的想像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有几类人在人们的意识中已经突现出来,他们所具有的特殊的社会经济特征使他们从芸芸众生中剥离出来。他们是处于社会两端的人,即:处于社会顶端的人——有实际权力的干部和私营企业主;处于社会底端的人——因工作和收入无保障而生活贫困的人。另一方面,对处于这两端之间的中间带的人进行社会经济区分的意识则不太鲜明。

1995和1996年的受访人与上述情况不同,大多数受访人都不愿意考虑这个问题,感觉是浪费时间。有些受访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但缺乏一致性,较难以归纳出普遍认同的分层结构——不论是等级性的还是类别性的。这说明,当时的人们还未能明确感觉到确定的群体之间确定的分类界线的存在。而1999年和2000年的访谈给人的感觉是,一个高低等级排列、类别界线清楚的社会分层体系在人们头脑中明确起来。

总体上来看,当前人们头脑中所建构的社会结构基本形态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这表明社会群体之间的分化已达到明晰化的、普遍化的程度,社会经济差异已趋于系统化和结构化。更为重要的是,人们还意识到这些社会性的分类具有代际传递的特征,许多受访人指出:“有权的人和有钱的人的子女是不会下岗失业的”,“进入好单位的人都是有钱有势的人的女子”。

4、自我社会经济归类

人们在头脑中构筑了社会结构的大致框架之后,会给自已在这个框架中定一个位置。能否把自己归类为确定的群体或确定的位置,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区分意识的强烈程度。如果具有相同社会经济特征的人把自己都归为同一类人或相似的社会经济(等级)位置,即表明他们有群体或阶层(阶级)的归属意识或地位的认同感,这意味着这些人具有强烈的社会区分意识。反之,如果人们难以给自身明确定位,或者主观定位与其客观的社会经济状况缺乏一致性,即意味着他们对社会经济差异的体验和认识并不深刻。群体归属意识及地位认同感的存在说明,不仅其他社会成员把他们归为特别的一类,而且他们自己也认为他们是同一类,这反映出结构化的社会经济差异对人们的意识及行为产生了后果。这种情况一般是在社会经济差异的结构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或者说社会分化达到了明朗化和固定化——才会出现。

访谈中,在受访人提出了对社会成员的基本划分之后,他们被要求给自己在这个分类体系中定位,并确定自己的地位等级。结果显示,人们的自我地位认同与前面的社会等级分类的排列顺序相当的一致。比如,工人一般自己归类为“工人阶级”、“无产阶级”、“贫苦工人”、“穷困阶层”,其等级地位归类为“最低阶层”、“下等阶层”、“低等阶层”;农民把自己归为“农民”、“农民阶级”,等级地位归类为“最低阶层”、“下等阶层”、“低等阶层”;小业主、小商人自己归类为“个体工商户阶层”、“经商的人”,等级地位归类为“中间阶层”、“中产阶级”、“中下等阶层”,也有少部分自认为是“下等阶层”、“低等阶层”;一般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一般自认为是“干部阶层”、“管理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工薪阶层”,等级地位多数归类为“中间阶层”、“中下阶层”。

有意思的是,虽然人们把有实权的领导干部和私营企业主划为社会上层,但是这两类人中的多数并不承认自己是社会的上层。访谈中发现,领导干部虽然并不明确声称自己属于上层,但时常流露出明显的优越感,尤其是那些掌握实权的干部或者好单位(如银行、财***、税务、工商、公检法、部分大企业等)中的干部。他们常常把自己谦逊地类归为中上层,但他们的实际态度又让人觉得他们自我感觉是社会的上层。有些领导干部解释他们不把自己归类为上层的主要原因是意识形态上的考虑,无论如何,***的干部总不能自认是在老百姓之上的大老爷。多数的干部认为他们比私营企业老板等级地位高,但一些清水衙门的干部会认为私营企业主比他们地位高。自认为属于社会上层的私营企业主并不一定是最大的私营企业主,一些在某一区域范围内算得上是大企业主或有影响力的企业主有时会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上层,但是,多数私营企业主会说他们在经济方面是上层,其它方面不是。有些私营企业主自认属于社会的上层时带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流露出对其实际的地位现状诸多不满。多数私营企业主希望成为社会的上层,但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一些压制。值得注意的是,私营企业主在对自身进行类别归类时,对于“私营企业主”这一身份名称标签的认同程度相当高,高于其他各类人群对相应的身份标签的认同,比如象“个体工商户”、“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等等。

从访谈结果来看,很明显,当前各类群体都倾向于根据自身的社会经济状况来归类自己在等级系统中的高低位置,各群体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位置与人们进行阶层或阶级分类中的等级排列顺序大体一致。这与5年前和10年前的情况有很大差异。1991年和1994年卢汉龙教授在上海、广州所做的自我社会地位的认同调查结果表明,当时人们的主观地位认同与实际的社会经济状况是很不一致的[4].1995和1996年的访谈资料也得出类似的结论。由此可推论,在近5年期间,人们的主观地位认同与客观的社会经济状态之间的一致性大大提高,类似社会经济条件的人的群体归属意识增强。

社会经济群体的成员是否具有强烈的群体认同感,一方面取决于实际的社会经济差异导致他们与其他群体之间有多大程度的差异,另一方面取决于意识形态因素,即是否存在着强化群体之间社会经济差异或利益冲突的***治和文化思潮,比如象启蒙、灌输、引导阶级意识的运动。当前的主导意识形态趋向于淡化或掩饰群体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因此,可以认为,当前人们的群体认同感的增强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差异的深化和稳定化所造成的。同时,访谈结果还反映出这样一种情况:越是对自身地位状况不满意,越是感受到被压制、被剥夺的人群,群体认同感增强的越快。

二、对社会区分的态度:社会分层的价值判断

人们对社会区分的感知强度及其变化表明,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经济差异显著扩大并显示出两极化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发展到今天正在形构一个等级化的分层体系。这种等级分化现象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或者,它会导致社会动荡吗?这是当前理论界和有关决策部门所关心的问题。

社会区分的存在或者社会经济差异的扩大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治后果,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和多么严重的后果,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价值态度。社会经济差异和均衡分配是一个平衡器的两端,向任何一端的倾斜都将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资源分配过于平均,将使个人及其社会失去发展动力;人们之间社会经济差距过大,将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定。但是,这一平衡点应该定位在哪里,缺乏绝对的量化标准。虽然,吉尼系数被公认为是衡量收入差距的一个指标,但并不能绝对地说,一个社会比另一个社会吉尼系数高(即收入差距大),就意味着这个社会比另一个社会更不稳定,或者这个社会比另一个社会更有发展的动力。每一个社会独特的社会、文化和***治传统及特定的历史情境都有可能使这一平衡点定位于不同的位置,因为这些因素影响到人们对于社会经济差异的认同程度和容忍程度。这里的意思是说,一种社会分层体制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适度的,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取决于人们对它的价值判断,这是我们要研究的社会分层意识的一个重要部分。

由于当前人们主要是以收入水平来进行社会分层,因此本研究的访谈集中考查的是人们对收入差距的主观态度,以此来透视人们对于当前正在等级分化的社会结构的价值判断。

1、对收入差距合理性的判断

1999年和2000年的访谈结果有一点是出人意料的:多数受访人认为按经济收入差异排列的社会等级秩序是合理的。这与1995年和1996年的访谈结果有些不同,当时虽有部分人认为收入差距是必要的,但多数人不认同社会成员主要以经济来分层。很明显,人们对于经济分化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等级分化的认同程度和容忍程度有很大的提高。不过,不同类型的人对经济等级分化的合理性的认可程度有所不同。一部分人认为,收入差距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对社会经济发展是有利的,而且当前的差距还不够大,还应该拉的更大;还一部分人认为收入差距虽然是合理的,但是目前差距太大了,应该缩小一些;再有一部分人认为,收入差距在目前是合理的、是必然的,是改革过程中必需经过的一段时期,过了这一段就会缩小;最后一部分人认为收入差距现象不太合理,应该改变。这四种态度反映出对收入差距现象的认同程度的不同。采取极端态度的人——完全肯定收入差距并主张进一步扩大差距或者完全否定收入差距——只占少数,多数受访人倾向于温和地肯定收入差距现象。

对收入差距和社会等级分化的认可程度受到个人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一般来说,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改革中获利较多的人更可能认为收入差距是合理的,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社会经济状况不太好的人、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比如低收入的离退休人员、下岗人员等,更倾向于对收入差距表示不满,他们体验到较强烈的相对剥夺感。

2、对于导致收入差距机制的价值判断

虽然多数受访人认为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同时他们又普遍地对当前的收入差异现象表现出很多的不满。访谈中进一步的提问和讨论反映出,多数受访人实际上并不是对收入差距的存在表示不满,他们是对导致收入差异的某些因素不满意。

人们对于导致收入差异的不同机制有不同的价值态度。他们认为,有知识、有技术、有本事的人获得高收入是合理的,应该鼓励的。但是,他们对因权力而获得高收入的现象则普遍认为是不合理的。受访人在谈到某某私营老板发大财时,会流露出羡慕或嫉妒,但不满情绪并不强烈,他们说:“那是人家有本事,胆大敢干”;对于获得高收入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有特殊专长的人,他们的态度也类似。但是,对于某些当官的人或者某些部门的人获得高收入,他们则认为是极不合理的。通常受访人会在这个问题上发很多的议论,例举一些贪赃枉法、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例子。很明显,人们倾向于认为,文化知识和个人能力是调节收入差距的合理机制,但因权力而导致的收入差距则是不合理的。与此同时,多数受访人认为,在当前社会中权力是决定个人收入水平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认为收入差距存在是合理的但又对当前收入差距现象普遍不满,因为人们对导致收入差距的一个最重要的机制不加以认同。

访谈中发现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人们的价值判断与其行为选择是分离的。多数受访人认为以权力获取高收入是不合理的,应该受到谴责,甚至那些真正掌握实权的人也这那么认为。但与些同时,人们又倾向于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权力、分享权力、接近权力以期获得经济回报。一些受访人因自己能与权力搭上勾并获得好处而沾沾自喜。

1999年和2000年的受访人对于某些导致收入差距的机制比1995和1996年的受访人有更高程度的认同,对两种高收入人群的态度的变化反映出这一点。1995年和1996年的多数受访人对发大财的私营老板和个体户道德评价极低,常常认为他们是一些走邪门歪道的不法分子,同时,人们对高收入的歌星明星也极为不满,认为这是不合理、不正常的现象,有些受访人用一些污辱性的言语评论歌星明星,以发泄他们的不满情绪。而1999年和2000年的受访人对这两个人群获得高收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认可。人们在谈论发迹的私营老板时会对他们的冒险精神和聪明才智感到钦佩,他们还会提到这些老板付出的艰辛努力:“他做得也不容易”,“他走到这一步吃了很多苦”,“辛辛苦苦赚得钱还要孝敬当官的”等等。对于象歌星明星这些有特殊才能的人获得高收入,人们的愤愤不平的情绪也缓和了很多,约半数的受访人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因为这是由市场所决定的”。对于当官的获得高收入,不论是1995和1996年的受访人还是1999和2000年的受访人大多都不加以认同,而且1999和2000年的受访人对此的不满情绪更为强烈。从表面来看,这似乎表明人们对于导致收入差距的权力这一机制的否定倾向增强了,也就是说,对权力参与社会等级分化的认同程度没有提高而是下降了。但是,通过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比如干部与群众的收入差距、不同级别干部之间的收入差距和享有的待遇、特权的区分等等,我们发现,对于因行***(或科层)权力而导致的收入差距及其它福利待遇和特权的差异,1999和2000年的受访人明显要比1995和1996年的受访人容忍程度高。这说明,人们对于权力机制导致经济差异的合理性认同程度实际上还是提高了,只不过这一机制的作用力的迅速增强势头远远超过了人们认同程度的逐步提高,从而引发了人们的不满情绪。

3、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不公平感

在社会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时期,不同的人所感受到的不公平感或相对剥夺感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或社会经济地位下降的人感受到的不公平感要强烈一些,而处于社会上层的人、社会经济地位稳定而波动不大的人或社会经济地位上升的人这种感受相对要弱一些。人们体验到的不公平感与个人的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在绝大多数社会中都是如此。然而,在当前中国社会中,除了个人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外,还有一个特殊因素对人们的不公平感受产生强烈影响,这就是体制分割或者也可以称之为部门分割。

根据工作单位的所有制类型,处于就业状态的受访人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体制内就业者,他们从业于公有制单位(如******机关和国营、集体企业);另一类是体制外就业者,他们从业于非公有制单位(如私营、个体、三资等)。访谈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发现,在收入差距方面,体制内的人所感到的不公平感要比体制外的人感觉强烈。这一结论与以往学者们的说法有所不同。一般认为,体制外收入差距较大,人们的不公平感可能要强一些,管理层与被管理层或者老板与雇工之间利益矛盾会大一些;而体制内收入差距较为平均,人们体验到的不公平感要弱一些。但实际情况是,在体制外就业的人虽然收入差距很大,但收入较少的人并不认为老板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收入高是不公平的,不合理的,对许多受访人来说,这种收入差距反而形成一种激励机制,他们觉得如果他们勤奋努力、业绩好,他们有希望提高收入。体制外的受访人较少报怨公司和老板给他们的报酬或待遇不公平,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如果他们有什么不满意他们就会去换一份工作。但在体制内,人们对分配不公平的报怨则非常强烈。首先,受访人对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收入差距有很大意见,同样行***级别、做同样工作的人在不同的部门收入差距极大;其次,受访人对本单位内部的经济分配也怨言极多——包括那些收入水平高的“好单位”的就业者,对于谁提升了谁没提升、谁加工资谁没加工资、谁分了房谁没分房有很多的报怨。

这一发现给人的感觉是,人们对于由市场机制所导致的收入分配方面的差距并没觉得有太大的不公平,但对于由体制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差异则有较强的不公平感。这是不是可以说,当前社会不公平感的产生根源是原有的计划体制,而不是市场机制。

体制内和体制外不公平感的差异在1995和1996年的访谈中表现得并不明显,到1999和2000年的访谈中这一点才突现出来,这可能是由于近5年来体制内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所引发的。

4、等级分化结构的价值支持体系

人们在对等级分化的社会结构加以认同或否定时,背后往往是有某种伦理性的价值体系的支撑,这种价值体系包含着人们对于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伦理理念,正是这套伦理理念使人们对现实存在的社会等级秩序做出肯定的或否定的判断。探究人们这一方面的价值取向,有助于解释人们对当前社会分化现象的看法、态度和不满。不过,讨论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和伦理观念需要对传统文化、思想及社会心理有深厚的研究,作者本人缺乏这方面的基础,无法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在这里,作者只是把访谈中受访人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和伦理观念做了初步的归纳。

在访谈中,受访人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分化现象做出价值判断之后,被要求解释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受访人的解释基本可以归纳出三种不同的有关社会秩序的伦理理念。

第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传统的地位等级观念。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对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等级分化现象以一种淡漠的态度加以接受。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高低等级、富贵贫贱之分是天经地义的,甚至认为是命里注定的,按他们的说法:“有些人生来就命好,有些人生来就命苦”,“城里人生来就是享福的,乡下人生来就是吃苦的”,“x x 天生就是读书的种,现在当了大官”,“x x 天生就是老板命”等等。在他们看来,所有的社会都是有些人高高在上享清福,有些人落入底层吃苦受累,这没有什么不正常,没有什么不合理,也没有什么道理好讲。持这种观念的人许多是农民,尤其是中老年农民,还有一部分是城镇中的老年人或中老年妇女。他们中有些人经济生活条件相当艰难,访谈中时常为维持家庭生计而犯愁,但他们较少表露出报怨的言辞,或者对社会、对比他们富有的人的不满情绪。他们把自己的困苦处境归咎于命不好,也有人说是因为自己“脑子不如别人灵活”,还有人说是“世道不好”——他们说的“世道”似乎是一种天命所为的环境。如果他们的生活条件能维持在中下水平或更高的水平,他们还表现出相当乐天的、满足的心态。这种情况在1995和1996年的访谈中较多见,而1999和2000年访谈有些变化,可能是由于种田普遍收益减少、老年人生活水平相对下降,持有传统地位等级观念的人也免不了有些怨言。总的来说,他们的看法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不论是多大的差异——都是自然的,顺应天理的。因此,他们倾向于认同当前的社会等级分化。这些人对于社会秩序的伦理理念,似乎较类似于有些学者对中国传统农民意识的描述[5],也就是说,中国人传统上较认同于社会等级结构。

第二种有关社会秩序的伦理理念可以称之为“共产主义”的平等观念,它与经济改革前所宣扬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有某种关联。持这种观念的人一般对当前的社会等级分化持否定态度,尽管否定的程度有所不同。按他们的说法,“人和人之间有社会分工的不同,但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一般来说,他们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者,他们也认可一定程度的社会经济差异,但目前这样的“贫富差距是不合理的”,这种发展趋势是“危险的”。他们所期望的社会——用***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共同富裕”、“大众奔小康”。他们认为,部分人收入远远高于其他人的收入是不正常的、不合理的也是不道德的——有些受访人因此而攻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他们还认为,高职位的人享有特权和优待也是不合理、不正常的。这种社会观念表现出某种朴素的、原始共产主义的平等意识、公平意识以及平民意识,学术界有时称其为“民粹主义”。他们一般较推崇当年***所追求的或***时期舆论宣传所提倡的“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持这种观念的人最多的是工人,或者说是国有或集体单位的普通职工,尤其是那些在较大规模企业里面临下岗失业压力或者已经下岗失业的人员,包括那些下岗后做小生意的个体工商户或个体劳动者。另一部分人是一些老干部和老知识分子。这类受访人对于合理的社会秩序的想像很明显受到***时期的意识形态宣传的影响,他们在访谈中时常提及***时代的某些事。有些年轻的工人、个体劳动者、农民工并未经历过***时期的意识形态灌输,但他们之中也有部分人采取这种观念。实际上,在社会底层中的一些年轻人,尤其是处于失业、待业状态或者干重体力活、打零工的年轻人,持有相当极端的情绪,他们对自身境遇极为不满意,对生活富裕的人怀有仇视心理。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包括有平均主义或者“世界大同”、“杀富济贫”的因素,因此,这种共产主义的平等意识也可能有传统文化的渊源。

第三种有关社会秩序的伦理理念可以称之为自由主义市场观念,其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理论。持这种观念的人是市场导向改革——比如私有化、股份化、国企改革、减少***府干预、充分的自由竞争等等——的积极支持者和推进者,他们对于当前的社会经济等级分化趋势予以积极肯定。这类受访人在讨论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时表露出的态度有些类似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逻辑,在他们看来,高智商、有能力的人获得高收入和高社会地位是合理的,低智商、无能的人落入社会的底层也是正常的,“这样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有活力”。他们认为,应该鼓励人们发财致富,鼓励富有者、企业老板创造更多的财富,他们倾向于反对某些调节收入差距的***策或企***,认为这样做会打击企业家的积极性。持这种态度的受访者一般文化水平较高,他们往往是改革的获益者或市场竞争的获胜者,比如近年来提拔上来的“知识化、年轻化”的领导干部;大中型企业的老板、负责人、高层管理人员;经济收益较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及传媒、金融等行业的专业人士;尤其是那些***界、经济界、知识界的(中)青年才俊们,最为典型的是所谓“不落空”的人[6],这些人就是人们印象当中的“高层白领”。一些刚步入社会的高学历青年也是这种观念的追随者。这类受访人不仅在态度上肯定社会等级分化,而且在实际行为上——服饰、行为举止、消费物品、生活方式等——也在推进和制造社会经济的等级分化。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比如北京)和与全球市场体系联系较密切的活动领域,这种观念最为流行。从这一点来看,这种观念可能是随改革开放而引入的西方自由竞争的市场理念。

从访谈资料中较难以判断这三种价值理念哪一个在当前社会中占据了主流位置。每一种观念在不同的人群范围内产生着不同的影响。许多生活于乡村中的人和部分城镇中的中下层人群认同传统的地位等级观念,考虑到中国大多数人口还生活在乡村中,因此,持有传统地位等级观念的人在当前社会中占据多数。这种伦理观是在社会经济差异不断扩大条件下维持社会稳定的根基。

“共产主义”的平等观念的持有者可能在数量上不占据优势,主要是一些有国有和集体企业工作经历、面临下岗失业或已经下岗失业的人认同这种观念。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人群内部这种观念在发展和强化,它似乎在发挥着增强群体内聚力的作用。在一些工人集中的居住区进行访谈,经常遇到这样的一种情况:对某一个工人的访谈常常引来好几个人参与讨论——有时是家庭成员,有时是周围邻居,个案访谈成了一个讨论会。他们的处境大都差不多,呆在家中无所事事,心中积蓄着郁闷、不满和无助。聚在一起聊聊天,交流彼此的感受,发泄不满情绪,成为家常便饭。在这一圈子以外的人很少能听到他们的声音,但在他们内部,对***时代的怀旧之情和对现实的不公平感受在传播着。这种现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些阶级分析家们对于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的有关论述[7].

就社会影响力来说,自由主义市场观念在当前最居优势。由于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往往是***治界、经济界、知识界的青年精英分子,这种观念对各级***府的***策实施和传媒及出版物的舆论导向都可能产生实际的影响。但是,对于生活在不太发达的小城市和乡村中的人们来说,这种观念的影响力则不太显著。

三、阶级的分析与阶层的分析:社会分层的意识形态

基于对社会区分的感知和价值评判,人们会发展出对于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关系的总体性的认识和解释。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总体性的认识也有可能发展成为一套系统的理论阐释或社会意识形态,并对现实结构及其机制运作产生影响。在社会学界,对于社会经济差异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分析思路,一种称之为阶级分析,另一种称之为社会分层研究,这两种分析思路与意识形态有某种关联,基于这两种分析思路,常常可以发展出不同的社会***治意识。一般而言,阶级分析对现存社会秩序表现出或多或少的批判态度,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是一种冲突论的解释,它比较强调群体利益的对立性、冲突性,其***治立场较为偏向于在社会分配中处于劣势的人群如工人阶级、妇女、穷人等等。社会分层的研究较倾向于从协调论的或功能论的角度来看社会分化现象,并且带有一些认同或维护现存体制的味道,它比较强调全社会一致性的价值认同和社会共识。在西方社会学界,这两种传统的分析思路发展到今天,其分野界线已不那么明晰了。然而,在当代中国社会,阶级的分析和阶层的分析则明显地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代表着对当前社会经济差距扩大现象的两种不同态度。***式的阶级分析曾经一度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80年代它遭到了批判和否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对于不断扩大的社会经济差异现象进行功能主义分层理论的解释成为一种主导倾向[8],这种分层理论倾向于否认阶级的存在或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利益冲突的存在,强调社会共识的目标追求——如“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展经济”等等,人们之间存在经济收入的差异被认为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然而,最近几年来有关阶级的话题又再被重新提起,人们对阶级的感知及用阶级分析视角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似乎在复苏。当前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干群矛盾突出,工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下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农民收入难以增长,而同时另一部分人积累财富的速度在加快,这一系列的社会现象使某些理论家以及一些普通民众又回想起当年所受到的阶级斗争教育中的某些概念名词。尽管所谓的阶级分析或阶层分析是社会学家和理论家们所做的区分,但它们也必需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表达确定的社会群体或利益集团对于社会结构的解释和判断。实际上,在同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社会结构的感知和想像是不同的,基于这种想像而发展的对结构的系统阐释也是不同的,不同的阐释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也会不同。奥索基指出:对相同社会结构的不同想像不仅仅表明不同的偏好,也表明了由于不同实际利益而导致的不同经历和观察的知识库存。[9]正是由于意识到这些阐释会对现实产生作用,不同的阐释之间会发生竞争。某一种或某几种阐释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中心位置,成为对现存社会结构最具优势的或合法性的阐释,它可以倡导社会中的多数成员接受这种阐释——认可或否定现存社会秩序。按照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的说法,当某一社会群体或阶级能够使其他群体或阶级接受自己的***治文化阐释时,它就对其它群体或阶级拥有了统治权。

为了能了解当前人们对社会结构的总体性的理解是什么,人们是偏向于冲突论的解释还是协调论的解释,它背后所包含的意识形态的含义是什么等等问题,访谈设计了一些与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相关的词汇、概念与受访人进行讨论,听取受访人对这些概念名词的解释和分析,观察受访人是如何把这些概念名词与当前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访谈中发现的一个问题是,社会学家对“阶级”和“阶层”及相关词汇的界定与普通民众的认识并不很一致,这造成对受访人的回答进行理论解释有些困难,因为操作概念与理论假设之间有些脱节。但下述的讨论还是有助于我们初步把握人们对当前社会分化现象的总体性的认识。

1、“阶级”与“阶层”的词汇使用

我们首先从人们讨论这类问题时最为常用的两个词汇说起:即“阶级”与“阶层”。在当前中国社会中,“阶级”和“阶层”并非只是理论家、***治家和学者们才采用的概念,这两个词汇是相当的大众化。在作者本人所作的访谈个案中,超过90%的人在某种场合听说过“阶级”或“阶层”这两个词汇之一,在城市中这一比例接近100%,在乡村中相应比例也超过了80%.接近80%的人能或多或少地解说他们认为什么是阶级或阶层,接近半数的人对于“阶级”或“阶层”有自己较确定的说法。一般来讲,听说过“阶级”这名词的人要多于听过“阶层”这一名词的人,***时期的阶级斗争的教育运动使得“阶级”这一词汇普及成为大众化日常用语,而“阶层”一词是近十几年来出现于社会并带有一些学理味道的词汇。对于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体力劳动者,只有把“阶层”一词与“阶级”一词联系在一起加以提示,才能或多或少地明白“阶层”是对人群的区分概念。不过,在讨论到当前的社会成员的区分时,采用“阶层”一词的人多于采用“阶级”一词,尤其在有文化的和年纪较轻的人当中更是如此。

2、“阶级”与“阶层”概念的理解

访谈结果表明,“阶级”和“阶层”这两个词汇是人们讨论社会分层问题时最常使用的群体分类概念。词汇被使用的频率虽然重要,但我们更为关注的是人们使用这些词汇想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这种意义有可能表露人们对当前社会结构的总体性价值判断,以及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竞争。

在接受访谈的人群中,采用“阶级”和“阶层”这两个词汇作为群体分类概念的人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采用“阶级”和“阶层”这两个概念但对这两个词汇的含义进行严格区分。这类人大多是文化水平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中上水平,例如:干部、知识分子、私营企业主、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个体工商户、效益较好的正规部门(包括企业)的普通办公人员和工人。这些人在对“阶级”与“阶层”这两个词汇的不同意义进行解释时表现出一些类似性,他们中的多数人认为“阶级”是与***治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并且带有某种对抗或斗争的含义;而“阶层”是与经济的差异相联系的概念,带有等级或层次色彩;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当前社会存在阶层但不存在阶级。但也有少部分老纪较长的人如老干部、老知识分子等认为当前存在或正在发展传统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阶级”及“阶级斗争”,他们中的一些人往往属于在市场经济中获利较少或失去部分利益的人。

第二种情况是采用“阶级”或“阶层”概念但对两者的定义未加严格区分。这些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大多属于中下水平,例如:做小生意的人、城镇中的工人、经济生活条件较差的普通办公人员、基层的管理人员、农民等等。对他们来说,“阶级”与“阶层”这两个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换,或者表达的是相同的含义。在对社会人群进行区分时,他们有时采用“阶级”一词,有时采用“阶层”一词。他们中也有人认为“阶级”的范畴要比“阶层”大,但指的是同一类的东西,如现在有“工人阶级”,但“工人阶级”内部包括几个“阶层”。这类人一般较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阶级”或“阶层”的确切定义,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于“阶级”或“阶层”的理解类似于***期间***所宣扬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比如,他们说:“现在有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指企业老板),工人阶级受资本家剥削”,“现在有官僚阶级(指干部),压迫无产阶级(指普通老百姓、工人、农民等)”。采取这种观点的人多是企业普通工人和基层管理人员,尤其是国营大企业的下岗工人,或者原来是国营企业职工下岗后为私营个体企业老板打工。他们的年纪多在中年以上,***时代所宣扬的阶级意识对他们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他们把当年所接受的阶级分析教育与目前自身处境联系起来,其中有些人能采用当年的阶级冲突理论进行相当系统的阶级分析。另一部分人对“阶级”或“阶层”概念的理解则相当含糊,实际上他们认为“阶级”或“阶层”这类区分是由***府来划定的,与他们的个人看法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差异没什么联系。他们对这类话题没什么兴趣,不想发表什么意见。在接受追问和提示的情况下,他们会搜索记忆拚命想找到与***界定相一致的说法。这类人多是文化水平低而且社会接触面狭窄的人,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另外,一些刚步入社会的文化水平较低的青年人也可能有类似态度。

另一部分受访人不采用“阶级”或“阶层”概念,他们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的人虽然讲不清“阶级”或“阶层”是什么东西,但实际上他们具有较强烈的社会人群区分意识,或者也可以说是“阶级意识”或“阶层意识”。他们一般都能根据人们的社会经济背景情况进行社会区分。这类人虽然文化水平不太高,但对于社会分化现象有感知力和观察力,他们中的一些人能对社会阶级或阶层现象进行相当系统的分析。不采用“阶级”或“阶层”概念的另一类人则是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生活面狭窄、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简单的人,尤其是社会经济状态处于最低层次的人。尽管他们也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差异,但他们从未感觉到要对这种差异进行思索和分析。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在他们看来似乎是天命所为,似乎是不可改变的自然现象。

3、“阶级”与“阶层”概念背后的社会***治意识

人们对“阶级”与“阶层”两个词汇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可能与这两个词汇在中国产生及运用的社会历史情境有关。在西方文献中,阶级主要所涉及的是经济的区分,而阶层(分层)指的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的差异。但对多数中国人来说,“阶级”这一词汇所涉及的是***治问题,如***治身份或***治态度的差异,有时还与***权争夺联系在一起,而“阶层”则指的是经济差异。***及其***人在最初使用“阶级”一词时是追随马克思的观点,把经济因素(如占有多少土地)作为划定阶级成份的主要指标。但***后随着经济差异的缩小,***治态度或***治立场成为区分阶级的主要指标,阶级实际上是一种***治身份的区分。划定***治态度和身份的座标轴则是***的路线方针和总目标,凡是支持正确路线方针、有利于***的总目标(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实现的个人或群体就属于领导阶级、同盟***、统一战线中要争取的阶级,凡是反对***的路线方针的人就是阶级敌人。

“阶层”一词在中国的理论文章和传媒中被采用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它是在反对经济分配平均主义、号召“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宣扬收入差异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大气候中逐渐为人们所熟悉起来的,是伴随着经济差异逐步扩大而日益推广开来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总是把“阶层”与经济差异联系在一起。受访人在解释他们为什么认为现在存在阶层但不存在阶级时说,现在不搞***治运动了,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没有必要划阶级了,但是收入差距扩大了,所以有阶层没有阶级。另一种解释是说,现在***治差异、***治斗争不重要、不突出,而经济差距明显,所以存在阶层而不存在阶级。

人们对“阶级”与“阶层”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区别有时也表现在主观判定和客观划定的区分上,比如阶级主要是主观上认定其***治属性来划分,阶层则是由收入或财富的多少这种客观指标来划分。实际上,许多受访人认为阶级的划分是由***和***府来决定的,是与***策制定有关的事。人们回答有关“阶级”的提问要比回答有关“阶层”的提问谨慎得多。而且不同的经济状况的人采取谨慎态度的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小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与私营经济联系较密切的基层干部最为谨慎,而工人和农民顾虑最少。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某镇私营经济非常发达而且干部与私营老板关系较为密切,此镇镇长对于有关“阶级”的提问思索良久,难以决择,提出要看一看其他人的访问记录是如何回答此问题的,被告知不能看时,他又思索良久,最终表示拒绝回答这个问题。在访问一些小私营企业主和小生意人时也常常遇到类似情况,当问题提出以后,他们的第一反映是用探寻的眼神看访问人,似乎要从访问人的面部表情看出这一问题背后的***治或***策的含义。

人们的谨慎态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希望自己能领会***府的意***、自己的回答能与***府的意***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意识到他们的回答有可能会影响***府的***策变化。有两类人在回答有关“阶级”及相关问题时尤其表现出企***使***策延续或改变以利于自身利益的倾向。第一类人可以算是“既得利益者”,如经济上获利较多的***府官员、私营企业主及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负责人、部分社会经济地位极大提高的知识分子或专业人员等;另一类人可以称之为“利益受损者”,如下岗失业人员、没有文化和技术的体力工人、经济生活水平下降的退休人员、深受干部盘剥之苦的农民等。这两类人的回答表现出对于目前的社会结构、社会分层机制、社会分层秩序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判断。

“既得利益者”倾向于更严格地区分“阶级”与“阶层”概念,认为当前社会不存在阶级只存在阶层,其背后的意***是淡化或否定群体之间利益的矛盾,表明当前经济差异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每一个社会都存在经济的差异”,“收入差距有利于社会进步,”他们对当前的社会分化现象提供了一种较为温和的、维持目前发展态势的意识形态解释。“利益受损者”则不太区分“阶级”与“阶层”这两个概念,他们凭直觉体验到他们与社会另一端的人的距离越来越大,因而,他们认为当前社会存在“阶级”或者“阶层”。他们中的多数人对这种分化现象持批评态度,一部分人对此愤愤不平,表现出强烈地改变现状的愿望,另一部分人则采取忍耐态度,他们认为这是改革过程中的阶段现象,“熬过这一段就会好起来”。他们较倾向于认同***时代的冲突论的意识形态。在他们看来,阶级(斗争)理论有些杀富济贫的味道,因而,***府划阶级、定成份可能会对他们有利。

尽管这种两种相互对立的解释与人们自身的社会经济状况关系密切,但综合各类人群访谈结果表明,当前对社会分化现象较为温和的、维持现状的解释占主流地位,不仅是“既得利益者”提倡这种解释,而且处于中间层的人以及一部分“利益受损者”都接受这种解释,尤其重要的是,刚步入社会的年青人大多接受这种解释。有意思的是,“既得利益者”们虽然反对对社会结构进行冲突论的阶级分析,但是,在某些问题上他们又总是保留着阶级分析的思维方式。比如,中高层******官员在讨论到对私营企业主的态度时,常常流露出对私营企业主可能的***治权力要求保持警惕性,在他们的意识中,他们与私营企业主的类别区分界线是鲜明的。与此同时,一些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私营企业主和他们的利益代言人(如工商联、商会人员或某些理论家等)也开始或明或暗地伸张他们的***治权力要求,其理由是:“相应的经济实力应该获得相应的***治权力或***策决策权”。***时代的阶级斗争理论(实际上应该说是***治斗争或***权争夺理论)对他们还是有些影响。

四、结论与讨论

根据上述对访谈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推论出下面两个结论:

1)透过人们对当前社会分化现象的体验和感知,我们能觉查到,一个结构化的社会经济差异等级体系正在人们头脑中建构着,几个基本社会经济群体(或者称之为阶层或阶级)之间的区分界线在人们的意识中日益明晰化,收入财富和权力是促成这种区分明晰的最主要的因素。毫无疑问,人们已经比较明确地感知到了当前的社会结构是一个等级分化的、而且边界清楚的形态,这意味着,现实当中确实存在或者正在出现这样一个有着确定形态的、确定分类界线的等级化的社会结构,而且造成等级分化的最主要的机制较为单一。这与当前中国社会学界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相背离。在国内的阶级阶层研究中,有一种普遍被接受的看法,即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结构快速变迁的阶段,原有的分层体系(再分配体制)在向一种新的分层体系(市场体制)过渡。在这一阶段,不同的资源掌握在不同的人手里,这导致了地位的不一致性,比如,某些人经济地位高而***治地位低,而另一些人可能***治地位高而经济地位低。尽管在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差异在扩大,但这种差异的结构化程度较低,结构的松动性较强,社会流动机会较多,地位的代际传递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更可能处于多元交叉的、过渡性的状态,社会群体之间由社会经济差异所造成的分割界线不会太明显、太确定。这样一种理论假设与1995年和1996年的受访人的感知较为一致,但1999年和2000年的访谈结果却对此提出了抵挑战。

2)访谈的另一发现与当前流行的观点也有不同。一些理论家认为,目前正在逐步扩大和深化的社会经济差异将激起人们的普遍不满,从而可能引发社会动荡。访谈所显示的结果是,人们主要并不是对社会经济差异本身不满,而是对当前导致社会经济差异的某些机制不满意。实际情况是,人们对于正在结构化的社会等级体系的合法性的认同还是比较高的,围绕着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发展这类社会目标而组构成的一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即使一些“利益受损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这种意识形态,把自身目前遭遇到的困境当作为改革和发展所要付出的代价。尤为重要的是,青年一代较倾向于认同这一等级化社会结构。这一套对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解释是当前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的基础。但这套对社会结构的意识形态解释在两个方面遇到了问题,一个是工人的社会地位,一个是干部的社会地位。让中国人接受一个等级化的社会结构并不是很困难,因为中国传统社会认可等级而不是强调平等。但是***后确让工人相信他们是领导阶级,是社会的的主人翁、是企业的主人等等,目前***的意识形态仍保留这种说法,这显然与现实有些距离,因此,工人是最难认同当前的社会等级分化和自身地位下降。另外,中国传统上都认为当官的就是大老爷,是管着老百姓的,这与当代西方民主国家的公务人员概念不同。***时提倡干部“为人民服务”,是人民的公仆,目前的***舆论也还坚持这么说,这与当前的实际情况也有很大距离,因此,人们对于当前干部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认可程度较低,对于通过权力获取经济收益和特权极为不满。

[1]stanislaw ossowski,class structure in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london:routledge 1998.第6-7页。

[2]同前,第172页。

[3]李强:〈***治分层与经济分层〉,《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4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年鉴:1992.7-1995.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第119-127页。

[5](美)白瑞琪:《反潮流的中国》,中共中央***校出版社,1999年。第210-211页。

[6]孙立平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载《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

[7]frank parkin:the social analysis of class structure ,london :trvistockpublication ,1974;e.p 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00年。

[8]参见张琢:《现代中国社会学:1979-1989》,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0-168页。

工程类中级论文篇10

安全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国内众多学者就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究。当前关于该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培养通才式安全科技人才和培养行业性安全科技人才。前者要求毕业生掌握适用于各个行业的通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实务处理方法,以适应大社会的需求;后者仅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特定行业领域的安全科技知识。鉴于历史原因,安全工程专业大多设置在能源矿业、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等专业特色鲜明的工科类院校;中南财经***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少数文科类高校也有开办此专业。由于当前国内安全生产现状的严峻性及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全国现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培养模式上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只注重相应课程知识点的讲解,未考虑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多门课程之间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安全学原理三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多采取大班制生产实习方式,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观摩与参观;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普遍反映所学知识“泛”而不“精”。再者,现今的本科生都出自90后,多为家庭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团队协作能力欠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有必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加强该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安全类应用型人才。

二、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一)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模式息息相关,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安全工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此,我院拟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以未来职业规划为导向,基于CDIO理念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一、二、三级课程群。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见***2。其中,一级项目为安全工程导论课(安全科学发展动态)及毕业论文(设计),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二级项目由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等组成,专业类课程又可以进一步归类为安全管理类、安全技术类;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针对具体课程开设课程设计;三大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旨在促进安全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融会贯通。二级项目主要以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三级项目在二级项目下进行拓展,为加强核心课程与二级项目而设立的相应课程群,如安全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概论、安全管理与安全法学、安全心理学、保险与安全经济学等。 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区别于传统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通过采取实验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特定专业课程设计的设置、创新创业项目资助来贯穿相应的核心课程,学生可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验课的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与专业相关的课题开展研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中吸收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出综合性、直观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入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中,完全相符CDIO工程教育理念。安全工程专业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可区分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性三大类。基础性实验教学主要为强化专业理论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综合性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处理工程和前沿课题中的安全问题;创新性实验是整个实验教学的核心,由学生自发组建研究小组,围绕教师的研究项目或学术前沿课题,通过查阅文献、搭建实验平台、收集数据等,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求高校应加大安全工程专业的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扶植力度。此外,高校应该大力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向全体本科生开放,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自主实验、参与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平台。开放性实验室可成为学生备赛的训练场,自己动手,积极性增加,也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学生借助该平台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开放、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研究型的学习环境。同时,实验室还为全校学生创造了一个交友的平台,许多获过奖项的学生在这里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高年级引导低年级,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必须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特色,设置安全系统工程实验、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工业通风实验、矿井通风与除尘实验、火灾爆炸实验、机械安全实验、安全检测实验、电气安全实验、锅炉与压力容器实验、地下工程安全防治实验、软件模拟仿真实验等。

(三)多样化的实习教学模式

认识实习是让学生了解安全工程专业的主要知识点及职业特性,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共建校外产学合作认识实习基地,采取教学参观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加深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生产实习是在系统掌握安全工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后实施,实习地点尽量满足多样化,如港口码头、建筑施工现场、火电厂、变电站、化工厂、造船厂、矿山等。毕业实习单位可由学生自主与就业单位取得联系,或由指导老师推荐。毕业实习的内容可以涉及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矿山、核电、建筑、道路交通、港口、酒店消防、地铁施工、金融保险、安监部门等多个领域,与地区经济建设、生产实况、科研现状紧密结合。依据CDIO教育理念,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以保障各类实习基地的有效性与延续性。

(四)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多样性

课程设计主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是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当前课程设计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课程设计题目偏少、时间安排不充足、教师重视程度不够、考核方式不科学等,这是高校需要共同解决的一个问题。毕业设计是安全工程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系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安全技术与管理、安全科学研究及安全工程师的工作。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该紧扣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以便让学生更早融入工程实践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学生也可以根据未来的就业方向及科研兴趣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按照“导师—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指导教师。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尽量满足工程设计需要,与实习项目相吻合。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多样化,可涉及核电项目、建筑施工、公路隧道、煤矿水害、船舶重工、消防灭火、石油化工、银行保险、矿山等多个行业的安全问题。

(五)科研训练项目的设立

安全工程作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特色专业,要求毕业生在工作中要有较高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开展科研训练是遵循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创新型学习环境。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了解安全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可以组织和实施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同时,专业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申请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专业教师的在研课题。福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近年获批的立项课题涉及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煤矿水害防治、建筑施工用电风险管理、学生公寓人机不安全因素辨识、校园安全风险分析、大学生职业安全健康素质调研、手机人机界面设计、建筑工程安全培训模式构建、防火涂料研制等。学生通过参与各类科研训练,由此贯穿项目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全过程,不仅拓宽了安全工程领域的科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自身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团队的建设

为更好地贯彻CDIO工程教育理念,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当前从事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多数教师是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深造而走上教学岗位的,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各个高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青年专业教师深入工矿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或主动聘请在各类企业中专门从事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的优秀工程科技人员到高校任教,弥补专职师资队伍工程经验不足的缺陷。安全工程专业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以便及时将企业最新的技术进展反馈给本专业的学生。改革安全工程专业教师的考核方式,不能仅以论文为指标,还需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每个专业教师负责若干名学生的学业辅导,定期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加强学生在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指引。

三、结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工程类中级论文10篇

学习

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2000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心得。2专人负责、加强沟通,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与普通医用设备不同,放射诊疗设备在购置、建设及使用过程中,有着较多的管理要求。例如,国

学习

化学与社会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与社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化学与社会论文,化学与社会论文的参考文献。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高校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形成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客观限制和影响。一直以来,社会文化对大学办学理念、学

学习

网站规划与设计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网站规划与设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网站项目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网站的规划设计如何写论文。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更新。网上聊天、网上教学、远程医疗、远程控制等等

学习

土木工程类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土木工程类论文10篇,内容包括土木工程论文答辩,土木工程类论文附录。[1]佘睿,巩学梅.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06).[2]吴萱,董俊.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03).[3]王清标,等.

学习

会计与财务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与财务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会计论文完整版,会计与财务论文。在企业会计领域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作为两个不同的分支,在实践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管理会计主要对企业内部决

学习

化学与药物论文10篇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与药物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化学与药物毕业论文3000字,天然药物化学论文1000字。strategyforethnomedicinesLIZhiyong1*,CHAIXingyun2,YUANTao3,DINGGuangzhi4,TONGHaiying2(1.ChinaMinorityTrad

学习

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生活中的化学1000字论文。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2-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是仿照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实验的原理进行的一个半定量原理性实验。***2-3展示

学习

国际关系与安全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关系与安全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新型国际关系2000字论文,国际关系与国际***治论文。规范(norms)是与文化直接相关的一个概念。任何文化都具有规范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约定,规范也是经由社会建构的,主要包括规则、标准、

学习

工程管理类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管理类论文10篇,内容包括工程管理高级职称论文,工程管理论文答辩。Keywords:RealestateHighEducationConstructionManagement一、房地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房地产业是从事房地产开发、投资、经营、管理与服务的行业。具

学习

英语教与学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教与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英语教学论文大全免费,英语教学与实践论文范文。一、文学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回溯英语教学和文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过去尤其是20世纪之前,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

学习

安全与健康论文10篇

阅读(61)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与健康论文10篇,内容包括身体健康安全和心理安全的论文,安全与健康论文2000字。(2)家庭环境因素,即某些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长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不愿与人交往或不愿让同学知晓自己的家庭状况。(3)学

学习

化学与社会发展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与社会发展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化学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论文题目,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论文2000字。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进入了发展旺盛期,基于国家***策方针,体育人文社

学习

会计与审计毕业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与审计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会计与审计毕业论文,会计与审计论文范文范本。(一)篡改输入这是计算机舞弊中最简单最常用的手法。数据在输入前或输入后被篡改了。它通常表现为:虚构业务数据,如将假存款单输入银行的系统中,增加

学习

食品安全论文摘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食品安全论文摘10篇,内容包括食品安全论文发表,食品安全事件论文3000字。《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十章附则第九十九条规定: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

学习

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质量与安全管理论文2000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心得。2专人负责、加强沟通,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与普通医用设备不同,放射诊疗设备在购置、建设及使用过程中,有着较多的管理要求。例如,国

学习

化学与社会论文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与社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化学与社会论文,化学与社会论文的参考文献。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高校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形成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客观限制和影响。一直以来,社会文化对大学办学理念、学

学习

网站规划与设计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网站规划与设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网站项目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网站的规划设计如何写论文。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更新。网上聊天、网上教学、远程医疗、远程控制等等

学习

土木工程类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土木工程类论文10篇,内容包括土木工程论文答辩,土木工程类论文附录。[1]佘睿,巩学梅.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06).[2]吴萱,董俊.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03).[3]王清标,等.

学习

会计与财务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与财务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会计论文完整版,会计与财务论文。在企业会计领域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作为两个不同的分支,在实践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管理会计主要对企业内部决

学习

化学与药物论文10篇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与药物论文10篇,内容包括化学与药物毕业论文3000字,天然药物化学论文1000字。strategyforethnomedicinesLIZhiyong1*,CHAIXingyun2,YUANTao3,DINGGuangzhi4,TONGHaiying2(1.ChinaMinorityTrad

学习

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现代生活与化学论文,生活中的化学1000字论文。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2-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是仿照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实验的原理进行的一个半定量原理性实验。***2-3展示

学习

单位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单位论文10篇,内容包括公司论文全篇范文,毕业十篇论文。(一)企业文化难以推广施工单位是以承接工程施工项目为目的,以这种方式实现企业的发展。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需要物资、财力等方面的投入,这为施工单位建设企业文化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