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10篇

高等职业教育篇1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通识教育 途径 

 

1.通识教育的内涵 

 

最早明确提出通识教育概念的是美国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他指出,美国大学为学生提供的“通识教育”,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有关课程的内容,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它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通识教育在欧美国家中又称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随着人们对大学教育理念认识的深化,现在对general education的译法已经基本取得共识,认为通识教育比普通教育比一般教育更贴近其本意。顾名思义,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成为受专业束缚的奴隶。 

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建构。即通识教育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2.通识教育的发展 

 

通识教育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称为博雅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思想,他认为自由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需求,而是为了心灵的自由。通过发展理性、提升智慧及道德水平,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耶鲁大学在1828年发表了耶鲁报告(《the yale report》),提出维护古典语文教育,排斥现代语文及职业性实用学科,轻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提出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训练和教养,充实具有知识的心灵,而古典文雅学科就是达成这种训练和教养的最好科目,因此应该拒绝实用性科目。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则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他在《大学的理想》(《the ideal of a university》)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自由教育思想。当然,随着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自由教育因为忽视专业教育而逐渐受到社会的抛弃,并逐渐为工业社会中的专业教育所取代。 

2.1 通识教育在美国高校的发展。 

1945年,哈佛大学提出了著名的《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红皮书》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需要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辨别一般性价值的能力。 

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中经历了从次要到主要、从理念到实在的发展过程,其发展分为四个不同的时期。 

第一,艾略特、劳威尔时期——通识教育理念的浮现; 

第二,赫钦斯时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中各执牛耳的过渡期; 

第三,科南特时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中平分秋色; 

第四,博克时期——通识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 

2.2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发展。 

在我国,提倡通识教育最早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他在《大学一解》一文中写到:“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偏重专科之弊,既在所必革,而并重之说又窒碍难行,则通重于专之原则尚矣。”明确提出了培养“通识”人才的目标。 

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一是生活大于专业,事业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二是通识是一般生活的准备,专识是特种生活的准备;三是从社会需要来看,也是“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四是如果让没有通识基础的专家治理国家其结果不是“新民”,而是“扰民”。 

清华大学在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实施以大类招生和培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经管学院实行按大类培养之后,从2003年开始,理学院、信息学院、人文学院、机械学院等均纳入大类培养轨道。学生在低年级完成统一大类平台学习后,在高年级再进行专业分流培养。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实行了通识教育改革。 

3.高等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受传统历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过分强化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强化如何做事的知识学习,忽视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人格教育。高职教育的功利性太强,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目标纷纷向市场需求方向调整,过于看重人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人的主体性价值。这导致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修养不够;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和专业领域受到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基础训练和全面发展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所以,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对过去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反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做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人。 

目前,许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都提出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即培养拥护***的基本路线,适应岗位、技能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相应专业的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大多为培养岗位基本技能的课程,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社会责任感等非专业性教育的课程少之又少。 

 

4.高等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的途径 

 

高职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应该是一种教育观,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它应该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正逐渐为高职各大学所接受,在构建与通识教育相适应的高职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推进实施。 

4.1 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推行通识教育。 

根据我国高职的现状,针对我国高职大学生的特点,现有的思维方式设置合理的切实可行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坚持按学科大类招生,在大学一不分系,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要加强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的学习,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要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主动接受新知识的知识结构体系,养成自我学习、自我钻研的能力。 

所以高职大学在一年级人文培养的课程是可以不分系和专业上课的,从二年级开始专攻专业课程。基本上这种成材教育认为是基本功,训练做人的基本条件,然后才是专业,还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生为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应该允许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比如文秘专业的学生喜欢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就允许该学生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一块上课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 

改革现行学习成绩评价办法,在考试内容上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考察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形式上可以多样化,课程成绩可以考试与考查、开卷与闭卷、笔试与口试、考勤与作业、讨论与论文等形式取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课外学分实施办法,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学生科研小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4.2 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高职培养的学生一定是具有某方面专长的人。因此,专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永恒的目标,只是把专业教育的时间推后到高年级,加强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更丰厚的土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也要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在学习和工作中要不断地扩展知识领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4.3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篇2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社会认可度不高

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是民族振兴、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柱,受到家长及学生的热烈追捧。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却有点儿尴尬,虽然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社会认可度却并不高。初中毕业生在面对继续接受教育选择时,如果能进入到普通高中学习,那么大多数人会选择普通高中,只有极少数家长和学生才会选择把职业教育作为继续学习的方式。对于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来说,职业教育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他们看来,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种较低层次的教育,相比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存在升学途径狭窄、就业岗位工资低、晋升机会少等劣势。以上多种因素共同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偏低。

(二)毕业生就业难

高等教育连续扩招,学生数量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巨大。但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却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多数企业表示急缺应用技术型人才。究其原因,关键在于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协调。从企业方面来说,需要懂技术、会操作、适应性强、有发展后劲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然而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时,以学校已具备的相关实验室、设备和在岗教师的专业特征为依据,教学以理论为主。在这种情况下,院校虽然能够完成所开设课程的教学,但这种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及完成情况能否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和创造性,能否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一切只能靠社会检验。当今社会需要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较高的人才,人们的关注点已由“能否接受高等教育”转向“高等院校能否提供高品质的教育”,这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院校发展定位不明确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职业院校在教育经费、教学管理、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存在先天性的不足。职业院校大部分是由各类中等职业院校、成人院校转制或者升格而成,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办学模式和明确的办学特色,尤其在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方面,盲目地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例如,在培养目标方面,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学校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与日后学生的就业关系不大,特别是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学校培养目标较为单一。从目前发展状况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仅有专科层次的,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还未建立。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用人单位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这将是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二、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匮乏,是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适应性和服务性等特征,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充分促进毕业生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十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各种教育类型中,职业教育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最为直接,它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威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7月,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共计1327所,每年招生人数达300余万人,在校生超过100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了超过1500万技能型人才,为社会提供培训超过2500万人次。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存在着人才培养如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相适应的问题。转型,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由数量级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重新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三、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探索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等,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同时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指出: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坚持开放合作,广泛吸纳外部各种有效经验和做法,实现从粗放规模型向有特色、有质量的内涵型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质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需要促进产教融合,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办学标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把促进就业作为办学导向,把提高学生能力作为办学目标,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制度,使职业教育目标由工具性向人本性方向发展。

(二)高等职业院校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时,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融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更好地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受中国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种低层次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去当工人,而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则是管理层人才;再加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偏向选择高学历的应聘者,长此以往,造成人们对学历和文凭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甚至过分崇拜,高学历、文凭被人们认为是好就业的必要条件,更加恶化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排斥,阻碍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事实上,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是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型的劳动者,对具有创新性和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除了对学历的基本要求以外,对能力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要引导社会逐步形成“大人才观”,改变过去“唯学历论”的观念,提高技能型人才在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地位。***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协调社会中的各种有效资源,在社会中营造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氛围,消除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劳动环境、社会保障与晋升空间等方面的差距,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2.创新教育教学机制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够适应实际工作、具有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特点的角度来说,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在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想改变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的状况,就需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学生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到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形成专业体系和教学改革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职业院校要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面向市场,办好优势专业,调整改造与需求不对接的专业。建立产业技术颈部驱动课程改革机制,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安排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流程改革,依据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推动教学方法改革,运用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从业兴趣,发挥企业办学的作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动校企联合招生和联合培养。

3.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关于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原则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属于在高中阶段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其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用工作。”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建学习型社会、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是既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又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有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创新和突破,打破原有普通高等教育固化的专业性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建立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真正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篇3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从学校内部的教育质量体系、学校、***府、社会共同组成的多元主体质量保障体系、培养和发展高职院校的“质量文化”等三个方面去构建高职教育质量体系?形成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培养大批优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的4年年底?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以7所l][?约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60%?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支撑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高职教育质量也日益成为高职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课题。因而?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观及质量体系做出深人的思考和研究。

一、高等职业教育质盆

现代管理科学把质量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所需的能力的特性总和。涵盖了产品的“适应性”和符合“规定性”两方面的内容。2]1产品的“适应性”是指满足用户需要的适应性;符合“规定性”即是指一种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西方国家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便引人了这种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的概念?借鉴了其内涵。国内有学者分析了国内外高等教育界的见解?归纳出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质量常见的三种看法:()1内适质量:即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知识准备的充分程度和为以后的“新发现”提供准备的充分程度;在知识生产过程中?表现为生产一部分知识对生产另一部分知识的意义?即学术价值。(2)外适质量:指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满足国家、社会以及用人部门需要的程度。其特点是注重外部需要?并以外部需要满足的程度作为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3)人文质量:指学生个体的认识、情感、兴趣、特长、意志、品质等个性发展程度。强调学生作为人的自由与***性、完整性、自我指导性?强调学生个体自由发展与在学校和教师帮助下?完成一定阶段的自我实现。在进一步综合高等教育的内适质量、外适质量和人文质量的含义后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机构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与科学发展的自身逻辑基础上?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培养的学生、创造的知识以及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和长远需要的充分程度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程度。

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应是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促进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平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经济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维护、营销、服务的具有高等教育层次理论水平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可以把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概括为:高职教育的固有特性满足其顾客(用人单位)要求的程度。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高职教育的产品(高职学校毕业生)满足用人单位的程度上?就其核心内容而言?高职教育的质量是毕业生的质量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它具体体现为以课程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综合学校管理、教学过程、学生能力等多方面的教育水平高低的效果和优劣程度。

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的特性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具有以下几方面特性:

1.适应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就在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促进生产力的转化?推动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相关性?必须从社会的实用性要求中找到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从社会生产的发展变革中?提取教育发展的信息?促进系统内部专业课程的更新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切合社会所用的人才。

2.能力性。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的质量观?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特征?树立能力本位的质量观。当然?这里的能力不是狭义的技能?是指学生就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

3.整体性。质量是一个包括高等教育所有主要职责与活动的多层面概念。高职教育在现阶段?虽然仍以培养人才为主?但其职责范围和活动空间正在得到扩展?即要从多方面来衡量质量?而不能以单方面、单项指标来衡量质量。质量既表现在教育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素质?又表现在完整的教育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如师资、投人、管理、教学、科研、服务等。只有这些因素各自具有质量并且相互配置合理有效?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

4.发展性。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不是既定的、永恒不变的?而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质量要求?当今高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国际意识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

5.国际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又加人了wto?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实际已面临国际性的竞争。国际化的质量观?即高职教育质量国际化。主要是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研究和质量标准的借鉴和引进。通过借鉴、引进、推论和结合本国(本校)实际的探索?建立起本国(本校)的质量标准?并使该标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够得到多数国家用人单位的认可。

.6特色性。所谓特色就是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一系列方面彻底摆脱落后于时展和不符合这类教育规律的陈旧观念及习惯的束缚?探索创造出符合这类教育发展的新路?才能使其具有特色。有特色?才有质量?才有水平?才有生命力。

三、构建高职教育质.体系

据统计?2(x科年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已超过巧%?按国际通行标准?我国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阶段?可以满足更多人上大学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无论是师资、教学管理都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使得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改革中?必须把抓好教育质量放在首要位置。

1.商职教育质t体系的概念

高职教育质量体系是指参与高职教育质量的几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发挥高职教育质量功能的运行规则?以保证教育质量的稳定发展。

2.学校内部的教育质t体系

学校内部的教育质量体系包括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修订、课程建设、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教学质量考核、师资队伍建设等等。

学校内部的教育质量体系中?课程开发与设置是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课程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教材建设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处理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

从学科、专业及课程之间的联系看?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依托?课程建设是基础。因为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是以专业为单位的?而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是通过课程实现的?课程要为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所以课程建设要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学科虽然从本原上讲?要先于专业和课程?是专业和课程的基础?但学校的首要功能是人才培养?所以学校建设?首先是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然后才能进行学科建设。

课程建设的任务为: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重点是开发新课程?改造旧课程?科学建构不同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与综合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传授课与研究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其次?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高职教育质.保障体系

我国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构建***府宏观管理下高职院校自主办学的新体制。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由高职院校自我保障、***府监控、社会保障三方面组成。因此?应建立由学校、***府、社会共同组成的多元主体质量保障体系。高职院校作为内部保障的主体?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各院校要充分发挥管理者、教师、学生三方面保障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办学规模、办学资源各方面情况?全面建立校内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和自我评价的新机制?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课程与学科专业的评价、实习与实训的评价?教学质量与效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师工作的考核等等。***府保障的主要任务是制定高职院校质量体系保障的有关法规和***策;建立作为评价依据的各类教育质量标准?组织并参与高职院校的评价活动?进行质量保障的宏观管理和协调等?并逐步形成制度。

.

高等职业教育篇4

农业部门2007年统计中,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8%(其中,文盲半文盲以下占6%),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只占5%。这说明更多的人需要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义务教育使青少年普遍接受小学初中教育。这几十年人口的素质有很大的提高,农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基础薄弱,文教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教学基础设施滞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其次由于城市化速度加快,就业机会增加,需要有更多的人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还由于改革开放,农业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农民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农村依然需要各类人才,尤其是民营企业职工仍需接受各类专业技能学习,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因此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待大力提高,社会各界仍然需要大量基层技术人员。

近几年高职教育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至1999年,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及***设置的成人高校已达1345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9.2%,专科层次的在校生占全国高校的55.37%,毕业生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68.5%。这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同时还要居安思危,看到它自身的不足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很多人认为目前高职教育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的“营养不良”,存在的弊端是“高等性”和“职业性”薄弱。许多职业院校都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突破传统办学思路,师资队伍、学术水平、社会声誉等方面与本专科高校相比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的产生是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的:一高职的生源大多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者和初中基础差的学生;二学校是由大批中专学校合并升格为高职院校。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不断的改进完善;三专业的设置内容陈旧狭窄,理论不切合实际,加上专业更新慢,课程彼此重复或割裂,教材缺乏有特色的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四新增的专业多为就业市场上的新兴热门专业,像信息技术、贸易、金融,机械数控加工等专业,旧的落后的传统专业逐渐减少,学校和教师要不断地调整教学观念适应发展;五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低,人们错误的认为对高职教师的要求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只要能站稳三尺讲台就行,在师德师能方面不必有过高要求。在短期难以形成尊重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氛围,不利于健康和谐发展。这五点粗浅的反映它在“高等性”和“职业性”方面不足的原因。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更新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要在教师队伍和教学教材建设,思***人文教育等方面做艰苦实际的工作,解决学校的诸多问题,为和谐社会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年人才。

首先是对教师的师德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技高为师,更要身正为范。从实际工作一线选拔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知识体系基础的老工程师、老技师等技术型人才来校任教讲学,并亲自带学生在车间厂房里手把手地言传身教,使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同时为青年教师创造优越的环境与机制,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教师自身应具备普通教师的素质和技能型人才的相关素质,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应具备这些素质。高等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为“双师型”,它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有不同之处,但教师的职责是相同的,不能降低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更高,高职教师的知识储备应全面丰富,实践能力突出,更敏锐迅捷了解高新技术发展变化。从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看,教师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者。教师要完成课堂理论教学,还要多与学生相处,在师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习惯、学问学风、师德人品对学生产生更直接、更深刻的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篇5

(1)坚持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教育的灵魂,要利用网络新媒体,不断加强思想***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育人功能,浓厚文化传承和创新氛围,推动传统文化、先进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2)深入实施校企合作完善***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鼓励行业、企业与学校通过股份制合作建立职业教育集团或专业教学联盟等,创新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体制机制,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紧密衔接。力争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做到***府出***策,企业出岗位,院校出学位,通过校企联合招生招工、送岗送学、双制培养等多种形式,努力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校企双制”的新型办学制度。

(3)推进教学改革深化产训结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媒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推行模块化、项目化、培训菜单等教学改革方式。实行学分制,企业职工在职培训可采取弹性学制。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师资“双提升”计划,鼓励教师参加硕士学习,安排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生产、实践。建立师德考核激励机制和师德建设评价体系,完善符合技工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聘办法,增设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

(5)建立世界技能大赛参与机制建立由***府、企业、行业组织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省级世界技能大赛工作机制,加快制定培养世界通用技能人才的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依托国家示范、省级示范优秀职业院校,分类、分区域建立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承担选手集训、人员选拔、大赛指导专家培养、承接国内、国际技能大赛等职责,***府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二、做好招生就业工作,增强办学实力,突出办学特色

(1)加强招生工作***府部门根据本地区劳动力需求,搭建招生宣传工作网络,建立招生信息员队伍。高等职业院校、技师学院进一步加大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力度,重点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招生即招工的订单培养,以企业定向培养、企业冠名班等形式建立生源基地,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

(2)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巩固和提高就业率和体面、高薪就业和创业比例。强化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预测和信息功能,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毕业生的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要拓宽信息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沟通,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

(3)落实毕业生待遇按照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府部门加大对企业用工监督监察力度,坚决纠正用工通过劳务派遣的问题,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需要国家层面设计改革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待遇和地位,让每个人都有人才出彩的机会。技工院校毕业生纳入***队士官、基层公务员招收对象范围,相关待遇参照全日制大专、本科毕业生执行。

三、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完善***策措施

(1)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逐步提高财***性教育经费用于技工教育的比例。积极筹措专项资金,支持技工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师培训。将技工教育纳入公共财***保障范围,按照技师学院、高级技校与高等职业院校相当、技工学校与中职学校相当的原则,提高生均预算内经费拨款基本标准。落实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策,确保学校人员工资足额拨付,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2)完善学生助学体系健全和完善技工教育“贷、奖、助、补、减、免”助学体系。技师学院、高级技校享受高等学校奖学金***策和助学贷款***策,优秀学生颁发省***府奖学金,家庭困难学生可申请生源地信用国家助学贷款。逐步实行技工教育免学费制度,技师、高技、技工学生中,农村和县镇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享受免学费上学***策,按照在校生10%的比例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

(3)构建校企合作动力机制高技能人才需要校企合作培养,要推进学校和企业产学研深度结合,把校企合作税收激励***策落实落地,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培养人才。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支付的报酬等支出,在应纳税额中扣除。鼓励学校引进企业或经营三产服务公司,吸收学生勤工俭学,开展生产服务性实习实训,保证学生专业技能训练需要,分担部分教学成本开支,降低实训教学消耗,相关收入免征营业税。职业学校设立的实习工厂免征营业税。***府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指导意见推动建立学生实习责任和校方责任相统一的保险制度。

(4)实施示范建设工程围绕区域现代产业布局,以国家重点技师学院建设为契机,通过竞争性答辩、评审,重点扶持建设3-5所国家和10所省级重点示范技师学院,努力打造集高技能人才培养研修、技能大师技能研发授业、技术工艺发明创新、职业标准研发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一流技师学院,并由省财***按照给予专项建设资金支持。

四、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技工院校发展的良好氛围

(1)规范学校管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国家致力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立交桥。技工教育虽然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和实习教学的突出优势,但学校管理方面还比较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是技工院校的主管部门,要争取***策支持,协调教育教学资源,指导技工院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推动职业教育的重要分支———技工院校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健全激励机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优劳优酬、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

(2)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广泛宣传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技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的观念。依法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采取技能补贴、技能津贴、技能奖励等措施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尊重技能,有利于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高等职业教育篇6

关键词: 高等职业美术教育 专业设置 课程设置 学科建设

在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化成“平民”“普及”性教育的今天,高等职业技能教育成了现代教育及社会发展的新宠。据劳动部统计,现在,在广东找100个本科生轻而易举,而找100个高级钳工却不是易事。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特别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各地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虽然发展上都是各现成效,但从宏观上看,也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多数的职业教育或多或少地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弊病,同样,高等职业美术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缺陷。

现代高等美术教育从整体结构上大体上沿袭了西方教育模式――以素描为基础的造型艺术训练体系的这一教学模式。而高等职业美术教育无论是在专业设置还是课程设置及学生的培养上,很大程度上照搬了高等美术教育模式,成了原有体系的再现本和复制品。

我认为,首先,简单照搬并不能说明原有体系就切合职业教育的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其次,一味地单一照搬高等教育模式,不但是教育上对人才培养的机械重复,更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违背了职业教育的理念。职业化的弱化成了很多非技能学习学科的通病。

是穿新鞋走老路削足适履,还是另辟蹊径从头开始?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呼声大潮中,我们的高等职业美术教育也一定会振臂高呼――改革。当然,如果是另辟蹊径,那就要重新审视高等职业美术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及学科建设三个方面。

一、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面向产业、贴近市场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必须改变高等职业教育按普通本科设置专业的局面。”这作为高等职业美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发展方向无疑是明确的,同时也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职业需求和发展相统一这一路线。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专业性的不断增强,对于职业美术教育专业的设置无疑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在对美术专业的设置上,首先,我们不能再像以往的教育“盲目化”设置,而应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主体因素,同时结合学科本身发展的特点及学院有关上级领导部门的总体规划和学校自身对专业发展上的深思熟虑,来制定出既适应时代又能增强专业自身拓展性的专业。对于那些原本就有,或可有可无的专业,或者是以“拿来”为典型的专业,我们应该摒弃或改造;而对于市场上需求量大而广的专业,譬如,近些年来随着电视媒体、广告媒体、动漫等产业的繁荣,广告设计、平面艺术设计、动画制作及设计人才就显得相对缺乏,那么,我们构建专业的触角就应该伸向这些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上。其次,在专业设置上应在加强专业性、强化性上进一步通过在细分化、系统整合上来下大力气。如艺术品市场需求大量的艺术品制作技师,那么我们就该在专业设置上进一步配置和改进原来专业设置的缺陷,开设适合学生职业导向的专业。同时,专业的设置需要系统地调配资源,切不可削足适履,很多学校在所谓的与时代接轨上毫不犹豫。增开了不少新专业,一味地追求和时代、市场的接轨而改掉不少旧专业,这样等于改掉了自己的优势,把很多好的教学经验和资源给白白浪费掉了。

因此,专业的设置一方面要看市场,另一方面要看自身。过于强调市场或过于强调学校都对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不利。多方位地审视,多角度地观察,结合自身的优势与时代挂钩才有可能制定出有利于高等职业美术教育发展的专业。

二、课程设置

大多数现有的高等职业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及结构的不协调,可谓是致使高等职业美术教育“变味”的直接原因。

高等职业美术教育除了美术专业教育以外,还包括普通的美术教育,即以欣赏性为主的非专业人群的美术教育工作。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可以更好地联系生活和掌握其它学科的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现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以培养具有创造性、适应性、开拓性强的人才为宗旨。可见美育是任何教育中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如何更行之有效地区分美术专业教育与非专业教育,这全依赖于课程设置。同时,在教学上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离不开课程设置这一环节。

美术学科的独有的特点,即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中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强调学生动手能力,这也是与其它学科最本质的区别。

说到课程设置,我们就必须先谈谈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同学生群体对美术教育内容的要求。一是非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学习美术是以欣赏为目的,其要求是建立在对部分美术知识了解的基础上。二是侧重生。这类学生对美术的爱好和要求已远远超过了前者。他们在学习中不仅要求对美术知识有一定了解,而且会自觉地参与实践。三是专业生。这类学生从一开始就认定了目标,在学习中,要求更加全面。

鉴于以上三种学生群体,我们在高等职业美育中就不能以一种课型或教学模式、课程结构来一概而论,而是应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不同要求,来完成他们的美育学习,更进一步说,就是“非专业生以欣赏为主,以练为辅;侧重生两者皆有;专业生以练为主,理论掌握为辅”。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专业班学生的课时量要比前两者都加大很多,突出专业。同时,在专业强化和专业淡化中也要把握好“度”的问题。专业淡化,这样专业性就不能体现,职业教育也就形同摆设;专业强化,又会倒向普通高等教育,以致专业性盖过职业化。

好的课程设置往往是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及个性的发挥,高效的教育资源也更具体地体现在小小的课程设置上,是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性追求的最直观的反映。

三、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和上面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构成了现代教育构件的铁三角,前两者为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和契机,为学生学得好、学得精,老师钻研得深、教得好铺平了道路。同时,好的学科建设为教学的展开、教学的宣传及教学的推动意义和作用都将是很大的。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打造品牌专业、拓展教育空间的必由之路。

有系统的教学模式、详尽的课程设置,这并不等于就建立起一个好的学科。加强学科建设,首先要把握好学科的科学的发展方向和专业方向,使学科能符合时代特征,使学生能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在学生教育教学上,强调以专业为主导,多元化与通才教育并重,真正做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其次,深刻把握学生层次,有步骤、求实效地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既是讲台上的好老师,又是本专业本行业实践操作的行家里手,使整个学科建设真正建立在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的平台上。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篇7

“工学交替”教育教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通过校企相互介入将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实际工作经验有机结合,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学生兼有学生与员工的双重身份,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分别学习。“工学交替”教育教学模式主要解决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缺少动手实践的问题;二是,解决在长期的实习中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足而又无法回学校学习的问题。

2“工学交替”教育教学模式前提

在“工学交替”教育教学模式下,学习过程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是在学校和企业二种环境下进行的,因此企业成为教学实施的主体之一,企业以主动的姿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和细节之中,从而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校方根据企业的淡旺季、工作量的大小调整教学进程的教学方式称为校企耦合。因此,校企耦合是“工学交替”教育教学模式的前提,也是校企合作发展的新阶段,也是职业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

3“工学交替”教育教学模式的系统分析

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工学交替”模式构建的总功能与总方向。在该系统中,牵涉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个主要元素,但从组成合作系统来看,各元素也自成小系统,也有自己的运行目标。对学校而言,关注于改善教学条件、跟踪企业需求、明晰培养目标、缩短培育周期等。对企业而言,关注于降低招聘成本,提高人力资源整体质量,改进生产管理等。对教师而言,关注于职业发展,工作负荷,科研机会等。对学生而言,关注于积累工作经历,获得生活补贴等。从系统环境和系统资源方面来考察,这个模式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学校“教育链”与企业“经营链”的有效耦合上。从系统管理方面来考察,系统运行在学校与企业都是彼此相互***的社会单元中,因此在专业与课程开发、教学大纲设计、校本教材编写以及对学生考核等方面,更具有“契约关系管理”的特征。

4实现科学合理的运行的保障机制

4.1协同运行的动力机制

学校与企业行为的动机和目标不完全相同。学校协同运行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1)***府营造了重视职业技能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府为企业和学校提供了必要的***策支持和经费保障。2)学校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职业教学的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考虑,急切需要在某一行业具有领先优势的大企业的支持与合作。三,对企业而言,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需要提前布局,企业的人才、技术以及社会影响力都需要企业与具有公益性的教育机构合作,才能得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4.2互惠双赢的利益机制

首先,基于企业利益的角度:一是,获得符合本企业特定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利用高职院校的自身优势,能与企业协作解决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难题,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营销策划等;三是利用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企业客户员工进行岗位和技能培训;四是通过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提高知名度;五是通过校企合作获得***府的***策性优惠;六是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形成、企业优秀文化的塑造和学习型企业的建设。其次,基于学校利益的角度:一是,获取企业先进设备、技术的资助,进而改进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提高专业技术教学水平;二是,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方便学生就业;三是,获得真实的现场教育环境;四是,使部分学生通过工学结合获得合理报酬,提高岗位的适应能力;五是,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及时了解并把握行业最新科研动向和对新技术的最迫切需求,从而找到研究项目,得到企业赞助,增强研究的社会预期效果。

4.3互利合作的保障机制

首先,校企双方在校企共建项目上都建立了相应的经费保障机制。其次,学校与企业在学校资产、设备建设项目上制定《共同体资产投入使用管理办法》,通过制度的形式,把企业最先进的设备第一时间投放学校,用于学生教学、实践等个环节。再次,在学校与企业教学、科研等项目合作上,制定《校企合作科研管理办法》、《学生全企业化实习管理办法》、《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办法》等相关制度。

4.4***开放的评价机制

为了对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进行反馈、监督和评价,学校进行了***开放的评价机制建设。一是,校企双方邀请全国高职教育专家召开专家委员指导会议,对学校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进行指导和评价,对学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二是,学校层面邀请兄弟院校对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等工作等进行评价,企业邀请其协作单位、同行企业对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学校教学效果工作进行评估。三是,校企双方邀请第三方***的评价机构,对学校的运行、管理和毕业学生质量等进行第三方绩效评估,并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改善提出建议。

4.5特色鲜明的品牌机制

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必须要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学校品牌的建设与企业品牌的建设相辅相成。在全国高职教育领域,把“工学交替”向同行进行经验介绍和推广,“工学交替”推广的过程就是企业品牌打造的过程。

5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 差异 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产生的最直接因素,即它是应市场经济而生的,作为一种新类型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发展源泉与基础有着不同。高职直接源于市场,源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侧重于职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可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有许多不同处,主要表现如下:

一、培养目标的差异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通常把人才分为四类,即学术(研究)型人才、工程(设计)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研究型、设计型人才,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从事与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有关的工程型人才。这两类人才的特点主要是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这类人才的特点主要是依赖操作技能完成任务,把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和研究成果等转化为物质形态。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工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高职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专业技术知识、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育类型和内容的差异

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学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即以职业技术和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

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取材于对应的学科,按学科设专业,是一种纯粹的、与人的职业活动联系不太紧密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教学以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理论为导向,具有浓厚的理论教学色彩。对工作有较宽的适应性。专业课的内容是该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反映的是学科性人才的职业实践。高等职业教育则基本上是职业岗位教育,按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专业,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根据“必需、够用”原则进行教学和实际训练。尽管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对象都是专业技术,但两者的内涵不同。前者是自然规律和技术工具等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后者是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经济社会利益的体现方式以及由于工业文化导致的实现手段等,与人的行为过程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可能看到,在许多情况下,两者的专业设置名称相同或相近,但事实上却有着不同的含义。普通本科教育的专业名称对应的是研究领域和与之对应的学科;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名称从更多的意义上说对应的是“职业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劳动”,其所学习的职业技术是建立在与劳动过程直接联系的基础之上,实现与具体职业实践相对应的劳动过程的系统化。

三、教材建设的差异

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理论体系为基础编写教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尺度编写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实践体系的统一。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相对完整的实践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统一。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材建设强调体现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主张以模块的形式编写教材,克服以学科编写的倾向,打破旧的理论框架体系,注重把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根据需要揉合成一门教材;针对地区、行业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此外,还特别重视实验、实训内容在教材中的反映。

四、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差异

由于主要目标与具体需求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与普通高等教育产学研形成了不同的合作模式。普通高等学校围绕实现技术研究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合作为主要目标,同科研院所与企业形成三类主要技术开发合作模式:1.以合约为基础的合作模式,包括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相互兼职、联合培养人才等;2.以共建科技经济实体的合作模式,包括企业与普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合作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研究开发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高职院校则围绕培养生产第一线实用型人才的产学研合作主要目标,与企业形成四类主要人才培养合作模式:1.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育人全过程的“工学交替”结合模式,主要特点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多次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工作,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2.双向参与、分段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特点是:三年教学中两年在校内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为主,并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时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五、结论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方法如下:(1)高职(专科)升本科。***在有条件的普通高校中批准设立了“职业技术学院”,要求认真按高职教育方向办本科,此举为高职本科教育开了一个口子,但仍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国家应允许取得高职专科的毕业生通过一定的理论考试、专业技能考核升入高职本科或普通本科学习深造。建议国家应加大高职本科的招生数量,增加高职本科招生的专业,以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2)高职(本科)攻读技术硕士研究生。国家应制定高职本科报考技术硕士研究生与普通本科报考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相同或类似的一系列***策,以鼓励和选拔高职本科优秀生报考技术硕士研究生。技术硕士研究生考试不仅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考核职业技术的水平,以形成鲜明特色。(3)探索建立高职本科学士、技术硕士、技术博士教育的“三士一贯”(或称“三士连读”)或分段学习的人才培养机制。国家应制定设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软硬件标准,先行进行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试点,招收高职本科、技术硕士、技术博士,从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学制上,可以实行分阶段学习,也可实行高职学士、技术硕士、博“三士一贯”制。

参考文献

[1]谭界忠.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产学研差异性比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356-57

高等职业教育篇9

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同质性

中***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7-0015-06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下,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往往被视为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高等工程教育归属于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普通专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属于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以致于大家关注的仅仅是二者各自的办学特色,较少关注它们的相通之处。由于工程与技术具有同源性,“工程和技术是不分家的,技术的起源就是工程的起源”[1],使得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哲学、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培养模式和师资建设等诸多方面具有同质性。分析其同质性旨在促进二者互相借鉴、共享资源和有效沟通衔接,以更好地促进其发展。

一、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同质性的相关概念分析

(一)同质性

近些年,学术界曾就“同质性”开展了诸多研究,但对“同质性”本身的解读尚少,大多对此采取不证自明的态度。实际上,对“同质性”的科学合理解读是行文的关键和重要前提。“性”即属性,意指这是一种普遍性的东西,一般而言,“‘性’也就是‘质’,一种属性之所以是它自己而不是另一种属性,就在于它是一种有特殊规定的‘质’。属性之不同,也就是它们的‘质’不同”[2]。单从属性视角分析,世间之物,其属性只有和自身是同质的,不同属性之间便无同质性可言。这与研究的初衷相背离。本文探究需从对“实体”的研究着眼,只有涉及实体,“同质性”和“异质性”这对范畴才有意义。实体即个别事物,“任何个别事物身上都杂有各种属性,如果此一事物具有某一属性而彼一事物亦有这一属性,可以说这两个事物具有‘同质性’,即具有一种或几种相同的属性;反之,如果此一事物具有某一属性而彼一事物没有,那么可以说这两个事物具有‘异质性’”[3]。当然,同质性并不意味着实体之间完全一样,而是说实体之间某些相同的规定其“质”的属性,也即逻辑同质性。正因为不同实体间存在着“逻辑同质性”,才可将某一实体的经验用于另一实体,方可从某一实体的发展状态预测另一实体的发展趋势。

(二)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工程教育指通过高等院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程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安排,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技术技能学习和综合知识学习为重要内容来培养未来从事工程师职业的专业教育[4]。19世纪20年代,随着工业发展及大生产的到来,人们认识到迫切需要一批既懂理论又能将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的“工程型”人才,在此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应运而生。高等工程教育所培养的工程师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在掌握本专业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是主要依赖操作技能完成任务,把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和研究成果等转化为物质形态。高等职业教育源自技术的发展,是随着技术的高移而产生的。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承担工程的规划设计,而且需要解决工程领域的技术问题,在这种状况下,工程师既要解决规划设计问题,又要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问题,还要从事管理工作,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唯一的途径是将工程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进行分离,这样才能各有专攻,各安其位。此外,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作任务技术含量增加,原来由一般的技术工人来承担工作任务已经不切实际,而改由技术人员担任。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

尽管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和表现形式并不一致,且隶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但从各自的起源来看,二者具有同源性。高等工程教育隶属于工程学科,高等职业教育隶属于技术学科,从工程学科的起源来看,工程学科的前身就是技术学科。在工程项目相对简单的条件下,工程大部分是技术的集成,工程领域中产生的问题也大部分是技术问题,其工程教育在培养工程师的过程中大部分借助技术学科的知识和方法[5]。随着现代工程项目的大型化、复杂化发展,工程领域需解决的问题除技术问题外,还包括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管理问题、成本和效益问题,于此之境,工程学科与技术学科才产生分野。虽然工程学科与技术学科出现分离,但其同源性存在,使得“任何技术都不能游离于作为过程的工程实践,任何工程都不能摆脱作为活动手段的技术。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技术是工程的支撑,工程是技术的载体”[6]。由此可见,技术与工程间关系密切,人们通常把技术与工程两个词联结在一起,称之为“工程技术”。

二、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表征

工程与技术的同源性及二者的密切联系,使得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同质性,同质性主要表征在哲学基础、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

(一)哲学基础: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哲学自提出后,其思想风靡全球,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实用主义哲学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行动优于教条,注重“做中学”的教育原则,并在长期的发展完善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活哲学,其核心思想之一在于实用即真理,有效即有用。美国实用主义大师威廉・詹姆斯甚至提出“有用就是真理”这一论断,成为整个实用主义最典型的观点。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克曾指出,19世纪前美国高等教育主要受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的左右,20世纪之后的高等教育则主要受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治论高等教育哲学的主导。这种哲学理念转变体现的是工程教育的发展改革和职业教育的繁荣复兴。20世纪初,哈佛劳伦斯工学院的衰微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崛起直到斯坦福谱写硅谷传奇,这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彰显了美国工程教育回归实用主义哲学的应然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工程教育与实用主义哲学间微妙却极其重要的复杂关系。这一微妙关系也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上。美国职业教育一直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中,最典型的是社区学院的建立与发展,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教育结果的有效性,强调学生实践性技能的掌握和服务社区发展能力的提高,这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满足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及实现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与实用主义哲学所倡导的理念与观点高度吻合。世界各国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无不受实用主义哲学影响,在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下不断发展,因此,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要获得长足有效的发展,必然需要秉承实用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理念。

(二)教学过程:注重教学情境化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实在或仿真的情形,遵循教育本质规律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通过创设和营造具有真实学习情境和浓厚学习氛围的物理环境,使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情境教学具有真实性、开放性、深刻性、持久性等特点,“强调教学活动的全程性、真实性、整体性,强调物化的或仿真的‘境’对学生的动机激励,通过物理场与心理场的自激而产生谐振,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势,是心理场与物理场的融合,更多地具有行动导向的特征”[7]。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界备受关注的“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是情境化教学的重要学理支撑。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过程着重在于创建“实习场”[8],在这个“实习场”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和进行的实践与今后在校外所遇到的问题是一致的,以此,为工程科学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训练(教学)提供具有工程特色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接近真实应用情境的工程环境中学习理论知识和工程技能。高等工程教育“学习场”创设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与完整的经验,学术经验与之相关的身份回归到融合的状态,使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认识到知识的实践效用和利用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习者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加隐含于学习者自身的默会知识。

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实施中极为关注“工作情境”,努力重构工作世界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实现工作场所学习,从而消解当前制度化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对立关系,实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职业教育“工作情境”创设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是职业知识、技能赖以存在的“情境”,关键亦在于营造一个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获得的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和从事的实践活动能够在未来职场中得以灵活运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情境所创设的工作场所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经验形态的知识,同时也有效避免了职业学习的价值发生“异化”。由此可见,情境化教学是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究其根本,这是由两种教育类型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三)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性

首先,高等工程教育的属性决定其需要注重实践性。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背景和在工程创新实践中能够整合各种知识与能力的工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其服务的主体是社会,这一社会属性决定其必需具备实践性的特质。其次,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实践性是其目标达成的重要选择。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学科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必须在动手操作、亲自实践过程中才能掌握,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现有资源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学科知识的能力也只能在反复实践训练中获得。同时,“加强实验环节和工程技术训练的综合性,对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素质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9]。这些都证明工程教育的核心是实践能力训练,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自然是工程教育的题中之义。如“英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显著特色便是在各种学习环节中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或合作的课题研究中提高”[10]。尽管现阶段一些工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研究而忽视实践训练,但工程教育回归实践不仅是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更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如,生物工程、计算机工程、纳米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等工程领域不仅强调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更注重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服务社会。工程教育强调让学生懂得做什么、怎么做和怎样做得更好的问题,更加强调面向工程一线的技术应用能力,这一点与高等职业教育不谋而合。

尽管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属于比高等工程教育低一个层次的专科教育,但其同样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工作岗位服务的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强调学生对所学习相关技术技能的动手应用能力。其根本是要凸显职业教育的“实用”、“实训”、“应用”等特点,并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都特别重视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把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尤其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提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实践教学模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路径,教学过程注重实践性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关键。实践性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因此,二者在教学方式上具有同质性。

(四)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校企是两个不同性质,不同运营方式的主体,“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人”,着重于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企”生产的对象大多是“产品”,更关注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获得,校企合作将充分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从知识衍生角度看,产、学、研是不同的知识运行形式,“学”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研”是创新知识、革新技能,“产”是应用知识和技能[11]。产学研结合实现知识技能的系统化和整体性,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创造更多价值和高质量产品,提供更全面、更高质量的服务。与其他教育结构或类型相比,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直接面向生产一线和工程实践,更需要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来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工程建设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从起源发展讲,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同质性。就高等工程教育而言,其起源于工业***之后,是在工程人才急需的情景下产生的,在其产生之初就蕴含了校企合作的实践和思想。随着高等工程教育的逐步发展完善,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合作范围也逐渐扩展,产学结合也逐渐向产学研结合迈进。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现代职业教育的雏形――学徒制也暗藏着产学合作的思想,随着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大,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更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

从本质特性讲,高等工程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和实践性,这决定了高等工程教育人才需要到工程建设一线进行更多的实践和调研,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遂成为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要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样具有专门性和实践性,处于相同国情下,各方面发展状况亦是如此,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随之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可见,两者的同质性绝非偶然。

当然,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选择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一方面,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与国家产业发展结构息息相关,产业发展结构是影响两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如芬兰的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就是为了适应其以高科技为龙头的产业结构转型。同时,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对高层次应用型工程师和技师的需求。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是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重要特征。对高等工程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而言,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也可有效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财力人力等,以保障所培养的人才能够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产学研合作可以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结合起来,把企业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工艺引入学校,不仅保证了学校教育内容的前瞻性,同时也为高校科研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向;对产业界而言,通过产学合作可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不但为企业带来利润,还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五)师资建设:“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独特概念。所谓“双师型”教师或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熟悉高等职业教育规律,能传授理论知识,又对工程实践有足够了解和经历,具备较强动手能力,能指导具体的实践教学,或既有教师资格,又有职业资格的教师。这一类型教师的培养和来源,可以通过派到企业挂职锻炼和从企业行业招聘具有一定实践经验企业人士等方式来实现。此外,通过聘请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也是弥补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的有效方法。

“双师型”教师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关键,高等工程师资队伍培养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同样价值取向。“高等工程教育横跨工程和教育这两大系统,教育的实践性和工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工程实践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灵魂”[12],这意味着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掌握高等工程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理论教学,而且也需要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提高指导学生工程训练的能力,因此,“工程教育与工程技术大学一样,都要造就一支有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13]。

三、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意蕴

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对当下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借鉴、资源共享、沟通衔接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资源共享

高等工程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体系,有许多其他类型教育难以赶超的教育资源,如优质的师资资源,高等工程教育的师资大都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无论是在专业的精专,还是在综合知识的储备及科研能力方面都处于较高水平,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受我国传统观念和财***因素的影响,师资数量和质量都与高等工程教育不能相提并论。鉴于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二者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等许多方面是相似或相通的,如此,高等职业教育的部分核心课程可由工科大学教师担任,部分项目或课题可以积极邀请工科大学教师参与或主持,提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从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大,高等职业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较大改观,尤其是建设了比较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而很多工科大学工程项目却为试验场所有限所困,使工程或项目的进度受到限制,同样由于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高等工程院校可以利用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训场所。对于那些实训条件有限的高等职业院校,工科院校也可在寒暑假等时间段将其试验场所供职业院校使用,让实训基地发挥其最大功能。当然,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还可相互利用人力、财力、物力等其他资源,从而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和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节约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减少教育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以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二)有利于互相借鉴

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曾积累了诸多意义深远的经验,产生了许多很好的做法。这些经验和成果可以在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间交流借鉴,从而更好地实现二者的教育目标。工程教育发展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在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提出和应用,这一模式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切实从每一个环节来培养“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体现了创新、合作、突破的教育思想。由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基于对工程实践和综合能力培养与重视的基础上,因此,这一经验能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当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熟经验还有很多,如课程开发模式上的跨国合作,课程设置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另一方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有诸多经验可供高等工程教育借鉴,如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即职业教育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且以项目、任务、范例、案例、设备、实验、厂家等作为课程的实现形式,从而提高技术技能训练的针对性。这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教育教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三)有利于衔接贯通

我国教育体系由许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组成。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可互相衔接和贯通,以实现教育层次的提高和教育深度的拓展。高等工程教育是一种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存的教育类型,不仅在其内部可以衔接和贯通各个层次之间的教育,而且还可以从外部衔接其他类型的教育。与高等工程教育相比,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大多是专科层次教育,也是一种终端教育,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走上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工作岗位。然而现实是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依旧怀揣着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梦想,但由于职业教育的断层性,他们只能一直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稳定性较差的工作。从人文关怀和社会理性的视角出发,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提供高一层次的学习路径是当前教育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高等工程教育因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同质性,且自身具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层次,可以招收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工科专业背景的优秀学生,不仅部分解决了教育层次衔接问题,实现教育终身化,也可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峰.哲学视域中的技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3]徐长福.论人性的逻辑异质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5):80-87.

[4]朱高峰.关于当前工程教育的几个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4):1-2.

[5]张光斗,王冀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6]徐涵,杨科举.论技术本科教育的内涵―基于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的关系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1(10):53-56.

[7]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1,8.

[8]孔垂谦.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去工程化”困境与“情境化”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38-40.

[9]顾秉林.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5-8.

[10]叶飞帆.中英高等工程教育的对比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41-46.

[11]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3-38.

[12]赵韩强,等. 试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6(6):81-82.

[13]欧阳文. 工程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取向与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73-76.

Exploration on Homogeneity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NG Xi-hai1,2, WANG Zhong-chang2

(1. College of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2. Nann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008, China)

高等职业教育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联系与区别;全面发展

一、现状:高职院校办成了就业培训站

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双重影响下,一些高职院校提出办学目标是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社会评价方面,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成败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毕业生就业率。大部分高职院校创建诸如“专业+技能+计算机(或外语)”、“学历+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工厂(企业)”、“课堂+实训+技术文化”等培养模式,要求每位学生在毕业前至少拿到一项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在这些培养模式的指挥棒下,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就看是否与考证相衔接,与各类考证无关的基础课和公共课就理所当然受到冲击。据笔者在广东部分高职院校调查的情况来看,像思想***治理论课、体育课、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语文和高等数学等基础课就可开可不开,即使开了,也是大大压缩课时,其他的通识教育课或才艺课就更别奢望了。一些高职院校索性把学制学时压缩了,学生最后一年就被推荐或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再也不用对学生进行跟踪教学,学生基本与学校脱离关系。部分高职院校一直没有开设过选修课,甚至一年也不举办一场讲座或一次论坛。不少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考证教育、岗前培训和就业培训,学校一切工作围绕考证和学生就业展开。在人才培养上,只要学生能就业甚至于“被就业”就算完成;体现在教师身上,课堂教学成了考证教学;学生也是这样,选择的专业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根据考证是否容易,是否容易毕业和就业。高职教育完完全全成了岗前培训,与社会上热门一时的电脑、会计、外语、文秘、电工等培训班毫无两样,高职院校彻底办成了就业培训站。

二、思索: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辨析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本质不是职业训练,也不是职业培训。***《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从国家对高职这一定位可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其核心是教育而不是培训。高职教育包括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有共性特征。高职教育包含和包容了职业培训,开展职业培训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但高职教育并不等于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只是高职教育中很少的一部分,职业培训不能代表高职教育。在当前高职教育普遍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下,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本质差异表现在:高职教育实施的机构是高等职业院校,属于国民教育系列,职业培训则是一般的社会机构也可以实施,甚至所有的企业都有资格开展职业培训;高职教育实施目标是使个体通过学习有能力主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职业培训的目标主要是被动适应工作岗位;高职教育目标的重心是关注学生系统思维的训练,学生必须学习过程中实现技能、知识与价值观的系统整合,职业培训教育目标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就是生产短期的技术熟练工;高职教育实施环境要求具备学习功能,强调实训实习基地集真实、仿真与虚拟为一体的生产与教育元素的整合,职业培训只注重环境的真实性;高职教育师资要有综合教学能力,即“双师型”教师,职业培训师资只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教育实施平台的基础是完备的教学管理系统,职业培训则常采用简单的项目管理方式。因此,高职教育无论从广度和深度都不可能等同于职业培训,将高职教育视为职业培训是模糊了教育与培训的本质区别,是曲解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对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辨析,并非否定职业培训所承载的社会服务功能,如岗前培训、各种职业考证确实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人才,也为学生成功就业准备了条件。

三、方向:高职教育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终极意义上,教育的目标指向人本身。公民素养大体通过获取两大类基本知识而生成:一是解决物质世界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科学与技术知识,形成“做事”的素养;二是解决精神世界领域问题以及人类社会组织的知识,主要包括道德、价值观、信念、各种社会惯例和规则等方面知识,形成“做人”的素养。从企业用人的要求来看,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具体包括六方面的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对行业的兴趣、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管理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用人单位普遍看重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企业认为高职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和道德修养至关重要。只要具备二者,高职学生就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从而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人才。

***《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1年底,首届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育人高端论坛在深圳召开。与会专家学者指出,高职院校要以育人为主旋律,要以文化内涵育人,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就是真正要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生活、承担责任、文明知礼、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真正使高职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要求,成为培养适应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全面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需要的能力与素养恰恰都是通过完整系统的高职教育来养成。高职教育要提升内涵就要抛弃那种认为高职教育就是搞搞培训的观念和做法,高等职业院校更崇高的使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应通过教学、活动、训练和专业渗透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应该从专科层次起步,进而发展到应用本科教育,应用硕士和博士教育。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有“本领”,而且要有“教养”,不但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

(作者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2]***.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高等职业教育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高等职业教育10篇

学习

广东教育论文10篇

阅读(561)

本文为您介绍广东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期刊论文发表,广东教学论文范文参考。跨越两个世纪,完成一个花甲。这本期刊,能有这样的坚持,倚仗教育事业的发展。《广东教育》生长在教育园地,靠教育人扶持,为教育人服务,几代人的浇灌,让它长成枝繁

学习

计算机论文格式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论文格式10篇,内容包括计算机类论文模板10000字,论文的格式模板范文。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

学习

教师论文格式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论文格式10篇,内容包括论文字号格式规范,论文格式排版教程。一、引言2004年,为了促进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顺利完成,***下发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

学习

未来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未来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育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论文,未来人才发展方向论文。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学流派主要以主智主义为主,这一教学流派更加注重于客观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习得,为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

调研汇报稿10篇

阅读(123)

本文为您介绍调研汇报稿10篇,内容包括调研汇报发言稿,领导调研下属汇报稿。今天,我们调研的这些点,应该说反映了区的总体情况,活动起点高、抓得紧,取得了明显成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是贴得紧。区的工作能够紧贴省委提出的“中心

学习

教师类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类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教师教育类论文模板范文,教师教育的论文怎么写。2.“教”与“学”的态度是关键首先,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关

学习

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10篇,内容包括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在哪里,计算机论文投稿。2015年是网络强国战略的起步年。网络强国离不开自主可控的安全技术支持,只有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前沿技术和科技水平的赶超,才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

学习

幼师论文格式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幼师论文格式10篇,内容包括幼师论文题目有哪些,幼师评职称的论文范文。法国母育学校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使学生理解、掌握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并获得相应的实践能力;第二,使学生掌握教育体系中各级学校的知识,以及在当时的

学习

调查总结报告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调查总结报告10篇,内容包括调查总结范文大全,调查报告怎么总结全篇。调查方式:查问调查分析:《寒假作业》35页中,一字未动的人有25人。未过半的有28人。37页中,没有做的达25人,逃避现实的有2人。自我认为资料不适宜的有15人。这

学习

职业技术教育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技术教育10篇,内容包括职业技术教育的热点词汇,职业技术教育的课题。联合国教科文http://组织在1984年出版的《技术与职业教育术语》中专门列有技术教育的条目,其解释是:技术教育是设置在中等教育后期或第三级教育(高中后

学习

小科学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小科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科学小实验论文,科学小论文案例。据古书记载,中国小儿妇科学早在公元700年至13~17世纪的医心方、卫生易简方、普济方和女科经纶等均有女童、少

学习

有关幼师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幼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幼师论文题目有哪些,幼师论文都写哪些方面。大量的田野调查研究支持这样一个判断:幼儿园教师普遍排斥理论和理论学习,他们推崇技能和实干。各类文献资料也表明,幼儿园教师可能是教师群体中最不爱理论

学习

成人本科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成人本科论文10篇,内容包括成人本科论文12000字,成人本科需要论文答辩吗。华中科技大学,这里严谨的学风、优美的校园环境使我大学四年过的很充实和愉快。我第一学期是在哲学系度过的。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我有幸和许多优秀

学习

职称论文评定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职称论文评定10篇,内容包括怎样发表论文评定职称,职称评定怎样打印论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系列职称评审管理工作由于群体量大且有特殊性显得尤为重要、复杂、敏感,在评审工作的管理方面存在相互矛盾的倾向,凸显教师系列职称评

学习

浅谈IT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

阅读(18)

通过对当前IT人才培养问题的分析,提出根据职业教育的目标采取恰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具体的措施。以期对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做出参考。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IT人才培养模式一、我国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IT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

学习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特征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特征,内容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高等职业教育解读。一、我国后大众化问题提出的时由1.经济产业结构转型的外在强制要求与普通教育所强调学科性的通识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属于2至3年的专科教

学习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BTEC详解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英国高等职业教育BTEC详解,内容包括英国btec职业教育课程,英国高等职业教育学校。BTEC在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方面具有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关键技能教育的拓展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和权威性。该课程的设计是为了满足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