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化训练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警察;实战化训练;体系建设
当前,境内外恐怖活动猖獗,对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威胁。在这种形势下,警察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力量,必须着眼履行使命要求,坚持以提升战斗力为标准,遵循“贴近实战、服务实战”的原则,创新实战化训练的方法与途径,加强实战化训练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反恐维稳工作效能。
一、加强警察实战化训练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实战化训练是以作战任务为牵引,以实战环境为背景,以提高战斗力为根本而进行贴近实战的训练。实践证明,加强实战化训练是遂行以执勤、处突为中心的多样化任务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一)实战化训练是完成处突维稳的需要
近年来,警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警察在与各类违法犯罪分子的斗争中时有伤亡。在实战中暴露出的问题,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对复杂反恐维稳形势缺乏充分认识,另一方面暴露出平时在开展实战化训练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反恐处突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一些新装备还未能转化为战斗力、训练保障还未配套等。因此,为应对新形势下日益严重的处突维稳形势,需要训练突出实战化。
(二)实战化训练是提高战斗力的根本途径
训练是作战行动的预实践,是打胜仗能力生成的基本途径。和平时期的警察队伍要保持强大战斗力,根本的出路是“像打仗一样训练”,最大限度地缩短训练与实战的距离。只有依靠严格正规的实战化训练,才能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才能将信息化创新成果最终转化为现实的战斗力。
(三)实战化训练是警察队伍建设的力量源泉
通过实战化训练,能有效地增强战备意识,提高警务实战技能,培养优良作风和严明的纪律,是警察队伍建设的力量源泉。实战化训练使受训者在逼真的对抗性训练中感觉指标抽象的战斗力标准被具体化、现实化,对于提高训练整体质量,加速质量建警之路,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警察实战化训练体系建设应把握的问题
实战化训练体系是指实战化训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系统,这个体系包括实战化训练的理念、内容、方法、保障、管理等要素。
(一)以先进的实战化训练理念为指导
理念是实战化训练体系建设的先导,***训练思想、更新训练观念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树立使命引导理念,以处突反恐任务牵引训练
“因战而练”是古往今来的治训精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这是训练的基本规律,也是对实战化训练的基本要求。针对当前警务工作面临的处突维稳形势,实战化训练的指导思想应是:以处突维稳任务为牵引,以针对性训练为重点,着力打牢技能训练基本功,增强战术训练灵活性,提高组织指挥综合素质,全面锻炼警察快速反应、随机应变、协同作战等实战能力。
2.树立实战标准理念,从实战需要设计训练
服从并服务于实战需求,支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是实战化训练的最高标准和根本要求。实战是训练的“镜子”,构建与当前任务相适应的实战化训练体系,就是要解决训什么、怎么训的问题,全面提高警察情报获取、信息传输、指挥控制、快速反应、精确打击和综合保障能力。
3.树立质量效益理念,注重科学施训
以最小的代价或投入取得最好的成效,向效益要战斗力,是实战化训练的重要原则。在当前国家经济条件下,训练保障需求大与保障不足的矛盾短时间内得不到缓解,这就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提高实战化训练质量效益的途径和机制,把讲质量重效益的原则贯彻到实战化训练的各个方面。。
(二)以贴近任务实际的训练内容为核心
实战化训练内容决定着实战化训练的方法和受训者的实战能力水平,是实战化训练体系的核心。
1.把基础训练作为立足点
基础训练包括体能、技能和常识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打牢警察体能基础。加强武装越野、障碍、器械、爬山、游泳等内容的训练,努力夯实体能基础。二是要提高技能水平。警察实战化训练必须以快、准、狠、活为目标,培养高超的特战技能。着重进行擒敌技术、排爆破障、野外生存、快速攀登等课目的训练,提高近距离一招制敌的本领,练就一***毙敌的精湛技能。三是要掌握反恐怖基本常识。作为警察尤其是特警,必须掌握的反恐怖常识的主要内容有:反恐怖行动的特点、规律和基本要求,***策法规常识,反恐怖心理战基本常识,反恐怖通用装备操作与使用等。
2.以首长机关组织指挥训练作为重点
应把组织指挥训练作为重点来抓,突出支队指挥员和分队警官这两个重点对象,以指挥信息系统为依托,打牢其指挥技能的基本功。重点研究国内外恐怖势力及其恐怖活动的特点、规律与发展趋势,研究重点地区、重要目标反恐怖行动的特点、规律、手段和主要对策,着重提高分析判断、谋划决策、指挥控制的能力。
3.把提高协同作战能力作为落脚点
信息化条件下的反恐怖作战,往往是***、警、民多种力量联合实施,因此,协同作战能力训练是完成反恐怖任务的关键。协同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反恐怖基本理论,反恐怖作战样式、反恐怖战法、作战机动、作战协同、作战保障等。要抓好整体性、对抗性、检验性训练,特别是整建制紧急拉动和多方式、多地域的跨区机动演练,在实战化的演练中提升整体协同作战能力。
(三)以科学的实战化训练方法为途径
实战化训练方法是组织形式、实施程序、教练方法和手段的统称,是联结实战化训练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提高实战化训练效果的途径。
1.努力推进基地化训练
基地训练,就是以相对固定的大型综合性训练场地和现代化训练设施为依托,由专门的训练组织机构,运用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模拟实战场景,采取科学的训练导调和考核评估措施,对受训者进行训练和检验的一种实战化训练方法。基地化训练具有集约化的现代管理特征,能最大限度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同时,基地训练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提高受训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连续作战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在现阶段,可考虑跨区域、跨警种联合建设训练基地,实现有限资源共享。
2.大力加强模拟化训练
模拟训练是指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模拟仿真技术,在虚拟的战场上展开作战与保障行动,使训练对象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受到逼真训练的一种实战化训练方法。一是有利于提高训练的时效性。模拟训练能够克服天候气象、地形环境的限制,保障实战化训练安全,节约训练成本,提高训练效益。二是有利于增强实战性效果。模拟训练能够较为真实的虚构各种战场环境,生动形象地反映战场情况,有力促进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分析判断能力和组织指挥能力。
3.突出实战背景下的对抗性训练
对抗性训练是指两个以上的建制单位或人员进行的一种互为对手的训练。对抗性训练适用于各种训练对象,具有针对性、***性强的特点。组织对抗性训练应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要建设专业化“蓝***”,“形神兼备”地模拟作战对手,摆脱训练中有形无神的弊端。二是精心设计对抗内容。要强化警务实战技能、体能、智能、心理对抗训练,强化快速机动、应用射击、隐蔽防护、作战协同等实战技能训练。三是合理设计导调方法。为提高对抗训练效果,应以计划导调和随机导调相结合的方法实施。
(四)以有力的实战化训练保障为条件
实战化训练保障是为使训练顺利实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统称,是完成实战化训练任务、提高实战化训练质量的重要保证。
1.完善实战化训练基础建设
实战化训练保障应以加强训练基地建设为抓手,着眼于实战化训练需求,立足长远,确保软件、硬件建设都能适应实战化训练的需要。一是做好信息系统保障。根据实战化训练需求,做好实战化训练系统软件以及对计算机、网络、通信、虚拟现实技术和设备的开发、使用、管理工作。二是抓好训练场地建设。按照实战化训练需要,以建设联合性、综合性、智能性训练基地为原则,突出重点,强化功能,注重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保障效益。
2.加强实战化训练装备器材保障
武器装备及器材保障应着眼反恐维稳任务的需要,以“开得动、联得通、查得清、盯得住、靠得上、进得去、打得准”为目标,按照先急后缓、轻重结合的原则,结合执勤与作战实际,按照指挥、防暴、防护、执勤和训练的类别,配备符合实战需求的装备器材。
3.坚持开放型保障与集约型保障相结合
训练保障应以区域合作、资源共享为原则,建立多单位区域协作保障机制,实现区域内训练资源合理配置。要积极筹措资金,拓展经费及物资保障来源。研发训练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精确化管理,走开放型保障与集约型保障结合之路。
(五)以严格的实战化训练管理为保证
实战化管理是为实现训练目标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活动的统称,是获得最佳训练效果的重要保证。
1.完善实战化训练考评机制
实战化训练考核与评估工作对训练具有很大的导向和牵引作用。要构建量化考评体系,制定科学的衡量训练质量的指标体系,完善评估系统标准数据库,规范考评方法,建立专职训练考核督导监察机构,确保考评结果准确。要完善奖惩机制,激发训练热情,由“练为考”向“练为战”转变。
2.创新实战化训练管理手段
信息化条件下,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给实战化训练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和运用,使精确化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实战化训练管理不断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化,增强实战化管理的预见性、准确性、综合性和及时性,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益。
实战化训练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面对严峻的处突反恐维稳形势,加强实战化训练,必须深入分析和解决实战化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实战化训练的组织领导,创新理念,完善机制,切实增强实战化训练效能,确保关键时刻能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高质量的完成执勤***、反恐维稳等任务。
参考文献:
[1] 谢峰.聚焦能打胜仗目标 大力加强实战化训练[J].国防,2013,9:56-58.
[2] 李德模 陈莉.维稳铁拳 反恐尖兵―公安边防部队机动部队建设综述[N].边防警察报,2013-07-13(2).
[3] 刘继贤.国防与***队建设[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2.
实战化训练心得体会篇2
一、自主训练法
自主训练法,也叫主动参与训练法,就是参训***人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战斗情境和自身的心理变化特点,主动调节和控制生理变化,保持心理的稳定性。这种发挥主体作用、引导***人自我教育的训练方法,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训练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采用主动参与法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训练,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放松训练。受训者通过有意识地放松自己来调整心理的紧张状态,以保持身心的协调和心理的平衡。人在感到紧张、焦虑、恐惧的时候,生理上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皮肤电阻因汗腺分泌而下降等。当人体全身处于放松状态的时候,心跳、呼吸和皮肤电阻等生理活动表现出与情绪紧张状态相反的变化。因此,人体的肌肉放松状态与人的情绪紧张状态是互相排斥的,当一种状态存在时,另一种状态就不能够同时存在,或被消减了。人们可以利用肌肉的放松状态来对抗情绪的紧张状态,通过一定的自我训练,如体操、俯卧撑、适当跑跳等,学会在短时间内放松全身所有的肌肉群,以此来缓解肌肉紧张程度,把注意力从那些危险或觉得危险的事情上转移到完成现实任务上来,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消除心理上的紧张和恐慌。
二是主动积极地暗示。受训者用语言或者某种特定的动作姿势来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讲出特意选择的语句来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如“我能行”、“我不紧张”、“我很镇定”等,回忆自己的最佳表现,引发自豪感,激发自信心。
三是挑战自我。设置一定的危险场景,让受训练人员***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敢于挑战自我的***人,往往能够在战斗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精神,能够对意外情况做出恰当的反应;缺乏挑战精神的***人,往往过高地估计困难或危险,不愿意或不敢采取行动。在挑战自我训练中,对危险情境的设置要准确,能反映未来战争可能遇到的情况,而且要坚持把培养受训人员的果敢精神和思维能力作为训练重点,训练他们不蛮干,不碰运气,而是学会分析当前危险和困难,敢于行动。通过这种训练,增强受训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付危险的能力。
二、搭载训练法
搭载训练法就是把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有机地渗透到其他训练中去,使战术技能训练和心理素质教育训练形成一个整体过程,以全面改善***人的心理状态。
一是要借助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训练。思想***治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灌输对国家的忠诚思想,使受训人员明确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的目的,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共鸣,心悦诚服地接受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提高主动参与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的积极性,形成勇敢无畏的精神和饱满的战斗热情。
二是借助战术技术训练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训练。一方面,战术技术训练是***人掌握各种战斗技能的训练,本身就包含着心理因素的参与。因此,在训练中既要培养受训人员的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受训人员的心理品质,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另一方面,符合实战要求的战术技术训练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的良好方法。为了能够在战术训练中体现出心理素质教育训练的内容,要注重选择符合实战的环境,设置难度较大的训练想定,选择有实力的假想敌,以增大受训人员的心理负担,增强他们的知情观念和心理对抗意识。
三是借助演习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训练。外***普遍重视演习对官兵的心理影响。俄***认为,演习是提高***队素养以及各级指挥员和司令部进行战役、战术训练的最高和最有效的形式。日本***队每年举行的各***事演习、三***联合演习和日美联合演习已经成为例行演习。西欧国家的***队把演习看成是“***事训练的真正学校”,认为演习对***人的***事、***治、教育、心理、体力等方面的训练,都是一次大检查,能够提高***人的超常技能。如英国、意大利的***队平均每个旅每年都要参加一次诸兵种的合成训练,通过演习提高***人的心理适应能力。
三、野战生存训练法
野战生存训练,不仅可以提高***人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的生理适应能力,而且还可以使***人在艰难险恶的困境中磨练意志、增强心理耐力。世界各国***队都比较重视对***人进行野战生存训练。
美***为了锻炼***人的野战生存能力,往往在部队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让官兵少带或不带食物和水进人热带原始森林,并要求在战术背景下按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的目标。在途中,官兵只能采食野果、捕食蛇兽充饥,采掘植物根茎吮汁解渴,而且途中还要对付预先设伏的假想敌的袭击,难度相当大。这种艰苦复杂的环境,有效地锻炼了官兵的野战生存能力。据报道,美***在海湾战争中,因训练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因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还要多。
法国空***十分重视体能训练和野外生存等挑战性比较强的活动,其训练方式主要有航海训练,攀登悬崖,穿越沙漠、森林,山路行***和跳伞训练。法国空***学校会把每期学员带到比利牛斯山脉中进行为期一周的生存训练,有时邀请陆***配合设置“敌占区”飞让学员跳伞到地形气候条件恶劣的山区,要求他们在72小时内逃出“敌占区”,与此同时,陆***则训练部队的搜索能力。这种训练的对抗性、实战性非常强,:使学员的逃生技能和身心素质都得到、提高;同时又避免了知识灌输的简单枯燥,增加学员训练的积极性,训练的效果十分明显。
四、实兵对抗训练法
实兵对抗演练是个体在应激情境中提高心理耐受性、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是对官兵心理机能施加影响的特殊训练,在和平时期组织部队进行近似实战的实兵对抗演习,是提高***人心理适应性的最佳途径。在实兵对抗演练中,通过创设的仿真战场环境和战斗情节,锤炼官兵勇敢、机智、果断、顽强等作战心理品质;通过现地想定作业和情况处置,引导官兵准确判断敌情、合理制订作战方案、灵活运用战法,从而提高作战能力。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正在全面推广基地化训练方法,即建立专门的部队训练中心,采取模拟训练与近似实战的实兵对抗演习相结合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轮训部队,使部队的适应性训练更加接近于实战。美***通过多年的努力建设,现已拥有一个包括近百个各种训练基地在内的多层次、多种类的部队训练中心体系,其训练范围也从单兵发展到分队、部队、兵团战术和战役层次,每年可轮训两万人。实战证明,训练与实战的逼真程度越高,***人对实战的心理准备和适应性就越强。
五、战场模拟训练法
战场模拟训练,就是有针对性地设置近似实战战场的环境和条件,模拟实战景象和情境,使官兵体验到一定强度战斗因素的心理刺激,从而提高心理活动水平,增强对战斗情境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自控能力。通过创设情境,营造积极活跃的训练氛围,激发***人训练的欲望与兴趣。真实的战场情境可以引导***人带着“任务”进人实战状态,使训练更加直观形象,能有效激发***人的训练热情。
模拟高技术战场可能出现的声音和光,对增强官兵的心理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敌方高技术武器产生的奇怪声音和光,能够破坏官兵的心理状态,是***人在战斗中产生恐俱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要在心理素质教育训练中,研制和运用新设备,模拟战场上的各种声音和光,培养官兵对声音和光的适应能力。
一是模拟巨声和怪声。如飞机、坦克、火炮等武器,在使用时会有震耳欲聋的声音,爆炸声、轰鸣声和呼啸声,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几使其感到压抑和恐惧,尤其是带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爆炸声、刺耳的怪声、神秘幽灵般的微声,会使***人大脑思维失去平衡,产生心理变异、行为失常等症状,导致斗志瓦解,丧失战斗勇气。所以,要模拟这些可怕的声音,让***人提前适应这些异常声响。
二是模拟光。通过视觉实施心理战,也可以摧垮人的精神防线。在夜暗情况下,突如其来的强光及部分武器发射、爆炸时产生的强光都可能造成官兵心理恐惧,而且敌人可能利用技术手段制造奇光异彩,以增强战场的神秘气氛,造成官兵紧张恐慌的心理。例如激光眩目武韶是一种低能戳发射器,可以对人的心理起到干扰、压制和遏制作用,严重的会造成官兵失明和心理失常反应;高亮度弧光武器能够发出五颜六色、扑朔迷离的强烈闪光,使人眼花缭乱、视线模糊、被动挨打,造成心理失衡。模拟声音和光的心理素质教育训练可以减轻***人对异常声音和光线的恐惧感,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此外,还可通过模拟形状、气味(如毒气或让人厌恶的气味)等,营造逼真的战场环境,提高***人的心理适应能力。
实战化训练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 ***事体能 心理训练 原则 内容和方法
随着大量高科技武器装备的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战场,飞行人员的体能素质和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由于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相互影响的,生理活动会导致心理反应的产生;心理活动会伴随相应的生理变化。因此,通过适当的技术操作,可以控制人的生理活动从而引起某种心理状态的产生。
1 ***事体能训练中心理训练的概念
***事体能训练中的心理训练是指通过***体训练的形式,运用心理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从广义方面说,心理训练是有意识地对飞行学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为个体获得良好的身体素质储备心理能量,做好心理准备;从狭义方面说,心理训练是使其学会用意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使之能在运动训练和复杂的作战中,保持心理稳定性,发挥个体的运动潜能。
2 ***事体能训练中心理训练的意义
在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战斗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剧烈性与日俱增,需要***人强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不但对***人的体能要求没有减弱,反而对体能水平和训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通过体能训练,使学员从力量、速度、耐力素质到灵敏、协调素质,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飞行学员的抗眩晕能力、抗疲劳能力、野战生存能力和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现代战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3 ***事体育训练的心理原则
3.1身体全面发展的原则
人的各个部位的器官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某一部位器官的不协调,就会造成畸形发展,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在***事体育训练中,要选择多方面的训练内容,恰当运用各种训练方法,通过***事体育训练,使身体各个部位、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以及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3.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是指***事体育训练要根据训练任务、内容特点、受训者的实际,合理地安排训练科目及其每项内容的运动负荷,使练习与休息互相交替,达到有效增强体质的目的。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重要的是正确处理运动负荷表面数据和内部数据的关系。作用于受训练者一定“量”和“强度”的运动负荷数称为运动负荷的表面数据。一定量和强度作用于受训练者所引起的身体内部一系列的生理、生化的变化,称为内部数据。因此,决定运动负荷不仅要看负荷的表面数据,还必须注意身体内部的数据变化,以身体的承受能力为标准。
3.3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事体育训练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顺序,要严格遵循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要求,使学员通过一定努力能够掌握***事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并逐步深化,使机体功能不断提高。遵照这一原则,就必须科学安排训练内容、方法,合理决定运动负荷的量。***事体育训练过程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运动负荷逐渐提高。
3.4自主性训练原则
自主性训练原则是指在***事体育训练中,教员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引导受训练者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自觉刻苦地掌握***事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把完成训练任务变成自觉行动,要贯彻这一原则,一是要使受训者明确训练目的和意义;二是在提高训练兴趣上下功夫;三是安排训练要从受训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之经过努力能争取到好成绩。
3.5因人施教,区别对待原则
由于每一个学员的心理特征不同,心理素质的水平也就不同,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其一,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不同要求的心理训练。其二,施教对象不同,心理训练的标准也应有所区别,切忌“一刀切”。
4 心理素质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和多样作战样式广泛应用,官兵的心理素质在战斗力发挥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人心理素质的训练内容包括:心理适应力,承受力,毅力品质,抗干扰能力(注意力高度集中)以及脑力素质训练等。
心理适应力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一个认同程度和能力,是人心理素质中的一个不稳定,容易消退的成分。现在的飞行人员都未经历过残酷战争的实际考验,一旦战争爆发,极易出现恐(畏)惧,失眠,动作僵硬,对战争前途担忧等到一系列“战争心理扰乱症”。为此,有必要开展为提高飞行学员心理适应力和承受力的适应性训练。
4.1 教学训练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人体视听感受特点,通过直观教学,一方面,让学员了解现代高技术战争的特殊性、残酷性以及夺取战争最后胜利的艰巨性,了解高技术战争,在其心理上形成一定的负荷,产生强烈的精神震动;另一方面,通过反复实施这种刺激,辅以分析讨论,深刻认识和理解人是决定战争最后胜负的因素的辩证道理,产生一种适应性反应,增强心理承受力。
4.2 模拟训练
通过应用一些简易实用的训练方法,进行针对性训练。如对恐惧、畏孤独、怕“血腥”等本能心理弱点较突出的学员,可采用动物血或血色颜料涂面,观看立体或动感电影,独自站夜岗或夜间执行任务等方法进行适应性训练;对于有恐高症的人员,可进行“通过高平衡木”训练等。
4.3 极限强化训练
这种训练多在每年的强化训练阶段进行,突出大强度,超负荷,克服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的极限体能训练模式,培养不屈不挠,战胜巨大的困难,完成战斗任务的坚强意志。从某些意义上讲,***人的毅力品质训练,就是向自己的生物学极限挑战的过程。
***人所具备的体质、体能既是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适应战场和战争环境需要、完成承担任务和夺取最后胜利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只有全面均衡发展才能真正提高***人的体能水平,并在战争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实战化训练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消防;灭火救援;消防训练
1 目前实战化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消防工作所涉及到的方面较多,范围较广,消防部队的职能又非常广泛,肩负着重大责任与任务。因此,消防部队不但要做好日常的灭火救援、安全保卫工作还要将专项行动等任务等妥善完成。目前而言,一些承担灭火救援任务较重的部队,训练时间相对就会减少,而一些灭火救援任务相对较轻的部队,则实际训练的时间较长。可见,在实战建设方面,基层部队时间较少,训练的精力也比较少,导致其训练远远不够,基本功也并不牢靠。下面具体分析。
1.1 实战的训练设施短缺
从基层部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很多地方没有建立齐全的综合训练基地,因此对综合性较强的实战训练,更加多元化的训练方式无法有效实行。多功能训练塔是在实战训练中有着重要作用的设施,但是目前对于它的建设与升级并不完善。这也给实战训练带来了一定制约,使其训练过于单一。
1.2 基础工作没有完全落实
在基础工作方面没有将工作全面落实,这主要表现在灭火预案只一味追求数量,却没有重视质量,导致实战指导性不强;在器材的装备上单纯追求设备的配置却没有真正做到妥善使用,使其战术素质弱化;在工作的六熟悉环节上,过于应付没有做到真正注重实践。很多大队指挥员参加中队六熟悉的态度不积极,不懂得战略战术。合成操法训练较弱,致使整个中队战斗力较差。
1.3 信息化技术没有在实战中得到充分应用
目前部队的信息统计资源不多,而且对信息的分析方法也不先进,能够用作分析的数据更是非常少,局限性显著。因此,信息化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还比较欠缺。
1.4 缺少专业人才
一些基层指导员对灭火救援指挥工作的专业水平不高,这也是由于其主观上对业务兴趣不高,钻研度不高导致的。而因为战训工作非常艰苦,很多战训方面的人才不能长期坚守岗位,造成了人员的 长期流失。
2 推动消防部队实战化进程
2.1 以实战为基准转变灭火救援战斗力生成模式
(1)遵循规律特点,破除思维定势。火灾事故有着规律与特点可遵循,这就需要将灭火救援实训工作更贴近实际。对火灾的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对这些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并要根据作战能力来创建组训模式,并以成建制班和中队轮流训练。从而提高总体配合的意识,对战术有组织地进行培养。战训中,通常会延续从前得劲经验与方法来进行训练,这样就会造成战训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现象,因为环境形势是在时刻变化的。所以要分析新形式下建筑火灾以及其他火灾事故的特点,并制定出新的符合现况的作战理论。
(2)立足实战,转变训练理念。要顺应新的形势转变训练理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实战训练。在训练中可充分利用训练塔、营房等场地来进行训练,选定训练的科目,假设出火灾的情况,并利用理论教学与实战训练同时进行,身临其境地开展实战训练工作。在训练中要对各类灾害的处理方法充分掌握,并具有应战的技术。完善支队、大(中)队的训练机制,设置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从而提高其体能、技能、实现灭火救援能力的共同进步。
(3)从实战角度完善熟悉演练。实战的目的是提高灭火救援的整体水平,提高其技能。因此,在实训中,支队与大队要根据其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训练,并且支队要对全市范围内的危险源单位、重点单位以及火灾隐患较为集中的区域,化工等区域有所备案,做到对其隐患充分了解,并做好时刻准备。而中队要针对的地区则是辖区内的重点危险源单位、火灾隐患较大的旧居民区域以及缺水的特殊场所。对这些重点区域同样需要备案,并对其救援的方法充分掌握。除此之外,跨区域协作是当前较为常见的救援方法,针对这种跨区域协作则需要有较强的合作意识,较为有效的指挥方法。
(4)转变考核模式,确立训练导向。要以一切为实战作为训练导向,从而转变相应的考核模式,并针对灭火救援中常见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考察,通过无预案训练等方式开展检查工作。
2.2 建立灵活、高效、信息化的指挥作战体系
(1)建立灵活的指挥调度体系。想要提高灭火救援的整体能力,提高实战训练的效果,首先需要建立起灵活的指挥调度系统,并根据警情有计划地进行演练。在训练中要充分利用“灵活”原则,要根据现场的变化,及时更改方案,调整兵力,使指挥更有力度,更加灵活有效。
(2)建立高效的专业化指挥体系。专业化指挥体系能够较为全面地开展训练,制定出基础理论考试、作业、模拟指挥以及心理素质等进行考核,并根据指挥部和战区指挥长资格评审制度来制定这些考评。考评要遵循综合性考察,择优选择,根据实际技能与水平确定指挥长。并有效地增长智慧的幅度,指挥员直接参与到工作中来,对攻坚、救援、登高、排烟等工作直接参与到战斗中,以提高救援效率。
(3)建立信息化的作战指挥体系。依托119指挥中心,以消防通信指挥车为作战指挥平台,建立和完善包括辖区重点单位基本情况、道路交通信息、水源分布、重大危险源等灭火救援基础业务信息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2.3 战勤保障要立足实战、服务实战
(1)实战化需求需要战勤保障来完成。战勤保障要从分散型转变为集约型,划定保障责任区,发挥区域战勤保障机制的辐射性。在灭火救援装备配备上要以能够满足当地实际救援目的为原则展开,着眼于提高作战的效能,对大(中)队内部要组成有效编成,从而优势互补,形成体系。
(2)应急保障措施要服务于实战化。首先要将综合集成、物资装备快速调集、应急物资储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做好,并且要有一个战勤保障队,将社会资源共享工作提到实际工作中来。并与一些救援单位通力合作,从而进一步保障灾害救援工作。要有一支对灭火救援工作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家组,对重大事故能够做到现场决策。
2.4 强化信息技术的实战运用,构筑信息化保障体系
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在灭火救援工作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势在必行。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在如今的科技时代,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的就是网络,而消防部队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同样需要借助于网络平台,从而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当前局势可以看出,跨领域信息综合应用是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使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其次,还要提高应急通信的能力,加强应急通信建设。
参考文献
[1]丰国炳.应急指挥技术研究与应用[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4.
[2]李建华.火灾扑救[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实战化训练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能打仗打胜仗;实战化;训练环境
一、深刻领会能打仗打胜仗时代内涵,准确把握实战化***事基础训练环境构建的具体要求
(一)要突出紧张的战场氛围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节奏快、武器装备杀伤力强、敌我双方对抗激烈、作战条件严酷恶劣,***校学员作为未来战争中的指挥员,要在战场上得心应手,首先必须在院校的***事基础训练中适应紧张激烈的战场氛围,培养出临战不惧的心理素质和指挥素养。因此,院校可以大力营造融声响、气味、影像等为一体的战场环境,采取制造爆炸声、人工喷洒水雾、施放烟雾等方式,组织学员在紧张的战场氛围中进行步***射击、单兵战术等基础科目训练,从而有效提高学员对战场的适应能力。
(二)要突出激烈的对抗场景
激烈的对抗环境,能使学员置身于紧张压抑、外界干扰严重的实战氛围。根据实战化***事基础训练需要,结合具体科目,充分利用战术训练场、射击训练场等训练场地,构建对抗训练环境,按照以改为主、改建结合的原则,采取增加地物、改变地貌、改造地形相结合的方法,对训练场进行升级,确保训练场地基本满足对抗需要。采取制作声响模拟实战背景、设置***标模拟实物等手段,广泛开展兵棋对抗、实物对抗和实兵对抗,真实营造出激烈的对抗场景。
(三)要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
信息化战争同样要面对不同作战地区、不同作战环境下的复杂恶劣自然条件,这要求学员在院校训练中就必须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院校所处的地域各不相同,地形和气候条件各有特点,因时而异结合雨雾、大风、酷热等不良天气,组织学员进行野营拉练、野外生存、步***(轻机***)应用射击、地***使用等科目训练,确保训练条件符合实战要求。
(四)要突出巨大的心理压力
未来战场的残酷、激烈和快节奏,会使参战人员产生惊慌恐惧、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造成心跳加速、动手能力弱化甚至行为失控等现象。因而必须结合作战实际,有针对性地设置贴近实战的环境、困难等,用烟雾侵袭、噪音干扰等方式,使学员体验到高强度的心理刺激,增强他们对复杂战场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着眼最大限度缩小训战差距,制定有效构建实战化***事基础训练环境的方法措施
(一)改造升级训练场地
针对部分院校训练场地脱离实战要求、功能单一、地幅偏小等情况,以“实战化、配套化、通用化”为设计思想,按照“场地建设野战化、器械设施标准化、训练功能综合化、结构组成模块化”的思路,采取场地套建、功能合并的资源整合方式,追求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做到既可进行***事基础训练,还可进行心理行为训练;既可进行单兵专项训练,又可进行综合演练来建设训练场地。针对有的院校占地面积较小,训练场地建设需求大的矛盾,科学布置,合理安排,节省建设用地面积,丰富单兵战术训练场的战术场景设置,拓展训练功能,提高学员活学活用单兵战术的能力;队列训练场可以和篮球场、羽毛球场、广场、营区较宽阔道路等合建,通过合理安排来满足***事训练、体育锻炼和大型集会的不同需求。
(二)建立贴近实战的训练实验室
院校要积极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传感器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加强训练实验室建设,开发训练软件,研发训练系统,搭建训练平台,创新训练方法,为组织学员进行贴近实战的基础训练提供载体。如我***某综合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和科研资源优势,利用视频监视和捕捉系统、力学触觉交互引导系统等先进技术,在全***率先建成轻武器射击实验室,将模拟训练与场地训练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训练效率和学员射击水平[3]。
(三)研发实用性强的模拟训练器材
院校应按照实战化、通用化、野战化的要求,加紧研制“网络模拟训练系统”、“基本技能模拟训练平台”、“激光模拟对抗系统”等训练载体,为提高训练效益做好保障。充分运用声、光、电、烟等现代科技手段,研发逼真模拟实战氛围的战场设施和训练器材,如声光模拟手榴弹、激光瞄准系统、真人形象射击靶等。
(四)塑造崇***尚武的校园***事文化
将“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明天走向战场,你准备好了吗”等标语矗立在训练场醒目位置,以崇***尚武的校园***事文化氛围促进学员的战斗精神培养,让学员意识到“战争就在眼前、明天就上战场”,自觉把准备打仗当作习惯来培养、把练打仗当作本能来强化、把打胜仗当作生命来看待。
三、结合院校办学实际情况,突出抓好构建实战化***事基础训练环境的关键环节
(一)要加强科学指导
院校机关要深入调研,广泛听取专家教授、一线教员和广大学员的意见建议,切实摸清现有训练环境离与实战化训练环境之间的差距,准确把握实战化训练规律,搞清未来战场特点,科学统筹训练环境建设各项工作,加强指导,稳步推进,合理设置各种实战化战场设施,联合部队、科研机构合力研发各类训练系统和器材,确保有限经费的投入而换取实战化训练的最大效益。
(二)要进行精细管理
要以精细化、制度化为管理标准,规范训练环境场地的实战化建、改、扩,建立完善训练环境及各类训练器材申请、使用、维护等规章制度,统一规范使用的程序方法,努力克服重建轻用、重用轻管现象。要把实战化基础训练环境构建作为基础训练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大对训练场地及训练环境建设的对口负责部门的检查督导力度,坚决杜绝重投人轻产出、重安排轻考评等现象,确保有限的建设资源管好用对。
(三)要推动持续发展
以技术革新和方法改进作为实战化***事基础训练环境建设的“双驱动”,不断升级改造现有训练装备和器材,推进实战化***事基础训练质量稳步提高。做到既适度超前,又稳步推进,不断加大建设投人,加快建设步伐,紧贴部队训练实际,紧跟世界***事发展潮流,努力推动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进而向实战靠拢,为能打仗打胜仗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实战化训练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科研攻关;服务组织;管理
中***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1-0001-05
奥运会结束以后,有许多东西需要认真思考和总结,作为科教司,直接参与奥运会组织实施工作的有三件事备受体育科技、教育界的关注:一是奥运会备战期间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二是北京奥运会反兴奋剂工作;三是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这三项工作都非常重要,并且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为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和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有不少专家、老师、博士生参与相关的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历史上最好的成绩,有许多方面的因素,当然,成绩的取得:一是得益于中央、***对奥运会备战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夺取优异运动成绩提出希望和要求;二是得益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备战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三是得益于举国体制的强力保障,动员全国的力量和资源参与奥运备战;四是得益于本土作战的优势。还可以总结出许多方面。关于对中国体育代表团备战的保障,同样也包括很多方面,有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后勤服务保障以及科技医疗保障等,而科技医疗保障在打造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优异运动成绩方面发挥着极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2008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巨大成绩,凝结着体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1 中国体育代表团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概况
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备战过程中。不断重视、加强和完善备战队伍的科技保障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奥运会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组织体系、组织规模和服务保障效果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主要反映在:
1.1 备战期间的科技组织保障
1.1.1 国家成立了北京奥运会科技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次在奥运史上明确提出科技奥运理念,成为我们成功举办和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思想基础,为加强对奥运会科技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等11个中央在京单位以及北京市科委、信息办、科协和中关村管委会等北京市属单位,共同推进科技奥运工作。
1.1.2 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备战奥运会科技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备战工作的需要,为加强统一指挥和协调科技保障工作,总局专门成立科技备战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奥运会备战期间的科技医疗保障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教司。
1.1.3 成立了备战奥运会科技工作专家小组 为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中了全国有关领域知名专家,成立了与训练工作有直接关系的备战奥运科技工作专家小组,包括:高原训练、训练监控、伤病防治与康复、心理调控四个组。专家组的工作任务是根据国家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对科技备战进行技术咨询。针对性的开展“专家下队”活动,为国家队科学训练和竞赛提供科技指导和咨询服务。2005-2008年,专家组根据各国家队的科技需求情况,组织了200多人次的专家下队,为30多个重点项目国家队开展科技服务与咨询。在各个学科领域为解决国家队重点运动员的关键问题,提升国家队训练科学化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1.1.4 组织了国家队攻关服务科研团队 过去在组织科研攻关课题中存在着一支国家队有多项课题,课题之间信息不畅通,资源不能共享的情况。新周期开始后,为充分整合体育科技人才资源,吸纳高水平科技人才参与备战奥运会的科技工作,更好地发挥集体智慧,国家体育总局在36支国家队建设形成集训练监控、体能训练、运动营养、医务监督等多学科综合参与的科研团队,建立了一套与训练紧密结合,高效的、具有合力的科技保障运行机制,整合各方面科研力量。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科研攻关,解决国家队备战中的关键问题,实现运动训练全方位科技保障。
国家跳水队在北京奥运会勇夺7金,成为世界跳水的“梦之队”。跳水项目的科技工作长期致力于构建奥运金牌科技保障体系,其复合型科研团队的建设在国家队科技服务中也具有表率作用。备战2008年奥运会周期,跳水紧密结合项目的特点和教练员的科技需求,针对难点问题、重点问题和关键问题。组织多方力量,开展系列科研攻关,项目累计11项,包括:科学化训练管理软件研究、计算机快速反馈与监测系统的研制、运动员心理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监测与调节恢复研究、跳水压水花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等等,从人才队伍培养、科研条件配置、课题经费投入、外单位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构建了完善的奥运金牌科技保障体系,为2008年奥运会的备战工作奠定了坚持的科技基础。
中国体操队是我国唯一一项在历届奥运会中均取得金牌的项目,上届雅典奥运会其金牌仅获一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存在对科技重视不够,没有处理好伤病和训练、运动员比赛心理调节、比赛节奏安排等问题。雅典奥运会后。国家体操队提出从负开始的口号,在认真总结雅典奥运会经验基础上,加强队伍管理,提升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尤其是国家体操队加大了科技工作力度,组成了一支多学科、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以伤病预防和康复性体能训练为突破口,并与香港理工大学签定合作协议解决伤病和体能康复问题,以研究新规则下中国体操致胜规律为关键,以比赛心理稳定性为重点,开展系统的科研攻关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体操队顽强拼搏、稳定发挥,勇夺9枚金牌,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历届奥运会夺金最多的运动队,创造了新的辉煌,科研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1.5 组织了多个联合攻关服务课题为解决制约中国竞技体育水平发展的关键问题、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组织了多个联合攻关服务课题,在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监测与诊断、高原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践高温高湿、主场心理研
究等方面,贴近训练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诊断和监测系统的建立》成功地研究和建立了一个用于我国优秀运动备战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工作平台和技术平台,解决了运动训练实践中亟待解决的有关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诊断与监测的关键问题,为实现奥运争光计划提供了科技保证,并为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测试与实验技术平台。
主场参赛心理影响问题受到很多优势项目的重视,如射击、体操、跳水等,对稳定性和精确性要求很高,需要运动员有稳定的心理状态,如果运动员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上场比赛,将会严重影响竞技水平的正常发挥。总局通过组建奥运心理专家组、开展专家下队心理诊断与咨询、开办奥运心理服务网站、编制心理调节功能性电影、设立奥运心理服务流动车、编制心理调节功能性音乐、编制奥运心理调节手册等大量系统的工作,为国家队运动员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参加奥运会比赛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支持。
水上项目、田径的竞走和马拉松项目、网球项目等要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突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主场优势,适应有可能出现的北京奥运会比赛期间的高温高湿问题。针对这一关键问题,课题组聘请了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事医学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病研究所等的相关领域专家,召开高温、高湿、高污染与运动能力的专题研讨会。编写《高温高湿环境训练指导手册》。与中国气象局和北京气象局合作,对国家体育场、国家奥林匹克公园网球场、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等的气象资料进行了提前48h的逐3h预报,进行奥运会期间北京比赛地区的提前24h空气污染预报。这些工作为相关国家队进行高温高湿适应性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指导。
提高大赛前的训练效益,最重要的问题保证运动员能够以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状态,系统的进行训练和参赛。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建立医疗专家巡诊和会诊制度。定期为国家队运动员进行伤病诊疗;组织专家下队,为重点运动员进行长期、系统的伤病***和康复性体能训练;在北京医院建立国家队运动员绿色通道,提高运动员伤病后的***效率。这些工作加强了伤病预防和康复***,减少了非战斗减员,提高了训练效益。
1.2 备战期间的科技人才保障科技人才是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工作的关键和保障。坚持在科技服务工作中发现人才、在科研攻关活动中培育人才;依托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培养体育科技团队,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学术带头人。在2008奥运科技备战期间,一支甘于奉献、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相当规模的体育科技队伍活跃在国家队:以1000多名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课题组成员,37支国家队科研团队,5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奥运科技专家组”,三个层次的科技人才为基础,构成了我国竞技体育科技保障的人才队伍,涵盖运动员竞技能力诊断和监测、体能恢复与营养补充、心理训练与咨询服务、伤病防治与医疗服务、体育信息服务、反兴奋剂、运动竞赛科技服务等专业领域。这支队伍在备战奥运会工作者,深入训练实践,紧密围绕训练实际开展科技保障工作,有效解决了国家队训练中的科技问题,提高了训练的质量和效益。
备战过程中,我们通过***策引导、制度保障等措施,广泛动员各省市的体育科技资源投入奥运会备战;科研项目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科技奥运”专项为接口,吸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部级科技单位参与奥运科技攻关,构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合作平台,打造了体育科技“国家队”。初步统计,参与奥运科技保障工作的科技人员来源于80多个单位,总人数达到3600人次。
1.3 备战期间的科技物质保障体育科技基础条件是服务于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的物质保障。国家体育总局注意加强体育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1.3.1 重点实验室建设 为充分调动全国体育系统和社会各方面科技力量参与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工作,促进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布局一批了具有为国家队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基础、重点突出、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和硬件条件较优的重点实验室。目前,在直属科教单位建设了6个直属重点实验室,在全国体育系统建设了28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涉及运动医学、训练监控、体能训练、运动营养、运动心理、信息等,均为国家队训练和比赛科技需求最为迫切的学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大部分重点实验室在各国家队及省队的训练基地,其中夏季项目20个、冬季项目4个、高原训练4个,基本满足国家队转训时的科技服务需要,在全国已初步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科技攻关与科研服务保障网络。一些实验室在实践的基础上已形成特色研究领域,如上海体院的乒乓、羽毛球的技战术诊断与分析研究,青海、云南、贵州体科所的高原训练研究,浙江的水上运动项目特点研究等。这些特色领域有些已达国内领先水平,有些已迈进国际进先行列。据统计,28个实验室共承担科技攻关课题246个,其中部级课题占11%,奥运攻关课题38%。重点实验室已具备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队伍,300多名科技人员,高级职称占33.9%,研究生学历的占37%,长期跟国家队服务的占23%,这些跟队服务的科研人员覆盖67个夏季和冬季运动项目,对我国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和培养优秀的体育科技人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另外,大部分实验室建设注重纵向衔接,横向联合的办法,已初步形成了以知名学术带头人为领衔,跨所、跨学校、多学科、多层次的创新科研团队。实践证明,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对提高我国体育科技整体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1.3.2 国家队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为没有固定训练基地的国家队或难以进入固定基地训练的国家队配备必要的便携、实用的小型科研测试仪器,以满足国家队进行日常科学训练的需求,主要包括:国家队便携式科研仪器、国家队快速反馈系统和必要的医疗康复设备。通过为国家队配备便携式科研仪器设备,解决了长期困扰国家队转训期间,科研监测不系统、训练控制不科学的难题,为国家队训练的科技保障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1.3.3 国家队训练基地科技条件建设 训练基地是国家队进行日常训练和集训的重要场所,训练基地的科技条件直接关系到国家队科技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为了提高国家队训练基地的科技条件,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从2001年开始。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直属训练基地的项目设置和实际需要。逐步为训练局、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北京体育大学、秦皇岛等7个训练基地配备了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2005年以来,为保障高原训练需要配置专门设备,国家体育总局在青
海、云南、贵州等高原训练基地共计投入经费930万元。用于改善了科技工作条件,重点解决体能康复、科研监测和力量训练等仪器设施,使这些基地的科研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
1.3.4 高原训练科技服务站的建设 为了突出举国体制的优势,对我国各个高原训练基地的国家队、科研仪器和设备、科技人才等进行了调研,组织专家对各个基地的现状和为国家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做贡献的潜力做了科学的评估。形成了“立足现有基础条件,面向训练实际需求。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建设系统化和集约化的高原训练科研监测工作站”的发展目标。根据各个基地的国家队、海拔高度、训练场地、科研设备、人才资源,经过科学严谨的论证。确定了科研监测工作站的布局“以云南海埂基地为中心,辐射呈贡、昆明、松茂、会泽等基地;以青海多巴基地为中心辐射西宁、甘肃等基地;建立两个总局高原训练科研监测工作站”。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两个工作站的主体单位云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和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分别搬迁到海埂和多巴基地。有效地保证了为开展高原训练的国家队提供科技服务和保障工作。
1.3.5 信息化平台建设 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国家队科学训练和管理水平,在国家队开展了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和国内第一个体育信息标准代码标准为基础,以17支国家队为试点。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训练信息基础数据库、应用分析系统和国家队管理工作信息等部分。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工作中,信息化平台通过各种训练、比赛信息数据的积累以及数据分析,实现训练信息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教练员不断深化对项目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地制定训练、比赛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保证我国各运动项目科学训练和训练监控体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2 备战北京奥运会科研课题的立项与管理
在科研课题的管理上,国家体育总局坚持用生产力标准来评价科研工作,坚持科研课题来自实践一线,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应用性研究和科技服务为重点,科研成果的评价以实践效果为主要标准。在攻关项目的过程管理方面,充分依托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在攻关项目的结果管理和评价标准方面,强调把是否解决训练实践中提出的关键问题。科研成果能否应用于训练实践,有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是否满意作为主要依据和最终的考核标准。在科技经费的管理方面,改革了由科教司统一管理的方式,由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根据每年的科研课题经费额度来分配经费并进行管理。随着这种管理方式的推进,逐步改变了过去科研人员拿到课题后,游离于运动实践一线之外。热衷于“论文情结”的现象,促使体育科研工作实现了科研功能、科研内容、科研结构紧密结合实践的“三个转变”;运动队管理人员、教练员在管理方面的参与,也提高了自身参与科研、主动接受现代运动训练科技手段和方法的意识。
组织实施奥运科研攻关项目是调动各方面科技力量开展备战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北京申奥成功后,备战奥运的科技工作得到了***有关部委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由科技部牵头,11个成员单位共同组织实施的《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2001年以来,针对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关键问题,共有25项课题列入“科技奥运专项”课题;组织承担“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个;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3项。另外,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北京市、国防科工委等也都利用各自优势,投入专项经费积极支持备战奥运会。同时,通过国家***支持,国家体育总局本级投入科研经费力度不断加大、科技服务规模不断扩大。雅典奥运会周期,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169个课题,课题参与人员1470人次。北京奥运会周期,立项313个课题。约3600人次参与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各地方对体育科技的投入也成倍增长,科技投入规模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达到了历史新高。根据最近的4个奥运周期,奥运科研攻关经费的投入与奥运会成绩分析,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人员的参与人次、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与奥运会的奖牌数、和金牌排名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奥运科研攻关课题针对国家队在备战2008奥运会的训练和比赛中遇到的疑难、关键问题或具有共性、基础性的问题。进行科研攻关研究,涉及运动训练的各个方面。以训练监控为重点,在专项训练规律、运动员体能恢复与运动营养、运动员心理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伤病防治、专项训练及比赛器材装备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紧密联系实践的创新研究。以科技创新推动训练创新,很多科研成果在备战过程中得到应用,改进和提高了训练质量,为优势项目保优、潜优势项目取得突破、落后项目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2001-2008年,我国绝大部分优势项目继续保持整体优势。以北京奥运会为例。我国传统优势大项:跳水、射击、乒乓球、羽毛球、举重、体操、柔道、跆拳道等共获得39枚金牌。这些项目是“科技奥运”专项课题重点支持的项目,也是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投入持续时间最长、力度最大的项目。
3 备战北京奥运会科技保障与指挥系统的建立
充分利用主场优势,保障运动员以最佳的竞技状态参加比赛,在比赛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训练水平甚至超越训练水平,减少甚至避免影响比赛成绩的不利因素,实现本土作战的最优化,是备战2008年奥运会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此,加强了对中国体育科技资源的优化集成。建立了备战北京奥运会的科技保障与指挥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
3.1 体育科研资源库 体育科研资源库是整个系统的主要支撑,包括了科技保障和指挥系统所能调动的科研力量,从人力、物力到知识和操作规范。整个资料搜集统计与更新工作一直贯穿于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建立了五个科技保障类资源库,三个指挥资源库。
3.1.1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库(科技保障类资源库)包括30个国家体育科学重点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在系统中都有单独管理界面和使用界面,库内采集了实验室的323名科研人员详细科研资料、实验室的所有课题研究成果、对运动员和运动队的科研服务所有案例和经验成果、500多个科研器材的详细资料等。
3.1.2 训练基地库(科技保障类资源库) 包括了4个国家训练基地。每个基地在系统中都有单独管理界面和使用界面,库内采集了基地的训练保障条件、训练特点、运动员和运动队的训练的案例和经验成果、后勤保障能力及交通气候条件。
3.1.3 营养品库(科技保障类资源库) 经过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许可运动员使用的62种营养品,在确保无兴奋剂成分的情况下,对所有营养品按功能分类,详细介绍了每种营养品的成分,功效,适应性,价格及采购方式。并可提交采购清单。
3.1.4 知识库(科技保障类资源库) 编写了5本备战2008
年北京奥运会系列指导手册。提供了2本专家组成员主编的专著,即《运动训练生理生化监控指导手册》、《运动员疲劳与机能恢复指导手册》、《运动员合理营养知识手册》、《高温高湿环境训练指导手册》、《心理训练与调节手册》、《高温高湿环境对运动员的影响与应对措施》、《高原训练》。
3.1.5 奥运专家库(科技保障类资源库) 国家体育总局备战2008奥运会四个专业组,合计53位专家,包括专家简历、联系方式及部分专家和专家组针对各类训练比赛事件编制的27个指导性预案。
3.1.6 国家队科研团队库(科技指挥资源库) 36支主要国家队的科研团队,共计298名科研人员。库内采集了这些科研人员的详细个人资料、科研能力以及在本届奥运会中的专业职责。
3.1.7 重点国家队队员资料库(科技指挥资源库) 库内采集了185位国家队重点运动员的实时竞技能力信息。这批运动员是本届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团的主力,也是本系统的重点服务对象。库内包括各位运动员从身体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竞技状态、技术战术状态、训练状态及近期训练和保障重点等全方面定性定量指标。各专业科研团队利用申报工具实时更新库内数据,为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
3.1.8 科技预案库(科技指挥资源库) 由各专业科研团队针对各运动队及重点运动员的心理、伤病、环境、训练等各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编制了90项科技保障预案,利用申报工具逐步完善并由领导、专家审核修订。
3.2 建立科技指挥系统
3.2.1 各种申报、统计和联系工具 综合不同单位和部门的报表及数据采集要求,总结编制了五类申报工具,四类统计工具。建立了全体科研人员和指挥人员的语音和短信通信体系。不论通过个人电脑还是专配的手持无线信息处理终端都可***完成申报、统计和指挥工作。
3.2.2 科技保障和指挥网站 将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资源进行集成,建立中国代表团科技保障网站。
3.2.3 移动指挥系统 以网站和移动终端为基础。建立掌上移动指挥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反馈和分析,决策的科学制定和快速传递。
3.2.4 科技保障车 研制了中国代表团2008年奥运会科技保障流动系统。该系统是将先进的体育科技手段集成在奔驰公司赞助的商务小型客车上,实际上是流动实验室,具有竞技能力综合监测与诊断、移动指挥和心理调控等功能。
备战北京奥运会科技保障和指挥系统的建立。使得全国的体育科技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科技成果资源、仪器设备资源等,得到了系统的整合,在备战北京奥运会过程中,运用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生化、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学、体育测量学等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对重点运动员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竞技能力等,进行多方位的监测和诊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制订应对方案;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对重点国家队和重点运动员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为备战奥运会的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工作提供了高效的科技指挥,全面提升了备战奥运会的科技服务质量和组织水平。
在本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639名运动员参加了28个大项、262个小项的比赛。共获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100枚,创4项世界纪录。获金牌数超越美国,获奖牌数超越俄罗斯,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这是中国参加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广大体育科技人员,既为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而欢欣鼓舞。同时也为我们能够为他们创造优异成绩提供科技服务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备战北京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工作得到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教练员、运动员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在***中央、***举行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有三个科教单位获得“先进集体”称号、三位科技工作者获得“先进个人”称号。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召开的北京奥运会表彰大会上,11个科教单位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60位科教工作者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有50多人获得科技部的表彰。
实战化训练心得体会篇7
论文摘要: 篮球作为一个复杂多变的运动项目,需要中学生灵活运用综合性各项技、战术,这就是篮球意识,被称为篮球运动的灵魂。篮球意识在篮球比赛中起着决定胜负的重要作用,它的形成需要长期从篮球技术训练、篮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作风训练等方面结合起来综合训练,是在训练或比赛中经过反复的条件刺激所建立的条件的反射。
篮球运动是一项相当普及的体育运动,大到世界级篮球赛,小到校园的小型对抗赛。篮球比赛的特点是素质、技战术、智慧、心理意志的全面对抗,在消耗之中拼搏取胜,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双方对抗,相互攻守转化。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在比赛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变化往往在瞬间,具有突然性。可见,对中学生篮球意识的训练、培养和全面衡量就成为运动训练和比赛的核心。
一、所谓篮球意识
篮球意识是指篮球运动员从事篮球实践活动中经过大脑积极思维过程而产生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性的特殊机能和能力。它是篮球运动员在长期篮球实践活动的认识过程中提炼积累起来的一种正确心理和生理机能的反射性行动的总称。简言之,是篮球运动员对篮球运动比赛规律客观实现的主观反映。篮球比赛的特点是攻守转换频繁,场上对抗争夺激烈。因此要求运动员要有精湛而全面的技术及应变能力,在能全面观察场上情况的基础上,对出现的情况迅速作出正确判断,并及时采取恰如其分应变措施,即合理运用篮球意识能力。这一意识是篮球运动员最宝贵的“精髓”,是比赛中指导正确行动的活的“灵魂”。
二、培养中学生篮球意识的方法
1.在技术训练中渗透篮球意识,培养正确篮球意识。
(1)培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培养“正确篮球意识”的门窗,是形成“正确篮球意识”的重要条件。中学生视野范围的大小决定观察效果的优劣,视野宽阔,接受各种方向、角度、距离、速度的各种刺激就愈多,反射速度就会不断加快,“正确意识”形成的范围就愈宽广,球场经验积累就愈丰富。在这里特别强调,提高余光观察能力,提高前后距离的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判断的准确度。
(2)培养中学生的眼、手、脑并用的能力
现代篮球运动要求视野的广度,反应的速度(对方意***的判断,个人技术运用的合理性),战术的运用(个人、集体攻防战术的变化策略和反应)等方面。对每个队员都有很高的要求,而在训练中眼、手、脑也是分不开的,应从理论上去提高、去认识、去培养、去锻炼,才能具有很强的能力,才能使体力、智力得到发展。
(3)掌握真假技术动作与“正确篮球意识”的关系
在篮球比赛中,我们常常要求中学生在运用技术动作时,根据不同情况做到动作上的真假变化,以求迷惑对手。这种要求实质上是为了培养中学生在激烈的攻守对抗过程中具有“篮球意识”中的“空间差”、“时间差”和“位置差”,这能使中学生更好地主动制造攻击机会,增强攻击效果,增强运用与应变技术能力。
2.通过战术训练强化篮球意识。
技术是战术的基本,战术是技术的运用。一套完整的战术是由多种基本配合所组成的,在战术的教学训练中,要使中学生掌握战术组成的结构特点和配合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求中学生掌握运用战术的时机,要知道什么情况下采用何种战术,明确该战术路线、位置、职责、运用的时机,参加战术配合的人数、方向、时间、空间、位置的变化。
同时还要在战术训练中培养队员***作战的应变能力、攻击能力。在比赛中既要有规定的战术打法,又要有灵活运用与应变的技战术能力,这是中学生是否具有良好意识的标志。在训练过程中鼓励中学生勤思考,学会用头脑打球。比如一个局部配合不能只限于一种打法,一条路线。一个动作可随场上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提高在激烈多变的对抗争夺中斗智斗勇,随机应变的意识。赛场上的各种信息进入球员脑后,要经过思维立即作出准确的判断,采取适当的技战术行动,才能赢得场上的主动权。球员建立起牢固的技术,必须具有运用意识,如没有战术意识,仍是一盘散沙。在战术意识的培养中,教练要主动引导队员领会和明确战术意***,全面贯彻战术意***,还要根据比赛的实战情况,实行应变战术。这种战术思维和实战能力主要通过观摩和实践来培养。所以,培养中学生的篮球意识是一项耐心的而长期的过程。
3.通过心理训练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的篮球意识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的篮球意识是随着在教师的技、战术训练下而逐步形成的,加上认知训练、意志训练和心理调整训练等一般心理辅助训练,可以使学生的篮球意识结构要素的心智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为篮球意识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些有目的的心理辅助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觉的反应速度。而专门化知觉能力的建立和提高,是培养篮球意识的重要内容,为此,教师应在训练中加强学生的球感和临赛感觉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学会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以创造临场时的良好心理环境,为在正式比赛中的正确意识活动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利用校与校之间或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友谊赛,在比赛期间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篮球意识的有效手段,即通过赛间、临赛的心理训练,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的状态,保证学生在比赛中能在正确的篮球意识支配下采取正确的行动。
4.狠抓作风训练是培养正确篮球意识的重要保证。
在比赛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不仅要面对比分的落后和领先,而且要面对比赛中的焦灼纠缠,这就要求中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技术和牢记团队战术配合外,还要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及过硬的比赛作风,领先时不骄傲,落后时不气馁,比分平着时头脑冷静,正确处理突发事件,运用正确的技、战术,赢得比赛。我国篮球运动发展过程中曾提出“积极主动、勇猛顽强、快速灵活、全面准确”的十六字方针,它既是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的经验总结,又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的发展方向。十六字方针既反映了我国中学生具备的和将要培养的特点,又深刻反映了正确篮球意识、良好作风和精神风貌。
5.多进行直观性教学和训练,观摩高水准球队间的比赛。
教学和训练中可利用挂***、录像等一些直观性的资料进行分析讲解。在方式上,可让学生们参与讨论,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在分析商讨中求得共识。另外,临场观摩高水平球队间的比赛,对学生们自身篮球意识提高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篮球意识问题已引起国内外篮球界的普遍重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运动水平的提高。篮球意识属于运动心理学范畴,但它的培养与提高必须与技术、战术、心理训练、作风训练多方面相结合。所以,只有提高篮球意识,才能够真正提高高中学生的篮球实战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红建.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2001,(1).
[2]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67.
实战化训练心得体会篇8
摘 要:中国跆拳道走的是一条超常规的“跨跃式”发展道路,历经了“学习与模仿、总结与提炼、创新与突破”的三个发展阶段。在距离北京奥运会近1年的时间里,中国跆拳道队备战中总结了训练中的规律:系统探索、总结提炼是实现突破的基础;把握规律、构建体系是实现突破的关键;主动创新,优化手段是实现突破的动力;精诚团结,高效运作是实现突破的保障。
关键词:跆拳道;训练;中国;北京奥运会;备战
中***分类号:G88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153-03
我国跆拳道项目仅有12年的发展历史,在超短期内实现突破是举国体制保障的结果,是国家体育总局战略决策的结果,是中心领导组织与指导的结果,是学习与借鉴优势项目成功经验的结果,是各省市体育局有关部门理解与支持的结果。中国跆拳道走的是一条超常规的“跨跃式”发展道路,历经了“学习与模仿、总结与提炼、创新与突破”的三个发展阶段。“在偶然中抓必然、在无形中抓有形、在实战中抓规律”是我们探索未知,把握规律的出发点;“思想上高度统一、理念上加速更新、体系上系统设计、组织上紧密团结”是取得突破的指导方针。三枚奥运金牌看起来辉煌,回忆也是愉快的,但这是一个充满探索和自我否定过程,充满了痛苦、困惑、郁闷、彷徨、艰辛、收获与喜悦。
1 系统探索、总结提炼是实现突破的基础
从我国跆拳道项目短期发展历史看,成功来自不易,成功有章可循。凡是长期反复出现的现象,都不是偶然的。系统探索、总结提炼是实现跆拳道项目的不断进步的基础。概括起来,就是在管理上“育好人”,训练上“练好活”。
1.1 立志作为,敢字当先,勇于突破 一个有了志向才有灵魂,才有奋斗的力量源泉。理想与信念是跆拳道项目发展和突破的思想基础与立身之本。在跆拳道项目,理想信念如同一面旗帜,起着凝聚人心,指引方向的作用。有了这面旗帜,跆拳道人才有所趋附,才能团结在一起,为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奋斗。
思想***治工作培育了我们的无形战斗力,是团结全队的中心环节,是备战奥运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我们努力营造“唱响为国争光主旋律,打好备战奥运主动仗”的文化氛围,抓大不放小、以事寓理、形式多样,深入浅出。
为了加强思想***治工作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强化祖国培养意识,激发运动员报效祖国、回报人民的雄心壮志。我们在训练馆内悬挂“勤学苦练,为国争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等标语口号;在生活区域内张贴名人名言;每堂训练课前向国旗敬礼等措施,来促进我们的每一位成员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激发了团队的备战动机,逐步形成了全队上下“聚精会神搞训练、一心一意求突破”职业追求。
在项目发展之初,我们通过效仿韩国和世界强队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模式,大胆采用了边模仿、边训练、边参赛的做法,抱着“人穷志不短,但骨头一定要硬,打不赢你要打怕你”的坚定信念,探索“无论是洋招还是土招,打到人就是好招”的训练思路,秉承“敢想、敢说、敢干、敢闯”的开拓精神,打破“循序渐进”的传统训练模式,坚持“一步到位”的战略定位。
这种立志作为、敢字当先、勇于突破的理想目标激发了我们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的拼搏精神,在四年时间里,通过全体跆拳道人的艰苦奋斗,奋发***强,取得悉尼奥运会第一枚金牌。突破秘诀可以概括为“魂在理想信念、赢在战略选择,胜在大胆突破”。
1.2 注重学习,深刻总结,提高核心竞争力 悉尼奥运会后
我们认真总结,认为一次成功带有偶然性,要想持续进步,必须虚心学习,深入总结,把握规律,从难入手,从实战出发。艰苦的实践弥补了建队之初对项目规律认识上的不足,但不足马上暴露出来,悉尼奥运会后我们在一系列国际大赛几乎全***覆没,金牌颗粒无收,训练出现了“瓶颈”现象。为什么“女子优势不显、男子实力有限”?通过细致分析,查找问题,发现与国外训练相比,我们的投入与产出并不匹配,这种现象背后一定是在对项目规律把握上出现了问题。为此,我们认真总结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针对奥运周期的备战特点,提出了100-1=0的“细节制胜”的备战指导思想。继续加大学习国外领先技术的做法,坚定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跆拳道发展道路;2002年从学习《乒乓长胜考》和《星光为何这般灿烂》着手,进一步学习我国优势项目“把握规律,不断创新”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跆拳道项目本质特征;学习引进跨行业先进理念,引入“零失误系统工程”。
在雅典奥运会备战关键时刻,也是十分困难的时刻,管理层和教练组针对“如何看待高水平运动训练”的主题进行了大讨论,这是一次智慧动员的过程,是群策群力的方法,是闯关度险的有效途径。通过研究和探讨,达成这样的共识“运动训练是强制性、艺术性和自我改造性的有机统一”。此后,我们加大对教练员、运动员的自我改造,强化队伍“三点一线、半***事化”管理,营造“环境封闭,思想活跃”的备战氛围。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我们把握了未来,把握了大势,掌握雅典奥运会备战的主动权,全面提升了团队核心竞争力,从而保障了雅典奥运会的扎实备战。
1.3 坚持实战,以赛促练,强化大赛能力 “三从一大”是我国成功指导实践的训练原则,从难是标准,从严是要求,从实战出发是核心。备战大赛,尤其要牢固树立“练”为“赛”的训练导向。雅典周期对实战进行了战略性定位,提出“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创新技术、强化战术、精细环节、重在实战”的训练理念,坚持“以练为主、赛练结合、以赛促练”的指导思想。在备战雅典奥运会最后一年,为陈中和罗薇制定了打满100场实战比赛的计划,要求“周周有考核,月月有比赛”。当时陈中膝、踝关节伤病严重,成绩徘徊,最好成绩仅为世锦赛第三。但如果没有强大的比赛储备,奥运夺金可能性就不大,高强度对抗与伤病防护的矛盾成为训练首要解决的问题。中心领导及时组织医学专家进行会诊,与队医制定了一整套防伤、恢复和***方案。在医务组的监督和保障下,教练组决定不仅要打而且要打够。罗薇作为年轻选手,若想战胜强大对手,必须在实战中磨练个人意志,增强舍身战术打法能力。她经常在泪水中完成实战任务。一系列比赛的锤炼,使陈中和罗薇到达雅典后信心倍增,体能良好,以最佳状态出现在赛场,并一路过关斩将,双双夺冠。
2 把握规律、构建体系是实现突破的关键
2.1 研究项目特征,把握制胜要素,跟进规则变化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内在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把握运动规律,首先要认识项目的根本特点。跆拳道技术的基本特征是运用脚踢为主要手段,一对一同场对抗,在有效距离和有效时间内实施有效击打的打分积点项目。得分的关键在于在规则限制和时空条件约束下,通过抑制对手技、战术发挥而充分发挥自身技、战术特长为制胜手段的。
2000年之前,我们将跆拳道的制胜要素初步确立为“快”、“准”、“狠”、“变”;2003年之后进一步认识到“快”、“全”、“连”、“变”、“高”是其制胜因素。2005年,规则进行了较大变动,比赛呈现出“三高一低”的外在表现。规则变化后,对规律的认识就必须跟进。教练组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研究后,将跆拳道制胜因素概括为“快、准、高、变、控”。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成气候,整合才显效果。
2.2 明确项目制胜结构,构建训练方法体系 在12年的训练比赛中,始终保持“逆境抬头,肯定自己,培养骨气;顺境低头,否定自己,居安思变”。为了使泰拳道项目可持续发展,在探索制胜要素的基础上,系统探索项目的制胜结构,自主构建训练方法的创新体系,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备战北京奥运会的需要,更是项目水平提高的要求。
在前两届备战的基础上,明确“以规则为导向,以体能为基础,以技术为核心,以战术为生命,以心理为保障,以控制为灵魂”项目制胜结构,坚持“以专项能力为突破,以技战术组合强化为核心,以个人特长技术为主体”的训练指导思想,突出“打变结合、压调控制、击头为重、攻防一体”的打法,强化“技术全面、特长突出、体能超强、心理过硬、作风顽强”的技战术风格。针对规则变化,我们提出即“技术精细、技战术一体化、攻防一体化、赛练一体化” “一细三化”的训练体系。
2.3 联合攻关,整合智能资源,提高训练效益 现代训练日益复杂,教练员对项目的认识水平和训练操作执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获得三枚奥运会金牌,但我们仍感到“成功不成熟”,原因在于我们的教练团队动态认识项目规律的能力不够,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不强,总认为过去这么训练是成功的,为什么还要变化呢?从训练方面,看起来驾轻就熟,实际上沿袭传统,很难驾驭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我国其他的潜优势项目在短时间实现突破的经验给了我们启示,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联合攻关,不断创新。为此,中心专门形成了由心理学博士、训练学博士、体能训练专家及外籍教练等组成的备战团队。在聘请外教问题上,有的教练认为,我们已经取得了奥运金牌,为什么还要请外教?我们下定决心聘请外教是优化团队力量,提高攻关效益的重要举措。
通过优化资源,整合信息,一支密集型、高智能的复合型训练团队已经形成。
3 主动创新,优化手段是实现突破的动力
3.1 突破传统理论,更新训练理念 跆拳道是开放式技能主导类项目,技术结构的变异性,环境条件的复杂多样性,击打时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等特征,反映出跆拳道项目运动技能是在非平衡、动态的条件下完成的。
过去,我们只是简单照搬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跆拳道运动技能只要坚持大运动量和千万次重复练习就可以获得,力求动力定型。然而,在比赛中,运动员的实战对抗能力却没有因为技术能力提高而提高,为什么呢?项目理论研究发现,巴氏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氏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忽视了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复杂性,忽视了人的大脑功能的复杂性、交互性和非线性特点,忽视了人类行为建立的内在性、意志性和精神性。因此,这些理论对于解释简单运动技能形成无懈可击,但对跆拳道项目来说,则显得过于简单。
通过主动学习和吸收认知神经科学和技能训练中有关“动态定型”的最新进展,在训练中我们努力摆脱动力定型的理论束缚,实现技术训练的“动力定型”向“动态定型”转化,强化技术动作之间的联系,提高组合技术训练,实现训练能力向竞赛能力转化的无缝连接,注重比赛实景模拟训练、抗干扰训练、高强度心理承受能力训练。为此,我们提出“要把实战所表现出来不稳定的条件元素,通过高水平的训练,构成新的运动技能发挥的稳定系统”。
3.2 加强控制能力培养,增强训练实战化效果 动态定型需要技战术储备,需要激活,需要实战化条件设计,更需要运动员具备应对比赛的控制能力。跆拳道比赛是在快速、多变的情况下进行激烈交手,运动员要根据复杂的场上情况不断预判和决策自己的技术行动,并在瞬间争取对对手施以有效击打。竞技表现形式的内在核心是对比赛的控制,控制自己、控制对手、控制战局是比赛中制胜的关键,也是技战术赛前储备与赛中表现的基本目标导向。
起初,我们将跆拳道技能训练简单理解为外在的技术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运动员在比赛中脑子常常出现一片空白,意识不清醒,甚至动作失控。现在则认为,技术运用是为了完成实战目标的过程,只有控制好此过程,才能使储备的技术得以有效激活。简单地说,控制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抓住不变,控制可变”,把复杂问题简单处理。比如,陈中在两届奥运会决赛中均用下劈技术锁定胜局,其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从对手外在表现预判出其急于追分的意***,抓住这一不变因素,控制住了对手和比赛主动权。
针对不同战局战况控制能力不强的现象,我们采取了一腿一腿地总结、一个战况一个战况地设计、一次课一次课地强化措施。在训练中设置“以优打优”、“顶优打劣”的战术,有效地将战术优势转化为比赛胜势。如雅典奥运会上,罗薇第一场对阵韩国选手黄敬善,竞技实力明显处于下下风,战胜对手的希望渺茫。但我们坚决实施了“顶优打劣”的控制战术,只要黄敬善使用特长技术,罗薇就积极运用牵制技术,咬紧牙,拚骨气,打毅力,大胆出腿,搁住对方优势,使对手明显产生不适应,不仅优势发挥不出来,还频频露出劣势,于是,罗薇控制了主动权,最后赢得了这场比赛。这不仅是一个 “以弱胜强”的战例,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真实写照,更是一个成功运用控制战术的典型例证。
3.3 物化心理手段,提高强对抗适应能力 跆拳道是谋略性项目,随着比赛激烈程度加大,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心态决定状态,心理控制也自然成为控制能力训练的重要内容。但很多教练员对心理问题感到莫名恐惧,甚至“谈心色变”,无从应对。其实,心理存在多面性,有给别人看的一面,有给最亲近人了解的一面,也有自己解读的一面。如何拨开这个“黑箱”,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物化手段去把握和调整运动员心理状态。陈中在雅典奥运临赛前出现心理波动,我们及时采取信件交流的物化手段对其进行心理调节,从而有效保证了她充满自信地站在赛场上。
物化心理手段必须重视创设情景和程序设计。通过模拟打硬仗、打恶仗、打大仗甚至是打败仗的实战场景,培养运动员不畏强手、敢于面对困难、***作战的心理品质。通过“平时拧着来、赛时顺着来”的做法,增强运动员比赛时的良好心态。同时,根据不同运动员的个性特点,我们还制定出相应的参赛心理预案:针对陈中有大赛经验但容易保守的特点,在雅典奥运比赛进场时,让她面对观众,挥手示意;罗薇年轻有拼劲但心存杂念,让她进场时低头鼓劲,集中注意力。最后,针对奥运会比赛和运动员特点,我们创编了大量口诀,以便深挖思想潜力,稳定心理状态,清清楚楚参赛。这些物化手段为成功参赛提供重要心理保障。
跆拳道运动实践证明,心理问题的解决可以借用理论,但绝不能照搬理论,使用物化心理手段是我们奥运取胜的重要方法之一。
4 精诚团结,高效运作是实现突破的保障
集体项目靠个人,个人项目靠团队,对抗项目要智慧。我们始终把团队精神作为项目发展的重要基点与支撑,使团队精神成为我们备战工作的黏合剂和驱动器。
由于跆拳道项目建队时间短,队伍的文化建设薄弱,我们十分重视打造一支目标清晰、技能互补、结构合理、沟通顺畅、相互信任、环境和谐、高效运作的备战团队。
工作中,我们坚持实事求是讲成绩,毫不遮掩谈问题;坚持讨论无禁区,执行有纪律;坚持碰撞出火花,联想出成果,杂交出优势的传统作风。我们常说,“项目可以不干,但人不能不作”,不能培养出“队伍的宠儿、社会的弱者”,要打造精品,就要做好各种角色的工作,既要有忘我的工作的态度,更要有奉献精神。
团队的力量离不开各级领导的组织指导,他们善于将每个人的点滴经验汇成团队的智慧。有效的管理加速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和祖国至上意识的培养,造就了一支精诚团结、高效运作的备战团队,这是跆拳道队实现突破的组织保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将倍加珍惜北京奥运会剩余的备战时光,负重奋进,自我加压,要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精神,擂重鼓,敲响音,调动一切潜能,全力备战,用无声的行动换取有形的金牌,为中国奥运***团奉献我们的最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尚迎秋,陈立人.我国跆拳道运动科研现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05):605-607.
[2] 许立群,郭晓英.加强交流 力争突破[N].人民日报,2006-08-13.
[3] 袁震澜.试论国家队跆拳道运动科学训练的主要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04):544-546.
[4] 王欢.跆拳道实战中进攻时机的把握[J].拳击与格斗,2006,(6):54.
[5] 东方.世界跆拳道新趋势:百花齐放 强者恒强[J].拳击与格斗,2007,(7):79.
[6] 肖苑玫.国家跆拳道队奥运选拔两步走[N].中国体育报,2007-03-10.
[7] 兰孝国.跆拳道运动训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07):76-78.
[8] 陈立新,陈杰.对跆拳道运动训练特点及其发展的探讨[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2,(01):24-25.
[9] 杨通平,黄世龙.论创新思维在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5,(05):40-41.
[10] 肖苑玫.中国跆拳道奥运突破之路困难重重[N].中国体育报,2007-05-29.
实战化训练心得体会篇9
摘 要 30年的柔道训练及从事教学训练工作的实践经验,加之通过国家体育总局2012年部级教练员培训班的学习,在听取了专家和冼东妹等教练的讲课之后,特别是在用心阅读了本次培训的学习资料后,对自己所掌握的专项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当前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进行了深刻地反思。通过对比,发现了自己在训练工作理念、训练意识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与现今先进的训练方法之间存在的诸多差距,由此引发自己对训练理念的更新,对柔道项目的意识、体能、技能、运动智能、运动心理等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间的作用、渗透及相互补偿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 柔道项目 训练理念 训练意识 再认识
本人参加柔道训练及从事教学训练工作30年,在当运动员时,在全国性比赛中多次获得冠***,曾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性比赛。在从事教学训练中,经我培训的队员如:薛福艳、何晓梨、吴姣、于丽娜、马刚、于珊珊等在全国及世界性的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上述竞赛成绩的取得,自我感觉在训练上是一个称职的教练。但通过国家体育总局2012年部级教练员培训班的学习,在听取了专家和冼东妹等教练的讲课之后,特别是在用心阅读了学习资料后,感触很深。在学习领悟每篇文章的内涵的同时,与自己现在的专项训练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选用的手段方法,时刻进行对比、反思,逐渐理清了思路,发现了以前的训练工作中的不足,找到了与先进训练方法之间的差距,由此不断地更新了训练理念。对柔道项目的意识、体能、技能、运动智能、运动心理等内在联系和相互间的作用、渗透及相互补偿有了新的认识。
一、对体能训练的再认识
(一)体能就是机体的运动能力,是由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心理等因素组成,又称身体素质。通过学习后,对体能训练的概念和内涵有了重新认识,更加重视力量训练。把力量训练从六大素质中单独提出来,称力量与体能训练。在力量素质中又强调爆发力和速度力量训练。值得提出的是,体能的各项素质不是孤立存在,它总是通过技战术动作直接和间接的表现出来。在提高体能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较好心理素质作为支持。体能的发展与意志品质心理素质互相促进,互为条件,在训练与比赛中将上述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补偿,相互支持,形成统一的综合体,将技能协调地体现在完整技战术中,发挥自己的能力。
(二)体能是根本,是母系,是提高技能、技战术的土壤和依托。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客观体能,特别是具备爆发力和速度力量,才能充分发挥促进技战术的合理运用。一个体能很薄弱的运动员,在高水平的竞技中,只靠完善的技战术变化赢得对方,那是很困难的。真正完善的技战术蕴藏在体能之中,是体能激活了技战术。
(三)好的身体形态是重要的物质条件,出色的爆发性速度素质则是能否在该项目中达到高水平的基础。所以在日常的训练中,体能的训练应坚持始终。应根据不同时期、阶段的任务,根据技战术动作的组合,或变异组合,把体能各项素质体现渗透在技战术,或变异的组合中。这样技战术或变异的组合能力得到了发展,体能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四)训练手段的选择要克服固定运动轨迹的力量体能训练。要全身多关节协调的随机应变的能力训练,同时在训练中的负荷安排要与比赛的负荷相吻合。既提高了体能、技能又提高了技战术的能力和反应力量的训练,智能的训练也在其中。这种举一反三的训练手段和效果是非常合理科学的。
二、对柔道运动项目技战术特点的再认识
(一)体能的训练必须紧密结合专项技术的特点。柔道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特点、技术结构及动作形态是无固定运动轨迹,变化多端的用力形式。是在动态中完成各项技术环节。是与对方身体接触,在被控制与反控制,被制约与反制约,进攻与***中对抗。比体能、比技战术、比应变、比意志、比利用。在与对方体能、技战术水平相当的状态下又突显出智慧的能力。
(二)柔道的实战中,在大脑中枢神经的控制指挥下,根据对方的姿态、重心、战术意识等瞬间发现对方的破绽。随机应变有效的控制对方,实施自己的战术策略。柔道运动员比较讲究手法,俗语说“手是两扇门,全凭脚迎人”。
(三)根据当前国内外柔道技术发展趋势,宋兆年专家总结雅典奥运会和回顾柔道运动发展历程时概括出了散、快、连、准、狠、能的六字方针,分析的非常透彻。每个字的内涵都很丰富,使我个人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这六个字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也不是简单的六个字相加,而是要有机的、协调的形成一个统一体。
(四)在教学训练的实战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新。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找到教训,从中获得效益。从实践中提升到理论,又从理论指导实践,这样不断地周而往复的深化训练思维。提高训练质量这个过程中需要基础理论知识多学科的参与。如:运动训练学、人体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医学及社会科学的介入和支持。从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及通过训练,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变化情况,深挖人体的潜在能力。作为一名教练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训练能力。了解本项运动技术特点,筛选合理科学手段,提高训练质量是教练员基本的工作内容和任务。
三、对柔道运动专项力量训练的再认识
(一)柔道运动项目是对抗性极强的格斗项目。根据技术结构,动作形态,体能是基础,但爆发力量和速度力量是主要的力量核心。爆发力量是力和速度的乘积,爆发力量不仅可以克服阻力,同时可以使物体产生巨大移位作用。
(二)爆发力量训练时,采用中小强度负荷或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手段时,大脑皮层中枢神经能调动发放高频冲动。这种冲动可以带动部分兴奋性较弱慢肌纤维或兴奋性较低的某块肌肉参与工作。对机体神经的灵活性,动作灵敏度有促进作用。爆发力量训练时,采用大强度负荷练习手段时,大脑皮层中枢神经能调动发放强而集中的高频冲动。使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都能被调动参与工作。这种手段的练习,必然引起动作强度的减缓,只采用这种手段会影响发力和速度,造成慢的动力定型。
(三)在实施爆发力量练习时,应采用中小强度或克服自身体重的负荷一组与较大负荷强度一组交替的进行。这样既保持了动作速度又调动了更多的肌肉群参与工作,可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四)竞技体育几乎所有的项目,无论是同场竞技,或隔网对抗都需要快速的爆发力量。但身体接触的格斗项目,对快速的爆发力量要求更加突出,特别是躯干和髋关节的力量。因为四肢、髋、头部都生长在躯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躯干和髋关节大小肌肉群最丰富发达,由于解剖结构的关系,可以内收外展,内外旋360度的不同方位发力,活动的幅度很大,是发力的源泉。
(五)躯干和髋关节的力量好,可以使四肢配合相互协调,平衡能力更加敏捷,活动方向更加灵活随意,起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所以柔道项目的训练对躯干和髋关节的力量训练显得突出重要。
四、体能的训练必须与柔道的技战术训练负荷相适应
(一)根据柔道比赛的规划,青少年每场4分钟,成年每场5分钟的强度负荷中进行。从比赛对体能的需要在日常训练中,动作的次数、组数、间歇时间、机体承受的负荷要与比赛时承受的负荷相适应匹配。这样训练手段和体能才得到了提高,同时技能的质量及技战术的应变能力也得到锻炼。
(二)体能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对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改造和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劳永逸就能获得的,是需要长期的过程给机体负荷刺激,机体产生应激的反应。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机体适应了该负荷的刺激,能量的消耗与补充达到了平衡。根据身体状态,巩固一个阶段后,负荷再稍微大些对机体进行新的刺激,机体由不适应逐渐适应。也就是说,加大负荷经过训练适应负荷,再加大,再适应……运动训练就是一个艰苦的适应负荷过程。
(三)通过岗位培训对训练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对体能、技能、技战术的训练,在一体化的训练模式中,不能截然分开,从难从严应从实战的高强度、技术质量的高标准、战术智商的快速反应能力。一切从实践出发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获得好的训练效果。
(四)运动负荷是训练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用在运动员机体中的负荷,自然产生疲劳。要调整消除疲劳,恢复提高,要有节奏。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在实战教学训练中,根据每个阶段的任务,和个体状况,技术情况,侧重于某一方面针对性的调整训练内容。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实施区别对待,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五、对协调能力的再认识
(一)在个别的专著中并没有把协调能力作为一个专门能力加以论述,甚至把协调能力与灵敏素质混合起来。协调能力是一种***的能力,它与灵敏素质某些因素有关,灵敏素质是协调能力的基础。柔道运动员协调能力如果好的话,比赛失分就小,身体不僵硬,不容易吃动作。反之柔韧性差就容易输分。所以协调能力对柔道运动员训练非常关键。
(二)协调能力较高的运动员在学习掌握技能,提高技战术能力接受相对较快。协调能力是发展表现其他能力的必要条件,运动员协调能力好,有利于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心理等素质发展与表现。协调能力是把上述的六大素质和谐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更深刻的发展与表现出速度力量,爆发力,反应速度,移动速度,难度动作,组合动作和变异组合动作的衔接能力。定向、平衡、分辨、节奏、应变反应。
(三)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各项素质心理品质和运动员的个性特点以及技能掌握与储备等具有密切的联系,是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协调能力差的运动员尽管力量很大,速度也快,但做起动作总是令人感到“别扭”。节奏感差,不流畅,协调能力对其他能力的发展与表现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四)要改善运动员的协调能力,首先要克服不合理的肌肉紧张。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在大脑皮层的支配下,肌肉的紧张与放松合理交替运动的结果。在训练时让运动员经常体会肌肉的用力感觉,提高运动员的空间感,时间感,用力感和节奏感。在发展各项素质的练习中,时刻注意强调动作的节奏流畅,自然。
(五)在训练时采用多样的手段,如不习惯的各种身体练习,改变已习惯的动作速度、节奏或时空范围、动作的连接组合。经常变化组合的练习是提高训练灵活性和协调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训练时让运动员掌握更多的技能。如:垫上各种滚翻,手翻,球类中的各种转体,急停,上下肢的配合,田径中各种跑、跳、跨步练习。在活动的过程中,都是技能的储备和丰富过程,为协调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实战化训练心得体会篇10
一、高校高水平篮球训练发展的原则分析
1.规范化训练原则
重视篮球技术(投、切、传、运、防)的基本功训练。因为在技战术对抗性项目中,技战术在该项目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同时技术又是战术的基础。教练员在教学训练中应该耐心讲解、示范正确的篮球技术动作,并不断纠正错误,使运动员形成规范、正确的技术定型。在此基础上,增加训练难度,加快动作速率和各项技术的组合衔接。使运动员能协调自如、较全面地掌握各项篮球技术,要求在对抗中不变形,不走样。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2.转化性训练原则
重点解决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身体素质相结合、相转化的问题。技战术对抗性主导类项目,身体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全面身体素质可以促进专项身体素质的提高,但不能代替专项素质。它是一个快速良性转变、结合的过程。全面的身体素质如不能良性地转化为专项身体素质,与专项技术良好的结合,则这种素质在篮球场上是没有用的。
良好专项身体素质的衡量标准,第一是要能在球场的对抗中体现出来,第二是能与球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和专项技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3.针对性训练原则
针对性训练应该是扬长避短,培养特长的训练。弥补短处,只有在充分发挥长处的基础上才会有效。有些运动员或运动队的长处与短处是无法逆转的。教练员应该具备***思考的能力,辨证地去看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特长的训练。应挑选出部分身体素质好,某一项技术运用意识较强、动作稳定协调、技术规范正确、手感和心理素质较好的队员作为培养对象。除参加全队正常项目训练外,给予区别对待,培养其特长,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内容有所区别),使其发展成为有特点的优秀选手。
4.定额负荷训练原则
定额负荷训练的前提是在身体承受最大负荷情况下,有时间要求,有实战需要的各种标准,定额完成一定数量的训练。身体最大负荷一般包括2个方面,即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二者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不能简单地把定时间、定数量理解为定额负荷训练。必须在训练中充实新的内容,如技术动作的动作速率,移动的距离、速度,心脏负荷强度的大小,心理因素的影响,对抗性的强弱,运动负荷时间的长短等。要规定标准和合理安排负荷量,并在定额负荷训练过程中,根据运动员的进步,不断提出要求,调整标准,增加难度,才能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一般来说负荷量是影响成绩的间接因素,负荷强度是影响成绩的直接因素。
5.练战统一训练原则
训练发展应从实战出发安排训练内容,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一样,练与战要结合。训练中要特别注意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是否实用,动作速率是否接近比赛要求,战术设计是否合理等因素。实战中教练员要鼓励运动员主动运用各项技术,并在战术打法上加以组织,针对不同的对手,提出不同的技术指标和战术指标。要注意保护运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运动员在实战对抗中的主动运动技术的能力。指导运动员在特长上发展,做到练与战的统一。
二、高校高水平篮球训练发展中常用的方法与策略
1.持续训练法:增强某一技术动作稳定性的训练方法,用于强化和巩固技术动作定型,
使技术动作熟练协调。教练员应不断地纠正运动员的错误动作,帮助运动员建立良好的技术定型。
2.循环训练法:提高和巩固各项技术和素质的训练方法,其中包括战术训练。教练员应监督、检查,记组数、次数。
3.间歇训练法:强度大,接近比赛的体能要求的训练。教练员应合理调整强度和密度,使运动员体能接近和超过比赛的运动负荷,并在大运动负荷中提高技战术的可靠性。
4.组合训练法:将多种练习方法组合在一次训练课中,目的是调动更多的系统和肌纤维参加运动,促进运动员素质与素质,素质与技术,技术与技术,技术与战术的结合,战术与战术的结合,以及神经类型快速转化。教练员应合理编排好各种练习的程序,克服重手段轻组合的现象,避免单打一式的训练。
5.困难训练法:针对提高重点队员技术和战术而言的训练方法。特点:高指标、高难度。
例如增加防守对抗的强度,施加心理因素影响、最大生理负荷、采取多防少、少防多等内容。教练员应不断要求运动员的作风和运用智慧的能力,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方法,培养运动员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会打善拼的智慧,促进技术和战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6.战术模拟训练法:训练的内容围绕着比赛,模拟实战情况组织的战术训练。非身体直接对抗、隔网比赛项目容易提高,只要研究分析对方即可。而身体直接对抗的项目,由于身高、力量、动作速度、时间差、对抗性强弱、技战术特点等因素,出现的情况是随机且瞬息万变的,所以训练内容的安排应与其他项目有所区别。教练员应要求运动员针对不同的对手,可能出现的情况,学会在比分领先阶段、相持阶段、落后阶段的打法和策略,提高战术配合的质量和关键球的处理能力和可靠性。
7.指标检验训练法:在正式比赛中应对队员、队伍的技术特长和发展方向,提出各项指标要求。教练员认真分析总结成功和失利的原因。以便在今后的训练发展中改进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我国高等学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的运行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其中涉及的有关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以上的分析探讨中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1.有关的篮球训练方法手段多种多样,提高的幅度各有不同。教练员应根据训练原则,结合本队队员的实际情况,选用一些常用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根据不同的时间、阶段、参加比赛的等级、队员的训练水平,增加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循序渐进,常年坚持,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2.要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机制的改革,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调动广大篮球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
3.为了尽快理顺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提高我国高校篮球队的运动水平,应对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实行“浮动学分制”,即一方面加强对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另一方面让运动员有充足的时间学完大学必修课程,直至修完规定的学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实战化训练心得体会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