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个平衡的生活篇1
我以记不起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有多大,只是隐约觉得那时候的自己应该还很小,对这句话只是觉得读起来感觉含义深刻,但对于这句话的含义并不能很好地理解。
懂事了以后,句子的意思懂了,可惜自己却做不到那样的洒脱。对待生活拿得起放不下,最糟糕的时候既拿不起也放不下。
总是在对身边人投入全部的感情后,渴望着与他们的感情天长地久,在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离开自己后,哭得昏天黑地,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了色彩,除了孤单还是孤单。总是会忘记人生是艘小船,总是会停停走走,每次靠岸的时候总有人会下车,也有相应的人回上来。我们都习惯于沉浸在过去的美好中,自动屏蔽或者自动为那些伤感的,难过的往事找借口,总是觉得失去了的东西只要自己有足够的耐心去等,死拽着以往不放手,那些逝去的美好失去的人总会回来。
呵呵,也许他们真的会回来,当哪一天你可以把一碗泼出去的水全部收回来时,他们就回来了。而且他们还是最初的模样,那样的美好,散发着光芒把你的世界照亮。好吧,如果你是这样幻想的,并且有足够的信心把那碗泼出的水收回来,那么你继续沉浸在以往我一点意见也没有,也许我还应该恭喜你学会了坚持。
可是亲爱的,醒醒吧,有的东西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再也追不回来了,无论感情也好生活中的事情物品也罢。当时在抓不住的时候就应该学会洒脱,我知道也许你会觉得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又不是我的感情我的人生,当然觉得放弃了无所谓。请相信吧,我也有腰疼的时候,我也有亲密的人离开我的时候,也有夹在现实与梦想之间两难的时候,也有在爱情与亲情之间难以抉择的时候,更有在自由的向往的同时被规则束缚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该做什么,当然是分析问题,放弃该放弃的,抓住该抓住,不要停留在原地打转,拿不起也放不下,那样你失去的将是更多,你知道的不知道的。
千万不能太贪心了,鱼和熊掌都想得到,我们都不是天之骄子不可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当我们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失去的也会也来越多。只有失去了现在的,才会得到更好的。只有当失去与收获对等时我们的生活才会平衡,生活的小船才能正常前行。
过一个平衡的生活篇2
化学平衡(第1课时)
化学平衡贯穿高中必修与选修内容,主要体现在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和选修四“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主题中,承前而又启后,是学生认识化学、学习化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从化学平衡中抽象出的化学平衡模型往往是学生的认知难点,因此化学平衡这一节不仅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单元课程理念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从化学反应速率入手,延伸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最后过渡到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不仅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它也遍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工业生产中,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归纳总结。从课程基本理念来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包括生活经验以及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贯彻落实以化学实验为主的课程理念,使学生体验科学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该用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也应该主动的进行自我评价。
二、内容标准分析
在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过饱和溶液以及溶解度的概念,这对于学生理解蔗糖的溶解、结晶平衡很有帮助。在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以及浅显的化学反应限度问题,并学习了催化剂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炼铁高炉尾气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但是前面学习的这些内容仅是学习化学平衡章节的铺垫内容,虽然有部分交叉,但却是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结构,在内容标准的要求上也有很大不同,但是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内容标准对比:
教材章节
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节:溶解度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3.了解结晶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①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②
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认识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重要性。
2.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①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②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1.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理论加以解释。
3.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①实验:温度、浓度对溴离子与铜离子配位平衡的影响。
②讨论:化学反应的趋势和速率。
③讨论:合成氨反应条件选择的依据。
从内容标准的动词上来看,从初中时期的知道、认识阶段,到必修二认识、了解阶段,再到本章节的探究、解释阶段,可见对于化学平衡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初中时期学过的溶解度概念是我们研究溶解、结晶平衡的基础;必修二中的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引入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实验初步探究了可逆反应的限度问题,并认识到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而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可逆反应、可逆过程,掌握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时的特征,描述平衡的建立过程,并能够将可逆过程的平衡状态迁移到化学平衡状态,能够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从活动与探究建议来看,实验探究贯穿三个板块,可见教师在讲授化学平衡这一章节时,一定要注重运用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单元知识类型分析
从化学知识的分类上来看,本单元主要涉及化学用语、概念原理、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四种知识类型。
化学用语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概念原理
可逆过程、可逆反应、化学平衡
化学计算
浓度的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化学平衡状态时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运算
化学实验
蔗糖溶解、结晶平衡,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的可逆平衡
四、单元概念***的概念编排顺序及特点
从这一单元的概念***来看,化学平衡是与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反应进行的方向同一层级的概念,不同的是,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动力学问题,而化学平衡与反应进行的方向是化学热力学问题。化学平衡下面是发散出的更加细化的相关的概念,化学平衡是基于可逆反应的平衡,因此可逆反应是下层概念,可逆反应又有自己的下层概念,即它自身具有可逆性和限度。化学平衡的改变带来的就是平衡的移动,因此平衡移动是与可逆反应平行的下层概念,而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以及解释平衡移动的勒夏特列原理又是平衡移动的下层概念。化学平衡常数作为衡量可逆反应是否到达平衡的有效手段,也是化学平衡的下层概念。影响化学平衡的三大因素作为影响化学平衡因素这一概念下的三个平行概念。不难看出,化学反应作为本节的中心概念向外辐射,概念与概念之间层层递进也层层细化。
五、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这一节位于选修四第二章第二节,承接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同时也是选修四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理论基础,地位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教学的和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栏目分析:
先行组织者分析——P25页第一段作为本节内容的先行组织者,通过例举了几个学生之前就已经接触过的化学反应,提出我们从前没有考虑反应的限度问题。然后通过物质的溶解引入溶解平衡这一物理平衡,引导学生在可逆过程平衡的基础上,构建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利于学生理解,进行知识建构;从哪可逆过程到可逆反应,从简到易,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P25资料卡片——详细讲解了固体溶质的溶解、结晶过程作为可逆过程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可逆过程以及可逆过程的平衡,同时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溶液理论。
P26资料卡片——对可逆反应进行了明确定义,并将反应限度为100%以及为0%的反应作为特殊情况处理,那么所有的化学反应就实现了统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于可逆反应的理解,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建构化学平衡。
六、学情分析(三维目标起点状态)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明确蔗糖在水中不能无限溶解,在过饱和溶液中会有结晶析出。
2、了解温度能够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3、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催化剂与温度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5、对可逆反应有一定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
1、有一定实验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2、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但是不强。
3、抽象思维能力不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
2、知道在工业生产(高炉炼铁)中存在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可以提高转化率。
七、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溶解平衡这一可逆过程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的概念,并理解可逆反应,明确可逆反应的表达方式。
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科学素养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归纳出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征。3、能用平衡状态的特征来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过程与方法:
1、从学生已有关于溶解的知识——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可逆过程、可逆反应以及化学平衡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讨论并归纳出反应达到平衡时所具有的特征。
4、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用已归纳的平衡特征来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某种程度时是否达到平衡。
5、通过课下查阅资料,提高搜集信息、筛选信息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化学平衡普遍存在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工业生产中,改变化学平衡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化学平衡的核心内容——动态平衡,日常生活中的溶解平衡、环保等平衡问题与化学理论密切联系在一起——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八、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对可逆过程以及可逆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以及概念理解。
3、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4、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判断。
重难点确定理论依据:
对于本节内容而言,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化学平衡展开,化学平衡这一节是下一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选修二“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延伸,无论在教材中还是在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是对于可逆过程以及可逆反应的认识和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以及概念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都是教师教学的重点。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可逆过程以及可逆反应的认识都比较浅显,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化学平衡又十分抽象,不利于他们的理解,因此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判断是教学难点。
九、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提问法、谈话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
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
环节一
可逆过程及平衡
【提问】:大家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蔗糖能够在水中无限的溶解吗?
【讲解】我们以前就已经学习过蔗糖、食盐等固体是不能在水溶液中无限溶解的,因为他们都有一定的溶解度。
【PPT展示】展示一杯饱和蔗糖溶液,杯内仍有没有溶解的蔗糖固体。
【提问】大家思考一下,当蔗糖溶液达到饱和的时候,溶解现象还存在吗,如果存在,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呢?
【教师引导】向饱和蔗糖溶液中加入继续加入蔗糖晶体,蔗糖晶体的总质量不会再减少,但是如果蔗糖晶体能够在别的地方析出,就能证明蔗糖在析出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溶解,因为在一定温度下,蔗糖的溶解度是一定的。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让蔗糖在别的地方析出呢?
【PPT展示】播放向蔗糖溶液中插入棉线并有蔗糖晶体在棉线析出的视频,验证先前提出的假设。
【板书】蔗糖溶液
可逆过程
在溶液达到饱和时,v溶解=v结晶
【总结】蔗糖溶解是一个可逆过程,溶液达到饱和时,并非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蔗糖晶体的溶解速度与析出速度相同。
【提问】既然溶液中一直存在着溶解和结晶的过程,那在溶液还未达到饱和前,这两种过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过饱和的情况下,这两种过程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阅读P25资料卡片。
【总结并板书】
未饱和时:v溶解>v结晶
过饱和时:v溶解
【思考并回答】
蔗糖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因此不会无限度的溶解。
【仔细观察】通过观察***片确定自己回答的正确性。
【思考并进行交流】溶解现象可能仍然存在,只不过溶解过程与结晶过程速度一样。
【实验设计】通过回顾初中知识,想到向饱和蔗糖溶液中插入棉线,观察是否有蔗糖晶体析出。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得出饱和蔗糖溶液中同时存在溶解与结晶两个过程,且v溶解=v结晶的结论。
【思考并回答】在没有达到饱和前,v溶解>v结晶;在过饱和的情况下v溶解
回顾溶解度概念,让学生明确蔗糖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是有一定
“限度”的。
温故知新,在溶解度、饱和溶液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蔗糖的溶解是一个可逆过程,在饱和溶液状态下溶解与结晶达到平衡。
实验设计过程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插入棉线,其他可行的方案也可以,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干预
明确蔗糖溶解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在达到平衡时正过程与逆过程的进行速度一样。在没有达到饱和前,v溶解>v结晶;在过饱和的情况下v溶解
环节二
可逆反应
【导入】我们刚刚研究了蔗糖溶解这一可逆过程,但是我们不仅接触过像蔗糖溶解这样的可逆过程,还接触过可逆反应,比如说在高炉炼铁中存在的焦炭和氧气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以及我们工业上的合成氨反应。
【板书】可逆反应
高炉炼铁:
2C+O2=2CO
工业及合成氨:
2N2+3H2=2NH3
【讨论】我们现在已经举出了几个可逆反应的例子,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可逆反应应该用什么特殊的表示符号呢?
这个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吗?
【总结】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同时从正向和逆向两个方向进行化学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可逆反应要用可逆符号来表示。
【回顾】回顾从前学过的可逆反应,以及他们在工业生产的体现。
【交流讨论】可逆反应是正向和逆向均能进行的反应,但是要在同样的条件下,氧气与氢气生成水的过程与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反应条件不一样,所以不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要用可逆号而不是等号来表示。
从可逆过程过渡到可逆反应,是知识进阶,也是知识迁移的一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可逆过程与可逆反应之间的关系。
通过交流讨论以及教师引导明确可逆反应的定义以及基本特征,能够判断可逆反应。
环节三
化学平衡
【类比探究】我们已经研究过,对于可逆过程,当它达到平衡时,存在v溶解=v结晶的动态平衡,那么可逆反应作为可逆过程的一种,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平衡呢?
【追问】那在达到平衡之前,这个可逆反应是怎样进行的呢?
【PPT展示】二氧化氮在容器里的反应过程,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气体颜色。预测达到平衡时的现象。
【继续PPT展示】将刚刚的实验装置进行热水浴操作,气体颜色改变,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讲解】气体颜色的改变意味着v正≠v逆了,说明平衡发生了移动,这意味化学平衡是可以改变的。
【回顾总结】在到达平衡时,这个体系有什么特点呢?
【总结归纳并板书】化学平衡
定义: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标志:各组分浓度都不再改变
实质:v正=v逆
特征:
①逆:只有可逆反应才有化学平衡
②等:v正=v逆
③动:反应并没有停止,而是达到了动态平衡。
④定: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都不在改变。
⑤变:化学平衡是可以改变的。
【思考交流并回答】可逆反应同样存在这样的平衡,在达到平衡时v正=v逆,反应物不再减少,生成物也不再增加。
【回答】在到达平衡之前v正>v逆,,
反应物不断减少,生成物不断增加。
【观察并思考】
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装置里的气体颜色不再改变。
【思考并回答】NO2变少了N2O2变多了,反应进行的程度加深了一些。
【归纳思考并回答】到达平衡时v正=v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化学平衡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通过类比推理、知识迁移,以及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发掘出可逆反应的平衡特征。
教师引导,通过类比和迁移,自我构建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发现化学平衡的特征
通过归纳总结以及教师讲解,在化学平衡建立的基础上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环节四
巩固提升
【习题巩固】
【例1】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C
)
A.
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molB
C.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
A、B、C的分子数比为1:3:2
【例2】
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
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B
)
A.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P和S的生成速率相等
C.反应容器内P、Q、R、S四者共存
D.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例3】
下列说法可以证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C
)
A.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
B.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C.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
D.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
【教师讲解】
【思考作答】
回顾刚刚讲到的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并通过逻辑推理,简单运算等方式来确定答案。
【聆听讲解】仔细听教师讲解,审查自己的错误以及思维漏洞。
这是三道均是判断可逆是否达到平衡的题目,但是切入点却不一样,即从不同的方面来判断各组分是否还在变化,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平衡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他们逻辑推理能力。
环节五
情感升华
【PPT展示】合成氨工业在人类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合成氨工业,就不会有今天迅猛发展的农业,也就不能养活地球上的七十多亿人口,尽管合成氨工业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收益,但事实上反应:
2N2+3H2=2NH3
它的转化率并不高,而提高合成氨的转化率,仍然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如何让反应朝我们希望的方向进行?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并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下一节课会讲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倾听、思考】感受化学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贡献,并结合合成氨工业中的可逆反应,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同时积极思考老师留下的问题并进行资料的查找。
通过讲述化学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以及贡献,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增强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十一: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三、化学平衡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浓度、质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
标志:各组分浓度都不再改变
实质:v正=v逆
化学平衡特征:
逆、等、动、定、变
主板书
一、可逆过程
在溶液达到饱和时,v溶解=v结晶
未饱和时:v溶解>v结晶
过饱和时:v溶解
二、可逆反应
特点: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同时从正向和逆向两个方向进行化学的化学反应。
表示:可逆符号
到达平衡:v正=v逆
未达平衡:v正>v逆
副板书
练习题目的一些讲解
十二:教学设计反思
困难:
1.
不能准确判断一课时教学具体能够进行到什么地方,因为没有进行过具体授课,因此无法确定每一部分的教学过程具体需要多长时间。
2.
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只有习题和口头提问。
3.
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准确判断哪一种教学活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解决策略:
1.
上网查找一些精品课程,同时学习老师发的一些案例,将一课时教学内容确定在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之前。
2.
应该设计导学案对学生进行评价。
过一个平衡的生活篇3
经济法律的利益的概念较为易于理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得到的“好处”即为利益。而平衡的概念更多的是的对各种利益进行的比较和选择,特别是当各方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做出有效处理,均衡各方利益。平衡是法学中经常涉及的一个范畴,在探讨法律领域中,利益的分配问题,权利与义务的配比问题时,平衡范畴是一种重要的依据和标准。笔者认为,经济法律的利益与平衡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1)从利益平衡的定义角度出发。从利益平衡的定义角度出发,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应当注重经济法律中实施主体的利益以及经济法律调整内容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作为重点。对于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也就是经济法律保护的主体而言,他们的权利与义务是否对等,在经济活动中受到非法损害时,是否能够得到应有的补偿是人们最为关心的利益平衡问题。(2)从法律制定到实施的过程出发。法律从制定到实施的过程分为立法、司法和***。在立法过程中,立法机关要重点做好经济法律中权利与义务的利益平衡关系,如果在立法过程中,权利与义务的利益配比不能达到平衡,那么在司法和***的过程中,经济法律的利益与平衡就无从谈起。至于经济法律中利益平衡的“度”,是一个根据社会基本经济环境,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
2.经济法律中的利益平衡点
经济法律中利益平衡点就是经济法律中确定利益平衡关系的“度”。在经济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如何保证经济法律中利益平衡,关键看如何确定利益平衡点。因此,在整个法学界,包括经济法律在内,利益平衡点的确定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根据前人研究,笔者认为,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寻:
(1)应当从经济活动的实际中找寻。经济法律约束市场经济活动,也就是保证经济行为主体的根本利益。经济法律的制定,包括经济利益平衡点的制定都是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主体利益。因此,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应当从经济活动的实际中寻找。经济活动直接反映了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只有充分认清经济活动中,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才能真正找到确保经济活动长期繁荣昌盛的利益平衡点。
(2)应当从利益的追溯中确定。利益永远是经济活动的最根本目的。利益追溯的规范和约束也是经济法律的最根本目的。利益平衡分配是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根本条件。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应当与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诉求保持一致。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是市场经济利益的法律表现。
(3)应当符合时代要求和客观实际。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随着时间、空间、***策、主体等活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处在计划经济阶段,经济活动中的利益以服从国家的利益安排为主。而21世纪,我国进入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更应当注重经济活动中每一个主体的利益。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使每一个主体都能得到最基本的利益保证,实现权力与义务的平衡。
3.如何追求经济法律利益平衡
经济法律的利益与平衡关系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关系紧密关联。因此,如何找到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点,实现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就必须要在充分认识当前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利益分配的基础上实施。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以公平、自由、效率、可持续发展为最根本的目标,因此在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的追求过程中,也不能脱离这些基本要求。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1)立法部门要充分考虑利益平衡实际。立法部门握有建立健全法律的权利。经济活动中所有行为的法律规范都出自立法部门。因此立法部门要在充分考虑当前市场经济实际的情况下,综合各方因素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法律。
(2)***部门要全面反馈经济法律的不足。经济法律的实施过程中,***部门要及时找出法律制定与事实相悖,或者偏颇之处。这样,***的过程就成为了纠正经济法律不足的重要环节。***过程中,***部门发现法律中不符合经济法律利益平衡标准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立法部门。
(3)经济活动主体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法律的主要规范对象,也是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利益诉求主体。因此,经济活动主体能够最深刻的感知到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特别是经济法律的利益平衡问题。经济活动主体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对经济法律中的利益不平衡问题及时反馈。
4.小结
过一个平衡的生活篇4
苏教版《科学》六下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的第四课《生态平衡》。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下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的第四课。本课在前三课的基础上,引入生态平衡的概念。通过引领学生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态失衡的危害性,以及开展模拟生态的活动,带领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初级知识,倡导保护环境,共同维护生态环境。本课教学内容延续了本单元第一课中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和上一课的食物关系,围绕生态平衡这个主题,从建立生态平衡的概念、了解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探讨生态平衡的方法三个方面展开。
2、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六年级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和生物之间的关系。但是生态平衡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因此需要整合多媒体手段提供适量的***片、文字、视频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比较分析、操作体验等活动,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而影响生态系统,从而认识到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从小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的环保意识。
3、教学环境分析:
本着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以及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我选择了PPT软件为载体辅助教学。PPT课件构思新颖,画面和谐,操作简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本课教学适宜在有多媒体设备的专用科学教室进行,这样既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又有利于多媒体展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2、知道生态平衡被破坏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3、知道一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行为。
4、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会做一个生态瓶,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对目前的生态现象做出判断。
3、能够参与讨论人类危害环境的行为。
4、能够就破坏生态平衡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2、初步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难点: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制作生态瓶的材料(可封闭的鱼缸、池塘水、小鱼、水草、沙子,带盖的瓶子、湿润的土壤、小草。)
六、教学安排
拟用1课时完成
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狼和鹿的***片,提问:你们喜欢哪种动物?在一片森林里生活这两种动物,你们希望怎样?
设计意***:入题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同学们展现温顺可爱的鹿,和凶狠残暴的狼,让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快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述: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事例,结果森林遭到破坏,鹿群的大量病死。
设计意***:展现生态失衡的情境,激发学生探讨生态平衡的问题,为后面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做好铺垫。
3、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鹿群的灾难?
4、设疑: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为什么能保持生态平衡?(板书课题)
二、建立生态平衡的概念
1、PPT出示“生态系统”的概念的内容和森林、草原的***片。讲解:我们把自然界里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生态系统。比如森林里的生物和空气、阳光、水等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草原上的生物和环境之间也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PPT出示“生态平衡”的概念的内容。讲解: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各种生物之间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而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设计意***:通过***片展示的内容,初步对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认识生态平衡,环环相扣,逐步递进。
三、认识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
1、谈话: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这个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板书:破坏)
2、阅读书上39页资料,思考讨论:
(1)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由于白尾鹿数量过大又带来了哪些问题?
(2)如果你是一位生态学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说你的理由。
3、分别出示美丽的草原和荒漠化的草原***片,提问:为什么原本美丽的草原会变成这个样子的呢?
4、启发学生回忆还有哪些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
5、小结:人为因素是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如改变生物种类、破坏生物生存的环境等。
设计目标:认识食物链断裂会造成生态灾难。知道破坏生态平衡会带来严重后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各抒己见,在争论中深入领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探讨保护生态平衡的方法
1、谈话:既然生物们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都起着维持一定生态平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相应的建立起各个自然保护区,我们国家业已建立了226个自然保护区,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吗?这些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哪些生物?
2、介绍我国一些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情况。利用PPT出示我国主要自然保护区的资料。
3、讨论:国家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那么我们同学自己对于保护生态平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4、谈话:如今国家为了保护生态平衡还建设了不少生态工程呢,你听说过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吗?
5、介绍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
设计意***:利用媒体让学生知道我们美丽的祖国有这么多可爱的动物,多样的植物,这样的美从视觉上震撼学生的心灵,由衷的想要保护周围的环境资源,也为生在这样美丽的国度而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热爱祖国的情操!
五、巩固应用
1、提问:你想制作一个不需要外界提供食物就可以正常生存的生物条件吗?
2、指导制作鱼缸养鱼和小草的生态瓶。
(1)谈话:读一读第37页到38页的内容,学习生态瓶的制作方法。
(2)指导制作小草的生态瓶。
(3)学生制作生态瓶。比一比谁的小草存活的时间最长。(课堂有时间就组装一种,没有时间就做为课外作业,并要求学生课外观察记录。)
六、总结、布置作业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2、布置作业:
(1)自己动手做一个生态瓶,并坚持观察生态瓶并做好记录。
(2)多关注近年来的环境问题,试着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同学交流。
过一个平衡的生活篇5
一、等效平衡意义和等效关系产生背景
一定温度下的可逆反应(无论压强怎样)不同浓度的物料投入进行反应,无论从反应物还是从生成物,亦或是从反应物、生成物进行平衡,只要物料起始浓度投入满足一定的数量关系,则到达平衡时,同种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分数相同。这种在同一温度下,不同浓度的物料投入,经过不同的途径,形成的平衡组分浓度和含量相同的平衡状态,称为等效平衡。
等效平衡是化学平衡中的一种特殊状态,它基于一定温度下某一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一定这个定量关系下形成的一种必然状态,无论途径怎样,在温度一定时,只要投料浓度匹配,不同浓度的物料总可以向正反应方向或者逆反应方向(可通过浓度商Qc和平衡常数K大小判断方向)建立等效平衡。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等效平衡”不一定是“完全相同的平衡状态”,“等效平衡”只是平衡混合物中同种组分的含量对应相同,同种组分浓度对应相等或者成比例即可,“完全相同的平衡状态”则是指在达到平衡状态时,同种平衡组分对应的含量、浓度、物质的量以及反应速率和体系体积压强等各种参数完全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讲,等效平衡可以分为一般等效平衡(平衡组分含量相等,浓度相等或成比例)和完全等效平衡(体系和平衡组分各种参数完全相等)。
二、关于物料的两个专有名词的含义
1.“物料相当”的含义:对于一个可逆反应:有两种投入物料浓度,如果按方程式的计量系数尽可能折算成同一方向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即符合等式1、2,这两种投料就称为“物料相当”
2.“物料成比例”的含义:对于一个可逆反应:有两种投入物料浓度,如果按方程式的计量系数尽可能折算成同一方向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即符合等式3,这两种投料就称为“物料成比例”
三、几种形成等效平衡的特定条件和完全等效平衡的两个重要性质
1. 可逆反应如在等温条件下进行(不管压强怎样),不同的浓度物料投入,只要“物料相当”,均能形成等效平衡,即相同平衡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分数完全相同。在体系体积相等时,平衡组分的物质的量、质量也相同;在体系体积为倍数关系时,平衡组分物质的量、质量也为倍数关系。
2. 可逆反应如在等温、等压下进行,不同浓度物料投入形成的等效平衡,同一组分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分数完全相同,由于体积可变,同一组分物质其物质的量、质量不一定完全相同。并且这种情况下建立等效平衡的必要条件不仅是物料相当,而且是按方程式的计量系数尽可能折算成同一方向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对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相等。即“物料成比例”。
3.对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未改变的可逆反应如在等温、等容下进行,不同浓度的物料投入,除了原始“物料相当”可以建立等效平衡外,因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不变,如果按方程式的计量系数折算成同一方向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对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相等的情况下,即“物料成比例”也可以形成相似的等效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同一组分在平衡体系中物质的量分数相同,但同一组分在平衡体系中的平衡浓度,物质的量却是倍数关系。
4.对完全等效平衡来说,体系体积和温度相同,不同的物料投入相当(而不是成比例),有反应:
则平衡时,① A(或B)的转化率与C的转化率之和为1 ② 投入物料1与投入物料2到平衡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之和为x(数值)
四、创设等效条件进行等效和不等效关系比较
如果由条件的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结果(不等效关系比较)难以直接判定的话,可通过等效变换解决问题,即通过另一条件改变对平衡的移动产生等效效果进行比较。常见的等效变换有:
(1)一定条件下起始组分(或平衡组分)浓度同时同等程度增大(或减小)等效于体系体积同等程度减小(或增大)
(2)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减小(或增大)的反应,等温下,在由反应物向生成物平衡过程中,若维持体系压强不变,则意味着反应体系体积减小(或增大)
(3) 等温等压下,不同物料投入如果可以达成等效平衡,则在同样条件下,这些不同物料“叠加”投入,也可达成等效平衡,可视为最终不改变体系的平衡状态。
(4)等温等容下,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不同倍率的物料投入形成的等效平衡(一般等效),可视为体系体积(或压强)相应增大或者缩小后形成的平衡。
(5)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各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平衡组分,在体系体积扩大n倍,建立新平衡后,反应物(或生成物)平衡浓度变为原来1/n还小(或大)一些,意味着平衡向着正反应方向移动;在体系体积缩小为原来1/n,建立新平衡后,反应物(或生成物)平衡浓度变为原来n倍还大(或小)一些,意味着平衡向着逆反应方向移动。
〖例1〗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s) + 2B(g) 2C(g) + D(g);H
简析:甲乙两容起始浓度器物料相当,为等效平衡,同一平衡组分物质的量分数相同、浓度相等,乙中各平衡组分物质的量是甲的2倍,如将活塞置于3位置,加入2 mol C和1 mol D,平衡时,甲中放出的热量和乙中吸收的热量数值之和应该于H绝对值,而活塞在4位置,加入4 mol C和2 mol D意味着乙中反应掉的C和D是活塞处于3位置、加入2 mol C和1 mol D时的2倍,所以,甲中放出的热量和乙中吸收的热量数值之和大于H绝对值, A正确;甲中再加入1 mol A和2 mol B,甲中物料起始浓度是乙的2倍,甲的平衡状态可看成是由乙的体积缩小1/2形成的,乙体积缩小一半,平衡向着逆方向移动,甲中C的浓度是乙中C的浓度的2倍小一些;如将活塞置于3位置,且加入2 mol C和1 mol D,甲中B的转化率和乙中C的转化率之和等于1,此时将活塞松开处于自由状态,乙中平衡向逆方向移动,意味着此时C的转化率增加,而等压下乙中投入4 mol C和2 mol D对于投入2 mol C和1 mol D是等效平衡(在活塞均处于自由状态下),所以甲中B的转化率和乙中C的转化率之和大于1;同理分析,移动活塞使甲、乙体积相等,乙中平衡向逆方向移动,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比甲中的C的体积分数小,所以A正确。
五、非等效问题和化学平衡的移动
等效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物料浓度匹配且温度一定(压强、体积无限制)才能形成等效状态。如果温度变化,或者温度不变化但物料浓度不匹配则不能形成等效效果,此时,可以利用化学平衡常数和勒沙特列原理等来解决问题。
过一个平衡的生活篇6
【关键词】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平衡;优化
目前我们的公共基础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怎样才能真正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教育范式更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育手段更合拍时展的步伐等问题。这些都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中使课程设计更加适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急切地需要贯彻到实践中来,这就触及一个概念:课程的平衡设计。
一、课程平衡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一)课程平衡的定义
美国的Paul.M认为:平衡,意指导致个体或群体目标实现的结构和序列。将之用于课程领域,内涵着课程体系中一种“最有效的最理想的秩序”。我国的汪霞认为:课程应是一个平衡化的系统,学生应该学习宽广平衡的课程。由于学校赖以存在的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学校课程也必然将随着社会***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做出有序的调整与修正,由原来的不平衡到趋于合理、平衡,使自身不断完善与协调。因此,课程平衡的“达到”与“保持”只能视具体的教育情境而相对地使用,试***一劳永逸地建立一种平衡的课程是不现实的。
(二)影响课程平衡的主要因素
1、课程决策者对课程平衡的影响
由于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个人和群体的存在,他们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用其所属阶层所具有的价值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课程的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及实施与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这些复杂的关系,预示了课程编制任务的规模和难度。从这种意义上说,即使在课程中创设了一种平衡,还需要一个富有活力的、能对外部变化做出适时回应的学校体制与之相适应。
课程决策者面对着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员和各种利益不同的群体,他们将决定教什么、教多少、什么时候教、教多少次和怎样教。那么,怎样既不引起失衡,又使改变发生呢?为此,民主的领导体制是十分重要的。杰拉尔德认为,课程中的平衡是在富有远见的职业教育者的正确导向下,影响学校的各种社会力量间民主关系的结果。
2、教育测评手段对课程平衡的影响
教学测评手段是以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目前,由于评价手段的局限性,测评工作基本上是在较低水平上测量学生的认知技能,而对于课程的其它目标,如对知识的领会、转换、分析、综合、概括、判断等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以及像科学精神、美感、创新精神等有关价值、态度、情感方面的情意特征却难以测定。课程目标与衡量达标程度的测量手段之间存在的矛盾,也会引起课程失调。
二、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平衡的构建
(一)提高责任教师职业素质
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中的最直接的参与者,他们的价值观、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会影响他在教学中所做出的策略选择。研究表明,一些课程计划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并不是课程计划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教师不积极参与或不能适应的缘故。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要努力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培训他们学习课程实施中的新技能、方案和策略,消除其消极应付的被动心理,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课程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评价手段的先进性和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与否都影响着课程的平衡。评价的重点不再只重笔头考试、重结果。通过引入形成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使教学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得到丰富和扩展,使学生对其学习过程的全面、自主性监控和调整成为可能。
(三)增强校长课程责任
校长在课程平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来说,一所学校所确定的课程,主要是校长的价值观、信仰、胆识及思想的反映。如果校长忽视了他的课程责任,或对课程作了错误的理解,必将削弱课程的效力,并产生严重的课程失衡。
(四)均衡设置教学活动
多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均衡的教学活动去实现的。在英语教学中,主要有语言知识性活动和语言运用性活动的和谐均衡;理解/输入性活动与表达/输出性活动的和谐与均衡;口语活动与书面语活动的和谐与均衡;围绕课文本身的活动与拓宽思维和联系现实的活动之间的和谐与均衡;系统讲授式活动与实践操作性活动的和谐与均衡。上述任何一种和谐或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都会影响英语教学为发展学生全面素质服务这个目标的实现。
总之,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课程研究领域表现得十分活跃,各种课程理论的研究和各种课程实验的尝试一直在不间断地进行。但付出努力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知识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的优化,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与要求,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训练学生敢于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将来培养创新性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应继续在实践中对所有影响该课程平衡设计的因素予以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冬梅,张君.课程平衡初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4).
[2]蒋祥龙,王娜.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J].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3]马雪飞.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2).
[4]罗君,赵友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质量评估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
[5]何志燕.新形势下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9(19).
过一个平衡的生活篇7
***式――理解孩子的世界
“***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
“在一个活动中,我们把其中的那个能被从一个情景传递到另一个情景因而能加以普遍化和分化的东西称作动作***式。换言之,***式就是同一活动在多次重复和运用中共同具有的那个东西。举例来说,我们把幼儿堆积木的行为或较大的儿童搜集物品加以分类的行为称为‘聚集***式’。像这样的***式形式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甚至把两类事物联系起来的逻辑运算也是一种***式(父亲+母亲=父母,等等)。”(皮亚杰:《生物学与认识》)
皮亚杰把心理构成的基本组织,或者说起点,称为***式。通俗地讲,***式犹如信息库的一张张索引卡,或者说是我们把获得信息做成***解卡片储存在大脑的信息库里,这些卡片,可以使我们能够对外界(客体)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使信息秩序化和条理化,从而达到对此信息的理解。这些***卡或索引卡,本身来自于外界的刺激物。所以,当看到、接触到、探索到的刺激物越来越多,我们所积累的***式也就越来越概括化、多样化,于是我们就能越来越好地认识、理解和回应世界。
我们的***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地变化和完善。显然,相比成人,儿童的***示,远不如成人那样概括、精确、丰富、多样、成熟,他们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不同。孩子们的眼中的世界局限于他所具有的概念和***式的性质,他们只能在他们有限的***式中,做出自己能做出的真实的区分与判断。
所以,并非孩子们要故意犯错,要故意冲撞成人世界,而是他们暂时还没有建立更多样化的***式。
皮亚杰认为,成人的认知***式起源于儿童的感知―运动***式。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同化和顺应。皮亚杰在自己的著述中多次对此阐述。
同化与顺应(顺化)――看到儿童的成长力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同化;内部***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作顺化。”(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中或已完全形成的结构内。”“生物的同化如果没有它的对立面――顺化,自身从来不会单独存在。……我们把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称之为顺化。”“没有顺化就没有同化,……没有同化,同时也就没有顺化。”(左任侠、李其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
“机体是一种物理―化学和动态过程的循环,这种循环同环境保持着稳定的关系,双方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循环。设A、B、C等为有机体的元素,X、Y、Z等为对应的周围环境的元素。这样构成的组织格式为:(1)a+xb;(2)b+yc;(3)c+za;……把有机体的元素a、b、c等同环境的元素x、y、z等结合在一起的关系,就是同化关系,如果我们称环境施加压力的结果(b变成b′)为顺化,我们就可以因此说适应是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化。”
“这个定义也适用于智慧本身。实际上,智慧是它在把它的全部经验材料纳入自身范围内的同化。……智慧适应中蕴含着一种同化因素,即一种通过同化外部现实来把外部现实纳入到由主体活动创造中出来的某些形式之中。”“心理活动也是对周围环境间的顺化。……智慧适应同其他的适应一样,是在同化机制与补偿顺化之间实现的一种渐进的平衡化。”(皮亚杰:《儿童智力的起源》)
如同吃饭,当我们把食物通过消化器官转化为我们身体本身的组成元素,当我们遇到一种新的刺激物时,我们总是会试***把它同化到已有的***式之中。当我们在一定环境中遇到了新的经验,并且比照这个经验在我们已经有的***示中找到了那张卡片,或觉得与某张卡片非常接近时,同化就可能发生了。在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中,同化,实际上是一个认知过程,也就是把新的、感知的、运动的或概念的材料整合到已有的***式或行为模式之中。通过同化,我们把陌生的事物纳入到原有的***式中,从而达到对此事物的理解。
然而,有时候,我们试***想做这样的检索,却无法找到现成的***式,怎么办呢?
皮亚杰认为,我们可能要么创造一个能够把刺激置于其中的新***式,在索引汇编中做张新索引卡,要么改造现有的***式,使刺激能够符合于它。这种修改***式(旧***式的改造)或是重建***式(新***式的创造)就是顺应。顺应一旦发生,我们就会尝试着再次去同化刺激。由于结构已经改变,刺激便可迅即被同化。同化总是最终的结果。
而儿童在认识新事物时,往往是先用原来的知识***式去同化它,发现新事物并不同时,就会想办法来改变或重建,于是在原有知识上学习了新知,发展了认知、丰富了认知,发展了思维。
决不可要求或指望积极地去同化和顺应环境的儿童,只发展某种特定形式的***式。***式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式是由儿童建构起来的,它们反映了儿童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的现有水平,故而它不是现实的准确的摹本。它们的形式是由对经验的同化和顺应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愈来愈接近现实。
在儿童的幼年时期,***式是笼统的,与成人的***式相比,它们是极不完善并且往往是不精确的。同化和顺应使得幼儿的相当低级的***式由量变而最终质变为成熟的成人化的***式,这显然是一个需要多年时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成长力是惊人的。
平衡化――看到犯错中的成长契机
“有很大可能是,结构的构造主要是平衡化的工作,它不是两种对立力量的均衡,而是一种自动调节的过程。这就是说,平衡化是主体对外界干扰所进行的一些积极反应的集合,这些积极反应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有效的,或预期的。”(左任侠、李其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
“和生活的成长一样,心理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趋于平衡化的活动。……心理的演进也可以说是向着平衡化的最后形式发展,构成人的心理。也可以说,发展是一个继续前进的平衡化过程,从较低的平衡化状态走向较高的平衡化水平。”
“我们可以把认知结构的平衡化视为主体的活动对外在干扰所做出的补偿,而这些活动就是对这些干扰的反应。”“我们必须坚持这样一个事实,外来的干扰只能用行动加以补偿。最高的平衡化状态将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主体最高程度的活动,它既将对实际的干扰进行补偿,又将对实质的干扰进行补偿。”(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不平衡是智力发展的动机的主要源泉。不平衡引起平衡化(同化与顺应)的发生。
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状态,不平衡是同化和顺应的不均衡状态。只有同化和顺应的统一――不断地协调、整合与持续的建构――才是智力结构与知识增长、发展的原因。而平衡化则是调节这些过程的内部机制。平衡化是不平衡向平衡转化的过程。这是一个以同化和顺应为手段的自我调节的过程。平衡化使得外部经验纳入主体的内部结构(***式)。它对于保证儿童与环境的有成效的相互作用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平衡――不平衡――平衡,是认识发展的过程。平衡是有机体不断地努力追求的必要条件。所有的刺激(或刺激物)最终都会被有机体所同化,这个过程有时有顺应伴随,有时则没有。不平衡的发生,使儿童产生寻求平衡(进一步去同化或顺应)的动机。不平衡激活了平衡化的过程,引起了恢复平衡的努力。我们的认知结构和***式经常经历着不平衡和变化,从出生到成年,知识都是由个体建构起来的,成人的***式是由儿童的***式建构而成的。尤其是儿童,必须同化各种各样的事物,而他们使用的***式可能与我们成人的并不一致,把刺激物安置在哪张索引卡上,取决于他所掌握的***式,有时这种安置后达到的平衡有可能仅仅是一种非常短暂的状态,但它却使认知前进了一步。
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是认知结构发展的必要保证。在皮亚杰看来,所有的知识―物理知识、逻辑―数学知识和社会―约定知识,都是源于儿童动作的一种建构,尽管出自不同的原因,但都需要通过儿童的活动。其实,在儿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执行不同功能的子系统之间本身就可能存在着矛盾冲突,正如有时他们会产生两个意义完全相反的判断,但他们却无法意识到,而当他们逐渐意识到时,便会去解决这个矛盾,这就是平衡化。如果我们只关心孩子的回应世界是否准确,急于纠正,这或许会使孩子们发生混乱;因为,以他的眼光,以他的索引卡带领暂时能找到的方式,在他看来,是没有错的,所谓错,是按照成人的眼光。
所以,不存在着“错误”的安置,有的只是随着智力的发展而愈来愈合理的“安置”。那么孩子犯错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这恰恰是成长的推动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适合孩子的环境,让孩子在互动、活动、经历中去成长。
成熟、实践经验、社会互动和平衡化――浇水、施肥、扶技,静等花开
“第一个基本因素是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在整个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但究竟是什么作用?……从确已掌握的一些资料,我们看到成熟主要在于揭开新的可能性,从而成为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但成熟本身还不是一个足够的条件;而且,这些新的可能性的揭开还需给予满足的机会。为了实现这目的,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最低限度的习得经验,才能增强成熟的作用。不仅如此,儿童后天的习得经验距离他们感知―运动的起点越远,那么年龄上的差距就越大,这不是指这些习得行为出现的先后次序,而是指它们出现的时间。可见,成熟仅仅是所有因素之一,儿童年龄渐长,自然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第二个基本因素是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经验(指不同于社会经验而言)的作用。它同样是一个主要而必需的因素……
“第三个基本因素是社会经验,指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这虽是一个必需而重要的因素,但它本身同样不是唯一的因素。社会化就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对社会化所作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得到的同样多,从那里便产生了‘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和同型性。但是,即使在主体似乎非常被动的社会传递例如学校教学的情况下,如果缺少儿童主动的同化作用,这种社会化作用仍将无效,而儿童主动的同化作用则是以儿童已否具有适当的运算结构作为前提的。
“四,以上三个不同因素并非如同上述三大连续阶段那样单纯而有规则地结合起来促进定向性的发展。……我们认为,在儿童发展中并无预先制定的规划,有的只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其中每一新的变化都依赖于前面的变化。成人的思维或许被看成似乎准备了一个预先制定的模型。但是,只有等到儿童发展形成了成人的思维之后,儿童才能理解成人的思维,而且思维本身乃是世世代代不断进化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经历着儿童时期。对儿童发展的任何解释,都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发生的方面,二是社会的方面(即指种系世代的连续传递过程)。
“在每一个部分的构成以及由前阶段到后阶段的过渡中,可观察到一个内部机制的存在。(这机制不能归结为单独的遗传性,也不存在预先制定的规划,因为实际上它是一种构造过程。)这一内部机制便是平衡过程。它不同于机械学上力的简衡,也不同于热力学上熵的增加,而是具有自我调节的意义――这点,现已为控制论明确指出,就是说,主体以一系列的主动补偿作用来反应外部的干扰,而且主体以一种既是逆向动作的(回路系统或反馈)又是预见性的适应,来构成一个永久性的补偿系统。
“……经过自我调节的平衡作用构成了前面所描述的各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儿童心理学能使我们不是抽象地而是在儿童们过去生活和现在生活的辩证法之中,追踪各结构的逐步发展。这些儿童在每一代里都面临着无穷尽的重复出现的问题,而他们有时对这些问题能比前一代儿童解决得稍微好一些。”(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
过一个平衡的生活篇8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具:滑轮、钩码、细绳、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方法1:复习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方法2:现象引入
课堂演示: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匀速行驶的电动汽车
或录像片段: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
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9-3-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方法2:学生探究性学习(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同上。
教师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分析总结满足什么条件木板静止?
学生探究性实验
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根据力的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方法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9-3-2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
1)静止悬挂的电灯。
2)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3)匀速运动的拖车。
方法2: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
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对于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如水平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一、巩固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二、总结、扩展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三、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习。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教师提供实验工具,实验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并思考其应用。
【备注】
过一个平衡的生活篇9
关键词 工业设计;平衡;和谐
中***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5-0047-02
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到处都有工业设计的影子:流线型的奔驰宝马、精美的苹果手机、息息相关的各类生活用品。工业设计的魅力所在就是这些精彩的设计带给人们思想上的共鸣以及引起的情感感应。工业设计究竟与我们有着怎样的关系?我认为它不仅仅是设计一种功能方式,重要的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
1 平衡市场的作用
工业设计的市场十分广泛,它平衡了消费者与市场的关系。我们作为物主、作为消费者、作为使用者,要不断琢磨人们的喜好,什么样子的东西为人们所喜好,什么样的事情能让人愉悦、自豪、有意义。我们必须找到能让产品散发魅力的东西好让人们去购买、宁愿多花钱也要拥有、选择这个而不是其他同类产品。这里不得不提,苹果的工业设计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在这里,工业设计平衡了消费者与市场的关系,人们由此找到了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产品,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产品与人有着很大的互动性,注重市场调查尤其是市场预测对工业设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设计师而言,他与客户的关系也是需要平衡的。只有他们互动起来才能为市场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
2 工业设计的和谐性
都市生活早已成为人们乐于享受的生活方式,但是拥挤的交通、污染的空气、加速转动的生活节奏已经慢慢揭示着不适宜人类舒适的居住。人们与大自然相去甚远了。因此我们需要恢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关系。人们对和谐的不懈追求使我们工业设计发展的原动力。正是这种对和谐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都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就在于它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人类历史上,高新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桥梁就是工业设计,是它将企业与消费者连接起来。工业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它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设计不就是在人与产品之间找一个平衡点么,人与产品自然和谐。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工业设计随之更新甚至被,但无论如何变化,它追求和谐、平衡生存这一点不会改变。
3 工业设计的视觉平衡性
“丑陋等于滞销”是80年代流行于工业设计界的一句话。设计师最为关心产品的形态,是否生动、是否悦目是否有情趣、是否有文化艺术内涵等等。设计的功能要求与艺术审美要求都是被当代学者所强调的。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批量生产带来的是不堪入目的丑陋。社会呼吁产品要带有设计的艺术性。而我们设计的服务对象不是设计师自己或者少数人而是面对全体大众,众口难调,我们在坚持艺术性原则的同时,要把握好客观存在的普遍性的美学和艺术标准,首先考虑大众的审美需要。作为以人为本的工业设计,在视觉上依然是产品与人的平衡点。
4 工业设计的心理平衡性
工业设计的视觉平衡性与心理平衡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个是感官上的,一个是感受上的。人对物的使用心理平衡表现在我们要求所设计的产品易看懂、易操作。就是让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理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模型,引导消费者正确的操作或者说让正确操作成为一种自然而然。我们希望消费者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工业设计就是要让产品给人形成的心理模型达到完美平衡。
5 工业设计的情感平衡性
人性化再人性化是对工业设计不断的要求,要注重产品对人的情感因素。让处在重压下的人们感受到埋藏在心底的愉快就是工业化设计的人性化设计。注重对人性的关怀属于情感设计,同样也包括产品与人的情感交流。产品深层次的情感语言不就是产品的内涵么。人们对产品情感上的依赖与满足将是产品的未来,也是我们工业设计的发展方向。比如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产品的民族文化能唤起民族情感和民族自尊。因此,工业设计同样是人与产品的情感平衡点。
6 工业设计中的健康平衡性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是我们这里定义的健康平衡,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设计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体现在现在流行的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生态平衡的绿色设计在产品设计的每一个程序里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工业设计涉及的范围越广相应它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甚至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与健康。人与自然的法则让工业设计平衡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产品,让他们和谐发展。对于个人来说一个好的设计可以引领一个健康的消费。工业设计是一个能起健康平衡的平衡点。
7 结论
平衡市场、平衡环境、平衡心理、平衡视觉、平衡情感、平衡健康等等工业设计为人们提供生活每个细节的平衡,作为一种服务性行业,不仅从宏观关注人们的生活,而且起到平衡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作用,从微观上体贴人们的感受,设计以人为本。通过设计对社会发挥深远影响是每个设计师的职责。作为一个工业设计师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荣耀。
参考文献
[1]斯丹法诺・马扎诺.飞利浦设计思想[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3.
[2][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中信出版社,2002.
[3]罗伊娜・里德・科斯塔洛.设计元素[M].中信出版社,2003.
[4]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过一个平衡的生活篇10
我先讲讲人为什么心理不平衡呢?有一次我们老同学聚会,发现某位老同学不太愿意参加这种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和其他同学相比,感觉混得不如人家,心理不大平衡,不愿出来受这份“刺激”。其实一个人混得如何不仅仅只凭个人的主观努力,还要看他所处的环境和机遇如何,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条路,有走阳关道的,也有走独木桥的,混得不如人有何自卑呢?当然在老同学中有这种想法的人是个别的。但是有这样或那样心理不平衡的人确是很多的。因为人不是孤立的,而是个社会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难免要和他人相比,比来比去便觉得不公平,于是产生了心理不平衡。可见所有的心理不平衡,都是与他人相比产生的。
比如,与自己资历、能力、文化水平不相上下的人、甚至比自己差的人相比,对方的工作职位、地位都比自己高了,心理不平衡。
又如,与自己经历类似的人相比,只因对方是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自己是在企业退休的,如今收入相差悬殊,对方收入比自己多,心理不平衡。
再如,与自己收入差不多的人,对方子女混得好,有发财的,还给父母买了新房;而自己的子女下了岗,生活困难。自己不仅得不到子女的经济上的照顾,还需要用自己有限的退休金来接济子女,心理也不平衡。
又再如,碰上倒霉的事,触了霉头,后悔不迭。前几年我在《天津日报》开了一个“相约周日”栏目,有一个老人买便宜东西被女骗子骗了,给我写信开头说:“咳!我白活60多岁,竟让一个女贼骗了。”我不讲他被骗的经过了,他在信的最后说:“钱我不心疼,可这口气带到坟墓也出不来啊!”你看他心理多么不平衡!
其实,人间的事情本来就是不平衡的。可以概括这样几句话:“人世间,本不平。不公平,心不平。不如人,也不平。倒霉事,更不平。”
那么,如何保持心理平衡呢?有什么秘诀吗?其实也说不上什么秘诀。有位同学告诉我两句话,很有意思。如果你总是按这两句话思考问题,你就有可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第一句话就是,比我强的不如我。你想想看,这类事情太多了。比如我过去的同事,与我同岁,资历、能力、文化都不比我强,可是地位比我高,我心理该不平衡了吧!可是我不和他攀比地位。他的身体不如我,已经去世了。这不就是比我强的不如我吗?还有一位同志比我强,可是他丧偶了,家庭不如我幸福。还有一位夫妻二人都比我强,可是没有孩子,享受不了天伦之乐,这一方面又不如我了。还有一位各方面都比我强,可是他的文字表达能力不如我。人无完人,你想想看,比你强的总有不如你的地方……这样一想心理也就平衡了。
如果光这样看问题,谁都不如你,也不符合实际。所以还有第二句话:不如我的比我强。你想想看,这类事情也多得很!我天天早晨到游泳池游泳,如果比起写文章,可能不少人不如我,当然其中也有大作家比我强的。可是就以写作不如我的人来说,绝大多数人游泳的速度都比我快,这不是不如我的人比我强吗?其中还有些干事业有成就的人,不是也比我强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过一个平衡的生活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