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项目经理述职报告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汇丰集团;IT管理;全过程评估
中***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6-1428(2009)08-0084-04
IT支出是商业银行预算的重要方面。加强IT管理能够节约IT项目成本。更重要的是IT项目能够加速业务发展、使业务收入增加大于成本增加。提高IT绩效。IT项目评估是IT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银行实现增收节支目标的重要手段。我国商业银行IT基础设施和架构体系已经初具规模。普遍建立了适应本行需要的IT管理制度和项目评估机制,目前正处在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如何在保持IT预算投入适度增长的基础上,集中投资于能带来高绩效的项目,增加投入产出回报率。并且通过加强IT精细化和集约化管理,持续降低单个项目的成本、提升效率,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汇丰集团IT项目管理的一般流程与评估特点
(一)汇丰集团IT项目管理的一般流程
汇丰集团按照业务条线和区域市场矩阵式分布,采用条线化垂直管理和区域中心协调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结构,IT管理也采用条线化和区域中心两个维度。集团总部IT部门(GMOIT)负责集团中所有IT资源的管理职能。GMO IT将向集团的首席信息官(CIO)报告,而集团CIO将向集团CEO和集团IT指导委员会报告。但是,每个客户集团和其他共享IT领域的职能主管必须向集团CIO报告。各区域CIO一般直接向集团CIO报告,在职能上也向区域***或CEO报告。在低层次。各个实体中的IT主管通常直接向区域CIO报告,在职能上也向实体CEO报告。汇丰的IT项目管理流程大致包括以下重要环节。
1、准备业务案例。
汇丰建立了贯穿项目规划立项、开发、后评估的整个项目周期的业务案例管理流程,评估决策活动都是以业务案例为基础。在项目获批前,业务部门必须准备业务案例并提交给财务部门,IT指导委员会通过业务案例对业务需求和IT投资进行客观的优先排序。评判IT支出能否取得预期的绩效。
2、完成初始需求说明。
针对任何IT职能或服务开发的潜在要求,业务部门安排初始需求,准备正式文档,这是启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第一个正式文档。
3、提供明智选择。
明智选择模型要求IT部门描述可用于满足业务需求或解决业务问题的一系列可能开发选择。在汇丰,所有重大投资项目必须使用明智选择模型。IT必须提供至少三种可用选择,第一种选择可以是“什么都不做”方法。
4、组织优先排序。
IT指导委员会对列在开发预算中的候选项目进行比较和优先级评估,根据业务优先权和战略,以一种可重复的程序持续排列项目,优化IT和业务资源的使用,并且增加任何实际启动的项目获取成功结果的最大可能性。其中,旗舰项目(Flagship Projects)是指业务部门实现计划循环内业务目标的关键项目,而不是以规模评判。旗舰项目的好处有:具有高收入影响;确保重大成本减少;满足监管要求;对扩张很关键;是战略性的。
5、规范推进项目进程。
汇丰要求项目的规划和推进必须使用集团标准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采用风险基础项目管理(RBPM)方法。RBPM用于在项目期间有序识别和评估风险,集中资源于消除风险源,或者如果风险事件实际发生,使影响最小化。所有投资项目必须从一开始就使用RBPM。在汇丰,RBPM规定了一些以标准形式提出的关键文档,包括:初始需求、明智选择、R2结构体系批准表格、项目团队的参考目录、影响分析、要求说明书和项目测试策略。同时,汇丰采用Niku作为集团标准项目管理系统,规划和推进项目管理,应用Niku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跟踪IT资源的开支,其中包括劳动力成本。帮助构建最新的成本分配模型;第二阶段引入通用项目管理方法,Niku用作底层工作流软件:在第三阶段项目管理办公室使用Niku管理IT资源的供应和对IT资源的需求,并用它来评估提议的新项目。还采用集团标准工具Cognos,汇总实际支出、提交给总部IT部门及区域之间进行比较。
6、实行全过程项目评估。
汇丰建立了以预期目标为核心的全过程评价体系,最大化IT项目效益,IT项目评价的目的逐渐从“测度项目效益”向“通过评价提高项目效益”转移,亦即对具体项目的管理,由以成本和时间为重点发展为以质量和收益为重点。其中,后评估是关键环节,在项目投产使用一段时间后进行跟踪评估分析,与预期业务发展目标比较,分析差距原因,为今后投资决策和项目管理提供参考资料,对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二)汇丰IT项目评估的基本特点
1、全过程评估的依据形式是业务案例。
在汇丰,业务案例的使用贯穿整个项目周期,从项目开始前的资源规划和分配、直到项目结束后的绩效评估。项目启动前,改善银行对IT投资的优先排序能力和对项目收益的评估能力。项目实施中,只要发生项目范围和其它外部因素的变化,影响到项目的成本和收益。就需要对业务案例进行相应的修改。项目结束后,运用业务案例作为项目绩效评价的基准,将实际成本和收益与业务案例中估计数进行比较。例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是近年最受银行关注的应用开发,汇丰通过比较业务案例发现,CRM在多个项目中投资回报率(ROI)最高。
汇丰的业务案例具有多张表单和含有大量信息,确保评估透明和有效,推荐的模板大致包括第一张表(Front Sheet)、介绍、建议的概要、项目边界、提议的计划书和敏感性分析六大部分内容。其中,核心和难点是提供IT项目收益的评估指标和方法,汇丰业务案例的评估指标较复杂,例如,采用增量配置权益资本所产生的增量经济利润的净现值。
2、评估的治理基础是IT指导委员会。
汇丰运用先进的IT治理结构推进预算审批流程以及项目管理,实现IT部门与业务部门紧密合作。汇丰在四个层面上建立IT指导委员会,其成员包括业务和IT的主要管理者,委员会按照基本原则和集团战略对重大项目和投资的IT决策进行指导和控制,确保集团利益最大化。
(1)集团IT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集团CIO(牵头人)、集团COO、CFO、审计主管(无投票权成员)和全球客户集团业务主管。每半年一次会议,批准有关
IT战略、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和IT共享服务组织中采取的商业决策的提议计划。为了确保IT开支是否适当、有效且与集团战略一致,也必须评估总支出水平、集团系统支出和旗舰项目。
(2)区域IT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区域CIO、区域CEO、COO、CFO、职能事业主管。至少每季一次会议,基于明智选择流程批准新项目需求,以及评估项目状态、生产的系统可用性、绩效和质量问题。另外,主要职能还包括准备年度预算及其他特殊事件要求,另召开附加的会议,记录和报告必须报送给以下人员,客户集团或区域主管;GMO IT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3)客户集团IT指导委员会。每季一次会议。批准或否决由区域IT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明智选择建议,改进现有集团系统或推出新集团系统。记录和报告须报送给集团CIO、区域CIOs及其他利益相关方。
(4)项目层次指导委员会。定期开会,成员因项目不同而不同,一般包括:某个客户集团的高级业务领导、针对客户集团的IT关系经理、项目团队的高级IT管理层及其他相关主体。主要职能有:基于业务案例和明智选择流程批准新项目需求;评估项目等级地位和质量问题;监控投资回报率(Rol)以及其他特殊事件。
3、评估的核心基础是IT成本分摊和服务计价收费。
汇丰集团内部具有一致的成本分配机制。成本分摊的原则为:更高的成本透明度;提倡用户支付原则;强化成本责任制;允许区域业务及后台支持部门在整个区域更好地管理成本。基于条线化管理体制,IT开发、运营成本能够合理分摊至各业务部门,各业务部门的预算考核中包含了其IT支出,因而业务部门会在充分评估IT项目投入和产出的基础上提出有效需求,理顺了IT资源配置的“责权利”关系。有助于避免IT项目开发冲动。同时,IT部门采取公司化运作,IT管理引入客户服务、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一种商业关系环境中,业务部门和客户集团是IT组织的客户,购买其产品和服务;IT部门被作为一个卖主选择,根据服务的单位价格和消费量定期以IT账单形式(billing)向可账单化的客户(Billable customers)收取相应的费用,跨集团执行一种透明、一致而有效的计价收费,促使业务和IT部门就IT服务做好相关决策。IT部门保证业务部门的服务成本呈下降趋势。否则业务部门可能购买集团其他组织的服务,甚至采用外包形式。这种标竿管理使得IT部门专注于质量、客户服务、价格和绩效。
4、评估的制度保障是标准化和规范化。
按照IT项目治理的要求,GMO IT制定***策、标准和指导方针,优化和保护整个集团长期使用IT。汇丰有一套大到集团管理手册(G***)、职能手册(FIM)、业务规范手册(BIM),小到产品指引、业务操作指引的标准统一的制度。集团管理标准定义职能标准,职能管理标准定义业务管理标准,业务管理标准定义产品和操作标准。从而形成了集团内指导全球运营的制度标准体系。而且,所有这些制度规范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对制度的有效性负责,及时对制度更新。上述业务案例、初始需求书、进度报告和实施后评估都有详细的工作记录、表格和文档支持。
二、国内商业银行IT管理体制及评估机制的现状
与汇丰比较。国内商业银行在IT项目评估机制和技术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1、全过程评估机制缺乏。
国内商业银行并没有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评估方法、工具,合理分配资源、提高项目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IT预算投入基本是按需配置,少有财务指标控制,且在预算编制环节对成本控制关注较多。而对如何确保IT项目取得良好绩效的项目管理关注不多。可描述为“有规范的预算管理程序,缺先进的项目管理流程”,有关量化管理技术及作为支撑的体制机制有所缺乏。
2、立项管理的规范制度建设待加强。
IT项目的立项本身也需要有一个更完整的评估系统和评估程序,国内多数银行在立项时没有要求对项目需求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在立项时缺乏对市场前景的充分论证和周密的投入产出分析。没有要求项目申请单位提供可行性报告。这直接导致了无法建立IT项目的后评估机制。另外,还缺乏IT项目管理的流转系统和相关数据库。
3、量化评估技术缺乏。
在成本核算方面。精确性和全面性还不够,由于众多管理系统整合性不强,还存在多头管理现象,直接造成成本核算、分摊精细化水平不高。并且行内人员薪酬支出没有包括在内。在效益计量方面,对于IT项目效益的度量,还缺乏基本方法和工具支持。
4 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之间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内银行普遍在IT部门建立了与各条线对接的内部机构,负责与业务部门沟通并整合提升各部门IT需求的工作。但是与汇丰比,存在国内银行IT管理部门的内设机构细化程度不高,很容易造成对各条线缺乏深入了解,制约IT部门有效参与各业务条线发展规划和实际运营的能力。多数国内银行。往往是业务部门了解市场,但缺少思想;IT部门远离市场,但客观上是IT项目建设的主要参与者。
三、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IT管理的启示
提高IT投资的决策水平,落实决策责任。提高IT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扩大产出率以及提高IT对业务发展的贡献率,是IT管理的首要任务之一。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采取“评估机制+IT整体管理体制”双轮驱动策略,在逐步建立IT项目评估机制的基础上,同步持续完善IT管理体制。也就是说,短期内在技术上实现IT项目的量化评估和管理,而且在相当长时间内通过配套的、深层次的IT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从而大幅提高IT绩效,有效节约成本。具体如下:
1、建立完善IT项目的全过程评估机制。
(1)加强分类管理,控制IT支出。分别对IT项目类可控支出和IT维保类非可控支出进行跟踪,并对全部IT支出的组成比例进行管理。IT项目类可控IT支出是指对于商业价值创造的投资,例如新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基础设施的改进等,目标是获得业务的增长,应该保证充足的资源投入,杜绝重复和浪费行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非可控IT支出是指运营上的支出和其他必须的IT支出,对此,按照“可上可不上的项目不上,可花可不花的钱不花”的原则,持续优化IT运营和开发流程管理,目标是在保证质量基础上降低成本。
(2)实现IT战略与业务战略一致,促使IT绩效最大化。只有当IT战略与业务战略相匹配,IT能力与业务价值相协调,并严格执行,银行的IT投资才能获得最大成效。从汇丰来看,IT指导委员会的建立创造了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对IT成本管理和价值提升都有巨大作用。一是完善业务部门与IT部门畅通的需求论证渠道、有效的谈判协商机制,在客观、公正、平等和规范的轨道内达成共识。二是尝试建立各业务条线的IT发
展规划“虚拟”小组。健全IT与业务部门在IT项目开发上的分工协作机制,减少项目开发等IT投资的盲目性。
(3)建立IT项目的业务案例管理流程,实现全过程评估。高质量和标准格式的业务案例倡导对项目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事前估计的文化。方便横向比较多个项目的投资状况,有助于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和识别IT项目带来的潜在商业价值;也为事中加强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以及事后全面、客观的检验和衡量提供了评判的依据。首先,对每个业务需求和IT项目,由业务部门填报业务案例,再经过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审批。其次,IT决策机构严格按照业务案例制定IT投资决策,并根据所有批准通过的业务案例对项目进行优先排序,包括进行成本和收益分析、整体IT投资的财务分析,等等。项目的优先排序完成后,根据优先级组建相应的项目实施团队。项目启动后。项目团队负责在常规的检查点对业务案例进行适当的评估和更新,对业务案例的变更需要上报到业务部门和业务条线IT指导委员会。再次,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对业务案例进行持续的跟踪,包括假设条件的变更、实际结果的测量和主要风险估计等,评估结果可为调整、控制项目所用。第四,在完工后,评估项目成果的成本收益水平以及全行的整体效益水平,如比较实际成本和收益与业务案例中的预测数值,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进一步落实投资决策责任制。促进未来新项目决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持续改进IT管理体制。
(1)完善IT治理,设立业务条线IT指导委员会。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和IT管理现状,在主要业务条线建立IT指导委员会很有必要且最具操作性,由IT指导委员会负责项目审批及其他决策工作,能够有效结合业务条线对IT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落实业务需求管理和解决方案交付的所有权和相关责任,提高业务和IT的协同效应,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商业价值。
(2)加强IT成本核算管理,做好IT成本分摊。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基本原则,准确清晰地核算需求提出部门的IT成本,提高IT成本约束意识。一是准确核算出业务部门的IT成本,向业务部门反馈,促使业务部门逐步树立成本意识。自觉做好项目全过程评估工作,严格控制IT支出。二是准确核算出受益单位(分行)的IT成本,更合理地反映分行经营业绩,增强其IT应用管理和产品营销工作的主动性,提高IT资源使用效益。三是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工作,确保系统间有关固定资产的数据信息一致有效,便于合理准确地分摊IT成本。四是将参与IT项目的内部员工的成本支出计入IT总成本中,体现成本核算的全面性。
it项目经理述职报告篇2
(一)ITIL简述
1986年英国***府中央计算机和电信局(C—TA,后来并入英国商务部OGC)实施名为“***府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管理方***(GITMM)”的研究项目,目标是根据各个行业在IT管理方面的最佳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一套规范化的、可量化的IT资源使用的管理方法,以提高IT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项目的最终成果就是ITILv1版。OGC将I-TILv1逐渐扩充成为庞大的IT***方***知识体系,并于1999年了ITILv2版。2001年英国标准协会(BSI)正式基于ITIL的IT***英国国家标准BS15000。2005年12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以BS15000作为蓝本的第一个IT***国际标准ISO/IEC20000。OGC在整合了v1和v2版的精华并融入了当前IT***的最佳实践后,于2007年5月正式了ITILv3版。目前应用最成熟的ITILv2版的体系架构如***1所示,包括服务管理、IT服务管理规划和实施、业务管理、应用管理、IT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管理等六大模块。服务管理模块是ITIL的核心模块,它把IT管理活动梳理归纳为服务支持和服务提供两组流程及一些辅助流程。服务支持流程组属于基础性的运营级(或称操作级)管理流程,包括一个服务台职能和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管理5个流程。服务提供流程组属于提高性的战术级管理流程,包括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财务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可用性管理、能力管理5个流程。
(二)运营级的服务支持流程
服务支持流程主要面向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用于规范IT服务的“前端”,负责日常服务工作中对各种故障和问题的处理,侧重于对客户的技术支持和设施维护,目的是使客户有一个稳定运行的IT环境。运营级管理流程把服务台作为与外部联系的单一入口,以配置管理的核心———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为中心把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及管理作为节点构成一个管理闭环。在ITILv2中,“服务请求”是指IT服务提供者与客户前期已经协商好、需要提供给用户的服务,属于标准操作。“事件”是指在某一服务中不属于标准操作且已经导致或可能导致该项服务中断或服务质量下降的任何事情,它往往是临时发生的,具有突发性。“问题”是指导致一起或多起事件的潜在原因。事件是表征,问题才是本质。事件的发生并不一定就表明IT系统存在问题,而问题也不一定要等事件发生后才能发现。服务台是IT服务管理的核心功能,所有服务支持流程都要通过服务台为客户提供单点联系,接受客户服务请求和故障报告、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故障报警,为客户提供一线技术支持,回复客户的相关问题和需求,协调客户与二线或三线支持之间关系,全程监控服务请求和事件处理进展状态并向客户报告。事件管理流程目标是采取应急措施或临时修复方案使被中断或受影响IT服务尽快恢复正常运行,尽量减少对业务的负面影响。它的特点是以尽快解决突发事件为目的,属于“被动”、“治标”行为。若事件反复出现或属于重大事件,则必须提交给问题管理流程。问题管理流程的目标是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提供有效解决方案解决问题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实施主动问题管理,在事件发生前发现和解决问题。它具有“预防”、“主动”、“治本”的特点。配置管理处于服务管理的中心位置,CMDB是实施配置管理的基础,CMDB中最基本的信息单元是配置项,包含了IT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等IT资源所有精确信息。配置管理通过识别和确认配置项,记录和报告配置项的状态、变更情况、版本信息及配置项之间关系信息,控制配置项访问权限,验证配置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等活动为其他管理流程的执行提供支持。变更管理流程使用标准化的变更控制过程处理对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所做的变更,目标是以对服务最小的干扰实现有益的变更。变更控制过程使用标准的方法和步骤:提出变更请求、评估变更的风险和影响以及业务收益、批准或拒绝变更请求、尽快实施已获批准的变更、验证变更是否已正确实施。管理流程负责对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规划、设计、构建、配置、测试,以便为实际运行环境提供一系列的组件,并将新的或变更的组件迁移部署到运行环境中,目标是保证正确的组件被以及运行环境的完整性。变更管理和管理均需要对CMDB的相关配置项进行更新,它们与配置管理是紧密结合的。
(三)战术级的服务提供流程
服务提供流程,主要用于规范IT服务的“后端”,负责定制IT服务,规范IT服务应达到的工作目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目的是解决IT服务的规划、设计、实现、持续性问题,并优化IT服务的成本绩效。服务级别管理主要负责与客户协商就所要提供的IT服务的类型和质量水平,签订服务级别协议(SLA),并确保协议得以执行。此外,IT服务提供商还需与内部人员签订运营级别协议(OLA),与外部供应商签订支持合同(UC)。OLA与UC用来支持实现SLA中的服务级别。服务级别管理还监控并报告服务级别,定期进行评审以便改进,确保服务级别协议的更新和持续有效。IT服务财务管理负责为IT服务提供者对所提供的IT服务编制预算和核算服务运营成本,并向客户收取相应服务费用,目标是如何经济节约地提供IT服务,合理平衡服务质量、成本、客户需求三方关系。主要包括预算编制、会计核算和服务计费三个子流程,产生的预算和核算信息可为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能力管理等流程提供决策依据。IT服务持续性管理负责灾难预防、增强IT基础设施的恢复能力和容错能力,它需要在灾难发生后有足够的技术、资金和管理资源来确保应用系统运行所需的IT基础设施和IT服务在限定时间内得到恢复,保证服务的持续性。能力管理负责在当前和未来的业务需求和运营成本的双重约束下,适时部署相应IT资源,提升服务能力以确保服务品质满足约定的服务级别目标的要求,同时使组织的IT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并与运营需求相匹配,主要包括业务能力管理、服务能力管理、资源能力管理三个子流程。可用性管理是通过前瞻性分析客户的可用性需求,使用适当的资源、技术和方法优化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可用性,设计适当措施将突发事件发生频率降到最低,从而确保以合理的成本达成服务级别协议的可用性目标。(四)ITIL应用的六大要素实施ITIL需要综合人员、流程、技术三大方面因素,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六个要素。1.领导力:主管领导的支持,可在资源投入、组织架构整合、部门间协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负责ITIL运作的执行团队主管和核心骨干能够领导和激励整个团队积极推进工作。2.组织文化:全员参与ITIL培训,培养服务意识,逐渐把“以客户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提供高质量低成本服务”的ITIL理念变成一种组织文化。3.人员组织包括合理设置职能部门的组织架构、人员的角色和职责及技能要求、人员绩效考核标准等。4.流程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目标按照既定的方法进行一系列有序活动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流程包含目标、范围、输入(处理的对象)、输出(期望的结果)、活动(执行的动作)、角色(流程负责人、流程经理、流程执行人)和职责、关键绩效指标KPI、与其他流程之间接口、激活条件等基本元素。5.工具对于实现ITIL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主要包括IT系统运行监控和诊断优化工具、流程自动化工具两类。监控工具的监控对象是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流程化工具是对各项管理流程的电子化实现。6.信息:对ITIL运作中产生和积累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潜在问题,持续改进服务质量和提升客户满意度。
二、基于ITIL的电子***务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
运维管理组织架构和角色及职责设置、运维服务管理流程、运维服务支撑系统、运维服务管理对象(IT资源、IT用户、供应商等)、提供的运维服务等五个要件构成了完整的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在基于ITIL的电子***务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中,IT运维服务提供者与***府客户的IT运维服务管理部门(***府信息化办公室)签署服务级别协议,运维服务团队中各司其职的运维人员通过执行符合ITIL规范的服务管理流程和使用信息化支撑工具为IT用户提供针对电子***务系统(IT资源,包括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运维服务,确保电子***务系统正常稳定、安全可靠、高效经济地运行。根据IT运维服务提供者和***府客户之间是否存在组织上隶属关系,运维服务管理模式有自主模式、完全外包模式和介于前两者之间的混合模式。如果IT运维服务提供者是***府内部IT部门,则属于自主运维;若IT运维服务全部由外部提供商负责,则属于完全外包模式;既有自主也有外包的属于混合模式。我国的***府部门和大多数企业的组织架构一般都是按照职能进行纵向的部门和岗位划分,而在ITIL应用实践却是按照流程进行横向划分,是彻底按照ITIL规范重组还是按照实际情况适度调整,这需要根据运维管理模式、领导支持度等多方面情况综合衡量。这个问题也是ITIL在我国落地应用的难点之一。从IT运维服务提供者的视角看,运维人员在管理流程的角色设置有流程负责人、流程经理、流程执行人。流程负责人对特定的流程负责,权责涵盖了整个流程的生命周期,在流程设计、确定流程目标和关键绩效指标、宏观上监控流程的执行、评估流程实际达到的目标和运行绩效、对流程持续改进优化、与其他流程的协同等方面负起全责,通常由IT运维服务提供者的业务主管担任。流程经理的职责是全程督导、协调和监控流程的执行,确保其正常运转,通常由IT运维服务团队的主管和技术骨干担任。流程执行人的职责是按照既定规范执行预定动作,由具备相应专业技能的运维人员担任,他们可以是来自IT运维服务提供者内部组织,也可以来自软硬件系统供应商、电子***务应用系统开发商和集成商等外部组织。IT运维服务支撑系统是开放式集成软件平台,一方面,把IT运维服务提供者制定的符合ITIL规范的服务管理流程实现信息化处理,可以更高效地向IT用户提供高质量IT运维服务,同时实现对整个IT运维服务的监督、评估和绩效考核;另一方面,支撑系统能够对所有IT资源进行管理和实时运行监控。ITIL是IT服务管理的标准框架,它只告诉我们要做些什么(What),而没有告诉如何去做(How)。要真正实现ITIL在电子***务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的落地,首先必须与客户进行现场访谈,分析现状,并与最佳实践进行差距分析,进而确定合理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实施路径,进行人员组织架构、流程、技术支撑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上线运行,持续对每个流程和整个体系的运行绩效进行回顾评审,进而优化改进,这个过程不断循环往复。
三、电子***务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中服务管理流程的具体实现
笔者长期从事电子***务系统运维工作,所在单位是XX市***府电子***务系统的运维外包服务商,逐步分阶段初步构建基于ITILv2的电子***务运维服务管理体系。第一阶段首先实现了服务台职能、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知识管理和对部分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分散监控。第二阶段全部实现了完整的服务支持流程以及运行管理、供应商管理,同时进一步完善、优化、整合管理流程和工具,对重要IT基础设施和核心应用系统实现了集中监控。规划将在第三阶段实现所有的服务提供流程,采用运维服务开放式集成管理平台。笔者曾参与了该外包项目前期规划阶段的客户服务需求捕获、服务管理流程梳理和设计等部分工作,现作为运维团队主管。在不改变原组织架构前提下经单位领导授权,笔者通过角色—职责分配矩阵将原来属于基础设施维护组、应用系统支持组、网络维护组、系统维护组、安全管理支持组等职能部门的人员映射到运维服务管理流程的角色中,并赋予相应责任,同时一些重要角色设置了A、B角。单位分管领导是所有流程的负责人,笔者负责该市***府电子***务系统的日常运维服务管理工作,担任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和变更管理的流程经理,同时兼任变更顾问委员会(CAB)副主管,参与重要变更审批工作。XX市***府与作为外包商的单位通过在电子***务运维服务体系中实施ITIL,大大地提高了运维服务水平,客户满意度获得很大提升,同时降低了运营成本,外包商公司也实现商誉大幅增值,实下面从运维外包商视角论述两个关键的服务支持流程的设计实践。
(一)服务台职能/事件管理流程
所有服务支持流程都通过服务台为客户提供单点联系,服务台设值班经理1名,热线人员2名。服务台人员负责记录并受理客户的服务请求、故障报告、咨询、投诉和技术人员定期巡检发现的系统故障以及运行监控系统报警,回复客户的相关问题,进行初级支持,或派单给合适技术人员为客户提供一线支持服务,在事件升级后协调客户与二线或三线支持之间联系,全程监控服务请求和事件处理进展状态并向客户报告。服务台职能与事件管理流程集成在一起。事件管理流程目标是尽快恢复被中断或受影响IT服务,主要执行活动包括:事件的检测识别、记录、分类、优先级排序、初步支持、事件的调查和诊断、事件的解决和恢复以及事件的关闭。事件管理流程概略设计样例如***6所示。事件管理流程运行阶段的角色设置分为:事件经理:由笔者本人担任,负责全程监控和协调每个事件的执行,特别是事件升级、重大事件处理等与流程运行绩效密切相关的活动,确保服务质量,满足与客户约定的要求;对执行人员实施绩效考核;主持重大事件的事后回顾评审会议,参与定期的流程回顾会议,把流程执行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向事件管理流程负责人报告,以便以后改进优化;定期撰写事件管理分析报告。一线支持人员:包括机房值班人员、部分专业维护组成员,负责日常处理大量相对简单、重复出现的事件和服务请求。二线支持人员:由资深技术专家领衔的专业维护团队组成,负责处理复杂度较高或一线支持无法解决的事件。三线支持人员:由来自软硬件系统供应商、电子***务应用系统开发商和集成商的技术人员担任,负责处理与这些供应商产品或服务相关的事件。
(二)问题管理流程
问题管理流程目标是深入分析导致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提供有效解决方案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或是在事件发生前发现和解决问题。执行的主要活动有:问题的识别、记录、分类、优先级排序,问题的调查和诊断、问题的解决以及问题的关闭等活动。问题管理流程概略设计样例如***7所示。问题管理流程运行阶段的角色设置分为:问题经理:由笔者担任,负责协调问题管理活动的日常执行和流程中的工作调度,将提交来的问题进一步识别、审核和分类,根据问题紧迫性和影响程度确定优先级,根据技能和工作负荷把问题分派给合适的问题专家小组处理,并为其调配必要的资源;监控已分派问题队列,特别关注重大问题和需升级问题;监督流程执行确保遵循相应标准和步骤;对执行人员实施绩效考核;主持重大问题的事后回顾评审会议,参与定期的流程回顾会议,把执行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向问题管理流程负责人报告,以利改进优化;定期撰写问题管理统计分析报告。问题专家:由资深技术专家领衔的专业维护团队组成,负责问题的调查和诊断,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或规避措施并实施。
四、结语
it项目经理述职报告篇3
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ICoFR)研究的意义
IT改变了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同时也改变了系统环境,本文借鉴当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试***构建我国IT环境下的ICoFR框架。本文之所以专注于IT环境下的ICoFR,基于以下六点原因:第一,投资者、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监管者、员工以及其它利益相关者都不同程度地依赖财务报告信息进行重大决策,而人们逐渐认识到,要实现财务报告合理可靠的目标,就必须设计和维持“有效的”ICoFR。第二,财务报告可靠是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实现内部控制其它目标的基础。虽然战略层面和经营层面内部控制的缺失有可能导致企业经营不善,成为财务报告舞弊的诱因,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报告控制仍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点,即内部控制主要还是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供合理保证的报告控制。第三,保证资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真实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线,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第四,虽然内部控制的发展逐渐超出了会计职业界对财务报告目标的单纯追求和对传统内部会计控制的狭窄关注,但美国的SOX法案以及其它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都再一次强调了ICoFR对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尽管在现实中,内部控制是嵌入于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之中,难以专门提炼出与“财务报告”有关的控制,但若不进行界定,则难以落实和解除注册会计师(CPA)的审核责任,尤其是当CPA对管理层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审核成为法定要求时。况且,“ICoFR”概念的运用并不妨碍企业界对广义内部控制的认识,但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在形式上并未对企业ICoFR的建立、评价和审计单独做出具体的规定。第五,相对于其它控制目标来讲,虽然各企业情况不同,但ICoFR的要素却相对固定,在披露ICoFR时可以采取相对固定的格式。第六,IT的应用改变了企业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改变了传统ICoFR的方式。当前国内虽有对ICoFR的研究,但大都关注ICoFR的评价和披露;如何建立IT环境下的ICoFR(ICoFRinan IT environment,以下简称IT-ICoFR),至今研究尚少。
二、IT环境下ICoFR的主要变化
随着IT的发展及其在会计中的应用,IT在职责分工、信息系统安全与审计等方面给ICoFR带来了影响,审计界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对此给予了应有的探索。然而,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这种影响已超出了原有审计界的关注,IT不仅影响了内部控制活动的设计,而且对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评价与监督等带来了广泛影响。
(一)IT对控制环境的影响
控制环境构成了一个单位的控制氛围,是所有控制方式和方法赖以存在的运行基础,IT使控制环境发生以下变化:首先,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IT处理技术替代了大量业务层和中间层的人工数据处理工作,数据以磁介质的方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通过网络迅速传输到企业的每个角落。IT减少了信息在传统组织信道中传输的延迟、失真以及噪音干扰,降低了信息获取成本,扩大了信息范围,增进了组织各层次人员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原先多人分工协作的工作被IT重组后只需一人就可完成,大量的人工控制被信息系统的自动控制所取代,这种变化导致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内部控制层次明显减少。其次,IT环境对员工地位和素质提出了要求。随着组织的扁平化和业务的流程化与信息化,企业决策层次向下移动,基层员工获得更多的决策机会,同时也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IT平台下,员工需要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持有实时、积极的控制观点,认识业务发生时IT所能提供预防、检查及纠正错误和识别舞弊的机会,充分应用IT与自己的专业知识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结合IT的特点制定员工的雇用、培训、提升和奖励***策。内部控制设计更强调以人为本、人-机结合的原则,通过增强员工识别风险的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其它人员协同配合的能力,利用IT的控制能力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再次,IT改善了信息不对称状况,提高了对“内部人”的监控水平。现代企业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真实的会计信息披露对公司治理起重要作用。IT集成了业务信息处理流程和会计信息处理流程,由于数据同源并在信息系统内部连续处理,有效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而信息使用者经过合适的授权,通过计算机网络就能随时访问企业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以及对企业经营者的监控能力,促使企业内部人提高诚信度与道德观。
(二)内部控制活动的变化
1.IT的运用,扩展了内部控制的对象和范围。IT本身的安全问题在内部控制中至关重要,由于会计处理对IT的高度依赖,对信息系统的控制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IT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对象既包括业务处理本身,也包括信息系统。从范围来看,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往往是企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也仅是对企业系统控制的一个子集,而且更多的是具体控制,要实现IT对业务的支持,就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总体控制和审计。吴水澎(2005)专门论述了内部控制在信息化环境下的重构,并指出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措施,可以从对象、方法和范围三个维度加以分析、设计和实施。从对象维度,内部控制可分为业务处理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从方法维度,内部控制可分为技术控制和制度控制;技术控制又进一步分为资产、人员、数据三个方面;从范围维度,内部控制可分为总体控制和具体控制。这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有所重叠,方法维度和范围维度的分类主要侧重于信息系统控制。
2.IT的应用提供了手工环境下无法实施或难于实施的控制措施,丰富了控制的类型。ICoFR的对象是生产财务报告的信息加工厂“会计信息系统”,对其中的会计业务流程进行控制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手工环境下的控制主要为制度控制,全部由人工完成;IT环境下的控制新增了为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完整、安全、可靠和效率而采取的信息系统控制,包括为保证会计业务正常运行的一般控制和对具体会计业务的应用控制。传统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而在IT环境下,一些手工环境下难于实施的控制措施可以应用在会计业务流程控制中。
it项目经理述职报告篇4
2006年6月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下文简称上证所)率先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下文简称《指引》),对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原则性指导,明确了公司董事会对公司内控制度所负的责任,并要求上市公司从2006年年度报告起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对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
IT是内控的一部分
IT内控是公司内部控制的一部分,是审计的对象。《指引》第十条款规定了“公司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还应制定信息管理的内控制度”,并且列出信息管理的内控制度至少应涵盖的内容:
(一)信息处理部门与使用部门权责的划分。
分析:无论公司的信息处理部门组织结构如何,都必须与使用部门进行明确的权责划分,并且成文定义。明确定义的权责将加强信息处理部门与使用部门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避免推诿和责任不清造成的管理漏洞和效率低下。
(二)信息处理部门的功能及职责划分。
分析:由于信息系统的特性,信息处理部门本身的功能和职责划分是复杂的。因为功能和职责的复杂性增加了IT服务和运营的风险,所以必须建立相应机制加以管理。信息处理部门管理者首先必须明确本部门在整个公司中起到的作用和承担的角色,明确提供的服务和相应的责任,并且成文定义。
(三)系统开发及程序修改的控制。
分析:系统开发和程序修改主要包括两部分:新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实施、现有应用软件的变更和维护。新应用软件获得和实施失败风险很高。为了降低这种风险,企业应该建立成体系的软件开发质量控制方法,比如标准软件开发工具和IT构件的选用。
(四)程序及资料的存取、数据处理的控制。
分析:程序和数据存取访问控制需要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共同保障。首先,信息和系统安全技术是防止非法访问的有效方法,比如各类密码保护、防火墙、数据加密存储、密钥技术等。其次,需要从管理和流程上保证程序和数据的访问安全,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完善的系统用户管理制度。
(五)档案、设备、信息的安全控制。
分析: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信息安全一直是得到信息处理部门和信息使用部门极大关注的一个问题。信息资产安全的漏洞可能造成机密信息外泄、病毒入侵等问题,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可能危及整个公司的运营,造成财务和声誉上的重大损失。
(六)在网站上进行公开信息披露活动的控制。
分析:在网站上进行公开信息披露活动,需要信息处理部门与公司执行层和内部控制体系其他部门的紧密联系。为了保证信息披露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公司应该制定一套流程进行信息披露活动的管理,包括网站上的信息披露。
IT是内控的重要辅助
计算机应用系统不仅是整个企业业务的重要支撑,也是对公司运营活动进行控制的重要辅助手段。以具体运营流程为基础展开的IT控制,直接关系运营活动的实施。这类IT控制包括应用控制,即针对特定业务流程,以软件应用方案为依托进行控制活动。如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汇报进行控制,就需要对财务模块进行有效的控制。
以IT为基础和手段的控制方法,效率要明显高于传统手工或基于纸张的控制方式;利用IT固化内控流程可以简化企业的内控过程,降低内控成本,优化内控项目的成本效益比,并帮助企业达到内控效力持续性的要求。IT的规范化操作程序以及信息系统的信息备份功能,能够降低内控审计的难度。
IT管理者应该清晰地认识到IT在公司建立内部控制中的优势和承担的责任。由于信息技术的复杂性,IT部门有责任帮助和配合公司其他部门建立合适的“应用控制”。这不仅能帮助公司达到内部控制的要求,也有利于提升IT在公司中的价值。
IT内部控制不可孤立
IT内部控制应该满足第六条款所描述的“目标设定,内部环境,风险确认,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选择,控制活动,信息沟通,检查监督”这八个要素的要求。IT内部控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公司以业务目标为主导的整体内部控制项目的一部分。
简单来说,企业必须首先确定公司的主要经营活动以及与这些经营活动相关的业务流程和活动,划分内部控制的工作范围。其次,企业在工作范围内定义具体的控制对象。再次,针对控制对象,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决定每项风险的管理策略,制定企业具体的控制程序、控制目标以及审计标准。然后,对现行的运作,实施变革以达到预定目标。最后,评价控制措施的实施后果,加以巩固或改进。
IT的内部控制必须遵循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策略,确保IT控制符合公司内部控制的基调。此外,IT控制还担当支持企业高层管理活动的责任,在企业内设定业务目标,确立企业***策,在组织资源配置及管理决策时,IT负责辅助企业制定***策方针并在组织内部传达交流。
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IT控制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公司控制、应用控制和基础控制。公司层面的控制决定了IT内部控制的基调;应用层面的控制与业务流程相结合,体现在应用系统中,比如ERP和MRP;基础层面的控制则体现在IT服务过程中。
在现实中,由于IT运行环境和IT应用水平迥异,不同的公司在建立IT内部控制过程中的控制重点各不相同,复杂的局面可能会使许多企业一时无所适从。《指引》作为上证所的一份规范性文件,虽然给出了内部控制的框架,但是仍无法像管理手册或者行动指南那样说明IT如何才能达到《指引》所要求的水平。
面对已经到来的内控要求,上市公司急需一套普遍适用的IT内部控制方***来弥补《指引》的这一缺憾:必须满足《指引》的要求,可以协助IT建立合适的内部控制机制;以IT控制为主要任务,考虑全面并被广泛认可;提供可操作的行动指南和评价体系,指导企业在进行IT控制的同时,方便审计机构制订评估标准,并利于双方就审计细节达成一致。
链接:为什么不能照搬美国萨班斯法案
首先,萨班斯法案关于内部控制的规定的操作成本太高,对规模较小的中国企业来说操作难度太大。大型美国公司仅在第一年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平均成本就高达430万美元,这对规模偏小的中国上市企业来说是不现实的……
it项目经理述职报告篇5
摘要:本文对山东省IT产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通过对近三年山东省的IT高职/专科毕业生生源分布情况、热门行业和热招职业岗位,以及高职/专科IT专业就业情况,山东省对IT人才需求能力,未来三年对IT人才的需求预测等分析,得出山东省需要一大批从事IT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结论,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关键词:山东省;IT;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高职教育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山东省作为我国IT业发展的重要省份,近年来在IT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据山东省信息产业厅统计,2008年1至9月份,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内规模以上企业个数为2029家;按企业全球经营数字统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75亿元。按在地原则和规模以上统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25.77亿元,增长29.49%;实现利润156.69亿元,增长31.76%;实现利税242.24亿元,增长30.57%。各项指标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3倍以上。
IT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特别是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课题组走遍齐鲁大地,走访了济南、滨州、淄博、烟台、潍坊、青岛、威海等10个地级市的100余家企事业单位、人才服务机构、劳动力市场,并查阅教育厅、人事厅、劳动厅等机构的***数据,参考了有关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围绕“山东省IT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供求分析”的主题,形成以下研究分析报告,借此为院校和产业界搭建一个共同探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的平台。
1近三年的IT高职/专科毕业生生源分布情况
1.1山东省高职/专科毕业生情况总体分析
从2005届到2008届四年毕业生的增长趋势来看(表1),高职/专科层次生源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短短三年时间翻了一倍多,通过查阅2006、2007、2008年度IT类专业的招生数据,得知在以后的几年内IT类毕业生都会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幅度。
1.2山东省IT高职/专科毕业生情况总体分析
1.3按专业分析山东省高职/专科生源分布情况
所谓热门专业,就是较多大学生愿意就读的专业。而该专业能够成为热门专业,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通过该专业的学习,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可能比其他专业更乐观。所以,热门专业往往是和热门职业挂钩的。IT类专业一直是前几年的热门专业。但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年度的增加,一些IT类专业人数的排名有下滑趋势,在2006、2007年排在前20名的IT类专业有5个,到了2008年进入前20名的IT类专业有只有2个,这说明IT类专业开始降温,各院校对IT类专业招生开始理性调整。
历年本高职/专科毕业生人数排名前20位的专业如表3所示,这些专业大部分的毕业生人数超过2000人。对于这部分专业,社会认可度普遍较高,学校的招生数量比较多,同时报考人数也比较多;另一方面,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来看,这类专业的就业竞争也比较激烈。
2山东省IT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
据山东省人才服务中心的山东人才网数据,信息技术与互联网行业在整个2007年,月月居十大热门行业榜首,招聘始终维持在20%左右的市场份额。即使是在年中网上人才市场休整阶段的6月份,IT行业似乎也不受影响,所占比例仍然达到18.2%,职位8814个。信息技术与互联网行业全年提供有效职位数达到66312个。山东人才网的网上职位需求显示,2007年软件行业招聘比例比去年上升9.7%;计算机硬件、网络行业招聘比例上升4.6%。从IT工程师等职位的求职者构成和职位要求来看,高职/专科毕业生所占比例为26%,面临了更加激烈的角逐。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在2008年的需求将还会继续增加。
2007年行业热招情况如***2所示。
2007年山东人才网热招10类职位如下:销售、生产/营运/工程、人事/行***/后勤、计算机/互联网/通讯、财务/审计/统计/金融、市场/公关/广告、服务、物流/贸易、文字/艺术、教师,其中计算机/互联网/通讯排在第四位。
在行业领域,如果拥有过硬的技术,肯定是人才市场的“抢手货”,当然,其薪酬水平自然也高人一等,如IT、机械制造、电子行业均是如此。计算机行业需求量最多的人才包括技术总监、技术主管、研发项目经理、具有技术背景的高级销售经理、高级市场人员等。网络人才需求构成也发生变化,网络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人才需求较大,网络(网站)经营、设计策划、电子商务、网页制作、广告策划、文字编辑、咨询顾问、情报分析等多元化的人才组合需求走火人才市场,成为人才择业的新热点。
2007年热招职位如***3所示。
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省人事厅开展了全省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定期工作,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人才供求状况。
第三季度,全省17市人才服务中心和省级专业人才市场共举办各类人才交流会368场,共有27072家单位入场纳贤,提供岗位263946个,涉及16大类96个专业;登记求职894478人,涉及16大类72个专业。从职位供求比情况看,计算机类专业供求比为1∶1.3,供求基本平衡。
2008年第四季度,全省17市人才服务中心和省级专业人才市场共举办各类人才交流会497场,共有26310家单位入场纳贤,提供岗位285258个,涉及17大类95个专业;登记求职879350人,涉及17大类79个专业。从岗位需求情况来看,信息与电子类(1∶11.78)、计算机与应用类(1∶6.96)等竞争较为激烈。
2006年、2007年、2008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需求排名前20位的专业参见表4(注:按专业名称排序)。
3山东高职/专科IT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3.1高职/专科就业率情况
根据山东省人事厅2006、2007年的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9月、2007年12月,高职/专科就业率为69.10%、78.5%,IT类专业的就业率为68.76%、77.5%。IT类专业的就业率与整体高职/专科就业率基本持平,IT类专业规模以上的签约情况处于中上游水平,既不是最好的十个专业,也不是十个最差的专业。签约受影响的一个因素是有约10%左右的IT类毕业生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就业,但这些城市都不与高职/专科生签约。
3.2就业单位性质流向分析
随着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现在就业形势开始冲击传统观念,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迫于就业压力,渐渐地“不重学历重技术”,“不选本科选高职/专科”。从目前很多高分考生开始选高职来看,说明家长和学生的观念已经开始慢慢改变。在本科院校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市场化,更符合当前就业形势,为高职/专科层次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对山东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和《高校毕业生山东省内就业调查》的数进行据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企业成为接收毕业生的主渠道,尤其是中小企业,更是接收本高职/专科毕业生的主要力量。2006年本科、高职/专科毕业生在企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73.53%和93.24%;2007年本科、高职/专科毕业生在企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79.98%和94.67%;2008年截止到5月中旬本科、高职/专科毕业生在企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96.21%和95.80%。
3.3热门行业与需求专业分析
从2006至2008年5月中旬毕业生行业就业情况来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五大行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目前吸纳毕业生较多的行业,高职/专科学历在2006、2007、2008年度比例分别占至6.16%、4.56%和3.96%。各行业接收高职/专科毕业生情况所占比例见表5。
该行业接收的毕业生涉及的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通信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硬件与外设等。
4山东省企业对IT人才需求因素的认识
据走访结果显示,各单位对IT人才的需求因素有以下几点共识:
(1) 扎实的专业知识
IT行业主涉及的行业领域很广,例如很多IT企业从事石油、电信、银行、电子***务、电子商务等行业领域的产品开发。但是无论在哪一行业,一名要想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和持久竞争力的研发人员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第一个前提条件。
(2) 良好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积极主动
IT行业革新迅速,该企业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关注新事物,开阔眼界。积极主动的人,定会不断自我更新,否则要面临工作上的危机。
(3)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企业希望招聘到的程序员个人能力不一定很强,但需要有良好的合作意识。现在上百人的软件开发团队随处可见,所以,团队协作是员工必备的素质。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项目团队中所有成员应该及时有效沟通,相互理解。团队中出现意见分歧时,分歧双方的基本态度应该是说服对方而非强制对方,裁决两种不同意见的唯一标准是看哪一种意见更有利于推动项目的正常进行。
(4) 较好的英语水平,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掌握最丰富的程序开发资源
如今信息技术发展得很快,而大部分的技术最先出现的时候都是英文版本的,要几个月甚至是几年以后才有中文版本的书出来,因此要想跟上其发展步伐,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这样才能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基础软件工程师,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对于提升自身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极有帮助。
(5) 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IT行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不断创新的行业,IT人才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在这个激烈竞争的行业中立足的基本条件。工作积极上进,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挫折与压力,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能够在逆境中开拓进取。
(6) 个人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对研发有浓厚的兴趣、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道德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一定的坚韧性、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自主的能力、个人的生活习惯、谈吐以及修养等。
想要成为一名好的IT工作人员,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且学习能力强,善于思考,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勇于实践、探索和学习,同时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此外,还需要敬业、务实、勤奋等高尚的职业道德。以上的这些因素均对企业用人需求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会干部、学生***员等因素对企业用人也有一定的增值作用。在一个项目开发的团队中,每个人都要互相信任。总之如今企业更看重的是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能否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5未来三年IT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
近年来,山东省软件外包特别是对日软件外包发展势头强劲,而所谓软件外包是指发达国家为降低软件开发成本,将软件开发过程中工作量大,技术含量较低的部分如代码编写、测试与维护等外包到发展中国家,这更加大了软件开发中低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计算机病毒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大。专业的反病毒工程师还是国内IT人才架构中的一个空白。随着信息安全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及电脑病毒危害的频频发生,从反病毒软件的安装、调试、维护到日常使用,都需要具备一定安全技能的技术人员来实施。因此,网络安全技术人才将成为全省IT人才需求的一个新热点。
目前山东省动漫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大量人才,山东省动漫行业的人才需求量约为2000人左右,未来2至3年将达到1万人,紧缺人才可分为以下六类:故事原创人才、动画软件开发人才、三维动画制作人才、动画产品设计人才、游戏开发人才和动画游戏营销人才。从企业规模及性质来看,以小型的民营企业居多。动漫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中后期制作环节上,动画前期规划和创作人才缺口非常大,即从事编剧、导演、造型、美术设计的人才十分紧缺。
未来三年山东省软件外包开发人才、动漫制作人员、软件开发工程师、网络营销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人才有较大需求,从高职/专科专业需求看,软件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人才需求有较快增长。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等专业需求量较大。
综上所述,在IT产业发展迅猛的宏观背景下,IT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人才供需仍未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缺口较大、结构失衡、需求旺盛”的状况,人才短缺与结构不合理现状并存。长期以来,传统学科体系下IT人才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输,忽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非所用、用非所学”确是学院传统教育的通病,学生往往是理论和知识有余,而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均不足,出校后他们不能马上适应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实际需要。而目前我国迅速崛起的高职教育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高职教育采用的是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符合IT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其定位就是培养各行各业亟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无论从近年来高职毕业生生源分析还是通过对用人单位需求情况调研分析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解决IT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21世纪山东省乃至全国教育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山东经济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课题组. 高校毕业生省内就业调查分析报告[R]. 2008.
[2] 麦可思-西南财经大学. 2008年度山东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暨省内重点产业人才分析报告[R]. 2009.
it项目经理述职报告篇6
不过,在新的形势下,IT这样的角色分工不得不做出调整,促成这种调整的因素包括移动化、年轻一代员工的加入以及自带设备(Bring Your Own Device,BYOD)的流行,它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IT行业。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作为IT专业人员,有必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定位,包括自己应该掌握哪些技能,以确保自己在未来的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不被淘汰,同时,IT部门也有必要重新界定自己的职能。
新形势下的技能需求
过去,IT工作主要围绕技术、技能和熟练程度,如知道如何部署和管理的网络基础设施、管理微软的活动目录和Exchange,以及对最终用户的设备和软件故障进行修复。这些技能很容易识别,比如,凭员工过去的工作经验和所获得的技术资格证书可以大体了解其是否具有这些能力。
虽然技术永远是IT人员的必备,不过,随着最终用户IT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IT技术日益平民化,其他技能(即软技能,如互动)将变得更为重要。
事实上,一些传统上由IT部门提供的技术和工作已经开始转向通过IT和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合作完成。这个趋势还将继续下去,因为这种新的关系让参与者人人受益。也许最明显的例子是,BYOD的出现改变了支持关系:IT人员仍然支持内部资源和工具的访问,但如果电脑出现故障或智能手机要更换则是主人的责任。
另一个原因是,如果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内部平台(如维基或者社交网络),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知识,使用者就可以自己进行技术支持或者自我培训(理想的情况是,由IT工作人员或精通技术的人指导)。
随着使用者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使用者与IT人员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果IT人员能与用户一起更开放,并且让IT与业务的各个方面更紧密地集成,就可以促使这种变化的发生。这就意味着,IT人员要更好地了解用户需要,尽可能发挥用户的能力,以减少他们对IT部门的依赖。反之,如果IT部门拒绝这种变化,而用户可能仍然会采用那些他们喜欢的设备和解决方案,并且偏向于采用一些消费级的服务。这不利于发挥IT部门的价值,也不利于确保IT环境安全。
IT领域这种新的协作和集成模式,以及对移动化、BYOD、大数据的需求,会对IT人员提出一些新需求。总体而言,新一代的IT专业人员需要以下技能:
与所有用户积极沟通,努力了解用户的需求,愿意倾听并真正考虑用户的建议。
就一些关键需求对用户培训,尤其是安全方面的。
为消费级解决方案(如移动设备、应用程序和云服务)以及它们在工作场所的使用潜力提供咨询。
开发与平台无关的解决方案,或者同时为一些主要平台提供替代的解决方案。
除了服务台电话之外,能提供其他主要的通信方式。
帮助用户实现其知识和资源的共享。
在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一些非IT人员。
设法在组织内部建立起技术和使用者之间的联系。
那些职责发生变化的
IT职位
那么,上述所有这些变化以及要求更多面向最终用户和业务,对于传统的IT职位意味着什么?换而言之,传统IT职位需要做哪些改变?
帮助台/技术支持:帮助台和桌面支持需要借助更多的方式与用户沟通(如聊天、短信、即时通讯);变得更加移动(帮助台的商业软件现在已经提供全功能的移动解决方案);除了指导用户解决问题或防止出现问题之外,还要告诉他们相关的背景知识;开发用户自助式服务的解决方案,如企业内部的技术论坛,让用户自己解决问题或者相互提供帮助;制定流程,指导用户寻求硬件制造商或者电信服务商的帮助,以解决个人设备出现的故障;引导用户选择更符合公司需求的BYOD硬件和软件。
网络和基础设施管理:随着云解决方案和IaaS(基础设施作为服务)的出现,传统的网络管理员以及传统数据中心的作用正在发生巨变。虽然企业仍然会有管理和建设物理网络基础设施的需要,但如今还需要同时考虑新的面向服务的解决方案。
系统和设备管理:即使采用BYOD模式,对计算机、共享资源和设备进行集中管理仍然是需要的,正如需要集中管理目录服务和用户账户一样。与以前不同的是,现在重点不是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设备以及配置这些设备,而是确保每台设备上公司数据的安全,并允许它访问资源。这个角色还要和帮助台一起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资源来帮助用户用好企业内和公共的各种移动应用。另外,这个角色还可能要负责实施和管理的虚拟桌面和云服务。
开发人员:对开发人员而言最大的变化是要支持更多的移动设备,而且不仅是在企业内部,还有企业之外的设备。这可能很简单,只要提供一个基于Web的工具的移动版本,也可能会很复杂,需要把一个桌面应用修改为本地移动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重写程序时很可能需要对软件架构进行重新设计,以充分利用今天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触控界面。随之而来的挑战就是,需要支持类型和大小不同的设备,还要支持多种平台和多种移动操作系统的版本,特别是Android系统。另外,开发人员还需要与IT人员,比如负责网络、云或VDI解决方案的IT人员合作。
培训讲师:在很多时候,IT培训很简单,通常是为最终用户准备所需的文档以及介绍一些操作方面的基本知识。而如今,培训除了提供相关文档和操作知识以外,还需要告诉最终用户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么做,比如为什么我们要制订这样的安全策略。
事实上,在移动、云以及BYOD的环境,培训更为重要,因为要告诉用户哪些是最佳的工具、讲清企业的安全需求,让用户学会选择并维护自己的设备,这些都是建立一个高效、安全的IT系统的关键因素。培训还应充分利用可用的每一种沟通方式,包括直接指导、电子邮件、维基、内部支持论坛、老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和一对一的帮助。对于最终用户而言,沟通方式的选择越多越有可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同时,沟通方式要能满足各种层次的用户,比如年轻的、年老的、对技术恐惧的以及对前沿技术感兴趣的,每一类用户都能找到他们喜欢的方式。
如果用户需要,培训讲师应该随时给他们提供帮助,而不只是上几堂课。更重要的是,训练方法和材料应不断评估和改进。
安全专家:安全专家将继续把重点放在网络保护、确定和处理受损的设备、恶意软件检测及清除。同时,其职责还将扩大到确保供应商的云解决方案和员工拥有的移动设备及其数据的安全,并为用户制定有效的安全战略。用户教育再次成为关键。
项目管理:在IT领域的项目经理其实是一个可塑性或者说变化很大的角色。就其性质而言,项目管理是确保项目按照预定的方向、预定的时间完成,通常的工作是调配资源、协调不同的人和团队,而不是专注于某项具体的技术。为了满足新的IT需求,项目管理的职责也将发生变化,包括在解决方案中考虑对移动设备的支持和部署,与最终用户进行沟通,围绕移动化和云计算技术制订新的规划,并评估正在进行的努力。 也就是说,项目管理的内容正在扩大,掌握移动化和云计算相关技能和经验正在成为招聘项目经理的核心要求。特别是,随着企业对移动项目的管理,以及移动开发对内部工具和客户需求的增长,掌握移动化相关的项目管理技能的专业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
CIO:移动和BYOD两个趋势并不直接改变CIO和技术负责人的职责,即使是云解决方案也是如此。然而,上述因素再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希望更多地利用IT技术来提升竞争能力,这就意味着,CIO和IT部门需要成为管理者和最终用户之间的桥梁。理想的情况是IT部门能与其他部门通力合作以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技术,实现更高的生产率,同时在战略规划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产生新的IT职位
除了改变传统的IT技能要求和角色定位外,变化的IT环境还产生了新的职责和工作岗位。有些工作岗位是全新的,而有些是对现有职位进行一些转换和补充。新生的IT职位包括:
用户需求分析员:那些对IT技术非常精通,同时对本行业又非常了解的人将受到追捧。他们可以作为IT部门与普通用户或者其他部门之间的一个中间人,他们的一个核心责任是确保用户的IT体验。此外,他们还有助于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需求,这些需求和问题(包括业务和技术)都是可以通过IT技术解决的。作为IT大使,他们的作用相当于在该领域的行业应用导师。
企业IT架构师:随着IT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云计算和移动时代的来临,IT系统开始从企业内部延伸到外部的供应商。其结果是:企业IT系统和IT队伍更加复杂,不仅有内部的,还可能有外部的,必须统一管理和协调,这就需要有人来把各个***的解决方案整合成一个整体。那些能巧妙地把各种项目整合起来以提供服务的架构师将成为IT团队的顶梁柱。
用户体验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是互联网和应用程序开发的门面,他的价值在于为员工以及客户提供横跨多个领域的体验的一致性,包括桌面、协同、云服务、移动应用和Web服务等。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人(一个或多个)参与到多个领域和项目。还有一些工作也与他们相关,如开发培训和其他直接面向用户的资源。
移动经理:用“移动经理”来取代以前的“移动设备管理”,是因为在很多企业中出现了各种移动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已经远远超过移动设备安全和移动设备的配置。移动经理的工作涉及制定面向移动的解决方案、教育用户、处理费用和风险管理、提供经过批准的应用程序或推荐应用程序、确保设备安全访问,以及制定和实施适当的移动策略、完成设备的编目和管理等。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它是企业成功地完成移动化和支持BYOD的关键。随着移动设备特别是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企业需要IT部门帮助它们跟上行业发展的速度,对“移动经理”的需求日益明显。
小而敏捷的
IT部门适应最快
一般而言,大型企业的IT部门更能适应IT技术的重大转变,因为它们有更多的资源,可以进行测试、购买和部署新的解决方案。而小企业IT预算较少,IT部门的人员也较少,在变革时步子迈得较慢。
不过,这些都是过去的经验,现在完全不同了。小型IT部门更讲究协作,更重要的是,员工之间没有严格的技术分工,每一个人往往都身兼多职,大家要共同承担责任,接受的是交叉培训。而且,在规模较小的企业中无论负责那一方面的IT工作,与大企业中的IT员工相比,这里的员工与最终用户之间互动更多、也更直接。这意味着,IT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更为熟悉,能更好地了解用户需要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需求。
it项目经理述职报告篇7
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部经理。
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开发环境国家实验室,拥有工学硕士学位。
在IT管理/电信OSS领域有丰富的经验,从事过多年IT管理/电信OSS领域的前沿研究、产品研发、解决方案的咨询、设计与实施等工作,在国内外会议、学术期刊、专业杂志等发表IT管理领域相关论文、文章20余篇。曾在多家IT管理专业公司担任过高级主管职务。
对CMDB实施不够重视,导致ITIL应用难以深入。
随着企业对IT管理和运营的要求越来越高,ITIL作为IT服务管理的国际标准已经被广泛的接受和应用。
很多企业在进行ITIL实施时,为了减少初始导入的难度,提高项目成功的概率,保证基本的应用效果,通常选择了分期阶段化实施方法。
一般一期工程主要围绕着ITIL的培训、服务台(以及问题管理、故障管理)的建立展开。
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深入,需要导入和构建更多的标准流程,进一步完善IT管理维护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在很多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如果忽视了CMDB的因素,ITIL的深入应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CMDB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Database配置管理数据库),是ITIL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所有为提供IT服务需要的人员、流程、技术实施中涉及到的所有元素,都被称为配置项(CI:Configuration Item),如软件、硬件和各种文档,变更请求、服务、服务器、网络设备、链路、应用系统、协议、外购的电信服务等等;而CMDB就是所有CI信息的集合和存储。
CMDB其作为信息的组织和存储机制,为ITIL其他所有的流程和职能(服务台)提供基础信息库管理,并在整个IT管理团队得到共享,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1所示。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对CMDB重要性和应用方法的必要理解,常常由于没有实施CMDB、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实施方法低下的原因,导致后续项目效果不如前期有效,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也严重打击了IT管理人员对ITIL的信心和热情。
最终成为“应用效果差,等待被推倒重来”的烂尾工程。
本文后续章节,将结合ITIL的应用实践,阐述实施CMDB的收益和方法建议,供读者参考。
CMDB实施的主要收益
1实现对IT环境的有效梳理。
CMDB从无到有的构建过程,就是IT部门重新对被管理的IT环境认真梳理的过程,是有效了解现有IT资源、运行状况、关联关系等重要手段。只有从全局层面充分掌握IT资源、资产的详细准确的信息,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IT服务管理。
2提高服务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服务台和各个流程的执行,都严重依赖CMDB提供的信息质量和提供效率。试想,服务台在处理用户呼叫时,如果不能很快的检索到和用户服务请求相关的信息,或者获得的信息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结果会将如何呢?
3发现潜在问题,减少故障几率。
通过对CMDB的日常分析,或者通过制定触发规则,能够快速地发现潜在的问题,从而避免故障的发生。例如,对同一个服务器即将运行的2个应用软件占用TCP端口资源的信息进行分析(可以通过软件自动实现),就能够很容易的发现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端口冲突问题。
不了解到这些,在实际运行环境中排除其中一个应用系统无法启动的故障,难度就相当大。
4建立配置基线,有利于故障的快速恢复。
配置基线(Configuration Baseline)的管理是CMDB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工作。通过对以往某个特定时间点(如正常运行时、故障出现前等)所有信息的快照(Snap-shot)存储,能够在故障发生以后,首先借助于最后一次正常运行的CMDB信息,恢复系统运行;然后根据故障出现前和当前CMDB的对比分析,找到故障线索和根源。
5理解业务需求,推动IT与业务目标的融合。
CMDB不仅记录CI的属性信息,也记录CI之间的关联信息。例如,某一个Oracle的运行实体和企业业务应用之间的关系、业务应用和业务的关系等等,这样IT管理人员就能够在故障发生时,通过对业务影响程度的评估,确定排除故障的优先级,首先确保关键应用的可用性和质量。
6帮助管理法规遵从性。
CMDB是IT管理信息的集中,能够帮助我们管理法规的遵从性。
例如,对于所有设备的软件安装清单,发现非法的软件使用,或者授权数量超过许可;再如,对系统权限分配信息的分析,审计管理策略是否合适,以及权利滥用和非法访问情况。
CMDB实施的粗浅建议
CMDB的应用,是一个庞大繁杂、旷日持久的过程,绝非一个项目能够解决。它涉及到CMDB顾问咨询、产品工具的选择、实施服务、日常维护等多个活动和阶段。其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和方法:
要构建一个统一、精准的CMDB
显然,分散在各个管理数据库,甚至仅存留在IT设备上和备件库存仓库记录表格里,其信息获取和管理的难度很大,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一个统一集中的CMDB(至少提供一个统一的访问入口,这是所谓联邦式CMDB所倡导的)是IT高效管理所必须。
此外,Gartner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拥有准确的配置信息极其重要,但是如果信息不准确,其破坏性也非常大。所以,还要特别注意CI信息的准确性和与实际情况更新的及时性。面对如此大量和变动频繁的CI信息,自动化收集和更新机制和工具都是必须的。
CMDB的信息模型应该具有自我描述能力和自我扩展能力
为了不断满足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流程变化和发展的需要,CMDB应该具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描述、自我扩展的信息模型。
它应该不仅能够告诉我们一个CI,它有哪些信息项、项的含义和取值,还应该具备对新类型的CI、信息项进行扩展、继承和弱化的能力。优秀的信息描述模型,还应该具备规则触发管理动作的能力。因此使用面向对象的信息组织描述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重视CMDB人机界面的使用效率,如高效检索能力和可视化能力
目前很多CMDB的管理工具还停留在表格管理的方式上。
对于一个频繁使用CMDB信息、或者对于IT环境陌生的新手,这种人机界面无异于一场噩梦。
信息的存储也许要借助于表格式的关系数据库,但是人机界面的友好性和操作效率,必须强调两个能力:检索能力,支持各种方式的重新组织(group by)和索引,如:按照部门、设备类型、地理分布等,多个维度的复合查询,支持全文模糊检索能力;可视化能力,特别对于CI之间的关联关系,如果不能可视化展示,那么对信息的理解和应用则困难的多,而通过二维、三维的***形展示方式,能够让人对这种关联一目了然,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CMDB管理工具的集成和共享能力
要建立一个统一、精准的CMDB,必须要求管理工具能够从各种数据源获取相关信息,并按照信息模型归一化后,整合到数据库中。集成大粒度的数据源,如网络系统管理工具、服务台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能够有效降低集成的难度,也更容易保证CI信息的及时更新。另一方面,要保证信息在相关系统中双向流动,充分共享集中、准确的信息,而不是引用不准确的信息拷贝。
关于心理准备、管理范围和力度
CMDB的构建,从某种角度来说,是ITIL应用中工作量最重、细节最多、挑战最大的工作。
it项目经理述职报告篇8
简言之,IT规划就是绘制一张信息系统的“全景***”,帮助企业步入IT建设的“正轨”,其作用不再仅仅停留在规范管理、提升效率的层次,而成为逐渐强化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IT规划与管理运营越融合,越能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越有利于增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此可见,IT规划是信息化高级阶段的必然选择,当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以规矩难成方圆”、“不统则乱”。
IT规划的巨大“驱动力”
据IBM和埃森哲所做的一个联合调查表明,年收入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当中,95%进行了信息化规划;年收入在1~1.99亿美元中间的中型公司当中,91.3%进行了信息化规划;年收入小于1亿美元的小公司当中,76.1%进行了信息化规划。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化规划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把信息化整体规划看作是一幅描绘整个公司信息系统的全景“愿景***”,那么,这种从企业战略发展高度出发、纵览全局、目标明确的“高起点”规划就能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局性、预警性、有序性。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考量,IT规划始终考虑成本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问题,依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全局构架,避免无效投资、重复投资等,体现其“低成本”特点。
元年诺亚舟认为,IT规划应以“高起点、低成本”为原则,在理解企业发展战略和评估企业IT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的认识,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就IT规划的实施价值而言,一是针对国内企业信息化现状及管理现状利用ERP实施进行管理的变革;二是整合企业的内部运作流程,固化并随需应变、灵活调整,实现业务最优化;三是根据公司实际需求实现标准产品与客户化集成,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化定制;四是在实施企业级资源管理系统时,方便、安全地整合原有系统,最大程度地保护原有投资并兼顾企业各层面业务及管理的需求。
显然,无论从应对外部挑战还是解决内部管理问题,IT规划的巨大价值均可以得到体现。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矛的构造简单,大多数矛都由矛头和矛柄构成。矛头由青铜材质逐渐过渡到钢铁,是增加杀伤力时最重要的部分。而矛柄长达两三米,长度近乎矛头的10倍,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换不同的材质。但是,这部分同样十分重要,矛杆的韧性决定着发力的方向和效率,并且比起杀伤来,矛的“一寸长、一寸强”更多的体现在拉开防御距离、提升防御潜力方面。这和企业管理中“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道理十分相似,西方很多企业认为,技术对提高绩效的作用固然十分明显,但技术和管理应该是两个轮子,很多企业恰恰是通过改进管理、创新求实才成为了世界知名企业。具体而言,对于IT规划,不仅要令IT规划落到实处,管理模式和相关的管理工作也必须“量体裁衣”,提供合适的落地环境。
如何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 “好钢用在刀刃上”?如何让IT规划能够更加务实?在元年诺亚舟看来,一个好的IT规划过程需要严密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明确企业的IT战略,使得企业战略与业务需求与IT建设相匹配,有效避免信息化黑洞;第二,评估企业IT现状与能力。IT规划与实施脱离不开企业的具体背景,所以第二步工作要对企业的IT现状与能力进行评估,明确差距所在以及相关的约束条件;第三,勾画企业的IT应用蓝***,设计技术架构与基础架构;第四,制定行动方案。IT应用蓝***的实施制定路线***,并对相应的实施风险进行评估,对投资收益进行测算。
以上述步骤为基础,IT规划的各阶段工作将围绕一个由IT技术、IT投资、IT流程以及IT人员四个核心部分组成的整体工作框架。
谈及信息化建设和核心,“三分技术、七分管理”,IT支撑下的管理与过去又有什么不一样?“IT规划致力于打造一个整合的管理控制体系,设计一个可以有效支持、利用‘人’的信息系统,考虑角色与职责、报告体系以及业绩管理,这些与流程、技术系统一起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管理控制体系。”元年诺亚舟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因此,首先要明确适应新的组织结构的员工角色与职责,这是信息系统与流程高效运作的组织保证。与此同时,多样化客户需求的增加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大,都将增大组织协调与计划的难度,必须要建立结构化的报告体系,以信息工具为载体,报告体系将变得更加简洁高效。一个整合的管理控制体系,将管理和IT密切结合起来,使得管理提升和信息化建设成为“一盘棋”。
此外,IT规划过程是一个企业内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次沟通探讨的过程;同时,它是一个开放的过程,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市场技术的变革而调整。
依托独特的“软件+咨询+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元年诺亚舟将变革管理咨询和业务流程优化咨询贯穿于软件实施的全周期,最终帮助企业获得项目价值和终身价值。“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国际知名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西方留学的人员、国内先进民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中国本土培养的高级人才共同参与项目,力求更全面更深刻的视野和更完善的理论支撑。更重要的是,咨询过程中重视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及企业自身的成长,学习西方管理咨询严格控制项目过程经验的同时,掌握中国企业领导人特点,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不仅“授人以鱼”,同时“授人以渔” 。
it项目经理述职报告篇9
进度是IT项目管理的重要目标。进度的加快,依赖于正确的思想和方法。甘特***和网络***等作为进度管理的硬技巧,受到普遍关注。但是,直接影响IT项目进度的还有许多软技巧,其中的三个重要因素是:进度要与IT项目范围、成本、质量、采购的协调;掌握正确的需求调研方法;缩短团队的组建与磨合时间。
由于制定进度计划的工具,主要是甘特***和网络***(包括CPM/PERT,即关键路径法/计划评审技术),所以很多人一想到进度管理就是绘制甘特***或网络***,而忽视了影响项目进度的其它软技巧,如项目协调、需求调研的方法、团队磨合时间等。
树立综合协调的观念
从本质上讲,项目管理是从全局出发,以项目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项目范围、成本、质量等各专项管理的协调、统一为内容,所开展的综合性管理过程。因此,开展项目管理就要有项目各要素及各专项管理,进行综合协调的观念。
首先,IT项目的范围会影响IT项目的进度。一般来讲(指假设其他要素不变,下同),项目范围越大,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越多,项目耗时越长;反过来,项目范围越少,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越少,项目耗时越短。因此,如果项目进度很紧,或者进度拖延非常严重,就可以考虑与客户讨论,是否能够将范围进行收缩。
同样的,IT项目的成本、质量也会影响进度。一般来讲,追加成本,可以增加更多的资源,比如设备和人力,从而使某些工作能够并行完成或者加班完成。
如果项目不能按进度完成,可以考虑有些原定任务是否可以外包出去,这是项目采购管理与进度管理的协调内容之一。显然,在缩减进度时,可以考虑上述各专项管理之间的协调,即砍掉部分任务、降低部分任务的质量、分包部分任务、追加部分任务的成本等。
掌握正确的需求调研方法
很多项目组一提到需求调研,就马上想到与用户访谈。在项目一开始,就与用户面对面访谈,并不是一种好的需求调研方法。
一般来讲,项目实施方不一定十分了解用户的业务术语,这一点在IT项目中尤为普遍。因此,在访谈过程中,用户讲到的一些术语有可能被忽略。只好开始第二次调研,回过头来再询问前面提到的术语。有的项目组可能会重复两、三遍。
在这种情况下,差旅费、顾问费等调研成本不断增加,项目的调研时间相应拉长,客户的信赖感和配合程度也逐渐降低。
正确的方法应该首先请用户提供能反映用户业务的相关资料和书籍,开始文献调研。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就能够搞清楚对方的一些基本业务术语,并且对用户的业务流程有一个初步认识。
其次,如果需要,请用户带领项目组参观用户现场的业务流程,从而对某些字面上不容易理解的术语和业务环节,树立一种感性认识。
第三,在此基础上,根据文献调查和实地考察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列出访谈大纲,与用户进行访谈。有的项目组在访谈完后,就认为得到了用户的真实、完整的需求,从而开始项目设计。
事实上,有些IT项目比较敏感,因为访谈的结果是要记录的,用户为了回避自己的“风险”,会按照“***”的口径讲话,这样,需求就可能被扭曲。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访谈后,继续进行第四项任务,即发放无记名需求调查表。由于是无记名的,一般都能收集到比较真实的需求信息。
最后,由于访谈是单个进行或按部门进行的,每个具体的用户或部门对于自己的业务非常清楚,而对于与其它岗位、其它部门的业务“接口”就不清楚。这时,一定要请用户单位的高层业务主管,作一个全面的业务报告,这个报告应该是总括性的,既能使项目组看到用户业务的全貌,也能看到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联系或接口。
掌握了正确的需求调研方法的项目组,就能很快得到高质量的需求信息,缩短调研时间,使设计和实施的时间比较富裕,从而缩短进度。
缩短团队组建与磨合时间
任何一个项目组从接受任务到任务完成、团队解散,一般都会经历五个阶段:组建阶段,磨合阶段,正规阶段,表现阶段,解散阶段。
在五个阶段中,解散阶段由于项目任务已经完成,对于项目的影响不大。对于一个项目经理来讲,一定要清楚,真正工作的阶段是正规和表现阶段。因而,项目经理的重要职责,就是使项目团队的组建和磨合阶段的耗时尽量短,这样,项目团队的正规和表现阶段的历时就会越长,在布置任务和执行任务时,就更加从容。
为使项目团队组建阶段的时间缩短,项目经理一定要向团队说明IT项目的目标,并设想出项目成功的美好前景,以及成功所产生的好处,公布有关IT项目的工作范围、质量标准、预算及进度计划的标准和限制。项目经理要公开讨论项目团队的组成、选择团队成员的原因、他们的互补能力和专门知识,以及每个人为协助完成项目目标所充当的角色。这样,公开的信息就构成一项重要的激励――信息激励,团队意识就会加快形成。
为使项目团队磨合阶段的时间缩短,在这个阶段,IT项目经理要引导所有成员参与到IT项目计划的制定、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任务的分配中来,同时要允许成员表达他们所关注的问题。
这样,主动参与对成员来讲就构成一项重要的激励―参与激励,团队成员就会更加容易接受团队的规章制度以及分配到的工作,团队意识就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项目团队的五个发展阶段
组建阶段(又叫形成阶段):项目组成员从各个方面抽调而来,每个人在这一阶段都有许多疑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其他团队成员的技术、人品都怎么样?每个人都急于知道他们能否与其他成员合得来,担心他们在项目中的角色,是否会与他们的个人兴趣及职业发展相一致。这一阶段项目成员的情绪特点包括激动、希望、怀疑、焦急和犹豫。
磨合阶段(又叫震荡阶段):项目成员开始运用技能着手执行分配到的任务,开始缓慢推进工作。现实也许会与个人当初的设想不一致。例如,任务比预计的更繁重或更困难,成本或进度计划的限制可能比预计的更紧张。成员们越来越不满意项目经理的指导或命令。在工作过程中,每个成员根据其他成员的情况,对自己的角色及职责产生更多的疑问。震荡阶段的特点是队员有挫折、愤怨或者对立情绪。
正规阶段(又叫规范阶段):经受了磨合阶段的考验后,项目团队就进入了正规阶段。团队成员之间,团队与项目经理之间的关系已确立好了。项目团队逐渐接受了现有的工作环境,项目规程得以改进和规范化。控制及决策权从项目经理移交给了各活动的负责人,团队的凝聚力开始形成,每个人觉得他是团队的一员,他们也接受了其他的成员作为团队的一部分。
it项目经理述职报告篇10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由来已久。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却一再出现了一方面IT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众多的毕业生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1]的矛盾现象,进而造成了这几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招生呈现明显下滑态势。对市场调研显示,与早期相比,企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岗位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专门技能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准入门槛,而目前大多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尤其是项目实践能力。虽然近年来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并积极联系企业,主动为学生找就业门路,但是收效仍然强差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这个重要的因素所造成的。本文从生源和专业教学的角度出发,针对普高类生源的学习特点提出了改革思路与方法,并以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自身的岗位实践技能为目标,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普高类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解析
(一)传统学习模式根深蒂固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培养的是计算机工程技能型人才,需要学生要有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和意识,而普高类学生由于长时间备战高考,习惯于填鸭式教育、被动式学习的传统学习模式,缺乏主动探索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一条工程对象实例的主线来贯穿整个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由于学生和教师之间对对象实例的理解差异,常常造成学生对部分内容理解了,可是对整个内容无法形成一条知识链,各部分知识之间无法达到最佳衔接,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虽然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可是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普遍感觉吃力,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理论和实践脱节
学生到企业工作和实践少,缺乏对实际工作岗位和对象的认识,对教学内容和实际的应用难以结合在一起,尤其体现在理论和实践没有真正形成统一理解,仅仅是在实训中简单地印证部分理论知识,缺乏技能融合和思维拓展。
(三)普高类学生的认知局限
高职普高类学生普遍缺乏对行业企业对象的背景认识,不理解岗位技能实践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能有机、系统地接受知识。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大多涉及具体的工程项目或案例,学生普遍感觉课程难学,对知识和技能的把握缺乏针对性。除上述的学习特点外,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薄弱,自学能力较差,缺乏适当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注重知识点讲解,在课堂教学中集中表现为提问、复习、引入、讲授、讨论、总结、作业布置等固定流程,虽然近年来引入项目教学,但是教学过程仍以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主体,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材,教学互动仅仅限于师生之间的问答,理论和实践分离,难以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对教师的考核,对学生的评价仅限于对知识点的考核,评价内容里基本没有涉及整个教学环节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2]。高职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以满足就业岗位需求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高职教育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3]。因此,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要转变,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更多地体现在技能训练活动的组织和知识的运用上,对学生的考核应注重对职业基本素质及他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技能水平。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能从所引导的教学活动中学到多少有用的技能和相应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本文通过教学探索后发现,在专业技术学习方面,高职普高类学生普遍参与意识强,对于技能的训练非常感兴趣,只是缺乏对实际工作岗位和对象的认识。这表明只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他们接受正确的知识引导和技能训练。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理念上和教学实施中进行了3项转变,一是坚持引企入校,根据企业用人岗位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依托校企合作,强化校内项目实践,实现工学结合;三是以教师教学活动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知识学习及技能训练为中心,制定教学内容与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坚持引企入校,改革并实施933分方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现状及发展定位,坚持引企入校。如对专业中的软件方向,引入了赛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东方标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对专业中的数字家庭方向则选择与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中的企业合作。与合作企业一起针对岗位目标和职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933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并签订订单式合作协议。该模式具有“基本能力九个一,专项技能分方向,人才培养三阶段,资源平台三方建”的特点。其中,基本能力九个一,指的是以9个IT基本技能项目为教学主线,完成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从入学开始至毕业前必须完成:组装一台创意电脑、组建一个办公室局域网、制作一个小型企业网站、设计一个***商城数据库、编写一个小型Web系统、抢救恢复一个硬盘的存储数据、开发一件IT代表作、参与一个企业IT项目开发、走进一家IT公司岗位实践;专项技能分方向,指的是以IT专项技能为训练重点,在基本技能基础上,针对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现状以及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通过生产性项目的开发,分方向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技能;人才培养三阶段,指的是专业能力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职业基础能力学习积累阶段、职业核心技能分方向强化实训阶段、职业岗位技能准就业实习阶段,以三阶段递进培养人才,按4+1+1进程安排,即第一至第四学期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基本能力,第五学期分方向强化培养职业核心技能,第六学期根据合作企业的需求,安排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资源平台三方建,指的是以学校、企业、社会机构三方作为人才培养平台,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企业的就业资源、社会机构的培训模式,发挥高职学历教育与企业培训的优势,将企业培训模式与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相融合,充分利用企业技术优势与项目资源,实施“按专业方向、集中式模块教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改革,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考核方式、职业资格鉴定到就业与企业共同完成。#p#分页标题#e#
(二)依托校企合作,强化产学结合,实施基于项目的集中式模块教学
1.开展集中式模块教学。针对IT行业的工作过程和管理要求,专业实践课采取集中时段强化训练的方式,以企业项目为引导,实施模块式教学,分阶段集中完成各模块的教学,通过项目模块实践,提高学生技能的熟练程度和学生抗压的能力。
2.按照项目开发流程组织课堂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在课堂模拟企业实际工作情境,将学生转化为“员工”角色,分成学习小组,组长是“项目经理”、教师是“技术总监”;以团队形式完成一个全真的项目,全方位地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技能。每一模块以完成项目的过程以及作品质量进行考核。
3.项目实践按照企业工作模式每天完成任务报告,定期进行项目汇报与演示。每次实践课后要求学生按IT企业工作模式撰写任务报告。一方面,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任务报告,了解学生对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写任务报告,反思当天所学技能,学会了与教师的交流,提高了个人的表达能力和文档写作能力。定期汇报项目进展,在完成不同模块任务后,进行作品展示与演示。对在展示中获得好评的学生,给予表彰,将作品展示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
4.构建三层次校内实训基地,分层次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力。充分利用已有教学实践条件,强调基本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在校内建设由基本技能实训中心、专业核心实训中心、院内双师工作室三层次构成的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根据项目需求,进行生产性实践。通过院内双师工作室,由教师引导对专业技术感兴趣、有能力、有潜力的学生开展技术拓展和技能训练,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三)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九个一”的专业课程体系并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1.以基本技能促专项技能,构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重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核心,以培养IT职业基本技能为基础,并以突出“九个一”为主线,构建出了一套突出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方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变目标考核为过程考核,变应试能力考核为学生应用能力考核。
2.针对职教和专业特点,大胆进行课程整合。在专业建设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积极引进企业先进的专业技能和培训技术来改造和完善现有的专业。采用***NIT-pro认证指定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顶岗实习、项目实践和实训为一体的办学模式,建立了具有教学效果好和职业前景看好的Java软件开发、数字家庭等2个特色专业方向。
3.引进优质的企业培训课程,校企合作开发一体化模块课程。针对高校IT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项目实践技能的不足,大胆地引入企业培训的优质课程和实践项目。针对企业用人标准和技能需求,与企业、社会培训机构一起联手打造教学做一体的优质项目实践课程,开发了一系列的项目实践模块课程,以提高学生的项目实践技能和职业技术能力。
四、改革效果
(一)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九个一”技能项目训练以及校企合作的开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提高。近2年来,中级职业资格证获取率100%,高级证获取率达到63%。涌现出大量优秀学生作品,部分学生作品被企业或学校采用。学生在国家、省、市各类技能比赛中共获奖近20项。
(二)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通过向用人单位和个人发放调查问卷,开展电话访谈和座谈,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得到统计结果。本专业毕业生总体上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学习和掌握技术的能力、集体协作精神、***工作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等方面予以充分肯定,特别是在基层岗位上,一致认为我院毕业生在工作中都较为称职,表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并对他们的实践技能和素质给予较高评价。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it项目经理述职报告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