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

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第1篇

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高校扩招生源的复杂化、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不仅体现出个体特殊心理发展阶段呈现出的特点,而且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的特征。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成为各高校和教育者们所关注的大学生培养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校园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它通过规范、暗示、潜移默化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而直接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本文以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以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分三个层次,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并提出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对策。具体而言,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意义以及文章的创新点,并对校园文化的概念和大学生心理的特点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以“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分析了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作用机制、功能体现和特点;第三部分,从校园物质文化的层次具体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提出了优化校园物质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第四部分,从校园制度文化的层次具体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提出了规范校园制度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一长的具体对策;第五部分,从校园精神文化的层次具体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提出了内化校园精神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第六部分,以结语的形式对全出总论。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影响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处于激烈竞争的时代,所谓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领域肩负着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实践表明,要想有效地完成此重任,就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其必然的重要工作目标。而心理素质作为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和关键一环,其重要性随着西方思想渗透、传播媒介增多等社会因素的变化日趋凸显。高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课堂,更应该积极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保障其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继而走向社会为国建功。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呢?在有关学者的研究以及许多高校的实践中都有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这些研究和实践大多侧重于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后的应对和处理,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个案的处理为主,仍然采取的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了文化环境对整个群体心理的优化。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表现为“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的理论认为,人类心理是社会文化中的在,是与社会文化相互创生的过程,文化对于心理行为方式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心理学研究也应该是社会、文化框架中的研究,对于心理行为意义的理解必须以社会文化为参照的语境。那么,我们在研究大学生心理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了校园文化的作用,甚至因为校园文化的相对***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其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更为显著。如果能够正确分析这种影响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这种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必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介于此,本文选取了这样一个题目,希望通过对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理论依据、作用机制及具体表现的分析,找到对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益的东西。

1.2研究意义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作用机制并提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出相应的对策,对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理念,但将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成长相联结的系统研究几乎没有。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往往在具体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应对,忽视了大学生心理的成长与发展,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浸染作用。由于“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的研究起步较晚,至今仍处于理论综述阶段,在此基础上形成心理学分支还存在着争论和对立的地方,所以针对大学生校园文化心理的研究十分少见。但是,作为社会先进文化代表的大学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心理成长显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作用不可忽视。本文在综合有关“心理学文化转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锁定大学生这一特殊文化群体,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大学生理的产生、发展、变化,深入探讨了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理论依据和实现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实践中,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把重点放在了问题出现后的引导和处理上,即便对校园文化建设有所关注,也往往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但介于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他们在面对心理问题、处理心理问题上的态度和作法往往不利于这种“事后处理”型的教育方式,校园文化则能借助其方式隐蔽、作用持久的优势,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深远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3文献综述

1.3.1国内

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但在众多的研究中,往往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表现论述较多,而对于如何才一能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相对薄弱,主要集中在个体的自我调适、心理咨询与引导上。例如,魏莉莉发表于《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0期的文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研究》,介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的五大问题即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和性以及自我意识问题,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力***从课程、自我教育、心理咨询和体育运动这四个方面促进和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些论述,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的分析较为成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熟,但涉及到应对往往更侧重于针对具体心理问题的调适与咨询、引导等,忽视了非病态的学生心理亦需要成长,需要完善。另外,随着“校园文化热”的兴起,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校园文化,提出通过建设校园文化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但相关的研究往往是点到为止,对于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作用机制以及具体的、可操作的应对策略更是少有提及。例如,陈启文发表于《思想***治教育》2007年第3期的文章《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在第四条防治对策中提出“应着重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尤其要净化网络文化,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和谐的环境”,但为什么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具体如何优化都没有论述。李琳发表于《滁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6卷第2期的文章《试论校园文化的心理功能》,在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之后,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示范、感染、激励、调适功能,并提出从优化校园环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发挥学生社团的主体作用、注重个别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五个方面作出努力。此文的论述虽进了一步,但仍不够系统,并且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

1.3.2国外

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心理学尤其是技术心理学已经非常成熟,有关的研究与实践往往更注重技术性的处理方法,以心理咨询、心理保健为主要手段来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例如,美国在1940年前后就开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现在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设有心理保健、心理咨询类机构,并配有专职人员。’由于国外特别是西方对待心理问题远不像国内那么讳莫如深,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的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外,针对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国外的研究更注重物质文化层面的作用,如校园选址、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例如,19世纪末,美国著名建筑师欧姆斯特(f.l.olmsted)主持的伯克利校园的规划,主张学校应靠近城市,其环境应是自然的、公园式的,认为这种优美的环境能够陶冶和培养学生文明的习惯以及自尊和自重。再如,美国东南麻省大学的校园入口被特意设计成聚合性较强的围合空间,周围建筑底层局部架空,形成面向广场的灰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国外这种校园文化建设的偏重,多少与技术心理学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以及西方人追求个性发展有关,对于我国大学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1.4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4.1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文献综述,并对校园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这里校园文化指的是课堂教学以外的校园文化现象,涵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第二部分,介绍了“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有关理论,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的校园文化特性,找到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的契合点。接下来,第三、四、五部分分别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深入探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并提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本文的重点在分析研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搜集法,查阅国内外学者关于心理学文化转向、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等的相关理论,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可资参考和借鉴的东西。

1.4.2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为两点:第一,以“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将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联系起来,分析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机制、功能体现及特点;第二,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等三个层次,分析研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

1.5概念说明

1.5.1校园文化的界定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应当是在“校园”出现时就存在了的,但“校园文化”一词在中国大陆的提出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探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讨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校园文化概念的不同界定。其实,不同研究者对校园文化概念不同的界定并没有孰是孰非之分,而是每个人从不同角度分析、概括同一个问题的结果。本文认为,首先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必然具备作为文化组成要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主体所处的校园环境、校园的规划布局、校园主体的消费倾向等;制度文化涵盖校园主体应当遵从的各种管理、奖惩等的准则;精神文化主要体现为学校的精神、学风、师德教风、人际关系等。三要素之间并不是径渭分明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园精神文化,后者也要靠前两者及校园主体的行为表现出来,但归根结底三者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体现人的思想和精神创造。其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特殊载体或背景的文化,这一点决定了校园文化与其他种类社会亚文化的不同,师生员工特别是学生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主体,内容涵盖上述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据此,本文对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如下: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内容以外,师生员工在校园这个特殊环境中进行物质和精神创造的总和。

1.5.2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

随着高校扩招,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数量迅速攀升,特殊的年龄段、简单的社会生活经验、不同的生活背景,多重因素作用下,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呈现出复杂的状态。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握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实施积极正面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成长表现出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认识。

1、特殊年龄段体现出的特点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一23岁,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步入成人行列,但单纯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经验的缺乏,使他们在心理上还未真正成熟起来。

首先,大学生智力水平进一步发展,但缺乏相应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经历过高考步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智力发展通常比较好,不存在智力低的问题。而大学期间,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大学生的智力水平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猎奇心理的存在以及别能力、自控能力的相对缺乏,也让部分大学生在面对一些新鲜事物时,表现出认知结构和思维的片面、肤浅及单纯,对真伪、好坏的识别能力差;并且在有些时候即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仍然执迷于错误的做法,无法完全自控。

其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但容易陷入自我为中心或消极情绪中。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随着知识面的扩大和理解的加深,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个体需要的增长,开始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关注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迫切要求了解自己,并力***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中把握自己、认识自己,以追求自我完善。而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生活阅历的有限、社会实践能力的欠缺,也造成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等方面的偏差。在自我体验方面表现为过强的自尊心和过强的自卑感;在自我认知方面表现为过度的自我接受和自我拒绝。过强的自尊心和过度的自我接受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往往表现为自我为中心,排斥他人的帮助、建议等。过强的自卑感和自我拒绝则会导致大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陷入消极情绪中,自我放弃。

再次,大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但也容易为一时的情绪所控制。大学生正值青年时期,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使其情感日趋复杂,并表现出强烈跌宕、不协调的特点。这种强烈情感的内容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生活空间的扩大、业余生活的丰富、自我意识的增强而日臻多姿多彩。但由于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性、自己欲望行为的合理性缺乏足够的正确认识,加之他们风华正茂,精力旺盛,自尊感强烈而敏锐,情绪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带有明显的两极性:既表现为热情奔放、勇往直前,又表现为遇事不冷静,容易冲动和盲目狂热,为一时的情绪所控制。

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第2篇

    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高校扩招生源的复杂化、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不仅体现出个体特殊心理发展阶段呈现出的特点,而且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的特征。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成为各高校和教育者们所关注的大学生培养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校园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它通过规范、暗示、潜移默化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而直接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本文以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以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分三个层次,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并提出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对策。具体而言,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意义以及文章的创新点,并对校园文化的概念和大学生心理的特点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以“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分析了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作用机制、功能体现和特点;第三部分,从校园物质文化的层次具体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提出了优化校园物质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第四部分,从校园制度文化的层次具体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提出了规范校园制度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一长的具体对策;第五部分,从校园精神文化的层次具体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提出了内化校园精神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第六部分,以结语的形式对全文做出总论。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影响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处于激烈竞争的时代,所谓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领域肩负着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实践表明,要想有效地完成此重任,就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其必然的重要工作目标。而心理素质作为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和关键一环,其重要性随着西方思想渗透、传播媒介增多等社会因素的变化日趋凸显。高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课堂,更应该积极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保障其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继而走向社会为国建功。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呢?在有关学者的研究以及许多高校的实践中都有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这些研究和实践大多侧重于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后的应对和处理,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个案的处理为主,仍然采取的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了文化环境对整个群体心理的优化。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表现为“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的理论认为,人类心理是社会文化中的在,是与社会文化相互创生的过程,文化对于心理行为方式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心理学研究也应该是社会、文化框架中的研究,对于心理行为意义的理解必须以社会文化为参照的语境。那么,我们在研究大学生心理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了校园文化的作用,甚至因为校园文化的相对***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其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更为显著。如果能够正确分析这种影响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这种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必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介于此,本文选取了这样一个题目,希望通过对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理论依据、作用机制及具体表现的分析,找到对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益的东西。

1.2研究意义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作用机制并提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出相应的对策,对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理念,但将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成长相联结的系统研究几乎没有。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往往在具体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应对,忽视了大学生心理的成长与发展,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浸染作用。由于“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的研究起步较晚,至今仍处于理论综述阶段,在此基础上形成心理学分支还存在着争论和对立的地方,所以针对大学生校园文化心理的研究十分少见。但是,作为社会先进文化代表的大学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心理成长显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作用不可忽视。本文在综合有关“心理学文化转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锁定大学生这一特殊文化群体,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大学生理的产生、发展、变化,深入探讨了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理论依据和实现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实践中,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把重点放在了问题出现后的引导和处理上,即便对校园文化建设有所关注,也往往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但介于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他们在面对心理问题、处理心理问题上的态度和作法往往不利于这种“事后处理”型的教育方式,校园文化则能借助其方式隐蔽、作用持久的优势,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深远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3文献综述

1.3.1国内

    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但在众多的研究中,往往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表现论述较多,而对于如何才一能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相对薄弱,主要集中在个体的自我调适、心理咨询与引导上。例如,魏莉莉发表于《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0期的文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研究》,介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的五大问题即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和性以及自我意识问题,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力***从课程、自我教育、心理咨询和体育运动这四个方面促进和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些论述,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的分析较为成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熟,但涉及到应对往往更侧重于针对具体心理问题的调适与咨询、引导等,忽视了非病态的学生心理亦需要成长,需要完善。另外,随着“校园文化热”的兴起,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校园文化,提出通过建设校园文化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但相关的研究往往是点到为止,对于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作用机制以及具体的、可操作的应对策略更是少有提及。例如,陈启文发表于《思想***治教育》2007年第3期的文章《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在第四条防治对策中提出“应着重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尤其要净化网络文化,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和谐的环境”,但为什么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具体如何优化都没有论述。李琳发表于《滁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6卷第2期的文章《试论校园文化的心理功能》,在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之后,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示范、感染、激励、调适功能,并提出从优化校园环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发挥学生社团的主体作用、注重个别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五个方面作出努力。此文的论述虽进了一步,但仍不够系统,并且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

1.3.2国外

    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心理学尤其是技术心理学已经非常成熟,有关的研究与实践往往更注重技术性的处理方法,以心理咨询、心理保健为主要手段来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例如,美国在1940年前后就开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现在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设有心理保健、心理咨询类机构,并配有专职人员。’由于国外特别是西方对待心理问题远不像国内那么讳莫如深,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的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外,针对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国外的研究更注重物质文化层面的作用,如校园选址、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例如,19世纪末,美国著名建筑师欧姆斯特(f.l.olmsted)主持的伯克利校园的规划,主张学校应靠近城市,其环境应是自然的、公园式的,认为这种优美的环境能够陶冶和培养学生文明的习惯以及自尊和自重。再如,美国东南麻省大学的校园入口被特意设计成聚合性较强的围合空间,周围建筑底层局部架空,形成面向广场的灰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国外这种校园文化建设的偏重,多少与技术心理学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以及西方人追求个性发展有关,对于我国大学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1.4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4.1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文献综述,并对校园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这里校园文化指的是课堂教学以外的校园文化现象,涵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第二部分,介绍了“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有关理论,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的校园文化特性,找到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的契合点。接下来,第三、四、五部分分别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深入探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并提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本文的重点在分析研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搜集法,查阅国内外学者关于心理学文化转向、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等的相关理论,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可资参考和借鉴的东西。

1.4.2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为两点:第一,以“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将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联系起来,分析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机制、功能体现及特点;第二,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等三个层次,分析研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

1.5概念说明

1.5.1校园文化的界定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应当是在“校园”出现时就存在了的,但“校园文化”一词在中国大陆的提出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探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讨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校园文化概念的不同界定。其实,不同研究者对校园文化概念不同的界定并没有孰是孰非之分,而是每个人从不同角度分析、概括同一个问题的结果。本文认为,首先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必然具备作为文化组成要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主体所处的校园环境、校园的规划布局、校园主体的消费倾向等;制度文化涵盖校园主体应当遵从的各种管理、奖惩等的准则;精神文化主要体现为学校的精神、学风、师德教风、人际关系等。三要素之间并不是径渭分明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园精神文化,后者也要靠前两者及校园主体的行为表现出来,但归根结底三者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体现人的思想和精神创造。其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特殊载体或背景的文化,这一点决定了校园文化与其他种类社会亚文化的不同,师生员工特别是学生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主体,内容涵盖上述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据此,本文对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如下: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内容以外,师生员工在校园这个特殊环境中进行物质和精神创造的总和。

1.5.2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

    随着高校扩招,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数量迅速攀升,特殊的年龄段、简单的社会生活经验、不同的生活背景,多重因素作用下,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呈现出复杂的状态。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握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实施积极正面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成长表现出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认识。

1、特殊年龄段体现出的特点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一23岁,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步入成人行列,但单纯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经验的缺乏,使他们在心理上还未真正成熟起来。

首先,大学生智力水平进一步发展,但缺乏相应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经历过高考步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智力发展通常比较好,不存在智力低的问题。而大学期间,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大学生的智力水平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猎奇心理的存在以及别能力、自控能力的相对缺乏,也让部分大学生在面对一些新鲜事物时,表现出认知结构和思维的片面、肤浅及单纯,对真伪、好坏的识别能力差;并且在有些时候即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仍然执迷于错误的做法,无法完全自控。

其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但容易陷入自我为中心或消极情绪中。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随着知识面的扩大和理解的加深,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个体需要的增长,开始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关注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迫切要求了解自己,并力***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中把握自己、认识自己,以追求自我完善。而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生活阅历的有限、社会实践能力的欠缺,也造成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等方面的偏差。在自我体验方面表现为过强的自尊心和过强的自卑感;在自我认知方面表现为过度的自我接受和自我拒绝。过强的自尊心和过度的自我接受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往往表现为自我为中心,排斥他人的帮助、建议等。过强的自卑感和自我拒绝则会导致大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陷入消极情绪中,自我放弃。

再次,大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但也容易为一时的情绪所控制。大学生正值青年时期,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使其情感日趋复杂,并表现出强烈跌宕、不协调的特点。这种强烈情感的内容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生活空间的扩大、业余生活的丰富、自我意识的增强而日臻多姿多彩。但由于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性、自己欲望行为的合理性缺乏足够的正确认识,加之他们风华正茂,精力旺盛,自尊感强烈而敏锐,情绪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带有明显的两极性:既表现为热情奔放、勇往直前,又表现为遇事不冷静,容易冲动和盲目狂热,为一时的情绪所控制。

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第3篇

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高校扩招生源的复杂化、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不仅体现出个体特殊心理发展阶段呈现出的特点,而且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的特征。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成为各高校和教育者们所关注的大学生培养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校园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它通过规范、暗示、潜移默化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而直接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本文以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以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分三个层次,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并提出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对策。具体而言,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意义以及文章的创新点,并对校园文化的概念和大学生心理的特点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以“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分析了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作用机制、功能体现和特点;第三部分,从校园物质文化的层次具体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提出了优化校园物质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第四部分,从校园制度文化的层次具体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提出了规范校园制度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一长的具体对策;第五部分,从校园精神文化的层次具体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提出了内化校园精神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第六部分,以结语的形式对全文做出总论。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影响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处于激烈竞争的时代,所谓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领域肩负着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实践表明,要想有效地完成此重任,就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其必然的重要工作目标。而心理素质作为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和关键一环,其重要性随着西方思想渗透、传播媒介增多等社会因素的变化日趋凸显。高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课堂,更应该积极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保障其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继而走向社会为国建功。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呢?在有关学者的研究以及许多高校的实践中都有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这些研究和实践大多侧重于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后的应对和处理,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个案的处理为主,仍然采取的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了文化环境对整个群体心理的优化。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表现为“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的理论认为,人类心理是社会文化中的在,是与社会文化相互创生的过程,文化对于心理行为方式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心理学研究也应该是社会、文化框架中的研究,对于心理行为意义的理解必须以社会文化为参照的语境。那么,我们在研究大学生心理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了校园文化的作用,甚至因为校园文化的相对***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其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更为显著。如果能够正确分析这种影响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这种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必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介于此,本文选取了这样一个题目,希望通过对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理论依据、作用机制及具体表现的分析,找到对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益的东西。

1.2研究意义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作用机制并提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出相应的对策,对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理念,但将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成长相联结的系统研究几乎没有。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往往在具体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应对,忽视了大学生心理的成长与发展,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浸染作用。由于“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的研究起步较晚,至今仍处于理论综述阶段,在此基础上形成心理学分支还存在着争论和对立的地方,所以针对大学生校园文化心理的研究十分少见。但是,作为社会先进文化代表的大学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心理成长显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作用不可忽视。本文在综合有关“心理学文化转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锁定大学生这一特殊文化群体,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大学生理的产生、发展、变化,深入探讨了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理论依据和实现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实践中,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把重点放在了问题出现后的引导和处理上,即便对校园文化建设有所关注,也往往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但介于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他们在面对心理问题、处理心理问题上的态度和作法往往不利于这种“事后处理”型的教育方式,校园文化则能借助其方式隐蔽、作用持久的优势,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深远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3文献综述

1.3.1国内

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但在众多的研究中,往往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表现论述较多,而对于如何才一能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相对薄弱,主要集中在个体的自我调适、心理咨询与引导上。例如,魏莉莉发表于《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第10期的文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研究》,介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的五大问题即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和性以及自我意识问题,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力***从课程、自我教育、心理咨询和体育运动这四个方面促进和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些论述,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的分析较为成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熟,但涉及到应对往往更侧重于针对具体心理问题的调适与咨询、引导等,忽视了非病态的学生心理亦需要成长,需要完善。另外,随着“校园文化热”的兴起,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校园文化,提出通过建设校园文化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但相关的研究往往是点到为止,对于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作用机制以及具体的、可操作的应对策略更是少有提及。例如,陈启文发表于《思想***治教育》2007年第3期的文章《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在第四条防治对策中提出“应着重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尤其要净化网络文化,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和谐的环境”,但为什么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具体如何优化都没有论述。李琳发表于《滁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6卷第2期的文章《试论校园文化的心理功能》,在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之后,分析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示范、感染、激励、调适功能,并提出从优化校园环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发挥学生社团的主体作用、注重个别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五个方面作出努力。此文的论述虽进了一步,但仍不够系统,并且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

1.3.2国外

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心理学尤其是技术心理学已经非常成熟,有关的研究与实践往往更注重技术性的处理方法,以心理咨询、心理保健为主要手段来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例如,美国在1940年前后就开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现在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设有心理保健、心理咨询类机构,并配有专职人员。’由于国外特别是西方对待心理问题远不像国内那么讳莫如深,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的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外,针对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国外的研究更注重物质文化层面的作用,如校园选址、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例如,19世纪末,美国著名建筑师欧姆斯特(F.L.Olmsted)主持的伯克利校园的规划,主张学校应靠近城市,其环境应是自然的、公园式的,认为这种优美的环境能够陶冶和培养学生文明的习惯以及自尊和自重。再如,美国东南麻省大学的校园入口被特意设计成聚合性较强的围合空间,周围建筑底层局部架空,形成面向广场的灰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国外这种校园文化建设的偏重,多少与技术心理学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以及西方人追求个性发展有关,对于我国大学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转贴于 1.4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4.1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文献综述,并对校园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这里校园文化指的是课堂教学以外的校园文化现象,涵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第二部分,介绍了“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有关理论,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的校园文化特性,找到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的契合点。接下来,第三、四、五部分分别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深入探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并提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本文的重点在分析研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搜集法,查阅国内外学者关于心理学文化转向、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等的相关理论,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可资参考和借鉴的东西。

1.4.2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为两点:第一,以“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将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联系起来,分析校园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机制、功能体现及特点;第二,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等三个层次,分析研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对策。

1.5概念说明

1.5.1校园文化的界定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应当是在“校园”出现时就存在了的,但“校园文化”一词在中国大陆的提出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探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讨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校园文化概念的不同界定。其实,不同研究者对校园文化概念不同的界定并没有孰是孰非之分,而是每个人从不同角度分析、概括同一个问题的结果。本文认为,首先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必然具备作为文化组成要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主体所处的校园环境、校园的规划布局、校园主体的消费倾向等;制度文化涵盖校园主体应当遵从的各种管理、奖惩等的准则;精神文化主要体现为学校的精神、学风、师德教风、人际关系等。三要素之间并不是径渭分明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园精神文化,后者也要靠前两者及校园主体的行为表现出来,但归根结底三者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体现人的思想和精神创造。其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特殊载体或背景的文化,这一点决定了校园文化与其他种类社会亚文化的不同,师生员工特别是学生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主体,内容涵盖上述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据此,本文对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如下: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内容以外,师生员工在校园这个特殊环境中进行物质和精神创造的总和。

1.5.2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

随着高校扩招,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数量迅速攀升,特殊的年龄段、简单的社会生活经验、不同的生活背景,多重因素作用下,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呈现出复杂的状态。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握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实施积极正面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成长表现出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认识。

1、特殊年龄段体现出的特点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一23岁,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步入成人行列,但单纯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经验的缺乏,使他们在心理上还未真正成熟起来。

首先,大学生智力水平进一步发展,但缺乏相应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经历过高考步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智力发展通常比较好,不存在智力低的问题。而大学期间,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大学生的智力水平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猎奇心理的存在以及别能力、自控能力的相对缺乏,也让部分大学生在面对一些新鲜事物时,表现出认知结构和思维的片面、肤浅及单纯,对真伪、好坏的识别能力差;并且在有些时候即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仍然执迷于错误的做法,无法完全自控。

其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但容易陷入自我为中心或消极情绪中。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随着知识面的扩大和理解的加深,生活经验的丰富和个体需要的增长,开始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关注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迫切要求了解自己,并力***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中把握自己、认识自己,以追求自我完善。而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生活阅历的有限、社会实践能力的欠缺,也造成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等方面的偏差。在自我体验方面表现为过强的自尊心和过强的自卑感;在自我认知方面表现为过度的自我接受和自我拒绝。过强的自尊心和过度的自我接受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往往表现为自我为中心,排斥他人的帮助、建议等。过强的自卑感和自我拒绝则会导致大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陷入消极情绪中,自我放弃。

再次,大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但也容易为一时的情绪所控制。大学生正值青年时期,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使其情感日趋复杂,并表现出强烈跌宕、不协调的特点。这种强烈情感的内容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生活空间的扩大、业余生活的丰富、自我意识的增强而日臻多姿多彩。但由于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性、自己欲望行为的合理性缺乏足够的正确认识,加之他们风华正茂,精力旺盛,自尊感强烈而敏锐,情绪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带有明显的两极性:既表现为热情奔放、勇往直前,又表现为遇事不冷静,容易冲动和盲目狂热,为一时的情绪所控制。

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内涵“共同成长”模式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208-02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阐释

校园文化是高校整体活动的核心部位,它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师生接受先进的教育和社会思潮的有效载体,越来越引起校园内外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关于校园文化,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教育学意义上理解,校园文化应该属于广义的,即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校园中的一切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塑造着学生。狭义的文化常指以课余文化活动,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因此,校园文化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1]因此,校园文化即高校校园内所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理念和氛围,它以校园内所有成员为主体,以课余文化娱乐活动为内容,以校园精神为特征,以培养和练就行为习惯为宗旨的一种群体文化。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教育、导向、示范、激励、娱乐、凝聚、约束、陶冶、养成、自律、辐射等多方面的功能。

二、高校校园文化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使高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2]长春师范大学是吉林省重要的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师资及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办学半个世纪以来,秉承“师范性、应用性、服务性”教育理念,始终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牢记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内涵,坚持将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作为承载大学精神的载体,通过拓展新思路、创造新载体,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共同成长”校园文化教育模式:即对话成长、自律成长和心灵成长。

(一)对话成长――用思想教育塑造

对话成长,以信仰教育为核心,以创新模式为特质,打破思想***治教育常规模式,以“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为主体,凸显素质养成教育实效。该模式着重从思想层面、精神领域加大对大学生的培养力度,重在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信仰迷茫,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实践中形成了“两个使命、两个自信、三高定位、七新协力”的“二二三七”工作体系,开创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路径。

通过理论教育、实验训练、实践砥砺、自我修缮、特殊指导、网络交流、行为养成七个培养环节,遵照“培养一批精英,带动一代学生”的宗旨,首批学员通过两个周期的培养,其中已有33名成为中国******员,在学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已经形成了“人人知道青马,人人关心青马,人人争取加入青马”的育人氛围。

(二)自律成长――用行为管理养成

自律成长是以素质养成为实践主体育人模式,作为对重点工作的有效支撑,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注重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作用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教师素质、身心素质、特长素质,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该工程将思想***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主渠道,把思想***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思想***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把思想***治教育与专业课、选修课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治觉悟。

(三)心灵成长――用环境和文化陶冶

心灵成长是用大学生活指导为实践载体,思想与行动并行,有效支撑着育人工作取得的实效。大一理论指导,结合《大学生活指导》丛书,开设就业指导、安全教育、思想***治及学生行为教育、学籍管理、贫困生生活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系列大学生活指导理论课程;大二实践训练,在大一理论积累基础上,侧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用理论知识指导自身实践,巩固和充实理论学习,从而使学生各方面生活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大三巩固提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扩大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视野和范围,重点是专业学习和人际交往,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为以后的就业和生活打下雄厚的基础;大四总结创新,指导学生全面总结并完善大学生活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重点做好就业培训与创业指导,实现成功就业创业。

三、“共同成长”教育创新模式育人实效

“共同成长”教育模式以“共同成长”为主线,以“四成长”为途径,以“学无止境、行为师表”为宗旨实效,做到紧扣第一课堂主渠道、拓展第二课堂主阵地、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取得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实效,全面指导着长春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它通过“教―管―育”的机制,即用思想教育塑造,用行为管理养成,用良好环境和文化陶冶来实现三位一体式的校园文化教育培养模式。“共同成长”教育模式实施以来,以其参与人员广、指导时效高,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学生称其为“我们的模式”,认为它不同于以往的思想***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它深入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具有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较强的针对性。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夯实了人才培养素质,显著增强了人才培养能力。实现了人才社会素质、职业素质、能力素质的培养,是师范类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值得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第5篇

从哈佛大学的求实崇真到耶鲁大学的真理和光明,从牛津大学的***自治到剑桥大学的学术自由,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其背后都有着卓越的大学文化作为支撑与导向。由此看来卓越的大学需要卓越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决定着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要建设大学文化首先应理解大学文化是什么,其次才是如何建设的问题。

一、大学文化的哲学内涵

大学文化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王冀生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眭依凡将大学文化划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刘建平则认为大学文化是指一所大学为实现其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战略,以师生为主体形成的思想和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无论是社会文化形态、精神文化还是观念规范,大学文化所反映的核心其实质是一种价值观。哲学一直是大学确立其存在价值的根本源头,不同的哲学基础所代表的是不同的价值观。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出:“在20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则以***治论为基础。”1.基于认识论的大学文化遵循认识论哲学的大学将追求真理即学术的客观性作为大学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为了保证自由地追求真理,大学必须做到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前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强调失去了自治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华,在学术研究上学者的学术活动应只是服从真理标准。学术自治要求教授所代表的学术权力在大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以教授的学术发展来推动大学的发展,因此,基于认识论的大学文化能够促使大学不断地创造知识与发现真理。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就是在柏林大学高度重视科学研究的大学文化影响下建立的,“鼓励研究以及***学者的进步”鲜明地表现出这所大学以认识论为基础的文化特质。截至2011年,霍普金斯大学的校友、教师和研究人员中先后有36位获得诺贝尔奖。由此来看,基于认识论的大学文化为教授们营造了自由、公平的学术环境,使其能够潜心钻研学问,以追求真理作为学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基于***治论的大学文化随着社会、***治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以***治论哲学为基础的大学日益凸显出其伟大的存在价值,大学之所以存在不仅是为了追求真理更是为了服务于社会。以美国为例,二战之后国家的经济和***事受到高度重视,对技术和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发展高等教育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战略方针,高等教育被纳入为国家发展服务的***治轨道。由此看来,大学的职能开始发生变化,大学已不能单纯地只为追求真理而存在。***治论高等教育哲学观认为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批判和创新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价值取向的,与认识论不同的是***治论更强调知识的价值性即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引导大学重视知识的价值和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大学开始设置社会所需的热门专业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开始产学研合作以追求社会效益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知识将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的办学理念和行***权力介入学术权力的管理模式,取代了以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为特征的大学文化。3.认识论与***治论统一的大学文化两种不同哲学观下的大学文化决定了大学不同的价值观:基于认识论的大学文化使得大学更像是一座象牙塔,忽略了大学研究成果及人才培养对社会贡献价值,导致大学会与社会脱离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治论的大学文化使得大学更倾向于追求实用性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导致大学会因为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的问题以及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正如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艾略特所说:“人类的希望取决于那些知识先驱者的思维,他们所思考的事情可能超过一般人几年、几代人甚至几个世纪。”认识论和***治论二者之间实现和谐统一应是大学定位其存在价值和发展方向的最好选择,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也强调了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应将认识论和***治论结合起来,使二者平衡发展。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开篇就宣称“求知是人类的本性”;雅斯贝尔斯的高等教育哲学观把作为基本点的人的价值视为大学的根本;赫钦斯高等教育哲学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将大学紧紧地与人、与人性、与人类联系在一起。74由此可见,不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大学的中心还是应回归到人本身。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是以人才培养为基本的,教学活动是培养人才的最直接形式,科研及社会服务应作为人才培养的间接形式而存在。教授们从事科研活动所获取的先进知识应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大学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应提供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学习机会,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自身的实战能力。由此看来,以人为中心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既要坚守大学自古以来追求真理的纯粹性,又要在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寻求创新,因此,大学文化的哲学内涵应是认识论和***治论的统一。

二、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明确大学文化的内涵对如何建设大学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引领大学形成自身的办学理念,以及制度安排、行为规范、校园建设等方面。在社会不断发展中的大学文化应是坚守与创新的统一,坚守部分应当是基于认识论的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的永恒的办学理念,创新部分应当是基于***治论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而将二者统一起来的核心和桥梁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大学育人的目的。大学最根本、最核心的使命就是育人,大学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育人为基本出发点的。

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第6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阐释

校园文化是高校整体活动的核心部位,它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师生接受先进的教育和社会思潮的有效载体,越来越引起校园内外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关于校园文化,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教育学意义上理解,校园文化应该属于广义的,即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校园中的一切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塑造着学生。狭义的文化常指以课余文化活动,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因此,校园文化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1]因此,校园文化即高校校园内所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理念和氛围,它以校园内所有成员为主体,以课余文化娱乐活动为内容,以校园精神为特征,以培养和练就行为习惯为宗旨的一种群体文化。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教育、导向、示范、激励、娱乐、凝聚、约束、陶冶、养成、自律、辐射等多方面的功能。

二、高校校园文化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使高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2]长春师范大学是吉林省重要的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师资及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办学半个世纪以来,秉承“师范性、应用性、服务性”教育理念,始终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牢记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内涵,坚持将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作为承载大学精神的载体,通过拓展新思路、创造新载体,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共同成长”校园文化教育模式:即对话成长、自律成长和心灵成长。

(一)对话成长――用思想教育塑造

对话成长,以信仰教育为核心,以创新模式为特质,打破思想***治教育常规模式,以“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为主体,凸显素质养成教育实效。该模式着重从思想层面、精神领域加大对大学生的培养力度,重在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信仰迷茫,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实践中形成了“两个使命、两个自信、三高定位、七新协力”的“二二三七”工作体系,开创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新路径。

通过理论教育、实验训练、实践砥砺、自我修缮、特殊指导、网络交流、行为养成七个培养环节,遵照“培养一批精英,带动一代学生”的宗旨,首批学员通过两个周期的培养,其中已有33名成为中国******员,在学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已经形成了“人人知道青马,人人关心青马,人人争取加入青马”的育人氛围。

(二)自律成长――用行为管理养成

自律成长是以素质养成为实践主体育人模式,作为对重点工作的有效支撑,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注重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作用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教师素质、身心素质、特长素质,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该工程将思想***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主渠道,把思想***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思想***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把思想***治教育与专业课、选修课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治觉悟。

(三)心灵成长――用环境和文化陶冶

心灵成长是用大学生活指导为实践载体,思想与行动并行,有效支撑着育人工作取得的实效。大一理论指导,结合《大学生活指导》丛书,开设就业指导、安全教育、思想***治及学生行为教育、学籍管理、贫困生生活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系列大学生活指导理论课程;大二实践训练,在大一理论积累基础上,侧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用理论知识指导自身实践,巩固和充实理论学习,从而使学生各方面生活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大三巩固提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扩大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视野和范围,重点是专业学习和人际交往,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为以后的就业和生活打下雄厚的基础;大四总结创新,指导学生全面总结并完善大学生活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重点做好就业培训与创业指导,实现成功就业创业。

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第7篇

关键词:人性假设;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引言

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大学教育的理想目标,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在人文关怀的诉求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共识。对“以人为本”理念中的“人”进行全面地解读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客观认识大学生内心世界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解析大学生内心世界对于“人”的认知。以人性假设为切入点,可以使大学生心理教育分析有一个理论前提,搭建实践分析的基点和参照系。

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以人性假设作为本体论基础,探究大学生实在心理的最终本性,回答大学生个体或群体“是什么样的人”,以便对大学生的心理存在状态和发展态势给出事实判断,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逻辑起点。而解读大学生心理的最终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这就需要从心理教育的价值目标出发,需要回答“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给大学生的心理存在状态和发展态势合乎逻辑和现实的价值判断。在本体论“是什么”到认识论“为什么”之间,需要以科学而恰当的方式、方法来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以方***的视角确定“怎么办”。故而,文章以人性的基本判断为基础,从本体论、认识论、方***勾勒大学生心理教育实践的原则和过程,洞悉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求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面需求,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人性假设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需要

人性假设理论在西方社会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发展成为显学,已经从单一领域拓展到多学科领域。人性是一个基于不同标准的许多个二元结构体,如自然性与社会性、本能与理性、与德性、利己与利他的统―体[1]。因此,笔者将从“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生态人”等人性假设出发,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分析不同人性视野下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趋势[2]。

(一)自然人假设的大学生心理需要

人维持和实现个体的生存,使得人性表现出利己自利的一面,这也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阐述。大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个体自然人,在成长过程中本我人格对衣食住行的需求是现实的最底层需要,而且无法脱离。在自然人假设的语境下,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现实投射物象表征为:住宿条件、饮食条件、社会消费水平。在大学校园里,多元化的物质需求差异极易导致个体或群体之间的比较,产生心理失衡或心理自卑,可能危及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甚至行为失范。***事件、复旦投毒事件都有大学生自然人性的基本物质需求受到挑战和亵渎的客观事实。因此,从人的自然属性而言,在校园环境中大学生的心理渴望外界承认***个体自然属性应有的社会地位,获得社会、校园、师长、朋辈对合理望、利益的尊重。一方面,肯定物质需要是自然赋予生命本能需求,诸如贫困生资助、民族餐饮、人性化公寓的正当合理性要求;另一方面,满足物质需要将大学生从低层次的心理需要解脱出来,升化自然原始本能,为“仓廪实”、“衣食足”后的“知礼节”、“知荣辱”积淀物质基础。

(二)经济人假设的大学生心理需要

高等教育为大学生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提供了平台,高等教育的价值理念也为有理性的大学生发展提供一个更高、更全面的价值目标。大学生作为有思想的时代青年,其思考和行为具有相当意义上的目标理性,为获取更好的学习成绩、工作效果、生活追求直至最大化而努力奋斗。这有别于经济学领域经济人力求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的经济行为表述,因为大学生的心理倾向和行为诉求可以在功利化和目标性中做出选择而不至于偏颇。因此,有必要从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层面对功利主义和功能主义予以明确的界限划分,以确保大学生的心性成长不至于走向唯利是***的经济人思辨模式和行为范式。经济人视野中,大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更多的安全需要,以确保自己的表现能不能获得奖学金、会不会考取研究生、可不可以胜任学生职务、有没有得到更好工作机会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在心理产生的求学欲望、求知欲望、求胜欲望,以满足内心期许目标安全感的现实需求。当然,处在人格成长中的大学生,自我个体有意识的规避危险、实现心理韧性上的超越是心理教育实践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三)社会人假设的大学生心理需要

基于追求自由、增长实力、团队成长的欲望,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会主动寻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在社会人假设的条件下,交往是人行为的主要动机。大学生在实践中建立社会关系,并藉此去寻找群体人性意义。调查分析表明,大学生社会性需要的核心是家庭关系、人际交往、恋爱关系,其外延可以拓展到寻求满足自我归属和爱的各种需求。在人格***健全的道路上,大学生要超越自我,就会渴望得到朋友、家庭、同学、恋人的呵护理解,获取心理正能量以求安全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大学生在亲情、友情、爱情柔和在一起的感情世界中获取信任、温暖、热情是人的意志自由和人的感情认同的天性。社会性的交往活动,能极大提高大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选择能力,使大学生能坚定意志,克服消极情绪的失落感去接近自我成长的预期目标。大学生特定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成长环境,使得他们更加渴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激励自我,鞭策自己主动迎接社会性的生活。在现实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或感情恋情问题,许多青年人感到束手无策。如何学会处理好感情、学业、人生的关系,具备足够的心理调适能力更好地感知自我、理解他人、增进友谊是大学生心理成长必修课。

(四)文化人假设的大学生心理需要

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可以展示大学生人性不同方面,这些不同的人性面揭示了大学生的共同本质――文化人。青年时期是人强烈渴望被理解和接近的时期,而大学校园日益繁荣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门类繁多的学生社团、百花齐放的文艺活动、百家齐鸣的科技活动将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凝聚在一起,这些都是大学生文化需求的现实表现。文化人假设语境下,大学生自觉依照自我利益和共同利益实现的价值观念调控约束自我和群体行为,并在实践中表现出相当的心理同构性。大学生个体的文化心理角色可能是多重的,为实现尊重的需求,朋辈之间自尊互爱、由此及彼、由己及人的欣赏、鼓励有着多元非线性的现实特点。为避免在环境不确定中造成现实扭曲,大学生通过文化活动建立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在塑造自立个体人格或者互助群体人格中确保良性文化品格实现。事实上,大学生个体基于价值、规范、利益等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共同意识,这样的意识构成大学生组织行为文化的核心。以此为指导,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里建构青年学生群体专属的物质文化标识、制度文化规范、精神文化理念,培养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也为自我人格的升华打上文化类属的标签。

(五)生态人假设的大学生心理需要

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的梦想社会里,大学生审视自我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差异和距离,在有限理性人的视野下升华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赋予其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在生态人的语境下,大学生将个体成长与社会进步结合在一起,成长的最高理想是达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大学生人性的本质是向善、向美、向德、向真的,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渴望与青山绿水为伴,自发成立环保组织实践人性中对自然的热爱;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力求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与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通过友爱合作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文环境。生态人是大学生成长中自我实现需求的一种理想人性,渐进地常态保持这种人性需要大学生真诚付出自我,以超我的人格追求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在实现这种创造性的需要过程中,大学生个体的心性是趋于完美的,大学生群体的共识也得到充分而自由的肯定。大学校园有其封闭性和理想化,但正是在这样的理想家园沃土里,大学生才能摈弃外界社会的干扰,以超越现实的勇气去挑战人性的认知,种下生态和谐的人性种子,为到现实社会中检验自我,推动国家社会直至人类文明在生态文明的道路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人性假设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方向

从大学生的符合人性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行为动机是多元、复杂、动态的,既有自利为己的倾向,也有利他共荣的选择,既追求个人利益,也追求共同利益[3]。因此,大学生是有限理性的“学习人”和“实践人”,其心理需求和行为选择具有价值偏好多元性的特征。在此前提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调整,以求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尊重多元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在一个成长阶段有多个需求,是青春期人性的本然。为实现生存、发展等多重需要,大学生的人性共时性表现出复合性的心理需求。客观存在的不同倾向人性需要,需要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和心理辅导中为大学生适时做出恰当行为选择提供前瞻性指导,避免学生在局限于有限理性认知而做出非优化的抉择。在尊重不同人性需要的前提下,教育指导大学生明晰不同人性假设心理需求的价值标准、行为尺度,引导大学生修身自律、克己服人,合理有序的满足自我不同人性、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学生要自觉完善人格,有所为有所不为,克服不良心理倾向,不断提高抗挫折能力,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心态。

(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在成长中,不同人性假设的大学生价值诉求交织在一起,困扰大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因此,大学生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也要学会接受肯定他人。在与人交往的社会中,大学生要学会调整自我心态、掌握基本人际交往原则,以应对环境的变化和新生活的挑战。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是相互尊重,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互利共赢,既利于自我也有益于他人。在实践中大学生要努力发挥社会人、文化人、生态人的天性,使乐群好助成为个体性格的一部分,并将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内化为一种群体行为规范,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三)搭建心理辅导平台,提高大学生心理帮扶成效

出于自尊心或羞涩感,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和交流或多或少存在抵触的人性情绪或消极的心性态度。这要求高校正视心理辅导现实的严峻形势,多措并举力求在心理辅导工作事半功倍。以时间节点为区分,高校以需要从预防和补救两个方面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并适时开展过程管理,帮助大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一方面,高校需要主动开展心理普查、团体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活动,克服自然人和经济人的人性局限,提高大学生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和素养;另一方面,高等需要建立完善滞后性的心理补救措施,通过实时心理解答、***心理咨询、情景模式再现等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放大人性中社会人、文化人、生态人人性的光环,勇于批判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

(四)构建心理互助机制,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

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培养学生自助而后助他。以学生为主体健全心理互助机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4]。大学生不可能时时处处将心理咨询师捆在身边为不同人性的局限和困扰进行解惑答疑。为充分尊重和实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建构一种大学生自愿接受、喜闻乐见的机制,培养大学生的自助能力和助他人格。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包括组建大学生心理社团、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建立心理研究专职师资队伍等等[5]。为保证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的科学构建,一方面,需要充分相信大学生、依靠大学生,按照大学生人性的主观需求建立朋辈心理互助机制,使心理教育更加的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另一方面,需要构建“学校――院系――学生”的心理援助网络,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

(五)拓展心理教育视野,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大学生多元人性需求的不可控释放,导致大学生心理教育内容和外延不断扩大。时下,大学生群体(个体)心理、学习心理、人际心理、择业心理等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贫困大学生心理、网络成瘾、大学生自杀意念、同性恋爱等也成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难点。现实生活环境、网络虚拟环境交织在一起冲击着大学生对人性的再解读。故而需要高校与时俱进的根据大学生社会层次与年龄的特殊性,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的新状况、新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案,灵活掌握教育方法和教育尺度,调控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认知,塑造大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学生获得精神上引导、心理上疏导、发展上指导,以此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育林,曾纪川.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同构性[J].教学与研究,2004(5):83-86.

[2]王文奎.管理学“人性假设”理论实践困境批判――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人性论”对应的角度[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5):5-7.

[3]杨业华,王彦.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状况特点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11-1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学生心理成长论文

学习

大学生心理课程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心理课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课程论文题目,大学生心理课程感悟论文。太极拳注重“神形合一,内外兼修”,太极拳的运动不仅注重身体的操练,更加重视心理的静养。得到身心共同的发展并不是每个太极拳练习者都能够达

学习

人力资源薪酬管理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10篇,内容包括人力资源专题系列之薪酬管理,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心得体会8篇。Keywords:enterprise;Humanresources;Salarymanagement;Core;Problem;countermeasures中***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薪酬是

学习

小学教育管理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教育管理10篇,内容包括小学教育管理经验案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美篇。二、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对策1.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首先要确定一套科学合理且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确定制度能够被认真地

学习

工厂企业管理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工厂企业管理10篇,内容包括工厂企业管理的十大思路图,工厂企业管理方案范本。一、工厂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是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等技术手段来实现的,如何使系传统的文件、***纸、报表以及口头

学习

招聘管理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招聘管理10篇,内容包括招聘管理流程与方法,招聘管理十章内容。本制度适用于企业总经理以下所有职工的招聘管理工作,从应聘报名到转正前均属于招聘阶段的工作。3.工作职责3.1人力资源部:负责本制度的制定、实施、修改;招聘需求

学习

公司推广方案10篇

阅读(10)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推广方案10篇,内容包括公司的推广方案经典范文,公司推广方案怎么做。1.品牌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品牌与国外品牌之间的竞争促使手机在市场上的价格呈下降趋势,服务不断完善;2.消费者的选择将更多样化,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对手

学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1000字,人际关系心理的论文。国际关系理论这门学科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其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理论创新和发展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其他社会科学的借鉴。国际关系学者

学习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心理健康论文10篇,内容包括心路历程心理健康论文,大一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

学习

营销中心方案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营销中心方案10篇,内容包括营销中心策划方案,营销中心开放策划方案范文。以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为依据,采取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与一般指标完成情况相结合的方法,推进实施中心的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二、考核

学习

社团年度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社团年度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计算机社团工作计划100字,社区文体社团年度工作计划。二、工作宗旨***团以“培养销售精英,打造管理干将”为工作理念,积极引导、服务、协调、监督和考核各部门,组织社员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

学习

员工关系管理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员工关系管理10篇,内容包括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关系管理手册大全。国企;员工关系;管理中***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93011国企员工关系管理现状员工关系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人力资源

学习

一村一警工作汇报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一村一警工作汇报,内容包括一村一警的年总结报告,一村一警工作日志要求。按照市委、市***府的安排部署,我镇经过2个多月的辛勤工作,完成了第一批试点乡镇,推行一村一警的工作任务,全镇24名辅警已经驻村上岗并开展工作。现将工作

学习

中小企业管理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中小企业管理10篇,内容包括中小型企业管理案例分析,中小企业经营与管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存在很好的激活了我国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社会

学习

酒店安全管理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酒店安全管理10篇,内容包括酒店安全管理制度大全完整版,酒店安全管理办法范文。酒店是一个开放式的公共场所,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各种安全问题也较为突出。近年来虽然很多酒店在安全管理方面进行了专项整治,但因为各类酒店

学习

大学生心理课程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心理课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课程论文题目,大学生心理课程感悟论文。太极拳注重“神形合一,内外兼修”,太极拳的运动不仅注重身体的操练,更加重视心理的静养。得到身心共同的发展并不是每个太极拳练习者都能够达

学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1000字,人际关系心理的论文。国际关系理论这门学科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其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理论创新和发展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其他社会科学的借鉴。国际关系学者

学习

外贸英语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外贸英语论文,内容包括外贸英语论文题目推荐,外贸英语毕业论文怎么写。一、何为对外经贸中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最初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他认为“交际能力”可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包括

学习

机械工程博士论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机械工程博士论文,内容包括机械工程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机械工程博士论文题目。上银董事长卓永财指出,中国大陆2009年工具机总生产值达到150亿美元,正式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工具机生产国,而大陆有86所大学设有机械博士班(台湾

学习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网购消费群体分析参考文献。1.理论依据及分析模型心理学中的计划行为理论、理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就是学者预测网上消费者行为时主要的理论模型。刘坤(2004)根据理理论

学习

煤炭企业论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煤炭企业论文,内容包括煤炭技术论文格式,煤炭论文发表期刊。煤炭安全文化存在一些问题,而煤炭企业的安全问题却是我国***和***府高度重视的,同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主管部门与煤炭企业都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法规和安全生产

学习

网络推广论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推广论文,内容包括网络推广论文题目大全,关于网络推广论文。(一)公司背景和产品构成。北京时代创想营销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2月,是一家综合性企业管理顾问公司,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教学资源,以企业培训需

学习

大学心理课结课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心理课结课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心理学习结课论文,大学心理课结课论文我的心路历程。(一)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