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10篇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篇1

外聘员工是相对于正式员工存在的,外聘员工在档案关系、工资待遇、晋升机会等方面与正式员工区别很大。1981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的若干问题规定》,在文件中指出,国有企业要实行合同工、临时工、固定工等多种用工制度。这使得外聘用工制度化,突破了国有企业传统单一的用工模式。国有企业要走市场化道路,有减少人工成本的需求,并且全社会就业困难带来劳动力资源过剩,导致这种双轨制用人模式长期存在。随着国有企业外聘员工数量和比例逐年增加,并且他们中大多数都在生产一线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代表企业形象与素质,使得外聘员工已成为国有企业发展不能忽视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国有企业在使用外聘员工时发现,外聘员工在整体上呈现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强、归属感差、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外聘员工流动性大,离职率高

破坏了工作的连续性,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和效率,不利于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外聘专业技术人员归属感差,工作积极性低

工作中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工作质量标准不高,给企业声誉和持续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二.分析

结合各种激励理论和国有企业外聘管理的现状,可以归纳出国有企业外聘员工的主要激励因素包括薪酬待遇、个体成长与发展两个方面。国有企业外聘员工中普遍存在的工资待遇低、晋升机会少、职业发展规划缺乏等问题导致薪酬待遇、个体成长与发展这两项激励因素都没有得到满足,必然导致外聘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离职率高,流动性强等问题。因此需要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合理优化利用各种激励因素,尽量满足其内在要求和外在需要,才能提升外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潜能,最终高效实现企业目标。

三、加强外聘员工管理的具体对策

企业合理优化利用各种激励因素,需要统一筹划,考虑企业自身特点,将其转化为实际有效的激励制度和措施,这样才能持续提升外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形成人才聚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外聘员工用工环境。

1、合理设计薪酬体系,建立工资增长机制。

建立以岗位职责、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为主要内容的外聘员工绩效考核制度,体现多劳多得原则,调动外聘员工积极性。并且要建立外聘员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2、转变观念,建立身份转换通道。

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的外聘员工,在经过考核和一定审批程序后可以转为正式员工。企业应为外聘员工设计这样的身份转换通道,这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外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进其主人翁意识及对企业的认同感。

3、参加职称评审,解决后顾之忧。

外聘员工可按企业职称评审相关规定,参评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获取相应任职资格。职称评审是对外聘员工技术与专业度的认定,对其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4、加强培训,提升外聘员工素质。

采取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系统教学与专题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岗位技能、行为规范、***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5、加强用工指导与监督、树立依法用工意识。

在招聘员工、签订合同、缴纳保险及其他日常管理环节牢固树立依法用工意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6、以人为本,营造公平尊重的企业氛围。

积极组织外聘员工参加企业***、团委和工会举办各类活动,增强其凝聚力和归属感。而且可以考虑吸收优秀外聘员工加入工会组织和***组织,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创造性。

四、结束语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激励理论;企业管理;管理创新

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才的推动,做好企业的管理也离不开人才的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利用激励理论,最大限度的激发公司员工的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从而为公司做出更多贡献。企业招揽人才的优劣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能力。推动企业的发展与人力资源选拔人才的能力息息相关。在选定人才的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激励手段和选拔方式,对于企业的后期管理有重要的意义。

1激励理论

1.1需要激励理论

根据人的需求,通过满足其需求来达到推动企业发展的激励措施。在实施激励***策前,企业管理者要了解员工的需求是什么,从而明确激励的方向及目标,便于企业管理者快捷有效的实施该***策。

1.2过程激励理论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激励理论在不断的完善,已由开始的需要激励理论发展到过程激励理论,这种激励理论逐步融入到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的环境中去,给企业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1.3状态激励理论

根据个体需要满足的状态来保证激励效果的公平公正性,与需要激励理论和过程激励理论有所不同。需要激励理论和过程激励理论都是在源头采取措施,即人的需要。而状态激励理论更偏重于终点,即人满足需求之后的一种状态。这种激励理论更容易消除工作中的不平等因素,有利于员工积极有效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2激励理论对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及必要性

2.1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企业激励机制和激励制度的完善会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主动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企业管理者应该了解到激励理论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完善的企业激励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2.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激励理论不仅在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完善的激励***策可以优化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配置,并能够帮助企业员工在激励与竞争并存的环境中快速成长,激发员工的潜能,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也能帮助企业快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3增强企业员工的向心力

任何一个集体想要将事业做成功,团队人员的心要齐,要有很强的向心力,才会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可以将激励理论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让企业的员工认同,并对其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样才会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3我国企业管理应用激励理论的现状

3.1缺乏对员工的专业培养

企业管理者在将激励理论融入到企业管理制度时,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员工的素养是否达标。若职工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不高,即使提供了激励***策,员工也很难完成公司的要求。第二,要考虑给员工的待遇是否与其能力相匹配。若所提供的待遇并没有满足员工的需求,就会有大批的人才流失,这对企业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3.2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较晚,很多企业目前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管理方面提倡平均,这就出现了不论业绩好坏,所得到的报酬都一样,这样会使业绩好的员工产生消极影响,以至于后续整体员工的工作效率都达不到企业的标准,出现滞后现象,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4.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竞争机制

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竞争机制,针对企业员工的不同情况,为企业创造出的不同程度和业绩,给予不同的回报和待遇,让员工既完成了企业的工作目标,又提升了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也为员工与员工之间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竞争环境。企业管理者要贴近基层员工,深入了解基层员工的需求,发掘基层员工自身的潜力,通过一些激励***策的引导,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同时让员工意识到企业的归属感,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4.2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自身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员工的休息不足,导致部分员工在工作期间不够专心,常常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员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降低,不能按时完成企业交付的任务,同时也会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因此,企业不能只追求过快的发展,而忽视员工的工作压力。适当减轻员工的心理压力,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还能最大化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根据员工完成的工作量给予奖励,不但能提高员工的成就感,又能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增加归属感,提高企业的向心力。

4.3创新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的同时,要意识到管理学的重要性,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企业要不断的发展,需要专业的理论和管理方式来指导企业的发展方向,帮助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通过将激励理论融入企业的管理中,使企业的管理方式更加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加强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做到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互补,既满足了企业员工的需求,使员工的工作环境更加轻松和谐,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又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仙莲.新形势下人文科学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C]//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2]李仕明,张瑞,宋道全.企业管理“人格化”模式研究[C]//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1997.

[3]徐泽君,李明魁,周永亮,等.天马模式的研究与应用[C]//2006中国羊业进展———第三届中国羊业发展大会论文集,2006.

[4]薛启奎.抓好二级厂管理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发展[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03.

[5]徐泽君,李明魁.天马模式的研究与应用[C]//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6]陈玉亮,华众平,陈敏.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要有几大转变[C]//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2002.

[7]董耀武.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些思考[C]//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8]谭文兵.和谐社会中的企业生态战略构建[C]//资源•环境•和谐社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9]傅裕嘉,彭新敏,杨毅.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价值链分析[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2003.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激励理论;企业管理;意义;策略;应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策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贯彻落实,企业乃至整个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综合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各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发展为人才的竞争。为了使人才的优势得以全面发挥,企业有必要通过科学的激励理论强化人才的驱动力,逐步提高人才的工作热情,从而为企业开创更大的效益空间。

1企业激励理论的基本含义

激励理论主要是指企业在管理中本着以员工为中心的原则,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纳入管理机制中,以实现企业整体发展实力及企业凝聚力的提高[1]。从本质上来讲,通过这种激励形式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在工作中进行自我提高与蜕变,成为各个岗位上的优质人才。

2企业管理采用激励理论的重要意义

2.1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各行业企业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想要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就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绩效管理作为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因此,企业需及时明确“激励”和“能力”两个变量,“能力”主要受企业员工个体素质影响,而“激励”则主要受企业管理效果的影响[2]。科学的激励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不仅可以更加直观地掌握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发展对策,而且对于企业而言也能实现绩效管理质量的提高,促进良好管理环境的形成,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2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的提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落实效果与企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具有直接的关联,并且对企业业务的运行与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在企业管理中科学应用激励理论,可以为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优化与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激励理论作用的发挥还可以使企业管理层准确地掌握各级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在尽量满足员工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提高,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企业整体机制的高效运转。

2.3激发员工潜力,为企业注入活力

在企业机制运行过程中,各项业务的发展及战略目标的实现效果不仅依靠员工的全力工作,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员工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影响。在此情况下,企业采用科学的激励理论即可完成对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更好地服务于人事部的管理工作。在员工工作过程中,结合实际表现情况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者惩处,为员工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其实现自身价值提供良好条件。员工可以在优质的工作环境中充分展示个人才能,激发员工深层的潜力,促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挥,为企业长效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3]。除此之外,企业采用激励理论后,各阶层员工适用的激励行为也有所不同,企业需指定针对性措施确保不同层级员工的实际激励效能,不仅可使员工价值全面发挥,还能使员工在自身工作中与其他员工及部门之间增进有效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强化企业员工团队合作精神,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3当前我国企业所采用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

3.1内容型激励理论

在该理论中,激励需结合员工实际心理需求进行激励等级的划分,通过制定个性化激励方案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现阶段我国企业在自身管理中通常倾向于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赫兹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的应用[4]。马斯洛激励理论认为需将员工需求分为若干等级标准,并将满足低等级员工需求为基准,逐步向更高等级员工过度。后者则将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因素大体分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两种类型,就各因素的实际效用分析,只有激励因素才可以帮助企业掌握和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企业在对激励理论加以应用的过程中,需对员工个性化需求进行全方位考量,保证所制定激励措施的适用性及高效性。

3.2过程型激励理论

该理论注重通过企业员工行为表现掌握其心理情况,制定企业员工管理的动态化系统,如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与弗鲁姆的期望效价理论,都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弗鲁姆的期望效价理论认为,员工个体行为的激励效果主要取决于受其对员工心理变化过程的影响,也就是说,想要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就需针对提高员工对企业各项组织活动的参与热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也是企业激励措施落实成功的关键因素。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表明,员工对企业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一定意义上受到薪酬因素的影响,因此,一定要确保企业各级员工薪酬制度的科学性与公平性[5]。在对员工个体实施激励措施时,不仅要通过感兴趣的项目实施激励,还需始终遵循公平性原则,切实保证激励行为的最终价值。

3.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该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主张分析员工心理并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引导其进行改变,借助科学的激励理论引导员工规范自身行为,全面满足企业组织业务运行和发展的需求。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以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为代表,认为企业激励理论一旦发挥实际效果,员工的个体行为就开始逐步向企业组织进行靠拢,为企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由此可见,企业在制定激励措施的过程中,还需体现个性化特点,并且注意搜集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反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引导员工进行自身在企业中的个体行为改造。

4企业管理中对激励理论的应用分析

4.1激励氛围的营造

企业中的员工数量较多,各阶层员工个人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如受教育程度及性格偏好等,不同员工针对企业激励制度的认识也存在明显差异,所以,激励机制在企业内的全面落实具有一定难度[6]。在此情况下,企业应组织全体员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以激励机制的落实为主题展开专项宣教活动,实现员工整体综合素养的提高,确保激励机制的有效落实。除此之外,企业还应积极营造激励氛围,管理层在管理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多多关注员工的实际需求,营造稳定、和谐的工作环境,也为激励机制的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4.2激励模式的建立

4.2.1突出企业发展目标激励模式的建立应以明确企业运行与发展目标为基础,各类型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具有明显差异,其战略发展目标也不尽相同,如科技型企业,经营与发展目标主要为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在员工激励工作中可采用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用的方式。再如生产型企业,发展目标为行业竞争力的提高,对员工业绩的考核需指定相应的量化标准,激励措施则应将物质激励化为主要方式,辅之以精神激励,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员工现实需求。4.2.2结合企业特征明确激励方式企业是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只有保证自身良好的发展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空间。从员工个人利益角度分析,应采取有效方法明确企业利益与自身利益之间的直接性影响,将自身利益于与企业利益有机结合。企业应调整对员工的激励形式,可通过员工岗位晋升、薪资调整多元化手段并行,实现企业整体和员工人体发展目标的统一,从而全面发挥企业激励措施的效用。对于企业中的技术型岗位,应对员工采取荣誉及岗位晋升等并存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激励方式个性化特点。4.2.3结合员工现实需求明确激励方式由于各阶层员工家庭环境及社会背景等存在一定差异,希望获得的奖励也不同。从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来看,由于员工岗位及发展阶段不同,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应结合员工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激励方式。第一,企业需预先就员工情况展开调查,并在工作中注意对其增进沟通和交流,在此基础上为其提供实际所需。第二,通过企业自制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围绕令员工最心动的福利选项为中心,通过问卷结果获取价值性信息。如:青年员工喜好外出旅游,那么企业可提供旅游办卡优惠福利[7]。中年员工对子女的教育及自身养老问题较为关注,那么企业可以提供子女教育及购买老人保险的优惠福利。但是在制定具体的激励机制时,一定要做好多方调研,尽可能地满足企业员工的一切合理诉求,并结合激励机制的运行制定相应的福利***策,通过激励措施的实行帮助员工改善生活条件。

4.3制定公平的激励机制

保证激励机制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是企业激励机制全面发挥效用的基本前提。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凭借企业对其工作给予的回报可以获得一定的满足感,体现出激励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管理中,企业应根据员工工作表现并结合其技术能力进行岗位的适当调整,发挥员工的专业优势。所以,企业在落实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需做好各方面细节的把握,针对专业能力较强却迟迟未得以重用的员工,及时进行岗位调整,给予公平的薪资待遇[8]。企业还应为员工制定公正、公平的竞争平台,透明员工管理指标,在企业内部营造健康的运行环境,提倡按劳分配,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发创造力。另外,企业需优化员工薪酬待遇,包括对应的奖励机制,保证员工内部竞争的公平性。企业需对员工进行定期考核,结合企业运行与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考核周期,并对最终考核结果进行细致分析。考核周期的设置应结合各个岗位工作性质及具体需求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考核机制,保证该机制的合理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推进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实。如企业销售岗位,绩效指标权重可倾向于客户开拓数量、月度(年度)销售额、客户投诉情况等。一般情况下,企业多以月度兼顾年终考核为主要方式,但由于企业规模及性质有所差异,具体考核周期还需进行科学调整。再如技术岗位,员工工作内容主要为展品的研发及技术推广,因此,该部分员工在工作中需投入较长的时间成本,且工作见效慢,针对该岗位进行考核时则不可以月度为周期,建议设为年度考核。针对企业管理层,该部分人员的主要工作责任在于对企业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结合发展实际进行发展方向的调整,制定短期和长期发展战略,战略的有效与否短期内无法判断,因此,对该部分人员的考核周期也应适当延长。针对企业人力资管部以及财务部门等企业管理辅助功能部门,通常具有更为明确的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相对企业其他部门也更加固定,但是工作内容无法进行量化处理,工作实际价值也很难直观地体现出来,因此,对该类岗位的绩效考核过程一定要给予着重管理,并设置季度性考核周期。

4.4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的精神面貌,代表着企业的灵魂所在。从本质上来讲,激励理论算得上是企业文化中的一部分,根据激励理论创建企业文化,能够有效改善企业内部环境,还能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的功能,使得员工能够在企业文化所宣传的价值理念下逐步强化工作创新能力、提高工作积极性。优秀的企业文化不应只停留在企业口号及标语等表面上,还需渗透到企业员工行为规范及企业提供的物质保障等方面,同时,可以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使员工在企业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其积极影响。另外,在企业文化的构建中,应注意对员工价值理念的塑造,充分发挥员工价值理念的企业发展导向标作用。

5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元素,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人才作为企业组成结构中的重要支撑,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采用科学的激励理论,不仅能控制人才的流失,还能激发所有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自发地、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对此,企业应针对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应用问题展开全面分析,充分发挥企业人才优势,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潘丽娟.激励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商讯,2021(8):193-194.

[2]赵广辉.关于企业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7):209-210.

[3]梁红铭.现代企业管理中激励理论运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6):138-139.

[4]刘梅.激励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3):162-164.

[5]傅子健.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6):48.

[6]王文生.浅谈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文威公司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2):133-134.

[7]黄剑.激励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中外企业文化,2021(1):35-36.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薪酬管理 以人文本 企业文化

面对商海中的机遇和挑战,全球企业界已对人力资源逐渐重视。正基于此事实,人力资源是保持竞争优势中最大的和最关键的资源。而如何获得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企业界公认的难题,其中最复杂、最困难的就是怎样做好激励和塑造企业灵魂。持续发展成功的企业,最重要的秘诀就是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保证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

1薪酬管理理论的综述

工资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早期薪酬管理理论以威廉·配第为代表,他认为薪资与其它商品一样有一个自然的价值水平,这个价值就是公认的基本消费需求,最低工资是工人维持基本生活,也是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穆勒创立工资基金理论,工资基金理论认为,一个社会一定时期用于支付工资的资金总额是一定的,这就是该社会的工资基金,工资基金取决于工资成本与其它生产成本的比例:亚当·斯密在他创立的工资级别理论中认为.造成工资差别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种是由于不同的职业性质构成的,另一种是由于工资的***策造成的.他指出职业性质与工资差别之间的联系,实际是现在企业中职务工资制的基础。早期的薪酬管理理论虽然不全面.但其基本思想对今天仍有很大影响.是当代工资理论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市场的完善,尤其是人们对微观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近代工资理论,如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边际生产效率工资理论,认为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中,企业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必然要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就劳动力要素而言,表现为雇用工人的边际产出等于付给工人的工资。这就揭示了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学家莫里斯·多布为代表又提出集体交涉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水平反映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由两者之间利益对比决定.集体谈判就是协调双方的利益.决定工资水平的主要方式。他不是从经济角度研究工资问题.而是从社会***治角度解释工资问题的。

随着人们对企业管理的注重和深入研究,现代薪酬工资理论产生了。如激励理论,认为员工的绩效水平与激励相关联,具体表现为.员工绩效=员工能力×激励程度.这个公式指出员工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所受激励水平越高,其绩效水平越高。随后亚当·斯密对此进一步探讨,提出公平理论,认为员工会将自己的收入与付出和其他人的收入与付出作比较,如果比例相等就会感觉公平,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并会力***改变它,这种工资关心的是组织内部的工资结构、工资差别、工资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二茨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由人力投资形成的,是潜在于人体中知识、技能等价值的总和。一个人的资本含量越高,其生产率也越高,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薪酬也越高。这个理论对工资差别理论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较好地解释工业化国家中的白领和蓝领的工资区别。

2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提出

说起企业文化,人们就会把以人为本与企业文化联系在一起,因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提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研究,不能不追溯到20世纪60~70年代日本企业文化的迅速崛起。美国学者帕斯卡尔·阿索斯对美日企业管理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美国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过分强调三个“硬性s”,即战略、结构、制度,而日本企业却能够在不否认三个“硬性s”的前提下较好地兼顾到四个“软性s”,即人员、技能、作风和共同的价值观。另外一个研究日本企业的美国学者威廉·大内认为日本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从人的需求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管理,这种鲜明的管理特征构成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而美国最成功公司同样重视企业宝贵资源——人.通过人的潜能的发挥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虽然企业文化理论的出现与对人重视的企业价值观相联系,但企业文化并不等于以人为本。

对于人本管理思想最早追溯到行为科学理论。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梅约.1927~1932年在西方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实验工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第一次把企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摆在首位,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要忽略人际关系因素.并由此提出了“社会人”假说.认为人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在生产过程中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宿感和受人尊重等。基于对人的需求要多方面的理解,梅约提组织应该满足人除经济需求以外的其它需求,认为管理者应该注重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全局意识、团队精神、强调集体荣誉感等。并提出新型领导能力是要在正式组织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社会的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管理理论被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丛林。每一个新的管理

理论创立.都是建立在对人性认识变化的基础上。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可信任人”等假说,导致了对人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在组织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在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人类步人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理论和实践都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人是企业最宝贵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但如何实旋人本管理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因此.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容质疑。

   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强调的理念就是要肯定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发挥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更好地契合。怎样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特征如何体现以人为本.这就必须对企业中的人的各种需求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因为满足人的需求,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在不同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下.满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不尽相同.甚至在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时期.实现各种需求的形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必须立足于企业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伴随着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断探索新的企业行为方式来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即实旋对人的需求进行管理。薪酬管理就是实旋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

3薪酬管理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诠释

3.1薪酬管理的实质是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对于薪酬管理,说法各异,但是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能让员工满意是一种共识。薪酬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内部的员工.目的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求来激励员工.从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薪酬管理理论一方面说明了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为实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提供了具体管理策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获取最大利润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传统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是劳动力的报酬,现代薪酬理论强调如何留住员工.激励其发挥最大潜能,这才拥有企业未来的利润源泉。企业竞争实质上是对各种资源的竞争,各种资源中又属人力资源是核心资源。因此,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招聘新员工的成本比留住老员工的成本要高的多.要留住员工首先要满足员工的需求.满足员工的需求是获取员工满意的必由之路。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做到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心员工需求.直到员工需求满足为止。

3.2薪酬管理诠释了以人为本的内涵

传统的薪酬管理理论只对直接的经济报酬.特别是货币工资感兴趣,只认为是一种生产费用。实际上薪酬作为劳动者工作的报酬.是促使员工尽最大努力并保持十足干劲的重要动力源泉.体现对员工的重视.员工需求的满足,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制度。该理念对员工和企业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即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不断地发展壮大.必须转变传统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模式。从西方企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首先表现为一种雇佣关系,其次表现为一种管理关系.在传统模式下.企业雇佣员工.员工只有接受工作的权利而没有选择工作的权利.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员工必须在组织的各种制度管理和约束下为组织目标而工作.员工处于从属地位。现代薪酬管理理论的前提就是肯定人、注重人,既坚持将人放在管理中的地位.从员工需求出发.对员工需求进行管理。企业与员工双方关系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企业占主导地位发展到员工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将取代过去的主要生产要素.而拥有知识的人自然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在企业人力资源聘用中.人才选择企业.企业渴求人才的时代来临。有学者预言21世纪是人才主权时代。在管理关系中.企业目标必须与员工目标相契合,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来制定.而非传统管理中就将员工看成管理对象。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薪酬管理以人文本企业文化

面对商海中的机遇和挑战,全球企业界已对人力资源逐渐重视。正基于此事实,人力资源是保持竞争优势中最大的和最关键的资源。而如何获得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企业界公认的难题,其中最复杂、最困难的就是怎样做好激励和塑造企业灵魂。持续发展成功的企业,最重要的秘诀就是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保证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

1薪酬管理理论的综述

工资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早期薪酬管理理论以威廉·配第为代表,他认为薪资与其它商品一样有一个自然的价值水平,这个价值就是公认的基本消费需求,最低工资是工人维持基本生活,也是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穆勒创立工资基金理论,工资基金理论认为,一个社会一定时期用于支付工资的资金总额是一定的,这就是该社会的工资基金,工资基金取决于工资成本与其它生产成本的比例:亚当·斯密在他创立的工资级别理论中认为.造成工资差别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种是由于不同的职业性质构成的,另一种是由于工资的***策造成的.他指出职业性质与工资差别之间的联系,实际是现在企业中职务工资制的基础。早期的薪酬管理理论虽然不全面.但其基本思想对今天仍有很大影响.是当代工资理论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市场的完善,尤其是人们对微观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近代工资理论,如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边际生产效率工资理论,认为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中,企业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必然要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就劳动力要素而言,表现为雇用工人的边际产出等于付给工人的工资。这就揭示了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学家莫里斯·多布为代表又提出集体交涉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水映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由两者之间利益对比决定.集体谈判就是协调双方的利益.决定工资水平的主要方式。他不是从经济角度研究工资问题.而是从社会***治角度解释工资问题的。

随着人们对企业管理的注重和深入研究,现代薪酬工资理论产生了。如激励理论,认为员工的绩效水平与激励相关联,具体表现为.员工绩效=员工能力×激励程度.这个公式指出员工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所受激励水平越高,其绩效水平越高。随后亚当·斯密对此进一步探讨,提出公平理论,认为员工会将自己的收入与付出和其他人的收入与付出作比较,如果比例相等就会感觉公平,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并会力***改变它,这种工资关心的是组织内部的工资结构、工资差别、工资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二茨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由人力投资形成的,是潜在于人体中知识、技能等价值的总和。一个人的资本含量越高,其生产率也越高,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薪酬也越高。这个理论对工资差别理论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较好地解释工业化国家中的白领和蓝领的工资区别。

2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提出

说起企业文化,人们就会把以人为本与企业文化联系在一起,因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提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研究,不能不追溯到20世纪60~70年代日本企业文化的迅速崛起。美国学者帕斯卡尔·阿索斯对美日企业管理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美国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过分强调三个“硬性S”,即战略、结构、制度,而日本企业却能够在不否认三个“硬性S”的前提下较好地兼顾到四个“软性S”,即人员、技能、作风和共同的价值观。另外一个研究日本企业的美国学者威廉·大内认为日本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从人的需求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管理,这种鲜明的管理特征构成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而美国最成功公司同样重视企业宝贵资源——人.通过人的潜能的发挥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虽然企业文化理论的出现与对人重视的企业价值观相联系,但企业文化并不等于以人为本。

对于人本管理思想最早追溯到行为科学理论。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梅约.1927~1932年在西方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实验工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第一次把企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摆在首位,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要忽略人际关系因素.并由此提出了“社会人”假说.认为人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在生产过程中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宿感和受人尊重等。基于对人的需求要多方面的理解,梅约提组织应该满足人除经济需求以外的其它需求,认为管理者应该注重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全局意识、团队精神、强调集体荣誉感等。并提出新型领导能力是要在正式组织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社会的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管理理论被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丛林。每一个新的管理理论创立.都是建立在对人性认识变化的基础上。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可信任人”等假说,导致了对人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在组织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在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人类步人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理论和实践都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人是企业最宝贵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但如何实旋人本管理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因此.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容质疑。

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强调的理念就是要肯定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发挥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更好地契合。怎样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特征如何体现以人为本.这就必须对企业中的人的各种需求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因为满足人的需求,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在不同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下.满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不尽相同.甚至在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时期.实现各种需求的形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必须立足于企业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伴随着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断探索新的企业行为方式来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即实旋对人的需求进行管理。薪酬管理就是实旋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

3薪酬管理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诠释

3.1薪酬管理的实质是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对于薪酬管理,说法各异,但是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能让员工满意是一种共识。薪酬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内部的员工.目的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求来激励员工.从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薪酬管理理论一方面说明了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为实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提供了具体管理策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获取最大利润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传统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是劳动力的报酬,现代薪酬理论强调如何留住员工.激励其发挥最大潜能,这才拥有企业未来的利润源泉。企业竞争实质上是对各种资源的竞争,各种资源中又属人力资源是核心资源。因此,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招聘新员工的成本比留住老员工的成本要高的多.要留住员工首先要满足员工的需求.满足员工的需求是获取员工满意的必由之路。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做到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心员工需求.直到员工需求满足为止。

3.2薪酬管理诠释了以人为本的内涵

传统的薪酬管理理论只对直接的经济报酬.特别是货币工资感兴趣,只认为是一种生产费用。实际上薪酬作为劳动者工作的报酬.是促使员工尽最大努力并保持十足干劲的重要动力源泉.体现对员工的重视.员工需求的满足,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制度。该理念对员工和企业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即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不断地发展壮大.必须转变传统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模式。从西方企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首先表现为一种雇佣关系,其次表现为一种管理关系.在传统模式下.企业雇佣员工.员工只有接受工作的权利而没有选择工作的权利.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员工必须在组织的各种制度管理和约束下为组织目标而工作.员工处于从属地位。现代薪酬管理理论的前提就是肯定人、注重人,既坚持将人放在管理中的地位.从员工需求出发.对员工需求进行管理。企业与员工双方关系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企业占主导地位发展到员工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将取代过去的主要生产要素.而拥有知识的人自然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在企业人力资源聘用中.人才选择企业.企业渴求人才的时代来临。有学者预言21世纪是人才时代。在管理关系中.企业目标必须与员工目标相契合,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来制定.而非传统管理中就将员工看成管理对象。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高管薪酬 职工薪酬 差距 公司业绩

一 、引言

上市公司高管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于普通居民的薪酬,“刺激”了公众敏感的神经。2011年,万科位列高管薪酬榜首位,23名高管薪酬平均每人近300万元(中国经济时报,周雪松);2010年,美的电器成贫富悬殊最大公司,该公司高管的平均年薪达210万元,其公司员工的平均薪酬只有3.45万元,高管薪酬是普通员工的58.3倍;而2009年,贫富差距最大的吉林敖东,公司高管平均年薪125.6万元,员工平均工资仅有2.19万元,两者比值仍然高达57倍(投资者报,杨秀红、刘宗源)。高管与职工薪酬差距在进一步拉大,这种差距表现在行业、地区、所有制等方面,并且近年来逐渐演变为了高管与职工薪酬“两重天”的格局。众所周知,职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薪酬的合理性和职工对薪酬的满意度不但与职工个人幸福密切相关,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薪酬的合理性更是与整个社会的和谐息息相关的。因此,薪酬是否合理不但是职工关注的重点,还应是企业当局应该关注的重点,更应是国家当局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学者们对于薪酬差距与企业业绩的研究颇多,但学者们更多的是关注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较少关注高管与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现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职工薪酬近年来总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增长速度和GDP增长率相近,但行业和地区间的职工薪酬差异明显,且薪酬差距在大企业和绩效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梅斌,2009);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非线性的,薪酬差距存在区间效应,随着薪酬差距的扩大绩效先是上升而后下降;同国有公司相比,非国有公司的员工能够接受更高的的薪酬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对员工薪酬差距的承受力有重要影响(王怀明、史晓明,2009);我国国有上市公司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呈现不断加大趋势,国有上市公司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与经营业绩显著正相关。而且,控股股东的股权集中度和董事会规模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制约薪酬差距加大的作用(刘亚莉等,2011)。在前人基础上,本文运用沪深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样本数据较大;重点比较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高管-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竞标赛理论认为通过加大薪酬差距,可以有效激励高管改善工作态度,努力工作,创造绩效,同时激励低层次人员加大努力,以获得更高的薪酬和晋升机会。尤其是随着监督困难的加大,加大薪酬差距可以降低监督成本,从而提高公司业绩。但行为理论则主张较小差距对企业更为有利。该理论主要包括相对剥削理论和组织***治学理论。相对剥削理论认为,在企业中低层次人员会和高层次人员的薪酬作比较,如果低层次人员感到他们付出的努力而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就会产生不公平感、被剥削感,从而消极怠工,对组织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薪酬的设定应充分考虑低层次薪酬接受者的反应,应以不使接受者感到不满为依据,否则影响他们工作积极性。组织***治学理论认为,虽然较大的薪酬差距会激励自身的努力水平,但是由于大家都重视自身努力,从而减少团队合作,甚至会增加***治阴谋的可能性,从而会损害团队利益,较大差距下个人追求最优结果对企业整体来说未必最优。所以根据行为理论,过大的薪酬差距会降低企业的绩效。综上,提出本文假设:

假设1:高管-职工薪酬差距与企业业绩呈非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关系,即在一定范围内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性,超过这一范围,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性

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规定,高管与职工收入的目标差距控制在大约10~12倍,增长速度将不能超过企业绩效增速。而非国有企业并没有这样的强行制度对其加以约束,同时很多非国有企业也并未意识到这一差异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因此,同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员工更加关注公平,反感薪酬差距,过大的薪酬差距更容易影响员工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从而降低企业绩效。为此,提出本文假设:

假设2:不同产权性质下高管-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不同,且国有企业薪酬差距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敏感性更强

刘亚莉等(2011)对2006年至2009年我国国有上市公司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研究发现,我国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呈现不断加剧态势, 而且这一现象并非限于某一个行业或某一部分地区, 而是普遍存在于各个行业以及全国各个省市的企业之中。徐广基(2010)采用2007年至2008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所有以及分行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职工平均薪酬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总体上差距过大,并且差距具有明显行业性的结论。为此,提出本文的假设3:

假设3:行业对高管-职工薪酬差距的影响显著,不同行业下的企业高管与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7年至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分析对象。样本公司筛选过程如下:(1)选择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2)剔除业绩过差的ST和ST*公司; (3)剔除金融保险类公司; (4)剔除所需数据披露不完整或明显出错的上市公司(包括上市公司高管平均薪酬等于或小于职工平均薪酬的公司); (5)剔除2007年至2011年股权性质不一样的上市公司; (6)剔除2007年至2011年行业代码不一致的公司,最后剩余1576家上市公司。 其中,按照实际控制人性质将上市公司分为两个大类, 国有公司563家, 非国有公司1013家。本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以及相关年报, 数据处理用Excel和Eviews7.0软件完成。

(三)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为验证假设,本文采用如下模型:Yi=β1+β2GAPi+β3GAPi2+∑βiControlVariables+εi。

模型中:(1)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s)Yi 用于衡量企业业绩,本文采用了会计上反映企业业绩较为综合的会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2)解释变量(Explanatory Variables )GAPi用于衡量高管与职工的薪酬差距,GAPi2表示高管与职工薪酬差距的平方,本文选用高管-职工薪酬差距的相对数(GAP)进行回归:其中,高级管理层简称高管,本文界定为公司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总经理、副总经理、总裁、副总裁、财务总监等;职工界定为剔除高管的其他普通职员,其平均薪酬计算公式如下:高管平均薪酬=年度高管薪酬总额/实际领取薪酬的高管人数=年度高管薪酬/(董事会人数+监事会人数+普通高管人数-不领取薪酬的董事、监事、高管人数);职工平均薪酬=(年度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年末应付职工薪酬-年初应付职工薪酬)/(员工总人数-实际领取薪酬高管人数)。(3)控制变量(Control Variables)包括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公司治理结构及行业等变量。相关变量说明表见表(1)。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对模型中涉及的主要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表(2)报告了样本公司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2007年至2011 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接近于员工的4倍,而最高的竟然达到133倍之多,最低的是1倍多,说明各个个体公司之间的高管-职工薪酬差距的差别较大;企业业绩(ROE)平均值为10.5%,中位数为9.8%,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处于盈利状态,但仍有大部分企业的业绩未达平均水平;TOB值平均值接近2,说明A股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被看好;企业规模(SIZE)的均值为21.27,中位数为21.51,说明沪深A股上市公司资产规模分布较为均衡;资产负债率(LEVER)平均值为69.54%,说明我国A股上市公司较为注重对财务杠杆的使用,而该指标的标准差为386.53%,则说明不同规模大小企业之间对财务杠杆的使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IRST)平均值为37.06%,表明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高。表(3)报告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ROE)和高管_职工薪酬差距(GAP)的比较结果。国有企业经营业绩(ROE)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97085和0.08842,非国有企业经营业绩(ROE)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120514和0.109008,检验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平均值和中位数都显著小于非国有企业,这表明非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高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高管-职工薪酬差距(GAP)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3.910448和2.883025,非国有企业高管_职工薪酬差距(GAP)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3.912406和3.081916,检验结果表明,国有企业薪酬差距的平均值和中位数都显著小于非国有企业,这表明非国有企业的薪酬差距大于国有企业,说明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二)回归分析 为了考察样本总体、不同产权性质下高管-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分别选择全样本、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个子样本作研究对象,回归结果详见表(4)。表(4)报告了净资产收益率(ROE)与高管-职工薪酬差距的回归结果。整体而言,全样本以及国有、非国有两个子样本的模型拟合效果是比较好的。全样本回归结果表明:(1)全样本的薪酬差距平方的回归系数-3.02E-05,且在1%的置信度下显著,这表明企业业绩与高管-职工薪酬差距存在显著相关性,及企业业绩与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呈倒“U”型关系,即在一定范围内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性,超过某一范围,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性,符合假设1;(2)企业业绩与高管-职工薪酬差距的相关性因行业的不同而不同,符合假设3。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两个子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薪酬差距的平方的回归系数是-5.55E-05,而非国有的回归系数是-2.65E-05,这表明产权性质对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影响显著,且国有企业薪酬差距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大于非企业高管-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符合假设2。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还采用了托宾Q值(TOB),检验高管-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检验结果与上述回归结果一致。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选择2007年至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高管-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并按照企业实际控制人的性质将全部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探讨了企业不同产权性质下高管-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薪酬差距与企业业绩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性,而是呈倒“U”型相关性,单独的竞争理论或行为学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薪酬差距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既不能简单的认为企业业绩的提高是少数管理层的功劳,一味地扩大高级管理层的激励,同时也不能一味的讲究平等,限制高管-职工薪酬的差距;(2)同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薪酬差距对企业业绩影响更大,即国有企业的职工对薪酬差距的敏感性更强;(3)通过设置11个行业虚拟变量,发现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高管_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各个行业的高管-职工薪酬差距应该保持在不同水平。

(二)建议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同时规范非国有企业薪酬制度。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规定,高管与职工收入的目标差距是控制在大约10~12倍,增长速度将不能超过企业绩效增速。这份意见为中央企业(以下简称央企)高管薪酬定下了一个基本的准则,但一些具体项目的处置还比较模糊,如央企高管购买高额商业保险包括分红型商业保险,央企高管的巨额职务消费及高管兼职等。因此,***府还应进一步规范和明确相关情况的处理。同时,本文研究结论证明,不同产权性质下的薪酬差距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不同,且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薪酬差距对企业薪酬影响的敏感性更大。因此,我国***府在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同时,还应注重规范非国有企业高管-职工的薪酬差距,以确保我国企业的良性运行。(2)按行业区别对待,合理使用“差异”。本文研究发现,某些行业的公司高管-职工薪酬差距与企业业绩呈明显正相关性,如采掘业、建筑业等,这说明增大某些行业的薪酬差距有利于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业绩的增长;而某些行业的公司高管-职工薪酬差距与企业业绩呈明显负相关性,如农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说明扩大某些行业的薪酬差距有损职工的薪酬满意度,不利于企业业绩的增长。因此,笔者建议按照行业的不同,加以区别对待,在一定***策和社会公平性的范围内,合理采用高管与职工薪酬的差异,使之发挥正的调节作用。(3)积极发挥薪酬委员会的作用。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由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提出方案,董事会审核提交股东大会讨论通过,表面上符合法律规定程序,但实际上仍是董事长说了算,小股东没有制衡权,因而高管自定薪酬现象比较普遍。公司多年不分红,而高管薪酬又过高显然不合适,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助长并形成捞钱的不良社会风气。因此,本文认为企业薪酬委员会应配备适当的***董事,以保证企业高管薪酬和职工薪酬的合理设定。

参考文献

[1]郭丹丹、邓云伟:《高管薪酬与普通员工薪酬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证券期货》2012年第1期。

[2]刘亚莉、李娟、刘哲:《我国国有上市公司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第22期。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 属地化管理; 嵌入性

中***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5)06-0096-07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5.06.010

一 引言

对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伴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中国企业境外经营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弱化,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亟须应激调整;东道国劳动***策等制度约束客观存在,制度选择与跨国公司的海外经营绩效相关性明显[2];全球化市场推送现实文化差异,当前,基于各国文化差异性所建立起来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无疑需要进行系统的调整[3]。

实践呼唤新的管理模式,属地化管理应运而生,但理论探索相对薄弱。特别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企业境外经营机遇凸显,属地化管理对相应理论需求更显迫切。国内有学者对属地化的动因进行了研究,如杜建韶认为劳动力成本水平的差异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策略的重要因素[4];陈凌宇突出属地化管理是减少文化冲突的选择[5];李萍则更多地从人力资源属地化的视角对动因进行了分析,她强调了员工管理长期化的专项性人力资本的集约性[6]。也有学者从企业实践经验出发,尝试提炼分析属地化管理的内涵,如周磊就从理念属地化、身份属地化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他把人员属地化作为内涵之一,解释为企业针对不同级次员工采用的当地化雇佣策略[7]。也有学者指出作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重要方面,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具有战略意义,为了满足跨国企业国际经营的需求,企业要提升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8]。不容忽视的是,来自管理一线的实践者也进行了部分经验交流式的归纳总结[913]。总体上看,更为发散和碎片化。

纵观已有研究,笔者发现,针对中国企业境外经营的属地化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属地化管理问题,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和滞后,缺乏系统性、逻辑性;也缺乏相应的指导性,研究方法的使用也较为单一,存在较大理论拓展空间。基于此,文章以中国企业属地化管理困境为着眼点,从嵌入性理论视角进行系统剖析,构建嵌入性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模型,找出影响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关键因素,厘清影响中国企业属地化战略运行效果的管理脉络,借此给出策略建议,为实践提供参考。

二、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现状和问题

1.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概念与含义。

目前,“属地化”作为企业的一项国际化战略,虽然已成为中国对外工程承包行业的标准词汇,但就概念界定来说,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已有研究总体上可归纳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属地化”从生产过程角度将“属地化”定义为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在东道国采取的当地经营策略,包括研发属地化、生产属地化、营销属地化、人事属地化等;狭义的“属地化”则特指人力资源属地化。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隶属于“属地化”的狭义定义范畴,但又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人事管理层面的属地化。本文认为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是公司的属地化战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取得经济效果的方法和路径。具体而言,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从主体指向角度分析,是指近年来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企业,也即中国的跨国公司;从目标指向角度分析,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意在开发当地包括劳务市场在内的所有市场资源,支持母公司战略;从实施手段分析,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除提升本地雇员比例外,还涉及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再造,深层文化互动,以及当地市场资源深度开发,其核心是企业的环境融入能力。

因此,本文将属地化管理概念界定为:中国跨国企业在东道国资源环境的约束条件下,为融入当地社会网络,获取最佳效益而实施的当地化人力资源开发策略与管理过程。那么,企业如何判断东道国的资源环境约束,又如何融入当地的社会网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正确分析属地化管理的现状。

2.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现状与问题。

为了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本文引用笔者博士论文中对中国企业境外人力资源属地化问题的相关研究数据[14],采用专家访谈和调研问卷的方式,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提炼了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优势与不足。中国企业30年走出去的经验积累,具有一定的管理优势,按照总体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其排序为:具有较强的跨文化管理能力程度、与当地各类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程度、具有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程度、熟悉属地化国别市场程度、具有较强的多元化管理团队程度、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程度、具有较强的危机管理能力程度。

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较明显,按统计结果排序分别为:复合型管理人才缺口较大、属地化管理粗放、属地化用工比例不高、企业文化不突出、管理方式行***化、属地管理人才使用较少、引入第三国劳务比例不高、其他。具体而言,问题如下。

(1)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国际项目的属地化战略落实乏力。与国际知名工程承包商相比,中国企业缺乏资深国际工程项目经理、精通国际工程法律的法务管理者、国际工程合同管理者、国际工程融资管理者,以及国际工程造价估算和报价人员。复合型人才形成管理短板,也成为有效实施属地化管理的障碍。

(2)属地化管理粗放导致融入性风险成本增加。在中国企业具体管理实践中,各项管理的标准、规范、流程还有待完善。在属地化用工方面,存在用工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风险因素增多。

(3)属地化用工比例不高致使融入性难度加大。中国企业在属地化用工问题上矛盾重重。一方面希望广泛融入当地文化,多雇佣当地员工,另一方面又纠结于当地员工的管理难题,沟通成本、***策成本均需纳入决策体系。

(4)企业文化不突出对企业的融入性带来负面影响。在实施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过程中,往往较多关注生产任务指标的完成,多采取制度“硬约束”的办法,忽略了实施文化管理对劳务人员“软管理”的作用,导致东道国劳务人员对中资企业认同度低,仅仅停留在“干活挣钱”简单思维模式中,工作效率较低。

(5)管理方式行***化致使融入性缺乏根基。中资境外企业由于均属于国内集团总部为开发属地化市场成立的子(分)公司,受国内集团总部行***化管理影响较大,在实施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过程中,集团总部较多采用任务指派等行***化手段,没有较多按照属地化现状采取市场化、国际化管控手段,突出体现在决策机制的行***化,表现为“长官意志”,出现属地化管理水土不服。

(6)属地化管理人才不足致使融入性缺少传导效应。属地化管理人才比例结构某种程度上是衡量属地化管理的重要指标,受企业行业性质、公司战略以及东道国人才结构等因素影响,在属地化管理人才开发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连接企业与东道国文化的重要节点,这一问题需要创造性突破。

(7)引入第三国劳务比例不高。作为国际劳动力市场的组成部分,从成本集约角度看,第三国劳务比例也影响着企业属地化管理策略。但中国企业在引入第三国劳务方面普遍存在认识偏差、经验不足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影响了企业对东道国的融入程度,进而影响属地化运行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开发不够,另一方面是对东道国的资源环境约束认识不足。

三、嵌入性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模型构建

1.嵌入性理论与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逻辑层次。

本质上说,属地化管理是企业的经济行为融入东道国制度环境的选择。新经济社会学的嵌入性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种选择的内在机理。布莱尼(Polanyi)最早提出的嵌入性理论认为人类经济嵌入并缠结于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之中,它的基本假定是自利行动者处于社会网络中[15],后来者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并把网络分析作为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6]。其分析范式是以突破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经济人假设和社会学“过度社会化”为特征,引入经典分析框架“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主要思想是将网络的整体功能和企业作为网络节点在社会网络中的结构位置,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对企业的行为和绩效产生影响。后来的“结构洞”(Structure Hole)理论则更深入地体现了嵌入性在产业集群研究中的应用。,具体阐释了嵌入性网络分析的思路与方法,奠定了其连接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本文引入嵌入性理论分析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模式的关键,尤其是在属地化的逻辑层次关系的分析上。根据嵌入性理论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标,将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嵌入性关系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制度环境的网络嵌入。这个层次的嵌入关系源于对东道国资源环境约束的考量。如果将企业在东道国的属地化战略收益作为企业的产出,那么它应该是企业属地化管理能力与外部资源环境的函数,关系属地化管理战略的成败。国家关系问题、劳动***策问题、民族个性与价值取向、法律体系和金融***策导向等,直接构成了东道国的制度环境网络,是企业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大背景。

二是产业集群的双边嵌入。企业实施属地化管理的直接目标是节约运营成本,终极目标是扩大属地市场收益。马尼拉(Mainela)和普哈卡(Puhakka)研究指出,企业的国际经营是一个嵌入网络中的过程,子公司在东道国网络的结构资本、位置资本、关系资本、认知资本与战略收益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17]。海泽德尔(Hagedoorn)的研究认为嵌入性特征直接影响组织间合作关系形成,为企业属地化管理的融入路径提供了产业集群层面的理论依据[18]。一方面,产业集群嵌入在信息搜寻方面获得收益,在融入东道国社会网络过程中,特别是着眼于市场资源的深度开发,企业无法单兵作战,嵌入集群中的企业能够识别更多的国际化收益和信息,为国际化行为提供必要准备。企业在本地集群中的嵌入性有助于建立国际性的企业联盟,特别是在研发方面的国际联盟,并且能积极促进企业的国际化行动,因此嵌入性能促进形成一系列可用于识别国际化行动的过程。另一方面,这种嵌入性帮助企业在互信合作方面获得市场收益。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企业倾向与已有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因为这样做可以节省合作伙伴的搜索成本和选择成本。企业间不断重复的合作关系直接带来了相互信任,“关系基础模块”和“经济交换的关键要素”被认为是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和发展长期的合作关系的基本要求。成功实施属地化管理并能够嵌入本地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能够获得较高声誉,利于国际化扩张。企业的嵌入程度,特别是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嵌入程度,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重要影响。嵌入性程度高,表明企业可更多地利用东道国属地化人力资源来完成项目经营并实施复杂任务。

三是属地化员工的组织嵌入。员工的属地化管理是最基础的嵌入层次,也是中国企业现阶段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通过调研问卷统计分析得出的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短板问题最直接的表现是属地化管理人才问题、属地化用工问题、属地化文化差异问题、属地化管理方式问题,这些都是组织嵌入程度不高的表现。根据李(Lee)和米歇尔(Mitchell)的工作嵌入理论,企业里的员工选择离开或留下的主要因素是这名员工所处环境的契合程度[19]。契合程度高,员工离职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反之亦然。那么属地化员工的流动性、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都与其工作嵌入程度密切相关。有效实施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就应该着眼于员工与企业组织的匹配、黏合,费德曼(Feldman)的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嵌入性程度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和员工的薪酬福利,有效处理属地化雇员的选拔、激励、培训、考核、人员流动和人文关怀等问题,是属地化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核心问题[20]。

2.嵌入性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模型的构建

基于以上嵌入性层次与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逻辑分析可以看出,嵌入性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模型是以人力资源属地化为基础的网络关系。

该网络以属地化员工的嵌入性管理为基点,通过符合当地文化价值特点和劳动***策标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功能的实施和完善,能够增强组织稳定性,减少风险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增强企业的社会关系资本和品牌识别度,提高属地化市场的辐射带动力,实现深挖市场效益的战略目的。企业对东道国资源环境的网络嵌入是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宏观判定条件;对当地产业集群的嵌入是网络嵌入中观层面的内容;而对提升自身属地化用工管理能力的组织嵌入则是实施人力资源属地化的基本功。构建模型如***1所示。

研究得出如下推论。

推论1:企业的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最为关注的外部资源环境由东道国当地的***治、经济与文化制度网络构成,环境条件越好,属地化管理难度越小。

推论2: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属地化用工特征越明显,体系越完善,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难度越小。

推论3:企业在东道国的产业集群中位置资本越显著,实施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难度越小。

3.嵌入性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关键影响因素

实际上,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模式是一个判定、选择、实施和调整的过程。如果对东道国的资源环境判定为适合实施属地化管理,则以“结构性嵌入”和“关系性嵌入”为导向建立企业的品牌识别度,并实施属地化的人力资源策略,根据属地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反馈调整属地化管理策略。如果对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的判定是不适合属地化,则返回母公司的属地化战略调整。由此可见,对属地化环境及企业自身能力的判定是成功实施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前提。

为进一步验证嵌入性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关系模型的实践贴合性,笔者在博士论文中通过文献研究与专家访谈,设计中国“走出去”企业属地化管理关键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访谈对象为38名从事国际工程业务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共向委内瑞拉、玻利维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尼日利亚、安哥拉、埃塞俄比亚、阿联酋、白俄罗斯10个国家的70家中资境外企业发出问卷700份,回收656,回收率为94%;其中有效问卷642,有效问卷比例为91.7%[14]59-72,93-95。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东道国环境嵌入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为劳动力市场因素,包括东道国劳动力成本与我国差异、东道国劳动力市场规模、东道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第三国劳动力成本差异;其次是文化距离因素,包括国别之间文化差异、企业的文化包容性、外派员工的适应性和属地用工的文化融合性;再次是国家间制度距离因素,包括国家关系、民族价值取向、工会组织强度三个方面。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显示,按照均值排序,影响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的管理功能模块因素主要是配置与使用、招聘与选拔、培训工作、薪资管理、雇佣关系、人本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

四、主要结论与***策建议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逐步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步加快,企业实施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能力亟待提高。本文以现实问题为导向,通过理论推演,以嵌入性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属地化管理的内外部条件约束,构建嵌入性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逻辑关系模型,并利用专家访谈和调研问卷的数据,分析归纳了实施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实施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首先应正确判定实施属地化的环境条件,准确判断实施属地化的外部资源环境约束;其次应将企业置身于东道国的社会环境网络中,突破自我搞建设、封闭性属地化的思维局限,努力提高企业在东道国产业集群中的嵌入程度,提高属地化品牌识别度和影响力;再次,应在人力资源属地化用工相关功能模块完善各项工作。由此提出相应***策建议。

第一,增强企业人力资源属地化资源环境判定能力。做好人力资源属地化整体规划工作,做好市场调研,对东道国外部环境关键影响因素和自身管理能力进行科学评估,提前制定属地化用工方案,并细化整体方案保证措施。

第二,增强企业在属地化行业集群结构中的影响力。“走出去”企业要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密切与产业集群中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积累信誉资本;加强与东道国工会等组织的沟通联系,减少***策摩擦成本;充分履行社会责任,注重企业自身品牌的宣传,建立在东道国市场的品牌识别度,采取形式多样的属地化用工方式,扩大市场规模,巩固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影响力;开拓国际联盟的合作渠道,增强行业相关信息收益,增强当地市场的项目辐射力和带动力。

第三,完善属地化人力资源组织功能管理。打造人力资源“国际化、多元化、本土化、复合型”管理团队,注重团队组建、人员选配、团队考核评价整个管理链条工作,吸纳当地人才,合理配置属地化员工在管理人才梯队中的比例;加强属地一般用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外籍员工的岗位技能素质;突出企业文化建设,并与东道国特殊价值观有机衔接,尊重属地员工的和重要社会习俗;完善人力资源相关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并举;科学设置薪酬考核体系;注重对属地化雇员的人本关怀。

参考文献:

[1]黄海嵩.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状况报告(2013)[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64.

[2] 石鸟云.基于制度理论的跨国公司东道国选择问题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8):110114.

[3]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新进展评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1):110.

[4] 杜建韶.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J].管理观察,2008(24):203-204.

[5] 陈凌宇.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地化策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5):58-63.

[6] 李萍.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战略的启示[J].现代企业, 2004 (6): 67.

[7] 周磊.关于属地化经营的若干思考[J].国际工程与劳务,2014(12):14-15.

[8] 薛求知,廖勇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7.

[9] 任超锋.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应对国家风险的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9, 33 :165-166.

[10] 卓瑞,王明皓.中国国际工程公司的人力资源属地化[J].国际经济合作,2012(9):61-64.

[11] 赵晨曦,邓亚***.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风险管理[J].江苏建材,2009(3):65-68.

[12] 周永红.海外项目员工属地化管理探索及体会[J].经营管理者,2013(26):32.

[13] 崔阳,王明皓.国际工程企业属地化员工培训策略[J].国际经济合作,2014(2):77-80.

[14] 崔杰.中国企业境外人力资源属地化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5:87-92.

[15] POLANYI K.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s[M]. Boston MA:Beacon Press, 2001:3.

[16] 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1(11): 481-510.

[17] MAINELA T,PUHAKKA V.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opportunity in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 review and a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14, 16(1): 105C129.

[18] HAGEDOORN J. Understanding the crosslevel embeddedness of interfirm partnership form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 31(3):670-680.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国有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科技创新

引 言

在今年七月份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1]。国有企业担负着科技创新的重要责任,必须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实施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发展趋势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可以归纳战略型、描述型、规范型三种[2]。

1.1 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是把人力资源管理视为一项战略职能,以“整合”与“适应”为特征,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其典型观念有,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关系,强调每一种不同的竞争战略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组合,或认为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战略型,包括:内部职业机会、正规培训系统、结果导向的评估、利润共享、雇佣保证、员工参与和工作描述。而更多的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则关心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由于这一关系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2 描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描述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特点是通过描述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性框架,并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和可能结果进行广泛分类。这一理论强调开发系统,力***将人力资源管理引入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并表述一些相互关系。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所包含的变量进行全面的把握,但无法提示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基于描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观念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由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并直接影响到企业目标的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与企业目标一致的,是为企业目标服务的。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达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扮演特定的角色,高层管理、经理和员工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1.3 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仅包含具体的管理实践,而且包含这些实践的目标。如我国学者林泽严提出的国有企业现存的两种典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自我中心式的非理性化家族管理和以人为中心的理性化团队管理。前种模式是将员工视为公司的附属物,往往采用集权的、控制性的、缺乏激励的管理方式,其结果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步入混乱、无序的轨道,最终将企业推向衰败。理想化团队模式是将员工视为活动主体,采取民主的、参与式的和授权的领导与管理,强调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其结果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迈向科学、有序的轨道,企业的最终发展前景是美好的[3]。

1.4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信息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更多挑战,其主要发展趋势有:

第一、 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变化必须与企业重组的其他领域相匹配、协同作用,才能保证企业在新的经营环境下保持竞争力。

第二、 知识型员工管理。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型员工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 交叉文化管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管理上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管理问题,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克服组织内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其有效途径是实现跨文化管理和培训,在交叉文化环境下,全球观念、系统观念、多元主义是培养文化开发与宽容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力资源研究的重心。

第四、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委托给企业外部的专业公司承担,在我国,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企业越来越多,从外资企业延伸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同时,外包的范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从早期的人事档案管理、员工招聘与培训等扩展到中高层主管的甄选、员工激励、员工开发等战略性工作层面。

2.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存主要问题

2.1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国有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普遍重视生产而忽视管理,人力资源工作中存在多头管理、资源分割,造成体系缺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倡将企业员工视为一个整体,国有企业职工普遍存在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干部和工人两种身份,界限分明,人为地限制了工人们的发展空间,消弱了干部的竞争意识。

2.2 人力资源队伍专业能力薄弱

现有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是从以前的劳资人员转化而来,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系统专业化的学习,日常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策性、事务性层面,不能为企业经营决策与发展提供支撑,更谈不上管理创新。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企业价值观;管理;评述

中***分类号:F27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1-0120-04

引言

企业价值观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也已成为新世纪企业管理的中心。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方法、系统方法和比较方法,通过对国内有关企业(组织)价值观管理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企业价值观管理研究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观的内容和企业价值观管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体现了企业价值观管理的基本内容,即企业价值观是什么,如何管理企业价值观。只有准确、完整地认识、理解企业价值观,才能更好地管理企业价值观。从研究类型看,第一方面属于基础性研究,第二方面属于应用研究。另外,企业价值观和组织价值观在理论上是包含关系,但其实质内容往往是相同的,因此,在本文中,将二者视为一致。

一、企业价值观内容

企业价值观的内容集中回答企业价值观是什么,因此,它是企业价值观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测量和管理的基础。企业价值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观的定义、作用(功能),企业价值观的构成和测量三个方面。

(一)企业价值观的定义、作用(功能)

企业价值观的定义、作用(功能)是对企业价值观内容或结构的高度概括,二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学者们对二者有的分开表述,有的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有的表述还和企业文化联系起来,往往是众说纷纭,而且比较抽象。

台湾学者郑伯埙(1990)认为,组织价值观是组织成员所共有的、内化性规范信念,它可以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与管理作用。[1]学者贲恩正、祝慧烨(2007)认为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为企业内部提供一种走向共同目标的指导性意识,也为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提供方向性前提,它规定着企业的取向和企业的行为选择,从而规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2]企业价值观也为企业员工提供了共同价值尺度,这种价值观内化后,可以成为连接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精神纽带,也为企业员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员工把个人利益同企业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维护企业利益、促进企业发展看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激励员工以高昂的士气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因此,企业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学者谭小宏、秦启文(2009)认为,组织价值观是指组织成员所共有的基本信念,这些信念反映出组织对其认为最有价值的目标的追求,它是组织成员的行为准则与规范。[3]

在定义企业价值观时,有的学者将其与企业文化联系起来,试***说明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关系。如学者陈***(2002)把企业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4]

(二)企业价值观的构成

学者王吉鹏(2004)将企业价值观分为4个层次:核心价值观、目标价值观、基本价值观、附属价值观。[5]学者王莉娟(2007)通过调查西南地区企业的价值观,提出企业价值观有八个维度:企业成就感、科学管理、企业道德感、企业安全性、创新进取、团队合作、品质卓越、企业认同感。[6]娄巍(2007)将企业价值观的组成要素概括为三个部分:(1)核心层,体现一个企业的使命、根本宗旨和长远目标的价值准则、价值判断等价值观形式。(2)中间层,是企业制度和行为规范中所包含的价值准则、价值判断等价值观形式。(3)层,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参与者所认可和遵循的价值准则、价值判断等价值观形式。这是企业价值观最基本的表现方式和存在形式。从主体结构上将企业价值观的构成要素分为企业家价值观、企业管理者价值观和企业参与者价值观。[7]魏钧(2008)提出企业价值观的八因素结构,即客户导向、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变中求胜、争创一流、遵从制度、平衡兼顾、和谐仁义。[8]高中华、吴春波、李超平(2011)采用内容分析法对100家中国500强企业的价值观陈述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评价。通过多维尺度描绘技术,将价值观陈述中的要素分为4个类型:外部激励、外部约束、内部约束和内部激励。根据不同类型价值观要素的特点,采取Q型分层聚类法,将价值观陈述内容划分为7种导向。[9]

(三)企业价值观测量

企业价值观测量是对企业价值观内容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根据系统方法、比较方法、文献分析方法和观察方法,将企业价值观操作化为一组可以直接观察的指标体系,以此为依据,设计量表(或问卷),对企业价值观进行量化分析。企业价值观测量是企业价值观诊断、管理、完善的基本手段。从现有的文献看,对企业价值观内容及测量的认识还没有达成共识。台湾学者郑伯埙(1990)构建了组织文化价值观量表(values i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scale,VOCS),共包括科学求真、顾客取向、卓越创新、甘苦与共、团队精神、正直诚信、表现绩效、社会责任和敦亲睦邻九个维度。[10]

(四)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

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匹配是指个人价值观与所在组织价值观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这种一致性程度能够较好地预测组织成员的积极态度与行为。台湾学者郑伯埙、郭建志、任金刚(2001)在考虑西方学者提出的个人—组织价值观相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的契合度概念,即员工价值观与组织文化匹配的核心是员工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契合度,或者说匹配度。他们认为,组织的价值观系统是组织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以价值观来证实或者衡量组织文化是可行的。然而组织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其功能,或者员工能否将组织价值观内化成为规范信念,则主要取决于员工对组织价值观的接受及认可程度。因此他们的研究以个人—组织价值观契合度或匹配度(相关契合度、差距契合度)来衡量价值观匹配对个人行为的影响。[11]朱青松、陈维***(2005)提出了员工和组织价值观实现度的模型,按照员工、组织价值观实现度高低将员工和组织的“价值观匹配”分成四种类型,即双高契合型、员工导向契合型、组织导向契合型、双低契合型。[12]朱青松、陈维***(2009)对员工与组织价值观实现度匹配对员工效能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对价值观实现度的界定,即组织发展中员工个人价值观或组织价值观的实现程度。如果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实现程度高,同时组织价值观的实现程度也高,那么员工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匹配度高;反之,则员工与组织的价值观匹配度低。[13]

二、企业价值观管理

国内企业价值观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1)企业价值观管理的定义、作用(功能)和性质;(2)组织价值观管理的影响因素;(3)企业价值观管理(形成)的途径。

(一)企业价值观管理的定义、作用(功能)和性质。

学者潘承略、虞祖尧(1997)认为,价值观管理是在企业的价值观指导下,形成各种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辅助企业的管理。这是吸收东西方管理文化之长,同时又克服各自管理文化缺陷而形成的一种管理思想。[14]学者单孝虹(2002)认为,价值观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目标定位的核心,是企业凝聚力的黏合剂,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核心作用。[15]学者吴剑平、张德(2002)认为企业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塑造,为经营管理扫清障碍,赢得了持久的竞争优势。[16]叶泽川(2003)认为,价值观管理是对员工的内隐思想而不是外显行为的管理,是对企业的非定量方面的软性管理。[17]冯周卓(2003)认为,价值观管理是立足于价值观之上,起着简化、导向、诱导、忠诚作用的一种新的战略领导工具。[18]乔东、吴倬(2003)认为,价值观管理理论是一种以价值观的管理为核心,以全面提高组织和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和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制定和实施组织竞争战略的理论。[19]胡宁(2008)认为,价值观管理是“文化人”管理范式的具体管理模式。[20]黎永泰(2008)等认为,价值观管理是组织对人类活动的本质需要和欲望的自觉管理。[21]

(二)组织价值观管理的影响因素。

吴维库等(2002)认为,组织领导者建立奖惩、资源配置和获得组织地位的标准,通过组织设计、组织机构、典礼仪式和任务陈述来阐述组织价值观。而不同层次的领导者坚持组织规范,强化并稳固组织的价值观体系。此外,领导者对员工已有精神的概括、总结和提升,形成组织价值观。组织领导者参与定义和评价组织价值观,可能导致组织价值观的契合以及转变;而当引入新的领导者,在原有价值观基础上,经过新领导者的调整,组织将形成新的价值观。[22]

(三)企业价值观管理(形成)的途径

中企联企业文化研究室(1998)在对我国企业文化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我国企业特色的价值观提炼模型,即:(l)梳理。根据经营业绩梳理企业文化发展脉络。(2)解析。解析企业文化基因库。(3)诊断。诊断企业文化力指数。(4)设计。设计与愿景、使命、战略相符的价值观。(5)提升。根据评估结果,变革和提升已有价值观。他们还在企业价值观的量化研究方面进行了探索,建立价值观测试模型,从责任感、忠诚度、合作性、主动性和适应性等5个方面对员工价值观进行测试。价值观考核一般采用上级考核和员工自我考核两种方式。[23]乔东、李海燕(2002)认为,价值观管理过程是组织价值观的塑造、形成、创新和传播的过程。[24]张朝洪、凌文辁(2003)把价值观管理过程分解为5个过程:企业价值观的确立;以价值观为基础的雇佣;对员工的价值观培训;对员工价值观的维护;企业价值观的发展。[25]冯周卓(2003)将价值观管理的主要内容具体化为以下四点:设置专门的伦理机构强化价值观管理;以多元方式传输组织的价值观;实施组织内部营销;高层领导与员工和媒体直接沟通。[18]黎小林(2006)认为,价值观管理就是通过重新塑造和建立企业的文化价值体系,并把这种价值体系贯彻到企业的日常活动当中去,从而激励企业员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共同努力。[26]贲恩正、祝慧烨(2007)认为,企业价值观管理,就是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提炼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核心价值观,并千方百计地传输到员工的头脑里,形成员工在企业工作流程中处理问题的判断依据,并逐步固化下来,转变成员工的习惯。[2]黄超(2008)认为,价值观管理有7个有效管理步骤:清晰组织基本假设及使命;构建简明扼要、实用实效的价值观体系;沟通、认知;认同、深化植入;价值观品牌化;评估结果和过程;螺旋式提升。[27]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价值观管理作为文化管理的核心,作为新世纪企业管理的中心,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仍然以定性研究为主,这种研究推动了我国价值观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通过运用系统方法和比较方法对国外文献的分析,发现对企业价值观的研究尚存在以下问题:(l)对企业价值观定义、内容分析,众说纷纭,其科学内涵究竟是什么,并不清晰。(2)由于对企业价值观定义、内容的科学内涵并不清晰,导致了对企业价值观的测量、诊断缺乏可靠的依据。(3)前两项的不足,导致了企业价值观管理的内容、管理过程、管理评估等在理论上不全面、不可靠,在实践上不够充分和有效。

参考文献:

[1] 郑伯埙,郭建志.组织价值观与个人工作效能符合度研究途径[M].转引自郑伯埙,黄国隆,郭建志主编. 海峡两岸之企业文化[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217-266.

[2] 贲恩正,祝慧烨.东西方企业价值观管理比较[J].中外企业文化,2007,(6).

[3] 谭小宏,秦启文. 组织价值观结构的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9,(2).

[4] 陈***,张亭楠.现代企业文化——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家思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5] 王吉鹏.价值观的起飞与落地:企业文化建设实证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6] 王莉娟.中国企业员工企业价值观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 娄巍.基于东方管理思想的企业价值观研究[D].东北大学,2007.

[8] 魏钧.组织契合与认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组织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 高中华,吴春波,李超平.100家中国500强企业价值观导向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1,(12):1748-1755.

[10] 郑伯埙.组织文化价值观的数量衡鉴[J].中华心理学刊,1990,(3):31-49.

[11] 郑伯埙,郭建志,任金刚. 组织文化:员工层次的分析[M].台北:远流***书公司,2001.

[12] 朱青松,陈维***.员工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契合衡量指标与契合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5,(5).

[13] 朱青松,陈维***.员工与组织的价值观实现度匹配及其作用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9,(5).

[14] 潘承略,虞祖尧.振兴中国管理科学——中国管理科学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291.

[15] 单孝虹.价值观:现代企业管理之魂[J].理论与改革,2002,(2).

[16] 吴剑平,张德.试论价值观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9).

[17] 叶泽川.新儒学工具性人群关系管理价值观研究[D].重庆大学,2002.5.

[18] 冯周卓.走向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

[19] 乔东,吴倬.试论当代管理理论中价值观的重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20] 胡宁.价值观管理的运作效力机理探析[J].求索,2008,(5).

[21] 黎永泰,杨世铭.从管理的演进认识企业文化的本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2] 吴维库,富萍萍,刘***.基于价值观的领导[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2.

[23]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企业文化在中国[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24] 乔东,李海燕.试论价值观管理理论中的人性观[J].教学与研究,2002,(12).

[25] 张朝洪,凌文辁.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观管理[J].生产力研究,2003,(5).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篇10

本论文首先对基本的组织行为理论进行了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海尔集团和日本的松下公司应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最后对中国企业如何应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提出了建议。

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1)组织行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人”,它着眼的基本点是将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利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可以有效地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可以充分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可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基础,组织行为理论与方法是催化剂和助燃剂;二者的合理搭配与波动均衡,可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但要懂得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而且还要懂得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版权所有

(3)全员参与、因势利导、以人为本,是海尔集团运用组织行为理论推动企业管理的集中表现。劳资同权、人力资源核心论、尊重人性,是松下公司运用组织行为理论推动企业管理的集中表现。在组织行为理论的应用方面,中日企业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点。从应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的总体效果而言,目前日本企业暂时胜中国企业一筹。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国有企业员工管理论文10篇

学习

外贸营销策划方案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外贸营销策划方案10篇,内容包括外贸营销思路和方案,外贸女装营销策划。06.3-07.5三星公司长促07.5-至今广州市创毅广告有限公司文员兼出纳教育背景毕业院校:广州市第三财经职业中学最高学历:中专毕业-XX-07-01所学专业一:金融所

学习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城市公共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城市公共管理问题及建议论文,城市公共管理实践心得。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本来隐性的城市公共资源短缺很快显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城市公共资源短缺的集中爆发从大城市逐渐蔓延到中

学习

线上推广营销方案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线上推广营销方案10篇,内容包括旅游线上营销的宣传推广方案,体培机构线上营销推广方案。所有的东西“窥一斑而见全豹”,抛砖引玉,欢迎交流。现在的品牌OTC企业要大发展,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产品的战略规划就是为品牌产品孵

学习

代款申请书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代款申请书10篇,内容包括借款申请书,中考志愿代报申请书。年、季度借款计划已借金额申请借款金额(大写)借款期限借款种类借款用途借款原因还款计划借款批准后以本申请书作为借款借据此致中国工商银行××分行借款单位盖章法人

学习

撤诉申请书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撤诉申请书10篇,内容包括欠钱撤诉申请书,离婚撤诉申请书。申请人因不服(何行***机关的何种处理决定)一案,于*年*月*日向你院提起行***诉讼并被你院受理,现申请撤诉.申请撤诉理由:以上申请,请予以审查决定.此致人民法院申请

学习

大学生健康教育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健康教育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健康教育心得范文10篇,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案例十篇。大学生健康教育需要有计划性,但是在特殊事件发生时,实时的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在某地发生肺结核***情时对学生

学习

国际市场营销方案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市场营销方案10篇,内容包括国际市场营销方案有哪些,国际市场营销促销方案。互联网;国际市场营销;变革;创新国际市场营销重点以国外顾客需求为中心,针对国际市场的历史、地理、文化、商业惯例、***治和法律环境,制定与实施

学习

先进制造技术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先进制造技术,内容包括世界先进制造技术论坛,先进制造技术的摘要。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先进的制造业是将物料、能源、设备、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制造资源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制造过程转变

学习

新品上市营销方案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新品上市营销方案10篇,内容包括新品上市营销高端方案,新品上市营销策略。1、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购买力将XX市场划划分为A.B.C三类来实行精细化管理和销售人员跟进服务,XX市场计划拓展80—90家以上可控地,县级分销商

学习

市场营销规划方案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营销规划方案10篇,内容包括市场营销职业生涯规划书3000字,市场营销战略规划。2营销机构设置原则2.1营销与运输分立原则运输企业的营梢部门不同于运输部门。营梢部门的职责是研究市场,向运输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方案,使企业成

学习

全年营销推广方案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全年营销推广方案10篇,内容包括全年营销推广方案,美食线上营销推广方案。我国物流业发展环境逐年改善,行业规模稳定增长。物流作为商品流通运输、保管、配送的核心关键环节,直接关系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伴随着

学习

营销系统技术方案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营销系统技术方案10篇,内容包括经典营销方案100个,营销管理系统方案设计。正文电力公司营销业务承载着业扩报装、电费计费、电能计量、用电信息采集等关键业务以及95598电话语音、互动网站、银电联网等对外服务工作,具有业务

学习

林业毕业论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林业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林业,林业毕业论文的格式。1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论文现存问题1.1学生做毕业论文的热情不高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够从事风景园

学习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内容包括学前教育论文范文5000字,学前教育论文哪个题目比较好。某幼儿园园长在谈到对新毕业幼师的印象时给我感触颇深,她认为现在的毕业生有两大优势:一是工作热情高,二是专业技能好。但欠缺的一点就是文化底

学习

城市公共管理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城市公共管理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城市公共管理问题及建议论文,城市公共管理实践心得。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本来隐性的城市公共资源短缺很快显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城市公共资源短缺的集中爆发从大城市逐渐蔓延到中

学习

农村低保员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农村低保员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社区低保工作总结范文怎么写,低保经办员年终总结范文。二、缺失项目管理规范下的朱桥镇低保主要问题(一)确定低保人群贫困标准的问题。目前朱桥镇各个村庄经济水平差距较大,如果按照机械性地贫

学习

城市园林论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城市园林论文,内容包括城市园林论文,风景园林论文集。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

学习

项目团队管理论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项目团队管理论文,内容包括关于项目团队管理的论文,团队管理论文怎么写。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就是指将肩负项目管理使命的团队成员按照特定的模式组织起来,协调一致,以实现预期项目目标的持续不断的过程。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一般要

学习

金融系毕业论文模板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系毕业论文模板,内容包括金融系毕业论文题库模式设计,金融系毕业论文有多难写。2.资料堆砌现象比较严重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与运用。但是不少学生难以准确把握

学习

民族文化传播论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民族文化传播论文,内容包括民族文化传播论文,民族文化保护论文1500字。二、研究发现与讨论问卷调查主要从他们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及认同层面来分析他们对云南的印象。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

学习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物流企业管理论文,内容包括物流企业管理模式论文题目,企业物流管理论文1000字。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成本的高低与企业的效益紧密相关,具有乘数效应:即物流成本的降低可以显著增加企业的效益。举例说,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某企业

学习

市场管理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市场管理论文,内容包括市场管理的论文集,市场管理论文答辩问题及答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成为全部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交汇点,一切经济活动都要通过市场的媒介作用达到其所追求的目的,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调节功能被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