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管理论文第1篇
1.引言
众所周知,当今企业的交易成本主要为物流所占用。物流成本成为企业销售成
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成本的高低与企业的效益紧密相关,具有乘数效应:即物流成本的降低可以显著增加企业的效益。举例说,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某企业的利润率为10%,要想依靠增加销售以获取10万元的利润,则企业要增加100万元的销售额。如果我们能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物流成本降低10万元,则等同于间接增加了100万元的销
售收入。常言说得好:“省钱比赚钱容易”。由于当今科技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企业的物流职能的改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顾客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理性化趋势明显的当今经济社会,显然,改进企业的物流职能,降低其物流成本,要比改进企业的销售职能,提高销售收入要容易得多。因此,企业要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必须适时、有效地整合其物流资源。本文从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相关文献入手,对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概念、实质、原则、问题进行较为系
统的理论研究,进而提出再造企业物流流程的建议和对策。
2.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概念和实质
2.1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研究的相关链接
资源整合是当今物流界较为热门话题。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于资源整合的理解还千差万别,从笔者所涉猎的国内外文献看,比较有代表的观点主要有:
2.1.1.何明珂在其著作《物流系统论》指出物流要素集成化原理实质上就是物流资源整合原.理。该文指出:物流要素集成化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对物流系统功能、资源、信息、网络要素及流动要素等进行一系列规划、管理和评价,通过要素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使所有要素能够像一个整体在运作,从而实现物流系统要素之间大联系,达到物流整体优化的目的的过程。还指出物流要素集成是区别传统储运业与现代物流业的主要特征;系统分析了要素集成的动机、机制和结果;指出物流系统内部结构的原理有:物流要素集成化原理、物流系统网络化原理和接口无缝化原理等。
2.1.2.王佐在其文《论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中将物流资源整合从战略思维层面和战术选
择层面对物流整合的涵义和物流整合的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其文认为物流整合内容包括客户资源、能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
2.1.3王国雄在其文《试论现代物流的整合效应》中从大物流的观点出发,认为物流整合力是物流企业对市场发展所具有的适应力、协调力和综合力的总和。物流整合力=物流设施+营销能力。
2.1.4李雷鸣、陈俊芳在分析了企业物流的作用和制约因素之后,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集团现行的分散物流模式的弊端,并在此基础提出了企业集团组织一体化整合和信息整合的第三方物流改革目标模式。
2.1.5.唐纳德.丁.鲍尔所克斯等人在其著作《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一体化》提出的整合理论。强调了对物流位置结构、仓库位置类型、运输节拍、库存节约、物流战略的制定方向。
2.1.6DorothyLeonard从动态角度概括了企业资源整合的方法和过程,他认为企业资源整合就是在发现并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的决策措施,对物流企业内外的系统功能、实体资源、信息、网络要素以及其他要素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评价,从而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并且通过动态的资源检验和发展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2.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概念和实质
上述各种企业资源整合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有些从技术的角度进行研究,有些则从管理运作的角度去研究;有些从企业的角度进行研究,有些则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研究。应该说,这些研究还是令人满意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各种资源整合的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具体的整合内容和方法上;二是,对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前提-----制度资源研究比较缺乏;三是,对企业物流资源整合本质研究
的缺乏,没有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物流资源整合而作出一个系统的研究。应该指出,企业物流资源的整合不仅仅是对企业和社会原有的物流资源进行重新的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为了使企业的运作形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企业由以职能为中心的传统运作形态向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中心的现代企业运作形态的转变。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运作的根本性变革。在当今经济社会中,企业物流资源的整合,不论从何种角度看,都不能忘记关键的一点:即企业物流资源的整合应有合理的制度安排作为其前提,并有现代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其强有力的支撑。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将其有限的物流资源和分散的社会物流资源进行无缝化对接,真正形成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物流资源的动态运作。为此,本文将企业物流资源的整合定义为: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的需要,在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借助现代科技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力量,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将企业有限的物流资源与社会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无缝化对接而进行的一种动态管理运作。这也是本文将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置于新经济背景下研究的原因。这一定义虽然有些长,但其能较为全面说明当前和今后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主题和趋势。反映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本质特征:
2.2.1“在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借助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力量”说明企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制度基础和知识技能基础。
2.2.2“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说明在新经济条件下,只有正确识别和把握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使企业的物流资源整合更加有效。
2.2.3所谓“动态管理运作”说明企业物流资源整合运作的非静态特征。因为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不同时期,企业所面临的社会、***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等环境都会有所不同,企业内部环境也会因此引起变化。环境变了,企业物流资源的整合也将发生变化。因此,只有以动态的观点对待企业的物流资源整合,才能使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与外界物流资源保持一种动态的相互适应性,才能响应顾客的快速需求反应,保持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企业物流资源的整合其实质就是再造企业的物流流程。实现传统以职能为中心的管理运作向现代以资源优化配置为中心的管理运作的转变。是企业一种全面彻底的管理变革。
.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原则
3.1顾客导向原则
以顾客为导向原则,要求企业的物流资源整合必须紧扣顾客需求主题而进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不断演进。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顾客的需求日
趋理性化,人们开始希望花合适的代价购买到具有合适功能的产品或服务。强调以
顾客为导向的企业将发现,最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并不是由企业为顾客
设计的产品或服务,而是由顾客设计或由顾客参与企业共同设计的产品或服务。在
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过程中,顾客具有“否决权”,顾客群及潜在的顾客群决定产品
或服务的需求特点。使得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以顾客为导向必须使企业各
级人员都明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理由是为顾客提供价值。顾客作为企业的重要
“资产”,企业必须善待顾客。必须创建并维护良好的顾客关系。从长远的观点看,
企业的使命就是要使顾客当前价值最大化,同时使顾客的寿命周期价值最大化。企
业物流资源的整合只有达成这些使命,才有意义。因此,企业任何物流资源整合的
设计与实施都必须以顾客价值为标准,将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努力培养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是企业物流资源整合得以成功的重要前提。
3.2知识管理原则
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知识管理原则,要求企业必须提高其物流知识管理能力。
这是企业物流资源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关于这一点,也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
信息经济对现代企业的要求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波特的竞争理论为代表的,
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与行业结构和市场机会的传统管理理论,逐渐暴露出其不
足。实践证明,同一行业的企业往往面临同样的市场机会,但其赢利能力却相差甚
远,而且这种差距还有变大的趋势。为了解释这些问题,对传统理论进行休整产生
了资源管理学派。资源学派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拥有或能够支配的资
源。如土地、设备、资本和人力资源等。不同企业因其占有不同规模资源,组合不
同而产生不同的经营规模和效益,这从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竞争战略理论的不
足。但,随着市场经济趋于完善,企业原有的各种资源都可以借助资金,通过交换,
从市场获取。由此可见,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企业具有普遍意义的资源之间并不存在
必然的因果关系。在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企业较之其他企业有较大规模
的各种资源,但其经营状况却始终不甚理想,有些甚至倒闭破产。透过资源这个表
面现象,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实质上根源于企业所拥有的
知识。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一方面,由于顾客或消费者知识素质的提高,收入水平
的增加以及其选择范围的扩大,其主要消费将越来越多转向知识含量高的产品或服
务,而且要求和期望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高。新的需求特点导致了产品或服务的经济
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或服务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产
品或服务的压力。另一方面,从技术的角度看,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与其在世界范
围内的迅速扩散,使企业进入新的市场更加容易。此外,各个国家不断降低其关税
和世界范围内取消市场管制的趋势,为企业市场的全球化提供了可能。企业面对的
市场不在是以往受一定保护的区域性市场,而是全球市场。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和
开拓市场的难度也空前的加大。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获取竞争的优
势,只有靠不断的创新,而创新的源泉主要不是实物资产,也不是金融资产的物质
资源。而是企业拥有的知识及其对知识管理的能力。我们可以说,企业资源的整合
是企业知识存量的函数,企业的知识存量越大,则企业资源整合的供给成本就越小。
因此,企业要想整合物流资源,再造物流流程,必须开展全方位的知识管理,加大
企业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能
力。
3.3系统整合原则
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系统化原则,就是企业物流资源的整合要按系统整体最优
为目标,对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系统内部相互冲突的要素,或者虽不相互冲突,但须
相互协调的要素进行权衡、选择和协调。理解这一原则,应拽住其关键所在:企业
物流资源整合的目标是要实现企业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而不是系统内部的要素目
标最优。因此,在实施这一原则,对企业物流资源进行整合时,首先需要确定一个
系统边界,只有系统边界确定,才能便于其整合运作的开展,否则,将无从着手。其二是,不论如何界定系统边界,物流系统的含义还是比较确定的,它包括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物流信息。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其物流资
源整合的系统边界界定时,最好以其供应链物流系统,即包含其上下游企业和内部
所有物流资源的物流系统,作为其系统边界。其三是,如果企业无法驾御其外部物
流系统时,至少必须以其内部所有的物流资源的物流系统作为其系统边界。否则,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开展便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3.4物流运作规范化原则
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规范化原则,指的是企业应依据现代物流的要求,对物流
整合的具体运作和物流作业流程再造进行规范,并确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作业绩效评价
标准体系,并依此进行物流具体的运作组织和管理,以降低物流资源整合成本及损
失,提高企业物流资源整合质量。对于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规范化运作,不论从物流
服务的提供方,还是从物流服务的需求方而言,都是必要的。现代物流需要对其所有
的系统要素,围绕物流成本和物流客户服务之间的平衡进行系统优化。在既定的物流
成本预算下,尽可能使物流客户服务水平提高。反过来,要在提供既定的物流服务的
同时,使物流成本尽可能的低。许多研究表明,要想实现这一平衡,必须通过制度的
合理安排,对物流的作业和流程进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物流成本,其原因至少
有二:其一是,规范化的作业便于自动化运作,而随意性的作业无法实现自动化。其
二是,现代物流是以高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支撑的。而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身就极具程序化、规范化的技术。在使用这些技术时,如若没有规范化的操作与其
配合,非但无法实现效率的提高,相反,还会增加成本。因此,一个好的物流资源整
合,必须有其自己完善的流程、作业规范体系和制度体系,这也是进行物流资源整合
绩效评价的依据和标准。
3.当前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物流活动主要由企业自身承担,造成物流资源分散,这种分散的物流模式是传统“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集中反映,在传统“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中企业功能俱全,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也曾发挥其优势,各个企业可以对其自身的物流系统进行较为严格的控制,保证其生产经营的连续性,感到利用的方便。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传统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企业交易的主动权也随之转移。传统“纵向管理一体化”管理模式下的企业物流运作的弊端也日益突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企业物流规模较小,无法取得规模效益。
3.1.2.企业内部物流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相互脱节,供、产、销基本活动无法形成相
互协作的价值链,物流系统协调性差。物流利用能力低,无法达到整体最优。激励以部门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业绩,造成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片面追求本部门的利益,物流,信息流常被扭曲、变形。传统企业中的库存管理是静态的、单级的,以高库存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库存决策缺乏与供应商的联系,无法利用供应链上的相关物流资源,致使库存成本太高。
3.1.3信息系统落后。我国大多数企业仍采取手工处理方式。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极不完
善,数据处理技术落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工具落后,EDI、INTERNET、EC等先进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无法及时、准确处理相关物流信息。不同地区的数据库彼此分离,无法充分有效地加以集成,致使企业无法实现柔性化的敏捷物流作业。
3.1.4企业之间的合作缺乏。企业往往从各自的短期利益目标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基础,无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长远目标。
3.1.5企业物流资源整合重内不重外,导致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不能互相作用而缺乏动
态适应性。
3.1.6企业普遍缺乏规范与合理的制度安排。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素有企业“宪
法”之称的企业基本制度不够健全、完善,难以调动企业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建议----再造企业物流流程
如前所述,物流资源整合的实质就是再造物流流程,也就是要对现有的物流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反思和彻底的再设计,以便迅速提高企业物流流程的绩效水平。物流流程的再造涉及企业的全面变革,再此变革过程中,有各种博弈方进行的策略对抗或合作。物流流程再造能否成功,与企业物流流程再造的方案有密切的关系。企业在进行其物流流程再造之前会制定其方案。每个方案定会有优劣之分,但企业如果不去实行,是很难分辨方案优劣的。面临多种方案,由于企业的习惯力量使然,企业会有实行或不实行的策略选择。各种方案分别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方案是否可行,二是企业变革观念的强度。在这两个因素中,方案的可行是前提,企业变革观念的强度是保证这二者共同决定的博弈结果。
再造企业物流流程是当今企业界最时髦的企业物流运作变革术语。但整合企流资源,再造企业物流流程并不是泛泛进行的,它不仅需要先进合理的观念作保证,还要有企业的组织、制度、技术、文化、信息等作保证,还要有足够的知识技能作保证。依据前述的物流资源整合的原则和实质,结合当前我国企业物流资源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以为,再造物流流程,实现企业物流资源的整合,主要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企业的观念再造
“观念先行”是企业一切变革的客观要求,只有首先树立正确的观念,才有可能做正确的事。在当今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整合企业物流资源,再造企业物流流程,必须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念:一是,再造物流流程的使命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二是,企业物流流程在企业为顾客带来价值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企业物流事业的成功来自于优异的物流流程绩效;四是,优异的流程绩效是通过科学的流程设计、合适的人员配置与良好的工作环境共同作用达成的,尤其是科学的流程设计(包括先进物流网络技术的应用),它是企业对顾客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和物流流程本身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4.2制度再造
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市场制度(游戏规则)作保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加之以建国以后,计划经济的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受其影响,在当今的经济转轨中,不论从企业的宏观层面,还是从企业的微观层面看,都存在着基本制度的严重缺失,企业发展所需的制度供给不足。致使企业难以进行市场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运作。如当前物流分割管理局面的存在,造成企业物流运作中存在大量的非市场化行为,这些行为的存在,破坏了社会的基本信用制度,使得以合作信誉为前提的,以物流运作虚拟为方向的企业物流流程再造的组织形态----虚拟企业(供应链企业联盟)的运作变得十分的艰难。不仅严重抑制了企业物流效益的发挥,而且,使在其之后的制度演进还可能存在路径依存现象。因此,要想有效整合企业的物流资源,再造企业物流流程。我们必须: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完善一个有关权利规范和保护的体系,对公民财产给予法律的保护。这是保证企业有效运作的最基础性的制度。这些制度应包括对所有权、债权、期权、契约等所作的界定和规范,还应包括各种权利流通和转让制度的制定,对权利和权利行使收益进行保护。二是,在规范市场秩序和提升企业信誉的过程中,应强调***的严肃性,长期一贯地依法行事。三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而言,应加强以企业基本制度为基础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完善企业的技术规范、业务规范和个人行为规范以及各种管理制度。
4.3企业组织的再造
由于企业资源投入的有限性和企业规模运作边际替代效应的存在。因此,企业不可能以无限制地进行企业规模扩张来获取利益的增加。R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其之所以存在就在于企业可以节省通过市场价格运转的交易成本。当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增加并超出其外部价格的调节费用,必然导致其市场竞争能力的削弱。在新经济条件下,由于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物流资源与社会物流资源进行无缝化对接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可以依此对企业组织进行再造,在认真识别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要求,将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世界范围内的“专家”企业,建立一种全新的,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的诸种核心能力的动态联合体----虚拟企业组织。这样,可以克服企业传统规模运作的缺陷,以较少的物流资源投入来获取规模物流运作的效果。这是从今以后相当长时期内,企业组织运作的主流形式。
4.4企业的文化再造
企业文化的再造是一种较高形式的流程再造,企业文化对企业具有巨大的软约束力和驱动力,能保证企业物流流程再造的顺利完成。企业文化的再造,包括企业的使命、基本目标、战略的转变,是最为复杂和艰难的部分。成功实施企业文化的再造,需要对企业有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应在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下进行。企业文化再造,应有远景目标的规划,强调企业组织的持续发展。如前所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是基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存量。因此,企业文化再造必须以提高企业的知识存量为目标,在企业内部及虚拟企业成员之间建立学习型组织,进行第五项修炼,改进其心智模式,进行自我超越。在企业文化再造过程中,激励学习和创新机制是其重要内容,它需要以人为本,重新设计企业的考评体系。以学习为手段使整个企业的知识存量得以提高,并不断创新,最终实现企业素质的提高。
4.5技术再造
技术再造是企业物流流程再造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技术再造应以企业物流流程的需要为前提,主要考虑物流运作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依据企业物流技术设备水平,物流运作的特点和信息化的状况及再造后的总体要求而进行。企业在采用其物流运作需要的新技术后,应建立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采用网络技术连接物流流程再造的各个工作单元,构建企业内部网络,以协调和管理企业的各种物流资源,再将其与INTERNET进行连接,为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动态运作组织----虚拟企业的运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王佐.论物流整合.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22).
3.王国雄.试论现代物流的整合效应.商业现代化.2000(19).
4.李雷鸣、陈俊芳.组织一体化与信息整合的第三方物流.中国流通经济.2003(3).
5.(美)唐纳德J鲍尔所克斯、戴维J克劳斯.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一体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6.DorothyLeonard.BuildingandSustainingthesourceofinnovati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tonMasschusetts.1995.
7.马士华.《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8.周永亮.《中国经济问题前沿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罗海成、王秉安.《中小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0.吴敬连.《转轨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第2篇
摘要:用战略-机会成本决策模型和层次分析法(AHP),对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下进行物流自营或者外包决策提供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1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外包
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于80年代中期提出,其观点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得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地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活动的协调,实现最佳业务绩效,从而增强整个公司的业务表现。在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包括物流外包在内的业务外包应运而生。这是因为随着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原来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战略不仅未为企业带来预期的利润,而组织规模的扩大反而导致企业结构臃肿,反应迟缓,资源未能获得最高效率的应用,企业开始重新配置供应链,企业的组织方式正是在这种整体战略设计下,围绕核心能力展开的。要保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快速的研发能力、高质量高柔性的生产能力、完善发达的销售能力,全方位的物流能力,而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外包使企业能集中有限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创造竞争优势,这样,企业就突破了传统的“内部资源选择”战略。运用有限资源发挥自身最强的优势,以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各种社会服务部门之间的联合,增强企业竞争力。
2促使企业选择物流外包或自营的原因
欧洲目前使用外包物流的比例为76%,美国为58%,日本为80%,同时欧洲有24%、美国有33%的非外包物流用户已积极考虑使用外包物流。相比之下,我国的外包物流却门庭冷落。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比例只有18%,而商业企业物流第三方承担的更少,仅占总比例的5.9%。根据美智(Mercer)管理顾问公司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2002年对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进行的调研显示,企业选择外包物流的原因,首先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占访谈企业的33%),然后是为了强化核心业务(占27%),第三是为了改善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质量(占24%)。另一方面,不少企业选择物流自营的原因,首先因为自身已拥有一定的内部物流供应能力(占33%),其次是对目前的即L服务水平缺乏信心(占24%),再次是缺乏优秀的即L(占21%)。
3决策模型
在当前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中,有许多因素将左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右企业作出物流外包或者自营的决策。对此,可以应用不少模型来进行决策,本文提出一种方法是首先运用战略一机会成本决策模型进行定性分析,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到最优决策。
3.1战略一机会成本决策模型
首先考虑企业物流系统的战略重要性,即识别物流子系统是否构成企业核心能力。识别标准如下:
3.1.1它是否是竞争差异化的有效来源?它是否使企业具有独特的竞争性质而难于为竞争对手模仿;
3.1.2它是否存在顾客可感知的价值,具有价值优越性?
3.1.3它是否覆盖了企业的多个部门或者产品?是否提供了潜在的进人市场的方法?
如果回答肯定则可断定物流子系统具有战略重要性。由于物流系统是多功能的集合,各项功能的重要性和相对运营能力还有差异,故需对物流各项功能进行分析。判断某项功能是否具有战略意义,关键是看它是否只被本企业掌握还是也被其他较多的第三方物流(TPL)企业掌握,如果几乎只有本企业具备该项能力,则该项功能具有战略意义,企业应该自营该项功能并发展它。否则的话,则可判定该项功能不具有战略意义,企业可以考虑外包。在对所有功能判断完后,应对可外包的物流功能进行整合,选择最优的物流运作方案。然后,看企业物流资源的机会成本有无竞争力,如果有竞争力就自营反之考虑外包。如果企业的物流系统是非战略系统,则在确定物流运作方案后,看企业是否具备自营能力,若企业具备自营能力,则看企业自营所需的机会成本是否具有竞争力,若具备的话就自营;否则外包仰L企业。具体选择哪种方式,根据成本决定。若企业不具备自营能力,则决定外包并根据成本选择TPL企业。
3.2层次分析模型
参考美国学者T.L.sat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Andyti。HierarehiealProcess),该方法在经济决策、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领域进行多准则决策中已获得成功应用。本文借助AHP算法,对物流提供商(本文把企业自身和外包物流企业均看成物流提供商来进认评价)的质量、成本、技术、交货期等因素进行非量纲化评价指标模糊描述,并且使用AHP法作综合决策,从而建立物流提供商评价指标体系和多级层次分析模型。
3.2.1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
评价指标具有评价标准和控制标准的双重功能。本文采用如***2所示的递阶层次结构和全面评价指标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专家组的评价确定决策评价指标集)。该层次分析结构将考核物流提供商的n个因素,并将其按属性分成若干组,形成条理化目标层、子目标层和因素层
3.2.2AHP法定量分析步骤企业的物流决策的过程可以分成以下几个主要的步骤:
3.2.2.1由专家组成评审小组,确定影响决策因素,建立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3.2.2.2确定几个备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和本企业作比较;
3.2.2.3由各位专家对各个因素进行评比,确定其各级的判断矩阵;
3.2.2.4使用方根归一法,计算出单级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
3.2.2.5通过一致性检验,调整判断矩阵;
3.2.2.6由专家对企业和几个外部物流企业水平进行评价,根据权重,并运用加权平均确定各级的分值,最终确定决策的分值。
3.3AHP决策分析的实例
假设某企业正在进行物流外包还是自营的决策,该决策的评价指标若干,可供选择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是本企业和物流企业A。
3.3.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可以通过专家组讨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根据一般选择依据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3.3.2层次单排序(A一Bi判断矩阵见表1,B1一c判断矩阵见表2,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其他BZ一C,B3一C,B4一C同表2方法,分别通过一致性检验)
3.3.4最终决策层判断矩阵,Ci一D判断矩阵(见表4一表6,其余C4一CIO一D的判断矩阵同理可得,分别通过一致性检验)
得分如下:DI二0.2386DZ二0.761433.5结论根据AHP法的最终得分,可以作出决策采用物流外包。当然,如果有多个物流企业可供选择,则各企业有不同的Ci一D的判断矩阵,采用此法进行多次计算,然后比较,最终作出是自营还是外包;若外包,则该选哪个物流企业,扒而得到科学合理的决策。
4结论
本文结合战略一机会成本决策模型和层次分析法(AHP,AnalvticHierarchicalProcess),对供应链管理背景下企业物流自营或者外包决策提供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使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下进行的物流模式决策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MohammedAbdurRazzaque.Outsoureing。flogistiesfunerions:alireraturesurvey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sieal,1998,Vol.28:89一107.
2p.Hu:。phreys,R.Melvor,puter,&Indus-trialEnglneering,2002,42:567一585.
3Davidsimehilevi,philipKanminsky,EdirhSimehilevi.DesigningandmanagingthesupplyehainM.China,Shang-hai: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第3篇
1.1教材教学定位不准确。目前高职物流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由于各学校、系部、教师的理解不一,导致有的教学定位不很准确。不少高职的物流教育教学以大型物流企业为着眼点,有的偏重于企业管理,有的偏重于物流管理,有的甚至连物流企业管理与企业物流管理两个关键概念都不作严格区分。以其昏昏又焉能使人昭昭!高职物流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定位,出发点和落实点都应该是为学生去中小型物流企业,在操作和初级管理等岗位作的知识技能准备!要把这样的定位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全过程。
1.2课程结构过于强调系统性和全面性。目前高职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如《物流企业管理》所采用的教材,其结构应该说都比较严谨全面。很显然,这种知识结构倾向于强调物流管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其用意不错,是希望学生熟练掌握物流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物流企业管理的全部流程和方法,还希望学生能运用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由此不难看出,高职物流企业管理教科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全面系统的物流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缺乏的恰恰就是差别性和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舍取发挥,大力改革和创新。
1.3部分教学内容脱离小型物流企业管理实际。正因为目前高职物流专业的必修课物流企业管理等所采用的教材,都倾向于强调物流管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使得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照本宣科,面面俱到。而对高职学生日后就业的主战场,即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管理实际距离较大;对学生的就业、创业和专业发展轨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的帮助。
2适应小型物流企业管理需求是高职物流教学改革的方向
2.1确定为中小型物流企业物流管理服务的教学定位。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它与本专业其他专业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物流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了解物流发展现状以及物流企业管理的基本要素。按照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来看,他们极少会进入物流企业管理的理论研究领域,有的人随着职业的发展变迁,会从事一定的管理工作,其时需要用到物流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如果说,物流企业管理基本知识是“必需”的话,那么,物流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就应该以“够用”为度。物流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照本宣科,只求掌握物流企业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业务,注重让学生分析和解决物流企业管理实际问题,适应今后到中小型物流企业中工作方为要旨。
2.2确定为学生就业去向及职业生涯服务的教改思路。对于高职物流专业教育来说,就业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标,他们的职业发展轨迹就是学校教学的服务主题。一般说来,高职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后会有这么几个发展阶段:先是第一线的操作人员;经历几年发展后,可能成为执行层面的中层管理人员;再后来,有少数人可能成为决策层面的高层管理人员[3]。明天几个不同阶段所需要的物流企业管理知识,或者说物流岗位群所需的物流管理技能,就是今天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整体设置的依据。这些知识技能大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技术能力、经济管理、信息管理。首先,操作人员的技能是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采购、供应、运输、仓储、装卸、配送等知识技能,是物流专业学生的基本功,应该加以强化。其次,初、中级管理人员必须增加企业管理、质量管理、成本控制、信息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能力的实践学习。再次,为高层管理者准备的知识能力可作为选学内容,如企业宏观管理、市场分析、计划决策、组织机构、企业文化、经营评价等。
2.3确定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课程教学设置。专科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办学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服务的,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找准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定位,要结合行业或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定位来设置专业课程。如商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物流专业课程可以侧重于配送、采购等。将配送、采购相关的知识细化,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物流职业人才,如理货员、采购员等。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布置当地物流企业实际的模拟业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要求学生实践相关业务,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运作管理的动手能力。实践课尽可能真刀真***,让学生进入角色,以实战的形式参与到实践课的教学中来,感受到真实的岗位职责与特点,提高物流作业操作能力。要增加当地物流企业实践教学的比重,要利用校外当地企业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切体会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处境、生存、发展的现实,为自己的就业、创业作一次次彩排。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第4篇
[摘 要] 初步探讨了 企业 物流的三种模式,即物流自营、物流外包、物流联盟,以及每种模式中常见的经营方式。 【论文关键词】 企业物流 物流自营 物流外包 物流联盟 物流最主要的 问题 直接来自工商企业的经营,企业物流是物流 研究 和实践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企业物流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物品从原材料供应,经过生产加工,到产成品和销售,以及伴随生产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以及再利用的完整循环活动,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企业物流经营就是企业为合理配置物流资源、有效提供物流服务、不断创造物流价值、谋求良好 经济 效益而理顺各种关系的活动过程。 一、企业物流经营模式选择的必要性 由于深受“重商流”、“轻物流”思想的 影响 ,经营者对物流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缺乏足够认识和重视,没有将物流看成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被动地接受生产、销售服务。 按照英国的研究表明,各种物流费用平均占货价总额的14.8%;而美国的研究表明,各种商品的物流费用百分比,最低占10%,而最高可达32%;而 中国 的研究表明,一般商品物流成本占商品总成本50%~60%以上,水果、食品等商品的流通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60%~70%,玻璃、陶瓷的运输破损率高达20%;物流过程占用的时间几乎占整个生产经营流程的90%。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一般占GDP的10%左右,而中国的物流成本在15%~30%之间。 二、企业物流经营模式选择 企业选择什么样的物流经营模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其二是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据此,设计出三种决策方案:物流自营方案、物流外包方案、物流联盟方案。 1.物流自营方案 物流自营是指生产企业借助于自身的物质条件自行组织的物流活动。在物流自营方式中,企业也会向运输公司购买运输服务或向仓储企业购买仓储服务,但这些服务都只限于一次或一系列分散的物流功能,而且是临时性、纯市场交易的服务,物流公司并不按照企业独特的业务程序提供独特的服务,即物流服务与企业价值链是松散的联系。 据调查,在国内 工业 企业中,36%和46%的原材料分别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产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企业自理与第三方物流共同承担的比例分别为24.1%和59.8%;在商业企业中,由企业自理和供货方承担的物流活动分别为76.5%和17.6%。物流自营比例之所以较高,是因为物流自营有利于企业掌握对顾客的控制权,保证供货的准确和及时,保证顾客服务的质量,确保企业能获取长期稳定的利润;物流自营是现有体制下企业的现实选择,如实行物流职能外包,必将使得已经自营物流的企业现有的物流设施闲置或转让,现有的物流人员换岗甚至下岗,肯定要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企业的高级管理层无疑要冒很大的改革风险;企业的产权状况决定了企业自营物流;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决定了自营物流是企业不得已的选择,如货主企业在接受物流服务时,常常遭受时间延宕、货物受损等对方违约的困扰。 一般说来,如果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很大,且企业对物流的管理能力很强,企业采用物流自营模式较适宜。常见的物流自营经营方式有:①将分散在不同组织部门的物流活动整合为一个部门加以运作管理,实现跨业务单位的内部物流管理一体化。②开发内部的水平物流组织或跨职能物流组织,该组织按照业务过程或工作流进行,而不按照任务或职能划分,以实现跨任务协作、以顾客为中心。③建立物流服务部,内部的物流服务部门以市场为导向,并向内部的服务对象索取费用,且内部顾客不再享有免费或低价服务,物流部门可为外部顾客提供服务,内部顾客也可以任选外部供应商提供服务。④成立物流子公司,企业专司物流业务管理,对物流业务统一指挥并实行***核算、自负盈亏,多余的物流能力可参与 社会 经营,避免物流能力闲置和浪费。 2.物流外包方案 物流外包是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 企业 来完成。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第5篇
(一)内部控制薄弱,职权划分不清
第一,企业普遍出现机构设置不合理,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人员常常身兼数职,往往由同人或部门负责完成采购销售、付款收款和办理出入库手续等全过程。第二,只重视存货的购买环节控制,对其他环节如存货的仓储与保管、领用与报废等较忽视,进而导致大量的浪费。第三,企业没有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虽有也因为缺乏严格的考核和监督,一旦出现过失,即实行警告、罚款、降职、撤职,而不是去从根本上找原因,导致少数员工更加有恃无恐,趁机钻了内部控制的空子。
(二)缺乏对存货的管理,造成过多的积压
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采购原材料没有计划和目标,有时候会造成存货太多,造成堆积,同时,企业因为存货管理制度的不规范,所以只想到多进存货来预防因缺货造成的延误交货期,此种做法也会引起存货的积压。大量的存货势必会占用大量的成本,从这个观点来看,存货也是公司的一项“负债”,它不但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致使资金短缺,并且长期滞压,极易造成货物贬值、毁损、失窃,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换句话说,这是当前我国企业存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存货管理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
由于存货各种各样,核算的工作量比较大,目前,有些企业存货信息的收集与交换单纯凭借手工来实施,自动检测与诊断技术、智能监控技术、网络技术及微处理设备等方面落后。人工的记录统计,跟不上企业科学发展的脚步,致使企业运行效率低,资金使用率低。同时,虽然有些企业在进行核算阶段,也用到了现代的先进技术,然而单单满足了核算的需要,对于存货管理的全部信息无法实行动态管理,进而不能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
(四)存货管理未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物流管理水平俨然成为有效降低成本、追求收益最大化的重要竞争手段。一方面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的程序中,缺乏对内外的统一性,未曾进行物流管理的有效整合,通常情况下,企业只在内部的整合上做文章,对企业的外部物流资源却视而不见,另一方面,从企业的产业结构看,自营物流最为广泛,第三方物流显然利用不足。这不单单是价格问题,最主要的是其商业秘密不可外泄为他人所知。并且在运用第三方物流时经常今使用其物流作用,其他方面的作用未开合作使用。
二、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存货内部控制的制度
首先,企业要参照《会计法》、《公司法》完善法人制度,并履行法人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积极组织、协调本单位的存货管理控制工作,结合企业的自身条件、单位规模、组织结构、业务性质等。从严格执行采购、销售制度,规范存货采购、耗用、销售环节,建立供应、销售方的信息档案,加强对其信誉、资质等级管理。其次,要建立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利范围,加强存货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的控制,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铲除滋生的土壤。最后,制定并选择适当的存货盘点制度,参照企业要求对存货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核对,做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表相符,发现问题后可用及时反映至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二)制订相应的采购计划
在进货时,应根据经营特点,确定好经济订货批量,再订货点,及时补货,勤进少购,减少资金占用量;在作好价格信息收集整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对未来的市场供求趋势及价格浮动情况做出预测、分析和判断,制定较为合理的价格预案。从而确定采购资金计划,杜绝积压、浪费现象,确保生产的正常进行,提高资金利用率。
(三)合理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对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比较重视,如果只运用内部物流资源,不易满足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要求,而运用第三方物流对强化存货管理有很重要的意义。企业要加大对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或有效利用中介机构的力量。把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真正运用到企业存货管理上来,很大水平上要凭借掌握现代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精通现代物流理论、技能的人才。企业通过聘用物流方面的高级人才,整合内部物流资源,相当于完善存货管理的窍门。
(四)强化存货信息化管理系统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物流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发展战略
现代物流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增加经济效益的“第三利润源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开发上,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物流系统做出科学规划,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确保企业物流的系统性和合理性,使企业保持敏捷的反应能力。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府还是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企业加强物流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各地***府,相关部门、行业都先后开展城市物流规划、企业物流管理试点等工作,物流被认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企业强化物流管理的重要意义
现代物流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集合整个采购、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通过一体化管理,来统筹安排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服务,通过组织设置的一体化,来实现供应链的统一控制。所以,企业加强物流管理,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和再造,对加强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1、企业加强物流管理,实施物流系统再造,能够减少库存积压,降低总成本,提高利润。企业通过对内部物流系统进行改造,使物流管理水平提高,由此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和存货成本,提高库存的周转速度和资金的回笼率,使企业从物流这一巨大的利润获取收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海尔集团从1999年开始创新了一套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兴建了现代化的立体自动化仓库,构筑了将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使呆滞物资降低73.8%,仓库面积减少50%,库存资金减少67%。
2、企业加强现代物流管理,无需占用流动资金,便可实现无本获利,能有效地提高竞争力。在现代物流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特定的需求进行商品生产。通过对产品交付期、质量及价格的预测,利用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资源。由于是采用需求管理和柔性生产技术,以批量产品的价格完成生产过程,所以无需占用流动资金,便可实现无本获利。
3、企业加强现代物流管理,能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现代物流管理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提高了仓库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发运、订单处理的自动化水平,使分装、包装、保管、运输、流通加工实现一体化,生产厂家可以方便地使用信息技术与物流企业进行交流和协作,企业间的协调和合作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这样一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准时制生产。
二、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物流运作现状
1、从宏观方面来看,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受“重商流”、“轻物流”理论和思想的影响,对物流在经济发展和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缺乏足够认识和重视;物流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学科建设严重滞后;物流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落后;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于支撑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等缺乏统筹规划,各部门、各地区各自为***,闭门造车,缺乏协作,尚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物流业的协调机制处于分散状态,近年来,虽然在我国流通领域内成立了一些物流协会或类似的行业组织,但效果不佳。由于行业管理既分散又薄弱,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从微观环境来说,企业物流管理与运作不容乐观。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物流活动主要由企业自身承担,造成物流资源分散,资金短缺、产品积压、库存资金占用多、设备利用率低、生产管理水平低下等。首先,企业内部物流各自为***,供、产、销相互脱节,物流系统协调性差。大多数企业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使物流的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有些物流业内拥有的物流设施、设备为数不少,但利用率却普遍偏低,很少能提供全国性或全球性的物流服务;由于物流活动跨职能、跨部门设置,且各部门各自为战,缺乏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物流财务分析,致使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非常低下。其次,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完善,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工具落后,物流难以畅通无阻。在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由于信息收集、处理、跟踪的低效性以及企业缺乏对各方物流信息全面、准确、动态的把握,使企业无法实现内、外部物流一体化,无法追求物流系统的最优化和合理化,参与供应链管理。很难满足消费者快速变化、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再次,粗放型经营突出,缺乏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运输、仓储等部门,或有自己专门的运输公司、仓储公司等,进行物流自营。这些企业内部物流部门不去市场找生意,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同时一些在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不顾企业物流管理能力是否具备,不惜斥巨资在国内建立自己的物流子公司,不把物流交由具有比较优势的第三方经营,仅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和粗放型物流经营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三、我国工业企业物流运作再造
1、***府要为企业物流运作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第一,***策环境。***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要采取积极的财******策、税收***策、金融***策等,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技术环境。***府要鼓励和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第三,市场环境。***府要为物流企业在跨地区经营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检通关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大型货运企业或储运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向物流服务企业的转变,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
2、企业内部要消除部门间利益冲突,确立适合企业自身条件的物流发展模式,构筑一体化物流。第一,企业间要建立起战略联盟,优化物流服务,创造新的物流价值。大型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要迅速从“大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并通过供应链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本企业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对于那些物流活动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型企业,要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发展完善企业自我服务的物流系统,要从成本核算和作业环节的最小单元开始,以降低成本和系统优化为原则,对企业从采购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从而确定物流活动内容和管理范畴,优化物流服务,创造新的物流价值。第二,企业要积极开展并购,对物流能力进行内部整合,确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物流模式。中小企业的自办物流规模小,物流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只有通过并购,来整合各企业的物流能力,将各企业的物流特色能力集合在一起,增强企业竞争力,构筑起全球一体化的物流网络。所以中小型企业,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主业中,将物流服务功能从企业生产活动中剥离出去,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去经营。将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自己的核心义务上以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从而以整合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取胜。
3、从战略的高度审视和发展物流,把物流纳入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树立先进的物流理念,促进企业物流理性发展。企业要充分认识物流是制造商的产品工艺流程通过物料采购和实物分配这两个功能性活动分别向其供应商和客户两个方向的纵向延伸所构造的一体化供应链。企业在构筑内部物流体系时,要以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为主线,以相关物流信息流来协调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对物流系统的各要素,如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进行科学的分析,权衡利弊,使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处于一种合理的水平上。其次,企业要从战略高度审视物流发展问题,构筑企业的核心发展能力。企业要根据经营发展的需要,科学系统地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环境与资源,确立正确的物流发展战略。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物流管理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管理经验的积累,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逐步地将物流功能***出来,建立面向商或零售商的物流配送部门,集中负责需求预测、产品配送控制、用户服务调查监督等职能,以实现物流一体化管理。这样,企业就可以将精力放在核心产品的生产上,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生产力。再次,积极引进JIT、MRP等管理技术,按供应链理论对企业内的生产管理进行整合。准时生产方式(JustInTime,JIT),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实行的一种生产方式,JIT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通用管理模式在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应用。准时生产方式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也就是通过生产的计划和控制及库存的管理,追求一种无库存,或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MRP是一种将库存管理和生产进度计划结合为一体的计算机辅助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它以减少库存量为目标,统筹地为制造业管理者提供满足生产计划需要的物资供应手段。最后,按物流管理思想对销售系统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配送能力,市场反应速度和售后服务水平。物流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用户能否接受企业的产品,关键在于用户能否保质保量、及时地得到企业的合格产品和服务。所以,企业要按物流管理思想对销售系统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配送能力,市场反应速度和售后服务水平。对于顾客来说,由于送货准时、保质保量,大大提高了顾客的满意程度,从而赢得了市场;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可以达到巩固和扩大市场的目的。
4、建立企业物流的信息管理和控制系统,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现代化水平。第一,企业要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集中式信息平台,通过信息系统统一企业的规范,实时采集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通过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力度,实现透明化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第二,企业要建立一个面向上下游客户的服务平台,降低客户服务成本,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企业可以通过建设电子商务网站或利用信息系统建立虚拟客户服务中心,通过自动发送电子邮件、传真、短信等通知模式,实现企业统一的、规范的客户服务要求,为客户提供快速的、准确的、主动的服务。第三,企业要建立高效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使不同业务部门之间、不同分支机构之间、与合作伙伴、与客户、与供应商都可以实现全面的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通过协同工作,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不再通过简单的买卖关系或销售人员的销售能力来维系,更多的是依赖优质便捷、可增值的服务来维系;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可以获取最直接的、最快速的商业信息与服务,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的地位。第四,企业要将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连接起来,使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和保持更多的现有客户。通过建立CRM客户关系管理平台,不论客户大小、所在地域以及业务发生的时间,客户都可以得到优质、满意的服务。
总之,企业要从长远和战略的观点去思考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要将物流从企业日常管理系统水准升华到经营结构层面,建立起战略物流的理念,将物流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和建设。
【参考文献】
[1]魏际刚、郑志***:企业物流管理基础[M],海天出版社,2004.
[2]蔡淑琴:物流信息系统[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3]顾煜:试论企业物流信息系统[J],商场现代化,2005(12).
物流企业管理论文第7篇
物流的概念在电力企业燃料、设备等物资管理上应该说己有广泛应用。但就电力产、供、销角度看,笔者认为不妨可以定个“电力物流”概念:电力物流是电力发、输、配、售流程部分,是为了满足终端用户需求,对电力从发电到终端用户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流动,以及流程各环节相互提供的服务和相关信息在此过程中的正、反向流动所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这样一个定义长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从电力产品特性来看,它虽然不是有形实物,却客观存在着电力发、输、配、售这一从产品生产点到消费点的传输过程,而且,同样存在着要以高效率、低成本运输的要求。同时也应注意到电力在客观上存在发、输、配、售同时完成的特点,与实物商品流通有着显著的区别。
第二,“电力物流”概念应该对电力供应链流程的各个环节发生作用:对发电方实行竞价上网,降低发电成本;在输、配电过程中通过加强电力市场建设、实现全国联网,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在售电方则是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电力市场营销,开拓电力市场,增强与其他能源替代品的竞争能力。
第三,“电力物流”概念应该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发生作用,从而最终降低整个流程的成本。从电力企业历更沿革看,原国家电力公司作为自然垄断企业,集发、输、配、售于一体,缺乏自身降低成本的动力,打破这一垄断流程,在各环节引入竞争,无疑将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但是,也必须看到,随着***市场主体的增多,大家的目光也更多地集中在了自身环节。引入一个概念,其实是引入一种思维方式。
其实,厂网分开的实施已经对“电力物流”概念提出了切实的要求。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包括已经完成的厂网分开,即将开展的主辅分离,以及今后可能的输配分离,其实质就是“以满足用户电力需求为目的,对电力从发电厂到终端用户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而进行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过程”。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也为此创造了条件。以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标志,国家***府职能中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得到分离,明确了国有资产出资代表,理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这样一种调整,为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某种程度来说,有助于电力流程中各环节的相互协作与配合,这种协作与配合也就是“电力物流”概念的具体体现。
2、电力企业物流供应链特点
首先,电力企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这一行业的主要产品是能源产品,也就是电能,是全社会的吃穿住行和人们生活需要的公用产品。从物流供应链角度上来讲,按照产品生产销售供应链的这一条主线,电力企业供应链大致可以分为发电、输电、配电和电能销售等几个环节。其中发电主要任务进行电能产品的生产,这一环节的主要企业就是发电厂;输电可以理解为与普通行业中的产品运输相对应,其任务是将电能产品从一个大的枢纽送往另一个枢纽,输电网可以看作是运输电能产品的“高速公路”,与这一环节打交道部门和企业有调度中心,电力公司的变电网络设施维护部门;配电是电能产品的配送,主要任务是将电能产品输送到最终的用户,相关部门主要是供电局负责配电网络的运行与安全的部门等;电能销售则包括电能的批发和零售,主要完成最终实现电力产品价值的工作,相关部门是电力公司的营销部等。
由于电能己经成为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消耗的主要能源,不论城市或农村,不论生产或生活,不论信息传递或网络联系,家庭生活都离不开电,是一种对社会是全方位的覆盖。一个国家电气化水平越高,电力在全社会作用越大。使得电力工业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方方面面的基础行业,安全稳定成为该行业的重中之重。
其次,电力企业特点是它的产品不能储存,发电量超过需要量会形成浪费,发电量不足,会影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如果系统供需不对称,则会进一步影响电能产品质量乃至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电力企业成为最旱实现产品零库存的行业,成为最旱实践这一先进生产力年的时间者。然而,社会对电量的需要是一个不定量,它会随着地区、时间、季节、气候、人们生活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这种不能储备,需要量又是瞬息万变的行业就要求对供给和需求要有精确的掌握,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和控制,才能够保证整个行业的稳定运行。电能的这些特点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做好物流管理,特别是在电力体制改革后,更需要高效率的物流管理来提高行业效益,降低行业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
毋庸置疑,电力企业供应链管理一直是需求拉动型的,供应链上各个环节控制的自动化程度对比其他行业而言是最为先进的。从技术上,电力系统中的能量管理系统的专有系统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系统,而从物流供应链角度来说,这些专门的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供应链的控制;从机构上,调度中心成为实时控制产品需求与生产的平衡的核心部门。
3、电力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1、物流意识淡薄,物流人才匮乏
电力企业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和目前社会普遍对物流行业不重视有关系外,其根本原因是电力企业对物流“第三利润源泉”的效益潜力认识不足,对电力企业物流重视不够,存在偏见。没有把企业物流视作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发展企业物流缺乏现代物流理念。正是因为高层管理决策人员不重视,电力企业物流从业人员无论从人员结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均低于整个电力企业的相应平均水平,造成物流队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2、企业物流组织结构不合理,物流的专业化管理程度不高,物流功能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传统的物流模式,使得企业内部拥有的各自仓库和各自运输等物流设施为数不少,但利用率低,成本支出高,物流功能的具体承担部门和管理部门都采用分散的组织结构形式,即分别由企业的产、供、销、运等部门各自承担和管理,没有专门的物流管理组织。由于部门之间缺少相互协调,造成企业物流管理紊乱、物料流向不合理、重复搬运等问题,浪费严重,效率低下,企业物流系统无法实施全面集中的管理,产生不出系统效应。因此,企业物流资源的合理利用,无论在认识方面,还是在组织框架、运作等方式方面,都不能适应电力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物流服务信息化程度低,物流控制手段落后,物流信息反馈缺乏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
物流的特征决定了物流与信息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管理信息化。目前许多电力企业建立的信息系统尚处于初步的、业务型的、分散的计算机管理阶段,网络功能不强,信息管理层次多,管理系统不一致,造成信息交流不畅,资源不能共享,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这种“滞后的”物流控制现状,往往使企业对环境变化反映“迟钝”,企业的物流系统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4、电力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体制不健全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浪费严重
由于电力企业有其独特性,即电网运行安全生产责任重大,电力企业看重社会效益更甚于经济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电网物流企业对生产成本重视不够,造成唯社会效益的观点。面临电网改革,电力企业的逐步市场化必须迫使电网企业在关注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必须兼顾经济效益。
4、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构建现代物流管理体系可从改革电力企业物流管理、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管理体系、加快建立信息化平台、建立物流配送规划等几个方面着手。
1、改革电力物流管理,实现电力企业物流规模化
目前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大都由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物流围绕着财务、运作、营销三个基本职能展开,主要的物流活动如运输、库存、订单等分别由三个部门分管。由于三个职能部门的活动目标与物流管理的目标不尽相同,导致物流活动不能连续进行,使得电力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成本、物流信息等方面与生产的一致性要求存有较大差距。加之电力企业一直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客户服务意识淡薄,企业的竞争力差。因此,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应彻底改变传统的分散营销模式,而代之以用系统整合的思想,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将电力企业中涉及物流活动的部门加以整合,实现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组织优化,提高整体竞争力。
电力企业物流流程的重组使得按照过程管理的方法整合电力企业物流组织系统成为可能。由此,按照电力企业的物流活动要求、物流组织所能够提供的服务以及电力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物流组织的加工实现物流活动价值的增值,从而实现为客户提供满意物流服务的目的。其本质意义是通过物流业务的跨部门整合,通过团队合作、资源共享,达到电力企业内物流及相关职能及利益的整合,实现服务客户的组织目标。
2、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管理体系
由于目前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主体,没有***的物流成本核算系统,这就很难把握和评价物流管理状态,更谈不上对物流合理化管理的要求。
计算物流成本的目的不单是了解和分析成本构成,更重要的是把物流成本视作资源而能加以控制和运用。为了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并进而达到控制和运用物流成本的目的,有必要建立以物流活动的整体为对象,按物流功能计算物流成本的财务会计方法。这里构成物流成本的财务数据是可以共同使用的基本财务数据。因此,建立物流成本管理体系既是控制库存,又是促进库存周转,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
3、加快建立信息化平台
物流的信息化是电力企业物流组织系统整合的支撑技术。物流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施为基础、以系统思想为主导建立起来的为了进行物流计划、操作和控制而提供相关信息及为业务人员提供操作便利的人员、设备和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构体。物流信息化赋予物流组织新型的生产要素——信息,能够有效地把各种零散数据变为商业智慧,大大提高了物流组织的业务预测和管理能力,通过“点、线、面”的立体式综合管理,实现物流组织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供应链的统一管理。从而有效地为物流组织解决单点管理和网络化业务之间的矛盾,成本和客户服务质量之间的矛盾,有限的静态资源和动态市场之间的矛盾,现在和未来预测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电力企业物流组织系统整合过程中,物流的信息化是一项重要工作。物流管理的核心就是物流信息的管理。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关键在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决定信息传递效率,而信息传递效率直接影响物流中心的服务水平,物流中心的服务水平又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业务流程优化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良好效果。即业务流程的梳理是为提高管理的整体有效性,而信息化提高的是效率,只有当有效性和效率两者同时提高,企业管理才真正上台阶,企业才能持续发展。
4、建立自营与外包相结合的物流运作模式
伴随着电力企业的深入改革,主业辅业分离是大趋势。作为物资供应的辅助部门在以后的改革中极有可能从电力企业中脱离出去。那么针对电力企业的物流业务的开展应该选择自营与外包相结合的物流运作模式。因为,对于国内第三方物流市场尚不成熟,操作及标准和制度还不够规范,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还非常有限情况下,从企业实际出发,实行***核算、自负盈亏的电力企业本身内部物流系统相当庞大。同时,利用物流合作伙伴可以获得战略上和操作上的优势,其中包括:减少资本投入,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使企业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减少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获取信息能力提高,有利于经营规划等等。所以,选择内部自营与外包相结合的物流经营战略是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最佳选择。
5、加强对物流人才的培养
通过分析世界物流前l0强,发现非资产型物流公司的盈利能力显然强于资产型物流公司,而且具有竞争力的业务核心是物流管理。必须高度重视物流方案设计,在服务操作上严格执行统一的标准,坚持严格的质量管理,以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贯穿物流整个服务过程。由于我国实践经验不足,人才的培养就更显重要。归根结底,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只有在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不断增强竞争力,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发展出适合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
要在实践上建立一套完备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决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它不仅仅需要在资金人力方面做大规模的投入,而且不同的企业在管理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方面,还必须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用人才。要使物流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关键在于离不开具有高度的物流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物流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因此,亟需把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工作提到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日程上来。
我国现有电业企业人力资源庞大,但整体管理和科技技术素质有待提高。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机构复杂庞大,建设物流管理队伍可从两个方面考虑,即培养原有人员和招纳专业管理人才,两者都不可或缺。原有人才对于现有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熟悉,他们在物流管理的现代化过程中建构适合实际具体情况的管理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专业管理人才是一支新生的队伍,他们吸收借鉴前人和西方的经验和先进管理思想。传统物流管理主体的新管理理念需要有这支新活力的注入。
监督机制是维系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的保证,是约束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对权力滥施的一种制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到国家小到企业都不能没有监督机制,虽然它们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但经验表明,没有监督的权力和抵触监督的行为出现问题是意料之中的事。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使得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加强监督,完善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六、参考文献
1、杨海贤,李新威.电力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战略.电企管理纵横[J],2005(3)。
2、张红岩,张长宇.我国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组织优化.中国物流与采购[J],2002,(22)。
3、宋耀华,侯汉平.论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北京交通大学学报[J],2004,(3)。
4、贾静茹,黄国青.物流变革及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武汉工业学院学报[J],2005,(2)。
5、孙大斌.供应链管理思想在电力工业中的运用探索.企业经济[J],2004,(2)。
6、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7、张红岩,宋健坤.电力行业供应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市场与电脑[J],2003,(1)。
8、杨海贤,李新威.电力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战略.电力管理纵横[J],2005(3)。
9、刁文栋,魏安华.电力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沈阳工程学院学报[J],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