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篇1
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加强学生体育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享受体育锻炼过程,从而转变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热爱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体育健康素质。
一、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加强体育能力的训练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缺少的是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在体育素质教育中,必须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授,通过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在开动脑筋理解体育知识基础上,边想边练,掌握体育锻炼的原理,这样,学生在以后的体育学习实践中就能够举一反三。譬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的难点,学生感到艰苦、枯燥,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时,除了教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地控制速度,如何掌握加速间歇时间,如何度过极限点,跑步之后如何该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学生通过这样的知识讲解和体育运动,既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运动能力,又学到了有关的运动的知识,以后学生自己再去实践、探索,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他们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力。
体育知识的讲解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既要运用专业的体育术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总结运动规律,再用简洁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把它归结为运动口诀。譬如篮球教学中的三大步上篮,教师就可以总结它的运动规律,将它的运动要领归纳为“一大二小三高跳”。这样的口诀,语言简明扼要,学生都喜欢听,非常容易懂,而且记得牢。学生在掌握了这些运动知识之后再进行训练,就很容易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提高运动水平。
二、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享受体育锻炼过程
体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心理等,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适度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均等的教育机会。在教学中,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在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不同运动强度的练习,使每一个学生始终处于通过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注优秀学生不断刷新的优异成绩,更要关注后进学生的哪怕是最微小的一点点进步。要对优秀学生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运动要求;对运动能力稍差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简化练习方法,降低练习难度,可以给他们更多的练习时间,特别要给他们以信心和鼓励,及时表扬和肯定他们的进步,从而不断地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体育素质教育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把参加体育锻炼当作一种享受。
把体育锻炼当作是一种享受,在体育锻炼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体育运动中的美一般是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由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是美妙绝伦的,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身体的健美是大家追求的目标,更是长期的体育锻炼的结果。运动美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协调美、行为美、竞技美、服装器材美等。初中体育素质教育要将审美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要着重于增强学生体质,帮助学生塑造美的体型,促进身体机能健康完善,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
三、转变体育学习态度,热爱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教师必须认真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不重视体育学习的不良态度。教师自己要作好表率和示范,自己首先热爱体育,是体育运动的高手。由于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强烈的模仿性,体育教师如果能将自己的运动才华在恰当的时机展示给学生,势必能引起他们崇拜之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要学好体育的强烈愿望。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自己的第一次示范,力争做到正确、熟练、轻快、优美。
初中教育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教育;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的最有效的方法,思维和知识是不可分割的。知识在思维的发展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同样,思维在知识的积累速率方面也具有动力作用,所以思维是初中生智能提高的中心。当然初中语文课对初中生的思维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将语言与思维有机地联系规划在一起,语言是一种说话活动,它必须通过思维来产生;同样,思维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必须依靠语言来表现。语文把两种相互结合在一起,这不仅能够提高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初中生的思维能力。
一、评估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基本原则
1.统一性。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往往认为智力的高低决定了创造力的有无,而不注重思维情感对创造力所起到的作用。其实,创造力不仅伴随着智力的活动,而且也伴随着强烈的思维情感活动,任何创造都有着思维情感的升华。因此,必须着重把智力、创造力和思维情感三者统一起来,这有利于初中生的思维教育的进一步提高。
2.鼓励和完善。随着人文素养的发展,评估初中语文思维教育不再注重选拔、等级与淘汰的原则,而是注重鼓励和完善的原则,鼓励初中生开放思维的空间,完善初中生的思维程度。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尽可能地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提高的过程中的变化和体验。教师要利用较多的鼓励性评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3.主体性。在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和思维的发展者,教师的教育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变化,这样才能对学生的主体性发生变化和改善。其具体表现为:(1)思维教育方式应该有利于发挥、展现初中生的主体性;(2)思维教育方式应该充分产生对学生的自我制约、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形式
初中语文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学思考能力等方面,因此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型的思维教育。分析型思维,简单地说,就是抽丝剥茧、从小处入手,深入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创作思想,理清作者的思路以及感受作者使用的语言技巧。这种思维教育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所必需的,它能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从本质上质疑,并做出合理的逻辑推理判断及验证。
2.创造型思维教育。初中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和根本源泉,初中老师要培养学生语文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即提高初中生的创造型思维,这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
3.实用型思维教育。初中语文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是提高初中生对繁琐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强有力的工具性学科,是初中生对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关键途径,也是提高其它学科成绩的重要环节,例如,数学公式的理解,历史、***治等学科阅读理解等。因此,实用型思维教育集合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实用性,而不是应对考试。
三、初中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1.建立轻松愉悦的情境,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建立轻松愉悦的情境,使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可以在这个环境里感受到轻松的氛围,使其思维处在最佳状态,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参与的愉悦、思想的乐趣。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初中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们能够尽力去想大脑中产生的各种疑问,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渐渐地培养其思维能力。
2.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初中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提高思维教育质量。开设初中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既能深化和补充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进而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教师应该加强探究文学优美的初中语文素材,提高思维教育质量。我们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佳作,其文辞优美,脍炙人口。这些作品都包含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技巧,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它们都是提高初中语文思维教育的优秀素材。
初中语文思维教育教学重在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对初中这个特殊阶段而言,发展和提高其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未来有着重大的影响性。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充分开拓初中语文的特殊优势,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拥有创新精神的未来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初中语文教育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基本铺垫,它对以后的学习历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以语文课堂思维培育为基本目标,着重启发与培养初中生对语文的思维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思维教学。为了强化这一目标,使初中生的语文综合成绩得到全面地提高,笔者在本文中就初中语文思维教育进行了探讨研究,从而为提高初中生们的语文思维能力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布卢姆《教育评价》,邱渊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初中教育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学质教育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课堂结构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在此,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教学上大胆改革,不断创新,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发展。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对于初中生,在课堂上难免有许多疑虑和困难,如包括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等。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而这些正是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的好时机。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搞好初中数学素质教育,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明确数学教学目的,大胆改进教学方法。
我国素质教育提出多年,作为素质教育重头戏的数学教育效果到底如何呢?现实生活中,数学教学,远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理想境界。造成此种局面,固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最关键的原因恐怕还是数学教师的素质跟不上时代的节拍。素质教育说到底主要是由教师来贯彻和实施的,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效果。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差得较远,为此我们要大胆改进教学方法。
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二、注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一旦学生对某一事物有兴趣,心理上就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其乐无穷。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课时,尽可能抑扬顿挫、语调丰富,多采用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怀着轻松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考,从而对初中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能勇敢接受挑战,认真面对困难与挫折;在教师的赞扬中,能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培养了自豪、充满信心的情感。正是这些情绪反应促使他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持之以恒的学***头。
三、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合作精神。
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组织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和机会。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一是课堂上多给学生留些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二是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三是运用探究式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真正实现主动参与、合作。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性格上也很自私和好强,听不进别人的建议。而数学课程标准别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让他们接受他人,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和审美过程。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不仅相互进行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了自我认识,而且学会了与人交流和与人交往,学会了参与,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学会了与人相处。
初中教育篇4
关键词:中学;体育;德育;教育;渗透
中***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94-01
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初中阶段是人生黄金时代的开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优劣,在初中表现尤为明显。本文就初中生个性特点及在不同年级体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形成和内容也有所不同,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初中一年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此阶段德育工作的重点是
1、结合体育教育开展校纪、校规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体育课常规》的教育,开展做一个合格中学生、体力竞赛等活动,通过队列、队形训练或***训,宣传***、等英雄事迹,培养学生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
2、利用室内课,结合具体事例向学生讲解体育理论,宣传体育教学目的、任务和"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要求,使学生明确体育的重要性,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列举领袖人物、中外科学家热爱体育活动、长年锻炼身体的事例。鼓励学生要用勇敢、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完成学习任务。
二、初二年级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利用青春期开展各项体育活动
1、结合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不同教材,通过体育史让学生了解这些项目发展过程及比赛规则,特别是我国近几届奥运会上取得的巨大成绩,但有些项目与先进国家仍存在差距,教育学生热爱体育,培养正确的体育动机和良好的体育观。
2、言传身教,启发学生对掌握体育的主要的思维力,经常开展一些中型的比赛和游戏活动,侧重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灵活等优良品质。
3、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确活动的性质,体验健康的身体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教师要对那些体质差、对体育缺乏信心的学生多做些思想工作,并要求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他们为实现崇高理想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三、初三年级的学生逐步趋于成熟,此阶段德育工作的主题是
1、结合体育家的重大赛事,经常进行说理教育。
利用当地条件,经常组织越野跑等活动,要求学生在身体练习中克服个人欲望,按照集体的共同义务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
2、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与德育的辩证关系,从而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
3、利用每节课的开始部分,简要介绍一些体育新闻,结合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突出教师的表率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外,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五、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教育
体育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思想品质上的种种弱点就会在偶发事件中表现出来。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少批评,多表扬,以正面教育为主,使学生沿着正确的轨道成长。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初中教育篇5
关键词:弊端;复杂科学;初中生物;特征
一、线性思维方式造成的弊端
1.知识本位倾向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直以来,生物教育强调“刺激―――反应”,认为“学习是知识的获得”。这一简单线性思维方式,仅仅将学生视作个体信息的处理者,忽视了人脑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的认知过程这一本质。造成了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强调“接受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简单化,偏重于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思考和整和,教学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由此学生必然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缺乏体验的能力,更缺乏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生物教学中的应试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当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仍很简单―――成绩。教师通常通过加班加点、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等短平快的方式来应对各种考试、评比。生物教科书中规定的必做实验,有85%的教师和学生懒得去做,即使考也可以变做实验为讲实验,学生亲自做实验变为听实验。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也只能“望本兴叹”。这种现象严重扭曲了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育教学的功能,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真。
二、复杂科学视域中生物教育的特征
1.生物教育具有自组织特征
自组织是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首先学生作为个体生命,是自然生命,具有自组织特征;能主动地从外界系统中获取阳光、空气、水分等营养物质,自主地生长;同时从学生的精神生命看,学生能主动地获取书本知识、社会经验,不断调整自己与外界的相处方式。在自组织的启示下,教师必须重在引领、激活学生的自组织系统,唤醒他们内在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其次,生物教学系统具有自组织特征。这里至少存在教师系统、学生系统、教材系统。这些系统在教学活动中经过其内部和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逐步向合理、有序化发展,呈现出教学的无限丰富和发展性。这里教师要起到优化教材系统,积极激活学生系统的关键作用。
2.生物教育具有非线性特征
一直以来,***性思维的指导下,人们在生物教学中认为,人的发展是线性的,可以看作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被测定分解为一个个小的不连贯的步骤。强调行为的客观性和因果制约性,追求因果的透明和相互作用的简单性为求在每一种情形中都辨认出原因和结果。实际上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可变性。而教育事件的发生与否还取决于具体的情境等随机出现的条件,基于此我们不能对某一教育结果的出现作简单归因,也不能对即将出现的教育效果作断然的预测。因此要求:①教师要不断提高示范、引领作用,重视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要自觉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②鼓励学生的“超越”“质疑”与创新。③重视学生的实践探索与亲身体验。重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④重视挖掘和利用生物教育的资源。
3.生物教育具有整体性特征
整体性是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系统的整体行为决不是所有局部行为的简单相加,一般情况是整体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因此生物教育不能简单地分离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确认教学是师生精神生命共同生长的过程,不能还原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从生物教学的总体上去把握教学特点及学生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师生充分交流这一关键。对生物教学内容不可分离得支离破碎,不管是介绍人、其他生物,还是环境都要从生物圈这一整体去理解把握。生物教育整体性关注青少年生命整体的发展,明确认识生命发展的复杂性,以期实现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总之,生物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一是要注重体现系统的整体性和自组织性的理念,从而克服传统生物教学的片面性和强制灌输性;二是要以非线性、开放性、不确定性等复杂性思维方法为指导,优化课程组织、教学过程与方法,使生物教育从简单、封闭、线性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走向健全、科学与高效。
【参考文献】
[1]初中生物[J].课程.教材.教法.1990,(04).
初中教育篇6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课堂常规 学习内容
城市文明的飞速发展,对教育带来了很大挑战,体育教学也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具体到怎样才能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规范的有效渗透,我将通过教学案例,结合数年教学过程的思考作分析。
一、体育教师身体力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的一言一行在课堂上无时不在感染、影响着自己的学生,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喜欢观察、模仿身边的人特别是家长和教师的言行举止。体育教师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师,很多教学行为更直观,所以体育教师切不可不拘小节,把粗、懒、散等不良习气和作风当做一件小事。比如我经常见到一些体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把双手插到裤兜里,或穿牛仔裤进行课堂教学,这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无意中地模仿,影响课堂效果;反之在课堂的整队集合过程中,一些学生一直在队列中说话、做小动作,这时如果教师一直以立正姿势面对大家,并直视这些学生,就会使他们因看到教师的严肃形象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时,往往就会转移注意力。
二、在课堂常规中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规范的教育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都要有课堂常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和遵规守纪的教育有很好的效果。在课堂常规贯彻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执行课堂常规,严格出勤和考核制度,加强课堂组织性纪律性,严格审查请假的见习生情况,对一些因小问题就要求请假的学生进行教育。如一些学生因为锻炼过后正常的肌肉酸痛就要求请假,这时可以给这些学生传授一些体育保健知识或讲一些体育成功人士的奋斗过程,以对他们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
三、结合学习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体操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在体操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教初二年级女生的“跨越式跳高”时,很多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动作,但到一位稍胖的女生时,她对我说:“老师,我不跳。”我问:“为什么不跳?”她说:“害怕跳不过去。”我想,她的体育成绩一直不好,可能是对这个项目感到心里没底,这时我就适时加以德育教育,强调这个项目的锻炼目的就是在提高弹跳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并对她说人生中会遇到很多各式各样的困难,只要勇敢面对,相信自己,努力向困难挑战,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并结合她的情况适当降低了栏的高度,最终在一次次的努力尝试中,这位同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目标高度。
2.在球类项目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信任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这项运动项目中,老师要处理好学生善于表现的个性特点与球类规则之间的矛盾,结合这项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数学。比如,在篮球课的教学中,对于各种违例及犯规的情况老师要严格要求,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初中学生自控能力差,总是在自己玩的同时忽略了老师的口令,这就要求在课前老师针对中学生个性特点加强组织纪律性的教育,并结合球类集体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在比赛中让学生感受到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的力量和相互之间的配合,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在比赛过程中教育学生相互信任,在同伴出现错误时,不要盲目指责,要正确地对待裁判的判罚。
3.在中长跑项目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耐力性项目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不怕困难、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优秀意志品质。在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普遍都反映中长跑教学难度较大,往往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究其原因,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特别是市区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从小没有吃过苦,而且文化课学业压力大,导致体育锻炼时间的减少。耐力项目不同于球类项目,枯燥、乏味、单调,而且有不同程度的难受体验,所以体育教师在强调体育锻炼促进文化课学习功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德育教育。具体要深入了解,从严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但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分群体制定目标。自从我们洛阳市中招分数由原来的30分提高到60分以来,特别是耐力项目的分值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利用这一有利***策,对学生实施鼓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讲清长跑的技术要点,对运动系统及身体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当中途出现“极点”时,应正确对待,克服困难,坚持跑完全程,以养成战胜困难的良好品质。
4.在体育比赛及体育游戏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此类项目中着重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勇于挑战、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各类体育比赛及游戏项目深受广大初中学生喜欢,所以在组织此类项目的活动时,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体育比赛及日常的体育游戏一般都要有胜负高低之分,且都有严格的比赛规则,这就要求在加深学生对规则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任何体育比赛和游戏都是因为有规则的约束,才富有观赏性、艺术性和锻炼性。在组织此类活动时,教师要严格***,让学生意识到犯规就会失去一次得分的机会,犯规将会被罚下,失去竞争的机会,就此强调纪律观念的重要性,遵守纪律是人在社会上生存的保证,也强调遵守校纪校规才能保证自己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征,体育学科中的教学、比赛和锻炼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的品质和不怕困难,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还能培养学生有自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协作、维护集体荣誉的品质。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可以从不同的方向产生综合的影响,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并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但也因为体育课多为室外课,活动范围大,受外界干扰因素较多,给教育目的的实施带来了一些困难,这就要求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去摸索、总结。
参考文献:
[1]杨***,如何上好体育课[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初中教育篇7
一、在物理学史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物理学史的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介绍欧姆对科学的执著,欧姆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做了大量的探究实验,找到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在学习电流的单位时,介绍安培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专注精神,让学生对电流的单位-安培印象更深刻;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十年多的探索实验,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进一步揭示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确立了电磁感应定律,为电能的开放和利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学习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时,讲解环境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使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的教育。这些事迹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
二、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当今世界需要精英努力,但更需要团队合作。粒子加速器、火箭、航天飞机、空间站之类的项目,单凭精英们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个成功的项目离不开团队合作。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基于实验器材及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考量,都是通过学生分组完成实验的,因此,可以借助物理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中,邀请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感觉到自己的作用,让他们意识到教师的演示实验也需要他们共同参与,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很多物理结论都是建立在对物理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总结基础上的。教学中可利用对实验结论的探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合作得出的成果要比个人努力所得出的结果更完整更接近真相。学生参与讨论过的实验结论,远比个人默写背诵更易理解与记忆,而且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更能帮助学生养成团队意识。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三、在物理概念、定律和原理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物理概念、定律、原理中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很多的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对物理事实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教师不仅要把物理概念、定律和原理教给学生,而且要把思维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领悟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初中物理教材中的阿基米德原理、万有引力定律、功能原理等,这些原理、定律本身就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例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告诉学生:月球绕着地球转,月球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地球也受到月球的吸引力,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中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再比如,在学习生活用电时,告诉学生电能的开发和利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如果不注意安全用电,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在学习核能时,告诉学生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有效缓和了能源危机,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影响,从而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既有好的方面又有不好的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的方面来为人类服务,同时又要尽量减少不好的方面给人类带来危害。在物理复习课中,教师要注意挖掘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复杂的物理知识通过几条基本原理、定律把它们组成一个简单明了的物理体系,指导学生复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四、在物理实践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物理实践课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例如,在学完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之后,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发电站参观学习,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在学了家庭电路之后,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安装插座、螺旋套灯座、开关以及检修家用电器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初中教育篇8
(一)初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初中地理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所有的初中学科中备受冷落,是一门学校、社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不重视的学科,甚至在初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就被当做是一门副科,因为都认为学与不学,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地理教学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的后果,就会给初中的地理学科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和结果,最后就会导致初中的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效果不佳,这样的问题在整个初中教育教学系统中变得非常得明显和突出。这是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弊端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由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所转变,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再是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了成绩而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真正地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而进行教育的。但是,很多的初中地理教师,受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太深刻,以至于现在仍依据以往的教育观念来进行教育教学,忽视了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也忽视了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现代化的社会,要求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教学观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导致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优化和提高,以致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和课本上的内容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就是理解记忆,缺乏灵活性的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不能够很形象地体会到初中的地理知识,硬性的教学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单调乏味,就会导致教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现象也是导致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中地理的教材有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
初中地理的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死板,只是纯粹的知识理论,缺乏需要去实践的教学内容,课本教材比较注重科学性和理论性,如果只是依靠地理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初中地理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能够可想而知了。
二、针对解决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出解决策略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解决这些相应的问题。
(一)改变初中地理的位置,使初中地理学科受到重视
初中的地理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并且可以掌握运用乡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一门地理基础知识课程。初中学生只不过都是青少年,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知识了解和掌握的是少之又少,因此,初中地理学科地位的问题不容忽视,要采取措施把初中的地理学科提上日程,放在主科的位置上。身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首先,教师自身就要高度重视起自己的教学工作,认识到地理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讲课中灌输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比如,告诉学生在人们外出游玩时是需要有相对应的地名、方位、景点知识,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任何一个职业都能够用到地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间接地使学生家长也能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家长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用新眼光去看待初中的地理课程。
(二)初中地理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
以往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比较封闭,缺乏开放性和实践性。身为一名初中的地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教育在不断地改革,教师应该不断地吸取新时代,新的教育观念的精髓,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灵活的教学课件,带领学生多去户外实践,多去实际操作,这样可以把初中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可以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条件,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教师亲自做的课件,可以使课件非常灵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就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初中地理知识,这样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初中地理教师不能受教材的局限
初中教育篇9
一、引导启发教学法
启发教学法,是指学生受到教师引导、启发,从而积极表达自己想法的教学方式。好奇心是学生主动学习参与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例如,在上跳高、跳远课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大家有没有过河的经历?”“没有桥的小河、小溪是怎么过的?”“跳山羊会玩吗?”“大家有没有玩过障碍赛?”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分成两组。教师可以分别教学生跳远、跳高的技巧,然后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实际应用、得到锻炼。学生既可以了解障碍赛的乐趣,又可以掌握课堂教授的技巧,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白跳高、跳远不仅仅是体育课堂的学习任务,更是生活中可以运用的本领。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启发”教学是让学生思考的重要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情境中领悟到跳远、跳高所体现的技能技巧,同时极大地感受到智慧的力量。作为教师,教学任务也容易顺利完成。
二、实际练习法
初中教育篇10
一、2009年工作回顾:
1.课堂教学水平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改革实验自启动以来,到目前,已经由五个实验点向全县所有初中学校全面推广,各初中学校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形式多样高效课堂创建活动,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各项实验工作顺利推进,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了改变,课堂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课改成效显著。
2.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成效显著。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针对目前学生在家时间长的特点,我们在全县初中推广了“教师、学生、家庭”三位一体的“5+2”管理模式。像观城初中、燕店初中、朝城初中、舍利寺初中等积极实践、探索。“5+2”管理模式的实施,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和个性的张扬,有效的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我县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课程实施水平有所提高。各初中学校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把加强学校管理和规范办学行为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2月25日26日,顺利通过了聊城市初中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团一行10人对我县课程实施情况检查评估,得到了评估考察组的好评。
4.分区承包,分类指导,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
为了充分发挥教研员的研究、指导作用,保证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的顺利进行,教研室把全县初中学校分为八个教学区,组织所有学科教研员深入教学区,重点关注课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增强了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研员一方面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另一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听课、评课、举办理论讲座等方式指导和帮助一线教师,深入课堂进行面对面沟通,及时切磋、研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5.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一年来,我们通过聘请中央教科所韩立福教授来我县实验初中、妹冢初中进行有效教学理论指导,现场听评课,邀请邹平九户中学、黛溪中学课改骨干进行“激情课堂”模式解读、初中语数外教师参加暑期网上培训、开展英语口语大赛、英语新教材培训、思想品德中考备考会等系列活动,转变了教师观念、提高了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建立和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群体,目前已形成了一支教学理念先进、业务功底雄厚、教学成绩突出、热心教学改革的骨干教师队伍,一批省市优质课教师、教学能手群体出现,他们成为推动我县教育教学发展的有生力量。
6.课堂教学改革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好局面。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已深入人心,大多数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已清醒地认识到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各学校都在学习外地先进学校好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子。如新华学校、妹冢初中、莘亭初中樱桃园初中、、河店初中、舍利寺初中、张寨初中等,就是我们课改实践中结出的累累硕果。望大家认真研究、吸收他们好的做法,并不断的超越他们。
7.初中优质生队伍不断扩大,为高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初中与高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截然分割开来,高中的发展离不开初中的大力支持,初中的提高需要高中来拉动,高、初中必须目标一致、协调发展。各初中学校,抓住质量不放松,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优质生的培养,初中优质生人数连年增多,为高中源输的更多优质生,奠定了高中发展的基础,推进了高中教育教学持续攀升。
8.初中办学水平有所提升,优质学校不断增多。我县29所初中学校,25所在农村,由于历史原因,资源分布不均,优质学校主要集中在城区,农村初中成为制约我县初中教育发展的瓶颈。近期,县教育局***,根据实际,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调整、充实学校领导班子等多种手段,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各农村初中学校从实际出发,教研引领内涵发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效益,呈现良好发展势头,70%的农村学校成为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缓解了“择校”难题。
在充分肯定09年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县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观念转变不到位。新的课程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即指: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要做到“三个还给”,即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但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仍占据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实行“填鸭式”教学,只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
其次是规范执行不力。有的学校仍未开齐开足课程,有的学校学生的课外作业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有的学校仍在忙加班加点,少数教师仍在变换手法搞有偿家教,有的教师应付教学工作检查忙***教案,个别教师未钻研教材心中无数进课堂讲课。
三是学校管理有漏洞。校园管理时有脏乱差现象,教学管理粗放型,集体备课重形式轻实效,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教师考核重分数轻育人,课堂教学重死拼硬磨轻课堂效率,学生培养重应试教育轻全面发展,校本培训重学历达标轻专业提升。
四是课堂存在低效甚至无效。自课改以来,课堂变化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折射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主要表现在:一是“自主学习自流化”。课堂不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自学和思考;或用满堂问、琐碎的浅层次甚至是带暗示性的问题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自学时无明确具体的任务、无方法指导,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二是合作形式化。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合作交流,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三是探究机械化。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课堂不能成为思维交流,思维碰撞,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场所。课堂“温度”有加,“深度”不足。四是课堂评价失真化。教师开始重视课堂评价的功能,但把握得不到位,如滥用表扬,情感匮乏,评价主体不明确,评价指向不深等。五是课堂问题肤浅化、随意化。问题缺乏深度、广度、梯度,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六是课堂练习草率化、海量化。
五是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当代初中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处在一个身心、思维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自私,难于与人交往,难于适应集体生活。普遍缺乏文明的学习习惯,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缺乏刻苦精神、钻研精神等,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强,饮食习惯不好,随意花钱现象严重,某些学生有吸烟酗酒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