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管理制度论文10篇

公司管理制度论文篇1

(一)更好的控制市场。由于我国的保险公司市场非常混乱。虽说我国的保险公司不是遍地都是,但是我国的保险公司没有统一的管理,各种大小的保险公司存在没有统一的规格和要求,以至于保险公司市场没有领头代表,导致市场出现混乱现象。国家和保险公司本身都要进行严格的内部管理控制,每一个保险公司都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制度进行,不得犯法越权等。只要有稳定的结构体系才不至于会出现混乱的情况,办理企业要求单位都要有一定的要求,公司实力都要有最低的标准要求。

(二)有利于保险行业更好的发展。目前,保险行业仍处于新生行业,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进入这一领域。在迅速发展的今天更加需要有效的强化公司内部管理建立,打造完美管理制度。面对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更加理性的认识;并不是盲目的投入到其中去,理性的观察发展状态。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制度,更加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更加有利于针对其他保险公司的迅速发展不至于落后,努力在保险行业里力作领头者。

(三)业务处理更加高效、快捷。拥有一个完善的系统,紧密的管理体系,各级之间没有牵扯而又紧密联系。各级工作岗位人员分工明确,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实现“1+1》2”的效果,既能***完成工作又能紧密联系,实现***与团结的结合。一个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一个管理者的水平,有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胜过无数的人群讨论;拥有良好的决策和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案,甚至能决定一个公司的命运。

二、如何进行正确的内部管理控制

(一)成立内部调控部门进行专业负责。大多的案例已经显示是公司管理内部机构不完善和管理不当的结果。如何正确严格的确保大家遵守公司管理制度,需要成立专业部门进行负责。内部控制管理监测部门每月或每周进行不定时的人员抽查,;不定期的考察公司人员对公司制度的态度。由于公司人员制度意识的淡化,需要监控部门进行培训和思想教育提醒;每周或每月做一统计报告,并做出奖励以及处罚措施。让大家从思想从根本上正确认识到遵守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二)建立科学创新的内控管理机制。正确的管理体制的建立一定有一套理论,不是凭空产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效应。首先,保险公司制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行业不同分析建立;任何一个小公司要想做强做大,不仅根据自身情况发展而且需要完成最基础建设。每一个公司都要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有自己的信仰等。从公司整体到公司局部到公司专业调控机制,都要以基础加创新的模式来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

(三)利用自己富有内涵的文化进行内控管理制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非常博大精深,传承了数千年没有间断。从而文化内涵非常受人喜爱并且也很容易让人接受。文化具有感染性,建立一套保险行业专用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文化的建立依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让人从心里真正的爱上并传承下去。员工的层次有高低、水平有高低、文化有高低;但是良好的文化内涵能够让所有的人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集体,真正的实现团结,共赢。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险行业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行业。如何更好的发展和建设保险公司;如何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如何使公司能够稳步发展:成为现在保险公司最关注的问题。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从任何方面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公司内部队伍建设,加大内部核心力量,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公司管理制度论文篇2

国内保险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公司业务发展战略、业务经营规划、业务经营区域、目标客户群体、销售渠道等方面,在对公司组织架构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监督、评估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大胆和有益的改革创新,在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和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由于保险公司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活动日益复杂化,保险市场中也出现了一些违法违规的突出问题,在国内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为了防范和及早发现经营风险,从而避免或者减少可能遭受的经营损失,保证保险业能够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在加强保险监管的同时,各保险公司经营决策者应该认真制定和切实执行公司控制风险、加强管理、稳健经营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人才技术优势和组织管理优势,而不是传统的资源优势和资金优势,保险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差异性和保险公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形成了各自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建立内控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提高保险公司自我约束意识,防范和及时发现经营风险,建立公司内部相互制衡机制,确保正确反映公司的经营效益,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监督和弥补公司管理功能可能存在的缺陷,使公司在市场环境变化和人员素质差异的情况下,实现公司的市场经营目标。

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应注重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应参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公司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创新,比如公司价值链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业务绩效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公司价值管理、销售渠道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公司品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管理等。按照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保险公司总分支公司之间应该建立严格的管控机制和费率反馈机制,总公司对分支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指导,监控到位;应建立严格的核保和核赔分离制度,建立必要的审核制度和检查制度;对分支公司擅自越权和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对违反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行为,必须认真进行内部监督和检查,加大处罚力度,并及时修改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否则,保险监管部门可以追究总公司的领导责任。

二、以监管为核心,监控和指导公司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在新的市场和法律环境下,将以往部分监管责任转变为保险公司的管理责任。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是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投资人的正当投资回报权益不受侵害,监督保险公司合法合规经营,具备足够的偿付能力,以往这种监管职能是通过对保险公司现场和非现场的例行检查来实现的,但由于保险公司管理体制和业务经营的复杂程度增高,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保险监管部门例行的检查和抽查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遇到了现实的挑战,增大了保险有效监管的难度。在国际化竞争的大背景下,保险监管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和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作为强化监管的重要内容,加强事后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保险公司则应该认真检讨和审视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执行的现状,增强对公司内部机构、业务、财务、投资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完善和弥补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保险监管部门在加强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应督促保险公司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替代、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

国际上一般对内部控制按职能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保险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包括涉及直接与财产保护和财务记录可靠性有关的所有方法和程序,包括分支机构授权和批准制度、责任分离制度以及对财产的实物控制和内部审计等。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控制包括与管理层业务授权相关的组织机构的计划、决策程序、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手段、信息交流、监督管理以及各种内部规章制度的执行状况。

保险公司总公司必须对分支公司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是否相适应,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是否完备和完善,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是否对称,重要职能和关键岗位的设立是否相互制约,***的内部稽核和公正的外部审计是否健全,内部制度建设和内部监督机制是否执行落实,职业道德水平和培训质量是否提升,违法违规行为和有意误导行为是否得到遏制,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否得到执行等进行研究和评估。所有这些内容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高操作效率,确保现有规章制度的执行,同时,保险监管部门必须对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和监督指导。

三、以竞争为手段,建立内外资保险公司竞争合作机制

国内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为内外资保险公司提供了一个竞争与合作的大市场,使国内保险公司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国际保险业的竞争,因此,保险公司应该从国际竞争的高度,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应该具备全球化的经营视野和更强的合作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业内的竞争与合作。内外资保险公司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最低成本、最佳产品、最优服务、最大份额、最高利润,是公司竞争所追求的目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保险公司共同开发和利用保险资源、保险科技、保险信息,以及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合作与联系,是国际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从管理的层面上看,外资保险公司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值得国内保险公司学习和借鉴。首先,内外资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对国际通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增强公司管理者对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其次,应注重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适应竞争与合作的要求;第三,应加强对业务无序竞争的管控,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竞争活动;第四,共同营造一种合作创新、共同发展的市场协作精神和协作方式,提高公司的获利水平和竞争力。

四、以管理为目标,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整体素质和水平

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保证公司各部门和总分支公司各司其责、有序结合、分工明确和有效运作的组织保障,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可以把分散的、单个的力量聚集成为集中的、强大的集体力量;可以使保险公司每个员工的工作职权在组织管理结构中以一定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明确经营者的责任和权利,避免相互推诿,克服,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办事拖拉的弊端;可以确保公司领导制度的实现,公司各级领导只有依靠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力。

围绕风险控制和增进效益两个目标,保险公司应该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在日渐市场化和日益开放的经营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应建立起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严格控制经营风险,保证其业务收益的稳定,满足被保险人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和先进方法对风险变动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有效地进行公司经营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三是完善保险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对经营风险实行严格的监控,建立科学的风险监测反馈系统,提高公司经营效益;四是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机构、管业务、管经营,并接受保险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检查。

五、以服务为理念,提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科技含量

首先,产品创新能力反映公司管理和竞争水平,保险产品的系列结构、规格品种,特别是产品更新换代的频度,对保险公司产品管理能力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根据竞争的客观需要,保险公司都把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和更新产品作为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必须看到,国内保险市场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保险产品结构雷同、业务单一、创新不足、粗放经营等问题。业务结构方面,财产险保险费收入来源80%以上为机动车保险,经营缺乏特色和品牌;业务品种方面,财产险传统型业务比重大,创新型业务、高附加值业务和延伸型业务比较少或基本上没有开展。

随着新《保险法》的实施,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条款费率的管制得以放松,保险公司有了更大的条款费率制定权,因此,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应该跳出传统的业务框架,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建立推进产品更新换代的产品管理制度,加速开发和创新公司自身的产品系列,提高公司产品的国际化、多样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开拓各种市场空间。培养适应产品创新的人才队伍,造就一支掌握现代产品风险管理技能和方法的高素质管理队伍,是对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和内控机制是否完善的考验。因此,保险公司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产品创新机制。

其次,科技创新引导保险公司的服务创新。北京市保险市场近年来能有快速发展,同保险公司重视服务创新密切相关。目前,北京市保险市场中的服务创新表现为:服务科技方面有电话语音服务、网络和电子商务、银行结算支付方式;服务管理方面有计算机网络管理、承保、理赔、结算中心、人业绩管理、营销管理;服务方式方面有服务之家、客户回访、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服务理念方面得到不断提升和转变。

保险公司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采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和网络保险以及由此延伸的服务手段和领域,提高保险公司的业务处理能力和运作效率,以高效、快捷、优质的服务,积极参与保险业的国际和国内竞争。

在信息技术引发的保险创新浪潮中,公司间竞争的重点不再是产品的价格竞争,而是服务质量和方式的竞争。只有通过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服务竞争,才能将各种保险产品更快更好地送达顾客,才有利于扩大和稳定客户关系,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增加业务创新的机会。

第三,加强人管理制度促进服务质量提升。新《保险法》修改的一条重要内容,是加重了保险公司对保险中介人和中介业务管理的法律责任和管理责任,保险公司应根据中介业务发展的实际,制定相应的保险中介业务管理办法,加强和完善对保险中介业务的管理。国内保险业的营销方式最终将建立在市场导向型、客户需求型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基础上,使人寿保险这一“以人为本”的保险服务行业在服务意识、服务效益、服务质量、服务渠道、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多方面和多层次发生根本变化。

保险服务质量的提高关键是靠保险公司的服务意识的提高,靠保险公司服务创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保险业的制度体制改革、机构业务管理、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归根结底都将落实在服务竞争上,因此,提高保险服务与促进保险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保险公司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客观要求。保险公司必须高度重视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应该遵循公司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运行,不能因人而易,降低服务水平和质量。

第四,高度重视银行保险的发展机遇和经营风险。银行保险最直接的含义就是通过银行网络来销售保险产品。充分利用庞大的金融机构网络,增加保险的销售渠道,高效率地覆盖市场与客户是保险公司热衷于银行保险的最现实的愿望。银行保险所显示出来的独特魅力和广阔前景对保险公司拓展销售渠道意义重大,一是可以建立客户资源共享机制,为双方客户提供综合性互惠服务;二是加强银行保险业务的深层次合作;三是适应网上保险的需求,实现双方网站的方便连接,为客户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网上保险、网上查询和网上转账等多方面、多渠道的服务。

银行保险业务发展势头迅猛,已经成为人寿保险另一个主要销售渠道,但同时,各保险公司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银行保险不是零风险,由于保险公司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方面的滞后性,目前有些问题已经暴露,如经营效益风险、资金回报风险、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违规操作和误导宣传等事件也时有发生,必须引起保险公司的高度重视,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风险控制管理规定。银行保险注重的是品牌形象和诚信经营,保险公司要严格依法合规经营,塑造自己稳健经营、诚信经营、合法守规的品牌形象,形成自己值得信赖的品牌优势。银行保险需要强调的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保险公司必须加强培训内容和时间。银行保险的核心产品是服务,服务质量是决定银行保险业务经营成败的关键所在。

六、以效益为中心,用内控制度管控公司所有经营行为

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对其分支公司的管理层进行监督,保证分支公司的管理层能够按照公司的既定目标履行职责,有序、有效地开展业务,确保公司的经营目标能够得以实现。以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为基础的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工具,它可以用来推动创造价值的观念深入到公司一线员工中去,用效益的观点,通过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和经营目标的实施,监督和控制公司管理层的所有经营行为。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保证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的实现,而分支公司的管理层既是相关制度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其经营行为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执行绩效。

公司管理制度论文篇3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现有的关于高层管理人员自主度的三种主要理论观点,提出一系列关于高层管理人员自主度的研究假设,并通过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数据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经理主义理论和Hambrick-Finkelstein理论对高层管理人员自主度的诠释更加符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而理论的诠释缺乏解释力。

关键词:高管人员自主度 经理主义理论 理论 Hambrick-Finkelstein理论

高管人员自主度(Managerial Discretion),有的学者直译为“经理自”,是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决策和实际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力和行为空间的大小,它由企业的外部环境特征、组织特征以及高管人员自身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由于企业的决策和经营管理最终必须通过高管人员来实现,而如何合理分配组织资源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管人员,因此高管人员自主度对企业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高管人员自主度问题也逐渐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国外学者对于高管人员自主度的研究由来已久。目前,诠释高管人员自主度问题的理论主要有三种,即经理主义理论、理论和Hambrick-Finkelstein理论(以下简称Hambrick理论),这三种理论对于高管人员自主度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本文将基于上述三种理论提出一系列对比假设,并通过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数据对其进行检验,以厘清各理论对于我国实际经济环境的适用性。

理论回顾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度(Discretion)的概念就开始在国外研究文献中出现。近年来,随着公司治理成为世界性的研究热点,高管人员自主度问题受到的关注程度也随之增加。经理主义理论最早指出了现代企业中两权分离的现象。该理论认为由于现代公司的股权高度分散,高层管理人员拥有控制权后,出于自私的目的只会追求公司的规模最大化,而不是实现公司的利润最大化。理论在公司治理的当前研究中占据着主流地位。在两权分离条件下,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公司内部会出现严重的委托问题。理论认为委托人可以通过建立监督激励机制保证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和要求,同时理论也认为高管人员自主度并不会影响利润最大化的实现。Hambrick和Finkelstein对高管人员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理论从一开始就假设委托人和人的目标一致,实际上仍然隐含着对利润最大化假设的支持,同时也认为自主度环境会决定高层管理人员影响公司业绩的程度。但Hambrick理论并未直接阐明高管人员自主度对于企业产出究竟具有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也即对于高管人员是否会(或者能够)基于自身利益而采取行动并无预设立场。

总体而言,诠释高管人员自主度问题的三种理论观点分歧较大。

研究假设

在提出假设之前,本文参照Vilmos(2002)的观点,将公司根据所有权结构的不同分为三类:所有者管理型(Owner-Managed,OM)、所有者控制型(Owner-Controlled,OC)以及经理控制型(Manager-Controlled,MC)。

OM公司的经理持股比例较高,OC公司内部有明显优势的控股股东,MC公司股权分散,缺少有实质影响的控股大股东。本文引入Z指数,判断公司内部是否出现明显优势的控股股东。Z指数是指最大股东与第二位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按照如下标准划分为三类公司:经理持股比例高于1%,就称为OM公司;经理持股比例低于1%,且Z指数大于等于3,称为OC公司;所有股东持股比例都低于1%,且Z指数小于3,即为MC公司。

本文在一种理论与其余两种理论观点不一致时提出假设,当某种理论认为变量间并无相互影响时,默认该理论提出的是零假设。若相应的实证结果显示变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则说明零假设得到支持。

为了便于区分针对不同理论提出的假设,下文将支持经理主义的假设用M表示,将支持理论的假设用A表示,支持Hambrick理论的假设用H表示,如假设1M,假设1A和假设1H。

(一)公司成长性

经理主义理论认为,OC公司的高管人员完全遵循股东利益最大化假设,而在股权高度分散的MC公司中,高管人员将追求公司规模的增长,提出:假设1M(a):MC公司成长性大于OC公司。假设1M(b):OM公司成长性大于OC公司。

理论和Hambrick理论认为公司控制权类型的差异不影响公司的成长性,支持零假设。

(二)公司业绩

经理主义理论认为,MC公司的高管人员把公司的利润维持在保持其职位安全的最低水平。OC公司和OM公司的高管人员受到大股东的严格监督,遵循利润最大化目标。OM公司高管人员的个人效用函数与公司的股东一致性高于OC公司,提出:假设2M(a):OC公司业绩高于MC公司。假设2M(b):OM公司业绩高于OC公司。

Hambrick理论假定股东与经理的目标是一致的,股东对经理的监督反而会导致公司业绩下降,MC公司和OM公司高管受到的股东监督比OC公司少,提出:假设2H(a):MC公司业绩高于OC公司。假设2H(b):OM公司业绩高于OC公司。

理论认为不同控制类型公司的业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支持的是零假设。

(三)***董事比例

理论认为,董事会监督可以有效减少成本和利益冲突,有助于提升公司业绩,提出:假设3A:***董事比例与公司业绩正相关。

经理主义理论和Hambrick理论认为***董事对公司业务不了解,提出:假设3M/3H:***董事比例与公司业绩负相关。

(四)公司业绩稳定性

经理主义理论和Hambrick理论认为,OM公司和MC公司的业绩稳定性比OC公司差,提出:假设4M/4H:OM公司和MC公司的业绩稳定性均高于OC公司。

理论认为公司控制类型不影响公司业绩稳定性,提出零假设。

(五)行业竞争性

Hambrick理论认为行业水平是公司业绩变化的主要诱因,提出:假设5H:公司业绩稳定性与行业竞争性负相关。

经理主义理论和理论认为激烈的行业竞争导致公司很难获得超额利润,提出:假设5M/5A:公司业绩稳定性与行业竞争性正相关。

(六)CEO年金

理论和Hambrick理论认为,***董事比例越高,CEO年金会受到较多约束,提出:假设6A/6H:***董事比例与CEO年金负相关。

经理主义理论认为董事会不能有效约束高管人员的自主度,提出零假设。

Hambrick理论认为决定CEO年金主要因素是公司所处的行业。理论认为在竞争性较弱的行业中,经理的决策风险较低,相应获得的报酬较低,提出:假设7A/7H:行业竞争性与CEO年金正相关。

经理主义理论认为,较低的行业竞争性导致公司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经理薪酬更高,提出:假设7M:行业竞争性与CEO年金负相关。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中国沪、深股票市场2001年以前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有数据缺失或已退市的公司,剔除B股上市和金融、银行业公司。为了排除2007年新会计准则施行对实证结果的影响,本文选取新会计准则施行前2002年至2006年连续五年数据齐全的104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样本中包含OM公司33家,OC公司633家,MC公司379家。统计分析采用SPSS15.0 分析软件和Excel2003软件。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CCER数据库和C***AR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

本文选择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趋势指标衡量公司成长性。公司业绩稳定性衡量了高管人员所承担的风险,借鉴国外文献,本文采用ROA的标准差度量,其越高,表明业绩稳定性越差。

行业竞争性体现了公司所处行业竞争的强弱,国外一般采用广告费用密集度代表行业竞争性,本文采用营业费用密集度衡量行业竞争性。本文的主要变量及说明见表1。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均值显著性检验及结论

为了检验假设1、2和4,即考察三类公司间成长性、业绩和业绩稳定性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法,实证结果汇总见表2。

从表2可知,三类公司成长性不存在显著差异,经理主义支持的假设1M(a)和1M(b)没有得到证实,而理论和Hambrick理论的零假设得到支持。

两组公司业绩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OC公司高于MC公司,OM公司又高于OC公司,结论与经理主义的假设2M(a)和2M(b)一致。Hambrick理论仅有假设2H(b)得到支持,假设2H(a)没有得到支持。经理主义理论的零假设也没有得到证实。OC公司的业绩稳定性显著高于OM公司和MC公司,该结论与经理主义理论的假设4M和Hambrick理论的假设4H一致,而理论的零假设没有得到支持。

(二)相关性检验及结论

本文采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Spearman相关系数对假设3、5、6和7中变量间相关性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见表3。公司业绩和CEO年金都与***董事比例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由此假设3A、3M和3H都没有得到支持。理论和Hambrick理论认为***董事比例与CEO年金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假设6A和6H没有得到支持,而经理主义提出的零假设得到支持。行业竞争性与业绩稳定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CEO年金的相关性不显著。Hambrick理论的假设5H认为行业竞争性与业绩稳定性显著负相关与结果一致,而理论和经理主义理论提出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假设5A和5M没有得到支持。三种理论均认为行业竞争性与CEO年金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关系,由此假设7A、7M和7H均没有得到支持。

本文对有关高管人员自主度三种理论提出7个大类的假设,共19个对比假设中,其中10个假设得到了相关理论的支持。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现有的诠释高管人员自主度的相关理论,运用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数据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经理主义理论和Hambrick理论有较多的假设被证实,说明这些理论较为适合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自主度方面的问题。三种理论都存在一些未被证实的假设,但也不能简单或彻底地否定。它既可能是中国特殊的***治、经济和文化渊源使然,其内涵及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也可能是我国企业制度和市场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有待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参考文献:

1.Vilmos F.Misangyi.A Test Of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Managerial Discretion[D].University Of Florida, 2002

公司管理制度论文篇4

关键词: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公司运行特点

一、引言

对控股股东行为,尤其是“掏空”行为的大量研究是对第二类问题的关注,Johnson等、Claessens等、李增泉等、罗***论等、徐菁等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形式与影响。1999年,La Porta等提出了“终极控制权”的概念,把终极控制人对控股股东行为的影响拉入到人们思考的范围内。La Porta、Claessons、Faccio和Lang通过研究,发现终极控制人大多通过金字塔股权结构方式以较小的所有权获得较大的控制权,从而实现两权分离,进而为可能存在的“掏空”行为创造条件。

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对控股股东,即管理层行为的研究大多选择公司价值、公司绩效来间接体现管理层行为的影响。然而,这些指标普遍不能较好的反映公司日常管理行为的效果或效率。考虑到中国农业上市公司这个群体,成本收益率并不完全是管理层行为的结果,国家***策倾向,***府补贴,地域差异,细分市场划分等等都将影响公司绩效和价值。不能衡量出其中管理层行为的影响。

更好的衡量管理层行为的效率和特点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公司内部运行效率来衡量管理层行为。内部运行效率是公司日常运行时的非生产性消耗与生产性消耗的比率,它反映了公司为了实现一个单位的生产产出,需要投入的非生产性消耗。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实现生产,如果一个公司能用更少的非生产性消耗实现生产产出,就意味着这个公司拥有更高的运行效率,尽管它可能并不一定拥有更高的盈利能力和生产效率,而后两者并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在公司的非生产性消耗中,有的是与管理层行为相关性很大的,比如管理人员公款消费支出,有的则不是,比如各项税款税率,并不能被公司管理层左右。为了使文中的公司内部运行效率能更准确的衡量管理层行为,文章将重点考察与管理层行为相关性大的非生产性消耗。本文从公司内部运行的角度出发探讨终极控制人及两权分离度对控股股东行为的影响,以期为以后有关中小投资者保护以及不同性质的控股股东“掏空”的形式方面的研究做好准备。

二、理论分析

传统的公司问题研究认为两权分离造成了投资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委托问题提高了公司的成本。实际上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并不存在这一问题。叶勇等的研究表明,我国国有控制的上市公司两权分离度仅为0.941,两权分离的程度仅为5.9%,个人或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两权分离度达到了0.673。控制权与所有权的高度统一保证了上市公司与其终极控制人之间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国有企业拥有天然的“***治优势”,可以在各种***策的制定过程中施加影响,也能相对容易的运用各种***策获得银行贷款,***府补贴等好处,没有必要通过资产转移、关联交易等行为“掏空”上市公司,为己牟利。并且,我国国有农业上市公司相对于非国有公司,其对市场的把握更加便捷,治理结构完善,功能结构更加完备。

国内外大量对两权分离度的研究表明,两权分离度对公司绩效、公司价值以及外部资本市场的反应有显著影响。学者宋玉发现机构投资者的持股行为对两权分离度的敏感度非常显著。分离度越小的公司普遍更被投资者看好。公司价值都是公司内部运行的结果,外部市场最终也是对内部管理的反应,因此,两权分离度可以认为是以内部运行的行为为途径向外界市场传递信息。且两权分离的程度小就意味着控制人与上市公司利益的一致,控制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高效管理运行公司的意愿也会更强烈。不管公司盈利能力和生产效率如何,管理者都会试***把公司运行成本控制在最小。

三、实证研究

为了考察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其终极控制人性质和两权分离度对公司运行特点的影响,本文选择了2006-2009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农业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剔除ST、SST两类公司后,最终得到了42家公司130份样本资料。文中用到的终极控制人控制权、所有权、两权分离度数据均由各公司年报中实际控制人控制关系方框***中披露的数据计算得出。文中用到的各项财务指标来自于上交所,深交所网站的空开数据。

其中,在费用方面我们考察了公司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之所以选择者两种费用衡量公司运行是因为本文试***在排除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下,通过考察公司各项财务指标中与管理者行为相关的非生产性消耗与生产性消耗的关系来衡量公司的内部运行。而在利润表各项指标中,营业收入和各项利润指标均与盈利能力相关。财务费用和各项税费虽然也属于公司日常运行的消耗,但财务费用的支出额度决定于公司年度预算,各项税费支出率决定于国家税法。对于管理层行为而言,这些支出都属于日常运行中难以调控的刚性支出,也不适合用来衡量管理层行为。而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一部分决定于公司生产规模,一部分也决定于管理层的资金使用效率,若用营业成本这种生产性消耗来衡量生产规模因素,那么费用与营业成本之间的比率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管理层的资金使用特点了。

四、统计结果

表1列示了筛选后的样本资料中不同性质的控制人数量及分布比例。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拥有终极控制人的公司比例达到了95.4%,并且以国家控制和个人或家庭控制为主,比例分别高达53.1%和37.7%,其他两类公司对整个行业而言影响较小。与叶勇等、刘芍佳等2003年对整个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调查的数据相比,国有控制比例明显下降,这也是近年来整体市场表现出的国退民进趋势的体现。在本文模型中,控制人性质为国家时,GOV变量取1,其余情况下均取0。

表2列示了文章中描述性统计结果,表3则把每项分为国有与非国有两组进行比较统计。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所有权平均为35.13%,控制权为39.49%,两权分离度为0.83,与宋玉对2004-2007年度整体上市公司的统计数据33.95%、39.76%、0.8277基本吻合。管理消耗率均值为0.0803,标准差达到了0.3313;而销售消耗率均值为0.0639,标准差仅为0.0708,这意味着销售费用与营业成本的关系相对比较稳定,而管理费用的支出更具有随机性,规范程度不高。在分组对比之后,我们发现国有控制的农业上市公司普遍规模明显更大,各项费用支出普遍更高。且与已有的研究结论类似,控制权、所有权和两权分离度都明显高于非国有公司。在内部消耗率方面国有公司管理消耗率、销售消耗率略高,不过标准差都要小于非国有公司,显示出不管公司生产状况如何,国有公司各项支出都比较稳定。以上各项消耗率均值均为加权平均值。

本文虽然考察的是排除盈利能力的影响下公司内部运行特点的分类对比,但是研究过程中仍然考虑了国有与非国有控制人公司盈利能力的对比,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国有与非国有之间毛利润率没有显著差别,即就是即使是考察终极控制人性质对公司运作效率与公司绩效的影响,结论也基本相同。以私有控制人与非私有控制人作为控制人属性的区分研究,其结论与上述分析基本一致。也从侧面证明了本文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五、结论及建议

人们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如此的关注,其出发点就是为了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维护上市公司以及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对公司内部运行特点的关注也是出于相同的目的。通过对公司内部运行特点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到公司日常资金使用行为的特点,管理层的奢侈在职消费等资金的“浪费”与“掏空”行为一样,也是对股东利益的侵害,是不能被接受的。具体这些行为是跟什么相关,其造成的原因是什么,是值得我们继续讨论研究的。管理层与所有者利益的一致性怎么样?大量研究观点中的非国有控制公司其“掏空”行为明显高于国有公司的结论值得我们去重新思考其原因。

参考文献:

[1] Shleifer,A.,A.R..Vishny.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Journal of Finance[J],1997,52(2):737-783.

[2] Johnson,S.,R.,La Porta,F.,Lopez-de-Silanes,A.Shleifer.Tunnel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2):22-27.

[3] Claessens Stijn,Simeon Djankov,Joseph P H Fan,et a1.Disentangling the incentive and entrenchment effects of large shareholdingsl[J].Journal of Finance,2002,(12):2741――2771.

[4] 李增泉,孙铮,王志伟.“掏空”与所有权安排[J].会计研究,2004,(12):3-13.

[5] 罗***论,唐清泉.市场环境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研究[J].会计研究,2007,(4):69-74 [6] 叶勇,胡培,黄登仕.中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现金流量权及其国际比较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5,(3):25-31

[7] 宋玉.最终控制人性质、两权分离度与机构投资者持股[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55-64

[8] 叶勇,胡培,何伟.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J].管理科学,2005,(2):58-64

公司管理制度论文篇5

Abstract: Finance and accounting risk managemen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mpany's core competitiveness. With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competition between companies has intensified, and to strengthen the financial accounting risk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facing many companies. Security company is no exception.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is becoming mature with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security company's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risk management can help us to review the company's internal potential risk, and the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mpany's financial management from the angle of risk control and management. From the security company's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form of risk, and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risk,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securities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risk management control.

关键词: 财务与会计处理;证券公司;风险管理

Key words: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treatment;security company;risk management

中***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9-0066-03

0 引言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是指公司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账务管理出现偏差,致使公司存在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1]。自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开始试办以来,我国证券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金融市场上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证券行业加大力度进行业务创新及转型,在监管层放松管制和鼓励创新等一系列***策的推动下,证券行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活力,证券市场获得了迅速发展。证券行业业务范围不断扩宽,产品类型日益丰富,资产规模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不断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证券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观念冲击、市场冲击、业务冲击、人才冲击和技术冲击,证券公司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整个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证券公司面临着诸多财务风险,比如净资本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收入结构不均衡,业务同质化严重,公司业绩很容易受股市行情影响等等。如果公司没有有效的识别财务风险并且采取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那么将极其不利于证券公司的健康规范发展。随着市场的透明化、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完善化及法规化、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证券公司必须积极应对证券行业的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面对来自各方的危机。财务风险是一种很重要的不容忽视的风险,而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风险管理基础,因此,如何规避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成为公司加强管理核心问题之一。

1 研究综述

在发达资本市场,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已趋于成熟。我国作为新兴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尚处在理论探讨与经验借鉴的阶段。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研究开始重点关注于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刘恩禄、汤谷良(1989)第一次系统论述了财务风险的概念、特征及原因,探讨了企业该如何管理财务风险[2]。

一些学者对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表现形式和特征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毕秋香等(2002)按照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以及风险的特征,将证券公司所面临的全部风险划分为五大类,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并且针对每一个风险的具体成因进行了归纳[3]。曾嵘(2006)根据证券公司的不同业务类型将风险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证券经纪业务风险、承销业务风险、自营业务风险和其他业务风险,同时具体研究了每项业务具体面临的各种风险,例如对于证券经纪业务风险而言,又可将其分为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业务拓展风险和IT技术风险等[4]。

部分研究主要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角度研究其风险控制。陈共炎(2005)从会计控制的角度研究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他首先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会计制度演进的状况,然后总结了影响我国证券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并结合一些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应当通过建立集中管理的财务制度提升证券公司会计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充分发挥会计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5]。冯玉明(2006)通过对上市公司2008年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6]。王学峰(2007)结合内部控制的国际惯例和中国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及控制目标、控制主体及层级、控制客体与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我国证券公司构建了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7]。张玺(2013)针对我国证券公司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加强行业信用评级制度管理、建立健全证券从业人员的监督机制[8]。段丽巧(2013)分析了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从财务内部控制环境、财务管理职务配置的优化等方面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9]。

一些学者重点关注了证券公司财务风险,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了切实可用的风险管理办法。许明波(2005)通过分析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设计了全面、系统、逻辑一致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指标框架及风险动态监测框架[10]。孟祥霞(2007)从理论研究角度出发,认为应注重基础理论,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强化财务风险文化、风险管理教育和财务风险管理责任观[11]。俞邵峰(2013)对证券企业财务风险的界定与特征以及证券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展开分析与探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加强证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有效举措与建议[12]。

但是,相对于其他大多数企业而言,证券公司的数据很难获取,尤其是财务方面的数据,更是缺乏,这给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带来较大困难。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而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是财务管理风险的基础,决定了证券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尤其是一些证券公司希望通过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更是要保证财务与会计处理的真实行与合规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结果可以为我国证券公司的财务与会计处理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2 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现状

国内关于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研究比较细致,涵盖了财务印鉴管理、发票管理、银行存款管理、涉税、会计档案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七个方面,落实到了实务中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上面,并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解决方案,这对于证券公司日常账务处理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但是国内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风险研究缺乏理论指导。研究内容都是从微观层面着手,以上研究问题虽然较为全面,但是并不能涵盖财务与会计账务处理的方方面面,并且多从实际问题出发, 并不能对整个证券行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其次,研究缺乏普遍性。国内的研究多从某一个证券公司的角度出发,分析该公司存在的问题,所以研究处于“各自为***”的状态。这样虽然各个公司能够处理好自身问题,但是该公司的经验不能对其他公司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研究缺乏共性。

再次,缺乏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研究内容较为分散,多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风险并没有一个全面的控制体系,导致在财务与会计的日常处理中通常是出现了问题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将会把证券公司置于一个风险较大的环境中,风险控制十分被动。

3 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识别和应对

3.1 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思路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层决策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据,才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针对上述研究不足,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研究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理论基础。应当跳出微观层面的研究,从宏观角度出发,深入了解证券行业的财务风险,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对于现有问题及未知问题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

第二,总结研究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问题的共性。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未严格执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公司内部财务监督缺位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原因具有普遍性,研究应当针对整个证券行业,并非某个证券公司的某些财务与会计风险问题。因此,应当总结风险问题的共性,结合理论基础,形成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风险控制对策。

3.2 风险识别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对我国几个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较大的证券公司及其营业部进行走访调查,总结出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日常处理主要风险如表1所示。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层决策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据,才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拥有完善的内部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控制机制是保证证券公司成长的关键。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国内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控制的研究成果,发现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普遍存在七种一级风险:财务印鉴管理风险、发票管理风险、银行存款风险、涉税风险、会计档案管理风险、实物资产管理风险和经纪人账务处理风险。上述风险分别对应若干个二级风险,并针对各个风险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4.2 建议

应当建立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将对于风险的把控时间提前,提高应对风险的主动性。

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风险预警可以尽早发现并识别公司面临的各种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并对风险程度进行大致的评价,为中期的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做铺垫。其次应当严格公司财务规章制度,明确职权分工,明确财务责任,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及控制风险的能力。最后,应当强化内部控制与监督,完善风险的控制及规避,总结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的经验教训,为以后处理由此类风险带来的问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晓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控制研究[J].财会研究,2011(22):43-56.

[2]冯辞.浅析证券公词树务风险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5(4):42-43.

[3]毕秋香,何荣天.证券公司风险评估及指标预警系统设计[J].证券市场导报,2002(10):7-8.

[4]曾嵘.试论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J].贵州社会科学,2006(5):29-31.

[5]陈共炎.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与风险控制问题探讨[J].证券市场导报,2005(1):43-47.

[6]冯玉巧.刘娟娟.证券公司有效风险管理体系探讨[J].证券市场导报,2006.

[7]王学峰.中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0):38-42,48.

[8]张玺.浅析证券公司风险管理[J].中国证券期货,2013(3):45.

[9]段丽巧.对加强金融企业倒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235-236.

[10]许明波.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5(1):48-54.

公司管理制度论文篇6

    会计财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杜兴强,曾泉,杜颖洁.***治联系、过度投资与公司价值——基于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1(8):93-110.

[2]杜晓瞭.产权性质、债券融资与过度投资一一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2012(8):23-28.

[3]范海峰,胡玉明.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2):44-50.

[4]黄少安,钟卫东.股权融资成本软约束与股权融资偏好——对中国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进一步解释[J].财经问题研究,2012(12):3-10.

[5]黄乾富,沈红波.债务来源、债务期限结构与现金流的过度投资——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证据[J].金融研究,2009(9):143-155.

[6]蒋琰,陆正飞.公司治理与股权融资成本——单一与综合机制的治理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60-75.

[7]姜付秀,伊志宏,苏飞,等.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J].管理世界,2009(1):130-139.

[8]李维安,姜涛.公司治理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贸经济,2007(12):56-61.

[9]刘昌国.公司治理机制、自由现金流量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J].经济科学’2006(4):50-58.

[10]罗进,李延喜.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一一基于信息透明度的视角[J].技术经济,2013(12):112-117.

[11]毛新述,叶康涛,张頓.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测度与评价——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检验[J]会计研究,2012(11):12-22.

[12]潘敏,金岩.信息不对称、股权制度安排与上市企业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3(1):36-45.

[13]庞明川.中国的投资效率与过度投资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7):46-52.

[14]屈冬冬.制度环境股权再融资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_屈冬冬[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1):43-50.

[15]盛明泉.预算软约束、过度投资与股权再融资[J].中南财经***法大学学报,2010(4):84-90.

[16]唐雪松,周晓苏,马如静.***府干预、GDP增长与地方国企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10(8):33-48.

[17]唐雪松,周晓苏,马如静.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7):44-52.

[18]汪平,孙士霞.自由现金流量、股权结构与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研究[J].当代财经,2009(4):123-129.

[19]王晓梅.投资者利益保护与股权融资成本研究——基于原始股东视角看IPO融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5):49-54.

[20]王彦超?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9(7):121-133.

[21]魏明海,柳建华.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88-95.

[22]邬国梅.控制权收益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来自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经驗证据[J].当代财经,2008(5):115-119.

[23]肖浩,夏新平.***府干预、***治关联与权益资本成本[J].管理学报,2010(6):921-925.

[24]杨华***,胡奕明.制度环境与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9):99-106.

[25]杨兴全,张照南,吴昊旻.治理环境、超额持有现金与过度投资——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0(5):61-69.

[26]杨兴全,魏卉.股权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综述与启示[J].***农垦经济,2011(8):75-80.

[27]叶康涛,陆正飞.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5):127-131.

[28]俞红海,徐龙炳,陈百助.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J].经济研究,2010(8):103-114.

[29]张洪辉,王宗***.***府干预、***府目标与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J].南开管理评论,2010(3):101-108.

[30]祝继高,陆正飞.融资需求、产权性质与股权融资歧视一一基于企业上市问题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4):141-150.

会计财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 曾永艺, 吴世农, 吴冉劼. 我国创业板高超募之谜: 利益驱使或制度使然[J]. 中国工业经济,2011(09): 140-150

[2] 张强, 张宝. 机构投资者情绪、承销商声誉与融资超募: 来自中国创业板市场的证据[J]. 经济经纬, 2012(02)

[3] 衣龙新, 杨峰. 创业板上市公司首发“超募”动因分析与实证检验[J]. 深圳大学学报, 2012(03):112-117

[4] 衣龙新. 市场热度、券商利益与 IPO 超募[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05): 85-91

[5] 郭泓, 赵震宇. 承销商声誉对 IPO 公司定价、初始和长期回报影响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6(03): 122-128

[6] 蒋顺才, 蒋永明, 胡琦. 不同发行制度下我国新股首日收益率研究[J]. 管理世界, 2006(07):132-138

[7] 徐浩萍, 罗炜. 投资银行声誉机制有效性——执业质量与市场份额双重视角的研究[J]. 经济研究, 2007(02): 124-136

[8] 张丹, 廖士光. 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情绪研究[J]. 证券市场导报, 2009(10): 61-68

[9] 夏峰, 谢咏生, 张霖等. 创业板投资者整体情况及交易行为特征分析[J]. 证券市场导报,2009(11): 42-47

[10] 刘文虎. 基于 Malmquis 指数的中国股市羊群效应测度研究[J]. 证券市场导报, 2009(08):72-77

[11] 郭海星, 万迪昉. 创业板 IPO 发行定价合理吗?[J]. 中国软科学, 2011(09): 156-166

[12] 郭海星, 万迪昉,吴祖光. 承销商值得信任吗——来自创业板的证据[J]. 南开管理评论,2011(03): 101-109

[13] 庄虔华, 张文, 郭良鹏. 创业板投资行为分析[J]. 证券市场导报, 2011(12): 49-57

[14] 张强, 张宝. IPO 发行成本与中介机构声誉——来自中国创业板市场的证据[J]. 证券市场导报, 2011(12): 4-10

[15] 刘志远, 郑凯, 何亚南. 询价对象之间是竞争还是合谋——基于 IPO 网下配售特征的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 2011(03): 35-44

[16] 陈炜, 吴世农. 交易信息、订单簿透明度与投资者订单提交策略[J]. 证券市场导报, 2012(12):66-73

[17] 张亦春, 洪***. 创业板 IPO 市盈率与超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券商声誉及私募股权投资的实证分析[J]. 厦门大学学报, 2012(03): 42-49

[18] 范汉熙. 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现象理论研究[J]. 管理世界, 2011(05): 176-177

[19] 陈见丽. 承销商声誉、融资超募与超募资金使用效率——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2(03): 47-57

[20]王彦超.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9(7).

[21]冯巍.内部现金流和公司投资.经济科学.1999(1).

[22]何金耿,丁加华.上市公司投资决策行为的实证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1(9).

[23]郝项超.公司治理、财务信息质量与投资者保护——基于最终控制人视角的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4]郝颖,刘星,伍良华.基于内部人寻租的扭曲性过度投资行为研究.系统工程学报.2007(2).

[25]刘昌国.公司治理机制、自由现金流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经济科学.2006(4).

[26]梁光红,龚蜜.公司过度投资国内外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2011(12).

[27]李青原.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南开管理评论,2009(2).

[28]李青原.会计信息质量、审计监督与公司投资效率[J].审计研究,200%4).

公司管理制度论文篇7

关键词:服务业 高管薪酬差距 区间效应

一、引言

伴随着《年度报告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高管人员薪酬披露的不断完善,要求详细列明每一位高管人员的薪酬,上市公司高管的天价薪酬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对高昂的高管薪酬水平接受程度也逐渐增强,而越来越关注薪酬水平之间的差别。例如,通过计算,撇开高管薪酬差距最大的金融业,2010年房地产行业高管内部相对薪酬差距最大为14.6,租赁服务业最大高管内部相对薪酬差距为13.7,如此大的薪酬差距势必会影响公司管理者的心理,从而对管理者的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公司高层管理者薪酬差距的设计是薪酬结构管理的重要内容,而薪酬结构是薪酬制度重要的部分,合理的薪酬结构是完善薪酬制度的必要条件,因此研究高管薪酬内外部差距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可以改善我国已有的薪酬制度。另外,薪酬结构本身属于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薪酬结构能够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发展公司治理理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纵观高管薪酬方面的研究文献,现有高管薪酬差距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国内外文献并未达成一致的观点,主要形成两种流派:支持竞赛理论和支持行为理论。竞赛理论是指高管内部层级薪酬差距越大,越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高。它是由Lazear与Rosen(1981)提出的,将薪酬差距看做是人之间竞赛后胜利者的奖励,晋升成功的管理者是胜利者,所有者根据提供更大的薪酬差距作为奖金来带动高管人员之间的竞争,激励高管人员努力工作,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公司的业绩。Bing-Xuan Lin,Rui Lu(2009)的研究也显示加大高管薪酬差距可以提高公司业绩。国内学者林俊清、黄祖辉、孙永祥(2003)首次研究高管薪酬差距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发现高管薪酬差距对公司业绩具有促进作用,差距越大,业绩越好。随后有不少文献研究结果支持竞赛理论,如鲁海帆(2010)、杨举文(2011)、刘敏和冯虎***(2011)、沈旭民(2011)等。然而,有一小部分学者如刘小刚(2010)等认为高管薪酬差距越小,公司业绩越好,支持行为理论。已有文献主要利用相对剥削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组织***治学理论、分配偏好理论来解释行为理论。行为理论强调高管薪酬的分配要注重公平,注重员工的心理感受,不要使他们有被剥削的感觉,使他们在利己和合作中选择合作,消除他们进行***治行为和搭便车的动机,使得管理者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积极的参与工作,不断提高公司的业绩。其实行为理论也可以说明薪酬设计者与接受者之间存在一种博弈,在设计薪酬的时候,制定者要充分考虑接受者的反应,以达到他们二者之间的均衡,使得接受者们更加努力的为公司创造业绩。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学者Bingley(2002)、汪晶晶(2008)认为高管薪酬差距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薪酬差距存在一个拐点,拐点之前高管薪酬差距的增加能带来较好的公司绩效,但是一旦超过这个拐点便会出现相反的作用。虽然目前大部分文献研究结论支持竞赛理论或者行为理论,但是竞赛理论过多的强调竞争获得奖金和职位晋升而忽略了高管们之间的合作,而行为理论过于强调公平和人们的心理感受。因此,这两种理论具有不同的适用性。处于不同的经济和***治环境中的服务业上市公司,他们各自的发展水平也不一致,公司治理结构与文化氛围也存在异同,单纯的竞赛理论或行为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高管薪酬差距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各自发挥作用。在高管薪酬差距相对比较小的时候竞赛理论发挥作用。较小的薪酬差距并没有出现明显分配不均现象,高管们没有感到不公平感,适当的增加薪酬差距会对高管工作具有激励作用,他们为了获得晋升进而获取额外的报酬而展开竞争,充分调动了高管工作积极性,而且由于委托关系的存在,委托人和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委托人的监督成本增加,适当的加大薪酬差距可以降低监督成本,给人带来强激励,减少“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使得人能够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事,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提高公司的业绩。当然,提高薪酬差距还可以吸引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优秀人才,从而提高公司业绩。但是当差距增加到一定程度过大的薪酬差距使得高管们之间的竞争变得很激烈,会减少管理者们之间的合作,也可能会产生破坏行为,增加利己行为,导致某些管理者进行***治阴谋,从而不利于企业业绩的提高。尤其在我国崇尚公平的文化背景下,当薪酬差距过大时,会使得处于相对较低薪酬水平的高管们感到不公平,觉得自己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从而导致怠工现象的发生,也会减少与其他高管们的相互合作,无形中导致企业凝聚力下降,形成不利于企业业绩提高的氛围。于是本文假设:

假设1: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

纵观文献,国内外对高管薪酬差距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公司内部高管之间,从微观的层面来分析薪酬差距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高管们还会倾向于将此内部薪酬差距与同行中实力相当的其他公司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即外部薪酬差距)进行比较来验证自己的薪酬是否公平,研究表明行业间薪酬差距具有很大的差异,行业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目前我国收入最低行业与收入最高行业的收入差距高达15倍,于是同行业公司之间比较更具有合理性,因此本文对此宏观层面的高管外部薪酬差距进行研究。亚当斯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将自己的付出与所得同其他人相比较,来判断薪酬分配是否公平,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他们在以后工作中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公司绩效。用I1表示当事人付出劳动代价,P1表示当事人所得报酬,I2表示被比较者付出的劳动代价,P2表示被比较者所得报酬,只有当P1/I1=P2/I2时,人们感到公平才会感到公平。所以笔者认为外部薪酬差距存在一最优值,不能过小过大,使高管产生不公平感。当外部薪酬差距较小时,无论他们的薪酬水平在行业中处于什么位置,处于高级别的高管们都会产生不满,觉得自己应该获得更高的报酬,他们会通过减少自己的投入、谋取私利或者跳槽来平衡这种差距给自己带来的不公平感,公司通过增加内部薪酬差距来增大这种外部差距会提升他们的薪酬满意度,能够减少或者消除高管的这种心理,以致于不会做出不利于公司发展的行为,反之,他们会为了获得这部分额外的报酬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价值。同时,对于较低级别的高管来说,他们也会为了在公司内部获得晋升和更高报酬而努力工作,这个时候竞赛理论发挥作用。但是,随着外部薪酬差距的不断增加,在其他公司的内部薪酬差距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公司需要增加自身内部薪酬差距来增大外部差距,这样会增加人力成本,是以牺牲所有者利益为代价的,而且会使得公司内处于较低级别的高管们感到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使得他们减少在工作中的合作,在工作中有不满情绪,行为理论发挥作用。于是假设:

假设2:高管外部薪酬差距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金融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对2010《中国统计年鉴》中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从1978年的23.9%逐年上升到2010的43.1%,我国“十二五”规划也指出要加快发展我国服务业,致力于解决我国服务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本文选择我国沪深两市服务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其2009与2010年的数据,2010年服务业上市公司一共有746家,另外剔除数据不全、高管人数少于或等于3的公司、高管内部薪酬差距为负或者0的公司,并对2010年与2009年数据进行匹配之后,最后得到有效数据一共538家。本文通过使用EXCEL和SPSS18.0来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回归分析。

(三)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 本文选取如下变量:(1)因变量:总资产净利润率(ROA),用perf来表示。(2)自变量:高管内部薪酬差距gap=前三名高管薪酬均值/剩余高管薪酬均值。gap2为高管薪酬差距二次方;gap1=a公司的gap/同行业中除了a公司以外公司gap均值,gap12为gap1二次方。为了控制内生性,本文选取滞后一期的高管薪酬差距,在本文中即为2009年薪酬差距。我国《公司法》规定,高管是指公司的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本文规定的高管除了以上人员之外,还包括董事会、监事会成员。这样定义可以更全面地研究高管薪酬差距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经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最高的不一定是董事长和总经理,还有可能是董秘兼董事或者其他职位的高管,因此本文借鉴刘浚清(2003)、鲁海帆(2007)、杨举文(2011)等的做法,将高管薪酬总额前三名视为核心高管,其他人员视为非核心高管,将高管前三名的薪酬均值/剩余高管薪酬均值做为高管内部相对薪酬,本文的高管薪酬是公司年报中披露的年薪,不包括在职消费等非经济性薪酬。(3)控制变量:debt为公司资产负债率;size为公司规模,这里取公司总资产的对数来表示;Herf_10为股权集中度,指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Power为虚拟变量,表示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两职兼任。基于此,根据假设2建立二次曲线方程如下:perf=?琢0+?琢1gap1+?琢2gap12+?琢3debt+?琢4size+?琢5Herf10+?琢6Power;

根据假设1建立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如下:perf=?茁0+?茁1gap+?茁2gap2+?茁3debt+?茁4size+?茁5Herf10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根据表(1)的描述性统计,公司间内部高管薪酬差距大。高管外部薪酬差距最大值与最小值差距比较大,但是整体来说公司间高管外部薪酬差距差别不怎么大。

(二)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研究假设,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回归,结果如下:(1)令X1=gap, X2=gap2,将二次曲线方程转化为多元线性方程,把X1、X2作为单独的变量与其他控制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R2为0.396,修正R2为0.39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F值的sig值为0,说明此方程的显著性较高,通过了F检验;DW值为2.000,说明残差项不存在自相关;各变量的VIF值也都通过了检验,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因此,模型的构建是合理的。自变量的t检验,X1的sig值为0.009,X2的sig值为0.058,说明他们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X1系数为正,X2系数为负,说明高管薪酬差距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验证了模型一的假设,我国服务业上市公司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存在一个拐点,在拐点之前随着高管薪酬差距的增加能带来较好的公司绩效,符合竞赛理论,验证了文章的假设。根据实证结果可以得到:perf=0.166+0.05gap-0.002gap2-0.152debt-0.006size-0.015Herf10

进一步计算得出我国服务业上市公司高管内部相对薪酬差距的最大值为1.25,也就是说拐点是1.25,当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小于1.25是合理的薪酬差距区间,此时增加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服务业上市公司高管相对薪酬差距小于1.25的只有25家,只占4.6%,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内部薪酬差距过大。(2)令X11=gap1, X12=gap12,将二次曲线方程转化为多元线性方程,把X11 、X12作为单独的变量与其他控制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R2为0.397,修正R2为0.390,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F值的sig值为0,说明此方程的显著性较高,通过了F检验;DW值1.999接近2,说明残差项之间不存在自相关;各变量的VIF值也都通过了检验,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因此,模型的构建是合理的。自变量的t检验,X11的sig值为0.020,X12的sig值为0.086,说明他们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X11系数为正,X12系数为负,说明高管薪酬差距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具有区间效应,验证了模型二的假设。也就是说当gap1比较小时,适当增加公司高管内部薪酬差距与其他公司高管内部薪酬差距之间的差距gap1能够激励公司的高管们努力工作来提升公司业绩,但是当gap1增加到一定值便起到相反的作用。根据实证结果可以进一步计算得出gap1的最大值为4.5,即拐点是4.5,当外部薪酬差距大于0小于4.5时,可以增加外部薪酬差距来提升公司业绩,大于4.5的只有两家企业,因此目前我国大部分服务业上市公司高管外部薪酬差距都处于合理的区间,说明外部薪酬差距设置合理,可以通过增加外部薪酬差距来提升公司业绩。

四、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差距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竞赛理论和行为理论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作用,这也验证了需求层次理论,无论公司还是高管需求是多样的,多种需求会同时影响行为,但是在某个阶段,总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因此会根据此需求做出相应的决策。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目前我国大部分服务业上市公司的高管内部薪酬差距不合理,差距过大,公司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给予调整。(2)适当的高管薪酬差距的设计实际上是薪酬制定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博弈,薪酬制定者应该设计适当大小的薪酬差距来对公司高管起到激励作用,但同时也要考虑接受者的心里感受,不能使他们感到不满,以达到二者之间的博弈均衡。(3)各个公司应当加强与高管的交流,定期通过问卷调查或其他形式来了解高管对薪酬的反应和需求,还应当定期的对行业内其他公司的薪酬状况进行分析,在与高管们的互动和外部薪酬环境的深入了解中建立更合理的薪酬差距。文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各个公司的治理结构、企业文化、成长性、经营复杂性等因素对高管薪酬差距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制定合理的薪酬差距时要对这些因素加以考虑。本文未考虑这些因素在二者影响关系中的制约性。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融入这些因素,使研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林浚清、黄祖辉、孙永祥:《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公司绩效和治理结构》,《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2]冯团英:《基于效率角度的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分析》,《市场论坛》2010年第2期。

[3]刘小刚:《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第23期。

[4]周蓓蓓、曹建安、段兴民等:《上市公司高管相对薪酬差距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商业研究》2009年第2期。

[5]鲁海帆:《高管层内薪酬差距、CEO内部继任机会与公司业绩研究——基于锦标赛理论的实证分析》,《南方经济》2010年第5期。

[6]谢禹:《解决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的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65期。

[7]冯团英:《基于效率角度的高管内部薪酬差距分析》,《市场论坛》2010年第2期。

[8]Lazear,E, Rosen,S.Rand-order tournaments as optimum labor contrac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1.

[9]Bing-Xuan Lin,Rui Lu.Managerial power,compensation gap and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ese public listed companies. Global Finance Journal,2009.

公司管理制度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委托理论,保险理论,信号理论

 

近年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为了私利的最大化对财务报告进行包装,以完美的财务报告来取悦投资者,不仅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保险理论,而且使投资者对财务报告产生了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财务报告信息失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严重缺位和失灵。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投资者开始关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情况,并认识到内部控制是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同样注意到仅仅披露财务报表不能给投资者提供更加真实和具有说服力的信息,从而企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来满足各方使用者的需要。

任何事物都有某种客观需要,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演进的,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审计亦是如此小论文。审计动因是指审计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主要的审计动因理论包括信息理论、理论、委托责任理论、保险理论、冲突理论。其中,保险理论认为审计动因是风险的分担;理论认为审计动因在于促进股东利益和企业管理者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并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信息理论认为审计动因在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决策人员的利益达到最大化。本文从理论假说、保险理论假说、信息理论假说角度来研究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动因。

一.理论假说

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保险理论,这种分离必然形成了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和受托这样一种经济责任关系,也就是委托人和人的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人的目标不一致,导致了委托问题。正是由于委托人与人存在着利益冲突,使得委托人往往倾向于通过与人达成的契约来解决因目标差异而产生利益冲突。对行为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报告正是所有者能够用以监督管理人履行契约关系的一种手段或途径,而管理者则有责任和义务是如实地向所有者反映行为责任的落实与执行情况小论文。由此可见,信息披露制度是缓解管理者和所有者冲突的有效的制度设计之一,也说明了理论为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言,管理者有责任确保公司内部控制的合理完整有效,保证公司的正常有序高效的运转保险理论,从而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有利于管理者证明其工作并检验其对公司的诚信;所有者不仅仅通过财务报表了解公司的财务情况更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了解公司的业务运转情况和财务信息是否得到有效合理的处理和反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合理有效的缓解了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的矛盾使两者利益最大化。

二.保险理论假说

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信息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一方面各方报表使用者可以理智的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可以规避风险,对自身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核并做出正确的披露,给信息使用者一个透明的信息。但在一些列虚假财务报表曝光使信息使用者对其上市公司丧失信心的时候,上市公司开始注意到仅仅通过财务报表的披露是远远不够的,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财务信息的重要性,为了重塑披露信息在证券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各大上市公司开始寻求资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和披露保险理论,从而降低信息使用者的风险,有利于提高企业形象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目前,有人认为保险理论在我国并不能做到,由于证券体制的不健全和使用者取证难的现实状况,保险理论在我国难以实现。

三.信息理论假说

自愿审计动机与信号假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审计是一项有成本的行为,在有关法律、法规未作强制审计要求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之所以愿意负担审计成本,自愿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其动机很可能是向财务信息使用者发送信号小论文。事实上保险理论,上市公司自愿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信号,意在向外界表明自己提供的财务信息可靠,增加信息的可信性。

1.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相关性需要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由于公司的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寻找并改善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进行内控控制鉴证,首先,避免了企业内部审计师作为公司员工的关系,内部审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有所隐瞒,或者碍于内部管理人员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愿按原则披露;其次,内部审计师所接触和了解到的企业内部控制状况不如外部注册会计师了解该行业及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全面保险理论,外部注册会计师更加熟悉和掌握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及有效合理性;最后,注册会计师较企业内部审计师更加注重其在审计市场中自身的声誉,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会更加严谨,以便提供给报告使用者以清晰透明的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任何一个企业有序高效的运作都离不开有力的内部控制机制。会计信息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就如同水与过滤系统的关系,水在经过各各过滤环节都会有效的去除杂质最终得到纯净水,如果某一过滤环节出现问题最终不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纯净水。内部控制在上市公司中它设计的是否完整、是否合理、是否有效都将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仅仅通过财务报表的披露并不能让信息使用者更加清晰了解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只有通过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披露才可以让使用者了解企业,达到信息披露的目的。

可见,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鉴证保险理论,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小论文。

2.上市公司的筹融资动机需要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对于有新发行证券再融资的公司来说,银行等金融机构会要求借贷款企业提供近三年的财务报告和最近的中期报告,并对企业年度报告进行审计要求,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并没有要求但我国近几年也要求一些金融企业提供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而其他企业没有相关规定;并且,在筹融资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保险理论,一类是签订贷款契约之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另一类是签订贷款契约之后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诸如上述问题归根结底就需要有一个良好资金流向监管,而它则需要上市公司有着有效的内部控制做保证,从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势在必行。

3.审计声誉和审计质量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声誉常指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则可以认为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予以信任和赞美的程度。既然审计质量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客户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想要获得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他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比如发现并且报告更多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

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对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培训和监管并且对一些违规注册会计师进行处罚,说明我国***府为力求塑造一个良好的审计市场不断努力;上市公司也力求四大会计事务所和具有良好声誉的注册会计师进行鉴证。相信我国审计市场的良好声誉渐渐形成。对于投资者来说保险理论,会偏重相信那有良好声誉的审计师所做的鉴证报告,这就促使上市公司寻求具有良好声誉和良好审计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期望通过审计师的审计对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内部控制进一步的改善,并提供给投资者透明的信息,从而给上市公司带来融筹资的机会小论文。可见,无论从投资者的角度还是从上市公司的角度都倾向于相信具有良好声誉的注册会计师,从而上市公司会自愿寻求审计声誉良好的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内部控制鉴证。

4.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形象可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大部分上市公司其涉足的领域较多,例如原本以房地产经营为主的上市公司,由于企规模的扩大不断涉足其他行业比如食品加工保险理论,外贸等行业,这就造成投资者和其他相关信息使用者怀疑该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的运作状况。上市公司渐渐意识到在资本市场上筹融资的重要性,让投资者更加对企业有信心就有必要提供给投资者更加可信和透明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使其相信企业具有良好的运作情况和内部控制机制,确保给投资者以更大的回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便成为信息使用者较为可信的信息来源,这就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并且,最近财务丑闻不断出现,企业信誉也成为考量企业的一把尺子,财务报表的披露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信息使用者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更加重要,更为可靠。上市公司同样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助于提高企业良好运转的形象,并有助于企业改善内部控制使其健康发展。可见,企业的规模和企业形象可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通过从理论、保险理论、信息理论的研究分析,可见,在国家法规的不断完善、监管力度的加大及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不断意识到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不仅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也有利于上市公司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少华.2008.自愿审计动机与质量研究大连出版社

2.周莉.2010.信息理论与自愿审计动机探究科技创业第7期

公司管理制度论文篇9

【关键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高管薪酬 面板数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本文研究的高管薪酬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之相关性是立足于现代公司制度,对于现代公司制度提出的公司两权分离,即现代公司控制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概念。在两权分离的体制下,公司所具有的的资产索取权和财产所有权为股东或公司所有者拥有,而管理决策并提出决策则是经营者也就是权力经纪人所持有的,但是经营者决策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则由公司所有者担当。根据以上分析,在由现代公司制度制定的两权分离的***策下,作为两种权利的拥有者也就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便形成了“委托――”关系。

从研究的现实意义来看,在研究并涉及公司业绩指标方面的问题时,我国会计界的多数学者在此普遍采用公司净利润作为衡量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当然这是正确的,但是也是片面的,净利润的变化无疑会对高管薪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为作为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多数学者在研究时所忽略的就是当高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从而对净利润这个可以衡量业绩指标的因素关注程度要远高于公司其他因素时,产生的弊端又是怎样的呢?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了,其引入了的结果就是造成高管人员会更加全面的谨慎的考虑影响公司的净利润的各个因素,不会有之前的弊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损益也会影响着公司净利润,从而将会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

二、价值变动损益与高管薪酬相关性实证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2012年中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该公司具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者该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为零并且剔除披露数据不全和数据明显异常的公司,由此组成了本文的研究样本。

本文实证研究所需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数据、相关数据均取自国泰安C***AR研究数据库。

(二)研究假设

根据市场反应及相关研究,本文提出需研究的两个假设。

H1:持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公司,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H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公司高管薪酬之间的相关程度应低于公司真实性盈余相关程度。

(三)变量设计与说明

1.本文采用的因变量高管薪酬的组成通过本文借鉴以往多数实证研究的做法,以公司年报中报酬前三位高管薪酬总额的自然对数作为高管薪酬的变量。

2.本文的自变量采用直接计入利润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以及真实性盈余和其他综合收益。对于三个自变量的度量,都采用了资产总额对所得变量做量化的处理。

3.在控制变量的选取上,本文借鉴参考论文的做法,采用可以反映上市公司规模和上市公司财务的特征变量,具体包括: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公司成长性、***董事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四)模型的构建

本文借鉴以往参考文献的研究成果,对研究模型的构建如下,并根据自变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正负性对样本进行分组并分别对其进行检验,主要为验证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高管薪酬相关性。

经过SPASS计算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高管薪酬的相关系数为0.06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高管薪酬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证实了假设1。而真实性盈余对高管薪酬的相关系数为0.163*,其他综合收益也与高管薪酬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012,但是这两个自变量的相关系数明显小于真实性盈余的相关系数,也就是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高管薪酬之间的相关程度小于真实性盈余对高管薪酬的相关程度,这证实了假设2。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持有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公司中,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关系显著。

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公司高管薪酬之间的相关程度低于公司真实性盈余相关程度。

(二)相关建议

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通过理论概述和实证分析说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完善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是很有必要的,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采取一系列措施也是无可厚非的。

1.创造良好的公司内部环境。在公司内部形成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足鼎力,并将三者与管理者形成最直接有效的制衡机制,建立和完善***董事制度。结合我国公司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强内部会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专业负责监督。此外,为了抑制高管人员寻求个人利益而使用公允价值谋取私利的可能,公司还应加强公司高管人员在职消费的监督,。根据市场的规律去建立合理的薪酬机制,约束高管人员的行为,激励他们按照有关会计事项去合理的进行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

2.加强公司外部监督。公允价值计量的执行需要外部相关监督管理机制的参与,特别是中介机构的监管能力的强与弱,可能直接影响其结果。公司应当加强审计专业***监管性,重视外部影响因素,同时***府应加强其监管职能,建立并推行适合的保护公允价值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的法律制度。

3.完善并确定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计量标准。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标准可以减少抑制管理者的不良行为和选择空间,可以有效防止公允价值计量成为经营者盈余管理的工具。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强调了谨慎的原则,由于人具有有限理性、机会主义的存在和道德风险因素的存在,最大原因还是契约的不完整性导致的难以避免利益相关者为了实现最大化个人利益而采取相关趋利避害的行为。只有加强有关会计法规并提出指导,规范高管人员的行为才能统一会计各行业的标准,并减少由于不规范的操作而对公司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后的目的就是使会计计量能更好地为公司的利益服务。各个公司只有深度分析了每个计量模式的操作,加强与了解计量模式运用之间的异同点。只有实现了各种计量模式的共存才能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实现对公司的支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创建一个良好的会计信息服务系统。

参考文献

[1]黄杰,徐飞.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角度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有效性[J].财会月.

公司管理制度论文篇10

关键词:D&O保险;管理者过度自信;过度投资

一、 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Weinstein,1980),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更高(Cooper et al.,1988;Landier et al.,2004)。管理者在过度自信心理特征驱使下,会做出有损于企业价值的并购或非效率投资决策(Roll,1986;Heaton,2002;Malmendier,2005)。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的非效率投资问题,国内外学者基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视角,研究发现股权制衡、***董事、董事会治理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发挥着积极的治理作用。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以下简称D&O责任保险)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公司购买D&O责任保险的目的在于降低董事高管的职业风险。当董事高管受到第三方的法律诉讼时,可以将诉讼风险及诉讼成本转移给承保人,以此降低个人职业风险和赔偿责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D&O责任保险的治理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从现有文献来看,学术界对于D&O责任保险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1)治理机制较好的公司会表现出对D&O责任保险的需求,更倾向于购买D&O责任保险;其次, 当公司购买D&O责任保险后,保险公司会加强对公司、董事高管的监督和约束,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Mayers & Smith,1982),有利于保护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Gutiérrez,2003);(2)另一种观点则依据保险理论,基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视角,认为公司在购买D&O责任保险后,会引发董事高管的风险偏好或投机心理,从而增加公司及董事高管的决策风险,导致D&O责任保险的治理效应受到限制(Zou et al.,2008)。本文基于D&O责任保险治理机制,探讨D&O责任保险对由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即便管理者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他们仍是忠于股东的。但是,他们作出的决策可能是非理性的,以致损害企业或股东价值。Malmendier和Tate(2005)认为过度自信这种非理性因素会影响决策者的行为,是企业管理者做出不利于企业的投资决策,尤其当企业内部资金充足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盲目地扩大投资规模,导致过度投资。郝颖等(2005)、王霞等(2008)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确会引发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过度投资正相关。

2.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根据D&O责任保险外部监督者假说,购买D&O责任保险可以保护股东和董事高管的利益;其次,在公司购买D&O保险后,保险公司为确保自身利益,会对公司进行监督。因此,保险公司作为外部监督者,可以对公司各项经营决策实施有效的监督。根据Grossman和Hart(1988)提出的“搭便车”理论,当公司股权结构比较分散时,单个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成本高于所能获得的收益,导致单个股东不愿意参与公司治理。因此,股东对公司无法起到有效的监督治理作用。当公司购买D&O责任保险后,保险公司作为的第三方经营主体,会充分考虑被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经营风险等因素对诉讼成本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单个股东不同,保险公司具备能准确评估公司治理水平、经营风险,并根据所需承担的诉讼风险和诉讼成本对D&O责任保险进行准确定价的能力。一旦公司购买D&O责任保险后,保险通过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可以通过保险合同对董事高管进行监督和约束。因此,综上所述,保险公司有能力并且有动机对购买D&O责任保险的上市公司进行监督,发挥积极的治理作用。

针对D&O保险是否能发挥积极的治理作用,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Holderness(1990)认为只有在公司面对实际诉讼时,D&O责任保险转移风险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但是,D&O责任保险的监督机制则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环节:(1)事前调查。签订保险合同前对公司基本信息的尽职调查,全面掌握与公司、董事高管个人相关的信息;(2)事中监督。在承保期限内,保险公司将依据合同条款对公司,以及董事高管的行为进行监督;(3)事后监督。当公司面对发生诉讼时,保险公司将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O'Sullivan(1997)认为D&O责任保险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是对其他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的补充,可以发挥长期有效的监督效应。基于上述分析,本出如下假设:

H2:D&O保险能降低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的过度投资水平

三、 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本文选择我国沪深A股2003年~2012 年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对样本进行了如下筛选:(1)剔除了当年被证券交易所警示为ST,PT类财务异常类公司;(2)剔除了实际控制人不详的企业,以及社会团体,院校以及外资企业;(3)剔除了财务数据缺失的数据。最终得到3 942个观测值。同时,为避免极端值对本文研究结论的影响,本文对运用Winsorize对所有连续变量1%和99%分位数进行了处理。D&O责任保险数据由笔者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手动收集整理,其他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和万得数据库。

2. 变量定义。

(1)D&O保险。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公告进行手工整理,公布购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公司,均视为自公布年度开始有购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公司购买D&O保险赋值为1,反之则为0。

(2)管理者过度自信。本文选取了高管的薪酬比例、持股比例、现金红利再投资的年收益率、股权集中度四个变量构造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衡量指标。通过以下步骤构造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1)四个变量依次与其中位数进行比较,当变量值大于中位数,则赋值为1,反之则为0;(2)将四个变量的值进行加总,总分大于等于3的,就判定管理者存在过度自,赋值为1,反之则为0。

(3)过度投资。根据Richardson模型估算企业预期资本投资水平。模型中,正残差表示实际投资超出预期的部分为过度投资。企业预期资本投资水平估计模型如模型(1)所示:

NewInvit=λ0+λ1Growthit-1+λ2Levit-1+λ3Ca***-1+λ4Ageit-1+λ5Sizeit-1+λ6Retit-1+λ7NewInvit-1+ωYeari+ηIndustryi+γit(1)

其中,NewInvit为预估资本投资量;Growthit-1为公司期初的托宾Q值,表示公司增长机会;Levit-1为期初资产负债率;Ca***-1为期初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总资产之比;Ageit-1上市公司上市年限;Sizeit-1为期初企业规模,以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表示;Retit-1为上一年现金红利再投资的年收益率;Yeari和Industryi分别为年度和行业控制变量。

(4)控制变量。本文选取了公司成长机会、企业自由现金流、自由现金流与成长机会的交乘项、资本结构变量、公司实际控制人性质、股权集中度以及两权分离度等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3. 模型设定。本文设定模型(2),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

Ovinvit=α0+α1*OCit+α2*FCFit+α3*SOEit+α4*Levit+α5*Growthit+α6*SPRit+ωYeari+ηIndustryi+εit(2)

本文设定模型(3),检验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

Ovinvit=γ0+γ1*OCit+γ2*Insit+γ3*Insit*OCit+γ4*FCFit+γ5*SOEit+γ6*Levit+γ7*Growthit+γ8*SPRit+ωYeari+ηIndustryi+μit(3)

四、 实证结果分析

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表3主要考察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可知,在3 942个观测样本中,有3 942个观测样本显示为过度投资,平均过度投资额为0.039 2。在研究区间内,仅有4.05%的上市公司购买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远低于北美洲国家接近100%的D&O保险投保率,这可能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外部法律环境不完善以及投资者维权意识薄弱等方面有关。实际控制人(SOE)的均值为53.6%,说明国有经济仍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的主要构成内容。成长性指标(Growth)的均值约为1.68,但是极差与标准差适度,表明样本公司间的成长性差异不大。

2. 相关性分析。为了初步验证本文假设,同时考察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我们根据Spearman 和 Pearson检验方法,在没有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分别检验了三个模型中主要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水平,发现企业过度投资与管理者过度自信具有正相关关系,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购买D&O责任保险与企业过度投资在1%的水平向显著负相关,且D&O责任保险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交乘项与企业过度投资也在5%的水平上表现出负相关性,表明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的过度投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 回归结果分析。

(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的关系。从表2的(1)和(2)可发现,在加入控制变量前后,管理者过度自信和过度投资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1得到验证,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引发过度投资。

(2)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从表2的(3)可发现,购买D&O保险与过度投资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在此基础上,D&O保险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交乘项与过度投资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引发的过度投资具有的治理效应。

4. 稳健性检验。以下对本文研究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以证明本文结论的可靠性――(1)本文分别用管理者相对薪酬和管理者持股状况作为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替代指标,实证检验结果与前文一致;(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结果仍与前文一致。

五、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我国深沪两市A股2003年~2012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的关系,并进一步检验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1)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D&O保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的过度投资具有治理效应,表明保险公司作为***的经济实体,确实能发挥一定的治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本文选取2003年~2012年作为研究区间,仅仅考虑将尽可能多的样本纳入研究范围,没有充分考虑样本期间股权分置改革等重大事件对企业投资行为及管理者的影响。其次,受限于D&O保险信息的可获得性,本文仅设置了唯一的虚拟变量作为保险需求的替代变量,没有能够在研究模型中加入投保金额、保险费率等其他具体信息以充实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Weinstein,N.D.Unrealistic Optimism about Future Life Even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9):806-820.

[2] Cooper, Arnold C.,Carolyn W.Woo, and William C.Dunkelberg, Entrepeneurs' Perceived Chan- ces for Suc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8,(3):97-108.

[3] Landier A, David T.Financial Contracting with Optimistic Entrepreneur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9,(22):117-150.

[4] 王霞,张敏,于富生.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异化――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2):77-83.

[5] Heaton.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finance[J]. Financial Management,2002:33-45.

[6] O'Sullivan N.Insuring the Agents: the Role of Directors' and Officers' Insuranc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97,(64):545-556.

[7] 郝颖,刘星,林朝南.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13(5):142-148.

[8] 姜付秀,张敏,陆正飞等.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经济研究,2009,(1):131-14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公司管理制度论文10篇

学习

品牌营销方案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品牌营销方案10篇,内容包括社区团购品牌营销方案,抖音品牌推广营销方案。节假日营销是非常时期的营销活动,是有别于常规性营销的特殊活动,它往往呈现出集中性、突发性、反常性和规模性的特点。因此要对节日营销活动进行实施、

学习

金融贸易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贸易论文,内容包括国际金融与贸易毕业论文,金融与贸易论文题目。

学习

办公室统计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办公室统计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办公室工作计划明细表,办公室工作总结及下步计划表。【返回栏目列表】

学习

班级管理理念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班级管理理念10篇,内容包括班长班级管理理念,我的班级管理理念。简单来说,“班级梦”就是班主任与学生对班级整体的美好***景与期望,班主任老师在“班级梦”这一构想中被定义为目标确立者、主导实施者与班风引导者,可见班主任

学习

高段作文教学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高段作文教学,内容包括高中作文合集八篇,高段作文教学。1.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高。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对写作感兴趣的学生的数量所占比重不超过20%,超过50%的学生甚至对写作课有消极情绪。

学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0篇,内容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热点话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大全。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教学必要性目前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有关项目管理知识的教学,一些学校是单独设立了《项目管理》的

学习

听课评课总结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听课评课总结,内容包括听课评课总结咋写,听课评课优点和不足点。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充分备课,再备教材的同时备学生。如吴汉哲老师的数学课,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组

学习

物流管理软件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物流管理软件10篇,内容包括物流管理软件前十名,物流管理软件app手机免费版。基于汇驿软件的管理平台,通过对各模块的有机组合和协同流程设计,可以帮助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生产制造和商业流通企业,实现对采购订单和销售订单

学习

企业管理制度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管理制度论文10篇,内容包括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容及范文,消防管理制度论文100字。2、有利于营造平等友好的工作氛围完善而健全的制度建设过程可以有效保护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的切身利益,有效弥补管理上的不足和漏洞,从而杜绝

学习

公司管理模式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管理模式论文10篇,内容包括针对公司管理类问题的论文范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2.矩阵式组织管理的优缺点矩阵式组织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被现代工程实践证明是一种成功的组织结构模式。矩阵式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

学习

营销执行方案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营销执行方案10篇,内容包括营销执行方案模板怎么写,营销方案100个总结。以下是几种典型的对营销方案的认识。企业认为:营销方案嘛,就是做什么事情,什么人去做,什么时候做,什么方式做,要花多少钱。另外一种是策划人的思维:搞一个宏

学习

历史教师培训体会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历史教师培训体会10篇,内容包括历史教师培训有哪些收获,历史经验决议全文学习体会。这段时间我时常想,善于反思应该是现代每一位老师必备的素质。老师,不是神,只是一个普通的凡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错误的想法,做出

学习

班级管理经验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班级管理经验10篇,内容包括班主任班级管理经验,任小艾班级管理经验。课堂上不注意听讲,不动脑不发言;实验操作不愿动手,得推且推;课外作业不认真,得拖且拖,甚至借抄别人作业。这是从众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大流随不上了,于是就

学习

金融贸易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贸易论文,内容包括国际金融与贸易毕业论文,金融与贸易论文题目。

学习

信息管理专业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信息管理专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信息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信息系统与管理专业论文。西北师范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于1995年实现首次招生,经过近20年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了由学校平台课、学院平台课、专业平台课三大

学习

经济纠纷论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纠纷论文,内容包括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论文题目,如何选择经济纠纷的解决方式论文。1.1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被认为是起于1937年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发表的《厂商的性质》一文,但是新制度经济学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

建筑发展论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发展论文,内容包括建筑发展论文范文大全,建筑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当代建筑学教育体系概略当代建筑学教育体系概略主要分为:布扎、包豪斯和建构3个体系。布扎体系为巴黎美术学院的建筑学教学体系,在建筑学教育上侧重将前

学习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信息专业论文,内容包括电子信息技术论文问题,电子信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大全。1.3招生宣传导向不利于电子专业调查显示,初中毕业生受到父母、老师或者朋友、同学影响而选择专业的占60%以上。而水利院校以水利专业为特色,国

学习

酒店财务管理制度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酒店财务管理制度10篇,内容包括小酒店财务管理制度简要,酒店财务知识入门教程。第一条.借款人首先要填制借款凭证写明借款用途,由部门主管签字,主管会计审核,交总经理批准签字后,到财务部领款。第二条.费用发生后,持报销票据到

学习

游戏化教学论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游戏化教学论文,内容包括游戏化教学论文的结束语,游戏化教学论文投稿。1.2游戏内容的严肃性教学游戏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要体现严肃性.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往往容易由于片面关注游戏的趣味性而忽略游戏的教育意义,从而身陷其中,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