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篇1
关键词:人力资源 发展 培训 需求分析
一、现代人力资源发展与培训的特质和需要
人力资源发展与培训是组织为了提高员工在执行某项特定工作或任务时所必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或培养其解决问题之能力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由于现代社会变迁的加快,使得每一个组织都面临着产品、服务、工作类型以及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的重新调整,以适应强大的社会压力。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与训练便成为组织维持其高度工作力时所必须的一项活动。组织在实施人力资源发展与培训时,不论是基层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首先应明确的认识人力资源发展与培训的目的,确实把握重点,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现代人力资源发展与培训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员工提高其知识、技能和能力,以不断适应工作的需要;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培养健全的人格;调和员工的信念和价值观,以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组织管理的效率,以维持组织的不断发展。组织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希冀通过培训或教育使组织内部各部门充分获取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及技能,赋予其积极发展的动机,以提高组织经营效率,促进并维持企业的不断发展。
二、人力资源发展与培训需求的确认
一般说来,培训需求的确定应从以下几点来论证:
1、员工行为或工作绩效差异的是否存在。行为或工作绩效差异是指实际行为或工作绩效和计划的行为或工作绩效的差异。组织可以从单位生产、单位成本、安全记录、缺席率、能力测验、个人态度调查、员工意见箱、员工申诉案件、工作绩效评估等指标,了解组织现有员工的行为、态度及工作绩效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差异。如有差异存在,就说明有培训之必要。
2、绩效差异的重要性。只有绩效和行为差异对组织有负面不良影响时,这个绩效和行为的层面才值得重视。绩效层面的重要性自然要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发展方向而定。当绩效差异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与组织的未来发展时,就必须分析影响绩效的原因和根源,并确认是否有进行培训的必要。
3、培训员工是否是最佳的途径。当绩效和行为差异是因为个人能力不足,或因员工态度信念不合,或因主管不积极参与员工培训所引起,员工或主管的培训便可能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培训是否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还应考虑培训成本和绩效差异所造成损失的比较,如果不经过这种比较,将会导致培训边际效用的减少,使最终效用受到影响。
三、人力资源发展与培训的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规划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因而它是搞好培训工作的关键。如何进行培训的需求分析,一般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组织分析。主要包括下列几个重要步骤:(1)组织目标分析。明确、清晰的组织目标既对组织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也对培训规划的设计与执行起决定性作用,组织目标决定培训目标。 (2)组织资源分析。包括对组织的金钱、时间、人力等资源的描述。 (3)组织特质与环境分析。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系统特质、文化特质资讯传播特质。
2、工作分析。依据分析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两种: (1)一般工作分析。一般工作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使任何人能很快地了解一项工作的性质、范围与内容,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一般工作分析的内容为:工作简介,主要说明一项工作的性质与范围,使阅读者能很快建立一个较为正确的印象;工作清单,工作内容以工作单元为主体,并以条列方式组合而成,使阅读者能对工作内容一目了然。(2)特殊工作分析。由于个工作单元的不同特性,特殊工作分析可分为下列数项:程序性工作分析、程式性工作分析、知识性工作分析。只有对工作进行精确的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才能编制出真正符合企业绩效和特殊工作环境的培训课程来。
3、工作者分析。工作者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工作人员个体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来确定谁需要和应该接受培训以及培训的内容。工作者分析的重点是评价工作人员实际工作绩效以及工作能力。其中包括下列数项:个人考核绩效记录、员工的自我评量、知识技能测验、员工态度评量。
4、培训需求的战略分析。培训需求的战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优先权的改变。引起组织优先权改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新技术的引进、财***上的约束、组织的撤销分割或合并、各种临时性、突发性任务的出现。以上因素的变更,则要求培训部门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中不能仅仅考虑现在的需要和建立在过去倾向基础上的服务提供,它必须是前瞻性的。(2)人事预测。主要包括需求预测和供给预测。需求预测主要是考察一个组织所需要的人员数量以及这些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供给预测不但要考察可能参加工作的人员的数量,而且要考察这些人员所具有的技能状况,以便为人员的雇佣、培训与再培训提供依据。在人事预测过程中,还应注意和发挥各方面专家的作用,并注意征求工作人员的意见,这样培训需求分析才切实可行,才可真实反映组织的未来发展状况。(3)组织态度调查。在培训需求的战略分析中,对组织态度的调查能够帮助查出组织内最需要培训的领域;是否需要培训以外的方法;而且还能找出和确认那些阻碍改革和反对培训的领域。
四、人力资源发展与培训需求分析的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重要性也日趋突出。作为培训活动首要环节的培训需求分析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它在现代培训活动中具有其重要的意义。
1、确认差异。培训需求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确认差异,即确认绩效的应有状况同现有状况之间的差异,也就是实际的绩效与理想的、标准的、或预期的绩效间的差距。绩效差异的确认,有助于找出影响绩效问题的真正根源,有助于寻找出解决绩效问题的有效方法。
2、改变分析。当组织发生变革时(不管这种变革涉及到技术、程序、人员,还是涉及到产品或服务的提供问题),组织都有一种特殊的、直接的需求,这就迫使培训部门在制定合适的培训规划以前迅速地把握住这种变革与需求,对培训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透视,以适应组织变革。
3、提供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决方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它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方法。假如人事部门预测,本组织需要一批营销专家,这便出现这样几种选择:一是对已经工作的营销人员进行再培训;另一个是雇佣已经获得高薪的、非常有资格的营销专家;再就是雇佣一些低薪的、缺乏资格的人员,然后对他们进行大规模的培训,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供,就为培训部门提供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4、决定培训的价值和成本。好的培训需求分析还可使管理人员把成本因素引入到培训需求分析中去。即考虑"不进行培训的损失与进行培训的成本之差是多少",如果不进行培训的损失大于进行培训的成本,那么培训就是必需的、可行的;反之,如果不培训的损失小于培训的成本,则说明目前还不需要培训或不具备培训的条件。
需求分析篇2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 经济 的 发展 ,道路运输需求从量的需求转为质的需求。运输需求分析是运输供给的基础,运输供给只有从数量与质量两方面满足运输需求的特点,才是有效供给。
1运输需求与运输量
“需求”与“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构成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运输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价格水平下,社会经济生活在货物与旅客空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运输需求具备两个条件即具有实现位移的愿望和具备支付能力,缺少任一条件都不能构成现实的运输需求。社会经济活动对运输的需求是通过运输量的形式反映出来的。运输量是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服务水平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在现有运输能力下所实现的运输需求。在运输能力完全满足运输需求的条件下,运输量不能代表社会经就是活动对运输的需求,仅代表被一定运输设施所限制的运输需求量,尚未被满足的运输需求部分就是潜在的运输需求。显然,当运输设施得到改进,运输能力得到加强时,潜在运输需求就会转化为运输量。正是潜在运输需求影响着运输供给使得运输业在技术、经济可行的情况下,努力增加运输供给满足运输需求。运输业的发展是在不断诱发潜在运输需求、不断挖掘潜在运输需求,并使得这些潜在运输需求得以实现的过程中使运输业自身得到发展。
2运输需求产生的原因
2.1空间差异是运输需求产生的直接原因。空间差异主要表现在 自然 资源、社会了展和经济状况三个方面。
2.1.1自然状况方面的差异是地区直接在自然条件方面相互比较而表现出来的不同,这些自然状况主要指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的分布使得某些资源集中于一些地区,而其他地区由于资源的稀缺不得不从资源集中的地区输人资源。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由于在本地区需求不足或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而利用率相对较低下,也努力寻求其他地区的需求,以扩大本地区资源的利用效果,就必然产生运输需求。地区的地理颁布以及在运输 网络 中的位置也对运输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地理位置好,运输需求产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反之,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远, 交通 不畅,运输条件不好,必然会对运输需求的生成起到消极的作用。 2.1.3经济规模和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地区的物资调人调出量和频繁程度在不同的时期有很大的差别。对于经济规模较大的地区,其物资消耗量相对较大,同时,其产品产量也比较高,因而与其他地区的物资交流就更加频繁。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地区之间在整个社会生产活动中的相互补充、相互信赖,建立地区之间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贯穿在整个生产活动过程中,使得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过程有效地联系起来,此外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提高了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的强度,新的 科学 核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将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从而使运输需求不断产生很大的变化。 2.2 经济 发展 是运输需求产生的重要前提。经济发展是一个牵动整个经济活动中各部门和各个环节不断变动的过程,经济活动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运输联系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与协作、地区分工与协作以及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有不同的要求,并要求经济结构按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整和重新配置,以保证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经济结构的变化将导致一些行业的高速发展,而这种变化必然要引起各行业的某些生产要素重新配置,这也造成运输需求的变化。
2.3运输 网络 是运输需求产生的必要基础。运输网络系统将各经济区域通过运输线路联系在一起,是各经济区域赖以实现相互之间运输联系的数量的必要基础条件。同时,运输网络也决定了各经济区域之间运输联系的数量、强度、速度及旅客与货笺的流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地区之间、部门之间、 企业 之间以及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对各种类型的协作在求进一步提高,形成了相互之间的依赖和制约关系。运输网络使得各经济区域之间的联系得以实现,从而也对各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繁荣、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促进资源的全理配置。
3运输需求特性分析
3.1需求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现代 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人和物的空间位移,因此运输需求不但几乎是所有经济和社会主体的普遍需求,而且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3.2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运输业面对的是种类日益繁多的货物和各种不同身份和出行目的的人群,运输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包括安全、速度、方便、舒适等质量上的要求。
3.3需求的派生性。运输需求只是社会经济和派生需求,运输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生产和生活中的其他需求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
3.4需求空间的特定性。运输需求是运输消费者指定的不同空间地点间的位移,具有特定的空间要求。
3.5需求的时间特定性。运输需求在发生时间上的统计特征也呈现一定的 规律 性,客运需求的产生时间主要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律的支配,货运需求的产生时间一般受各种社会生产活动规律的制约,引起运输生产在时间上的波动性和不均衡性。
需求分析篇3
关键词:培训需求分析;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
中***分类号:F2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136-02
1培训需求分析的作用
(1)确认差距。
培训需求分析的基本目标是确认差距。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绩效差距,即组织及其成员绩效的实际水平与绩效应有水平之间的差距,它主要是通过绩效评估的方式来完成的。绩效评估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实绩记录法、工作标准法、因素评定法、代表人物评定法、强迫选择法和目标管理评价法等。二是完成一定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差距。
(2)改变原有分析。
原有分析基本是针对组织及其成员的既有状况而进行的。当组织面临着持续动态的变革的挑战时,原有需求分析就可能脱离组织及其成员的实际状况,因而改变原有分析对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3)促进人事分类系统向人事开发系统转换。
需求分析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便是能促进人事分类系统向人事开发系统的转换。无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营部门,一般都有人事分类系统。人事分类系统作为一个单位的信息资料库,在制定关于新员工录用、预算、职位升降、工资待遇、退休金等的***策方面非常重要
(4)提供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训需求分析可以提供一些与培训无关的选择,如人员变动、工资增长、新员工吸收、组织变革,或是几个方法的综合。
(5)形成一个信息资料库培训需求分析实际上是一个通过各种方法技术搜集与培训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料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可以形成一个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信息资料库。一个设计良好的培训需求分析,能够确定一般的培训需要与受训者,确立培训内容,指出最有效的培训战略,确定特殊的受训者等。此外,在培训之前,可通过研究这些资料,建立一个评估标准,然后用此标准来分析所进行的培训项目的有效性。
(6)为获得组织对培训的支持创造有利条件。
组织支持是指在培训过程中,***府、企业等各种组织及其成员,如管理人员、领导人员、工作人员对培训活动的支持,从而保证培训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培训需求分析,可以使有关人员认识到组织存在的问题,发现组织成员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差距,了解培训的成本和价值,从而为获得组织支持创造条件。因为人们只有认识到培训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时,才会积极地投入其中。
2培训需求分析的三要素模型
培训需求分析的三要素模型是从组织、任务、人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它的三要素模型是由Goldstein(1991)提出的,他认为培训需求评估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以及人员分析。
2.1组织分析
组织分析是指系统地检查组织内的各个成分,这些成分是除了任务和人员以外能够影响培训项目的要素,它关注的是组织系统层面上的东西,如组织目标、组织资源、企业文化、组织环境限制等。它包括以下内容:
(1)公司战略。
公司战略对培训需求产生重大影响。四种常见经营战略――集中战略、内部成长战略、外部成长战略、紧缩战略的研究发现,每种战略都会对应不同的培训需求。采用集中战略的公司培训需求的重点是:团队建设、跨职能培训、专业化的培训计划、人际关系培训和在职培训;采用内部成长战略的公司培训需求的重点是:企业文化培训、创造性思维培训、分析能力培训、工作中的技能培训、反馈与沟通方面的管理培训、冲突谈判技巧培训;采用外部成长战略的公司培训需求的重点是:被兼并企业的雇员能力培训、建立联合培训系统的培训、合并后企业的办事程序培训、团队建设培训;而采用紧缩战略的公司培训需求的重点是:激励、目标设定、时间管理、压力管理、跨职能方面的培训、领导力培训、人际沟通培训。公司的战略与培训的数量和种类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培训的主题因为企业的经营战略不同而存在显著的差异。
(2)可获得的培训资源。
资源包括:充足的预算、培训所需的场地及设备、培训的时间、专业的培训人员等。资源的限制往往导致许多培训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结果导致许多培训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3)组织支持。
组织支持主要包括企业决策者的支持和参加受训员工的上级管理者以及同事的支持,如果受训员工的上级管理者与同事对于他们参加培训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不支持,那么受训员工将培训内容运用于工作中的可能性就不大。多项研究表明,组织的支持对于培训的成功是非常关键的。培训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在于:受训者的上级与同事对于受训者参加培训活动要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以及愿意向他们提供如何将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去的信息,这样,受训者在培训中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可能性较高。Goldstein(2002)的研究也认为,培训需求评估的成功极大地依赖于组织以及成员提供的支持,获得组织及相关人员的支持是培训活动成功的第一步。
(4)企业文化。
公司企业文化应当作为组织分析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培训需求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培训项目同组织目标与文化不一致时,常会使员工产生不知所措或工作满意度较低的状况。
2.2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概括为四个步骤:(1)选择需要被分析的工作;(2)通过与有经验的员工、上级管理者进行访谈和观察,以及同其他曾经对该项工作进行过分析的人进行交流,确定一份在该项工作岗位上需要执行的任务的初步清单;(3)查证、确认初步清单上的项目,确保清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4)任务确定以后,进一步确定完成该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另外,还应该全面地考虑该项工作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任务分析的结果是对工作中的行动和操作以及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条件的描述,它是对工作而不是对工作者的描述。
2.3人员分析
人员分析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管理者确定培训是否合适以及哪些雇员需要培训。其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如何确定能否通过培训这种方法,来解决员工的现有绩效和企业对他们的期望绩效之间的差距。同时,人员分析还要关注员工的个性特点、工作态度、工作动机和工作风格等方面。人员分析还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组织的人力资源素质。
(1)员工个性结构分析。
员工个性结构的分析从理论上来讲是很重要的,但是几乎大多数的企业在培训中都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他们没有注意到在培训中还要根据受训者的个性因素制定培训方案以及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如销售岗位更适合性格外向的员工从事,而财会岗位更适合性格内向的员工从事,创造性高的员工较宜从事研发工作,创造性低的员工则应安排行***性质的工作等。
(2)员工知识结构分析。
对员工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不但是为了准确地制订培训方案,而且是为了充分地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使培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对员工素质进行知识结构分析时,首先要从员工的教育水平着手,对整个公司来说,需要知道公司各个文化层次上的员工数目,特别是中层管理者和业务骨干的文化层次,这是公司制订培训方案的基本依据,弄清员工的知识结构,从而结合组织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制订有目的的培训方案。
(3)员工专业结构分析。
由于员工所在的岗位不同,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承担的责任不同,可以把员工分为技术研发、生产、销售、财会、人事行***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员工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培训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员工的培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综合素质的培训和敬业精神的培训。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人员分析要根据企业已有的员工专业结构,结合组织任务制订相应的培训方案。
(4)员工年龄、性别结构分析。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不同年龄、性别的员工在某些特质方面存在差异,如:男性管理者与女性管理者在责任心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管理者比女性管理者觉察到更大的责任。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年龄的大小与个人的接受能力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对于老员工,在培训时应该更加注重新技能的发展,而对于新员工除了要关注技能的提高,还应该更加注重企业文化适应性层面上的东西。这些证据显示,在员工年龄、性别结构方面的分析对于培训需求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
(5)员工需求结构分析。
企业对员工进行的培训,不能是强制性的,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在培训之前明确员工的需求,了解员工希望通过培训取得一种什么样的结果,明确员工希望接受哪些方面的培训,如操作技能培训、人际关系培训、时间管理培训、压力管理培训、创造性培训或适应能力培训等。培训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企业提高培训需求分析有效性的措施
(1)转变企业培训部门与员工的认识。
员工要自己主动寻找机会学习,充分利用公司的资源,不断提高,保持个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培训部门的人员要建立开放的培训需求调查系统,结合公司、部门的发展计划,通过有效的分析、组织,把零散的、原始的个人兴趣整合、上升成系统的培训需求作为培训的依据之一。与此同时,作为培训部门还需要设计或选择有针对性的、与企业现状和员工水平相吻合的培训内容,能够使培训的最终成果围绕着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
(2)建立培训需求分析机制。
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机制应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①企业的组织结构及战略目标;②企业处理业务的方式和员工的行为准则;③管理者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要求;④顾客的需求;⑤员工的自我评价。培训需求评估的科学性不仅取决于分析的内容,同时也取决于企业与受训者的需求统一程度。两者要统一,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培训热情,使培训效果增强。
参考文献
[1]陈天祥,王国颖.人力资源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陈维***,余凯成,程文文.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需求分析篇4
1我国物流园区现状
1.1全国各地兴起物流园区热
近几年来,我国物流有了快速发展,与之相应的物流园区发展也很快,各地兴建物流园区的热潮已成为近两年中国经济现象中的“绚丽”风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正在建设和正在规划的物流园区多达几百家;全国有十几个省已出台了全省的物流规划,各地方物流规划也纷纷出台,物流经济俨然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支柱,而物流园区也似乎成为各地发展物流经济的引擎。深圳已规划出六大物流园区;上海计划建设三大物流园区;天津推出物流五大形象工程;广州计划构筑三大国际性枢纽物流园区;北京百亿打造物流港,建设五大物流园区;江苏省仅省***府规划的物流园区就多达14家……物流经济掀起了物流园区建设的热潮,各地物流园区建设规划屡见不鲜。
一时间,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前几年的工业园区建设热、开发区热。而过去开发的这些园区到今天真正发挥其预期功能的又有几家?今天,我们的物流园区热是否会重蹈覆辙呢?物流园区应该是何物?我们需要多少物流园区?需要怎样的物流园区……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熟虑。
1.2已建物流园区空置率居高不下
据中国仓储协会2004年对物流园区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物流园区的空置率高达60%,已建园区无人入驻的现象非常普遍。据调查研究,从1999年开始,一些地区开始建立物流园区,2003年全国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达到了高潮,而同时物流园区盲目建设的危害也开始显现,由于大多数物流园区盲目建设,定位不清,功能单一,一大批物流园区将会陆续死去,估计至2006年已建或规划建设中2/3的物流园区将会胎死腹中或被淘汰。
2我国物流园区空置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缺乏有效的需求分析
在我国,虽然物流概念已引入多年,但由于经济基础和各种基础设施总体上的薄弱,物流经济并不成熟。而一些地方***府往往过分热情,把物流园区项目作为***府的形象工程或***绩工程来抓,在规划和投资建设物流园区项目时,根本未进行有效的需求分析,而是简单地为物流而物流,盲目圈地投资,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误区:
(1)规模上,盲目“求多、求大”。在国外,一个经济发达的区域也至多建几家物流园区,而在我国的某些城市动不动就是几家,甚至十几家物流园区。而且国内各地的物流园区热还出现了一种盲目攀比的现象,各省或地区都似乎要从物流园区的数量和投资规模上压倒对手。目前全国已经在建和筹建的物流园区数百家,在这些园区里,投资较大的如北京物流港,投资总额将超过110亿元人民币;武汉的“万商云集”商贸园,投资总额也达100亿元左右。在这些物流园区中,占地动辄数千亩,如北京物流港占地7000余亩;多则数万亩,如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占地63000亩。由于这些物流园区的建设本身脱离有效的需求分析,因而往往出现“僧多粥少”——物流园区供给远远超过市场对物流园区的需求,过多的物流园区追逐少量的物流企业的现象,从而物流园区高空置率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2)层次上,片面“求新、求全”。***府部门在规划物流园区时,往往过分追求高投入、一切都要求自动化,没有很好地利用原有的物流设施,“曲高和寡”使一些实力有限的中小型物流企业无法参与到物流园区中来,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如北京市的某物流园区,其硬件条件堪称一流,连国外来参观的物流专家都赞不绝口,但该物流园区建成已经三年,至今也没有几家物流企业入驻。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要求物流园区服务水平坚持整合现有资源和适度前瞻相结合的原则。
3如何进行有效的物流园区需求分析
3.1需求分析的意义
物流园区需求分析的目的在于为物流园区建设提供物流能力供给不断满足物流需求的依据,以保证物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对平衡,使社会物流活动保持较高的效率与效益。在一定时期内,当物流能力供给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时,将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当物流能力供给超过这种需求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供给的浪费。因此,物流需求是物流能力供给的基础,物流园区需求分析的社会经济意义亦在于此。有效的需求分析,将有利于合理规划、能有效引导投资,避免重复建设,减少浪费,使我们的物流园区建设能多一份收益,少一份失误。
需求分析篇5
农村百姓对用药有效性方面涉及到的4个药学服务要素的需求统计分析见表2。调查中发现,基层百姓的用药知识匮乏,缺乏用药的基本常识。表2中“用药知识教育”(指导家庭药箱、给予用药知识讲座、发放安全用药资料)服务项的均值和相对权重均为最大值(“特殊患者的用药需求”除外),说明百姓对合理用药知识教育近乎渴求。“药品疗效”(指导对症用药和选择疗效好而副作用小的药物)是基层百姓对药学服务的内心驱动性需求,其相对权重明显高于其他两项选项;在“用药方法”(指导给药时间、用药数量、用药与饮食)上,因为药品使用说明书上的明示,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能大致了解,表现出需求意愿不强;对“特殊患者的用药需求”(提供用药咨询、上门送药、病情研判与用药辅导)服务项的调查,虽然涉及到的仅仅是534例特殊患者(肿瘤、半瘫痪、矽肺、糖尿病并发症、高血压并发症等),但这个要素成为这些“特殊人群”内心里的安全性需求,需求均值明显偏大,这是因为这类特殊患者对健康的期望更为强烈[8]。
2用药经济性要素分析
在用药经济性方面涉及到的3个药学服务要素需求的调查中,各服务要素的需求得分统计分析见表3。表3表明,“多种药物的选择(同类药物如何选择、药效差异比较)”与“降低费用”(指导购买经济、剂量合适的药品)这两项服务的需求得分均值均较大,说明百姓对这一药学服务的需求旺盛。在调查中表现出农村百姓真心希望能从他们切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指导他们能从多种不同价格的同类药品中合理选用经济的药品,以降低药疗费用。这与现实中存在的“旧药穿新衣”、“同药不同名”、“同类药品价格相差悬殊”现象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基层百姓的经济状况虽有所改善,健康意识增强,但虚高的药价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经济压力[9],特别是居住在经济条件较差、偏远山区的长期服药的患者。对“用药剂量”(剂量与疗程、个体化用药、过程用药指导)服务项的需求意愿也较强烈,特别是长期服药的被调查者尤为突出。可见,提高用药的经济性是基层百姓对药学服务的兴奋型需求。
3不同年龄段的百姓对相关药学服务需求的比较分析
为了解各项药学服务对不同年龄段农村百姓的重要度情况,应用SPSS12.0软件中的EaseSummaries程序对年龄与相对权重较大的“个体健康状况”、“用药副作用”、“药品调配”、“用药剂量”、“多种药物的选择”、“降低费用”、“用药知识教育”等7个药学服务项进行分析,各服务项的重要度值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30-40岁年龄段的被调查者对“用药副作用”服务项的需求最强,需求重要度值最大;60岁之后年龄段的百姓对“个体健康状况”服务项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60岁之前的百姓,需求重要度值高于平均值0.5以上;对“药品调配”和“用药知识教育”这两项药学服务的需求,50岁之后百姓的需求重要度平均值高于50岁之前的平均值0.8;56岁之后年龄段的百姓在“多种药物的选择”和“降低费用”服务项上的需求重要度度值明显高于56岁之前的,且远远高于平均值;而对“用药剂量”服务项的需求,不同年龄段的百姓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不是特别显著(P>0.05)。
4农村药学服务的重要要素排序分析
应用SPSS12.0软件中的FactorAnalysis程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农村药学服务的13个因素(药学服务项)进行因子分析,利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进行正交旋转,最后提取到可以解释总方差62%以上的5个重要因子,也就是农村药学服务中最重要的五个服务项,其相对权重和重要度排序见表5。表5表明,农村百姓对药学服务需求最为强烈的五个服务项中,排在首位的是“个体健康状况”,说明农村百姓最期望能得到依据其个人健康状况、病情情况而给予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用药指导,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而降低用药副作用。其次是农村百姓迫切希望能得到适时的“合理用药知识教育”,以便实现安全、合理、有效用药,这正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用药知识甚少的农村百姓内心潜在的安全性需求。排在第三、四位的是百姓希望能得到从同类型众多不同的药品中进行“多种药物的选择”,正确购买量价合适的药品,达到“降低费用”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服务。最后是农村百姓期望能得到因人、因疗程、因病情而异的量体裁衣式的“用药剂量”控制指导服务,以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减轻经济负担,这是农村百姓的期望型需求。
5讨论
需求分析篇6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运输需求从量的需求转为质的需求。运输需求分析是运输供给的基础,运输供给只有从数量与质量两方面满足运输需求的特点,才是有效供给。
1运输需求与运输量
“需求”与“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构成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运输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价格水平下,社会经济生活在货物与旅客空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运输需求具备两个条件即具有实现位移的愿望和具备支付能力,缺少任一条件都不能构成现实的运输需求。社会经济活动对运输的需求是通过运输量的形式反映出来的。运输量是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服务水平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在现有运输能力下所实现的运输需求。在运输能力完全满足运输需求的条件下,运输量不能代表社会经就是活动对运输的需求,仅代表被一定运输设施所限制的运输需求量,尚未被满足的运输需求部分就是潜在的运输需求。显然,当运输设施得到改进,运输能力得到加强时,潜在运输需求就会转化为运输量。正是潜在运输需求影响着运输供给使得运输业在技术、经济可行的情况下,努力增加运输供给满足运输需求。运输业的发展是在不断诱发潜在运输需求、不断挖掘潜在运输需求,并使得这些潜在运输需求得以实现的过程中使运输业自身得到发展。
2运输需求产生的原因
2.1空间差异是运输需求产生的直接原因。空间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社会了展和经济状况三个方面。
2.1.1自然状况方面的差异是地区直接在自然条件方面相互比较而表现出来的不同,这些自然状况主要指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的分布使得某些资源集中于一些地区,而其他地区由于资源的稀缺不得不从资源集中的地区输人资源。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由于在本地区需求不足或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而利用率相对较低下,也努力寻求其他地区的需求,以扩大本地区资源的利用效果,就必然产生运输需求。地区的地理颁布以及在运输网络中的位置也对运输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地理位置好,运输需求产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反之,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交通不畅,运输条件不好,必然会对运输需求的生成起到消极的作用。
2.1.2社会状况方面的差异作用表现在各地区人口、文化方面的不同。在通常情况下,由于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就造成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生活、就业等相对困难,迫使一些人到其他地区去寻找新的生活和工作场所,进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流动人口。各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各地区不同的工作、休息、节假日时间以及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这样就使各地区之间产生频繁的社会交往,由此对运输需求产生影响。
2.1.3经济规模和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地区的物资调人调出量和频繁程度在不同的时期有很大的差别。对于经济规模较大的地区,其物资消耗量相对较大,同时,其产品产量也比较高,因而与其他地区的物资交流就更加频繁。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地区之间在整个社会生产活动中的相互补充、相互信赖,建立地区之间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贯穿在整个生产活动过程中,使得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过程有效地联系起来,此外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提高了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的强度,新的科学核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将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从而使运输需求不断产生很大的变化。
2.2经济发展是运输需求产生的重要前提。经济发展是一个牵动整个经济活动中各部门和各个环节不断变动的过程,经济活动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运输联系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与协作、地区分工与协作以及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有不同的要求,并要求经济结构按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整和重新配置,以保证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经济结构的变化将导致一些行业的高速发展,而这种变化必然要引起各行业的某些生产要素重新配置,这也造成运输需求的变化。
2.3运输网络是运输需求产生的必要基础。运输网络系统将各经济区域通过运输线路联系在一起,是各经济区域赖以实现相互之间运输联系的数量的必要基础条件。同时,运输网络也决定了各经济区域之间运输联系的数量、强度、速度及旅客与货笺的流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以及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对各种类型的协作在求进一步提高,形成了相互之间的依赖和制约关系。运输网络使得各经济区域之间的联系得以实现,从而也对各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繁荣、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促进资源的全理配置。
3运输需求特性分析
3.1需求的普遍性和广泛性。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人和物的空间位移,因此运输需求不但几乎是所有经济和社会主体的普遍需求,而且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3.2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运输业面对的是种类日益繁多的货物和各种不同身份和出行目的的人群,运输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包括安全、速度、方便、舒适等质量上的要求。
3.3需求的派生性。运输需求只是社会经济和派生需求,运输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生产和生活中的其他需求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
3.4需求空间的特定性。运输需求是运输消费者指定的不同空间地点间的位移,具有特定的空间要求。
3.5需求的时间特定性。运输需求在发生时间上的统计特征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客运需求的产生时间主要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律的支配,货运需求的产生时间一般受各种社会生产活动规律的制约,引起运输生产在时间上的波动性和不均衡性。
需求分析篇7
通过资料收集、访谈、调查问卷等多种方法,对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及环保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环保人才需求学历以本科和大专为主,具备一定工作经验者优先,环境工程技术方向的人才需求量较大。结合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的实际情况,建议在环保专业学生培养方面应依托企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
关键词:
环保产业;人才需求;秦皇岛市
环保产业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环境产品和服务活动、为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1]。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环保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显著扩大,现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此背景下,环保人才的需求应该更为迫切,但环保类专业的学生实际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被网络评为就业最差的十大专业之一[3-4]。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一所以培养环境保护专业人才为主的全日制高等院校,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教育的高校之一,被誉为中国环保系统的“最高学府”和培养环保人才的“黄埔***校”。学生的就业情况关系到学院未来的发展,因此,新形势下了解与环保产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对环保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其对于制定环保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秦皇岛市环保产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对环保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了解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对环保人才未来的需求状况,弄清目前环境类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与部分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访谈结果,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为学院制定环保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提供建议。
1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及环保人才现状
1.1环保产业发展状况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从1990年开始迅速发展,在秦皇岛市环境保护事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5]。目前,秦皇岛市环保产业类型已涵盖环保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洁净产品生产四大类,主要以环保产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其中,环保产品是指用于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设备、药剂和材料、环境监测专用仪器,包括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环境监测分析仪器仪表、环保药剂和材料等,秦皇岛市环保产品生产目前主要集中在前两方面;资源综合利用是指对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的加工处理,利用废弃物生产各种产品;环境保护服务是指与环境相关的服务贸易活动,主要包括环境技术与产品研发、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监测、环境咨询、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废旧资源回收处置、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等,秦皇岛市的环境服务业刚刚起步,但发展迅速;洁净产品是指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新产品的生产、消费及使用后的回收与再利用)对环境友好的产品。1997—2011年全市环保产业产值增长情况如***1所示。由***1可知,秦皇岛市的环保产业在1997—2011年发展迅速。产业产值从1997年的3.30亿元增长至1999年的3.73亿元,产值增长速度为6.28%;从1999年的3.73亿元增长至2004年的7.20亿元,产值增长速度为14.07%;从2004年的7.20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4.24亿元,产值增长速度为10.23%,由于2011年的产值是部分产值,所以此期间的产值增长速度较慢。2004年,秦皇岛市GDP为443.56亿元,其环保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62%。同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国GDP的比重为2.80%。说明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环保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1.2环保人才现状2010年,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从业人员7105人,其中,获得高级技术职称、中级技术职称从业人员数量分别为242人、465人。具体从业人员职称所占比例情况如***2所示。由***2可知,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从业人员中获得高级技术职称、中级技术职称的比例分别为3.41%、6.54%。2011年我国环保产业从业人员中获得高级技术职称、中级技术职称的比例分别为2.10%、5.10%[6]。说明秦皇岛市环保产业技术优势明显,环保人才技术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环保产业获得认可的技术及相关职称评定人员数量依然较低,总体人才结构层次偏低。
2秦皇岛市环保人才需求分析
2.1从业单位性质分析对2013年秦皇岛市环保产业进行调研,共有35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其中,事业单位3个、国有企业1个、集体企业1个、中外合资企业2个、私营企业28个。具体从业单位所占比例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从业单位中大多为私营企业,占从业单位总数的80.0%,且以中小型环保企业居多。这与河北省的基本情况类似。河北省环保产业中企业单位占93%~95%,事业单位占5%~7%,企业中国有企业占的比例不到10%[7]。郝英君[8]通过调查发现,高职环保专业毕业生就业更青睐国营企业,占毕业生总数的50%以上;其次考虑的是事业单位和***府机关;占毕业生总数的30%以上;最后才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等。但由表1可知,国营企业仅占从业单位的2.86%,事业单位仅占从业单位的8.57%,这与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存在矛盾,也是环保人才的需求迫切但环保类专业的学生实际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的原因之一。这需要各高校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和人才需求状况,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2.2人才数量需求预测2004年,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从业单位数量从1997年的21个发展到55个,从业人员为5812人[9-10]。到2010年从业单位数量为61个,从业人员为7105人。具体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从业人员从2004年的5812人增长到2010年的7105人,平均年增长速度为3.40%。同期全国环保产业从业人数年均增长速度为10.4%[6],可见目前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仍然不足,环保产业规模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
2.3人才类型需求预测2015年6~7月份各大招聘网站中,秦皇岛市对环保人才的招聘信息共有222个职位,其对环保人才的学历层次需求、工作经验需求和职位方向需求状况如***3所示。学历层次需求方面,222个职位中对环保人才的学历需求以本科、大专学历为主,分别为83个、79个,占全部职位的37.4%、35.6%;硕士学历需求仅为2个,占全部职位的比例不足1.0%;不限学历的职位有58个,占全部职位的26.1%,多为环保销售类职位。这说明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对环保人才的学历需求以本科、高职为主,本科略占优势,所以环保专业高职学生通过“专升本”、“专接本”等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工作经验需求方面,222个职位中明确表示接收应届毕业生的有26个,占全部职位的11.7%;需要1年以下工作经验的职位有26个,占全部职位的11.7%;需要1~3年以下工作经验的职位有52个,占全部职位的23.4%;需要3~5年工作经验的职位有49个,占全部职位的22.1%;需要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职位有22个,占全部职位的9.90%;不限学历的职位有47个,占全部职位的21.2%。这说明秦皇岛市需求环保人才的职位大多需要工作经验,有149个,占全部职位的67.1%。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位方向需求方面,环保人才招聘较多的职位方向有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环保销售、环境影响评价等。其中,环境工程技术人才指的是掌握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噪声等污染控制技术,具备环境工程基本设计、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操作、环保项目施工与管理及一定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222个职位中需要环境工程技术方向的职位最多,有76个,占全部职位的34.2%;其次是环保销售和环境监测,分别为37个、35个,占全部职位的16.7%、15.8%;环境影响评价等方向需求较少。这是因为在环保产业的环保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洁净产品生产四大领域中,秦皇岛市的环保产业主要以环保产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为主。我国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年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为环境保护服务,年均增长速度为17.3%,远高于同期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6%的年增长速度[6]。近几年秦皇岛市环境保护服务发展较快,秦皇岛市环保产业的发展,将会带给环保专业学生更多的职业方向选择。
3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环保专业学生培养的建议
3.1依托企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环保人才的单位包括:各级***府环保部门、大专院校与研究机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目前,需求高职毕业生最多的是私营企业,大部分高职毕业生是在环境治理、监测、管理或技术服务的第一线工作[11]。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知,当前秦皇岛市环保产业中私营企业居多,而且多为中小型企业。所以,依托企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更能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学院环保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当时时关注秦皇岛市环保产业的发展及其人才需求状况,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在课程考核上,学院环保专业学生的课程考核应与本市企业要求的相应职业技能标准相融合。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学院环保专业的专职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密切关注本市企业技术动态,灵活运用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把最新的知识、最实用的技术传授给学生,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学院还应该依托本市企业,通过外培内引等多种途径建立一支具备“双师”能力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3.2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迅速,今后对环保人才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高,特别是一线的环保技术人才。通过与秦皇岛市环保企业负责人的访谈得知: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希望毕业生不但要掌握环保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但目前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还比较欠缺。所以,环保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实践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能够再现生产过程或工作岗位的需求,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利用现场的生产设备和员工培训条件,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缩短书本知识与具体生产的差距,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关于环保系统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1-04-05).
[2]丛丽娜.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4(4):67-69.
[3]耿世刚.我国环保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及展望[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1):1-3,22.
[4]顾玲,崔迎,娄绍霞.高职环保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7):5727-5729,5732.
[5]劳期团.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1(1):56-57.
[6]吴舜泽,逯元堂,赵云皓,等.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综合分析报告[J].中国环保产业,2014(8):4-17.
[7]刘建秋,兰国谦,郭利键,等.河北省环保产业发展调查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2):131-133.
[8]郝英君.高职院校环境专业就业情况调查———以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2014届毕业生为例[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4(6):84-88.
[9]张敬宇.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1999(2):43-44.
[10]刘铁树.秦皇岛市环保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环境保护,2006(1):38-40.
需求分析篇8
通过这个平台,董事长魏武期望集团统一接单,然后将订单分派给集团内部汽车配件制造实体――蓝兰气泵制造有限公司、蓝兰汽车橡胶制品制造有限公司、蓝兰汽车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等五个公司以及正在不断扩大的外部供应商。
这个战略意***我们不去讨论它。现在的问题是,为了稳妥起见,魏武要求,先拿生产当家产品的蓝兰气泵制造有限公司做试点,第一建造一个统一平台,第二将气泵的内部供应链做透,以方便客户、业务代表检查和监督订单执行的各个环节。
张成已经和南方管理软件公司确定了通过对南方管理软件ERP的一个版本进行适应性改造,以适应内部供应链的要求。也就是在基础数据的管理上,以该版本为基准,ERP的模块功能按照订单的执行过程进行整合,最后进行适当的二次开发。
按照计划, 南方公司派华东大区的咨询顾问来项目现场进行为期半个月的现场需求调研,这时问题出现了。
最早在签约的时候,张成曾经和软件公司讨论过,需求调研由顾问按照提纲进行访问,然后整理出文档供确认。现在对方的项目经理李封来邮件说,将由顾问到现场对业务部门的需求责任人(大部分是管理人员)进行“模块需求规格说明书”编写的培训,然后顾问用四天时间对大家提交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批改。最后将收集上来的资料带回华东大区,由乙方项目组进行集中梳理并与标准产品进行匹配,看差距在哪里,然后确定实施与开发任务。
张成对整个计划没有特别疑问,这个安排还是比较符合一般项目的做法,但有一点是需求说明全部由业务部门来写,效果能不能得到保证?张成见过南方公司提供的“模块需求规格说明书”,完全是需求分析师、系统设计师才能写出来的东西,有许多专业的表达方式,他自己对许多词语还搞不透。
蓝兰气泵制造有限公司的管理干部大部分是老员工,让其画流程***,说明字段输入输出规范、系统关联等这样的工作实在是勉为其难,一天的培训很难让大家有这样的转变,估计实际的调研进度将要大受影响。
他把这个顾虑告诉李封时,李封说,这其实也是为张成好,业务部门按照这个规范写出来的东西,他们确认后,可以直接给需求分析与程序开发人员使用,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项目效率,也明确了责任,将来,他们有需求变更也有明确的依据。张成琢磨,这样是不是算是“下套”?――你看,从最基层到项目组都承认了这个需求,蓝兰公司与南方公司的契约也就更清楚了,将来如果有什么问题,难道还找李封?
需求分析篇9
论文关键词:架构,功能,需求,分析
今天,很多公司都试***采用“服务驱动”的方式来提高敏捷性和响应能力,这不仅表现在与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交互上,也表现在IT基础架构的设计和创建上。“服务驱动”要求IT实施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将企业应用中的分散功能组合成基于标准、可互操作的“服务”,并快速组合和重用这些服务来满足业务需求。SOA的中心是服务,而不是应用。通过实施SOA,公司能提高效率,更快地推出服务,并提高敏捷性,以响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为了优化IT基础架构以交付服务,并将SOA从理想转化为现实,IT需要一个“智能化”的基础架构,以促进和简化服务的重用,并在当今典型的IT环境(各种技术、协议和应用并存)中可靠地集成服务。IT正在实施一个抽象层,以简化基础架构,隐藏底层多种不同应用和技术造成的复杂性。在几年前,这意味着提供一个用于定制企业应用的平台。而到了今天,抽象层则基于服务,将企业流程表示为服务(由松耦合的业务逻辑片断组装而成),供其他服务和最终用户使用。
在简单高效的SOA基础架构的支持下,IT将可以实现“服务驱动”的愿景,快速推出新服务,在几乎不中断IT基础架构的情况下重用有价值的业务功能;使IT与业务需求保持一致,响应业务流程的更改,并为用户提供更卓越的服务。
为使IT架构尽可能快地响应业务需求,需要改变架构自身的角色。面向服务的架构就是提供改变的一种方式。SOA有明确的特征,它与目前大多数大公司定义的架构方式根本不同。这些特征完全能够适应更快的变化,并能加强业务与企业IT之间的协作。因此SOA架构功能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基于服务
IT通常为了满足一个特定业务领域的要求而出现或发展,只考虑那个领域的利益。IT通常都根据项目来投资和创建,目的是解决特定要求,故易出现功能重复的情况。由于采用“逐个项目”的开发方式,在代码或组件级别来共享功能的传统方法已经宣告失效。
基于服务的IT方法改变了功能的开发和交付方式。功能被一次性地考虑、分解和部署在企业的所有级别中,这降低了成本,加快了交付,提高了IT适应变化的能力。除要改变IT投资和管理方法外,基于服务的方法还要求在功能的打包和部署方式上做出改变。SOA还考虑使功能转化为服务的可能方式,以及这些服务的管理和监控方法。
2、基于标准
传统IT交付的另一个方面是每个项目通常都选取最有利的方法去满足自身需求。这导致了技术增生。当考虑如何使建立在这些技术上的应用交换信息时,就会显露出问题。以前像CORBA和DCOM等基于标准的组件模型效果不好,因为缺少执行它们的技术,还可能延缓支持标准的开发,或二种情况都有。更新技术(如XML、Web服务及UDDI等)为支持重用的、基于标准的SOA奠定了基础,支持这些标准的技术很容易得到,并真正做到了平台中立。
3、企业焦点
如果在业务部门内按项目来开发IT,实现企业范围的流程或信息的可视化与管理将变得极其困难。许多机构通过成立企业架构小组或委员会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小组通常只关注技术选择,而没有执行其他建议的权力。除加强管理外,这些小组需要一个机制,从而依据标准方式,按适当粒度和用户社区可视化水平去定义、配置、监控和管理对企业功能的访问。只有一个构建合理的、基于服务的且符合正确管理原理的企业架构,才能提供所需要的部署平台。
4、业务焦点
需求分析篇10
关键词:需求分析;教材分析;高职高专英语
中***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58-02
一、需求分析和教材分析
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它为可以针对学生不同学习水平和基础而展开的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能性,是外语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基础,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达成。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语教材评价就引起了国外许多学者的关注。Hutchinson and Torres(1994:326)曾指出:“教学是教师与教材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只有当合作者了解彼此的优缺点并能互补时,这种合作关系才能得到最佳发挥。”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材分析
1.教材的评价标准。关于教材的评价标准,至今尚无定论。国外比较典型的主要是Hutchinson & Waters(1987)提出教材评价的对照法,即将“主观需要分析”(Subjective analysis)和“客观对象分析”(Objective analysis)相互对照的客观方法。国内方面,刘道义(2004)认为一套优秀的英语教材应当符合国家各项***策法规、国家课程标准、学生的发展要求、各地教改实际。
2.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特点。《高职高专英语课程》(2006)是由盛跃东主编并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为高职高专英语编写的教材,同时也适用于夜大和函大等成人高等教育。编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本教材遵循了《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所选材料注重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可思性和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此教材可以从各个方面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和文化知识。
三、学生对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需求分析
1.问卷的编制。为了调查当前的学生对高职高专教材的需求,笔者对湖南某高职高专学院信息工程系专一的名学生分别进行了英语需求及高职高专英语教材需求的问卷调查。
2.高职学生英语需求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可知,绝大多数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顺利通过英语考试。从心理条件的需求分析可知,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自己的英语学习更具趣味性,此外,一半以上的学生希望可以通过高职高专英语学习了解到其他国家的文化,并且可以进行一般的口语交流。从物质条件需求分析可知,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教材中可以涉及广泛的话题并且要体现时代性。
3.高职学生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需求分析。数据显示,75.9%的学生对当前使用的高职高专课本持一般的态度,1.9%的同学认为课文难度适当,由此可知,绝大多数的同学对高职高专课本基本满意,并且认为课本难度适当。有53.8%的同学认为听、说部分能提高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有55.4%的同学认为阅读理解部分可以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61.2%的同学认为语法部分有助提高自身的语法水平,77.8%的同学认为翻译部分可以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62.9%的同学认为写作部分可以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76%的同学认为巩固和提高部分对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水平和能力有帮助。分析可知,绝大多数的同学对课文中各板块的设计持肯定态度,认为高职高专英语教材能够从不同方面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另外,仅有9.3%的学生会总是或经常根据背景知识对所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分析可知,高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够强烈等原因,学习习惯上存在着很大的漏洞。有53.3%的同学希望教材教学可以知识点具体化而且充满趣味性。52.5%的同学喜欢的教学活动有文化知识背景介绍、小组讨论、游戏、表演、多媒体的方式。42.2%的同学认为参与课文理解分析并就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最有帮助,有30.4%的同学认为学好知识点对自己的成绩提高最有帮助。分析可知,高职高专学生希望英语教材学习中可以趣味化、具体化,增加自身的课堂参与度,使英语课堂学习兼顾实用性与趣味性。
四、教学建议
1.教材内容的设计应兼顾趣味性与实用性。教材内容是教材的主干,也是学习者提升自身英语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平台之一,教学内容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成效。通过数据统计可知,绝大多数同学学习英语的目的以功利性目的为主,或者是通过学校的英语考试,或者是为以后找到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受学习者年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限制,学习者希望高职高专英语可以涉及一些时代性、话题性等符合自己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话题,以增加自身学习英语的趣味性。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英语教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之间的矛盾开始慢慢地尖锐化,如何在增加其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兼顾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2.教材难度的选择应与分层教学紧密结合。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水平的不一致,因此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学生需求不一或者说是分层的情况。通过前面的统计可知,38.9%的同学认为课本难度大,46.3%的同学认为听、说部分完全不能提高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44.6%的同学认为阅读部分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38.9%的同学认为语法部分不能提高自己的语法水平。在一本教科书中进行分层教学,对于教材的编者来说是一项巨大而繁琐的工程,也是不太符合现实的。但是,在教材的编撰过程中,编者必须要考虑到学习者学习层次多样化的问题。高职高专教材总体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而且难度适中,但是仍有一部分学习者因为学习基础薄弱,一些知识点对其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材在设计的时候,应当考虑这一部分同学的主体性,有选择性地降低部分知识点的难度,增加一部分同学英语学习的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Cunningsworth,A. Choose Your Coursebook[M].London:Heinemann,1995.
[2]Cunningsworth,A. 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ELT Teaching Materials M]. London: Heinemann,1984.
[3]Hitchinson.T.& Torres,E.The Textbook as Agent of Change[J].ELT journal,1994.
[4]盛跃东.当代高职高专英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高跃.新《高中英语》教材与学生需求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