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分析论文篇1
目前,很多研究人员对影像资料分析方法的学习和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尤其初学者对繁杂的概念、复杂的计算公式、数据资料性质判断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统计学方法等问题难以深刻理解。针对这些问题,王良等[1]建议采用以下模式:判断资料类型、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分析方法、其他适宜方法。
1.1根据资料类型初步确定方法
临床研究中产生的各种不同原始资料,而不同数据资料类型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也不同。定量资料常用的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定性资料可用的方法有χ2检验、对数线性模型、logistic回归等,影像医师可根据不同需要选用不同统计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资料类型确定后,统计方法的选用对其有序性有相应要求;而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或者使用部分少见的分析方法时还需要在选定统计方法后,利用统计软件(如SAS、SPSS)对应的不同命令进行初步分析试验。
1.2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方法
1.2.1差异性研究
差异性分析是指评价比较组间均数、频数、比率等的差异。根据研究需要可选用的方法有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临床上研究两组、多组样本比率或构成比之间的差别关系时最常用χ2检验,也是针对计数资料进行假设检验的一种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而对两组定量资料分析常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多组资料分析则常用方差分析;Fisher精确概率法主要适用于总体样本频数小于40或四格表中最小格子T值<1。虽然Fisher精确检验不属于χ2检验,但仍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而也有人认为在统计软件普遍易得的当下,Fisher精确概率法也同样适用于大样本四格表的资料。如彭泽华等[6]在探讨***窦-左心房肌连接的双源CT***动脉成像(DSCTCA)形态特征时针对***窦-左心房肌连接的类型在两组类别变量采用联表的χ2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5,P=0.944)。Teefey等[7]在研究超声表现及白细胞计数预测急性胆囊炎坏疽变化关系时使用Fisher精确分析。t检验适用于两组定量资料分析且资料满足方差齐性和正态性两个基本条件;同样t检验适用于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两水平的资料,在选用t检验时应注意对资料进行相应的变量变换,若资料不能满足基本条件则选用适合分析偏态分布的非参数检验(如:秩和检验)进行分析。如Wang等[8]在研究不同侵袭性的前列腺癌组织和正常前列腺组织以及外周带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与肿瘤信号对比时采用t检验。Kung等[9]在研究化脓性髋关节炎的临床和放射学预测指标时也使用t检验分析。秩和检验包括基本秩和检验(Wilcoxon等级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和高级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Friedmantests、Kolmogorov-Smirnov拟合检验)。当研究资料为两方差齐且呈正态分布的总体,而总体分布类型未知或者不满足参数检验的条件时,采用t检验对样本进行比较;但若无需比较总体参数只比较总置的分布是否相同且总体资料分布类型未知时需要采用非参数的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针对两组或多组样本的定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比较时,需要混合两样本数据、编秩(从小到大)、计量T值、查表或计算求得P值。如Saindane等[10]在对“空蝶鞍”的临床意义判定因素研究中针对颅内压增高和偶然发现空蝶鞍患者两组资料对比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Filippi等[11]在研究DTI测量儿童Ι型神经纤维瘤病胼胝体派生指标时运用Wilcoxon秩和检验。事实上在影像资料分析中经常见到多重组间比较的情况,方差分析(analysisofvariance,ANOVA)就是用来推断两个或者多个总体之间是否有差别的检验,又称F检验。多重组间比较不能单纯选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但是可以根据资料类型选用ANOVA检验。若来自两个随机样本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同的定量资料,应采用两因素(处理、配伍)方差分析(two-wayANOVA)或配对t检验。通过F检验可以比较可能由某因素所至的变异或随机误差,同时可了解该因素对测定结果有无影响。当不满足方差分析和t检验条件时,可对数据进行变换或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FriedmanM检验。Obdeijn等[12]在研究***术前MRI能减少术中切缘和***保守术后再次手术,使用ANOVA分析两组资料,结果对照组(29.3%)相比术前MRI病例组(15.8%)有效减少切缘和再次手术(P<0.01)。
1.2.2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不等同因果性,也不是简单的个性化相比,其涵盖的范围和领域较为广泛。统计学意义中的相关性分析包含相关性系数的计算,其过程为:每个变量转化为标准单位后,乘积的平均数即为相关系数。相关性分析可以用直观地用散点***表示两个或者多个变量的离散,当其紧密地靠近于一条直线时,即变量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相关分析常用的方法有Pearson相关性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卡方检验。临床中对两个或者多个均为定量变量的资料,且变量均呈正态分布时可选用Pearson相关分析,但多数情况下Pearson相关分析适用于两组资料的相关性分析。判断两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主要用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其范围为-1~+1。若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1,即两变量间相关性越密切;反之,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0,其相关性越差。实际上在高质量期刊论文中使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的研究也很常见,其通过相关系数进行变量间线性关系分析来判定两个变量间相关性的密切程度。而密切程度的量化指标则通过计算样本相关系数r,根据实际计算r绝对值所属范围来推断两个来自总体变量的线性相关程度,从而推断总体的相关性。根据实际分析需要,将相关关系密切程度分为6等:当IrI=0时,说明两变量完全不相关:当0<IrI<0.3时,说明两变量不相关;当0.3<IrI<0.5时,说明两变量低度相关;当0.5<IrI<0.8时,说明两变量显著相关;当0.8<IrI<1说明两变量高度相关:当IrI=l时,说明两个变量完全相关。王效春等[13]在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动态磁敏感加权对比增强MR灌注加权成像联合应用在脑星形细胞瘤分级中的价值一文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内磁敏感信号与相对血容量最大值和病理分级呈正相关(IrI分别为0.72、0.89,P值均<0.01),相对血容量与病理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1)。又如Lederlin等[14]在比较几何参数、相关功能与组织学特性在哮喘患者的支气管壁CT衰减性关系中同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其r=0.39~0.43,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常规CT衰减参数在哮喘患者平常支气管的CT参数、气道壁衰减方面更好的区分哮喘患者,同时也更好地区分气道梗阻。值得提及的是对资料有序或无序无法作出初步判定,且明确资料类型为定性资料时还可以选择使用卡方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1.2.3影响性分析
由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而某一结局可能受到来自其他多个方面的影响,此时为分析某一结局发生的影响因素可采用的资料分析方法有线性回归(一元或多元)、logistic回归、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生存分析)等。在影像资料分析中一元线性回归是将影像资料中一个最主要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解释因变量的变化。多元回归定义为某一因变量的变化受多个重要因素的影响,而此时需要用两个或多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解释因变量的变化,且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多个因变量之间相互***)。实际研究中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影像资料分析应用较为广泛。Langkammer等[15]在磁敏感系数绘***在多发性硬化中应用研究中使用多元线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种影响因素中年龄是预测磁化率影响最强的因素。Logistic回归是研究二分类和多分类观察结果与某些影响因素自己建关系的一种多变化分析方法,其经常需要分析疾病与各影像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又需要排除一些混杂因素影响。Logistic回归在统计学上属于概率型非线性回归,其分析思路与线性回归大致相同,能有效解决过高或过低水平因素以及分析因素少而样本量大等问题。相比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在处理分类反应数据方面更为常用,且适用于结局为定性影像资料。如Lee等[16]研究高分辨率CT在发现小蜂窝样特发性间质肺炎纤维化的连续变化和预后应用中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分辨率CT在网状和磨玻璃状范围内评价普通肺炎与非特异性纤维化肺炎之间差别明显(P<0.01)。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分析生存时间与影像资料之间的关系,Kaplan-Meier法就是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又称乘积极限法,对大小样本资料分析均适用。实践中习惯上以时间为横轴、生存率为纵轴回执的阶梯状***称为Kaplan-Meier生存曲线(survivalcurve),也称K-M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是另一种生存分析方法,包括参数与半参数模型两类,其主要是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的一种方法,同时可分析众多变量对生存时间和生存结局的影响。Saad等[17]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在肝移植受者的技术分析和临床评估研究中比较成功施行肝移植与非移植病人开展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intrahepaticportosystemicshunt,TIPS)后的临床疗效评估,使用了Kaplan-Meier法,结果显示6~12个月、12~24个月、24个月以上,移植成活率分别为43%、32%和22%。生存期大于1年的晚期肝脏疾病模型存活评分低于17分、等于17分或大于17分的存活率分别为54%和8%(P<0.05)。
2其他适用方法
2.1ROC曲线
ROC(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曲线是欧美影像学期刊中应用较为常见的统计学方法,国内期刊应用相对较少。ROC曲线根据一系列不同的分界值以真阳性率(灵敏性)为纵坐标,假阳性率(特异性)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ROC曲线分析结合灵敏度(sensitivity)和特异度(specificity)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也应用于影像诊断及人群筛查。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ROCcurve,AUC)的大小对诊断试验作定量分析。理论上,AUC值在0~1间。根据实际情况将诊断分为不符合诊断(AUC<0.5)、无诊断价值(AUC=0.5)、低准确性(0.5<AUC<0.7)、一定准确性(0.7<AUC<0.9)、较高准确性(0.9<AUC<1),AUC越接近于1,表明诊断准确性越高。Hyodo等[18]在研究乏血管少结节的慢性肝脏疾病患者发展成富血管性肝细胞癌风险因素一文中使用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后续发展成血管性结节平均增长率明显高于非血管过渡性结节。
2.2Kappa检验
Kappa检验主要用于评价不同资料间一致性程度,常用Kappa值评价一致程度。Kappa系数适用于两项和多项无序分类变量资料。在影像学试验中常需要判断多名医师测量同一研究对象或者同一医师多次测量同一对象的一致性,Kappa一致性检验便是最佳选择。Kappa检验还可通过计算Kappa值对两种非金标准的诊断方法进行诊断结果一致性分析。一般而言,评价Kappa一致性需要计算Kappa系数,但在研究考察新的诊断试验方法是否优于金标准,或者检验是否与金标准一致时,还需要计算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目前公认的Kappa系数分为六个区段即一致性极差(Kappa值<0),一致性微弱(Kappa值0~0.2),一致性弱(Kappa值0.21~0.40),中度一致Kappa值(0.41~0.60),高度一致(Kappa值0.61~0.80),一致性极强(Kappa值0.81~1.00)。
2.3Levene检验
资料分析论文篇2
【摘要】目的:探讨前后测量设计资料中伴随的个体自然生长现象.方法:以肥胖儿童的减肥试验为例,假设有两组儿童,一组为处理组,该组儿童为肥胖儿童组接受减肥药物控制体质量;另一组为对照组,该组儿童为标准体质量儿童组,分别在8岁和10岁时测量儿童的体质量,假设两组儿童在试验前后体质量的均值分别为Y1(t1)=31.0,Y0(t1)=23.0,Y1(t2)=36.0,Y0(t2)=28.0,在处理组缺失干预时Y1*(t2)=41.0.结果:用简单得分法估计处理效应,α=36.0-31.0-(28.0-23.0)=0(kg),说明两组儿童试验后的体质量无差异,处理效应不存在,但是真实的处理效应为Y1(t2)-Y1*(t2)=36.0-41.0=-5.0(kg),说明处理效应是存在的,即施加干预前后儿童的体质量有差别.结论:总结了前后测量设计资料个体生长趋势的4种情况,提示我们在分析前后测量设计资料时个体自然生长问题不容忽视.
【关键词】前后测量;个体生长
0引言
前后测量试验设计(pretestposttestdesign)方法是医学科研设计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试验设计方法,因为这种设计方法考虑了各组试验前(基础值)的差别,并且试验前数据提供了更多个体差别的额外信息,降低了误差方差,提高了检验效能[1-2].但是这其中还有一个“隐藏问题”容易被忽视,即个体随时间的自然生长问题.自然生长问题是生物界的规律,是不可避免的,医学试验的受试对象一般是动物个体或者人体,所以这一问题就必须要考虑.例如,在***高血压的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试验中,对大多数成人来说,血压会随着年龄而增加,因此就存在一个潜在的“生长”问题.即在不施加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血压值也会随年龄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样在判定处理效应是否存在时就存在了混杂因素,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所以个体的自然生长问题不容忽视[3].本文旨在对前后测量设计资料的个体生长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材料和方法
为了便于后面叙述的方便,在此规定:Y1=试验前(t1)的测量值,Y2=试验后(t2)的测量值,D=Y2-Y1(前后测量值的差值).Y1(t1)[Y0(t1)]是在t1时,处理(对照)组测量值的均值,Y1(t2)[Y0(t2)]是在t2时,处理(对照)组测量值的均值,Y1*(t2)是在时间t2时,处理组中假设没有施加干预时的测量值的均值.处理效应定义为α,处理效应的估计值α=Y1(t2)-Y0(t2)-β[Y1(t1)-Y0(t1)],其中β是校正系数.真实的处理效应α=Y1(t2)-Y1*(t2),在完全随机化的前后测量设计中,因为各组的受试对象被随机分配到各试验组内,所以Y0(t2)=Y1*(t2),那么Y1(t2)-Y0(t2)就是α的无偏估计值;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试验前的混杂,此无偏估计值就不是“无偏”的了,又因为Y1*(t2)无法得到,所以采用简单得分法估计处理效应,β=1,那么α=Y1(t2)-Y0(t2)-[Y1(t1)-Y0(t1)].
下面以肥胖儿童的减肥试验为例,说明潜在的个体生长问题.假设有两组儿童,一组为处理组,该组儿童为肥胖儿童组接受减肥药物控制体质量;另一组为对照组,该组儿童为标准体质量儿童组,分别在8岁和10岁时测量这两组儿童的体质量,假设两组儿童在试验前后体质量的均值分别为Y1(t1)=31.0,Y0(t1)=23.0,Y1(t2)=36.0,Y0(t2)=28.0,Y1*(t2)=41.0,如***1所示.
***1两组儿童体质量的前后测量值的均值(略)
2结果
从***1可以看到,如果在处理组缺失干预的情况下,该组儿童在10岁时的平均体质量是41.0(kg),在施加干预的情况下体质量是36.0(kg).如果我们用简单得分法估计处理效应,α=36.0-31.0-(28.0-23.0)=0(kg),说明两组儿童试验后的体质量无差异,处理效应不存在,但是真实的处理效应为Y1(t2)-Y1*(t2)=36.0-41.0=-5(kg),说明处理效应是存在的,即施加干预前后儿童的体质量有差别.为什么简单得分法会产生这5kg的误差呢?从***1中可以看到,两组儿童由于自然生长问题,在7岁时的体质量差别不大,而到8岁时两组儿童的体质量差别就趋于明显,但仍旧是各组的体质量都随年龄而增加,在缺失干预的情况下,两组的差别逐渐加大,呈“扇行发散”形状.当处理组施加干预时,致使处理组曲线上升趋势较慢,所以两组儿童在10岁之后有逐渐平行且相交的趋势,说明减肥药可以控制肥胖儿童的体质量.
在***1中真实的处理效应被掩盖了,原因就在于没有考虑其内在的个体生长问题,一方面儿童的体质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也就是说即使不施加任何干预,儿童的体质量也是10岁比8岁时会高些;另一方面,***中显示处理组施加干预时的曲线的上升速率比自然生长时要慢,这说明处理效应还是存在的,即施加干预对于肥胖儿童体质量的控制是有益的.但是我们用简单得分法不足以发现其中存在的差别,所以在两组测量前基线值有差别时,尤其不可忽视个体自然生长这一潜在问题.
如果做更进一步的考虑,可以把前后测量设计资料两组的自然生长问题概括为***2的4种情形[4-5],此时假定两个试验组都未施加任何干预,并且个体随时间的生长轨迹都呈线形趋势,从***中可以看到,四种情况下两组在试验前的基线值有差别,但是试验前的差值Y1(t1)-Y0(t1)相等,但是他们的个体生长趋势各不相同.A显示两组的生长曲线相互平行,说明两组个体的生长趋势一致,那么此时简单得分估计的处理效应就是真实的处理效应;B显示两组的生长曲线随时间逐渐靠拢,C显示两组的生长曲线逐渐发散,D显示两组的生长曲线先相交后发散,后三种情形下用简单得分法估计的处理效应就不等于真实的处理效应.
但是在前后测量设计中,通常无法得到Y1*(t2)的值,因为无法让处理组的个体在固定的一段时间内既接受处理又不接受处理,所以真实的处理效应在理论上是无法得知的;那假设Y1*(t2)的意义何在?一是为了便于说明个体生长问题在前后测量设计中是确实存在的,试验者在试验设计时不应忽视这一问题;二是可以为前后测量设计资料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帮助.
***2生长趋势的四种情况(略)
3讨论
个体生长问题最早发源于心理学研究中,因为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多数伴随有个体生长问题,并且是必须予以考虑的,但是医学中的个体生长问题虽在很早以前已经提出但是未被予以足够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医学试验中前后测量设计的前后时间间隔较短,此时的生长问题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当生长问题掩盖了处理效应时,资料的统计学处理方法就比较复杂,此时需考虑校正的问题[6],因为生长问题并不一定是简单的如***2所示的4种简单的线性关系,所以通常的线性分析方法无法满足要求,试验者就刻意避开这一问题.
资料分析论文篇3
关键词 人教版教材 资料分析 教学实践 应用研究 应用价值
中***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笔者就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谈谈教材中“资料分析”的应用体会(表1)。
1 教材中“资料分析”教学应用的存在问题
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和能力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一直是高中生物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其中高中生物教材中的“资料分析”使用问题一直存在着教学时间紧,教师和学生都忽视的现象。经常听到老师抱怨或感叹:“这么多的资料,教学时间不够,完成不了。”“学生没有耐心看资料。”“学生没兴趣阅读。”……在此情况下,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体系、概念、规律等的教学,而忽略了对“资料分析”的正确使用。
2 教材中“资料分析”的教学应用实践
“资料分析”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文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先说结论,后举实例的写法,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以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
2.1 教材中“资料分析”的选择与取舍
“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往往是为解决“资料分析”而设计的。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一味照搬“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进行教学。这样不但浪费课堂时间,而且学生也不能从中受到任何启发,反而加重了学习负担。因为有的讨论题的设计是有区域性的,这类讨论题在不同地域的学校的教学中无法进行或如期完成。如果教师硬搬生套照讲不误,学生不仅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长此以往反而会引起学生厌恶,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因此对“资料分析”的讨论题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地取舍,以达到既不多占教学时间又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必修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的讨论题一和题三,山区中学大多数学生是完成不了的。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把它当作阅读资料,提供以下问题:① 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哪些科学家进行了哪些实验,请以时间为顺序罗列出科学家的名字和实验名称,得出怎样的结论?② 哪两位科学家建立了细胞学说?
又如必修一P81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问题讨论进行正确取舍,可把问题讨论改为:① 以时间顺序罗列科学家名字,进行了怎样的实验,得出怎样的结论?② 归纳酶的本质。教师科学地对“资料分析”进行选择取舍,既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2 教材中“文字资料”的教学应用实践
上述“文字资料”还可以粗略分为两大类:① 主要讲述生物科学发展与发现的历程,如“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中心法则的发展”,“促胰液素的发现”等。此类的文字资料主要针对培养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使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模拟、感悟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但是很多时候,学生感到困惑的是面对探究活动却无从下手或不敢下手,因此,最初学生探究意识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领路人可以穿插介绍一些有趣的生物现象及科学家的探究经历,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及其复杂性,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一些伟大成就的获得其实就来源于自己的身边,关键是要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② 关注科技动态和社会热点,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影响”,“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等。学生对于此类关系到生活的实际问题的文字资料分析,兴趣浓厚。教师可以借此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又如“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生物探究课题,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对于自身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在清楚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合理设计好探究学习的流程,争取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使得探究活动生活化,解决问题现实化,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3 教材中“***形与***表资料”的教学应用实践
(1) 让学生认真、快速读题,提取关键信息,弄清设问的意***;
(2) 引导学生联想文章所涉及的教科书知识背景,寻找内在联系,整理思路,大胆作出判断;
(3) 拓展思路,培养学生自主提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正确判断答题。
“***形***表资料”着重考验学生对数据进行发掘和拓展处理,对数据的比较与筛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因此教师应开放课堂,运用学生自评和他评的竞赛的方式,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领悟和学会创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个性和能力的自主发展。
2.4 教材中“***文综合资料”的教学应用实践
此类资料要求学生看懂***片含意和理解文字的意思,能够把***文结合起来理解。这类的资料多与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文提出新问题,并促使学生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如:最后一张***片里提到提倡慢跑的原因,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做完体育运动时会感到肌肉酸痛,接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因此而浮现出来,你问我答,不断的互相纠正,不知不觉中就将所学的内容融合运用了。
3 教材中“资料分析”的应用价值
生物考纲总是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关的,教师只有充分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才能正确使用“资料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3.1 通过“资料分析”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教材对部分教学内容编写的思路,是采用以自然界的客观事实或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依据,提供分析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出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如高中生物必修一第2页的资料分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该“资料分析”包括四个实例,如果教师在讲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跳过“资料分析”直接讲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对这个抽象的观点学生根本理解不了。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资料分析,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逐步培养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3.2 通过“资料分析”,倡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作为众多生物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利用探究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如高中生物必修一第52页的资料分析“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该资料分析包括四个资料,如果教师在讲解细胞核功能时,跳过“资料分析”直接讲解细胞核的功能,学生只能成为接受知识的个体,失去了利用探究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所以教师在利用这些资料分析时,应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笔者在授课中可以先把“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资料分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资料一和资料四,是关于细胞核与性状的关系;第二类是细胞核与生命活动的关系。然后分析第一类资料一,抓住美西螈颜色黑色与细胞核的关系,并把文字转化成***形(***1),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对其他三个资料进行同样处理,这样就把枯燥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形。学生学习起来容易理解,从而找出和归纳生物学知识。教师只有充分领会新课程理念,对教材中的“资料分析”进行恰当的归类,才能充分正确使用“资料分析”来实现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3.3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现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有效地从资料中提取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观点解释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关生物学问题是现代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资料分析”是以素材、资料为载体,呈现相关生物知识,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在“资料分析”中设置了形式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讨论,可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精神,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文资料分析的学习,加强了生物知识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锻炼了其阅读、比较、和归纳能力,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提高识***能力。教材进行这样的处理,可提高教材的可读性,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
一个小小的资料分析,教师若能结合新课程标准,多花心思,便可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潜移默化,逐渐形成了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汪忠.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汉光,周淑美.生物学教学论[M].柳州: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资料分析论文篇4
一、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
1.收集研究资料的途径
课题研究资料的来源很多,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始终以研究者的姿态观察教育现象,留意教育事件,注意从多种途径收集研究资料。
一是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收集。教师研究的课题往往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联系紧密,课题组要注意保管好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习笔记、听课记录、作业批改、教学成绩册,以及学生成长记录、班级管理日志、课外活动计划与总结等资料。二是从课题研究活动中收集。课题研究过程中设计及使用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观察记录表、个案记录表、心理测试量表、实验数据等,都是重要的研究资料。三是在阅读学习中收集。课题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无论是略读还是精读,都可以发现对课题研究有益的研究资料。要养成文献摘录、资料剪辑和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注明资料来源(作者、文章题目、发表媒体及日期等)的习惯。四是通过互联网收集。研究者可利用搜索引擎对相关资料进行“海量”检索,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对课题研究有用的资料。此外,课题研究各环节的相关文件及计划性、总结性、效果性材料,如立项申请书、立项通知书、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及发表的论文、产生的影响等,是课题研究重要的过程性材料,课题组也要及时收集保存。
2.收集研究资料的原则
一是坚持逆时性原则。资料形成的时间距现在越近,其信息就越新,适用性就越强。二是坚持选择性原则。把资料的选择限定在某个课题研究必需的范围之内。三是坚持直接性原则。直接而不是间接获得的资料具有更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四是坚持比较性原则。在重点收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观点与事实材料的同时,也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与研究者观点和思路相左的资料,以便比较和分析。
3.研究资料的质量要求
衡量研究资料的优劣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目的性,收集的研究资料与研究问题应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二是客观性,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对“真实性存在”的一种揭示。三是有效性,研究资料要尽可能准确、全面、深刻、典型。四是充分性,只有掌握充分而广泛的材料,才可能形成正确的结论。要注意从不同层面、不同时空以及不同关系中去获得课题研究资料。
二、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
就教育课题研究过程的常规资料而言,一般可按以下几种类型进行积累。
1.计划性资料
课题研究起始阶段所形成的各类资料,包括课题申报表、课题论证书、立项通知书、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计划、研究人员登记表等,均可作为计划性资料保存积累。
2.基础性资料
课题研究前期及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的调查、测量、检索、研讨等工作所产生的各类资料,包括开题报告、调查问卷、观察记录表、个案记录表、测试量表、课题研究规章制度等,可作为基础性资料收集保存。
3.过程性资料
即课题研究实施阶段产生的各类完成性资料,包括教学设计、观课议课记录、检测记录、案例记录、教育叙事等,特别要注意积累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数据与文字、音像等材料。
4.专题性资料
围绕课题进行的专题研究所形成的资料,如专题研究记录、专题讲座笔记、针对某项专题形成的论文和报告等。专题性资料对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5.效果性资料
对课题研究变量的实施、控制、检测,对课题实施的阶段性、终结性评估等,都会得到相应的资料,如实验数据的统计资料,学生小制作、小设计的作品,学业水平检测成绩统计,家长和社会评价,等等。这是形成最终成果、证明研究有效性的主要资料。
6.总结性资料
课题研究过程各阶段结束时,课题组与课题组成员个人的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总结,可作为课题总结性资料收集、保存。这些总结对课题研究的持续、深入进行和最终成果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反思、矫正和深化价值。
三、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
课题研究资料整理的目的是要确保研究资料有序化和典型化,以便为资料分析提供方向和依据。
1.研究资料的审核
资料审核是对获得的原始研究资料进行检查,辨别其是否准确和完整,将不符合条件的资料删除,对有缺漏的资料及时补充,以保证研究资料的正确和有效。
2.研究资料的分类汇总
研究资料的分类汇总是指将审核后的研究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归并。对于文字资料,一般按照其不同特征选择分类标准,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特征的资料归于同一类。对于数据资料,目前主要借助计算机完成相关分类汇总工作,Excel或SPSS软件都是不错的数据处理软件。
3.编制统计***表
统计***表是通过表格和几何***形的形式,把大量的数据资料形象地组合起来,合理地排列,以便展示资料的整体特征,为分析资料提供方便。制作时应注意表格的规范性。一个统计表只能表示一个中心内容,如果有多个内容则需要分列几个表。统计表的数字资料要认真复核,保证准确无误。教育科研中常用的统计***有条形***、饼状***、曲线***等,这些***现在都可以用计算机通过表格转换自动生成。
四、课题研究资料的分析
课题研究资料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如下两种:
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指研究者在对所收集到的文字、声音、***片等资料进行系统审查、汇总、归类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和意义分析,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特性的研究过程,它是一个对资料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程。定性分析的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包括观察记录、访谈笔记、个案记录、学生作业、教师教案及相关音像资料等。定性分析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研究对象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
定性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因果法、枚举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因果法是判断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方法;枚举法是通过有代表性的事实列举来证实研究结论的方法;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推演出有关事物一般属性的思维方法;比较法则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加以比较以求得事物规定性的分析方法。采用何种定性分析方法,可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研究资料的情况及研究者自身的习惯和擅长来确定。
2.定量分析
资料分析论文篇5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材料,闭门造车,难于撰写出有价值的文章。搜集与占有资料、整理资料,是研究工作的起点,同时也贯穿于撰写财务会计论文的始终。
(一)资料搜集的范围。搜集资料时,首先要明确哪些资料是有用的,不可或缺的;哪些资料是必需首先了解的、急需的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地进行资料搜集。写作论文一般应收集以下几类材料:
1.论题的核心资料。它是指所研究对象本身的资料。例如:《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冲击与挑战》这一选题,其核心资料是围绕知识经济和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如《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会计理论》、《会计计量理论研究》、《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国际会计准则》、《论财务会计概念》等书籍。核心资料,往往是“参考文献”所列的书目、篇目。
2.背景资料。它是对核心材料起参照、比较、深化作用的资料,包括已有研究成果资料和与论题相关的参照材料。学术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积累的过程,后人通常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要重视已有成果资料的收集。可以编制已有成果目录,从标题上掌握论题研究的线索,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各派观点的资料,以便寻找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有些资料还能用于行文中的理论探讨,以增强文章的理论性。
3.具有方***意义的理论资料。专业论文不能停留在就事议事的层面,而要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科理论来分析和阐述问题。因此,必须注意这方面的理论资料收集。
此外,还要熟悉国家有关方面的***策。
(二)搜集资料的途径。面对如山似海的资料,怎样才能迅捷地获得我们所需的资料呢?这需要了解搜集资料的途径。
1.社会调查。这是获取第一手资料(包括亲身体验)的主要方式。大量实用的富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有的尚未被人们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去获得。业务部门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经验总结、分析报告、凭证账簿及报表内容格式等等,都是重要的实际业务资料。虽然这些资料比较零散,但它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能给人们深刻的感性认识。写作论文时可重点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社会调查具体方式有:
(1)普遍调查。它是对论题所涉及的一定范围内的有关情况,作出全面性的调查。例如,探讨我国国有企业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等问题,就要对各地区、各单位作全面的了解,对其人员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的状况,作系统的调查分析,了解其全面情况,掌握各种有关数据和事例,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的管理方案。这样普遍的调查,难度会大一点,需要花费较多的物力和人力。
(2)专题调查。它是针对某个问题作专门的调查。例如,对证券市场上纺织类股票进行比较研究,就要对沪深两市的所有纺织类的股票的股本结构、财务指标、市场价格、***策倾向等资料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对各股票市场价格高或低的原因作重点的剖析,预测各股票的未来走势,并进行技术分析。
(3)典型调查。这是根据调查目的,在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探索其内在规律性,然后以调查结果推论全面情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典型可以看到共性,即一般面上的情况。因此,典型一定要注意有代表性,可以选取上下两头,也可以选取上中下三类。例如,要研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可以选取非常成功的邯郸钢铁制造厂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典型调查,分析其降低成本的方法、原因、经验,然后总结出降低成本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设想。典型调查单位数目少则一两个,多则三五个,属小型调查,能节约时间、人力、物力。
(4)抽样调查。它是按照科学的原理和计算方法从所要研究的现象的全部个体单位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个体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取得资料,然后推算出全体数量特征的一种方法。它一般是在总体数量庞大时运用。例如,对证券市场上纺织类股票进行比较研究,由于纺织类股票家数较多,要想对所有股票的情况一一进行调查,实际上工作量很大,有时也并不需要这样做,这时就可以运用抽样调查法,将其进行分类,每一类选择一两家有代表性的股票进行分析比较。
(5)重点调查。它是在被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求对总体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重点,单位是指在所研究的内容方面数量比较大,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不一定要求有典型性的单位。
(6)个案调查。它是对某一具体社会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它与典型调查有许多共同特征,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而不是定量研究方法。其缺点是主观随意性较大,优点是耗费的人力、财力相对较少,可全面深入细致,方法多样,得到的资料十分丰富、生动、细致,是其他方法不能比拟的。
进行上述调查,可以通过观察、开会、问卷等调查方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其中,观察是获取信息的最基本的方法,它是根据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其他科学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考察、搜集资料。开会,是指调查主体(调查者)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有关调查对象(被调查者)举行会议,或直接参加有关部门举行的一些相关会议、报告会,利用开会这种形式来搜集资料、分析和研究某一社会现象(调查内容)的一种调查方法。此种调查方法比较方便,与会者彼此可以相互交谈,相互启发,相互修正,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资料信息;问卷,是指采用邮寄,直接询问等方式,依据调查设计的问题(亦称调查问卷),经调查对象作答而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调查研究、获取资料的方法。问卷的设计要鲜明、准确、易于填答人理解,才能提高回收率。
2.文献资料搜集。文献,通常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书文物资料。但我们写财会论文,所指的文献,是广义的文献,即与论题研究对象信息有关的一切书面文字材料。财务会计方面的文献资料有许多,如,《财务与会计》杂志,侧重于介绍会计法规、会计实务工作经验;《会计研究》杂志,则侧重于对财务会计中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中国会计学会每年编制的《会计学论文集》,则选择了当年有代表性的财会论文。各省、市、自治区有关学会的刊物、文集亦可选读。
有关财务会计书刊资料名称,可以参考本书第三部分的“参考文献索引”。
总之,搜集资料既要丰富又要适度,要有重点地阅读与选题有关的内容,而不要漫无边际地阅读。文章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的可精选,有的可精读,有的只需大致浏览一下即可。
(三)搜集资料的方法。检索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充分利用论文撰写者自己的藏书,善于利用***书馆、档案馆、书店、书展等。每一个研究者都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建立自己的藏书系统。可以直接在资料上做阅读记号,或者插上若干纸条,随时备用,这可节省大量抄录时间。此外,***书馆、档案馆收藏有大量专著、报刊、统计报表、历史资料和技术档案,而且经过整理开发,以其资料齐全、检索方便的优势,吸引着研究工作者。到***书馆查阅是获取文献资料的基本途径。当然,经常逛书店、看书展,往往也可以获得最新的***书资料信息。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利用***书馆、档案馆、单位的资料室、侧重于平时积累,经常做卡片、记笔记、剪贴(复印)报刊。是书,注明作者或编者(译者)、书名、出版单位、发行年月;是报纸,注明作者、篇名、报名、第几版、年月日;是杂志,注明作者、篇名、杂志名、年月(期号),以便附录在论文的后面“参考资料”项,也便于文中注释引文的出处(是书最好还要加上页码)。
怎样才能快速地查检到所需的资料呢?
①要熟悉***书分类法。一般来说,***书馆都是把所藏***书资料按内容的科学性或其他特征,以一定的标准划分类型,有规律地排列出来。开架***书,我们可以自己查找;对于闭架***书,我们可以查看***书馆编制的目录。目前使用得较为普遍的是中国***书馆***书分类法,此法把资料分为五大部类二十二大类,一级大类目下,根据***书属性又划分为若干二级类目,其下再分为三四级类目,并采用“八分法”和“双位制”编码。比如,要查找财***、金融方面的资料,就要先找经济大类,它属于社会科学大部类的F项目,然后找到***治经济学项,再下找至“8财***、金融”,在此项目下就可查找到你要找的相关论著,用专门纸条写上编码、书名交给管理员就可以了。
此外,有些***书馆还同时使用书名目录、著者目录、主题目录,读者可以按其中的一项进行查找。总之,如果不熟悉***书分类法,可以选一本简明的“***书分类”浏览一下,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在翻检***书分类目录时,可编制参考书目。每本书名用一个单独的卡片,既便于借阅,又便于保存,还可以从书的标题中估计与本论题的关系,然后“按单索骥”,借阅***书。
资料分析论文篇6
关键词:质性方法 汉语教师教育者 示范
一、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运用质性方法进行的研究与量化研究相比,相对有限(陈钰、吴勇毅2012)。该领域已有的质性研究,主要内容多为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对于质性方法在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过程,着墨不多。本文结合研究问题,重点探讨质性方法在研究的不同环节中,具体如何运用。
陈向明(2000)认为,“质性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与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理解性解释的活动”。林小英(2015b)认为,“教育领域的质性研究者经常以人为探究的对象,询问如下问题:他们正在经历的经验为何?他们如何诠释这些经验?他们自身是如何建构所生活的社会世界?研究者总是在与研究对象进行对话或互动。”
结合上述对质性方法的定义及质性研究对于研究者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质性研究中,确定初步的研究问题与设计以后,研究者主要经历并持续完善以下过程:
――经历研究现场,进行资料收集,进一步聚焦与明确研究问题。
――诠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建构基于资料分析的理论。
在上述每一过程中,研究者还应不断与研究对象、与自己、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话或互动,并时刻关注研究的效度与伦理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以拙文《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探析》[1]为例,从经历研究现场与收集资料、诠释资料、建构理论三个方面,分析与反思质性方法在“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是什么?怎样体现?”这一研究问题中的具体运用。
二、经历研究现场,进行资料收集
带着初步的研究问题:“汉语教师教育者是如何指导职前汉语教师进行语言教学的”,笔者走入研究现场:齐老师的“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堂。虽然都是在课堂这一场域,但由于本课程教学环节的设置,不同的环节处于不同的场合。“理论讲解”和“学生观课”环节,场合是齐老师的课堂与被观课教师的语言课堂;“学生授课”和“互评与点评讨论”环节,场合是齐老师的课堂。
出于研究问题的需要,笔者使用了质性方法中的主要资料收集方式:观察、访谈、实物收集。资料收集时间为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收集资料共约21万5千字。资料收集详情请见拙文《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探析》。
(一)资料收集――课堂观察
进入课堂,最大的感受就是各种信息与问题扑面而来,如何选取信息?记录什么?观察者应该坐在什么位置?要不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需要录像或录音?等等。笔者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选择了“局外人”的视角,即在课堂观察时保持沉默,尽量不让师生感受到笔者的存在。第一堂课势必会有一定影响:学生对笔者的身份与出现在课堂的目的表示出好奇。在笔者向学生解释清楚之后,后续观察得以在不影响师生上课的前提之下顺利进行。
观察目的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教师教育者“教教学的过程”,在研究者亲自去观察与体会之后,有更全面的体悟。例如,笔者在观察中发现齐老师的两个授课特点:对留学生汉语偏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模仿;信手拈来大量与所讲内容密切贴合的课堂教学示范案例。笔者也发现在“理论讲解”环节部分学生偶尔的心不在焉。结合上述观察,笔者在教师与学生访谈中,询问了齐老师模仿与举例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学生对此的看法与印象。这是后来笔者形成“课堂教学示范”类属的重要编码来源。对于学生的心不在焉,笔者也在学生访谈中进行了询问,由此了解到他们对于此教学环节的意见和建议。可见,观察有着其它资料收集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发现研究对象不察或不愿言说的现象与问题。在每次观察之后,研究者还应仔细填写“观察接触摘要单”,及时记录典型的观察现象与研究者由此产生的思考或疑问,为后续观察做好准备。
(二)资料收集――面对面访谈
在本研究中,笔者对齐老师共进行两次访谈,时间分别是课程环节的前期(15年4月)与和后期(15年6月),每次访谈1小时。首次访谈时,笔者以“汉语教师教育者教教学的过程”为主题,了解该课程设立以及演变的过程,以及教师教育者希望在教学中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目的。在反复阅读访谈内容后,笔者对齐老师教教学最深刻的感受是:言传身教。齐老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如变革课程设置、寻找利用教学资源),通过自己的方式与展示(如怎样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经历与故事),告诉学生到底应该怎样教学,怎样学习教学,怎样成为一名好老师。这次访谈帮助笔者对初步的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者想教给学生什么内容以及怎样示范”。这为以后的观察与访谈明确了方向。第二次访谈时,课程的全部环节皆已展现,接近尾声。笔者的课堂观察与理论文献阅读阶段也已结束,研究问题已经聚焦,即“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因此本次访谈的问题更加明确与集中,主要有两方面:对首次访谈中一些问题与本土概念的追问与进一步澄清(如学习力、临场感、移场法、实践等等);教师教育者自认为在学生面前应有哪些示范作用?
对全体学生的访谈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每人各一次共9次,每次访谈1小时。选择此时访谈是出于以下考虑:课程环节已全部结束,学生对课程已有全面了解与整体印象;研究问题已经聚焦,此时访谈更有针对性;学生的课程阶段作业已经完成,此时访谈他们比较放得开。按照质性研究的伦理要求,笔者在访谈之前也向他们保证一定会匿名,访谈内容保密,包括任课教师在内的他人不会得到或知道其具体看法。基于上述较为周全的准备与考虑,学生们都比较坦诚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包括对于教师教育者、课程的意见与建议。
总结使用访谈法收集资料的过程,我们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提升访谈质量:
首先,追问的必要性。受访者的很多“本土概念”,如果不及时追问,研究者的理解与受访者的理解很可能会产生偏差。例如,齐老师在第一次访谈中多次提到“学习力”一词,笔者最初理解为“学习的能力”,但经过第二次访谈的追问后笔者发现,齐老师的解读远不止此,她认为“学习力”是指“终生的、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与了解它们的兴趣”。
其次,访谈者及时对受访者的看法总结或表现出共鸣,是表明访谈者在认真聆听以及与受访者“共情”的重要手段。例如,笔者与学生S8交流其上课前的焦虑时,很自然地提到自己第一次上课前的种种忐忑,笔者一下子从其脸上看到了找到知音的表情;与学生S3交流上课之后的感受时,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比较具体、分散的描述进行了总结,其不断点头,露出赞成的表情,此时双方心情都很愉快,访谈得以更加深入与开放。
再次,访谈之后需及时撰写“访谈接触摘要单”。接触摘要单记录的是研究者访谈时印象最深刻的描述或者问题,可起到检索、提醒研究进度的作用,对于多人多次访谈尤为必要。
最后,对访谈时机与次数的把握。反思本研究中的访谈,若对全体学生的访谈像访谈老师那样,在课程的不同环节,增加访谈次数,则更为理想。有同学表示,之前的“理论讲解环节”与“观课环节”距访谈时间较远(间隔一个半月左右),需要一定时间思考或者经过笔者提示才能回答。这一定程度影响到上述课程环节中,收集资料的真实性。另外,若在课程分数打出之后再对学生进行一次访谈,也许能得到其更真实坦诚的想法。但限于学校规定的期末作业提交时间,这也成为一个不能实现的遗憾。
三、诠释资料
(一)资料的选择与取舍
本研究收集的全部资料总量约为21万5千字。如何取舍资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对资料的综合分析始于对齐老师的首次访谈之后。此次访谈帮助笔者对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者想教给学生什么内容以及怎样示范”。根据访谈的文字资料,笔者对教学内容初步分类,即教学示范、观察示范、科研示范、教师的责任心,形成资料矩阵表1(表1)。后续资料选取,基本围绕上述分类进行。
在进入“学生授课”和“互评与点评”环节后,笔者根据观察资料,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分类:如何反思,并结合已有理论文献,将“教学示范”类之下的内容重新整合,形成“课堂教学示范”;将“观察”并入“教师的责任心”类,形成“品行示范”。最终形成新的资料矩阵表2(表2)。在表2指引下,分析其后收集的资料,并重新对之前的资料归纳整合。
(二)资料解读:微分析
微分析,是指“围绕概念所进行的详细编码,是一种用来拆解资料并寻找词语或短语各种意义的开放编码形式”(林小英2015b)。在微分析时,可以选取资料中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重要片段或段落,逐字逐句详细分析;或将高质量但是具体而零散的资料片段先整合再分析。微分析就像使用高倍显微镜,更加近距离地审视资料。通过微分析,可以找到关键的本土概念,继而通过研究者的意义诠释逐级编码,最终找出编码上位的维度与类属。
以“课堂教学示范”为例,通过对齐老师第二次访谈资料的微分析,笔者确定了“教学示范”的编码(语法流利度、交际流利度、课堂管理、话语管理、话题管理、主动发起预设事件、被动应对非预设事件)、维度(语言技能与交际教学示范、课堂程序示范、课堂应变示范)、类属(课堂教学示范)。详见编码表(表3):
(三)资料归类与深入分析――连续比较法与类属分析
林小英(2015a)对连续比较法的研究路径进行了描述(***1):
由上***可知,连续比较法可以适用于单个案多资料的分析。笔者在本研究中使用的就是连续比较法,在前期课堂观察与对齐老师首次访谈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初分类(上表1),找到原始的维度与类属。后续资料分析皆在与表1的分类进行比较,通过连续比较法不断整合与补充,形成最终的资料分类(上表2),通过微分析界定出确切的维度与类属(上表3),直至形成研究结论(概念理论表,见下表4)。最终形成的理论概念模型***宛若合成照片,是对原始资料的有机整合与理论升华。
通过以上对研究过程的描述,我们可将类属分析的路径归纳为:原始资料分类编码(可与“分类”同时进行;微分析为详细编码)寻找维度寻找类属。
四、建构“理论”
(一)导航的“理论”
在本研究伊始,笔者带着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教育者怎样教教学”进入自然情境――齐老师的课堂,在课堂观察、与老师访谈后,研究问题得以聚焦:“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此时是导航“理论”出现的较为恰当的时机,于是,笔者检索到关于教师教育者示范角色(modeling role)的中英文文献,了解该问题的研究现状。
已有研究对示范角色的分类与分析方法对笔者产生重要启发,于是笔者借鉴已有文献提到的教师教育者示范角色或作用的内涵,将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概括为:教师教育者应向学生展示出可成为规范的如何教学、怎么做教师等的不同方面;学生通过模仿、体会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学习教学、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教师。已有研究显示,教教育者示范作用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示范”“品行示范”。
(二)本研究的“理论”――研究结论
上文提到,在导航的“理论”进入之后,笔者了解到教师教育者示范作用的主要内容有:“教学示范”“品行示范”。在本研究中,笔者扎根于收集资料,将意义建构与效度问题结合,整合补充新的示范作用:“科研示范”“反思示范”。至此,本研究的全部类属已经完整,可以形成研究结论即概念理论表(表4):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是什么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五、结语
本文探讨质性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中的具体运用过程,并对运用过程进行反思。从收集资料、诠释资料、构建理论三个方面,探讨质性研究中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过程,尝试分析如何从研究现象入手,聚焦研究问题,发展出理论。
笔者遵循质性方法的含义(陈向明2000),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汉语教师教育者的“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的课堂),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课堂观察、实物收集等),对社会现象(教师教育者教教学的过程)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分类、寻找维度与类属)与形成理论(对外汉语教师教育者的示范作用),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以访谈、非正式交谈聆听课程师生的倾诉),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最终获得理解性解释(示范作用是什么及其相互关系)。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关于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者研究的相关问题与研究角度。
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特点出发,质性方法非常适合应用于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二语习得等研究领域。我们应当继续深入、全面了解质性方法的研究范式与研究路径,合理运用,使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更加多元与深入。
注释:
[1]拙文发表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陈钰,吴勇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趋势分析[J].汉语国际教育,2012,(1).
资料分析论文篇7
【关键词】 医学论文; 医学统计方法; 正确运用
中***分类号 R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0157-02
在编写医学论文时,经常要运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各种医学统计的分析,医学统计方法应用不当,常常会带来错误的结论,影响整个论文的质量[1]。因此,统计学方法是否正确运用是判断论文科学性的主要依据[2]。本文对医学论文中统计方法的正确应用进行探讨,通过结合一些论文中出现的统计学方法运用错误的实例,分析如何正确选择恰当的统计学方法,以提高医学论文的统计质量及学术水平。
1 统计学方法简介
统计学方法包括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方法以及检验水准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医学论文中常提到检验水准即α,它是用来表示组间实际无差别而统计结果判断有差别,犯这类错误的概率[3]。实际工作中常取α=0.05,当研究数据计算的P值小于0.05时,组间差异比较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4]。统计学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和假设检验两个方面的内容。统计描述是指根据资料及原始数据分布的类型,选择正确的指标来描叙资料及数据的特征。而假设检验即组间差异性检验,是医学论文中最常用的统计学方法。资料类型则包括能用具体数据表示的定量资料与不能用具体数值表示但能反映被观察对象某一特征的定性资料。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包括率、相对比和构成比。而参数法及非参数法是常用的定量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参数法一般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法常用的有秩和检验[5]。
2 试验设计中的统计学原理
合理的试验设计与统计处理的可信度存在直接联系,研究者在编写医学论文时应对医学研究设计方法进行说明。在进行试验设计时应遵循随机、对照、均衡和重复四大原则[6]。在进行试验设计的时候通常会涉及到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对象的分组及选择合理的检测指标三个方面的内容。
医学论文就是通过对样本的研究来进行推断总体,找出其共性,得出结论。因此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应注意选择样本应具有一定数量,能反映出该事物的规律性特征,但又应注意例数不能太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选择的原则就是在保证试验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少的样本例数。研究者在选择样本对象后应对其基本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比如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疾病诊断的标准等。此外在试验中所用到的试剂、仪器的型号、规格等都应作出说明,以供读者借鉴和做出判断。选定好研究对象后就要对其进行分组。在进行分组时研究者一般遵循统计学中的“随机分配”、“设立对照”以及“均衡”、“重复”的原则。随机化原则是提高组间均衡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资料分析时进行统计推断的前提。有对照才有比较,在进行组间比较时,应确定好处理因素与实验效应的关系。均衡性则是要使得对结果产生影响的非处理因素尽可能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对照的结果让人信服。观察实验效应的指标主要有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正所谓主观指标就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调查受试者自己判断的主观感受;而客观指标则是通过仪器来检验和测量所得出的结果。在进行试验设计时应选择客观性较强、高灵敏性和精确性的指标。
3 统计学方法的选择
统计学方法的正确选择是直接影响到论文结论可信度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者在编写论文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不同的统计学方法应用的范围不同。研究者在编写医学论文时常根据论文研究的目的、资料类型、试验设计的方案、样品大小、水平数、特定条件、数据分布特征以及综合分析等来选择对应的统计方法,同时还要根据专业知识与资料的实际情况,结合统计学原则,灵活地选择。当定性资料正态分布时,研究者一般用均数和标准差来表示统计描述指标;当定性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时,则可选用中位数及级差来表示;当定量资料正态分布且组间方差齐时一般选用参数法,反之则选用非参数法。t检验一般适用于小样本(n
4 常见统计学方法的误用分析及对策
4.1 统计方法误用
最常见统计方法误用是对等级资料进行比较时应用秩和检验而误用卡方检验。例如:在评价采取不同***方法的两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疗效中,***组显著有效、有效、无效三种分型分别为15例、10例、8例,对照组分别为14例、11例、9例。本资料例数较少,应选用等级比较的秩和检验,而有些作者却认为只要是率的比较就可以采用字2检验。研究者在选择统计学方法时应根据相应的原则,对文章研究目的、资料类型、样品大小、水平数、数据分布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后,再来选择对应的统计方法。
4.2 统计方法应用错误
例如在一组资料中将临床疑似为支原体肺炎的20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三种检测方法检测实际患病人数以进行确诊,比较其检测率。则原文结果显示:MP-IgM组、咽拭子培养法阳性检出率与MP-PCR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6.38,字2=16.72,P
表1 小儿支原体肺炎三种不同检测方法阳性检出率比较
检测方法 阳性(例) 阴性(例) 检出率(%)
MP-PCR组(n=76) 42 34 55.26
MP-IgM组(n=91) 32 59 35.16
咽拭子培养法(n=34) 5 29 14.71
4.3 处理定量资料时均数表达问题
处理定量资料时常出现均值表达不准的问题。在定量资料平均数的计算时,研究者常用平均数(x)来反映平均水平。但只适合于定量资料中呈正态分布的资料。而对于偏态分布资料或信息不全的资料则需使用中位数。例如9例手足口病患儿年龄为1、1.5、2、2、2.5、3、5、7、12的平均数(x)为4,中位数为2.5。为更准确地反映年龄分布的集中位置,宜采用中位数而不是平均数。
4.4 选用检验方法错误
在有些论文中,作者常将本应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的误用t检验。t检验一般适用于小样本(n
5 结论表述中的统计学应用
资料的统计处理不是医学研究工作的最终目的,而是通过统计学分析为研究结论提供依据或者线索。因此,在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后应把握统计学术语,对结论做出科学的分析跟解释。在根据统计结果得出专业结论时研究者应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统计结论都是概率性的,不能绝对地肯定或否定。研究者习惯上将“P
总之,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均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应用的条件,研究者在书写医学论文时应根据论文设计及资料的类型进行合理的试验设计,选择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切记勿盲目套用。同时,还应注意得出的结果和结论应满足设计的要求。医学统计方法的正确运用,是充分利用试验研究获得的数据,也是最终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方积乾,陆盈.现代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0-217.
[2]刘惠刚,胡良平.医学论文中统计分析错误辨析与释疑[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3):166-168.
[3]王玖,徐天和,祁爱琴,等.医学论文统计学误用及其防范对策[J].编辑学报,2002,14(6):417-418.
[4]孙振球.医学统计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5-56.
[5]杨湘华,尚磊,徐勇勇.重视统计学在科技论文中的正确应用[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4,11(13):1081-1083.
[6]唐***.中国医学统计百科全书:单变量推断统计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35.
[7]胡良平,王功鹏.合理选用统计分析方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6,4(3):185-192.
资料分析论文篇8
2. 本文以--------为题,首先对---------的论述,然后在重点分析-------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因此该文在选题上紧扣专业要求,文章结构科学合理,文章观点表达准确,用词正确,语句通顺,思路清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在论证方法上采用事例论证与案例论证。查阅的资料充分合理。不足之处解决问题的对策还缺少可操作性。
3. 该文以--------为主题,充分体现出时代性和现实的社会价值。全文分------个大部分。首先对-------进行了论述,然后重点分析---------。全文基本上都是紧扣主题来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该生较好的运用了行***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语言较流畅,但观点不够精炼。在论证过程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理论论证方法与实践论证方法。观点表达准确,思路清晰,文章整体性较强。整体上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4. 本文以-------为主题,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且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该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全文共分-------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在论证过程中,该生的参考文献资料与所要论证的观点及内容结合紧密,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研究与事例研究法。用词基本准确。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论据不够充分,还缺乏说服力,个别引用内容没有标明出处。
5. 论文主题明确,语句基本通顺,层次基本清晰,观点表达基本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关于行***改革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格式基本规范,选题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要求,但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太少,部分论证内容与主题结合不紧密,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6. 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多,但行***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7. 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解决前面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8. 该文选题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管理知识来分析企业行***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点不足。
9. 本文选题较合理,符合行***管理专业要求。全文以……为主题来分析论证,对提高我国行***管理的…………..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内容论证也较科学合理,格式较规范,参考的资料紧扣文章主题需要,但创新点不够,论证不够,尤其文章最后一部分论证太薄弱,缺乏说服力。总体上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
10.本文以……为主题,重点探讨……..问题,选题基本符合行***管理专业范畴,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也较合理,但创新点不够,部分观点论证不充分,格式还不是非常的规范,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多。总体上基本合格。
11. 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观点表述也基本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基本上运用了行***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理来分析文中的主要问题,但参考的资料还欠充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少数观点论证不深刻和全面。
12. 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化解困境的有效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要求,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观点与主题的需要,实践论证还不够,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13. 论文思路比较清晰,语句基本通顺,层次清晰,观点表达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内监督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针对***内监督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解决建议,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与主题结合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和有说服力,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部分内容与主题结合的还不是很好,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4. 全文以-------为题。重点探讨出--------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教合理。参考的资料与主题结合紧密。
15. 全文以-------为题。重点探讨分析--------的问题及原因,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全文选题新颖,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论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论证方法合理,了大量的数据来论证,更增加了论证的可靠性。能综合运用行***管理专业知识来分析--------,但不足之处主要是语言不是很精炼。
16. 该文参考的文献资料充分且符合论题的需要。该文以--------为例,重点探讨 --------。该文选题符合行***管理专业要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格式规范,能较好的将行***管理专业知识运用来分析现实中的行***管理实践问题。但个别观点论证还不充分。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7. 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观点表述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
18. 本文以--------为题,重点探讨--------。选题符合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与专业特色,而且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安排合理,层
次清晰,写作时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与主题联系紧密,而且参考的资料较新,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能较好地运用行***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来来分析行***-------,在论证过程中,主要用理论论证和事实论证。但文章不足之处在与部分语句表达不清晰,论证还不够深刻充分,创新点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9. 全文结构基本合理科学,逻辑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较合理,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主题要求,从主题到内容符合专业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引文没有标着出来,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个别概念比较模糊,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0. 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1. 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容紧扣行***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多。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22. 研究-------为题,充分的体现时代特色性。能为中国行***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价值。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明显。在论证过程中能教好的将论证与案例论证结合起来。不足之处是部分论点的论据还缺乏说服力。
23. 以-------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要调整基本概念提出问题,然后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为 ------提出有效的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部分与本分之间衔接的比较紧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24. 选题符合行***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目标,能较好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和专业知识。论文写作态度认真负责。论文内容教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充分,层次结构较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观点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
25. 本文选题符合行***管理专业要求,又充分反映出社会现实的需要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思路清晰,观点正确,能很好的将行***管理专业知识与要分析论证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不仅充分而且与主题结合紧密。但格式欠规范,案例论证不够。
资料分析论文篇9
所谓问卷调查,就是把要调查的内容设计成问答卷,发放给调查对象作答,然后收集回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调查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①适应范围广。许多调查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②省时省力。这种方法可直接发放问卷给调查对象或邮寄给调查对象,不会过多地占用他人和花费自己的时间。③便于统计分析。问卷都有统一的答案供选择,因此统计分析较容易,结论也会有一定的科学性。问卷法也有自己的不足:a.缺少与调查对象的亲密接触和指导,答卷内容有限,还可能填写不全,不利于收集详细资料,b.问卷受调查对象的心理、意愿、水平等的影响比较大,问卷的回收率可能会低,进而影响统计分析。
一份问卷应包括问卷题目、问卷导语和说明、调查问卷题目、结束语或调查情况记录几个基本部分。
一般来说,问卷的题目就是研究的课题,在问卷上标明课题可以让调查对象明确调查者的意***,如“学生课外作业情况调查”,如果觉得题目会影响答卷,也可省去,然后在指导语里对问卷目的作出说明。
问卷导语和说明。这部分要写成书信形式,用语要亲切简明。包括两部分内容,导语部分是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内容、保密措施等,以便获得调查对象的支持与合作。说明部分主要是向调查对象介绍问卷如何填写。
调查问卷题目。这部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调查对象的年龄、年级、性别、地域等情况。一是根指想要获得的材料设计的问答题,这是问卷的核心。
结束语主要是对调查对象的致谢语,有时也可省略。有的问卷调查者还要在卷后设置调查情况记录,把有关情况记录在内。以供统计分析时参考。
2.访谈调查法
访谈法是调查者对调查对象通过访问谈话的形式获得调查资料的一种方法。访谈又有集体访谈和个别访谈之分,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之分。如果从搜集资料的目的来说,又可以分为专门性访谈和辅访谈。访谈法比起问卷法来简便易行、灵活性大,访谈者能有效调换情境,一能获得更大的倩息。缺点是花时间较多,受调查对象影响和制约较大。所收集的资料会带有被访者个人主观因素。此外,访谈者个人的气质、学识、技巧也会影响访谈效果。
访谈的基本步骤包括拟订访谈方案、约见访谈对象、实施访谈计划、告别访谈对象。
(1)拟订访谈方案。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事先拟订好方案。访谈方案的内容包揭访谈目的、访谈对象、访谈顺序、访谈中要提出的问题等。
(2)约见访谈对象。为了使访谈能颀利进行,事先要对所确定的访谈对象进行联系,让访谈对象有心理准备,在时间上也好作出安排,以避免被拒绝的尴尬。约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写一封诚挚的书信,向被访者讲明访谈的目的、意***以及调查课题的意义,求得被访者的支持与合作;二是由被访者亲友预约并引见,这样可以融洽气氛,消除被访者的戒备心理;三是电话联系,如果彼此有过交往或了解。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开诚布公地说明自己的目的意***。见面后应应热情有礼貌地自我介绍,并让对方善意地理解你的访问,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
(3)实施访谈计划。万事开头难,访谈者应从被访者关心和爱听的话题入手,进人正题后要耐心听取约该者的谈话,即使离题也不要贸然打断,而应在恰当的时候导回正题。访谈要检点
自己的言辞。要站在公允的立场。不随便肯定或否定谈话中的问题。访谈者要做好记录,无关的内容可以不记录,有疑问的地方要请被访者指正。
(4)告别访谈对象。访谈结束后,应该对被访者表示谢意,要给被访者留下良好印象。访谈有时一次不能完成,或者访谈内容整理之中发现有所欠缺。需要补充,告别时可向被访者做出说明,以期下次访谈的真诚配合。
3.会议调查分法
会议调查法是召集了解情况的人开个会,一向他们了解有关情况的方法。调查会要由调查者亲自主持,并按预失准备的议题与到会人员一起探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所做的调查研究,用得最多的方法就是开调查会。正因为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有深入了解,所以。期够在领导中国***中做出正确决策,引领中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关于调查研究,特别强调了会议调查的方法,我们还是先来看看的《(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的一段话:
“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我用这个方法得了很大的益处,这是比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到会的人,应是真正有经验的中级和下级干部,或老百姓。我在湘南正县调查和井冈山两县调查,找的是各县中级负责干部乡寻躲调查找的是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了产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粮地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他们都给了我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使我第一次懂得了中国监狱全部情形的,是在湖南行山县作调查时该县的一个小狱吏。兴国调查和长岗、才溪两乡调查,找的是乡级工作同志和普通农民。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像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开调查会每次人不必多,三五个七八个人即够。必须给予时间,必须有调查纲目,还必须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人展开讨论。因此,没有满腔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我们已不再是把语录奉若神明的时代,但作为调查研究的权威和专家,这段话阐明了开调查会的基本方法:
(l)“到会的人应是真正有经验的”。这里所谓有经验,即是对调查内容比较熟悉。作社会调查要找各级干部和百姓,做教育调查当然也要找最了解情况的人,来开调查会的人包括干部。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人士,不过,现在开调查会是要耽误别人的时间,调查者要能征得与会者的信任与同意,调查会才能开起来。
(2)“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对请来开会的人,调查者 要具有恭敬的、平等的、和蔼的、热情的态度,要充分尊重他们,把他们当可敬的先生,自己要“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如果自己居高临下,郑重其事,态度做任,与会者即使到会,也会不理你,或知道情况不洗‘或讲了不讲继划能难得到应有的调查效果。
(3)“开调查会每次人不必多,三五个七八个即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开调查会的人数要预先估计,能召集到三五人就够了,最多也就七八个人。人多了就会有顾忌,不敢讲真话,也不利于充分发言,调查者有时也难于调控会议。如知情者较多,为求调查真实、全面,可另外再安排调查会。
(4)“必须给予时间”。要给与会者充分考虑问题的时间。在邀请与会者时,即可告知调查内容。一来让人家决定是否参会,二来给人家一定时间进行心理准备。在开会时,提出了若干问题,也应让人家有思考的时间。
(5)“必须有清查纲目”、也就是说开调查会前,必须有调查方案,准备好调查提纲,调查者要—一列出调查会要询问的问题,并依序进行,才能有效调控会议,完成调查项目。
(6)“必须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人展开讨论”。调查者在按调查提纲进行询问时,要做好记录。记录时为了快捷,可以用速记符号。征得与会者同意,也可以使用录音设备,以待事后整理。调查者要积极参与到所提问题的解答之中去,引导与会者答问,并适当参与问题的讨论。
4.文献调查法
调查研究也常常从现有文字材料中寻找有价值的资料,这就是文献法。文献法是一种间接调查的方法。这里的文献泛指私人的文稿、公务的文书、公开的书报杂志等等。这里的文献调查不是获取第一手的资料,而是从现有资料中去选择、提炼、整理、分析,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材料。
文献法可以分为两种。预先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文献资料,用来验证已有的理论或假设,称为验证性文献。从大量文献本身出发,通过提炼、分析,从而形成一定的理论观点,称为发展性文献。在实际研究中,常常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文献调查法较之其他方法,它省时省力,也节省经费。文献研究可以不影响与调查有关的人员。特别是发展性研究,观点的形成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小,资料的客观性较强,有较高的信度。文献法的不足是文献本身受原先作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这对区分其客观性增加了难度。文献在保存过程中会遗失,往往不能保留资料的全貌。
前面讲到,文献法是一种间接获取材料的方法,通过文献法进行研究也与其他方法有不同,它要在掌握一定文献情况下,大致确立一个假设,然后阅读相关的文字材料,它不受预先假设的限制,在搜集、提炼、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可以修正或形成新的假设。在预设主题的前提下,文献调查法的一般步骤是:
(1)通读有关文献,对需要的材料进行摘录。这是文献法
最费时费力的一步,它要求调查者要认真阅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选取材料时可以先标记下来,然后再进行分类抄写或制成卡片。
(2)整理归纳文献资料,形成初步的理论框架。对已摘录的文献资料要进行整理分析,找出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归纳出一定的概念体系,形成初步的理论框架。
美国学者借用自然科学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文献进行内容的量化分析,形成了一种称为“内容分析法”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科研方法就要用文献调查法收集资料。
以上这些方法,既是调查报告收集材料的方法,同时也是其他研究或文体写作收集材料的方法。
二、教育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般来说,通过各种方法收集的资料还很粗糙原始,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整理、统计、分析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必须步骤,只有做好了这步工作,才能使资料系统化、理论化。
(一)资料的整理
资料整理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汇总、分组、归类,它是对材料的初步分析。
资料的整理要求全面、系统、准确。所谓全面,就是要能从各方面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所谓系统,是指资料有条有理,构成系统。所谓准确,是指资料符合客观事实。
资料整理的基本步骤:
1.明减资料鳖理的基本思路,设计好资料汇总表格
在资料整理之前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这个思路的内容包括要用到哪些工具,要分哪几步走,关键是要设计好汇总统计的表格,尤其是数字资料的统计、汇总,可能还需要多张表格,这些都要事先做好。
2.对原始资料进行核实
原始资料包括前面用各种方法收集来的观察资料、访谈资料、会议记录、文献资料、问卷资料等,这些资料在收集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因此,要进行比较、核实,剔除那些不真实的材料,对那些不完善的、影响报告写作的材料,要进行再调查。
3.对核定的资料进行归类
所有资料都核定好后。要对资料进行分组归类。
4.对归类资料进行汇总或统计
如是定性资料要汇总在一起,编成一本一本。如是定量资料要进行统计核算、制成统计表。例如《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状况》(《教育研究》20__年第6期)统计表:
(二)资料的分析
对资料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量定性相结合分析。
>:请记住我站域名/< 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对事物本质的分析,是确定事物具有某些属性的分析。定性分析主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确定事物具有的属性。即确定事物具有哪些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概念性的认识。二是对事物组成的各要素的认识。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又由子系统及更低一级的子系统构成,对一个事物的分析,要确定其性质,就要确定其各组部分的性质,认清相互关系。三是对事物归类。归类是把相同属性的事物放到一起。在资料的整理中常常按一定的标准确定资料的属性类别。
2.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定量分析是从量的角度认识事物,因此,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主要包括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百分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平均差、方差、标准差、异众比率、相关系数等方面的知识。如***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调查,对毕业生希望从事的工作在统计量表的基础上作了如下分析(载《中国教育报》20__年11月13日第八版,标题为《你希望从事哪一类工作》):
从高校就业部门每年整理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看,技术类岗位占总需求岗位的6o%左右。因此,毕业生整体中5l.5%希望从事技术型工作,这和需求基本吻合。在薪酬管理的各种模式中,技术型工作一般来取基于职位的薪酬管理,职业前景相对明朗,职业报酬相对固定,管理型、营销型、决策咨询型工作则一般来说基于绩效的薪酬管理,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较大。51.5%的毕业生希望从事技术型工作,也从侧面反映出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比较回避风险。
3.定量定性相结合分析
资料分析论文篇10
一、广泛地搜集、阅读
论文提出的问题要集中, 材料的收集却要尽可能地广泛。一般说来,至少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知识、材料准备。
1)能够反映研究对象本身各种具体特征的专题材料
充分熟悉对象,是正确认识对象的必不可少的前提。除了直接了解对象本身的各种具体特征(通过有关作家的全部作品,有关问题的各种知识,……),还要把握一切能够影响研究对象的生成和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或精神、物质因素。只有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时才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2)作为明确方向和思想指导的理论准备
所谓科学研究,就是通过正确、严密的分析、概括和抽象工作, 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找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来。这项工作,本身就要有正确的理论(专业理论和作为世界观和方***起作用的哲学思想)所指导。科学实践和发展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进行一项研究工作,不仅需求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好还能力求广泛通晓其它有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通过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渗透,相互启发(例如, 用系统的方法分析艺术形象的美学特征和社会功能;把模糊数学的方法引入修辞学研究中去), 往往可以更好地带来新的发现;新的突破。
3)别人对于这一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
这方面的材料要尽量搜集。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自然不必再花力气去作重复劳动; 充分吸收别人已有的经验,或是了解别人所遇疑难的焦点所在,对不同观点仔细进行比较研究,既可以少走弯路,也便于发现问题,就象兵法上所说的那样,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二、认真地整理、辨析
要使材料发挥作用,还需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下一番辨析、整理的工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材料系统化,条理化,真能有助于分析、解决问题。整理材料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制成文献、资料的目录索引。可以利用有关的现成材料(***书馆、资料室的目录卡片和报刊索引等),根据自己的选题加以编写。
2)剪报、札记、文摘卡。这一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必须力求眉目清楚。一要详细注明每则资料的作者、篇名、出处、发表日期,二要有细致合理的分类。
3)大事记、年谱或著译年表。通过这一类材料的编写,可以加强对于研究对象的总体印象,有助于在胸有全局的基础上深化对于某一专题、某一侧面的研究。
论文的结构,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从一般的情况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作“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的作用,主要是说明选题的原因,概述前人已有的成果和尚存的疑难、争执,提出本文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正文是分析、论证的过程;结论则是整个研究成果的总结性的表述。有的文章在引言之前,还有小标题目录和全文的内容摘要。
对于具体的学科门类来搜集资料,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1)哲学的方法
这是指如何根据唯物主义辨证法对于哲学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存在和运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正确解决具体研究工作中的本体论和一般方***的问题(比如,从认识对象的现象到认识对象的本质)。
2)历史的方法
这是强调尊重对象本身的历史具体性的方法。它要求研究工作者必须充分熟悉客观对象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占有大量资料,从中寻找出客观对象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性。
3)逻辑的方法
这是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所揭示的关于人们思维的一般规律(概念、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 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寻求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用理论的形态加以体现。
4)假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