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育论文第1篇
(一)人文素质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
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多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多高校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更谈不上重视,也许是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本就薄弱,价值取向更加偏向功利性。因此,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更加不均衡,人文知识的缺乏导致人文素质较低,而人文精神也就更加无从说起。当代高校人文素质与高校发展更像是“上半身”与“下半身”分离前进,让人担忧,人文素质教育更多是“贴在墙上”,而不是落在实处。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更多地像是一种辅的安排,学时与学分安排明显不足,甚至安排相关课程只是一种制度安排,流于形式。另外,相关投入少、规划乱、内容陈旧、形式刻板,大学生更多只接触理论,无法融入生活,这样只是一种资源浪费,对素质提高一点作用都没有。
(三)校园缺乏人文气息
对大学生而言,除了专业课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不可或缺,是向学生展示文学艺术魅力的主要途径,是提升大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方式。然而,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课余时间便放任自流。在数据化时代,许多大学生都将时间消耗在计算机、手机等网络平台,甚至沉溺于其中而无法自拔,中国传统文化被弃之脑后。在这种形式下,很多高校却只注重单纯提升人文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创新,相互模仿。校园文化创建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力,形成别具一格的人文风格。
二、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一)文学可表现人类的文化性格特征
人类的文化是漫长而瑰丽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无数的璀璨明珠不断吸引人们的眼光,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而现代欧美电影的大量涌入,也给东方传统文化造成不小的冲击,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争夺文化阵地,武器便是文学和艺术。因此,文学所特有的深厚影响力不可忽视。
(二)透过文学艺术可以透视人的心灵
优秀的作品总是会被世人传诵,究其原因,是它们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扎根于生活与历史,高度传神,能够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更深入透视人的心灵。人们的价值观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大学生仍需要被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而这时学校给予正确的指导便有重大意义。
(三)文学教育是延伸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历史延续五千年,在整个世界文化史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古老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体验。同时,传统文化包含很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此,应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方面展示给大学生并加以引导,提升人文修养。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策
(一)变革思想,重置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者尤其是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文学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大素质教育投入,将文化教育课程提升到与专业课程并重的高度,重新设置学时学分。另外,可重新编纂系列教材,尤其是能凸显人文精神的优秀教材,尽力开展相关课程,让大学生能意识到学校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在全世界掀起“中国热”的时候,中国特色文化走向世界,而国内高校更加不能丢弃,应该将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作为神圣的使命,培养大学生继承民族文化精髓,提升人文素质的责任感,铸就民族精神。
(二)积极创新,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在很多高校也设置相应的文学教育的课程,最主要的便是大学语文,注重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但这并不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大学阶段更加注重的。因此,文学教育不应该仅仅学习文学作品的表面意义,更应该理解它的真正内涵,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和人格魅力等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文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把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发挥到极致,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改革考核机制
人文素质包括很多方面,人文精神是其核心,而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也是其重要内容,对于人文素质的考察若是像传统的考试那样肯定是行不通的,人文素质教育成果更多的会体现在平时的生活中。因此,考核机制的变革势在必行,对于文化教育的检验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例如,观察学生在平日参加活动时候的表现,也可以在平常教学中举办一些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各种考核机制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观察其可行性,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为了实现人文培养的目标,大胆积极地探索都是值得的。
(四)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人文氛围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积极作用。文化课程的学时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相反,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培养的。因此,利用课下的时间便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举办各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文化活动。比如,人文讲座、文学社活动、开办汉服社等,延伸文学教育空间,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对文化方面的交流,拓展知识面,塑造思维方式。更重要的,要发挥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其创造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又推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
四、结论
大学生教育论文第2篇
生活在象牙塔的大学生,他们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认知态度和现实状况,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四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在了解大学生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鼓励、引导大学生成为“三生教育”的主体,使开展“三生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实践活动中,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批评等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部分大学生不能恰当进行自我教育,学校要特别重视,选择教学经验丰富和善于做学生工作的教师与这部分学生进行交心谈心,及时梳理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自我教育的系统。与此同时,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在通讯技术发达多样的今天,我校一直坚持“一封家书”的活动,让学生动手给自己的父母写信汇报自己的大学生活,使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在校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2体验教育法
体验教育法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其就是让大学生在体验生命、生存与生活教育的过程中,自己亲自参与到其中,动手动脑,通过参与的活动可以打开大学生的心扉,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存的敬重,对生活的倚重。大学生的亲身实践是体验教育法中进行体验知识内化的保障,同时也是体验知识内化的依据。体验教育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德育的知识内化为大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模拟大学生现实中以及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境,通过场景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交流,分析原因,最终找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为以后的完善自我、步入社会打下坚固的基石。我校组织的“六个一”系列活动——一首经典红歌、一个传统节目、一件身边小事、一份真情关爱、一项生活技能、一套民族歌舞,形成了在开展“三生教育”中“在课堂、在校园、在社区”的教育特色。
3学科渗透法
在开展“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生教育”的内容与其他课程有部分重叠的问题,加之,部分大学生对“三生教育”等思***课不重视,只重视专业课,所以提出学科渗透法。学科渗透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三生教育”渗透在大学生全部学科的教学中,其表现为一种间接的隐性教育,不使大学生明显意识到是在受教育,通过营造一定的能发挥教育功能的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儒目染中,被熏陶和感化。学科渗透法的难点在于师资,所以我校除了选拔思***课教师进行“三生教育”教学培训,其余教师、教育行***人员、辅导员也一起参加相关学习和培训,使广大教职员工在思想上统一认识,熟悉“三生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基本内涵,能自觉主动地将“三生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4多元评价法
大学生教育论文第3篇
在1600名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25名占20.31%的大学生没有勇气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表现出紧张慌恐,出现缺乏信心的表现;有235名占168%的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表现缺乏自信,低估自己,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和去面对,而是悲观地认为己不如人,出现自卑心理,以消极的态度参与竟争;有478名占29.88%的大学生存在定位过高,自我欣赏,产生好高鹜远的自大心理;有201名占12.56%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就出现消极的心理反应,表现出躲避现实、缺乏斗志,对困难、对挫折的承受力差,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竟争.有361名占22.57%的大学生在困难和矛盾面前退缩,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表现出恐惧害怕心理.
二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功能分析
体育存在其独特的教育形态,体育教育在于其教育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等得天独厚的特性,也就展现出来的道德高洁、风格风范、尊谦礼让、团结协作、勇于竞争、诚信友爱的体育精神,对塑造与强化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因此,科学地充分利用体育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特殊功能,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理念的提升,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培养模式进行体育教育,教育中体现大体育思想之德育性、知识性、技能性、趣味性、健身性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教育过程中融入就业思想、就业能力培养,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组织、适应、协作、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就业综合能力,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大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就业考验,高校体育教育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值得我们深思,也是当今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对1600名毕业生调查中有362名占22.63%的大学生是为了个性追求,崇拜某种体育项目的明星,有的达到痴迷的地步,模仿其动作,对其了如指掌;有322名占20.12%的大学生对体育教学是为了就业需求,比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选择游泳专业,通过学习和练习,考取游泳教练员和游泳救生员职业技能证书,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有594名占37.13%的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求是为了强身健体,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保持健康;有139名占8.68%的大学生选择终身教育,毕业后想从事教学工作;有183名占11.44%的大学生选择了全民健身,主要是将来社会中体现自己的体育价值.
1体育教育能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促进身心健康大学生毕业,从学生走向社会,面临纷繁复杂社会,就业就给大学生造成身体与心理上的压力,出现身体虚弱、面黄肌瘦、食欲不振等身体问题,心理上出现慌恐、自卑、自大、消极、恐惧等心理问题.因此,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身心压力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体育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体育运动使人的身心健康,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研究事实证明,体育运动能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消除心理问题,放松身心,调节身心状态,维持身心平衡,促进身心健康.
2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增强就业信心体育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富有趣味感、集体荣誉感、精神愉悦感;体现体育运动的竞技性、挑战性.体育活动使学生经受烈日、寒冷、风雨等艰苦环境的洗礼,还得承受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身体训练的考验,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要时刻处理各种问题,如通过坚强的意志反败为胜,这需要承受巨大的的心理压力.可见,通过体育能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与坚强的优良意志品质,更能激发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面对困难的勇气,去理智地面对就业问题.可见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个性与意志的影响具有特殊的作用.
3体育教育能凝练大学生的智慧
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展现大体育的教育理念体育除了有技能性、竞赛性、娱乐性以外,还具有教育性、实践性、文化性、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社会性等特性.这些特性有助于培养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体育教育过程中功能性的作用,可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展示的是健康体育、快乐体育,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综合能力上,如编制比赛规程、规则,担任裁判,做好宣传工作,统计比赛成绩等等;在单位运动会、节日联欢会上也可以展示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才华,比如健美操表演、健身表演、武术表演等等.也可在竞技项目中展示运动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受欢迎的多面手大学生;还可以走出校门与其他院校进行各项活动的交流,不断提高人际交往,加深彼此的情感,为今后成为社会人打好扎实的基础.体育教育要体现大体育的教育理念,把体育与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有机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1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为时代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让学生具备在社会发展中的基本能力,为学生将来发展和个人梦想实现奠定良好坚实基础.
1.2体育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出不仅在于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目标外,更重要的是要促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目标,展现体育教育的基本功能和社会功能一致性.
1.3体育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的智商、情商、个性发展、道德礼仪教育外,还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所赋予的体育功能,明确体育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有助顺利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建议
2.1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以科学发展的视角从广泛的领域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基本技能,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全新大体育教育价值观,使大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现代人.
大学生教育论文第4篇
(一)研究对象
选择湖南女子学院女大学生的健美操选课实验组班36人,对照组班35人;体育舞蹈实验组班35人,对照组班37人;排球课实验组班32人,对照组班33人;轮滑训练队实验组班18人,对照组班19人。以女大学生在相关课程运动中伤害风险预防与干预措施以及效果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实验法
以各课程实验组班女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其运动安全风险及其干预现状、措施、效果等进行为期17周,每周2次,每次90分钟课程的实证研究。对照组以同样课程时间按照以往常规上课。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侧与后侧以预防学生运动伤害相关能力的体质综合得分、运动伤害发生次数、运动安全知识得分作为验证干预措施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实验程序如下。
(1)前测
前测课程以实验班与对照班为单位,以集体施测的方式,由课题组成员当主试。测试过程中伪装测验和学生自我报告法相结合,以确保干预的效果。
(2)实验干预
女大学生实验干预主要以相关运动安全知识、安全预防技能、体能干预等方面来进行。目的是学习运动伤害预防与处理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女大学生的相关安全运动意识和运动中的伤害自我防护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相应运动的体能,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具体干预措施为:①针对实验学生与实验项目,聘请3位相应项目专业的从事女大学生体育教学20余年教龄的教授开办讲座,主题包括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女大学生运动的生理心理特征、月经期运动卫生、科学营养等方面。同时录制好视频,在实验周期里穿插播放8次,巩固学生对各项目的安全认知。②在实验开始后的第三周,教师口头讲述的前提下,加入文字干预措施,挑选各项目运动常识,简化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并配上漫画***文发放给学生。教师同时推荐一些实验项目类课程安全隐患以及发生伤害事故的书籍。③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一些不规范动作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在各体育课堂教学中,专项体能训练的教学比重与运动负荷要求体育教师适当提高;同时改进教学法,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同时提高预防伤害和各项运动的能力;遇到天气场地差等情况,禁止学生进行活动,防止意外的发生;场地和设施有重大安全隐患,教师要做好避免设施风险的措施。在实验开始后的第六周,建立QQ平台,在每天晚上或周末,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④在实验开始后的第八周编制五份相应实验项目的安全常识试卷,让学生在课余解答复习,在第十三周抽出一些时间进行有奖问答,巩固学生的安全知识。
(3)后测
实验干预实施结束后马上进行后测,获取各项目效果的数据。
2.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各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T检验。
二、结果与讨论
(一)安全知识情况结果分析
为了解女大学生在干预前后对运动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干预前后各对学生发放了各试验项目《运动安全知识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场地器械的使用、着装的了解、受伤后的处理、准备与放松活动的方法、正确的技术动作、女大学生运动的生理心理特点、经期运动卫生等。将女大学生安全知识问卷进行百分制评分,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安全知识得分***样本T检验后。在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运动安全知识得分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在实验后,实验班女大学生运动安全知识与干预前对比在得分上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对比也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学生安全知识与干预前对比在得分上并无显著差异。女大学生运动安全知识的培养是养成终身体育的关键,此时期对学生施加安全教育措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运动安全知识的学习和运动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通过知识讲座、海报等多种渠道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运动安全知识与技巧。
(二)体质综合得分结果分析
为获得女大学生体质在干预前后的差异数据,我们在干预措施前后各进行了一次体质测试,体质测试项目为:立定跳远、50米跑、坐位体前屈、800米、肺活量、身高体重等,并将各项目成绩换算成百分制,然后将各项目得分相加再除以项目数,得出学生体质综合得分。将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质综合得分进行***样本T检验后得到如下结果。研究发现: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质综合得分差异性不显著;实验后,实验班女大学生的体质综合均分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经差异性检验后发现显著;对照班女大学生体质综合均分虽然有提高,但是差异不显著。人们进行适当的科学运动有助于体质健康水平提高,运动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是学生体质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上述数据也表明: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干预后体质健康具有较大的进步,说明了干预计划实施取得了实际效果。
(三)运动伤害发生率变化结果分析
为了解学生在干预前后运动伤害发生率的变化情况,在干预措施前后各一周发放运动伤害发生率调查表,调查学生在干预前一个学期相应的课程发生运动伤害的情况,以及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发生运动伤害的情况。干预后,对照组女大学生发生运动伤害的次数变化不大,而实验组学生发生运动伤害的次数相比干预前明显减少,经过检验显示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干预的实施对预防学生运动伤害的发生起到较好效果。女大学生运动伤害的发生,除意外偶然因素外,人体的身体素质、安全意识占有大部分因素,通过以上数据得出,女大学生在身体素质和安全意识方面都有显著提高,那么她们运动伤害发生次数的降低也在预料之中。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安全教育干预计划实施17周后,实验组女大学生体质有显著提高。在运动安全知识的掌握和运动伤害发生的例数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因此,针对实验班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建议
大学生教育论文第5篇
摘要:文章具体阐述如何加强新建本科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建设,有效促进大学生廉洁教育顺利开展
高校廉洁教育是国家廉***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开展廉洁教育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央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将反腐倡廉关口前移,确保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举措。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大学生廉洁教育得以规范有序、富有成效开展的基础性工程。针对当前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因素对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的负面冲击和对大学生树立廉洁思想构成的潜在威胁,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部管理机制,通过严密的组织和科学有效的管理,解决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思想认识问题,体制、机制问题,使大学生廉洁教育运行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紧密配合,互动协调,形成整体合力,促进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顺利开展。为此,新建本科高校纪检***门应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加强组织领导机制建设,发挥职能部门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系统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治保证,是一项功在长远的基本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过程中,新建本科高校应遵循构建纵向有领导、横向有沟通的立体教育网络的思路,按照***《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努力建立健全***统一领导、******齐抓共管、思******门、纪检***门及相关工作部门各负其责,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高校***对学校的***风廉***建设负总责,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廉洁教育,每学期都应安排时间对这项工作召开会议进行专门部署。校纪委负责协助***抓廉洁教育工作的具体落实,应牵头召开多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定每学年或每学期廉洁教育活动的实施计划,并对廉洁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和考核。宣传部门要负责将廉洁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校园网、校报、宣传栏、广播台等媒介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思******门也要不断探索廉洁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有效方法,在“两课”教学过程中着力强调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自律和道德规范,并结合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灌输大学生履行支持廉***建设的公民义务。高论文格式校团委也应有意识地把廉洁教育融入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学生举办形式多样的、具有吸引力的廉洁演讲比赛、辩论赛、专题报告会、漫画展、***片展等,并将廉洁教育列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各系***支部也要抓住学生入学教育、毕业教育、期末考试等关键时段和助学贷款、奖学金评定、学生干部选举、推优入***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廉洁理念教育。通过整合各方教育力量,落实各部门工作职责,新建本科高校才能形成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廉洁意识和行为养成的良好氛围,从而保证大学生廉洁教育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
二加强队伍保障机制建设,促进大学生廉洁教育顺利开展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生长发育期,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他们的内心世界还比较单纯,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必须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必须进行系统的正面的教育、引导和训练。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素质良好的思想***治教育队伍和师德高尚、教学水平强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实施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保障。许多高校领导都深深懂得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的道理,能够持续不断地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和国家有关反腐倡廉的理论以及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等***策文件,引导教职工正确认识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提高教职工对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注意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进一步规范教职工的廉洁从业行为。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使命感,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素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廉洁观。尤其是对近几年新加入教师岗位的青年人,应特别加强上岗教育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强调要塑造高尚的人格和品德,要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坚决杜绝学术腐败和“钱学交易”、“权学交易”行为,不断增强青年教师尤其是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的个人人格魅力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影响力,进而有力地推进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健康开展。
三加强多途径的教育机制建设,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效
对大学生开展廉洁教育,可以采取课堂教育、外部环境教育、学生自我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新建本科高校应注重建立起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互相渗透、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补充的多管齐下的廉洁教育机制,切实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效。
(一)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指的是在课堂上进行的系统的廉洁理论和***策教育。它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的普及型教育,包括“两课”和其它学科教学中涉及的反腐倡廉教育。“两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反腐倡廉理论教育,既是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教育,也是高校思***教育新的着力点和着眼点。事实上思想***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治思想品德的教育与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是相一致的。***《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学阶段,主要安排学生学习我们***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治文明建设理论、***风廉***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策法规以及我国古代廉***思想等”。新建本科高校的思***教学部应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组织思***理论课教师认真制订开展廉洁教育的教学计划,把对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穿插于思***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把腐败的危害性与反腐败的知识引入教材,通过有说服力的说理、丰富的案例讨论、充分的学习交流等形式,从理性的层面确立廉洁在大学生的思想中的不可动摇的地位,使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腐败现象的成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反腐败问题,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明辨是非,端正人生价值取向。课堂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指面向学生中的先进、骨干分子进行的提高性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校开展的廉洁教育。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员和积极分子是***组织培养和发展的对象,是国家未来的核心建设力量和领导力量。高校对学生***员和积极分子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的要求更高,对他们开展的廉洁教育也更为深入。当前有不少高校***校已经把廉洁教育的相关内容列入对考察对象、入***积极分子和学生***员进行教育培训的必修课程,同时还发放廉***文化资料给学生***员和积极分子学习,鼓励他们在带头自学的同时,带动全体同学学习。通过加强对学生***员和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不断扩大廉洁教育骨干和主体的范围,增强其影响力和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廉洁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取得实效。
(二)外部环境教育外部环境教育是指课堂教育之外的校园内、外廉洁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现实的反腐环境是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这个关键环节才能让接受廉洁教育的大学生信服。外部环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校园文化环境,二是社会实践环境。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园廉洁文化氛围的营造。高校宣传部门要注重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廉”与“贪”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精心选择宣传教育内容,一方面通过在学生宿舍区开辟宣传栏、在校园网开辟影视资源库等渠道大力宣传廉***的正面典型,如“孔繁森”、“任长霞”、“郑培民”、“牛玉儒”等先进人物的事迹,另一方面注重结合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和职前教育,通过举办毕业生座谈会、专题讨论会等形式传授反腐倡廉的实际经验,如对财会专业的学生教导“实事求是,不做假账”,对商务管理的学生强调“诚信为本,拒收回扣”,并对大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如腐败低龄化的“26岁现象”等开辟专栏进行讨论,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警觉,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对年青人而言,廉洁的收益将大大高于腐败的收益,以腐败行为获取收益无异于饮***止渴,亲手毁灭自己美好的前途。校园廉洁文化氛围的形成和巩固必将有力地推进大学生廉洁教育进一步取得实效。大学生正确廉洁观的形成不仅要靠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亲身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才能更多地接触社会,对社会的复杂性才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社会实践不仅是培养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提高实际技能的过程,而且是进行自我教育与传播先进文化的过程。高校***、团组织应高度重视使廉洁教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每年要有意识结合校园科技节、文化节活动以及暑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等,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参观农村、工厂、***纪念地,走访勤***廉***的模范人物、优秀领导干部,参加社会服务、志愿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等公益活动,使大学生更加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明确廉洁教育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增强廉洁教育的实效性。
(三)学生自我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光靠外部的说教远远不够,关键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进行自我教育,增强自律能力,将廉洁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内心不可动摇的信念,形成良好的拒腐防变的行为习惯。高校各相关部门在对论文格式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积极性,着力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行为自控能力。高校基层***支部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开展廉洁自律为主题的自我教育。如可以引导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广泛收集反腐倡廉资料,汇编印制《学生***员廉洁教育读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廉洁教育影视片并撰写学习体会文章;可以组织召开班级座谈会深入探讨廉洁教育的时代意义,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增进大学生自觉加强自我修养,树立牢固的廉洁自律观念,实现廉洁教育从“知”到“信”的转化。四加强监督机制建设,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大学生有较强的***能力和自我意识,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在学校中大学生虽然处于被管理的地位,但这并不等于说大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是消极被动的。学校行***管理要在阳光下运行,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民主监督,而学生群体正是群众力量和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该积极发挥作为群众的监督职能,对学校的行***管理环节实施有效监督,以促进校务公开、系务公开的深入开展。高校管理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为学生参与校务公开监督创造条件。通过开辟校长信箱、校务公开信息栏、校领导接待日、校园网络论坛等手段加大学生对学校决策、管理、教学、科研、发展等重大、重要问题的监督力度,使大学生在参与监督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廉洁自律意识,使廉洁意识和诚信思想成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教育的互动过程,使大学生廉洁教育得以在更高的层次上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徐荃.试析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中的协调机制[J].唯实,2007(21):186-188.
[2]夏云强.构建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管理机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1):67-69.
大学生教育论文第6篇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素质教育虽然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但其内涵大家却都是熟悉的:就是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亦即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有健康的体院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与我们过去常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实并不完全相同。首先,全面发展理论因其过于抽象、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成监控;而素质教育可以将几个方面的素质分解为一项一项的比较具体的内容,结合社会的实践、学校、个体的实际,把抽象的方针、目的具体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第二,素质教育的内容,有一些是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所未提及的,或虽包含在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但又不甚明确。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人们所理解的“人的全面发展”很容易被误解为以统一的模式去塑造全体学生或培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素质教育则明确地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大学生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
从我国古代的“射御礼乐书数”,到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的“实践教育”,从“T”型人才结构理论,到美国哈佛大学的“通才”培养模式和“超越零点项目”等等,不一而足,都是对“素质教育”的尝试。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指导,他们都还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性指导的法规性支持。
“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中小学存在的“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倾向而提出来的,但高等教育中“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影响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现象同样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弱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比之基础教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实行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
多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受50年代苏联模式的影响,在培养目标上一贯强调“专业对口”,从而导致专业划分越来越级,学生的知识面过窄等种种弊端。大学生中文科的往往缺乏对理工科的了解,对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一片模糊,学理工科的往往缺乏对文学、历史的基本了解和掌握,对美学、心理学等知之甚少;而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结构陈旧、教学内容和方式过时、僵化,认为教师只要有效地传授了书本知识,学生有效地掌握了书本知识,教育质量就有了保证,教学双方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分数,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出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已达到了3—5年翻一番的程度,知识更新的周期更是越来越短,那种“上一次大学,管用一辈子”的说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科学教育信受青睐,而人文教育则受到冷落,这种急功近利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大学生盲目迷恋高新科技教育,忽视冷落了人文思想与精神的培育。
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正处于一个嬗变过程中,对大学生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当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的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为他们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的前瞻性很强的系统改革工程。它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意义十分深远。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的“三个面向”为指针,明确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根据《高等教育法》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现代大学应该是为世纪之交的严峻挑战和“知识经济”社会提供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最佳教育,其核心是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统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持别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明确高等教育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即要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思想观念,要明确面对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教育已不再是单纯地继承、传授知识,高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要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等等。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职工,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
改革教育思想,明确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应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讨论,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深入地研究新形势下教育特点和规律上来;同时,也要吸引学生参加讨论。形成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的教育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是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先导。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高等教育继承和保留了科学、严谨、系统化等优良传统,但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现象仍很严重,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真正的落实。
根据《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改革的重点将放在这样几个方面,即研究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素质和培养模式,以及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专业结构;研究各专业或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研究主要专业或专业群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基础课程、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并形成一批新教材;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整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将体现“有组织、较系统、起点高、立意新、整体性”等突出特点。
调整课程体系,改革课程结构,要特别重视抓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成为使学生从文化知识、文化修养层面得到提高和加强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对理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以促进文理知识相互渗透和融通,使学生“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打好适应基础,在柔性的专业方向上培养适应能力,在整体化上提高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努力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讲座、学生读书会、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等,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积极开展社会文化调查、社会调查和教育调查,让学生在广阔而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大背景中接受熏陶,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三、大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一些误区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紧迫课题。当前,不管在区域整体推进层面,还是在高校具体实施层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不容忽视的也存在着某些误区,有待于澄清是非,提高认识。
误区之一,是把学校特色教育当成是素质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全面性特征,只是开展一些课外的文体活动、书法讲座、音乐、体育竞赛等;片面理解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只讲少数学生的所谓特长、特色等。***领导多次强调指出:素质的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开展素质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注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的过程,使受教育者在这三个方面获得协调的同步的提高,以期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如果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形式主义的搞一些花架子,把它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就会事与愿违,走向它的反面。
误区之二,就是把素质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免试教育。一些人认为考试会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就会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这实在是一种误解。素质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这些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关键,文化素质是基础。对受教育者是否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完善严格考评手段,对之进行认真地考评,才能推动素质教育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那种降低考评要求,放松考评管理,甚至放任自流的想法和做法,也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误区之三,是把实施素质教育仅看作是***门和学校的事。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行***部门和学校领导、教职员工的历史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但是,实施素质教育毕竞是前无古人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观念的更新;涉及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涉及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凡此种种都说明:它不仅需要教育界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就学校内部而言,实施素质教育也不仅仅是教务部门的事,也是全校各部处以及******工团妇的事,只有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担负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职责,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推行。
大学生教育论文第7篇
一、博弈:大学人文教育湮没在科学教育的光环之下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满足和***了人类的某些需要,但也诱发了某些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欲望。当下的景象是,享受物质的现代人正被物质所俘虏,拥有物质的现代人正被物质所拥有,甚至患上了某种“物欲症”,失去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忘记了自己追求财富的目的和初衷,也忘记了人最值得选取的生活不是为了生计而劳碌,而是在闲暇中自由而理性地沉思。正如德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所诘问的那样,假如“电视、广播、体育运动以及报刊停止活动四个星期……人们不得不重新依靠自身力量的时候,情况会怎么样呢?”弗洛姆之问,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对科技依赖之深,也折射出人类的某些缺失。人类究竟如何才能走出科技依赖和人文缺失的困局?答案是“不能没有人文教育”。然而,人文教育在虚化和式微,科学教育被过分推崇。对于一些大学而言,人文教育如同“鸡肋”,弃之可惜而食之无味,成为象征性的符号,往日的荣耀不再。对管理者而言,强调科学教育意味着大学更好地顺应了科技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和市场适应能力,很显然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纳更多的学生。对于学习者而言,选择接受科学教育,意味着更好的发展前途、更高的工资水平和更优越的社会地位,何乐而不为?诚然,与科学教育相比,人文教育好像既不能为国家、社会、企业乃至大学自身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推动人类文明大步向前。因此,在崇尚快捷与效率的当代社会,人文教育容易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并被遮蔽在科学教育的光环之下。客观地说,几个世纪以来,科技对人类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用精神的缺失去否认科技的价值,不公道也不客观。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科学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推动人类文明大步迈进的同时,整个社会付出了人文缺失的惨重代价。正如“信仰的时代要受到理性的审判一样,理性的时代必须接受感情的审判”。纯粹的物质追求必然导致灵魂空乏,盲目的科技依赖难免诱发精神贫瘠。从长远来看,人文教育被搁浅的后果是“大学没有风格,校长缺乏荣誉,学术失去标准”。因此,如何在科技建构的物质世界,为人文世界保留一方空灵宁静的精神园地,是大学必须直面的问题。
二、追本:大学人文教育的本质与功用
西方早期的哲学知识,主要是关于宇宙世界的,像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阿纳克西曼德的“世界源于无定”,阿纳克西米尼的“世界源于无限的空气”,毕达哥拉斯的“万物都是数”,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揭示的都是世界本原或“无物常住”的规律。是不是所有的哲学家只关注宇宙世界,是不是没有哲学家关注人自身?当然不是。譬如,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就是关于人自身的知识,而苏格拉底则是公认的“最早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的人,使它在人的城邦中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和善恶”。关于人的认识和探究,为人文教育拉开大幕,奠定了基础。
(一)人文教育是人本身的教育
人文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或“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教育。大学诞生之初,其教育主要是人文教育或是根基于人文的。当今之大学,人文教育往日的辉煌不在,代之而起的是科学教育,“科学给我们的印象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们有时谈论‘合乎理性的艺术’和‘科学的伦理学’”]。知识哪怕是科学知识的力量,最终也是来源于人的力量,如果人不能很好地释放和驾驭这种力量,那么,这种力量只会给人类徒增烦恼甚或危险。人文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它帮助人找到自我,认识自我,让人更像人。“人类的幼年和很多低等动物的崽子比较起来,原有的效能差得多,甚至维持身体所需要的力量必须经过教导方能获得”。受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之后,人从潜在的人转化为现实的人,从一个“自然实体”生长为一个“社会实体”。教育不仅让人成为人,而且让人更像人,变得更强健、更智慧和更高尚。也就是说,因为教育,人才认识了自我,才凤凰涅槃而成就人性;因为教育,人才懂得由己推人,正确认识他人和社会;因为教育,人才灵肉合一,摆脱外物的牵绊与束缚,走向人的自由、完善与超脱;因为教育,人才正本清源,懂得珍惜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大卫•休谟认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有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教育自然也绕不过人性。离开了人性,教育就找不到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人性,人所参与的文化、艺术、社会乃至宗教活动都将失去立足之本和存在价值,更遑论探索宇宙万物的奥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了。大学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特殊使命,大学培养出来的人除了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更不可或缺的是“人之为人”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否则将是“能力越大,危害越大”。
(二)人文教育是人之化成的教育
1.人文教育让人类自身得以化成。《易经》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先化成人自身,然后化成天下。而这一切则依凭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不是知识的拼盘教育,而是一种在人文精神观照下的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以人文精神来认识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知识,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文化、科学与道德、存在与思维相互交通、相互映射、相互吻合的教育。因为人文教育不是将知识的保存、传递和创新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而是将其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强调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人文渊源和价值理性,通过“人文化成”的内在影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以说,人文教育是根本性的,“大学教育的真正而且充分的目的不是学问或知识,而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思想或理智,抑或称之为哲学体系”。缺乏思想或理智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而是片面的或单向度的人,是真善美割裂的人。人文教育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尤其注重教人以“怎么样”的自觉态度和“应如何”的道德责任感对待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教人正确理解和处理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
2.人文教育让人从本我走向超我。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本我是无意识的,不为个体所觉察。而超我则与此相反,它按照“道德原则”行事,遵守社会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从“本我”走向“超我”的过程,无疑是一个人逐步获得道德生命、意义生命的过程。人因道德生命和意义生命的获得,才算是真正从一个自然实体成长为一个社会实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但是,从本我走向超我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过程,它依凭于教育,依凭于人文化成。
3.人文教育让人诗意而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人文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它与过富有成效和本身有意义的生活过程是一致的。人文教育以服务于人的生活和生命为使命,它提升人的生命境界,让“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海德格尔),让“人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因为有了人文教育,“物质世界带着诗意的光辉向人们发出微笑”(马克思)。因为有了人文教育,人诗意地存在,人自由地存在。因为有了人文教育,人才能有“少年听雨歌楼上,中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的沧桑体验,才能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的深刻感悟,才能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自由心灵。
三、溯源: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本初状态
科技可丈量出物质文明的长度和深度,但不能评测出精神世界的广博和深远。在现代科技的度量衡面前,人文似乎已变得一文不值。换言之,“我们在利用技术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允许它抽空我们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我们对现代科技的迷恋使我们用量化的计算取代质的评判、用技术手段取代真正的人类目的,并最终使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除了技术意义之外,别无所有的世界”。值得庆幸的是,当国家、社会、乃至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社会团体把对科技的迷恋和依赖推上顶峰,科技王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开疆拓土之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逐渐觉醒,重新反思人文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士意识到:人文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精神,对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学对人文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教育是大学的原初模样,即中世纪大学设文学、法学、医学和神学四科,而文学科是学习法学、医学和神学的基础,是必学之学科。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尤其是“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被普遍接受后,科学教育逐渐占据了上风,而人文教育则日益暗弱。纵观今日之大学,科学主义勃兴,人文精神萎靡;科学教育身披金甲圣衣,背后光芒万丈,而人8大道泛兮: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耦合文教育则粗布麻衣,少人乃至无人问津了。尽管一些大学依然坚守着人文教育的最后防线,但却被扣上老旧、保守以及不合时宜的帽子。不难窥见,人文教育“它本崇高,却被贬抑了;它本分量极重,却被视之极轻;它本悠久,却被忽略了;它本古老地存在着,却被现实地遗忘了”。人文教育的这种式微,不仅是大学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一种隐患。社会呼唤人文精神的觉醒,大学更需要人文教育的回归,人文教育也必须回到大学的怀抱。一个只顾埋头走路而不懂得仰望星空的民族是可怕的,一所只为理性而忘却了人的大学是可悲的。令人欣慰的是,卓越的大学懂得珍视人文教育,善于创新人文教育。比如,耶鲁大学从不过分强调实用性,而是突出人文精神,始终相信并坚持那些经过证明了的或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可行的价值观,自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发展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并将人文学科视为学术研究的正统。20世纪80年代,在自然科学盛行、人文科学遭到非难和贬低的潮流面前,耶鲁大学顶着社会舆论的压力成立了“惠特尼人文科学中心”,吸引了各方的人文科学学者和社会科学学者,使人文科学的教学与科研能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成就了耶鲁大学厚重的人文品格和学术声望。又如,哈佛大学的人文学科不仅是人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理工科学生的基础课。哈佛大学的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更是渗透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独特的人文教育塑成了千万学子心目中熠熠生辉的哈佛大学,也成就了千万大学森林里参天挺立的哈佛大学。再如,斯坦福大学明确规定学生必须研修西方文化、文学和艺术、哲学、社会和宗教思想、人类发展、行为和语言、社会过程和机构、数学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其中多半是人文课程。
四、旨归: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圆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