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外语篇1
教学 2004-03-31 15:44:14 职称评聘为什么一定要考外语?这个问题我郁闷了很久,可一直没有搞明白,只好公开自己的不满,希望能引起共鸣。 作为学生,要求学外语可以理解;作为某些部门比如涉外的旅游、宾馆、海关、外事部门等等,要求学外语可以理解而且也必须;作为外语教师,职称评聘时要求考外语那是理所当然,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职称评聘为什么也一定要考外语呢? 笔者认识一位在一个地级市中学任教的朋友,已经教了15年。从初中教起到高中,成绩十分突出,桃李无数。因为读书时就喜欢写作,所以时不时还有些教学。早几年通过函授取得了本科文凭。由于业务能力强,一直被学校作为骨干来培养和使用,几乎年年先进,已经连续几年任科组长或年级组长。现在他负责三个班的高中课程,担任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年级组长。 但为了评上个“高级”(这位朋友现在是教高一级),今年已经是第二次参加职称外语考试了。几个月的忙里忙外之后挑灯夜战,最后结果出来了:34分——与去年持平,距可以“过关”的55分十分遥远。知道成绩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辈子可能不用再去想什么“高级”了,老子不考TMD鸟外语了!而高级和一级的工资差别在某些地方让人看着眼红。 在一所普通中学任教,谁都知道,除了外语教师,根本就用不着一丁半点的外语,无论是哪一门外语,可为什么我们的职称评聘一定就要考这门让人根本用不着的外语呢?作为某些职能部门,每年的职称考试什么的,发放资料、准考证、办培训班直到职称评定等,从中倒是大发其财,收入丰厚,可是,这么一条规定又是什么时候为了什么而制订的呢?真的很有必要么? 能够够条件评“高级”的,一般来说,起码也都35岁以上,正是工作的最佳年龄,可在我们的中学里,一个语文教学质量相当突出的骨干,却因为外语关,始终无法登上“高级”这个高不可攀的高峰,真不知道,这“高级”在为谁而设!
职称外语篇2
关键词:职称晋升 优秀技术人才 职称外语考试
中***分类号:R 197.1 文献标识码:A
一、职称外语等级考试的由来
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全名是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是根据评审条件应达到外语水平的要求,通过笔试的形式对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基本外语语汇情况进行检验,考试成绩是衡量专业技术人员水平的组成部分。
外语能力是衡量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外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央批准的各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中,对不同系列、不同职务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外语能力都做出了规定。凡依据相应专业技术职务条例受聘担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均应按照《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的通知》(人发[1998]54号)规定的范围,报名参加相应语种、级别的外语水平测试。考试设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6个语种,报考人员可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任选一个语种及有关类别参加考试。
在这样的职称制度下,从业人员的职称越高,获得的经济利益与各种福利待遇就越好,因此从业者就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获取各种成就等,从而满足评定较高职称的目的。而在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定过程中,职称外语考试成绩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若想要评定较高职称,外语考试成绩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因此我国现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涉及到职称外语考试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职称外语考试成绩实行一刀切的形式主义,成为很多优秀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不能逾越的一道门槛。如何研究制定消除这些问题与弊端的措施,树立正确的技术人才观,让职称外语考试制度起到科学合理选拔技术人才的作用,积极推进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制度 ,从而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职称外语考试制度迫在眉睫。
二、现行的职称外语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弊端表现的乱象
(一)外语成绩一刀切现象变成从业人员的一种负担
目前从业工作人员想要晋升职称,必须参加职称外语考试,并且获取规定的成绩,这就让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外语,这样就客观上减少了他们钻研专业技术的时间。而当他们顺利通过职称外语考试之后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并不使用外语,于是就又放弃了外语的学习,之前认真的学习外语只是为了职称评定的需要,客观上浪费了技术人员的精力与时间以及组织考试花费的大量人力物力。
(二)职称外语考试成绩一票否决错误地引导了人才评价标准
很多企业将职称外语考试成绩作为参加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没有通过外语考试就不能参加职称评定。很多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并不需要使用外语,而且很多外语能力差的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因此职称外语成绩一票否决错误地引导了对人才能力评价的标准。
(三)***府职能范围模糊,考试教材缺失,没有了平等的市场竞争机会
目前职称外语考试的教材由***府部门提供,参加外语考试的人员需要购买《职称英语等级考试指定用书》。而***府部门没有强制要求参考人员购买该书,但是在制定试题的过程中,要求出题人员借鉴或者引用该书的内容,因此变相地要求参考者必须购买。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主管部门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模糊了其***府职能的范围,直接造成该类辅导***书缺失平等的市场竞争的机会。
(四)作弊严重使现行外语职称考试成绩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根据相关监管部门的调查,职称外语考试存在很严重的作弊问题,主要作弊方式包括在考试过程中查看资料、用手机传递答案、找其他人进行替考等,甚至有些考场出现整个考场集体作弊的情况。就是由于职称外语考试成绩在职称评定中的重要地位才引发了一系列的作弊问题,很多外语能力差、技术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只有通过作弊才能顺利通过外语考试。
(五)职称外语考试试题质量低,很难测试出应试人员的真实水平
目前,职称外语考试的试题很多出自指定的参考书,使考试成绩没有区分度,从而降低了考试的可信度。很多出题人员缺乏必要的责任感,不能正确看待考试试题的质量,为了减少麻烦,就直接从指定参考书上摘录试题。这严重违背了职称外语考试对于试题的要求,不能测试出参考人员的真实水平。
职称外语考试就是要能客观反映参考人员的外语水平能否胜任较高等级职称的要求,而目前***府部门主导其考试内容,这就使其失去了本应该有的功效与作用等。职称外语考试就是要对职称评定进行一定的调节作用,同时督促从业人员学习必要的外语,而很多职称考试试题根据不具备该作用,或者制定外语学习参考书内容时简单地抄录其他外语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这就导致其不能作为职称能力考试的试题。另外,职称外语考试就要考察参考人员在应用外语方面的水平,因此并不限制通过的人数,只有相对参考价值与意义。
三、让优秀技术人才逾越现行职称外语考试门槛的几点建议
在信息交流全球化的过程中,完善现行职称外语考试制度就要积极消除在职称外语考试中存在的考试弊端,坚持与时俱进的考试原则,以从业工作人员具体应用环境为主导,完善外语职称考试试题内容,使职称外语考试成为合理选拔人才的标准,同时促进工作人员对于外语的学习,这才可能使职称外语考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效果,避免使外语考试成绩成为不使用或者不擅长外语考试的工作人员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一)针对不同行业实际情况,灵活制定职称外语考试***策
行业技术工程人员只要熟练掌握外语交流的能力,才能及时地从国外获取相应的先进知识与技术 ,才能有效地促进国内各种学术技术交流。我国正在积极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改变了过去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的局面,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专业技术人员的外语基础较差,因此现行职称外语考试对他们来说是一项艰难的挑战。所以在制定与推行职称外语考试制度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形式,逐步提高技术人员的外语水平,同时在实际中完善外语考试制度。
第一,改革的方向要以适应新时期对外语的要求,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综合调节职称外语考试的要求,将技术人员的时间有效地利用在提高技术上。第二,完善行业技术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评价标准,在研究相对应的标准时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结合各行业的实际情况,能客观地评价技术工程人员的能力。第三,在提拔与选用技术人才时,要注重其对行业技术的掌握能力以及未来行业发展方向得把握能力,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这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职称晋升标准与相对应的待遇。第四 ,***府部门与企业要基于行业需要,合理要求其从业人员的外语考试成绩;
(二)积极借鉴其他考试的经验,规范职称外语考试纪律,防止作弊行为
在新时期,***府部门要继续坚持市场占主导分配资源的方式,科学合理地划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同时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工作要做好,职责范围外的工作要坚持由市场进行引导,***府部门起到应有的监管作用。利用市场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的效率,以及优化资源的分配,因此职称外语考试相关工作就应该放手让市场进行引导,可以节约行***的成本。而***府部门要积极制定不同资格认证考试的规章制度,之后授权相应的组织提供考试试题、设置考场与组织人员考试。授权的组织考试的机构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并且不能以盈利为目的,适当收取考试的试题费用、监考费用以及改卷费用等,而***府部门在其考试过程中只起到监管的作用,保障考试的秩序。从职称外语考试发展规律来看,结合其他国家现有的经验,专业人员的职称认定应该由第三方来组织,通常各个行业有专门负责该事务的机构。***府部门只要在征求各行业意见的基础上,做好职称外语考试的基本制度,第三方组织就可以客观认定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
(三)加强对职称外语考试的监管,培养业务素质高的考试管理队伍
由于我国考试发展的特殊过程,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考试管理工作是其重中之重,因此要依据其自身的规律性加强考试过程的监管。同时不同行业的职称外语考试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这就使不同行业在职称外语考试面临着不同的问题,需要制定不同的策略进行应对。以上就要求负责职称外语考试的工作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熟练处理在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要保持职称外语考试管理队伍的稳定,能在坚持传统考试管理工作的优良作风上继续创新,发展有关职称外语考试管理工作的新思路。要加强职称外语考试中的监督工作,培养一批责任感强、业务熟练的监管工作人员,能随时在现场解决发生的问题,同时起到震慑违法乱纪的考试行为。另外要积极对职称外语考试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能严格执行考试纪律,防止出现考试舞弊的行为。
(四)区分不同行业实际进行科学命题,保证职称外语考试试题的质量
行业技术人员只有通过职称外语考试,才能得到相应职称的认可,因此要根据不同等级职称科学合理安排试题的难度,把握好试题的数量,更要注重试题的质量。质量高的职称外语考试试题会使职称评定人员对参考人员的外语水平具有正确的认识,考试成绩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同时可以促使从业人员对外语的学习。因此职称外语考试组织者要邀请行业外语专家与学者结合职称评定的需求进行出题,严把试题质量关,科学合理设置职称外语考试试题的类型以及难度等。并要使考试成绩在职称评定时具有很高的可取性,又要突出实际交流英语的能力;职称外语考试试题既要符合该行业的需求,又要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龙耀.中国外语教育制度:问题与改革[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36- 39.
[2] 李雪岩.中国外语教育制度:问题与改革[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45- 50.
[3] 龙耀,李雪岩,李娟.中国外语教育制度:问题与改革――中国外语教育制度研究系列之一[J].教学研究,2007(01):18- 23.
职称外语篇3
关键词 :称谓语;差异;文化透析
abstract:the address for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an be approximate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the kinship term s and the social terms.the difference exists in differentiation of consanguinity and affinity,clan and non—clan and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kinship term s.and this is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of paschal clan system and legal ideology,hierarchical system and religious influence,social system and value orient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key words:address form s;differences;cultural analysis
1 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 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 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 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 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不同辈 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 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 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 太讲究,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如姐妹、兄弟各 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 “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 律称“cousin”。同辈之间,英美人士往往是以名字或 昵称相称呼,晚辈对长辈也可直呼其名,包括儿媳 (女婿)对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子女对继父母的称 呼。在他们看来,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关系融洽¨ 。
1.1 血亲 姻亲称谓的差异
血亲,指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姻亲,指的是有婚姻关系的亲属。男有其宗,女有其族。前者称“宗亲称谓”,后者称“姻亲称谓”。汉民族在经过了几千年的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洗礼后,在民族心理上对血缘关系高度重视。因而,在汉语里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界限十分分明,即兄弟连襟、姐妹妯娌、伯叔姑婶要严格区分,如伯父、叔父是血亲,伯母、婶母为姻亲。这反映出汉民族浓厚的宗亲观念、血亲等级观念和传宗继嗣观念。英语里没有血亲和姻亲的区分。父母的兄弟以及父母姐妹的丈夫都称“an.c1e”,父母的姐妹以及父母兄弟的妻子都称“aunt”。当然,在某些非区分不可的场合里,英语 中常用“in—law”作这些称谓的后缀,以示与血亲的区别。例如,用“brother—in—law”来表示与汉语相当的大伯子、小叔子等;用“sister—in—law”来表示与汉语相当的大姑子、小姑子等。总之,汉语的血亲姻亲称谓泾渭分明、复杂细致,英语基本无此区别,称谓比较简单、概括、模糊。
1.2 宗族与外宗族称谓的差异
《现代汉语词典》对“宗族”一词的解释是:“同一父系家族的成员(不包括出嫁的女儿)。”因此,爷爷、奶奶、侄儿、侄女、孙儿、孙女属于同宗族,外公、外婆、外甥、外孙、外孙女属于外宗族。在旧中国传统的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中,“儿子是自家人,女儿是别家人”。因而,同宗族的亲戚要亲于外宗族的亲戚。所以,以“外”冠名的外宗族亲属如“外孙女”所处的地位以及同其他成员的关系的疏密,是不能与同宗族的“孙女”相提并论的。这是亲宗族、重男性,疏外宗族、轻女性的一种表现。对此,《红楼梦》中多有体现,贾氏家族的称谓很有代表性。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在这里,贾母把宝玉(孙子)看作是 自己人,把黛玉(外孙女)看作外人。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
英语亲属称谓没有宗族、外宗族之分。“grandfa—ther”囊括了祖父和外祖父的意思,“grandmother”包括了祖母和外祖母,“grandson”既可指孙子又可指外孙 ,“granddaughter”涵盖了孙女、外孙女,“nephew”指侄子和外甥,“niece”指侄女和外甥女。交际中,如果需要明确是“爷爷”还是“外公”,就要单独加以解释,“on my father’s side or on my mother’s side”。此外,“cousin”一词的广泛涵义也说明了英语不区分宗族和外宗族。“堂”和“表”在汉语中分属两个不同的宗族,是绝对不能混淆的。而英语中“cousin”一词不仅涵盖了堂兄、堂姐等,还包括了表兄、表姐等诸多的汉语亲属称谓词,抹去了宗族的界限 。
1.3 亲属称谓的泛化差异
亲属称谓的泛化是指用亲属称谓词去称呼一些既无血缘关系又无姻亲关系的人的现象。如称呼陌生的年长者为“大爷”、“大娘”等,还可以加上职业称呼,如“邮递员叔叔”、“售货员阿姨”等。这是巾国传统文化重视宗法关系、血缘关系,强调等级差别 的具体体现。在与他人交往中,中国人习惯于把个人看作是社会这个大集体的一个组成部分,t分强调人与a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和谐,因此,往往以积极的态度把家庭本位向外推衍,以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人员。这种称渭可使交际双方有亲近感,从而缩短了双方的距离,增进了交际效果和友谊。
英语 中也有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在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一些传统家庭常将“aunt”和“uncle”用于称呼非亲属成员。例如,称呼父母的朋友为“uncletom”或“aunt kate”。但英语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远没有汉语普遍,在各种社交场合,不管是正式的还是 非正式的,非亲属成员很少用亲属称谓来互相称呼对 方。小孩子见了不认识的人,一般用“先生”、“女士” 来称呼对方,而对父母的朋友,则可直呼其名.
2 英汉社交称谓的差异
2.1 姓名称谓
汉语有关姓名的称谓可谓灵活多样。可称呼 “姓 +名”、“名”、“姓/名/姓名 +称谓词”,还可称呼 “ij',/老 +姓”或“姓 +老”。如人们可称“李小明”为 “李小明”、“小明”、“李先生”、“小明先生”、“李小明 先生”、“小/老李”或“李老”。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 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 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 +姓”。例如,人们可称“john brown”为“john”或“mr.brown”。英语中没有“称谓词 +名”这种称呼形式,如“john brown”不能称为 “mr.john”。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万万不可 。
2.2 职衔称谓
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等社会地 位的象征词都可用于称谓。职业称谓如老师、医生 等;职务称谓如厂长、部长等;职称称谓如工程师、会计等;头衔称谓如将***、博士等,林林总总,几乎无所不包。除可单用外,还常与姓名连用(姓/名/姓名 +职衔)以示认可或尊敬。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相对的定位和特定的职衔称谓。英语中的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作称 呼。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师”或是“建筑师”,人们是 不能称其为“?老师/建筑师”的,而应称其为“?先 生/女士”。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r.,pro— fessor等。这些职衔称谓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姓氏、 身份等结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职衔 +姓氏)。 总之,汉语的职衔称谓要比英语广泛复杂得多。
2.3 泛称称谓 英语中的通称有:mr.,mrs.,madam,guys等,
前三者可与姓名连用,使用尤为普遍。汉语中的通 称有:同志、先生、女士、朋友等。 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有三种人称,但是英语的人称称谓远比汉语简单得多。汉语中,作为称谓俗语中 的人称,主要表现在具体语境巾的敬、谦、呢、贬、谑、 讳等变化形式,也就是说,汉语ifi存在着三种人称的 敬识 0 漾语形式 如:阁下,鄙人等。而英语中除了 古语词中存在一个尊称“thou”之 ,现代英语里已没 有了尊称和谦称。 英语和汉语都有零称呼语。如汉语的“喂,嗨,那个谁”等,英语的“hello,hi,excuse me”等。在中国,零称呼语须谨慎使用,这是因为,在大多情况下零称呼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然而在英美国家,无论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是什么关系,零称呼语都是可以被接受 的。
3 英汉称谓用语差异的文化透析
称谓语,既是一种语言习俗,又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称谓语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和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j。因此,英汉称谓系统上的差别实际上是两种文化差异的外在体现。
3.1 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的不同
中国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洗礼后,汉族已成为一个宗法观念极强的民族。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结构是宗法社会结构,整个社会基础是以家庭这个由血缘、婚姻纽带关系维系的宗法性结构的。同姓宗族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同族内部成员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在家族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男女有分,长幼有别”,家庭中个人之间的关系相当明确,从而造成了汉语亲属称谓的名目众多,年龄辈分的清晰,直系与旁系、宗族与非宗族的区分,表明了人们心目中因血统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亲属制度和亲疏关系的不同。汉语中亲属称谓语使用的泛化现象,也反映出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利用亲属称谓拉近彼此关系 、表现亲密的心理。
西方社会虽然也经历过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 ,存在过农奴制封建宗法关系,但文艺复兴、资产阶级***爆发后,西方法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人人心。受这种法制思想的影响英语中对血亲、姻亲的称谓比汉语简单。例如,英语中对兄弟姐妹的称谓无排行、长幼之分。“哥哥”和“弟弟”在英文中对应的称谓都是“brother”。同样,夫妻双方对其同性别、同辈分姻亲的称谓也是一样的。丈夫或妻子称对方的父亲均为“father—in—law”。
由此可见,由于中国推崇的宗法制度重视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和长幼亲疏、内外有别的纲常伦理,西方社会提倡平等博爱的法制思想,从而引起了英汉称谓用语的差异,即汉语的纷繁众多,英语的相对简单。
3.2 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的不同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宗法社会,不仅在家族内部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且整个社会亦如此。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说 :“中国最重三纲。”“三纲”中的第一纲就是“君为臣纲”,君臣之间,臣与臣之问,臣民之问各有称谓。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官职体系,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职衔称谓。因此中国的这种严格而又复杂的等级制度,使得汉语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的名目众多,形形。而西方社会由于在其封建历史时期实施的是宗教***治,而非官僚***治。教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超过了国王他所统治的各级宗教组织的势力也远远超过了官僚***府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官衔自然也就不像汉族人那样看重。所以,英语国家的职衔称谓常以宗教为普遍。称谓中多用首名、教名,姓氏名字多源于《圣经》。
3.3 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中国是礼仪之邦,称谓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礼仪规范强调“自卑尊人的礼貌准则。这种压抑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们在价值评判上对 自身才能、作用的有意贬抑和不愿外露即自谦 ;却喜欢抬高对方,即“贬己扬人”,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这种社会行为准则反映到语言上,就是严格区分敬称和谦称,由此产生的诸如“卑、鄙、敝等 自谦词和“尊、令、贵”等敬他词不胜枚举。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受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讲究谦虚恭敬敬语和谦语仍大量存在。
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产阶级却追求人人平等,人们在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形象、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他们强调 自我***精神淡薄亲族观念。表现在言语交际上,少有谦语,敬语电较汉语少。
参考文献:
[1] 贾彦德.中西常用亲属词的语义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 刘超先.中西称渭差异及其文化内涵[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
[3] 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1995(3):31.
职称外语篇4
不同的国家、民族,称谓语间的差异不只是语言层面上的,还与其文化间的差异有着直接、紧密、深刻的联系。中日两国校园称谓语间的差异归根结底应是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差异的体现。文章从职官称谓、拟亲属称谓、称谓语“老师”、绰号称谓四个方面入手,对中日校园称谓语间的差异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对比和剖析。留学生要想“地道”地使用目的语国家的校园称谓语,在学习其语言形式的同时,了解其背后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必不可少。
关键词:
中日;校园称谓语;差异;原因
不同的国家、民族,因语言不同,各自的称谓语自然会以不同的文字、形式表现出来。但是,不同的国家、民族称谓语的不同,其差异并不只是语言层面上的,还与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有着直接、紧密、深刻的联系。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全部的历史和文化。称谓语的不同自然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间的差异。中日两国校园称谓语间的差异归根结底应是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差异的体现。
一、职官称谓
在中国校园中,老师和老师之间互相称呼对方的职务,如“许主任”、“董校长”等等再正常不过了。学生对老师有时也会以职务相称,如“系主任”、“班主任”等。更有甚者,学生间也会以官职相称,如“班长”、“支书”、“社长”之类的。可以看出,在中国校园内,职官称谓是相当普遍的。然日本却大不同,职官称谓在日本校园中相当罕见。究其原因,恐怕不得不从各自的文化说起。汉民族的职官文化早熟且发达,对中国历代社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府组织就已高度发展,各级官职设置周密,名目繁复。职官与个人的身份地位、经济状况等都有直接关系,因而职官称谓的使用相当普遍。如我们熟知的“杜工部”和“韩吏部”实则就是对“杜甫”和“韩愈”的职官称谓。只因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韩愈曾任吏部侍郎。类似这样的称谓可谓数不胜数。后世流行的某些职业、职衔称谓,如“大夫”、“教授”、“博士”、“郎中”、“导师”等,实际上都是由职官称谓演变而来的。近现代社会以来,中国的职官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职官文化仍具广泛影响,职官称谓的使用依然普遍。除了***府机关、公务活动等必须使用职官称谓,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对担任一定职务的人,习惯上还是使用职官称谓居多,因为人们认为这样比其他任何称谓都显得更为尊敬礼貌。因此不难理解中国校园中,老师之间、学生对老师以及学生之间时常会出现的官职称谓了。日本受中国的影响,“上下、尊卑”的观念也非常明显,这一点也会体现在官衔、职衔的称谓上。但日本并不只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明治维新以来,西方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也很广泛,倡导自由、平等的思想就是其一。因此,日本校园当中,仅仅是老师对学校管理层的领导会用职官称谓,而老师之间、学生对老师以及学生之间并不使用。
二、拟亲属称谓
拟亲属称谓就是指对没有亲缘关系的交际对象使用亲属称谓来相互称呼,是汉语中普遍使用的一种称谓形式。在中国校园中,学生对后勤人员经常会以拟亲属称谓相称,如“楼管阿姨”、“看门大爷”、“食堂大妈”等等。这些称谓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可以称得上是绝对的大众化称谓。其次,学生间的拟亲属称谓也是相当普遍,“师兄”、“学姐”、“X哥”、“老三”等等,都是这一称谓的具体表现形式。那日本校园呢?可以说此类称谓是几乎不用的。为何如此?也得从两国的社会文化入手探其究竟。拟亲属称谓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深层渊源还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意识。它是家族意识的扩大和延伸,是宗子意识的泛化,是传统礼俗意识对人的交际行为规范的结果。它与我们的社会结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人们往往比照亲属之间的年龄、辈分,借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对方,它被普遍应用于邻里、同事、同学、官民、主仆、师徒、朋友等各种关系的人群中。为了表示礼节,人们总是用拟亲属称谓称呼对方,即使知道对方的姓名和职业。因为在中国人看来,这类称谓往往具有其他称谓所不具备的神奇功效,那就是它会显得彼此更亲切、亲近,具有缩小说话人和说话对象间距离的作用。因此,在中国校园里,学生对后勤人员以及学生之间拟亲属称谓会频繁出现。相比较,日本则不然。日本人具有非常强烈的集体或集团意识,他们的集团意识不是以家族为中心,而是以他们赖以生存的公司、社会,甚至国家为核心,所以日本人的亲属意识相对较淡薄,不太重视旁系亲属。因此,在日语中可供使用的亲属称谓较少,在已知对方的姓名和职业时,日本人会选择使用姓名称谓和职业称谓。这也就是为何日本校园中拟亲属称谓使用并不广泛的原因之一。其次,日本是个有着强烈归属感的民族,但他们有着这种群体意识的同时,更渴望和追求在种种和谐统一的群体关系中合理的自我位置。所以,日本人注重自己和他人(包括家人)在群体中的位置,并保持相对的距离。过远显得太冷漠,过近又显得太亲昵,二者均被认为是“失礼”行为。所以,这种不即不离、不远不近的交际原则使得拟亲属称谓的使用自然不会过于频繁。另外,日语的拟亲属称谓又具有绝对的年龄限定,有一个客观的社会标准。例如三十岁以上,已婚有小孩的可称为おじさん(叔叔)、おばさん(阿姨),而七十岁左右,已退休的才能称为おじいさん(爷爷)、おばあさん(奶奶)。如果贸然对陌生人、对年青的陌生人使用拟亲属称谓常常被看成是非常“失礼”的行为,甚至会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日本人对陌生关系者使用拟亲属称谓是慎之又慎,所以校园中没有太多的拟亲属称谓实属自然。不同的是,汉语受宗法制度的影响,选择称谓语时,看重权利关系和上下关系。但是,如果这两种关系不明确时,汉语则注重拉近人与人的社会距离。邻里、朋友、同事,甚至于陌生人以及临时关系中都时常会使用拟亲属称谓。因此,这也可以算做中国校园中拟亲属称谓使用频繁的原因之一吧。甚至,我们也可以认为中国校园中老师间使用“‘老/小’+姓”,老师对学生使用“‘小’+姓”、“去姓称名”或是“昵称”,以及学生间的种种“昵称”等也都是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体现。
三、称谓语“老师”
无论是中国校园,还是日本校园,对于任课教师,称谓都是一致的,中国是“老师”,日本是“先生”。然在中国,“老师“也是对教辅人员最最主要的称谓方式。而日本则大不相同,日本学生只会称呼教学岗位上的人为“老师”,而对于教辅人员,“さん”、零称谓以及“事務室の人”才是恰当的称谓方式。在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老师”一词被定义为“教学生知识的人,尊称传授文化、科学和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于是,在大学校园中,对于教学人员“老师”是他们当仁不让的称呼。然在当今大学校园里,学生们不仅对教他们知识的教师称之以“老师”,对***书馆、实验室以及行***办公室等非教学人员也称之为“老师”。众多研究结果指出此现象是由于对非教学人员称谓语的缺失而造成的。然而,在日本大学校园,对非教学人员同样也是称谓语缺失的情况下,却未出现类似结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知道,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体现礼貌的方式、侧重点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都有所不同。中国人在交际的时候,对与自己有临时关系的人,一定要使用泛称后再进入话题,使用零称谓就不自然,有时就是不礼貌。且多数学者的研究都指出,中国人在使用称谓语时一般遵循“尊人贬己”这一礼貌原则。于是,在校园中,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工作人员时,“老师”这一称谓便成为最稳妥最“合适”的称谓了。相反,日本人在进行交际的时候,对于与自己有临时关系的人,直接使用“挨拶言葉”(寒暄语),而不使用称谓语则是礼貌的。再加上日语中“先生”一词是对教师、医生、律师、***治家等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的尊称,因此绝不可能随意滥用。若是对某个本不该被称为“先生”的人使用了“先生”这一称谓,极有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对对方的讽刺。另外,中日校园中对后勤人员称谓的差异也应是这一礼貌原则的体现吧。在中国,介于不称呼对方就会显得不礼貌,于是就会有“直呼岗位”、“直呼‘师傅’”或是使用拟亲属称谓。日本虽然也有像如“八百屋さん、本屋さん”之类的职业称呼,但一般不面对面直接使用,而同样也只是使用“挨拶言葉”。
四、绰号称谓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校园称谓语中的绰号问题。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日本学生,都会偶尔给老师起些绰号。所不同的是,中国学生给老师的绰号形式极其丰富,有体貌特征类的、有普通形式的、有詈语式的。如“秃头陶教授”、“灭绝师太”、“老处女”等。而相比较而言,日本学生给老师的绰号形式则比较单一。如“森下(もりした)もりし”、“ドラえもん(又矮又胖的男老师)”。至于学生间的绰号,情况也类似。日本学生大多是根据对方的原名进行音节上的省略或变化,或者根据对方的外形特征来选取,相对保守。如“天パ”、“ひめ”、“ハゲ”等。而中国学生在此方面简直可以用极尽所能来形容,发挥想象和创造到了极致的地步,形式相当之丰富。如“哲人”、“少女杀手”、“忧郁小黄瓜”、“愤青”、“鲶鱼嘴”、“睡寒三友”等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绰号是一种特殊的称谓语,就是根据某人身上的一些特点,给其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称谓。绰号也叫外号,古已有之,并非新生事物。给人起外号一直都是世界性的言语交际现象。但外号如何起,如何叫,则因各国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当年北大教授IssacTaylorHeadland(1859-1942)在他的“TheChineseBoyandGirl”一书中有点夸张地说,中国人性格中有给每个人起外号的倾向。那么校园中的大学生自也不例外。中国的大学生生活和学习都在校园之中,同学间互相熟悉彼此了解,于是互赠绰号自然在所难免。再加上大学生们善于幻想,勇于创造的性格特征,绰号种类千变万化也是情理之中。但绰号文化之所以能称之为校园文化的代表,归根结底还得归功于中国人活泼、随和的民族性格。在中国人看来,好友间互称绰号那是亲密的表示。日本虽与中国毗邻、两国自古往来频繁,但两国文化在似曾相识中又有质的不同。日本是所谓的“纵式社会结构”,上下等级尊卑较严,讲究礼仪谦恭,陌生人之间较难接近,即使是朋友同学之间也要分清长幼,需要使用敬语。因此,绰号的使用限制也就比中国多。一般只能在背地使用,当着本人的面叫,常常被视为无礼,甚至会惹怒对方。因此,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日本学生彼此间起绰号的概率较之中国学生自然要小很多,再加上日本学生都是校外住宿,彼此间接触熟悉的程度比起中国学生来说也要低很多,所以日本校园中绰号的种类稀少、使用不多自然合情合理。
综上所述,中日校园称谓语有诸多异处,究其原因,都能在两国社会、历史、文化中找到根源。丁夏在自己的文章中曾经提到“从某种意义上,对语言运用的‘地道’是比‘正确’、‘规范’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因此,为了力求“地道“,我们在学习对方国家语言的同时,究其根本,探其缘由就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程放明.现代社会语言环境中汉日语亲属称谓的对照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1).
[2]丁夏称谓与文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汉语称谓词语[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0(4).
[3]方经民.日汉亲属称谓的语用情境对比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2).
职称外语篇5
关键词:英汉 职业职务称谓语 对比
根据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人们在使用职业职务称谓词语时,同时要完成三种行为:以言表意行为、以言施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在这里,以言表意行为就是用职务职位来称呼他人,这一行为简单清楚明了,不用过多叙述。“以言取效行为”是指称谓人在用职业职务称呼对方之后通常还可能对被称谓者、自己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以言取效行为”是一种言后行为,它依赖于语境,不一定通过话语本身就能取得。而语境的构成包括该民族的生理心理机制、伦理道德观念、社会制度规范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职务职位称谓的“以言取效行为”在没有特定的语境下也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要着重分析的是“以言施事行为”与职业职务称谓词语。
1、“以言施事行为”下汉英职业职务称谓类别及语用对比
汉语社会中几乎所有职务和部分职业(表示社会地位的象征词)都可做社交称谓。而且同种职业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同的称谓。例如,在正式语境中,我们称呼餐厅的工作人员为“服务员”,而在有些非正式的语境中,我们也可戏称他们为“小二”。
英语中能用做称谓语的职务不多,一般用于对皇室成员、***府上层、宗教界、法律界和***界人士的称谓,如president Obama, (奥巴马总统),Judge Smith(史密斯法官)。有的职务称谓还显示出一定的模糊性。如“President”可用来称呼“总统”、“***”、“大学校长”和可用于“银行行长”等职务的称呼。在英语中可用作称谓语的职业很少,常用的主要有doctor(医生)、nurse(护士)、waiter/waitress(饭店服务员)等。
对比之下,我们很容易地看到汉语职业职务称谓语远远多于英语。从以言施事行为来看,汉语职业职务称谓的丰富性是为了能更好地表示出对个体的社会地位的确立,以权势或地位差别的显现来表示对被称谓人的尊重。在汉语中,职务称谓注重突出双方的权势差别,并以说话者个体身份的自我压缩、贬低、隐藏来表示自己的谦让习俗礼节以及对被称谓者的尊重。职业职务称谓是在社会中的言语行为,它可以反映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尤其反映出交际双方的权势(power)和同等性(solidarity)。在西方社会,个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本事从***被认为是一种个人价值的张扬和体现。同时,为保证行***权的高效行使和体现行***权的领导服从关系,因此公共权力机关在上下级、平级之间的称呼通常也以职务相称,尤其是在正式场合。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用职务来称呼他人而更多是以自我为中心,讲求以对等式称谓来追求说话者与受话者双方地位平等的关系。
职务称谓还包括职衔、学衔和***衔称谓,汉英职衔和学衔称谓在用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汉语一般只说“王教授”,而不说“王讲师”或者是“王助教”;只说“孙博士”,而不说“孙硕士”或者是“孙学士”。英语也只说“Professor Harry”,而不说“Lecturer Harry”或者是“Assistant Harry”;只说“Doctor Brian”,而不说“Master Brian”或者是“Bachelor Brian”。英汉语言中都只把高级职称和学位用做称谓,从以言施事行为来看,英汉社会都是通过高级职称和学位头衔称谓来表示对高学历和高学位称谓对象的尊重,体现了彼此双方都重视知识,尊重人才。另外在***队里,汉语习惯用“首长”来称呼上级,英语中,也习惯用sir(与“首长”同义)来称呼上级。这种类似的称谓体现了相似的言语行为。其以言施事行为,也就是称谓意***和动机,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共同三点:
第一,***队称谓讲究简洁,体现出***人语言的干练;第二,体现部队等级的森严,不论称谓对象官大官小,只要高于自己,一律都是“首长”;第三,***队语言的保密性,不随便泄露长官的身份,尤其是重要长官的身份。所以尽管不同社会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但人类社会相同的认知结构使我们在使用职务职业称谓时有相同的言语行为动机,因此带来了相似的职务职业称谓内容。
2、以言施事行为下职务职业称谓方式及语用对比
汉语的职务职业称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只有职业职务称谓,用于较随便的场合;二是在前面加姓氏或名字,加姓氏一般用于较正式的场合,加名字的方式一般用在非正式场合;三是在前面加上全名,这是最为正式的用法。四是在职业职务称谓前加通用社交称谓,例如“经理先生”,“门卫师傅”等,这种方式也比较正式;五是少数职务称谓前还可加上表尊敬和亲切的“老”字。例如,“老领导”、“老首长”。有时候,姓氏加职务/职业的称谓方式还有缩略形式。例如:“王队”,“张局”,“张工”等。“王队长”缩略为“王队”其概念意义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在语音形式和书写结构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在具体的语言应用中,其表达的以言施事行为往往隐含着与原式不同的超语言的表达含义。
例如:陈校(陈校长),这个学生经常迟到早退,怎么处理?
此例子中的职务称谓缩略形式表达的言语行为含义是:
a. 我在对你说话
b. 我们彼此都很熟悉
c. 我很尊重你
d. 我们彼此都认为我们的对话不必拘束,不必拘泥于级别差异
e. 我认为我和你的关系比较亲近,是老交情了
汉语职务称谓缩略形式也是最近这几年才比较流行的。这一称谓形式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语言表达上的(受汉语词汇双音化倾向影响),语言交流追求经济和实效以及语言表达的创新心理(尹晓薇,2008)。除了以上三种原因,我认为职务缩略称谓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职务职业称谓语表达的主要是单一的权势关系而缺乏同等关系。使用缩略称谓的话,既能充分表现出对被称谓人的尊敬,又包含了亲近的语义关系,以此缓解权势带来的心理压力,同时表现出权势和同等关系的变化,为成功的交际打开一个良好的开端。
英语的职业职务称谓也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单独使用;二是加姓氏或教名,不过英语中的姓氏是加在职业职务称谓后面。姓氏加职务的称谓方式在英语中是没有缩略形式的;三是Mr.或Madam等通用社交称谓加职业职务称谓。
汉英称谓方式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汉语职业职务称谓的形式比英语要多,例如,汉语职务称谓前加“老”字,这在英语中是绝对没有的现象。究其以言施事行为来看,那是因为中国人尊重年龄大、资历高的人,认为长者代表声望和权利,同时,“老”字又有拉近彼此亲近关系的含义,所以职务前加上“老”字的称呼既表示出对被称谓人的尊重,又体现出两人关系亲近。英语里,个人成就重于年龄,而且西方人忌讳别人称谓自己为“elder person(老人)”他们认为老就代表无用;第二,汉语有职务称谓缩率词,而英语没有。英语中表达权势的职务称谓词原本就不多,而且其使用的场合都比较正式,不需要在表达权势关系的同时追求同等;第三,在现代汉语中,人们表示职务中的副职,基本上都是使用“副”字来表示。如,“副校长”、“副经理”、“副主任”。在英语中,用于表示副职的词汇和词缀数量却相当可观,最常用的有“vice”、“associate”、“deputy”以及“assistant”。如“vice-principle”(副校长),“associate editor”(副主任),“deputy chairman”(副***/***),“assistant director”(副导演/助理导演)等。由此可见,汉语对副职的称谓方式比英语要简单。还有就是汉语职务称谓中表副职的“副”在实际称谓中往往都省掉了,这样的用法一方面是说话人希望抬高对方的社会地位从而博得对方的好感,另一方面称呼中多了个“副”字,感觉拗口,去掉也丝毫不影响称谓对方。而在英文中,这种对副职省略掉“副”的称谓现象是没有的。其原因也是因为英语职务称谓的场合比较正式,要求称谓要准确无误,不能在称呼时随意更改其职务,否则,就是错误的言语行为表现。
3、以言施事行为下职务称谓称谓感彩表达对比
以言施事行为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意***,也称言外之力,即通过用职务或者是头衔来称谓对方表达称谓人对被称谓者的感彩。在汉语中,职务和职业称谓有时表达的是尊敬之意,如“郭老师”、 “王医生”,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会使用抬高对方身份的职业称谓来表达尊敬。例如,我们对在学校里工作的非任课教师或者是已经退休了的老师也称呼“老师”,再比如我们对在医院里工作的护士和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都称呼为“医生”;有时表达的是赞美和戏谑,如我们称呼护士为“白衣天使”、称呼媒人为“红娘”,有时表达的是亲切和随意,如“林工”,“张队”,有时表达的是倨傲和轻视,如“剃头匠”、“杀猪匠”。 汉语职业职务称谓语感彩的丰富和细致还表现在对同一职业职务称谓不同的称谓语变体之间感彩的差别。如同样是对教师,就有下列的称谓语:“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老师”、“教书匠”、“孩子王”、“臭老九”等。这一系列称谓表达了各种感彩。第一个称谓语“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最后一个称谓语“臭老九”,在感彩上的反差是很大的。
而在英语中,职务职业称谓基本上都是表达尊敬和严肃之意,很少有感性的职业职务称谓词语。因为英语中的职务称谓多半是在正式场合中使用,正式场合对称谓语的要求理所当然要严肃庄重,因此必然缺乏丰富的感彩。汉语职业职务称谓语所表达出来的感彩远比英语要丰富多彩得多,这一语用差异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建立在数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基础上,伦理道德观念极其浓厚,社会阶层等级森严。儒家文化中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国的***治、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封建帝王靠严格的等级制度来保证皇权统治,导致汉语中名目繁多,十分具体的职业职务称谓。而复杂繁多的汉语职业职务称谓语所表达的感情自然就丰富多彩。
职位的形成及使用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一个国家的***治、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职业职务的称谓必须通过语言这一载体进行表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职业职务称谓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对汉英职业职务称谓语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英的职业职务称谓语更为丰富、具体,且表达的感彩丰富浓烈。而英语中的职业职务称谓语要简单得多,所表达的情感色彩也比较平和。虽然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称谓系统都受“权势”和“等同”语义关系的制约,但毕竟两者产生于完全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下来看,汉语的职业职务称谓文化强烈地折射着一种等级观念和尊卑观念,即受“权势”语义关系制约要重,而英语的职业职务称谓文化更多反映的是“等同”语义关系。
参考文献:
1.Ralph Fasold.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马宏基,常***.称谓语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5.郑玲萍.简述职务副职的中英文表达及其文化现象J.宁波大学学报学报,2005
6.马宏基.称谓语的感彩J.淄博师专学报,1996
7.马宏基.动机与称谓语J.淄博师专学报,1996
8.易嵘.缩略称呼语的语义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
9.郑玲萍.简述职务副职的中英文表达及其文化含义J.宁波大学学报,2005
10.秦旭.英汉社会称谓的对比研究J.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
职称外语篇6
关键词:二阶聚类法;高职院校;职称结构;学位结构
中***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82-03
二阶聚类法简介
聚类分析是统计学中研究“物以类聚”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能够将一批样本(或变量)数据根据其诸多特征,按照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自动分类,产生多个分类结果。类内部的个体特征具有相似性,不同类间个体特征的差异较大。顾名思义,二阶聚类是指聚类过程是分为两步进行的,故又称两步聚类,即预分类与正式聚类两个步骤。由于二阶聚类具有可以同时处理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聚类速度快、能根据聚类准则自动选择最优聚类个数(也可以根据研究目的指定类别数量)、分类结果更加可靠等优点,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数据分析方法,目前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推广与运用。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结构现状
截止到2013年9月30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7系3部共有专任教师318位,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一)职称结构方面
正高职称5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57%;副高职称的110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59%;中级职称的178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97%;初级职称的25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6%。从专任教师职称来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正高级职称人数偏少并且分布不均衡,在10个系部中,目前只有4个系有具备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因此,改善与优化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二)学位结构方面
博士3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94%;硕士153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11%;学士162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94%。从专任教师学位来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学位主要以硕士与学士为主,博士较少。
二阶聚类结果及其分析
利用SPSS19软件对表1的职称与学位分别进行聚类分析(设定类别为3类),其主要聚类数据如下。
(一)职称聚类的主要数据及其分析
1.平均轮廓=0.6。由于平均轮廓=0.6>0.5,说明聚类质量良好,分类合理。
2.聚类大小:(1)聚类1=3(机电系、管理系、外语系);聚类2=2(计算机系、艺术系);聚类3=5(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部、基础部)。
3.变量重要性:正高级=1.00;副高级=0.81;中级=0.77;初级=0.76。从职称的重要性结果来看,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目前相对于职业技术学院实际而言,教师职称提升的重点应该主要是正高级。
4.均值:(1)聚类1(正高级=0.67;副高级=15.67;中级=26.67;初级=3.67);(2)聚类2(正高级=1.50;副高级=9.00;中级=22.5;初级=5.00);(3)聚类3(正高级=0.00;副高级=9.00;中级=10.60;初级=0.80)。从职称均值结果来看,在聚类1中,正高级的均值为0.67,副高级为15.67,外语系的正高级人数为0低于均值,机电系的副高级人数为15低于均值;在聚类2中,正高级的均值为1.50,副高级的均值为9,艺术系的正高级人数为1、副高级人数为7均低于均值;在聚类3中,正高级均值为0,副高级的均值为9,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部、基础部的正高级职称人数都为0,其中思***部、基础部的副高级职称人数也低于均值。因此,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正高级职称重点提升的系部应为外语系、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部、基础部及艺术系,副高级职称提升的重点系部应为思***部、基础部、艺术系及机电系。
5.中位数、分位数及四分位距(见表2)。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1)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的总体四分位距分别为1.00、6.73、12.93、3.00,说明在全院318位专任教师中,中级职称在各系部(10个系部)分布的差异(离散度)较大,其次为副高级,再次为初级,最后为正高级;(2)在正高级职称的聚类中,聚类1、聚类2的四分位距都是0.5,表明正高级在机电系、管理系、外语系、计算机系及艺术系分布的离散度一致;(3)在副高级的3种聚类中,聚类3、聚类2、聚类1的四分位距分别为4.97、1.98、0.48,说明副高级在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部、基础部分布的离散度最大,其次为计算机系、艺术系,最后为机电系、管理系、外语系;(4)在中级职称的聚类中,聚类3和聚类1的四分位距分别为12.90、5.89,表明中级职称在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部、基础部分布的离散度较大,在机电系、管理系、外语系分布的离散度较小;(5)在初级职称的聚类中,聚类1、聚类2、聚类3的四分位距分别为2.49、0.49、0.98,说明初级职称在机电系、管理系、外语系分布的离散度较大,其次为化纺系、电子系、体育部、思***部、基础部,最后为计算机系和艺术系。
(二)学位聚类的主要数据及其分析
1.平均轮廓=0.7。由于平均轮廓=0.7>0.5,说明聚类质量良好,分类合理。
2.聚类大小:(1)聚类1=2(化纺系、计算机系);聚类2=3(体育部、思***部、基础部);聚类3=5(机电系、电子系、管理系、艺术系、外语系)。
3.变量重要性:硕士=1.00;博士=0.96;学士=0.52。从学位的重要性结果来看,硕士>博士>学士,目前对于职业技术学院实际而言,教师学位提升的方向应该主要是硕士。
4.均值:(1)聚类1(硕士=25.00;博士=1.50;学士=9.00);(2)聚类2(硕士=3.33;博士=0.00;学士=9.67);(3)聚类3(硕士=18.6;博士=0.00;学士=23.00)。从学位均值结果来看,在聚类1中,硕士的均值为25,博士为1.50,化纺系的硕士为22、博士为1均低于均值;在聚类2中,硕士均值为3.33,思***部只有1位硕士,低于均值;在聚类3中,硕士均值为18.6,机电系、电子系、艺术系、外语系的硕士数均低于均值,只有管理系的硕士数高于均值。因此,今后硕士学位提升的重点系部应该是思***部、外语系、化纺系、电子系、机电系和艺术系。同时,机电系、电子系、管理系、艺术系、外语系的学士均值为23,提升硕士学位的空间很大。
5.中位数、分位数及四分位距(见表3)。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1)硕士、学士、博士的总体四分位距分别为13.44、10.44、0.00,说明在全院318位专任教师中,硕士在各系部(10个系部)分布的差异(离散度)较大,其次为学士,最后为博士;(2)在硕士的3种聚类中,聚类1、聚类2、聚类3的四分位距分别为2.91、1.93和0.92,表明硕士在化纺系、计算机系分布的离散度最大,其次是体育部、思***部、基础部,最后为机电系、电子系、管理系、艺术系、外语系;(3)在学士的3种聚类中,聚类3、聚类2、聚类1的四分位距分别为12.96、1.95和1.93,表明学士在机电系、电子系、管理系、艺术系、外语系分布的离散度最大,其次是体育部、思***部、基础部,最后为化纺系、计算机系。
通过聚类比较,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不同职称及学位在各类系部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到不同职称、学位在各类系部的均值、中位数及其分布的离散程度等,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不同系部有针对性地开展职称、学位的提升、优化计划与决策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苏理云,陈彩霞,高红霞.SPSS19统计分析基础与案例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12.
职称外语篇7
关键词:目的论 职务名称 异化 归化
中日两国都是使用汉字的国家,因此,汉日语中有很多同形词。在古代,主要是中国汉字流向日本;在近现代,主要是日本汉字流向中国。汉字在传播过程中从一种语言的词汇体系进入另一种语言的词汇体系后,其音、义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不对等现象;因此,如果对同形词的含义不甚了解,二语习得者会产生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近年来,中日两国各行各业交往不断,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正确解读对方的职务名称关系到接待的规格、礼仪和交际的成败;译员即使了解职务内涵,但如何准确地向不了解对象国文化的第三者传达亦是复杂的翻译工作。本文基于上述问题意识,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视角探讨职务名称的归化、异化翻译问题。
一、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由弗米尔于1978年提出,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翻译目的来自翻译活动的发起者规定的翻译纲要,他详细阐述了翻译目的,目标的读者对象,使用的时间、地点、场景和交际媒介,并说明文本的预期功能。弗米尔还指出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美国翻译学者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1995)中提出了“归化”和“异化”两个概念。归化翻译是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它要求译者向目标语的读者靠拢。异化翻译指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相应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下面根据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理论和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探讨汉日语中作为同形词的职务名称翻译。
二、学校中的职务名称翻译
中日两国的教育体制大致相同,实行“6334”制,即小学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大学本科4年,而日本的研究生学制是2年。日本的初中称「中学校,高中称「高等学校,简称「高校,研究生院称「大学院。日本的「校指小学、初中、高中的校长,大学的校长称「学(有的称「)。下面以“主任”和“代表”两个同形词为例作说明。
(一)主任
“主任”在日本指具体办事人员的负责人,但并没有实权,相当于中国的科长、股长。在中国,“主任”指一个单位、部门、机关的领导,属于行***职务。学校里也设置“主任”一职,有:办公室主任、系主任、食堂主任等。但在日本的学校,主任的职务并不常见,而且与中国的相比,差异较大。
中国的“教研室主任”,相当于日本的「教室代表;大学里的“系主任”,相当于日本的「学部;“实验室主任”对应日本的「室室;“校长办公室主任”在日语中的表达是「学室。当然,日本的学校中也设有和中国一样的“主任”职务,如中文的“教务主任、教导主任”在日语中亦称作「教主任;“年级主任、年级组长”对应的日语是「学年主任。
我们可以发现,在学校中,汉语的“主任”大都对应日语的「~、「~代表。在翻译过程中,依据功能主义目的论原则,为了达到汉日语言对等翻译,我们认为汉语中的“主任”应归化翻译成对应的日本职务名称。这既实现了语言的沟通,又克服了语言文化障碍。
(二)代表
与“主任”类似,日本的学校也不常使用“代表”一词,如日语的「クラスの代表相当于汉语的“班代表、班长”;而在班级里帮助老师收发作业的“科代表”,在日语中没有对应表达,这种情况下可以异化翻译成日语的「~代表。例如:语文科代表即「国代表;数学科代表即「数学代表。
在翻译中,我们经常会说到“日方代表”,可把它对应翻译为「日本代表。但是,日语中的「日本代表往往指代表日本参加国际比赛的人,如参加奥运会、世界杯赛的日本运动员称为「日本代表「日本代表手,「日本代表的主教练称「代表督。
综合上述“主任”和“代表”的含义,因为日本的学校中较少使用复杂的职务名称,而多用「~来命名职务,所以,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宜采用异化或者归化翻译的策略。
三、公司中的职务名称翻译
中日两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尽相同,日本虽有少数***府控股公司,但都在1980年代实行股份制或民营化改革,因此两国企业中设置的职务名称也有差异,既有某国企业有的职务,也有同形异义的职务名称。如日语的「理指财务出纳人员,中文的“经理”应根据具体情况译成日语的「社「支配人「マネジャ等。再如日语的「工不等于汉语的“厂长”,大致相当于“车间主任”“工段长”。下面对翻译时容易混淆的职务名称作具体分析。
(一)顾问、参与、参事、相谈役
汉语“顾问”泛指在某件事情的认知上达到专家程度的人,他们可以提供咨询服务。例如品牌顾问、法律顾问、国家安全顾问等。一般情况下,不管是在中国还是日本企业中,顾问是由资深职员,或者从其他公司邀请的有经验者来担任,一般没有决定权。但是,日本企业中除了“顾问”外,还有与其类似的「参与、「参事、「相役等职务。
「参与的职责是提出议案,权力比顾问大,一般由原副会长、资深职员等有经验者担任。「参事拥有参与事务、提出意见的权利,他不同于「和「参与,拥有某些行***权,一般表示日本企业中部长级别里的最高者。但与其说「参与、「参事是一种职务名称,不如说是一种阶层的象征,因此在日本企业中常存在拥有「参事或者「参与资格的部长。「相役一般由原董事、高层领导担任,为企业的经营方针、经营策划提出意见。
另外,「参与是日本特有的职务名称,在汉语中“参与”是动词,不是职务名。而「参事出现在中国的***界。中文里的“参事”是指国家干部,由同级***府领导聘任,一般安排无***派人士或派人士任职。“***”是同级人民***府的直属机构,是具有统战性和咨询性的工作部门。
由此可知,「参与「参事「相役三者皆为“顾问”,但要达到对等翻译,我们认为「参与「相役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直译为“参与”和“相谈役”;为了跟中国***界的“参事”相区分,日本的「参事可以采用归化翻译,译成“顾问”。
(二)主任
在商务活动中,我们如果遇到对方的职务是主任时,需要特别注意,当“主任”作为名词单独使用时,日语中的「主任和汉语的“主任”意义相差巨大。在中国,企业里的“主任”是部门领导,而日本企业的「主任是非管理职务,一般在实行「年功序列(论资排辈)的日本企业里,一个员工在工作5至10年后就可升至「主任职务,这个职务仅比普通职员高一点,日本企业有时会设置「上席主任用以区分“主任”的大小。
日本企业的中间管理层职位从上至下分为「部主任平社。「意译成中文是“股长”,也可异化翻译成“长”。日本企业中的「是进行各项业务的最小单位,而「,顾名思义就是「里的管理职系,一般次于「,「平社即普通职工。
中国的企业中也有“主任”的职务,但是和日本企业中的主任相比,中国的“主任”显然职位比较高,如:车间主任、厂办主任。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根据企业的不同,“主任”职务的大小也有区别,主要可以分为以下4类。
1.和「(科长)同级。日本土木作业现场设有「工事主任的职务,其中“主任”表示现场暂时的负责人,相当于「等级。当然根据工程的大小和重要性还会有所不同,甚至会出现「主任的职务。
2.其职务比「稍微高一点,但在「之下。有些日本大型药品公司在「和「之间设置「主任的职务。
3.和「同级。日本某些企业将「下任称作“主任”,主任需要接受「的工作,进行「研修。
4.比「平社稍微高一点,但在「之下。在日本企业的人事安排中,「平社凭借年资可成为比一般职员高一等级的主任。
(三)专务、常务
在日本企业中,「、常是仅次于「社(总裁、总经理)的职务。「是经过董事会决议选任的职位,一般掌管着公司业务的整体管理,辅佐社长的工作,但不一定有代表权。日本的《旧商法》规定「就算没有代表权,也有可能被贸易对方追究公司责任,但是,新《公司法》明文规定「不会被追究公司责任。「常也是通过董事会决议选任的职位,一般是由部长晋升上来的,职责是辅助社长,负责公司的日常业务,职位在「之下。「、常是日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体现着日本的企业文化,我们认为采用异化翻译,直译成“专务、常务”更为合适。
(四)役员、干部
日语中的「役员、「部都有表达“组织中的干部”之意。但是两者所包含的具体含义有区别。日语中,比起「役员这一表达,「部的用途更加广泛,因为「部有一种组织较大,手握较大权力的感觉,同时它和大众有距离感,有时候被用作贬义词。广义上的「部表示科长、部长等领导的总称;狭义上则表示处在董事等重量级的领导者。他们一般是***府机关、团体、企业、黑社会的中心人物,具有决策权,相当于我国的中层领导,有时专指高干。相对于「部的暧昧性,「役员清楚表明了自己的职务的高低,一般指理事、监事、董事等企业的高层领导。
汉语中的“干部”是日语「部的借词,「部是日本人根据法语“cadre”一词意译而成,后传入中国,用来指在国家机关和公共团体中起骨干作用的公职人员、领导、管理人员,如:班干部、村干部、机关干部、国家干部。汉语中的“干部”的指称范围广泛,是高频词,而日语中「部的指称范围相对较窄,使用频率不高。
由以上资料可知,日语「部从一开始就被异化翻译成“干部”。「役员是日本特有的职务名称,但它也是一种职务等级的统称。例如日本商工会议所的介绍中有「役一栏,下设「会「副会「理事「常理事「理事等职务。由此可见,仅「役二字难以断定是哪种职务,采用异化翻译,直译为“役员”较为合适。汉语中的“干部”不能简单地翻译成日语「部,能被看作「部的日本人的地位较高,在交际中要引起重视。
(五)辅佐、、待遇等副职的翻译
表达副职时,汉语一般加个“副”字了事,而日语中存在许多表达,例如:「助役、次、、佐、格、付等,且各地使用不统一,如大阪府设有「知事、副知事;大阪市***府设有「助役,他不是小小的助理,而是“副市长”。
虽然日语中表示副职的名称很多,但我们不能统一翻译成“副~”。下面先了解一下普通日本公司的职务设置。
社>>常>部>部>副部>次 >>、佐、待遇>>、佐>主任>平社
日本企业一般在部长下面设置一名「部,目的是辅助部长,在部长缺席或者有要事的情况下代替部长行使权力,一般认为处在副部长之上。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情况下,「部是为了对外交流时提高接待者的等级,方便业务交流,在内部并不能取代部长。
有时候公司会存在多名「部,还存在副部长高于部长的情况。「、「等职务下面有时候会同时设置「、「佐、「待遇,三者的差别不大。比如:「理、「理。
汉语中虽然存在“、待遇、代行”等词汇,但并不当作职务名称,所以日语的这些副职在汉语里没有对应词,因此当遇到这些职务名称时,采用异化翻译比较合适。
四、***府部门中职务名称的翻译
中日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府部门的名称不同,其职务名称也就不同。日本的内阁相当于中国的***,内阁的「××省相当于***的“××部”,「××相当于中国的“××省”,其行******「知事相当于中国的“省长”。中国******的一把手称“***”或“***”,而日本******的一把手有的称「裁,有的称「代表。这些名称属于专用名词,翻译时习惯上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下面以“主任”“书记”为例加以说明。
(一)主任
在中国***府机关里,“主任”是单位、部门的最高领导,如:***主任、人大***会主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等。而日本***府中的“主任”仅指具体办事人员的负责人,日本公务员的职阶是:
此外,日语中的「管理主任者、「宅地建物取引主任者、「旅行取主任者等职务名称,表示某方面专家的资格认定,需要通过日本的国家考试才能获得。
因为汉、日语中“主任”的词义毫不相关,日本***府中的「主任是专有名词,其前面有限定词,我们认为采用异化翻译才更恰当。
(二)书记
汉语中的“书记”一词来源于日语。日语中的「义为“记录”,「官指记录会议内容的秘书,做一些文秘工作的人,是******和工会书记局中的事务员,或者是地方公共团体议会事务局中的总务和会计人员。该词传入中国后,其含义发生了演变,现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执******的领导人一般称作“书记、***”,这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专有的职务名称。因此,我们在翻译「一词时,为了和***治用语的“书记”加以区分,应当根据情况归化翻译成“秘书、记录员”。
五、结语
职务名称代表一个人在组织中的身份地位和职责。职务名称的种类随着文化的发展逐渐丰富起来。中日两国的文化相通又存在差异,这也表现在职位的名称上,翻译时我们发现中日两国中既存在名称相似,意思相近的职务名,又存在某个国家特有的名称。想要将中日职务名称进行对等翻译,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中日两国的名称文化,才能在功能主义目的论下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归化、异化翻译。
参考文献:
[1]何高大,杨建***.“主任”职务名称翻译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
学报,1995,(1).
[2]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
(5).
[3]万才.日本と中国の呼称の待遇的能[J].ポリグロシ
ア,2009,(10).
[4]徐锦磊,张正***.中日常用汉字异同问题探讨[J].现代语文(语
言研究版),2014,(3).
[5]代汉语辞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职称外语篇8
什么是职称日语考试总体来说,职称日语考试是那些需要晋级职称时除了考专业课,还要考一门外语,大部分是英语,也可以选择日语或其他语种。大部分都是已经入职的人来参加,也算是对高级专业人才的一种语言能力鉴定。老师也可以参加这个考试,主要是为今后对评本专业的一些高级职称考试会有一些帮助。
职称日语考试时间职称日语考试每年举行一次,一般情况下在每年的三月末,考试时间2个小时,上午9:00-11:00。职称日语考试报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中下旬至第二年的1月份,各地报名时间不一,具体时间见各地“人事考试网”报名文件。
职称日语考试与日语能力等级考试的区别以上就是对职称日语考试的大体介绍,日语考试种类很多,最为大家熟知的要算“日语能力等级考试”(JLPT)莫属了。但是,由于职称日语考试其含金量不高,只是作为评职称的一个基本语言测试,而不能应用于就业、出国等。因此,若想拥有作为日企就业、赴日留学的语言能力凭证,考取日语能力考试(JLPT)才是王道。日语能力考级证书才是世界公认的日语能力水平证书。
(来源:文章屋网 )
职称外语篇9
【关键词】日语 敬语 职场
日语的敬语是日语中表达敬意的一种语言形式,用来表示说话人、听话人、话题人之间的尊卑、优劣、长幼、亲疏等差异和关系,在日本社会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一些商务、社交场合,敬语的使用尤为重要,可以表达出适当的关系和礼貌。对于职场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日语敬语的基本用法
(一)表达敬意的对象
日语敬语虽然统称为敬语,但由于表现意义、表达形式及表敬对象等存在诸多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按其用法可分为尊敬语、自谦语和郑重语三种。
尊敬语是说话人抬高对方的地位,对其使用尊敬的语言,不但对表示尊敬的人,包括与这个人有关的动作、状态、所有物品等全部使用尊敬的语言表达形式。其表敬对象一般为身份地位高者,长者,施恩者,客人等上位者。
自谦语是以谦逊的态度叙述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行为、状态及有关事物来抬高对方的身份,达到表示尊敬的目的表达形式。其表示谦恭的对象一般为身份、地位高者,疏远者,客人,祈求恩惠的对象等上位者。
郑重语是说话人通过郑重地表现话题的事物内容和语句尾部,以向对方或大众表示敬意、礼仪或尊重之意的一种敬语表达形式。其表示恭谨的对象一般为疏远者,客人,施恩者,异性及公众,尤其是为了照顾郑重场合的礼仪需要。
(二)何时使用敬语
日语敬语的使用,除了考虑彼此间的权势关系外,还取决于人际间的恩惠授受关系,内外、亲疏关系,公私关系,长幼、资历关系以及男女性别关系等。日语敬语的使用大致基于以下情形。
1.基于权势关系。敬语的使用主要取决于人们的阶级、身份、地位的高低以及支配和被支配的上下级关系。所以,和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谈话的时候,或者和别人谈及地位高的人或年长者时,都要使用敬语。因此,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相互间的关系来决定是否使用敬语或者使用什么样的敬语。
2.基于内外、亲疏关系。敬语其实从来源上讲是属于一种敬畏的表现,面对生疏者、外人,想要表达尊敬的意识会相应地增加,所以对于不熟悉的人往往也要使用敬语。而对亲近者、自己人则会相应地减少使用敬语的意识。
3.基于利益、恩惠关系。敬语具有受惠性,即敬语使用中表现出的期待他人恩惠、避免自己受害的思想意识。因此,在有求于对方或者期待对方给予某种恩惠或关系时,心理上会处于劣势,反映到语言行为中就变成了敬语的使用。反之,如果人是处于被求者或者施授者的立场时,使用敬语的意识就会比前者大为减少。
4.基于公私场面。敬语具有社交性,所以很多时候使用敬语是出于礼仪,表示礼貌。其主要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尊敬他人,而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人格和教养,照顾公众场合的交际礼仪或庄重气氛。
当然,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等条件发生变化,相互间的上下、优劣意识以及内外亲疏等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敬语的使用情形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去把握。
二、职场中日语敬语的使用规则
在职场工作中,由于同客户、上司、同事等所处的关系比较微妙,日语敬语的使用就显得更加复杂。要在商务工作中准确、得体地使用好敬语,除了要熟练地掌握好日语敬语的基本用法,还要掌握一些职场中日语敬语的使用规则。
(一)在公司内部,对上司和前辈要用敬语
和上级或前辈说话时,要使用含有敬语郑重体的正式对话,和关系比较亲密的同事则可以使用普通口语体的会话。在称谓方面,对于在公司里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原则上应称谓其头衔,例如「田中、「さん等。同事之间相互称呼时,不论男女都要在姓氏后面加「さん。而新职员则需要对所有人使用敬语,在对对方的动作使用尊敬语的同时还必须对自己的动作使用自谦语。
(二)对客户、公司外的人要用敬语
当今日本社会是商品经济至上的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必然受利益关系或恩惠授受关系的支配和左右。客户资源是企业运营的基础,企业经营者为了拓展业务的需要,想尽办法地恭维客户,以期达成商业目的,获得商业利益。从这层意义上来看,敬语已经成为商务交往活动中重要的工具,因此,在商务活动中对客户必须使用敬语。例如在称谓上,要尽可能地使用客户公司的全称,即使不得不使用客户公司的简称,也要毕恭毕敬,通常都要使用「社这样的称呼。
(三)任何时候说到客户和其他公司都要用敬语
即使没有和客户当面接触,和客户之外的人说到客户或者其他公司的时候,都要尽可能的使用敬语,以表达对客户的尊重。例如向别人转告“A公司有位叫田中的人打来过电话”这样的话时,应该说成「A社の田中とおっしゃる方からおがありました。不仅要在客户的名字后面加上表示尊敬的「,还要对客户的言行用敬语的表达方式。
(四)对公司外的人提到自己公司的人,对自己公司的人不使用尊敬语
日本社会中普遍存在集团意识和内外意识,所以亲疏关系这一敬语的使用规则在商务日语中应用得更为普遍。在与公司外部的人接触时,往往要摒弃公司内部原有的上下级关系而优先考虑内外关系。对自己的上司不能再用「田中部、「部さん这一类称呼方式,因为职务称谓放在姓氏后也属于敬语形式,所以不宜用这种形式对外人称谓自己一方的人。如果面对客户仍然按照自己公司内部的上下级关系,对自己的上司使用尊敬语的表达方式的话,就等于强迫客户也要对自己的上司表示敬意,这是违背日本人的敬语使用原则的。可以直呼上司姓名或者在姓氏前加头衔,变为一种单纯的称呼,例如「部の田中。有时还会对自己人使用自谦语来达到对对方的尊敬,例如一般的普通职员向外来的客户讲自己上司的情况时通常会使用「社は中国に出しております之类的带有自谦语的表达形式。
(五)对上司、同事、客户等外人说自己的亲人时,不对亲人的相关情况用尊敬语
在外人面前谈到自己的家人时,通常不使用诸如「お父さん、「お母さん、「おっしゃっています之类的尊敬语,而使用「ちち、「はは、「申しております之类的表示自谦意义的词语。因为如果在客人或外人面前用尊敬语表述自己亲人或言行,就等于强制对方也向自己的亲人表示敬意,这在社交上是非常失礼的。
总的来说,在职场中使用日语敬语最基本的规则,就是要根据表达敬意的对象的不同而加以区别。此外,根据内外亲疏关系、利益恩惠关系、时间场合等因素的变化,敬语的使用也应随之做出相应的变化。
结语
日本是纵向型社会而且存在着内外意识的差别,所以敬语在日本社会被广泛使用。在职场商务活动中,敬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职场敬语的使用更为复杂,使用不当就会引起误解,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或损失。所以,从事职场活动的人士,一定要准确地掌握日语敬语的使用方法,以便让自己的职场工作更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刘金才.现代日语敬语用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职称外语篇10
在中小学、甚至是大学的英语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师生之间如此相互问候:
――“Good morning, class!”
――“Good morning, teacher!”
按照英语的交际习惯,用“teacher”一词做称呼语显然是不合适的。通常情况下,如果教师具有教授职称,学生可以使用“Professor/Prof.”来称呼教师;反之,则可以使用“Mr./Mrs./Miss./Ms.”。另外,如果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生也可以将“Doctor/Dr.”作为称呼语。具体地说,假设教师姓张,并且具有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学生可以用“Prof. Zhang”或“Dr. Zhang”来称呼教师;如果教师没有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学生可以简单地使用“Mr./Mrs./Miss./Ms. Zhang”等称呼语。
在我国,英语课堂上师生之间用英语相互问候,从小学就开始了,而我国现行的任何一本英语教科书都没有教给学生要用“Good morning, teacher!”来问候教师。但是,“Good morning, teacher!”的确广泛地在我国的英语课堂上使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英语教师对此听之任之,往往不予纠正。另外,在英语教师教育人才职前培养阶段,类似的问候语也相当普遍。这一现象固然应在英语教师教育人才职前的语言和跨文化培养中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应促使关注语言与文化现象的学者们做出深入的、有意义的探讨。
2.问题的分析
对于“Good morning, teacher!”的存在和使用,人们很容易将其视为中式英语(Chinglish),认为是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即简单地将汉语中的问候语“老师,您早!”直接译成英语。但是,发现问题的目的重在由表及里,发掘本质,解决问题。首先,我们有必要引经据典,查阅相关词语的意义。
(1)英语中“teacher”的含义。《牛津大学英语词典》对“teacher”的释义为:a person who teaches, esp. in a school[2]。《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将“teacher”解释为:someone whose job is to teach,教师,老师,教员。如:Miss Tindale’s my favourite teacher.廷德尔小姐是我最喜欢的老师。因此,从“teacher”的含义不难看出,“teacher”可以对应汉语中“教师/教员”和“老师”,但前提是“教师”和“老师”只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
(2)汉语中“教师”的含义。汉语词典对“教师”的释义如下:
[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如:人民教师。
[教师]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如:大学教师,数学教师。
[教师]①[teacher]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②[master]传授戏曲技艺或武术的人。
不难看出,教师就像工人、农民、士兵等一样,是一种职业,如:教师节,他是英语教师,广大人民教师,等等。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指出,“教师”和“教员”是职业名称[7]。因此,“工人”、“农民”、“士兵”、“教师”等等这样的职业名称是不能用来做称呼语的,如:“张工人”、“张农民”、“张士兵”、“张教师”。
(3)汉语中“老师”的含义。汉语词典对“老师”的释义如下:
[老师]对教员的尊称;泛指有某种特长、值得学习的人。“老师”是称谓词,适用范围宽泛,可用来称呼其他行业的各类专业人员。“老师”可以接受表人的名词或人称代词的限定,如:小王的老师,她的老师;“教师”不能这样用,不能说:小王的教师,她的教师。
[老师]对教员的尊称,泛指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那么“老师”是否包含“教师”的意义呢?事实上,“老师”一词常常是“教师”的代名词。这一点可以在下列词典中得到佐证。
[老师]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Teacher; one who teaches, esp. one who is hired to teach knowledge or skills; (in a broad sense) one who deserves to learn from
[老师]①[teacher]即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②今为教师的尊称;古为年老辈尊的传授学术的人;③泛称传授文化、技艺的人。
可见,“老师”涵盖“教师”的含义,并且使用的范围也更广。它既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即“教师”,如:他是英语老师(但是不能说:老师节或广大人民老师);同时,“老师”又是对“教师”的尊称,如“老师,您早!”,“张老师好!”。
(4)“老师”一词的历史渊源。真正以教为业的职业教师始于孔子办私学。私学中的教师就别称为“塾师”、“书师”、“学究”、“老学究”、“村夫子”、“门客”、“馆师”、“馆宾”等等。我国是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对教师的敬称颇多,有“夫子”、“师长”、“师父”、“尊师”、“先师”、“先生”等等。其中,“老师”一词原为宋元时期“小学”对教师的称谓,后来则演变成对教师的尊称。
通常,人们称一位张姓教师为“张老师”或干脆称其为“老师”,其实是对该教师的尊称。另外,文艺界、医学界等也通常称前辈为“某某老师”,以示谦逊和尊敬。
(5)“teacher”,“教师”与“老师”。作者通过对比发现,“teacher”与“教师”都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即是指一种职业;“teacher”可以对应汉语中“教师”和“老师”两个词,但前提是“教师”和“老师”只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teacher”不表示对教师的尊称。
3.“Good morning,teacher!”的可理解性
在汉文化语境中,多数情况下,“老师”一词可以替代“教师”,即“老师”既可以表示以教学为工作的职业,又可以表示对以教学为职业的人的尊称。当中国学生以“老师,您早!”问候教师时,其实是将“老师”一词视为尊称。孰不知英语中的“teacher”只对应“教师”的意义。如果中国学生不了解这一词义交错现象,在英语学习中,就很容易将“老师,您早”直接译成“Good morning,teacher!”。笔者对所在学校英语专业一至四年级二百名学生的调查和访谈显示,78.5%的调查对象认为“Good morning,teacher!”没有什么不得体之处,他们从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起就一直使用该形式,从来没有被纠正过,已经习以为常,并且认为“teacher”等同于“教师”和“老师”;21.5%的调查对象认为“Good morning,teacher!”不符合英语交际的习惯,但是其中约70%的调查对象不能说出其中的真正原因。
前文提到,汉语言中“老师”一词可以作为对“教师”的尊称。长期以来,中国学生已经习惯于使用“老师”或“某老师”作为尊称来称呼自己的老师了;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方人惯用的“先生”、“夫人”、“小姐”、“女士”等的称呼语在中国尚不能广为接受,因此,在学校里是听不到学生使用诸如“张先生”、“张夫人”、“张小姐”、“张女士”这样的尊称的。学生将“老师,您早”直接表达为“Good morning,teacher!”这一现象正体现了中西文化差异以及词语含义交错而导致的中式英语(Chinglish),即用汉文化的模式来理解、思维和表达,把汉语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
4.“Good morning,teacher!”的可接受性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Good morning,teacher!”属于典型的中式英语,因为它是受汉语思维方式影响,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而造成的语用失误,即言语“不得体”。但是,思考之余,我们不妨将“Good morning,teacher!”看成是中国英语(Chinish)中潜在的个例。金惠康认为,所谓中国英语,是以国际规范英语为核心,把中国独有的文化、事物、意念和传统等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传入国际(英语)社会,同时也融入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如别有风味的词汇、句式、认知方式及行文手段。
另外,在我国,英语学习普遍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在汉语环境中使用“Mr./Mrs./Miss./Ms. Zhang”或是“Prof. Zhang”,“Dr. Zhang”等等,显然是“用英语来扭曲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和意识形态”,而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难道不正是“用英语来真实地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吗?1993年,在我国推广的由中英两国共同编写的《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科书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句出现了“Good morning,teacher!”。既然有英国专家参加编写,怎么还会出现这样的中式英语呢?据了解,开始并非没有争议,只是英方听到中国文化习惯中,“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而且还是尊称,而且“Good morning,teacher!”的说法已在我国中小学十分普遍时才同意将此编入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