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汉语声调分为“阴阳上去”四声,正常的孩子在上学之前,经过3―5年的自然社会学习,整个语音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尽管不能用文字交流,但是完全能够应用语音进行交流,识字的过程只不过是把文字和已经建立的语音体系对应起来。而聋生却是通过拼音、汉字的学习来学习语音体系,这与自然学习的规律正好相反。所以聋童的声调教学对其掌握语言文字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声调 手势 可视 点面结合
声调是属于一种特定的声音形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世界各国的语言都是有声调的,而只有我们汉语的声调具有表意的作用。聋生通过看舌位,看口型,感知声带的震动等多种手段基本能准确的发出声韵母的读音。可是他们说起话来却总是南腔北调,像是五音不全,真正能用语言无障碍交流的人少之又少。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汉字声韵母的拼读上,而在于声调的掌握上。因为声调的发音无法像声韵母那样通过直接的手段让学生掌握,只能靠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
一、以手代耳,运用手势变化初感发音
提到“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手语,也就是手势语。手势语是聋生交流交往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是他们的“母语”。手势语有着形象,直观,灵活等特点。在学习声调时,我们要同时教会学生四声的手势语。以为例,即:
让学生从手势上感知四声的发音是有变化的,从而有意识的加以区别,更好的掌握有声语言。
二、以首代耳,通过改变发音器官状态感受发音
声音是喉头、声带、口腔、鼻腔和咽腔等发音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发音器官状态的改变,都将影响发音效果。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头随手走,头平着移动(阴声的发音),由低头到抬头(阳声的发音),由抬头到低头再到抬头(上声的发音),由抬头到快速的低头(去声的发音)的过程中,学生发音器官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这种变化中感受四声发音方法的不同,从而进行正确的发音。
三、以眼代耳,转抽象为可视理解发音
我们知道聋生了解周围事物的主要途径来自于视觉,对可视性较强的形象较易掌握,而对那些抽象、空洞、低可视性的事物一般不易了解和体会。抓住聋生这一特点,我把声调教学转化为一种视觉形象,让学生从感官上体会发音的状态。如的声调教学可转化为:
从这一***解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一声发音时音调要平稳、均衡;二声发音时音调要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越来越高;三声发音时音调则要由大到小再转到大,即先高后低,最后转高;四声发音时,音调先大后小,先高后低,和二声发音的感觉正好相反,通过这样反复比较、体会、练习,学生先从视觉上掌握四声的发音感觉,逐步达到真正掌握声调发音规律的目的
四、以生成点带新授点,逐一突破掌握发音
拼音教学是聋生入学最开始的学习内容,是最先有系统接触有声语言的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时很难一次把握教学的内容,生成的东西太多。例如你教声母“”的发音,他有可能发出声母“k”的音。教师在这时千万不要急于纠错,可以将错就错,直接教声母“k”的发音,等学生掌握了声母“k”的发音,再来学习声母“”的发音,这个时候学生就能区别对待,也就更好的掌握“。声调教学也是如此,一定要抓住学生的生成点。这个生成点不是偶然的,而是学生对某一个声韵母的声调掌握较为准确,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声韵母让其反复读,形成一个思维定位,带动其他声韵母的声调练习。比如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的四声,而o和e的四声掌握不够准确,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读然后带动e的发音:(1)ā―ā―ā―ā―ē(2)á―á―á―á―é(3)ǎ―ǎ―ǎ―ǎ―ě(4)à―à―à―à―è。
五、以部分带整体,点面结合感知发音
这里所说的“部分”与“整体”,指的是复韵母和它内部包含的单韵母,音节和组成音节的声、韵母。可以说复韵母的发音必须建立在单韵母发音的基础之上,而音节的发音又一定要建立在声韵母的发音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抓住突破点,以点带面的进行训练。这个突破点要求是最为熟练和准确的字母的发音。如复韵母o的教学可以利用学生掌握的好的字母发音带动的o发音:(1)ā―ā―ā―ā―āo;(2)á―á―á―á―áo(3)ǎ―ǎ―ǎ―ǎ―ǎo(4)à―à―à―à―ào的方法,同样音节bào的发音可采用ào―ào―ào―ào―ào―bào的方法进行教学。各个音节可以采取不同的突破点,一旦学生领会了纠正声调的发音,一定要反复练习和强化。并在学生掌握一定程度后脱离带动发音的声韵母,做到直接认读或拼读音节。
让聋生说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每一个特教人的心愿,更是聋生亲人的的迫切希望,是聋生更好的回归社会的重要前提之一。我们教师必须从、o、e做起,从阴阳上去做起,真正的还声聋童!让聋孩子真正的告别“哑”的束缚。